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思维的策略范文

培养思维的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思维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思维的策略

第1篇:培养思维的策略范文

人文情怀对教学的涵养

1.求真精神给予了学生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

求真精神对教学的涵养主要包括批判精神、计算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批判并不意味着坏,也并不意味着批评;相反,它意味着看到更远处。批判让学生学会质疑和思考。而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周以真教授指出,“计算思维是人们分析问题、研制解决问题方案,并将此方案信息化的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智能社会的到来,每位学生都应拥有将所要解决问题的方案信息化的能力,这样才能与未来的社会无缝对接。同时,求真教学思想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算法蕴含的逻辑思维培养浑然天成,学生们通过程序设计的学习,通过参与机器人活动,就能习得终身受益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生活在生活与数字技术共存相生、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并行不悖的环境中的学生而言意义重大。求真的信息技术教学终将让学生们能在数字时代保持理性头脑、拥有创造未来世界的能力。

2.向善精神给予了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向善精神对教学的涵养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上。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造福人类,用不好能灭绝人类。最近霍金、比尔・盖茨等人都在担忧机器人对人类的威胁,因为在并不遥远的未来,超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或将不受人类控制,如果最先实现超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人有着邪恶的价值观,那么人类将可能陷入灭绝的深渊,而如果实现超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人有着为人类造福的价值观,那么人类将得到永生。这些可能实现超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人今天也许就坐在我们的课堂中,如果我未能给予学生的情怀赋予涵养和牵引,那么,技术这把双刃剑终将伤害我们自己。

3.臻美精神给予了学生欣赏美、设计美和创造美的启迪

臻美教学思想对教学的涵养主要包括审美、设计与创造的浸染。臻美习惯的培养将使学生不断超越自己、积极面对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师古典认为,未来孩子的培养方向是从强到美,“美”的情感终将感染和引领孩子们成长为有着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积极的理想追求的人。臻美的教师会主动选择美的范例、提供美的素材、设计美的任务、展示美的作品、进行美的评价。在美好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到培养,表达美的意愿必然会增强,美的创造水到渠成,同时,受益的还有设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综上所述,人文情怀涵养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就是要在教学技术的同时,促进学生真、善、美全面发展,使学生成长为富有人文底蕴又兼具科学精神的勇于实践创新的人。

人文情怀涵养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由此可知,天马行空的妄想不是创新思维;有价值的创新思维,必须是“生之有根,长之靠谱”,既与众不同,又具有社会意义。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三种思路:一是在教学中注重一些与创造力相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倾向;二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为学生创造空间,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对现实、知识和意义进行独特的建构(其最终目的是希望从个体知识结构兴趣点的发展独特性中产生思维内容的新质);三是通过参与特定领域共同体的创造实践活动,培养与之相关的习惯、性向、知识,从而形成专长,并跃升到创造新的理念、方法和产品的新水平。本课题研究中所运用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与策略,思路源自上述三个方向。

1.教学指向现实世界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创新思维奠基

这一策略围绕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目标是在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中建构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创造能力和倾向。“问题”的选择直接映射出教师的教育情怀,那些关注学生情感、希望为学生未来打下基础的教师所选择的“问题”一定是开放的、学生感兴趣并乐于去探究和表达的,并且学生在探究和表达的过程中能获得新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习、迁移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多媒体信息的加工时,教材所推荐的载体是PPT,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学习兴趣不大,究其原因,是教师选择的“问题”太简单,诸如用PPT制作新年贺卡、制作个人简介等,这类“问题”学生均能完成,完成之后学生没有成就感,也未能实现能力的迁移。如何突破这一教学瓶颈?笔者为信息技术教师支的招是用PPT讲属于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因其开放、独一无二、有意愿讲好故事才能够打动学生,学习因而成了对学生自发的需求。其背后的教学思想还包括对学生“设计感”和“故事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会“讲自己的故事”之后的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著名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在其《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一书中提出未来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唯有拥有右脑时代的6大全新思维能力――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才能决胜于未来。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讲好自己的故事?这里涵盖三方面的教学智慧:一是通过课前写好故事脚本节省课堂构思的时间;二是通过写脚本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三是通过写脚本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系统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而设计思维和系统思考能力的培养又是学生今后继续拓展知识、灵活应用知识即学习迁移的最佳培养时机。

2.教学贯穿美的指引,以美启迪心灵,感性思考力为创新思维助力

目前,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及类似计算机般的能力仍然重要,但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停留于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做好准备,迎向概念时代。丹尼尔强调“概念时代拥有全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全新的生活方式,更加重视‘高概念’和‘高感性’能力。高概念能力包括创造艺术美感和情感美,辨析各种模式,发现各种机会,创造令人满意的故事,以及将看似无关的观点组合成某种新观点”。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感性的思考力?笔者开展了审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将美的培养贯穿始终的教学试验。于是,范例美、任务美、评价美成了课堂的主旋律,学生在美的浸润与启迪下,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发现美、表达美成了自觉行为,作品所传递出来的创意和美好让人感动。

3.教学张扬个性,以创意为评价核心,点燃创新思维

越是个性化的教育,越有可能培养出有独特知识结构、有鲜明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创新思维本质上是拓展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因此,标准化的教学或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都无法培养出富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在未来社会,创新思维产品个性化是制胜的法宝,我们有必要将个性化的培养放在首位。那么,信息技术课堂应如何遵循学生的个性来开展教学呢?首先,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其次,教学重视学生个性化选择问题的机会、问题与个人的相关程度,以及帮助学生将所选问题个性化的策略;再次,教师协助学生应用知识技能来实现学生的意义构建。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个性方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点燃,学生的作品才会个性丰满、灵气袭人。

4.教学关注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相依,思维常新

第2篇:培养思维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策略

一、有效地激发求知欲望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应当注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地进行思维以及思考。小学生本身的思维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做事三分钟热度,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课堂示范,不断地指导学生,让学生更加有效地获得相关的思维能力,同样,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相关的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二、有效地转换思考角度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只有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活跃的状态中,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得以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效的根据教材中的重难点来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意义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敢于讲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做法,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举一反三地教授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当发散学生思维,还应当提升思维的广阔度,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知其一不知其二,一旦题目有些许变化就不知所措,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进行一题多解以及一题多变的训练,从而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发散的培训,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意识及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J].青年与社会,2012(02).

[2]陈小丽.关注差异,进行多元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

第3篇:培养思维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数学思考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也就是没有效果的教学。因此,在数学各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训练中,应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克服课堂教学形式上生动活泼背后掩盖着的学生思维肤浅和思考苍白的现象。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善于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动机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获取新知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任何缺乏情感的教学活动,非但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反而会导致学生厌学。

例如在讲一道题时,我让学生讨论:一个长方形,长减少一米,宽增加一米,它的面积和周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提问,使学生对问题本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大家凭感性回答,答案不一,且都不能讲清道理。学生都迫切想知道正确答案,我抓住这启迪思维的最好时机,让学生举例说明。在学生讲明道理后,我进一步提问:“如果你按照这样的变化去思索,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时学生兴趣更浓,经过小组讨论探求很快说出结论: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面积较大。由于我不断设置问题情境,引疑诱导,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潜力得到深层开发,感觉自己的聪明智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与此同时,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了培养。

二、巧用学具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若能恰当地组织学生使用学具,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则不仅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我发给学生六张纸片(图略),让学生先数数六个图形边的条数和角的个数;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四边形)。再用直尺量量每条边的长度,看谁先指出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菱形和正方形)。接下来,再让学生用三角板比一比这两个图形的角,找出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来。这时,再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方形”。之后,我又发给学生几张大小不等的正方形纸片,让学生数一数(边数),量一量(边长),比一比(角)。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特征。这样,把“正方形”放到“四边形”的整体中去认识,分层揭示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参与了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学生概括起来言之有物,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三、联系生活实际,寻求积极思考

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而且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习数学是枯燥的,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进行数学思考。

例如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像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如果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一次缝纽扣比赛,在教学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单位时间相同情况下,所做工作量多的工作效率就高,反之工作效率就低。由此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学好数学就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每个人身边,从而进一步认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数学意识。

四、培养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算一算”时,我出示情景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请用你的话说出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像这类应用题我都是先请学生审题,用自己的话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目的是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思考解题方法。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说话时语言不完整,这时我就引导他们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列出算式后,我让他们自己试着动手摆花片计算,然后交流各自的做法。这样引导,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第4篇:培养思维的策略范文

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参考有关资料,分析学生数学思维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课大部分由老师讲解,小部分由学生练习,认为重视学生讨论与合作的仅占很少一部分。学生讨论与合作的这一学习方法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没有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由于学习方法的缺乏而严重制约学生的有效思维的状况普遍存在。通过对本校五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在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中,学生掌握得最好的是统计思想,知道并会应用的占93.5%,观察与列举的方法、类比与倒推的方法知道并会运用的分别占45.7%和36.5%,不会运用的分别占32.0%和29.4%。

3.学生大部分有思维惰性和机械思维。

一份在“遇到难题的处理方式”的调查中,选择“继续思考”的只有16%,大部分学生久而久之,养成了思维的惰性,这是学生思维障碍的最普遍原因。思维的惯性常伴随着思维的惰性而存在。学生在解数学题时,常尚未看清题意,见术语,便罗列公式,生搬硬套;见数据,便代入演算,拼凑解答等。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问题,提供思维空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智力的开发是重中之重。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的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的新问题,从而为各种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理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后,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从而使他们产生不同的解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策略进行适用性研究,拓展其使用范围。这对克服思维定势等原因产生的消极影响,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低年级的例题课中要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此外,还应加强分析、综合、类比等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逆向思考的训练,提高逆向思维能力;通过解题错、漏的剖析,提高辨识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等。

三、设计好练习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

首先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其次设计多种练习形式。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最后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益处。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练习题时,不宜让学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并且要找出简便的解法。

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而教师要了解学生这些思维活动的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思维的过程给予肯定或纠正。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注意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计算过程和解题思路,结果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快的提高。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使学生都有用语言表达他们思维的训练机会,可以把指名发言、集体讨论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教师还应有意识有计划地注意帮助差生,鼓励差生发言,推动他们积极思维,以便促使他们的数学成绩和思维能力都取得较大的进步。

五、有效地“反思”数学思维过程

第5篇:培养思维的策略范文

一左、右脑思维对比

“大脑的情况显示了两种思考方式,各自表现在左脑和右脑。前者从事连续性的推理,精于分析和文字处理;后者进行整体推理,模式识别、感受情绪和非言语的表达方式”,这项发现使罗杰・斯佩里教授于1981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彻底颠覆了传统理论―――左脑优势论,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指出新的进化途径。

丹尼尔・平克综合近30年对大脑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左、右脑思维的不同点[1],归纳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左脑思维的优势在于逻辑和分析,工作性质是理性的、逻辑的;右脑思维的优势在于直觉和关联,工作性质是感性的、直观的。本文强调右脑思维的培养,是基于当前的信息时代社会过分注重左脑优势论,与即将到来的以右脑能力为主控的创意时代所表现出的认知歧视而言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怎样分开讨论左右半脑,它们实际上都是相互协作的[2],大脑作为一个运行平稳的联合体,是完整统一的。左半脑知道怎样处理逻辑,右半脑负责感知世界。两者结合在一起,人类才有强有力的思考能力。具体到大学生教学中,只有不断提升学生右脑思维的培养比重,才能充分和谐地发挥左、右脑的思维能力,培养既科学严谨又充满活力善于创新的人才。

二右脑思维的维度分析

新时代人们需要掌握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和探寻意义六种基本右脑能力,与左脑思维相互协作,实现全脑思维[2]。笔者认为能力是一种难以穷举的概念,应探索其高阶的特征属性,作为研究和应用的标准。本文采用主元因素分解法(如表2所示),剔除物质性因素,解析上述六种右脑基本能力,得到其三个基本维度:直觉性、连结性和发射性。

表2中,直觉性是指着眼于宏观地把注意力放在整体上,不经过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顿悟的一种跃进式思维[3],灵感和顿悟是其常见形式。这与左脑逻辑思维微观的把注意力放在事物的各个部分上是明显不同的。连结性,是指重综合而不重分析,重更广泛的模式而不重具体的答案,通过结合毫不相关的要素创造出新事物,联想和比喻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发射性是指对一个引发事件,不依靠任何介质,突破原有的知识圈,进行见识和认知的迁移类比,求异创新和时空辐射是其重要思维方式。将右脑思维的三项基本特性作用于不同的载体或状态,即可得到更多的能力范式,这一思想对开发右脑的新型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三开发右脑思维的教学策略

1基于右脑思维三项基本特性的知识传播与创新机制设计

畅销书《用右脑画素描》的作者贝蒂・爱德华兹指出,绘画的真正秘密是通过专注于观察,使左半脑安静,让右半脑发挥功效。“欢乐瑜伽”的创始人,孟买的买丹・卡塔瑞尔医生认为当人们感到快乐的时候,右脑就会受到刺激,帮助人们做好各项工作。可见,右脑工作于人体感受器官持续触动时。受此启发,本文将人体的感受器官与右脑思维的三项基本特性相连结,得到相应的直觉器、连结器和发射器,作为知识传播与创新闭环机制的控制器和反馈装置,如图1所示。

图1中,直觉器与连结器作为闭环控制系统的控制器,以灵感(因情绪或景物所引起的突破性感知)、顿悟(旧逻辑被打破,新逻辑被突发性、偶然性创建的过程)、比喻(根据一事物来推断其他事物,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统合(着眼大局,跨越界限,整合不同个体成就新事物)、想象(以感性材料为基础,把表象的事物重新加工而产生新形象)等右脑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非线性处理,得到新成果以及更深层次的疑问,新疑问被反馈装置―――发射器通过变通(克服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新的方向进行思索)、组合(跳出点、线、面等限制,在发射区尽可能多的结合新事物)等手段作用于比较器,进行新一轮的加工过程。

2教学环境中的主客体关系处理

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每次授课就是一个设计。如何把内容巧妙地融入课程设计中,如何创意性地设计好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把教学内容高效地传递给学生,是每个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不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方法[4-5]。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古人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笔者认为把问题的提出、解决与深化三步循环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符合思维与创新的发展规律。因此提出如图2所示的主客体作用结构,让各相关方充分发挥各自的效能,达到最优整体效果。

学生是三角结构中的主体,承担问题的“故事”叙述(问题的起源、背景及研究历程)、问题的思考、人际交流与创新工作。当前各院校进行的教学改革大大压缩了各课程的课时量,因此更加要求学生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问题的预思考,力争上课时具有充实的思维网络,在人际交互中捕捉灵感,强化自己的直觉器、连结器和发射器功能。

教师是三角结构中的主导,主要起三大作用:一是提供“探讨主题”为始问题,引出学生的衍生问题;二是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统筹点评学生的思考成果;三是引导学生对比各解决方案的优势和局限性,找出其中的差异和不足形成新的问题,即更深化的问题,这些正是创新的源头,应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思考下去。

多媒体作为三角结构中的客体,虽然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带来更直接、更形象、更富有整体性的视觉冲击,激发学习兴趣,快速传递教学信息,但必须避免教师蜕变为“点击鼠标的人”和“朗读机器”,学生成为单纯接受信息的容器和“看客”[6]。教师要清楚意识到多媒体只是工具,仅用于问题的直观呈现,而不能用预先设计的流程演示取代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弱化图2中单箭头线示意的人机交流,强化个体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人际交互,激发彼此右脑的创意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产品不断求新求变,知识快速折旧、人力资本需要全面提升的竞争环境里,一场开发右脑思维模式的革命正在全球迅猛发展。而我国仍处于左脑型的教育体制中,受教育者过多使用左脑忽略了对右脑功能的开发与利用,导致了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创新能力和掌握世界未来发展趋势上的显著差距,失去很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一现状迫切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穷则思变”,本文的创意很多来源于右脑思维,期待能抛砖引玉,以集体智慧有效引导学生开发与利用右脑的特有机能,加速全脑思维进程,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使我国的名片早日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

参考文献

[1]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M].林娜,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佘燕云,杜文超.教育神经科学研究进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1(4):12-22.

[3]罗永仕.科学发现的思维特征[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51-53.

[4]刘强,祝智庭.教学设计的样式方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12-15.

第6篇:培养思维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地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教学视角;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31-02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思考。”思考的本质即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是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过程。地理知识是以结论、规律等形式出现,常常是定型化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必须经过反复思维,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形成地理表象,认识地理规律。发展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能动地运用思维去掌握地理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智力和学习能力的中心问题。[1]

一、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

1.学习兴趣。学生对所学地理课程内容的兴趣影响其学习中脑力活动参与的强弱。把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可以不断提升自我认知能力。积极主动的心理思维情景很容易使所学的知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得到迁移,展现出不同的思维发展效果。在中学教学实践中,学科学习兴趣高的学生,往往在学科测验中都能取得良好的成绩。浓厚的学科兴趣,能够让学生在该学科的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

2.教学方法。地理知识分为感性和理性两类,不同知识类型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感性知识大到地球以至整个宇宙范围,小到家乡每寸土地,既有自然现象又有社会现象。信息量大,学生感知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对感性知识教学必须生动直观,注重实地观察、直观教具演示,充分利用地图与生动的语言描述及多媒体进行教学。理性知识教学要求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地理事物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理性知识与地理直观方法紧密结合,同时不忽视地理综合分析法、比较法、推理法的运用。

3.存量知识。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是中学地理学习的目的。存量知识不足,使学生很难构建出完整的地理思维体系,地理思维能力效能大打折扣。强调存量知识重要性,并不意味把所有的知识都作为存量知识传授给学生。思维能力是创造、创新能力的基础,一定要强调在学好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促进素质的提高。[2]

4.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指有教育价值易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如地图承载着丰富的地理信息,也可应用于政治、历史、语文甚至英语教学中。其它学科资源,也可解决地理学科问题,如利用“向心力”解释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原因;利用音乐、诗词等激发学习兴趣,提出悬念;利用数学知识计算距离;引入历史知识讲解城市发展过程等。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课程资源整合不仅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给传统课堂注入了新活力,为学生多视角、多学科思考问题搭建平台。合理、充分的课程资源整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二、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学习是基于大脑中已有认知结构与未知事物相互作用而习得概念。[3]面对新学习任务,教师有必要设计先于学习材料的引导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讲北方水资源缺乏时,水资源比较充足地区的学生可能缺乏生活体会。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借助北方的井越挖越深的漫画,请学生谈感受。问题可能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对教学目标完成和学生对学科知识理解具有积极意义。

2.展现不同教学视角,不失时机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思维方法。教学语言要讲求科学性,多问学生“为什么”并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机会,引导学生说出答案并表述个人见解。在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时,要结合生活中学生能观察到的水土流失现象,提出“为什么”,让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述地理事实。

地理学科综合性,决定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转换教学模式,展现出不同的教学视角,使学生思维在教学模式调控中得到放松,充分发挥思维效能,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新课标提倡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原生态过程。

3.加强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也不能忽视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把握。如世界地理部分,美国地势、地形对其气候及农业类型有什么影响?学生必须对美国地形、地势、气候等特点有清晰认识。问题探究过程与思维活动同时进行,师生活动探究过程实质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问题思维活动必须借助自身已有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运用多种方法扩充学生存量知识。

4.整合优化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应在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基础上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案例教学模式给地理教师的教学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把教材中的知识精华提取出来,结合现实案例使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情感的体验。教学中若能恰当地做好案例转化,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情感态度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形成。

多校地理教师访谈中,针对课程资源开发,我们发现很多问题。首先,对教材绝对肯定,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拓展有可能偏离高考主题。教材中案例不得不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陈述。其次,很多教师学历低、能力有限,很难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开发。最后,一些年轻教师虽有课程开发的热情和能力,但课时多、教学压力大,很少有时间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开发。

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是新课改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必须打破教学服务高考的传统思想,教学才能回归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加强教师培训,使之具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掌握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最后,学校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关心关注年轻教师成长,尤其是高学历科研型年轻教师的成长。

三、结束语

当前很多国家把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作为本国学校教育发展的目标。教育有别于培训,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指明原因、方法和意义,促使学习者运用恰当的理性思考。[4]思维是驾驭课程内容的工具,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建构知识消化吸收。21世纪是信息的海洋,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学习者需要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更需要掌握科学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晋平.探究地理教材“活动”对学生思维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7,(25).

[2]周建秋.先行组织者:一项指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5(43-44).

[3]左东奇.浅谈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地理教学,2013,3(37).

第7篇:培养思维的策略范文

关键字:创造性思维能力 幼儿教育 教师 家长

随着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进行,幼儿教育也逐渐备受关注。幼儿阶段是小孩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幼儿阶段的教育对培养小孩良好的思维习惯有着重要意义。科学研究表明,幼儿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处于好奇心,幼儿对未知事物总喜欢问一个为什么,正是这种好奇心使幼儿阶段成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佳阶段。积极开展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对提高国内幼儿教育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国内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理念的现状

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面对问题能够不按常规思路解决问题,以不断创新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未来人才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幼儿的认知能力还处于待开发阶段,因此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

1、研究幼儿心理成长的过程,我发现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生活中的体验。幼儿园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范围。因此,加强幼儿园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是非常必要的。在调研了一线城市多家幼儿园后发现,活动和游戏是目前幼儿园教学的主要内容。幼儿自制力较差,有趣的活动或游戏式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吸引幼儿注意力。所以在活动和游戏中能有效开展教学的探索学习对幼儿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用的。但调研中发现许多幼儿园把幼儿教育理解成了带着小孩玩游戏的课堂。由此导致了国内幼儿园教育理念落后,幼儿教育水平一直不能有效提升。

2、国内目前还缺乏对幼儿教育的系统研究,在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更是做的不够。首先,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幼儿教学标准,这就是规范性幼儿教学,因此对进行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次,在幼儿教育方面缺乏专业的研究。例如在国外专门针对幼儿心理成长变化做了深入研究,以此指导幼儿教学实践。国外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是非常注重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以及研究结果的推广才刚刚开始。借鉴国外先进的幼儿教学研究成果,对指导国内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最后,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水平还有待提高。在调研了某地区幼儿园师资水平后发现,幼儿园的师资水平差别较大。在一些公办幼儿园和实验幼儿园,其师资水平较高,教学内容有规划。但在一些私立幼儿园,师资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缺乏科学依据,内容设计存在不合理。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关于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课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二、 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策略

1、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也要遵循幼儿兴趣的引导。为规范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教育部在不久之前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作为规范幼儿教育的一次探索和实践,严格执行纲要的相关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纲要中明确了教学中要构建一个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因此,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优势,构建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在开心快乐中品尝探索带来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愉快氛围中,才能发挥创造性思维有效解决问题。构建一个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准备。为了给幼儿提供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教学前一定要进行必要的教学准备,对活动要有意识的规划设计,以创设自由、开放的学习背景,同时对教学把控要有一定的设计,引导锻炼幼儿学习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准备有意识的探索是做好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和基础。

2、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孩子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科学研究证明:动手能力是创造能力的组成要素之一。正是这个原因在国外幼儿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练习。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也需要思维指导,正所谓“心灵手巧”。根据小朋友的年龄,设计适合小朋友的动手的游戏或小制作,画画等等。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要有意识锻炼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另外,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邀请家长参与到孩子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育中,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启发孩子。鼓励有条件的家庭,支持孩子参加一些乐器班或舞蹈班的学习,培养孩子的灵活性,锻炼身体的高度协调能力。

3、提高教师素质,及时发现幼儿的创新火花,并及时给予肯定。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手段。这样的教育方法对小孩成长是不利的,同时还影响了小孩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践证明,每个小孩都曾表现出了很好的创造性思维火花,而且也具备很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随着不断接受更多的教育,小孩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被扼杀。因此,从幼儿阶段的教育开始,就要改变教育理念,时刻注意要保护幼儿的创新意识。对于小孩灵感激发的创新火花闪现,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小朋友对教师的表扬表现的热情非常高,积极性也非常高。通过奖励和鼓励激发孩子们保持持续的创造性能动作用。

4、重视幼儿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素质提升建设。从国内幼儿教育的现状来看,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开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从教育体系完善的角度来说,要重视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并不断完善各个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和人才建设。在对公办幼儿园加大投入的同时也要重视对私立幼儿园的经济投入支持。其次,重视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设。言传声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此教师的举止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在幼儿园教师聘用方面要严格聘用专业水平过硬的教师,同时还要考察其教育观念和理念,以及对小孩的爱心。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是实现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学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为了保持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提升,专门针对教师开展有必要的学习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经验交流,帮助教师吸收先进的教育观念,并将其融入到教育实践,实现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实践的顺利进行。

5、重视幼儿家长教育理念的提升。前面有介绍了国内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很多家庭家长还是以批评打压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孩子。为了实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实践,必须改变家长的教育思维习惯。虽然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方法方面还需要不断创新。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必须从家长开始重视。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方法,重视轻松愉快成长环境的创设。家长对幼儿的奇思妙想的肯定是小孩成长最大的动力。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教师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重视相关教育知识的学习。

结束语

做好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为国家未来提供高素质人才的保障。积极开展相关方面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才能实现幼儿教育水平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阳美 , 杨丽珠 . 大连市幼儿教师素质现状分析及其教育对策 [J]. 教育科学 ,2000,(01).

[2] 吴慧源 . 探寻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发展之路――全国“唱响主旋律 , 创办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研讨会综述 [J]. 学前教育研究 ,2006,(01).

第8篇:培养思维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阅读 写作 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关于语文学科的思维本质,朱绍禹教授曾有明确的说明。他说:“语文学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同对语文科是工具性学科和思想性学科的认识一样,这样的认识也是语文科的一种本质观。” 正因为思维是语文的本质所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一.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必须依赖于积极的指导和鼓励,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1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欲望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向同学们讲清创新意识的含义;利用古今中外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趣味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2 把握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

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不同于普通学生的表现。在学习内容上,创造型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是自己对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创造型学生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领域和方法不为老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创造型学生不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以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创造型学生不仅获得书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的吸收。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朱智贤认为,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他们的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都正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不断加强。我们应抓住这个时期,大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使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开拓型人才奠定基础。

1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1) 鼓励学生质难问疑

勇于创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2) 教师要精心设疑

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巧设疑问,用课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步步深入地去进行思考。善于设疑的教师,不但能在有疑处设疑,更应善于在无疑处设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深入思考问题,去解决疑问。从而大大提高思维的积极性。

新课导入处可“设疑”。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和科学有效的新课导入语能够迅速将学生的思路引入课堂所需要的教学情境之中。例如: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可以从鲁迅童年的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生活说起,继而引入他的童年生活中那个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不但会讲故事,还有“伟大的神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长妈妈究竟有怎样的“神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处可“设疑”。教师如在课堂教学中于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这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这样做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内容无疑处可“设疑”。宋人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叫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材中,有些文章的语言看似平淡,似乎无可疑之处,但如果我们去细细品味,有时也会让我们发现此处同样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觉得意味深长,感觉到恰是作者匠心妙笔之处。

2 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以形象性或直觉性为基本特征的,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永远和创造性思维不可分割的联系着,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1) 扩大生活和知识积累

想象是σ延斜硐蟮闹匦伦楹虾痛丛欤因此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就要有丰富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因此,创新能力的体现离不开丰富的知识,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因此,创造型学习要丰富知识,夯实基础,拓展视野。

(2)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自主创新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鲁迅的《阿长与》,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3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第9篇:培养思维的策略范文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实践证明,看的思维效率最低、写的思维效率较高、说的思维效率最高,有许多思维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正是在说的过程中实现的。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着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富有条理,两者相互依存。人们正是借助语言思考问题,表达思想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是师生、生生间情感交流、数学思维的工具。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教师要努力做到数学语言应用的目的性、科学性、逻辑性、规范性、启发性。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语言特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学生思维。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培养学生用确切的、完整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思维的结果,做到思维与语言表达的统一。要经常让学生亲自动笔、动口、动手,将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示范性挂在学生口中,印在学生脑中,让学生“手上会做”、“脑中会想”、“嘴上会说”,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能只要求意思答对就行,还应要求学生把在感知事物过程中所进行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表达清楚,要求说话完整、语言清晰准确,用逻辑性语言表达,力求精炼明了地说明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合理运用教具,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水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缩短两者之间距离所采用的手段主要靠直观教学,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教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学生可将原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又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小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但是只有适度使用教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否则,始终依赖教具,思维的水平难以提高。

三、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问题是放飞思维和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渴求,这是一种学习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展示梯形模型,再提问学生:“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他们听到问题后,就自己动手操作,有的画一画,有的剪一剪,拼一拼,合作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自己推导出计算公式,成绩差的同学也在其他同学的操作、演说中学到了知识。小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数学学习兴趣浓了,自主探索的愿望有了,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从而能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

四、加强思维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是智力活动的创造水平。教学中要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小学生探究求新,激发他们在头脑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从而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形成。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教给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既要指导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常规思维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等,激发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辨证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构稳固且易于迁移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維能力。从个体发展上看,人的思维从低到高大致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3个阶段。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类高级的思维活动,是指人们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并产生创见的思维,它是一种突破常规而又合乎逻辑的全新的思维形式,是创造能力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善于独立的思考、思维不囿于常规、勇于创新,具有主动、求异、发散、独创等特点。

总之,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科学知识迅速发展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和谐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内涵,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抓住有利时机,诱发探究动机,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创造一片广阔的天地,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使其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