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大概念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目标以实现音乐课程价值为依据,重视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1.音乐综合教学要定准目标。要求教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设计目标,试图从多角度、多层次展现课程的价值。认知目标追求的是科学性,方法和情感两个目标追求的是艺术性。教师务必要在课前,深入研究课程目标、课程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托,有效运用整合目标。
2.教学过程要落实音乐综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更是传道,师生共同知识体系,良好人格共同塑造和升华的过程。因而课堂教学不应是老师讲给学生内容,学生被动接受,而应该站在学生能学会的高度,设计情境、层次、程序,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和感知有学科价值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进入深入探索思索,进而内化为新知的过程。教师在课上就要适当创设和把握这种情境,并借机抓住“综合”的核心,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加以引导,激活课堂。
二、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以音乐教学为主线,体现综合教学的理念
1.优化音乐内部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中把音乐学习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其中的每个领域自己特定的内容,从形式上来看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综合起来进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
例如:“感受与鉴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音乐感受力、和展示创造力的过程。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实施和体现。音乐文化知识可以在学生参与的创作、演唱、演奏、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着讲解;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来加深体验,加深理解;可以结合唱歌与演奏来进行创作教学,并通过唱歌和演奏来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2.结合非艺术学科,彰显学科综合理念价值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门类,在文化领域中音乐与其具有密切的关联,这样产生了音乐与其他非艺术学科的有机融合。如简地说艺术与数学的关系,大概不会有人否认,比如雕塑、建筑、绘画(主要是西洋画法和大型绘画),都涉及到数学方面的知识,都需要计算。但如果说到音乐与数学的关系,或许有人感觉纳闷儿:数学还会与音乐有关系吗?当然有。只从最简单的音乐“速度”就能够说明音乐与数学的关系。音乐的速度快慢,明显体现着不同的情感,冯小刚的电影《大腕》里就有把《哀乐》“提速”,变成了轻松愉快的乐曲。而速度,说到底,是一种数学和计算的关系,通过音乐家们的实践,似乎形成单位时间演奏一定节拍次数,以表达特定情感的专业演奏规范。
再如讲解音乐的音值、节奏就可以与数学中的数量结合起来;音乐中节拍、速度与体育课中球类、体操相关联,也代替了单一的口哨或口令;音乐作为情感艺术,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在学习与感受的过程中体会到思想品德的教育。音乐与地方文化所融入的本土人情等的结合都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学科知识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在教学中汲取各学科中某一点音乐学习相结合,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拓展了实施课堂教学的思维空间,同时培养了学牛的创造力和观察力,使得唤起学生更多的兴趣和爱好,多方面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三、恰当运用有效评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把音乐能力评价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小学音乐教学往往由发声练习、音乐知识、学唱歌曲、音乐游戏、唱游表演、乐曲欣赏等若干环节优化组合而成。不管什么样的组合,都应在每个环节之间对学生加以正面评价。因为“人性最深层地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小学生更是如此。学生从教师的及时评价中能得到满足、自信和鼓舞,继而不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使学生对知识、课程与自我价值予以估定。要注意的是评价的语言要具体、亲切。评价的语言也是一门艺术。小学里的孩子们极好表现自己,希望能受到老师的关注。不断重复“很好”、“对了”、“正确”等简单的评价,聪明的孩子们会认为这是一种敷衍。而从“你的附点音符唱得很准确!”“你的吐字比以前清晰多了。”“这个切分节奏你拍得很准!”“你的指法真熟练! ”……等具体的评价中,能使他们看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因而倍感自豪,情绪高涨,学习更加努力。
2.利用综合教学的评价,更好理解音乐是深入音乐综合教学研究的依据
只有真实、客观的评价才能真正找出问题所在,才能加以深思,继而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教学研究。评价必须以日常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过程为依据,排除任何事先排练、带有表演展览性质的教学活动。因为“教学表演”总是以“唯一的正确答案”为前提编制出多种问题,很可能向学生传递“教育就是背诵标准答案”这种隐蔽信号,使评价成为形式主义,从而无法真实全面地评价教学情况。
使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协调一致,使评价主体之间互相促进,使评价主体与评价本身和谐一致。由于学科的特殊性,音乐学科教学评价不同于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评价,在进行评价时,一是要注意营造愉快和谐的评价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
二是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重视学生的自评,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情趣和音乐情感的表现;三是要根据各学段不同的目标及学生不同的音乐水平恰当选用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在众多考核的项目中,让学生自选有兴趣、有特长的项目进行考核,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扬长避短,满足表现欲,发展特长。
四、结论
总之,在音乐教育中必须具备广阔的教育视野,对音乐的各种影响给予准确的评估。综合是一种复杂、灵活的组合,是一种多向的行为。提倡学科综合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领域和掌握知识的渠道,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综合素质得以培养。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提倡学科综合需要以音乐为主线,以音乐化有效方法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本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以本人从事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入手,希望能为当前小学音乐综合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果艳丽,音乐课堂综合教学能力初探[J].音乐天地,2010.09.15
一 小学音乐教育目前的状况
当前,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百年的历史。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要渠道。教育必须多一点轻松,多一份愉快。因此,应对教育进行改革,有所创新,使师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既缺乏生动的形象,更失去了音乐的情感性和审美意义。以往的小学音乐课都是以每周两节的教学形式完成,学生在课后因缺少必要的资料,很少能有真正的享受音乐和探索音乐的机会,更不用说真正的欣赏音乐了。音乐课教学没有让孩子们陶醉到音乐中。很多老师往往只会强调纪律,而不是强调音乐。这是非常糟糕的。音乐课应该让学生放松心情,尽情享受。
二 游戏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艺术的皇冠。如何使学生在音乐中得到陶冶和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而游戏则是调动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使人的双重天性得以发挥。美国当代教育家卡拉博士科恩认为,孩子是蹦蹦跳跳的从实践生活中进入音乐世界的。这表明趣味动感的游戏活动在音乐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儿童来说,一切现实活动都带有游戏的成分,而一切游戏又源于现实的生活。同时还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孩子们的创新与合作团结的精神,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开心。
小学音乐教育大纲规定,小学低年级音乐课要设有唱游内容。唱游包括律动、歌表、音乐游戏和集体舞等。从儿童好玩、好动的特征来看,音乐游戏是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但在实际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游戏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小学生往往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老师和同学都能看到自己的一技之长,而且音乐本身就有愉悦性、互动性、竞赛性。音乐游戏是儿童发展音乐能力的一种游戏活动,可以唤起儿童的好奇心和联想。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巧妙地设计音乐游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游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1)具有其他方式不能比拟的生动性。它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富有趣味的游戏,也满足了学生的好强心,充分体现了愉悦教学。(2)游戏在教学中实现了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再被动地去听课,它让每个儿童都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创造中去。
德国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游戏生活开始,应该就地取材,用最自然的方式表现自我,让孩子们抒感、发挥想象,满足其好玩、好动的性格。日本教育家铃木认为儿童的心理特点是“玩”。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儿童感觉到音乐课是最有趣的,上了还想上。以儿童日常生活和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创造出一些儿童喜爱并能感受的音乐。所以,音乐教师一定要活跃,要能带动课堂气氛,让孩子们爱上音乐课,进而爱上音乐,了解音乐。因此,老师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把握好课堂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的教育目的。所以音乐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其音乐性。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感受音乐的流动和旋律的律动、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等。
我认为小学音乐游戏可归纳为:节奏训练游戏、音准训练游戏、培养音乐训练游戏、训练动作与音乐的协调游戏、识谱游戏等。我们在音乐课的教学中都可以将节奏或音准等知识点的教学,转换为一种游戏的形式,这样不仅学起来更容易有趣,也可以使同学们爱上音乐。
三 游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生动性
游戏可以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就像是将枯燥的知识装饰了一样。让课堂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这些就是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如在教唱《走呀走》这一课时,让孩子们掌握音乐可以通过不同的速度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慢速所表现的是老爷爷的音乐形象;中速所表现的是的音乐形象;快速则表现的是小朋友的音乐形象。熟悉歌曲后,再让孩子们进行音乐游戏,让孩子们跟着歌曲中不同的音乐节奏学一学不同的人物走路。他们会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至此,本课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但我又进一步追问:“慢速的音乐就必须一定是老爷爷的形象吗?”马上就有孩子否定,并随慢速的音乐学小朋友背着沉重的东西时走路的样子。对此我给予了肯定,并表示这种能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是很可贵的。同一种音乐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表达不同的事物。我要求其他小朋友也来学一学。立即,课堂沸腾了,所有的奇思妙想展现于眼前。我都一一加以评定。
一、速度、力度———聆听、模仿及奥尔夫教学法的律动教学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乐曲)教学目标:“运用图谱律动,细听海顿《‘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中主题A、变奏A1、A2及A4四个乐段,初步建立交响音乐思维。”[1]游老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的时候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对音乐表现要素的要求:能够在感知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2]。这是将音乐表现要素放在首位思考,所以在教学目标中得以体现,而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环节的“灯塔”指导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方向。教学过程片段:分析第一乐段时,教师提出“重复演奏时音响力度的变化是怎样的[2]”问题。随即播放音乐,学生默唱“bang”加手势律动感受体验。引导学生感受b段音乐力度和音色重复变化为旋律增加的色彩与活力。安静聆听b段旋律,若学生没听清再放一次音乐,引导学生聆听,感受除了力度发生变化外还有什么新的变化。音乐是一种聆听尤为重要的艺术,游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音乐聆听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美妙。而声势律动伴随要素的变化可以辅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表现要素微小的变化对音乐表现力带来的影响。
(二)方法归纳提升
1.聆听法、比较法。聆听是欣赏音乐的基础。速度和力度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速度影响着音乐作品性格以及音乐表现形象。快的速度往往表现欢快、热闹、高兴、紧张、恐惧等情绪;慢的速度常常表现雄伟的形象以及优美、流畅、舒适、悲伤等情绪。强的力度会将作品的情绪感觉正向扩大一倍,比如一首欢快的乐曲,力度强就会增大热闹的感觉;悲伤的乐曲,力度强就会将悲伤的情绪予以加强,反之效果减弱。采用对比手段进行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速度、力度对音乐表现力带来的影响,效果明显。2.奥尔夫教学法———律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律动是吸收了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发展而来的。指一种伴有音乐伴奏的身体运动的教学法,有音乐伴奏、受音乐启发。”[3]音乐和动作相互配合,使身体富有乐感,能更有效地结合听觉感受音乐。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聆听音乐时,带动学生边律动边听音乐,感受速度与力度,逐渐让身体自然、直接地对音乐做出反应,增强对音乐美的体验。
二、节奏、节拍———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及指挥图示法
“节奏特指音的长短关系,节拍特指音的强弱关系,它们是音乐中密不可分的两个表现要素。”[4]
(一)案例分析
案例:《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5]教学目标:初步学习并了解塔吉克民族音乐典型的节奏和节拍特点,能够感受乐曲中丰富的情感变化(通过欣赏、聆听的方式)。这段表述指向节奏、节拍,音乐表现要素表述比较具体,音乐欣赏中聆听最主要,每个教学环节从音乐的聆听开始,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并了解塔吉克民族音乐特殊的节拍和典型的节奏。【难点】感受和体验塔吉克民族音乐特殊的节拍和典型的节奏。教学过程:复听音乐片段后,描述其中典型的节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聆听发展学生的听觉,加入教师的设问引导,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通过音乐表现要素的引导,逐步完成感受塔吉克民族音乐风格的教学目标。左右手配合声势动作的方法,给出数字、数节拍(7/8拍)。通过1、2、3、1、2、1、2数字的不同组合形式引出塔吉克民族音乐中的经典节奏型,根据数字的变化读出节奏,随音乐手拍感受节奏。观察乐谱,聆听音乐,感受7/8拍的强弱规律(仔细聆听感受强弱规律)。通过视觉感受引导学生说出7/8拍的特殊节拍,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就违背了音乐的听觉基础,没有让学生感受到7/8拍,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缺乏音乐兴,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美。用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来感受节拍,符合音乐学科的审美规律。听完之后拍一拍,感受和体验共同进行,增强了对音乐的感知力。聆听舞蹈段落两段主题音乐时感受节拍和演奏音区的变化。(按照指挥图示挥拍、聆听)有针对性的聆听、加入指挥图示挥拍感受变化了的2/2节拍,通过简单的音乐实践活动参与到体验音乐要素中来。
(二)方法归纳提升
1.柯达伊节奏唱名法节奏唱名法,是给音符重新命名,用tatiri等简单的唱名来表示音的长短关系。避免传统教学中da的通用名读节奏,不易区分音的长短。将四分音符读为“ta”,八分音符读为“ti”,四个十六分音符读为“tir-itiri”等。这样多次练习后,面对丰富的节奏型,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快速认识节奏。2.指挥图示法指挥图示感受节拍、节奏,是用音乐的专属语言辅助体验音乐。节拍有其内在的基本规律,在随音乐挥指挥图示的过程中,有节拍的基本韵律在;同时加上聆听,可以把复杂的音乐理出头绪,让节奏和节拍共同出现在学生的音乐思维中,建立二元旋律概念。3.奥尔夫教学法———声势活动“声势是奥尔夫教学法中最独特的学习方式之一,用拍手、捻指、拍腿、跺脚等方式让身体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将身体变为一种乐器。”[6]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节奏,掌握基本节拍,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教师可以在音乐拓展环节让学生根据音乐作品,编创适合的声势动作进行展示。由于声势活动简单易操作,只要学生的活动符合节奏、节拍的特点,我们都应鼓励。
三、旋律、和声———聆听及分析综合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1]教学过程:连续提问:“①大家有没发现音乐中是否有重复演奏的乐段?②怎样重复的?③这两个乐段在重复时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④什么原因使你感觉出不一样?”(采用律动方式:对照图形谱,用手随着音乐按照图形比画)教师用逐层推进的设问引导学生从音乐表现要素的角度向音乐的深层次挖掘,让学生自己感受音色发生的变化。先从感性的角度谈感受,再从理性的角度找到原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音色这种表现要素的作用,让人印象深刻。在欣赏变奏A1的时候,教师除了让学生跟随音乐画图形谱外,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聆听另一旋律,并提问:如果让你为这条旋律画一组线条在原有的图形谱中,你选择画在它的上面还是它的下面?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而且可以建立学生多声部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方法归纳提升
1.聆听、模唱法。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聆听法是欣赏音乐最主要的感受手段,不可替代。在聆听音乐前,老师创设一定的音乐氛围,抛出具有指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表现要素,感受、体验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聆听、模唱多次出现的主题旋律等。2.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顾名思义有分析、有综合,但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是“综合—分析—再综合”的过程。学生在初次聆听音乐后,都会对音乐有一个简单的认识,那是一个整体的笼统的概念。通过教师的提问、追问、引导,加上细细的聆听、思考、讨论以及分解研究,最终再次综合而获得音乐感受。此方法在运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能通过引导、追问让学生关注音乐本体,分析、结论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不可由教师替代。
四、调式———比较及色彩联想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教学过程:钢琴演奏主题和变奏A2的对比聆听(降E音);加入低音旋律演奏。对比聆听有无降E音的感受,对比聆听加入低音旋律和声的音乐整体情绪效果。只改变音乐中的一个音,作品的情绪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会极大吸引学生的兴趣,认识调式调性这一音乐表现要素;仅仅改变一个音并加入低音旋律伴奏,就让音乐的整体情绪完全逆转,让学生觉得特别神奇!
(二)方法归纳提升
1.比较法。“比较法是老师为学生提供具有类比性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相同点及不同点,进而认识音乐事物,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7]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有很多中国民族音乐都是具有标志性的音而构成其音乐风格的,比如苗族降三音、塔吉克族升五音,我们将变化音还原演示,再变化演示,让学生通过听觉对比感受哪一种是更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让学生在判断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2.色彩联想法。调式大概分为大调式、小调式、各种中世纪调式及各种民族调式等。不同的调式音阶组成的音乐会给听众不同的感受。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生聆听音乐时,在大屏幕中出示两幅不同颜色的图片,让学生根据音乐选择出与音乐感觉相符的色彩画面。根据学生多年来的音乐感觉,他们是可以判断出哪种颜色比较合适的。此时,教师再追问为什么这样选择,引导学生找到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
五、音色———聆听及创造性活动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洲乐声———化装舞会》[8]教学目标:能听辨出《化装舞会》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特点。能用体态动作感受与表现主题二,初步了解手风琴音色与探戈风格相吻合,是演奏探戈主旋律的重要乐器。教学目标明确到具体的音乐表现要素上,目标的导向性及操作性就更强,它指导着课堂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不同主题根据不同音乐表现要素来进行课堂音乐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让课堂的教学行为更有效。教学过程:初听音乐,通过音色变化判断作品结构。教师在聆听前,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通过音乐表现要素———音色作为依据来判断《化装舞会》的结构。两次聆听第二主题B,体验旋律特点,分析节奏和音色的特点。教师用手风琴演奏第二乐段,让学生感受手风琴的音色特点,体会音色和情绪表达的关系。聆听是欣赏音乐的基础。通过主题B的两次聆听对比主题A的音乐,从旋律、节奏、音色三方面音乐表现要素进行分析,挖掘音乐表现要素与音乐情感表现的内在联系,感受音乐艺术美的魅力。教学过程片段:聆听、感受第一部分主题二速度、力度及情绪特点;感受、体验大管、双簧管音色的特点。这一部分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声势动作为主。声势动作是奥尔夫体系独特的活动之一,对于初中音乐课堂来讲非常适用,拍击不同的部位可以表示不同的音高,拍手、跺脚、拍拳等动作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便于学生感受乐器音色、速度、力度、节拍等音乐表现要素。声势又被称为演奏身体乐器的活动,非常易于被学生掌握并进行创编、设计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感受音乐的能力。
(二)方法归纳拓展
1.创造性活动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探索音响的课程。比如寻找生活中的音乐,根据音乐片段自制乐器等。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界或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非音乐性的声音。例如,敲击锅碗瓢盆的声音、狂风暴雨的声音、闹市车流的声音等。2.聆听法。用于常规性的歌曲及器乐曲中,主要在于聆听主唱的音色、聆听主奏乐器是什么,或者根据乐器的音色来判断音乐的结构。在对各种乐器、人声建立音乐概念后,提高音乐表现、创造能力。本文分析涉及的五个案例来源于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中五堂初中音乐欣赏课。对于课堂中音乐表现要素的运用方法,我们一定要对应着音乐作品反复聆听,基于对作品非常熟悉了解的基础上,找出这一作品标志性的表现要素来进行活动设计,如果泛泛体验,学生也不能真正体验到它的表现作用。任一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比如在分析《瑶族舞曲》作品结构时,就是以主奏乐器的音色为划分依据,曲式和音色不可分割。运用哪种方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力,需要老师开拓思维,不断探索。本文中多次强调聆听的重要性,所有的活动都基于聆听的基础,教师恰当的语言引导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做到,还需要老师在备课阶段多下功夫、研究作品。教学方法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的,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责任重大,让学生从音乐的角度了解音乐、爱音乐也爱音乐课,需要在课堂内外不断摸索、与时俱进,切实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游海涛.美妙的交响伴奏[M].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案例集(中学),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3]尹爱青.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
[4]雍敦全.音乐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4.
[5]刘向真.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M].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案例集(中学)2014:117.
[6]尹爱青.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4.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的规则。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英语语法是英语语言的组织规律,它赋予英语语言以结构系统,指导英语语言正确、贴切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在小学阶段要进行一些简单的语法教学,而英语语法学习一直是困扰学生的问题之一,教师在进行英语语法教学时也同样感到棘手。如果教师不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就难以真正理解所学的语言材料,导致在运用语言时经常出现错误。如果给学生讲解语法,又担心会陷入枯燥乏味的传统语法教学模式中。所以,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等内容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1、创设真实情境,增强语法学习的主动性
语法教学中语法概念和语法规则是抽象乏味的,对小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如果单用教师的讲解去解释和说明语法现象,或者让学生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就会慢慢地消退。情景法是借助肢体语言、图片、多媒体、实物和情境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一个真实生动的情境。它能有效地避免语法教学的枯燥性和单一性。对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情景不仅可以很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语法教学上,英国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孩子在一个有意义的情景中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比较真实的语境中进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
例如:在教学现在进行时,教师可先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师一边拿扫帚扫地一边说:I’m sweeping the floor. 教师一边拿抹布擦桌子一边说:I’m cleaning the desk. 等。语言交际是学生习得语法知识的有效途径,当学生大概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老师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境进行现在进行时的操练,目的是这种交际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这一时态的用法,如:教师出示一幅一家人在公园野餐的图片,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图中的人物都在做什么。此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体会现在进行时适用的情境,并注意模仿老师刚才使用的句子的结构,让学生在实际操练中自然习得新语法。
2、设计游戏活动,增强语法学习的趣味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和自觉性发展,儿童知觉的随意性和整合性都不断提高,随意注意和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开始发展,但对直观材料的注意起重要作用。小学阶段的语法经过适当地讲解教学,学生是完全能够接受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语法教学必须根据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小学语法教学生动起来。游戏活动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把语法教学融入到游戏活动中,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例如:可以在音乐节奏鲜明、富于韵律感的歌谣中学习语法,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情态动词can及其句型“What can you do? I can...”时,可利用旋律编写出下面的歌谣:I can sing. I can sing. What can you do? I can dance. I can dance. Let’s dance together. 让学生两两对唱,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在学习现在进行时的时候,可以和学生一起做“听句子画画”的游戏,如:教师说:“A bird is singing in the tree.”学生则画出一只小鸟在树上唱歌的图片,然后教师继续说:“Li Ming is playing football under the tree.”学生则继续听句子画出李明在树下玩足球的情境。师生还可以继续进行,将图片内容画得更丰富一些。通过这些游戏的进行,学生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巩固,从而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学习效果。
3、设计任务型活动,增强语法学习的实际性
在有效的任务和英语语言环境中,学生才会真正运用语言,才能达到先听再说、以说促听、以说促写的目的。而且可以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语言学习,在英语语言运用中对比各语法项目,通过对比再加深认识,从而在交际中使用语言,理解、掌握语法知识。
关键词:电脑音乐教学;高校音乐教育;传统音乐教学;多媒体
计算机作为一种高科技应用工具,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迅速地渗透到各个领域。音乐软件的层出不穷,电脑音乐技术已经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利”了。作为时代的产物、社会的需求,电脑音乐教学开始在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崭露头角,并且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中,尤其是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电脑音乐教学具有省时、操作简单、信息传递快等特点。这一特点将音乐、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处理与音乐设备、音乐软件相结合,直观、具体、形象的展示了音乐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广大师生喜爱。
一、我国电脑音乐教育现状
(一)教育观念落后,教师电脑应用技术匮乏
我国音乐教育界曾一度认为,电脑音乐属商业性、娱乐性,并无学术价值,这使得电脑音乐一直徘徊在高校音乐教学门外。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资金等问题,至今仍有相当部分的院校没有多媒体音乐教室。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电脑音乐的优越性不断彰显,使得电脑音乐走进 高校音乐教学势在必行。
电脑音乐属于高科技新型学科,目前在我国尚未有完整系统的教材。有些出版的教材与一般电脑应用普及教材雷同,目的性不强,侧重点也不明显,这些都不利于电脑音乐教学在我国的发展。
“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这个口号对教师电脑技术的应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我国现今教师电脑应用技术远远滞后于电脑音乐教学。
(二)高校音乐教育滞后于中小学现代音乐教学
据统计,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应用电脑音乐教学的单位为40%,离实际教学要求还差60%。由此,国内的电脑音乐教育不仅与国际有较大差距,同时所培养出的学生数量、质量上根本无法满足目前社会对该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要。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其对音乐教育、创作、制作、表演和传播领域的影响日益升华,重视和繁荣电脑音乐这一新兴学科已是全国高等院校的共识。
在我国推动素质教育的今天,主张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成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这就要求音乐课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应用现代音乐教育手段教学。而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则担负着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任务。重视和繁荣电脑音乐这一新兴学科已是全国高等院校的共识。
二、电脑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处于视听世界,与现代媒体接触日益频繁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黑板、粉笔、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其次是教师的钢琴演示水平有限,学生在听课时只能看看谱例,而根本感受不到或极少、局部地感受到谱例的音响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电脑音乐技术使得传统的“听觉艺术”像现代的“视听艺术”跨越,恰恰弥补以上这些不足状况。教师可通过电脑音乐中MIDI技术在课前或课后制作好谱例,上课时用投影大屏幕既清晰又新奇地分步或同步地展示和分析谱例和音响,有的课程还可采用多媒体手段(音视频)结合演示授课。电脑音乐技术的方便快捷,使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可随心所欲地根据音乐的要求进行多方式(方法)地制作、编辑师范题以及制作文本和画面来助以理解音乐,还可在课堂上逐音、逐句、逐段和分声部地修改学生作业,并通过音响感受择选出最佳效果。
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兴趣化。大大弥补了传统音乐教学的缺陷。
电脑音乐的多功能性使得音乐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到音乐的魅力所在。电脑音乐在音乐表现上的多重性和多样性,又能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思维和科研能力。
三、电脑音乐在高校音乐课程中的应用
电脑音乐技术的应用为现代音乐教学增加了丰富的表现力,让学生感知音乐的魅力,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思维和科研能力。
(一)电脑音乐技术在和声课程中的运用
传统的和声教学中,老师运用黑板和粉笔,学生纸上作业,全无音响概念。“纸上谈兵”使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使得学生们只是空洞的做题,却并不能聆听到和声连接的各种音响效果,看到谱例之后,也不能在心底产生相应旋律听觉。老师费心、费力、费时,学生看不见、摸不着、云里雾里。学生的耳朵感觉不到和声的音响美,也无法对和声产生学习兴趣,继而去研究它。这些使得和声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高。
电脑音乐的制作软件很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和声教学出现的问题。它把乐谱和音响融合为一体,使写作、谱例分析、听觉训练可以同时进行。打破“纸上谈兵”,把抽象变为直观。
和声学教师不用为不能演奏和声谱例而烦恼。电脑音乐软件的钢琴卷帘窗口和五线谱窗口两大功能,不论再难的谱例,哪怕不会弹钢琴,只要能认识五线谱,都可以完美地演示给学生听。任课教师可提前把上课需要的谱例输入电脑保存,输入过程可用软件中实时录音功能,或用步进录音功能降低弹奏的难度。在音色库中可以设定不同的音色。在钢琴卷帘窗口修改音符、节奏时值、控制表情、力度的变化,速度可以随意设定。课堂上只需几秒钟时间把文件从电脑里调出播放,避免了抄谱、弹奏等重复性劳动,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内容的讲解上。
学生也不用为感受不到音响效果而苦恼了,他们可以对某些作曲家灵活处理和声手法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老师之间产生教学互动,无疑是一个提高和声教学的有效手段。
(二)电脑音乐技术对音乐理论课程产生的乐趣
学过《音乐史》课程的同学,大概都有切身的体会。枯燥的年代分期、作家简介、冗长的作品谱例,让人头晕目眩,毫无新意,不易记住。有的作家作品,很可能看到过,却没有真正听过,等到实际音乐出来之后,根本不能判断出来是哪位作家的哪首作品。这些都是传统教学的缺点。学生是接受信息的机器,根本发挥不了学习的能动性。
而Powerpoint、Authorware或Dreamweaver 软件的应用,加上Flash动画制作软件,进行多媒体编辑和文字、影像、声音、动画的制作,会声会影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存在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使得传统音乐教学得以简化,学生在学习中变得轻松、活跃,教师也在教学中真正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也势不可挡。社会需要高品质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人才来适应社会的需求。时代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模式、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让教师及受教育者终身学习成为必须。
21世纪让我们站立在数字化音乐环境中,让高校电脑音乐发展的更优、更好!
参考文献
[1] 安平. 电脑音乐与音乐教育[J].北方音乐,2000年02期
一、设疑式导入
这种方法多用于较长的对话或叙述性较强的文章中,先让学生合上书,老师运用body language(抑扬顿挫的声音,丰富的面部表情,配上适度的动作、手势)先简单介绍一下教学内容,然后根据讲授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收看录像或听课文录音,这无疑会引起学生极浓的兴趣,从而调动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声音和形象的结合,语言和情境的相互交融,一下子就将学生紧紧抓住了。如在教6B UNIT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时,我先简要介绍一下文章的主题,请学生使用be going to这个句型写下自己对本课主题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收看课文录像,这时动感的画面一下子就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们想马上就知道到底他们在谈些什么?这种设疑式的导入法,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二、歌曲式导入
歌曲内容尽量配合新课的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音乐能够让学生舒缓心情,自然进入英语语言状态,与此同时也能够带出本课教学任务。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它给人以丰富的感受,使人产生联想和共鸣,如在3A Unit1 这一课时中,我先让学生欣赏《Old MacDonald had a farm》这一首歌,歌曲中“duck”quack――quack――quack,“cat”miaow――miaow――miaow,“cow”moo――moo――moo,“pig” oink――oink――oink等动物的叫声映衬在优美轻快的气氛中,伴随而来的是一片欢笑声,整个教室洋溢着愉快的气氛,伴随着这美妙的音乐,学生轻松地步入了新课。
三、游戏式导入
这种方法充分利用儿童好胜、荣誉感强的特点,上课开始时,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做游戏,再导入对新知识的学习。①课前运用,鼓舞学生热情。为了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快速进入语言环境和学习状态,教师会设置一些互动口语开场白。②课中运用,促进新知识的接收。教学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游戏表现出来,就为新知识的接收提供了条件,与教学内容密切配合的游戏能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③课后活动,巩固新知识的吸收。巩固的好,口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下课前几分钟,学生容易心理疲倦,注意力分散,设计一些竞赛类的游戏,既可以减轻学生的疲倦,又可以在欢乐中结束一节课。游戏教学存在一个缺点:仅是一个人或是一部分人在表演,其他人则充当观众,因此教师可以尝试集体游戏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四、视频式导入
视频是一种形象、生动、直观、寓教于乐的教学工具。借助于它, 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视频导入在Reading的教学中应用的是比较多的。我们只要使用一小段视频,就可以很容易地向学生解释清楚一个他们原本很陌生的概念。比如,课文Oxfam trailwalker,大多数学生对“trail walk”这一活动是非常陌生的, 而其实在网上有很多关于trail walk的视频, 所以在教这一课的开始时,我播放了一段视频,学生马上就对这一活动的大概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这就让我更好地进行课文的教学。
这样的情境引入生动有趣,并且把抽象的内容现实化,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快乐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关键词:合唱 音准 节奏节拍训练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理论课的实践,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而音乐合唱课则是其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有人说:合唱课就是大家一起唱唱歌,玩玩,反正不用考试,其实不然,因为有很多怀揣音乐梦想的学生正等着你去发掘,当带领学生完成一首合唱曲目或达到一个既定目标的时候,那种兴奋感和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怎样上好合唱课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走好坚实的第一步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校地处农村,大部分学生的乐理知识和声乐知识基本为零,所以当他们进入新的领域、学习新东西时候的愿望会很强烈,我们老师一定要紧紧抓住他们的兴趣,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合理的训练,让他们在合唱的美妙声中度过快乐充实的中学生活。
(一)音准校正
中学音乐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还有利于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得到听觉的享受和思想的陶冶。学生的音调不准不仅阻碍了学生的音乐学习,还会致使学生容易对音乐产生抵制心理,不愿唱歌、不敢唱歌。因此,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学生的音准训练,促使学生在唱歌中正确把握音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更好更快乐的唱歌。笔者觉得学生音准不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就没学过音乐理论,导致他们在一首歌曲中听和唱的音调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
2.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歌唱方法也是造成学生音准问题的原因之一。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声音训练,只是在喊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确聆听音乐的音高和音准。
3.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气息不够、唱歌时没有足够的方法让气息支撑,很多学生歌唱是“放任式”歌唱,没有规范气息交替。
那么怎样让学生的第一步走的坚实,让学生爱上歌唱?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寻求创新,比如在学习音高时,不能苍白的教学生不停的唱,最后离开钢琴还是一样的不准,如果觉得科尔文手势对中学生有点难度,那么把每个音的高低看成自己身体的特定位置――从膝盖到头顶,让学生用手表示出位置高度理解记忆。这样学生在头脑里会有音高的概念,在唱的时候就会对音之间的距离有大概的区分。
又比如学基本的音级名称时,不能只告诉学生七个音级是什么、怎么唱,然后在琴上弹一遍就完事。老师可以针对音名和唱名自己动手制作卡片,每节课分组比赛记忆,表现好的小组可以得到小奖品,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学生的音准也有较大的帮助,也能很快的记住各个音级的写法及名称。
(二)节奏和节拍是学生又一大难点
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现在的音乐课主要还是教唱课本上歌曲,然后再欣赏几首乐曲,而后学生看电影、听流行音乐。我们的老师其实有无限潜能,由于很多特定的情况导致平常很难看到优秀的东西。笔者觉得再优秀的东西也要靠平时的积累沉淀,所以平时合唱训练是很重要的。
在进行节奏和节拍学习时,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学生一节课下来似懂非懂,等下节课再提问基本没几个能说出来。如果我们把每一拍比作上山下山,半拍只上山或只下山,四分之一拍就是只上山或只下山行走一半,老师再用多媒体展示这样的图片,让学生画下来课后记忆,既能形象记忆节拍又能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弱起拍的演唱方法,学生掌握起来方便又快捷。
二、有序进行各项训练
(一)姿势训练
俗话说:“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发声的源泉。”唱歌训练,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讲站姿大部分都是错误的,站的不好会影响气流的自然流动,也会削弱歌唱者的力气,直接影响歌唱的效果,就好像赛跑时没有正确的起跑姿势一样,会直接导致失败的结果。所以在上合唱课前一定要花时间训练学生的站姿。
(二)声音训练
要想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发声技巧,就要弄清发声的方法及原理。声音的形成是发声器官协调工作产生的生理现象,这个现象的产生是气息运动和声带振动所形成的物理现象,又是一个物理的声学、音响学现象。
在声音训练中不能让学生一直站着练声,先要对学生进行上述理论的讲解。然后对学生进行吸气、吐气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用凳子抵在墙和腹部之间,然后进行吸气、吐气练习,以此体会腹部的力量;还可以让学生两手掐腰,体会横膈膜与手之间的压力;也可以用想象教学,让歌者想象从腹部到喉咙是一根水管,吸气后让气流自腹部自然从喉咙流出;再者现在大家最流行的说法就是“打哈欠”唱法,慢慢的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三)情感训练
【关键词】师范院校 美术教育 重重壁垒
“美术教育”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狭义”的美术教育是旨在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即在国、油、版、雕等领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与独立创作研究能力的人才。通常,专业院校的培养目的即在此。它们学科划分细致,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因此培养的毕业生多会成为日后活跃在美术界的主要创作与研究力量 。“广义”的美术教育是指教育目的在于推广与普及一般的美术基础知识,通过向更多的受众讲授美术知识,使更多国民拥有不断提高的艺术品味、鉴赏与基础创作能力。进而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里结构,塑造一个更加全面、健康、人格完善的人。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尽管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同样能培养出优秀创作与研究人才。但从广义角度看,其最为重要的意义A更在“师范性”。尤其是基础性中小学美术师资培养。尽管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推动中小学美术、音乐课程的教育改革,但在中国应试教育沉积多年的情境下,无论家长还是学校都在以升学成绩为驱动力,而将学生获得艺术教育的权利不断压缩甚至剥夺。这种情况在边远乡村尤为突出。直到今天,在中国很多偏远乡镇的大多数学生,即使到高中毕业时仍未上过一堂真正的美术课、音乐课。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将许多富有艺术天赋的青少年扼杀在萌芽状态,更使得偏远山乡的学生难以获得艺术基础性的通识教育,从而留下没有对于“美”的终身体悟与享受的巨大遗憾。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可长期以来,民众对于艺术教育的普遍观点正如曹吉昌所说的“艺术有意思,但决非必要。”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家意识到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基础性且极为必要的。对此,弗里德里希・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早就说过:“欲造就一个理性之人,首先应将之培养成美学家,除此别无他途。”柏拉图也认为:“艺术必须是教育的基础。”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范托夫则认为:“艺术与创新永远联系在一起,它是知识转化创新的灵感与手段”。“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更有深层含义:宗教是信念、艺术是理想、科学是技能,三者统一于一体。尼采说:“没有审美,我们和世界都无法成立。”美国的“零点计划”大概更能够说明很多问题。他们发现,苏联人之所以先于自己登月,原因与苏联教育中对于艺术的重视是分不开的。美国人最终证实,艺术教育对于一个人联系、转化、观察、想象、抽象、感知、模式建构、造型、移型、空间思维、身体思维、游戏、类推、类比、综合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师范美术教育而言,所肩负的重任可想而知。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却是:在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时,高等艺术师范教育却面临重重壁垒。
第一,建设经费不足。相比专业院校,师范院校由于依附于综合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到各方面的牵制。 目前全国30所专业院校中,绝大多数都拥有扩建和改建后新的校区,在相应的教学设施上也从容有度。反观师范教育,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很多教学工作无法展开 。
第二,教师课时多。随着艺术院校的不断扩招,很多教师,尤其年轻教师肩负起比以往更多的教学任务。目前国内师范院校的教师平均周课时都在12节以上,很多教师还要同时肩负着选修课与公共课的教学任务。此外,师范院校教师还要同时考虑如何让自己的学生成为好教师,着实不易。
第三,学生水平良莠不齐。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几乎所有艺术院校都面临生源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但由于师范院校在招生中对于文化成绩的关注,使得很多专业基础比较扎实而文化课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止步于优秀师范大学门外。而有些考进来的学生虽文化成绩较好,在专业领域却存在很大问题。这样以来,无形中便增加了教学难度。而这些学生也大都抱着混文凭的态度,间接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第四,教师待遇差。如今,年轻教师从踏上讲台的那天起便面临重重压力。房价的暴涨,让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年轻人感到无助与凄凉。他们更多的是选择租住在远郊,在疲于奔波的过程中消耗掉了太多的工作热情。而居住的不集中,也使得教师与学生失去了更多的沟通机会。这样,很多年轻美术教师便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办美术培训班,挣钱养家买房。而年纪稍大的,也都忙着办展卖画,耗费了不少精力。
第五,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师范院校美术师资也在扩充中。尽管多数拥有硕、博士学位,但也会时常暴露出不少问题。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基本能力的欠缺与创作研究能力的不足。加之现在学生求知欲的不断扩大,使得很多年轻教师力不从心。
第六,学术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很难想象在专业技术不过关的前提下,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艺术人才。因此,一名优秀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良好的专业创作能力。而长期以来,综合大学与师范院校秉承一贯的学术与职称评价体系,将论文的发表作为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从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师范院校教师的创作激情,不仅无益于学术的进步,某种程度上也使师范美术教育难以持久健康发展。
结语
关键词:数学;高效课堂;动心;动情;动身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82-01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提高。学生是课堂的第一主体,是高效课堂成败的首要因素。以往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框定在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之内,忽视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老师是“水桶”,学生是“水碗”,数学课堂教学就是“灌水”的过程。数学教师教得特别辛苦,学生学得也特别痛苦,渐渐地,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对数学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不再“痛苦地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要改变学生厌烦学习数学的观念,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做到“三动”。
一、动心
何谓动心?动心即要学生真心地喜欢学习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先跟学生来一个比赛。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数,教师迅速地回答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便觉得奇怪:老师怎么会如此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来呢?这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使其在整节课都认真地学习老师传授的方法。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突破,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
二、动情
感情是最难捉摸的东西,倘若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感情,便会越发地喜欢学习数学和热爱数学,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以情感人。数学课堂不像语文课堂具有一定的激情,能让学生专注于学习课文,体会当中的含义,但数学课堂也能做到以情感人,让学生专注于学习数学、热爱数学。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时,可以带领学生回忆动画片《熊出没》,让学生回忆熊大、熊二保护森林,得知树被砍掉后伤心地为树唱最后一曲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熊大、熊二与树之间无比真挚的感情。然后告诉学生,假如树被砍掉是为了制造贺卡,请计算一棵树大概可以制作多少张贺卡。借这个故事教育学生要好好保护树木,不要随意浪费纸张。因为这是小鸟的好朋友树牺牲自己换来的,我们更应好好珍惜。一节课下来,学生们深受感动,认真计算贺卡所消耗树木的数量,清晰地明白要珍惜友谊和保护树木,节约用纸。这样,能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领悟人生道理。
(2)以美动人。教学充满美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数学老师不能让学生为了学数学而学数学,一定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一切可以运用的素材,让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如教学四年级“搭配的规律”时,教师在引出问题后,依次出示美术中颜色的搭配、音乐中音符的搭配、生活中衣服的搭配等等。这能使学生感受到颜色的鲜艳、音乐的柔美,让数学融入到各个学科和生活中,感受来自不同学科的美,真正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魅力。又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后,教师先让学生静静地欣赏一首诗:“一蓑一笠一叶舟,一支竹竿一条钩。一山一水一轮月,一人独钓一江秋。”教师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美感之中,然后让学生数一下这诗中一共用了多少个“一”字,“一”字占这首诗总字数的百分之几,“一”字在这首诗里面起了什么作用。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巩固了这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
三、动身
动身,即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能较好地动口、动脑和动手,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之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这是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的有效教学手段,也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能力,让其全身参与到数学课堂中。例如,讲述“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使用量角器测量一下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告诉教师,教师迅速说出另一个内角的度数。这引起学生的质疑,好奇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开始教学。这种动手、动脑和动口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又如,在有关路程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读熟题目,弄清题意,明白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然后,再让学生画出线路图,便于学生理清思路,利用图文结合来解决问题。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开口说说自己对应用题的理解和分析,以说促思,同时也可集思广益,发散创造性思维。要通过数学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动口能力,让学生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