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学习计划范文

研究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学习计划

第1篇:研究学习计划范文

班级:高二(1)班

课题:魔术中的物理原理

涉及学科:物理

指导教师:丁岳林

组长:王杉杉

组员:顾婷佳,孙嘉莉,朱笑芸,顾星怡,李本涛,何哲涵,闵陈震

课题组成员分工:

·收集资料,整理材料:顾婷佳,王杉杉

·整理资料,并向老师汇报:顾星怡,闵陈震

·典例分析,进行研究:全体成员

·完成报告:朱笑芸,孙嘉莉

·管理博客:李本涛,何哲涵

研究过程:

·收集资料,整理关于魔术的起源等背景资料

·典例分析,对经典魔术进行分析破解

·小试身手,综合物理原理再现小魔术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初步了解魔术的形成过程以及发展历程。结合典型的魔术范例,研究在器械类魔术中应用到的物理原理,以及对于对魔术中的运用的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能够表演和自创或模仿创制魔术。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能对在魔术中被经常应用的物理原理,能充分理解,并加以组合、创新,开拓视野,学习知识,培养我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勇于创新。对于物理学科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及一定的应用能力。

课题研究方法:案例分析、原理分析、应用创新

本课题研究现状:

自从XX年春晚刘谦掀起的魔术热被09fism世界魔术大会推到最,更借助XX春晚再次延续。当下,魔术着实在国内火了,学习魔术的人在增加,魔术师表演的场数也在攀升,魔术道具、书籍和音像制品也生意兴隆。

魔术似乎成为了“国民游戏”,时刻在我们的身边。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探究“魔术中的物理原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物理,应用物理,而且可以满足需求,甚至可以拆穿一些生活中的“骗局”,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可行性分析:

组员们对于这一课题有极为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在研究中获得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我们的物理素养,而且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提高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同时我们有一个相当强大的指导物理老师--丁岳林老师,有这样一位在物理教学上颇有造诣的老师的帮助,我们定会竭尽所能把课题研究透,研究好。

第2篇:研究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复习课 练习设计 优化研究

复习课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进行合理有针对性的练习是复习的最好办法。小学数学的复习课程,讲究的是对于课程的把控,以及内容的精益求精。对复习课程中练习题目的设计,要尽量的趣味化与实用化,让学生可以通过练习更好地运用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了解,把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与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对小学数学复习课程的认识

课程的复习往往分为以下环节,首先是知识的整理,其次是练习与反馈,这些过程在复习中都非常重要。但是很多教师对复习课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教师为了做题而做题,并不能很好理解练习课程的意义。在复习课程中,有些教师仅仅只是将课本中的练习进行讲解,让学生进行巩固,加以熟练,但是这样并不能达到通过做题复习的目的。复习课中的习题是要将课堂上讲解的知识进行理解,并通过训练达到一定的应用技巧,并不是进行简单的机械重复。练习题要有针对性与实践性,通过练习将平时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且进行梳理与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此外有的教师崇尚题海战术,这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大,认为做大量的题就一定会提高成绩。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典型的题目应当加大力度进行讲解与训练,但是许多偏题难题怪题让学生花大力气进行学习与思考,并没有什么用处。选择好复习的模式与练习的方法,学生复习起来必定事半功倍。比如小学中学习的四则运算,相对于加减法、乘法与除法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在复习时应当着重进行乘法除法的练习,并且将复习重点放在乘法口诀上,让学生在不足的地方多加练习。

二、明确正确的课程设计原则

复习课在进行的时候一定要有章法可依,同时进行的练习也不是凭空出现的,而这些教学活动的设计必定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就是要紧贴教学目标,如果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复习课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在进行一节复习课的同时,首先要关注的是其目标是否准确与全面。只有明确并紧贴了教学目标,复习课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此外数学知识星罗棋布,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因此如何通过一堂复习课与一定量的习题将散落的知识串联起来,是影响复习课程的关键。其次就是对内容的精确把握,在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课程的质量,还要明确习题的数量,既不能让学生产生疲惫的感觉,又要能达到复习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这些以外,复习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梳理知识与理解知识的能力,通过针对且有效的练习,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自行发现规律并且进行总结。比如在讲解提取公因式的知识中,许多学生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通过复习课中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专项练习,在大量习题中寻找运算规律,达到学结的目的。

三、复习课程中应该满足的要求

复习课并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与接受情况有要求地进行。在日常的复习中,教师最应当注意的是保持课堂的趣味性。旧知识的复习不同于学习新知识,学生对这类学习往往缺乏动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设计课程。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课堂上。比如在学习分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进行练习,可以是一杯果汁也可以是一袋零食,通过不同数量的分配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概念。或者也可以根据知识的深浅与多少进行教学游戏,通过闯关、竞猜、抢答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复习。其次复习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面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学习难点进行专项练习。这个过程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动态的,通过教师对学生基础的掌握决定专项练习的范围。

四、结语

数学复习课的练习,与学生的学习与进步有着重要关系。而良好且匹配的教学设计对于复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精心设计并组织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得到知识应用的技巧,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叶艳梅.对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练习设计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22:45.

[2]武玉芳.小学数学复习课的优化设计与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3,14:80.

第3篇:研究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中学化学 研究性学习 思考

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更多、更好地掌握这些信息呢?有不少专家指出,有两条思路:一条思路是"高效的学习",另一条思路是"研究性学习"。 "高效的学习"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研究性学习重视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别是信息的处理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学习方法的一次革命,目前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正在受到人们特别是化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关于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现状的关系

化学研究性学习目的是转变学生学习化学的方式,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提高和身心发展创造空间。

然而,目前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和推进存在不少困难,有的地方虽已有些效果,但有的地方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应试教育对研究性学习产生很大的阻力。家长、学校、社会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片面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在研究性学习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是否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其次是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化学药品和仪器短缺,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药品和仪器,有些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是纸上谈兵。再次是教师培训的缺乏和学生的不适应。有很多教师没有接受对过研究性学习的培训,甚至还有化学教师认识不到化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仍单纯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失去了他们学习中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受化学在高考中的地位影响。化学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不大,而且有些省份的高考中,化学也只仅参考性的科目,分数并不计入总分。很多学生容易出现重语数外,轻化学的现象,对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

2.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论的关系

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学习过程中创造的艰苦和成功的欢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会查阅各种参考资料,整理搜集各种信息,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的锻练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对研究性学习评价时要"重过程,轻结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⑴着重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意志、品格、态度的提升;⑵评价内容应从重知识转向重能力,使评价内容更加人文化;⑶评价主体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和自我激励的一种手段。总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3.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是学习的中心"。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求知者;要求学生勇于设想,大胆推测,精心验证,通过同伴之间积极的相互合作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要善于在学习中甄别信息的效用,善于在学习中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助者和参与者。首先,在思想上,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说,真正进入积极思考,努力实践的理想境界。要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选题方面,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范围或内容指导,如学生可选如下课题:化学和环境污染的产生、治理以及其污染物的检测等环保型内容。又如白酒中醇的检验和食盐中碘的检验。再如怎样用肥皂水来检测水的硬度等。"84消毒液"的漂白性等生活与化学型内容。这是因为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研究性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筛选出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性学习选题不当只会影响教学效率,浪费教学时间。再次,在学法方面需要教师切实加强指导,如可以举办诸如"如何搜集整理材料"、 "如何规范实验操作"、 "如何撰写小论文"等有关讲座,也可以进行个别指导,针对各个课题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逐个指导。另外教师可以用适当的言语教学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打通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正确的结论,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化学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我们不能把两者完全对立,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通过接受性学习学到的知识作为储备,没有这些知识储备,研究性学习就是空中楼阁。现在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让学生感知直觉经验,培养动手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不是否定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积极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时代要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乐趣,从而对化学学科的学习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化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还需要一个探索过程。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研究性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必会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季 芳。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课程・教材・教法。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第4篇:研究学习计划范文

1.概念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撅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1讲清概念巾的有关字词: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险述时用同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阿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草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将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为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1.2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2.演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堂演示实验,其特点是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示范性。通过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及试剂的方法和操作过程,以便日后独莎进行实验时能使用或容易学会使用这廿兰仪器和试剂,并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因此,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从演示实验的目的看,可以把演永实验分成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验证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演示实验及指导性演示实验三种类型。

2.1传授新知识的滇示实验。

这是以让学生获取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边讲边演示。从逻辑上看,这往往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演示时,先讲述实验原理、条件及注意事项;当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老师再通过谈话启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其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讲“铵离子的检验”时,采取的方法是先演示“氯化铵和硫酸铵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的实验,然后总结得出检验铵离子的一般方法。为此在开始演示实验之前,要突出强调铵盐能跟碱起反应放出氨气(讲铵盐性质时学过的)。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装有铵盐(氯化铵和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混合液的试管口时,试纸颜色的变化,能闻到什么气味,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结果来回答,并由教师加以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像这样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就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说服力,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所获得的新知识。使用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演示实验时,学生并未掌握有关实验的理论知识,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观察实验时往往会一忽略掉最关键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的条件、环节和实验的主要结果(亦即告诉学生观察什么、如何去观察),使学生能看懂实验,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是这种演示实验的感性阶段。

②在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应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自己去做结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前述有关铵盐检验实验中,当学生观察到“试纸变蓝,有刺激性氨味”时,应启发学生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这是这种演示实验的理性阶段。

③要注意把实验中所得出的特殊(或个别)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或同类的其它对象)中去,使学生类推地掌握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例如,应把从演示“氯化铵和硫酸铵中铵离子的鉴定”实验所得出鲍结论推广到其它铵盐的鉴定中去,总结得出“化学上检验铵盐的一般方法”,这是对这种实验的归纳。

④应要求学生用文字或图表把实验的结论记录下来,或结合指导学生读书把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做上记号或摘录下来 以巩固知识;

2.2验证巩固所学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是以验证或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在讲授完新知识以后进行的实验。从逻辑上看,这往往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教师讲课时,先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结合使用各种直观教具讲授新知识,待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再进行有关的演示实验以验证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先结合有关氧气制取与收集的挂图,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原理与收集方法,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先具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课堂现场演示实验室制取及收集氧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进一步 加深印象,提高当堂课的巩固率。又如,介绍“常见的碱一一氢氧化钙”时,先通过复习碱的概念,指出氢氧化钙是一种碱,应具有碱的通性一一使指示示剂变色,然后再演示把紫色的石蕊试液及无色的酚 酞试液分别滴加到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中,让学生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以验证刚刚学习到的事实。使用这种演示实验法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演示实验前,因学生对有关内容已有初步的印象,所以教师在演示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初步掌握的知识来观察实验的过程及现象,同时应该强调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即有曰的、有针对性地观察。

②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赢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演示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除了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外,能否用排空气法收集?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证明收集到的是氧气?

③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要督促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如在演示氢氧化钙溶液与指示剂作罱时,当学生观察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蓝色,而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红色”后,让其解释该现象,指出该现象昕证实的问题: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2.3指导性的演示实验。

第5篇:研究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专业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64-02

公安院校专业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痕迹检验、文件检验、交通事故物证检验、法化学等刑事技术检验鉴定人员的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公安院校专业化学实验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忽视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创新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把信息技术与专业实验课程进行整合,构建新的专业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不但夯实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增强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对培养公安院校刑事技术人员的质量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专业化学实验整合的优势

1.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专业实验课程的背景资料。信息技术能够提供与专业实验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例如,爆炸现场的模拟演示,爆炸残留物在现场的分布规律,了解检材的现场提取包装情况,根据爆炸现场的烟雾,初步判断是硝酸铵类炸药爆炸还是氯酸盐类烟火药爆炸,使学生明确实验中所作实验内容的实用性,练好硝酸铵炸药、氯酸盐类烟火药检验的基本功。

2.模拟危险实验的操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专业基础实验中经常会遇到酸、碱、有毒有害物质。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过程,使学生在实验前就了解实验中的潜在危险性,避免在实验中出现意外,受到伤害。如硝酸根检验的方法中要用到马钱子碱,它是一种有毒的生物碱,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引起飞溅,避免与人体接触。

3.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过程,放大实验效果。专业化学实验中经常会遇到微量检验的实验过程,因样品量少,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反应速度快而看不到中间的实验现象,这时采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过程,放慢实验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事物变化的全过程。

4.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专业化学实验在实验内容上更注重创新性实验,已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设计的能力。例如,要求学生设计爆炸现场硝酸铵类炸药残留物中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的检验。学生需要上网查找铵离子、硝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学生要对这些检验方法进行综述比较,选择最佳的实验路线,设计出合理的检验方法,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并验证方法的正确性,得出准确的结论。

二、信息技术与专业化学实验整合中出现的问题

1.素材不足,影响整合效果。实验素材是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的基础,因此素材的丰富与否,决定信息技术与专业实验整合的质量。素材的来源很广泛,如图片素材可来自实验照片,视频素材可来自现场实验摄像,背景材料可来自网络视频等。但公安专业实验课程的素材却较少,有些实验内容都是案件发生后需要检验的残留物,含量极低,实验模拟困难,常出现内容演示不全的困境。如射击残留物检验中底火成份的检验,实验素材非常少,想要演示其在射击过程中的形成变化过程非常困难。

2.模拟实验不能代替实验过程。信息技术与专业实验的整合是对化学实验教学的丰富和发展,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但是它不能代替学生的操作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是第一因素,如果课件唱主角,老师就成为课程教学中的“放映员”,学生成为不会动手的“观众”。虽然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实验过程,既方便又省事,还能避免实验中有毒有害物质可能造成的伤害,但是学生不动手不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就无法感知实验过程的真实性,遇到实际案件就会不知道从何下手,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连最基本的提取过滤操作都不会。

三、改善信息技术与专业化学实验教学整合的效果

1.丰富实验素材,提高专业化学实验模拟的真实性。专业实验教学应与专业实验紧密结合,这样就会丰富实验的素材,各种案件中遇到的检材就会丰富多彩,建立专业实验的图片素材库、视频素材库。学习和掌握课件制作软件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Photoshop等应用技巧,提高实验过程模拟的真实感。

2.发挥信息技术与专业实验课程整合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不能用模拟演示代替实验过程。为了提高专业实验教学效果,使学生先在感官上了解实验过程,尽可能的在实验过程中避免出错,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只有自己动手做实验才能提高动手能力。例如,薄层色谱法中点样技术就是必须反复练习才能使点的斑点即圆又不刺破硅胶层,只依靠多媒体演示,学生永远也掌握不了点样的技巧,因此必须合理使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灵活控制课件的使用节奏,提高课件的互动性。信息技术引入实验教学过程绝不是教师机械的按动鼠标,而是与教师的讲解有机的结合,灵活的控制课件的使用节奏,发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置,提高课件的互动性,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例如,薄层色谱法检验TNT(三硝基甲苯)的薄层板上会出现主斑点和副斑点,解释副斑点的来源为一是TNT的降解产生二硝基甲苯,另一个可能的来源是二硝基甲苯是合成三硝基甲苯的原料而引入的杂质,这样解释清楚,学生就不会产生疑问,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在专业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促进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为解决案件中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同时学生的个性和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宏伟.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化学实验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7):242-243.

[2]武林.探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J].小作家选刊,2011,(7):83.

[3]周晓练.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6,(6):37-39.

[4]林炳持.信息技术让化学实验课绽放异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49-50.

[5]夏晓琴.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化学实验教学[J].读写算,2011,(57):77.

[6]姜艳秋.化学实验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快乐阅读,2012,(7):59.

[7]顾宏伟.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2,(8):38-39.

[8]于林超,陈思,王悦虹.上好工科基础化学实验课的几点体会[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29(8):87-89.

[9]龚四林.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中的误区及对策思考[J].科技信息,2010,(9):292-293.

[10]黄咏梅.走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误区[J].信息技术教育,2006,(10):52-53.

第6篇:研究学习计划范文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对华文教学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华文教学协作学习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情感交流不够、缺少适当的评价等问题。为提高网络华文教学协作学习实效性,应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合理分配参与者角色、优化协作学习环境、实施有效评价。

关键词:华文教学;网络信息技术;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257-02

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教学的网络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必将引起华文教学的革命性变化,本文探讨如何在华文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协作学习。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协作学习是在网络环境下实施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竞赛、辩、头脑风暴等形式,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最大化个人和小组的习得成果。

一、网络信息技术对华文教学产生巨大影响

1.网络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环境下,各种华文教学资源极其丰富,形象生动,资源的载体涵盖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媒介。网络无边界,学生可以很方便地与校外、国外的老师、同学进行远程互动、交流协作。

2.网络环境适合开展协作学习。学生处于虚拟的学习环境中,没有现实环境中的社交压力和情感负担,降低交流过程中的焦虑,增加活动的参与度,提高思维的质量。协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有归属感,让学生觉得学习华文是有意义的,愿意学,并学好它。

3.网络环境可以实现长期协作学习。网络环境下,学习华文的小组成员不受地域、个体性格、年龄、工作状况的制约,成员之间可以形成稳固的协作关系,甚至能够实现终身协作学习的目标。

4.网络环境可以给华文学习者定制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学可以让华文学习者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控制学习进度,在任何一个合适的地方随时学习。

5.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彻底改变。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情景创设者、学习活动设计者、协作学习指导者。

二、网络华文教学协作学习常见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网络华文教学中,教师仍然用传统的观念和方式进行网络教学,对学生角色分工缺少指导,对学习活动监管不够,注重知识教学,技能训练不够,局限于浅层次的问题讨论。

2.情感交流不够。网络华文教学是在虚拟世界中交流信息、传播知识,往往缺少情感交流,过于依赖网络媒介,使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产生距离感。如果在结构复杂的网络课程中迷失方向,又没有得到教师及时的沟通与鼓励,学生们容易困惑迷茫,产生孤独感。

3.缺少协作学习的评价。目前的网络华文教学常常缺少协作学习的效果评价,不重视评价过程,没有自我反思,不能全面分析网络华文教学中协作学习的优势与不足。

三、提高网络华文教学中协作学习的实效性

1.精心设计教学策略。现代化的网络华文教学,是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依靠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实施,实现大规模现代化、高质量的网络华文教学。协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是协作学习有效实施的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①问题讨论。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提供文本资料和设置讨论的问题,通过聊天工具(QQ、微信等)、论坛、网络课程中的协作区、音视频会议进行讨论,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每个小组的人数最好为4人以下,多于4人不能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到问题讨论中。时间最好为20-30分钟,时间过短难以保证小组成员经过深入思考并提出观点,时间过长会造成学习者的疲惫,也可以根据议题适当调整时间。步骤如下:搜集资料、协作学习(讨论)、总结。②作品设计。教师布置题目,华文学习者利用word、PowerPoint、视频编辑软件等完成作品,可以在Blackboard平台的“小组”模块进行此类协作,参与者建议不超过4人,时间为3-5天。华文学习者围绕任务确定主题、组内分工、搜集资源、创作作品、修改完善作品、提交作品或小组汇报。③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参加人数依据具体主题确定,活动时间约20分钟。例如以“商业谈判”为题目,设置采购方、供应商(若干),采购方根据心理价位与供应商谈判,确定最终要采购哪家的产品;供应商要充分介绍自家产品的优势,并指出别家供应商产品的缺陷,合理压价,充分竞争,取得采购方的信任,争取获得订单。另外一种角色扮演的模式为互助模式,小组成员自行分工,分别学习课程的某一部分,对这部分的知识研究透彻,然后当小老师,教小组的其他成员,每个人扮演一次老师的角色,最后,所有成员学习并掌握了所有内容。④“头脑风暴”。“头脑风暴”可以利用聊天工具、网络平台的讨论区、协作会话区、共享白板、概念图等工具开展,教师给定一系列的引导词以刺激观念的产生,小组成员畅所欲言,尽量提出给定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记录小组成员的观点,形成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参与人数5-10人,时间约10分钟,适时调整时间。⑤小组竞赛。基于网络的小组竞赛式的华文协作学习,将学员分成两个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采用辩论或者游戏的形式进行,每组3-4人,依据规则展开辩论或者游戏,持续时间15-30分钟。为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协作,为了完美的结果就必须有竞争。每个小组成员不仅要完成好分配给自己的任务,还要关注其他成员,关注小组整体任务的完成进展和质量,成员间开展协作学习。

2.合理分配参与者角色。网络化华文教学协作学习需要合理分配参与者的角色,可以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发分工,也可以是由组织者规定其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承担某个角色。参与者的角色按任务分为规则制定者、构想提供者、信息提供者、查询者、解释者、提问者、记录者、评价者等;参与者按在协作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分为统筹者(领导者)、进程观察者、追随者、激励者、调解者等。教师(组织者)要帮助学生明确协作学习的目标并帮助他们合理分工,鼓励学生独立进行任务分工。

3.优化协作学习环境。网络华文协作学习适合个人无法完成的高复杂性的任务,要提高其实效性,实现网络华文课程与协作学习的深层次整合并易于推广。有效开展基于网络的华文教学协作学习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小组规模(参与协作学习的学习者人数)、进行协作学习的时间、协作学习的材料(供小组使用的资料)、协作学习的工具(认知工具和通讯工具等)、协作学习的开展过程(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等。基于网络的华文教学协作学习中,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分为三个阶段:信息汇聚、群体思维和知识建构。有效的协作学习必须建立积极互赖的合作氛围,重视情感因素,从而实现有效的协作学习。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互赖的协作关系,使华文学习者认识到,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必须进行协作,个人的成绩有赖于同伴和整个小组的成功。

4.实施有效评价。教师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教师对协作学习客观的总结、科学合理的评价能促进小组协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是促进网络华文教学不断发展的重要措施。评价类型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组间评价,应注重协作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还应设置绩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目标的评价、学习任务的完成、成绩的提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学习态度和兴趣等。还要加强“反思”,在小组历程反思中,小组成员可以探讨协作学习时值得推广和发扬的经验、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反馈。

四、结语

基于网络的华文协作学习对提升学习者语言认知能力、移情和适应能力、语言操作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更有效地传播知识与中华文化,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研究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化学学习动机;动机研究;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0–001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动机问题历来是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可以说,学习动机作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推动力,最能反映学生学习行为的目的性和能动性。落实到学科上,可以认为化学学习动机是决定化学学习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当然是研究化学学习的重要课题。

随着学习心理学的发展,学习动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学习动机与学生、与时代息息相关,因此研究不会毕其功于一役。尤其是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更有不断分析、不断研究的必要。本研究试图从近十年国内有关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文献出发,分析在化学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特征,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关于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工作。

1 研究思路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中涉及化学学习动机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笔者以“化学学习动机”为关键词筛选了2003~2012年间的论文,得到73篇相关文章。其中期刊论文有54篇,学位论文有19篇。这些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如表1。

2.3.2 化学学习动机状况及其水平的研究

化学学习动机状况及其水平的研究全部采用调查研究法。研究者常参考和借鉴前人关于学习动机问题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自编化学学习动机的调查问卷,研究学生的动机状况及其水平差异。如申宝爱(2004)在借鉴刘克文等学者的问卷基础上,修改调整问卷并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化学学习的主导性动机是认知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且部分动机类型在男女生、重点班与普通班学生之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3]。赵秀梅(2005)借用多种学习动机理论,自编问卷对高中生化学学习动机、兴趣、归因、毅力与态度等进行调查,得到与申宝爱不一致的结果。一方面高中生学优生与学差生只在浅层次的受迫动机、依附动机等化学学习动机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他们在学习化学的兴趣上差异显著[4]。吴江明(2008)则依据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理论,在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主项目中分别设定评价指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认知内驱力高于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重点中学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显著高于普通中学,不同年级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差异极为显著,男生在部分动机和动机总分上明显高于女生[5]。

可见,关于化学学习动机状况的研究受到一定程度关注。研究者往往采用调查法,并运用统计工具进行分析。由于研究依据理论基础不同,研究结论虽也有相似之处,但也常会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

2.3.3 研究影响化学学习动机的因素

研究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方法主要也是调查法。颜红芹(2008)以初三、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1383份调查问卷,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表明成败归因、自我效能、价值观等3个因素对化学学习内部动机产生影响;成败归因、师生关系2个因素对化学学习外部动机产生影响,并指出上述4个影响因素相互影响[6]。衷明华、严赞开、邱晓佳(2012)采取自编问卷,对粤东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化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强度为:价值观>成败归因>师生关系>自我效能[7],其结论与颜红芹的研究不一致。还有学者研究实验对学习化学动机的影响,如石郦、朱汝葵等人(2006)采用ARCS动机策略调查微型实验对化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发现微型实验能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动机[8]。

可见,在研究影响化学学习动机因素上研究者同样主要采用调查法,并进行统计分析。但研究者使用的调查工具不尽一致,不同研究之间常出现互相矛盾或差异性较大的研究结论。

2.3.4 关于激发和培养化学学习动机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

关于激发和培养化学学习动机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是经验法。综合这些文章的结论,主要有以下5种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动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引发求知欲、启迪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成志高(2010)提出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四个原则:①设置的问题小而且具体;②问题新颖,有吸引力;③具有适当的难度;④富有启发性[9]。

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动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调查发现,认为化学实验有趣而喜欢化学的人占大多数。赵礼明(2012)、杨晓珍(2012)等认为应该:①构建实验教学平台——以兴趣激发动机;②深化实验教学思维——以情境引领动机;③挖掘实验素材——以过程强化动机;④变革实验教学——以变化拓展动机[10];⑤揭示猜想与实验事实的矛盾——以冲突激发学习动机[11]。

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激发动机。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能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是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价值要素[12],而要打动学生的心,就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李奎芳(2008)、钟角金(2011)等认为教师应当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粮食危机、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13~14]。

引导学生积极归因。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结果, 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避免和消除消极的归因。如柳彦梅、张存良(2012)指出,帮助学生将成功的原因归为学生智商高、能力强、学习努力等因素,可使学生拥有自豪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如将失败的原因归为稳定因素(如任务难、能力弱等),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运气不好或努力不够等),则有利于提高学生以后学习的积极性[15]。

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如于湛慧(2004)提出“在定向环节中使用激励性评价对学生进行正强化”、“在实施环节中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在评价与反馈环节中消除学生习得性无力感,培养适当水平的自我效能感”等具体措施[16]。还有研究者提出教师反馈要及时,鼓励学生主动反馈,充分利用批语等,更好地发挥成绩对学生的反馈效应,提高化学学习动机。

3 结论与反思

综上所述,化学学习动机一直是化学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关注度有所增加。尤其在激发化学学习动机的方法方面的研究,为许多研究者,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所关注,这一方向的论文所占比例最大。调查法和经验法是两种主要研究方法,采用何种方法因研究内容的不同而不同。笔者认为,关于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虽然取得很多进展,但也存在一些局限和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后续研究进行突破。具体表现为:

首先,研究内容失衡。目前的研究过度集中在化学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法上,虽然有实践的需要。但缺乏基础研究的结果就使研究的结果仅为经验之谈,泛泛而谈,揭示规律性不够,方法上没有重大突破,结论也缺乏可迁移性。

其次,方法上不够丰富。动机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个案观察、问卷、访谈、实验等。但目前化学学习动机却以经验总结为主,至多使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法无法深入探究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因而结论常流于表面。

第三,问卷设计是否科学,抽样是否规范,所得数据分析是否合理,对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都有极其重大影响。由于问卷编制与应用较为随意,使得研究信度与效度难以保障,在不同情形下常常得出不同结论,缺乏推广价值。

第四,对干预化学学习动机的因素的深入研究较少。研究化学学习动机,最终是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但这些研究主要停留在经验层面,在研究中关注教师因素较多,考虑学生主观因素较少,总体上缺乏更深入、更规范、更系统的研究。

笔者认为,研究化学学习动机对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学术界或是教学第一线都应当对这一领域保持较高的研究兴趣。在研究中应克服低水平重复,提倡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从而提高研究结论的可理解性和可迁移性。

参考文献:

[1]李慧卿.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2~13.

[2]彭彩虹.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申宝爱.高一学生学习化学动机的调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2):47~48.

[4]赵秀梅.高中生化学学习动机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吴江明.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学,2008,(11):24~27.

[6]颜红芹.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衷明华,严赞开,邱晓佳.粤东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新课程研究,2012,(5):28~29.

[8]石郦、朱汝葵、周虹、吴颖珍.微型实验对化学学习动机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育,2006,(6):48~49.

[9]成志高.化学教学中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J].考试(教研版),2010,(8):93.

[10]赵礼明.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4):12~14.

[11]杨晓珍.新课标下如何点亮化学课堂的智慧之灯:用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J].科技信息,2012,(32):360~361.

[12]王祖浩.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236.

[13]李奎芳.化学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4):26.

[14]钟角金.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J].中学生数理化,2011,(1):4.

第8篇:研究学习计划范文

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

1.创设问题型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可以察觉到但又无法触及核心的一种心理困境。教师灵活地运用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探究和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2.创设生活型学习情境。着眼于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东西以及日常生活经验来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身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真正地将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融合。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生活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同时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认识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3.创设化学历史型学习情境。教师介绍与化学知识有关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清晰的把握,进而勾起学生求知欲,重新认识化学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全面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以及科学素养的发展。

4.创设实验型学习情境。化学实验时情境呈现的有效手段和基本素材,能够有效地对具体化学情境进行客观、具象地展示和呈现,有效激发学生感官,促进学生发展。特别是那些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矛盾的化学实验现象,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知欲望。

5.创设旧知识型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属于一个新旧知识互相影响和作用的过程,即理论上所谓的学习迁移,一般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探索和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所以,架构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之上的学习情境,能够很自然地让学生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世界中去。

二、采取实验式探究学习

首先,加强对比型实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实验室研究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设计和实施一些比较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类比思维的有效手段。比如,在进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时,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进行对比实验,进行类比分析,让学生全面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的差别,有效培养学生类比思维和创新思维。

其次,较强探究型实验的探索,有效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探究式实验来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入了解和全面把握。通过多层面、全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能够全面认识事物,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在进行“二氧化碳制取”实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何选用稀盐酸和大理石?②在实验中,我们应如何操作?③装置可以进行怎样的改进?最后教师展示几种不同的实验设备,让学生们指出这些装置的优势和弊端。利用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应变能力。

最后,加强对装置型实验的探索学习,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主要体现在能够以不同角度和层面对问题进行透彻分析,善于打破常规思维模式的制约。比如,在进行“二氧化碳性质证明”的实验时,虽然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已经有所掌握,但是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若是将一个空饮料瓶去底之后,倒扣于两支高低不等燃烧的蜡烛之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此时学生根据以往认知,会不约而同地回答:高的比低的要后灭。但是实验结果却恰好相反,这时便与学生原有认知产生了冲突,学生带着疑问对实验进行重新探索和分析,最后得到正确结论。如此一来,学生顺利解决了认知冲突,探索解决问题不同方法,培养了发散思维。

三、搭建学生展示和教学评价平台

学生的学习成果需要有良好的展示平台,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进而有效激发学习动机。教学实践表明,适当进行化学实验、化学竞赛、家庭小实验展示以及探究性学习汇报等教学活动,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提高课堂教学参与性,并于条件许可之下,还可组织表演性化学实验竞赛,然后进行公开评奖和颁奖,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树立学生团队意识,提高协作共事能力。学生在展示活动中进行充分互动交流,彼此分享学习心得,最终实现知识、方法、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全方位整合。

第9篇:研究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合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整合,这是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作为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切实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要探究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感悟,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工作展开了细致的分析、研究与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背景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整合是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积极倡导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师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拓展课堂教学容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在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既顺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途径

高中化学学科有其自身特点,相较于语文、历史等人文性学科来说,一方面高中化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逻辑性与抽象性特征,学生课堂探究兴趣不浓,参与课堂积极性不高,这些导致学生产生“高中化学枯燥、乏味”的感觉,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同时,结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特点,对于实验室不能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探究视频、图片等展示出来,就能解决实验室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研究是切实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必然途径。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的具体实践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课堂导入中的运用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例如,在对“氯气”性质的探究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导入:播放生活中氯气泄露的真实视频短片,提醒人们逃生的安全准则,当发生氯气泄漏时,周围人员必须尽快撤离,并向上风向安全地区转移,转移的过程中尽量用湿毛巾掩护住口鼻等重要部位;当到达上风向安全地带之后,人员一定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肺负担,加剧中毒症状。除此之外,可遵照医嘱适当服用钙片、维生素C等,这些物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氯气对人体呼吸道以及肺部等的严重损害。通过观看上述的视频短片,了解了氯气的哪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我们应如何形成结论?这样的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寻、查阅资料,进而加深对氯气的认识。

(二)高中化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学习,这虽然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目标与进度,但从另一个层面上却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探究精神、自主探究能力等的提升,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如果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化学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如在探究有关“氯气”的性质时,教师不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播放有关氯气的阅读资料,其中包括自来水厂是如何进行消毒杀菌的?用自来水养小金鱼之前为什么要放置一段时间?工业上是如何制备氯化氢气体等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的阅读材料,引导他们感悟与体验高中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尝试以化学专业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与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作业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高中化学作业训练的形式大多数停留于化学公式、元素周期律、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实验等几种常见的训练形式上,这让学生的作业训练枯燥、单调、无味,训练的效果不高。而根据作业训练的内容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作业训练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对于元素、原子、分子、化合价等概念较为抽象的训练内容,单靠教师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如果引导学生课后通过网络对元素、原子、分子、化合价等化学术语进行搜索、整理与概括,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抽象的化学概念,便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总之,顺应时展的需要,合理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不仅能实现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并大胆探索、积极创新、灵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紧随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指导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新模式,为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端斗,徐颖,蒋建明,冯焜.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应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