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经营体系范文

市场经营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经营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场经营体系

第1篇:市场经营体系范文

关键词:市场体系;经营理念;流动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TU247.1 文献标识码:A

由于现实中不同国家的金融制度差异较大,因此很多研究认为,存在着不同的金融体系。一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二是以法德日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在美国银行资产对GDP的比重为53%,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相反美国的股票市值对GDP的比重为82%,大约比德国高三倍。因此美国英国的金融体制常常被称为“市场主导型”,而德国、法国、日本则被称为是“银行主导型”[1]。在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银行流动性过剩现象在国际及国内双重诱因的作用下也呈现出日益泛滥之势,并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从2000年以来国内来看,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曾非常突出。这种流动性过剩不仅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运作能力提出了考验,还对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合理制定提出了挑战。

1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综合化经营的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起步较晚。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建设银行与美国四大投资银行之一的摩根斯坦利合资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金融公司--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标志着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开端。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进一步确认了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是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2002年底集中了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嘉华银行和新诚保险的“中信控股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是我国成立的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2004年中国光大银行成为了国内第一家获得开办理财业务的商业银行。2005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共同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该《办法》允许商业银行直接投资设立基金公司,是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历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随后交通银行又先后设立了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和交银租赁有限公司,进一步推动了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

2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分析

随着中国电子货币与支付手段的逐渐更新以及其他各种金融市场工具的不断开发和增加,中国银行的现金漏损率在近几年开始逐渐下降,其现金需求比率也在随之下降。现金需求比例的持续下降减少了中国的基础货币,扩大了货币乘数,这就导致了银行存款来源的增加。现金需求比率的下降是造成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保持中国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渐进走势,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地向中国货币市场投放基础货币,或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干预外汇市场。由于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所投放基础货币的主体是商业银行,这就使得巨额资金开始持续流入中国商业银行,进而为其创造了大量的流动性。迅速增加的外汇占款已经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之状况愈演愈烈,导致了中国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流动性过剩。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体系改革的持续进行,近年来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短期融资券为标志的企业债券市场重新启动,中国企业已开始向直接融资领域进发。虽然顺差规模较上年有一定程度的减小,但各项顺差总额仍然巨大,这与中国政府重视出口和保护国内产业的政策导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系列不够合理的政策导向导致了中国当前存在这种不够合理的贸易结构,进而使得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攀升,给银行的流动性过剩缓解带来较大压力。

3 转变银行经营理念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改革

随着中国金融行业的深入发展,客户对于银行的服务需求也开始日益多样化,客户对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提出了许多更高的新要求,集中表现为理财的新需要,表现为多样化、综合化服务的新要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关注质量效益的这种经营理念相适应,中国商业银行营销理念应逐渐转变,其营销的重点应由以前以产品为中心向为以客户为中心转变。银行的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助使客户获取更多的投资渠道,这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自身流动性得以疏导,最终达到提高自身效益的目的。客观地看,信贷市场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在巩固传统信贷市场的基础上,应重视培育消费信贷市场、中小企业贷款市场、贸易融资市场这几个市场。中国商业银行应该主动抓住社会消费需求转型这一良好时机,利用自身优势,推出多样化消费信贷品种,进一步加大消费信贷力度,并根据各种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来专门设计问题处理方案,并在风险体制以及业务模式上不断进行改革与调整,保持中国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大力发展中国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市场的业务。中国实行的是银、证、保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这种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空间。但这不等于说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就没有发展空间。中国商业银行应抓住其自身营业网点密集的特点,发挥各种优势来专门有针对性地开发出适合不同企业、居民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应该把开发中间业务的重点放在信用卡业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资产管理以及国内保函、国内信用证等方面,积极参与对外招商引资活动,通过学习国际上许多成功银行的先进经验,参与银行的国际化竞争。中国银行不断开发各种新的中间业务,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拓展资金运用空间、改善收入结构,来真正疏导银行内部过剩流动性。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处在综合化经营的初期,除了不断修订和完善《证券法》、《商业银行法》和《保险法》,还应该尽快出台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有效监管措施,适时推出《金融控股公司法》,从而扫清我国商业银行走向综合经营的法律障碍。对于综合化经营而言,金融分业制度下的金融监管模式已难以适用。通过调整现有的金融监管模式,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金融控股公司委员会,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一起,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其中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可以对金融控股公司控制下的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进行监管,而金融控股公司委员会负责审批金融控股公司的筹建和退出、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相关法律法规、监控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这样既能保证分业监管,又能顾及对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是适合于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发展的监管模式。

第2篇:市场经营体系范文

[关键词] 信息市场 经营 信息商品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就是商品;信息市场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标志。面对信息市场的飞速发展,我国应加快信息市场化的进程,对信息产品进行市场化经营,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我国信息市场化经营的意义

1.市场化经营更能反映信息时代的特点。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时代,全球信息市场日益一体化,传统的信息市场正让位于以网络为中心的现代信息市场。信息市场化经营有助于发挥市场在信息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我国信息经济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2.信息市场化经营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信息是市场经济的神经,信息流通的通畅与否决定着市场各个环节运转是否正常。信息产业化经营有助于信息市场秩序和规则的建立和完善,为信息的流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营的不断发展。

3.信息市场经营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成员信息需求的上升趋势。目前我国信息市场已全方位地为政府机构、企业组织、社会团体、家庭、个人等开展信息服务。各层次的社会信息需求由潜在的迅速向现实的方面转化,对信息的品种、质量、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经济、企业、金融和社会生活信息的服务增长速度,己超过传统的科技信息服务的增长。

4.信息市场化经营更能反映社会和人民生活需求的变化。市场化经营充分引入了市场机制,对于市场的变化比较敏感,因此能及时发现消费者的新需要,并迅速调整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方向,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我国信息市场经营存在的现实问题

虽然我国信息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初步建设和发展阶段,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信息市场没有比较完整的政策法律体系。当今的信息市场依赖于广告法、档案法、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来规范市场,因而出现了违背市场规律的现象。如:数据库建设的侵权;网上数据的复制侵权;还有网上信息的窃取、个人隐私的窥探、人为垄断和区域封锁,等等,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急需国家建立信息服务法规。

2.信息经营机构运行不规范,扰乱市场秩序。由于主管部门对信息经营机构的资格审查不严格,从而使得一些不具备从事信息经营能力和素质的机构和个人企业违规经营,不能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甚至有些经营者为信息消费者提供不准确、虚假的信息产品,违背了基本的职业道德,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引导,信息经营企业市场竞争混乱,尤其是价格问题,有的企业借市场经济之名,漫天要价,而自身又不进行必要的成本核算,严重影响了信息市场的健康发展。

3.信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落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我国目前信息产品的开发在一系列环节上都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在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计算机系统、多媒体信息处理以及通信等关键技术领域上仍不能独立操作,对外依赖性较大;其次在信息制造业方面,尤其是与国家发展和安全紧密相关的关键产品,如集成电路、微处理器、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技术、高速通信交换设备等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再有在通信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多头引进、盲目发展,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并没有因为市场的开放而掌握,没有强有力的统一规范,势必对今后互联互通带来沉重代价。

4.市场机制不完善,制约了信息市场的成长。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市场机制比较僵化,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信息市场机制不完善,不健全。一方面,供求机制不稳定,信息商品的供给与消费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供求弹性较大。另一方面,价格机制不健全,尚未理顺价格体系,信息商品价格无依据,不能体现信息市场的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还有在信息市场管理机制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信息市场管理模式,因而一方面对新兴的信息市场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传统的信息市场又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更重要的是,我国信息市场的法制建设极其落后。至今没有制定出关于信息市场全国统一法规,来治理市场、保护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这些显然不利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发展。

5.专业人才缺乏,经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高。信息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信息资源的利用同信息资源开发一样,是一种高级的复杂劳动,从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应懂得一些信息科学知识和信息经济学知识。但目前我国信息咨询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研制开发新技术和精通理论、熟谙市场操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严重缺乏,也制约了我国信息市场的发展。

6.信息市场的竞争缺乏公平性和均等性。这种不公平性和不均等性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利益分配的不均等,而利益分配的不均等则会带来违法经营、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其次是导致竞争机会不均等,造成市场机制不能完全体现出来,产生大量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和信息机构找不到用户的矛盾。

三、我国信息市场经营的发展策略

近20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成熟,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级各类信息市场发展迅速。因此,建立我国信息市场要与国际信息市场接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信息市场经营的经验和科学方法,立足于我国国情,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有我国特色的信息市场。

1.建立健全信息经营管理机构,完善信息市场的立法,加强对信息市场经营的管理,搞活信息市场。为了使信息市场健康、规范地发展,国家应建立起权威性的信息商品管理机构,加强信息商品的质量监督和信息商品经营行为的监督。未经国家信息质量管理机构检查、评估、批准的信息产品,一律不准进入信息市场,对制造、推销假信息、假情报的信息机构或个人,一经查出,就必须给予严格的经济处罚。触犯刑律的要交司法部门查处。

2.培养高素质从业人才,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要围绕经济预测提供信息研究成果,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跟踪分析信息,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综合性和高水平的信息咨询服务。要通过岗位培训,培养既懂专业技术,懂市场经济,懂现代企业管理,又会开发和管理信息的人才,做到信息管理专业化和科学化。目前当务之急还应抓紧制定系统的信息立法,从人治走向法治,如制定信息法、电信法、信息技术标准法、软件保护法、信息市场与信息资源管理法等。依法保护信息产权,矫正信息传播过程中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行为:解决密性信息与非密性信息、商品信息与非商品信息、共享信息与非共享信息的定位与价值问题,版权与产权的转让问题等,以此遏制虚假信息的滋生与蔓延,减少信息冗余,惩处信息犯罪,规范和引导信息市场。

3.从经济规律看,信息市场化应该以信息产品的商品化为前提,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对信息市场活动的调节作用。(1)信息商品的价格按照商品的价值确定,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因而信息商品生产者应把价值规律作为自己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2)供求规律是商品的供求状况与价格变动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一方面,商品的供求状况影响价格变动,另一方面,商品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商品的供求状况。供求规律要求信息商品的生产者建立自己的市场调研队伍或依靠社会上专门的市场调研单位,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和变化,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动调整经营,同时要求信息商品生产者未雨绸缪,自始至终地把重点放在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上。

4.促进信息市场繁荣和产业发展。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化进程,促进信息市场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要强化全社会的信息意识,培育市场、扩大需求;要发展壮大信息资源产业,着力开发和有效利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信息资源。最终,我们要达到推动我国信息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提升全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的目的。

5.为信息市场经营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信息既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又是一种商品,也是科技产品,是生产力。要充分发挥信息科学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就必须为信息市场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要加强信息对市场经济发展与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信息就是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以增强人们的信息意识。有了强烈的信息意识,人们便会积极投入开发信息资源,把信息转化为生产力,信息市场也获得其内在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光华:论市场机制中的信息资源体系.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3

[2]丁敬达:提高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率的对策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8

[3]秦季章:试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6

第3篇:市场经营体系范文

[关键词]超市 经营 商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F7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05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超市经营观念,模式等也在不断的更新,以便于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超市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超市行业发展时间短,速度快,同时面临的竞争也很激烈。一方面是高速发展的超市规模,一方面是落后的管理水平,这样在我国超市大规模产生的同时,其管理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何找出这些问题并且合理解决,成为我国超市行业快速发展最迫切的任务。

一 我国超市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 超市经营环境方面

1.1 商品陈列不规范、不生动

商场内部设置不规范,主要表现在通道设置和商品摆放。有些超市的通道中间会放商品,显得很拥挤,这样顾客购买商品就不能认真的购物了,因为他们还要防止自己碰到货柜或者碰到其他顾客。多数超市都会存在商品摆放的有点拥挤,pop广告宣传不多,商品的明码价格标签不大,没有设计吸引顾客视觉的效果,商品的摆放不生动,理货员也没有及时的去整理顾客拿乱的商品,这样给顾客的感觉就像是杂货铺。

1.2经营特色不突出

国外的一些超市一般实行差别化的市场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为目标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如家乐福把目标顾客定位为城市上班族,主要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品,多建在交通较便利的城市商业区:麦德龙把目标顾客定位为法人单位,多建在城市边缘地;沃尔玛在深圳采取折扣店的形式,目标市场为中低收入消费者。但多数超市的定位模糊,目标市场不明确,店面设计大众化,想把所在区域内的所有居民都作为自己的目标顾客,想使每个人满意。这样形成的局面是一区域内的超市千店一面,经营的商品,服务、价格、营业时间、促销等没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不了竞争优势。这样就容易导致超市间为了争夺同一类顾客,纷纷采取各种降价促销手段,结果不仅是两败俱伤.同时也失去了顾客的信任。

1.3 卖场氛围低,顾客消费潜力挖掘不够

超市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卖场气氛,卖场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顾客在卖场停留的时间,同时也是超市挖掘潜在消费的最佳时机,顾客停留的时间越长,这个机会就越大,所以超市必须要注重自身氛围的营造,以便于把握住更多的潜在顾客。

2 商品数量、质量及服务方面

2.1 郊区超市经营规模小,商品品牌种类少

超市,就是超级市场,它在规模上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国内一般超市的经营状况是,经营面积太小,所谓的购物广场很多只有几百平方米,甚至很多小门面就说自己是超市,规模太小,物品种类太少,其实就是一家便利店。有些小超市虽然各种生活用品都有,但是没有足够可以供消费者选择的品牌,如一些家用品等。

2.2 部分商品的质量不合格

人们喜欢去超市购物主要的原因还有对超市商品质量的信任,相信大超市的东西质量有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已经从温饱走向健康,这表现在产品上就是对商品质量的较高要求。有很多超市的熟食并不是当天做的,有的疏漏管理的连发馊的熟食都有在销售中,蔬菜水果也有很多不是新鲜的。

3 安全管理方面

3.1 商品防范措施不健全,安全隐患大

此点在超市外在的表现是商品失窃问题严重,尤其表现在每日人流高峰期、乡镇地区和逢年过节时期。现在,有的超市规定消费者购物时可随身携带小包、购买散装物品自由称重、可自带饮料进入超市等。这些都给不自觉的顾客带来了行窃的方便,也有很多不自觉的顾客会在购物的时候偷偷更换商品或者损坏商品等给超市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当然措施本身的用意是好的,希望给顾客更多的便利和自由,但是具体的运用是否合适呢?或是目前的配套设施是否到位呢?这都是超市应该考虑进去的。

1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

购物环境是指超市的实体环境与销售活动氛围。购物环境会对消费者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也就是说超市的内外环境对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会产生心理影响。这方面可以从商场布局方面入手。

商场的布局主要表现在商品的陈列,就是超市商品的摆放,商品陈列得当不仅能促进销售,而且还能给人带来一种艺术的享受。超市的商品虽然杂、乱、多,但在商品陈列上柜时只需把握两个标准即可:

一是动态展示标准,就是将商品艺术化地展现在货架上。这样能给消费者以呼之欲出的感觉,可以极大地调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二是量感展示标准,就是把握好上柜商品的数量。不要只拘泥于商品数量的多少,更要注重在视觉上使顾客感到商品丰满,通过商品不同的角度与侧面进行组合,增加美观效果,进而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2选择正确的目标市场,实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消费行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这种消费需求差异化的特点,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也不可能满足一个人的所有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经营时,要适当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去满足部分顾客的部分需求。并把它作为目标市场,进行恰当地市场定位,为目标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

3 注重安全管理

3.1 人员财产安全方面

超市的流动人口多,密度大,容易产生人员安全问题。比如说超市发生火灾,人群践踏事故等。引起火灾事故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与超市用电负荷过大引起短路,因此超市在经营中应定期检查各项安全设施及使用器械,对于老化、陈旧、损坏和过期的电线,应立即修复或更换。引起踩踏事故的原因在与超市的促销活动规模与自身的安全要求不相符,造成超市内管理失控。因此,必须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安全管理知识,不断提升员工安全管理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另外超市应设置一个专门的绿色通道,方便顾客的出流,在发生不可预知的灾难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疏散人员。

3.2 商品的安全管理方面

商品的安全管理主要是商品被偷窃,被损坏的管理。为了减少这种损失的发生,超市应该在监控上多做些努力,健全监控体系和员工巡逻制,但这必须建立在给顾客充分的购物空间这一前提上。保安部门要积极配合,合理处置偷窃者,一方面要维护本超市的利益,另一方面要维护自身的形象,不能在顾客面前暴力解决。

另外食品安全问题的核心就是生产及销售者得诚信问题,超市应该建立一套适合自己且符合国家卫生规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做好熟食及其他食品的保质期管理,实行专人专岗负责,保证超市内部销售食品的安全。

三 结束语

现在商业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价格战能够称霸的了,面对越来越多的新竞争者,怎么才能处于不败,无疑是面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迅速的解决,并可以向竞争对手学习,同时要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宣传,树立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 王永久.超市经营必控项[J].现代家电.2010(03)

[2] 陶剑平.超市经营销售的实用技巧[J].中国商贸. 2010(08)

第4篇:市场经营体系范文

【关键词】家庭农场 法律主体 家庭合伙 职业农民 资本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家庭农场,作为一个从欧美借鉴过来的概念,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主体之一,家庭农场与原有 “细碎化”家庭经营模式相比,在经营规模、生产方式、市场适应性、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鼓励和扶持家庭农场的发展就成为我国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政策选项之一。文章结合一些地方关于家庭农场的规章制度,来探讨家庭农场主体的相关法律问题。

家庭农场法律主体的性质之辩

我国现有地方法规对家庭农场主体性质的定位。从现有的一些地方法规的规定看,可以把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归为两类:一是法人类主体。这类主体主要包括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两种形式。二是非法人类主体。这类主体主要包括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普通合伙企业。

家庭农场法律主体性质辨析。同样是家庭农场,却允许农户家庭在不同性质的民事主体之间自由选择组织形式,严重背离了法律对不同性质的民事主体的内在要求。应当说,我国现有的地方法规对家庭农场主体性质的定位是混乱不清、定性不准的。家庭农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法律主体,在理论上必须予以明确。正确定性,是保障家庭农场对外开展经营活动的需要,事关家庭农场在经营过程中的债权债务承担这一根本问题,影响着家庭农场债权人债权的切身利益。

我国一些地方之所以对家庭农场主体性质的定位混乱、不准确,究其根源,在于没有认真区分农场与家庭农场两个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在欧美,根据法律属性的不同,农场分为公司类农场、合伙类和家庭经营类农场三种组织形式。农场是一个上位概念,家庭农场是一个下位概念。农场仅仅是经营范围的体现,公司、合伙与家庭经营才真正代表着主体的法律属性。我们如果忽视公司、合伙与家庭经营在治理机构、经营决策、出资、债务承担等方面的差异,想当然地、人为地允许家庭农场可以选择性地登记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不同性质的主体,不仅有失科学,也会在实践中产生诸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将危及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将家庭农场定性为家庭合伙类主体。

作为最古老的合伙形式,家庭合伙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生产力不甚发达的年代,家庭往往是重要的生产单位,承载着物质资料的再生产重任。家庭成员基于共同的目的,相互协作,通过对家庭共有财产的使用,共同生产,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具备典型的合伙特征。即使在社会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家庭合伙依然发挥着拾遗补缺的重要功能。与其他形态的合伙不同,对家庭合伙进行调整,往往需要把合伙法、婚姻家庭法、物权法中的有关规定,尤其需要把关于家庭共有财产的相关规定和物权制度中关于共有财产的规定结合起来。而家庭农场,就具备了家庭合伙的基本特征。

第一,家庭农场内部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生活目的,他们之间虽然没有签署合伙协议,但他们之间却基于紧密的亲属法上的身份关系和共同生活的目的,彼此之间具有强烈的信赖感,能够以相互默契的方式参加共同经营,又得以以同样的方式分派盈利和亏损,起到“不是协议,胜似协议”的作用。

第二,家庭农场用于经营的财产,主要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共有财产。在共有财产的支配、利用和归属上,除非另有约定,否则,如果发生纠纷,就需要以家庭财产制度中的共同财产制度和物权制度中关于共有财产的相关规定来确定家庭成员彼此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三,家庭农场营业执照上的家庭农场事务执行人,往往是这个家庭中被登记为户主的家庭成员或这个家庭中被公认为能力最强的家庭成员。因此,家庭农场具有明显的“家族式”管理特征。

第四,在家庭农场的债务承担上,由于家庭农场是以家庭共有财产投资,收益也由家庭成员共同分享。同理,在家庭农场的债务承担上,就需要以家庭共有财产承担责任,这实质上是要求家庭农场成员对家庭农场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市场准入:家庭农场经营者的资格问题

家庭农场是新型的农业生产主体。什么样的“人”可以创办家庭农场,实质上是一个市场准入问题。许多地方如重庆、山东、襄阳等地实行了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把家庭农场经营者限定为农村居民。这种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资格要求,不管其出发点如何,已经极大地限制了非农村居民的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却是不争的事实,其合理性有待商榷。

农村居民的资格要求具有极强的“身份”色彩,不利于我国职业农民群体的培育与形成。“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后, 市场竞争加剧, 小农式的农业生产带来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 农业生产难以给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保障”①。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许多地方对家庭农场主身份上的资格要求,与现代农业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带有传统二元制户籍制度的消极烙印。

应当看到,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经营者向职业农民演进是大势所趋。从职业农民的身份属性和流动性看,职业农民的职业与身份之间没有的必然的联系。劳动力是否愿意进入农业领域,不是取决身份,而是取决于市场,是劳动力在社会化大生产内在动力的驱动下,依据社会分工自然流动的结果。因此,我国未来职业农民群体,一部分是由现有传统农民转化而成,另一部分就是从现有的拥有“城里人”身份的城镇居民转化而来。进出自由应当是未来职业农民的根本性特征。现有的地方法规在家庭农场经营者身份上的限定,不利于其他产业部门的劳动者向农业部门的流转,不利于农业生产经营者向“职业农民”转化,妨碍着我国职业农民群体的培育与形成。

放宽对家庭农场主身份资格要求对于我国职业农民群体的培育、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必然需要把大量的原有农村人口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但怎么转移,但依然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留在第一产业。但从市场规律的角度看,进入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一定非要是原有的农村人口,原有的城镇居民也可自愿进入第一产业从事农业生产成为职业农民。因此,未来我国职业农民群体的形成路径应当是多样的。具体路径见我国职业农民群体培育与形成路径图(图一所示)。

图1:我国职业农民群体培育与形成路径

就现阶段而言,在发展家庭农场的过程中,如果放宽对家庭农场主身份资格要求,允许有能力、有意愿、懂经营、会管理的城镇人口进入第一产业创办家庭农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职业农民,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例如,由以色列工贸部及Maagad企业和福建省农科院共同合作的“中以示范农场”国际合作项目中,“农场总投资8000万元,是中国首个成套引进以色列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国际合作项目。”②

鼓励和允许城镇人口进入第一产业创办家庭农场,实质是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对于缓解农业生产资金紧缺、提升农业结构和集约话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唯一需要管控的,是防止商业资本的逐利性对农业的潜在威胁,保证社会资本真正用于农业生产而不是变相圈地。实践中,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打着“招商引资”旗号鼓励资本下乡,迫使农民流转土地的跟风趋势。

家庭农场的资产

家庭农场的资产,是家庭农场用于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家庭农场的资产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农场主的出资,即家庭农场的注册资本;二是家庭农场成立后所借债务,即借入资本。二者之和构成家庭农场的投资总额。

家庭农场的注册资本。从商法的角度,家庭农场出资人的出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货币、实物、土地承包经营权、知识产权、股权、技术等。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家庭农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的,只能是出资人自己通过承包方式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而不能以通过租赁等其他方式流转过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因为注册资本属于出资人的自有资本。而通过租赁等方式流转过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人仅仅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承包权,不符合自有资本的含义。

依照一般法理,商事主体的出资一般需要量化为具体的金额,这就涉及到对家庭农场出资人出资的资产评估问题。目前,从各地的相关规定看,对资产是否应当进行资产评估规定不一,大都采取模糊方式处理的方法。如《山东省家庭农场登记试行办法》规定:“家庭农场按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举办的,其出资采用自行申报制;其他组织形式举办的,应符合其登记所依据的法律法规。”

《衢州市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办法》第八条规定:“家庭农场申请工商登记的,应当向工商部门提交国家工商总局规定的申请材料”。

《江苏省工商局关于充分发挥工商注册登记职能做好家庭农场登记工作的意见》则规定:“家庭农场申请工商登记,除需要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交其选择的市场主体类型工商登记应当提交的材料”。这其中虽未明示说明要求农场主进行资产评估,但结合其他商事主体的相关法律规定,不难理解,实质上还是有此要求的。

各地之所以这样含糊处理,原因有二:第一,对家庭农场主体性质定位错误所致;第二,目前,还缺乏一套有效的对涉农资产进行评估的机制和体制。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的政府部门今后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家庭农场成立后的融资担保问题。

家庭农场的借入资本。家庭农场借入的资本,主要是通过租赁等方式流转过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殊性,农场主对这类资本,只能享有使用、经营和收益的权能而无处分的能力,包括把这类通过抵押的方式用来融资。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和风险性,需要在实践中充分保护农场主的利益,让其能够安心经营。

其一,应当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方收回投资的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这些资本,通常以新建附属设施或为改良地力而投入的有益费用的形态存在。保证投资人收回投资,实质上是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方在土地上放心投资。因此,我们应当借鉴日本民法典关于地上权制度的相关内容,完善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笔者建议,对于为改良地力而投入的有益费用,立法应当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方以有益费用偿还请求权。对于新建附属设施,能够取回的,应当在赋予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方以取回权的同时,适当照顾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让方的利益,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让方以时价购买权,以避免重复建设。对于不能够取回的,应当在赋予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方以买取请求权,强制性地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让方以时价购买,以避免因为拆除带来的财富浪费。

其二,应当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方以优先权来稳定土地流转产生的土体利用关系。在各地出台的关于家庭农场的注册管理办法中,大都要求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并相对稳定。如《襄阳市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和登记注册办法(试行)》、《山东省家庭农场登记试行办法》等要求家庭农场的土地租期或承包期5年以上。有些地方规定要求的时间更长。但不管法定的土地租期或承包期是多长,总有期限届满之时。家庭农场的土地租期或承包期届满后,如何保证家庭农场经营的稳定性,就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此,从稳定土地利用关系的现实需要出发,笔者建议赋予家庭农场主在同等条件下的优先续租或承包的权利。优先权,是指农场主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受让方,当合同规定的流转期限届满时,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与原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方优先签订流转合同的权利。把优先权纳入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中来,而不是简单地交给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双方通过流转协议加以约定,是因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物权,把优先权纳入其中,使其具有物权的特性。根据物权优先于债权的一般法理,将会对农场主提供更有效的保护,更有利于在土地上形成稳定的利用关系,解决农场主们普遍担心的土地流转期限过短的担忧。

结语

家庭农场是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重要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迫切需要。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将会极大地限制约束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作者均为廊坊师范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副教授;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家庭农场若干法律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14FX013)

【注释】

①周艳华,彭玉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异质性:问题与对策”,《人民论坛》,2013年第11期,第94页。

第5篇:市场经营体系范文

1.种子经营人员素质较低,售后服务不完善

1.1是种子经营人员农业科学基础知识、种子使用技术贫乏,不能正常开展咨询服务。

1.2是法制观念淡薄,进种随意性大,不过问种子来源和质量,网点与网点之间随意串换种子,用甲公司的种子销售发票销售乙公司种子。

1.3是对抗检查销售未审定品种种子或者其他违规种子,采取隐蔽销售或者开一本发票,甚至不开发票,逃避检查。

1.4是随意多家种子企业的种子,不按规定变更营业执照和到农业部门备案。

1.5种子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由于县级种子管理人员中有一部分原来从事销售工作,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较低,对于品种实验推广、质量管理和市场监管等行业管理性工作较陌生,对种子政策法规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也不够,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种子管理工作。

2.非法生产、无证生产经营现象日益猖獗。近年来,随着农作物种子市场价值被不断挖掘,为人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这个行业,但由于此行业的门槛较高,限制较多,众多不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便通过伪造、变造、买卖、租借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或者未按照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经营)种子等非法的方式强行进入,为该行业增添了诸多混乱因素。但苦于无信息公示平台,有些许可证编号无从查找,尤其是外省或地市级乃至县级种子管理部门核发的许可证。

3.经营手续不齐全。一是没有办理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而生产主要农作物种子。一些国营和民营科研单位借科研为名扩大种子生产。二是没有办理主要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而经营农作物种子。主要表现是原资质不合格的种子公司和国营农科所。三是没有按期备案,备案手续不齐。四是《种子经营许可证》与工商《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不符。五是没有建立种子经营档案或极不规范。六是经营未经审定的品种。七是调运种子时没有附植物检疫证书。八是本身为受委托经营者又进行再委托。

4.种子广告过滥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种子广告是贯穿种子生产及销售的全过程,召开品种观摩推介会、自制小传单、电视报纸广告宣传、搞农业技术讲座等等形式,挖空心思推介自己经营的品种,方法灵活,行动隐秘。《种子法》对种子广告的确有规范,但苦于农业部门没有处罚权,对有些问题难以处理,也只有听之任之。

5.种子质量问题。在出现的种子事故中,大多与种子质量有关。质量上重要表现:一是在生产中,不按种子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组织生产,造成种子纯度低。二是在加工中,一些加工企业粗加工多,精选、包衣少,商品化程度低,质量差。三是在对经营中的质量监督难以保证。许多种子经营单位没有种子检验设备,质量难以保证,有的地方没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结构,无法检验。

二、规范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行为的重要措施

1.强化种子生产管理。让有实力和有技术的公司和单位进行制种,杜绝没有资格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制种,避免制种盲目性,以优质种子稳固市场。坚决刹住对基地种子的乱购、套购歪风。

2.强化种子的全程监督管理。一是加强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的核发管理,严把市场;隹入关。通过严格办证、规范办证,促进种子企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种子经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种子质量,杜绝坑农害农案件的发生。二是强化质量检验,保证种子质量。从种子育苗期、生长期、授粉期等各个大田生产环节进行田间检验,严格把关。对种子的加工贮藏各流程加强抽查与监督。三是严格规范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展示推广。坚持先试验示范后推广的原则,以典型引路推广优良品种。

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种子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种子市场监管难度也不断加大,同时,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也进一步增强,迫切要求种子执法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水平,增强管理和服务能力。县级种子管理站要根据每个工作岗位性质不同,抓好相关业务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培训,着重对市场监管人员、质量检验人员、区试管理人员分期分批开展业务培训,坚持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考试与考核相结合,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真正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和科学执法。

4.加强宣传教育各级政府部门要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在全市各乡镇的集市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对经营者和广大农民群众讲授识假辨假的相关知识,让制假贩假者无利可图。同时,教育种子经营者自觉遵守市场秩序,自觉接受监督检查,自觉建立健全的种子经营档案,共同维护种子的市场秩序。

第6篇:市场经营体系范文

【关键词】公园园林;硬质景观;施工问题;应对策略

在公园园林的设计和施工中,需要区分软质的景观和硬质的景观,软质的景观主要是以植物、水体等为主的景观,而硬质景观主要是指以人工的施工材料进行道路的铺设、广场的设置、建筑小品等景观。公园园林中的硬质景观主要指交通、休憩、使用、观赏等方面的内容,施工过程中如何合理结合现场实际,体现设计意图的同时确保与软质景观的和谐统一,是公园硬质景观工程施工的立足点;完善施工措施、强化施工工艺避免产生施工质量问题,则是公园硬质景观工程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1 公园硬质景观施工的原则

在园林的设计中,硬质景观的设计施工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够突出园林景观的特色。具体的设计原则如下:一是硬质景观设计的生态原则。人的本性是回归自然的,因此在公园园林的设计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的特点,在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利用山水、地形、植被和硬质景观的自然融合,并且需要发挥主动性,合理的规划人文景观。二是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在公园园林的施工中需要突出硬质景观的特色,这就需要从整体上把握硬质景观的特色,需要体现出当地的气候、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等特点。三是硬质景观的人文原则。在公园景观的设计中需要关注人文,并且需要结合到城市的设计特色,通过硬质景观反映出地方的人文和审美趋势,提高景观的价值。四是硬质景观的舒适性原则。在公园园林的设计最好能够需要重视景观建设的舒适性,这样才能够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休憩和娱乐的场所。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施工材料,达到改善周围居民的居住环境、美化环境和陶冶居民情操的目的。

2 公园园林硬质景观施工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措施

2.1 道路问题出入叉口常见问题和解决措施

公园的出入口的道路容易出现破裂和坍塌,而且和主干道的连接处常常出现拱起和破碎,其原因在于道路的设计不符合标准,其车流量和轴载小于城市的主干道,但是在公园的出入口和主要节点处,经常有车辆的停靠,同时也有部分车辆在这些位置进行错车和掉头等,这样就会造成公园的出入口等处受到过度的碾压,导致负荷过度;道路的接缝处则因部分公园道路采用整浇连接,由于道路的走向不同,造成道路受力不均发生破损或拉裂。因此这些位置需要参照主干道的设计标准进行施工,并在相关连接处设置变形缝;对现浇筑的沥青路面可以在接头处预留钢板缝,缝内下部填木纤维板,上部填沥青橡胶等柔性材料,才能有效减少道路接口处的破损情况。至于在车行道和人行道的交叉口容易出现纵向和横向裂缝的问题,是因为人行道的路基一般较薄,而路面常使用渗水性比较好的材料,这样在交接处,雨水容易渗入到车行道的路基,就相对的降低了路基的承载力,造成道路下沉开裂;在较高的人行道向车行道找坡时,接口处的雨水径流比较多,断裂的现象更加严重。因此在公园道路的交叉口的设计中,需要把路缘石进行深埋,减少渗水对于路基的影响,也可把车行道路基向人行道加宽,在交接处铺设不透水的地砖等方式解决。

2.2 广场的积水问题和解决策略

在公园园林中通常设置有各类广场,广场的积水问题也是常见质量问题之一,排水不畅导致的场地积水会对过路者造成不便,影响正常的使用功能,如时间过长还会造成局部地面和排水口周边地区出现坍塌现象。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广场地面不平顺,没有做好排水坡,还有地面施工材料选择不当也会延长积水的时间。因此在公园广场的施工中首先需要处理好找坡,解决排水的问题。对面积较小的广场,需要在周围找坡;对于面积较大的广场,需要分区找坡和按现场实际情况设置排水明沟或者暗沟,且明沟和暗沟的交接处需要进行光滑处理。另在广场的排水沟的施工中需要处理排水沟井壁和井底的防渗处理,防止外部土壤流失造成的地面塌陷和堵塞,可在排水沟的施工中采用混凝土浇筑,或对砖砌的井壁使用水泥砂浆进行砌筑,然后在内壁和外壁涂抹防水砂浆,最后利用灰土进行夯实。加强场地排水还需要依据广场的具体用途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尽量使用半透水的地面,这样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地面积水。

2.3 地面铺装沉降拉裂问题

公园内多有硬质铺装、各类休憩场地和道路,常有因基础处理不当造成的沉降和拉裂现象。主要有填料不合格、压实不足、软弱地基未处理好、局部超载使用、面层质量缺陷、水流封闭不严等方面原因,造成了基础沉降不均,导致地面铺装面层的沉降拉裂现象。这需要根据建设区域地质和土质情况,做好软弱地基的换填和夯实工作,控制填土速度;做好重要区域的沉降观测,从结构层开始留好伸缩缝或沉降缝,按规范的步骤和时序施工,确保基层的稳固。

2.4 景墙、小品墙体污染问题

公园园林建设中,景观小品和景墙的墙体容易出现表面污染和表层质量问题,影响观赏效果。这主要是由于施工细节没做好,存在墙体顶部泥灰受雨水的冲刷渗入到墙体,基础防水有问题使地面水渗入墙体的问题,表面材料选用不当导致的灰尘附着问题和施工质量不佳导致的温差经受度差等问题,从而导致贴面饰面层空鼓剥落,墙体表面污染,砌体顶面和底面渗水等现象。具体而言有面层粘结不牢、基础未干就做饰面施工,顶部结构不合理,防水差渗水冻胀开裂,材料使用不合理等原因。须在砌体连接部位和顶面铺设时减少接缝和设置排水,严禁出现朝天裂缝;在墙体的顶端做挑檐,砌体墙角做好防潮层,尽量选择不易污染的面层材料并作好极端天气下的养护工作。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更加地重视生活环境的品质。因此作好硬质景观的建设,减少施工的常见质量问题,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后期维护费用,更好的体现园林之美,为居民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孙俊俊,王其全.园林硬质景观施工中的细节问题与改进措施[J].现代园艺,2013(18).

[2]段静,权伟,陈静.浅谈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与施工[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02).

[3]陈开森.浅析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3).

第7篇:市场经营体系范文

【摘要】随着当代田径运动的高速发展,中长跑运动不仅仅是过去的一种持久耐力的竞赛,而且是一种长时间的快速跑耐力的抗争。中长跑技术应是经济、实效、协调的一个综合体,同时应遵循人体自然姿势的规律及原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本文通过对提高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成绩有效途径的探讨、训练过程中相关身体素质的监测以及训练过后科学恢复的研究,进一步证明这一项目青少年的训练特点,对于培养高水平奥运后备人才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中长跑; 训练; 方法; 饮食营养

1 中长跑运动的特点

中长跑项目是田径运动的传统项目之一,长时间、连续的肌肉运动是该项目的特点。中长跑运动要求运动员正确的掌握技术,合理的分配体力,并有根据比赛情况加速跑的能力。耐力素质特别是有氧耐力对中长跑与尤为重要。随着中长跑项目距离的增长和时间的增加,运动员逐渐由以无氧代谢为主的混合代谢过渡为以有氧代谢为主的混合代谢。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成了现今中长跑训练的主要方法之一。

2 开始时运动量过大

作为每一名教练员都希望自己培养起来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创造出好成绩,获得好名次,为本校争光做贡献。但一些教练员为了应付比赛,仓促集训,没有系统科学的训练计划,一开始就加大运动量,进行强化训练,存在短期行为。教练员甚至认为中长跑训练的就是耐力。但是,此训练方法在短时期内,虽然可以收到一定效果,但从长远角度看,这样做存在明显的弊端。

从生理上讲,容易产生过度疲劳,影响下一阶段训练及运动成绩的进一步更好提高。

从心理上讲,容易造成心理负担,产生抵抗情绪及心理误导。进一步导致学生运动员对中长跑训练失去兴趣及信心。

3 解决方法与对策

通过上面对中职校中长跑训练存在问题的探讨和产生的影响,我们发现这些问题都会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效果,使运动员产生过度疲劳,那么对疲劳的消除也是我们解决职校训练问题的必行之路,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职校的训练体系。

3.1 建立科学的训练方法加强训练的科学性

3.1.1 科学化训练的原理: 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总是处在一个训练—疲劳—恢复—再训练的循环过程,这是训练的基本原理,我们常说:不产生疲劳就不会有成绩的提高。正是因为疲劳的产生,才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各项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成绩。

但是成绩提高的前提是产生的疲劳可以及时有效的得到消除[7]。对于一般运动量产生的疲劳我们可以采用按摩、温水浴、处理疲劳。但如果在运动量较大的情况下单纯采用上面的方法是不行的,当今科学证明:合理的营养补充可促进疲劳的消除,恢复学生的体能。因此补充与训练相结合,使科学化训练的一个特点。只有将营养监控、心理辅助这几方面紧密的结合,及时解决运动员在中长跑运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保证学生的训练及比赛顺利进行。

3.2 加强训练的科学性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教练员必须科学化[8]。贯彻科学化训练的过程中,要求教练员 必须具备一定的只是水平及训练科学化的自觉性,创造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只要我们掌握主训练规律、刻苦钻研、不断探索,那么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周期耐力性项目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2)注重科学选材[6,8]。选材是训练的第一步,也是训练的重要一步。只有科学的选材,才能选出优秀的苗子,更好更快的取得训练成绩。

(3)注重科学化训练的辅助手段(营养监控与心理辅助)[7]。只有将营养监控、心理辅助这几方面紧密的结合,及时解决运动员在中长跑运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保证学生的训练及比赛顺利进行。

3.3 重视疲劳的恢复手段:运动性过度疲劳是中长跑运动员在从事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种运动性疾病,现今职校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会缩短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周期,我们采取有效的方法就能消除运动性过度疲劳的产生,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3.1 训练课上的恢复: 这种恢复手段,在现代运动训练中已引起重视。它比相同训练后的恢复手段,更能及时消除高强度负荷给肌肉系统带来的逆转变化,迅速恢复肌肉系统内正常的P-H(酸碱)植和其他生理生化指标。从理论上分析:肌肉的各种生理机能并不是在肌肉运动结束后才开始恢复的。在肌肉运动时,随着能量物质不断消耗,就在不断地进行分解的再合成,所以恢复的过程一直在进行。这种内部的恢复,以往未引起教练员的重视,只强调训练后的休息和恢复手段,而肌肉系统工作能力的恢复快慢,却与训练课的肌肉“恢复”有着直接的关系[4]。实践证明,运动员在经过该强度负荷训练后,肌肉中的乳酸堆积,直接引起肌肉机能下降,乳酸过多,PH植下降,肌力减退。如果剧烈运动后,完全静止休息,肌肉中的乳酸排除较慢,而采用一定时间的强度小的运动,可加快乳酸的消除,是肌肉静止是恢复的两倍。恢复肌肉的PH植,使肌力回升,实验证明:做整理活动比不做整理活动血乳酸消除的快,乳酸消除的半时放映仅为11分钟,即11分钟乳酸就可消除一半。而不做整理活动,完全休息时乳酸消除的半时反映需要25分钟。所以,课上的整理活动是消除乳酸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之一。整理活动通常以做些肌肉放松、抖动、伸展和拉长为主,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为易。

3.3.2 训练课后的恢复: 中长跑训练是大负荷、高强度的运动项目,因此,训练后对肌肉系统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常采用恢复的手段:温水浴。温水刺激,可放松肌肉、安抚神经。温水浴的水温以42摄氏度加减2为最适宜,淋浴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要超过两次;通过按摩来放松肌肉、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通利关节等作用。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具有调理气血、胃肠的功能和增加抗病能力以及促进血液循环。中长跑训练下肢的承受的负荷大,肌肉疲劳出现的早。训练对下肢的疲劳消除更为重要;可用足轻踩背部肌群和体肌较大的下肢与臀部肌肉群,然后在针对下肢的重点学位进行有目的的按摩,尤其是对足部的按摩更应该加强重视。

3.4 中长跑训练的营养补充2.1水:因为氧的需求增高以及大量汗的损耗,在训练过程中,水的需求就增加了。训练中,液体的损耗非常大,每小时大概超过2升,这些直接影响运动能力的下降。所以,要正确指导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每10~15分钟补充120~180毫升水。3.2.2 蛋白质dV;F$A-fKv0运动中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问题是各有关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以往主要强调运动员饮食的食物方向。蛋白质为训练提供的能量范围估计为5%~15%。训练中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增长量只能如此。研究认为,但对某些必须氨基酸的需要应该提高,尤其是肌肉中广泛降低的白氨酸。

专家提出,铁的补充显然能提高运动能力,同时,通过“血液吸收结合”的完成能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是基本因素,因为血液的流决定一般血红蛋白的水平的恢复和贮存血液的溶解控制。3.2.4 糖研究表明,肌肉中糖元贮量少时,就会出现精疲力竭现象。运动员对糖类的补充集中在每天进行大强度训练的日常饮食中。每天运动员糖元贮备量消耗是糖类能量的40%,如果紧接着补充70%的高糖食物时,在第二天训练之前一段时间里,糖元水平将恢复到可调节水平。所以,应该正确地指导运动员在耐力大强度训练时吃高糖食物。

第8篇:市场经营体系范文

一、以“转轨”促“转变”,树立贷款营销新理念

农商银行的成立,是全新经营理念的开始,为做好经营机制的转轨,郧县农商行以“转轨”促“转变”,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结合本地实际,树立现代银行贷款营销新理念。

(一)明确市场定位,转变重“大”轻“小”认识上的误区。在以往贷款营销中,因受个人利益的驱动,部分客户经理在贷款营销方面存在“抓大弃小”现象,一味追求发放易管理、见效快的大额贷款,形成倾销、热销之势,从而导致服务“三农”功能逐步弱化、小额农贷遭遇歧视、信贷集中隐性风险不断加剧。究其根源是没有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势,缺乏贷款营销理念。这种显失公平的市场操作,很难繁荣贷款营销市场。为此,郧县农商行在选准选好贷款客户、正确确定贷款市场定位上下功夫,将全员的营销理念引领到“立足社区、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市场定位上来,形成了优先支持农业发展、精心培育民营企业、努力扩大精品小薇企业、细心挑选重点项目的贷款营销新局面,从而扩大了市场占有率,获取竞争优势。全年营销农户贷款3.6亿元、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7.1亿元、非农贷款2.3亿元,占比分别为28%、55%、17%。

(二)加强系统管理,转变重“销”轻“营”营销方式上的误区。为改变以往贷款业务中普遍存在重贷款结果,轻贷款市场的开拓和客户的经营;重贷款发放,轻贷款管理的弊端,郧县农商行对客户实行分类管理,改变不论客户规模大小、不论客户价值大小,统一划分客户类别的客户分类模式,在现有客户分类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客户价值含量,细化客户价值标准,科学确定客户类别。根据优中选优、扶优限劣、分类管理的原则,研究分类客户管理措施,制定分类客户的信贷管理政策。对优良客户区分规模大小、价值高低,对高价值优良客户和一般价值客户实施不同的信贷政策;对闲置、淘汰类客户,根据客户状况、业务风险等,分别制定不同的信贷政策。通过对客户的分类指导,进一步明确信贷投向政策、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使信贷资源产生最大效益。2012年,通过实施“保、抢、挖”战略,共维护现有优质客户和项目32家,抢夺了优良项目和大中型企业客户16家和一批社会影响力大、具有重大合作价值的客户和项目7家,共营销中小企业客户42家,金额3.16亿元;实施“调、筛、扶”战略,共营销个体工商户贷款851户,金额2.14亿元;通过与项目对接,共建立客户经济档案262户。

(三)健全激励机制,转变重“稳”轻“活”经营管理上的误区。前些年,由于对贷款包赔偿、贷款“两率”和责任终身追究存在片面认识,导致贷款营销出现求稳怕乱的局面,这种一味求稳和追求“零风险”的做法极大地影响了基层行和信贷人员开拓贷款业务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的发展。为此,郧县农商行从建立有效的信贷营销激励机制入手,调动员工贷款营销积极性。在绩效制定上实行区别对待,根据乡镇、城区、公司类、个贷类业务差异化确定计酬含量,乡镇支行万元收息含量分700元、550元、500元、450元、350元共5个级别,个贷部万元收息含量工资为165元,公司部万元收息含量工资为55元。在奖惩措施上由惩向奖转变,通过设立经营质量奖,对单位当年到期贷款综合收回率、对乡镇和城区个贷部个人营销额、收回率达到规定标准的实行递增奖励。2012年,全县共有14个单位和37名客户经理共计获得奖励22万元。

二、以“竞争”促“活力”,优良客户市场得到有效拓展

在金融同业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在股东利益实现最大化的要求下,郧县农商行从商业银行的经营属性出发,以强化服务观念、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为手段,变压力为动力,变竞争为活力,增强贷款营销的科学性、前瞻性、连贯性,减少盲目性、主观性,提高营销效果,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取竞争优势。

(一)转变服务层次,抢占市场制高点。为把握市场、网络客户,控制资源,在信贷市场拓展上实行三线出击。一是各乡镇支行行长通过摸清经济区域分布情况,锁定经济大户、专业户和街道商铺。抓住“公开授信、阳光信贷”工程开展的有利时机,发展一批、挖掘一批、培养一批中高层次以上的优质客户群。二是城区网点通过贷款业务的对接,组织人员开展微贷宣传进市场、进社区活动,以微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潜在目标客户,安排营销人员主动出击,对街头巷尾的小摊主、小商贩、个体户进行“拉网”逐户营销。三是信贷管理部门在企业贷款的营销上,做到调查前移,审核前移,授信审批人员与前台营销人员同步到企业实地调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由授信审批人员完成对一户企业调查、评级、授信三个流程。同时,在向企业营销贷款业务的同时,捆绑营销负债业务,善于培养企业对农商行的忠诚度和贡献度,注重当前,着眼未来。该县的五峰乡既偏远,山多人稀,又是一个典型的无资源、无产业、无项目型山区农业乡镇,2012年该支行通过调整业务重点,致力贷款营销,使该支行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当年累计发放贷款1799万元,实现利息收入268万元,一举由历年来的后进行跨入全县的先进行的行列。郧县农商行信贷管理部门全年受理贷款449笔,金额10.1亿元,做到快审、快报、快审批,将贷款资金迅速发放到位,受到政府部门和企业界的高度评价。

(二)转变合作方式,建立新型银企合作关系。郧县农商行对重点客户建立定期走访制度、联络制度,及时了解客户对银行各项服务产品的需求,扩大银企合作范围,增进了解,密切银企关系。对特大户、重点项目实行客户项目经理制,明确专人,帮助企业理财,为企业投、融资决策当好参谋,从而与客户建立起平等、自愿、互利、守信的新型银企关系。对每个客户,无论是拟营销、正在营销,还是已建立信贷关系的,郧县农商行均建立了客户档案,制定差异化的维护方案,适应并满足不同客户对郧县农商行信贷产品的需求。并通过建立贷款征询制度、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深入企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指导企业满足银行风险防控要求等形式,将客户维护工作做细做实,实现银企双赢。在2012年年初,郧县农商行以郧县经济开发区、郧阳民营工业园区为中心,分别由行领导带队开展“游园”大走访活动,深入每家商户、企业,了解他们的信贷需求,并在走访活动中加强对市场和客户需求信息的采集,提高对客户需求变化的敏感度。另外,郧县农商行针对一些发展前景好、信用度高的企业建立了日常拜访、定期走访机制,以便及时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2012年新建171户中小企业经济档案,建立个体工商户信用档案2120户,在全县232家注册资本金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有131家企业成了郧县农商行的基本客户,占56%,全县资产过50万元的个体工商户有75%与该行建立了信贷关系。

(三)转变经营方法,实施整体联动。为充分发挥全行优势,实施贷款业务品种之间、信贷业务与其他业务品种之间的有效联动,郧县农商行坚持“实事求是、雷厉风行、粘住不放、跟踪问效”的办贷原则,抓紧、抓细、抓实每个环节,严格按照规定的办贷时限开展工作,不让每个环节“掉链子”。对拟营销的项目,建立营销团队,制定营销方案,增强营销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对正在营销的项目,密切关注项目进展情况,积极培育,把握好切入时机;对已预报上级行的项目,做好沟通和汇报工作,力促早日进入营销调查阶段;对调查结束的项目,尽快落实审查补充意见;对贷审会审批通过的项目,督促开户行尽快落实贷前条件,尽早发放实施。郧县农商行个贷部通过实施整体联动,积极渗透城区优质个贷市场,大力开办个人住房、商铺按揭贷款,抢占城区个贷市场份额,2012年发放购房按揭消费性贷款5865万元、再就业担保贷款1150万元、国家公职人员个人担保消费贷款5065万元、个体经营性贷款9496万元,利息结息面和贷款收回率均达到100%,实现利息收入2510万元,同比增加1455万元。

三、以“量变”促“质变”,信贷营销取得最佳效果

发展才是硬道理。郧县农商行在工作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只有经济发展,经济实力增强,才可以更好地化解农商银行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发生的各种风险。为此,该行正确处理好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努力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所以实现了经济增长和银行自身发展的最佳效果。

(一)整体联动,一体化营销,带动了业务全面发展。在信贷营销过程中,郧县农商行运用连带营销方式,加强对客户存款和中间业务的营销,实现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一体化营销,带动了业务全面发展。尤其是在贷款定价上,根据客户贡献度,对不同档次的客户、不同贷款用途、不同贷款期限、不同担保方式等实行不同贷款利率,以利率杠杆促进客户与农商银行全面开展业务合作。据统计,2012年贷款客户对存款的贡献率为35%,企业资金归行率达到80 %以上。

(二)拓展了市场,降低了风险,提高了贷款质量。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优质贷款客户少,客户结构极不合理,信贷投向不明确,不仅存量资产质量差,增量也不能得到优化。强化市场营销可在盘活存量的基础上,优选客户,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加速培育优良的贷款客户群体,把贷款投放到实力强、信誉高、效益好的客户中去,从源头控制风险。郧县农商行在贷款营销中,把好了客户准入关,在追求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合规办理业务,在调查、审查、审批各个环节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之,贷款向“三农”营销,向黄金客户营销,等于给信贷资产加固了一道防线,加之营销人员责任心加强,极大地降低了贷款风险,当年到期贷款收回率达99%。与此同时,对不良客户实施退出策略,对信用度低、效益低、没有市场前景和生命力的客户,作为主要淘汰对象。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两高一剩、环保不达标的客户一律一票否决,从而优化了资产质量。全年累计营销各类贷款13亿元,同比增加2亿元,贷款实际净增5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68%。2012年,全县30个网点中,当年到期贷款收回率达99%以上的27个,其中收回率达到100%的10个。全县69名信贷营销人员到期责任贷款收回率在99%以上的48人、其中收回率达到100%的有37人。

第9篇:市场经营体系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实践 创新能力 核心经验

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要。学生对于市场营销学的学习不能只是单纯的停留在表面,停留在理论教学,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到市场营销的重要,通过实践来具备营销管理的技能。学生只有具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知识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才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对于营销岗位的需要。

一、市场营销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市场营销学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最主要的就是市场营销学是一个实践性非常高的专业。

这种实践性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最主要的不是能够进行理论研究的人才,而是需要能够实际解决问题的人才。所以现代高等教育才着眼于培养实践型人才,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认识的不断加深,对于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大学生为了就业的需要已经不满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了解一些实践的知识,这样在毕业进入社会的时候才能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对于目前的企业来说最缺的人才就是市场营销的人才,很多的用人企业认为现在的大写教育更多的是提供一些理论的教育,很少会涉及到一些实践的教育,所以在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更多的是拥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的素质,不能使用市场营销这个复杂的工作。所以一点要加强对于市场营销的实践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于企业现有的需要,也可以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二、现在存在的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现在许多大学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因为当时的市场营销这门学科设立的时候发展比较的不完善,外部环境也比较的单一,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对于教学的内容有一些限制。之后虽然逐渐的对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作出了一些改进,但是相对于外国来说还是比较的陈旧,很多的教学内容非常的落后,很多对于现代科技来说失去研究作用的一些内容还是存在于教材之中,有些前言的东西还是没有被编写到教材中来。

教学的方法比较落后,因为一些历史的原因,市场营销的实践环节一直没有得到实际的实践,缺少一些实践的软件和硬件,没有实践的机会。所以学生了解到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是没有实际价值的一些东西。所以很难得到理想的实践效果,市场营销学习的现状还是采取实验的传统方面没有进步,这样学生也不能得到进步。

对于市场营销学科中的实践的教学重视不足,也没有相对应的投入。在一般的传统的教学中,学校和教师没有对市场营销的实践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造成了一些学习的误区,认为实践是对理论的补充事实上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可能对于一些学校来说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投入教材还需要课堂实物来进行配合,这样的投入对于学校来说是没有必要的,所以许多学校没有真正的市场营销实践课堂的推广和应用。

三、对于加强市场营销学实践的对策

对于学校来说应该有一些相应的实践活动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了解市场营销的真正的意义。让学生在实践中对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实践,这样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之后要写出自己对于此次实践的认识以及认为此次实践有何意义,这样可以更好的补充学生对于课堂理论知识的认识,加强市场营销学生实践能力。

开展市场营销课的学校应该加强自身的师资队伍,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的实践的机会,

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践教学,只有加强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能力,才能在就业的时候拥有自己学科的优势。老师的教学目标一定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还有就是要在一些企业中请出优秀的市场营销学的专家来对学生进行一些指导,从自身聊一些市场营销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到现在企业缺少什么样的人才,自己需要从哪些方面弥补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需要,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企业中去。

四、总结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实践是比理论更加重要的东西,企业需要员工通过实践来创造自己的价值,学校有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所以,高等院校一定转变自己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一定要增加学生自己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平常的教学中要转变观念,加强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共同促进学习的进步。在平时的学习中密切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加强市场营销实践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能够让学生紧密的了解市场的动态,提高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能够提供正确解决方法的能力和素质。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入科学的教育理念,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进行培养,这样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就业环境,这样才能够更加贴近就业来为学生谋取发展。才能让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以后更好的为社会所服务,才能提高学习市场营销学在就业的时候的核心优势。

参考文献:

[1]顾秉林.加强实践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

[2]潘懋元,李屏南.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