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雪白的大嫂范文

雪白的大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雪白的大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雪白的大嫂范文

“郝医生,又有伤患送进来了。”那人礼貌地敲了敲门,就离开了。

他朝那个人走了过去。

那是一个满头白发,双手不停地颤抖,浑身是血的中年男子,出于作为一名医生的习惯,他一眼就看到了他的血是从左耳流出的。是颅内出血!尖锐的目光使他马上在脑海中浮现了一个诊断。就算用尽全力救他,连半成救活的机会也没有。不过,他还是按照往常的步骤叫人先帮伤患去做脑电图。

看着伤患苍白的脸色,浑身是血的模样离他越来越远,郝医生无奈地靠在那雪白的墙上,心中却不是滋味。

“叔叔——”一个脸蛋红扑扑的小女孩站在他面前,小手拽住他白色大褂的衣角,小心翼翼地叫道。

当他抬起头时,发现她的身后畏畏缩缩地跟着一名妇女,泪水在他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掉了下来。一滴,一滴……

突然,她紧紧地拉住他的双手,眼中满是乞求之情,手指甲几乎快掐进他的肉中了。

“大夫,俺……俺,俺求你了,救……救刚送进来的。”当她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一点儿都不意外,这种场面他见多了。

“好!”他说。她放开了手。他发现,妇女的脸如白纸般惨白,而牙一直狠狠地咬住自己的唇。

诊断报告出来了。果然,他的猜测没错。

手术室,他望向那个男人,命令护士用酒精棉帮他的左耳止血,一块,两块,三块……终于,血止住了。他擦了擦汗,望向心电图。不好!他的心跳已停止。他赶快帮他打强心剂,一下,两下,三下……心跳还是趋于平势。“宣布死亡吧!”他抛下一句话就走向了办公室。

坐在椅子上,他缓缓闭上了眼睛。

那对母女又来了。他原以为她们会像别的家属一样对他又是打又是骂,责怪他没有救活她们至亲的人。“跪下,谢谢叔叔!”母亲用严厉的口吻冲着孩子说。“扑通!”孩子听话地跪倒在地,眼眶红红地看着他。她没哭,没像一般孩子一样哭闹着要父亲。他一下子呆住了。半晌,他拉起了那个小女孩。

大嫂,你不怪我?”他诧异地问。

“俺不怪你,你不都尽力了嘛!”她坚定地说。

“你不都尽力了嘛!”这话一直不断地在他耳中重复着,时刻提醒着他做人的原则。那次,是他人生中一次莫大的教训。

第2篇:雪白的大嫂范文

凯斯琳出生在法国南部的波尔多,这片巨大的谷地里风景如画,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葡萄园。父亲在大学里攻读的是东方艺术史,职业却是种地―小庄园主。女孩说这种“混搭”在西方很流行,与钱和面子无关,只为乐趣。

16岁那年,父母带她到中国旅行,凯斯琳一下子就被这片神秘的土地所吸引,后来干脆到北京留学。每到周末,女孩就和一帮欧洲老乡到处疯玩,旅游、蹦迪、骑马、下河游泳,尽情释放青春的激情。当然,钱花完了父母是不会往信用卡里打的,得靠自己打工赚。

大学毕业攒了一笔钱后,疯丫头开始独自一人四处旅行。在黔东南麻江县的一个瑶族山寨,她得知村里人平均年收入仅100多美元,主要靠耕地为主。他们有语言无文字,但女性服饰或明媚艳丽、或素雅怡人,都显得个性十足又很时尚。有时她们也把自己的作品拿到集市上去卖,价格却便宜得惊人。

那晚凯斯琳在月光下突发奇想,自己何不在北京开家小店,专门卖这种时尚“山货”!2008年春天,她真的风风火火在东单租下一间门面并装饰一新。然而,除偶尔有外国游客光顾外,生意一直冷冷清清,后来才知道当地有很多经营民族服饰的小店,什么新疆维吾尔小花帽、云南蜡染裙装之类,根本算不上稀奇!

这天,为打发守店的无聊时光,凯斯琳索性到朋友开的服装店里找来一堆碎布,兴致勃勃地玩起了拼布。大约两小时后,一个漂亮的女性包包变魔术般问世。上面的图案是一瓶拿破仑时期的经典葡萄酒,配以绿叶,显得高贵典雅。女孩想把它挂在店里当装饰品用。没想到一位中年女士看到后马上惊呼:“呀,真是太漂亮了!”马上提出要购买。凯斯琳笑着告诉她这是非卖品,但女士毫不妥协,最后在对方真诚赞美的攻势下,凯斯琳的固执开始逐渐瓦解,那位时尚达人扔下8张百元钞票,硬是嘻嘻哈哈地把包“抢”走了!

拼布让北京人大开眼界

第二天,凯斯琳又拼了一件挂饰,她先在脑海里设计了大概的轮廓,然后又慢慢从这些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甚至不规则形状的废料中,一边挑选材料一边进行细节上的巧妙构思。不到半天工夫,这件作品就顺利完成:碧绿的荷叶映衬着一朵圣洁雪白的荷花,显得美丽、浪漫而又意境深远。几位进店闲逛的时髦女孩一眼就被它吸引住了,“哇!洋美眉,你的手真巧,搞艺术的吧?”就这样,一番叽叽喳喳的热评后,这件挂饰同样遭遇“强盗”,虽有千元碎银进账,凯斯琳仍被搞得哭笑不得。

有趣的是,她店里的服装虽卖得不怎么样,拼布作品却供不应求。后来凯斯琳实在无法应付,只得找来十几位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帮忙。所有拼布作品都由她亲自设计,其他人根据图纸制作完成。

凯斯琳说她的妈妈就是一位拼布狂人,拼布手艺还是世代相传的。她家里挂满了拼布作品,最震撼的是一幅壁挂―妈妈用拼布的方式把她和爸爸的婚纱照临摹了出来。在西方,尽管玩家很多,但要成为一位真正的拼布师并不容易。因为取得相关资格证书需要相当严格的考试,其内容涉及到美学、视觉艺术、服饰设计等很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妈妈告诉过凯斯琳,美国发表独立宣言时的国旗,就是经典的拼布作品。它以蓝色的棉布为底部,以贴缝的方式将代表13个州的星星缝上去,再配上红白相间的布拼缝而成。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凯斯琳的拼布技艺不断提高,后来还在一次市级比赛中获得大奖。凯斯琳说,这个时尚职业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很受年轻人青睐,他们的收入绝不亚于搞雕塑和绘画的艺术家。比如英国著名拼布师Sthullg的作品―一套3件组合的布艺沙发,因为精美绝伦,售价高达5万英镑。

2009年春天,凯斯琳的拼布作品在京城有了名气,不仅有像容祖儿、李小璐、范冰冰那样的艺人光顾,就连央视的一些大牌主持人,也经常抽空到这里淘宝。

开馆授徒,小碎布里玩出大事业

拼布不仅要有一双灵巧的手,更需要对作品进行艺术构思和颜色、图形的巧妙搭配,不少女士都产生了动手一试的冲动。可是看似很简单的拼凑、缝制,做出来效果却有天壤之别。有人自嘲,自己玩的不是艺术,充其量是农村大嫂的缝缝补补。大笑之余,一位闺蜜怂恿凯斯琳干脆办个培训班。

2010年元旦过后,凯斯琳真地开起了“梦幻拼布学堂”,尽管每期两个月的培训仅学费就要3万元,但还是吸引来了大批爱美女性。

在凯斯琳家的墙上,有一幅名为《洛阳牡丹》的拼布作品,长约1.8米,宽约1.5米,由30个图谱组成。更绝的是,这30个图谱里居然没有一块布料是重复的。有位意大利人提出用两万美金买走收藏,被女孩笑着婉拒。虽然学员们根本无法做出如此大手笔的东西,但大家也乐意享受那种飘着时尚芬芳的艺术氛围,以及DIY带来的快乐。

朋友们说,凯斯琳是个浪漫到骨子里的洋妞。早上出门会在玉兰花树下站五分钟然后再去上班;听一场音乐会还要换上精致小黑裙然后细细上妆以示隆重;请闺蜜喝下午茶,女孩会亲自动手烘烤各式点心并配以典雅的茶具。她说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哪怕只有片刻的静谧和甜美!

第3篇:雪白的大嫂范文

爸爸六岁那年从省城来到了奶奶行医的小镇。这是江南的一座古镇。都市里住得久了,对小镇的一切都感到新鲜。那木结构的老屋,那青石板的小桥,小桥下的流水,流水边的人家。

最迷住爸爸的是小镇的荷塘。傍晚后爸爸总是跑到荷塘边去看那粉红的荷花和绿绿的荷叶,还有荷叶上飞来飞去的红蜻蜓。不时地将水浇到大大的荷叶上,看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样子煞是开心。日头落下时把那余晖抹在荷叶上,金灿灿的与天上的火烧云相衬着,好看极了。这时刻小镇上的大妈大婶们会挽着一篮衣服到这塘边来。塘边好多青石板,油亮亮、光鲜鲜的。浣衣时先是将衣服放进水中左漾右漾,然后在青石板上搓一搓、揉一揉,再用木棒棰“啪、啪”地棰。荷塘里的水总是被漾得潋滟起来、涟漪着向开散去。鱼儿在棒棰声中潜入水底,鸭群躲进田田的荷叶丛中。爸爸少不了要央求大妈大婶或摘一朵荷花、或采一些莲蓬。大妈大婶们也免不了要逗一逗爸爸,或唱一首歌或翻一个跟斗。每次得赏后爸爸才欢欢喜喜跑回家去。

一年后爸爸去了爷爷工作的县城读书。在上学的路上,一边是无垠的油菜地。一边是大大的荷塘。爸爸放学后总喜欢座在荷塘边,双脚泡入水里,哇,凉嗖嗖的,一天的署气顿消大半。那小鲫鱼总是成群成群的在水边游来游去。爸爸拿出早餐特意留下的馒头搓成碎屑撒向水中,小鱼儿高兴的摇着小尾巴游过来,看那小嘴儿一张一张样子真是开心啊。日子久了,小鱼儿也习惯了,每到那时刻总是盼着爸爸的到来。爸爸也变着花样喂它们,小鱼儿好有灵性呀,好有礼貌呀,好几次用那小嘴儿或亲亲爸爸的大脚趾、或蹭蹭爸爸的脚板心,哈,痒酥酥的,舒服极了……。

如果说古镇的荷塘是个小妹妹,有小家碧玉的秀色。那城里的荷塘就是当之无愧的大姐姐,有名门淑女的情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早熟的荷花红的深、红的透,骄傲地伸出荷面,鲜艳夺目。刚出的苞儿通体粉红,鲜嫩欲滴,宛若初生的婴儿,怯怯地躲在荷叶母亲的怀中。不时的几声蝉鸣和蛙声随着欢歌笑语从花红叶绿深处袅袅飘出,惊出了几只白鹭向天飞去。湖水在霞光中漾着微澜,粼粼得有些耀眼。风姐姐总喜欢和那荷妹妹嬉戏。姐姐轻轻的呼吸,那亭亭的荷妹妹如青春的少女摇曳着阿娜的身姿,羞涩地时儿独舞、时儿群舞,宛如优美的华尔兹。风姐姐高兴起来,左吹一口气、右吹一口气,那荷妹妹就变换着舞姿,跳起了三步一回头的探戈。曼妙的舞恣惹得雨大哥技痒:“哈,没有鼓点子哪行啦,我要来凑热闹了。”劈哩啪啦地在荷面上敲起来。这响声惊动了乌云大叔,他飘过来看个究竟。那雷公公当然是不甘寂寞的:“我来打闪灯吧”。风姐姐怎会落后,荷妹妹那能示弱。哈哈,这荷塘上下好不热闹,迪斯科跳得越来越劲了,越来越疯狂了……。彩虹大嫂心疼荷妹妹:“你们闹够了没有,也不怕吓着妹妹。”于是雷消雨霁,彩彻云衢。洗礼后的荷塘映着天际的一弯彩虹,景色更加旖旎。让爸爸惊叹的奇迹出现了:无数卷着身子的荷叶慢慢地舒展开来,菡萏初放的朵儿渐渐现出身子,啊?荷叶在风雨中居然用身子护着花儿?多年以后爸爸读到了冰心老人的《荷叶母亲》才顿悟母性的伟大……。

爸爸在县城住的院子很大,矮矮的四季青沿着房屋将院子围成了一个大大的回字型,院子里生长着很多果树。“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节。那果树的花儿竞相怒放、争奇斗艳。粉红的桃花儿开得素静、淡雅。火红的石榴花儿开得高贵、典雅。苹果树的花芽儿真小啊,小得象芝麻一样……。爸爸有很多小伙伴,这时节往往是比赛爬树、爬到树上摘桃花吃。爸爸有个非常要好的小伙伴江天。这家伙读书异常的聪明,鬼点子、锼主意就象鱼缸里的水泡泡一会冒一个、二会冒一个。只要有他在小伙伴们总少不了有吃的。他爬树爬的老高,打架也很厉害。因为他太调皮,总是被锁在家里。可他总是把窗户上的木栏栅搞烂跑出来。

这一天,他又跑出来和我们一起摘桃花吃。他腰里系着一根长绳子,爬到一棵高高的树上,爸爸在下面拼命的拉他的绳子,把江天吓的半死。后来爸爸爬到另外一棵桃树上去吃桃花,只听着砰的一声响,江天从树上掉下来了,昏迷了过去。我们小同伴去拉他、拖他,他醒不了。后来,来了很多叔叔伯伯把他抬去了医院,结果他高位截瘫。又过了几年他死了。爸爸一直很怀念他。

秋天的美是金黄色的。是“愿君多采撷”的季节。可大院的果子早被爸爸那帮小家伙偷吃得差不多了。只剩下树梢上挂着零星的一点点。小伙伴们觉得不过瘾,便爬到梧桐树上打下那梧桐果。黄豆般大小的果粒炒熟了脆脆的,咬起来“嘎嘣、嘎嘣”的响。爸爸还不甘心,又和小伙伴们跑到城边的西山上找野果吃。那西山可有名啦。东坡先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宝墨。山一边就是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滚滚长江。山顶还可眺望对岸“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文赤壁。伙伴们爬上山腰,哇塞,满山遍野的枫叶红了、满山遍野的果子熟了,野刺梨、野葡萄、野核桃、紫桑椹……。个个似饿狼般狼吞虎咽,直吃得肚皮滚儿圆、“屁滚尿流”还不罢手……。

秋去冬来,鹅毛大雪飘啊飘、那是天女在散花,给辛苦了大半年的大地老兄献上了雪白的哈达和厚厚的绒被。谢谢他无私的奉献,让他在冬季里好好地休眠。清晨出门,满眼银色,惟余莽莽。屋檐下、树枝上满挂着长长的、晶莹剔透的冰棱,这是爸爸这帮小家伙们的宝剑。打雪仗、堆雪人是寒假里常玩的游戏。小伙伴们以住的房子朝向为一伙,分成四伙来比赛堆雪人。爸爸的这一伙堆的最像,因为雪人堆好之后,爸爸拿了两个煤球做雪人的眼睛,两条红萝卜分别做雪人的鼻子、嘴巴。哈哈,型似神似,栩栩生辉。

第4篇:雪白的大嫂范文

引子

波利尼亚有个古老神话传说。远古时代,神的女儿游山玩水,来到河边嬉戏时,脱下七彩羽衣,埋在地里。突然来了一帮强盗,带走了她,从此她被圈禁在强盗的牢笼里,不见天日。

后来神的女儿生下了两个儿子,她细心照顾着他们,然而没有一天不以泪洗面。有一天,她哭着哭着,忽然发现地上有一只羽毛,洁白且闪着光芒;她顺势挖开泥土,发现了一对雪白的翅膀!原来她的泪水一滴一滴掉进土里,终于又生长出了一对羽翼!

她开心地背上翅膀,飞上天空,那对翅膀在她身上闪着金光……

10年前,初到新西兰,我见识了新西兰盛产的“奇异果”,英文Kiwi。后来发现当地人的自称竟也是Kiwi,再后来又得知,新西兰特有的一种鸟也叫Kiwi。

当我10年后从新西兰作家协会再次听到这个神话故事时,突然明白,这个故事描述的或许就是Kiwi鸟,新西兰的国鸟,它是充满无限潜能的神鸟,可以随时迎向光明,展翅飞翔。10年来的经历,正是我逐渐找回翅膀,重新享受自由飞翔的过程。

点石成金

借用新西兰国歌收尾处一句God defend New Zealand(上帝护佑新西兰),我在新西兰留学低谷时,遇见了一位如父亲般呵护提携我的老师。在他的教导、督促、指引下,我感觉到了自身坚定并执著前行的内心力量,并找到了未来的方向。

回到10年前,也许是不解之缘,我来到这个最不想来的国家求学,却无法在大学中找到任何我想要学习的科目。千选万选都没兴趣,进退无门。挫败之余只好选个大家都说好的会计专业,但每一天,每一堂课的每一分钟对我来说都是折磨,成绩惨淡,再加上家事烦扰,心情就更悲催了。

浑浑噩噩过了一年半,突然一天课堂上,我听见老师说Input、Process、Output(输入、运作、输出),说什么“我现在讲是input,到你的脑子里是process,但是你不运作,就不会有output;你怎么运作,就有什么样的output……”一连串绕口令似的话语,令人莞尔。我不禁抬头看过去,老师的五官似乎都在微笑,连声音都充满慈爱。他讲的那句话,我不知何故好像听懂了。从那一刻开始我变了。

这位老师叫希克(Theek),从那以后,我上课准时且专心。但落下的课程不可能一下子跟上,期中考试之前,我第一次跟他约时间请教。坦白说,我的心情真紧张,大概是心虚底气不足。但意外的是他没有发火,更没有不耐烦,而是鼓励我要多看书,不会的地方再问他。

再去问他的时候,看到他办公室门上贴着“International Coordinator(国际协调员)”,我很好奇,他说发现大学的学生中,很多成绩不佳者更多是受到课业以外的因素影响,特别是国际学生,刚来新西兰有诸多不顺,很多地方需要适应;或者老师教课中理解有偏差,双方需要沟通。所以在他的建议下学校设立了这个职位,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我当时特别实在地问他是否什么问题都可以说,心情不好是不是也可以。就这样,他循循善诱,还担负起了多元化辅导员的职务,最终升级到“老爸”的头衔,以至于他们全家,师母、大哥、二哥,还有大嫂,都在他的动员下帮我辅导电脑编程课、金融练习题,我也成了他家的常客。

我的今天,是源于与老师难以置信的昨日相遇。他不厌其烦地教我,帮我改正,帮我指导学业方向,帮我指点生活迷津,连就业前景都考虑到了。有一次我问他:“您对我一直不放弃不抛弃,是从哪找到的动力和坚持呢?我当初可是啥也不是,而且成绩狼狈不堪。”他依旧面带微笑,若有所思地说:“我也想到过这个问题,我想可能是第一次教你做练习题,我只教了一遍,你很快就都做出来了,我觉得你能,所以就一直很有信心吧。”

我想能从学生身上看到可能的潜质,并为之付出,这就是为人师表的品质吧。我真是有幸经他慧眼,并福缘深厚受到他一家人的指教关照,才走到了今天。

2007年生日时,我收到老师的礼物,一本Personal Alchemy(《点石成金》),告诉我我本是“金”,化在己“心”。

命中挚友

10年中,我遇见了很多人,但在生命中留下深刻痕迹的人不多。2011年一个晴朗的下午,在林肯大学偶遇来自兰州的张宁老师,成为了我的人生挚友,我们共同经历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记得那天,大约还有10米的距离,我看到一位纤瘦卷发的亚洲女士迎上来跟我问路。她用英文问商场怎么走,我昂首挺胸地回了一句:“你讲中文吗?”她十分惊讶,笑着说自己刚来一周,四处走走就迷路了,路上也见不到人,好容易见到一个,戴着墨镜也看不准国籍。就这样我们认识了,相互交换了电话号码。

很快我们又见面了,正月十五我们碰到一起吃元宵。在克赖斯特彻奇这个不大的地方,我认识的朋友,恰巧她也认识,海外也明月,大家在异国他乡团圆了。

本来平常顺遂的新年月,刚刚团圆的姐妹们,仅仅5天后,2011年2月22日大地震,就只剩下了我和张老师。

那天,弄明白是地震了之后,当我慢悠悠地溜达着从楼里出来,开始联系不上她们时,也以为只是讯号暂时中断。直到在网上伤亡名单里看见第一个女孩儿的名字,我脑子嗡的一下,说什么我也不相信,那5个几天前还鲜活说笑的女孩儿就没了!接下来的几天我根本不知道是怎么过的,或者都干了什么,好像就是在不停地找,但好像又不知道从哪开始找。

我想那个时候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地“缓过来”、“放轻松”。且不说每天3次的余震提醒大家还很危险,就说朋友那一张张愁容,还有不断联络帮忙受难家属各方各面,往来食宿交通、索赔、葬礼……

忙碌麻木的几天下来,能上网时,我看到张老师在线,忍不住要跟她说说,宣泄心情,悲凉感触,生命脆弱难预料,存活下去的希望似乎也悬在空中。

张老师听罢,只发过来“临危不乱,坚韧不拔”几个字,仿佛目光清澈,面带笑容的她就在我面前,提醒我要坚毅,以便更有效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遇难家属,以及身边的朋友和同学。后来见到张老师,她还是那样挺拔屹立,坐下来身躯瘦小,却给人很强的信念。

后来张老师介绍我参加了林肯大学华人联谊会,添补了我震后时常发呆的空白状态。我尽其所能在学联帮忙,就这样在学联中学习了2年。主要围绕震后一些事宜的协办,帮助大家震后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组织一些节日活动等。中国驻克赖斯特彻奇总领馆也在震后正式成立,给当地中国留学生和华人华侨提供就地的便利,大家心理上有了一种依靠感。

在学联让我更加坚定的是,做事就做到最好,不然就不如不做。在学联,我有机会跟林肯大学学生会总会(Lincoln University Students Association)打交道,向他们学习做事,掌握做事的方式方法,练习沟通方式和技巧。更多的时候,我学会从策划开始,到收摊捡瓶子,事事亲力亲为。在做事中结交朋友,收获成长,提高语言沟通能力。

地震过后不久,张老师就回国了。我时常还和她在线聊天,分享彼此生活的趣事和成长。

重拾翅膀,自由飞翔!

来到新西兰,Kiwi的国度,我们多少都被Kiwi化。然而,这种Kiwi,一定不是“退化”的、怕黑、怕响、怕人类的不会飞的鸟,而是本质潜能无限激发的鸟!

身处异国,困惑、挫败会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但是别忘记,只要努力坚持,超越和达到目标的必然性就存在;认识认清自己,就可以完全相信,只要安心坦然,一步一步,迎着太阳走,纵然泪水、汗水,也在积累你崭新闪亮的翅膀,那双终于自由飞翔的翅膀!

幸运的是,在留学期间,我赶上了孔子学院的建立,见证了汉语在新西兰散发魅力的过程,并亲自参与其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也开始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历程。

2009年11月初,坎特伯雷大学孔子学院成立;当地的路易艾黎中文学校也持续推广中华文化。当我有机会在路易艾黎中文学校做志愿者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宽容、广阔、精深,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以文化为媒介的交流中,从它的宽厚和稳重中汲取涵养,正心,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