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发展问题范文

银行发展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发展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发展问题

第1篇:银行发展问题范文

关键字:银行保险;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银行保险监管

中国的银行保险经过2002-2003年的井喷式发展之后,近两年增速明显放缓甚至负增长,历经七年的银保业务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截至2006年9月30日,银行类保险兼业机构74565家,占全部保险兼业机构的53.93%。因此,有必要对银行保险进行反思,探讨分析银行保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监管政策建议。

一、银行保险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实行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的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保险的发展。银保合作范围由原来简单的代收保费、销售保险业务,逐步拓展到代支保险金、融资业务、保单质押贷款、客户信息共享以及个人理财等领域。双方业务渗透、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一度形成了银行、保险公司、客户“三赢”的良好局面,但实质上银保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为:银行保险业务管理较为混乱;银保双方缺乏宏观层面的长远规划,过于偏重短期利益;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经营模式松散;银行保险产品单一,且存在较高的风险;银行销售人员专业性不强,售后服务跟不上;缺乏完备技术支持,监管相对滞后等。

目前银监会和保监会的合作监管还相对落后,各监管机构一般依照自己的监管职能进行监管,尚未对银保业务开展合作监管进行更明确的规范。监管机构对银保合作的方式、组织形式没有明确规定,银保合作的风险和责任承担机制也不完善。法规意识比较单薄,保险兼业的法律还尚未建立健全。

二、银行保险市场的发展机遇

1、商业银行重视发展银保业务

具体表现在:银行业为提高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1995-2004年,四大行境内机构中间业务收入由69亿元增加到424亿元,十年间增长了6倍,银保业务是其中的一个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面临存贷差扩大和存贷款利差收入减少的双重压力,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开始重视不消耗资本又能带来丰厚手续费收入的银保中间业务,调高了2006年银保业务计划的规模指标,并加大推动力度,某国有大型银行更是提出了银保业务的利润达到利润总额1/3的战略目标。

2、银行保险是保险业横向扩展的需要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已趋向饱和,业内的竞争已处于一种极限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保险业的横向扩展表现为金融业务的一体化,银保业务的融通趋势日益明显,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以规模优势来获取市场份额的稳定和扩大,便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此外,行业间制造协同效应也能有效提高整个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

3、保险公司理性经营银保业务

2003年以来,受海外上市和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的影响,一些业务量较大的公司开始采用内含价值理念调整业务结构。加强内含价值高的业务,降低或者放弃没有内含价值或者内含价值为负的业务,而国内银行保险产品普遍以内含价值较低的3-5年期储蓄型险种为主,自然在调整之列。所以其发展空间还是巨大的,保险公司也应该理性的思考和进攻这块“大蛋糕”。

4、银行保险是金融企业一个重要利润增长点

金融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银行保险发展的内在动力。银行业激烈的竞争使得利润率不断降低,不良资产居高也迫使银行寻找新的出路,而保险业的高利润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促使银行不断开展保险业务。同时银行开展保险业务具有硬件、分支网络机构广泛、客户资料库详细的优势,具有良好的信誉优势。这些也恰是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并提升利润的方面。业务的相似性同时使双方达到共赢。

三、发展我国银行保险市场的建议

1、强化银行保险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

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符合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方向。要实现长期战略联盟,首先需要金融高层决策者对银行业务的合作和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将其纳入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进而通过政策引导,使不同层面的银行、保险经营管理者转变思想观念。特别是各家银行要充分认识到银保合作是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化银行业不可或缺的业务,保险与银行之间的合作与金融资源的共享将提高金融体系运作效率和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将银行保险业务由现在的简单协议合作阶段推向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阶段。

2、银行保险加强合作,实施保险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

银行保险要联合进行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加强对客户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开发银行新产品,使之多样化。在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上充分考虑银行的特点,在险种的开发和审批上考虑地域因素,以适应不同地域的经济结构和人文差异。具体讲,银行柜台适合销售的保险产品就是卡式产品,寿险方面的短期险比较容易改变成卡式产品,但目前寿险产品在这方面的开发力度尚显不够;同时,由于对于长期合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长期险产品难于开发。财产险方面,一些责任险比较容易改变成卡式产品,如职业责任险等,对于信贷类保险还有待于银行保险双方更进一步合作开发。另外,可以开发捆绑式产品销售,如信用卡相关的保险等。其次,银行和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客户服务模式的新特点、新情况,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改善客户服务的环境,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银行保险双方应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合作,为客户提供附加值服务,完善客户服务的内容。例如,银行的信用卡等产品可附加保险功能,保险公司的寿险保单可在银行网点办理质押贷款等。

3、大力发展保险电子商务,加强信息技术建设

一方面,运用计算机手段,实现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联网,是开展银行保险的基础工作。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需要信息交流技术的支持,由于保险产品,特别是一些人身险产品需要核保,信息的输送和反馈是相当重要的,双方必须实现联网才能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质量。另一方面,以双方网络联结的信息技术平台为支撑,可以实现产品及服务的互融,使银行保险具有各自鲜明的品牌和产品特色。例如中国人寿与工商银行合作开发了中介业务处理系统(即“银保通”系统),已成功的在全国21个地区上线运行,据不完全统计,新单和续期保费总收入实现20多亿元。

4、明确、严肃关系,完善银行业务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体系。

(1)针对银行保险网点“一对多”关系引发的激烈竞争问题,应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分层管理,合理配置网点资源,即各家保险公司均可以同分行级管理层签订

协议,即可以“一对多”,对于各银行网点、柜台则严格限定为“一对一”的关系,避免一个网点多家保险产品而引发的恶性竞争。

(2)通过预定费用率的监管,限制银行保险产品手续费的支付比例,防止恶性竞争,促进良性竞争的形成。

(3)在银行业务中,为银行职员制定一个良好的激励制度,把保险业务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真正纳入对内部职员的奖励机制中,同时在利益分配上要明确比例,使柜台人员真正享受到在保险业务中得到的实惠。

(4)保险公司要杜绝直接对柜台人员给予额外利益的做法,实行一个协议、一个手续费比例、转账付费的办法,积极配合银行建立和完善透明度高、操作性强的银行业务奖励机制和分配体系,使合作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证该项业务健康有序地发展。

5、整顿银行保险市场秩序,加强监管

银行保险业的发展,监督管理是必要手段。营造一个以监管部门为主体,保险行业自律为辅助,银行、保险公司自我管控为基础,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多层面,全方位的监管格局,保证和促进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

(1)加强对保险公司相关产品宣传资料的监管,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建立产品信息披露平台,防范银行寿险业务的外生性风险。

第2篇:银行发展问题范文

关键词:银行保险;代销;同质化,信誉损失

银行保险是一个集渠道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模式创新为一体的综合体。国际上银行保险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分销协议为基础的银行销售模式、以银行代销且分享保险业务部分利润的战略联盟模式,以及银行参股或控股保险公司的股权联合模式。由于我国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银行保险业务主要采取银行销售保险协议的模式。2000年以来,尽管受到宏观经济波动、证券市场走势以产品简单易懂,投保手续更加筒捷,十分方便。这也是国内银行保险市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一、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概况

依据国内银行保险市场的发展历程和各商业银行银保业务的发展特点,其业务阶段可以分为:起步阶段、拓展阶段和推进阶段。下面以表格的形式揭示这三个阶段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特点:及政策调控的影响,银保业务依然保持了快速发展。

银行保险的健康快速发展能最终实现客户、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三赢”。对银行来说,可以通过销售多样化的产品,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对保险公司来说,利用银行密集的网点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销售量,以更低的价格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同时利用银行的客户资源和信誉,再配合保险公司的优质服务,可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开拓更广阔的客户源。对客户来说,在银行买保险,价格更便宜,回报更高;银行网点多,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保险,减少了交通费用和时间、精力等的支出;可以同时在银行办理银行业务和买保险,银行信誉度高,可以放心买保险;

二、国内银行保险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国内的银行保险业务发展迅速,前景广阔,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1.银行保险仍然停留在代销合作的层面,双方深化合作的动力不足

目前银保业务依然停留在代销合作的层面。一方面,对于银行来说,尽管保险业务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很快,但在银行整体的中间业务收入中仅占5%左右的份额,单纯从收入贡献的角度来看,贡献较小,因此在银行内部得到的关注程度和资源投入也十份有限。银行对自身的保险销售培训投入不足、激励不充分,难以发挥网点和客户经理的销售潜能。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不愿意帮助银行提升可持续的销售技巧,其结果是,银保双方都将银保业务合作短期化,缺乏深化合作、提升合作价值的动力。这种松散的银保合作模式制约了银行保险业的纵深发展。

2.银行和保险公司存在利益冲突

(1)手续费帐外支付问题。保险公司认为向银行支付了过高的手续费,其中包括进入银行大帐的手续费、代收代付手续费等。同时,还有部分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私下支付给销售人员激励费用。而银行方面希望保险公司支付的所有费用都进人银行大帐,反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或基层人员私下支付。

(2)客户信息保护的问题。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特点,其手中掌握着大量有价值的客户资源。然而实务操作中,部分保险公司漠视银行客户的合法权利,甚至设立专门部门,负责将从银行保险渠道获得的客户信息转交给个险人。当向客户满期给付时,劝说客户不再通过银行渠道续买保险。许多客户向银行投诉受到保险公司营销人员的电话打扰,有的个险人甚至利用银保客户信息上门营销,给银行网点正常经营和企业声誉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导致银行失去了部分银行保险客户。

3.保险产品与客户需求不匹配

(1)银保产品同质化严重、开发和创新滞后。虽然银保产品种类繁多,但实质却大同小异,主要是投资分红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和抵押贷款保险等险种,其中储蓄和投资类保险占主要地位。据统计,寿险业务中98%以上为分红产品,真正意义上的保障类险种还未形成。产品的同质性使得现有银保产品与银行自有产品之间存在竞争,银保产品尤其是储蓄分红型的产品具有很强的银行储蓄替代性,向消费者销售此类产品,无疑将直接影响储蓄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

(2)部分产品销售运营缺乏可持续性。一些保险公司为了短时间内冲高销售额,往往倾向于推出一些所谓向客户让利的产品,这类产品的主要特点是名义或实际保险期限较短,给客户的保证收益较高,且配置较高的营销推广费用。但是,部分保险公司在推出这类产品之后,主要考利差收益来维持产品的赢利性,一旦投资管理或市场形势不利,有可能造成产品整体亏损,加大公司的运营压力,从而导致产品持续销售和营运的能力不强,甚至无法实现对消费者的支付。

4.银行信誉损失的潜在风险

(1)银保产品驻点销售模式为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很大风险。在国内,除了’工商银行总行明确要求不允许保险公司人员驻点销售外,其他银行驻点销售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虽然驻点销售对于短期内提高网点的保险销售十分有效,但由于银行网点对保险公司驻点人员较难管理,在实务中,常有驻点人员冒充银行员工,一旦出现争议,银行的声誉和形象受到很大影响。

(2)保险产品本身的特点也导致了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一般人寿保险的保险期限可长达5年、10年,且不同于银行的储蓄产品,投保人在退保时要受到较大损失。而客户资金周转千变万化,因周转困难或其它原因而提前退保的可能性很大,一旦提前退保,客户的本金就会受损。若是客户对银行保险和银行产品不加区分,就很容易迁怒于银行。

三、促进银行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下面主要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几条应对策略:

1.制定明确的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战略和策略

考虑到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对于银行探索及开展综合经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银行有必要从长远和战略高度规划银行保险业务发展,通过发挥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协同效应,实现银行、保险公司和客户三方共赢的局面。为此,应在银行整体业务发展框架下,专项制定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一是在规划的具体内容上,可将规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与非参股或控股保险公司合作规划,这种合作定位以销售保险为主,一部分是与参股或控股保险公司合作规划,其合作定位应以股权联系为基础,在开展保险业务的同时,通过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投入资源、共享发展成果。

2.对的保险产品进行细致的筛选,并敦保险公司加强创新力度

由于目前市场上银行保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结构单一,保障类险种少的问题,银行方面应与保险公司加强联系和沟通,主动将客户的保险需求告知保险公司,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多样化的、与银行产品形成互补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也要意识到必须与银行相配合,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人员和技术,在借鉴外国保险公司经验、充分考虑我国银行保险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满足客户和市场需要的产品。

3.遵循保险业务发展规律,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银保产品营销队伍

(1)必须遵循保险业务发展规律,要靠提高客户对银保产品的认知与商业银行的优质服务来争取客户。提高客户的认知途径就是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客户明了可以在银行购买保险产品、明了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的产品,并对该保险产品的收益与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3篇:银行发展问题范文

关键词:我国;银行;保险

一、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

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萌芽及兴起阶段(1996年以前)、初步发展阶段(1996-2001年)、快速发展阶段(2002-2003年)、瓶颈与创新阶段(2004-2005年)、瓶颈与创新阶段(2004-2005年)、跨越发展期(2006年至今)6个阶段。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兼业机构148971家,比上季度末增加5290家,其中银行兼业机构85019家,占整个保险兼业机构的比例为57.07%,在保险兼业中占主要地位。保险兼业机构数量增长明显,主要源于银行邮政机构的增长。保险公司与银邮渠道之间的合作关系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稳定。目前我国银行保险的主要模式是分销协议模式、战略联盟模式、合资公司模式、金融服务集团模式四种模式同时并存,主要以契约型合作模式为主,同时也存在合资公司模式与金融服务集团模式。保险是目前银行零售中间业务收益率最高的产品之一,平均收益3%左右。

二、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动因分析

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双赢策略是银行保险发展的主要动因。从银行角度看,第一,随着大量非金融机构的出现,金融市场主体间对金融资产的争夺日益激烈,银行利差逐渐缩小;第二,银行传统的贷款业务容易受到经济波动影响,因此银行重视中间市场业务。银行通过与保险公司开展合作,只是利用其现有的机构、人员进行销售保险产品活动,不增加投资,不垫付任何资金,攫取低成本、低风险的业务收入,使之成为银行利润的一项来源。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看,能够接触到银行的庞大客户群是保险公司愿意开展银行保险业务的主要动机。首先,利用银行网点销售保险产品,能使用较低的销售成本达到较高效率地覆盖市场和客户的目的;其次,借助银行与客户之间已经形成的信任关系和银行的品牌和形象优势,有效地缩短保险产品和广大客户之间的距离,扩大保险公司产品销售渠道和对市场的开发深度,降低经营成本。

此外对客户而言:银保合作后,银行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多元化的经营手段,向客户提供从存贷款到保险“一站式”的品质服务;客户到银行就可以办理存、贷款和有关保险业务,为客户提供方便并节约了时间,客户可以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

三、我国银行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松散

从国外的经验看,银保合作应该是长期的、利润共享的关系,但现在国内大多数银行与产险公司之间主要以银行兼业经营保险模式为主,是浅层次的合作,协议大多为一年期,实质性的“战略联盟”不多。这种银保之间的合作比较松散,缺乏长期利益纽带,使合作过于短期化,随意性强,很难保证保险公司未来稳定的保费收入来源。

(二)银保产品同质、开发和创新滞后

由于银行代售产品,保险公司始终没有直接与投保人接触,这就要求适合银行代售的保险产品既要形式简单、操作方便、适于柜台销售。现在银保产品主要有投资分红保险、意外伤害险、家庭财产保险和抵押贷款保险等险种,其中储蓄和投资类保险占主要地位,据统计寿险业务98%以上为分红产品,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从目前各保险公司推出的产品看,主要问题是适合于银行柜台出售的险种太少大大限制了银保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三)缺乏专业化的银保产品销售队伍和渠道,存在误导行为

银行保险所产生业务量对保险公司来说是举足轻重,对银行的利润贡献也日益提高。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产品以分红型为主,保险公司和银行对红利的过多宣传,容易误异投保人,也偏离了保险产品的本意。客户经理仅仅将自己定位于销售人员的占人多数,有时为了提高业绩从而提高个人收入或缺乏系统的保险知识。

四、对我国银行保险未来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银行和保险公司双赢的战略合作机制

银行保险业务的增长依赖于建立长期的市场战略联盟,简单的销售模式使得双方缺乏长期的共同利益机制,难以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并成为保险公司之间过度竞争的诱因。因此银行保险业的合作,必须创新银行合作机制,通过资本的相互渗透、业务相互交叉、文化相互交融、产品相互融合等,最终过渡到银保综合经营。

(二)加大银行保险产品的开发力度

在新产品的开发上,银行和保险公司必须联手,不能完全由保险公司独自承担,应有银行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保险公司需要运用自己的人员和技术,在借鉴外国保险公司经验、充分考虑我国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的产品,使开发的产品能将金融服务功能与保险保障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银保产品营销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银保销售队伍,一方面,加强银保销售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积极搞好客户经理队伍建设;银行应考虑为银行职员制定一个良好的激励制度,将保险销售指标纳入个人业绩考核体系中,切实激励员工保险业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金占军.当前银行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03期

[2]伊博.我国银行保险发展面临七大缺陷.中国保险报,2009

第4篇:银行发展问题范文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

自2006年底以来,我国不断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推动以村镇银行为主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代表,村镇银行能够充分发挥管理层次少,经营方式灵活,信息渠道通畅的自身优势,有效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机构形式单一,金融产品及服务供给不足,缺乏竞争的局面,有助于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下,村镇银行生存发展的困境也不容忽视。

(一)当前村镇银行的数量规模远未达到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难以有效填补农村金融供给的缺口,扭转资金匮乏的局面。同时,农村业务发展较慢,存贷业务量小,市场占有率低,不能对当地的农村金融格局产生根本性影响。

(二)村镇银行资金大量外流,涉农贷款少。由于农村金融自身高风险,低风险的特质,加上农户缺乏有效担保物和抵押物,还款能力弱,使得村镇银行出于规避风险和自身效益的考虑,不愿开展涉农业务,银行资金更多的是流向发达地区的高收益行业。

二、阻碍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壮大的内外因素

(一)内部因素

1.村镇银行定位不准确村镇银行的设立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填补金融服务的盲区,活跃金融领域竞争,在市场定位上主要是服务于“三农”。但是由于农村金融贷款风险过大,在缺乏倾斜性政策支持和外部补偿机制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必然会收缩“三农”的贷款额度。目前,村镇银行大多还没有将自己准确定位为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大多只移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过分注重吸收存款,扩大信贷规模,追求利润最大化,严重扭曲了村镇银行的宗旨和目的,不利于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2.村镇银行社会认知度低,资金来源不足村镇银行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普遍成立时间较短,经营规模小,营业网点少,社会认知度低。村镇银行多数设立于农村贫困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户和中小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造成村镇银行筹资困难重重。而且,在农村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有着更为广泛的储户基础,信誉度更高,因而造成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困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目前,村镇银行的存款业务大多依赖于地方政府对公存款的支持,个人和企业存款有限,不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3.村镇银行缺乏对贷款模式的创新由于农业经济的自身特性,中国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生态有很大区别,而村镇银行完全照搬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扩张信贷规模上,缺乏对贷款模式的创新,局限于传统模式之中,流程设计复杂,不能很好的发挥村镇银行规模小,经营灵活的优势。在担保抵押方面,则主要采取实物担保,很少开展农户联保,信用担保。

(二)外部因素

1.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对农村金融给予政策扶持是保证其商业可持续的客观要求。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村镇银行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的规定,但与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相比,扶持力度仍显不足。大多数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营业税率都按商业银行的标准执行,普遍高于农村信用社标准。村镇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新兴金融机构,却没有享受到和农村信用社同等的政策待遇,削弱了其竞争力。激励和引导机制的缺失导致村镇银行支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也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另外,涉农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与其商业化运作之间客观上存在矛盾,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村镇银行难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在利益导向下,其对“三农”的支持作用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2.经营制度不完善

(1)准入门槛过高,发起人选择面过窄。在建立村镇银行的制度安排中,规定村镇银行应采取发起人方式设立,且至少应有一家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这个规定的出发点在于有效控制金融风险,但是将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局限于符合设立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具有竞争实力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排除在外,会导致村镇银行的发起人选择面过窄,无法体现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也无法让更多优质资金投入农村金融领域。

(2)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建设落后。资金汇划渠道存在阻滞,不能直接接入人民银行大,小支付系统,汇总业务主要实行他行,不利于规范管理和提高支付结算效率。

(3)村镇银行的征信体系建设落后。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较差,企业逃废金融债权的现象比较严重,而村镇银行风险控制所需的大量信息又缺乏必要的系统支持,导致风险控制盲点较多,经营风险大,削弱了对农村提供信贷的积极性。

(4)担保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担保体系向来薄弱,农户贷款项目抗风险能力弱,极易受到自然灾害或疾病影响,“三农”贷款损失补偿机制及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使得村镇银行在风险控制,贷款质量方面受到严峻挑战。

三、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明确金融服务的目标定位,开展错位竞争村镇银行要以服务“三农”为主要目标,将市场定位于满足当地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要求,通过金融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开展错位竞争。要积极发挥小银行的优势,利用地缘优势和“软信息”,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在开展信用审查,信贷审批时,应更深入的理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融资和金融服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细分金融市场,本着弥补市场空档的原则,结合自身优势,大力挖掘与培育优质客户群,避免与其他银行机构同质化竞争;坚持市场化原则和商业化运作模式,在成本可测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创新符合当地客户合理需求的金融产品。

(二)构建长效的政策支持体系

1.政府应适当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和资金供求状况在一定范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提高村镇银行对涉农贷款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为“三农”这一弱势领域提供信贷服务的整体可持续性。

2.在一定年限内对村镇银行实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支持其初期发展壮大。同时,建立涉农贷款补贴机制,对村镇银行发放的涉农贷款,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提供一定比例的信贷补贴,以增加农村贷款的有效供给,鼓励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3.成立政策性村镇银行。其资本金来源为财政拨款或政策性银行的低息贷款,致力于服务农村地区的普通农户及中小企业。

第5篇:银行发展问题范文

【关键词】 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 发展问题

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金融机构是我国农村金融探索的又一项重大创新。自2007年国家银监会出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来,村镇银行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拓展农村融资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的问题,研究当前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对繁荣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村镇银行的属性及经营模式

一直以来,农村金融服务都是中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薄弱的环节,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每年有大量的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流向城市;另一方面,农村对金融的需求又得不到满足,主要融资方式是非正规甚至非法的民间高利贷。发展村镇银行是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

1、村镇银行的属性

我国的村镇银行是在借鉴西方国家社区银行的模式,以及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理论上村镇银行具有社区银行的属性。按照国际通常定义,“村镇银行”是指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自主设计、独立经营,主要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其具体属性为:设立地区在农村,服务对象主要为“三农”和当地乡镇中小企业;注册资本门槛低,最低只要求100―300万人民币;贷款资金来源主要是当地的存款,且限定资金主要投向本地客户,不得发放异地贷款;资金自主支配权大,决策灵活。村镇银行的这些属性使其成为当地农民和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选择。

2、村镇银行的经营模式

村镇银行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管理部式。采用此种模式的主要是城商银行和外资银行,例如包商银行、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农村金融部和村镇银行业务部。以汇丰村镇银行为例,其设立的村镇银行业务部对其所有的村镇银行负有管理职责,相当于是村镇银行的总部。第二,村镇银行控股(集团)公司式。我国较多大中型银行都有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集团化管理,例如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第三,股东共同管理式。这种模式被部分村镇银行采取,有利于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管理。这种模式下,村镇银行股权比较分散,发起行在管理上起主导作用。第四,分支机构管理式。为承担社会责任和跨区域发展的需要,部分银行以独资的方式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域设立村镇银行。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

2006年12月,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村镇银行设立的准入条件、设立方式、监管措施等进行了阐述,并选择四川、湖北、青海等6省进行试点。2007年3月1日,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村镇银行建设拉开帷幕,特别是2007年10月银监会将试点地区向全国推广后,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最近成立的一家是2014年1月15日,宁波鄞州农合行新疆村镇银行管理部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成立。截至2013年10月,全国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有1000家之多,截至目前,已实现全国31个省份村镇银行的全覆盖,全国1880个县市的覆盖面超过50%,中西部地区组建620家,占比62%,村镇银行县域覆盖面和服务充分性明显提升。截至2013年8月末,已开业的村镇银行资产达5204亿元,其中农户贷款1228亿元,小企业贷款1598亿元,两者合计占各项贷款的89%;累计向111.9万农户发放贷款3097.5亿元,累计向28.9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5329.5亿元,支农支小的特色显著。

由图1中的资料分析可知,我国的村镇银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始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12月),在2006年末,我国银监会通过相关法律放宽了设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所有社会资本均可以到我国农村地区建设村镇银行机构,这一年成立了19家村镇银行,迈开了第一步;二是发展阶段(2008年1月―2009年12月),经历了一年的试点探索之后,2008年、2009年两年新增村镇银行分别为72家和57家,发展速度明显提升。三是提速阶段(2010年1月至今),这四年新增银行数量惊人,分别达到了201家、187家、265家、199家(截至2013年10月的数据),投资建设村镇银行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加入到建设村镇银行的队伍当中。根据当前的发展情况可以预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镇银行的建设步伐还会不断加快。

当然,虽然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受制于现实的种种情况,阻碍我国村镇银行进一步壮大发展的因素仍然较多,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

三、当前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资金筹集困难,运营成本较高

村镇银行主要设立在农村贫困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因素影响,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储蓄存款的增加。另外,村镇银行是一个新生金融机构,由于对其缺乏了解,农民更愿意把闲置资金存入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银行,降低资金风险。而且,村镇银行相对于其他银行机构,网点少,办公设施落后,不能开展对公业务,进一步降低了村镇银行的吸储能力。由于村镇银行不能进入全国拆借市场,只能向当地的金融机构拆借资金,导致贷款效率低下,运营成本高。相关数据显示,部分村镇银行的存贷比已经严重超过了75%的监管红线,个别甚至超过了100%,开始动用资本金发放贷款。贷款需求旺盛与存款资金不足的矛盾突出。

2、经营风险偏高

首先,农业属于弱势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风险要大很多,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使得农户小额信贷容易形成呆账坏账;农副产品的生产周期长,信息落后使得农业生产面临着高市场风险。其次,农户自身可用于抵押贷款的财产较少,加上农户缺乏通畅的市场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对金融知识的了解,投资获利能力不高,信用意识淡薄,一旦农户出现违约的情况,村镇银行强制执行没有保障,存在着极大的信用成本风险。

3、市场定位偏离办行宗旨

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是为当地的“三农”和乡镇中小企业以及县域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然而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企业法人,企业的首先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体系严重不完善的情况下,部分村镇银行在利润的诱惑下会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的市场定位。从当前村镇银行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村镇银行将资金投放在贷款金额较大的企业或是能盈利的优质项目上,面向大客户和高端客户,这种行为背离了既定的服务“三农”的办行理念。

4、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现代金融业务是一项日益复杂的工种,对工作人员的金融、税收、数学、会计、审计、计算机等多方面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由于村镇银行属于民营经济创办的“私人银行”,并且大多位于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地区,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不稳定的工作性质难以吸引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目前成立的村镇银行中80%以上的员工只有大专学历,与国有商业银行本科以上员工占50%以上相去甚远,更不能与股份制银行本科以上学历员工占70%以上相比,并且村镇银行的工作人员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金融领域专业培训,业务的不熟练增加了经营成本,也降低了客户的满意程度,不利于村镇银行的持续发展。

5、对村镇银行的扶持政策力度不够

村镇银行虽然以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为办行宗旨,但是当前政府在支持其发展的企业奖励、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力度不够,尤其随着村镇银行的逐渐成长,政府对其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都有所降低。另外,村镇银行的结算系统孤立,大型银联公司对村镇银行这类小型银行金融机构政策支持上与其他银行相去甚远,导致其不能办理信用卡、银联卡等业务,降低了其竞争力,阻碍了其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四、进一步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村镇银行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充满了竞争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为了实现村镇银行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一方面,可以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注入资金,较高的资本金可以帮助村镇银行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尤其在当前吸储困难的情况下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加强与当地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可以和他们签订协议,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他们充裕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资金短缺问题。再者可争取早日进入全国银行拆借市场和在政策的允许下发行债券、票据等融通资金。

2、引导村镇银行建立严密风险防控机制

一方面,监管机构加强监督,引导村镇银行建立完善的银行组织系统,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对信贷风险的审批流程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避免因信贷人员的素质或者主管评估失误造成的信贷风险。另一方面,借鉴创新模式,如借鉴我国农业银行的“三户联保”模式,即三户农民相互监督和督促,这样不仅可以保障较高的还贷率,而且可以增强风险防控水平。

3、立足县域、面向三农,服务乡镇中小企业

村镇银行的建行宗旨和自身特色就是“贴近三农、服务三农”,这也是其活力和生命力所在。应始终坚持立足县域,吸收城镇闲散资金,重点支持农户、乡镇中小企业,严格限制村镇银行资金的投向,坚持服务“三农”不动摇,提供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4、优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人才是任何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在村镇银行建立初期,高素质的人才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坚持“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两条方针。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步伐,积极引进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出众的高级工作人员,发挥他们帮、传、带的作用,帮助其他员工快速提升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强化员工培训,通过培训培养一批具有相关农业特长、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才队伍。自身培养的人才队伍成本相对引进低,知识更专业,归属感更强,更适合村镇银行的发展。

5、政府应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扶持力度

政府应在企业奖励、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向村镇银行倾斜。政府对银行的奖励对象不能仅仅限于当前新成立3年之内的村镇银行,对成立满3年的银行也应每年进行一定奖励,以表彰村镇银行在服务“三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将村镇银行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延长时限,激发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中国人民银行也应该在支农再贷款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

另外,村镇银行应加强宣传,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公信力,让更多的农户了解到村镇银行建立的目的、意义以及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户和乡镇企业来办理存贷款等相关业务,这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徐瑜青、周吉帅、刘冬:村镇银行问题调查与研究[J].农村经济,2009(4).

[2] 孙爱琳、彭玉镏: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之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3] 李晓春、崔淑卿:我国村镇银行建设进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0(3).

[4] 王修华、贺小金、何婧:村镇银行发展的制度约束及优化设计[J].农业经济问题,2010(8).

[5] 赵冬青、王树贤: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0(7).

[6] 彭浩、邢欣: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4).

[7] 辛本胜: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展望[J].新金融,2011(5).

[8] 高晓燕、孙晓靓: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6).

[9] 苗绘、张慧玲、李海申:提高农村村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

[10] 周才云、张毓卿: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及解决思路[J].征信,2014(1).

[11] 戴玉刚: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2).

第6篇:银行发展问题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主要问题 发展策略 一、我国商业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业所处的困境面临着诸多威胁和挑战。

(一)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处于起步阶段,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风险管理文化受到的重视不够,不健全的风险管理文化与迅速发展中的银行对风险价值评估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银行健康发展的瓶颈,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在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我国商业贷款过于集中于个别行业和大客户,授信业务存在漏洞和缺陷。

(二)效益水平较低

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和机构设置太过僵化。“一级法人制度”造成国有商业银行的权力过于向上集中,下级支行的一切金融行为听从于上级支行的领导。这不仅不利于分支行快捷地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还容易造成,例如在收入分配、干部提拔、信贷审批等方面的特权,从而人为造成银行内部竞争不平衡的局面。通过传统管理方式积累起来的惰性造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高级管理人才的极度匮乏,下级支行的人员配置过于臃肿。由于银行业竞争加剧,各商业银行为提高市场份额,扩大市场的覆盖面,分支机构的网点数量迅速增加,为广大客户提供了方便,分销渠道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但是各商业银行对于网点的选择和规模并没有事先进行分析和考虑,盲目攀比性,争相建设,对网点建成后的效果考虑甚少,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银行服务效率的提高。

(三)业务单一和恶性竞争

众所周知,我国商业银行中储蓄和信贷业务是两大业务,如果储蓄是创造利润的基础业务,那么信贷就是产生利润的核心业务。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占据国内垄断地位,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企业贷款业务较多,使得银行的收益颇高。

然后随着竞争的加剧,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很多商业银行存在的经营无趣,导致恶性竞争的局面一再出现。存款大战,利率大战和贷款阵地之争带来的负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导致各金融机构互挖墙脚,企业存款和个人储蓄频发转移,甚至各银行之间的客户经理相互流动也常常发生。这使得金融机构吸存成本越来越高,银行利差水平下降,利润下降。另一方面造成企业多方贷款,银行的经营风险加大,由此引起竞争的恶性循环,对银行商业化、资金商品化、资本市场化运作带来不利影响。

(四)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中间业务所占比重过大,没有其他金融衍生品来提高经营效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大多依赖于企事业单位在银行开户的硬条件,多为一般性中间业务,局限于信托、证券、信用证、汇兑、保函、等,创新的业务开展很小。同时,银行对于这些中间业务来往过于简单和委托,很少能够利用其金融信息、技术和金融人才等软件优势,充当客户的财务和投资顾问,甚至为企业的兼并、资产重组、收购并购等高级融资项目提供服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发展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现有竞争在不断加剧,以下就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态势,提出几点发展策略建议。

(一)银行体制改革

要改革落后的银行体制,大胆创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良资产比重过高,而且因为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和银行自身体制改革的滞后,新的不良资产仍在不断增加。

一定要建立银行风险审查机制,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对银行风险实现动态化监控,进一步简化流程,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各部门之间的拟和度,保证有效信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传递到各个部门,通过风险控制权威机构,统一调配资源,协调风险控制手段,达到及时、全面、科学的风险控制。

(二)培养客户导向型的服务理念

1、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际联系的日益密切,银行业已经不再是一个垄断型行业。今天的商业银行的发展的源泉来自客户,我们转换过去“以产品为主导”的营销模式更新为“以客户为中心”核心竞争战略,并将这一理念灌输给每一个银行的金融服务者。要培养识别、分析客户的能力,尤其是对潜在的客户要进行深度地发掘,将满意的首次购买客户逐渐转变为银行的长期客户。重点分析这一类客户的需求和喜好,及时有效地向他们提供优良的营销和服务,努力提高这一类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这些客户的档案资料,例如客户的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从事行业等个人背景。

2、细化经营绩效考核体系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对经营状况进行绩效考核时,过于注重一些与经营相关的“硬指标”,如开户数、产品销售数量、业务收入等,而对于关乎银行业务长远发展的与客户自身密切相关的“软指标”几乎没有涉及,如高端客户占有率、睡眠客户占有率、客户满意度、服务投诉率等。现今经营绩效考核体系的更新一定要对客户进行及时的回访,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努力完善自身服务。只有将客户维护与银行经营战略指标结合起来,才能让银行获得长期的发展并带来巨大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赵顺海.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N].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2月第1期

[2]黄明喜.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构建显得绩效考核机制[J].新金融,2003年2期

第7篇:银行发展问题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碳金融;金融创新

碳金融(Carbon Finance)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其兴起源于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一般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碳交易中介服务以及碳指标交易等。碳金融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

一、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碳经济”、“碳生活”成为媒体频频引用的字眼,人们对“低碳”的关注迅速升温,“碳金融”也成为了会上讨论的焦点。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气候的变化对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加大,从而给银行业务带来机遇和风险,所以商业银行很有必要发展碳金融业务。首先,有助于商业银行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优化信贷结构;其次,有助于商业银行拓展新的业务渠道,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促进银行收入的多元化;最后,金融的现代化不仅可以直接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现状。我国目前的碳金融业务仅涉及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投融资、经过核准的减排量(CERs)的交易及相关金融中介服务。虽然目前的碳金融业务较为单一,但是CDM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据国际金融公司(IFC)预测,发达国家在未来的三年中将需要通过CDM项目购买约合2亿~4亿吨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才能完成在《京都议定书》下的承诺。

二、问题

(1)对“碳金融”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碳交易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进入我国的,在我国发展传播的时间有限,因而国内商业银行对“碳金融”普遍认识不足。(2)机构不健全、人才短缺。碳金融业务的开展需要商业银行有健全对应的机构和部门,以完成碳金融产品的研究与设计、业务流程的制定等必要的准备工作。(3)碳金融业务单一、层次低下。商业银行所从事的碳金融业务比较单一,所开展的碳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相对下游和附加值比较低的环节。(4)政策扶持不到位。我国对发展“碳金融”缺乏有效的利率补贴、风险补偿和税收减免等综合性的配套扶持政策。当前,许多新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尚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按照环保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高碳企业向低碳企业转型,必然导致许多转型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盈利能力下降。(5)面临的风险较大。碳金融涉及环境、政治、经济、金融等诸多领域,因此风险极为复杂,主要有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项目风险。

三、对策

(1)提高对发展碳金融的认识。中国银行业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开拓碳金融业务,挖掘现有国际合作框架下的巨大商机,抢占低碳经济的制高点,为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提高我们参与国际业务的谈判技巧,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促进中国银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其在未来国际金融领域开展业务的基本技能。(2)健全机构、培养人才。商业银行根据碳金融业务的需要,需成立专业的组织机构如碳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或碳金融事业部,专门谋划碳金融发展战略,负责碳金融的市场开发与推广,开发系列碳金融产品。银行要通过招聘引进专门的人才,同时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重组和培训,构建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团队。(3)提高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能力。商业银行在可以CDM项目作为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切入点,利用各商业银行现有的营销资源,筛选适合进行CDM项目开发的目标客户,进行开发辅导,锁定重点目标。(4)政府部门要对碳金融项目予以政策扶持。碳金融业务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当站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碳资源价值和相关金融服务的重要作用,准确评估我国面临的碳风险,加大财税、环保、监管、外汇等配套政策扶持力度。财政部门要对CDM项目给予税收减免的政策支持;环保部门应细化排污权买卖的法律制度;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应尽快出台相应碳银行政策;外汇管理部门应配合CDM机制研究并开通“碳金融绿色通道”,并将跨境“碳资本”自由流动列为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目标。

参 考 文 献

[1]马骁.发展“碳金融”商业银行大有可为[N].金融时报.2010-01-25

[2]陈游.碳金融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J].金融论坛.2009(10)

第8篇:银行发展问题范文

论文关键词:银行 贸易融资 现状 情况

一、我国贸易融资现状

国际贸易融资是外汇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的总和。与其它业务不同的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身,无论对银行还是对进出口企业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有的银行设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主要的业务就是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与融资,其业务收入可占到银行总收入的八成。此项业务的发达程度与否,已被视为银行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我国,90%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发展前景,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较弱,资金扶持和贷款投向普遍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担保难的发展困境。由于受到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中小企业希望银行能够提供一条龙式专业化贸易结算和融资服务。华夏银行就推出了这样的一系列创新产品。比如针对台资企业推出的两岸汇划直通车、美元汇款全额到帐和去年推出的出口票证通等等。其中,出口票证通是以出口收汇权为担保,为客户提供银行承兑汇票和进日开证服务,组成??以应收帐款权益为保证手段、还款来源的业务,也就是说基于应收帐款基础上的贸易金融服务,这是在物权法基础上的一个业务创新,也体现了进出口贸易的自偿性特点。还有近几年推出的华夏贸易宝是为解决中小企业出口结算环节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而推出的出口押汇、出口贴现、福费廷和信保融资四种出口贸易融资产品的组合套餐,这是第一期,第二期还要推出进口产品的服务组合就是在进口环节对进口商进行金融产品组合,进口商可以从产品组合的篮子里选择能够适合他们需要的服务以及产品组合和打包。

众所周知,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内各商业银行都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列入重要发展内容。据统计,股份制商业银行近50%的中间收入是国际业务带来的。而贸易融资业务能促进国际贸易结算业务的开展,进而拉动中间业务的快速增长。贸易融资以其在风险资本占用和交叉销售等方薅的优势,正日渐成为各家银行竞相发展的业务重点之一,已成为各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外资银行首先是在中国开展跨国公司的国际结算,然后是做所有外币的贸易结算,接着是傲中国公司的本外币贸易结算,现在才开始人民币零售业务。外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有相当的市场实力和产品优势,比如在上海地区,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国际业务是被外资银行瓜分的。

中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很早就和外资银行直接竞争,在竞争过程中,中资银行逐渐提高了能力,外资银行也了解了中国。不过由于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整个盘子也越做越大,所以中外资银行更多的是处于发展状态。并没有太多的激烈竞争。

二、我国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反映的情况及对我国银行贸易融资的建议

第9篇:银行发展问题范文

关键词:银行保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6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0.1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0-29-03

一、银行保险概述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这一词汇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的法国。银行保险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初始意义具有明显的“银行”与“保险”融合特征,其内涵是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因此,在银行保险业的理论界和实业界对银行保险的涵义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解释。下面从销售渠道说、产品服务说、经营策略说三种不同角度对银行保险的定义进行归纳。

(一)销售渠道说是对银行保险最为直观的理解,也是银行保险发展早期的主要定义方式

从银行保险的最初形式来看,所谓的银行保险就是利用银行等渠道来销售保险产品。DolisaK.Flu在世界著名的瑞士再保险公司发表的《亚洲的银行保险》报告中也认为,从最为简单的形式上看,银行保险就是经由银行销售保单,也就是银行代销保险。

(二)产品服务说是将银行保险界定为银行和保险公司联手提供的所有产品和服务

学者AlanLeach在其出版物《欧洲银行保险中的问题及2000年发展前景》一书中提及:“银行保险是包括传统银行、储蓄银行和建房协会在内的,对保险产品进行制造、营销和分销的服务。”英国保险业将银行保险定义为“银行的一种经营行为,即银行销售通常由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产品”。我国学者郑伟、孙祁祥也从产品提供的角度来理解银行保险,认为“银行保险,又称银保融通,是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达成的一种金融服务一体化的安排,其中,保险公司负责产品的制造,银行负责产品的销售。”经营策略说将银行保险定义为银行或保险公司采取的一种与其主业经营相关的商业策略。

(三)经营策略说强调银行与保险公司两个不同的金融部门联手进行产品开发、营销和分销

我国学者栾培强对此定义为“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而进入保险领域。银行既可以通过设立自己的保险公司直接销售保险产品,也可以作为保险公司的保险中介人销售保险产品,还可以与保险公司建立合资公司经营保险产品。张洪涛则将银行保险视为“保险公司和银行采用的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是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从人们对银行保险的涵义理解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银行保险应该属于一种金融创新的产物,是基于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在归纳汇总并比较了国内外研究对银行保险的几种定义后,我们可以归纳出银行保险的定义:银行保险是指银行或保险公司采取的一种相互渗透融合的战略,是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通过共同的销售渠道、为共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兼备银行和保险特征的金融产品,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金融服务。

二、当前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银行保险得到了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金融保险市场发育程度低、居民金融保险理财知识贫乏、银行和保险公司市场运作经验不足、监管力量薄弱等原因,我国银行保险在短时期内的爆炸式增长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银行保险产品种类单一,产品内嵌价值低,给保险公司带来的利润很小。目前,我国银行保险大多数是夏交分红型保险,这种产品期限短,现金价值高,保险公司可计提费用很低。在很低的计提费用中保险公司还要支付高额银行手续费、销售人员费用和内部管理费用,实际费用盈余非常微薄。由于期限短,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渠道狭窄,资金运用的收益也比较低。如我国近几年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率一般在4%左右(国外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一般可以达到10%以上),客户对这类产品的回报期望值又很高,希望达到或高于同期国债收益水平,保险公司面临着极大的分红压力。因而这种产品给保险公司带来的利益很小,有些精算师甚至认为这种产品给保险公司带来的价值为负数。

(二)银保双方合作比较松散,发展极不稳定

银保双方通过协议合作,合作关系比较松散,银行保险的发展极易受银行方面政策调整变化的影响,发展很不稳定。在银保合作中,大多数银行尚没有将这项业务提高到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保险公司的推动是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业务操作中,基层银行政策忽左忽右,保险公司经常疲于应付,业务发展很不稳定。双方除进行销售环节的合作外,在产品开发、售后服务、利益分享方面基本没有合作,合作层次很浅,双方的合作处于银行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

(三)费用竞争异常激烈,影响正常的经营秩序

随着进入银行保险市场的保险公司越来越多,银行网点和客户资源成为保险公司争夺的稀缺资源。由于各家保险公司产品高度同质化,费用竞争成为可运用的最佳武器。于是各保险公司大打费用战,银行手续费、业务推动费等费用越来越高,经营成本剧增。而且在竞争中,部分保险公司人员暗中采用高额费用贿赂银行关键人员和柜面人员,扰乱了银行保险的正常经营秩序。由于银行保险产品可提费用低,利润贡献少,道德风险高,部分保险公司不堪重负,主动退出市场。

(四)银行保险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欧洲国家都是在保险市场发展数百年后才出现银行保险的,而我国是在保险市场未得到充分发育的情况下就出现了银行保险,居民保险知识贫乏,这给银行柜面人员不正常地向客户说明产品提供了滋生的土壤,银行保险销售中存在一定的误导现象。银行柜台在销售保险产品过程中经常将保险与储蓄相比,有时甚至干脆说成是“高利率的储蓄产品”,套用储蓄产品的本金、利息等概念说明保险产品。由于在银行购买,很多客户误以为是银行产品。如果客户在满期给付时发现不是银行产品,并且收益比银行存款低时,就会产生受骗上当的感觉。由于银行保险的保险费几年累计已有几千亿元,客户数目庞大,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影响银行、保险公司的信誉和正常经营秩序,还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三、加强我国银行保险管理的对策

在我国当前银保业务火热的情况下,应该时刻警惕银保业务的以上潜在风险,并作出积极防范。各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经验表明,若使银行保险得到快速而健康的发展,必须实现“三赢”,即:客户可以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保险公司可以扩大产品销售,同时减低经营成本;而银行则提高了客户忠诚度,增加了利润来源。针对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现状,为了实现“三赢” 的目标,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提高保险公司研发产品的能力,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开发适销的银行保险产品,是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关键。保险公司要维持生存,就必须开发出适合消费者需要和银行柜台销售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应该根据我国消费者拥有的基本保障不足,急需养老、健康等产品的实际情况,开发多种产品。适当提高保障型产品和期缴产品比例,优化产品结构。

目前,我国银行保险产品市场上存在产品单一、保障性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保险公司将部分产品销售职能转移给商业银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保险产品的销售效率;但由于其产品均由银行进行销售,使保险公司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往往弱化,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也越来越少。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办法是银保联手创新产品,不能完全由保险公司闭门造车、独家开发。保险公司应了解客户的需求,并使产品能集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为一体,以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保险双方必须加强合作,建立银行保险联合开发产品的机制。这不仅有利于发现市场机会和客户需求,调动银行的积极性,又可以开发出既适合银行销售又符合客户需求的银行保险产品,降低市场风险。

(二)提升保险公司客户服务水平,加强对客户资源的控制和管理

银行保险带来了一定的客户转移、客户认知度和忠诚度下降、保险公司不能对客户进行有效的控制等客户资源方面的风险。保险公司必须深层次考虑客户的忠诚度和公司长远发展,做好客户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对客户的投诉要及时处理。加强与客户的联系,提高对客户资源的控制和管理水平。客户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通过加强客户服务,除可以维护已有的客户外,还可以了解客户需求的变动,并通过带动效应,拓展新客户,促进产品开发和保证客户利益。应该消除顾客对银行保险产品存有的搭配销售的心理障碍,要让消费者感到银行保险产品提供的附加服务是能够为他们带来利益的。对银行销售保险产品人员的资格应作出限定,例如要求他们参加上岗前的培训并必须取得保险人资格等。

另外,还要建立银行保险的客户治理系统。首先,由于现有保险公司的系统不能支持多家银行的保费自动转账功能,客户无法通过电话、ATM机或各个网点的银行系统,实现保单自动查询、保单自动更改、保单贷款等操作。因此,加快银行保险的电子化建设,实现保险公司数据系统与银行业务处理及结算系统的联网是当务之急。其次,人工操作易带来操作风险,所以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必须尽快建立起客户治理系统,对客户的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递和控制,减少操作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第三,银行保险业务客户资源的有效利用,也需要与相应的客户治理系统匹配。保险公司应利用银行已有的客户信息,建立起自身的客户信息档案,通过这些信息,提高续保率,以获得客户的长期忠诚度,并利用现有产品充分开发客户的潜在需求,提高保单的附加值。

(三)适当提高银行与保险的融合程度,建立银保长期合作机制

从国外的经验看,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应该是长期的、利润共享与互惠互利的关系。根据世界银行保险的情况,银行保险根据融合程度从低到高分为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建立合资企业、金融集团四种融合模式。这些模式中并没有唯一正确的模式,可以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的环境、产品等因素采用不同模式。我国以分销协议模式最为主要,这种“多对多”松散的短期合作,经营不稳定,风险较大。融合程度较高的模式(如战略联盟和合资企业)可以使双方协调一致、减少冲突。产权上的融合和制度安排可以使双方利益和目标一致,减少委托问题,提高银保业务的稳定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和银行签订的多是一年期的协议。这种短期的随意性很强的协议,无法保证未来稳定的保费收入来源。根据目前现状,保险公司应该主动与银行建立更高程度的融合模式,如战略联盟协议、建立合资公司或金融集团等,改变被动的局面。这些模式或通过更紧密的合作或通过产权上的安排有效解决目前对银行的利益驱动不够、手续费过高、销售误导等许多问题。在目前我国银保双方尚不能进行资本参与或就某类特定产品的分销建立合资企业的时候,为维系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双方应签订长期协议,并明确界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责、权、利关系。银行专注于销售,保险公司专注于产品开发和人员培训。银行除收取手续费外,还应分享保险业务的部分利润。保险公司和银行在定位清楚、各司其职的基础上,从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风险防范出发,应立足长远,避免短期行为。保险公司要加强银行网点的人员培训工作,提高银行柜台人员保险的积极性。应考虑银行柜台人员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偏差,既要照顾企业的利益,更要照顾银行柜台人员的利益,做到按照经营状况和绩效,对银行柜台人员作出适时、客观、公正的奖惩,使其行为目标接近资本所有者的目标,有效化解银行保险的操作风险。

(四)分销方式多样化,重点完善客户经理制

我国目前银行保险营销方式单一,主要通过柜员销售,这使得银保业务的稳定性面临更大的风险。而且这种方式只适合销售简单的产品,不适应我国银行保险的长期发展。在世界银行保险市场上营销方式除了银行柜员还有客户经理(理财顾问)、直销(电话、邮寄、网络等手段)、个人人等。而在美国,使用客户经理(理财顾问)最为普遍。在欧洲简单的产品是通过银行柜员直接销售的,但是对于一些富裕阶层销售的较为复杂的产品则由客户经理(理财顾问)来销售。欧美银行保险市场营销的重点就在于开发运用多种销售模式,综合利用不同的销售模式。多元化的销售方式有助于细分市场,实现产品、营销能力和顾客的匹配,同时也降低了风险。

根据对不同营销方式的比较,客户经理制是一种高效的分销方式。客户经理强调主动挖掘银行客户资源并积极营销和服务。客户经理与客户建立全面、明确、稳定的服务对应关系,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全方位的金融一体化服务。我国目前的银行保险客户经理制还很不完善。在某些保险公司又称专管员,职能主要是负责渠道的维护和管理,而缺少主动的理财服务和营销,更谈不上主动挖掘客户资源。因此,完善我国客户经理制是加强对银保渠道的控制、降低银保业务风险的当务之急。保险公司可以在取得银行同意的情况下主动选派自己的客户经理到银行网点提供保险销售和理财服务,这样可以更好地挖掘客户资源并加强对银行网点和客户的管控。

参考文献:

[1] 孙祁祥、郑伟.金融综合经营背景下的中国保险业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2] 范云飞.论我国银行保险的风险及监管指引[J].上海保险,2010,(10).

[3] 陈文辉、李扬、魏华林.银行保险、国际经验及中国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4] 孟昭亿.银行保险的经营与监管[J].银行家, 2007,(04) .

[5] 解晓非.强化银行、证券、保险监管的协调与合作[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93) .

[6] 闻岳春.法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7,(6).

[7] 胡浩.银行保险——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丛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8] 卫新江.银行保险基于国际经验的考察[J].国际金融研究,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