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经营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营改增;税收筹划;解决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7.06.037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社会各行各业的分工愈加细化,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经济形态并存的格局。在此种情况下,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提出了营改增税收制度,以便有效规避或解决各种税收问题,降低企业的税收经济负担,使企业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进而推动国家良好发展。当然,要想使企业能够在营改增背景下良好发展,需要企业做好税收筹划,以便企业生产经营良好运行,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由此看来,营改增背景下企业做好税收筹划是非常必要的。
1 营改增与企业税收筹划
1.1 营改增的简单说明
所谓营改增就是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作为我国税制发展中最为重大的一次改革,其对服务或产品的增值部分的税费收取进行了调整,避免了重复缴费的情况,有效降低了企业负税及运营成本。
1.2 企业税收筹划的简单说明
企业税收筹划是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节税、避税和税负转移活动。也就是说,对企业的财务收支、生产经营等进行科学的策划与安排,得出最佳纳税方案,从而达到合理的避税效果,努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基于此概念,可以确定企业做税收筹划,能够发挥的作用是:①降低企业成本,也就是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因为营改增税制的实施,企业产品或服务增值,也不需要再次支付税费。相对于以往企业生产经营来说,企业的税费成本降低,直接表现为企业生产成本降低。②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税收筹划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按照其要求来进行各项财务工作,可以保证各项财务工作落实得当,这对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很大作用。③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市场经济环境之中,竞争的局面越来越激烈,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才能与其他企业相抗衡,进而良好发展。而在营改增背景下,企业做好税收筹划,就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那么企业的经济实力必然得以提升,具较强的竞争力。[1]
2 营改增带给企业税收筹划的需求
2.1 规避涉税风险
在营改增实行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对这一政策予以了解,优化调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相关财务工作,以此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规避涉税风险,为企业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对一些企业税款缴纳情况的了解,确定诸多企业并没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营改增政策,尤其是增值税申报及相关优惠政策方面,导致企业未能及时或按照要求缴税,进而引发偷税或漏税的情况。但在营改增税制的实施背景下,企业为了合理地进行缴税,将税收成本,往往会进行纳税筹划。而纳税筹划的这一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然会详细了解国家的政策及税制,合理安排纳税工作,同时加强内部财政监督,如此可以使企业有效规避涉税风险。[2]
2.2 减轻税收负担
缴纳税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尤其是重复征税。但是,营改增的实施,则规避了诸多税收问题,其中就包括重复征税的问题。此种情况下,为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节税、避税和税负转移,需要合理的进行税收筹划,以便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2.3 实现延迟纳税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加强生产经营活动控制,尤其是交易方面和合同履行方面,以便企业能够正确面对及处理缴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由此看来,营改增还会给企业带来实现延迟纳税的可能。[3]
3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税收筹划的对策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营改增背景下企业合理的进行税收筹划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有效地、合理地进行税收筹划呢?笔者的建议是以下方面。
3.1 科学制定与选择税收筹划方案
(1)税收筹划方案的选择。从企业经济效益获取角度来看,选择适合的、有效的税收筹集方案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要想正确地、合理地选择税收筹集方案,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其一,正确选择纳税人。也就是根据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状况等方面,判断企业的纳税人是否小规模纳税人或是一般纳税人。再根据企业纳税情况,选择适合的纳税人。[4]
其二,兼业、混业的销售行为。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如果纳税人同时兼有不同的销售货物,那么在纳税时,要分别核算不同税率的货品,进行税收的清算。所以,在对存在兼业或混业的销售行为的企业进行纳税筹划,需要核算交税项目的总体销售额,拆分企业收入,分别核算税收,以便企业达到最优税负。
(2)筹划方案的确定。考虑到企业在税收方面可能会面临税收负担或财务风险,在税收筹划方案确定的过程中,应当对企业税收前后的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考虑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税收政策,制定健全的、适用的筹划方案,以便规范化、合理化、有效化地实施税收筹划,充分发挥作用,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良好落实。
3.2 M一步加强财务人员培训
作为企业税收筹划的执行者,财务人员的整体水平,直接关乎税收筹划执行情况,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获得情况。为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应当注意加强财务人员培训。[5]因营改增政策和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内容复杂且多样,所以在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当系统地、科学地培训营改增政策及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方面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培训财务专业知识,以便弥补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方面的缺陷;应当加强素质教育,以便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与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水平,如此财务人员可以在营改增背景下规划与实施税收筹划。
3.3 调整企业结构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为了使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健康地稳定发展,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调整企业结构,如此可以使税收筹划在企业内充分发挥作用,降低税收成本,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良好开展,为企业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那么,如何对企业内部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呢?应当在营改增背景下,结合企业自身的行业性质和特点、营改增政策精神,准确把握企业的经营情况与资金情况,进而确定企业内部节税点,调整企业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税收筹划,那么税收筹划将完全适用于企业之中,可以充分发挥作用。[6]由此看来,营改增背景下良好地实施税收筹划还应当对企业内部结构予以适当的调整。
4 结 论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提出了营改增税收制度,以便有效规避或解决各种税收问题,降低企业的税收经济负担,使企业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进而推动国家良好发展。当然,要想使企业能够在营改增背景下良好发展,需要企业做好税收筹划,如科学地制定与选择税收筹划方案、进一步加强财务人员培训、调整企业结构等,以便企业生产经营良好运行,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礼祥.“营改增”背景下企业税收筹划的相关建议[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8):219-221.
[2]祁雁菲,付雷.浅析“营改增”背景下企业的税收筹划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5(14):206,208.
[3]叶红.物流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税收筹划探讨[J].交通财会,2012(9):57-61.
[4]任政昕,张珂.营改增背景下企业税收筹划的对策探析[J].中国市场,2016(24):156-157.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油田企业 制度文化 经营管理
油田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从初始创业时期自发产生的计划经济传统文化到油田企业新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自主形成,文化建设完成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二次创业时期的市场经济时代的顺利转型。至此,油田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成功的,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其他主观方面的原因,从现代社会的要求和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油田企业当前的企业文化建设,或者与国外知名油田企业优秀企业文化相比,依然需要创新,需要再造。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复杂概念,它是由企业的外显文化和内隐文化构成。外显指文化设施、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联谊活动;内隐指为达到总目标而一贯倡导、逐步形成、不断充实,并为全体成员自觉遵循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以及由这些因素融会、凝聚而成的整体风貌或称企业精神。
二、油田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纵观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油田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理解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油田的企业文化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认识不高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油田有的同志对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理解不透,存在思想认识上不重视,制度不完善,政策上不到位的现象。有的同志割裂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连续性,以自我为中心,另起炉灶,另搞一套。有的认为企业文化是喊在嘴上的口号、贴在墙上的标语、写在本上的条条,是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有的认为企业文化无非就是企业的各项业余活动,如唱歌、跳舞、体育比赛、编编厂歌、设计标志等。这些认识都是只看到了企业文化的形式,而没有看到企业文化的本质。
2、职责不明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领导者自己根据经营目标而确定的一种经营管理思想,并且把它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没有领导者的身体力行,企业文化是不可能培育起来的。油田不少单位虽然也制定了规划,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把企业文化建设看作政工部门的事情,把责任落实到政工部门头上。单位的经营管理理念也不是由企业领导者首先提出的,而是由政工部门提出来并直接负责的,因而它并没有成为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和经营者自觉的管理行为。
3、筹划不周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周密部署,长远规划,区分轻重缓急,逐步展开,配套建设。但油田不少单位面对浩瀚的参考资料,面对专家们五花八门的见解,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企业文化真正成了看上去很美、说起来很甜、做起来很难的东西。有的单位缺乏周密规划,等着局里具体的安排部署,工作缺少主观能动性;有的不分主次,四面出击;有的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等等。中外知名企业的经验表明,企业文化建设应该遵循基本的规律,立足企业实际,符合企业定位,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妥推进。
三、油田企业现代企业文化的经营策略
1、企业价值观的统一
价值观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价值取向,是企业推崇的基本信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它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各种决策行为,关系到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公司文化管理目标的实现。油田企业含有多种行业,把它打造为紧密型的联合体,就必须有一个共同认可遵循的企业价值观。面对新形势,如何提炼、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是确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企业员工奋斗的信心和动力之源,也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的精髓所在。充分展示“以观念更新推动理念创新”的核心原则。我们要根据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特点,注意塑造和调整价值观,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带来公司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指导思想由“以原油产量为中心”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管理机制由“传统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运作方式由计划调节向市场导向转变。构筑起“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的企业发展战略,提出“资源探明率最大、油田采收率最高、整体经济效益最优、员工队伍素质最好”的奋斗目标,构建起公司价值观的格局。
2、企业精神的培育
企业精神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长期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一种先进群体意识。它对企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引导力和约束力。我们必须切合实际培育体现时代要求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精神。我们要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大讨论”,内部征集等活动,进一步明确我们的目标追求,丰富拓展我们已有的企业精神。要注重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倡导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又要注重时代特色的赋予,倡导员工之间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还要注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倡导员工“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注重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承担的社会责任,关心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把企业的利润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我们要通过采取领导者的身体力行、大力倡导,选树模范人物进行典型示范,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形势教育、集体主义精神和会战优良传统教育,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开展各种各样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进行渗透熏陶等,从而使全体员工真正领会和理解企业精神的内涵,成为全体员工自觉的群体意识,真正地发挥企业精神的作用。
3、企业管理理念的提升
通过宣传贯彻落实管理理念,营造业绩至上的文化氛围,推进流程再造,加强制度化建设,强化业绩考核,实施“三岗”动态管理。通过宣贯“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先进的组织文化,推进新的管理模式,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构建作业区管理模式,实行科研项目课题制等新的管理方式。通过宣传干部新形象标准,拓展审计监察领域,整治管理薄弱环节,提升油田管理水平。在公司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文化力越来越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企业制度文化的强化
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权威因素,它规定着企业文化的整体性质,是企业有组织、有秩序运行的保证。强化油田公司制度文化体系要按照科学性、规范性、鼓励进步的原则。制度内容应准确地适用油田公司的自身实际,既不让员工感到高不可攀,也决不迁就企业现存的某些落后现状。要把“以机制作为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融合为手段,赋予管理制度与文化内涵。”作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完善制度管理体系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将其融入文本化管理,使以文本为载体的制度文化与理念文化有机结合。在文本管理中凸显人文精神,在企业文化中彰显制度刚性,使油田企业的优良作风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中,得到创新和发扬。
当前,油田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观念形态文化已经植根于企业的管理层面和干部职工的行为中。文化的力量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但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环境条件,必须进一步加强油田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创新,以文化力打造竞争力,提升油田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田春艳:打造特色企业文化 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企业文化建设掠影[J].石油政工研究,2008(5).
[2] 宋旭生: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创建油田企业文化[J].科技致富向导,2008(12).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市场营销的公关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一些企业的营销和公关活动不能只靠关系网,而是应该依靠信息、信用、契约等市场经济的手段来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1.网点销售。即通过建立四通八达的营销网点来促进销售。譬如可以采用经销、联营等方式扩大销售等等。
2.示范销售。即通过技术讲座、实物展销、现场示范与表演、试看、试穿、试用等方法,以此来吸引顾客。
3.走访销售。即企业通过走访方式,在顾客不用出门的情况下,能够了解产品的性能和功能,企业根据消费者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改进产品,迅速开发出符合消费者要求的新产品,使企业的产品市场不断扩大,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得以提升。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市场营销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随着Intelnet和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完善,一个全新的营销方式应运而生,即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指利用联机网络、电脑通讯和数字资源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它是建立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基础之上的新的营销技术,是在现代消费者价值观的变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基础之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网上购物对于消费者而言,具有绝对的主动权,消费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广泛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资料和实物照片,甚至还可以广泛征求网友对产品的看法,通过比较分析,最后不受任何干扰的作出自己的购买决定。
此外,由于资源共享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连销企业大量出现,使得企业营销和消费者购物更为便利。勿容置疑,大型连锁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与管理资源,能够建立遍布全国的订购系统,从而有效地开展大规模市场营销活动。所有这些优势,对于单个企业而言是无法比拟的。而同类单个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联合起来,建立与连锁相类似的营销体系。
当然,应该看到网络营销也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譬如网上交易的安全性,这是影响网络营销有效性的关键问题。此外,每隔一段时间爆发的计算机病毒也是影响网络交易正常进行的毒瘤。因而,这就要求企业营销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进一步改进和不断完善期货交易,也是应对现代市场经济挑战的积极有效地营销方法。期货交易是一种买卖标准化期货的交易,这种交易是由回避价格风险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愿意承担价格风险以获取利润的投机者参加,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进行的。但是,应该看到,期货交易也会使产品有套牢的危险及其它不可控制的风险。因此这就更需要企业营销人员懂得如何解会等专业知识。
三、有效实现企业市场营销的终极目标
1.企业的营销活动有其自身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市场营销以后的服务意识和更为完美的质量观念。一个现代化营销是否成功,并不是完全看出售了多少产品,而应更注重质量和服务。企业,只有从质量、服务和创新上提升产品,才能赢得用户的的青睐,才能不断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这里特别需要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核Jb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
关键词:我国 中小企业 国际化经营
一、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1、有利于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这些资金不可能只靠国内筹集。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一方面可以以中外合资兴办企业的方式吸引国外资金;另一方面可以以产品出口、劳务出口、出国办企业等方式获得利润、赚取外汇。
2、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目前随着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我国大、中、小企业的相互关系正处于重构之中。我们应鼓励一部分中小企业加入国际分工协作体系,加入国外企业的柔性生产系统,开展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这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一条捷径,也有利于国内外各种要素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佳配置。另外,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平均资源数量很少,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资源供需的矛盾将日渐突出,而国内资源的相对不足往往会限制企业的发展。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应当走向世界,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我国经济。
3、有利于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竞争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很不平衡,技术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竞争力不强,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依靠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来摆脱困境。
二、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经营理念和产业定位。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了很长一个阶段后,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经营理念,总是随波逐流,等到项目运营时市场已经饱和,企业产品积压,严重亏损。另外,社会上流行什么经营方式,就照搬照抄,也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2.缺乏长远战略规划。中小企业另一个弊病就是缺乏长远眼光,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规划设计,没有实施的组织与管理措施。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的诞生往往是因为发现新的商业机会或有了某项新的发明,然后激起创业的热情,在短时间内创办企业。正是由于这种突发性,使很多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完整的企业战略规划。企业发展壮大后,由于急于获利而无法顾及所谓的长远规划。
3.企业的发展战略缺乏应变性。有的中小企业虽然有自己的战略规划,但是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以致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4.盲目扩大,急于成名。很多中小企业被一时创业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梦想一夜之间变成知名企业、名牌产品。
5.尚未形成主业,便开始追求多元化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主打产品、技术或服务。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和资金的限制,在初始阶段集中精力培养其核心竞争力是明智之举。
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1、树立国际化经营观念,熟悉和利用国际规则。传统观念认为,只有大企业才具备成为跨国公司的条件,中小企业通常因为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克服国际化障碍的能力,因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具有强烈的内向性。Calof1993年对加拿大公司的研究表明,小型跨国公司在国际销售强度上能够超过大型跨国公司,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小公司,能从国外销售中获得总收益的68%以上,而相比之下,利用类似投资的大公司只能获得总收益的48%。而小型出口公司与大型出口公司同样都能从出口中获得大约1/3的收益。通常,小公司具有一些大公司无法匹敌的优势和更加稳定的组织。“全球之谜”的预言家约翰・奈斯比预言,小型跨国公司在日益增强的全球经济中将拥有更强大的优势。小企业国际化真正的障碍在于其主要决策者及组织文化缺乏国际化观念。如何改变主要决策者的态度,发展企业全球性组织文化,是中小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关键。一个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应该具备承担国际化经营风险的意识,并对开拓国际市场持积极态度。
2、建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系统,增强其融资能力。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普遍遇到资金短缺、信用担保缺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建议政府和金融部门应尽快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财政性的中小企业出口发展基金,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出现的融资难问题,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信用担保作用,对中小企业出口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专门为中企业融资提供一套金融服务系统,如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督促它们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或者允许国有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收取更低的利息,使大银行更多地向中小企业放贷;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如所谓的“二板市场”;在政府的参与下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建立中小企业商业信誉评估系统,推进信息的收集和分享等。
3、人才开发与利用。国际化时代,呼唤国际化人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道路,必须培养一批符合企业经营战略的人才。我们必须改革现存的人事制度,让人才真正流动起来,以充分利用现有人才;改革用人制度、用人标准,让人尽其才;改革教育、培训制度,推进人才开发;改善外部环境,培育企业家队伍。拥有高素质人才,是企业国际竞争取胜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郭亮.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5):46.
[2]李新利,吴时舫.中小企业在INTERNET上的国际贸易初探[J].机械管理开发,2007,(2):108-110.
[3]金明华.中小企业防范国际贸易诈骗应注意的问题[J].北方经贸,2006,(1):22-23.
1多元化理论的发展及建筑企业多元化战略类型
多元化战略理论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战略管理的鼻祖伊戈尔-安索夫fH.igorAnsof,1918—2002)于1957年在其《多元化战略》中提出。安索夫的多元化战略是以产品种类多少来定义多元化.无法区分高度相关的多种产品经营与高度不相关的跨产业的多种产品经营之间的差异1959年。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定义“多元化”为“多元化包括了各种最终产品的增加,垂直一体化程度的增加.以及企业运营的生产领域数目的增加这最后一项对多元化的度量是最重要的”。彭罗斯认为.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程度与其拥有的资源量相关.而成功率则与原有专长领域相关。.1962年.钱德勒发表专著《战略与结构一工业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提出了“结构跟随战略”的著名论断。他指出企业组织结构的相应调整是企业多元化成功的关键同时他运用历史分析法,开创了多元化战略与绩效关系研究之先河。指出除非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否则企业的多元化会导致绩效下降。同年。高特的《美国工业中的多元化与一体化》一书诞生,这是第一本以数量分析为基础,研究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著作。高特以《美国标准行业分类和代码》(SIC)中的4位数行业分类为依据.来计量企业多元化程度。他说“多元化可定义为单个企业所活动的异质市场数目的增加生产活动的异质性如果仅仅涉及有些差异的同类产品或垂直结合方式.并不是多元化”。高特在4年后进一步明确“多元化的含义是一个企业所活动的行业数目的增加”。基于上述理论.我们可将建筑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分为横向多元化、纵向多元化两种类型。其中横向多元化是指企业向与现有产品、技术、市场毫无关联的经营范围扩展.它是一种非相关性的多元化而纵向多元化是建筑企业除了做传统的普通民用、公共建筑施工以外,通过纵向扩大土木工程领域的业务范围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的多元化.是一种相关性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分类可直观地通过图1列示。
2建筑企业多元化战略发展现状
根据2009年度ENR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名,我们不难发现.排在前1O名的国外承包商几乎都在实施多元化战略其中法国Bouygues公司就是典型横向多元化发展企业它除了经营建筑业外还经营法国的通讯电信业务.其中Bouygues电信是法国第三大电信运营商.2008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其电视台广告所占市场份额为54%.收视率高达31%.居法国之首。而纵向多元化的代表则是美国Bechtel建筑公司.它的业务领域已涉及到交通、石油化工、电力、建筑、工业、环保等土木工程,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它在上述各领域2008年所占营业额比例分别为12%、31%、14%、12%、19%、12%。2009年我国内地也有5O家企业榜上有名.其中有排在全球第17位的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5位的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从营业额的分布来看.主要业务都是民用、公用建筑的建筑施工.即使涉及土木工程的其他领域,其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比例也是非常的小。这说明我国建筑企业无论是纵向多元化还是横向多元化程度都不高.与前述的国外承包商存在较大的差距。
3建筑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动因分析
根据笔者对诸多建筑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动机进行分析.各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原因可归纳如下:
(1)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建筑工程项目一般规模较大。周期较长.投资量大,可产生风险的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如合同风险、项目风险、技术风险等。多元化经营可以提高建筑企业应付市场变化、技术变革或新替代品出现等多方面不确定性事件的灵活性和承受能力.分散建筑企业的风险。经验数据也表明,经营范围越大,经营活动越分散的企业.利润率波动也越小。因为通过把收益互不相干的经营活动联结在一起.可以降低企业对外部某种或多种因素的依赖,降低企业发展受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2)产生协同效应。从短期来看,建筑企业多元化扩展(收购兼并)可以利用税法、会计处理惯例等获得纯财务上的收益.形成财务上的协同效应。从长期来看.各部门可以共同享受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专有管理技能可以在不同部门间进行转移,实现管理协同效应。可以提高人员和设备的效率.同时通过间接费用的分摊和原材料的批量采购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3)提高盈利能力。建筑企业目前盈利率相对较低.据相关资料显示其利润水平仅有2%~3%。而负债率则高达65%多元化发展是一个可能的选择.通过多元化可以提高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首先,新进入的产业一般毛利水平较高,可以直接提升建筑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其次,新增加的盈利提升了建筑企业在主营业务上的技术能力、产品能力和服务能力.逐步构建了企业在主业上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为企业在主营业务上长期盈利的能力创造战略性的基础。
(4)加强资源整合。目前,建筑市场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业主要求建筑企业提供土木工程领域的从规划、勘察、设计到采购、施工、装修在内的整合服务。因此,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建筑企业有必要在恰当的时机在基于产业链延伸的纵向多元化上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逐步打造、整合、集成相关服务,提升建筑企业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市场需求。另外,建筑企业横向多元化经营创造了一个很大的内部资本市场.它将有效地解决企业投资不足的问题.并且当其中的一个产业陷入衰退时.可将其产生的大量闲置资金转移到其他产业上去.这样既避免了企业资源的浪费.又能保证企业其他产业有足够的实力参与市场竞争。
(5)实施战略转移。建筑企业为得到更高的成长率或因传统业务市场的萎缩.必须挤占其他建筑企业的市场.这通常是要靠降低价格、增加设备投入以及研究开发费用等手段来实现的。这种行为不仅代价高.而且可能遇到相关行业竞争企业相同手段的反击。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在原市场以外的领域发展,即纵向多元化发展。
4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风险
实践证明.建筑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回报和风险都是较高的。盲目扩张会导致建筑企业顾此失彼.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导致多元化失败。对经营业务相对单一的建筑企业来说,多元化战略带来的风险尤为明显.其风险主要来源于:
(1)资源配置风险。建筑企业在资源没有有效整合的情况下.多元化发展必然导致企业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到每个发展的产业领域。新投资的产业会通过财务流、物流、决策流、人事流给企业产业经营带来全面的影响.从而对原有业务产生影响.无法与相应的一元化经营的竞争对手进行竞争。
(2)成本风险。通过多元化战略来降低风险是要付出代价的建筑企业由一元化经营转向多元化经营.涉及众多的产业领域.必将增加相应的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学习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
(3)管理和文化冲突建筑企业在不同的业务领域经营会造成管理理念上的冲突.不同业务单位的业绩评价、集权与分权的界定.各职能部门协作的矛盾会导致企业在管理上面临风险如果是通过并购形成的多元化发展.不同企业文化存在融合风险.而企业文化冲突对企业经营往往是致命的
(4)进入和退出行业市场的风险。行业进入不是一个简单的“买人”过程.企业在进入新产业之后还必须不断地注入后续资源.去学习这个行业并培养自己的员工队伍.打造核心竞争力.
塑造企业品牌同时.行业的竞争态势是不断变化的.竞争者的策略未知.企业必须相应地不断调整经营策略。所以,进人某一行业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难以用通常的投资额等静态指标来衡量行业的进入风险。另外,一旦进入某个行业,考虑到沉没成本.企业如果想退出是十分网难的.并且会对主营业务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
5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
基于上述多元化发展的动因和风险分析.同时考虑到建筑企业多元化战略受建筑行业特点的影响.笔者认为纵向多元化战略比较适合中型建筑企业:而横向多元化则只能在建筑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和资金实力后才能实施.如集团公司那么建筑企业究竟如何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呢7下面是笔者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研发、生产、营销、网络关系、战略管理等能力,能够成功地进行多元化战略转型的企业.关键是拥有核心竞争能力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可以体现在研发设计、网络关系、战略管理、工程建设、项目经营等方面。因此,建筑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和能力特点.从这些方面出发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对于实施多元化的建筑企业来说.事业部型组织结构是一种理想的组织结构选择这种组织结构可以集约各业务板块资源.克服资产资源分散在各下属企业的障碍.可降低经营管理成本受建筑行业特点的影响.建筑企业各种业务之间联系较大.而且业务种类也非常繁多,因此很有必要把类似的、相关度非常高的各种业务归类.采用事业部来管理的办法。
(3)构建价值创造型总部。多元化发展的建筑企业总部一定要能通过企业(集团)资源的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动,对子公司良好商务环境及政策支持等方法来创造价值有了价值创造的基础,建筑企业(集团)总部对于分、子公司的有力管控就有了坚实的利益基础.才能减少建筑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阻力。
(4)发展周期互补产业建筑企业在多元化的过程中.不应仪以做大企业为目标.而应在详细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下.避免浪费企业资源和进入同建筑行业周期相同的产业如果主营业务与多元化产业同时进入萧条时期.这对规模较大的建筑企业来说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建筑仓业在多元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察市场.发展与建筑行业周期互补的产业.尽量规避市场周期变化带来的风险。
(5)充分利用业剩余资源建筑企业要在保证现有主营业务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有一定剩余可支配资源.才能向其他产业发展.并应当发展一些资源占用周期短、资金回笼快的产业,使建筑企业能够在保证核心业务的同时.合理利用企业剩余资源.发展多元化产业。
关键词:服务型企业;国际化经营;区域决策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5JJD630026);天津市“十一五”社科研究项目(TJGL06-024);南开大学社科处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基金项目(NKC073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许晖(1967-),女,吉林长春人,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区域决策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3-0077-05 收稿日期:2008-03-28
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推动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同时彻底改变了服务业的地位和人们对服务的概念,世界正经历着深刻的服务变革。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国际投资的重点逐渐由制造业转向了服务业领域。中国服务业在迎接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必然经历一个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积累更多的国际化经验。因此,对中国服务企业而言,针对跨国公司投资中国服务业的探讨将提供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与此同时,如何吸引国外的服务业跨国公司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以便加快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服务型跨国企业投资于我国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综述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UNCTAD(United Nations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1998)提出了一个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因素的分析框架,将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东道国因素归为三大类:投资政策因素(PolicyFramework for FDI)、经济因素(Economic Determinants)和投资促进措施(Business Facilitation),这个综合性框架可以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区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将根据这个框架以及学者对于投资区位影响因素的已有研究,构建影响服务型跨国企业投资中国的区位模型。本研究采用UNCATD总结的区位因素进行总结,构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模型,模型中对我国服务业吸引外资有影响的有关变量及其相应的研究假设如下:
(一)城市化水平
服务业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服务业是一个需要在有直接消费群体的市场上进行投资的行业。东道国对于服务业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服务业投资的因素。而大多数服务业例如金融、会计、银行业、广告业等服务业多会投资于一些较大的城市,也就是说,对于服务业而言,一个国家的财富聚集程度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中国市场上,投资于经济发达城市的服务业往往比落后城市更有利可图。Michael Keren,Gur Ofer(2002)关于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就以一国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指标。而Cheng Hsiao和Yan Shen研究了城市化和东道国制度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假设1:服务业吸引外资与投资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正相关。
(二)市场规模
东道国市场的大小是最常提到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之一。市场规模是对外直接投资中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可以为外国投资者提供降低进入成本和达到规模经济的上好机会,这不仅有利于产品在东道国国内市场销售,而且有利于产品对其他国家市场的再出口。大量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Swedenborg,1979)也证实了东道国的市场潜力对吸引对外直接投资有重要的积极的影响。理论研究的文献梳理中,有实证研究支持强烈认为在市场大小和内在的对外直接投资间存在正比关系(Kobrin,1976)。实证研究也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支持,制造业一般都根据GDP来确定市场的大小。本文沿用多数制造业的做法,用城市的GDP来衡量服务业市场规模。
假设2:服务业吸引外资与投资区域市场规模正相关。
(三)服务业发展水平
服务业的质量对于服务业的发展而言是很重要的,由于大多数服务业的产品都是无形的,给顾客最直观的就是服务态度的好坏和服务设施的完备,因为服务设施对于服务提供者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很重要的。东道国的消费者对于服务的了解和要求也可以促进一个国家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促使该国对服务业需求的提高。在孙文博(2003)的关于服务业FDI的研究中,用我国的仓储、交通运输以及邮电通信业的增加值来衡量服务业的发展。本文采用一个城市的服务业增量来表示一个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因为服务业增量中既包含了关于服务业的基础设施的增加,也包含了其他服务业在东道国的发展程度,可以表现出一个城市服务业的水平,同时也能体现消费群体的水平。
假设3:服务业发展水平与服务业吸引外资正相关
(四)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
由于服务不可分离性的特征,消费者要直接感受服务提供者的服务,高素质的服务提供者可以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在制造业,劳动力价格是一个主要的竞争因素,公司趋于选择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进行生产。有关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研究也指出,劳动力成本在1970s和1980s(Sum-mary,1995)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对于服务业而言,从业人员的素质比制造业更重要。东道国的劳动力成本在服务业不再是主要的竞争劣势,因为国内外公司面临相同的价格因素。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在Sergio和Lucia的关于意大利外资的信息成本与区位研究中,也指出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很重要的,而且用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来表示。但如前所述,服务业要求训练有素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从业人员,因此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应该也是影响服务业投资的因素之一。本论文采用城市高等教育入学率来表示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
假设4:服务业吸引外资与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正相关。
(五)服务业开放程度
服务业吸引外资是各国以逐渐开放本国服务业市场,发展国内服务业的需要,金融业、银行业、保险业、运输业以及邮电仓储业的开放,使这些行业成为近来服务业跨国投资的新的增长点。更高的开放程度自然会吸引更多外资的涌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趋势。以往文献中主要以两种方法来评价一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一是一国贸易进出口总值与该国GDP的比值,另一个是一国的税率水平。而Cheng Hsiao和YaJlshell3研究东道国制度问题时考虑东道国经济的开放程度,所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本文采用第一种方法来衡量一国的对外开放程度。
假设5:服务业吸引外资与服务业开放程度正相关。
(六)政府政策
发展中国家依靠给予外国投资者相当多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中国所采取的正是这一途径。中国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集中体现在每个地区的税收优惠、信贷放款、进出口权以及外汇使用的优惠等方面。对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吸引外资的最重要的条件,而这一政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对外商投资开放的地区和领域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放宽。在空间上,改革开放以来所实施的优先发展东部沿海的战略造成了各地区吸引外资政策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更为优惠的政策,而且在20多年来建立了许多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等具有不同优惠政策的地区。政策宽松程度的不同,在客观上使得不同城市服务业发展及开放程度有所差异。本文选用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等作为变量来衡量,并且依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确定不同的数值。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政策变量是虚拟的,根据开放时间和程度的不同确定权数。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最高,权数为5;沿海城市为4;沿海经济开放区为3;其他东部地区为2;未列入地区为1。
假设6:服务业吸引外资与政府政策宽松程度成正比。
四、服务型企业投资中国市场区位因素实证分析
在上述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本论文结合中国服务业市场发展及开放现状,采用计量统计的方法,将每个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并考察其对跨国服务公司在中国选择投资区位的影响。
(一)实证研究思路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总体思路是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判断模型中各因素对于服务型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区位的影响。在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时,以部分省和直辖市作为基本的区位单元,在研究中采用2005年截面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数据来自于政府官方网站上公布的“统计年鉴”及地方统计公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宏观经济数据尤其是服务业数据来源较为困难,本论文根据现有资料,选择了9个省区及直辖市,代表了东、中、西部的各个省区。利用SPSS软件进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回归分析。同时,为了更直观地得到服务业投资规模对于其他变量特性的弹性值,这里采用变量的对数形式模型。
(二)变量处理
1.自变量
首先,关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存在颇多争论。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但对于如何确定城市人口却存在较多争议。而且人们往往只注重绝对城市化率,忽略了城市化发展速度。因为城市化水平是一个较为综合的变量,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它应该同时兼顾城市化率和城市化发展速度。因此本文采用冯邦彦(2005)在其城市化水平的研究中对二者综合后得到的城市化水平数据,此数据是一个时段(5年)内城市化水平的平均值。(1)市场规模是城市可支付的需求大小,同时体现了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能力,本文沿用制造业的算法,采用2005年各地区的GDP值来表示。(2)服务业发展水平采取同样2005年数据,用当年各地区服务业增加值来表示。(3)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是一个地区服务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的标志,本论文采用2005年人口统计中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来表示,即高等教育人口占适龄人口的比重。(4)本研究中开放程度是采用当地2005年贸易的进出口总量与当年GDP比重来表示。(5)政府政策如上文所述,是虚拟变量,采用经济政策权重打分制。
2.因变量
即本文研究的对象,在各个因素作用下,各地区吸引的跨国公司投资于当地服务业的数值,采用2005年各地区的统计公报中数据。各变量原始数据表如表1所示。
为了便于分析服务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区位因素,经过分析比较,拟采用引力模型。引力模型是1979年Anderson开始采用用来研究国家之间的投资问题1,Tinbergen用此模型来解释两个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流量问题,之后,还有更多学者采用过此模型。模型的形式如下:
Y=βoX1β1・X2β2・X3β3・X4β4・X5β5・X6β6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对上述引力模型进行对数处理,对数处理后方程成为线性形式,便于回归分析。同时,由于各个变量具有不同的量纲,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过后对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文采用分步回归法计算回归方程系数。
(三)回归结果
逐步回归法是指在每一步中,一个最小F概率(概率小于设定值)的变量将引入回归方程。若已经引入回归方程的变量的F概率达于设定值,则将被剔除回归方程。当无变量被引入或被剔除时,则终止回归。
采用逐步回归法的回归数据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经过4步回归,剩下了3个变量,城市化水平、市场规模和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而排除了其他变量。经过排除后得到了较为满意的回归结果,各回归变量均以较为显著的水平通过了t检验(sig<0.05)。
回归过程排除的变量如下表3所示:
从模型摘要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R=0.977:判定系数R2=0.955;判定调整系数=0.928;F=35.138,方差分析检验显著。模型的判定系数和调整的判定系数均大于0.9,说明此方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根据回归系数表可以得出回归方程如下式所示:
lnY=-10.929+1.467lnX1+0.884lnX2-0.144lnX4即Y=e-10.929X11.467X20.884X4-0.144
(四)各地区位因素对服务业投资影响的评价
回归结果显示,服务业发展、开放程度和政府政策等变量的影响不显著,而城市化水平、市场规模和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等变量的影响相对显著。上述回归结果说明,2005年决定服务业投资区位的因素中,人的因素较为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教育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数量、可消费的人口购买力和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是影响服务业投资区位的重要因素。对于服务业而言,投资者虽然也很关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外资服务企业似乎更希望在中国国内寻求一个更大规模的服务业消费市场、更强的购买力和更好的经济发展潜力(城市化水平一方面反映城市
人口比重,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城市发展速率,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其服务业增值空间较大,发展潜力较好)。另外,对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寻求高质量的服务,通过建立自身所有权优势来增强竞争实力,而非单纯的依靠成本优势取胜的投资倾向。
在回归方程中对因变量影响最大的是城市化水平(系数β1=1.467)。前文已经介绍过城市化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城市发展速率的综合指标。根据相关性分析,其值与开放程度关系较为密切(相关系数为0.895),也就是说,虽然剔除了开放程度这个因素,但其对服务业投资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只是其影响可以用城市化水平加以替代。从理论上来讲,高度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必将导致城市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增加产品及服务的贸易量。
在回归方程中影响居于第2位的是市场规模(系数B2=0.884)。市场规模在本论文中用当地GDP表示。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民生产总值,也是三次产业发展总量的衡量指标。同时,它是一个表示市场容量的变量,一个地区首先生产提高了,消费才可能相应提高。对高消费需求的区域投资才可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在相关性分析中,市场规模与服务业发展关系较为密切,这证实了前文关于GDP和服务业增加值的关系。同时,服务业发展和市场规模一样,也是一个产业层面变量,决定了当地的服务业的产业基础。已有的产业基础是投资者投资决策时的重要参考,其大小对跨国公司投资于服务业有重要影响。
回归方程中对因变量影响最小的是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其系数β4=-0.144,说明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与服务投资呈反比,这与前文假设相反。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从业者较高的教育水平将使商家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理论上推理跨国公司在选择区位时必定将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作为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本研究数据统计结果却得出了否定的答案,有违常理,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可能是数据不当。Sergio和Lucia用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来表示从业人员的素质,并在意大利外资的信息成本与区位研究中指出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很重要的。但是由于在本研究中,收集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数据比较难,所以采用高等教育入学率来测量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这可能是造成统计结论与事实不符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服务企业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的对策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服务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如何调整自身发展战略,适应国际发展的需要,在国际投资区位选择方面,本文的建议如下:
(一)根据各地区的区位特征选择具体投资区域
服务企业在进行区域选择时要根据各国和各地的区位优势进行选择。应该充分考虑东道国的市场潜力、基础设施、自然资源、产业聚集度、服务业开放程度、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和开放政策等。除了本文研究涉及的因素,国际区位选择还要考虑包括文化心理距离、政治稳定行等有关东道国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正如很多学者在国际化风险研究中所指出的,投资于一国市场必须要考虑这个国家可以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同时还要考虑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保持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投资势头
从我国服务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来看,中国服务业对外投资排序中前10位国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是世界上吸引跨国直接投资的最主要的地区,其主要特征如下:人均GDP高,市场潜力比较大,市场机制完备,基础设施发达,同时较强的经济实力使其在技术上创新较快,所以其经济技术开发能力较强,经济活力也较强。从人的方面看,发达国家有较好的教育体制,适龄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其提供的从业人员可以为服务企业创造更好的服务。同时,完善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使这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由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相应的技术也较为薄弱。因此,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技术上的薄弱。发达国家还拥有容量大的市场,现实购买力强,营销渠道畅通。企业只有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感受与捕捉最新的信息、技术、商业动态,不停的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
(三)加快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一些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消费偏好都有相似之处、在历史文化上有着共同的渊源、并且这些地区分布着数量很大的华侨与华商。其地理距离与心理距离都和我国比较近,且其经济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势头,具有发达国家不具备的一些优势。而且很多发展中国家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随着能源的日益缺乏,对之进行投资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比如非洲和拉美一些国家,一方面其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进行资源开发投资具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其本身国内由于经济的落后,政府为鼓励国外企业投资颁布了很多优惠政策,这就为我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投资环境,而且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如泰国政府对纺织业特别支持,对进口原料及有关化学原料制定了优惠税率。泰国的投资促进委员会把全国分为三个投资区,享受不同的项目和优惠待遇。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同我国相近或落后于我国,相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而言,我国的技术和产品更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要,在这些区域内能够寻找到竞争优势,有利于我国适用技术的发挥,同时可以带动我国技术、设备、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转移,获得高额利润。
(四)根据企业自身优势和国际化动因选择具体区位
企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和目的进行选择。根据联合国贸发会(UNCTAD)的框架,市场导向型的企业在选择投资区位时应以目标市场所在地为导向,选择一些具有市场潜力、消费水平高、市场较为完善和成熟的国家:资源导向型企业重视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可将把东南亚、拉美和非洲的资源丰富、劳动力多而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作为投资重点;追求战略资产型企业在西欧、北美的拥有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享受外部经济优势;追求效率型企业应以经济水平有一定发展的较发达国家或发达国家为投资重点,例如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澳大利亚和一些欧洲国家。企业在投资时应该充分考虑自身因素,做到扬长避短。
【关键词】铁路运输 物流 经营策略
传统意义上的铁路运输企业是以旅客和货物运输为主营业务的运输服务商。近年来,铁路不断深化体制改革,逐步走向市场,但铁路运输企业还不能完全满足生产企业的物流需求。铁路运输企业如何开展物流化经营,为生产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需要研究解决。
1 企业物流需求与铁路运输服务现状
生产企业的产品从原材料产地经过加工、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环节,最终到达市场上被销售,实现商品的价值,要经过多种物流服务,构成一条完整的物流链。与其同时,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伴随着物流动态运作。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协同动作,密不可分。生产企业要实现产品的价值,就必须保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顺畅和高效。
铁路运输作为一种运输方式,对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优势明显,构成物流服务链上重要的一环。我国铁路运输企业服务模式主要是站到站模式,负责将货物在发站装上货车、把货车从发站运送至到站、把货物卸下再装入货主的汽车运走,只提供物流服务中的一小部分,即铁路运输服务和衔接处的装卸服务,其它的物流服务参与微乎其微,具体内容包括原材料采购、原材料在仓库内的存储、原材料加工、商品包装、产品从企业仓库运送至发站站台的装卸和短途运输、从到站站台至收货人仓库的装卸和短途运输,以及各环节的信息流、资金流传输。这些物流服务绝大部分由生产企业亲自或外包完成,铁路企业基本未参与。
2 存在问题分析
现有的铁路运输企业经营模式局限性较大,增加了生产企业整体运作的难度。
(1)增加生产成本。生产企业为完成全程物流服务,不得不增设运输、仓储、装卸、加工、信息流及资金流服务部门,增加仓储设施、装卸机具、运输车辆、加工机械、办公设备等方面的投入,不仅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使生产成本大幅提升。
(2)增加运营支出。生产企业组建运输队、装卸组、信息服务组等部门,协调各部门之间关系,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因此而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运营成本增加。
(3)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分割。由于各物流环节没有统一组织,铁路企业的信息未能实现与外部网络的有效连接,造成物流信息不能实时伴随产品移动。生产企业必须与各环节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分别交易,资金流不顺畅。
(4)铁路运输企业既有资源无法充分利用。铁路现有的货场、装卸机械、仓库等利用率不高,造成设备、设施和人员闲置的浪费,市场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掘。
(5)铁路运输企业发展受限。由于经营项目单一,运输市场竞争激烈,如果不拓宽物流服务项目,铁路企业的发展难有新的增长点。
3 铁路运输企业物流化经营策略
为了实现生产企业与铁路运输企业共赢的目标,铁路企业应当不断拓展市场、依托运输核心业务,延伸服务链条,为生产企业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物流服务,实现铁路运输企业向物流化经营转变。
(1)利用闲置的货场场地为生产企业提供货物存储服务。目前,货场既有的仓库、雨棚和货物站台等货运设施的利用率不高,以我段管辖的40个中间站为例,仓库、雨棚和货物站台的利用率为49.3%,其余的50.7%处于闲置状态。将闲置的货场设施出租给生产企业,生产企业可以将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存储在铁路货场的仓库、雨棚内或站台上,按市场需求直接由铁路装运,既为生产企业减少了两次装卸费用和仓储费用,又能使铁路仓储设施得到有效利用,增加收益。
(2)在废弃荒置的货场场地上建设服务设施,为生产企业服务。货场内有相当一部分场地处于废弃荒置状态,尚未用以修建货运设施。以我段为例,货场有效使用面积仅占货场总面积的16%。在荒置的场地上可以建设仓库、雨棚和货物站台等货运设施,用以为生产企业提供仓储服务;也可以修建检斤计量设备、抑尘设备,为生产企业提供计量和抑尘服务;或直接出租给生产企业进行原材料加工和包装作业。
(3)充分利用或购置装卸机具,为生产企业提供装卸服务。目前人工装卸队伍短缺、装卸人员年龄老化、人力装卸费率低等问题日益突出,不仅专用线或专用铁道内的装卸作业由企业自行承担,部分货场内原来由铁路提供的装卸服务也转为由企业自装自卸。生产企业在产生和销售之外,还要自己组织装卸队伍,增加了额外的开支;对于发运量较小或运量波动较大的生产企业,常年保持装卸队伍则负担较大。铁路企业应以发展集装化、机械化作业为方向,加大装卸作业投入,更新装卸机具,提高作业效率,压缩作业时间;同时可以灵活按各站装卸作业量动态调整,避免人员和机具处于闲置状态,提高利用率。
(4)组建短途运输服务队或外包运输服务,实现门到门运输。目前,多数生产企业为了发运或接收货物,自己组建短途运输队伍,承担着火车站与生产车间或仓库之间的短途运输。生产企业自建运输队不仅占用资金,而且利用率不高。铁路可以购置运输工具,组建运输服务队,将货物从生产企业生产车间装出,经过密切衔接的多式联运,直接送到收货人的厂房或仓库;或者铁路与运输公司合作,将短途运输以协议的形式外包给运输公司,铁路作为运输组织者,为企业提供门到门的运输服务。由于铁路可以面向多家企业,提高了运输服务的效率;企业减少了资金的占用,也不再为短途运输而牵扯精力,实现共赢。
(5)统一收费,全程。生产企业指定铁路运输企业作为物流服务提供商,由铁路全程,统一结算;铁路整合内部资源,按照生产企业的需求,提供运输、仓储、加工、包装、配送等不同的物流服务,组织整条物流链,保证信息流与资金流并行。生产企业由原来的一对多变成一对一,提高资金结算效率、减少人工支出;铁路运输企业通过内部挖潜,设备和人员充分利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6)新建企业专用线代运营。铁路运输企业在大型企业新建时提前介入,充分考虑原材料的到达和产品的外运,一次性设计和建成铁路专用线或专用铁道,运营中运营,实现原材料直接送到生产企业仓库,产品直接在仓库内装车,减少了中间换装作业环节。
(7)物流信息服务。铁路经营网点遍布全国,能够高效快速掌握供求信息。铁路内部信息网络发达,覆盖了所有车站,各种信息能够实现网内共享。把铁路内部网络与互联网有效衔接起来,实现物流信息的网上共享。生产企业可以随时查询货物运送状态,有计划地安排下一步作业;如果企业有购销需求,可以向铁路运输企业提出,由各地的铁路分支网点在当地询价,为生产企业提供购销决策支持。
(8)代销代购模式。一些生产企业原材料采购和销售对自身影响很大,往往投入较大精力解决购销问题,资金回流矛盾突出。铁路运输企业可以利用广泛的客户网络,掌握有效、准确的购销信息,按照生产企业要求标准代购原材料,比如一定燃烧值的煤碳、一定矿物质含量的矿粉等;或按生产企业既定价格代销一定品质的商品,如钢材、水泥等。代购和代销与物流服务同时开展,为企业解决难题,实现互利互惠。
4 结语
各铁路局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地位已经确定,为铁路运输企业开展物流化经营提供必要条件。在承担既有的铁路运输服务基础上,可以独立注册多经公司,广泛开展多种物流服务,形成依托运输核心业务,提供多种物流服务的发展态势。生产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分析,理性选择外包物流服务或者自己承办物流职能,可以选择外包给铁路运输企业或者外包给其他物流公司,最终实现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共赢。
参考文献:
[1]李君南.对铁路物流业发展的思考.甘肃科技,2004(10).
[2]汪兴亮.我国铁路物流发展对策及趋势分析.海峡科学,2009(5).
[3]辛建明.整合铁路资源,发展铁路物流业.中国铁路,2010(5).
[4]李文斌.浅析铁路物流现状及措施.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6).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 激励决策 优化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局面的日益剧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将经营管理视为自身发展重点,且在实施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以此来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但目前激励机制在制定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薄弱之处,因而在此背景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且从深化物质激励策略等途径入手来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以下就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一、影响企业激励决策的主要因素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影响企业激励决策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工资、福利、奖金等物质奖励具备直观、明显的特点,因而物质激励措施的应用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作人员懒散的工作态度,并实现最大的激励成效;第二,工作本身也是影响企业激励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且由于工作是由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工作安全细则等几个部分组成,因而企业在实施激励决策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工作本身因素的影响,继而由此来为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且带动其基于基础条件有所保障的基础上可更好的投入到工作环境中,达到高效率工作状态;第三,企业文化、团队合作氛围、人际交往状况等工作环境因素也会引起工作人员工作情绪的变化,因而在此基础上,企业领导阶层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致力于宣传企业文化氛围建构的重要性,最终将抽象的工作环境具体化,且就此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第四,员工发展是企业激励决策实施的核心要素,因而当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二、当前企业激励决策机制现状分析
就当前企业激励决策机制实施现状来看,其实施的薄弱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针对性是企业激励机制实施过程中凸显出的主要问题之一,即部分企业在激励机制内容完善过程中未实现与员工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从而在实践实施过程中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无法真正发挥其自身功效;第二,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激励决策机制的制定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即其仅通过调查统计数据的形式完善激励机制内容,从而无法全面的掌控到激励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凸显出的实际问题,最终形成了激励机制效率不高的现象[1];第三,部分企业在实施激励措施的过程中始终秉承着以物质激励为主的实施原则,继而在短时间内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但此行为的凸显不利于员工的长期发展,并就此影响到了员工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因而在此基础上应对此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最终由此强化激励决策机制实施水平,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条件。
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激励决策优化策略
(一)加强精神激励优化策略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加强精神激励优化措施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因而在此基础上首先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设定精神激励计划,且将肯定员工、为员工设定目标、充分认同员工等内容纳入到精神激励范围内,继而由此来引导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基于被认同与被需要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并增强自身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认同感,达到最佳的人力资源管理状态,且就此满足企业发展条件。其次,企业在实施精神激励优化策略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员工间精神需求与敏感程度不同的特征采取多元化的精神激励形式,同时要求管理人员应通过调查统计的方法掌控到员工个性特征,继而选择有针对性的精神激励策略,达到高效率激励状态。
(二)深化物质激励策略
物质激励策略的实施亦有助于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因而在此基础上,要求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过程中应通过薪资报酬、物质福利、奖金、提成等途径来为员工创设工作动力,并引导其在直观激励因素的影响下可更好的投入到工作环境中,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此外,由于生活条件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员工对物质激励呈现出依赖性较强的特点,因而基于此,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着重满足员工物质需求,继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并就此营造积良好的工作氛围,达到最佳的经营管理状态。但在物质激励措施实施过程中为了避免产生利益纠纷问题,企业管理人员应注重将物质激励方法贯穿于经济型员工管理中,以此来更好的发挥激励成效,同时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三)注重员工心理需求
由于企业员工心理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因而企业在激励决策机制制定过程中应注重抓住员工心理需求制定较为科学且合理化的激励措施,并在策略实施过程中以监管部门构建的形式加大对激励机制实施力度的监督,并及时发现激励方法实施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此外,激励决策机制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实施的基础条件,因而当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通过对反馈机制平台等的构建全面掌控到相关的信息,同时基于对信息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到企业全体员工的实际特征与工作情况,最终由此不断调整激励决策机制内容,深化激励机制实施成效。另外,在激励机制内容完善过程中基于注重员工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应对其实践作用效果展开系统化分析行为,达到最佳的经营管理状态[2]。
(四)科学制定经营管理激励策略
在当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科学制定经营管理激励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此,首先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经营管理现状完善经营管理激励机制体系,且在体系内容完善过程中以信息收集的方式获取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凸显出的相应问题,并对其展开定性分析,同时全面掌控到员工实际特征及工作情况,继而由此达到最佳的经营管理状态。其次,在经营管理激励措施制定过程中利用数据统计技术对机制应用可行性展开分析行为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当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强化对其的有效实施。
(五)激励决策优化案例
L公司成立于2000年,其拥有正式员工1600多名,总投资额达到了6.3亿元。且到2013年为止,员工工资总数达到了1000万元,同时其收割机、挖掘机等产品销售总量达到了11亿元人民币。在产品开发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确保产品生产工序的有序开展,L公司负责人实施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同时物质奖励达到了14万元人民币。此外,L公司在实施激励措施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其作用成效,其通过调查的方式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公司管理人员为300人,技术人员210人,销售人员220人,一线操作人员800人。同时基于员工结构掌控的基础上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法,即以考核奖励+研究成果奖励的途径鼓励员工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提高自身工作积极性。另外,公司在基本工资划分过程中始终秉承着岗位系数工资+岗位项目工资+岗位提成工资的工资发放手段,最终由此达到了良好的奖励成效,并就此推动了经营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3]。
结论:综上可知,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影响到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最佳的经营状态,要求当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激励决策机制的实施,且通过注重员工心理需求、深化物质激励策略、加强精神激励优化策略等途径来应对传统经营管理中凸显出的相应问题,达到最佳的经营管理状态,并引导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激发自身工作热情,同时为企业发展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李刚,张亚丽.人力资源激励会计:激励创新催生的核算整合[J].财会通讯,2014,14(07).
[2]俞支援.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激励制度优化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32(28).
[3]章凯,李朋波,罗文豪等.组织―员工目标融合的策略――基于海尔自主经营体管理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4,11(04).
[4]邵建刚.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12(01).
[5]魏京京.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4(07).
【关键词】铜加工 企业 国际化经营 环境 策略
一、国内铜加工企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铜加工工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由于起点低、基础差、少数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虽然有较大提升,但是行业整体水平仍与国外同行存在很大差距。主要问题:
1.产品技术含量低表现为品种、规格少,质量低,满足不了相关使用部门技术日益提高,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的需要。
2.管理水平低,产品质次价高,缺乏竞争力。国有铜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两头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3.企业资金困难,难于正常运转我国的国有铜加工生产企业大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明显暴露出企业自有资金不足、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国际化经营的环境及策略分析
1.开展国际化经营与扩大国际合作领域
面对新世纪的经济格局,积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战略,这是我国铜加工行业面对国际市场,谋求发展的唯一战略抉择。在发展的前提下,我国的铜加工企业应该制定和选择切合自身实际的企业发展战略,这是所有铜加工行业同仁需要深思和研究的课题。
我国加入WT0后,企业面对的不仅是国内,而且还有国外竞争对手和客户。所以,掌握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技巧与方法,扬长补短,趋利避害,努力发挥企业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增强企业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国际化经营,拓展境外市场空间。
首先,坚持按国际规范和国际惯例办事。熟悉和掌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基本条款和法律条款,了解国际市场及其变化,加强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以满足国外用户的需求,特别是推行IS09000认证等工作,使企业的质量和质量保证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其次,要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上下功夫。国际贸易的关键就是要通过比较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只有低成本的高附加值产品才能盈得国际贸易的优势;
第三,坚持以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组织生产。鉴于目前国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和国际标准还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在铜及铜合金加工材标准上坚持国际化的采标方向,不仅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而且可以廉价获取国外先进的技术信息,对发展我国的标准化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优势,推动技术进步,争取比较成本优势,扩大产品出口,都是十分重要的。 转贴于
就合作的形式而言,一是可以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市场,开展来料加工贸易。目前,洛铜已与一家国外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改造部分生产装备,采用先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通过来料加工向国外出口铜加工材产品;二是可以通过控股和参股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以吸收更多的国外资金,加速企业发展;三是可以采取技术嫁接方式,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技术,提升企业的技术档次;四是可以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以把握国外铜加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跟踪市场动态,明确发展目标,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2.引导市场消费与拓展市场空间
随着建筑质量提高和档次提升,建筑用铜发展迅速,不仅大量采用铜水管和铜水暖管件,而且地板、屋顶、装饰等方面用铜量亦呈上升趋势;其次,要培养消费市场使用优质铜材的观念。当前大量低劣铜材充斥电器市场,特别是低压电器市场,输电导线截面不合规范,材料不合标准,废旧线芯翻新。上述种种现象,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电效低、线损大、易老化、不安全,严重地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因此,我国的铜加工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既从消费者考虑,也从自身发展考虑,积极推广应用优质铜材、合格铜材;第三,不断发展诸如电子信息、海水淡化等新的铜材消费领域,发现市场、引导市场、培养市场。我国的铜加工企业要发展,要在国际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空间,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超前意识,争取市场机会,不断拓展市场发展空间。
3.管理创新与提高竞争能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国内铜加工企业的当务之急。多年来,许多企业之所以在管理方面成效甚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首先,选择和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管理创新模式。管理创新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所以这种创新决不是企业的一种形象设计,而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因此,必须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从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在管理中认真吸取在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和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思路、新方法,并且应用于管理实践,解决企业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推动企业的发展。当前,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的资产负债率高、财务费用高、资金周转缓慢、营销方式僵化、技术经济指标偏低等问题,围绕提高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运营效率,改善资金运作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成品率和节能降耗等指标,着重从财务、营销、生产等方面提高管理创新能力;
其次,企业管理创新要建立在经常性的企业管理诊断和咨询基础之上。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企业管理诊断是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因此,开展经常性的企业自我诊断和外聘专家诊断是企业管理创新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在诊断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落实整改意见和措施,达到管理创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