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端农业发展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带一路”战略是当前国家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重要表现,充分利用国际平台,发掘沿线城市、区域与国家发展优势,推动农业走出去与引进来,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吐鲁番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处于战略节点位置,应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充分推动吐鲁番农产品发展与出口,提高区域发展水平。理性认知该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思考突破困境的发展路径,以实现农业发展目标。
关键词:
农业;经济
1吐鲁番农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性问题分析
从区域与市场角度来分析,吐鲁番地区属于极端干旱区,水资源十分匮乏,农业生态条件不充分,虽然建设了一定的水利工程,但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区域缺水的现实情况。加上该地区属于山间盆地,表现出较强封闭性,农产品市场发育相对较低,绿洲内市场过于狭小,且分散性突出,区域与国内、国外市场间距离较远,对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利因素;从民族与人口素质来分析,吐鲁番地区民族数量较多,区域教育水平不高,人口文化程度相对偏低,这也是制约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资金角度来分析,该地区资金投入不足,个体经营分散且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2吐鲁番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分析
虽然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多现实性问题,但可以通过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农业,科学布局,打造高端农业产品,依托“一带一路”战略优势,积极推动农业产品出口,切实扩大农业经济效益。具体发展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构建现代农业基地,培育品牌效应
吐鲁番农业要想获得更好发展,在根本上取决于其农产品质量,而产品品牌则是赢得市场的关键。缺乏质量,则无法占据较好的市场地位,缺乏品牌,则无法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吐鲁番地区光热资源十分充分,无霜期十分长,这也为其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现实条件。如葡萄、甜瓜等,农业产品质量十分高。通过区域规划,可以推动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并关注品牌培育,塑造吐鲁番农产品品牌,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业基地构建,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工作,确保质量持续与稳定,在市场中树立良好质量形象,从而培育吐鲁番农业品牌,为区域其他农业发展与产品效益提升,提供支持。
2.2提高现代农业技术,关注农业发展可持续性
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要实现持续性,就需要切实普及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吐鲁番农户栽培技术,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就当前实际来分析,吐鲁番农业发展在栽培技术上,尚未形成标准化作业,量化指标尚未建立,且缺乏相应的量化控制设备与技术,导致农业过量施肥或盲目应用农药,这不仅降低了其农产品质量,还给农产品带来了一地的有害物质,甚至出现了有害物质超标问题,对消费者健康存在较大影响。与此同时,过量施肥或农药施用,对生产地区的土壤与地下水构成污染,不利于区域农业的长远与持续发展。基于此,吐鲁番需切实关注现代农业技术普及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并实施量化指标,切实保障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
2.3在农业经济中引入“互联网+”思维
吐鲁番地区属于传统农业区,为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可以引入“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优势,将生产、经营、与服务相结合,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实现吐鲁番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农业经济中引入“互联网+”理念,可以实现产销有效结合,将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模式,转化为消费导向模式。同时,也为发展精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条件。如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配置农业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与自动控制技术,提高农业控制水平。借助互联网,还可为农民提供科技、政策、市场等信息,切实降低农产品积累等风险。
2.4发挥“一带一路”优势,推动农业出口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吐鲁番处于一个战略节点位置,且随着该地区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未来,其势必会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点。吐鲁番可以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充分借助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农产品出口,以满足周边地区农产品市场需求,特别是中亚地区,这也是吐鲁番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还应关注物流建设,为吐鲁番农产品走出去提供现实条件,推动其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艾皮孜古丽·阿布都古丽 单位:吐鲁番市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参考文献:
关键词:品牌农业; 现状; 对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打造区域特色的农业强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随着我国对外的全面开放,国外许多品牌农产品纷纷进入我国参与市场竞争,这给国内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可以说,农业品牌竞争的时代已经来临。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加快品牌农业的发展,对推动湖北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 湖北省品牌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品牌农业是一个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具有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并以优质产品和良好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强化品牌培育和依托品牌来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已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中普遍实施的一个重要方略,特别是在农业发展理念不断出新、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更显紧迫。
(一) 基本态势
1. 政府、企业、农户以及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北省以绿色食品品牌为突破的农业品牌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从实践层面看,由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部门,在发展无公害生产,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培育绿色食品品牌上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广大生产企业对产品认证及标识申请的热情不断增强,全省农产品的注册商标已经超过5000多个,仅2005年1-7月,全省企业注册的农产品商标就达到了300件。而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农户,也自觉参与到品牌营造活动中,扩大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规模;广大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及食品的品牌消费意识也不断提升,如有70%的城市消费者选择超市购买农产品和食品的原因就是来自对品牌的信赖。这种情况说明,农业及农产品品牌意识在各类主体中正日渐浓厚。
2.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张。近年来,湖北省大力开展品牌营造活动。2005年具有三类品牌标志的产品总数已达1220种,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品牌数分别进入了全国的第2、第3名。2006年上半年,全省有效使用三品标志总数达到1369个。其中有256家企业的913个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总值达到了273.7亿元,绿色食品技术推广面积为602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9%;139个单位的213个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产地证书,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总数355个,总产量171.65万吨,总销售额128.02亿元,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增长;有13家企业通过有机食品生产认证,77家企业的101个产品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有机食品技术推广面积17.3万亩。这种迅速扩张的发展规模,为品牌农业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品牌建设与产业化联系日趋紧密,各级政府开始致力于农业品牌化建设。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湖北省已初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标志品牌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农产品品牌产业化发展格局,呈现出区域性辐射、规模化生产、行业性带动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自新农村建设战略推进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品牌化建设的进一步支持,武商等几大商业集团在咸宁、潜江、孝感、黄石等市,正提速建设大中型综合超市,周边城市的蔬菜、水产品、生猪等农副产品,多以品牌进入武汉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及超市,并得到“优惠优先”。 自2007年首届全省农博会后,仅孝感市进入武汉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就有6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30亿元,占该市农产品商品总量的70%。仙桃市的农产品企业则主动出击,与武汉各大超市广泛合作。目前已有九菊皮盐蛋、毛嘴卤鸡等70多个品牌产品,进入武汉各大超市,销售势头看好。
7. 通过各种博览、展销方式,加强国际合作,为农产品品牌交流搭建平台。入世以来,湖北省加大向国际市场展销湖北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力度,并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达成合作协议。2006年2月底3月初,湖北省16家企业的30多个产品参加了日本福冈绿色食品博览会和德国有机食品博览会,签订意向性供货合同7000万美元。在“香港—湖北商品展示月”活动中,湖北神丹、稻花香集团等35个企业随团出访,包括国宝桥米、武昌鱼、洪湖莲藕、云梦鱼面、孝感麻糖和米酒等在内的78个湖北特色品牌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引起了香港市民的广泛关注。在“走出去”的同时,武汉市通过举行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着力构建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大平台和市民认知品牌农产品的大展台,为本地农产品进入武汉各大超市打开了通道。在2005年的第二届农博会上,有600余家商家参展,通过安排龙头企业与各大超市的产品交流会、产品比较观摩会,为农产品品牌交流与营销搭建了良好舞台。
(二) 潜在优势
1. 品牌农业发展的天然优势。湖北省发展品牌农业的天然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具有发展品牌农业的生态优势。经过长期努力,湖北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年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面积达到1500万亩,先后建立了京山、洪湖、宜城等农业生态县和洪山菜苔、京山桥米、孝感太子米、邓村绿茶等生态生产小区。这为品牌农产品形成及规模扩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二,具有形成品牌产品的物种与品种优势。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和平原、山区、丘陵与湖区的多类地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在长期的发育中,产生了许多质量优异的名特优农产品,同时经过充分整合,形成了九大特色和九大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获得了“鱼米之乡”、“果蔬之乡”、“药茶之乡”、“畜牧之乡”的众多美誉。第三,具有品牌农业发展的物质数量优势与基础条件。品牌农业的内在质量属性首先建立于数量基础。多年以来湖北的主要农产品数量均居全国前列,2005年淡水水产品居全国第一、油料居于第二、肉类居于第十。这种数量较大的农产品,为我们进一步提升质量,开创品牌,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 品牌农业发展的市场优势。从现实来看,湖北品牌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很大。第一,城市居民对食品的保鲜与安全十分关注。据我们城镇消费者调查,58.2%的消费者认为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是影响其购买行为的首要因素,其中70%的消费者喜购品牌农产品和食品,尤其对本地品牌农产品和食品(保鲜程度更高)的信赖度更高。第二,城市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安全食品的意愿支付水平较高。对于健康和卫生食品,有78%的消费者表示可以接受高出普通食品15%左右的价格,有37%的消费者表示可以接受高出30%左右的价格。这为湖北省全面实施“三类食品”的品牌化经营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支持和动力源泉。第三,湖北省的禽蛋、食用菌、蜂蜜等产品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东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2005年湖北产的鲜鸡蛋、干食用菌、蜂蜜及活猪出口均列全国首位,其中,鲜鸡蛋干食用菌、蜂蜜分别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1.15%、26.23%、27.67%。这充分显示了湖北特色品牌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国际市场空间。
3. 品牌建设的科技优势和文化依托。湖北是我国的科教大省。据有关资料显示,分布在湖北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村部门的农业科研人员、技术干部多达2万余人。这种人才优势及大量科技成果,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品牌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古老的荆楚文化,不乏有传统农业中的优良工艺和各种历史文化的承载。以此为依托,加强创立和扶植具有文化特征的知名品牌,是把本土农产品和优质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重要方式。
7. 优势产业带规划的实施和标准化生产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了规模优势。湖北有许多具有自然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以武汉为中心的蜂产品加工基地,以随州为中心的食用菌出口基地,以潜江、洪湖、监利为中心的水产品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水果加工出口基地,以恩施为中心的山野菜出口基地等等,发展势头良好,为发挥农业的品牌效益创立了规模优势。继续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将为湖北品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 主要问题
1. 湖北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品牌营销较差,高端市场占有率较低。超市因其良好的购物环境、较高的准入门槛、齐全的商品种类和营销量大被人们称之为高端市场。而进入高端市场对品牌拓展效应巨大。但调查发现,在武汉主要超市经营的数百种上架食品中,湖北本地生产的产品数量较少,在主要超市所占比例不到10%,有些甚至低于5%。在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中,能够进入武汉各大超市的数量也极为有限。究其原因:一是超市经销商与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缺乏沟通,导致买卖双方脱节。二是本地农副产品包装落后,促销措施不力。三是大型超市进入门槛设置较高,农户或地方企业感到无利可图,而不愿进入。
2. 品牌创造与创想的能力较弱,缺乏知名农业品牌。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尚未把发展品牌农业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只热衷于引进外地名牌来实现短期效益,忽视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地农产品品牌的培植;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品牌创想。出口农产品有不少以“贴牌”形式外销。例如,洪湖咸蛋借用港商品牌外销,利润大头被别人赚走。
3. 城乡二元模式下农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湖北省品牌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内部结构尤其是规模结构不合理。2007年湖北省有20827家食品及加工企业,其中100人以上的企业只有67家,10人以下的企业20798家(占总数的83.8%),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也只有173家。小企业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难上档次,创品牌更困难。二是各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平衡,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地区发展较快、水平较高,鄂西南山区发展缓慢。三是相关产业之间的发展不够协调。与农产品加工业相关的农产品生产、营销、物流配送及服务业之间的产业链条连结不紧密,影响整体系统的运转效率。 转贴于
(四) 深层原因
1. 品牌意识淡薄,营销观念与方式陈旧。一般来说,农民的市场观念和品牌意识与农民的文化水平存在直接关联。2007年统计显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6.5%,其中文盲和半文盲占5.5%。这种低文化素质加之未能有效的组织,使他们长期依循传统的产销模式,直接出售初级产品,很少注意农产品的形象。而在发达国家,农产品或由农业合作组织或由企业集团实行直销或连锁经营,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有60%以上果农加入新奇士橙协会,协会与果农成为利益共同体,都具有极强的品牌经营意识。
2. 农业经营过于分散,龙头企业带动较弱,标准化生产难推行。一是农户的协作程度不高。2007年,湖北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不足100万人。二是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较弱。2007年,湖北21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只有70亿元,利税只有7亿元,而河南双汇的销售收入是160亿元,利税12亿元。三是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分散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在市场交易谈判中的地位低下,权益保障能力较差。四是标准化生产难度大。不同农户之间在技术、资源和生产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别,难以维护品牌的内在一致性特点。上述情况直接影响着农业品牌战略的实施。
3.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对品牌创立形成直接制约。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近几年虽有较快发展,但仍显滞后。突出问题是规模结构不合理,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加工层次低,粮食中仍有70%以上以原粮方式出售。一些经过初级加工的产品,因加工不细,包装不精,给人以档次较低和质量不高的印象,从而直接影响到品牌的附加价值,也对品牌创立形成一定制约。
二、 湖北省品牌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 大力发掘特色资源,实施特色农产品品牌带动战略
湖北农业资源类型多样,凭借良好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物种资源,天然成就了许多特色性的农产品。如武汉的洪山菜苔、蔡甸的莲藕、京山的桥米、孝感的太子米、远安的鸣凤米、三峡的脐橙、邓村的绿茶、洪湖的野鸭等等,均是在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特色产品并具有品牌效应。因此,要深入调查、充分研究、认真规划、科学评估和深层发掘湖北省的各类特色农业资源,选择一些发展潜力明显、生产数量较大的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培育,通过各种措施,使之快速成长为名牌产品,进而通过品牌产品的市场带动战略,将湖北的品牌农业推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二) 加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建设,扩大产品市场规模,增强品牌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既要有质量做后盾,又要有数量奠基础。在品牌创建初期,如果没有数量的扩张,仅仅依靠质量则是绝对难以实现品牌的内在价值的。因此,要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运用各种方式,不断扩大产品的生产规模。为实现这一目标,湖北省已重点建设了包括优质水稻、油菜、畜禽和水产品等在内的九大特色产业带和一系列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应加大以上特色产品和品牌产品的营销推介力度,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湖北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三)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龙头企业对品牌农业的带动力
在市场导向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开拓、科技创新、资金融通、资产整合和现代管理能力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与市场的衔接和对基地与农户的带动,将品牌经营的理念融入到各个环节,逐步打造并形成具有增值潜力的特色农业品牌。目前,湖北省已十分注重发挥21个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158个省级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品牌农业中的带动作用。如京山县的轻机国宝桥米有限公司,通过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和强化市场开拓,不仅通过了原产地保护认证,而且在第四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上,荣获全国十大优质稻米的金牌,成为湖北省发展品牌农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有鉴于此,今后应加快油菜、畜禽、水产品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相关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对品牌农业发展的带动力。
(四) 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对品牌价值的增值能力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是树立农业品牌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要。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形成过程看,由品种研制,到良种选育,再到产品生产和后序的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支持。而现代农业发展中,来自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围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以及产品加工的发展,开创了许多新兴的科技领域,为新的产品品牌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近些年来,湖北依靠优势人才资源和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雄厚技术,为品牌农业的培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有关无公害蔬菜、茶叶等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科研成果日臻成熟并大面积应用。但仍需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与支持力度,努力构建一个从农业生产、加工到营销的技术创新体系,集成开发和重点示范一批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保鲜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增加品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推进品牌农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五) 采取品牌延伸方式,不断拓宽品牌范围,建立和完善品牌体系,丰富品牌农业的发展内涵
随着各种生产经营主体市场意识的增强,品牌与商标已经从最初所赋予的识别功能和促销功能向信息传递功能、价值功能、形象功能的综合功能转变。而不同的消费者对品牌功能的需要往往不同。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必须围绕核心品牌,建立健全品牌体系,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其主要的措施就是通过品牌延伸方式来拓展品牌范围,向消费者提供同一品牌多种不同功用和形象的产品。虽然品牌延伸是当前知名企业常用的发展战略,但对于农业企业来说,引入品牌经营的理念,采取品牌延伸方式来推进品牌农业发展,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为此,应该借助于工业化中的品牌经营思想,在进行品牌设计时,将保持品牌核心价值和个性的一致性作为品牌延伸的关键。如农产品的绿色功能、消费功能和安全功能等,都是农产品品牌延伸和发展品牌农业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要方面。
(六)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推进品牌农业发展
品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行政手段的推动。一是切实做好发展品牌农业的组织实施工作。在专门机构的组织下,认真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为品牌农业的创立、发展和壮大创造良好条件;二是要做好公共服务项目的提供和资金援助工作。除了相关的信息服务外,对品牌的认证、注册、科研、广告等有关费用,财政给予一定的扶持和资助。三是加强名牌产品和品牌农业形象的塑造和宣传。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广告新闻等各种媒体手段,不断扩大湖北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四是以国家标准强化品牌产品的质量。严格按照质量标准组织生产,确保品牌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五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广大生产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质量保证能力。六是要通过法律法规宣传、典型示范引路、具体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民及农村经济组织的商标法律意识,激发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注册商标和使用商标的积极性,增强农产品商标的显著性和商标注册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湖北统计年鉴(2007)[Z].中国统计出版社.
[2]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97-2005各年)[Z].中国农业出版社.
【关键词】再工业化;再农业化
一、“再工业化”理念提出背景
20世纪70年代,“再工业化”是针对德国鲁尔地区、法国洛林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日本九州地区等重工业基地改造问题提出的。因此,“再工业化”不是一个新概念,本意是在对传统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中,对传统工业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再工业化”理念再次重提,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回归” 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很多专家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近十年来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美国新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实体创新而非金融创新,因为金融创新导致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金融市场过度扩张及金融资产过度升值、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混业经营风险无法控制等等。所以,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所谓“新经济战略”: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要让美国回归实体经济,重新重视国内产业 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这也就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
回顾美国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制造业曾被认为是“夕阳产业” 由于资源环境问题,传统产业失宠于投资者;今天的美国,正实现着由过去把工业生产大量环节转移海外的“去 工业化”到现在“再工业化”的快速转身,这个调整和“转身”令人关注。
应当看到,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是一种现实的考量。尽管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只有15%左右,但由于经济总量巨大,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仍高达20%左右,依然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现在,美国力图通过“再工业化”重振本土工业,一方面是防止制造业萎缩失去世界创新领导者的地位,一方面是要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寻找像“智慧地球”一样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而不是仅仅恢复传统的制造业。
从这一点来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就是在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实现再一次依靠“再工业化”来推进实体经济的转身与复苏。
二、“再工业化”内涵与实质
(一)“再工业化”基本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再工业化”的概念和内涵不断丰富和变动。韦伯斯特词典对“再工业化”的解释是“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的现代化并鼓励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Roy Rothwell和Waiter Zegveld把“再工业化”定义为产业的结构转型面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要素和产品以及服务于新市场以新技术创新为主的产业等;Random House Una-bridged Dictionary对“再工业化”的解释:通过政府帮助、税收激励、工厂和机器现代化等途径实现的工业和工业社会的复兴。
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和鼓励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这一概念的再次盛行,反映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过去那种“去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和重归实体经济的愿望。
(二)“再工业化”精神实质。美国所指的“再工业化”绝不仅是简单的“实业回归”,而是在二次工业化基础上的三次工业化,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如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环保、信息等新兴产业,从而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这对于正在试图转型升级的中国制造业来说,无形中增加了新的发展障碍。
新兴产业是未来工业发展的一个趋势。由于围绕新兴产业所形成的产业群可能成为下一轮全球经济繁荣的支撑点,因此是“再工业化”的主攻方向。从长期看,为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各国需要加大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推动新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从短期看,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
三、“再工业化”理念对我国农业发展启示
我国是农业大国,目前,农业也同样存在“去农业化”的现象和发展趋势。最近几年,虽然我们国家在工业与其他产生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农业产值占总产是的比例很小,已经低于15%,但我们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农业是我们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生存的根基,尤其从从业角度看,农业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去农业化”不仅是农业高校发展之忧,更应该成为整个社会之忧。现在,我们对“去农业化”不加反思和行动,将来,“去农业化”可能会让我们食不果腹,社会和谐也将受到威胁。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青铜的冶炼和青铜工具的出现,以及后来铁的冶炼和应用,使金属工具得以应用,由此引发了劳动工具、土地加工、水利灌溉、施肥改土、耕作制度等一系列的革命性进展,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将原始农业推进到传统农业时代,从而,创造了四千年辉煌的农业文明。然而,随着近代科技革命,古代农业文明让位于近代工业文明,农业进入了工业化农业时代。以无机能源为支撑的近代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因此,鉴于目前农业工业化的现状和存在的一定问题,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而言,有必要对“去农业化”现象进行再思考。立足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市场需求、以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进行“再农业化”,将近代农业推进到现代农业。
关键词:特色农业,农民增收,邮政金融
作者简介:王弘颖(1968-),江苏南京人,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副教授;
马凌(1979-),江苏南京人,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F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2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1-61-02
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经济的方针与政策导向,具体实现根本路径还在于农业发展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增长,其中发展特色农业就是重要理念和方式。特色农业是与我国农业水平相适应的发展目标,所谓特色农业,是指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产出特有商品的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满足民众基本生活需要,而且更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类型多样化的需求,并籍此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新的方式。
邮政金融主要是指邮政储蓄银行,利用中国邮政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点、人力资本以及品牌信誉等资源,面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居民提供零售金融产品(服务)业务。2007年3月正式挂牌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建立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充分依托和发挥邮政网络优势,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金融支持。从现实角度看,邮政金融相对完善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农村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一、现状分析
特色农业依赖特定的自然条件与区域环境,其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垄断性,可以保证长期而稳定的产品市场价值并带来较高利润,是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特色农业发展类型多样,比较常见的有以下5种:第一是特色种植业,是比较普遍的形式,如特种稻米、特种蔬菜等;第二是特色林果业,主要是经济型果木种植,如蜜桔、核桃等;第三是特色养殖业,主要是水上与陆上的、有特定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养殖业,如养鱼养虾、养貂、养蛇等;第四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是对前几类特色农业成果的深加工。是融资需求较高的工厂化农业;第五是观光休闲农业,主要以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等形式存在。是民众休闲时间增加与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提高而兴起的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可期实现的关键路径,借助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保障,能够促进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和深度开发,保证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政府提供政策引导之外,也应增加资金的支持力度,但是政府只是国家管理部门,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金融机构,因此农村金融体系提供相应产品与服务就显得举足轻重且必不可少。我国农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机构也有限,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与全面,存在“瓶颈”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进一步提高。
目前,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有三类主体:一是国有银行(包括邮储银行),二是属于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三是农村信用社。以国有四大银行为主的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其服务对象和目标客户基本都锁定在城市和相对高端的行业,为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不断萎缩(网点较少、产品单一);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主要从事粮棉油的收购和储备资金的供给服务,通常不涉及一般的金融零售业务;农村信用社是服务农村基础金融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是有限的资金实力和技术能力以及常年经营累计的负担和风险,极大地限制其提供金融服务的规模和种类。
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带来农村金融需求的快速增长。例如与特色农业密切相关的小额贷款的需求,就呈现逐年大幅增加的局面,而与之相符合的金融产品的种类和规模有限、门槛设定较高。此外,金融行业存在对农村市场的“地域歧视”,忽视提供农村金融服务,农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改善后出现的金融服务的新需求无法满足。邮储银行的定位便顺势而为,依据差异化营销理论,锁定农村金融市场为业务经营导向,尤其是据此所提供的面向农户的特色微型金融产品,极大地填补了此类空白,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种融资途径,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邮储小额贷款。
邮政储蓄小额贷款业务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面向农户和商户(小企业主)推出的贷款产品。其中“农户小额贷款”是指向农户发放的用于满足其农业种植、养殖或生产经营需要的短期贷款。主要包括农户联保贷款和农户保证贷款,贷款额度户均上限是5万元。还有农户与商户都可申请的定期存单贷款。这些业务形式贷款门槛比较低,还贷形式灵活(如一次还本付息法、等额本息还款法、阶段性还款法),提供了有效的融资途径,促进了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邮储银行利用自身的邮政业务建立起来的网络,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收益之比相对合理,也为自身市场开拓与实力增长提供了新源泉。
二、策略思考
基于特色农业与农民增收的金融服务需求与邮储银行的服务定位,二者的协调发展,既能促进特色农业与农民收入的提升,也能促进邮储银行竞争能力与利润水平提高,属于典型的合作双赢关系。两者合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合作深度与广度上还有极大空间。围绕特色农业与农民增收需求,邮政金融应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一)坚持社会性原则。与其他商业银行不同,邮储银行是脱胎于邮政业务的商业银行,由于母体渊源的特殊性,使得广大的农村地区对于邮储银行的信任程度和接受程度非常之高。同时,遍布乡村的约3.6万个营业网点,是其他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基础优势,因此邮政金融应坚持商业性与公益性的适度结合。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城乡差别较大,农村公共服务尤其是公共财政机构的数量与服务能力严重不足。邮政金融可利用自身网点和公信力的优势,提供部分涉及公共经济与财政的服务。特色农业和农民增收关系到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各级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和支持,特色农业的财政补贴、专项财政拨款等的发放,可以借助邮储银行实现。此类包涵更多公益性和社会性意义的中间业务,无形中为邮政金融带来广告效应和市场口碑,在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逐步实现过程中,会产生持续的连带效应,吸引农户在需要其他金融服务时,首选邮储银行,构建由维护公益性而带来的隐性的后期利润收益的良性通道,公益性与商业性的相互促进,是邮政金融服务于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履行社会责任的独特途径。
(二)实现定向性原则。特色农业类别多样,其金融需求尤其是资金需求的特点各不相同。结合目前的邮储小额贷款,邮储银行可以为农户开设特定的银行账户,结合特色农业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比如特色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的资金需求在数量和时间上就不尽相同,种植业倚重季节性,养殖业则更多地考虑养殖周期,邮储银行应分别考察融资需求,提供相应的资金准备,同时合理调控贷款的授信额度,并把握贷款者还贷的适当时机,保证农户增收,也降低自身经营风险。
特色农业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范围内具备趋同性和规模性,邮储金融的定向,可提供批量的、有指向性的融资产品,实现金融服务的高效对口。同时也便于统一宣传与业务处理,有利于降低邮储银行经营成本。这是邮储金融服务于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拓展综合性原则。作为农村金融的主体,服务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是邮政金融的重要业务内容。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深入,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成分与产业类别趋于多样,农民金融需求也愈多样化。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户(商户)以致富增收为目标的额度较大的融资需求在增加。同时,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也产生了对其他类别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业的需求。
在提供基本的相对低端的农村金融产品基础上,邮政储蓄应审时度势,为农民提供更全面系统的服务。目前邮储银行已开办绿卡、保险、代收代付、汇兑、划拨以及基金代销等中间业务。邮储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平台,大力拓宽中间业务。特色农业的政策扶植的手段之一就是农业保险,邮政金融在商业保险之外,也应争取农业保险的中间业务,使得特色农业的金融业务(信贷与保险)实现全程对接,为特色农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条件,为农民增收做好基本的金融服务,也创新自身的核心业务。
另外,结合特色农业市场化的“订单农业模式”,邮政金融可以尝试“第三方支付”的角色,为农户与订购者之间提供独立单向的资金支付业务,参与和监督订单农业的过程管理,平衡各方利益,控制风险,实现多赢。这是邮储金融服务于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完善服务体系的创新途径。
(四)关注延伸性原则。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4.9%,同时农民各类金融需求亦逐年增长。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加入延伸性内容,就成为前瞻性的战略策略。例如在特色农业的信贷业务中,大力推行客户经理制,保证客户经理与客户“面对面”交流,直观推介业务功能,加强互动和沟通,并为农户延伸提供贷款规划、家庭财务计划、理财规划等咨询服务。客户经理可在完成金融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农户生产情况和家庭经济条件,帮助其将增收部分进行合理安排,在生活生产条件改善、子女教育、医疗养老、家庭储蓄等方面提供规划咨询的延伸服务,促进农民增收与理财观念的建立。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此类供给尚有极大空白,是邮政金融促进农民增收、延伸服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虽然某些定式思维认为农村金融“本大利小”,但是经济学的“长尾理论”表明,借助时间与规模所产生的累计效应,农村金融服务亦可实现良性循环与可观利润。邮政金融的定位和发展重点在农村金融市场,立足特色农业和农民增收,应结合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提供差异化的特色服务。农业发展与邮储金融,二者的深度合作,必将带来农户与邮储银行间的多赢与良性互促,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邮储金融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盛竹、叶子荣.邮政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研究[J].农村经济,2009,(02).
关键词 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规划构思;空间布局;保障措施;河南商水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80-01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示范引领、改革创新”为主线,坚持现代农业示范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特色产业,从而呈现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示范引领能力持续增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并决定成立商水县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1 商水县条件优势
商水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黄淮平原腹地,全县辖9个镇、11个乡、1个国营农场、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共有572个行政村、17个居委会,总面积1 270 km2,耕地面积9.27万hm2,总人口1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商水县地处暖温带南部,为季风半湿润气候,全年温度适宜,年日照时数2 094.9 h,无霜期历年平均223 d,年平均降水量785.1 mm,热能、光能、水分等气候资源比较丰富。
县域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沙颖河、汾河、清水河等顺势流过,十分适合农业灌溉。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全县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商水县已建成1 333.33 hm2高效示范园区。这些条件为商水县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1-3]。
2 规划构思
力求充分体现国家设立示范区的初衷,突出“农业”“高科技”“产业”“示范”4个方面功能,把商水县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成国家级示范基地。根据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用地条件确定功能园区的用地范围。用地布局规划中结合不同地段的自然生态条件,保证人工建设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
3 空间布局
以汤庄乡1 333.33 hm2高效示范园区和水上邓城为重点分成以下园区。
3.1 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以商水硕博果业、顺吉农业、周口招宝刘老根休闲生态农庄为基础,继续引进若干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生产和生态良性循环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引领、促进商水、周口及河南省的现代农业发展,推动高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使现代的开发区集各类高新技术于一体,综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传感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智能化、集约化、简便化、信息化。把新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加速现代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建成周口唯一、河南超前、国家一流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利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结合现有的高新农业技术参数,试验遴选出适合本区的精良品种及肥水一体化、植保信息化、质量标准化技术,通过开发区的引领,使商水县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其中,周口招宝刘老根休闲生态农庄项目不仅产供销一体化,而且对自己生产的大量绿色、特色种养植产品进行加工,并开发特色餐饮、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项目,就地销售各种农产品,创造出比以往传统的种养植业高出许多倍的经济效益[4-6]。
3.2 高新技术展示区
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及相关研究机构等的高新技术成果为依托,以智能温室为平台,展示先进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
3.3 智慧农业云台
通过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试验、推广,加速农业高新技术转化,实现农业的精准化、标准化和简便化。开发区建立生产环境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生产环境控制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数据分析及数据模型、远程专家诊断系统、生产追溯系统、电子商务体系等,利用大数据的分析与市场接轨,使商水县农业快速走向国际化道路[7-8]。
近年来,以商水县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会为载体,特邀北京布瑞克农业咨询公司、安徽朗坤集团和商水县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的近2 700 m2的商水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营。服务中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整合土地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依靠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支持,指导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开展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农民不出家门就可以向专家咨询,开展网上交易,实现利益最大化。服务中心的建立是商水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亮点,为商水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为尽快探索出一条既能保障粮食产业持续稳定增长,又能富民强县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
4 保障措施
4.1 投入保障
县财政局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在项目资金安排上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给予倾斜和支持。商水县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商水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4.2 机制保障
以精干高效为原则,合理配置领导职数、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由商水县政府主导,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
4.3 政策保障
根据《关于加强商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切实落实支持商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财税优惠政策以及强农惠农支持政策,积极引导商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参与省级财政资金竞争立项,各相关部门按政策对商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土地流转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把相关的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农业技术引进计划、龙头企业支持计划、农业产业化示范工程、农业科技推广计划等项目向商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倾斜,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4.4 科技保障
加强与河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端研发人员,成立研发中心,积极促进科技专利申报、科技成果转化等,形成商水r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品牌特色。
5 参考文献
[1] 王玉珂,门玉英,向军,等.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特征及其发展现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9):81-85.
[2] 门玉英,汪少敏,盛建新,等.湖北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0):34-38.
[3] 黄光昱,戴清堂,郭光耀,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的建设成效及发展思考: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0(24):436-442.
[4] 许登峰,刘志雄.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及国际借鉴[J].广西社会科学,2013(12):102-107.
[5] 史鹏举.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参观学习与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6):12-13.
[6] 张定军.天水高新技术示范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甘肃农业,2010(8):66-67.
关键词:生产服务;生产服务投入率;直接消耗系数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5)04-0012-04
传统农业以有形的物质投入为主,无形的生产服务投入比较少,但随着服务业在全球的迅猛发展,农业的中间投入中生产服务投入所占比重越来越来大, 生产服务业与农业的产业关联性越来越强,生产业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Postner H.(1997)的研究表明,加拿大农业对生产业的依靠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1]服务业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到产业中去,可以促进农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分,从而带动整个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收入(李启平,2008)。[2]农业生产服务业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业效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郝爱民,2011)。[3]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运行效率,直接促进农业节本增效,还可以改善农业产业链的整体协调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提高生产服务投入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能加快农业的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重要引擎,也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重要途径(姜长云,2011)。[4]
本文利用欧盟委员会编制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从美国的投入产出表中析出农业和生产服务业的相关数据,并采用农业生产服务投入率和农业生产服务直接消耗系数这两个指标来实证分析生产服务业与农业的关联性。
一、美国农业生产服务投入率
(一)农业生产服务投入率
农业生产所使用的中间投入可以分为实物投入和生产服务投入,生产服务投入占总中间投入的比重即为生产服务投入率。农业生产服务投入率越高,表明生产服务投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贡献越大,生产服务业与农业的关联性越强。
农业生产服务投入率用公式表示为:
美国1995-2011年生产服务投入占农业全部中间投入比重的平均值为32.23%(见表1),说明美国非常重视生产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农业生产中生产服务投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农业生产服务投入率1995-2003年间这一比重相对偏高,基本保持在33%-34%水平徘徊,之后呈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2004年开始下降为29.79%,然后逐步小幅下降,2008年降至最低值27.28%,2009-2011间有所回升,这三年的比重都在31%以上。
(二)分类农业生产服务投入率
根据美国农业中每一类生产服务投入占总生产服务投入的比重,将农业生产服务投入分为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邮政通讯、金融、租赁与商务服务及其他服务投入。
从美国1995-2011年分类农业生产服务投入率平均值(见表2)来看,批发零售服务投入率平均值(27.83%)是各类农业生产服务投入中最高的,其他各类服务投入率平均值按顺序依次为:金融(20.97%)、房地产(18.71%)、交通运输(13.65%)、租赁与商务服务(8.25%),邮政通讯仅为1.67%,其他服务为8.91%。
美国批发零售服务投入率在1995-2011年这17年间波动幅度比较大,最低为2002年的23.80%,最高为2007年的35.67%,相差近12个百分点。1995-2002年一直呈下降趋势,从26.72%下降到17年的最低点23.80%,之后上升至17年的最高点35.67%,然后下降至2009年27.24%,到2011年回升到34.05%。
金融服务投入率在美国农业生产中仅次于批发零售服务投入,且发展速度比较快,对农业生产增长和效率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95年的13.55%上升到2009年的最大值33.10%,增长了10个百分点。
美国房地产投入率与金融投入率的变化趋势恰好相反,从1995年26.93%下降到2007年最低点4.89%,这主要是缘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房地产行业遭受重创。2007年之后虽有所回升,但也仅达到15%的水平而已。
美国交通运输服务投入率除2003年比较偏高外,其他年份总体发展情况都比较稳定,变化不大, 1995-2002年期间基本保持13%左右,2004-2008年期间在14%左右,2009-2011年期间为10.9%左右。
美国租赁与商务服务投入率1995-2011年基本稳定在8%左右,没有什么大的波动,最低达到2010年的6.21%,最高为1999年的9.52%。
1995-2011年邮政通讯服务投入率是美国各类农业生产服务投入率中所占比重最低的,平均值仅为1.67%,即便是最高的年份也只有2.18%而已。说明邮政通讯服务在美国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比较微小,对农业产出的贡献不大,邮政通讯信息资源在生产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美国农业生产服务直接消耗系数
(一)农业生产服务直接消耗系数
农业生产服务直接消耗系数是指农业生产1单位产品所直接消耗的生产服务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农业生产服务直接消耗系数可以反映农业与生产服务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直接消耗系数取值范围在0和1之间,值越小,农业与生产服务业之间的依赖程度越弱,值越大,农业与生产服务业之间的依赖程度强。
美国1995-2011年农业生产服务直接消耗系数平均值为0.1764(见表3),其中1995-2003年间农业生产服务直接消耗系数都在平均值以上,1999年达到最高值0.1994,2004年下降到0.1480,下降幅度比较大,之后大部分年份都保持在0.15、0.16左右,但2008年农业生产服务直接消耗系数达到最低值0.1325。
(二)分类农业生产服务直接消耗系数
表4数据表明,美国批发零售服务业与农业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依赖性非常强,1995-1997年均直接消耗系数为0.0486,2010年达到最高值为0.0570;金融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紧密,1995-1997年直接消耗系数为0.0365;按照1995-1997年均直接消耗系数的大小,其他分类生产服务业与农业的依赖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和邮政通讯业。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1.美国生产服务业与农业关联性比较强
从美国农业生产服务投入水平来看,生产服务业与农业的关联性非常明显。1995-2011年美国农业生产服务投入率平均值为32.23%,农业生产服务直接消耗系数平均值为0.18,而来自同一数据库的资料显示,1995-2011年中国农业生产服务投入率平均值仅为17.91%,农业生产服务直接消耗系数平均值仅为0.0683。这说明美国的生产服务要素在农业生产中比中国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生产服务业与农业的关联性比较强。
2.美国各类生产服务业与农业的关联性强度存在明显差异
从美国生产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各类生产服务业与农业的关联性强弱程度不同。对分类农业生产服务投入率和分类农业生产服务直接消耗系数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批发零售服务业的投入率和直接消耗系数都是各类农业生产服务投入中最高的,说明批发零售服务业与农业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依赖性非常强。其他各类生产服务业与农业的关联性按由强到弱依次为: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租赁与商务服务以及邮政通讯。
(二)启示
伴随着服务业的发展,美国生产服务业与农业的关联性越来越紧密,已经建立了高度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几乎涉及产前、产中和产后所有环节的生产服务,为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中国充分发挥生产服务业的作用来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加大农业生产服务投入力度
作为无形的生产要素,生产服务对现代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业,改变农业生产依赖传统物质消耗过多的现状,增加农业中的生产服务中间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服务投入率和直接消耗系数。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政策、农业补贴等),鼓励和支持为农业提供生产服务的企业的发展。
2.优化农业生产服务投入结构
我国农业生产服务投入还是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为主,高端生产服务不足,服务功能不强,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投入所占比重很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政府应采取措施优化农业生产服务业内部结构,实现农业生产服务业结构升级,重点扶持金融、商务服务和邮政通讯等服务业,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通过生产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参考文献:
[1]Postner.H. Factor Content of Canadian International
Trade:An Input-Output Analysi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7(2):209-211.
[2]李启平.生产业与农业的互动发展: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7):73-75.
[3]郝爱民.农业生产业对农业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1(7):97-102.
[4]姜长云.发展农业生产业的模式、启示与政策建议――对山东省平度市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调查与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11(3):14-20.
The Relevance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Agriculture: Taking America as an Example
QU Hao-yu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Guangdong Pei Zheng College, Guangzhou 510830, China)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云服务;特色农产品;平台框架;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3-0565-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3.045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Web Services Platform for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Town Based on the Cloud Service
CEN Yun-chi1, YE Yun2,3,4, ZHANG Bo3, ZHANG Jin-qu1
(1.School of Compute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2.Guangdong Youyuan L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510630, China;3.Guangdong L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Guangzhou 510642, China;4.Guangzhou Surveying and Mapp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enter,Guangzhou 510642, China)
Abstract: For the specific needs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town in the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 and company of Guangdong province,using comprehensiveness serve products supermarket as the carrier for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order to enhance professional town pillar industry and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micro,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which was used as the goal. Using comprehensive servi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ermarket as the key point, strengthen the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ability, set up the professional services product integration platform to fit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griculture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needs, gather all kinds of industrial service innovation resources, strengthen and perfect the management of service content,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level of standardization, form a diversified industrial innovation service solutions, and improve professional town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nd capacity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the cloud service;agricultural products;platform architecture;system design
R嫡蚓济是广东省重要的一种经济形态,近年来发展迅速,对广东省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当前,专业镇产业发展需要增速,而其中的中小微企业的科技进步是专业镇经济最为直接的发展动力,广东省政府高度重视对于专业镇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工作。统计显示,广东全省487万家企业中,中小微企业有460万家。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与经济下行压力,如何通过现代化服务保持中小企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现代服务超市”的概念由广东省政府2010年提出,并结合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及具体方案,近年来成绩突出。“现代服务超市”的概念是顺应时展、在市场化需求推动下形成的必然产物。而农产品市场信息不通畅[1-3],缺乏相应的人才配套支撑、融资环境、市场开拓能力、知识产权保护、品牌推广等产业公共服务,一直是制约全国高端现代服务业产业化的主要瓶颈,也是导致企业服务创新能力普遍不足的主要原因。而“服务”这种无形的商品被有序分类、通俗化描述、精准化定义等加工后,具有了适应传统商品交易模式的特点,而“超市”这种商业模式正符合这类市场需求的特征。
针对广东省农业专业镇对现代农业信息化[4]的迫切需求,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在规划咨询、质量检测、信息网络服务、电子商铡⒉品设计、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等方面,建设面向广东农业专业镇的现代服务产品超市,为全省农业专业镇中小微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升提供现代服务支持。
1 总体框架
1.1 平台架构设计
基于云服务的农业专业镇信息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平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面向中小微企业和专业镇政府部门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规划咨询、质量检测、信息网络、电子商务、产品设计、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等8大服务产品子集,形成多元化、多形式专业镇综合服务超市建设与发展模式。
为保障服务产品子集的有效运作,建立专题基础数据库,进而对信息和业务功能进行抽象与整合,充分挖掘各个产品子集对专业镇中小微企业的综合服务功能,以多种服务产品组合方式提供农业产业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基础平台包括数据整合和服务整合两个层面,其作用是将分散的支撑机构提供的数据和服务功能进行产品化的定义与封装,形成规范化的8大服务产品子集及其拓展应用。
1.2 服务产品设计
平台主要面向广东省农业专业镇及中小微企业,提供规划咨询、质量检测、信息网络、电子商务、产品设计、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等8种类型的服务产品,产品的分类与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2 平台开发与实现
2.1 OpenStack云服务环境建设
云服务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大互联网巨头相继推出了各自的云服务,包括微软云、百度云、腾讯云、阿里云、新浪云等。而本研究使用开源的OpenStack做为云计算平台,其对象存储服务Swift[5]可以用来构建冗余的、可扩展的分布式对象存储集群(图2)。OpenStack Swift构筑在廉价的硬件存储基础设施之上,无需采用RAID(磁盘冗余阵列),而是通过在软件层面引入一致性散列技术和数据冗余技术,牺牲一定程度的数据一致性来达到高可用性和可伸缩性,支持多租户模式、容器和对象读写操作,适合解决互联网的应用场景下非结构化数据存储问题[6]。特别是在Swift1.2之后,其对存储体的大小已不再做限制,因此本平台的大量地理信息数据、图片和文档等非结构化数据都能存储于搭建的OpenStack Swift平台中。
Swift的主要组件包括负责前端的Proxy-node服务,该组件负责对外提供对象服务API,会根据环的信息来查找服务地址并转发用户请求至相应的账户、容器或者对象服务;Account-Server组件主要提供对不同用户存储容器的管理;Container-Server负责管理用户的存储容器信息,一个容器可包含多个对象文件数据;Object-Server提供对象元数据和内容服务,每个对象的内容会以文件的形式存储在文件系统中,元数据会作为文件属性来存储;Replica-Server负责检测本地分区副本和远程副本是否一致,当检测发现不一致时,会采用推式(Push)更新远程副本。当用户上传一个文件数据时,Proxy-Server按照文件的保存路径使用Hash Ring的信息转换为多个设备的保存路径,当文件成功写入时,至少要保证2份以上的冗余备份也写入成功,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7]。
2.2 平台开发实现
平台开发实现主要采用Java技术,J2EE(Java 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开发平台是一套崭新的,全然不同于传统开发的应用设计架构,具有多层次分布的特点,包含许多组件。它提供了基于组件的一种分布式的对企事业级应用系统进行设计、开发的方法,定义了一个基于组件技术的多层企事业信息系统的标准平台。它提供底层及中间件技术的服务,支持异构环境,具有可伸缩性、稳定的可用性及可维护性等优点。使开发者可以把精力集中在业务逻辑的处理上,为搭建灵活的、可伸缩的、易维护的商务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机制。鉴于J2EE技术在众多大平台中的成功应用,基于云服务的农业专业镇信息服务平台采用SOA技术[8]、应用集成技术、中间件技术和MVC技术的开放式架构[9],采用Oracle 11g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对整个平台设计的应用逻辑层次[10]进行开发实现,其系统架构设计如图3所示。
表现层,用于在客户端浏览器上展现业务。使用Web UI组件和用户业务接口组件定制开发页面,业务模块页面作为入口,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特定的展示。
业务层,基于开发支撑平台的内核组件可以定制开发各类系统。业务层中包含了系统要实现的逻辑功能和对数据的操作等,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处于关键位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现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核组件层,开发支撑平台的内核及一系列功能组件构成内核组件层。内核是开发支撑平台的运行基础,包括数据管理、核心控制器、任务调度等内核功能。内核组件还能对第三方系统提供各类适配器,用于支持这些系统与基于开发支撑平台实现的业务系统之间的集成。
数据访问层,对于结构化的数据,平台通过JDBC方式访问数据库,将数据库资源纳入Web中间件提供的连接池内,通过JDK支撑环境提供给内核使用。对于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据,使用OpenStack Swift云存储平台进行存储管理。
2.3 平台应用测试
为了增加对平台性能全面的了解,平台搭建起来后,运用Apache Jmeter性能测试工具对系统进行负载测试,产生模拟真实使用环境和并发用户,监控服务器和客户端性能指标,判断指标是否异常。主要测试内容为浏览器兼容性、服务器性能指标和服务器响应速度。
1)CPU性能测试结果:模拟多用户并发访问服务器。当模拟用户数分别达到500和700时,CPU载率均低于50%(图4)。
2)网页访问响应时间:利用不同浏览器调阅企业信息、产品信息等大数据量页面,当模拟并发用户数500时,服务器最小响应时间1 000 ms,最大响应时间9 512 ms,平均值低于10 s;模拟并发用户数为700时,服务最小响应时间为1 004 ms,最大响应时间11 931 ms,平均值低于10 s。
图5为模拟500个用户并发访问聚合报告,其中Samples个数即为用户并发数,Min代表服务器响应的最小时间,Max代表服务器响应的最长时间,Error为请求错误百分比,Throughput为吞吐量(服务器器每单位时间响应的请求数)。
3)浏览器兼容性测试:用不同浏览器打开系统页面,查看页面布局和功能是否正常,结果如表2所示。
3 小结
针对互联网背景下特色农产品信息化服务水平低的现状,通过特色农产品技术创新服务模式的探索和研究,设计了面向特色农产品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总体框架,并以Java技术框架结合Oracle数据库,在广东省的茂名市和河源市进行了应用实践。通过应用一方面检验了平台框架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的应用能够快速推动给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包括:①给地方农业管理部门带来方便,通过平台提供的企业信息统计、农产品信息统计、空间分布统计、农作物种植统计等统计汇总功能,能够及时掌握所辖区域内农业发展的状况,辅助促进农业发展政策的制定。②拓宽农产品企业的销售范围,较低产品的宣传成本。企业通过平台注册登记后,可以将经营的农产品全部到平台上,可以利用平台的产品展示及在线交易咨询功能,大大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通过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最新的农业信息咨询,辅助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和市场决策。③增加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消费者通过该平台可以查看来自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在购买前可以先进行各种指标的比较,便于选择优势产品。对购买的产品,通过产品追溯功能,可以实时了解产品的来源信息,放心食用。基于信息化对农产品生产、管理到销售等各方面的影响,将信息技术引入特色农产品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将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韩炳华.关于农业信息化服务现代农业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6):202.
[2] 方 钰,黄 亮,陈诗平.基于Android系统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运行模式及发展前景[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340-345.
[3] 张海峰.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应用展望[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8):126-128.
[4] 余茂辉,罗 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树立十大观念[J].现代农业,2008(4):101-103.
[5] Swift1.12.0.113.gO7634e documentation[EB/OL].http:///developer/swift/,2014-02-20.
[6] 张华.Openstack Swift原理、架构与API介绍[EB/OL].http:///developerworks/cn/cloud/library/1310_zhanghua_ openstackswift/,2013-10-24.
[7] 李 磊,李达港,金连文,等. 基于OpenStack Swift构建高可用私有云存储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5):141-144.
[8] 叶 云,李建华,危 达.基于SOA的电子政务平台的研究及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12(12):10-13.
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政策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示范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促进全市农业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1、强化行政推动,园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市、县(区)政府先后成立了现代农业园区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出台了深入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积极实施政策扶持和项目捆绑支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园区,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发展,齐峰果业、绿丰源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先后开始投资园区建设,成功引进海升、煜群、新希望六合等一批国家级产业龙头企业前来我市投资建园,园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亮点纷呈。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县级以上园区119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5个,各类园区数量比____0年增长了____倍多。
2、加强科技合作,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市政府把强化科技支撑作为增强园区竞争实力和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战略选择,在巩固深化宝鸡市与杨凌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地三方”农业科技战略合作的同时,先后与国内________个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积极开展农业科研合作,聘请各类专家教授和专业技术人员2____1人进园开展农业科研试验,在园区内合作建成____个国家级农业产业科研试验站和5个省级大学试验站,基本涵盖了我市特色主导产业,累计引进培育新品种710个,研发新技术171项,全市园区科研实力和企业研发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不仅带动形成了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群,还带动农户思想观念转变和投身园区建设积极性。调研中了解到,____县12户农民在海升苹果园区的带动下,经过一年多的务工学习,加盟海升园区高标准种植矮砧苹果18____0亩,实现了由普通农民向家庭农场主的可喜转变。
3、创新发展理念,园区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积极引导园区自觉树立工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全产业链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促进了园区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是通过建立推行园区插牌亮界、运行监测和考核考评等管理制度,对园区建设发展进行分级考核,奖优促慢,促进了园区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二是通过制订建立规范的生产流程和企业员工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园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实施标准化生产,告别了过去简单粗放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据统计,____3年全市园区亩均产值7522元,是普通农户夏秋两季粮食亩均产值3倍多。三是运用现代经营理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一批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综合功能完善的现代农业园区。以绿丰源为代表的园区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农社对接”模式,成功解决了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销售不对称的问题,由于物美价廉,不仅深受居民欢迎,也得到了农业部的高度重视,被全国推广。
____、推动土地流转,建立农企利益联结。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推动土地流转上,依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从保障农民利益和促进农民增收出发,突出解决园区发展的土地“瓶颈”制约问题。具体做法是:以粮食平均亩产折价来确定土地流转费标准500元--1000元不等,并按当年市场粮价及时上调流转费,保证了农民土地收入基本稳定可靠。在此基础上,形成三种促进“失地”农民增收模式:一是引导农民以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经营分红,增加资产性收益;二是鼓励优先聘用当地农民到园区企业打工,增加工资性收入,实现了 “家门口挣钱,零距离就业”;三是采取 “园区做两端,农民做中间”的办法,园区把经营重点放在培育良种、开发高端产品和开拓市场上,将成熟的生产环节交给农民合作社承包,降低企业成本,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实现农企双赢。
1、园区数量少、规模小、水平低。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农业园区发展还相对滞后,按
规划“____五”末突破100万亩的发展目标,目前全市建成各类园区27.56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5%,比全省平均水平8.97%低近____个百分点。已建成的119个园区中,国家级园区2个,符合省级甲类园区标准的也只有5个;省级园区数低于榆林、咸阳,仅与渭南、安康持平;大多数园区单体规模在500亩左右,层次低,辐射带动力弱;从事二、三产业的仅有1____个,绝大多数园区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销售,精包装和深加工偏少,产品附加值不高。 2、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存在差距。全市园区农业科技研发水平高、成果多,但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少,大多数新品种、新技术未能及时被广大农户接受掌握,形成产业发展优势。这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县区部门和乡镇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园区建设上,推广实用技术和带动广大农户发展现代农业思考不够、办法不多;有些镇、村干部对组织村民开展技术培训存在畏难情绪,推广普及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园区对农民宣传培训重视不够,园区 “田间课堂”、“地头学校”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加之,我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农技推广不力。
3、园区建设资金不足。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龙头企业、工商资本和以种养大户、农村能人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三个方面的投资,大约占总投资的80%以上。政府主要是通过整合水、电、路等涉农项目和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来扶持推进园区建设,财政专项投入明显不足;园区企业受金融信贷风险控制影响,园区设施不能作担保抵押,贷款难度大;农业保险尚处试点阶段,覆盖面窄,保障率低,赔付难;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村种养大户等本身实力不强,筹集资金难度大,只能勉强维持小规模、低层次的经营活动。从全市看,资金不足是制约园区发展的突出问题。
____、土地流转难度大。由于绝大多数农民坚守土地不愿流转,使土地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制约。这不仅是因为千百年来积淀的土地情结使农民对土地难以割舍,而根本原因是农民从流转土地中难以持续得到更大利益,缺乏土地流转积极性。调研中看到,“一份土地、两份三份收入”的情况只是在个别园区存在,大多数农户从园区企业得到的只有土地流转费,在园区打工和参与园区生产、经营的是极少数。另外,我市不少新建园区土地审批手续尚不完善,随着国家土地保护政策愈发严格,今后土地流转的难度将更大。
1、高度重视,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全力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高园区整体水平。深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广泛发动群众投身园区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2、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园区产业发展。要把培育壮大园区龙头企业作为扩大园区产业规模、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通过采取税收政策倾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畅通融资渠道、搭建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平台等措施,引进若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品牌优势明显的知名企业入驻我市进行特色产品深加工,增强全市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集中扶持、提升改造,培育壮大一批本地龙头企业,依托____国家级猕猴桃交易中心这一市场平台,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尽快成长,力争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按照集群发展思路,形成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专业合作组织跟进、广大种养户补充的园区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规模。
关键词:农业机械;维修;发展;研究
1农机维修的发展现状
1.1经营体制民营化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维修点都是以个体经营为主,国有企业的专业农机维修点数量极少。而且在农机维修方面,大部分的维修点也只能进行简单的维修,并且经营效益低。
1.2农机维修行业边缘化
相对于其他机械,例如汽车等维修行业,农机行业往往只寄托在某个维修行业当中。市场上极少有专门维修农业机械的单位,相当数量的维修点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逐渐转向汽车、工程、机械等维修业务,农机维修业务已经越来越少,逐渐趋于边缘化。
1.3维修方式单一化
农机的维修一般途径有3种,生产农机的企业提供的“三包”服务;农机维修点承包“三包”期以外的维修服务;自行进行修理。对于还处于“三包”期的农机来说,还能保持正确的维修。而一旦过了“三包”期,据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意义上的机器零件修理已经转变成了零件更换。这不仅加大了农民的负担,而且还使得维修人员的水平逐步下降。
2现阶段农机维修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政策支持,管理不到位
在购机的过程当中,国家的农业机械的购置、农机工程的培训、农机专业合作都有其相应的政策支持。但是唯有农机维修方面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相应的扶持,这样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推动,导致农机维修发展的困难。
2.2缺少专业的农机维修人员,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在从事农机维修的大部分人员来看,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的考核的业余人员。又或者是从其他行业的维修兼职农机维修。这样就导致了修理的不专业,而且也不能对新机型或者需要较高维修技术的机型进行维修。从而导致维修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还出现使用假冒伪劣配件进行维修的现象。
2.3缺乏发展后劲
由于农机维修行业的效益低下,而社会资金也不愿意往农机维修方面投入,再加上修理行业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希望从事于农机维修行业,甚至出现有些院校停办农机维修专业,使得农机维修行业缺乏人才,行业发展出现尴尬局面。
3对农机维修提出的若干建议
3.1给予政策扶持,完善管理制度从事农机修理的相关从业人员以及有关领导应该多多呼吁,积极争取政府对农机维修行业的政策扶持。并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条例,对“营业合格证书”进行核查,严把维修市场关卡,健全农机维修市场的管理服务体系。
3.2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农机维修行业的专业性要求较强,技术含量较高。随着新型农机的不断推出,所对应的维修技术也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政府于农机管理部门应该想办法对从事农机维修人员进行阶段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而对于一些农村落后的地区,也应该设置专职人员定期的去进行宣讲有关农机的知识,使农民懂得基本的机械保养知识。
3.3扶持农机维修行业为了使得农机维修行业的发展更加稳定,对应当下农机维修行业缺乏后劲的情况。组织建设现代化的标准维修车间,改善农机维修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并根据情况适当的对农机维修人员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使更多的人愿意投身于农机维修行业。
4结论
农业机械的发展是保持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随着各项科学技术的提高,农业机械设备也逐步趋于高端化。因此,农机维修工程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维修人员。加强农机维修行业的管理假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不仅是广大农民以及农机维修企业的迫切需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树荣.对农业机械维修保养现存问题的思考[J].云南农业.2014(04):64-65.
[2]邱燃,杜川东,王涛.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发展与维修工程[J].吉林农业.2011(07):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