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险的风险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问题是我国保险理论界近几年来一直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从现有的文献和论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扩大我国投资渠道等方面,而对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还比较少。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譬如保费收入递增的压力、产品创新的压力、行业竞争的压力以及适当财务结构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都迫使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资金的运用,期望通过保险资产业务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来缓解这些压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有一般性资金运用的风险,还包括有基于保险资金自身特殊属性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资金运用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保险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预期的目标,如何分散风险、选择投资工具、如何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策略如何制定,采取什么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控制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金收益率并有效地防范风险,是目前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
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可以在更多的投资品种间进行资金配置,但在具体配置资产时,保险公司既要充分考虑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和期限结构因素、各类投资品种是否符合保险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的要求,还要考虑监管层对最低偿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分析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期限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投资选择。财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大都在1-2年;而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人身险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可以长达20-30年。由于各类保险准备金均为保险公司的负债,因此在将这类资金进行投资时风险控制相当重要,而资金期限结构上的差别将导致财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寿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由此产生不同的投资选择。
第二,国内保险市场快速增长产生的新增保费足以解决保险公司流动性需求。从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角度看,基于对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的判断,每年不断增长的保费收入将能够满足当年保险赔付和给付的资金需求以及营运费用的支出需要,而以各类准备金形式存在的保险资金需要寻找安全的增值空间,以应对保险金未来集中给付的高峰。
第三,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与社保基金和QFII基金相比,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盈利的要求处于它们两者之间,在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基金、流通股股票、可转债等不同投资品种间的平衡。随着投连险、分红险和万能保险等新型寿险产品销售份额的不断增长,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投保人和保险人对股票市场运行周期的判断,保险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将相应提高。
第四,保险资金的盈利模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保险资金可介入的品种除了常规的流通A股、可转债之外,还将介入非流通股的投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品种的不断丰富,可供保险资金选择的余地仍将不断扩大。目前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规定将成为这部法规的核心要点。
三、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的管理控制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二是委托专业机构运作;三是在保险公司内设资金运用部门。不论是采用哪种模式,保险公司都是资金运用的决策者和风险承担者,也是进行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的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涉及的机构和部门包括董事会、总经理室、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监督等诸多机构和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职责分工不一样,其协调运作是做出科学投资决策的机制保障。如董事会的职责有负责制定资金运用的总体政策,设定投资策略和投资目标,选择投资模式,决定重大的投资交易,审查投资的组合,审定投资效益评估办法等,总经理室的职责是根据董事会决定的总体政策,负责研究制定具体的经营规定和操作程序,包括多种投资组合的数量和质量比例、制定风险管理人员守则和职责、风险管理评估办法等,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独立对所有的投资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公司内部控制和运营制度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分析市场情况和风险要素变化,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研究化解风险的措施,风险监督部门的职责是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及时、全面、详细地了解资金运用单位和部门对董事会的投资策略、目标达成与实施过程,投资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整体素质以及胜任工作情况等。
2、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
资金运用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操作程序复杂,环节多,涉及面广,人员多,风险大。所以有必要沿着控制风险这条主线,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这些制度必须涵盖所有的投资领域、投资品种、投资工具及运作的每个环节和岗位;另一方面,使每个人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得到有效的监督、符合既定的程序,保证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顺利实现。
3、建立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公司要有发达的信息网络,对外要与国内外各个资本、债券、货币市场连接,让有关人员随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对内要与董事、总经理室成员、风险管理、审计、监督、财务、业务部门联接,在系统中及时录入各种业务发生情况。这些信息要足以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决策依据,为管理者提供及时详实的分析数据,为监督者提供全面的全科目资料,为投资操作者提供信息平台,同时真实记录交易情况,使准确信息在公司各个机构和部门之间充分交流。
4、建立公司评估考核和风险预警体系
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中,有几组指标评估办法是保险公司必须关注和建立的,比如风险评估和监控,资金流动性考核评估、资产负债匹配评估、风险要素评估、资金运用效益评估等。此外,还要健全投资风险预警体系,包括总体及各个投资领域、品种和工具的风险预警,使投资活动都纳入风险管控制度框架内,使公司经营审慎和稳健。
四、加强保险资金运行的监管建议
1、为保险资金运用营造好的法制环境
一是修改《保险法》,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并留有一定空间。二是对业已批准办理的业务,抓紧补充制定各项规章,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等。三是对保险投资高管人员、具体操作人员规定资格条件;对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交易对象限定基本信用等级标准;确定资产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的职责和标准。四是在拓展投资模式,开放投资领域,增加投资品种和工具之前,要有较长时间的酝酿期,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反复讨论、论证,必要时还可听证,听取多方面意见,制定监管法规规章。
2、对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划定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并不意味着不限制范围,全方位地放开。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结合保险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放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和范围。可考虑放宽以下限制:一是放宽现有投资品种的比例控制,可考虑进一步放宽购买企业债券的限制和提高投资股市的比例。二是可在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和实业投资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对水、电、交通、通讯、能源等的投资。三是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办理贷款业务。四是放开与金融机构相互持股的限制,进行股权投资。五是适度允许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使保险公司通过套期保值有效规避风险等。放开保险投资渠道要循序渐进,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成熟一点放开一点,避免以往那种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状况出现。注意防范保险风险,坚决杜绝因投资不当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切实维护被保险人利益。除此之外,对流动性差、风险较高的非上市股票和非质押贷款应予禁止,同时还应禁止对衍生金融产品的投机性投资。
3、按投资比例监管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公众对保险的需求加大,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保险险种和产品急剧增多。这些产品因其性质、特点、责任周期、成本效益不一样,具体体现在承担责任的时间有先有后,规模有大有小,效益有好有差。相应地,用各种产品所形成的保费收入进行投资,其投资渠道、方式、期限等也应有所区别。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营运欠规范,资本市场不成熟,资金运用渠道不畅。借鉴国外的监管经验与运营惯例,应选择谨慎经营和监管,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上进行具体的严格的比例限制。一方面,应对一些投资类别规定最高比例限制,如对企业债券现行规定不高于20%的投资;投资次级债不超过总资产的8%;直接投资流通股的资金不超过总资产(不含万能和投连产品)的5%等。将来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开后,对项目投资、质押借款、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境外投资等同样也要进行比例监管。另一方面,对单项的投资也要有严格的比例限制。如投资一家银行发行的次级债比例不超过总资产的1%;投资一期次级债的比例不得超过该期发行量的20%;投资单一股流通股票按成本价格计算不超过保险资金可投资股票的资产的10%;购买同一公司的债券,投资单个项目的比例,以及对个人贷款等要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资金存放在单家银行的比例也要受比例限制,等等。总之通过投资比例限制,可以调整高风险和低风险投资结构,选择盈利性大、流动性强和安全性高的不同投资方式进行组合,使投资组合更趋优化。当然,投资比例限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市场变化及需求对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史锦华、贾香萍:保险资金入市的效应分析及其风险管理[J].保险世界,2006(1).
[2] 刘新立: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及风险管理[J].财经研究,2004(9).
【关键词】人身风险 风险管理 保险产品
人身是人的身体本身、人的健康、人的生命的集合体。
身体的本身是人的整个生理组织,有时特指躯干和四肢。身体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受伤或残疾,风险来自外在和内在,外在方面是指意外伤害的发生造成的,内在方面主要指来身体疾病的侵袭。意外伤害可能来自工作(工伤),也来自日常生活的各种小概率事件(如摔跤、车祸等)。身体疾病则有很多会对身体器官造成损害(肿瘤、心脏病等)。
人的健康是指机体处于正常运作状态,没有疾病。人的健康的主要风险即自身的疾病。疾病种类很多,将医治花费巨大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疾病称之为重大疾病,他们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
人的生命是指人存在和活动的能力。生命的风险则是意外死亡和疾病死亡。
综上,人身风险细分准确的分析了人身面临的各种风险,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人身面对的风险呢?我们要合理饮食、科学安排作息、加强锻炼、年度体检,减少高风险活动等,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那么自信说我们的人身风险处理妥当了。幸运的是现代保险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处理风险的方法,大量的保险公司开发了大量的保险产品来应对人身风险。现在将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来处理相应的人身风险。
人身风险分为三部分,相应的保险产品分为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和人寿保险等。
首先,什么是意外伤害保险?意外险(意外伤害保险)是指投保人缴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保险人承诺于被保险人,在遭遇特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致身体受到伤害而造成残废或死亡时,依照合同规定给付保险金的保险。这里的身体是指被保险人的自然躯体,不包括假肢、假牙、假眼等人工安置的非天然部分。这里所指的造成被保险人意外伤害的灾害事故应具备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和非疾病的四大要素。意外伤害保险的特点是只承担意外伤害责任,不承担疾病等其他保险试过的给付义务。与人寿保险和健康保险相比,被保险人所面临的风险程度,并不因被保险人的年龄、性别不同而有太大的差异。消费者在选择意外险时会发现不论男女,年长年幼所交保费的差别不大。
现在市面上的针对个人的意外险产品可以分为普通意外险、特定意外险两大类。普通意外险包括意外伤害、意外伤害医疗和住院津贴,其防范的风险为综合意外。但是消费者选择相应意外险时,要根据自身需求,看清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有部分普通意外险并不包括意外伤害医疗和住院津贴。特定意外险产品主要是旅行意外险和交通意外险。
其次,健康保险(健康险)是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使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发生的费用或损失获得补偿的一种保险。一般可分为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收入保障保险等。健康保险主要是补偿性的给付,强调对被保险人应伤病所致的医疗花费或收入损失提供补偿,这种损失补偿的特征是意外伤害和人寿保险所不具备的。健康保险的保险费率与被保险人的年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保险公司往往要求被保险人体检,规定观察期或约定自负额,承保比较严格。
(1)疾病保险(重大疾病保险)以疾病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即只要被保险人罹患保险条款中列出的某种疾病,无论是否发生医疗费用或发生多少费用,都可获得保险公司的定额补偿。常见的保险产品为重大疾病保险,一般包括《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中的25种重大疾病。
(2)医疗保险,是以约定的医疗费用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即被保险人在接受医疗服务发生费用时,由保险公司按照一定比例和限额进行补偿。医疗保险主要包括门急意外诊医疗费用、住院医疗费用等。
(3)收入保障保险以因意外伤害、疾病导致收入中断或减少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即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疾病使工作能力丧失或降低时,由保险公司按照约定的标准补偿其收入损失的一种保险。收入保障保险主要包括住院津贴补助等。
健康保险涉及到身体疾病或伤害治疗相关费用,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收入保障保险三个险种互相联系,常见的保险中既有单独的保险也有三者共存的保险。
再次,人寿保险是人身保险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型,它以人的寿命为保险标的,以生死为保险事故的保险。它主要包括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和两全保险。
(1)定期寿险以被保险人在规定期限内发生死亡事故为前提而由保险人负则给付保险金的人寿保险。如期限满,被保险人依然生存,保险人不再承担保险责任,也不退还保险费。该保险费率低,每个人的生命都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家庭而言,家中顶梁柱是家庭收入来源,家庭发展的源泉,死亡事故因保险期限内的定期寿险得以化解,弥补个人收入能力丧失,个人的生命价值因此得到一定延续,给家庭家人一份延续的呵护。
(2)终身寿险又叫终身死亡保险,它是一种不定期的死亡保险。只要投保人按时缴纳保费,自保单生效之日起,被保险人不论何时死亡,保险人都给付保险金。其保险费率较高,保险人总要支付保险金;投保人一般以均衡保费的形式缴纳保费,即缴费多少以合同固定,年轻和年老时缴费相同;保单具有现金价值,即保单所有人可以享用保单上的现金价值(一定比例的保险金)。终身寿险产品的特点类似于长期储蓄,但区别于长期储蓄,保险金额固定,到期的不确定。
(3)两全保险是指被保险人不论在保险期内死亡还是生存到保险期届满,保险人都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在两全保险中,一般规定一个保险期限,被保险人在规定的保险期内不是生存就是死亡,二者必居其一。因此,只要投保人按期缴纳保费,投保两全保险总会得到一笔保险金,两全保险在形式上与储蓄有相同之处,人们有时也称它为储蓄保险。两全保险既可以保障被保险人在保单期满后生活的需要,又可以解决由于本人死亡而给家庭经济生活带来困难的后顾之忧。被保险人能在保险期满时获得一笔保险金,能够用来保障晚年生活,这一点是相比较终身寿险和定期寿险被保险人本人见不到保险金的绝对优势。两全保险的生存和死亡保障也就必然是更高的保险费率,同样的保费获取的保险金额相比较定期寿险要少的多。现行的保险市场占有率很高的分红保险,大部分都是两全保险。
最后,人身风险包括意外伤害、疾病和死亡,相对应的人身保险产品是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和人寿保险等,通过保险产品的销售,使得我们个人的风险集中到保险公司,达到“风险集中,风险公担”,从而降低个人所面临的风险。人的生命对每一个人都是十分宝贵,我们细分风险,将人身风险认为划分了三部分,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将风险区分开来,因此我们需要在认真分析风险的同时,科学管理,寻求合适的保险产品达到降低自身风险。
保险的本质是保障,我们选择保险是为了更好的分担我们的风险。消费者理清思想认识,对那些“高回报、高收益”的保险产品理性对待,对意外伤害险、健康保险和定期寿险这中高保障的消费性保险,即不返还保险费的产品要加强重视。消费性的保险才是保障的基础,而储蓄性和投资性的保险的产品只有部分的保障功能。
人生中最难防范的风险是意外、和疾病,在结合保险产品特点基础上,我们结合经济状况优先考虑这两类保险。一般推荐单身消费者购买保险的顺序为意外保险、重疾保险、人寿保险;对于家庭中的消费者推荐购买保险的顺序为健康保险、意外保险、人寿保险。同时,购买保险还有就基本原则需要谨记,“先保障家长,后保障小孩”,“先考虑保险金额,在考虑保险费用”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保险;金融市场;融合;风险管理
随着保险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保险资金进入金融市场,在活跃市场的同时也为保险公司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是,保险公司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已逐渐无法适应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保险和金融市场的融合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保险公司应当做出怎样的应对措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保险、金融融合发展的影响
保险业的兴起使保险资金急剧增长,同时,随着国家对保险监管制度的放松有效促进了保险业的金融投资活动,进一步加快了保险业与金融市场的融合,其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促进了保险投资方式的多样化。金融市场的发展推出了更多的新型金融工具,这使保险投资方式的选择变得更加多样,在选择投资方式时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期望获得的投资收益、对保险资金安全的需求以及对资金流动性的要求等进行适当选择,按照公司特点和业务需要合理的安排投资组合。二是证券化投资趋势增强。多样的保险投资方式给保险公司更大的投资选择空间,根据调查显示保险公司投资于银行存款、抵押贷款等货币市场工具的比例正逐步缩小。因为货币市场工具的投资回报率远低于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工具,因此保险公司表现出对资本市场工具的投资偏好,投资的证券化趋势正逐步增强。三是深刻影响了保险经营活动。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是保险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但是该业务盈利能力有限,部分业务甚至呈现负增长,投资业务的较高回报率使其获得的收益成为保险公司盈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成为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融合发展产生的新风险
2.1投资国债风险
我国现行的利率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的市场化利率,其与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利率差,这导致保险金投资获得的收益可能无法达到市场利率投资收益水平。国债收益率常常高于银行利率,是保险资金投资的重要选择之一。但是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银行利率不断下调,这导致国债收益率的波动性也不断增强,投资国债已不再是高端安全的投资行为,其投资风险逐步显现,任然沿用传统的债券投资风险管理方式已无法抵御投资国债的风险。
2.2投资股票、基金的风险
随着国家对保险监管政策的逐步放松,保险资金开始向证券市场流入。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起步较晚,许多的法律规范还不完善、制度还不够健全,投资股票、基金的风险比较大。此外,我国大多数的投资者投机心理比较严重,这进一步加剧了证券市场股票、基金价格的波动。因此,保险资金不论是直接进入股票市场,还是投资基金,都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若保险公司不能提前做好风险管理和防范工作,预留充足的风险准备金,很可能因为投资失利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2.3投资银行存款的风险
投资银行存款的风险主要来自存款的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在我国金融市场上,银行占据主导地位,政府是银行存款的重要担保,因此投资银行存款的信用风险是极小的。在利率风险方面,保险公司在投资银行存款时是通过与银行订立协议利率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有效抵御了一定的利率风险,当银行利率下调时保险公司不会因此导致收益的下降。但是协议利率不是由市场形成的,与市场实际利率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若因市场经济环境改变导致协议利率低于市场利率,则会导致保险公司收益的下降。市场通胀的不确定性给保险资金投资银行存款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但是其风险程度要远小于投资证券市场。
3抵御新风险的对策
3.1完善保险资金运作管理制度
完善的保险资金运作管理制度是保障资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因此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企业运营情况完善保险资金投资运作管理制度,从投资决策、交易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进行制度约束,防止人为因素导致投资风险。同时,保险公司应当树立科学的投资理念,把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作为企业投资决策的准绳,在保证资金安全和满足运营流动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合理投资,将投资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通过科学投资实现预期投资收益目标。
3.2选择合适的投资组合
随着保险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保险公司将面临更多的投资选择,伴随而来的是投资风险的增加。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还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这增加了投资风险的不确定因素,将保险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甚至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因此,保险公司在选择投资方式时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将资金保值作为投资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适度的选择资本市场投资,合理配置投资结构,在确保实现稳定投资回报的基础上适度的追求高收益。
3.3加强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增强了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的不确定性,这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求从业者对多样的投资业务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求他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能够及时的掌控。然而,当前保险业在投资方面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含有量十分有限,在应对多样的投资风险问题时各保险公司则表现得较为被动。因此,保险公司应当着力加强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先进风险应对办法的总结和积累,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投资工具分散风险,进而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展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J].金融经济,2014(8).
关键词:财产 保险公司 经营风险 管理
财产保险公司的运作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和客户之间的协调关系,即便是最少的投保人,依然会对公司的经营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公司本身的理赔工作,一定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完成,现下的很多保险公司,都被冠以不讲诚信的标签,在社会上表现出臭名昭著的现象。财产保险公司作为特殊的一类,主要是针对居民、公司财产进行保护,所以必须将自身的业务水平、社会口碑有所改善,否则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造成极为严重的隐患。
一、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一)承保质量低、缺乏风险选择
对于财产保险公司而言,其在初期的发展过程中,都是以经济利益为主的,因此会要求自身的销售人员,在外推广业务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拉拢客户,并没有针对性的锁定目标群体,由此造成了承保质量较低的风险[1]。除此之外,在合同签署的过程中,有时会表现出草率的现象,未对后续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至于在今后的发展上造成了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在发生风险的时候,并没有积极的采取手段来防范治理,而是通过简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是出现了突然“跑路”的现象,公司在一夜之间“人去楼空”,不仅给投保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同时还在社会上掀起了很大的波澜,最终所造成的恶劣影响,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二)制度管理的整体完善不够
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很多财产保险公司的进步,虽然在表面上得到了较多的荣誉,自身的工作也比较负责。可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很多投保人都在反应,认为财产保险公司的制度管理非常不充足[2]。例如,基层的投保人在理赔过程中,将会遭遇很多的阻碍,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的各个部门,互相推脱责任,没有按照规定的合同内容来进行理赔。同时,公司内部的负责人,直接对这样的事情视而不见,一直要闹到人尽皆知的地步,再加上地方相关部门过问以后,才能为投保人进行理赔。相反的,如果投保人本身拥有一定的“背景”,则很容易在财产保险公司拿到应有的理赔,甚至有人会“贡献”更多,这种制度缺陷所造成的恶劣后果,已经对保险行业构成了严重的危机。
二、财产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管理对策
(一)树立风险意识、防范意识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财产保险公司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帮助投保人进行意外的保障。但是对于自身而言,也需要树立较高的风险意识、防范意识。首先,财产保险公司在日常的经营当中,必须对自身所的险种进行分析,观察收益情况、理赔情况、后续发展情况等,及时的剔除不良险种,保留双方都能够获益的险种[3]。其次,在初步经营的时候,一定要与投保人进行良好的沟通,特别是中小型公司以及各大公司的分部,现阶段的多数投保人都存在很强的猜忌心理和不信任心理,这不能完全归结于投保人本身的问题,而是财产保险公司之前的工作不够优秀,需要在日后积极的改善。第三,任何一个财产保险公司,都应该将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工作的底线,尽量与投保人进行和平解决问题,减少国家相关部门的干预,避免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舆论压力。
(二)提高承保质量
现代社会发展中,虽然保险是一种必要性的东西,但并非所有的财产保险公司都值得信赖,即便是一些大型的财产保险公司,依然做出了很面的工作,之前的工作成果遭到了很大的打击。本文认为,财产保险公司想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就,有必要将承保质量进行提升,将自身的信誉度提升,及时的扭转行业内的地位,要对投保人负有相应的责任。承保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赔付率和企业利润。要通过展业对风险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对承保标的作进一步分析、审核。核保是承保的首要环节,要尽快建立核保人制度和核保检验工作目标责任制,对可保财产严格进行风险识别、衡量、控制。要提高对标的风险的评估能力,通过风险评估确定承保范围。
三、结束语
本文对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管理展开讨论,从现阶段的工作来看,很多地方的财产保险公司都有所转变,那些没有改善的公司,容易被淘汰,因为会对当地的民生发展上造成负面的影响。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比较多,自身的各项工作执行,都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否则很难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日后,必须加强对财产保险公司的监督,及时的完善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于函,姚世泽,陈蓉,杨悦,陆燕华.财产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3,Z4:26-27
关键词:互联网;风险管理;转型;保险;大数据
引言:
当今处于科技发展和保险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新国十条”,推进企业的互联网化建设,是一次彻底的变革与大的革命。科技的重要应用与发展,给公司带来了极其重要的机遇,将公司带上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平台的同时,也伴随了巨大的挑战与风险。为更好的顺应形势发展要求,成功实现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企业必须在做好业务发展经营、扩大企业保费规模、提升业务品质的基础上,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依托高科技信息管理平台,把新形势下的业务发展瓶颈、风险防范、漏洞危机、全新违法犯罪等内容作为重点监测内容,有效保障公司的成功转型,保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一、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主要内容
(一)精准投入,有的放矢
1.做好互联网转型的第一步,先明确公司市场定位及目标人群,更快的适应新的互联网市场运行环境,开拓新的获客渠道及方式,取得一定的企业保费规模和经济效益。为有效突破国内原有的保险营销模式,公司一定要明确市场定位,牢牢把握“全面推进,重点突出”的主线,明确主攻的险种及寻找合适的客户群体。
2.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企业要建立适合网络营销的产品。区别于传统保险业务的线下客户接触与体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与应用,使客户更多的通过网络来进行远距离接触及感受,在这种方式下,客户的体验与忠诚度更为重要。企业不仅要实现传统产品的网络化销售,减少产品的中间渠道获取成本,将业务员的佣金让利给客户,让客户切实体会到实惠,企业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最大的一个特点,即透明化及信息的相对对称性,充分做好客户的体验与口碑宣传,这对网络保单的销量至关重要。长远来看,必须要做到传统产品的改头换面,创建适应网络渠道的个性化网销产品,包括承保标的、费率的厘定、保险责任的设计等,都要做出很大变革。
3.相应的客户自助下单投保的流程、理赔的流程改造,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互联网营销平台及在线客户服务体系。包括PC端公司官网的建设、APP端移动应用的开发、微信微博公众号平台的建设等营销平台。在承保端、理赔端,是与客户接触最为紧密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了客户的留存率。将互联网技术,全面应用于保单承保、理赔的全流程,实现流程改造与系统智能化升级,能极大的提高客户体验与满意度。
(二)强化监管,合法经营
1.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为载体,很重要的一个风险是安全性风险,涉及到信息安全、数据安全、技术安全等,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系统风险,不仅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及客户本身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也容易造成客户账户安全和个人信息的泄漏及盗取。而且容易到处传播的计算机病毒,正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快速扩散的特性,结合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本身的系统漏洞,更是将数以亿万计的客户信息及资产信息,完全暴露在黑客的魔掌之下。
2.互联网时代的交易风险更是不容小觑。在互联网形式下,套现、洗钱等方面的风险更加隐蔽,涉及金额也更加巨大,极易形成资金和信息的体外循环,游离于监管之外。而且互联网交易的确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也存在交易信息被泄漏或被窃取的风险,将使投资者有可能遭受到重大的损失。因此,必须加强对业务的全流程监管和穿透核查,不留空白和套利空间,才能切实保护好投资者和交易者的应有利益。
3.企业在做好外部风险管控的同时,也要做好自我风险管控。对互联网战略转型下的外部监管、行业自律,甚至一些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规定,要严格遵照执行并定期做好自查工作,对监管重点打击的风险行为进行严格把控及严厉查处。同时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对传统的组织架构进行变革,对原有的控制方式进行调整,在做好组织建设、人员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做好风险监测体系的建设,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三)风险评估,内控落地
1.开展全面风险评级。进行互联网运营的风险评估工作,并制定相应管控方案,公司时刻处于变化之中,所面临的风险也在随时变动,尤其是处于战略转型的特殊时期,更面对着之前传统经营理念下不存在的新风险。公司必须在新的运营环境下,依托先进的风险评级工具,将公司整体的风险评级的计算因子,细分为一级、二级等多个模块的子风险因子,再辨识关键风险指标并设置不同的评分权重,结合考虑固有风险、剩余可接受风险的基础上,对公司整体风险工作进行评估。并根据识别出的风险由各业务部门具体落实到实际的工作流程中去。
2.风险管控落地实施。进行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建立与完善,并进行定期检视、检查。从coso内部控制框架出发,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方面建立整个内部控制框架,尤其要重点关注互联网转型形式下出现的新风险。比如互联网应用下,存在商业机密泄漏的风险。在此风险大类下有对应的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子风险是客户信息等机密资料的泄漏,可以通过采用一系列的具体控制措施来实现管控,包括对涉及客户机密信息的表格进行屏蔽、对前台访问控制的人员进行角色限制、对后台数据库表进行单独授权及临时权限收回、对机密数据的表格进行存档控制等内容。
(四)科技引领,智能应用
1.将风险管理内嵌入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中,实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企业需要建立一套高科技、全系统化流程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例如,在承保环节,通过该车辆历史出险记录的调取及分析,系统自动弹出窗口提示该车辆保险费率需要适当上浮,或者提醒核保人员预防该车辆投保人的道德风险隐患。在理赔环节,系统对于多次出险可疑车辆进行窗口弹屏提示,引起理赔案件处理人员的警觉,从而有效打击扩大损失、虚假赔案等恶意行为。
2.做好日常管理与定期检查,实现事后查处。在车险理赔环节,通过在承保车辆上安装电子设备,实现对车辆及驾驶员的静态、动态信息提取和保存,通过定期对出险集聚地、出险频度高发的人或地等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监督车辆驾驶员的行为风险和道德风险,对出险案件进行严密管控,对涉及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使保险事故管理变被动为主动,从而降低理赔成本。
3.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保险行业的数据种类繁多、纷繁复杂,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整合,统一数据存储和传递标准,将承保、理赔、单证、产险、寿险、财务、销管、人事、中介等各种数据进行搜集整合,对不同系统的数据进行打通处理。其次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数据及经验积累的分析研究,辅之以有效的算法和模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手段及数据分析应用工具,建立符合公司实际需要的数据分析模型,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领域,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二、保险企业互联网化的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与保险的结合,使保险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互联网为传统的保险业注入了新元素、新活力,拓展了保险业的发展空间,实现了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和保险渗透率的提升。网络和移动沟通工具形态的日益多元化使得保险公司和客户的互动方式更加多元,搜索平台、网页、及时沟通软件、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日益发展决定了营销环节的多元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也进一步提高了与客户服务、理赔工作的融合程度,将实现自动报价、自动核保、自动承保、自助理赔、网上自动交易等,是互联网保险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互联网对保险行业最大的颠覆,是从“客户思维”到“用户思维”的改变,产品开发设计由“以产品为核心”开始真正向“以客户为核心”转变。传统“客户思维”模式下,关键因素是产品包装、价格优势、渠道实力和促销策略等。新型“用户思维”模式下,个性化的产品、极致的消费体验、简约的形式、跨界的资源整合以及大数据的分析运用等能力,成为竞争的关键。保险公司官网直销、综合性电商、网上保险超市和保险垂直搜索已经成为保险网销的四大重要渠道,在智能互联时代下,保险营销将会推陈出新,创造出适应用户需求、动态沟通、价值传递和数据决策的新模式。
(三)互联网最有价值的核心优势就是其所拥有的大数据。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一项重要的经济投入,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掌握了互联网的大数据,保险企业就可以及时地捕捉客户需求和市场行情,针对市场的多层次需求开发针对用户特征的定制化产品。坚持科技创新牵引金融创新,积极推动传统保险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加快推进高科技信息系统建设,大力发展和引进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等新型业务模式,形成科技、保险紧密关联、彼此支撑、良性互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问题引入
党的十报告指出:保险业要在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中建功立业,通过引入保险机制参与社会管理,推进各种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责任保险发展,减轻政府的社会管理压力。保险公司作为朝阳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内外经营环境,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保险企业管理工具,在现代保险企业生产决策、目标考核、绩效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保险企业实现顺利健康发展,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但是,与此同时保险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已经成为保险企业发展中所必须面临的潜在风险因素。所谓财务风险,即作为会计主体的保险企业为完成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而实施相关财务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或者难以控制的因素造成保险企业的财务工作未能完全按照预定的财务目标进行,进而导致可能发生损失,致使保险企业经济利益受损的可能性。强化财务管理,规避财务风险对于保险企业顺利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往往因内部控制制度制定时考虑不全面,或者制度制定本身没有问题但在执行时因人为因素影响而出现执行走样,都可能导致企业陷入巨大财务风险,这些都不利于保险企业的顺利健康有序发展,并严重制约着保险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二、完善保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1.强化财务风险管控意识和管控水平,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全员参与财务风险管理
在日常的生产管理中,首先应强化保险企业管理层财务风险管控意识和水平,并不断加大对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理念教育和业务培训。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职责分工,将财务风险管控工作逐级逐项落实,最大程度上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保险企业发生财务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保险企业管理层缺乏风险管控意识,没有有效的风险管控手段,有必要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防控水平,增强财务人员及时发现运营过程中财务风险的能力。
企业财务管理不光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也不是仅依靠公司高管就能实现,需要依靠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强有效的执行力才能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保险企业一般采取集团化模式运作,企业管理层级多,战线长,基层人员往往更清楚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在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听取基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员工建言献策,及时识别财务风险,未雨绸缪,有效应对。形成人人参与管理,事事有人负责的有序发展状态。
2.强化内部控制,增强内部牵制,建立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机制
保险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现金流入流出量巨大,保险业务包括客户开拓——出单——缴费——承保——理赔查勘——保险给付等众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严重的财务后果,必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和有效实施,增强内部牵制。
在日常管理中不相容岗位的设立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如:出纳人员不得兼任应收应付台账的登记与保管工作,不得兼任财务档案的保管工作,营运与财务岗位分离,单证管理与资金管理相互分离都是较好的管理手段。同时还需加大经济事项的复核力度,加强内部牵制,定期轮岗和对重要岗位设立AB岗也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点。
3.设立专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保障其应有的权限与独立性
确保内部审计机构在开展审计活动工作时,不会受到各部门的掣肘,保障内部审计工作客观、公正、有效地开展,准确直观的反映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针对管理控制中的较为薄弱环节,进一步创新控制制度和控制方法,完善制衡机制。
4.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应当强化预算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控制,及时审核控制和反馈分析。应当坚持以进度控制为主线,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实时监控,重点控制关键的业绩指标和盈利水平指标预算。并避免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病,结合实际运行过程实施指标控制,保证各项预算费用支出的可控性,增强企业把控能力。并及时召开预算分析会,对预算的实施情况及时分析,寻找差距,纠正偏差,针对性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切实落实责任,保证预算管理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强化预算考核,对于推进预算管理的落实,发挥预算的约束作用具有积极意义。要分解落实责任,实现分层考核,确保考核意见的真实可靠,将考核部门与执行部门相分离,保障考核部门的独立型和客观性。并设置科学的考核标准,既要重点突出又要详细可操作,根据不同的指标性质和重要程度,实施月度、季度或年度考核。
总之,保险企业应当积极结合企业自身及行业特点,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保险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发挥财务管理在现代保险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只有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规避各种财务风险对保险企业的冲击和影响。
参考文献:
[1]陈静.我国保险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问题浅析[J].中小企业科技,2010(7).
[2]张春生.现代保险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辨析[J].现代商业,2009(35).
[3]刘欣.我国民营保险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中小企业科技,2011(10).
【关键词】保险资金 基础设施投资 风险管理
一、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现状和前景
保险资金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已经成为保险业主要的利润来源。保险资金的投资应用可以增强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同时也是保险业防范和化解风险以及实现综合金融经营的重要途径。我国保险资金最早只能投资于标准化资产,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资金的可投资范围不断扩大,非标准化的另类投资开始出现。目前我国保险资金的另类投资主要包括各类资产支持计划,产业投资,直接股权投资等。另类投资是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渠道。2014年8月13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独特优势,在保证安全性、收益性前提下,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提高保险资金配置效率。鼓励保险资金利用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方式,支持重大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城镇化建设等民生工程和国家重大工程”
保监会的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保险企业原保险保费收入24282.52亿元,同比增长20.00%。资金运用余额111795.49亿元,较年初增长19.81%,其中银行存款24349.67亿元,占比21.78%;债券38446.42亿元,占比34.39%;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6968.99亿元,占比15.18%;其他投资32030.41亿元,占比28.65%。2016年1-7月,原保险保费收入20830.47亿元,同比增长35.41%。资金运用余额125638.28亿元,较年初增长12.38%。其中,银行存款21774.80亿元,占比17.33%;债券42537.03亿元,占比33.86%;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7232.38亿元,占比13.72%;其他投资44094.07亿元,占比35.10%。相比于2015年,2016年1~7月的数据显示我国保险资金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趋势,银行存款占比降低,其他投资比例不断提升到。
2016年7月3日,保监会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试点管理办法》。《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拓宽了保险资金可投资基础设施的范围,同时肯定了2013年起实施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从审批制改为注册制的实践,进一步简化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行政流程程序。明确规定了保险资金可投资于PPP项目,同时对可投PPP项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的实施,为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为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同时,保险资金也可以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
二、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路径
保监会对保险资金的运用有具体的政策规定,总体上来看,保险资金的监管呈现出不断宽松的趋势,保险资金可投资范围不断拓宽,行政许可全面放开,制度成本不断降低。对于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保监会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保险机构积极参与。我国保险资金当前主要通过间接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面对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种问题,保监会不断调整政策时效性,并于2016年7月3日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试点管理办法》。《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进一步拓宽了可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范围,对控股股东的资质和信用要求以及债券担保要求进一步放松,对拟投资项目的投标要求全面放开,同时全面放开了项目的行政许可。该办法的出台无疑对保险资金投资基础项目提供了重大的利好信号。明确提出保险资金可以参与PPP合作项目,对缓解保险机构的资产配置压力,推动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务中,我国保险资金主要通过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作为受托人,通过受托人发起设立信托型的投资计划,保险机构将保险资金投向信托计划,从而达到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的目的。我国当前投资于各类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计划已超万亿元人民币。投资计划类型主要包括受托人设立的债权型投资计划、股权型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越来越多的银行理财资金、企业年金等还将债权投资计划作为资金配置的重要金融产品,这也使得债权投资计划成为部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业务和重要收入来源。
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资金需求,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基础设施项目需要巨额的中长期的资金需求。保险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提供期限较长且较稳定的大量资金,因此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有着天然的优势。
通过股权投资计划募集的保险资金,信托发起人直接成为基础设施建设公司的股东,并通过委派董事与监事等参与目标公司的管理。股权投资计划要充分关注目标公司的公司治理机构、核心资产划分、项目运行效率等,在保证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保险资金的收益。以平安资产发起设立并投向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投资计划为例,虽然通过股权投资计划成为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但由于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本身存在的公司治理结构等诸多问题,作为优质资产,其发展和盈利却不容乐观,这无疑会影响保险资金等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
以债权投资计划形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设立的融资平台为主要的投融资主体,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债务风险不断提升,地方政府债务平台融资的模式难以为继。特别是资金投向回收期长、公益型基础设施项目,项目的收益及现金流不足以偿还债务,大部分项目需要地方的土地出让金等土地财政的支持,而随着新常态下部分二、三线城市土地出让金的大幅减少,债权性投资计划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
相对于从银行取得的贷款融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融资更少的受到国家信贷政策的影响。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债权投资计划能够更灵活便捷的募集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减低项目资金的不确定性,减低财务风险。在信用等级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债权型投资计划的利率水平往往较低,甚至低于同期限的银行贷款利率,这就有利于降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成本。保险资金本身期限结构的特点,使得债权型投资计划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有着天然的适用性。保险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单位通过明确各方职责,明确债权投资计划的期限、结构、额度等共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项目的顺利进行也客观上保证了债权投资计划的合同履约。
以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形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保监会印发的《资产支持计划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保险资金通过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指导。暂行办法主要从资产证券化原理,保险资金配置要求,业务发行资质与市场化机制,项目风险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通过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金融创新,使得保险资金以更加灵活的形式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
三、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管理
在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的背景下,保险资金投资的快速发展面临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不断提高。我国经济总体上正处于调结构、转变方式、去产能的调整期,保险资金投资面临着更大的市场风险。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要面对消化过剩产能,处理地方债务平台危机等问题。在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至关重要。
(一)设立专门的基础设施投资风险管理部门
保险资金的运用首先要考虑安全性。保险资金一般通过间接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的运作上,投资于基础设施的资产管理计划应该与其他类别的投资资金相互隔离,资金配置不能互相调拨。同时保险机构还应设立专门的基础设施投资部门,针对项目的评估、审批、额度等设置规范标准,避免风险。设置严格的风险隔离和风险反馈机制,避免风险扩散。
(二)合理创建基础设施投资风险组合
保险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合理分配股权投资计划、债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的比例来分散风险,提高收益。根据不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及收益特点,使用不同的投资工具组合,避免资金的投向过度集中。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积极化解风险。通过积极灵活的配置不同类型的投资计划,灵活操作,寻找最佳的组合配置。
(三)加强制度建设和风险团队建设,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相比于信托、私募基金等,保险资金对于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又具有流动性差、投资期限长、透明度低的特点,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相对于债券、股票等公开交易的金融工具,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需要更高的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保险机构在项目储备、尽职调查、交易设计审批等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化解管理风险。保险机构可以积极的引进专业化的基础设施投资队伍,加强人才培养,针对各类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对项目进行风险甄别,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培养投资团队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借鉴国外成熟市场发展经验,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提升团队的风险管理能力,培养高水平风险管理人才。
(四)加强业务创新与规范
随着保监会的《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保险资金可以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规模较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更可能选择PPP模式融资。保险机构应该紧盯市场趋势,顺应市场变化,创新产品形态和交易形式,通过业务创新,直接对接优质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提高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发挥保险资金在稳定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比较优势。同时,保险机构还要加强业务规范,加强同住建、财政、税务等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积极推动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的出台。同时,在实践中,要加强业务规范,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加强风险监控,确保保险资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传勇.保险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机遇与风险[J].兰州学刊,2016,(2):187-194.
[2]朱南军.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视角[J].中国金融,2015,(18):67-68.
[3]徐超英.保险资金运用:向结构要效益[J].中国保险,2014,(8):36-38.
【关键词】 保险 风险 减量 管理模式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全球气候异常变化,世界金融市场动荡,灾害与事故频发,一系列极端事件开始拷问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哲学命题:如何平衡发展中的“利益”与“风险”。一方面工业革命、科技创新、金融变革彻底改变了人类日常生活方式,将幸福带到千家万户,另一方面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利益争夺增加了全球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风险。利益与风险,无视天平的任何一端,人类发展都会失衡。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从汶川大地震到日本海啸和福岛核泄漏事件,都深刻预示着:一个单纯的逐利时代将结束,一个理性的避险时代将开始。新时代背景下,保险业作为社会专业化的风险管理行业将会迎来怎样的发展契机和深刻变革?
二、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
世界文明史将进入一个新时代。17世纪大航海创造了贸易经济,19世纪工业革命创造了规模经济,20世纪信息革命创造了互联网经济,21世纪当人类陶醉于所取得的成果时,自然灾害、金融危机将财富撕得粉碎,重新审视发展模式,人类忽略了天平的另一端:风险。这种风险来自环境污染,来自资源枯竭,来自社会矛盾。重新增加风险砝码,平衡财富与风险的关系,从两个维度审视经济发展方式,一个风险经济时代即将到来。风险经济时代衡量人类在单位风险增加下所取得的经济成果,改变原来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代价的理念,突出“成本效益”理念和“又好又快”发展思路。
伴随全球气候异常变化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从汶川地震到舟曲泥石流,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伤害,带来巨大损失。据统计,50年代我国灾害发生频率为12.5%,80年代为70%,2005年以后几乎年年遭灾。目前中国继日本、美国后已成为世界上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第三位国家。我国正全面进入风险社会,灾害事故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我国经济社会面临深刻转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主旋律。
三、我国保险业需要风险管理模式的变革
保险因风险而生,也必将因风险而发展。后危机时代,国际资本市场风险加剧,自然灾害风险上升,保险业“投资+承保”的双轮驱动经营模式面临压力,尤其是2008年以来资本市场回报率大幅下降,投资收益率锐减,冰冻雨雪、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保险业的经营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保险业转变投资独大的盈利模式,回归商业本原、回归承保盈利是大势所趋。保险经营的逻辑是不断把社会各种风险纳入企业经营,通过专业化的运作,在全社会有效分担风险、化解风险,在增加社会总福利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价值。保险这种风险经营的本质,决定了保险业经营必须立足于管理风险的根本任务,研究经济社会的风险特征和演变规律,不断进行保险经营模式创新,不断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在保障国计民生中实现自身发展。保险业也只有不断地扑捉时代的风险变化,总结和认识风险规律,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平衡风险与发展关系,才能实现永续经营和科学发展。
风险管理模式创新是保险业回归商业本原、实现承保盈利的需要,是走重效益、重品质发展之路的需要,是打造有竞争力保险产品和服务的需要。目前我国保险业的风险管理创新工作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础性工作亟待开展。基础数据的积累、整合、分析工作尚不系统,许多风险区划和纯风险损失率厘定工作有待开展。二是产学研脱节。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不了解保险公司需求,科研成果缺乏在保险公司内部的应用推广机制和平台。三是微观研究明显滞后于宏观研究。许多实际保险业务的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有待于建立和突破。四是交叉学科研究薄弱。保险业务涉及工程、建筑、农业、制造等多领域,风险管理工作亟待相关专业人才参与和支持。为此,加快保险业的风险管理创新需要社会支持和多方投入,尤其是加强数据、定量分析技术、安全技术、防灾技术等基础性研究,同时建立高效的产学研融合机制,打造科研成果向保险业实际生产力转化的孵化器,培养理、工、农、医等与保险交叉领域研究人才。
四、保险的风险减量管理模式创新开启变革之门
面对时代新变化、我国新形势、行业新问题,中国保险企业如何推进自身转型和调整结构,如何创造性地服务经济社会,探索未来发展新的引擎,根本在于创新。未来十年,中国保险业无论从经营理念还是管理技术都面临深刻变革,保险产品、服务、销售、理赔都面临转型升级,以风险减量管理为方向的商业模式创造正成为新的孵化器和助推器。
1、保险风险减量管理的理念及商业逻辑
当前保险机制是一种风险的存量管理,保险企业被动接受客观存在的风险总量,然后在全社会分担。未来保险业将出现风险管理模式的新变革,即风险减量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也就是说,保险经营过程不单单被动分散风险,还利用成功的商业模式主动而有效地削减各类风险。美国法瑞特(FM Global)成功利用工程师队伍对保险客户进行防灾减灾,综合赔付率在75%以下,实现远远高于同业的利润水平。举一个通俗的例子,依据大数法则,10元的保险费用等于10元的期望损失,如果保险公司拿出1元投入风险减量管理而使期望损失降至8元,那么保险公司获得1元超额利润。实现超额利润的关键是能否成功打造减灾管理的商业模式,即实现“保单先行,减灾跟进”的商业模式。为此保险公司不但要依靠精算师,还要依靠工程师,大力投入灾害研究和减灾防损研发,动态削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致灾因子,改良社会生产和环境生态的孕灾环境,提高国民经济承灾体抗风险水平,建立风险减量管理的商业模式。
2、科学技术是实现保险风险减量管理的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展保险的风险减量管理模式创新需要科技支撑。未来,以技术革命为依托的风险管理服务变革,将重塑保险服务理念,压缩保险服务时空距离,再造保险服务流程,降低保险服务成本。从互联网时代进入物联网时代,人们将实现与周边世界无障碍的全接触,那时保险客户需要全方位的风险感知提示和风险解决方案。如果没有具体的科技支撑和技术手段,保险的风险减量管理只能是设想或者流于浅显的表面工作。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新技术应用突破服务边界,打造一条高科技、个性化、交互式的保险服务之路,作为风险管理专家,量体裁衣为客户定制风险减量解决方案,超越保险产品卖方身份,成为客户的风险顾问和合作伙伴。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将突破传统的风险管理经营模式,打造高效、智能、现代化的服务管理流程。比如,利用飞机航拍、卫星遥感等先进科技手段,对传统业务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一个从地面到天空三维一体化的承保理赔新模式。通过云计算等信息共享和信息共建技术,建立风险智库,与保险具体业务融合,在数据、模型、知识和方法的支持下,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利用3G通信技术,构建个体全能展业平台,只通过一个终端为客户提供全面风险管理服务,实现保险服务一体化、数字化和便捷化。
3、风险减量管理创新引领保险业进入价值经营时代
以风险减量管理为代表的保险经营模式创新将引领我国保险业迈入新的价值经营时代。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保险业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时期,如何实现由粗放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是一个关键性难题。笔者认为,破题之法是创新经营模式,寻找新的增长引擎。以风险减量管理为切入点的经营模式创新将推动保险业实现转型,由价格竞争进入到价值经营时代。马克思认为商品经济基本规律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保险业如果单纯围绕价格竞争必然出现巨大波动风险,只有实现价值经营,抓住商业本质,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08年保监会70号文件开启了转变之路,建立有序的市场规则,结束非理性价格竞争,使保险企业开始回归价值经营,开始注重有效益发展、有品质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未来,我国保险业将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我国保险业从价格竞争转变为价值竞争的阶段。中国保险企业首先摆脱单纯依靠价格竞争的传统增长方式,参与到全球保险产业链的价值竞争,进入高附加值、高技术领域。各企业将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吸收国际先进保险管理理念和技术,革新原有业务,不断为被保险人提供超预期的风险保障服务,进入到产业链竞争的高端领域。二是我国保险业从价值竞争转变为价值创造的阶段。中国保险企业在充分参与全球保险业价值竞争的基础上,创新保险服务理念和服务技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发明转化为新的商业模式,为传统保险产业链开辟新区域,满足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为客户创造保险服务的新价值。三是我国保险业开始价值链的延伸拓展阶段。我国保险行业通过不断理念创新和模式创新,使保险成为社会的全面风险管理者。那时,保险业的业务模式不仅仅局限于卖保险,还包括减灾技术和服务的提供,以及风险教育、培训、救援和安全制度建立等,其全面风险管理服务将渗透于社会经济各领域,产业链不断延伸。未来几十年,保险业将通过自身的经营模式变革,不断影响着社会生产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在国家防灾减灾体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集“风险分担”和“风险减量”于一体的新的功能格局。
(注: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非参数统计分析及政策调整研究》(10CJY017)、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收入分布视角下北京市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变迁及政策优化研究》(2011D005002000002)。)
【参考文献】
[1] 王和:创新是发展科技保险的必由之路[J].中国保险,2008(6).
[2] 王小平:灾害频发:主动设防才是应对上策[N].金融时报,2010-09-01.
[3] 杨林:结构风险防范,保险公司有所为[N].中国保险报,2009-12-25.
关键词:水电工程;工程保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水电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投资规模逐年增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研发利用,导致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也日见增多。有的风险会造成工期的拖延;有的风险会造成施工质量低劣从而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甚至危害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健康;有的风险会使企业经营处于破产边缘。因此对于参建各方如何承担风险、化解风险,成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不得不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众多方式之中,工程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经济手段,通过合同的形式实现项目风险在财务上的转移,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十分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其对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的转移化解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工程保险在水电工程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工程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转移技术,也是最有效的工程风险管理手段之一。风险管理人员可以通过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自留以及合同转移等方式,对建设项目的风险进行控制,这就是工程保险。虽然投保者将为这种服务付出额外的一笔工程保险费,但是由于因此提高了损失控制效率,以及损失发生后能得到及时补偿,使得项目实施能稳定地进行,从而最终保证了项目进度和质量,而且还降低了总的工程成本。
工程保险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在实施过程中总是与风险控制和风险保留等对策有着密切的联系。风险管理人员在识别和衡量了潜在损失后,可以以工程保险为基础,也就是以各种保险保障为核心设计总体风险管理计划,这种方法称为工程保险方法.基本步骤是:首先准备一份能够最完警地补偿这些损失的保险保障清单。清单中的保险保障主要根据潜在损失的严重程度。然后,依据工程项目特点及其总体目标,进行保险合同(关于保险费率、承保范围、免赔率)分析,检查各类厘定保险合同,以确定这些损失中哪些可以用其它对策更好地处理,以达到用最少的费用获得最完备的保障目的。
实施工程保险有利于预防风险事故的发生。工程投保后,一方面由于保险机构参加于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控制,使得监控的层次增加了,监控的实力得到了强化。保险机构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不可能去承保明知会有赔偿事故的工程,也不可能承保了工程后就放任不管。在订立保险合同时,他们会运用自身专业优势,密切关注工程的各个环节,追踪整个施工过程,将有可能出现赔偿事故的因素重点防范,落实确保工程质量的对策,带动建设工程各方共同狠抓质量和安全。另一方面,由于工程保险都有一定的免赔额,投保方不可能对投保的工程质量和安全琉于管理,相反地,为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也会严密追踪工程实施情况,与保险机构形成合力,将事故的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由此可见,进行工程保险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预防风险事故的发生,增加了一道牢靠的“保险”。
二、水电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的特点
水电工程建设是按照水电工程设计内容和要求进行水电工程项目的建筑与安装工程。由于水电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多样性,项目及其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及规律,风险产生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因素之间又错综复杂,水电生产行业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从而导致水电行业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因此,水电工程与其他工程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多样性。水利水电建设系统工程包括水工建筑物、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组辅助系统、输变电及开关站、高低压线路、计算机监控及保护系统等多个单位工水利程。
2、固定性。水电工程建设场址固定,不能移动,具有明显的固定性。
3、独特性。与工民建项目相比,水电工程项目体型庞大、结构复杂,而且建造时间、地点、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材料供应、技术工艺和项目目标各不相同,每个水电工程都具有独特的唯一性。
4、严格性。水电工程主要承担发电、蓄水和泄洪任务,施工队伍必须要具备国家认定的专业资质,按照国家规程规范标准进行施工作业。
5、复杂性。水电工程的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必须由专业的勘察设计部门进行专门的设计研究。
6、不可逆转性。水电工程建设基本是露天作业,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为了保证质量,在寒冬或酷暑季节需分别采保暖或降温措施。同时,施工流域易受地表径流变化、气候因素、电网调度、电网运行及洪水、地震、台风、海啸等其他不可抗力的影响。
7、对环境影响巨大性。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大容量水库、高水头电站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施工人员和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8、因素多维性。水电工程建设道路交通不便,施工准备任务量大,交叉作业多,施工干扰较大;防洪度汛任务繁重。
三、工程风险管理与工程保险的作用
1、工程风险是不定因素,由于其发生时间无法预测以及对结果无法预判,因此工程风险对于整体工程来说有两个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好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有害处。为了阻止或者降低工程风险的出现,这就需要对整体工程所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及时有效的处理方案等等,为快速、有效、安全完成工程提供较高的保障,这就是工程风险管理。
2、工程保险就是把工程项目中的所有重大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所设立的综合型险种。保险公司将对工程项目中保险责任范围内一切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所造成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损失进行经济赔偿。一般来说保险公司会根据保险范围以及实际情况对被保者的物质、经济、人身进行有效的提供有效的保障。而工程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主要作用有:首先,在工程项目中小额的资金损失,企业可以通过较大的资金优势对造成的影响进行处理,但是当遇到较大金额风险出现时,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的资金周转问题都可以通过保险公司来转移工程风险,降低企业的受影响程度,充分体现了补偿功能的作用,所以可以高效稳固的保证工程顺利的进行。其次在工程保险中,保险公司为了让受益人可以更加细致的了解保险的内容同时,充分利用工程保险的优势降低受保人的风险发生几率以及受损情况的降低,保险公司需要和被保人分享风险管理以及工程保险经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对工程保险的认识,更可以通过对工程保险认知的学习,增加自身对风险防患的意识,提高受益人风险管理的水平,做到互惠互利。
四、基于工程保险在水电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管理探讨
工程保险作为水电工程项目中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能够适应工程技术复杂、规模巨大、风险集中及多样化的特殊要求,现已成为水电工程项目建设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
1、减少工程风险的不确定性
在水电工程保险业务中,施工企业作为投保人,往往因为缺乏风险管理经验、资料或忙于施工管理工作,在事故发生前很难对施工安全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
水电施工单位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必须得到风险管理服务的需求。对于施工企业,可以通过保险将自己无力防范或无法回避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从而减少风险的影响。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由于其承担了大量的保险业务,因而对个别风险的不确定性,从大范围角度来看,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确定性,根据大数定律可以对期望损失做出比较准确地判断。同时保险公司作为一种专门处理风险的机构,其风险管理水平比一般的业主和建筑施工单位要高,他们为水电工程施工企业提供各种风险管理服务,采取各种防范和应急措施,从而大大降低了工程风险的不确定性。
2、提高项目各参与方的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
工程保险中的保险公司作为保险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其主要目的,不仅极不希望事故的发生,而且希望签单前就能够对所承保工程做出正确的风险评估,以确定是否承保及合理地厘定保费,在签单后,能够监督保险合同执行情况、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帮助投保人控制风险事故的发生。因此水电工程施工企业在投保建设工程后,保险公司会向投保方提供各种风险管理服务,包括安全、防灾的教育培训,现场的各项检查,传授有关风险防范的经验等,从而使项目各参与方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此外,水电工程投保后,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保险公司要对事故进行客观分析,明确事故原因、性质,划清各方责任,对各种原因对事故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由于保险人介入工程过程控制,将起到增强工程参与各方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有效控制工程质量,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因外界条件干扰大,风险复杂,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引起的危险程度高,而且在建工程抗灾能力差,风险事故较多,一旦发生这类损失,不仅给工程本身造成巨大的物质财富损失,甚至可能殃及邻近人员与财物。因此,风险管理和保险安排就显得异常重要。在水电建设工程中,业主主要是通过工程保险,与承包人、供货商、服务商签订合同和留足风险费用等措施,合理地转移和消化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