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统计学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琴童 习琴 家长目的
一、引言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高速腾飞,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中国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重视对孩子艺术的培养,把学琴列入孩子学校教育之外的又一项艰巨任务。钢琴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一些家长对孩子学琴的目标与期望,其中很多家长为了追赶潮流,强制性地为孩子制订学琴计划,但家长本身对钢琴教育认识不足,最终陷入对儿童钢琴教育的思想误区。认为学琴容易,学琴可以成名成家。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的苦心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学习钢琴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科学的方法及正确的思想指导。即使一个孩子的音乐天赋很高,也不一定能成为钢琴家。在成千上万的琴童中,真正走上钢琴专业道路成为钢琴家的毕竟是少数。那么,儿童学琴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提出这一问题,我们再认识和探讨儿童钢琴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认为儿童学琴的真正意义应是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把学琴当成一种学习技能和手段,最终让他们在学琴过程中获得裨益,从而受益终身。
二、良好的习琴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钢琴弹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要能由看单行谱到看双行谱,由简单的几个音符到复杂的音符、节奏、视唱、指法、分句,由弹小曲子到大型作品等,弹奏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读谱习惯,具备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同时,必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情绪的投入,能够在长时间复杂的练琴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能保持积极、认真的态度,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更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就能很自觉地按照规则去做事和学习。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动力,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做事的一种力量。许多钢琴弹得很好的孩子,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他们并没有因为学琴而耽误正常学习;相反,从学琴中得到的益处会对学习成绩帮助不少。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先生曾说:“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这比弹琴本身要重要一百倍,它可以让人受益终身。”
三、节奏感是琴童习琴的灵魂
有许多年轻的家长,当他们满怀热情准备让孩子学一件乐器时,又常常会犹豫,不知道孩子是不是这块料,担心决策失误,半途而废。肯定地讲,由于人与人之间先天条件的差异,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从事音乐专业。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来考察孩子的音乐天赋呢?首先就要看他们在节奏、音准方面的能力。如果孩子学唱歌比较快,又不跑调,节奏也稳,那就可以说具备了最基本的条件。而引领他们入门的这几个方面也正是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的最基本的内容。像学习文化课一样,只有掌握了听、读、写的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
学习乐器的孩子是否就快乐?也不尽然。我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不少孩子会弹琴拉琴,也通过了一级又一级的考试,但他们很少唱歌。学习音乐的第一步是要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大人一样,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动力,而让孩子开口,让他们学会唱歌,唱琴谱,打节奏,就是让他们快乐起来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尤其是学龄前或低年级的孩子,文化课压力还比较小,早些学习视唱练耳,打节奏,使他们在听力、演唱能力得到早期的开发的同时,还能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因为这门课程既包括简单的音乐知识,如拍子的长短,音程原位、转位关系等;又包括文学、美学,如歌词的大量积累,这种学习势必会对提高孩子的想象力、鉴赏力和今后的写作水平大有益处。按照正常规律,有了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的基础,并同时学习专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家长是琴童习琴成长的引路人
对于初学音乐的孩子来说,家长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平常心,温和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决定孩子成功的关键所在,家长对待孩子别吝啬鼓励。在课堂上,孩子由于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成功的演奏、演唱、满意的答问、漂亮的表演之后,心理上感受是美好的。如果家长再及时给予鼓励,有时就会看到孩子难以形容的激动表情。这就暗示我们家长:如果善于发现、捕捉儿童智慧的火花,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与成功,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无疑是对孩子进取心的再激发,有助于孩子积极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为此,家长在孩子习琴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这一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鼓励的时机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1.语言鼓励
表扬是常用的语言鼓励方式。“很好、对、不错、嗯”等算是精辟的语言鼓励了;甚至可以用激动的声音反问孩子:“你说好不好啊?”此时家长不妨面带微笑,这样的语言肯定而准确,并能得到大家的共识。
2.表情鼓励
点头、微笑,加上和蔼的笑容,是家长满意心声的流露,它足以激励孩子的上进心。
3.动作鼓励
当孩子成功地演奏完毕,家长顺手轻拍一下孩子的肩或摸摸头,或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这样得当的动作不亚于语言嘉许的效果。
4.信号鼓励
对孩子的称赞,家长可引导周围的人群为其鼓掌。集体的友好、协调、融洽氛围是一粒美好的种子。
5.“器重鼓励”
孩子的得意之情,常萌发于教师“单独器重”之时。如:做一次示范表演或演奏一个小曲子等,此时表扬的话语早已不重要了。
鼓励是一种启发式激励教育法,是沟通孩子和家长感情,亲切师生关系的“连接点”和“生长点”。教育过程本身是一种感情的交流过程,准确地使用鼓励手段,会使教育目标在家长和孩子双方不断地感情交流、融合与升华中得以实现。因此,家长一定不要“吝啬”对孩子的鼓励。
五、寄语琴童习琴家长的六不要
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将来有所作为,让孩子学钢琴,学艺术这本是一件好事。“习琴有道”,说的是学琴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要学好钢琴,自然有其自身不可抗拒的规律、道路。一厢情愿地乱来一气是不行的,在孩童学琴渐成时尚的今天,这当然是件好事。然物极必反,一哄而上的态势和琴童家长的无知短视日渐成为障碍。现提出“六不”须知供琴童家长参考。
1.不要一厢情愿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专门地学音乐,我们应该根据孩子先天禀赋的差异给孩子提供相适应的环境和教育。如果孩子对学琴并无兴趣,甚至非常厌恶学琴,家长仍然威逼孩子操练习艺,结果势必是双方都痛苦。
2.不要使用劣琴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初学时可以随便买架琴,等练成了再买好的,但音乐学习讲究的是对音乐的敏感,如果被劣质琴练坏了“音乐耳朵”,再想矫正过来则非常困难。
3.不要随意求师
如果孩子有很好的音乐天赋,那么教育他的老师也必须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贪图收费便宜,或者路近方便,不对老师的教学资格进行审查便投之门下,弄不好会延误孩子。
4.不要呵斥体罚
音乐是一种艺术教育,家长不可求强好胜,采用体罚打骂的手段,或者违背科学规律任意加大孩子练琴的时间,这样非但无法练好琴,反而会增加孩子对练琴的恐惧感甚至厌恶感。
5.不要揠苗助长
不按照老师规定的科学教育计划循序渐进地学习,而要求一步登天式的奇迹出现,基本功没打好就急于让孩子弹奏作品甚至流行歌曲,并为之洋洋得意,这其实是在断送琴童的艺术生命。
6.不要盲目攀比
音乐学习是因人而异的。在学琴时不要一味让孩子争第一、超出别人,这会对孩子的音乐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以上“六不”须知愿慰“天下父母心”。
六、结语
摘要:学习动力不足是成人教育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严重制约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立足于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间系统视角审视成人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探讨影响成人学习的中间系统生态因子,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成人学习动力;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间系统;分析;对策
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认为,要考察发展中的个体,必须解读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由内而外主要有四个系统――小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和大系统(macrosystem)。其中,中间系统就是指“由发展的人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对于成人学员来说,所谓“中间系统”主要就是指学校、家庭、工作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布朗芬布伦纳指出,中间系统有四种不同的类型:复合环境参与(multisetting-participation)、间接连结(indirect linkage)、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intersetting communication)、环境之间的知识(intersetting knowledge)。[2]我们就从这四个维度来分析成人学习动力的环境影响因子,探讨成人学习的中间系统生态。
一、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间系统视角的成人学习动力分析
1.复合环境参与。这种类型的中间系统是两个情景之间最基本的内在联系形式,它指的是同一个人参与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境,并且这种参与必须连续地发生。一般情况下,成人学员同一天将在家、工作单位、学校三种情景间切换,他作为“基本连结”(primary link)贯穿于这三种情景中,这些情景之间就形成了复合环境参与式的内在联系形式。除这种“基本连结”外,还存在一种“补充连结”,主要是指参与了上述同样两个或两个以上情景的与发展主体相关联的其他人。从中间系统于个体的发展价值大小而论,可以区分为“支持性中间系统”、“抵触性中间系统”、“微弱性中间系统”。[3]
分析“复合环境参与”这一类型的中间系统,考察其对成人学员学习动力的影响,必须明确只有出勤率高的成人学员才可能形成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所以我们只针对这一类成人学员进行分析。对他们的考察与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发展主体本身,即成人学员这一维度;二是与成人学员相关的其他人。
实地调查发现,不少成人学员选择专业时只图考试过关容易,因此往往“所学非所用”。并且成人学员在单位、学校情景中的表现也有差距,比较其所承担的角色、参与的活动及形成的人际关系这三种小系统元素或基本特征,发现这两种情景间存在落差,前者中的表现均优于后者。这无助于单位、学校之间建立有利于成人学员发展的相互信任、积极定向和目标一致关系,其所形成的中间系统对于人的发展价值比较小。这种“所学非所用”常导致成人学员所在工作单位与学校之间建立的关系往往是一种微弱型或无涉型的中间系统,显然这无助于成人学习动力的增进。同样,成人学员于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切换,也会形成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二者之间也存在对成人学员角色要求一致的时候,但多数时候所学不能用于家庭事务,学校和家庭这两种情景中的角色要求契合度不高,有时甚至毫无关联,这种境况下,学校和家庭之间所形成的内在联系形式,即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就会是微弱型的或无涉型的中间系统。显而易见,这种中间系统对成人学员的学习没有多少促进力。
从与成人学员相关联的其他人来看,能同时参与同样的单位与学校情景的“补充连结”一般是他的同事,发生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补充连结不多。通常情况下,结伴学习有利于彼此信息交流,相互鼓励,增强彼此的学习动力。当然,一方学习懈怠就会成为负面榜样,对方通过“观察学习”非但不会增进学习动力,反而会在对方的带动下,逐渐同流合污,丧失学习动力。总体上而言,不论是单位、学校之间,抑或是家庭、学校之间,补充连结并不是很多,有时甚至完全空缺,所以中间系统在这一环节十分薄弱,对成人学习助推力不够。
2.间接连结。所谓“间接连结”是指由第三方建立起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里所涉及到的人不是指发展主体,而是与发展主体相关联的情景中的重要他人,他们经由第三方作为中介形成的联系是间接联系,这第三方充当了间接连结桥梁的作用。[4]比如成人学员所在单位领导(重要他人)从其他人(第三方)那里了解到成人教育质量不高,管理松散等情况,他就有可能不太支持员工在成人高校的学习,具体表现为工学冲突时不准假、谈及晋升条件时对成教学历嗤之以鼻等,这些都会阻碍成人学习,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类非支持性的间接连结不在少数。这从侧面说明,成人教育机构整体形象不佳,口碑不好,这些都间接影响到成人学习动力系统的激活与维系。
3.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从一个环境向另一个环境中的人们传递特定的信息。其交流的范围、难易程度等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影响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一般成人学员所在单位与学校、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很少,尤其是那种双方有意识、有目的的交往几近于无。受制于单位本位主义,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壁垒森严,缺乏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通道。家庭与学校之间,也是鲜有交集。所以,这种类型的基本上趋近于零交流的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显而易见微乎其微。这种中间系统对于成人学习动力的影响自然是几不可察。
4.环境之间的知识。环境之间的知识是指在某一环境中存在的有关其他环境的信息或者经验。如果发展主体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前,能预先获取即将到来的转变的有关信息、建议和经验,那么,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的潜力会提高。[5]成人学员在学校、单位、家庭间的切换一般不会存在多大的生态适应障碍,他们预先了解学校情况对于其尽快进入角色有帮助,但当前成人教育的异化现象比较严重,成人教育机构的品牌形象每况愈下,口碑越来越差,这种情况下,成人学员入学前预先了解有关信息、经验显然无助于其学习,反而会削弱其学习动力。无疑,单位与学校之间信息或经验相连,当前主要表现为“学用一致”,这种学用结合的情形有利于提升成人学员认知内驱力(cognitive drive),激发学习兴趣。但遗憾的是,专志于学、学用结合、出勤率高的成人学员并不多,对于那些经常缺勤、断断续续来的学员,认知内驱力是难以激发的,因为它的激发有赖于个体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6]
总之,中间系统对成人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具有较大的助推或阻滞作用,这种作用有赖于发展主体所参与的各种环境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来看,中间系统对成人学员的行为和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多,支持性中间系统并非主流,微弱性或无涉性中间系统居主。
二、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间系统视角的对策思考
1.多元并举,提升复合环境参与式中间系统的发展价值。从当前成人学员的实际表现来看,所形成的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并不太多,尤其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间系统更少。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提高成人学员出勤率及参与积极性,否则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建构就成为一句空话。其次,在新生报名时,应该对学生准备及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安排具有一定资质的咨询人员进行引导,对其专业、学科、学习安排等提供合理化建议。尽可能使其所学与所用相一致,而不是只图“过关方便”。同时,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增进家校联结,尽可能使无涉或微弱型中间系统逐步转向更具有促进发展价值的“支持性中间系统”。比如,对初为父母的成人学员,增开育儿讲座;对已婚学员,开办婚姻学堂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增强家校联结。再次,要注意激发成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使成人学员乐意承担起学校中的角色,尽管实现单位(家庭)角色与学校角色的完全平衡不太现实,但应削减当前二者间存在的巨大落差。这就需要学校提升品牌形象,教师提高整体素质,专业课程设置合理且切合学生实际需要,远程教育平台活动具有吸引力……只有这样,成人学员才会重视其学校角色的担当,才会让自身的学校角色表现从消极走向积极。
针对成人学员与单位同事一起相伴就读的这类“补充连结”,要进行正面引导,使其发挥积极作用。这可以通过增强学校学习氛围,改良专业课程设置,改善网络平台等措施,增强学校活动的吸引力,从而使这类“补充连结”对双方学习起到正面促进作用。
2.重塑学校品牌形象,促使支持性间接连结增多。首先,扭转当前利益导向的办学机制,回归教育本源,围绕培养人这一根本目的进行彻底改良。其次,上级监管部门应有所作为,改变当前的监管缺位现状,对当地整个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进行整肃。从大的宏观背景上营造有利于良性竞争的氛围,从政策上引导办学方从逐利性竞争转向教育质量的竞争。第三,成人教育机构之间,成人教育机构与普通高校之间,应打破单位界域,进行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共享共建,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这些措施有利于提升学校品牌形象,促进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这样社会口碑就会向良性转化,从而使支持性间接连结增多,进而对成人学习产生正向助推力。
3.搭建广阔虚拟空间,增进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环境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必须打破地方主义、单位本位主义的壁垒枷锁,充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突破,搭建广阔的虚拟空间,从政策上引导政府、单位、学校网络平台的联结,实现网络的统合,使信息公路真正成为畅通无阻的、四通八达的资源共享之网。除机密因素不能公开的子网之外,在学校所构建的网络平台节点,有能通向任何有助于增进教育实效的支路。依托于这样的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成人学员就可以随意进出单位、学校、家庭,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连结与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改变当前基本上趋近于零交流的中间系统生态,使其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显现出来。
4.扭转形象,理顺通道,使环境之间的知识交流有利于学习动力的增强。当前,环境之间的知识,尤其是有关成人教育机构不良形象的认知,不利于成人学习兴趣的激发。要转变成人教育机构不良形象,需要真正从成人实际出发,不弄虚作假,直面问题,发挥教职员工的主体积极性,学校口碑形象的转佳一定会实现。这样,成人学员入学前预先了解有关成人教育机构的信息、经验,就会激发起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此外,引导成人学员专志于学、学用结合,那么环境之间的知识交流通道就会建立起来,交流的顺畅又会增强交流的意愿,良性循环之下,这一类型的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就会增强。
总之,中间系统对成人学习动力的激发与维持作用有赖于成人学习主体所参与的各种环境之间的关系。上述中间系统的各种类型对成人学习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参考文献:
[1] Urie Bronfenbrenner.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25.
[2] [4][5]薛烨,朱家雄,等.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5-77.
[3] 原晋霞.幼儿园班级课程个案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36-37.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认同
一、ACSI理论与学生学校认同度
满意是指人对事物表示肯定性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美国学者费耐尔1994年建立了美国的顾客满意度指数(AmericanCustomerSatisfactionIndex),简称“ACSI”,是在对瑞典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式加以修正的基础上,以顾客价值感知、顾客质量感知和顾客期望为基础,对顾客满意度进行评价。价值感知是顾客在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感知和价格水平进行比较后做出的评价。价值感知这一变量表达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价值判断以及对其的喜好程度,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目前,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式是世界上上影响最广泛、应用效果最好的顾客满意度评价模式。
学生满意度是将销售领域的顾客满意度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把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看作是商品,学生则是享受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根据顾客满意的概念,学生满意是指学生对学校所提供的全部教育服务,包括整个求学过程中可感知的效果与其期望值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由于顾客满意度是顾客用自己的实际认知与最初的期望进行对比而作出的一个认可度评价。”[1]因此,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与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是正相关的关系,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对学校满意度高,学生在对学校的评价上表现为对学校的高度认同;学生满意程度低,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偏低。因此,研究学生学校认同度就是研究学生学校满意度,因而顾客满意度评价理论适用于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研究。从学生认同影响上讲,学生认同度高,将影响社会对高等教育进行再次消费,如果学生满意则会向新生及家长、朋友推荐,如果不满意则会更多抱怨。学生认同度高,学校可以借助学生的口碑建立良好的社会声誉,就能够吸引和保持更多优质生源,往就业单位输出更高质量的毕业生。这也会促进高职院校品牌形象的树立,增强在同类型学校中的竞争力,影响到高职院校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二、ACSI视角学生学校认同提升的对策
“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与高校所提供的教学服务质量有关,而且与接受教学服务的学生的自我感知有关。”[2]因此追根溯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学生学校认同感。
(1)加强职业观教育
就业率作为教育部规定的硬性考核指标,一直受到广大高校的高度重视,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关系到高校招生计划和财政拨款数额,还影响着学生的前途,影响着高校的声誉与威望。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平均就业率高达90%以上,但是高就业率不代表着高满意度。“就业满意度一般是指求职者在工作找寻过程中感知的就业质量的高低,它取决于求职者的感知与就业期望之间的差异程度。”[3]在2012年和2013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对2011届与2012届的高职毕业生进行了“对母校的推荐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母校的推荐度仅为56%。“对母校的推荐度比较低代表着对工作的满意度也比较低,”[4]意味着学生对学院的认同度仍然偏低。
1.帮助学生树立现代职业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得到更大程度的解放,国家和社会在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上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这给当代大学生尤其是80、90后学生提供了比较自由和苑诺乃枷牖肪常也扫除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价值约束和价值障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现代价值观念如自由、平等、诚信、自强等逐渐深入人心,我们应该充分让学生认识到:人们的职业自由度大大提高,因职业而引发的社会流动更加频繁。与传统社会的“身份决定地位”不同,在市场化的职业行为中,职业地位评价与个人社会地位的关联度越来越高,职业评价日益成为社会流动的主导因素。以“自由”为重要标准的个人主体性的自我决策,正是职业价值观“现代性”的表现,人们的职业价值观不再以身份论地位。当前,官本位不再是第一位的因素,而更多地让位于依托德才、术业(职业)造就的影响力,并且超越了辈份、经济地位等因素的传统的简单排序,逐渐形成了一种近似于“德才兼俱的能者自然受尊”的职业地位观念和“人人皆可出彩,处处皆可受尊”社会地位观,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在未来更加成熟的“后市场经济”社会,社会运作的核心将是知识和人才。
2.引导学生适度的职业期待
引导毕业生设立适度的职业期待。就业满意度是毕业生对自身就业状况的总体感受和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个性特征。毕业生对个人发展空间、薪酬、行业状况、职场环境等期待越高,与现实的差距越大,则其就业满意度越低,对学校的认同度也相应较低。因此必须引导学生适度职业期待,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能够面对现实,根据就业市场现状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对此,建议高职院校将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专业教学相结合,使之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将职业目标、职业规划与专业、行业的实际发展相联系,让学生在毕业前了解专业行业的职业发展规律、人才成长周期、薪酬状况、行业前景、企业文化等,设立符合现实的适度职业期待,减少因期望过高产生的巨大落差,提高就业满意度的总体评价。
【关键词】保温 麻醉恢复期 大面积烧伤削痂植皮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021-02
Different insulation measures on a large area burn tangential excision of anesthesia recovery
JIANG Fangzhi,QIU Jixiang,TONG Ya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ibin,Sichuan,Yibin 644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general anesthesia of different insulation measures on a large area burn tangential excision anesthesia recovery of patients affected. Method 72 cases of large area burn patients using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of 18 patients, each group were carried out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surgery, normothermia group (A group) was treated no special treatment; e-liquid heating group (B group ) was treated infusion、 blood transfusion electronic liquid heating instrument insulation; Blanket insulation group (C group) was treated operating Table capped electric blanket (38 ~ 40 ℃); consolidated group (D group) was treated electronic liquid heating and insulation blanket. observed in each group of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electrocardiogram, axillary temperature, urine output, blood loss and other changes, and record the recovery from anesthesia period of abnormal blood pressure, arrhythmia, delayed recovery, chills, restlessness were observed etc.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the 4 groups of patients in wak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thermal insulation anesthesia recovery large area burn tangential excision
围术期低体温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可致全麻病人出现术后苏醒延迟、伤口感染、心血管事件、术中失血和需血量增加等并发症[1-4],已成为围术期关注的热点。既往研究发现,采取一定保暖措施可以明显减少低温所致的并发症。此类文献报到已很多。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保温方法对大面积烧伤削痂植皮病人全身麻醉恢复期限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术前病人状况评分(ASA)Ⅰ级~Ⅱ级,大面积烧伤需削痂植皮的病人72例; 男45例,女32例,年龄3岁~62岁(32.5岁±28.5岁),体重10Kg~79Kg。其中90%深Ⅱ烧伤57例,75%深Ⅱ烧伤15例。
1.2 分组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液体加温组(B组),电热毯保温组(C组)及综合组(D组),每组18例。
1.3 麻醉方法 4组病人全部采用全身麻醉,以咪达唑仑0.05mg/Kg~0.1mg/kg,芬太尼2µg/kg~4µg/kg,丙泊酚1~2mg/kg,维库溴铵0.08~0.1mg/kg行全身麻醉诱导插管,插管后以静吸复合维持麻醉。
1.4 保温措施 手术室温(22~24℃),A组采用常温下手术,B组采用电子加温仪设定温度37℃对输液、输血进行保温,C组设定电热毯温度38~40℃,D组采用液体加温复合电热毯加温的方法。各组水浴箱保温37℃生理盐水冲洗创面。
1.5 观察内容 以深圳迈瑞多功能参数监护仪常规监护全部病人血压、心率、氧饱和度、体温等生命体征参数,同时记录手术时间、输液量、输血量、出血量、尿量、手术结束时间及气管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寒战及躁动等指标,以观察麻醉苏醒期的并发症。苏醒期血压超过或是低于手术前的30%认为血压异常,体温低于36℃认为病人合并低温,心率大于100次/分或低于60次/分以及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等认为心律失常;手术结束到气管拔管时间超过30分钟认为苏醒延迟。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进行方差分析及q检验,P
2 结果
2.1 由表1可见,将72例患者随机分成四组,各组之间的年龄、手术时间、输液量、输血量、出血量及尿量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4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年龄 手术时间 输液量 输血量 出血量 尿量
A组 18 31.±29.5 155±20 2265±420 600±260 625±302 535±322
B组 18 33.±26.7 160±27 2288±450 560±240 556±330 485±343
C组 18 32.±28.3 158±25 2250±380 580±220 540±305 483±326
D组 18 35.±25.8 155±33 2180±500 540±200 513±200 450±320
F值 0.589 0.214 0.073 0.448 1.212 0.280
P 0.624 0.886 0.974 0.719 0.3111 0.840
2.2 四组之间的苏醒期并发症发生率分析:从表2可见,四组之间总体概率分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4组病人苏醒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 例数 苏醒延迟 血压异常 心律失常 低温 寒战 躁动
A组 18 14(70.0) 16(80.0) 17(85.0) 16(80.0) 14(70.0) 9(45.0)
B组 18 7(35.0) 10(55.0) 11(65.0) 8(40.0) 4(20.0) 4(20.0)
C组 18 5(25.0) 9(45.0) 9(45.0) 6(30.0) 4(20.0) 4(20.0)
D组 18 1(5.0) 5(25.0) 2(10.0) 0(0.0). 1(5.0) 1(5.0)
X2值 24.60 17.39 30.33 35.55 22.83 12.36
P
3 讨论
3.1 围手术期低温对大面积烧伤削痂病人机体的危害 体温低于36℃属于体温过低,研究表明[2.4]低温可使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增加,肝脏代谢率降低。轻度体温降低可使循环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并能激活纤溶系统,导致出出血时间延长[5.6].轻度低体温可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并减少多核粒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因而增加感染率[7]。从本研究结果看出,常温组病人苏醒期血压异常,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各保温组,说明常温组由于低温使机体发生寒战、血压异常,因而可能增加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引起心动过速,心肌缺血,期前收缩等。
3.2 全身麻醉大面积烧伤削痂植皮及手术病人低温的原因及预防 全身麻醉时下丘脑调节机制,血管运动、寒战及其他反射均遭抑制,同时代谢率降低、体温降低.本研究中常温组体温降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各保温组,说明各保温组采取保温措施阻止了体温的进一步下降。术中输液、输血、手术创面较大,身体表面热量散失是体温降低的又一原因。本研究表明,各保温组采用不同的方法保温,对抗了因冷液体进入机体吸收大量热和直接散热等导致血管收缩、寒战等不利因素,减少苏醒期的并发症。组间比较经X2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而保温对术中输液、输血及大面积烧伤削痂植皮手术直接散热所致低温有预防意义。
3.3 不同保温措施对全身麻醉苏醒期时间及并发症的影响 由于低温使多数物的代谢降低[8],因而术后苏醒明显延长,并容易发生血压异常、心律失常、寒战、躁动等并发症。从本研究苏醒延迟并发症观察上看,保温各组苏醒延迟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温组。应用液体加温和电热毯综合保温措施在减少低温所致的并发症中作用最明显。
综上,大面积烧伤削痂植皮病人采取电子液体加温和电热毯保温的综合保温措施可缩短麻醉恢复期,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Frank SM, Beattie C, Christopherson R, et al.Unintentional hypothermia is associated with postoperative myocardial ischemia. Anesthesiology. 1993 Mar;78(3):468-76.
[2]Beilin B, Shavit Y, Razumovsky J,et al.Effects of mild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on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s. Anesthesiology. 1998 Nov;89(5):1133-40.
[3]黄丽.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与预防[J].上海护理,2004,4(3):30-31.
[4]周云霞,任自刚,丁旭.4例心梗伴心衰围手术期处理及麻醉[J].中国临床医生,2003,31(2):35-36.
[5]Schmied H,Kurz A,Sessler DI,et al. Mild hypothermia increases.blood.lossand.transfusion,requirements.during.total.hip arthroplasty.Lancet,2002,347:289-2
92.
[6]HochJ,MiRulenRav,spundaJ,etaL.Perioperative.hgpthermiaandsequelae. Rozhlchiv,2001,80(4):201-205.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就业难是大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本文从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入手,对学生就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特点,对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提出了政策建议。
很多人讲,“我们毕业就面临失业……”真的如此吗,目前会计人才总体供需状况如何,会计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是否乐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应作如何调整,这些问题一直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为了配合高校培养方案的调整,收集学生对专业认同及就业倾向的信息,向学生传达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我们课题组于2008年3月份分年级对中国矿业大学会计专业本科生发放问卷调查。本次共向会计专业在校三个年级发放问卷180份(大四同学外出实习,故未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71份(回收率95%)。
调查问卷围绕学生生源、上大学时的专业选择影响因素、在校学生对专业学习、专业就业的关注程度、就业选择考虑因素(包括就业地点、薪酬、工作岗位等)、是否会主动关注社会需求调整自身的努力方向、社会对会计人才要求等方面展开。我们对回收的问卷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后,得出如下主要信息,
一、学生就业时考虑的因素分析
会计本科生就业会受多因素影响,一方面会受所在学校影响,另一方面不同年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也不一样。
1、 各年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关心程度不同
大一(共回收52份):非常关心30份(57. 7%),一般22份(42.3%),从不关心0份。
大二(共回收59份):非常关心33份(55. 9%),一般23份(39%),从不关心3份( 5. 1%)。
大三(共回收60份):非常关心34份(56. 7%),一般25份(41.7%),从不关心1份(1. 6%肠)。
由上可见,在被调查学生中:大一到大三的各年级学生中,大约有56%左右的学生非常关心就业.但也应注意的是:有个别同学对专业就业从来都不关心,那么我们应该对这部分特殊对象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其原因进行专业兴趣的引导或劝其转专业。
2、各年级学生对就业形势态度不同
大一(共回收52份):乐观20份(38.5%,一般26份(50%),不乐观6份(11.5%)
大二(共回收59份):乐观14份(23.7%),一般38份(64.4%),不乐观7份(11.9%),
大三(共回收60份):乐观20份(33.3%),一般36份(60%),不乐观4份(6.7%)
由上述分析得出:学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是一般的占五成以上,大家都觉得就业没有那么容易,但也不是很困难,这一点在大二学生中表现最为突出。大一和大三的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乐观度明显高于大二的学生,这样充分说明在大二期间本科生对待就业更多的是迷茫。需要教学或专业教师进行这方面的信息传递,加强引导,使学生明确发展方向。
3、就业区域、城市规模、薪酬等方面因素对就业选择的影响
对就业首选城市以及工资薪酬方面,随着年级的增长,会计专业本科生也都逐渐改变了想法,就业首选城市及薪酬期望统计结果分析如下,学生的第一选择都是一线城市或是东部沿海,其中大多数还是选择东部沿海,只有大二的学生选择一线城市的人数多于选择东部沿海城市,选择东部沿海城市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渐增加,对于中部大中城市,大二的学生选择较少,而都集中东部沿海和一线城市。此外,大二的学生没有选择去西部大城市。
关于就业城市规模大小,学生大多都表示如生活所逼小城镇也可以接受,但随着年级的增长,乐于接受小城镇的人数逐渐增多。坚决不接受小城镇的学生中大一的人数要比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多,这也体现了大一学生的心高气傲一点,还没有将自己准确定位。不愿接受小城镇作为工作单位。
在薪酬要求方面,大一的学生更多地集中在3000元以上,大二的学生大多数要求2000~2500元,大三的学生要求在1500~2000元,薪酬要求越来越低,这也说明了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更多的能以理性的目光看待薪酬,而不是仅仅靠自己的期望值。从大一至大三,要求高薪酬的学生数目逐渐下降,要去1500~2000元薪酬的人数逐渐增加。
大学生随着年级增长以及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对自己的定位都在不断的明确中,不再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不再非大城市大单位不去,不再必须要求高薪水高福利,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发展,更加注重以后经验的积累以及能力的培养。
二、现代企业的会计人才需求信息
目前我国会计行业十分庞大,从业人员至少有1200万人,不过高层次会计人才所占比例不到10%。会计人员到底是过剩还是紧缺,就现在企业的需求情况来看,一般会计人员供过于求,而高级财会人才的需求很大,缺口也很大。近期举行的一场外企招聘会上,一般会计岗位最容易招到人,而上升到财务总监级别,企业哪怕开出高薪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在本次调查表中,我们向被调查学生传达了以下信息,
1、国家形势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挑战
目前进入国内的外企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业务的日益国际化要求会计人员除了熟悉中国的会计准则外,还要对国外财会领域的运作规则、法律法规等相当了解,熟悉海外主要的融资市场、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按照国际标准编制财务报表,这些无疑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财务控制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四大”眼中的高端会计人才标准
“四大”(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认为,会计学生仅仅是专业素质方面的高水平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用人标准,一名优秀的会计人才还要有综合职业素质,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财务或数字有兴趣潜能,职业判断能力强,二是具有领导能力和主动性,三是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四是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地域的工作。会计学生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更要有对会计行业的兴趣,强调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以及个人的品格等。
三、高校应适应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不再满足于“账房先生”,基础会计人员市场已经饱和,他们需要的是高素质会计人才。对他们而言,注重务实,打造基础扎实、财务高管才是当务之急,从事会计的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必要的专业证书,做到认真务实、综合全面才是最为实际的。
【论文关键词】统计学;统计思想;认识
【论文摘要】所谓统计思想,就是在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等思想。文章通过对统计思想的阐释,提出关于统计思想认识的三点思考。
1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2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2.1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2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如下:
2.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2.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2.2.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2.2.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2.2.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2.2.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3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3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3.1要更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3.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新晨
参考文献:
[1]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05).
[2]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3).
【关键词】统计学;统计思想;认识
1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2 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2.1 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2 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如下:
2.2.1 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2.2 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2.2.3 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2.2.4 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2.2.5 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2.2.6 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3 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3 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
3.1 要更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3.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 2004,(05) .
[2] 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03) .
截止到2007年,我国有160所高校设有统计学本科专业,163所培养统计学硕士研究生。2006年授予统计学学士学位5300余人,硕士学位1566人,博士学位186人。可以说统计学专业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但统计学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过了非常艰难、曲折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袁卫教授划分的“三个阶段”基础上,结合目前统计学的发展状况,我国统计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统计学传入我国到1949年。20世纪初统计学由日本传入我国,其研究内容和授课内容基本与国外一致,主要是介绍统计学的初步知识,整体水平较低。
第二阶段:从1949~1978年峨嵋山会议。这一阶段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分裂和衰退时期。1949年,大学教学模式及专业设置完全参照前苏联体制,从此,统计学就被分割成两部分: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被认为是数学的分支,不再称为“统计学”,被置于数学专业之下,仅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综合类大学或科学院系统所等研究机构开设。而另一部分就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占据了统计学的主导地位,被称为“统计学”,实际上是政府统计工作的解释,主要讲解各部门统计指标和统计工作制度,更极端时还被赋予了阶级性,被视为阶级斗争的有力武器,完全扭曲了陈希孺先生强度的“数理统计方法是一个中立性的工具”。这30年的统计学教学和研究是以所谓的“部门统计学”为主线设计的,统计学专业大部分设置在“计划统计系”,与计划经济运行体制高度相关,与国家统计工作保持高度一致,从政府统计工作角度讲解统计学,当时确实为国家的经济管理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作为一门“科学”却走进了死胡同,研究领域和方法越来越窄,为使其看上去像一门“科学”被迫提出了一些常识性的概念如“标志”、“总量指标”、“总体单位”等繁琐概念作为研究对象,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严重影响了我国统计学的发展。
第三阶段:从1978~1998年教育部将统计学设置为本科一级专业学科。随着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峨嵋上会议以后,统计学界逐渐由过去的僵化、教条的局面出现了讨论和争鸣,大家开始思考统计学是一门还是两门学科,数理统计学到底是不是统计学。上个世纪80年代整个统计学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到90年代“大统计”的主张逐渐被大家认可,特别是原“社会经济统计学”专业人士认识到统计学再也不能仅仅作为政府统计工作的解释,必须回归到“数据”才是唯一的出路。90年代初,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国家也不再包大学生分配工作,“计划统计”专业遭遇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招生没人报,分配没人要,很多院校的计划统计专业为求生存去掉“计划”二字改为“统计学专业”或者彻底抛弃“统计”而改为“投资经济专业”。但面对困难,大部分“统计人”本着“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默默地更新统计学专业知识,逐渐改造统计学课程设置,为迎接统计学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此期间一些综合类大学和财经类院校陆续恢复或重建了统计学专业,关于统计学究竟是一门学科还是两门学科的争议也逐渐平息,大家基本都公认“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与艺术”,1992年国家标准委员会将统计学专业由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上升为独立的、理学中的一级学科,特别是1998年教育部在本科专业中设置了一级专业学科统计学,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经济学和理学两个学科的统计学学位。从此,统计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第四阶段:1998年至今,统计学全面、快速发展时期。经过上个世纪20年的争论,统计学界对统计学的认识基本取得一致,2003年11月,高等学校统计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厦门召开年会,根据不同的学位授予情况分别制定了统计学专业的教学规范,确定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结构、学制及学分安排,极大地促进了统计学的发展,形成了目前统计学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为了进一步详细了解统计学专业的发展过程,笔者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档案馆搜集了原北京经济学院开设的统计学专业课,并查阅了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编制的历年(包括1986年、1987年和1991年)本科课程内容简介,各年课程设置可见表1。
表1清晰地呈现出了统计学专业由部门统计向现代统计发展的历程。
2新形势下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统计学教学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由部门统计为主的课程结构转向以统计方法为主的课程结构,逐步与国际接轨。
从表1可以看出,以前的统计学专业主要讲解《工业统计学》、《农业统计学》等与政府统计工作相对应的课程,现在主要讲解《抽样技术》、《回归分析》、《随机过程》等与各种统计方法相对应的课程。说明统计学作为方法论科学的学科定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第二,《统计学》课程授课内容彻底改造。经过多年的争论,学界对统计学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在统计学专业和非统计学专业学科建设中体现明显。
统计学专业不再开设《统计学》课程。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统计学专业不再开设《统计学》这门课程。原《统计学》授课内容与其他专业课如数理统计、抽样技术等重复太多,不再专门开设《统计学》课。对于有些《统计学》课程中有的内容而其他课程中不包括的知识多以《统计思想》、《统计初步》或《描述统计》等课程的形式予以弥补。对于非统计学专业,仍保留了《统计学》课程,但其内容有了很大改变。表2列出了传统统计学(以上世纪80年代广为采用的教材《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教科书》为例)与现代统计学(以吴喜之教授编著《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为例)的主要章节结构:
由表2不难发现,现在的《统计学》删去了原课程中很多不能说没有用但肯定是常识性的内容,如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等,大量增加了多元统计、非参数统计等内容,并细化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传统内容。使统计学回归到了关于数据的方法论本质。
第三,统计教学中强化了计算机技术、统计软件的应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统计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推广,原先很多手工无法计算的方法变得容易实现,海量数据和复杂的计算不再是统计发展的障碍。在教学中普遍使用SPSS、SAS、R语言等统计软件,一般的非统计专业最起码也挖掘了Ex-cel中的统计功能。
第四,强化了统计教学实践,增加了统计调查内容。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数据从哪里来、如何判别数据的适用性是科学使用数据的前提。现在统计教学中比较强调统计实践和统计调查,开设了《统计调查》或《市场调查》课程,并增加了调查教学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问卷、访问调查,并录入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调查分析报告。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数据的认识,不再惧怕数据。
第五,教学管理规范化。2003年11月高等学校统计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厦门召开的年会上,各方面统计专家达成一致,分别制定了授予理学学位的统计学、授予经济学学位的统计学教学规范,对课程设置、学分安排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各院校在教育部教学评估的要求下对统计学教学工作也作出了规范性要求,制定了关于教学大纲、统计教材、挂牌上课、教考分离等相关措施,在教学环节上强化了统一管理。
3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
应该承认统计学经过30年的争论、改革,有了很大发展和进步,逐渐走向正规化和系统化,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统计教育水平的差距。但也应该承认,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
(1)统计学专业不开设《统计学》课程,造成学生对统计学课程体系和统计方法体系缺乏整体认识
现在,原《统计学》中每一章基本上都单独开设为一门课,如回归分析、抽样技术、非参数统计等,各门课由不同教师在不同学期开设,分别零散地教给学生,学生缺乏对统计学整体的认识。另一方面有些《统计学》中讲授的知识其他课程没有包含,造成一些遗漏,如综合评价的方法,在各专业课中都没有讲授。
(2)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统计软件的使用,本科统计教学出现了“傻瓜化”教学趋势
统计软件的应用和数据海量化的趋势,使得在平常的统计教学中不再强调统计计算,基本上只讲统计软件操作,结果学生只会利用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数据处理,离开计算机就不会处理数据。另一方面,一般的统计软件对数据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大部分认可原始数据,而对于组距式的分组数据不能处理,或者如果只给出基本的调查结果如样本均值、样本方差等,现在的学生大多不会依据现有数据进行统计推断,他们只会看统计软件运行的“P值”,而不知道统计量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况且现在很多单位并没有像SPSS等这样的专业统计软件,这种知识结构会给未来的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讲可能会更明显。
(3)对统计思想的讲授不够充分,学生对统计结果的理解不够确切
一般来讲,非统计专业学生数理统计不单独开课,而是与概率论合并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开一个学期,主要讲概率论,一般只讲到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好一点的讲到相关与回归,很多不讲假设检验。而在《统计学》课程有限的课时中主要侧重讲统计方法的基本思路和操作,由于要讲的统计方法比较多,还要结合统计软件的应用,实际上对统计思想的讲授并不到位。造成象前文所说,学生学完统计学,只知道看“P值”,“P值”小于0.05就是拒绝原假设,大于0.05就不拒绝原假设,但到底什么是P值,为什么P值小于0.05就可以拒绝原假设,甚至连原假设是什么,拒绝原假设说明什么问题都不知道,这样的学生不要说非统计专业,就是统计专业四年级学生也不在少数。我们的统计教育被真正彻底地“傻瓜化”了。
(4)统计学专业新课程体系中各课程之间内容的划分和衔接还有待完善
新的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是按照统计方法体系构造的,但也保留了若干统计方法应用的课程,如社会统计、商务统计等,如何处理这类课程与纯统计方法如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现阶段来看,问题出现在两个方面,从社会统计等课程本身看,其内容设置与授课对象有一些冲突,一般来讲,社会统计学课开课对象是社会学专业学生,商务统计学开课对象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主要讲解一些基本统计知识和统计技能就可以了,而我们的开课对象是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不能仅讲一些基本统计方法,但讲些什么,应该怎么讲,还没有答案。另一方面是统计方法课,如时间序列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等课程,更多地是讲一些该课程的基本方法应用,不是详细地讲解该课程的数学原理证明和推导过程,这就会与统计方法应用类课程内容相重复,故从课程名称上看我们的统计学与国际接轨了,但授课内容还有很大差距。
4完善统计教学的建议与措施
(1)开设好《描述统计》或《统计初步》等性质的课。这些课程的出现与统计学专业《统计学》课程的调整有极大的关系,该课程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删除《统计学》课程的补充。虽然这些课程有其固有的研究内容,但应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尽可能弥补其他课程讲不到的统计方法,如统计指数、综合评价等。
(2)科学界定各课程的讲授内容,做到既要衔接又不重复。组织各门课程负责人介绍本课程讲授的主要知识点和讲授程度及要求,在充分协商、沟通的基础上划定各课程的授课范围,确保各课程讲授自己该讲授的内容,如数理统计学与统计学在参数估计、相关与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内容。
一、统计学中的几种常见统计思想
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等。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二、对统计思想的若干思考
1.要改变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