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资经营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可选择各种不同方式,比如通过产量法进行处理,或利用平均法进行处理都能完成折旧计算工作,此外,通过递减形式也能进行折旧。虽然可供选用的方案很多,但折旧计算的结果会随着处理方案的不同而呈现一些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过折旧之后需要缴纳的税款上。而经营企业对拥有的资产进行折旧研究,其目的是要根据实情筛选出一种最妥当的折旧计算方法,以此降低企业需要支付的税款金额,在合乎法规以及情理的前提下,尽量规避税务,使企业获取的利润能有所增加。
二、基于税法以及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的实际折旧范畴进行确定
企业在运营时需要把大量固定资产投入经营环节以及生产环节,从投入使用开始折旧的问题就会相应产生。[1]基于税法文件对资产实施折旧计算或给予会计准则文件对资产实施折旧计算其结果不尽相同。因此,在账面上对资产设备进行机制计算时,结果往往会和计入税款之后算得的数值存在一些出入。
基于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实际折旧范畴进行确定:
(1)能够通过计提进行折旧的部分设备资产。这些设备资产一定要与新近出台的会计准则文件制定的相关判定规则相吻合,同时这些设备物资等资产必须具有生产能力,处在使用期限之内,但还没有对竣工阶段的相关决算进行办理,所以这部分设备资产需要先行估价,然后遵循估价的结果对成本金额进行确定,最后才能通过计提完成折旧处理。(2)不可通过计提进行折旧的部分设备资产。这些设备资产一般包含三类:第一类是超出使用期限无法继续生产或使用不当彻底损坏的设备资产。第二类是在折旧方面已完全提足的一些设备或物品,这部分财物或设备不管能否生产都无法计提。第三类属于需要单独进行计价的场地、土地等资产,由于企业仅拥有使用这些场地的权力,所以在折旧时需要按照无资产进行计算。
基于税法文件对固定资产的实际折旧范畴进行确定:在税法及有关法规文件中,一般通过排除的方式对不能进行计提的部分物资设备进行规定,其余的设备和物资都包含在能够计提的范畴。在所得税法中有明文指出,下述物资或设备不包含在折旧的范畴:(1)需要单独进行计价评估才能入账的一些场地和土地资产。(2)不投入生产或营销环节的某些资产。(3)新建为启用或搁置未用企业建筑以及楼房。(4) 通过租借获得的部分财务或设备。(5)彻底完成折旧,但还在生产线中使用的设备或物。
上述两种计算物资折旧的方法在对楼房以及建筑的判定方面存在区别,在税法文件中,楼房无法进行折旧,但是根据会计工作准则进行判定时,楼房同样能够折旧。
三、基于税法以及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进行折旧计算的区别
基于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算:在这方面经营企业能够依照实情选用最适宜的方案对物资设备进行折旧计算,可选的方案比较多。在会计准则中已声明,经营企业需要遵照固定资产判定范畴中设计的效益达成模式对折旧的计算方案进行筛选。经营企业既能通过直线法方案进行计算,也可以根据年数进行总和计算,此外利用工作量或者逐层对余额进行递减也能完成折旧计算。
基于税法文件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算:相比会计层面的折旧计算来说,立足税法对设备物资进行折旧可供选择的方案比较单一。遵照实施条例文件中提出的规范,通过在对资产设备进行折旧时必须采用直线法方案并定时做好扣除工作。在处理型号更迭比较迅速的设备时,如果设备需要长时间遭受腐蚀或者在生产时一直处在恶劣的环境,就可以对折旧计算进行加速。[2]在对折旧进行加速计算时,企业可依照实情采取二倍的递减方式将越逐层扣除,同时利用总和法也能算出折旧。
上述两种折旧模式的区别体现在:从会计层面说,经营企业能够选择的计算方式比较多。例如,可以采取平均法方案计算物资的折旧额度,而以工作量为基础或者利用总和法都可以算出折旧,此外企业也可以采取递减法。如果立足税法文件对物资设备实施折旧,能选用的方案相对比较单一。在对常规的物资设备进行折旧时,税法明文指出要采用直线法方案计算。而在对其他特别的设备或物资进行计算时,税法指出可以采用加速计提的方式实施折旧,如果依据税法文件对设备进行折旧就必须采取文件所制定的方案来计算。
四、处理基于税法文件以及会计准则文件折旧差异的方式
(一)两种折旧在不同层面呈现的区别
由于以税法文件为基础所实施的折旧计算以及立足准则开展的折旧工作在目标方面各有相同,并且两者所提供服务的具体对象也存在差别。从会计层面来说,要重点对投资企业及个人供应服务,同时还要对持有债权的企业及个人进行服务。[3]但从税法方面看,税法所服务的对象主要的各级政府。从目标方面看,会计工作需要立足客观层面对经营单位的实际财务状态进行反映,但税务的目标是收集并管理财政方面取得的收入。实施会计工作的关键价值是给涉及企业利益的多方对象传递财务资料信息,但从税务方面来说,其价值是对税收进行科学管理。
(二)对两种折旧模式进行协调的方法
由于这两种折旧模式所凭据的文件不同,所以在折旧额度的计算上难免呈现区别。但是两种折旧所呈现的区别能够进行调适,也可以对某些细微的区别进行规避。在对税收的有关折旧规范进行确定时,需要尽可能结合会计中的折旧条例,对折旧的方法进行调整。在协调的同时,应注意保证两种折旧方式能相互独立,避免互相干涉。经营企业在实施会计核算方面的工作时,应严谨地分析并遵循会计准则文件;而在处理税收时,必须遵循税法精确计算需要缴纳的税款。
(三)对两种折旧之间的矛盾进行协调
如果通过会计准或者遵照税法对折旧进行计算时存在一些矛盾,经营企业需遵循税务文件对缴纳税款的额度进行计算调适。例如,在经营企业需要缴纳的所得税进行计算时,除了要遵循会计准则文件对收入利润进行精确计算,还需要遵循税法文件分析实际缴纳税款的额度。如果两种折旧算出的税额存在暂时性的区别,就需要通过债务法律落实企业内部的具体核算工作,并分别确定通过递延产生的税负债以及相关的所得税。[4]在之后的年份中,经营企业可以按照账目表面需要赚回的实际额度进行税务缴纳工作的相关申报。
五、结束语
【关键词】 生物资产; 价值; 评估方法; 选择方案
生物资产是农、林、牧、渔业经营的主要对象,不但为人类提供了味美、营养丰富的食品,成为人类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还为某些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生物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农业资本市场不断完善,涉及生物资产交易、租赁、保险、抵押等经济行为不断增多,增加了对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的需求。然而生物资产类型多样,依据生物的特征可以分为植物资产和动物资产,根据国民经济行业的主要生产对象,生物资产又可分为农作物资产、林木资产、畜禽资产和渔业生物资产。另外,生物资产具有生物转化和自然增殖功能,并且生物资产个体的生长发育及产出情况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每个阶段在生理机能和组织结构上各有特点,在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同一组织或器官的生长速度也不相同。生物资产的这些特殊性导致了不同类型生物资产在不同生长阶段其价值的变动性。因此针对生物资产的特殊性,如何对不同类型、不同生长阶段生物资产的价值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案,是当前资产评估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一)市场法估算生物资产价值
市场法也称现行市价法、市场价格比较法。市场法原称市场数据法(M.Bravi,Italy,1999),是指利用市场上同类或类似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对比调整,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市场法充分考虑了市场因素,评估所用数据资料均来自于市场,因此运用该方法评估资产的价值首先得有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再考虑公开市场上是否具有可比的资产及其交易活动,如果没有活跃的公开市场,可比的资产及其交易活动则无从谈起。
(二)收益法估算生物资产价值
通过收益法公式可以看出,收益法涉及三个基本参数:被评估资产的预期收益额(R)、折现率(r)及被评估资产取得预期收益的持续时间(n)。所以,运用收益法的关键在于确定收益额、折现率及被评估资产取得预期收益的持续时间。
(三)成本法估算生物资产价值
成本法是以按现时工价及生产水平重新种植或饲养与被评估生物资产相类似的资产所需的成本费用减去各种损耗作为被评估生物资产价值的方法。采用成本法评估资产应该具备4个前提条件:一是被评估资产的实体特征、内部结构及其功能必须与假设的重置全新资产具有可比性;二是应当具备可利用的历史资料;三是形成资产价值的各种耗费是必须的;四是被评估资产必须是可以再生的或者说是可以复制的(吴良海、陈昌龙,2007)。
在生物资产中,农作物资产、渔业生物资产的经营期一般较短,畜禽资产中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经营期相对较短,在利用成本法时,可以不考虑复利问题,利用公式(3);而林木资产的生长期长,有的树种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数十年,畜禽资产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经营期相对也较长,因此,对于该类生物资产运用成本法时需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对分年度投入的成本要用复利计算,可以利用公式(4)。
二、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原则
(一)必须与评估目的相结合
评估目的表明为什么要进行资产评估,它是资产业务引发经济行为对资产评估结果的要求,或是评估结果的具体用途。Frederick M.Babcock是第一个指出评估方法的选择要依赖于评估目的的学者,他指出了评估程序开始前确定评估目的的重要性,同一资产可以基于不同评估目的有不同的价值。生物资产的评估目的主要有以下内容。
1.以资产交易为目的的生物资产价值评估。首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农业领域的深入,涉及生物资产的转让、出售交易日趋活跃,在交易中,买卖双方对交易价格的期望是不同的,这就需要专门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交易提供价值咨询服务;其次,在生物资产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以收取租金的形式将生物资产的经营使用权转让给其他经营使用者,或租入其他经营者的生物资产并支付租金,不管是租入生物资产还是租出生物资产,都需要对租赁生物资产价值进行评估,以作为确定租金的依据;另外,经营生物资产的企业进行企业合并、联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重组等要求进行资产评估,作为各方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依据。
2.以保险为目的的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生物资产在生长期内遭受自然灾害或动物疾病都会对生物资产生长、质量及产量产生不利影响。生物资产保险是生物资产经营主体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又是保险企业拓展业务的重要领域,保险额、理赔额的确定依赖于对生物资产价值科学合理的评估。
3.以融通资金为目的的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生物资产经营主体在经营过程中,由于资金短缺需要融入资金,在融资过程中,作为资金拥有者的债权方为了减少风险,在某些情况下就要求资产评估机构对债务人的资产或抵押物进行评估,以判断其还本付息的能力。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有生物资产抵押贷款业务,银行以抵押的生物资产评估价值额的大小作为贷款条件和贷款额度确定的基础。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贷款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的准确性。
4.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我国于2008年1月15日颁布了《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试行)及详解》,规定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基于企业会计准则或相关会计核算、披露要求,运用评估技术,对财务报告中各类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或特定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所以当经营生物资产的企业在进行出售、兼并、联营等经济行为时,需要聘请专业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准则进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
5.生物资产企业破产清算时需要进行资产评估。当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时,有关权益人有权要求以货币形式得到补偿,从而需要对生物资产进行变现或拍卖。这时就要求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企业生物资产的变现价格,以此作为生物资产变现的依据。
6.其他相关的生物资产业务活动也需要进行资产评估,如法律诉讼等。
上述这些评估目的又影响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例如,评估一头“役用牛”的价值,若以正常交易为目的,如果存在活跃的公开市场,市场上存在同类“役用牛”的交易,并且近期的交易价格可以获得,则可以采用市场法对该头“役用牛”的价值进行评估;如果不存在活跃的公开市场,则可以采用收益法对该头牛的价值进行评估,其前提条件是该头牛未来役用收益额、使用年限及折现率可以合理预测。若企业由于破产清算对该头“役用牛”进行价值评估,则该“役用牛”处于被迫出售、快速变现等非正常市场条件下,一般不宜采用收益法。所以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应与生物资产价值的评估目的相结合。
(二)必须与价值类型相匹配
资产评估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进行划分:资产评估价值类型说明“评什么”,是资产评估价值“质”的规定,具有排他性,对评估方法具有约束力;资产评估方法说明“如何评”,是资产评估价值“量”的规定,具有多样性和可替代性,并服务于评估价值类型。任何一项资产评估结果,应该都是其质和量的统一。
价值类型是指资产评估结果的价值属性及其表现形式,不同的价值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资产价值的属性和特征。《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第十六条指出“评估方法是估计和判断市场价值和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类型评估结论的技术手段”,所以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应与生物资产价值类型相匹配,这是生物资产价值评估结果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三)可收集信息资料的制约
各种评估方法的运用都要根据一系列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和转换。每一种评估方法都需要有相应的数据和资料支撑,由于市场缺陷的存在和生物资产本身的问题,某些数据和资料往往无法获得,这就限制了相关评估方法在生物资产价值评估中的运用。例如市场法既要求交易市场活跃,又要求被评估生物资产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否则就无法获得参照物及其被评估生物资产的可比指标、技术参数等资料。再如收益法要求被评估生物资产未来收益额可以合理预测并能用货币表示,同时被评估生物资产的风险报酬率也能够计量,然而生物资产具有高风险性和未来收益不确定性,所以收益难以预测的生物资产以及风险报酬率无法确定的生物资产均无法运用收益法进行评估。相对而言,成本法在运用中对市场和被评估对象都没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但是成本法难以反映生物资产的自然增殖,在运用时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以上条件限定了各种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而各种评估方法的特点又能起到相互验证或分析、修正某些误差因素的作用。这样,不但可以拓展评估的可行性,还可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三、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方案
理论上,不同的评估方法不应对评估结果产生太大的影响,并且在必要时需同时采用几种方法评估一项资产。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市场总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时生物资产类型多样,由于生物资产的生物转化功能,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个体形态不同,并且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必然影响评估方法的选择。通过对各种评估方法的分析,结合生物资产的特殊性,得出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方案如下。
(一)农作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方案
农作物资产中,存在活跃市场的为花卉资产,可以采用市场法对其估价;除少数牧草外,其他农作物资产不具备采用收益法进行价值评估的前提。因此,绝大部分的农作物资产应该采用成本法进行价值评估。
(二)林木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方案
林木资产属于与土地难以分离的资产,总体不存在交易市场,偶尔也会发生一些交易行为,对于存在交易市场的林木资产便可采用市场法对其价值进行评估。虽然用材林资产的交易行为不具有普遍性,但砍伐后的木材却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因此对用材林资产价值的评估可以采用市场法中的市场价倒算法,将林木资产采伐后所得木材的市场销售总收入,扣除木材经营所消耗的成本(含税、费等)及应得的利润后,剩余的部分作为林木资产价值。经济林资产在其寿命内能够多次产出林产品,带来连续收益,符合收益法的前提,可以采用收益法评估其价值。处在幼龄期的林木资产可以选择成本法。
(三)畜禽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方案
畜禽资产交易非常活跃,可以采用市场法评估。对于可以多次产出的生物资产,如奶畜、种畜、蛋禽等生产性生物资产,由于在其经济寿命内可连续获利,所以其价值可以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当然只要是可以估算其成本的生物资产,都可以采用成本法估价。但对于年龄大的生物资产,其价值中包含有较大的自然增殖因素,用成本法评估将会低估价值,尤其是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四)渔业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方案
渔业生物资产依附江河水系,具有附着物的不可分割性,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限制了市场法在渔业生物资产价值评估中的使用。渔业生物资产基本不存在活跃市场,交易价格较难取得,除亲鱼外,渔业生物资产利用收益法确定价值不是合理和适当的方法。因此,绝大部分的渔业生物资产应该采用成本法进行价值评估。
总之,在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过程中,应注意因地制宜和因事制宜,不可机械地按某种模式或某种顺序进行选择,也不能将不同方法得出的评估结果进行简均而得出评估结论,而应该根据生物资产评估目的、价值类型及可收集的数据与信息资料的具体情况,恰当地将不同评估方法配合使用,以便得出公允的评估结果。
【参考文献】
[1] 胡海川,张心灵,范文娟.我国奶牛价值评估问题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8).
[2] 范文娟.我国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3] 吴良海,陈昌龙.资产评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 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试行)及详解[EB/OL].http://.
作为以煤炭为主的跨行业多板块经营企业的神华集团,不同业态对经营管理存在差异,集团内的协同作业存在重大挑战;下级公司数量多,企业数量随着收购行为而不断增加,也给集团的业务流程改进和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国内企业,无论是煤炭企业同行,还是其它跨行业经营企业,能够为神华集团提供借鉴作用的为数不多,神华集团只能将目光转向国外领先企业。
“SH217”信息化建设工程启动
煤炭企业一般都是大型企业,其信息化投入金额一般较大,信息化总体规划显得尤力重要。在信息化前期,做好信息化总体规划,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需求分析,前期的系统论证一定要充分,否则会导致后期软件系统建设种类繁多、体系混乱、难以兼容,造成新的“信息孤岛”,给企业带来损失;同时,总体规划要立足企业当前的基础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层次、有重点、分步骤地循序渐进,滚动发展, 不要片面追求‘一步到位’。在加强信息化工作的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 建立规章制度, 规范信息化工作, 使企业信息化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神华集团的信息化建设,要向国际一流企业看齐,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实现超越式发展。鉴于集团自身业务多样、业务增长迅速、业务流程复杂、信息化底子薄、目标高、项目建设日程紧的特点,神华集团在物资集约化项目中尽可能地学习和借鉴国际领先企业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向信息化领先企业迈进。
2010年神华集团启动的 “SH217”信息化建设工程,旨在建设 “两横一纵(产运销协同调度指挥平台、人财物协同资源整合平台和一体化纵向管控平台)”三大信息平台,支撑七大业务能力(是指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集团管控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业务协同能力、专业管理能力、本质安全管理能力、集约化服务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促进集团实现经营管理集约化,生产管理效率最大化,生产流程最优化的目标。
“神华的物资集约化提升项目是SH217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三大实施目标是保证物资的及时供应、实现物资采购的安全性和提高物资采购的经济性。”神华集团信息管理部副总经理丁涛说。据丁涛介绍,将于2013年结束的中国神华历史上最大的IT项目“SH217”工程包含了11个大的信息化项目,该工程从2010年10月8日开始启动,将总共历时38个月,目前已经进行了27个月。11个项目中,包含了制度管理系统、绩效和决策支持、ERP、本质安全管理、计划与预算、产业链协同、物资的集约化和能力提升、销售集约化和能力提升、IT管控能力提升、IT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计量管理。神华集团物资集约化水平提升和信息化建设项目是SH217工程的十大重点项目之一,包括SRM和ERP项目中的物料管理模块,旨在借助SH217工程契机,为神华集团搭建统一的物资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集团内部的集中采购比例和物资管理上的协同作业,实现物资管理的及时性、物资保障的安全性和物资管理生命周期的经济化。
出于这种考虑,神华集团的物资集约化选型要兼顾了以下因素:国际领先,足够成熟和稳定,有良好的扩展能力,可满足神华集团未来快速增长的需要;在本行业、同类型国际领先企业必须有成功的部署应用,对神华集团的项目实施起到借鉴作用;SH217工程为多项目同步推进,物资集约化等重点项目需要通盘考虑,方案供应商不仅要提供包括物资集约化和ERP在内的多种解决方案,还要能够在不同方案间实现紧密集成和协同作业,省去日后二次集成之忧。
三步走SRM特色鲜明
神华集团SRM项目实施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以分析决策引领项目实施,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分步落地,发挥了神华集团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后发优势。神华集团的物资集约化项目分三步实施,第一步是战略规划和物资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已经在2011年完成,建立了统一的物资分类和编码体系,实现了一系列的业务提升工作,包括优化集采目录,制定品类管理策略和支出分析方案,以及制定供应商生命周期管理方案和仓储管理方案等。
2012年初,SRM和物料管理模块的项目开始展开,2012年12月实现上线运行,物资标准化工作基本落地,后续项目实施将更加注重持续化的业务提升,包括运营提升,项目物资管理方案和煤炭板块的物资分类管理等方案的具体实施。神华集团的物资集约化提升项目未采取先建立操作型系统,再逐步提升数据质量,引入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的传统思路,而是先建立决策分析型系统,引领管理提升和物资集约化项目实施。项目安排优先考虑标准化和管理流程的提升,再通过系统实施使其逐步落地。
SRM系统从开始就设计成决策分析型系统,而非操作型系统。从一期系统上线,就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实际应用中也对管理提升有一定的引领作用,这是神华集团系统实施的显著特点。具体实施中,SRM系统的实施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在六家代表不同业务板块的企业中首先进行试点,成功后再向集团内部所有企业进行推广。
四项举措助集采落地
神华集团SRM项目的实施采取了四项举措,分别是标准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合规管控以及决策支持。在标准化方面,建立了编码和标准化体系,梳理数据,逐渐实现一物一码,反映物资的采购与库存,提高了集采率,提高了采购方案的编制水平,支持物资的调济水平;在精细化管理方面,进行了基于品类的差异化管理,为事务性寻源向战略性寻源性转移打下基础;在供应商管理方面,SRM顺应了神华集团内部在物资管理方面开展的“管办分离”工作,实现了业务规则的委派,以及审批预警和统计分析等功能,包括权限控制,以及正反向流程的衔接等工作,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合规合法。
“SRM项目的实施提高了集采率,使“管办分离”的业务流程优化能够顺利实施,增加了集中采购的透明度。”神华集团物资管理部副总经理及物资集约化项目总监谢国前认为。SRM系统上线后,实现了缩短采购周期、降低流程成本、降低单位价格与总体采购成本等采购关键KPI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了采购效率和采购管理的集约化程度。通过将集中采购置于公开化、透明化的环境,使其成为企业中的阳光工程。
我国煤矿企业在物资管理的成本控制方面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本身多数集中在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在物资管理方面要承受一定的运输成本;一般矿产开采与储存位置相距不远,做好物资管理就必须设置相应的存储供应地点;煤矿企业所涉及到的物资管理普遍占据空间大、资金规模大等特点;物资的开采、加工、运输、存储等对各类机械设备的依赖程度较高,对物资管理要较为严格的要求;企业相关管理部门不仅要做好资源的管理与存储,还要加强其他物资材料的检修与落实,对于成本控制工作而言涉及较多变量,增加了控制管理难度。以上这些诸多因素的影响意味着现代煤矿企业想要做好物资管理的成本控制就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改善现状,以减少管理问题。
2煤矿企业物资管理成本控制问题分析
就目前而言,我国煤矿企业物资管理的成本控制水平、管理水平相较控制需求而言并未达标,成本控制的过程伴有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煤矿企业在物资储备、采购、管理等多个环节无论是管理水平还是效率都较为低下,从而导致物资供应过程问题频发,导致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控制难度,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生产效率的提升;二是煤矿企业在物资资金管理、运用、分配方面存在缺陷,资金周转率偏低,影响了企业本身的信用与效益;三是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升,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步伐还较为缓慢,增加了物资管理工作的成本支出、影响了管理效率,也不利于企业决策;四是煤矿企业成本控制中缺乏对资金的有效监督与掌控,导致资金与物资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漏洞,尤其是有效监管机制与约束机制的缺乏促进企业无法掌握一手信息,不利于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3煤矿企业物资管理成本控制策略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煤矿企业的发展迎来了全新的时代,企业在加强资源开发管理及产业链拓展的状态下,只有强化物资管理的成本控制效果,才能够增强企业自身在市场经济浪潮下的竞争实力,才能够提升自身管理水准与利润水平,降低成本支出。具体成本控制策略包括以下内容:
3.1完善成本管理制度
煤矿企业物资管理的成本控制要从提升认识、完善相关制度做起,以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竞争需求。制度方面要完善成本预算制度,提升成本控制有效性及规章制度的约束力、执行力,企业本身在内部管理中要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强化对资金支出回馈的管理,将预算管理拓展到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经营、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并合理划分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各个具体部门及各个岗位。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及财务情况进行科学的资金评估与规划,制定完善预算评估与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并对执行情况加强监督与跟踪核对,做好上报、审批、核对工作,为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3.2建立物流供应链
煤矿企业本身对物流有较大需求,其是保障企业顺利运行的关键支柱之一,生产经营中物资管理工作离不开良好物流体系的支持,因此要建立符合企业经营发展需求的物流供应链,以解决实际管理中急用物资不到位、普通物资存储管理压力大、物资滞留与浪费等诸多问题,从而降低物流成本。企业本身要针对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在物资采购、运输、配送、管理等多方面的需求进行合理安排,做好仓库的实时监查与清理,以提升采购质量与效率,提升物资使用效益,为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服务。
3.3建立动态库存体系
对煤矿企业而言,物资管理首先要从采购入手,通过实施集中式管理、建立动态库存监查体系来服务生产经营,比如根据市场上物资价格波动变化及时低成本购进,降低采购成本,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对于采购与库存的监督管理要做到实时化与动态化,利用信息技术的服务优势及时对企业物资管理报表、采购管理情况、市场价格等多项因素进行整合分析,从而完成最佳采购方案、库存配送方案的设计,并结合实际生产运营需求予以调整,从而提升物资管理水平与成本控制效益。
3.4建设信息化平台
煤矿企业管理中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建立全面的物资监管信息化平台,构建互动性强、快捷便利的数字服务系统,将管理内容与目标纳入系统,从而全面监查资金、物资的使用管理情况,实现全过程跟踪,并为企业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支持,服务企业决策。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要与企业内部各部门加强合作与联系,以提升数据采集准确性及有效性,方便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从而为企业物资管理的成本控制工作提供更多支持,及时解决工作中各类难题。
4结束语
关键词:物资供应链 实时监控 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物资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本企业所需物资的采购、使用、储备、配送等行为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过程。企业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组成企业的物资供应链。由于物资供应链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来有效地发挥物资供应链中产生的数据价值。有效的物资供应链集成物资公司所有的决策业务,包括物资需求计划、采购模式、合同签订、履约、变更、结算、库存等。由于物资供应链的特殊性,办理业务中产生的风险会对物资供应链造成巨大的破坏,一些细小的业务风险都有可能对物资供应链系统造成巨大的打击,甚至完全破坏物资供应链系统,因此,对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一、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构建的根本准则
受计划经济影响,我国企业的物资管理模式被深深地烙上了计划、配额、定量等烙印。物资管理也是现代物流的起源,但是很长时间以来,物资管理恰恰被现代物流给忽略了。构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监测、把握供应链的经营状况,以便及时发现物资供应链中存在的业务问题,并寻求最好的解决计划与防护方法,保持供应链的正常经营。在不同的物资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实时监控预警模式,实时监控预警的方法并非完全相同,但有效的实时监控预警机制有着一样的共通性,任何企业构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时都应遵守这些根本准则。
(一)实用性
最终创建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应用过程,需要靠不同的实践方式对系统进行校验。除此之外,由于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构建程度过于复杂,企业不能获得完整的物资供应链经营情况,从而进行精确的数据统计。在这种情况下,实用性就成为构建物料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必不可少的准则之一。
(二)系统性
物资供应链集成了物资需求计划、采购模式、合同签订、履约、变更、库存、结算等业务。因此,在构建实时监控预警机制中必须从整个物资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对供应链中各个业务节点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业务风险,使实时监控预警机制可以全面地反馈物资供应链的业务风险水平。
(三)动态性
物资供应链是通过共同的经济利益将各个体系和业务集成到一起的,并不是通过强硬的行政手段捏合到一起的,所以物资供应链具备一定的动态性。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不仅仅在物资供应链业务风险中产生预测未来的价值,还有对物资供应链自身经营分析的价值。在分析经营的基础上,预测整个物资供应链将来的发展趋向。而且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物资供应链业务风险的不断改良引起的变动,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只有应保持先进的动态性,才能更好地规避物资供应链中所产生的业务风险。
(四)及时性
在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中,预警是一种提示警报行为,在危险出现之前将其消灭。因此,为了能够及时发现物资供应链中存在的业务风险问题,及时性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如果等到业务风险已经到达一定水平后才警告提醒,对企业造成的重大损失已经无法挽回,实时监控预警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及时性是实时监控预警中必不可缺的一项。
(五)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对构建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成本进行控制,避免构建时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强调经济性准则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企业构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成本,而不造成过度的经济浪费。
二、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系统架构
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是为了更快、更有效地处理物资供应链中产生的业务风险,属于对物资供应链业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的一种监管措施。因此,这种机制的构成涉及了五种元素:实时监控机构、预警分析组织机构、信息收集传递机构、业务风险分析机制和业务风险处理机制。其中信息收集传递机构是整个架构的基础,主体是预警分析和实时监控机构,中心与关键分别是业务风险分析机制和业务风险处理机制。通过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流程,将五种元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形成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如图1所示。
(一)实时监控机构
实时监控机构在实时监控预警机制中起着实时监测的作用,是构成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机构。因此,为了实时监控供应链机制的性能能得到正常的施展,建设齐全的实时监控组织机构是良好的物资供应链系统最基本的配置。实时监控组织机构的成员由物资供应链中的基础人员构成,这些基础人员能够最快地发现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和业务风险,将信息迅速提交给预警分析组织机构。实时监控机构的组建可以让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信息传递速度达到最大化,第一时间掌握物资供应链中产生的信息。
(二)预警分析组织结构
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另一基础就是预警分析组织结构,它在实时监控预警机制中起着组织和决策的中枢作用。预警机构的主要组成人员主要是来自负责业务环节的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员等。这些专家通过不同范畴和不同角度对物资供应链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业务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提议。预警组织结构独立展开工作,不属于物资供应链的内部机构,并不干预物资供应链的直接经营,确保它不受其他组织干涉以及物资供应链业务风险预警业务的落实。
(三)信息收集传递机构
预警分析组织结构要能高效地进行预警分析,除了从实时监控机构中获得的信息外,物资供应链信息收集传递机构也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及时发现可能产生风险的预兆,快速地收集和传递物资供应链中产生的业务风险信息,并分辨业务风险信息的种类。同时,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应将收集的信息和数据形成一个信息系统,通过对信息系统的不断改良与更新使信息保持以上三种特性。
(四)风险分析机制
当物资供应链已经产生了业务风险,就需要有风险分析机制将已经产生的业务风险进行评估。在业务风险分析机制中,通过数值表现的方式将监测的实际状况与分析状况进行比照分析,直接发现物资供应链经营过程中的异样状况。同时,利用现代企业经营供应链的管理技术、诊断技术分析,判断物资供应链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异样状况,估测出业务风险的大小程度,预测其能够产生的后果,寻找到物资供应链经营中的缺点和异常情况的根源。
(五)风险处理机制
风险处理机制是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最后一步。通过业务风险分析机制实施过程中提出的信息表现,将不同的风险业务进行类别划分,采取不同的业务风险类别解决方案和消化物资供应链业务风险措施。其目标是将业务风险所形成的后果减至最小。业务风险处理机制应包含补救措施、改良方法和应急方案等。其中补救措施是针对业务风险水平采取有效的方法,使业务风险造成的后果达到最小;改良方法主要是改进物资供应链中经营的薄弱环节,杜绝以前产生的业务风险再度发生;应急方案主要是针对物资供应链业务风险及其可能产生的毁坏,应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躲避业务风险、控制业务风险进一步恶化。业务风险处理机制是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最终目标。
三、构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战略
构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少不了供应链管理目标、文化、组织、方法和信息系统五种方式,根据五种方式的组成,提出构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战略。
明确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目的,形成实时监控预警目的体系。创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目的就是针对物资供应链中存在的不同的业务风险,并不是针对单个的业务风险目标,而是创建一个综合目标,针对不同的业务风险进行预警,同时该系统保持和供应链环境的信息沟通,使其拥有信息的先进性。树立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组织,发挥实时监控预警的中坚作用。造就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文化,加强预防业务风险认识和技能。一个系统应有其独有的文化,构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系统,应有其独特的系统文化,通过构建系统使各部门人员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当物资供应链系统中出现业务风险时,让各部门人员通过预警机制拥有更强的抵抗风险的技能,对业务风险存在一定的认识。运用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措施,制定系统优化的实时监控预警战略。通过运用预警机制思维,去解决物资供应链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风险。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以预防物资供应链业务风险为主,探讨如何构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使其规避更多的物资供应链业务风险。通过整合物资供应链的业务,论述了构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战略。构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是为了更好地管理物资供应链以及规避物资供应链在运营情况中产生的风险,使物资供应链管理系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煤矿企业;财务科;降本增效
1、引言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煤炭企业是重要的能源企业,由于当前国内外经济的发展速度的放缓,市场供大于求,要求煤炭行业和企业进行改革,通过不断深化、不断改进,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谋存求进。财务部门作为煤炭企业的重要部门,是对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掌握和控制关口,在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财务手段对企业成本控制进行规划筹备,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实现企业在新形势下的自救和发展。
2、对煤炭市场经营大环境的分析和判断
2.1经济环境
由于前些年,煤炭行业的爆发,煤炭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煤炭价格飞升,同时造成大量煤炭企业进入市场,各原有企业也纷纷加大生产投入,提高煤炭产出,经过四五年的积累,导致当前煤炭拥有大量库存,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由于经济杠杆的作用,导致煤炭价格的骤降,而逐渐上升的用工成本使得企业效益大大降低,甚至部分企业存在亏损状态以及赔本生产等。
2.2政策环境
由于近年来,大量煤矿涌入市场,导致大量中小型煤矿的投产。由于中小煤矿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导致相当一批生产安全事故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国家加强对煤炭行业的监管,加强对煤炭企业的要求,在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各项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要求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上加强投入。
2.3生态环境
由于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各种废弃物等,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随着国家法律和法规的健全,标准的逐步完善,要求煤矿企业加强环境污染预防和环境污染治理,造成企业大量的资金投入,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产煤的成本,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4财务环境
由于煤矿企业结构复杂部门较多,企业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收到各环节的综合影响。由于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上各部门相互独立,导致各单位、科室室等衔接互通性差,沟通不及时,导致在生产成本控制、生产预算、会计结算和价值财务的处理等方面存在困难。
3、降本增效的主要措施
3.1加强成本控制
3.1.1制定相关制度,逐级落实降本工作。加强成本控制,按内部经营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总体要求,制定经营指标分解及考核办法,把成本费用细分到各队、科室、人,定期对各项经营指标进行测算、考核,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3.1.2加强资金使用审批。加强资金审批,对各项支出进行控制,降低招待费、差旅费、会议费等,在保证后勤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进行降减工作,降低非生产性支出;同时在生产方面,做好生产预算工作,由于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材料较多,设备维护保养频繁,因此在进行生产安排和控制过程中,对生产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做好工程预算工作,应该需财务科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处理物资的购买和使用上报相应的方案,财务科室对预算进行分析后,为管理者提供相应的意见,以确保物资和设备使用方面开支的有效使用。3.1.3加强生产质量管理,降低和消除工程浪费。在具体生产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过程和质量的管理,严把质量关口,降低生产过程中由于质量不达标造成的二次施工与结算,致使工程费用和生产成本的增加。同时对于新开发工程,积极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讨,通过各科室共同商议,确定多种方案,并进行积极的效益分析和预算,给管理者提供最直接的信息,以决策,保证其工程开展的价值性,降低和消除工程入不敷出等浪费现象。
3.2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3.2.1积极消化存储物资,降低物资积压。由于生产型企业对物资需求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在进行物资的收储处理时,一般选择在库房进行备存。由于原先存在的大量库存,导致大量资金在库房物资上面的积压,导致部分物资过度储存导致使用寿命的降低。同时在成本的运算的过程中不能简简单单的核算到当期的生产成本中,应根据物资实际使用量进行核算,以此来实现对生产成本结算的准确性,降低原来核算过程中的误差。3.2.2加强物资价值分析,做好价值回收。通过制定物资价值回收方案和行动,通过机电科室工程人员对设备和物资进行检查和维护,以此对设备和物资的可用性、价值性进行分析,并由财务部门进行价值核算和方案的上报,为管理者提供废旧物资处理建议。通过对有价值部分的收集和再利用,对废弃部分等无价值的物资进行交易出售,实现废弃物资潜在价值的回收和利用,增加煤炭企业收入,以此来实现废弃物资的增效效果。
4、降本增效管理实施效果
通过财务科室推动的各项措施的开展和实施,煤矿企业实现了各部门的有效衔接,实现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有效控制,提升了企业库房物资的利用效率;保障了企业流动资金的保有量,提升了企业流动资金的利用效率;实现了企业废旧物质的回收和利用,提升了企业物质的利用效率;通过多方面的措施的推行和实施,促进了各部门的活动的开展,使得企业在综合成本上的精细控制和有效降低,实现了降本增效的重要效果。
5、结论
煤矿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只有通过各部门的协调和处理才能实现,才能促进企业的综合发展,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式的必然要求。这对于实现当前形式下企业的降本增效,实现企业自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西艳华.煤矿企业降本增效之路的探讨与研究[J].电子制作,2013,24:274.
[2]李晓强.浅谈当下煤矿企业如何运用内部市场化手段降本增效[J].智富时代,2015,11:26.
一、领导重视,周密组织,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为了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实施,我局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县国税局对废旧物资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方法和时间,首先对废旧物资回首企业的免税资格进行重新审核,检查享受免税的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的免税条件:是否是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从事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单位,是否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及仓储场地,财务会计核算是否健全,是否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免税资格是否经税务机关认定,认定手续是否齐全、完整。其次对货物流、资金流、发票流、价格情况进行核查。
二、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出成效
根据省局专项整治工作精神,我局积极开展内部培训,提高整治工作能力和水平。在内部培训和在排查摸底的基础上,要求税源管理单位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纳税辅导,向纳税人宣讲税收政策,促使企业开展自查自纠。
企业自查结束后,我们将对有疑点的企业有针对性地筛选不同类别企业开展纳税评估。在评估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行业链相关信息相结合。根据本地税源状况,在总结行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深入企业开展约谈和实地调查。对有疑点的企业及购销业务,全面对其货物流向、货款收付、运输方式、购、产、供、销各个环节进行信息收集,分析比对,确定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二是与有关数据比较相结合。按月分户比较纳税人申报入库情况,主要对申报销售收入、申报税款、入库税款、进项税额抵扣等情况与上月申报数据、投入产出比、同行业税负等相比较,分析其纳税增减原因。三是与部门管理信息相结合。加强与工商、银行等部门的沟通,掌握与纳税有关的宏观、微观信息,综合分析研究,从而判断企业纳税的真实性。
三、专项整治开展情况
关键词:企业 物资 设计
一、物资风险管控定位
物资风险管控应定位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手段”的指导思路上,通过逐步完善风险管理机制,落实风险管理责任,加强风险管理预警体系建设,在确保重大、重要风险管理在实际物资管理工作中得到较好贯彻落实,逐步提升物资集中管理水平,提高企业防范供应与采购风险的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二、物资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一是根据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评估工作应涵盖生产、经营、管理等业务流程,涉及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等领域,企业按要求对采购业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规定企业物资采购的工作职责、采购管理的过程和要求、供应商的采购成本。二是从风险识别与评估、信息与沟通、资产管理控制、成本费用控制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研判了企业安全与质量风险、投资风险、竞争风险、资金风险、项目管理风险、成本费用风险、价格风险等重大、重要风险。
三、明确物资风险管控的责任部门
企业各业务部门应根据工作职责,对重大、重要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方案进行细化分工,如经营计划部负责安全与质量风险、价格风险、竞争风险,经营计划部与财务部负责投资风险,财务部与审计科负责资金风险、成本费用风险,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力资源风险,办公室、经营计划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审计科共同负责项目管理风险。
四、物资风险管控措施
1.严格管理,确保安全质量有序受控
物资质量是企业质量载体之一,产品质量的优劣与原材料密不可分。一是为了确保企业质量安全,严格采购渠道,抓源头、抓过程、抓细节,优选合格厂家。二是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好物资关,持续把安全管理纳入经营责任合同,年底进行考核兑现。定期排查安全隐患,把物资储存仓库、老化电线、水暖管道、油库、消防设备作为安全隐患排查的重点,实行科学的方案预控,该配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一定配置到位。
2.理性经营,防范投资风险
一是全面撒网,区别对待,重点在“鱼多”的领域撒网,为高质量的经营承揽打下基础。二是谨慎签订合同,规范企业合同的管理,防范法律风险与资金风险,对重点领域深耕细作,维护市场,抓好中标合同的过程监控。合同履行中的款项跟踪,要根据市场变化合理修订采购合同,确保合同有效执行。三是转变内审模式要求,拓展内审职能,建立财务、审计、人力资源等跨部门的内审体制,增强联合检查力度,突出风险导向、治理目标及增值目的。
3.提升竞争力,纵深推进专业化管理
一是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将依托全国各大区域与建设单位、供应商建立的信誉优势,不断扩大区域性经营范围,供销渠道深入到项目供应链中,凭借社会资源,构建区域采购网络。同时利用好现有土地资源,重新整合传统物资仓储业务,向发展前景广阔的物流市场进军,整合现有资源逐步转型搭建联营物流市场。二是推进专业化管理。物资采购量体裁衣,统一计划,统一采购,阳光公开,让采购始终跟着进度走,避免积压资金、耗损物资。在流程管理上,严格采购程序,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管理上台阶、质量上水平的良好局面。在信息化管理上,按照企业要求做好物资版块信息化管理工作,踏上信息化管理高速通道。
4.稳健理财,全面防范资金风险
企业认真“盘清”家底,及时报告资金状况,确保企业资金的统一集中管理。一是注重加强预算管理、内控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深化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持续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规范财务收支和各项存量资金管理,堵塞管理漏洞,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杜绝?“小金库”发生。
5.挖潜增效,加强成本费用管理
一是根据企业政策,结合企业管理,实行逐步完善成本费用管理考核体系,通过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不断降低经营成本,通过成本费用计划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每年度针对成本费用预算下达通知。二是明确后期管理模式与经济责任,严控项目后期成本费用支出。
6.谨慎签订合同,防范价格风险
一是建立企业数量与材料消耗量台账,实行竞争定价和集中采购,降低管理成本和物资价格。二是防止供应商哄抬物价情况发生,提前建立保障应急用料,掌握动态,确保供应材料价格稳定。三是针对市场价格波动大的风险,谨慎签订合同,审势夺度,分析市场价格走向,以锁定供应合同的形式,防范采购风险。
关键词:煤矿 信息系统 设计
一、总体需求分析
A煤矿现有ERP―SAP系统、用友NC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全面经营管理控制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煤质发运管理系统和考勤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基本是由各个业务部门主导开发或者使用,系统繁杂,系统之间不能无缝衔接,不利于于经营管控、决策支持。为提升企业管理绩效,达到快捷反馈、敏锐管控的目标,对A煤矿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如下:
二、系统设计的目标
(一)实现矿井经营指标的管控
1、经营指标分解落实
能够将全矿经营指标,包括产量(掘进进尺)、销量、材料、设备维修、人工、费用等等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区队(部门)、班组或者个人。
2、经营指标过程管控
能够对产量(掘进进尺)、销量等实时监控,能够对材料消耗、设备维修进度、职工劳动量等等进行过程控制,对各项费用消耗情况进行控制。
3、经营指标考核兑现
能够将经营指标的状况、完成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不断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对指标执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考核兑现。
(二)集成矿井信息化资源
1、进行系统集成
对全矿在用系统进行分析,并与原系统开发人员进行沟通,开发系统接口,进行系统集成。
2、消除信息孤岛
明确各个职能部门信息输入功能,实现谁产生数据谁输入,并通过系统进行传递,确保信息来源唯一、传递不落地。
3、实现信息共享
合理布置各个职能部门的系统管理权限,确保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各个职能部门都能够合理、有效获取经营管理过程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
(三)构建矿井决策支持系统
1、设备维修管理
通过对矿井在用设备使用地点、环境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对设备维修或者更换进行测算,确保最大限度发挥设备性能。
2、工作面设计
根据生命管理周期理论,将成本控制的着手点、关键点端口前移,在工作面设计时统筹考虑人工使用、工作量情况、材料消耗、材料复用情况等,设备维修、设备更换情况等,最大限度的降低矿井综合成本。
3、物资采购管理
合理构建加工件、修复件数据库,能够综合平衡加工件、修复件与外购件之间的关系,在满足矿井正常生产过程,合理使用修复物资,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三、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在对A煤矿实际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各个在用系统和各种管理手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取流程再造、系统集成的方式不断对其管理需求进行分析、挖掘、总结、提炼、升华,构建“133”模式的管理控制信息系统。
(一)总体架构
A煤矿信息管控系统总体架构为:“133”模式的信息共享、敏捷管控、决策支持的信息化系统,即:借助一个信息化平台,依靠三大定额体系,优化经营管理三大系统。
借助信息化平台: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对流程进行价值分析、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开发信息管控系统,将在用的各个部门信息系统进行无缝连接、系统集成。
依靠三大定额体系:根据矿井生产实际情况、借助最新的管理理论、管理手段和管理经验,分析材料管理、工资定额和综合经费管理优点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修订完善材料定额、工资定额和费用定额体系,并在其基础上作为经营管理的基础。
优化三个信息系统:对全面预算管理、全面标杆管理、内部市场管理、成本管控、费用考核等经营管理模式、方式等进行集成优化,流程再造,基于经营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控的要求,分别重组为全面预算系统、成本控制系统和考核管理系统。
(二)功能模块
1、系统设置
(1)单位管理
能够对单位进行管理,具备单位的增加、删除、修改、封存、继承、分立、合并等相关功能。
(2)权限管理
能够进行用户管理和角色管理,以实现按照不同用户不同权限进行系统相关业务的处理。
(3)模板管理
能够对模型中显示模板、打印模板等进行管理。
(4)信息平台
能够对客户化信息进行批量处理;能够其他相关软件进行良好无缝对接等,以实现跨平台的任务。
四、信息管控系统
(一)全面预算模块
全面预算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企业全面预算业务的基本流程一般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考核3个阶段。其中,预算编制阶段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下达等具体环节;预算执行阶段涉及预算指标分解和责任落实、预算执行控制、预算分析、预算调整等具体环节。这些业务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衔接,并周而复始地循环,从而实现对企业全面经济活动的控制。
(二)成本控制模块
在企业全面预算的基础上,以保现金流为目标、以成本控制为手段,通过强化物料管理、薪酬管理、设备维修、租赁管理、能源消耗和经费控制,实现企业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下面以物料管理为例,简要说明:
物料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物资计划编制、审批、消耗、考核、仓库管理等。
1、计划管理
(1)物资编码
按照物资管理分类规则,全矿物资分为32类、用11位编码表述;同时,将机厂加工件划归为第33类、修旧利废物资为第34类。机厂加工件、修旧利废物资的编码规则设为11位,前两位分别为33、34,后面根据物料性质可以参照32类小类编码设置。
(2)各个单位(成本中心)在信息管控系统中编制物料需求计划,报经分管领导(主管领导)审核,经内部市场办公室复核,结合机加工件、修旧利废物资以及矿(各单位)仓库库存情况平衡后,报送物资供应中心采购。需求计划分为月度材料申请计划表和单项工程材料申请计划表。
(3)注意事项
由于ERP-SAP中各类钢材按照吨、公斤,木材按照立方计量,而目前编制的物资计划一般按照根、米、个、件等计量,注意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由于目前编制的物料计划是手工的,土名、俗名很多,与ERP-SAP中11类物料学名有时很难对应,需要做好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系统设置相应帮助信息,由内部市场办公室进行维护。
2、比价采购
按照比价管理原则,由物供中心负责采购。
3、领料管理
物资计划报送后,由物供应中心协调采购,到货后由其通知各个单位领料。
各个单位到物资供应中心打印领料单,经内部市场办公室审批后到物资供应中心仓库领料,物资供应中心将领料信息传递至信息管控系统中。
4、消耗管理
各个单位领料后,进行物料的仓储、消耗管理,物料分为三个虚拟仓库,一是物料还没有运输至施工地点,在信息管控系统中表现为各个地面仓库;二是施工现场地点,在信息管控系统中表现为各个现场仓库;三是生产消耗,在信息管控系统中表现为消耗仓库,消耗仓库要素:生产班组、工作面(头)或者工作岗位。
上述工作由各个单位材料员处理,内部市场办公室监督。
监督内容:地面仓库、现场仓库需要进行月度盘点,作为制定物料需求计划的参考,并考虑物料是否积压、是否闲置;消耗仓库的物料与物料定额进行比对,作为物料管理过程控制和考核管理的参考。
5、废料回收
内部市场管理办公室按照废料管理原则,对各个废料回收单位进行管理,确保能够回收的物料快捷的回收到位、交接入库。对能够利用的,委托修复,验收入库,进入使用循环;对没有修复价值的,进行报废处理。
6、考核管理
每月25日,物供应中心将各个单位(成本中心)的物料消耗明细由ERP-SAP自动导入信息管控系统中。
通过信息管控系统,各个单位(成本中心)查询本单位物料消耗明细;比对物料计划提报情况,对物资计划的准确率、到货情况以及领料情况等进行管理,并作为下一月底计划的基础;可以作为对班组物料情况的考核的依据。
(三)考核管理系统
各个职能部门对各个费用项目,按照职责进行全过程管控,每月25日-26日,将各个单位成本消耗情况对照考核标准进行分项考核,于每月27日前送内部考核部门,由其汇总并召开会议经领导批示后送薪酬管理部门兑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