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业的发展范文

银行业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业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业的发展

第1篇:银行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银行;金融生态;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258-02

银行是社会的细胞,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处于特殊地位。一个发展和谐的银行业,不仅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要构建和谐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当前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不平衡问题。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总体走向越来越好,中国银行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随着银行业纵深改革发展,出现了新的不和谐因素。

1 我国银行业存在不和谐的因素

(1)我国金融生态问题不容乐观。当前困扰我国金融生态的一些突出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诸如企业违约率高、金融胜诉案件执行难、对金融活动非法干预、金融权利滥用、不良资产高、金融市场不正当竞争等。这些问题除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因素外,市场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以及运行规则滞后也是重要原因。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中,由于计划与行政干预而造成的约占30%,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约占30%,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约占10%,地方干预,包括司法、执法方面对债权人保护不力的约占10%,而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的20%。此外,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严重以及未能实行高标准会计准则等因素都交叉存在。

(2)机构发展不平衡,大银行改革发展相对较快,中小银行,特别是小银行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大银行在金融经济当中的特殊地位,国家将改革的重点实际主要放在大银行的改革上,先后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加上自己的努力,使各项指标显著改善,公司治理架构基本建立并开始发挥作用。而中小银行特别是小银行改革发展相对滞后。对大银行的历史包袱,中央政府采取了综合措施进行划界,先后两次对不良资产进行集中处理,而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依靠自身消化,部分由地方政府协助处置,由于各地对处置中小银行不良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同,相应采取的措施各异,至今相当一部分机构的包袱并没有得到化解。对大银行,国家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和动用外汇储备,以及财政注资等方式增加资本金,使资本充足水平显著提高。工、中、建、交四家股改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超过了10%,而中小银行的资本金主要依靠股东增资和自身积累,部分上市银行则主要依靠上市融资。大银行具有国家信誉,无论是对国内外投资者,还是金融消费者,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大银行改革发展始终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各方面对其改革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中小银行的政策支持比较缺乏,在办理存款、结算、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还存在不合理的歧视性政策,比如有的规定预算外资金必须存在大银行,住房公积金及其配套贷款只能在大银行办理,财政、军队、社保等存款不能存入中小银行机构等,不仅限制了存款业务,也影响中间业务的发展。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改革发展较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改革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扩大,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不同的经济带,不同经济带之间的金融发展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资料显示,银行体系资金来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存款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不仅存款数量小,而且结构相对单一,主要是储蓄存款,这种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4)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性,使得金融发展的二元特征十分明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是农村先于城市,而金融体制的改革却是城市先于农村,城市金融改革启动相对较早,力度相对较大,步子相对较快。目前,城市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正是推进公司治理改革,初步开始实施经营企业化、管理集约化、业务垂直化、机构扁平化。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基本还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机构,业务单一、管理粗放、风险突出、改革滞后。城市金融机构基本建立了公司治理架构,内控制度相对健全,经营机制比较灵活,具有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IT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农村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缺陷,内部控制薄弱,经营机制不灵活,IT覆盖率低,辖内尚未联网。城市金融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金融机构之间主要是服务水平和质量的竞争。农村金融一般是低水平竞争,且恶性竞争比较严重。城市的征信体系已开始建立,理性消费群体初步形成,信用环境相对较好。农村尚未建立征信体系,逃废债现象严重,执法环境差,信用环境建设落后。

2 促进我国银行业和谐发展的思考

(1)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和谐发展。从金融生态角度看国有商业银行发展问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我国是一个正在转型的经济体,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和制度虽然还不完善,但金融生态环境总体上在逐步改善。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外资金融机构大批进入国内金融市场,金融资产也快速增长。而且,随着市场改革的逐渐深入,金融调控和管理更加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得以确立,金融经济法律制度不断完善。这些变化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商业银行实现健康和谐发展,不仅取决于银行自身的努力,还需要银行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善,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保障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促进商业银行实现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

(2)建立风险控制构架和制度。其监管目标是以突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风险识别和评级、内部控制机制约束,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中的不良贷款、非信贷资产中的不良资产和表外业务风险状况进行全面监测和考核,进行同质同类机构的评估;分析现场检查中发现的屡查屡犯问题,进行持续监管,督促银行进行整改,并从制度上进行弥补;对重点机构和重点企业的贷款、对大额贷款、关联交易、集团授信和房地产等高风险业务密切关注,适时进行风险提示和窗口指导;以案件专项治理为契机,加大监管力度,防范操作风险,规范操作性业务制度,建立合规部门;加大非现场监管力度,突出风险监测和预警,包括强化不良资产分析考核制度,对各类信贷资产进行准确分类,落实拨备,核查贷款迁徙情况,实施对贷款的动态监控;探索对银行内控的综合考核评价制度,指导、督促银行管好内控。

(3)加快中小银行改革和风险处置步伐,缩小机构发展差距。鼓励和引导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管理水平较高的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允许城市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兼并收购周边地区的城市信用社。加快业务创新,支持中小银行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推出符合当地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为城乡经济、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服务。强化公司治理,支持合格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入股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地方性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和股权改造,推动中国治理建设。加大风险处置力度,加快城市信用社重组改造步伐,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实现停业整顿的城市信用社平稳退出市场。在地区政府的支持下,加快高风险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处置进度。改善中小银行机构的发展环境,抓紧研究建立中小银行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积极推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配合有关部门研究中小银行发展的配套政策。

(4)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金融改革发展步伐,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鼓励中资银行业机构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设立机构,发展业务。对在西部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放开市场准入的资本范围限制,审核时设立绿色通道,同等条件下优先审批;适当调低注册资本、营运资本的最低限额;适当调整投资人资格及入股限制;适当调整业务准入条件与范围;适当调整高管人员及从业人员资质要求;继续鼓励外资银行机构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扶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信用环境建设,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提高指法水平,营造本地区良好的信用环境。

(5)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的合力,按照产权股份化方向改革农业银行,经国家扶持、自身重组,改造为继续姓“农”的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功能扩大化方向改革农业发展银行,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增强支农服务功能。在支农上政策性金融服务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照经营现代化方向改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绝大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期分批改造为现代金融企业;不具备商业经营的地区逐步以政策性业务为主。根据邮政储蓄银行组建进程和管理能力,逐步开放资产业务,增加农村资金投入总量。利用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机会,向商业银行发行支农特别国债或特别行政性金融债,由政策性银行投向农村,由农信社,重点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贫困县种养业的资金需求。

(6)发挥外资银行正面效应,促进金融和谐发展。只有当外资银行的正面效应超过其负面效应时,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才有利于自身以及整个金融业的和谐发展,中国银行业积极鼓励外资银行参与市场竞争将有利于促进金融体系的和谐运行。

参考文献

[1]唐双宁.关于银行业和谐发展的思考[J].银行家,2006,(11).

第2篇:银行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私人银行业务 个性化服务

一、私人银行业务理论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涵义

私人银行业务是伴随着个人财富集中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产生和发展的。一般来说没有确切的定义,通俗的讲它是一种金融化服务,是专门针对富人进行的一种私密性极强的服务,要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要对客户投资企业进行全方位投融资服务,要对富人及家人,孩子进行教育规划,移民计划,合理避税,信托计划的服务。

(二)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特征

①进入门槛高。从已有的资料看,开户”门槛”最低为50万美元,最高为500万美元,且有些银行在不同地区的规定不同。②服务个性化。为满足顶级富裕阶层的各种需求,私人银行业务的个性化特征非常突出,强调产品与服务的深度和广度。③服务私密性。私人银行面对的客户,大多坐拥亿万财富,协助管理如此庞大的财富,自然要求保证其私密性。

二、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一)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兴起

根据2007年凯捷顾问公司和美林集团的研究,中国富裕人士财富总量为1.59万亿美元,1%的家庭拥70%的国民财富,其富裕程度居亚太地区第二位。2009年4月,招商银行我国首份私人银行业相关报告,目前中国私人银行客户规模正在逐年扩大,2008年达到了约30万人的规模。这批逐渐增长的富裕人群,为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基础,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悄然兴起。

(二)中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主要开端于2005年,刚开始由外资银行引入。2005和2006年间,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向外资金融机构逐步开放,国际知名银行如瑞士友邦、花旗等纷纷在中国成立私人银行机构,拉开了中国大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帷幕。2007年,中国银行率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这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正式进入私人银行领域。

三、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业务发展面对的机遇和障碍

(一)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机遇

统计数据显示,近20年,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存量增长了200倍,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为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正在崛起的中高收入阶层的家庭财产迫切需要管理,这就需要国内商业银行认准当前形式,把我时下的机遇,积极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满足越来越多的高收入人群的理财需要。

(二)中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①政策方面的限制。虽然中国金融业已经正式对外开放,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政策及监管方面的限制,外资私人银行目前能提供的服务仍有局限。另外,私人银行在中国所受到的政策限制还与我国的外汇制度密切相关;但中国目前对外汇的自由流动实行控制,所以,一些较高层级的服务目前在内地仍缺乏外部环境。②专业人才的缺乏。从事私人银行的一般都是资深银行业人士,但由于国内银行业仍处在转型改革之中,精通银行业的本土专业人士的储备还处在积累阶段,专业人才的匮乏给私人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③灰色资金风险。灰色的资金来源加大了私人银行的风险,中国处在转轨时期,腐败、走私等违法行为产生的大量黑钱,非常希望借助私人银行的网络渠道流向国外。这种情况为私人银行设下了陷阱,稍不留意,就会成为非法资金外逃的帮凶。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建议

(1)选择适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私人银行业务组织架构。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合资组建私人银行,作为国内银行的子公司(或子银行)从事私人银行业务;即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战略伙伴,借鉴外资私人银行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发展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二是在总行设立私人银行部,在资源丰富的部分城市设立支行,独立开办私人银行业务。

(2)进一步宽松政策和法律环境。早在2004年2月,中国银监会正式《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针对个人高端客户推出理财产品,这只能算是私人银行的雏形。之后,中国银监会又出台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政府鼓励并有意规范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逐步宽松化的法律法规,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良好起步创造了外部环境,进一步宽松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是私人银行加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3)加快专业人士的培养。对我国银行来说,当务之急是应该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理财专家。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涉及的业务范围十分广泛,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各家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加大培训力度,积极抢占私人银行业务的人才高地。

(4)灰色资金的有效监控。联合国曾发表的全球研究报告中专门提到:“私人银行业务是构成不透明障碍的另一个例证。这种服务对腐败收益的洗钱是有特殊意义的。私人银行业务给洗钱活动提供了易于利用之处会被腐败的官员所利用。”如何在保证快速发展的前提之下,有效地监控和杜绝灰色资金是影响私人银行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反洗钱的同时还要解决如何保证私人银行业务私密性的问题,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

五、结论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高收入阶层的人群不断增多,私人银行业务的开通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银行的其他业务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对私人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增加理财产品的类型,针对客户的不同需要量身定做理财产品,尽量把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政策来弥补现在诸多的法律空缺,从而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银行业的发展范文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商业银行通过电子银行的业务进行常规工作的改良,并且使商业银行的活动能够得到更大范围内的认可。因此,很多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都将电子银行的业务处理作为工作的重点。商业银行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性机构,而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和完善能够使商业银行的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分析电子银行的应用策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意义

商业银行当中电子银行业务的理论研究,已经在很多银行工作领域得到实践。在一些企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因素并不稳定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并不能保证各项经营活动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处置。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单位很有可能在竞争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出现竞争过程中的效仿性因素的变化[1]。除此之外,在电子银行业务逐步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接之后,诸多电子银行业务有可能在银行业务存在不足的情况下出现运行质量问题,造成很多的商业银行活动并不能保证在电子银行业务的有效支持下进行处理。同样也导致很多的银行机构并不能在核心竞争力因素的影响下对银行业务的具体需求进行处理[2]。因此,商业银行的各项活动需要在相关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形成有效的银行运作模式。电子银行的业务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务必结合当前金融行业的信息资源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处理模式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设计方案比较容易在核心竞争力因素的影响下形成银行业务的变化,也比较容易在电子银行业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同技术含量不足的因素形成结合,因此,对电子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领域的应用情况实施的分析,能够有效保证商业银行的业务得到全面的执行。

三、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不断完善,所有的电子银行技术都处在快速革新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在拓展业务范围的过程中对技术性因素的敏感度较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诸多网络经济的发展因素都有可能在思想观念因素的有效带动下形成发展[3]。所以,对经济发展活动推进过程中的模式特点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理念的变化情况实施研究,是当前很多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主要趋势。

四、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

(一)明确电子银行业务定位。电子银行业务在处理的过程中,要针对相关客户的定位模式加以关注,并保证商业银行的全部业务的管理细节可以有效的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要求进行处理,提升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电子银行业务处理水平[4]。此外,要根据当前客户普遍对电子银行业务的认同感情况,对客户已有的电子信息技术加以分析,并使后续的技术操作流程可以有效的适应商业银行成本性因素的控制需要,提升经营活动推进过程中的电子银行业务处理水平。另外,要对电子银行的全部生产性活动实施完整的研究,并对信息化战略的执行标准进行完整的探索,在电子银行的各项业务都能凭借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必须对所有的原料采购程序实施分析,并使后续的电子银行技术能够同社会需求相适应,保证电子银行的定位能够在工作效果的判断中得到更加准确的处理。

(二)科学设计电子银行业务处理阶段。首先,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客户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也许细节的关注,保证所有的业务处理人员都能适应电子银行业务的实际管理要求,并对后续的金融活动进行市场因素的判断[5]。此外,要结合金融市场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客户源特征,对所有的储蓄性业务实施分析,确保后续的电子银行活动能够在各项资金的有效维护下得到推进,提升理财活动推进过程中的商业银行质量控制水平。在具体的电子银行各阶段业务控制过程中,必须对后续的理财业务进行完整的分析,并且有效的按照不同种类的业务控制特点进行银行业的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使全部的理财活动都能的商业银行的业务需求保证下得到更加完整的推进。

(三)完善传统业务处理机制。在进行常规业务的细节控制过程中,必须对业务当中是否具备传统网络资源的优势进行分析,切实保证所有的业务细节都能在市场资源的合理控制之下得到处理机制的完善[6]。在进行电子化业务处理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对后续的技术发展要求进行明确,并保证各项金融性质的活动能够在创新机制的影响下进行推进,使一些具备竞争性特点的业务都可以在银行业务的具体推进过程中实现运行水平的增强,保证各项竞争机制的运行都能适应银行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外资处理水平。在进行当前处理机制分析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各类竞争性因素都能在电子化技术的处理之下实现运行流程的有效分析,保证传统业务的控制活动能够完全按照境内的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实施处理,并使全部的外资银行可能对本土银行形成的冲击进行深刻的判断。

(四)改善合作机制。在进行合作机制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电子银行业务流程的关注,使后续的电子银行各类业务都能结合合作机制的运行特点进行发展速度的控制,保证为各类合作机制的设计和巩固提供良好的依据。此外,要结合合作机制处理过程中的网络技术运行特点的关注,保证全部的网络技术能够有效的适应合作机制处理过程中的电子银行业务要求,并且提升新形势下合作机制的处理价值,为电子银行业务的控制预留良好的体制性基础。可以根据新时期的合作机制处理特点,对全部的金融活动细节进行分析,以便后续的金融活动可以避免各类竞争性因素的比例影响,并且提升合作机制运行过程中的电子银行业务处理价值,为合作机制的设计和运行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的保障。要加强对原有商业银行合作模式的关注,并从中整理电子银行业务的完善经验,保证为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以便具备挑战性影响的商业银行业务可以完整的适应营业机构的规模特点,保证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可以为商务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

(五)提升品牌创新质量。首先,必须对当前的商业银行各项经营业务实施分析,保证所有的创新活动都能在客户资源需求的满足执行得到推进。此外,要对商业银行的活动推进过程中的创新体制实施分析,有效的保证创新活动能够在银行的经营机制改变的过程中得到处理机制的完善。可以结合不同时间段内业务的处理要求,对全部的金融活动细节实施分析,并有效的保证所有的业务模式能够在业务流程的控制过程中得到优化处理,使品牌创新活动的推行可以在业务流程的设计过程中进行创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品牌创新活动的执行价值。

五、结论

第4篇:银行业的发展范文

从现阶段的形势来看,由于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银行业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的要求,网上银行顺应网络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且不断壮大,网上银行服务在 21 世纪已经逐步成为银行必须提供的金融服务之一,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国内各家银行都推出网上银行业务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网上银行业务竞争力是保持招商银行业务在国内市场竞争优势的根本。

一、招商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及竞争态势分析。

( 一) 招商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状况。

从1997 年开始,招商银行开始在互联网上办理业务并迅速取得了网上银行发展的优势地位。1997 年 4月,招商银行开通了自己的网站 cmbchina. com,这是中国银行业最早的域名之一,招商银行的金融电子服务从此进入了“一网通”时代。经过15 年的快速发展,“一网通”在国内网上银行领域始终占据着领先地位。

第5篇:银行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银行;金融生态;和谐发展 

银行是社会的细胞,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处于特殊地位。一个发展和谐的银行业,不仅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要构建和谐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当前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不平衡问题。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总体走向越来越好,中国银行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随着银行业纵深改革发展,出现了新的不和谐因素。

1 我国银行业存在不和谐的因素

(1)我国金融生态问题不容乐观。当前困扰我国金融生态的一些突出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诸如企业违约率高、金融胜诉案件执行难、对金融活动非法干预、金融权利滥用、不良资产高、金融市场不正当竞争等。这些问题除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因素外,市场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以及运行规则滞后也是重要原因。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中,由于计划与行政干预而造成的约占30%,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约占30%,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约占10%,地方干预,包括司法、执法方面对债权人保护不力的约占10%,而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的20%。此外,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严重以及未能实行高标准会计准则等因素都交叉存在。

(2)机构发展不平衡,大银行改革发展相对较快,中小银行,特别是小银行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大银行在金融经济当中的特殊地位,国家将改革的重点实际主要放在大银行的改革上,先后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加上自己的努力,使各项指标显著改善,公司治理架构基本建立并开始发挥作用。而中小银行特别是小银行改革发展相对滞后。对大银行的历史包袱,中央政府采取了综合措施进行划界,先后两次对不良资产进行集中处理,而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依靠自身消化,部分由地方政府协助处置,由于各地对处置中小银行不良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同,相应采取的措施各异,至今相当一部分机构的包袱并没有得到化解。对大银行,国家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和动用外汇储备,以及财政注资等方式增加资本金,使资本充足水平显著提高。工、中、建、交四家股改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超过了10%,而中小银行的资本金主要依靠股东增资和自身积累,部分上市银行则主要依靠上市融资。大银行具有国家信誉,无论是对国内外投资者,还是金融消费者,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大银行改革发展始终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各方面对其改革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中小银行的政策支持比较缺乏,在办理存款、结算、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还存在不合理的歧视性政策,比如有的规定预算外资金必须存在大银行,住房公积金及其配套贷款只能在大银行办理,财政、军队、社保等存款不能存入中小银行机构等,不仅限制了存款业务,也影响中间业务的发展。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改革发展较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改革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扩大,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不同的经济带,不同经济带之间的金融发展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资料显示,银行体系资金来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存款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不仅存款数量小,而且结构相对单一,主要是储蓄存款,这种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4)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性,使得金融发展的二元特征十分明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是农村先于城市,而金融体制的改革却是城市先于农村,城市金融改革启动相对较早,力度相对较大,步子相对较快。目前,城市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正是推进公司治理改革,初步开始实施经营企业化、管理集约化、业务垂直化、机构扁平化。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基本还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机构,业务单一、管理粗放、风险突出、改革滞后。城市金融机构基本建立了公司治理架构,内控制度相对健全,经营机制比较灵活,具有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it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农村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缺陷,内部控制薄弱,经营机制不灵活,it覆盖率低,辖内尚未联网。城市金融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金融机构之间主要是服务水平和质量的竞争。农村金融一般是低水平竞争,且恶性竞争比较严重。城市的征信体系已开始建立,理性消费群体初步形成,信用环境相对较好。农村尚未建立征信体系,逃废债现象严重,执法环境差,信用环境建设落后。

2 促进我国银行业和谐发展的思考

(1)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和谐发展。从

金融生态角度看国有商业银行发展问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我国是一个正在转型的经济体,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和制度虽然还不完善,但金融生态环境总体上在逐步改善。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外资金融机构大批进入国内金融市场,金融资产也快速增长。而且,随着市场改革的逐渐深入,金融调控和管理更加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得以确立,金融经济法律制度不断完善。这些变化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商业银行实现健康和谐发展,不仅取决于银行自身的努力,还需要银行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善,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保障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促进商业银行实现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

(2)建立风险控制构架和制度。其监管目标是以突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风险识别和评级、内部控制机制约束,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中的不良贷款、非信贷资产中的不良资产和表外业务风险状况进行全面监测和考核,进行同质同类机构的评估;分析现场检查中发现的屡查屡犯问题,进行持续监管,督促银行进行整改,并从制度上进行弥补;对重点机构和重点企业的贷款、对大额贷款、关联交易、集团授信和房地产等高风险业务密切关注,适时进行风险提示和窗口指导;以案件专项治理为契机,加大监管力度,防范操作风险,规范操作性业务制度,建立合规部门;加大非现场监管力度,突出风险监测和预警,包括强化不良资产分析考核制度,对各类信贷资产进行准确分类,落实拨备,核查贷款迁徙情况,实施对贷款的动态监控;探索对银行内控的综合考核评价制度,指导、督促银行管好内控。

(3)加快中小银行改革和风险处置步伐,缩小机构发展差距。鼓励和引导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管理水平较高的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允许城市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兼并收购周边地区的城市信用社。加快业务创新,支持中小银行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推出符合当地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为城乡经济、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服务。强化公司治理,支持合格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入股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地方性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和股权改造,推动中国治理建设。加大风险处置力度,加快城市信用社重组改造步伐,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实现停业整顿的城市信用社平稳退出市场。在地区政府的支持下,加快高风险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处置进度。改善中小银行机构的发展环境,抓紧研究建立中小银行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积极推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配合有关部门研究中小银行发展的配套政策。

(4)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金融改革发展步伐,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鼓励中资银行业机构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设立机构,发展业务。对在西部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放开市场准入的资本范围限制,审核时设立绿色通道,同等条件下优先审批;适当调低注册资本、营运资本的最低限额;适当调整投资人资格及入股限制;适当调整业务准入条件与范围;适当调整高管人员及从业人员资质要求;继续鼓励外资银行机构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扶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信用环境建设,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提高指法水平,营造本地区良好的信用环境。

(5)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的合力,按照产权股份化方向改革农业银行,经国家扶持、自身重组,改造为继续姓“农”的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功能扩大化方向改革农业发展银行,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增强支农服务功能。在支农上政策性金融服务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照经营现代化方向改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绝大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期分批改造为现代金融企业;不具备商业经营的地区逐步以政策性业务为主。根据邮政储蓄银行组建进程和管理能力,逐步开放资产业务,增加农村资金投入总量。利用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机会,向商业银行发行支农特别国债或特别行政性金融债,由政策性银行投向农村,由农信社,重点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贫困县种养业的资金需求。

(6)发挥外资银行正面效应,促进金融和谐发展。只有当外资银行的正面效应超过其负面效应时,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才有利于自身以及整个金融业的和谐发展,中国银行业积极鼓励外资银行参与市场竞争将有利于促进金融体系的和谐运行。

参考文献

[1]唐双宁.关于银行业和谐发展的思考[j].银行家,2006,(11).

[2]

董艳玲.试论如何利用外资银行促进金融和谐发展[j].金融与经济,2007,(1).

第6篇:银行业的发展范文

一、管道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2年末,沧州市共有管道装备制造企业2962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8个,从业人员122531人,完成营业收入405.7亿元,实现利税29.2亿元。

(一)产业发展成集群化规模。全市管道装备制造业年设计加工能力2000万吨,2011年实际加工1800万吨,完成工业增加值19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6.3%,占全市GDP的9.5%。管道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共258个.2011年实际加工量690万吨,实现营业收入391亿元,增加值165亿元,利税22.9亿元。该产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在10%以上,成为仅次于化工产业的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区域品牌建设成效明显。盐山和孟村是省级重点管道管件产业聚集区,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盐山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管道装备制造基地”、“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孟村也先后被认定为“中国弯头管件之都”、“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称号。

(二)管道装备产品种类繁多。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产品主要分管件、钢管和城市市政管网三类,共16大类、370多个品种、3500多种规格。制造工艺主要采用热轧直缝焊、螺旋双面埋弧焊、锻打、锻压、中频推制、冷成型、热挤压等,管道最大加工直径2020毫米。

(三)产品市场占比率高。沧州管道装备业新增内贸订单多为市政工程、西气东送工程等大型工程。据不完全统计,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占全国管业生产的30%左右,中低压管件在国内市场的覆盖率达80%以上,高压管道管件达70%以上。新增出口订单主要是面向南美、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少量订单面向欧美等国。

二、银行业支持管道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

为解决企业资金需求,沧州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筹措资金改进服务,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取得较好的效果。信贷投放和融资特点如下:

(一)信贷投放以国有商业行和城商行为主

截至2012年末,辖区管道装备制造业贷款余额40.8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14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合计投放20.53亿元,占信贷余额的50%:沧州银行和河北银行沧州分行合计投放14.75亿元,占信贷余额的36%。

(二)规模以上企业贷款余额较大.信贷满足度较高

抵押物不足、信用担保体系滞后一直都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银行贷款业务发展的制约瓶颈。管道装备制造业流动资金需求大,但由于本地多数企业规模小、资产少,相对于金融机构对贷款抵押物严格的要求,企业可供抵押资产很少。银行在追求盈利性的同时,也必须保证其资产的安全性,因此银行对贷款业务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标准及程序,企业融资门槛比较高。截至2012年末,沧州地区中型、小型管道装备制造业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9.39亿元和3.68亿元,分别占管道装备制造业贷款的23%和9%,信贷需求满足率仅为38%和20%。沧州明珠、达力普、中原管道、长丰钢管、鑫源泰等大型管道装备企业由于规模较大,抵质押资产充分,银行贷款多集中投向此类规模以上企业,截至2012年末贷款余额为27.78亿元,占管道装备制造业贷款的68%,贷款需求满足率达65%。

(三)创新信贷融资产品,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沧州银行以“成长之路”、“速贷通”等产品加大对管道装备制造业中的优质企业的信贷投入。针对经营规模较小,没有自有产权抵押物,无法办理抵押贷款的中小型管道装备制造企业,该行通过应收账款质押为其发放有追索权的国内保理贷款,解决了企业的经营周转需求,大力支持了该类企业的发展。中行沧州分行充分发挥产品优势,加强对现有产品的创新组合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积极开发和拓展多种适应管道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授信品种,累计开办了融易达业务、订单融资业务、融信达业务、通易达业务、福费廷转卖业务、进口汇利达业务等几十种融资产品,部分产品为省内首次叙做,在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也填补了相关业务空白。截至10月末,该行贸易融资累计48笔,共计32398万元。

(四)实行差别信贷政策,开辟绿色服务通道

建行沧州分行采取限时服务等制度,对管道装备制造业项目的信贷审批建立了“绿色通道”,通过优化组合信贷产品,对管道装备制造业项目实行优惠利率,在信贷额度受限的大背景下做到“有保有控”,保证了贷款的优先发放。沧州市农信社落实了管道装备制造业差别化信贷利率政策,对管道装备制造业产业项目,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只上浮20%,以土地与设备作为抵押的,执行50%的抵押率,信誉优良的企业,抵押率还可以扩大到60%。河北银行沧州分行对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在信贷政策上进行倾斜,利率低于银行利率1.5个百分点,在贷款操作方面,简化手续,缩短时间,达到银企双方互惠互利的良好效果。仅利率优惠一项,每年就可为贷款企业节省利息1000余万元。

三、管道装备行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

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的小规模、大群体特征比较明显,在县域内布局分散,马路经济现象严重。单个企业经营规模小,年均产值200~500万,产品主要为来料加工、管件、弯头、法兰等。全市规模以上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个数仅占全部管道装备制造企业的6.8%,缺乏产业龙头项目的带动。沧州的管道装备制造业依赖少数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大型企业大而不强,小型企业小而不专、不精,没有形成配套优势。

(二)产业链短,配套性弱

目前,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限制了产品的配套性。管道装备业的上游企业中,管道施工与设计企业在沧州基本没有,大型企业、小型企业均是按照客户的要求提品,并没有对特定用户提供整套解决方案与设计施工的能力。因此,产业链条缺乏,成套能力薄弱是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业的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此外,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产业的经济循环链、能源利用率仍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整个产业还不具备承接国内外重大成套工程的能力,因而大大降低了产业效益。

(三)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沧州市除几十家骨干龙头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外,多数都规模小而散、产品同质化普遍、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消耗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是生产方式落后,无竞争力可言。主要的生产方式为租用农户土地,购置简陋机械进行粗加工。二是销售方式落后,资金的周转能力差。基本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通过销售人员与往来企业提供的供求信息开展生产,生产忙闲不均,靠天吃饭的情况很多。

(四)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目前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还处在吸收、模仿和集成阶段,如油井管、锅炉管等产品的开发主要还是以追随、模仿欧洲和日本的产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和服务支撑平台有待于进一步建设和整合。相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中介机构和当地企业还没有实现紧密结合,致使技术、成果、人才、设备等创新因素不能有效地向产业集成,企业研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水平低。全市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中拥有专利的不足5%。

四、相关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加快管道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管道装备制造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管道装备制造产业的信贷支持:对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在土地使用权、设备、技术、商标等需求上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和各种补贴政策的支持,将政策结合实际、细化到具体项目,使各项政策相互配合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创新金融产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业务发展,扩大金融开放,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机制,着力增强市场融资功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管道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多元化的资金需求;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支持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增信融资:探索适合管道装备制造项目的贷款模式,实现担保形式多样化,贷款方式多元化,以支持管道装备制造项目或龙头企业的发展。

(三)改进金融服务.满足管道装备制造企业需求

沧州地区管道装备制造业多为中小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上应将管道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行业予以扶持。可以根据中小管道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进行业务创新.设立中小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充实信贷服务队伍,主动与有融资需求的中小管道装备制度企业联系,沟通、走访,创新产品服务、优化审批模式,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促使其发展壮大。

第7篇:银行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银行转型 供给侧改革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182-02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解析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以及新常态,其关键并非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是“结构性错配”:一方面生产出大量无效的产能,另一方面本土企业却又没有能力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因而,从供给侧入手加快提高各种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供给侧结构改革应运拉开大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领域由注重需求管理变为注重供给管理的重大改革,是适应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缓解当前各种矛盾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思路。具体而言,就是要用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核心的经济结构性改革,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将发展方向锁定创新产业、新兴领域以创造新增长点刺激消费,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日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出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的思想时,部署了以下四项措施:化解产能过剩、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化解房地产库存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因此,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可预见性产业变革突出点主要有二:一是三大产业的比重变化和要素流动新分配,减税降费将极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将加速折旧和去产能化,与此同时将对劳动力提高要求,将进一步加速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的流转,且人力资本的价值愈发凸显;二是新兴消费品市场与现代服务业的更多发展机会,二胎开放、教育发展、“一带一路”等战略相关政策出台,必将提升教育产品、养老服务、旅游产业等领域的供给,尤其是金融、消费信贷、教育培训、养老医疗等专业化程度高且知识型人才集中的现代服务业开始着力提供高品质、定制化、具备前瞻性的服务。

二、银行业对接供给侧改革的机遇和挑战浅析

随着我国经济粗放式增长的结束,银行业的规模扩张阶段也接近尾声。商业银行在当前的发展中需要努力探寻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调整的道路,既面临对接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新机遇,同时面临着自身的转型压力与挑战。

(一)银行业对接供给侧改革的机遇

供给侧改革正在加快推进银行业金融改革创新的步伐,银行需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通过提升管理效率、经营水平和有效金融供给,产生新一轮的生产力跃升,真正引领金融新常态。银行业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可以在实现自身信贷业务转型的基础上破解资产质量下降难题和盈利增长瓶颈。当前供给侧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优化银行业金融服务环境。供给侧改革致力于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以此培养新的经济发展动力,这对于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大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更加开放、竞争加剧的银行业市场环境服务环境,需不断构建与时俱进的行业监管方式和行业服务规范体系,以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保证银行业的持续有序经营。

二是有利于为银行业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银行业要实现自身D型发展,就要以稳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抓住改革机制催生出的新的市场需求。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比重的大调整,银行业将适当调整存量、整合产量,其信贷资源和金融服务将主要投向代表经济结构转型的行业和企业,例如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对债券发行、资本运作、跨境并购等的综合融资需求。

三是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当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集中在四大产能过剩行业和房地产行业,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的目标与商业银行存量信贷资产质量优化的诉求是一致的,同时实体经济去杠杆给以股权融资业务、并购重组业务见长的投行业务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例如银行业密切关注房贷集中度,统筹房地产调控和经济转型升级和风险防范。

(二)银行业对接供给侧改革的压力与挑战

当前“三期叠加”效应,互联网金融大幅分流银行业收入且增幅不断上升,银行业面临着利率市场化与降准降息的双重冲击,净息差收窄,净利润增速降低,不良贷款率却在攀升,在对接供给侧改革面临的自身转型压力和挑战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坏账上升与信贷管理负担加重。“三去一降一补”调整首冲银行的信贷管理,尤其在旧产能过剩和“三高”行业以及已经丧失经营活力的僵尸企业中引入退出机制后,原有的不良贷款将极有可能转化为坏账,而不良资产处于大幅折价且拐点难现。因此,银行业若不及时将信贷资源对接到高端制造和创新机制中,则将承受更大的资金压力和信贷质量管理的负担。

二是基础资产淡化趋势下的企业估值与服务定价难。新技术和新科技为代表的供给结构调整,带来的更多是服务模式和互联网经济的兴起,更重视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的投入,而非企业固定资产的再投入。另外,国务院对供给侧改革的意见中提出“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创新型非抵押类贷款模式,发展融资担保机构”,银行业从原先锁定的企业基础资产转向非抵押贷款模式,这将失去对企业估值的依据,也难以为后续金融服务进行定价,更难以预计利润空间。鉴于此,银行业对接供给侧改革中紧跟前沿产业和行业的发展仍亟待定夺。例如,股权投资仍是相对陌生的领域,如何确保资金的安全却是银行业将要持续面临的另一挑战。

三是组织架构和人才专业上的挑战。从国际经验来看,跨地区经营的世界知名银行在面临利率市场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时均实施了组织模式变革和流程再造。供给侧改革对银行业服务效率和专业程度提出更高要求,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金融服务水平均需大幅提升,银行业目标是要搭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体系,例如前台按客户群体建立条线化、专业化的运营体系,同时将中后台的风险管理以及资源配置等嵌入业务条线,增加业务条线的话语权,建立责权利配套的运行体系,释放生产力、提高组织运行效率。这些都需银行配备专业性强、运作效率高的服务团队,在人才专业性和技术保障性上均提出新目标和高要求。

三、银行业对接供给侧改革的发展路径探析――以浙江省为例

近几年,浙江省陆续实施打造特色小镇、“三改一拆”、“四换三名”、“五水共治”等战略,这一系列有破有立、转换动力的转型升级组合拳究其本质则是围绕供给侧改革开展的先行实践。浙江省银行业不良贷款季度环比增幅在趋缓,但总体可控,省银监局则已制定银行业支持“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银行业全力保障国家战略落地和浙江省各类重点项目建设。鉴于上述银行业对接供给侧改革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浙江省银行业对接供给侧改革蓄势增能的发展路径。

一是强化重点项目的资金保障,发展优势企业的并购金融。浙江省银行业应继续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信贷保障,大力支持“五水共治”、七大f亿产业、特色小镇建设、江海联运等国家战略落地和省内重点项目建设。应对供给侧改革中日益发展的并购金融,银行业可发展相应的并购贷款、财务顾问、法律监管等综合性并购金融服务,支持优势企业沿着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收购兼并,实现产品、服务、技术、管理以及品牌的全面提升。

二是严控资产质量的组合管理,加强信贷资产的风险防范。从完善资产结构角度,可实施从行业、产业和客户等维度的“退、压、限、控、进”差异化措施进行有效地资产组合管理。从改善信贷架构和流程角度,需加强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在信贷管理尤其是贷后管理领域的应用,着力提高自动化风险预警能力,统筹信贷增量和存量管理。从审慎处置不良资产角度,可建立起不良资产绿色处置通道,积极参与资产证券化、债转股试点等不良资产处置新途径。从风险防范角度,需持续健全全口径风险管理体系,发挥监管效力,实现对跨界、跨市场、跨境风险的总体把控。

三是推动建立政银企信息沟通机制,着力“三去一降一补”方向改革。关于稳妥有序去产能,可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科学确定名单、分类处置方案和资产保全计划,把握退出方式、节奏和力度,循序渐进,支持出清,保护债权,防止处置不当引发新的风险。关于多措并举去杠杆,浙江省银行业信贷增幅正在理性回归,但仍需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资源配置,综合运用售后回租融资、投贷联动、直接融资等方式降低企业财务杠杆。关于差别措施去库存,重点支持实力较强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和优质普通商品住房项目,但对住宅用地供应远超实际需求、库存消化压力较大的三、四线城市和资质较低的中小开发企业持更加审慎的信贷政策。关于疏堵结合降成本,浙江省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有所回落,可围绕提效让利、增值让利、防空转让利等规范展业,并通过缩短融资链条、提高服务效率、创新还款方式,支持直接融资等,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同时降低融资成本。关于聚焦优化补短板,浙江银行业则可持续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基础上,发展绿色金融、小微金融、“三农”金融、扶贫金融,支持浙江补齐生态环境和农业农村建设短板。

四是改革组织架构和考核机制,组建专营机构和专门团队。2015年嘉兴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创新“双创”系列产品400余个,支持创业客户近10万户,成效显著。因此可重点推进组织架构、考核机制改革,设立专营机构、专门团队、金融专家库等,在客户准入、新兴产业企业估值、风险控制、降低成本等各方面突破并有效激励,扩大“双创”金融服务覆盖面。此外,可按实际情况设立客户专营支行或专营部门深化客户金融工作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争取投贷联动试点,加强与创投机构、券商、股权交易中心等合作,提升专业化高效率的精准服务。

五是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资源整合与创新,完善对接供给侧改革的支持性信息平台。浙江省互联网金融产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实体经济“金融+”的持续深度发展正在改变着省内金融业态,要求浙江银行业不断刷新视角和方法重构客户关系和创新服务模式。不同于上述团队和专业人才的软实力建设,完善对接供给侧改革的支持性信息平台则是基础工作和硬环境建设,可包括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小微金融评价体系、银行业押品资产交易信息、企业授信总额联合管理、监管导向等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使之网络化、信息化、批量化、安全化发展,从线上线下双渠道进一步创新业务流程,推进网点智能化转型,强调差异化客户体验和综合营销,实现产品、服务、风控的O2O融合。

参考文献:

[1] 何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北京金融评论,2016(5)

[2] 薛洪言.供给侧改革催生银行业转型.中国外汇,2016(5)

[3] 鄢红兵.商业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金融产品新需求与新供给的思考.武汉金融,2016(8)

第8篇:银行业的发展范文

但实际情况并非理论上描绘的那样理想。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商行受盈利水平较低,缺乏资金投入等诸多因素影响,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缓慢,业务品种单一,功能不全,与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形见绌,其竞争力不仅没有得到提升,反而相对下降。

辽宁省某欠发达地区城商行是一家1997年2月份挂牌成立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截至2009年末,其下辖46家分支机构,从业人员710人,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8亿元,资产总额116亿元,资本充足率11.3%,不良贷款率1.6%。

该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较为缓慢,业务品种单一,目前只有银行卡和ATM自助银行两大类,至今没有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业务。而且现有电子银行业务功能也不健全,银行卡仅有借记卡,只能办理存取款、查询、转账、缴费、消费等简单业务,且仅限于人民币单一币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一辖区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业务品种不断丰富,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一应俱全,而且功能日益完善。以招商银行“一卡通”为例,其除可办理查询、转账、代缴费等简单业务外,还具有银证转账、卡内转存、银行理财等多种功能。电子银行业务快捷、便利、费用低,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中的人力成本。同一辖区内的招商银行,2009年电子银行业务量已达到柜面业务量的13倍,远远高于城市商业银行的8.9倍。

当前如何加快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城商行亟待破解的课题。

制定电子银行发展目标和规划。首先,城市商业银行不能简单地把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看成是柜面业务的电子化,而应树立“科技兴行”的经营理念,将其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创新和资源整合平台,从战略高度进行规划和实施,制定鼓励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倾斜政策,着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电子银行体系。

同时要科学规划,分阶段稳步推进。电子银行建设是一项涉及银行内部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必须制定出科学的发展规划,分阶段、有重点地稳步推进。由于自身情况和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城商行电子银行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在制定规划时,既要有战略上的超前意识,重视系统框架与平台建设;又要立足实际应用,安排好众多建设项目的先后顺序,逐步完善电子银行的业务品种和功能。

合作开发,降低电子银行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不少城商行受制于地域限制,除本地外在其他城市一般没有分支机构,这些城商行跨行、跨地域的支付手段只能依靠于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和第三方清算服务组织,走合作开发之路。从降低电子银行建设和运营成本的角度来看,合作开发也是城商行电子银行发展的较优选择。比如城商行可以利用人民银行小额支付系统开展电子汇票、银行卡转账、同城委托收款等业务,可以依托银联公司开展银行卡跨地域通存通兑,也可以通过上海城市商业银行清算中心开展全国范围内的通存通兑、网上银行等业务。

同时,城商行之间还要加强横向合作。辽宁省城商行的横向合作可选择山东省合作联盟模式,而不是江苏、浙江等省份的合并重组模式。因为辽宁省各城商行发展相对均衡,但缺乏规模较大的领军式银行,而且在辽宁省银行体系中,缺少的不是为大客户服务的大银行,而是缺少以中小客户为目标的中小银行,为地方服务、为市民服务的社区性银行。建立辽宁省城商行合作联盟,既可保持中小城商行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又可集中整合资源加快电子银行发展,有效节约电子银行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发挥自身优势,强化个性化服务。与大银行相比,城商行具有规模小、网点少、客户基础薄弱的先天弱势,也决定了在电子银行方面与大银行发展策略的不同,不能走产品多而全的道路,而要细分客户需求,特别是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服务。因此,要利用中小银行决策链条短、机制灵活的优势,针对目标客户开发个性化产品,特别是在地方的特色业务方面,小银行有不少的空间。

第9篇:银行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银行业;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交流变得更加快捷和简单,互联网金融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商业模式,弥补了传统银行业务中的缺陷,同时也给传统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协调二者共同发展,实现金融体系的巨大进步是当前也是今后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1.较低的交易成本冲击着银行业务的开展以及收入

互联网金融主要是依靠互联网技术手段,交易双方通过网络交易平成金融交易。传统银行需要选择良好的地理位置,投入资本建设或租赁房屋,以便吸引客户资源,而互联网金融则减少了传统银行物理网点所花费的费用,随着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互联网终端的价格是逐渐下降的,成本的消耗也是少于银行的。除此之外,在银行办理业务花费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往往需要花上大量的时间排队等待,相反,互联网交易更加快速便捷,许多业务在家就可以进行操作,减少了客户来往银行以及等待排队所消耗的成本,长此以往,银行的原有客户及新客户容易逐渐减少,银行收入来源的范围也在渐渐缩小,经营利益受到影响,对银行今后的持续发展也十分不利。

2.削弱了银行的中介功能

以前,资金的需求双方需要通过银行这个中介进行资金的交易,然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资金需求双方不需要利用银行这个中间媒介进行交易,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搜索,快速找到合适的交易对象,而且资金的交易过程也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操作的,银行的中介功能被弱化,互联网的第三方平台也是可以越过银行,通过自身的支付手段完成交易。与传统银行相比,通过网络平台交易双方的沟通更加及时、便捷,交易更加透明公开,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与影响是巨大的。

二、传统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采取的应对措施

1.以客户为中心建立新型银行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银行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想实现传统银行业的发展,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银行。客户是银行收入以及各项业务开展的重要来源和动力,因此了解客户需求,完善业务流程,减少客户的排队等候时间是十分必要的。银行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减少业务办理的时间,简化办理流程,避免客户长时间焦急等待,银行排大队现象的出现。此外,及时了解客户需求,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客户提供和设计合理的金融产品,让客户满意。提高银行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态度也是建立新型银行所要求的。

2.构建一站式服务的金融平台

当今社会,服务质量的高低在各行业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构建一站式的服务平台,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从而吸引客户是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的。银行可以利用自己巨大的客户资源,建立完善的金融交易以及问题解决平台整合整个业务链条的资源优势,构建一站式的服务平台,从而使得客户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办理多项业务,不仅使办事效率得到提高,而且也减少了时间的浪费。构建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平台为推进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银行的良好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3.提高银行的网络化水平,加强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

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制约与冲击,提高银行的网络技术水平是十分必要的,银行应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升级,打造电子交易平台,发挥网上银行的优势,不断扩大业务服务范围,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从而达到留住客户,吸引客户的目的。此外,还要加强与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合作,扩大银行网上结算的覆盖范围,在网络购物消费日益增多的今天,从中赚取部分交易费用,以便缓解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加强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学习和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结合银行自身风险分析与投资上的优势,弥补银行业发展的不足,共同制定和建立完善的金融投资策划,实现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协调发展与共同进步。

4.实现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金钩根据判断自身资金状况以及市场的动向来调节利率水平。随着互联网金融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使用,客户理财观念的逐渐转变,银行所要面对的挑战更加巨大,因此银行应保证利率水平逐步市场化,更合理地实现资源配置,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但是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具有极大的危险性,一些银行为了抢夺市场逐步提高利率水平,导致银行的经营风险更加巨大,给银行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三、结束语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与挑战,传统银行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经营理念,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制定科学系统的决策规划,逐步提高银行的网络化和技术化水平,利用电子交易平台快捷、高效的优势,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业务办理能力,构建一站式的服务体系,加强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最终实现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卓群,费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影响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9(5):89~90.

[2]何超.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中国电子商情(科技创新),2013,2(2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