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纬网练习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世界工程实践教育发展方兴未艾。人类已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创新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发展的共识。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主要任务。而创新始于实践和源于实践。创新以实践为基础,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工程实践教育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共识。例如,德国就提出了工业4.0的发展战略,这也标志着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它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工业发展的场景,即利用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智能化工业生产组织方式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性控制转变,最终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模式。由此,工程环境也向显著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变化。同时它要求培养具备跨学科合作能力、又具有系统工程思维的工程师人才。
为此,工程实践教育须树立大工程观的理念,通过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实践平台,推行多元项目教学,打破学科壁垒、回归现代工程的生态环境,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工程技能型人才。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工程实践领域的应用而诞生的现代工程愈来愈显现出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的诸多特征,对现代工程素质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朱高峰院士将此归结为知识、能力和道德三个方面。即要求工程师不仅需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还需要掌握人文科学知识,不仅拥有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还需要拥有知识获取、组织管理、综合协调、语言沟通、社交创新等能力,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还需要拥有基本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良知。因此工程实践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工程意识、发展意识、现代意识、职业伦理等综合素养的工程师和工程学家。适应这一培养目标要求,现代工程实践教育正在朝以下趋势发展:
(1)大工程观视野:即不仅需要验证实践,也需要创新实践;不仅需要学习工程科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也需要学习人文社科知识;不仅需要理工学科学生培养工程技能,也需要人文社会学科的学生接受工程体验和工程训练,这是一种更加开放的工程师教育。
(2)以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作为目标定位:这也要求高校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将实践教育的育人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3)树立通识教育理念:工程实践教育仍未脱离通识教育。按照目前国际工程教育两大互认体系的认证标准,国际工程教育不仅涉及到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也包括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管理能力、责任意识等,具有明显的通识教育属性,而并非简单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
(4)具有多层次、宽领域的实践特性。工程实践教育既包括校内的实践环节,也包括校外的实习、实训以及校内外的研发、设计项目等,这些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同时工程实践教育涉及国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教师、学生等多个组织主体和个人,包含产学研的多个领域。
(5)强调实践特性,着力现代工程训练。工程实践教育面向工程实践,直观性是其显著特性。通过工程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工程实践教育并不局限于技术内容上的实践教学,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手段。不仅职业技能培养需要实践教学,就是一些基础理论,也需要进行实践验证和工程体验。
(6)结合高校特色来定位和开展。实践教育要有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并将这些理念和模式反映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进而形成自身特色,形成不同竞争优势。其次,工程实践教育要充分融入到行业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中。使工程实践教育更能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求。
工程实践教学是工程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工程实践教育的重要抓手。做好工程实践教学督导,同样也是工程实践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的重要一环。依据当前工程实践教育的发展趋势,工程实践教学督导工作须树立大工程观视野,以明确的人才培养作为目标定位,提高信息化水平,走开放督导之路,全员、全环节、全领域督导,构建开放督导新格局,构建全生态督导工作平台,注重人员、职责、机构、制度、理念、方法、模式、评价等要素的全方位创新,充分发挥督导工作在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中的功能和作用,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
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工程实践教学督导工作体系构建
(一)传统教学督导工作体系架构
自1989年我国教委督导司的成立,到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再到2012年《教育督导工作条例》施行,我国教学督导工作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工作体系,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教学__督导工作体系包括督导组织主体、督导对象、督导客体、督导内容、督导方法、督导模式、督导动力、督导目标、督导评价等要素,基本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二)互联网思维观照下的工程实践教学督导工作体系构建
当前,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泛在网络已经广泛存在于生产、生活和工作领域各个方面,由此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驱动新常态创新2.0,并与互联网技术互动催生了经济发展新形态,它正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工作和生活方式。以互联互通网状思维为样本、以全生态为世界观、以价值环流思维为方法论、以求真、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为精神特质、以大数据在线模式、世界伦理社会化为时代标志的互联网思维正在形成。其实质就是用户利益最大化。
在这样一种思维观照下,教学督导工作可以看作是一个产品。它必须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最大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首先要树立网状思维和全生态工作观。这要求督导工作一是要将与督导工作有关的教、学、管各环节有效连接起来,实现各环节的互联互通,二是将督导工作各利益相关者有机联系起来,重塑一种全员的督导工作新生态;其次,求真、开放特质要求督导工作必须基于开放的督导工作环境,实现督导资源的最佳配置;再次,平等、协作、分享要求重塑督导工作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构建平等的督导共同体,以协作精神实现对督导资源的分享,在线互动服务是保障;最后,世界伦理社会化要求期刊必须把督导工作置于世界工程实践教育的大视野中建章立制。在互联网思维观照下,应构建新型的工程实践教学督导工作新体系。
三、现代工程实践教学督导工作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以人为本,以工程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目标定位
构建现代工程实践教学督导工作体系,首要的就是要解决工程实践教学督导工作目标定位问题,这也是开展督导工作的原动力。传统督导工作常常反映出工作目标定位模糊、工作范围过窄、工作职能不能完全履行、督导功能错位,督导主体、督导对象常常呈现出对立等问题。这很大程度上与督导工作目标定位不准有关。从日常工作内容来看,督导工作主要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教学进行随堂听课,对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督查。通过以督促导,以导引督,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高校教学管理水平,而最终目标还是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合格人才。定位这样的工作目标,自然要求我们不仅重视对教师的教学检查和督促,更要重视对教师的评价和引导;不仅要重视评教,更要重视督学和督管,使教、学、管相结合;不仅重视日常的检查和听课,更要重视专项督导和专项调研;不仅要重视现状督导,更要重视发展性督导。有效化解督导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对立。
树立人才培养的督导工作目标,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观念,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在使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要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工作目标。将教学督导工作中的督导主体和督导对象、督学管有机统一于人才培养这一工作目标,实现和谐督导。努力创建督导主体有权威性、教师有主动性、学生评教学习有积极性、管理者有信任感的良好督导工作局面。这和工程实践教育的目的也是一致的。因此,教学督导工作目标定位必须因循现代工程实践教育的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实践特性作为督导工作的本质要求
工程实践教育的核心是实践性,工程实践教学的核心也在于课程应体现工程的实践特性,而不应过分强调学科的完备性。近些年,由于我们在实践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科的完备性,而忽视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且验证实践多、研究设计实践少,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以至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单科性知识掌握较为丰富,但不懂如何应用,工作视野狭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从而也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工程实践教育的实践特性决定了工程实践教学督导工作更应注重实践环节、实践内容和实践结果的考察。不仅要督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同时也要重视教学管理者的教学管理实践;不仅要督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更要考察教师的生活实践和督导工作环境;不仅要注重现实督导工作实践,也要注重网络媒体、微课等网络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实训实习教学,不仅要注重考察学生对理论掌握的熟练程度,更要注重学生对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运用,并且要把学生对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运用作为教学工作的成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教学对学生设计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围绕实践特性构建教学督导工作环节和步骤。
坚持督导工作的实践特性,就必须改变督导工作理念和方式,在实践中督导,通过督导来推动实践,实现教、学、管的有机统一。坚持督导工作的实践特性,就必须加强高校同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紧密联系,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包括教学督导人员能够在生产一线掌握实践技能,熟悉生产流程。高校可聘请企业人员兼任督导员,也可通过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让学生教师参与其中,在项目合作中实现教育,在项目合作中完成督导。高校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人才,开放办学,其中实践环节是绕不过去的门槛。坚持教学督导工作的实践特性,和现代工程实践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全生态的督导工作网络平台
新媒体技术的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各种媒体技术的不断融合,不仅为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教学手段,也使教学督导工作变得更加容易实现。加强教学督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工程实践教学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是督导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快捷的信息获取和渠道、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更容易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同时模拟和仿真技术为工程实践环境再造和设计研究环节的实践教育提供了无限可能。按照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内涵,督导工作也是一个集督教、督学、督管多环节,集国家、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督导主体、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等多主体的全生态、全环节的工作体系,要打造这样一个全生态工作体系,就只有借助网络新技术,打造一个能够为各方所接受、又便于各方开放交流获取的网络平台。信息化建设是打造教学督导工作网络平台的助推器。
为此,教育部曾于2014年2月下发了《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转变教学管理模式的意见》,其中就提出了深化教学督导改革、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但各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层次不一,不仅严重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步伐,也滞后于工程实践教育的发展实际,更不能满足广大督导工作者、教师、学生的工作和学习要求,制约了教学督导工作的发展。例如,许多高校受机构设置的种种限制,缺乏专门的教学督导工作网站,许多高校的教学督导网站挂靠在教务处或相关机构;仅有少数高校和地方高职院校设置了专题督导网站。即使设置了网站的高校,也仅仅以信息和反馈为主,不仅缺乏对数据信息的快速处理能力,也缺乏动态的在线互动和交流。静态展示多、互动交流少、版块内容少、模式单一,信息的更新速度也十分缓慢。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教学督导工作要求。
要使会考复习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组织复习。从历年来会考试卷看: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掌握方面,主要存在不牢、不活、不准、不全等问题。不牢是记不住地理概念;不活是不会灵活运用知识;不准、不全是答题不准确、不完整。故会考复习必须对症下药、狠抓“讲”、“练”、“补”三个环节。
第一步是“讲”。教师必须根据考纲要求,向学生讲清概念。复习要求突出重点,讲清因果,使地理知识系统、完整、准确。从而让学生做到概念明确,答题完整。如复习我国的四大工业区时,要突出四大工业区的特点、形成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主要工业部门、主要工业城市等内容。
“讲”,还必须讲清知识的网络关系。既要按先后顺序的纵线复习,使学生记准、记牢地理知识与地理原理,还要按地理要素把有关内容组织起来,进行横线复习。如复习地形时,可把总的地形与四大区域地形相结合,复习农业时要求结合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这样复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知识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第二步“练”。练是实践。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必须通过学生的练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练”要循序渐进。不管是基础知识,还是应用能力的练习,都要逐步提高难度。如通过比较南方和北方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的差异。练习的题目类型要多样,同一内容,要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分析与思维。如“天津近海,为什么是大陆性气候?”“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为什么要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练习题还应针对学生易出错误的方面出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京广铁路和浙赣铁路、湘黔铁路相交于“株洲”而不是“珠洲”或“株州”。
第三步“补”。补是对学生的练习要及时进行分析、讲解,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补课。补是提高复习质量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熟练掌握几幅重要地图
复习地理必须复习地图,熟练掌握几幅重要地图,是搞好会考复习,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手段。
一是中国政区图。政区图是各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基础,要把众多的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政区图必不可少。要熟记各省、区的名称和位置;要掌握各省、区与重要山脉、大河、海洋、邻国的相对位置。
二是中国地形图。熟悉地形概况,对掌握各区域地形的特征,对了解气候的重要界线,内、外流区域的划分,大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农业、矿产、森林的分布,都有重要意义。对地形图要牢记主要山脉的位置,并熟悉秦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祁连山分布的省、区及与长江、黄河的相对位置。还要了解地势的三级阶梯。
三是气候图。包括一月、七月份平均气温图、温度带图、年降水量图、干湿状况图。掌握上述气候图,对了解气候的空间分布与主要特征,了解区域地理的水文、农业等差异都有好处。在上述气候图中,要掌握一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年降水量图中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位置,五个温度带、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范围。其中以秦岭——淮河一线的气候意义最为重要。
四是主要铁路干线、重要城市图。铁路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两者放在一起,点线结合,学生容易掌握。铁路干线图要求学生掌握重要铁路干线,掌握南北向干线和东西向干线的会合点,南北向干线与长江的会合点,学会利用铁路干线作假想旅行,还要了解主要城市是否临海、临河,是否是铁路枢纽或港口城市。
五是四大工业区与矿产图。要把重要工业区与矿产相联系,掌握四大工业区重要工业中心及其矿产资源。
怎样才能熟练掌握这几幅地图,首先要在地图知识部分打好基础。如会用比例尺量算距离,会在不同类型经纬网图上定方向,会判读和分析等值线图,如能做到默画中国轮廓(有长江、黄河)示意图则更好。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复习课
一、教师必须深度把握《高考说明》
《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高考说明》的每个部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二、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如何课程改革怎样创新,只要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制度存在,课堂讲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课堂上,要有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知识,其次则需要激情。知识渊博就能驾轻就熟,有激情就能产生共鸣。做到这些必须潜心钻研,研究历年高考题型,随时快速准确解答学生问题。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融合教师的人格魅力,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内驱力,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台风、沙尘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时,要结合时事,用详实的资料、清晰的图像、优美的语言、气势磅礴的激情以及对人类的无限的怜惜之情,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
三、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落实一二三轮基础与知识点训练
高考地理试题虽然年年出新题,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教材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所以在一轮复习时,这些基础知识一定要讲透、落实。在复习自然地理时,我将自然地理的四大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大气受热、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四大地理规律(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洋流的分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等)让学生逐一画出图来,有些学生说得明白,落实到笔头上就错误百出,也正好将学生平时模糊的概念加以纠正,从而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应用。
二轮复了作专题练习以外应该把各地市的模拟题练习到位,到三轮综合练习,我们选用了金太阳的文综卷,总体从地理试卷来看和新课标高考的形式,难度比较相近,效果不错。但选用一种练习还是有点单薄,老师应该多见一些不同的练习题,选取不同类型让学生做。让学生见到各种题型,高考时不会见到新题型发懵。另外,文综的综合性练习非常必要,一定要每周练,阅卷,让学生把握时间和顺序,地理的选择题要把握在20分钟左右,不能像历史、政治那样的速度做地理的选择题,否则,选择题会失分过多,对于地理综合题一定要加强训练,争取多拿分,优等生要拿到45分左右,否则,地理想上优秀比教困难。
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知识迁移,触类旁通
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通过以点带面,表扬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分析总结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高考地理试题设计更加侧重于地理信息的判断、摄取、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查,这也要求老师要善于总结归纳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理基础知识点缺漏,主要体现在地理概念和地理特征上;②地理规律、原理不会运用,没有做到《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③不能有效地从题目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文字材料信息,统计图表信息,地图信息。④地理特征、规律、成因描述不清楚。对于属于审题思路的问题,教师要对高考题型设计,题目切入口的位置、方向,以及跟书本基础知识点的联系做出深入的分析,以高考题型为案例将这种解题思路进行拓展迁移,举一反三;对于属于地理知识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将知识要素化,努力使学生答题做到“点多、面广”以适应高考踩点给分的要求。比如教师可以将工业、农业、城市等的区位因素分析,地形特征描述,影响气温和降水因素类似的地理特征、规律,成因渗透到分析高考典型试题上,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运用。探究式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但教师千万不能掉入到就题论题,讲解练习当中去,一定要不断地归纳总结地理规律,进行地理知识迁移,努力使学生对同个知识点不同角度考查和同种角度考查不同知识点的题目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五、教师必须优化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收集各地的模拟试卷,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组合练习试卷,并对练习进行及时评讲,规范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空间思维的训练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大气的运动和变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地图的判读,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一些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脑海中会出现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要搞好高三地理复习工作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教师是一个永远有遗憾的职业。为此,我们一定要永远学习,永远进步,才能做新课改的主人,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乃至专家型的把关教师,才会无悔于家长,无悔于学校,无悔于教师这个职业。
参考文献:
一、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头,请学生动起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师进入教室后如何开一个好头,对留给学生第一印象极为重要的。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头,尽量多地设计些活动请学生动起来。例如,我在讲“世界人口”一节时,我就课前精心设计了分苹果送学生:我把事先准备好的8个苹果,让一个学生来两次把苹果平均分给2位同学和4位同学,然后让同学们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同学们一个个异常兴奋,这样我就很自然地引入课题。一直以来,我都尽量多地设计,每节课给学生1-3分钟的参与,课后有同学说:“这样的地理课开头,真新鲜有趣,我们喜欢上地理课”。
二、变好了讲台的角色,引学生动起来
长期以来,“三尺长讲台,是教师传道的小天地”。很少让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的感觉。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转变一下讲台的角色,让学生来过把“老师瘾”,自己当“学生”。一般我会给学生5-10分钟的时间,由学生登上讲台表演、小结、朗读、指挂图、实物展示等形式用掌声请学生上讲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和胆量,台上和台下有了引力。比如,我在讲经纬网时,请两位同学来朗读格陵兰岛和澳大利亚的两个卡通人物的对话,他们两位同学扮演得非常成功,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后面在讲陆地和海洋时,找出世界最大的岛屿,同学们一下子就知道在什么地方讲过,有的同学还学着那两位同学的口吻。还有在讲地球仪时,让学生来拔动地球,在讲海陆变迁时,学生上台来描绘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轮廓等。总之,我是尽量多地让出讲台来,给学生表演的机会。
三、运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促学生动起来了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代化教学极为重要手段之一,地理知识通过多媒体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特别是大量的文字、声音、图片、录像、三维立体动画、资料等经过艺术处理呈现出来。学生感到非常新鲜。所以我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好学校的远程教育和计算机。我在讲世界的地形一节时,我把自己在网上下载的世界各国图片制成资料后,放给学生看,一个个学生大饱眼福,他们都赞不绝口。还有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讲海底地形的生成与发展前一节时,问哪位同学家中有《蓝猫淘气三千问》,就给我带来,结果上课时竞然有4位同学带,其中有一位还是在街上租来的,我也特别的赞扬了她。平时我就发动学生在课外搜集相关图片、音像资料等,这样学生在参与中丰富了地理知识,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我的肯定并能与同学们分享,学生的参与热情高,动的面更加广了。
四、设计好课外活动,要学生动起来
除了积极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动以外,地理课课后活动的设计也是让学生动起来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在这方面也很动脑筋,比如,我在“地球仪”之前一节时,就告诉学生下一节课两人带一个乒乓来,有的学生就问带来做什么?还有在讲等高线之前一周就告诉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就买橡皮泥,如没有的,星期天回家就抠一团观阴泥来。结果上课时很多同学两样都有,我感到非常欣慰。平时,我在每节课后尽量设计或由学生设计适时课后活动。如:画学校平面图、观察家乡的地形、出地理手抄报、写地理小论文、搜集资料等等。通过这课外活动加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五、转变好考查的方式,激学生动起来
通常地理知识的考查多是让学生做填充图册练习,或做些测试题、或者是课堂上老师出示一些课堂练习题,这虽然能收到一些效果,但由于老师的授课班级较多、人数多,给老师的作业批改增加很大的难度,若检查不到位,有的学生很少或者是空白,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很不利。所以,我本期在教学中转变了考查方式,课堂完成考查,既保证了课堂质量,又能激发学生动起来,我常用如下几种方式,由此收到极好的效果:(1)学生看书5-10分钟―要求写出学习提纲并相互检查。由于要求明确,学生看书认真,我边巡查讲解提示边指导写提纲,并有目的地请几位学生读给大家听或请典范学生到黑板上板书自己的提纲,老师稍作补充,这样有时既省老师板书,又锻炼、鼓励、考查了学生。(2)老师板书讨论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请一组员总结发言。由于 发言,学生讨论活跃,记录认真,既加强了合作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表达能力。(3)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考老师。由于是考老师,学生举手踊跃,问题还往往十分尖锐,既考了老师又考了学生。(4)学生各出一份小试卷―互相考试,为了表现自己能力,就要认真研究熟悉所学知识,思考如何才能出好题,通过出题、改卷、评分起到当堂巩固知识的作用。
一、试题体现学科特点,考查学生能力
1. 选择题体现主干知识知识运用思维能力提升的三阶段培养目标。
近年来,中学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地理教学从“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以强化对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三年来广东高考试题的选择题来看,广东高考试题非常恰当地体现了这一要求。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考查主干知识、知识运用、思维能力提升。三年来三个方面考查的试题数量统计如下:
从统计结果来看,主干知识、知识运用、思维能力提升试题考核数量一直保持在3、4、4的比例,相对来说很稳定。主干知识是学科教学的基础,主要是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的把握,是地理科目考查的第一阶段。知识运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它是地理基础知识的延伸,学生需要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分析相关地理问题,学生既要了解相关地理知识,又要学会分析、运用这些地理知识,这是地理学科考查的第二阶段;思维能力则是考查学生多种能力的融合与创新意识,这些题甚至不需要联系地理知识,通过学生对图表的分析直接就可以获得,这是地理学科考查的第三阶段。这种三阶段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师生的地理学习回归教材而不迷信教材,重视基本概念、基础思维,重视能力提升。避免了乱猜题、靠题海战术来备考的错误做法,有利于中学的素质教育实施。
2. 选择题知识点考查较集中,突出主干知识。
了解地理命题方向有利于针对性的备考,可以提高备考的效率与备考质量。从三年来地理选择题命题来看,试题主要集中在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塑造与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几个重要章节;必修一的时间计算与必修二的农业地域、工业地域、交通运输布局以及第三章地理技术均属于间隔性考查。因而在复习备考时,地球上的大气等五章是复习的重点,在加大训练量的同时,不仅要把教材理解透彻,更要能够学以致用。
3. 综合题体现地理区域性,区域分析成为热点。
综合题的考查相对稳定,延续了前两年第40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第41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的模式,充分展示了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大局观、全球意识、区域分异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考查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区域地理,其考查内容却完全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所学的内容,并没有深入到区域的资源、环境、人文等详细、具体的内容,避免了高考备考要再去学初中教材的问题,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从统计结果来看,气候、自然带、环境问题是三年来一直比较重视的问题,因此在复习中要加大训练量。尤其是工业、农业等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的分析是考试出题重点,试题分值高、难度大,是备考尤其要关注的部分。
二、三年文综地理试题对高考备考的启示
1. 明晰学习主线,构建思维框架。
地理学习的主线要明晰,要确立自然地理做引领,人文地理重运用,图表分析能力要突出的复思路。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科的载体,人文地理知识也都是建立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之上,其发展条件也大部分依赖于自然要素的影响。因此,学习阶段要把学习重心放在自然地理的学习中,要注重自然地理规律的总结,掌握自然地理特征,学会自然地理分析方法。
重点学习的自然地理内容有:
掌握以上重要自然地理要素后,运用地理知识进行产业要素分析、城市布局分析等人文地理内容的学习就有材可用,有章可循了,也就有了构建思维框架的基础。
2. 训练图表分析能力,加强知识运用能力。
图表分析训练要系统和有计划。图表的种类很多,哪些类型可能考查,哪些类型不会考,学生要学会甄别。由于命题专家封闭时间有限,手中材料有限,因此他们往往会根据素材用电脑绘制简单图表,一些难度较大的图表命题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常考的图表基本上就是这么几类:数据曲线图、数据柱状图、饼状图、比例柱状图、曲线和柱状图的结合等。这类图表的难度不是很大,只要耐心、细心地对待,绝大部分同学是完全可以做对的。
图表的分析把握如下几个步骤:一、先阅读图表的名称,对名称中的关键词加下划线,重点分析;二、看横坐标的名称及数据,对应坐标系中点或线标注横坐标数据值;三、看纵坐标的名称及数据,对应坐标系中点或线标注纵坐标数据值;四,对图中的重要点列出要考查的横纵坐标数据值,进行比较。
图表分析归根结底还是数据的分析。因此,读出准确的数据值是图表分析的关键。
3. 把握好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的学习深度,有效降低备考难度。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因为要建立空间想象,大部分同学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学会。纵观三年来高考试题,经纬网与时间计算问题考查较少,尤其在选择题部分还没有考查过。在专家讨论过程中,有部分专家就指出这部分出题难度不好把握,如何力求出新意,会导致试题难度提高,出简单了,考查的意义就没有了。并且各种练习题太多,难以出新意,所以选择题考查的几率不高。但在综合题世界区域地理部分考查的可能性却大大提高,但也基本上把握在能够运用简单的时区知识进行计算就可以了。至于日界线、日期差等难度较大的知识出题者一定会避开。因此,复习备考过程中,学习者一定要把握好必修一第一章的学习深度,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有效备考。
4. 理顺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
虽然两道综合题分别以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作为考查内容,但其实质是考查区域背景下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世界地图与中国区域地图只是作为考查知识的载体,导出所在区域的气候、自然带、农业、工业等考点,再结合区域进行分析,是在自然大背景下的综合考查,并不考查区域具体的地形、地貌、河流名称、矿产、人口等内容。因此,复习过程中基本可以省略初中教材的复习,把重点放在大尺度区域地理的复习上。如世界主要气候分布图、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世界政区图、世界海洋分布图等,按照经纬线规律性的学习。
5. 巧妙处理必修三教材内容。
必修三教材是典型的区域地理知识。但仔细分析三年来文综地理命题,考试中并没有针对必修三区域内容的出题。于是,有的学生或老师就轻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学习,认为学不学都无所谓,浪费时间。但这种思路是错误的,必修三不仅要学,而且要有技巧的去学。之所以近三年高考试题中都没有必修三相关区域的试题,主要是出题者考虑到各地学习不同版本教材的区别,单以某一版本教材作为考试内容会引起考试不公。同时,以教材中的区域作为考点,命题时难以考出新意。因此,命题者都会避开教材中给出的区域。但必修三的学习却不可掉以轻心,它是进行区域地理考查出题的范本,是考试答题的必要参照。必修三学习的重点应放在系统的把握区域分析的方法上面,构建区域分析的框架与体系,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在考试中遇到新的区域问题就可以有规律、系统性的答题。
总之, 把握高考命题的思路是备考的前提,要做到心中有题,脑中无题,学习时才会更关注学习的方法性、系统性,提高备考的效率和备考质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