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脉诊基础知识范文

中医脉诊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脉诊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脉诊基础知识

第1篇:中医脉诊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教学查房;临床实习;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30-02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及新兴学科的兴起,中医高等教学也迎来了良好的机遇,在传统中医教学的基础上,现代学科的渗透和教学法的革新和拓展,大大提高了中医的理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临床毕业实习是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这一期间,不仅要进一步巩固医学基础知识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还要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培养临床能力又是整个实习过程中的核心任务。因此,学生中医临床能力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1]。回顾当今中医实习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现状,不难发现,由于在竞争激烈的医疗环境下,他们面临着考研、就业等问题的困惑和忧虑,部分实习生忽视临床实习,把临床实习当作走过场,认为在将来工作时可以弥补之;有的实习生把考研复习当成临床实习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有部分实习生为毕业分配而奔波,使一些中医学毕业生的实习质量呈现严重滑波趋势,给学校、医院的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因此,如何调整中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提高中医学生的临床能力,是中医临床教学改革中十分值得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3]。根据中医学的特点,我科室进行了一些教学模式的探索,现将我科室的带教模式汇报如下。

一、教学查房流程

1.查房前准备。带教老师提前选择典型病例,提前3天告知患者和学生,学生应以5人为宜;学生查房前温习好相关的课本知识,并熟悉病例,查房前要洗手、准备查体器械、消毒液等。

2.讲解病史。站位:带教老师站在患者的右侧、头侧,被查的实习医师站在患者的右侧、足侧。首先由带教老师讲解病人的病史及治疗经过。例如:患者苏××,女性,21岁,以“尿黄1周。身目黄染1天”为主诉,于由门诊拟“黄疸”诊断收入院,今天是入院第2天。现汇报现病史如下:患者自诉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尿黄,无发热,无食欲不振,无倦怠乏力,未予治疗,2天前开始出现身目黄染,呈进行性加深。现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于昨日来我院就诊。入院诊断“急黄”入院症见:身目黄染,倦怠乏力,无恶寒发热,无咳嗽咳痰,口干口苦,无头晕头痛,无心慌胸闷,无腹痛腹泻,纳寐差,尿黄,尿量可,大便调。治疗方案:患者入院后中医治以清热、利湿、退黄之法,辅助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改善肝脏微循环、腺苷蛋氨酸注射液退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以保肝降酶。

3.查体。体格检查,包括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西医的望、触、叩、听。第一步先由带教老师讲解什么是中医的四诊和西医的四诊,在运用中医的四诊和西医的四诊时该注意什么,随后由实习医师逐个通过中医的四诊来重新获取病史:(1)通过“望诊”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对病人面目、口、鼻、齿、舌和苔、四肢、皮肤进行观察,以了解病人的“神”。(2)通过“闻诊”就是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声动,还要以鼻闻病人的体味、口臭、痰涕、大小便发出的气味。(3)通过“问诊”就是问病人起病和转变的情形,寒热、汗、头身感、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4)通过“切诊”,就是通过切脉以感觉脉象和以手触按病人的体表病症部分,察看病人的体温、硬软、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诊断。并将四诊合参得到的信息详细记录。如:望诊神清,目黄,身黄如金,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腻,边有齿痕;闻诊语声清晰,气息调匀;问诊乏力,腹泻,右胁肋部胀痛,口干、口苦,纳寐差,小便色黄;切诊脉浮数。第二部进行西医四诊即“视触扣听”,只需要学生做本专科的体格检查及西医的腹部查体。例如:腹部皮肤黄染,腹部平坦,未见胃型及肠型;听诊肠鸣音3~4次/min,未听及异常血管杂音,无振水音。叩诊全腹呈鼓音,右侧锁骨中线叩诊肝区,肝上界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六肋间,肝下界位于右侧肋缘,肝区无叩击痛,莫非氏征阳性,叩诊全腹无移动性浊音;触诊逆时针触诊全腹,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双手法触诊肝脏,无压痛,触诊脾脏,未见异常。

4.病例分析与讨论。教师: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白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的病症。首先是必须有目黄、身黄、小便黄等主证,其次是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兼证;另外常有比较明确的病史。黄疸的病因学比较复杂,但是有规律可循。中医方面:按黄疸的病因分:(1)外感时邪外感湿浊、湿热、疫毒等时邪自口而人,蕴结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熏蒸于脾胃,累及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外溢肌肤,上注眼目,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而成黄疸。若疫毒较重者,则可伤及营血,内陷心包,发为急黄。(2)饮食所伤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失职,湿浊内生,随脾胃阴阳盛衰或从热化或从寒化,熏蒸或阻滞于脾胃肝胆,致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浸肌肤而发黄。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曰:“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名曰谷疸。”(3)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脾伤失运,气血亏虚,久之肝失所养,疏泄失职,而致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浸肌肤,发为黄疸。若素体脾阳不足,病后脾阳受伤,湿由内生而从寒化,寒湿阻滞中焦,胆液受阻,致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浸肌肤,也可发为黄疽。此外,肝胆结石、积块瘀阻胆道,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也可引起黄疽。黄疸的发病,从病邪来说,主要是湿浊之邪,故《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有“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的论断;从脏腑病位来看,不外脾胃肝胆,而且多是由脾胃累及肝胆。黄疸的发病是由于内外之湿阻滞于脾胃肝胆,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肝失疏泄,或结石、积块瘀阻胆道,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而成。病理属性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中阳偏盛,湿从热化,则致湿热为患,发为阳黄;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则致寒湿为患,发为阴黄。至于急黄则为湿热夹时邪疫毒所致,也与脾胃阳气盛衰相关。不过,正如《丹溪心法·疸》所言:“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临床以湿从热化的阳黄居多。阳黄和阴黄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相互转化,阳黄日久,热泄湿留,或过用寒凉之剂,损伤脾阳,则湿从寒化而转为阴黄;阴黄重感湿热之邪,又可发为阳黄。西医方面可分为:1.溶血性黄疸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致使血中非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多,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同时,溶血性疾病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滞留而出现黄疸。溶血性黄疸系由各种溶血性疾病所致,包括:(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海洋性贫血;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蚕豆病等。(2)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受损致肝脏处理胆红素代谢的能力下降,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另一方面,因肝细胞坏死或胆汁排泄受阻,转化成为结合胆红素返流入血,血中结合胆红素亦增加从而出现黄疸。常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3)胆汁瘀积性黄疸由于胆道阻塞,阻塞上方的压力升高,胆管扩张,最后导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返流入血。胆汁瘀积分为肝内性和肝外性。前者常见于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原发性胆汁瘀积性肝硬化,药物性胆汁瘀积等;后者常见于胆总管结石、狭窄、水肿、肿瘤、蛔虫等。(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系由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有缺陷所致的黄疸。临床上常与与萎黄进行鉴别。①病因上,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而萎黄的发病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②病机上,黄疸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而萎黄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③症状上,黄疸的主证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而萎黄的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该患者的病因为积证引起;病机为湿遏瘀阻、胆汁泛溢肌肤;有身黄、目黄、小便黄症状,故与萎黄可与鉴别。

二、教师总结

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6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由于黄疸起病急、传变快、预后差等特点,辩证论治往往不易把握,给本病的治疗带来很多的困难且临床疗效不甚令人满意。本科在总结前人治疗经验基础上,提出辨病论治疗黄疸,并首次完整提出黄疸“毒邪病因”新学说,认为本病基本病因病机为外感湿热疫疠之毒邪(外因,始动因素),毒热炽盛,痰毒内闭,痰火交攻,热迫心营,脉络瘀阻,清窍受蒙,三焦不利,正虚邪陷;其主病位在肝,横连于胆,克伐脾胃,上行于脑及心包,下涉于肾,血脉受损,三焦俱病。提炼出有效方剂——解毒化瘀系列方,经多年临床验证该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提出“截断逆转”法治疗本病,预防疾病向脑、肾、脾、肺、心等脏腑传变,阻止疾病的恶性进展。

三、讨论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临床上的大量经验和知识,必须靠中医专业学生自身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和掌握,因此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临床实践,在医疗工作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才能,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中医临床教育多年来延续着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分割的传统模式,虽然强调“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但缺乏有中医特色的实习和教学管理模式及质量监控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生存压力的加大,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生就业难,临床带教工作中出现了重医轻教、重西轻中,老师带而不教、学生做而无用等问题。而学生从课堂教学到临床实习不仅面临大量中西医基础与临床知识,还有繁多的理化检查项目的适应症及意义分析,病历的书写和各种记录的完成,实习生无疑是紧张而慌乱的。

“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广泛而深入地分析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医疗模式的发展趋势的情况下适时提出的,这一模式已经得到许多中医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人员和高等中医院校教师的广泛认同[4]。高等中医教育的发展,关键是人才的质量,而人才质量的关键环节在于临床能力培养[5]。毕业实习是医学生跨入临床医疗工作的第一步,也是临床医生生涯的起点。在这一年当中,不仅要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自身的中医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临床思维、增强自己的临床技能操作能力、提高自己对疾病的诊治能力,即临床能力。因此,学校在毕业实习这段时间里对学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在科技飞速发展、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来提高中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以及医患沟通能力,增强他们更新医学知识的能力,会有力地推动我国中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因此,规范中医专业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培养优秀中医人才的关键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朱锡光,孙梯业,颜伟,等.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发展趋势探析[J].医学教育,2005,(1):45-46.

[2]杨剑明.中医专业实习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166-167.

[3]钱静,朱虹,郑陆驿.中医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6):526-527.

[4]凌昌全,王丽娜.关于中医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193-1195.

第2篇:中医脉诊基础知识范文

痴迷中医的“幸运少年”

一个人,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是幸运的;而更幸运的是,这份职业又正是自己的天赋所在。连建伟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

1966年,中学毕业的连建伟由于当时的社会原因,没能继续读书。就在这个“无事可做”的时期,他的一位叔公建议他学习中医,并送给他《药性赋》和《药性歌括四百味》两本书。没想到,正是这位叔公和这两本医书,引领连建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在校期间培养出的扎实的语文功底,使连建伟读起晦涩难懂的古医书时游刃有余,乐趣无穷。看到连建伟对中医有如此天赋,这位叔公便将自己珍藏的所有中医书籍都送给了他,其中包括整套的中医院校教材,这使虽然没有进行过在校中医学习的连建伟,具备了较为系统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

少年时期的连建伟,除了沉浸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的研读外,对中医临床也“蠢蠢欲动”。连建伟主动找到当地名中医,站在他们旁边看如何给病人诊治。这种半天读书、半天看“诊”的日子,连建伟差不多过了三年。有一次,连建伟的一个邻居因患肺结核吐血不止,早被疾病折腾得贫困潦倒的邻居再也没钱去县结核病医院治病了,于是便想到了学中医的连建伟。没想到的是,连建伟根据医书上记载的古方,5服药下去就使邻居的病情明显好转,止住了吐血。这是连建伟人生中的第一个病人,而此时他才十六七岁!邻居病情的好转不仅让连建伟学中医的信心倍增,也让周围的人知道了他“会看病”的消息。

机遇:十年磨一剑

1973年,“”后的全国第一本中医杂志《新中医》出版发行。连建伟特别喜欢阅读其中刊登的我国中医泰斗岳美中先生的文章。这位尚未见过面的“会写文章”、“会给看病”的同行老师,成了连建伟尊重、崇拜的“偶像”。1977年9月的一天,还在嘉兴县建设卫生院工作的连建伟,鼓起勇气给岳美中先生写了一封信,并附上3篇论文,希望能够得到岳老的指点。很快,连建伟收到了岳美中的亲笔回信。岳老在信中鼓励连建伟好好学习,不要怕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没有用武之地。回信中,岳老还带给了连建伟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北京中医学院将开办中医研究生班,每个省招收一名学生,考试科目主要是中医四大经典。岳老希望连建伟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入研究生班学习。这个消息让连建伟倍感振奋,似乎这十余年的中医经典研读,冥冥之中就是在为这个机会而准备!

1978年10月,连建伟以全国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研究生班。后在岳美中教授的指点下,连建伟选择了方剂学,成为该院首届方剂学专业研究生,并师从我国中医名家、十九代祖传中医王绵之教授。

“君子终日乾乾”,自强不息

提起已逝世多年的岳美中教授,连建伟深情地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虽然岳美中教授没有亲自带教过我,但我一直都把岳老当成恩师。在北京读书期间,岳老中风住院时,我经常去看望他、照顾他。岳老在清醒的时候,就给我讲做人的道理、临床经验,我回去后就会把他讲过的话记下来……”连建伟教授说,岳老曾经在病床上为他取了个“字”――“乾乾”。因为《易经》中的第一卦就是乾卦,里面说“君子终日乾乾”。“乾乾”的意思就是不泄气,不断学习,自强不息。这是岳老对连建伟的期望,也是对年轻一代中医的期望。岳美中教授带给连建伟最深刻的教诲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他一直都记得岳老的那副对联:“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意思是说,做人要治理好自己的心,达到忘我、无我的境界,把心放在病人身上;要时刻警醒自己,操持医术随时可能误人性命。

在跟随王绵之教授学习方剂学的日子里,连建伟学到了许多临床诊疗知识。王教授的严格要求使连建伟在以前自学的基础上,中医知识不断系统化、规范化。名师的指点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为连建伟铺设了成才之路。

1980年年底,连建伟在研究生毕业后回到了浙江中医学院(2006年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工作。1987年,他担任中医方剂学教研室负责人;1988年,被正式任命为该教研室主任。1992年和1993年,他先后担任基础部(现基础医学院)副主任、主任。自1998年至今,连建伟教授一直担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2001年,连建伟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名中医”称号。2002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专家”,时年51岁的他,是当时获得这一称号的最年轻的“老中医”。

用中医架起海峡两岸沟通的桥梁

身为博士生导师的连建伟教授,带教过很多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洋学生”,他们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带着对中医的热爱,远渡重洋,来到连教授身边学习。但相对来说,境外学生中最多的是来自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学生。连建伟教授和香港浸会大学渊源颇深,自2003年第一次招收了该校的学生后,该校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慕名报考他的研究生。此外,连教授还是台湾中国医药大学荣誉教授和台湾长庚大学客座教授,为海峡两岸的中医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付出了艰辛的劳动。2005年,连建伟教授应台湾长庚大学邀请,赴台为该校中医系八年制学生讲授《金匮要略方论》。连教授融会各家、深入浅出的启发式教学,受到了台湾中医学生的欢迎。2008年,其授课讲稿《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出版后,也反响很好,成为海峡两岸中医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真实记录。连建伟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在海峡两岸中医界获得了极高的声望。

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

连建伟教授以纯粹的中医望、闻、问、切的基本方法对病人进行辨证论治,用药精妙、疗效确切、价格低廉,许多疑难疾病仅服用数服中药便能收到很好的疗效。对于自己高超的医术,他谦虚地归功于古代的名医:“我用的好多方子就是一两千年前记载的,是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连建伟教授称得上是传统中医的虔诚“教徒”,他坚持认为中医应该按照其自身规律和特色发展,不能被“西医”所左右,更不能以西医的标准来要求中医。他说:“西医注重诊断,对急诊的治疗效果明显;而中医多从治本入手,治疗较彻底,对疑难杂症较为拿手。中医、西医各有所长。我们学中医的要在继承和发扬好传统中医的基础上,引入合适的现代技术,让中医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铺轨’到国际上去。”

从事方剂学研究的连建伟教授认为,对古人的方子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必须通过临证去体会,把握其应用。在用古方时不是用“死方”去治“活病”,而是可以数方加减,灵活运用,这样还可以创制出新方。中医方剂的真正价值在于其疗效,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理解方剂及其疗效,疗效是检验方剂价值的唯一标准。他说:“汉代《伤寒论》中有113个处方、《金匮要略》中有262个处方。迄今保存的自古以来有方名记载的方剂就达6万余首,虽有药物组成但无方名的也有6万余首,这多达12万余首的方剂若能得到继承并加以创新,必将大大促进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

委员心声:

医疗要坚持公益性,崇尚医德

在采访中,连建伟教授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据统计,浙江省农民2009年的人均纯收入是10007元,居全国之首。然而,2009年浙江省住院病人的平均医疗费用是7600元。这样算来,富裕的浙江农民如果住上一次院,就只剩下2407元了,平均每个月只有200元,他们会立刻成为生活困难的“贫困户”。由此可知,那些还不如浙江发达的地区的农民就更难了。因此,在本次全国“两会”上,连建伟教授提出了《关于坚持公益性,崇尚医德,乃医改成败关键的提案》。在提案中,他明确提出,“不做不必要的检查,不开大处方,能用基本药就不用贵重药,能用国产药就不用进口药;要做患者的知心人,不做‘机器人’。”

对于目前仪器检查的大行其道,连建伟教授认为,加强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功很有必要,他十分重视脉诊和舌诊。他说,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中的“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辨痉湿病脉证治”等,都强调了脉和证,并把脉放在前面。“王绵之老师也很重视脉诊。我有一次得了肺炎后,舌质红绛,不易恢复,后来到京出差时找王老治病。他仔细地为我诊脉后,在处方上很详细地写了脉诊情况。我们要向老一辈学习,学习他们的中医基本功。”

连建伟教授还说,医乃仁术,医生开方只能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开合适的、相对便宜的药,而不应该考虑到自己能赚多少钱。连建伟教授在临床治疗中开的处方一般每服药只有十几块钱。他还指出,医生一定要注重道德修养,学习古人“但愿世上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的精神境界。

第3篇:中医脉诊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临床思维;培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2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75-01

中医基础理论的授课对象是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对于这些新生来说,中医学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科。而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带领学生迈入培养学生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基础学科,是其他中医学科的基础[1]。因为中医学是一门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的学科,其与各学科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是否能学好全部中医课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临床思维是医生在医疗过程中运用思维工具对患者和病证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形成判断决策,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与治疗规律的思维活动过程[2]。目前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中医辨证能力较差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课程的学习当中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没有跟上,要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应该从中医基础理论这门基础课程开始[3]。

1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使达到了这个目标,学生也无法很好的为后几年的学习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因为中医学临床思维的方法这个必须要重视的环节被忽视了。这门课是面对刚入学的新生的,而这些新生还习惯于逻辑性思维,感性认识事物,通过记忆和背诵来积累知识。中医学的思维是思辨性思维,理性认知事物,通过思考来积累知识[4]。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会让新生无所适从,造成学习时困惑较多,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2中医学临床思维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思维体系的一部分,核心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5]。整体观念就是看待世界时用一种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思维方式,不仅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还把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看作一个整体,而且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不仅自身是一个整体,而且与周围世界密切相关[6]。这跟西方医学,把人体视为各个不同系统的组合来看待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辨证思维就是在面对病人时,不光着眼于病人的“病”和“症”,更重要的是分析清楚当时病人的“证”。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之下,把病人各种症状有机联系在一起并进行分类,根据中医辨证模式,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做出综合性的概括,并给出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法[7]。

3临床思维的培养方式

31强化基础知识的教育要想在浩瀚的中医知识海洋中前进,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熟练的掌握,只有教师自身业务熟练,知识丰富,才能更好的给学生进行讲授[8]。在教学时,除要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外,更要运用原有知识迁移,形象生动的比喻,还要寻找到其和临床思维的契合点并加以强调。这样就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培养起临床思维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医临床思维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临证学习,边观察,边思考。

32多采用案例和讨论医案是最能直接反映医生临床思维的实录。通过学习案例能够贴近实际情况,有效模拟直观场景,能够克服课堂教学中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学习比较抽象的弊端,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思考和讨论能把学生代入到临床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兴趣[9]。在对案例学习的同时,让学生结合已学的中医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分析案例,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并得出中医初步诊断、给出治法、方药、针刺、推拿,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负责对学生点评与总结。通过实践能够证明,虽然其中很多内容学生并没有学习到,但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主动学习及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可以对整个辨证论治过程进行学习和理解,这种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中医、深入思考中医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

33多临床见习中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单纯理论学习并不能让学生对学科有一个全面充分的理解。应该让学生早一点临床见习机会,多一些临床经验。在见习之前,教师应对病例有所选择,虽然多接触不同病例有利于学生开阔见识,增加知识面,但是选择病情简单但又能突出体现某一中医理论的病例更加能够符合大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并能够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0]。让学生实地感受医院的诊疗氛围,自己动手收集病人的四诊信息,亲身参与辨证施治过程的讨论与决策能够让其对中医诊疗全过程留下深刻印象,建立并巩固中医临床思维。

新生入学后,就要培养,不断建立中医思维的方式,掌握辨证思维、整体思维等中医独特思维方式。当然,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平日的授课和实际训练当中经常加以引导。另外,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密切相关,要想学好中医,需要广博的人文哲学知识,这是建立中医临床思维的基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提高中医感悟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对建立中医临床思维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聂娅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临床思维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4(72):134

[2]周立美,刘艳娇中医临床思维研究之现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1(11):1291-1294

[3]刘玉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兴趣和信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9(03):19-20

[4]韩善夯,朱蓓蓓加强实习生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8,12(04):25-26

[5]朱玲玲中医内科学实习带教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6,09(03):33-34

[6]魏凤琴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思维方法教学的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7,04(04):112-113

[7]段安中医外科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2(02):132-133

[8]张新霞,詹华奎以病案为基础的学习(CBS)教学法在中医专业本科生临床思维训练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5(05):85

第4篇:中医脉诊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成人医学教育;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发生了变化,社会对医学卫生事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在职医务人员素质和医疗水平便成为重要课题。我校一直担负着为基层培养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及乡村医师教育的任务。针对成人学员具有一定的医疗专业基础知识,理解力、分析力都很强,但普遍年龄偏大,记忆力差,学习时间短等特点,我们在多年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及考核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效果显著。

1 对象:选取2012年吉林省乡镇卫生院医师不批次2个班的学员为教学研究对象,每班124人。对照班,采取优化改革前教学;其中女生84名,40男生名,年龄27~50岁,平均年龄37.3岁。 实验班,采取优化改革后教学:其中女生80名,男生44名,年龄28~52岁,平均年龄37.7岁。两组学员均为吉林省长春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平时表现、性别、年龄等各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2 方法

2.1 对照组《中医诊断学》教学按照传统教学大纲,基本采用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教育目标的“五环节”教学法模式。这一模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传授式教学。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按照学员认识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目的在于使学员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考察学员理论课的掌握情况

2.2 试验组从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及考核制度等方面组织教学

2.2.1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医学成人教育的生源对象是有着临床工作经验的乡镇职医师学员,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他们有理论深造、临床经验进一步充实、巩固、完善的要求,这就为教学提出了要求,中医诊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情景教学教案、互动式讲课稿、考核项目、考试内容予以调整,做到内容精选,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提高在职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讨论、阅读、练习等过程,理解其意义;从而达到共识,全体都得到提高。由于采用了模拟医院操作、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产生教学共振,成功地达到了成人医学教育教学目标。

2.2.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PPT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能使原本抽象呆板的文字、图像变得鲜活,生动,充满趣味性。可以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为避免知识的枯燥无味,采用PPT学习,处理过程脉络清晰,可达到熟练化的程度,继而得到灵活运用。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式讨论教学法;PBL即“基于问题式学习”其核心是以问题为基础、学员为主体、教员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所讲授的内容,提出1~2个病例,通过一步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讨论,并在讨论完成之后要求每位学员写一份相对完整的门诊病志与治疗方案。最后由教师根据课程讲授及学生分析问题情况给与总结,不仅要向学生阐明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并且需要对相关知识及最新进展进行简要概述。培养了学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员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2.2.3模拟医院情景教学法 结合乡镇医院的实际设施及医疗条件,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由带教教师模拟病人,学生可扮演医生对模拟病人进行各种检查和基本治疗。针对学员所出现的问题,由实训教师进行具体分析,包括问诊顺序及技巧,实验室检查的选择,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充分引导学员在“动中做”、在“动中学”,教学活动变得生动直观、富有趣味性、易理解、易记忆。

3 结果

3.1 考试分数的评价 考试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学员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主要尺度,也是校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我们均对各种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实验组考试分数>85分者为87例,对照组20例,两组比较P

3.2 临床能力评估 现有的医学教学评价体系缺乏能力的评价,用考试分数衡量学员的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临床能力评估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员总成绩,这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创造热情。

4 讨论

根据成人教育的实际特点,教研组以独特的视角认真研究教学改革,让学员主动参与PPT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式讨论(改良式PBL)教学、互动式教学、模拟医院情景教学中,改善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抽象、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方法,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师生都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教与学的负担都轻了,双方有了良好的愿望,充满了信心,师生能够自发交谈,打破了沉默的局面。真正实现了成人医学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实用性、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推动了成人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医脉诊基础知识范文

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为了缩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我们引入了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有一些特殊性,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是中医情景教学法需要凸显的关键;需要丰富情景创设,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将传统教学和情景教学相结合,沟通理论和临床;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角,以教师为主导。

关键词:

情景教学法;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产生于二战时期的美军课堂,当时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方法,亦称听说法。它以语言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强调在环境中教学,利用一种强化了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与目的语的接触面,通过全境化教学,加强了学生接触和运用目的语的学习机会,收效良好。情景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模拟某种情景或景象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虚拟实践性培训方法[1],其最重要的手段是案例教学,目前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2],并受到教育者的青睐,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在各级学校的英语、语文、体育、生物等课程中应用。各类医学教育也在逐步尝试采用情景教学法。中医内科学是一门搭建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的课程,传统课堂讲授方式适宜于基本知识的学习,但对于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明显力量不足。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引入了情景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实践力、临床思维决策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收效良好。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认识到,情景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其特殊性,值得深入研究,现介绍如下:

1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是中医情景教学法的关键

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情景设置,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一点,就在于需要体现出中医的特色。中医的特色在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天地人是一个整体,在有限的课堂空间里如何能体现出整体观念,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料演示天时、地域等相关因素,或借助于教师的情景描述,来虚拟情景,例如可以在寒湿腰痛的病例演示过程中用多媒体播放阴雨天、潮湿的居住环境等场景,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个主要特点,中医学的情景教学法一定不要脱离了中医的精髓。采用案例模拟的情景教学法,可以在教室中安置诊桌、椅子、脉枕、血压计等来布置诊室的环境,由学生扮演医生,教师扮演患者,来模拟诊疗情景。各种病史、症状的询问,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动作形态、语言声息都可以通过表演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来,但是虚拟病人无法把舌苔、脉象表现出来。这是中医辨证论治情景教学法面临的一个问题。有的教师直接通过语言描述告诉学生相应的舌苔、脉象,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是还有欠缺。可以在教学中尝试使用智能舌象仪、脉象仪来部分弥补这种不足。在模拟诊治患者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注重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整个诊疗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望、闻、问、切,要望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注意听患者的声息,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注意切脉的动作要领等,然后就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处方用药等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种情景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模拟医生诊治患者,给他们以真实、具体的情感感受[3],锻炼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

2丰富情景创设提高教学效果

情景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教学需要的情景。创设情景就是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组织课堂教学,激活课堂教学中的认知内驱力[4]。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其所包含的阴阳、五行、天地人统一等思想抽象难懂,对于初涉中医的学生来说,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疾病有一定难度。因此,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就要想方设法创设丰富的情景,用直观感性的情景表达晦涩难懂的内容,以“激活”学生的悟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情景设置可以包括图片、多媒体资料引入、创设问题情景、虚拟环境、临床病例等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牛彩琴等[5]将情景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在中医学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方法包括:创设背景图形,激发学习兴趣;引入生活情景,化解教学难度;再现历史画面,丰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力;虚拟自然环境,增强教学效果;引入临床病例,培育思维能力;引入实验情景,提高动手能力等。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设置各种情景,以景触情,启迪学生思维。例如在“癃闭”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告诉学生朱丹溪提出了治疗癃闭的“提壶揭盖”法,就是开肺气、利小便的方法,但是学生往往还是不太明白,因此在教学中预先准备了一把紫砂壶,在紫砂壶中装上水,但是事先把壶盖和上面的小孔都用胶带封住了,这时给学生演示倒水,水并不能倒出来。把胶带撕掉,再往外倒水,水可以很顺利的流出。这就是气压的缘故。这时学生结合学过的物理知识,重温了水壶倒水的情景。人体也是如此,它和自然界很多原理是一样的,肺主气,气行则水行,开提上焦肺气,可以通利下焦膀胱,故上窍开则下窍自通。通过这种情景设置,把医学的原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印象,掌握了知识,启迪了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更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3将传统教学和情景教学相结合沟通理论和临床

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传统教学和情景教学两者并重,缺一不可。传统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情景教学偏重临床技能的提高。以情景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为例,案例教学一定要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只有通过传统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展案例教学。如果学生尚不明白什么是水肿、淋证,什么是癃闭、关格,何谈其临床特点,如何进行下一步的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呢?因此,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深入理解,才能在情景教学中进行成功的案例模拟、病例讨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还是以传统课堂讲授为好,临床辨证论治,适合灵活地采用情景教学法。只有将传统教学和情景教学相得益彰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沟通理论和临床,使学生听完课,多思考,会看病。

4以学生为主角以教师为主导

在中医内科学情景教学中,学生扮演医生是案例模拟的主角,教师可以扮演患者,起到主导证候的作用。以淋证为例,患者可以说出排尿痛这种主症,但是医生能否问出病程、相关症状、既往史等,则需要看学生对这种病的掌握程度,这也可以起到一个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教师扮演的患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引导出不同的证候,例如尿痛伴有尿血,就是血淋;尿痛伴有砂石,就是石淋;尿痛伴有病情反复,劳则犯病,则是劳淋。可以判断出学生对这种病各种证候的掌握情况。教师在情景教学中的作用还包括引导学生抓主证,明诊断,掌握类证鉴别。主证是辨证论治的关键依据,它是患者感觉最痛苦的症状。主证决定了诊断、处方、用药等一系列后续工作。例如胃痛,患者感觉胃脘部疼痛就是主证,明确疼痛部位就可以做出诊断,它和心前区闷痛的心痛、两侧胁肋部疼痛的胁痛,显然不同。教师可以在情景模拟中进行引导,以使学生明确诊疗的程序。在情景教学结束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表现中的优点予以肯定、表扬,同时指出问题和不足。总之,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拉近理论与临床的距离,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但其具体应用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一定特殊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华洪珍.论情景教学模拟中教师的责任与角色定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10.

[2]郝加虎,孙业桓,张秀军.情景教学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中的应用[J].疾病控制杂志,2005(3):263-265.

[3]杨磊.浅谈病案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0):68-69.

[4]孟爽.基于情景教学法的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学模式探讨[J].文教资料,2010(4):57-59.

第6篇:中医脉诊基础知识范文

针灸治疗学是是针灸推拿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1],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从理论向临床过渡的重要科目,在培养学生针灸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何使学生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技术、经络腧穴理论、针灸操作技能等一系列中医知识运用于临床针灸疾病诊疗是目前针灸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临床诊疗思维,塑造合格的针灸人才非常重要。

临床案例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的真实记录。早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就有医案记载,战国时期扁鹊治疗虢太子尸厥。汉代名医淳于意记载了自己治疗的二十五例医案,当时称为《诊籍》,为后世针灸学子留下宝贵的学习资料。1990年后我国开始广泛探究临床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要使学生系统掌握针灸治疗的理、法、方、术,就必须重视针灸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近10年来,临床案例解析在针灸教学中开始得到运用,左政[2]浅谈《针灸治疗学》的教学体会,他强调教学中应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重现及掌握,在涉及临床各科必须突出针灸特色并兼顾其它,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以临床实例带动学习兴趣。

1 临床案例是针灸治疗学在临床的运用体现和经验总结

针灸临床案例是针灸治疗学在临床经验总结,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可为临床教学提供有依据的、实践有效的诊疗方案,为针灸学生临床诊疗奠定良好基础。历代医家对临床案例非常重视,余震曾云:“成案甚多,医之法在是,法之巧亦在是,尽可揣摩。”(《古今医案按・序》)王燕昌亦云:“盖临证多则阅理精,练事深则处方稳,此前贤医案所以可贵也。”章太炎先生[3]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张山雷在《古今医案评议》中说:“医书论证,但纪其常,而兼证之纷淆,病源之递嬗,则万不能条分缕析,反致杂乱无章。惟医案则恒随见症为迁移,活泼无方,具有万变无穷之妙,俨如病人在侧,馨咳亲闻。所以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医,直不啻聚古今之良医,而相与唔对一堂,从上下其议论,何快如之?”其言发自肺腑,颇为真切。针灸治疗学是建立在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上,学习具体疾病的辨病、辩证与治疗。临床案例是临床医家在系统学习针灸知识后,临床运用的经验结晶,也是祖国医学伟大瑰宝,目前针灸本科教育主要通过老师在课堂上以全国统一书本为模板,规范化、标准化的形式教学,学生从未接触过病患,在短时间内学习复杂、深奥的中医针灸知识,掌握疾病的诊断、辩证、针灸处方及施术,具有一定得困难,通过临床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使学生更好的吸收与理解理论知识。如有一“小儿泄泻”医案:李某,男,6岁,家长代诉:反复泄泻6个月,加重3天。伴腹部冷痛,舌淡,苔白腻,脉细弦等等(具体略)。讲解时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病因、不同的兼证以及不同的大便性状来辨证;根据大便次数及精神状态等来辨轻重;根据病程长短及其他兼证来辨虚实。后确定辩证分型,并依此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选用正确的刺灸方法及处方。通过此医案,使学生对疾病的诊治有较为系统的认识。

2 临床医案有利于在规范化教学基础上与临床实际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

针灸治疗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强的课程,掌握知识必须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在传统的规范化、标准化教育模式,疾病的诊断,处方、施术都是固定模式,而中医精髓在于辩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抽象、空洞、西医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不符合中医学特点,使临床证治粗糙和呆板,也无法学习到中医精髓,更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针灸医生,在教学中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详细的解析,可以使所学内容印象深刻,易于理解,引导学生把理论用于临床,培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当代针灸流派众多,呈现百家争鸣的景象,临床许多名家特色有效的方法并未纳入规范化教学中,通过临床案例的教学可从疾病的诊疗上系统学习针灸的临床运用,并可丰富临床知识。例如在讲述“蛇串疮”的针灸治疗时,除了教科书中的刺灸法外,再举以下3个医案,医案一:以电针结合火针治疗;医案二:以围刺结合铺棉灸治疗;医案三:以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结合药线灸治疗,并讲述以上疗法的具体操作。通过以上的医案,大大开扩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3 临床案例有利于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趣味性

针灸起源于原始时代的氏族公社时期,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中融合了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针灸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经络、腧穴理论和刺灸方法以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针灸理论知识深奥、难懂,学生在学习中会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更无法掌握好针灸临床常见疾病的理、法、方、术。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后,挑选名家名案及自己在临床上的诊治案例,向学生进行案例解析,或者采用师生互动方式,老师提供病例后由学生进行分析,并确定诊疗方案,即可调动课堂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可使学生学习到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提高辨证论治技能,开拓临证思路。

4 小 结

针灸治疗学是一门将理论知识运用至临床的过渡学科[4],中医针灸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至关重要,在几十年教学中观察,老师在课堂上通过临床案例解析,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趣味性,在临床实习中发现,与既往接受刻板教学方式学生相比,经过临床案例教学学习的学生更快适应临床疾病诊治,综合能力更强。这表明临床案例解析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成果显著,达到了其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 左政.浅谈《针灸治疗学》的教学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19(23):42.

第7篇:中医脉诊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辨治思维能力;课堂训练;辨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802-02综合辨治思维能力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医学知识,熟练掌握中医辨证理论,认识和处理临床实际诊疗问题的思想方法。正确的辨证思维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医学理论的临床实践应用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通过课堂分类、分步解析临床实际病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辨治思维能力训练,达到临证时能准确选择辨证方法,熟练概括病因病机,形成完整的病证诊断,从而确立治法,完成临床处方用药的要求。

1训练内容

1.1中医辨治思维能力

即熟练掌握中医辨证理论和各种辨证方法在临床综合运用的能力。清代名医叶天士言:“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精要概括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的全过程,突出了中医临床辨治思维的一般程序和步骤。1.1.1识证证的诊断来自症候的准确收集和分析处理。症候包括症状和体征两大部分,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识证的过程即辨证求因的过程。通过收集病史资料、分析四诊结果,推论病因病机,明辨病位,病性,病势,主次,真假,标本缓急等,完成由感觉到知觉的思维活动,从而达成证的诊断。识证的基本过程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①审证:首先要明确主诉、现病史与既往史的关系。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即主症)。现病史是当前所患病证的病史,包括就诊疾病从起病到就诊时病情演变和诊治的全部过程,以及就诊当时的全部症状(即现症)。既往史是过去所患疾病的病史,包括既往身体状况,曾患疾病及其诊治的主要情况等。其次在明确现症的基础上,要抓主证、辨兼证,明确主次关系。临床病案多错综复杂,往往多证同见,审证的关键在于抓主证,明确主证即可确定病名诊断;同时还要辨兼证,主证、兼证综合分析方可完善证型的确立。

②求因:根据病史资料对现症进行综合分析,以象测藏,由果论因,推求病因病机,这是中医重要的临床思维形式。在审证求因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可用八纲辨证对现症进行分析,明确病变的表里、寒热、虚实,归纳阴阳属性。如外感病初起阶段多表现为表证,进一步发展则可变为里证;而内伤杂病一般都属里证。用八纲辨表里可明确病位及病势,辨寒热虚实可明确病因病性。八纲辨证具有纲领性强、适用面广的特点,可用于临床各科各种疾病的辨证,是中医辨证的最基本要求。通过八纲辨证可掌握病证要领,确定类型,预测趋势,点明治疗方向。其次,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再结合其他辨证方法,才能使辨证更为深入、具体、准确。根据外感内伤的不同特点,当灵活选用不同的辨证方法。如为内伤杂病,可以用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明确病变的脏腑、气血的虚实及病情的转化等;如为外感热病,则可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或三焦辨证等,确定病变的部位、阶段、层次、传变趋势及转归预后等。从而更有针对性、更全面具体地认识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性等。此外,还要对全部病案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了解起病过程,治疗经过,用药情况,病情变化等。同时还要考虑患者年龄、体质、职业、发病季节、情志状况和生活环境等个体因素,如此才能对相兼错杂的症候进行准确的分析。整体观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特色,而病证诊断的个体化特征是证最突出的特点。任何诊断和治疗都必须注意个体的特异性。

1.1.2立法根据识证的结果,抓住主要证候,关键病机,审因论治,制定相应的治则和治法。

1.1.3用方根据已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指导临床选择主方主药、配伍药物,并进行处方分析,确定服药方法和宜忌,完成辨证论治的最终体现。

1.2病证结合辨治能力

即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诊治的能力。在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的前提下,为更快地适应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在培养学生灵活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锻炼学生严密的西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中西医病证诊断能力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2.1根据主症资料提出临床相关理化检查的能力此部分的实施,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授课的优势,分步骤给出病例内容,发动学生同步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从而实现理论知识的临床运用训练。如案例:张某,男,55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欲多饮冷水,每昼夜饮水2暖瓶以上,食量较平时增1倍,尿多而混浊,有臭气。现症多食易饥,大便干燥,形体消瘦,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课堂上先给出以上病例资料供学生分析,此时的每位学生都是主治医生,当面临该病案时,都要作出针对该病例的必要体格检查和选择最佳理化检查指标,并提供自己的理由。在充分开展课堂讨论的基础上,再给出原病例临床相关检查结果等,让学生对照分析自已的得失。

1.2.2根据病案资料归纳西医辨病诊断依据的能力就临床思维而言,西医诊断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中医诊断则讲究灵活的辨证思维,两者有机结合是现代中医临床工作的要求和特点之一。此部分的实施,是在进行中医辨证思维确定中医病名、证型后,接着开展辨病诊断分析,确定西医病名,归纳诊断依据。如案例:某男,45岁,右胁疼痛4年,加重2天。4年前进食油腻后出现右胁疼痛,伴后背痛。此后常因油腻饮食而诱发,平素喜食辛辣厚味,2天前症状加重,不能缓解而就诊。现症:右胁疼痛,伴后背痛,口苦咽干,恶心纳呆,尿赤便干。神清,精神不振,墨菲征(+),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肝脾未触及,舌红苔黄腻,脉弦。查血常规:WBC11×109/L,中性75%,淋巴23%。B超示:胆囊壁增厚。查肝功能正常。根据病史资料,要求学生作出西医病名诊断,同时提出诊断依据。此过程的训练,既可复习回顾西医学知识,又可锻炼学生中西医结合诊断疾病的能力。

1.2.3根据辨病结果分析临床处方辨病用药的意义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而适当的辨病论治则可提高临床疗效,尤其在疑难病的治疗中辨病用药每多体现。这部分训练可解决学生在实习抄方过程中对一些辨病用药的疑惑。如案例:王某,男,42岁。中医诊断:胁痛,证属肝郁脾虚;西医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治拟疏肝健脾,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处方如下:柴胡10g,郁金12g,川楝子12g,姜黄10g,白芍15g,党参20g,白术10g,茯苓15g,佛手6g,砂仁(后下)6g,半枝莲20g,虎杖20g,土茯苓15g,炙甘草5g。在进行处方分析时,学生往往较难用传统的中医理论解释半枝莲、虎杖、土茯苓等化湿解毒药的配伍意义。对此展开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中药药理作用,并适当介绍相关病证的现代研究治疗进展,由此拓展学生的思路,理解临床处方中辨病用药的意义,帮助学生缩短课堂学习与临床实际的距离。

2训练方案

选择完整的临床实际诊疗病例,按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训练过程。

2.1单病证病例的综合辨治思维训练

所谓单病证病例即指患者就诊时表现为较单一的典型证候。在治疗过程中证情相对稳定,变证较少,多以一法一方为主,随症配伍加减治疗即可起效。

对单病证病案的综合辨治思维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熟悉临床诊治疾病的一般过程,熟练掌握识证一立法一处方这一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的一般程序和步骤。

2.2多病证病例的综合辨治思维训练

所谓多病证病例即指患者就诊时即表现为多病多证夹杂的证候,具有病情多变性,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证情转化,因此治法随之改变,治方随之更换。对多病证病例的综合辨治思维训练,也是常与变的思辨训练,是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重要内容与形式。疾病和疾病的诊疗过程都充满变故,即所谓“病无常形,治无常法,医无常方,药无常品”,此部分训练重在培养学生形成知常达变,灵活分析,动态辨治的中医辨证思维观。

2.3急性外感热病综合辨治思维训练

急性外感热病,来势急,病情重,变化快,快速准确的诊治是治疗的关键,临证若辨治失误,不仅影响疗效,甚至导致严重后果。中医辨治疾病的过程即处理不同的证的过程。临床上“证”会随着疾病的发展或治疗而变化,尤其是外感热病,

“证”的变化更快,故吴又可曾有“一日三变”之言。因此,对急性外感热病的综合辨治训练,重在强化学生要注意对不断变化的、错综复杂的症候进行辨别,严密注意病证性质的变化(如寒热虚实的转化),明确病变的主次、标本、邪正的关系,以及旧病与新病,表证与里证的关系等,从而减少临床误诊、误治。

第8篇:中医脉诊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 临床技能培训改革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59-03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熟练的临床实践技能。临床技能培训作为医学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重要环节,一直受到国内外医学教育院校的热切关注。自2010年以来,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已成功举办了6届,它以“展风采、奉学道、精医术”为主题,主要目的在于培养临床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和运用能力,全面提升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以及倡导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及创新意识。竞赛向社会传递出一个信号:临床技能培训在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调动了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的积极性,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加强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的热潮。

我校连续三年参加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赛区的比赛,作为少数参赛的中医院校之一,在备赛、参赛以及观摩的过程中,发现目前我校的临床技能培训尚有较多不足,特别是相对于西医院校还有很大差距,希望以全国大赛为契机探索我校临床技能培训模式的改革方案。

一 我校临床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1.临床教学与实习基地资源不足

作为中医学院校,我校直属附属医院主要为三级甲等中医综合医院,现有能供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与实习的三级甲等西医综合医院数量较少。随着近几年医学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以及各地医学院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临床教学与实习资源严重不足,体现为进入临床实践的学生数量剧增,速度远远快于医院患者数、病种数、典型病例数的增长。另一方面,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很大一部分患者不愿意配合临床教学,加上《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给临床带教带来更大的压力,这必然导致学生临床实践机会减少。

2.临床师资培训不足

为了实现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目的,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从2012年起施行“2.5+2.5”的教育教学模式,即学生在3年级下学期时就进入临床,在临床医院完成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的理论学习。然而,各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师主要接受各自医院的管理,学校无法按在校教师的培训模式对临床教师进行统一的教学管理培训。一方面,临床教师承担着临床繁重的工作任务,对临床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不重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研究,影响学生的上课效果。另一方面,临床教师缺乏统一规范的技能培训,在给学生做技能操作培训时比较随意,自身操作的不良习惯无法对学生进行规范的指导。

3.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设备欠缺

我校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以本科医学教育为主,为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习前较熟练地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反复临床提供了开放的临床技能训练平台。中心融合多学科、多功能、开放性、网络化、资源共享等特点,实现统筹临床教学安排、临床教学实践、临床师资培训等功能。但是,中心目前的模型种类比较少,主要为内科四大穿刺、妇科操作、静脉输液等模型,其他模型还有待完善。培训模型始终无法完全代替诊所病患,因此,进一步拓展临床教学与实习基地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临床观察与实践的机会。

――――――――――――――――――――――――

* 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项目(编号:X2013021)

二 我校临床技能培训模式的改革措施

1.完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拓展临床教学、实习基地

现有的临床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加上紧张的医患关系,导致医学生临床的实践机会减少,鉴于这些因素,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引入模拟教学成为当前医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之一。模拟教学即通过各种临床技能操作模型,使医学生在不接触真实病患的情况下进行各类临床操作的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临床教学资源的不足,为医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临床技能操作机会。从近几年全国临床技能竞赛的竞赛项目来看,我校临床技能教学培训中心的模型、设备等过于陈旧,种类不全,需要通过购置新模型、设备等进一步完善中心建设。同时,加大中心开放力度,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利用中心资源。

2.完善临床师资的培养

培养出高水平的老师是培养好学生的前提。作为临床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一方面,学校要对各临床教学医院的教师进行统一规范的教育教学方法培训。定期开展教学研究,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授课与模拟训练、病房实践相结合,教学与临床相结合;另一方面,选派临床教师观摩全国临床技能竞赛,在观看竞赛时发现自身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教学指导累积经验。不仅如此,学校以组织临床教师技能竞赛的方式,以赛促教,希望通过竞赛的形式提高临床教师对临床技能培训的重视。

3.以赛促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组织校内临床技能竞赛,竞赛按照全国大赛的模式,内容全面覆盖各临床专业的技能操作和相关知识点,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麻醉科、眼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病理科、影像科、检验科等。还要涵盖医德医风、人文关怀、心理素质及临场应变能力、临床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考核。竞赛是一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全面检验,我们更希望通过组织校内竞赛,让学生有机会锻炼临床思维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 全国临床技能竞赛备赛建议

1.选拔参赛选手

在学生完成三年级课程后,根据学生理论成绩、临床技能考核成绩以及平时综合素质考评,进行初步的筛选。通过初筛的学生将会有两年的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在后期确定最后人选时应该避免一次筛选的局限性,强调通过多次临床技能考评,不仅仅依靠操作熟练程度,更要注重选手的理论知识水平、无菌观念、临床思维能力、人文关怀、团队精神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实力。

2.与医院加强合作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从第一届到第六届,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参赛选手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核在竞赛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选手需要根据题目分析判断自己应该进行哪项操作,除了考核选手的操作水平,同时还考查学生的临床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以往将在医院实习的参赛选手召回学校进行操作技能突击训练的传统培训模式已经跟不上大赛的需求。相对于学校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生临床思维的建立更加依赖于临床医院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将训练模式由脱离临床的“纯技能训练”转变为“技能结合临床的复合式训练”,让筛选出来的候选学生集中到一家医院实习,由医院主导培训,在实习过程中结合临床病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由学校配合医院提供训练模型,以及协调竞赛相关事宜。

3.组建完整的师资队伍

往年我校临床技能培训主要依托于学院西诊教研室,偏重于内科的教学,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因此急需组建一个完整的培训师资队伍,必须要涵盖临床内、外、妇、儿、耳鼻喉、皮肤科等科室,每个科室至少一名专职负责技能培训的教师,除了负责日常的培训工作,还需要定期以竞赛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不断完善临床技能竞赛题库。一是将往年竞赛的题目收集并完善;二是组织临床医院各科室副主任以上的医生参照往年竞赛的题目结合医院病例出题。在平时训练时要培养学生迅速审题的能力,要做到能够快速找出题眼,准确地做出判断。

4.加强人文关怀培养

第9篇:中医脉诊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危重患者;院前转运;风险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1(b)-014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bout severe patientsin pre-hospital transport.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2014, 341 severe patients of pre-hospital transport in Ji'nan Emergency Center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 The age of the 341 severe patients was from 15 to 83 years old, the average was (48.6±6.96) years old. During transport, 56 cases were rescued, accounting for 16.42%. 2 patients died and 1 case happened medical disputes. Conclusion Before transport should assess transferring condition, conduct medical treatment and effective psychological prevention. During transport should strictly observe patient's condition, find the processing problems in time, then the risk of transport can be reduced. The success rate of transport can be improved.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disputes can be effectively reduced.

[Key words] Severe patients; Pre-hospital transport; Risk

院前医疗急救(以下简称“院前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于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与健康愈加重视,患者及其家属对院前急救提供的医疗质量、出诊数量和装备要求都在不断地提高。为患者提供迅速有效的抢救措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转运至医院,是院前急救的目的。院前急救反应国家及社会对重大伤害疾病应急能力及公民的品格能力,反映公民对疾病的自我急救和急助他人的知识和能力,它是现代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标志[2]。如何为患者,尤其是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安全高质转运是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由济南市急救中心出诊进行院前急救的危重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法,对入选危重患者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危重患者院前转运时的风险因素,探索规避风险的防范措施。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

2 结果

院前转运的341例危重患者,男175例,占51.3%;女166例,占48.7%。年龄15~83岁,平均(48.6±6.96)岁。15~60岁249人,占73%;>60岁92人,占27%。疾病种类:各类休克70例,呼吸衰竭68例,脑血管意外53例,各种中毒28例,心力衰竭27例,急性心肌梗死25例,脑外伤20例,肾功能衰竭18例,恶性心律失常17例,其他15例。从外地医疗机构转回市内的有156例,由市内医疗机构转出外地的有182例,其他3例,其中50~100 km的200例,>100 km的47例。在转运过程中,患者病情发生变化的56例(占16.42%),其中发生休克加重的16例,血压升高的9例,外伤出血加重的7例,呼吸衰竭加重的10例,恶性心律失常的9例,呼吸、心跳骤停的5例。其中,死亡2例,医疗纠纷1起。

3 讨论

3.1 客观环境的变化导致患者的病情变化

因为客观环境的多变性和不稳定性,急救人员在急救现场,对危重患者只能进行初步的病情判断、简要的病史询问、简单可操作的体格检查,而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病情评估和处理[3]。尤其在转运途中,路途遥远、交通阻塞、紧急刹车、路况差、车辆颠簸,都可使转运时间延长,甚至引起患者的继发损伤,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发生突然变化,如血压不稳定、休克加重、出血量增加、神志不清、心律失常,甚至出现呼吸、心跳骤停,也可能造成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降低、输液器脱落、心电监护设备信号不稳定等情况。此外,在户外温度较低时,心电图仪、血糖仪、监护仪的灵敏度也均会受影响,使转运途中医疗风险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3.2 急救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对患者进行医疗急救效果不同

由于急救人员的学历和经历高低不齐、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有强有弱、基础知识和医疗水平有限、对全科医学和复杂问题的掌握度有差异、对户外环境中病情变化预测经验不同、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存在差异、工作责任心、专注力不同,最终导致在转运途中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判断和控制的效果不同。

3.3 救护车内空间及急救药品数量的限制导致对患者的抢救时间难以持续

因救护车空间的局限性,导致车载的急救设备、药品种类、药品数量、桶装氧气数量相应受限。例如在院外急救时,如病情需氧量大,对给氧浓度需求高,而转运路途遥远时,很难保证足量氧气供应,因而影响病情,给抢救工作带来困难。医护人员配置不足,功过强度大是造成患者不能及时转运的主要原因[4]。而救护车狭窄的活动空间,直接限制人员配备,对于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的病情变化支持受限,对病情加重、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难以进行持续有效的抢救。

3.4 通讯设备的配备不齐全或信号不稳定,可能影响长途转运患者转运成功率

通讯设备的配备非常重要。如果途中遇到堵车,导致转运时间延长,车载物资不足,这时需要用手机联系就近的急救中心增援、补给。此外救护车辆在陌生路径别是在大雾天气时容易迷路,因此,如果车载电话、GPS定位系统、导航仪等设备配备不到位,将降低抢救效率[5]。

3.5 传染性疾病对转运的影响

现场救护应激性强,对潜在的传染病患者及家属无法做到有效的消毒隔离处置,医护人员、驾驶员、甚至患者与患者之间易发生交叉感染。

3.6 转运路途较远导致患者的心理变化

转运途中,患者除了要面对病痛和持续治疗,还会对转运后的治疗效果和转运所带来的经济负担进行思考,在适应陌生环境之外还会对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意外状况担心,天气原因也不可忽视,例如下雨、下雪、大雾等天气,容易造成交通堵塞,患者及家属求治心迫切[6],对患者心理造成压力,加重病情,使医患关系矛盾加剧,医疗风险加剧。

4 体会

4.1 规范120调度人员接听电话行为,提高派车成功率

呼救者往往因为缺乏医学判断的经验和急救常识而出现急躁、慌乱的情绪,所以在调度员接到呼救电话时,首先应做到态度平和、思路清晰、耐心交流、语速适中,快速准确地采集并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具体急救地点、接车地点及附近标志性建筑、报警者的联系电话、患者数量、主要症状、有无特殊需要等信息,以就近、就急的原则选派急救半径内的急救人员。并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派专科医生出诊,提醒随车人员即时增减急救设备、药品和仪器。在危急重症抢救现场和转运途中,可以调派各科专家,利用远程监护系统为患者进行专科指导和会诊,以增加转运的针对性和安全性,提高抢救成功率。

4.2 尊重患者及家属知情权

在转运前必须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转运风险的告知,讲明大致路途长度、路况、预计到达时间、途中所需医疗设备及救治措施、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和相应的处理,明确转运的利与弊,要求患者及家属认真阅读正式的转运协议书并签字。将已有的医疗记录如门诊病历、化验单、影像学检查单、心电图等资料以及患者门诊卡、医保卡一起随车带走。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转运前心理辅导,安抚患者紧张情绪,鼓励其面对治疗的信心。

4.3 转运前制订详细转运风险预案,降低医疗风险

据统计,院前急救所转运的患者中,需现场立即进行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占5%~15%,济南市急救中心占到16.42%[7]。对于院前急救工作,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医疗机构在目前的安全技术与管理下,完全杜绝医疗风险难以做到。但研究表明,尽管医疗风险难以杜绝,但大多数医疗不安全事件都可事先预防[8]。所以危重患者转运前,应认真评估病情,制订转运计划。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加以防范,降低风险发生率。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相应的急救处置,如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检测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并持续心电监护,必要时可做纸质心电图留档;对于外伤患者应先进行止血包扎与固定;对于情绪异常、躁动不安的患者应提前使用固定带妥善制动四肢,并用软垫对软组织进行保护,以免在搬运过程中造成误伤;应根据病情使用相应的急救药品,以减轻患者的症状,稳定生命体征,即使暂不需用药,也应建立至少一条静脉通道,维持滴注生理盐水备用;出发前必须再次检查尿管或胃管以及呼吸机管路的畅通,避免因搬运造成的脱管,并关注患者神情和情绪变化。

4.4 转运途中重视患者病情观察,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必要的治疗措施

转运途中,对所有的危重患者都需建立至少一条有效的静脉通道,以便及时进行药物治疗;保证治疗管路和监护仪线路正常运转,细致观察、精力集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妥善连接并安置输氧管,调整合适氧流量;因悬挂输液袋的高度变化和救护车车体运动,往往引起输液时滴速的变化,护士应随时观察和调整输液速度、及时更换输液袋;注意输氧管、输液管、导尿管、胃管、负压吸引管等是否通畅无压迫;车辆颠簸,往往引起咳痰量增多,医护人员应随时观察痰液量,必要时吸痰;对脊柱损伤的患者,应先用长脊板进行固定,再将长脊板固定于上车式担架上,避免脊柱的二次损伤;对颈椎损伤的患者则须用颈托及头部固定器固定患者的头部,医生与患者交流时应位于患者的顺目位,减少患者做颈部运动的可能;对路途远、转运时间长的患者可留置尿管并记录尿量;对神智不清的患者,应将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因呕吐引起的误吸;对躁动不愿合作的患者,除使用镇静剂外,可用四肢约束带固定,并在骨隆凸部位放置软垫,保护软组织;若病情出现变化应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当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行CPR心肺复苏术,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术[8]。

时刻注意保持车内清洁卫生,为患者及家属创造舒适可靠的治疗环境。医护人员在面对患者时应目光柔和,语气镇静,主动为患者介绍车内环境和各设备用途、询问舒适度,以减轻其紧张情绪,提高安全感。如遇患者或家属有晕车、呕吐现象,应及时提供污物袋、清理呕吐物、并亲切安慰。

4.5 做好院前院内的衔接工作

在将要抵达医院时,随车急救人员应及时联系所送往医院急诊科的医务人员,简要说明初步诊断,嘱其做好接车准备,可提前通知接诊人员,让实验室、B超室、CT室、放射科等做好相应的检查准备,为后续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4.6 转运后的车辆清洁消毒、维护及回访工作

为了避免一些潜在疾病的传染以及患者与家属的交叉感染,每次急救转运任务结束返回单位后,医护人员要及时做好救护车内的消毒工作,更换一次性用品,倾倒医疗垃圾,严格按照消毒规范来进行消毒车内的仪器和设备。

急救物品的检查和仪器的维护。随时保证救护车上的急救设备、药品、氧气和耗材的充足和完好,每个班次在接班时应对车载设备进行检查、清洁和维护,保证仪器电量充足;保证急救药品和一次性用品无破损、无过期、无污染,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每次出诊后都要及时进行清洁消毒、整理和补充。

定期回访。由于电话随访方法简便、经济及操作新好,被逐渐应用到患者延续性护理中[9]。对于转运结束的病案,设置专职人员进行电话回访,对患者转院后的治疗措施、效果、预后进行了解并记录,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

4.7 医务人员专业技能、心理素质、风险意识训练

Kue等[10]研究表明,由专业人员进行转送,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凡从事转运危重患者的医护人员,除掌握基础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必须定期接受专业急救项目培训及考核,主要包括气管插管术、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术、体外除颤术、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术等单项操作技能和集体配合技能;熟练掌握呼吸机、除颤仪、体外按压器、吸痰器、碳氧检测仪等急救设备的操作、调试、参数的选择以及适应证和禁忌证等。并且利用模拟人和模拟病例进行不定期场景式模拟训练。此外,驾驶员定期接受行车技能与安全培训,担架员接受搬运技巧、团队配合技巧培训。经过不断地强化训练、系统训练,确保院前急救团队能够优质高效地完成救治任务。

院前急救是医疗风险发生率较高的领域[11],是急诊医学体系的首个环节,患者具有起病急骤、病种复杂、不易判断等特点,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期望高,户外工作使急救人员体力消耗增大,急救人员在出诊时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因此,院前急救工作者应具有健康的体魄、分秒必争的急救意识、丰富的急救经验、灵活的现场应变能力、较强的沟通技巧、迎难而上的奉献精神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强化急救工作者的风险意识[8,11]。院前救护本身是特殊性质的医疗行为,无论从受理求救电话、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奔赴目的地、现场救护、转运途中、甚至抵达医院现场交接等各个环节,都充满风险与挑战。并且急救者面对的患者年龄差异大,文化修养及社会角色不同,病情危重、紧急、复杂多变,稍有不慎可能会铸成大错。院前急救具有紧急性、高风险性、复杂性、高技术性、环境不稳定性和结果不确定性 ,院前急救人员应有针对性的接受防护教育,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了解工作的高度风险性 , 完善急救流程,提高预见能力,增强防范意识,做好自我保护。

4.8 争取政府对急救中心的人力物力的扶持力度

急救中心是非营利性公益福利的医疗机构,其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其付出要大大超过经济收入,经济水平也影响社会和专业人士对院外急救患者的评估[12]。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急救中心的扶持力度,适当增加财政投入,设置相应的政策和专项资金,为救护车配备高级的救护设备和通讯设备,开设120绿色通道,提高救护车的整体质量,提升院前急救的救护能力。可以开展空中救护、水上救护,购买直升机、橡皮艇,这样才能使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危重患者远程转运是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环节,对扩大高水平医院的救治范围,抢救危重病患者生命有着重要意义[13]。随着重大灾害的频繁发生,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与医院应急资源分配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院前、院内急救链条中医院急诊服务体系在灾害救治中占有主要的作用,建立医院急诊服务体系总的原则为整合医疗资源,优化管理模式,加强应急演练[14-15]。应尽快壮大急救队伍,丰富急救资源,规范急救行为,推广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科学提高急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S].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第3号令.

[2] 周晓峰,司红苗.226例脊柱外伤院前急救存在问题及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3):99.

[3] 周仁利,刘永忠,李小珍,等.损伤控制策略下一体化急救模式在危重症院前院内急救中的应用实践[J].疑难病杂志,2014,13(4):389-391.

[4] 陈莉萍.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潜在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97-99.

[5] 王磊,沈爱玲,贺云龙,等.完善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7):156-159.

[6] 刘维维,孔祥玲.急诊护士离职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2010,10(7):466-468.

[7] 武秀昆.院前急救中的危重病患者抢救[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7):448.

[8] 许平.医疗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及预警控制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3.

[9] 谢凤兰,成守珍,蔡卫,等.延续护理服务部专职工作岗位的设立及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47-49.

[10] Kue R,Brown P,Ness C,et al. Adverse clinical vents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by a specialized team:preliminary report [J]. Am J Crit Care,2011,20(2):153-161.

[11] 冯守映,骆贵强,凌晨,等.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6):123-124,126.

[12] Nurok M,Henckes N. Between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the social:valuation of patients,the fluctuating economy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work [J]. Soc Sci Med 2008,3:335-343.

[13] 刘云松.陆地远程转运危重患者的经验[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7):封三.

[14] 赵晓东,马俊勋.医院急诊体系在灾害救援中的作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10(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