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知识范文

传统文化的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的知识

第1篇:传统文化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汉语典故;中国传统文化;幼儿教育

作为学龄前儿童的父母和教师,我们应该思考:最好的孩子教育在哪里?我认为,首先应该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因为,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传承,汉语中的每一则典故都是流传已久的精彩故事,体现了深刻睿智的人生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如“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些积极的人生理念和道德精神,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学龄前的幼儿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心理时期,如果在他们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引入汉语典故教育,既可以开发记忆力,又可以打好语言文字功底,还可以获得文化熏陶和修养。

一、对幼儿进行汉语典故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加上生活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还难以理解那些抽象的思想内容。而汉语典故是一个个反映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故事和事件,富有知识性和文化内涵。对幼儿来说,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是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利用这些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比空洞的说教更易于让他们理解和接受。因为,一个典故能精确描述一段历史,婉转表达一种人生态度。在教育中把比较抽象的道理,用故事的形式展现给他们,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也更易于孩子接受。这些汉语典故中的故事情节能够为处于成长阶段的幼儿提供多角度的帮助,给他们启迪,让他们从中汲取经验和知识。所以,合理地利用汉语典故对幼儿进行思想性、知识性和文化性教育,既是可行的,也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对幼儿进行汉语典故教育的策略运用

1.网络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激发幼儿对汉语典故的学习兴趣

在对幼儿的教育中,电脑电视等网络多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一般的说教,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学习过程。因此,通过电脑电视的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幼儿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幼儿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保持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

2.注重理解典故内涵,尝试记忆

幼儿对于典故的内涵并不能很容易理解。有些幼儿背诵汉语的一些经典如诗歌等,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把诗句死记硬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直到朗朗上口,一字不差地全部念诵出来。但事实上,他们对于这首诗的内涵却一窍不通,究竟诗中说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并不能完全明白。其实,碍于幼儿知识经验的缺乏和理解能力的不足,我们不能要求幼儿完全了解汉语典故的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那些对于幼儿来说太深刻了;我们也不能要求幼儿深刻理解典故含义,毕竟个别字词的含义与今天的含义相差太远了。所以对于汉语典故,让幼儿了解字面的内容和浅显的含义便足够了,例如,悬梁刺股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给幼儿解释“梁”是古时候建筑房顶用的木头,“股”是指人的大腿。然后告诉他们这个故事是讲古时候有两个人用功读书,发愤图强。后来,一个成了饱读诗书,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一个成了六国的丞相,非常显赫。

在幼儿阶段,典故的学习贵在精而不在多,每一个典故我们不应该主要以能否记得作为成功的依据,而应该要求幼儿从中受到启迪,得到自身在语言和审美,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提高。作为幼儿教师和家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典故更应该深刻、完整地去理解、去感受,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同化幼儿。我想用那一句诗来表达正恰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所期望的就是这样,在一种淡淡的无意识之中把汉语的经典融入幼儿心中,融入他们的生命中,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经意之间给幼儿以影响、以启迪,让他们真正接受五千年优秀文化这座“南山”。

今天,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我们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应该传承光大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所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需要幼儿继承和发展。汉语典故正是蕴含了丰厚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的一大国宝,让幼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但可以让幼儿更加了解这一文化精髓,同时还能赋予这些典故时代感,让它们在新的时期里焕发出新的现代风采。

参考文献:

[1]王金龙.用典种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2]季燕.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世界公民:关于幼儿本土文化教育与外来文化教育[J].幼教博览,2007(01).

第2篇:传统文化的知识范文

摘要:藏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知识,表现在藏族群众生产生活以及精神领域的各个方面。论文将藏族传统文化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中的生态知识进行挖掘,对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对生态道德的教育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藏族传统文化;生态知识

藏族传统文化体现了藏民族的民族精神,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藏民族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轨迹。藏族传统文化狭义的理解仅指物质文化,包括经济基础方面,如生产、经济和与其有关的诸要素;从广义上来理解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同时也包括精神文化。如藏族的政治、教育、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风俗习惯等。

1.物质形态层面

1)藏族生产方式中蕴含的生态道德知识

生产方式取决于外界的客观条件和人们需要的生活资料,“人们用于生产自己必须的生产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1”。藏民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广阔地域,地形地貌极为复杂,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藏族形成了以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人、畜牧、草场三者相互依赖,人是生产的主体,在协调三者关系上人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发挥着主导作用。

藏族的畜牧生产方式重在维护藏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具体表现在:

①游牧方式

游牧方式是藏民根据四季变化和生态特征,在不同的牧场之间进行迁移性放牧,包括季节牧场间的转移和季节牧场内的迁徙。按季转场制度和随冷暖变化调节牧场高低的放牧习惯,构成了藏区牧民的基本放牧方式。

②牲畜选择与数量控制

藏族畜牧类型主要以繁殖耗牛为主,这是藏民根据生态环境对牲畜进行选择的结果。因为从生态平衡的意义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一定的生物都有互补、互助的功能,以维系生态平衡,这就要求一定的生物种类与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③人与牲畜和谐共处

受藏传佛教影响,在藏族牧民的空间意识里,一个部落所处的地域是人、神和动物的共同居住区,这块区域中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在神灵面前都是平等的。藏区牧民与牲畜的和谐关系,在“羊要放生、狼也可怜”行动中体现最为明显。 “放生”在藏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2。

2)藏族生活方式中蕴含的生态道德知识

生活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取狭义生活方式的一种提法,仅限于研究藏民族地区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等物质生活层面,不包括精神生活层面。藏民族生活方式中的传统生态道德知识,主要体现在其饮食文化和居住文化中。

① 饮食文化中

藏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受居住地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以及的影响,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这是依靠现有条件适应生态环境的方式,往往在对食物的索取上有节制。

② 居住文化中

藏族的居住方式依生产方式而定,畜牧生产方式为主的藏族流动居住,建筑类型多为毡房,这是藏族人民为适应居住环境按照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而做出的选择,包含着丰富的生态道德思想。

2.价值形态层面

1)神话中蕴含的传统生态道德知识

藏族的先民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情况下,对很多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在他们看来,所有的生命以及生活来源都是自然所赐,生、死、赏、罚都取决于自然他们往往通过神话和史诗(或称为古歌)等形式对宇宙的生成万物的起源和演化以及人类的来源做出极为生动的猜测和描述,以此来讴歌自然化育人类的恩德和人类对自然的感激之情。

2)史诗中蕴含的传统生态道德知识

藏族的《格萨尔》反映出人类同自然的密切关系,自然是人类的始祖之源。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的母亲,因此对自然倍加呵护,相处和谐融洽。这在客观上保护了自然,维护了生态平衡。

3)自然崇拜中蕴含的传统生态道德知识

藏族崇拜牛,在藏区草原上的玛尼堆和山顶的纳则上都供有刻有经文的牛头。藏族人认为牛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种,为他们服务所以要终身感谢牛并把它神灵化,在一些寺院陈列着耗牛干尸希望祛邪避凶。自然崇拜是藏民族最早的生态道德观,蕴含着丰富而厚重的生态德育资源。

4)图腾崇拜中蕴含的传统生态道德知识

“藏族把猕猴作为崇拜的图腾,每当节日或佛诞,人们依旧虔诚地敬香献供。四川阿坝地区的藏族人家还有供奉巨幅猴像的,在嘉绒藏戏和藏族民间歌舞中表现最多的动物形象也是猴。图腾崇拜的对象不是个体,而是整个族类4。”图腾崇拜主观上虽是信仰崇拜自然及其神灵,客观上却起到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维护了其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平衡。

3.中蕴含的传统生态道德知识

藏传佛教生态道德是藏族传统社会生态道德的主潮,其核心是生命平等观,认为众生平等,自然界的一切动植物等物种同人一样具有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权利,由此制订了一系列的戒规诫律。

4.禁忌中蕴含的传统生态道德知识

禁忌是早期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交际之中,自发地逐渐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藏区自古到今,对自然的禁忌已涉及各个方面,成为一种系统的禁忌网。对神山、土地、鸟类、兽类、家畜、其他动物各有禁忌,除此以外,藏区还有对火及灶的禁忌;对居室的禁忌;对树木的禁忌以及人事方面的禁忌等。藏民族禁忌具有“趋吉避凶、自我保护”的原始功能。开发和利用禁忌中的合理成分,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5.节日礼俗中蕴含的传统生态道德知识

藏族的节日礼俗是人们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一种礼仪。它关系神的庇佑、狩猎的成果、庄稼的收成、土地的占有等;到后来,娱人的世俗成分逐渐增多,节日便成为被固定下来的、既祭神又娱人的、既神圣重要又美好快乐的日子,且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道德思想。礼仪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藏族礼俗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态道德行为活动,以生育礼俗和丧葬礼俗尤为明显。

综上所述,藏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生态知识,通过研究解析也希望能对我们现今社会的生态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启发。在此研究上笔者将做进一步详尽的解析。(青海大学研究生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青海;西宁;810016)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南文渊,藏族传统文化生态概说[J].西部开发与多民族文化,2004.

[3] 王付欣,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09.

注解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第3篇:传统文化的知识范文

摔跤这一来源于生活的竞技运动,在古代曾风靡过世界很多地方。是被公认为最古老的竞技活动。在埃及、希腊、日本和中国的古代文明中,都有摔跤的文字记载。公元前776年古代奥运会诞生时,摔跤就是一项让人热血沸腾的比赛项目,并在古奥运会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同中规中矩的国际摔跤比较,瑞士的摔跤则充满田园风味和原始的野性。同浑厚沉郁的阿尔卑斯长角号和有如天籁之音的山歌一样,是瑞士传统文化中最精彩、最宝贵、最富魅力的财富。

瑞士摔跤最早起源于11世纪。最初是由农民、牧民、屠夫、建筑工人和其他手工艺匠人在劳动之中或劳动之余,率性而为的一种竞技运动。强壮的男人们在一起,总想比较出谁最强壮。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成群结队的田间劳作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了那散发着原始野性的摔跤运动。古老的文化和传统正在消失。为了将这些财富传承下来,瑞士人民用自己对传统文化全部的执着和爱,建立起了一个个远离现代文明的世外岛屿。瑞士摔跤就是其中的一个。在瑞士现代摔跤运动中传统的精华基本得到保留,惟一的变化是这种运动由最初的率性而为, 变成固定的节目。每到星期天,成千上万的人会赶往各地观看或大或小的摔跤比赛,赛场是一个个铺着厚厚锯末面的圆圈,直径为5米。人们衣着随意,许多人甚至穿着工装,很少人打领带。人们随意地聚在一起,没有任何商业意图。女士和先生的称谓在这里消失,在这里只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男人和女人。人们用“你”直接打招呼,免去了客套的尊称。阿尔卑斯长角号和岳得儿山歌在赛场的上空回荡。赛场边搭建的简易帐篷烤着香肠,浓烈的烟草味和烤香肠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赛场上瑞士国旗在迎风飘扬,没有任何商业广告,没有一点现代气息。就连简易帐篷里也仅仅提供简单的农家饮食。人们随意地围在摔跤圈外,或大口地喝着苹果酒,或大声地交谈。对于大多数瑞士人来说,一次瑞士摔跤比赛,就是一次心灵和肉体的放松和享受。

瑞士摔跤是是一种不分体重级别的角斗。在比赛中,选手们彼此抓住对方的衣裤不仅被允许,而且还写在了比赛规则中。为此,选手们在比赛时,会特意在长裤外面套上一条麻质的异常结实的短裤让对手抓扯。每一轮比赛持续5―12分钟,以将对方的双肩压住着地为胜利。如在规定时间不分胜负,则将积分记下。一个摔跤手在一轮比赛中可获得8―10分。一次比赛为六轮,积分最高者为冠军。每年的3月到10月,在瑞士会举行大大小小超过120次的比赛,每次比赛的场地最少三个,最多时在五个以上。选手们一对一的在锯末圈里同时进行比赛。

第4篇:传统文化的知识范文

一、将传统文化植入到识字中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识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识字是每一个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美妙的文字,每一个汉字,无论简单或复杂,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文化的产物,是历史的传承。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植入传统文化,使得汉字的教学工作不仅仅是简蔚氖蹲制匆簦而是一种更加饱满、更加深刻的教学工作。一方面,在汉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地为小学生进行汉字文化的讲解,将汉字的演变史、发展史、递进史等完整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对汉字发展的认知,使小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感知到汉字的伟大魅力,能够深刻地认知到汉字创造者的聪明才智,这些是汉字教学的关键,更是汉字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另一方面,汉字作为象形文字的代表,在汉字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汉字的拼读、解构,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意义,以及不同字结构之于汉字整体意思的作用。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将传统文化植入古诗词中

语文课程中涵盖着丰富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古诗词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将传统文化植入到古诗词中,这样不仅能够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还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意境,使学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认知到古诗词的重要意义。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点环节,几乎每一首诗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每一首诗歌中都蕴含着扎实的传统文化,这是古诗词中最典型的特征。无论是诠释文人气节的古诗,还是赞美我国优美山水的古诗,都在很大程度上象征和体现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植入传统文化,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熟读、深读优秀的古诗词,理解古诗词中丰富的意境和主要的思想,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背诵优秀的古诗词,通过古诗词的积累来提升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赏析和品鉴。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地扩展古诗词的积累,通过阅读、搜集、整理等来全面赏析优秀的古诗词。

三、将传统文化植入国学故事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部分,特别是在国学故事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在国学故事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一些优秀的国学故事,在讲解这些国学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到故事中的寓意。如教师在讲解《揠苗助长》的国学故事课程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来进行国学故事的深入讲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汇演,通过课堂汇演等来展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这是国学故事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在国学故事的讲解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积累,不断扩展国学故事的积累外延,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将对某一故事的认识,通过作文、笔记的方式写下来,这是传统文化渗透至国学故事中的最直观的体现。如在讲《负荆请罪》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点,引导学生找准故事的核心,找出故事的脉络,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全面有效地理解这类故事,升华自身的思想感情。

第5篇:传统文化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c)-0132-02

目前高职学生大部分是90后、00后,这时期是国外文化对我国侵入高峰期,他们从小接触到网络媒体上广泛宣传的国外文化,他们看美剧、日漫、韩剧,他们吃肯德基、麦当劳、哈根达斯等洋食品,他们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可以说没有,这现象也引起国家、社会关注,由此2014年教育部在其官网上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今后我国将把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比重。同时《纲要》中指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生活关爱教学,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教育。分别针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提出具体教学目标,而且还要求在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1 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由于我国几千年来受儒家学而优则仕影响,数学学习、数学教学只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技能的人才,再有我国教育受近千年的科举思想影响,在普通数学教育中形成应试教育文化,而在高职数学教学虽然应试教育文化没有普通教育激烈,但多年来形成了高职教育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数学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只是辅助学科,这使得很大部分数学教学人员觉得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根本没有必要的。

在现行高职的数学教材体系中忽略了在课程体系有意渗透传统文化的组织编写,注重的是数学学科系统性,在教材中也只是在章节的开头和结尾有关该章数学文化介绍,设计到传统文化极少,这使得一线教师除了要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外,还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查找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这无形增加教师教学难度,这导致很大一批一线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2 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路径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是为培养既有知识技能又有良好品性的社会合格劳动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渗透传统文化。为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2.1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培养数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纵观所有在职的数学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的数学教师,他们教育中本就缺乏传统文化熏陶,进入数学教学,也继续传承者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现在数学教师包括自己,没有较高传统文化的底蕴,而要求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有一定难度的。

要提高数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切实做到渗透传统文化,具体方法是:首先,培训已在数学教学岗位教师,具体可教师自己阅读相关书籍,以国家专家教授编写与国学与数学教学密切相关的书籍,各省根据自己的文化特色编写与该省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读本,方便广大一线教师阅读,及时提高数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以便在教学中实时渗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建全发展。其次,是培养将要进入教学岗位的新教师,如师范院校数学系学生在校期间应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培养其对经典的深入理解,对社会上考教师资格人员增加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科目。

2.2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法思考

首先,收集数学概念、内容等与传统文化关联。数学中许多数学概念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数学中熟悉函数的名字就颇有文化,“函数”一词是转译词,是我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在翻译《代数学》(1895年)一书时,把function译成“函数”的中国古代“函”字与“含”字通用,都有着“包含”的意思。李善兰给出的定义是:“凡式中含天,为天之函数。”中国古代用天、地、人、物4个字来表示4个不同的未知数或变量。这个定义的含义是“凡是公式中含有变量x,则该式子叫做x的函数。”所以“函数”是指公式里含有变量的意思。除此外还有幂、等数学概念。

又如在江苏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第三册起始章逻辑代数初步第一节《二进制及其转换》,结合古代数学文献《周易》教学展开教学。八卦是我国古代到家叙述万物变化的经典著作《周易》中的8种基本图形,由符号─(阳)和――(阴)组成,图衍生自中国古代的《河图》与《洛书》,传为伏羲所作。其中《河图》演化为先天八卦,《洛书》演化为后天八卦。八卦各有三爻,“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立八方,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种事物与自然现象,象征世界的变化与循环,世间万物皆可分类归至八卦之中。介绍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发明二进制,而他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表示法就是中国的八卦。

其次,寻找传统文化中蕴含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如在数学中处处转化思想,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一思想,会简要介绍汉代公孙弘传奇经历,介绍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不仅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而且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赢得了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美誉,以此让学生具体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如数学思想方法与我国注明古代兵书《孙子兵法》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如数学中不等式证明方法中有一种叫放缩法,在此提出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孙膑兵法,以此说明牺牲局部换取全局胜利这与放缩法就是这样典范。再如数学中反证法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一个“道旁李苦”的故事的关系。还有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与围魏救赵、数学中算法思想与运筹帷幄等。

再次,数学知识与古诗的联系。如在教授直线与圆位置关系时,可从引入王维的《至塞上》中诗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并配以相应图片、动画,营造充满诗情画意情景创设,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再如在讲立体几何点、线、面位置关系教学中,可通过陈子昂的《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来理解线、面这一抽象数学概念。

最后,在高职数学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时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双重性,即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对积极一面应大张旗鼓宣传传承,对消极一面不应该回避,如在教授二项式定理时,不仅应向学生介绍我国“杨辉三角”出现在杨辉编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比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首先500年左右,还应让学生知道,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思想,导致欧洲虽比我国晚发现杨辉三角,但却同时提出组合理论与杨辉三角结合――二项式定理更具一般性问题解决办法。

3 结语

当然,在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只有国家、教育部重视和一线教师热情参与是远远不够的,纵观我国从初等数学到高职数学教学教材,前期小学与初中的知识与传统文化联系尚且紧密,而高职数学教材选择主要内容绝大部分是与近代数学相关内容,特别后期是高等数学内容,这些内容产生背景是16、17世纪文艺复兴欧美学者建立的数学,在这样知识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是值得一线教师、高层专家认真商榷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波涛.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1):95.

第6篇:传统文化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疯狂原始人》;中国文化符号;运用;解构

动漫电影《疯狂原始人》讲述了原始人克鲁家族在面临生存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冒险旅程。该影片以深刻的主题内容、老少皆宜的影片表达方式、鲜活的3D视觉效果,演绎了一个既有冲突但充满爱的家庭关系,展现了亲情与爱情、家庭与责任、守旧与创新等相互碰撞时引发的种种矛盾与冲突。总之,该影片延续了美国动漫影片创作强大的包容性特点,让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走出影院。然而,笔者认为该影片在我国成功上映还得益于大量中国元素的运用,正如此前推出的《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等。只是相对于后者,该影片中的中国元素和文化符号运用更为隐蔽,它巧妙地将中国文化符号与美国文化进行了解构、重组,甚至有些部分以中国的文化符号或传统关系为依托、植入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让中国观众在亲切自然、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受并发自内心地喜爱“疯狂原始人”。本文尝试分析动漫电影《疯狂原始人》如何成功运用、解构和重组中国文化符号,从而引发对国产动漫创作的思考。

一、中国古代文明与美式幽默巧妙结合

《疯狂原始人》中有着许多观众为之捧腹的笑点,然而这些笑点背后暗藏着中国文化符号的缩影。在中国,这些文化符号通常被置于历史课本或各种类型的纪录片中,其讲述也往往颇为庄重。然而,该影片却以其一贯的美式幽默、浪漫主义情怀和丰富的想象力,将中国文化符号轻松、愉悦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观众在欢笑声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中国的汉字活体印刷术演变成滑稽可笑却无比“高级”的照相方式;游牧原始人Guy帮助克鲁一家捕猎,采用了木偶戏技术原理,让大鸟落入陷阱瞬间变成烤大鸟;克鲁家族为躲避大猫的攻击,借用了我国东北民间艺术形式――踩高跷;老爸Grug和Guy遭遇柏油危机,用自制的木偶雌猫吸引大猫,成功脱险。此外,代表文明和创新的年轻人Guy通过石块撞击和钻木创造出火种,源于我国古代文明――燧氏的钻木取火,等等。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贯穿于《疯狂原始人》中的故事情节中,为打造轻松、幽默的动漫风格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创意元素。

二、中国传统生活习俗的“润物细无声”式解构与融合

动漫电影《疯狂原始人》中运用了现代人生活中熟悉的场面或事物,如:如玩美国橄榄球般激烈地抢食鸵鸟蛋,自然材料做成“雪橇”穿越山坡,两块小石板做“电击”工具、有趣的“鞋子”,挡雨的“伞”,等等。电影将此类现代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形式变化与剧情发展紧密结合而变得异常生动有趣,从而跨越了国界和年龄,让世界观众为之惊呼、欢笑和感叹。

在影片众多的画面中,浓缩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这些也是中国观众群潜意识下接受和喜爱该影片的原因之一。如:“文明”原始人Guy给小伊及克鲁一家作为传递信息、互报平安的海螺。小伊的第一个海螺被家人破坏后,遭遇危机时,小伊情急之下,用动物的残角代替海螺传出声音,向Guy求救并成功。其雏形为我国古人在战场和生活中用来发出号令或传递信息的号角。其次,克鲁家族悬挂“洗澡”――用木棒敲打身体和衣裳,看似粗野可笑,但它不是美国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出生于20世纪 80年代及以前的中国人,尤其是农村,能经常看到自己家人用洗衣棒在河边敲打衣服,用鸡毛掸子掸去桌椅上的灰尘,这些曾经在我们生活中出现过的生活场景和方式,通过该影片解构和“变异”之后,拉近了中国观众和该影片的距离,同时勾起了中国众多老、中、青辈的民族记忆。再次,克鲁家族的睡前故事与传统中国式家庭生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20世纪80年代以前电灯、电话还没有普及的时代,无论乡村或城市,晚饭过后一家人围坐在小院听长辈讲各种鬼神故事、民间故事或者历史人物故事等,虽然有些故事听过许多遍,但这种看似单调的“娱乐”活动却因为浓浓的亲情让家人倍感温馨、期待和怀念,当然,由于剧情需要,克鲁家族的故事主讲人是保守的父亲Grug为保全家人的生命而展开的“安全教育”活动。最后,还有Guy运用火种成功击败食人鸟、引发玉米地“火灾”,意外收获可食用的爆米花之后,出现漫天绚丽的烟花,此时欢快的音乐及时出现,符合我国观众群将烟花与喜庆、节日相联系的传统生活习惯和风俗。总之,类似于上述中我国传统生活习俗和方式的穿插运用,有效地拉近了影片与中国受众群的距离,让大家在倍感亲切又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接受美国文化影响和熏陶。

三、中国传统父亲形象的运用与解构

影视艺术创作中常利用“移情”这一理论,将影片中的人物设置成与所针对观众群的年龄、身份、品性相近似的人物,将影片中的环境设置成观众所熟悉的环境,这些人物、环境等都来自现实生活,并在现实基础上变形、夸张、组合和修改,让观众产生“移情”体验。[1]动漫电影《疯狂原始人》中的父亲形象就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及生活环境而塑造,在阶段性采借中国传统父亲形象、表现世界上所有父爱特质的同时,凸显了美国父亲形象,向世界表达了美国的家庭观和亲情观。

《疯狂原始人》中的Grug是一个保守而固执、严厉却内心充满大爱的父亲形象。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Grug固执地认为山洞是家人最安全的栖身之所,他坚守规矩,害怕失去,拒绝改变,与家人长期生活在没有阳光的山洞里,通过辛苦恶斗哪怕只有一个鸵鸟蛋也是先让家人享用,而自己却笑着说“上个星期我已经吃过了”。Grug这一父亲形象也是广大中国传统父亲的缩影:作为一家之主,上有老、下有小,为生计奔波,肩负着家庭的责任,不容许有任何闪失,小心谨慎地做每一个决定,按部就班地做每一件事情。为了家人的幸福,可以放弃自己的梦想,立足现实,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能让家人没有生活忧虑的工作,就像影片中的Grug不是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而是在没有十足把握下,宁愿选择目前他认为最安全的山洞和生活方式。然而,这个类似于中国父亲形象的Grug在Guy多次新奇idea实施成功的事实面前、在巨大的家庭责任重压下, Grug渐渐意识到了Guy的说法的正确性,因此,在面对危机时,他将家人托付与Guy,自己做好牺牲的准备。老岳母那一句“你让我刮目相看”,体现了Grug的思想巨变,道出了广大观众的心声,意味深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影片在表现父爱如山的共性同时,打破了中国式父亲感情表达含蓄特点,影片中一贯严厉、固执的父亲Grug在准备牺牲自己,保全女儿时刻一句“我爱你”,让人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从“我有我的力量”到最后“用脑子”想出绝妙好主意,也融合了中国传统英雄男子的“智勇双全”的审美评判标准和美国人的探索、冒险精神;总之,动漫电影《疯狂原始人》通过家庭责任、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的演绎,传递了美国现代主流社会重视家庭和睦,注重建立家庭亲密关系等家庭观和社会价值观。

四、《疯狂原始人》之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功运用对国产动漫发展的启示 经综合分析,动漫电影《疯狂原始人》是美国动画梦工厂成功运用和解构重组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典范。中国传统文化的巧妙融合为影片提供了丰富动漫元素,同时,通过植入美国价值观、家庭观,解构重组中、美及世界优秀文化,结合3D技术和美式幽默,为该影片制造了许多笑点和感人的故事桥段,形成了老少皆宜、温暖催泪的家庭大片。因此,该影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衣包装下,以其影片质量、内容主题和3D技术等绝对优势,在中国上映短短一个月,票房突破3亿元人民币。而我们的国产动漫与之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以我国目前热播的动画片及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为例,它相对于《疯狂原始人》等梦工厂系列动漫,内容缺乏深度,显得较为幼稚,同时,从内容、主题及价值观等没有体现中华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内涵不足,民族基因识别度太低,缺乏国际竞争力。而美国推出的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到《疯狂原始人》,每部影片都在我国创下高票房纪录。因此,国产动漫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不断反思、总结,为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不断努力探索实践。首先,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动漫创意灵感。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动漫创作的重要源泉,当然,这样做并不是要拒绝西方和其他地方的文化或者知识,“而是从本土文化中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生态关系”,“寻找当代人所缺、所想、所需的精神和文化境界”[2]。其次,学习美国梦工厂及迪斯尼动漫创作特点,广泛吸收、借用世界优秀文化,并为我所用。如《疯狂原始人》中皮带猴为Grug和Guy助阵吸引大猫来沼泽地,敲打动物骨骼残骸,这一幕让人联想起9000年前,我国河南舞阳贾湖村先民制造、吹奏骨笛画面,或者联想到曾侯乙墓编钟,等等。同时,该影片通过演奏“骨器”这一片段,体现了美国人乐观、幽默等民族特质。最后,可以利用我国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将动漫音乐作为动漫艺术的最佳语言交流工具,做到“先声夺人”“余音绕梁”,形成动漫音乐经典,最后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符号。

综上所述,动漫影片《疯狂原始人》在中国取得票房成功,与它巧妙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密不可分。它在获取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深刻地表达美国追求自由、平等,向往光明的探索精神以及重视家庭亲情等社会价值观,宣传了美国文化。因此我国动漫产业也应该借鉴其成功经验,立足本土,为体现中华民族核心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创造性地运用、解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渗入到动画作品的形式,固化其民族认同,达到对国家的文化认同,以至于以后他们在不同的文化接触、碰撞和相互比较的场域中,面对另一种异于自身存在的东西时,能产生一种保持自我同一性的反应。[3]同时,广泛采用世界优秀文化资源,并以此为国际交流工具,将中国传统文化以动漫影片为媒介向世界推广,实现动漫产业经济效益和传统文化发展双赢。

总之,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国产动漫电影创作应该借鉴国外动漫创作经验,在立足本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大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动漫艺术产业。

[参考文献]

[1] 李艳芬.宫崎骏动画中日本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2] 黄起才.发展中的中国动漫产业[J].太原大学学报,2007(02).

第7篇:传统文化的知识范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职学校德育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职学校德育课堂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追崇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是中华民族几千来横亘不变的思维模式及价值取向,也是新时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目前一些中职学校对学生德育基本停留在对学生在校安全、卫生、纪律、仪容仪表等方面的要求,这样的德育模式,其效果可想而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即指明了学校德育的方向,也指出了学生德育的目标。它解决学校德育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思维,也让学校德育有了丰富的内涵。

二、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式

在中职学校德育课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笔者的做法是:

1.研究学生、设计教法

中职学校德育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班为单位进行,班主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与关键。班主任必须先要备好课,备课有三项主要的工作要做:第一是研究学生,重点是弄清学生德育方面的缺失。第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内容要分门别类,按周、学期做好计划,使之具有延续性。第三是设计教法,传统“说教式”德育方式延续到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学生德育中用处不大。如何紧跟时代潮流,最大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这就是教法设计。

2.重儒家文明为主

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儒家思想主张“礼治”“德治”“人治”。它既符合中华民族的思维、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所在。

重儒家文明就是要把儒家文明中的精华作为德育的内容,上学生弄清儒家文明中“礼治”“德治”“人治”意义与内涵;弄清儒家文明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弄清儒家文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与地位。重儒家文明就是要求学生的思想、行为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现代的需要。

3.读经诵典、促良好班学风

读经诵典是中职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之一。诵读的经典可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孝经》《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常礼举要》《声律启蒙》等。

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系统地、实质性地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弄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这种内涵既体现在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上,也体现在对人的行为修养上。通过诵读,最终形成人人读经典,个个讲修养,大家树新风,班级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第8篇:传统文化的知识范文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从地域性上理解是指中国的本土文化,从时间上来说它是古代传承下来的文化,从性质上说它是经过去粗取精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其内容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包含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多种文化流派,并且吸收借鉴了佛学文化,融汇诸多文化于一身,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包容性。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思维和具体行为的影响。中国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谦和包容,对外来文化采取立足本土、兼取其长的态度,表现出有容乃大的博襟,是我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具体表现。

第二,务实性。几千年来,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形成了“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特征,这一特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即是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务实的态度带领历代中国人民不断探索。

第三,德育性。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德育为先,强调扬善抑恶、育人品行,而西方文化则是以强调自然科学为主。如果把西方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为“德性文化”。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人才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力量。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在思想上向党和国家积极靠拢。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上大学生具有较大可塑性的特点,他们的思想意识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理想信念模糊。理想信念是支配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是党和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需要,是关系到改革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目前,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大体健康发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思潮开始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致使他们信仰淡漠,人生目标混乱,有的甚至放弃梦想,从而导致理想信念模糊。

第二,价值取向扭曲。当代大学生是在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常常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个性。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在生活中不懂得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个人本位思想较重,把个人的自我追求放在首位,看重功利,扭曲了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社会责任感缺失。在老一代人眼里,大学生群体应该是心系祖国、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莘莘学子,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处于“不损人”尽量“利己”这一层面,过分强调自身利益,没有回报社会、关心他人的意识,严重缺失了社会责任感。

第四,诚信意识淡薄。当前在很多高等院校中,缺失诚信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考试作弊,用各种手段骗取奖学金,这些行为都给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诚信意识的建立关系到社会良好氛围的营造,同样也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以文化之力兴学子正气,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自觉抵制市场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对解决现实问题、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传统文化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强大的民族自尊心来源于优秀文化的积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坚韧不屈的精神,是我们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动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稍不到位就容易使其产生无所适从、不思进取的想法,理想信念容易动摇,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必须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以使大学生在追求理想中坚定信念,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第二,传统文化有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体会人生的真谛,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民族国家意识,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观,这些可以激励大学生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不懈努力去回报社会。

第四,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正确的诚信观。对公民进行诚信教育是必要的,对大学生进行诚信观的培养更为迫切。传统文化一直强调诚信意识,强调人无信不立,号召“诚心者,天下之结也”,这些观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坚守诚信,求真务实。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加以利用。然而,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具有现代性和更贴近生活,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是一种强迫式的传授,而应该循序渐进地渗透,让大学生自觉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价值。

第一,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要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是最主要的文化教育阵地,大学里的各种话剧社、曲艺或者戏曲社团都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通过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组织学生观看一定数量的经典影视剧,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发现其中的价值,从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第二,实现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传统文化基础学科,例如设置历史、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能够增强他们的传统文化意识。

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水平。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从教学主体入手,应注重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水平,使教师在规范自身的言行的同时,起到道德表率的作用,并且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9篇:传统文化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教育;关系及应用价值;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229-03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国际间交流合作的加强,现代化教育逐渐朝着高科技化、国际化、精英化的教育模式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更趋向于出国留学或在国内接受国际化教育,却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必然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融入实际生活,一方面是对历朝历代人的智慧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开创新的文化和知识的重要途径。当代教育不仅传授和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进步思想以适应时代和发展的需要,还不容忽视对传统文化的鉴赏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晦涩难懂,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现今,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创新教学方式,迎合学生和时代需求,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凸显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文化教育课堂的趣味性,以实现凸显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历史检验和实践证明了的,是经得起时代考验的。自炎黄时代始,经过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我国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农耕文化基础上的[1],不仅包括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生产生活经验等,还包括日常形成的一些生产工具、语言、文字、思想、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创造。如炎黄时期的生产工具,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望闻问切四诊法的使用,汉朝时期的儒学传播和发展以及地动仪的发明、《九章算术》的撰写与传播、唐朝时期的长安城,五代时期的各种建筑……简言之,传统文化的发展涉及农学、地理、数学、建筑、医药、思想、文学作品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些传统文化通过人的加工,外显为物质资料如农作工具、生活用品、手记、书籍著作等,内显为生产经验和思想,如春耕秋收、日出而坐、日落而息、尊老爱幼、首孝悌等。

由于传统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是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应当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产生的,因而在当代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换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并非都是优秀的、科学的、先进的,所以,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打开国门,开拓创新”。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的关系及价值

当代高等教育绝不仅仅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高等院校发展、管理经验,而应是更多的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结合我国发展实际需要,在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打开国门,借鉴和学习西方。自京师大学堂建立以来,我国的近现代教育一直处于模仿甚至是照搬西方发展模式的状态之下,早在时期,林则徐、魏源就曾提出“开眼看世界”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传播救国思想,以奕为代表的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及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对西方资产阶级制度的学习,包括后来以后,无产阶级的思想的学习和传播等[2]。通过学习西方科技和思想文化,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与此同时,对于西方的发展经验,我们并没有结合本国国情和实际,甚至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我国诸多高等院校忙于学习西方的管理经验,开设一些具有浓厚西方色彩的课程,忽略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我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3]。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相应地,通过师生间的互动,通过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讲授、学习、研究,将赋予我国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和特点,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当代教育教授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思想和传统科技方面的教育为我国的人文科学、自然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论语》、《孟子》、《中庸》等促进了学生的“尊师重道”、“不耻下问”等的求学学风,处世态度,这些都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教育的发展不能脱离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史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历朝历代人们智慧的结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入课堂,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这种价值一方面表现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地学习,有利于提升自我文化素养,提高道德思想境界的重要途径。“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琴棋书画”、《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等无论是思想还是各学科的技术知识融入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一方面诸如医学、建筑、数学等领域的知识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诸如《论语》、《孟子》、《诗经》等文学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而现代化的教育不仅强调知识的学习,更应讲求高尚道德素养的培养[4]。一个知识的巨人确是一个道德的侏儒,那么这个人不仅不会给社会带来财富还可能危害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样的粒子在实际生活中并不罕见。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的价值实现途径

当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更加强调人的发展适应时展的需求[5]。中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基础,主要是为了开发人的智力,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技能,因而也只能成为义务教育[6]。中高等教育则是在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但依旧是浅显的学习,而真正对知识的研究和真理的探索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开始专业化、系统化、更加深化。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化的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因而需要专门地系统地研究和探究,尤其是在用词用句上,以及在一些物品的考定上。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地忽视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文化晦涩难懂,文言著作居多,很多材料资料残缺;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耐性不够。此外,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灵活性。再者,政府以及教育部门也应当采取相应措施福利学校、学生、教师、社会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一)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课堂通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极少设置课堂讨论环节和教师解疑环节,因而学生极少有机会参与课堂互动。现代化的教学更加强调借助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网络系统,通过视频播放、情景模拟、师生互动等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减少了教师讲授时间,但教学的知识量并没有减少,学生任务反而有增无减,因为在课堂上互动环节的设置使得学生必须在课下做课题工作,搜集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或驳斥其它人的观点意见。另外,情景模拟,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另一方面也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尤其是对细节的掌握上。如对于林黛玉进贾府的文学选段的讲解中,如果让学生在线演绎整个过程,可以考察学生对贾府结构的构造,也考验学生对传统礼仪的熟悉程度。通过实践演示加深学生印象,进而勾起学生对作者语言及写作技巧的分析,领悟文学作品的真谛。

(二)政府及其相关教育部门应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划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促进和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素养,还带动了文化经济的发展,如旅游业、古董收藏、历史遗产保护等。产业的开发必然免不了文物的破坏和倒卖,对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从整体利益出发,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拟定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方案和发展规划,在对传统文化遗迹进行开发时,也应采取保护政策。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学校与文化地或文化场所的合作与联合,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走访、考究历史文化遗迹,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验证自身的猜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为文物保留地输出专门人才。所以,传统文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坚持几个原则:适应和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即规划一定具有战略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快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文化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传统文化的传承绝不仅仅是对原有的继承,还应包含文化的创新,原有的文化反映的是文化所处时代的特征,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发展应有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所以说,文化的发展必然是一个民族不断演进的民族史。可行性。发展规划必须是切实可行的,密切联系实际的。

(三)学校应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课程一般为校选课,学生虽然有选课的自由,但学校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并没有实现学生在选课方面的绝对自由。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四年的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几乎填满了整个学校给予的最高学分限制,亦或者学生不想上多余的课程来增加自己的课业负担,因而绝大多数专业学生很少或没有机会进行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学校作为教育的管理实施部门,应对学生的学分设置和课程体系做出适当的修改,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机会接触专业的、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课程。

文化的演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真实写照[7]。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不同于美国文化,首先,从进程上看,我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积淀;再者,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不同,我国经历了原始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因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最后,我国现代化教育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主要体现在文化课程设置上,在大学,传统文化课一般多作为校级选修课进行教授,学生有选择自。因而,我国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着手,辅之政府及教育部门的辅助、指导,同时,社会媒体、各界人士应主动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把传统文化的学习扩张至整个社会和生活。

参考文献:

〔1〕朱萌.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11):17-18.

〔2〕李国强.传统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现代化[J].理工高教研究,2009,04(02):34-35.

〔3〕曹南燕,徐伟.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及其实现[J].理论月刊,2009,10(10):85-86.

〔4〕胡琳,邹林军.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调查研究[J].内江科技,2010,05(05):47-48.

〔5〕杨瑞森.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四题――学习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1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