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农场市场前景范文

生态农场市场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农场市场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农场市场前景

第1篇:生态农场市场前景范文

位于慕田峪长城景区的怀柔区北沟村紧邻长城景区,风景优美,杨大爷看见别的人家开办了“民俗接待户”,也把自己的小院整饬一番,但生意并不好,看着满院子的花果,无人采少人看,杨大爷叹了口气。北沟村全村仅有5家正式营业的民俗接待户;除了村中心有一家外国人开办的小餐馆常能吸引一些国外游客,平时几乎没有游客上门。同样的困局在苏浙一带也有体现。“以我们中心的调研结果来看,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小规模的、单纯的‘农家乐’,因为形式单一,风格雷同,市场前景并不乐观,一些大型休闲农场对其进行换代升级,很有可能成为主流。”北京二外中国闲遐研究中心主任魏翔介绍说。

“农家乐”Out了?

其实,人们在纷繁喧攘的城市生活久了,对自然与纯朴乡情的回归心态并没有减少,特别是随着汽车逐步走进平常百姓的家庭,自驾车体验和休闲成为了一种时尚式的旅游方式。但是对于“农家乐”走下坡路的原因,主要是各地的农家乐项目的类同性大,参与性不强,服务质量不高,农家乐虽然打是的农字牌,但是也是属于三产服务业,三产服务业这个产品对于管理者的要求非常高,而往往很多地方都是一部分农民在经营,没有经验,没有管理水平,服务档次和品位不高。“这恰恰是一个商机,城市服务业高度发达,应该引导一部分城市的服务业管理公司向农村流动,事实上有眼光的城市酒店管理公司已经在尝试与观望,这将是一个方向。”江苏省常州市嘉泽镇农博园主任路锦介绍说。

很多历经市场“洗礼”的业内人士也比较赞同这个观点。北京凤凰公社总经理李岩指出,小型“农家乐”在四川、贵州市场前景看好,而在北京却生存困难,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消费层次不同”。“贵州人对‘农家乐’要求不高,可谓抱着‘小富即安’的心态,而在北京这样的城市,游客对消费升级的需求很大,内部设施达到三星级标准,外部设施古朴自然,即使人均消费两三百元也觉得是可以承受的。”李岩说。

对此,专家指出未来的预判:从北京的市场来看,主要有三种方式来改变当前的困局。首先是政府直接投资或直接补助,让村民把“农家乐”投资成为乡村酒店,但由于农民不能了解城里人的需求,仅以北京市的效果来看,发展并不乐观。其次,乡村集约化发展也是一个有效解决当前困境的方式之一。即以村、镇为单位,把资源统筹起来,统一发展。一般的情况是村委会招商引资,农民入股分成。比如说100家农家乐合并成一起做“村家乐”,统一规划,主题鲜明,也改变了纯粹的农民经营,不了解城里人的心理与审美要求的问题,但这样做的弊病是,村委会的退出机制走向不明,或是成为外来资本的俘虏,或是与外来资本发生冲突,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外来资本逐步渗透农家乐,将其收编,以品牌收购,做成乡村酒店群,或是休闲农庄,这样做的市场前景比较好。

休闲农场非常In!

休闲农场在日本、台湾较为发达,在大陆可谓是方兴未艾。它是休闲农业的衍生产品。休闲农业是静态驻守定点或区域的经营,只能被动等待消费者前来。其主要卖点为农业的升级经营,把原本从事初级生产事业所贩售的农渔产品,融入二级加工及三级服务的游憩形态。但所谓农业旅游是一种动态的多点串联,追求同业异业多通路的合作发挥综合效果,在本质上为观光产业,发展的范畴较休闲农业更为宽广。它是休闲农业及观光资源的整合运用,将农业及观光原有的素材汇整成整套商品,涵纳多点领域的多变组合,投资小成本低,是知识经济与体验经济的高度融合,而它与商业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扎根于农业。

从比较成熟的市场来看,休闲农庄就一般而言有六种功能:一、提供休闲场所;二、教育市民认识农村,体验乡村生活;三、拓展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社会功能;四、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益的经济功能;五,为招徕休闲人口而维护自然生态的环保功能;六、解除游客紧张、舒畅身心的医疗功能。

“在全球各国的外汇收入中,约有8%是来自观光休闲的收益,在未来十年中,观光休闲事业仍会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速的行业之一。”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的李昭良教授说。

而专家的意见也被业内人士所赞同。“台湾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农园体验、森林旅游、乡野畜牧、教育农园、农庄民家、乡土民俗、生态保育、渔业风情等休闲活动项目皆属之。历经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台湾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现象,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几种类型。这些以农业旅游为主导的休闲产业类型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旅游、教育、环保、医疗、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在台湾地区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产业之一。而我们集团已有8个休闲农庄在台湾上市,我们田野休闲农场也将争取成为广东农业示范基地。”田野(佛冈)休闲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信说。据他预计,因为投入的营业项目除了原有的低产值的农业生产之外,更将引进高附加价值的服务业,预计首年营业额可达2亿元人民币,而因为吸引观光休闲人潮所带动县城周边的经济规模亦达3亿元以上。

田野休闲农庄位于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距广东仅70公里,距东莞1.5小时车程,距深圳2.5小时车程。这里山清水秀,度假村周边有聚龙湾天然温泉、观音山王山寺、羊角山漂流、民安古居等数十处旅游景点。农庄总投资共分三期,约12亿元人民币。农庄占地5380亩,依现在地形地貌将全区依使用功能规划了32处景点,保留当地原有自然景观生态并加入台湾农村特色的建筑语汇与农村文化的人文体验,来展现整体度假村的风格。“我们的度假村十分注重体验与教育功能,是以‘全家共享’为理念的度假基地,比如说我们这里有许多萤火虫和原生植物,不仅可以让小朋友进行科学体验,也可以让老人有一个回忆童年的机会,而我们的台湾风情与文化又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异地的文化,不论是牛车还是台湾美食小吃街,都具有台湾原味的特色。当然,我们也引进了许多台湾水果,汁多味美,采摘品尝购买一条龙服务,可以让游客更了解台湾原味的真谛。现在,我们农庄的一期建设已经完成,正在做二期建设,我们希望等到真正完备时,再对外开放。”李永信说。

他的话正道出了投资休闲农庄的几个注意事项:雄厚的资金、理想的外部环境与内部设施、完备的主题策划、人文与自然的关怀,以及不那么急功近利的心态。

投资休闲农庄需careful?

“民间、城市资本进入市场,目前还有很多阻碍,比如说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制约了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很多公司只能做短期投资。”魏翔说。对此,江苏省常州市嘉泽镇农博园路锦也认为,对于农庄方面的投资,政府目前是做引导性的工作。“我们的理想是让农民用土地来增加资产性收益,城里的人下乡用资本换于空间和环境,这个市场很大,具体还有一些政策上的瓶颈。”他说。而企业界也认为,政策对投资的影响十分重要,李永信就坦言:广东省已经中央政策支持,而清远市也已向广东省旅游局争取开展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先行先试地区,并已获得批准。故此,田野休闲农庄在土地承租、地税征收等方面获得优待,也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除了厘清政府政策,心态也十分重要。以目前的市场行情看,要赚回后期设备投资等,至少要5年左右,特别是前两三年的开局会比较困难,再加上设备更新换代快,后续资金也是必不可少,因此经营休闲生态农庄一定要有长线投资准备。

此外,据专家介绍,休闲农庄旅游投资还涉及到五个最关键要素的把握:第一,项目区位研究;第二,资源聚集研究;第三,项目产业链研究;第四,整体概念设计把握;第五,市场运作方式控制。

首先,所谓区位研究,是指休闲农业项目一定要考虑两大因素,这就是项目区域同城市的关系,以及项目所在地同高速公路的关系。

一般来说,项目区域同大型城市相距不能超过一小时车程;或者该区域应该在主要的旅游线上,同高速公路要有比较便捷的对接方式。

第二,休闲农庄旅游项目成功的核心因素,依然是资源的高度聚集和项目高科技含量。

农业休闲是有钱、有闲、有车的人的一种新的体验方式。成功的观光型农业旅游表现为具有资源聚集性特点,难以复制和模仿。例如法国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就有几百年的传统;德国柏林的大型农业科技公园,就具有很强的科技聚集性,包括名贵花卉的收采和珍稀动物大量培养从而形成的娱乐场所;而台湾的观光农业则大都建立在原始森林中,或具有名、特、优、新的农作物地区,或有大型水面区域,或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作为核心资源。有特色才能使得休闲农庄长青发展,无论这种特色是自然性的,还是人文的。

第三,项目产业链问题。如果项目位于旅游线上,那么它就能进入旅游产品系列,为整个旅游业服务。如果是一般性的农庄项目,其生产功能则依然非常重要。因为仅仅利用观光方式很难让休闲农庄赢利。因此,如广东省惠东的永记生态园,所生产的农业产品都是出口到国外的,这一部分利润就能够基本维持整个园区的运作。当然,很多休闲农庄以良好的区位和生态环境自然向房地产开发转移,如中山的“海上庄园”营造了上千亩的荷塘,深圳的“青青世界”则通过旅游向房地产业发展,以收回庞大的投资。这就是通过旅游主题作为区域发展引擎,走向了为城市服务的另一产业链。

第四,关于概念设计。对于休闲农庄的策划来说,最重要的是设计概念。现在看来,休闲农庄的设计应该追求一种自然主义的风格,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学创始人西蒙兹(j.o.simonds)提出的社区规划的新伦理概念十分适合休闲农庄的规划:

一、保护最佳的自然和历史风貌;

二、保存、限制使用互为联系的开放空间架构;

三、开发选出的高地区域,依地势建房。

农业休闲项目设计就必须从下意识里唤起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回忆。这包括周边的环境以及对时间、空间的感觉,对邻里关系的理解。因此这还不仅仅是对区域贴上各种标签,而是要强调一种自然的相融性,对人文精神共存共融的思路。农业休闲项目设计的自然主义设计思想应为自然协调、文化包容、合理尺寸、地方精神、舒适方便和充满趣味几个核心要素。

第2篇:生态农场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困境;对策

一、生态农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1.农业生产环境治理压力大

生态农业生产对环境依赖程度较高,生产环境约束趋紧直接影响并制约生态农业发展。不正视农业的环境治理,整体上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导致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已经主要不是人口的压力,而是农业生产方式、农村人口结构和农村产业发展和转型所导致的。由于工业发展中对于环境承载能力的透支,带来巨大的环境污染代价,重金属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空间。在产量至上理念的推动下,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耕地及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禽畜养殖业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农业生产的排放物已经成为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是现实的挑战。生产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亟待加强土壤污染的防治和修复,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2.逐利冲动与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

相对于工业生产而言,农业生产周期长,容易受自然灾害、天气、病虫害等不确定风险的影响,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工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程度高,信息透明度好,相对更容易进行质量追责。农产品的生产供给者数量众多、来源分散,流通环节中的加工、储存、运输、分销等环节均存在安全风险,对农产品质量无从追溯或追溯成本过高。逐利思想的诱导和市场秩序的缺失,致使一些急功近利的生产者竭泽而渔。生态农产品生产标准严格,但实际操作中监管存在漏洞,经销商随意标注生态标识等违规行为难以得到及时处置。信息不对称与市场秩序不规范叠加,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象。破解信息不对称亟待整治认证领域乱象,打击假冒生态农产品,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增强交易信任。

3.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

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是提高农业安全水平的关键。投资现代生态农业投入的资金大、成本高,投资回报速度较慢。只有当生态农产品能够得到足够的回报,农业从业人员才有积极性恪守生态农产品的严格要求。生态农产品定价面临顾客的购买欲望与价格之间的反差,虽然消费者都想享用优质农产品,但面对相对较高的成本和售价,部分人群只能是望而却步,市场前景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需要细分市场精准定价。生态农产品如果定位于高端农产品,高端消费者为了食品更加安全,愿意也有能力花费更多的代价。但仅仅面向高端收入群体,受众面较小,市场前景不宽。如果定位于中高端农产品,必须将规模做大才能保证投资收益。部分农产品价格涨跌频次高、波动幅度大,分散生产的农户在承担价格风险上缺乏避险手段。

4.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

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巨大、种类繁复,数量众多、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处于产业链的下游、风险承受能力弱,面对市场缺乏议价能力,被迫依靠低廉的价格和粗放的产量谋求生存空间。农产品重要特性之一是“盲点商品”,仅从外观很难判断其质量高低,市场上既有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情况,也有鱼目混珠投机取巧的现象。销售者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收购农产品,而缺乏议价能力的农民只得以量取胜。数量至上影响下的工业化农业生产方式,导致抗生素与食物添加剂的滥用,工业化原料、准工业化原料等诸多种类的东西,披着增加产量的科学外衣出现在农业各个生产环节。一些地方出现生产上的“一家两制”双重标准现象,不同用途的农产品采用不同的方式生产,用于出售的首要标准是高产,用于自己吃的首要标准才是安全。

二、生态农业改革的路径探索

1.强化科技支撑,锻造动力引擎

以科技创新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科技的创新和重大技术推广,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使用更少剂量的化学农药和肥料,发展生物防治技术,实施综合的农场管理。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院所、大学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平台,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生态农业选址在土壤质量、灌溉水源、环境空气等方面必须符合安全标准,加强农业用药安全管理,减少化肥使用量,即使牺牲产品的品相和产量也要保证符合生态标准。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条件,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武装生态农业生产。推广3G智慧农业物联网远程监测与自动控制技术,利用云计算等新手段将互联网从桌面延伸到田野,实现农业生产与大数据智能衔接。以优质种苗产业化开发、推广温室智能系统、工厂化水产养殖、现代设施化畜禽养殖为手段,有力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职业农民。根据农民培育需求变化,调整培育对象和培育内容。侧重培育需求更强烈的新型经营主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等。在做好传统农业生产培育的同时,加强农业产前和产后的培育,增加农产品销售、管理、品牌建设等针对性较强的培育内容。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使其增强抗风险能力。

2.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能力

农业品牌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莱瑞莱特指出:“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就是拥有占有统治地位的品牌。”随着产能过剩的凸显,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企业经营策略从重视生产到重视营销,再到重视品牌建设不断演进,力图从众多的供应商中脱颖而出。品牌是生产者对产品质量的保证和对消费者的承诺,消费者的认同是品牌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品牌有助于建立质量安全与信誉管理的载体和约束机制,可以减少搜寻成本,降低交易风险。品牌产生的溢价效应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生态农产品应具有与其他同类商品的明显差别和鲜明特征,正是这种差异性将这些产品与同类商品在消费市场中区分开来。企业存在的价值是为满足顾客需求,重视顾客需求调研,掌握和引领顾客需求,企业才能找到进步之阶。随着消费层次的提升,人们的消费心理有所改变,从单纯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向更加关注商品包含的情感价值、美誉度等。新品牌主要关注品牌创建,求新求变以形成品牌资产,老品牌主要关注品牌维护,延续消费者对老品牌的正面回忆和情感。

3.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农民增收能力

建立和完善市场利益分配机制的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生态农业必须使农户得到经济效益,才能得到推广和发展。农业增效仅依靠土地流转增加规模化程度是难以实现的。农民增收不仅取决于产量增加,更取决于价格形成及其背后的市场力量对比。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目前仍然是以家庭农场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说明大规模集中经营并不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障碍的万能灵药。解决分散生产与庞大市场对接风险的精髓在于,如何以社会化服务为中介帮助农民顺利进入市场,如何建立符合多元主体意愿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农民的议价能力需要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台湾、韩国、日本等东亚农业发展模式限制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目的在于侧重保护农民的收益。在适度规模农户和小农户的现实基础上,以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市场对接、安排生产、提供技术和金融服务,农民合作组织可以从农民急需的生产服务项目入手,提供机耕、供种、灌溉、植保、收割、储运、分拣、保鲜等服务,发挥规模优势获取一定的盈利空间。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通过农民组织化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农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发掘农村社会资本熟稔的潜力,让更多的资金进入农业农村。

4.丰富营销渠道,拓展盈利空间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是市场而不是企业。囿于生产标准的严苛要求,生态农业存在产量较低、耗时较长、成本较高、销售渠道狭小等问题。资本为了逐利进入农业,需要通过销售实现优质优价,获得预期的回报。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业态,推动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有机结合,延伸农业产业链。建设公益性的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加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为生态农产品提供便捷的流通平台。采用直销、直供的方式,将农产品销售与消费者直接对接,减少流通环节,节省流通费用。推行农产品直接进社区的方式,在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关系。促进农产品与超市直接对接,稳定销售渠道,降低流通成本,锁定消费人群。以国际市场带动国内生态农产品销售,按照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标准生产和销售优质农产品,没有农业国际化就没有农业市场化,也就没有农业现代化。通过电子商务开拓生态农产品市场,借助网络平台把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展现给消费者,提升产品的透明度和知名度,使消费者更方便的了解产品信息,增强消费者信心。

第3篇:生态农场市场前景范文

为确保良种补贴政策落到实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粮棉种植面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根据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农业生产实际,就良种补贴项目工作通知如下:

一、统计方法

今年,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良种补贴实行全覆盖,按照实际种植面积予以补贴。

二、品种择优

农业部门负责主导品种的筛选,在符合国家有关扶持政策的前提下,优先选择经过国家审定和生态适应好、符合生产需要、市场前景较好的品种。

三、补贴对象和标准

对生产中使用农作物良种的农民(含农场职工)给予补贴。良种补贴执行标准为小麦、玉米、油菜10元/亩;早中晚稻、棉花15元/亩。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协调配合。各乡镇要高度重视良种补贴项目,切实把该项目作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要向广大农民宣传良种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群众对农作物良种的认识,充分调动农民使用优良品种、发展粮棉生产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严格落实种植面积。各乡镇要按照整体覆盖、逐级推进的原则,严格汇总审核上报种植面积。由农户据实向村委会申报种植面积和品种,村委会登记、核实、公示后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造清册,并审核汇总,与上报统计部门的面积核对后,报县农委、财政部门。

(三)强化项目公示。落实良种补贴村级公示制度,公示内容包括农户良种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

(四)严格补贴资金发放程序。补贴资金直接发放,乡镇财政分局(所),根据核准后的清册,通过“一卡通”直接向补贴对象兑付补贴资金。

第4篇:生态农场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1-0022-02

一、海州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情况

近年来,海州区充分发挥主城区的区位优势,确立了城郊型农业的发展定位,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优势产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走出了一条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海州区现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家,分别是位于云台农场的云台现代农业园区和位于浦南镇西部的海州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两个园区占地总面积约7万亩,园区拥有设施蔬菜,蔬菜加工,特种水产等经营企业22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9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

二、目前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土地使用制约因素多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内涵丰富,在整体规划时园内往往需要划分多个主题区域,如农业旅游园区建设,则包括农业观光园区、休闲农业园、民俗观光园等系列配套建设。园区在用地规模、地理位置和用地性质等方面均有所要求,而现今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用地受到挤压,农业园区建设用地受到一定影响。

(二)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

发展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和带动农民增收,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润。我区大多数企业与普通农户的联络还不紧密,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系松散,基本上属于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尚未形成,“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户”等先进经营模式有待推广,企业与农户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联结机制有待确立。

(三)人才方面的短缺是制约园区发展的一大障碍

现代农业园区以技术密集型为特点,不仅在高新农业生产技术、新优品种及农业先进科技的引进与运用方面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在园区规划、生产管理、营销推介运营等方面更是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而愿意为农业发展服务的知识型人才,尤其是文化水平高、具有实践经验的年轻人才严重缺乏。现有从事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农业粗放经营观念仍占主要地位,农业科技人才青黄不接,严重制约了园区持续发展。

(四)政策扶持不够到位

有关扶持农业企业的优惠政策,对我区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落实的情况来看,在企业的用水、用电、税收、交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不到位现象,特别是资金短缺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和进一步发展壮大。部分企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和软件管理急待改善,但由于有关扶持政策局限,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少,资金流不稳定,融资贷款难已成为中小企业的普遍困难,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区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另外,我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投融资平台基本上都未正式运行,而金融机构因园区效益回报期长且无抵押物放贷意愿不高,园区建设贷款难、贷款贵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这将严重制约园区的进一步发展。

(五)农产品精深加工比率较低

农产品普遍加工精深程度低,使得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在国内外市场能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很少;多数企业对“三品”认识不足,没有对绿色食品认证或有机食品认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形成优质优价。

(六)农产品出口增长压力加大

日本、韩国是我区农产品出口主要市场,近年来其市场需求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农产品出口。一方面全区农产品出口增幅明显趋缓,2014年全区农产品出口为负增长;另一方面日韩等国的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出口,农产品出口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变大,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三、具体园区分析

(一)发展状态

江苏省云台农场是江苏省农垦集团公司直属企业,始建于1952年9月,土地总面积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6万亩,职工1506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0人,农场共有7家控参股企业,云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入驻企业10家。近年来,在科学定位发展战略的前提下云台农场整合现有资源,通过三步改革,即资源整合时期的股份合作制、调整种植结构时期的公司化改革、创业时期的生态旅游规划确立了以出口创汇农业、房地产业和乡村旅游为特色的三大支柱产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4年全场实现总产值3.29亿元,利润3600万元,以外向型农业、房地产为国有经济支柱产业2014年实现产值1.38亿元,实现利润2307万元。

(二)发展方向及主要运作模式

云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遵循“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品牌化、外向化、产业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推行“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1.以集约化经营为核心,推行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云台农场发展面临的第一难题是土地经营模式的转变,如何转变分散经营为集约化经营是首要的问题。2011年,全场积极探索模拟股份制改革和推进农业资源整合改革,取消了家庭联产承包土地的经营模式,实行以股份制的土地经营体制改革;推行“六统一”生产管理模式,加大农业投入、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实施标准化种植和精细化管理,提高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克服了客观不利因素,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为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做好准备工作。

2.以外向型农业为主导,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云台农场耕地有2.6万亩,2009年以前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经济效益不高。在科学规划种植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化发展思路,建立了以出口蔬菜种苗繁育、种植、加工、仓储和出口贸易为核心产业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前后五年时间,建成了六大特色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产品物流区的“六基地二区”的规划布局;先后创建连云港苏垦农友种苗有限公司、连云港吉本多食品有限公司、连云港云龙蔬菜专业合作社等法人单位,实现公司化运作。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连云港吉本多食品有限公司,年产速冻蔬菜、水煮调味食品、果蔬汁等五大类系列产品120个,年生产能力1.8万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年创汇1000万美元。该产业园区先后被省农委等多部门联合授予“省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重点推进典型示范区,还被批准为江苏省外向型农业示范区。

3.以绿色生态游为突破,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在倡导绿色革命、崇尚自然生态的今天,云台农场率先发展水生花卉园,以此为核心,积极发展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目前,云台农场已建成占地1200亩的水生花卉园、1000亩的百果园和500亩的御香采摘园;云台农场还将加快推进集农家乐和体验经济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科技园和云鼎农庄项目。2014年,连云港荷花节期间,水生花卉园共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并且通过了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景区验收。

4.以分散经营风险为方向,探索创新资本运作。为了有效分散经营风险,云台农场积极探索资本运作。首先,根据发展战略,云台农场每年都要对没有发展前途的项目进行整合,先后注销云龙建筑、烧香河农业开发和华云苗圃等项目。其次,根据市场发展需要,云台农场积极探索对外资本运作,先后创建连云港云龙房地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参股连云港运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江苏省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分散了农场的经营风险,分享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成果,实现了资本有效运作。

(三)主要经营经验

1.优化管理模式,注重内部激励。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云台农场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根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理念,我云台农场通过合资创办实体法人,以公司制或合作社的形式进行运作,狠抓统一标准化管理。早在2011年就积极构建九大质量安全管理系统,即信息化管理系统、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自检自控系统、农业化学投入品管理系统、种苗统一繁育系统、标准化种植系统、疫情疫病防控系统、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和应急控制系统。全面落实ISO9001、ISO14000及GAP要求,执行示范区农用品统一管理制度。同时,农场向来注重内部激励,主要采用目标管理和年薪制管理办法,还积极引导员工开展职业规划组织提升型的内训,为员工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职业梯,使得员工能与农场实现共同成长。

2.细化经营理念,搭建产业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云台农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求实创新”为经营理念。在资源整合时期,云台农场在创新股份合作制的同时,将从一产中分离出来的400多名富裕人员从批次转移到二、三产中去,其中有100多人通过技能培训成为产业园区的产业工人,另外200多人通过创业培训走上创业之路,有20多户成为蔬菜基地和产业园区的物流生力军。在创业的同时,云台农场注重产业平台建设,让分流的人员有去处,余热有奉献机会。我场先后将经营理念细化,积极创建蔬菜基地、打造品牌旅游景区、做大做强房地产。根据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统计数据,云台农场场域内个体户3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000人。

3.优化三大产业,保持和谐发展。经过资源整合后,在调整种植结构的基础上,云台农场产业园区稳定发展,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了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云台农场的三产比25.3:26.5:48.2,实现了协调发展。作为一产的生产基地为二产提供了大量的初级农产品,为外向型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产的崛起又带动三产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云台农场的外向型出口加工区,直接吸纳就业人数达500多人,带动周边农户达3000多户。

四、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区农村工作将按照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抢抓全市建设“一带一路”连云港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机遇,围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总体目标,推动我区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开拓农产品出口市场

借助我市“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战略机遇,紧紧抓住花果山外向型农业示范区纳入我市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五个重点产业园区规划的有利契机,积极拓展我区农产品出口市场空间。助推重点出口企业加大开拓新兴市场的力度,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避免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带来的风险,稳定日韩等传统市场,深度开发欧盟、美国等潜力巨大的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农洽会等会展活动,促进农业利用外资、农产品出口、农业对外交流、苏台农业合作等外向型农业稳步发展。

(二)积极助推转型升级

外向型农业企业要结合技术创新与结构升级,提高出口农产品科技含量。一是推进与市农科院、淮工等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强农业技能人才培养,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二是对已确定的具有区域特色和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优先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努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加快转变我区以出口初级农产品为主的局面。三是积极帮助企业以多种形式争取国家和省、市有关发展农业的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

(三)积极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积极推广依托龙头企业兴办专业合作组织和规模种养基地的经验做法,不断完善合同契约关系,规范发展“订单农业”,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同契约、服务纽带和产权联结,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增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

(四)加大对我区蔬菜、水产品等优势产业农产品出口项目的支持

税务、检验检疫等部门优化程序,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现场指导服务;当面临贸易壁垒时,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

第5篇:生态农场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蟹田米 产业环境 SWOT分析 市场推广

基金项目: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1610264042)“蟹田米的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研究”

蟹田米作为稻田种养新技术的一大产物,以其生态、健康、绿色、有机等特点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但蟹田米的产业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蟹田米的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不充分,产品知名度不高,消费者对蟹田米这类种养结合生态大米的认知度有待提高。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扶持,鼓励生态种养,企业也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助推蟹田米的产业发展。

一、蟹田米的产业发展概况

(一)稻田种养新技术蓬勃兴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稻田种养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稻田种养新技术在我国各地广泛使用,水稻单一的生态系统转变为稻蟹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且因地制宜发展出不同的生态种养模式,如辽宁稻蟹共生、湖北稻虾共生、安徽稻虾连作、上海稻-虾-鳖结合等模式,经济效益提高,综合效益显著。

(二)生态种养绿色健康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消费理念的变革,人们对生态大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相比传统的稻田养鱼,这种种养结合的新模式通过物种的多样性原则去维持生态平衡,追求综合效益,保证粮食安全、健康。稻蟹共生的复合环境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且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质,符合现代人的生态理念。

(三)规模化程度低,品牌建设不足,市场推广乏力

蟹田米养殖结构是一种种养结合的复合结构,它的发展要求规模化、产业化,但目前企业和农户的规模化程度低,甚至只是一家一户小生产的经营方式,不利于稻田种养新技术的发展。此外,蟹田米的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不充分,消费者对这类种养结合生态大米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二、蟹田米产业环境SWOT分析

(一)优势

1、实施稻田种养新技术,符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水稻单一的生态系统转变为稻蟹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它们互相依赖、互相促进。水稻的湿地环境有利于河蟹隐蔽、蜕壳和生长,河蟹又可以为水稻翻松土壤,其代谢物还能为水稻增肥,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且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实施稻田种养新技术,既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又可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产品绿色有机

由于蟹虾一类水产品对农药的敏感程度较高,为保证其存活率,整个稻蟹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中除基础有机肥料外,基本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而且利用水产品的代谢物进行后期追肥,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增产效果,从而使得大米的绿色有机程度远高于传统稻田种植方式。

3、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一水两用、一地多收,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的循环和重复利用,在收获大米的同时也能收获产值更高的水产品,不仅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而且生态效益显著。以上海崇明沐雨生态农场为例,其稻-虾-鳖三者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每亩利润比常规水稻的种植提高五倍左右。

4、促销模式新颖,吸引消费者

以上海崇明沐雨生态农场为例,主要采用“农家乐体验”的销售模式,吸引消费者实地亲身体验下地捉鳖,餐上吃米。看得见的绿色、健康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大大增加了消费者对于其产品的忠诚度,再配合会员制的销售模式让利于民,拓展客户群。

(二)劣势

1、产品知名度低

消费者普遍对于东北五常大米、泰国香米、日本越光大米的认知度较高,然而根据问卷调研的数据统计,只有不到20%的人对蟹田米这类生态大米有所了解。可见消费者对于蟹田米这类种养结合的生态大米认知度不高,从而不利于蟹田米的销售。

2、产品促销期短

以上海崇明沐雨农场为例,其主要依靠“农家乐体验”的销售模式。由于水产品养殖与稻田种植的季节性,可供消费者亲身体验这种种养结合模式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五到八月份,周期相对较短,不利于产品多样化促销活动的开展。

3、产品价格较高

由于稻蟹共生的种养技术管理成本较传统水稻种植更高,所以产品售价也相对较高,目前市场上每千克蟹田米的售价超过20元。然而大米作为日常食用的主食之一,普通消费者不愿意接受过高的价格,对蟹田米这类生态大米的销售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机会

1、政府创新强农的号召

国务院2016年10月20日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强调了创新强农,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采用稻田种养新技术,发展稻蟹共生的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保障粮食安全,符合国家发展农业的目标。

2、农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

厌倦了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许多在城市钢筋水泥中生活的人们向往田园风情般的农家生活,农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生态观光、农耕体验、特色餐饮逐渐流行并收到人们的喜爱,这无疑带动了当地的消费,更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创造了机遇。

3、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提高

现今社会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人们越来越重视舌尖上的安全,向往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有机”、“健康”等词汇更加受到消费者欢迎,稻蟹共生的生态种植理念符合人们的消费观,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四)威胁

1、同类产品较多

除了人们熟知的东北五常米,泰国香米,日本越光大米这些在市场上已经占据一席之地的大米品牌,蟹田米的同类型产品中还存在着其他相对成功的案例,比如虾恋米、蛙稻米等,这使得蟹田米面临的市场竞争加大,也对蟹田米的市场推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产品定位不清晰

相比五常稻花香大米、日本越光大米这些高端大米品牌,蟹田米这类生态大米的产品定位不够清晰,市面上的售价高低不一,而且在国内外市场的选择上也不够明确,消费者对其认知度不高。

3、经济效益与高额宣传成本之间的矛盾

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准入门槛较低,盈利不高的产业,难以负担产品的高额宣传成本,而这也成为产品知名度低的原因之一。可面对市场上激烈的竞争,如何权衡农业经济效益与产品宣传成本之间的关系是个难题。

三、蟹田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生产企业

1、规模化程度低

稻田种养新技术,需要连片作业,规模化生产。这样才能有效形成稻蟹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有利于稻田管理与稻田基础设施建设。

2、机械化程度弱

稻蟹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得传统的播种收割机械不再适用,而相应的配套农机设备不完善,导致企业大幅度依靠人力,提高了生产成本。

3、技术服务缺乏

企业在推广稻田种养新技术时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技术骨干,智力投入不足,不利于后续生产的改进与完善。

(二)销售企业

1、产品成本较高

由于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高,稻田种养新技术的生产成本与人力成本投入更高,自然产品的销售价格也相对较高,削弱了普通消费者对蟹田米这类生态大米的需求。

2、行业竞争激烈

大米的品种层出不穷,更有一些大米品牌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熟知的五常大米、泰国香米、日本越光大米等品牌早已占I大块市场份额,激烈的市场竞争对蟹田米的销售是极大的挑战。

3、市场推广不力

根据对消费者问卷调研的数据统计,只有不到20%的人对蟹田米这类生态大米有所了解;在针对经销商的访谈中,多数大米经销商并不了解蟹田米,只有少数几家门店听说过并且销售过这类生态大米。可见蟹田米的市场推广乏力,消费者对蟹田米这类种养结合生态大米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四、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行业协会

1、加强政策扶持,鼓励生态种养

由政府牵头加强对企业、农户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落实好农业基础设施以及相关补贴政策,保护农民的种粮的积极性,鼓励生态种养。

2、为企业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和信息平台

提高企业的的种养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及时市场信息,降低企业生产养殖的市场风险,为蟹田米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信息支撑。

3、定期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农业生产技术评比等活动

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彼此交流经验,完善企业建设;同时积极帮助企业进行宣传,促进企业与市场的对接。

(二)生产企业

1、推进蟹田米规模化、产业化

加强农企联合,优化蟹田米产业结构,构建规模化、产业化的蟹田米经营模式,逐步做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农业现代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2、重视科技投入,加强智力开发

企业在推广稻田种养新技术时,需要水稻、河蟹等专家的指导,加强技术投入和智力开发可以降低人力成本,优化产品质量,促使蟹田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将农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推广产品,扩大效益

建设蟹田米主题生态产业园,集蟹田米特色餐饮、农耕体验、生态观光于一体,吸引消费者深入园区进行参观,体验生态种养新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三)销售企业

1、对产品正确定位,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

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产品品质的重要标志,企业应该找准定位,立足大米的中高档市场,主打生态绿色有机,通过品牌宣传、产品促销等活动,提高“蟹田米”的知名度,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2、多渠道销售,强化市场推广,拓展市场份额

企业可以采取产地销售、定点销售和送货上门等灵活多样的销售方式,促进产品市场的发育。线下企业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广泛与附近超市、农产品商店等合作,拓展业务;线上可依托微商、网店等平台开展营销,逐步形成蟹田米客户群。

3、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

对于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者可以采取注册会员制或者订阅制的销售模式,定期邮寄产品;在超市或者商店可以推出现场免费试吃,发放代金券,组合销售蟹田米与相关水产品等促销方式,吸引消费者选购。

五、结束语

随着稻田种养新技术的兴起,水稻单一的生态系统转变为稻蟹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它们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一水两用、一地多收,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蟹田米产业实现了“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1+1=5”,是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产业,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但目前蟹田米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品牌建设不足,市场推广乏力,没有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扶持,鼓励生态种养,企业也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重视科技投入,加强智力开发,多方面解决蟹田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提高蟹田米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为蟹田米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逯畅,余洁,罗晨港,李怡芳.蟹田米的消费特点与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6(27)

[2]王武.我国稻田种养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水产.2011(11)

[3]李斌,郭财增,张小晓.宁夏稻田蟹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学养鱼.2014(12)

第6篇:生态农场市场前景范文

基础设施再提高工程加速推进

创新园所在地原马坊农场,由于长期无人管理,设施破旧、道路坑洼,景象萧条。2012年6月园区管委会正式入驻创新园,本着“修旧利废、改造利用”的原则,克服种种困难,多方筹集资金进行治理建设,完成了废旧房屋拆除,新建自来水管线,修建了12公里园区环路,对原供电设备进行维护改造,接入网络、通讯设施,建设装修办公及住宿场所,加固办公区围墙。妥善解决了原马坊农场与周边村民的历史遗留问题,确定了园区四至,积极推进清退原林地和水库租赁工作,为先期落户的科研项目创造外部环境,提供后勤保障。

为加快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示范推广平台,去年底市交通局、水利局、林业局等职能部门分别承担了创新园基础设施再提高工程建设。其中市交通局承担园内道路建设任务,建设了园内东西主干道路5.2公里。另外二横六纵及环路正在进行施工设计,总长21.75公里,宽5米,预算投资2300万元。市水利局承担了园内沟渠清淤疏浚和供水管线铺设任务,工程预算总投资2000万元,目前沟渠清淤工作基本完成,总长9700米的供水主管线、支管线正在规划设计,加压泵站正在建设,预计7月底前完工。市林业局承担了园内绿化任务,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环路绿化带全长11.8公里,共栽种树苗1.8万余株、8个品种。二期绿化工作正在随着道路建设进行。

科研孵化中心完成规划

位于创新园的科研孵化中心目前已完成建设规划,规划面积5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物联网信息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是创新园科技核心载体。

据介绍,创新园科研孵化中心建成后,将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对农民开展先进实用技术、现代经营理念等培训活动;积聚、辐射、推广各种农业科技,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商品化;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开展农业技术研发和服务工作;引进国内外一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打造园区吸引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的窗口;对所有上市的优质农产品进行严格质量检测。

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惠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园区管委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也将在科研孵化中心办公,科研孵化中心将集行政办公、公共设施服务、金融服务于一体。

以色列示范园等农科项目加快建设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建设模式,园区管委会与京博控股集团组成共建载体,在快速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快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引进了国内外高端科研机构与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落户园区,为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智慧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7篇:生态农场市场前景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供给安全的意见》(国发〔2008〕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2007〕59号)精神,促进花生良种及配套技术推广,提高花生单产和品质,增加食用植物油有效供给,促进花生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主要目标

年,省下达我县花生良种补贴试点面积29万亩,每亩补贴10元,补贴资金共计290万元。本项目以“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为目标,通过良种补贴和配套技术推广,项目区平均亩产较前三年平均增产15%,项目区实现优质专用品种区域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含油率提高2个百分点。通过项目实施,促进我县花生大面积均衡增产,良种应用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产品优质比率迅速提高,花生产业效益明显增加,带动农民增收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基本原则

(一)实施花生主产区。促进花生主产区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防止花生发展与粮食争地。

(二)补贴与良种挂钩。选择或推荐生态适应性好、符合生产需要、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质专用品种,重点补贴高油品种,适当兼顾优质食用型品种。

(三)农民自愿参与。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根据品质优先和订单需求,积极引导农民选用推介的优质高产品种,生产优质专用花生,不得强迫农民种植。

四、补贴范围、对象与标准

(一)补贴范围。根据省农业厅、财政厅花生良种补贴项目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按照花生种植面积大,生产基础好,布局集中,产业化水平较高,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接受能力强的原则,选定在卫河以南,沙土及沙壤土面积较大,适宜花生种植的城关、张龙等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作为花生良种补贴项目试点,良种补贴实施总面积29万亩。

(二)补贴对象。对试点乡(镇)、街道办事处项目区内使用花生良种的农民(农场职工)进行良种补贴(每个试点实际良种补贴面积要控制在项目任务之内)。

(三)补贴标准。大田每亩补贴10元,良种繁育每亩补贴50元(由于今年已错过生产季节,无法落实良种繁育单位和面积,良种繁育补贴无法实施,明年及早安排追加实施)。

(四)补贴方式。采取“一折通”现金直接补贴的方式。严禁按人头或耕地面积平分补贴资金。

五、工作内容及要求

(一)认真核定补贴面积。项目乡(镇)、街道办事处要严格落实种植面积。农户据实向村委会申报种植面积和种植品种,由村委会登记、核实、公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汇总、审核把关,县农业局复核确认,并会同县财政局建档备案,汇总逐级上报。

(二)科学确定补贴品种。根据省农业厅、财政厅关于花生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要求,通过市、县农业局组织专家组论证,确定生态适应性好、符合生产需要、市场前景较好,纳入河南省花生良种补贴推介品种名录的作为补贴品种。

(三)精心编制补贴清册。种植清册的编写要做到按实际种植面积对户登记,以行政村为单位统一造册,为方便统计,应将同一品种编在一起,内容填写完整,数字核对准确,每页要有合计数,并加盖村委会公章,乡(镇)、街道办事处汇总时,要有乡(镇)、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清册一式4份,分别上报县农业局、县财政局,一份进行村级公示,一份建档备查。实行良种补贴村级公示制,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群众无异议后,由村委会上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汇总、审核把关后,上报县农业局。县农业局复核确认后,交县财政局。(四)严格资金发放程序。良种补贴采取“一折通”(一卡通)方式发放补贴资金,由县财政局按照县农业局复核后的花生良种补贴分户清册中所列补贴数额,会同县农信社将补贴资金存入补贴对象的“一卡通”账户,乡(镇)、街道办事处财税所按照分户清册负责发放“花生大田生产良种补贴兑现通知书”。农民领取补贴兑现通知书时,应在分户清册上签字、按指印。领取通知书后,农民持本人身份证(户口薄)和“一卡通”存折、良种补贴兑现通知书可随时到承办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办理补贴资金存取款业务。承办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为农民办理良种补贴手续时,应在存款折摘要栏内注明“花生大田生产良种补贴”字样。

(五)据实拨付补贴资金。县财政部门收到补贴资金文件后,在7个工作日内将补贴资金兑现给群众。县农业、财政部门在播种结束后,统一将补贴工作情况,包括花生面积落实情况、补贴资金使用情况,一同上报省农业和财政主管部门。补贴资金结余部分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搞好我县花生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县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财政、监察、审计及项目乡(镇)、街道办事处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内黄县花生良种补贴项目领导小组,健全组织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严格落实责任。农业部门负责制定方案、良种推介、技术服务和项目组织实施,其它成员部门负责工作督导检查。项目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汇总审核的种植面积、品种和分户清册,由农业部门复核确认后,财政部门负责落实补贴资金预算、拨付到户工作。其他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为良种补贴项目搞好服务,确保把优良种子及时供种到户、补贴资金及时拨付到位、配套技术及时指导到田。

(二)强化宣传发动。县农业、财政及项目乡(镇)、街道办事处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现代传媒手段,采取良种补贴政策讲座、张贴宣传单和标语、组织人员到项目村宣讲、群发手机短信等形式,重点宣传花生良种补贴项目相关政策、规划布局、目标措施等,让良种补贴政策家喻户晓,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努力促成项目区领导高度重视、政府统一组织、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干部积极工作、群众踊跃参与、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市场监管。县农业局会同工商、质检、公安、物价等部门,加大对种子质量和价格的监管力度,扎实保障种子供应市场渠道畅通、规范有序,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四)强化技术指导。县农业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农民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认真抓好项目区花生配套技术集成与推广工作,通过层层举办技术培训班、专家技术讲课、送科技下乡、开展科技入户等途径,把花生良种良法送到农民手中。通过配套技术集成,集新优品种和先进技术于一体,建立花生良种补贴核心技术示范区,细化方案,明确责任,引导广大农民用良种、配良法,扩大项目辐射带动作用。

第8篇:生态农场市场前景范文

不惑之年的黄连胜,来管密前经营医疗机械和投资金融、证券行业多年。他说,选择了管密,就意味着亲近独处和寂寞,是他自己愿打愿挨的。当然,管密的1100亩茶山和500亩梨园,是吸引他的直接“诱饵”。

在光泽曾经有过一段成长经历的黄连胜,对管密虽然不能说很熟悉,但对那里的山水人文还是有一定的了解。2009年6月,原管密茶果场,实行对外公开发包。那时,经朋友介绍,黄连胜参与了竞标,并最终以140万元胜出。起初,黄连胜只是想把小桥流水、花果山似的管密,当成自己和省城朋友的“开心农场”、“后花园”。然而,玩了一段时间后,黄连胜发现原本对他寄予希望的当地村民,开始用另类的眼光审视他,认为黄连胜也不过是个会花钱的爷们。

没有退路。黄连胜决定,要干点正事让大家瞧瞧。

到各地茶叶企业走访学习后,黄连胜注册成立了福建省无余茶业有限公司。以“无余”作为品牌命名,取意“有所无,有所余”,内涵“做事无余,做人有余”之境界。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投入500多万元,建标准化厂房,买设备,高薪聘请制茶师傅。

2011年是无余茶业里程碑的一年。4月,成为光泽最早一家拿到食品行业“QS”认证的企业,并与浙江药农达成协议,利用500亩梨园基地种植名贵中药材――铁皮石斛。铁皮石斛又称铁吊兰、铁皮兰,其被尊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素有“药中黄金”之美称,其功效有滋养阴津、增强免疫、补益脾胃、护肝利胆、强筋降脂、降低血糖、抑制肿瘤、清肝明目等作用。目前无余基地老梨树有7000多株,梨树树龄大多在40年以上,老梨树因树龄长、树干粗、皮质开裂、青苔厚等特点,为铁皮石斛的野外生长嫁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管密梨山野生铁皮石斛嫁接在梨树上,经过3年的种植已获成功。其铁皮石斛内的主要成分石斛多糖和石斛碱及氨基酸的含量明显高于目前市场上大棚培育的同类产品,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公司目前正逐步扩大对铁皮石斛的仿野生种植,并与省内相关院校合作,开发后续产品如石斛胶囊、石斛口服液、石斛养身汤等,提高公司的产品竞争力。

老梨树除了为铁皮石斛提供生存条件之外,还为无余茶业带来了商机。每年春暖梨花盛开之际,正是管密的明前茶开采之时,黄连胜就把这个时节采摘的茶,取名为“梨花香”,给梨花和茶叶来了个“天仙配”。他还把谷雨茶,美其为“梨山小种”,一般的春茶则叫“管密红”。这一个个品名,既不失地域文化特色,又给人带来一种食欲的冲动。不仅如此,凡去过管密无余公司的人,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公司从用房装修、家具选择到展厅布置,无不给人一种自然、朴实、清新、原生态的感觉,让人流连忘返。投放市场后,无余牌梨山小种获得上海世博会红茶类金奖,无余红茶获得省农业厅福建省名优红茶称号。2012年,无余公司被福建省林业厅评为首批福建省生态文化示范企业。同年,黄连胜乘胜追击,又创办“管密茶坊”,以此为销售企业,在福州开了自己的门市店,让省城的人喝上了管密茶。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黄连胜将无余打造成拥有员工26人,合作农户200余户,厂区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生产区面积8000平方米,生活休闲区面积5200平方米的茶业有限公司。并自有茶果林地约2000余亩,其中茶山面积1000多亩,梨园面积500多亩,其他经济作物约500余亩。公司现有茶园因历史原因抛荒近900亩,经过近几年改造,现已开荒出茶山200余亩,生产高品质干茶产量1万余斤。黄连胜表示,将在近几年继续开发已废茶山,并按照有机茶园的标准提高茶叶品质,并逐步更新茶叶品种。

第9篇:生态农场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汪清县;黑木耳;特色产业;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 S6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07-1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山珍食品、绿色食品和黑色食品逐渐被大众认识和喜爱。汪清县地处长白山区,远离重工业城区和大农业县的各种污染,栽培黑木耳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其木耳产品质量相比全国其他地区更加优良。从近几年国内外销售市场情况综合来看,黑木耳的市场前景非常乐观。

1 汪清县黑木耳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木耳是世界著名的四大食用菌之一,人工栽培起源于我国。汪清县素以“木耳大县”著称,木耳产业由最初的消耗资源型的木段栽培向以林业下脚料为主要原料的袋料黑木耳发展。2001年,汪清县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汪清黑木耳节”,极大地提高了汪清县黑木耳产业的知名度,黑木耳产业发展真正成为了汪清县农村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2005年,汪清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生产优秀基地县”。目前,汪清县已建成了延边丹华山珍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延边长白山绿野森健山珍食品有限公司、郑氏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绿岭食品有限公司4家食用菌加工企业,这些企业按“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发展订单食用菌产业,为菌农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产品由公司按市场价格回收加工、销售。汪清县兴建了土特产品的批发交易市场,加强了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扶持经营食用菌产品的营销大户。

2 汪清县黑木耳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木耳菌种不好鉴定

受东北季节性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汪清县木耳培植时期短,选育菌种受制约,而且菌种类型杂乱。目前东北亚地区的一级菌种主要来自延边州和黑龙江等地的企业,质量标准不统一,菌种质量参差不齐。其次,《菌种管理条例》在实际操作中不好规范,尤其是对于营养剂的调配规定很难有一个严格的指标参考。

2.2 原料短缺问题

生产规模的扩大,促使锯末价格由最初的二、三元涨到十五、六元,紧张时候达到十八元一袋;采购地点也由县内发展到了周边甚至省外。而同时,省内敦化、蛟河,临近省黑龙江东宁、穆陵、绥阳、牡丹江等地区黑木耳发展规模均达到了亿袋以上,对锯末的需求也非常大。原料的来源与供应是黑木耳产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瓶颈。

3 推动汪清县黑木耳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3.1 整顿规范菌种市场

实施菌种优化工程,完善质量监测体系,建立食用菌市场准入制度。试验开发栽培新原料整合林业资源,共同发展木耳产业。汪清县的三大森工林业局及三个国有农场每年可产生大量的林业副余物,黑木耳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与他们的合作。前几年试验过用稻草、豆秸、玉米芯等代替部分锯末生产栽培黑木耳,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要继续试验,寻找新的可替代原料。

3.2 加强政府扶持,多渠道筹措资金

在木耳特色产业开发办公室管理的基础上,完善组织领导体系,重点加强领导工作负责制,对木耳产业实行目标管理。在政策上对生产环节和资金、信息、设施等方面进行扶持,在经营行为上对木耳产业进行规范。政府要引导产业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黑木耳产品深度开发和精深加工,推动实施黑木耳粉、黑木耳素、黑木耳胶囊等系列产品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3.3 加快各不同水平乡镇的发展

天桥岭、春阳、鸡冠、东光四个乡镇的黑木耳生产因起步较早,技术基础较好,发展较快,在政策上应继续给予扶持和鼓励,结合“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有利条件,继续对全县黑木耳生产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大兴沟、复兴、罗子沟等乡镇的黑木耳产业因为多种原因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形成较大规模,但其辖区内林木资源丰富。三大森工、县林局及三农场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劳动力,而且黑木耳产业的发展也有赖于这些单位的支持。因此,可以把他们纳入整体产业发展中来,采取多种方式推动这些单位的食用菌产业发展。

3.4 打造绿色品牌

一是整合木耳产业资源,发挥区域品牌效应,争取定期举办“汪清黑木耳节”,统一注册商标,打响“汪清黑木耳”品牌;二是发挥生态优势,申办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加强对公众绿色黑木耳消费和鉴别的宣传指导,扩大市场份额;三是加大木耳市场开发力度,开辟新市场,提供多元化的销售类别。积极参加国际研讨会和展销会,交流经验,拓展思路,向世界展示中国黑木耳文化的深厚底蕴。

3.5 加大废料处理力度

从2006年开始,废料处理问题得到了县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如废塑料袋已有公司回收做编织袋,有的集中定点掩埋等,但仍然没有解决大量废袋的处理问题。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要加强宣传,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大力推广节能燃料的使用。政府也要明确自身角色,建立健全回收制度,规范回收程序,对谋私利破坏环境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严厉的经济和行政处罚。

参考文献

[1] 臧发海,冯启祥,张东辉.试论汪清林业局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J].吉林林业科技,1999.

[2] 林哲浩,金元俊.汪清县可持续发展条件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