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媒体时代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全媒体 高校 团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29-0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发生着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趋势之一,就是新媒体平台的不断扩张与全媒体体系的日益完善。BBS、博客、微博、人人、微信、APP等网络载体的相继出现,彻底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效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单靠传统陈旧的工作思路和单一渠道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学生日益增长、多元化的成长需求,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作用下的全媒体方式,对高校学生信息获取、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产生了直接影响,也对高校团工作的建设开展带去了机遇与挑战。
1 全媒体时代背景
全媒体的概念,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媒体表现手段,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最终实现用户以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1]。全媒体也可以解释为综合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表现形式,从各个方位全面的表达需要传播的内容,通过各种传播手段来传播内容,有着载体更广泛、表现形式更丰富、传播聚到更生动的特点。
全媒体时代属于媒体形态上的融合与变革。新兴媒体的不断涌出打破了原先单一媒体的生存格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在模糊,信息内容、传播手段以及媒介终端出现了相互融合的适应性发展。在此新环境趋势下,高校团学工作的建设可以充分拓宽新媒体的传播网络,巩固传统媒体的传播权威,大力拓展更加多样灵活的大学校园文化传播途径,给青年学生更加自由、更加尊重个人思想、更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校园文化传播渠道,进而实现校园文化对大学校园、青年大学生更加有效、全面的覆盖,寻求适合高校团工作发展的正元素与正能量。
2 全媒体时代高校团工作发展趋势
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数是“90后”,青年人作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已然成为了新媒体用户群的主力。当前的媒介环境下,新媒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渗透力,并成为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生存和竞争的关键所在[2]。从人们的使用习惯来看,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以其方便快捷和互动性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在此背景下,探索利用新媒体、信息网络等载体加强团的建设和工作,以弥补传统媒体的单一性与局限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共青团工作秉承“引领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工作理念,必须审时度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现代化高新技术手段,构建互相衔接、沟通顺畅的信息交互平台,在新媒体平台上继续成为青年的朋友。在全媒体大数据时代进程中,团学工作要及时把握青年学生行为习惯的新变化、新特征,根据宣传需求与服务需要充分借助全媒体手段突破传统,推陈出新,进一步做好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主动推进团学工作的数字化、电子化,合理运用全媒体各类传播手段的结合使高校团工作立体化、高效化,不断开拓青年工作的新阵地,深化探索高校团工作的新模式。
3 利用全媒体加强高校团工作建设
经过日常调研发现,目前高校学生集中于人人网、微博及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而在新媒体集体崛起包围的环境下,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关注度和活跃度虽有所降低,但因其信息准确、内容权威、表达系统的特点,内容生产上仍具有明显优势,依旧吸引着一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要利用和发挥全媒体各大平台的优势特点,进一步加强高校团工作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3.1广布各大平台,建立全媒体矩阵体系
在全媒体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团学工作要深入到这些领域中,广布各大信息平台,广泛覆盖高校青年。所谓全媒体矩阵体系,就是以人人网、微博、微信、APP为主的线上平台,以及楼栋电视、校园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介共同构建的完整体系,实现网络、平面、视频、广播、报纸等全领域的互动平台。鼓励基层团组织、学生社团建立自己的公共主页,拓宽展示交流的空间和平台,既增强每一个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通过矩阵集群形成整体的规模效应和影响力,让高校青年学生无论热衷于哪类信息载体都能够轻易获得相关信息。
3.2做精做细做活,实现全媒体分级联动
借鉴人气高信誉好的网络主页的经验,将日常关怀融入信息以及推送功能中,例如在气温季节变化或考试选课等时间节点推送提醒信息,注重用身边人身边事来引起青年兴趣与关注,做到远近结合、以小见大,将信息推送做精做细做活。坚持“铺天盖地”的宣传方针,充分发挥传统纸媒的权威性、公信力以及网媒实时性、扩散力的特点,网络媒体第一现场实时报道新鲜事件,传统媒介对事件背后加以细致深入评论,以此形成有分工、多层次、全时段的分级联动。此外,融合全媒体传播形式及渠道,共同承担起通知、线上调研、线下座谈、主题征集、在线直播、组织报名工作,通过支援转发,技术共享,形成联动效应,互相补台,以此扩充团学工作的影响范围,增强其覆盖面。
3.3树立典型标杆,塑造全媒体文化品牌
着力提升新媒体网络平台关注度、活跃度和新鲜度,逐步成为青年学生想看、要看、必看的者和代言人,成为形虚而内实的青年之友。依托网络工作室,树立典型标杆,挖掘创作新媒体网络文化作品,例如覆盖广大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娱乐消遣、生涯规划等方面需求的在线专栏等内容,把握思想动态,引领学生正向思潮。同时开展线下媒体人论坛、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全媒体文化活动,聆听青年学生和来自社会的声音,发掘自身个性化优势特点,以此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网络文
(下转第31页)
(上接第29页)
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塑造广为人知的全媒体文化品牌,开拓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和新渠道。
3.4灵活话语体系,注重全媒体效能辐射
在全媒体时代,青年学生日常用语习惯呈现鲜明的网络化、现代化、多变性特点,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应当要灵活话语体系,游刃有余的与青年学生对话沟通。主席在二零一五年新年贺词中运用了“干部也是蛮拼的”,“为人民点赞”等贴近民众,深的人心的字眼,让更多当代青年更好理解贺词中释放出来的信号与讯息。而相较之下,现在很多的传统媒体依旧存在抽象空洞、不接地气的现象。高校团工作的开展需要不断适应,在引领青年的工作中做到“顶天立地”,在宣传理论、政策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的立场,主动贴近青年学生网络语言体系和表达习惯,充分利用数据、图表等灵活方式直达信息内核,将信息有效传递、分析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内涵。
4 结语
全媒体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优势在高校团学工作中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信息模式,互通有无,形成资源共享,有利于高校青年开阔思维,交流思想,释放压力,能够能更好地发挥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础性载体作用。总而言之,全媒体平台更易于发掘典型、更便于信息、更敏于突发事件、更强于引发共鸣。
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全媒体的应用与发展对共青团工作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唯有尽早地介入新渠道新方式,树立起可信可靠的话语形象,才能在青年工作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为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相信通过深入研究各平台的应用效能,探索新的沟通方式,逐步建立起传统手段和新媒体互为融合的有效渠道,积极推动新煤体与高校团学工作的融合,吸引学生眼球,丰富校园文化形式,提升工作质量,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熊志忠.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思考[J].江苏教育宣传,2013(4).
关键词:全媒体;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9-01
人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受到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手机和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娱乐放松的主要工具。在现今的全媒体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互动性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自身素质水平直接体现在其是否有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因此在全媒体环境下探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特点
目前人们不仅仅依靠报纸、杂志和传统电视广播来获取资讯和信息,更多的是使用微博、博客、微信和社交网站来进行信息交流和获取信息,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全媒体的影响,可以说全媒体已经成为了我们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大学生来说,全媒体是他们非常喜欢且乐于接受的信息传播工具,因此利用全媒体平台来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概念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心理顾忌较小
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能使用网络这个平台,信息受众和传播者都是身份不明确的,人们不再是面对面而是使用表情和文字交流,网络环境是虚拟的,因此人们的心理距离也缩短了,人们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消除了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实际上全媒体也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空间,高校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与大学生结交为朋友,减少大学生在面对面交流时可能存在的顾忌心理,可以针对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疏通。
2、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不论是微信、微博还是论坛等,既能在电脑上使用,也可以在手机上使用,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让沟通交流突破了空间限制和时间限制,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即时教育的可能性。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传递基本不需要时间,高校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手机或者电脑与大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引导和教育,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强化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3、开展开放式教育。全媒体不论是传播方式还是传播内容和传播时间,都具备很强的开放性。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可以使用最新的权威资源,让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变得多元化,而这种教育方式也不会受到工作日的影响,因此其开放性和灵活性都较强。网络是开放和自由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信息和获取信息,这也代表了人们都在潜移默化的接受社会责任感教育,教师也不再是唯一拥有和传播知识的人,学生可以使用论坛、搜索等方式得到关于社会责任感的知识,让这种教育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开放。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原则
1、责任和自由统一
在全媒体时代,身份和地位的界限不再明显,人们都是平等的,信息的传播也更加便捷,网络实际上是人人都可以使用的公共空间,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为所欲为,只有在担当责任的前提下才能享有自由,因此社会责任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好引导,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
2、批判与认同统一
大学生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会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容易被异化甚至迷失自我。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面对海量的信息,批判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辨别不良信息,独立思考,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策略
1、加强教育主体全媒体素养
全媒体时代对教育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除了要积极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充分利用全媒体的优势,积极使用网络上取之不尽的资源,及时更新教育素材,学会运用网络文字、图像和网络语言表达思想和意见,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再者要培养大学生的全媒体素养,在全媒体时代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教师可以是教育主体也可以是受教育者,因此高校应积极整合资源,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加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同感。
2、扩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载体
教育需要载体作为条件和支撑,全媒体平台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平台,高校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校园实践活动和校园活动等作为教育载体,也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来完善和创新其他载体。
3、认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规律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心理都有很强的影响,要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就要认清大学生行为思想的发展形势,主动运用各种媒体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工作,通过大学生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责任感教育,力求得到他们的认同并接受。全媒体时代,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因此高校应专门组建一支社会责任感教育团队,加大人力和资金投入,针对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开展针对性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提高教育效率,改善教育效果。
在全媒体时代,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体系,将主流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杨 静.试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和教育对策[J].亚太教育.2015,(29):33.
“内容为王”依然是广播焕发新生机的制胜法宝之一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在主题演讲中强调,在全媒体时代,广播改革的背景虽然变了,但广播的改革方向没变,依然是以“内容为王”。注重内容建设,以优秀的广播节目吸引听众是广播发展的一条不变的真理。新媒体时代,优秀的广播节目内容资源仍然缺乏,广播节目的最终竞争不在技术而在内容上,“内容为王”是广播媒体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永恒趋势,也是广播媒体取胜的法宝之一。广播如果能够制作出优秀的节目内容,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仍然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提出,四网融合时代广播发展的机会之一是内容的创作与生产。在媒介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媒介而是媒介终端上有附加值的内容,因此,广播媒体发展的关键仍然是内容。全媒体时代,音频的载体和平台日益融通,广播不再被称为广播,而是成了音频媒介。在新媒体上,一个好的内容可以在多个平台上实现其价值,在渠道不断扩张的同时,内容的质量才是竞争取胜的关键和根本。因此,传统广播应注重内容的开发与创作,不断提高内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促进内容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申启武教授认为在全媒体时代,内容生产是广播发展建设的第一要务,“内容为王”是广播发展革新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传统广播来说,只有创作出优秀的内容产品,才能永葆生机。因此,传统广播应致力于内容生产的建设和创新,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内容产品。
广播“迎娶”新媒体,融合创新才能永葆青春
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逼迫广播进行改革,思考新的出路。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将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比喻为新媒体的“逼婚”,即新媒体“逼着”广播迎娶这个“新嫁娘”,组成新的家庭。只有与新媒体联合发展,传统广播之树才能常青。传统媒体在走全媒体之路时必须抓住恰当的结合点,不应贪大求全、全面出击,而应抓住一点,集中发展,实现内容或渠道等方面的优势突破,将单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他认为手机广播就是一个待挖掘的潜力区。如今,手机网民已达3.18亿,而收听手机广播的仅占总人数的3.5%,手机广播还有很大的市场等待开发。另外,广播与微博的融合也是一个创新之举。如今,国内300多家电台已开通微博,广播利用微博的内容资源进行节目内容预告和更新,加强了与听众的互动。因此,广播走与新媒体融合之路是实现广播转型和发展的不二选择。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张云江结合广东电台的实践,作了题为“新媒体:广播发展的新机遇”的演讲。他回顾了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历史,结合实际经验,论述了传统广播应借力新媒体,“善假于物”,主动适应商业和技术变革潮流,以新思维武装自己,赢得发展空间。他认为,当广播遇上新媒体时,应当采取不同的手段与之进行优势互补,开发多媒体资源,走全媒体传播之路。广播只要“大胆探索、精耕细做”就一定会有好收成,传统广播应积极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使广播不但听得见,还能看得见,挖掘广播发展的新潜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申启武教授认为在当下社会,网络媒体的发展势头虽然很猛,但是网络媒体的品牌效应不强大,传统媒体依凭其多年来的品牌建设优势,通过跨媒体合作与全媒体融合,可以有效地将自身的缺陷进行弥补。如今兴盛的“微电台”就是传统广播和网络新媒体的完美结合。“微电台”为听众开辟了新的接收渠道,加强了传统广播与听众的互动,优化了传统广播的传播效益。传统广播应在全媒体融合上开辟新的战场,将自身的优势与新媒体的特点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实现广播的新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国外传统媒体创新之举的借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以纽约时报集团和BBC为例,讲述了国外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发展策略,提出后Web2.0新闻时代的广播媒体策略应趋向个人化、移动化、互动化、平台化和社区化,广播媒体将由内容提供商转向聚合型媒介平台。如今,国外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开发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英国五大公共广播服务机构相继开发网络平台,打造展示媒体内容的新平台。BBC开发了多种新媒体业务,其中的3G技术打破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界线,实现了广播、电视、网站、移动终端等传播渠道的大融合。BBC个人化的广播电视台,植入社会化媒体,注重受众的高度参与性,为听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我国广播的发展可借鉴移动媒体、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开辟多种新媒体平台,推动广播内容的整合与个性化定制,促使传统广播走向个性化、互动化、移动化和社会化,打造个性化的广播媒体新平台。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覃信刚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广播强国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我国的广播事业要发展,必须借鉴世界广播强国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办有中国特色的广播,推动全国广播建设的发展。他认为世界广播强国有以下几个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一是法规的引领,即开放管制,鼓励竞争;二是实行双轨制,将公共广播与商业广播分开发展;三是创办类型化的电台,进行受众细分;四是进行全覆盖;五是实行本土化和广播网联播;六是广播的直播与互动;七是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八是良性的市场竞争;九是广播人的职业精神。他还结合国内广播发展的现状,论述了我国广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国内广播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建议,并进一步认为我国建设广播强国的总体思路和主要途径应是:加快构建有利于广播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稳步开发频率资源,实施全国全覆盖;开办有中国特色的类型化电台;建立全国性的应急广播体系;推进广播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强新媒体建设,坚定不移地把传统广播做大做强,进行媒介融合、台网互动与全媒体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建设机制,推动广播的后续发展,为广播的未来发展培育人才。
发扬广播独特的听觉优势,大力进行节目创新
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特点,既是弱势也是优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认为广播使听众从疲劳的用眼时代中解脱出来,给听众带来娱乐和放松;广播私密性、交流感强的特点特别适用于谈话节目。因此,充分利用好广播谈话节目这个平台,制作出优良的谈话节目,抓住听众的耳朵,加强与听众的思想交流与情感交流。他认为广播谈话节目只要有正确的导向、合理的编排、给力的主持人,就可以办得好。在转型时代,广播人应重视谈话节目这一阵地,大力进行节目创新,办有情感的、有思想的、知性的广播,把谈话节目做足做精彩,打造广播谈话节目精品,将广播所具有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广播的伴随性和移动性等优势使得广播在汽车广播、交通电台、移动广播等领域开辟出新的疆土。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董传亮结合浙江台的实践谈到汽车广播的发展前景,认为如今广播的车上收听量已超过家庭收听量,交通广播的广告吸附能力日益增强。广播应抓住移动人群这一块,集中力量办好类型化、有特色的汽车广播,发展汽车新闻台,汽车财富、音乐频率,办好交通台的节目,大力开发移动广播等,注重汽车广播、交通电台节目的创新,将车上的听众牢牢抓住。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汪良由珠江经济电台改革的开端讲到现阶段广播改革的发展状况,他认为珠江经济电台的节目改版奠定了中国广播节目改革的基本方向,即主持人、大板块直播、与听众互动这三方面,对后世影响较大,此后的广播节目改革均离不开对这三者的创新与完善。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总编辑卢文兴结合对台的广播策略和关于两岸话题的广播,论述了广播对台宣传的策略和重点。他认为在对台的文化传播中,应加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传播,树立新的传播观念,纠正重历史文化轻现实文化的偏向,要善于将深层文化转化为表层文化,重视以岛内同胞的视角解读创新文化,实现对台广播的本土化和全覆盖。
“受众变用户”――新形势下受众观念的转变
全媒体时代,个人化、移动性媒体的兴盛使得受众的观念得到极大的转变。在这个人人皆传者、个个皆中心的时代,受众的个性与需求受到极大的重视。以受众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广播媒体在革新中要转变受众观,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听众的分类、特点与喜好,细分听众和市场,办精致精细的广播,更加注重对于听众兴趣和需求的考察,力求在各方面使听众的体验达到满意。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提出全媒体发展的关键在于平台的便携和移动性、服务的个人化与个性化、受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听众是生产者亦是消费者,这几点无不是从受众角度出发来考虑的。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开发新媒体传播平台,以便于听众的收听;在节目中增强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将广播节目与服务进行个性化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听众的需求。作为消费者的受众,是媒体发展必须争取的关键群体,因此,广播媒体应更加注重听众研究,致力于打造听众喜爱的广播节目。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朱磊副教授认为,微博的兴盛使得受众变成传播者,广播传播的主体多元化,听众已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有着主动性的用户。广播与听众的关系经历听众受到电波刺激的反应关系模式,到沟通反馈互动的珠江模式,再到如今的邀约创造分享体验模式,广播与用户之间形成了互动关系体验网。这是听众观念转变的结果,也是广播对于听众重视的表现之一。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丁钊副教授探讨了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的品牌管理,他认为受众在媒介内容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广播要树立“用户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技术和手段,为听众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努力提供更多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在新观念的引领下,精心打造全媒体时代的广播新媒体。
关键词:全媒体语境;媒体融合;电视播音主持
一、引言
当今社会是高度信息化和科技化的社会,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在我国主要依靠各个社交媒体和新闻客户端来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但是在大媒体下还有无数个自媒体,甚至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信息源,这样的情况造成了全媒体语境,有着巨大信息资源充斥在整个社会环境当中,每个人都在扮演信息的接受者和传递者,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让电视播音主持获得长效发展,就必须激发电视播音主持的创新意识。
二、全媒体语境特点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推进,人们不再只能够通过电视和报纸这些传统媒体来了解和获取信息,新兴的社交媒体逐渐成为大众了解信息的主流媒介,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媒体的体系在持续增长,其覆盖面和影响力也在显著提升,代表着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必须要进行自身的创新和转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视媒体就此落伍,相反它在不断地突破自身进行创新的时候和新媒体一样具有着生命力,在海量信息不断涌入以及人人自媒体的情况下造就了全媒体语境,在这种语境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能够协同发展,共同进步[1]。以下对全媒体语境的特点进行介绍:首先,信息全面性特点。全媒体,顾名思义,意思就是媒体形式的多样性,各种媒体形式得到共同的发展,信息在科技的带动下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地向外扩散着,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广泛地进行传播,所以在当今时代下全媒体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其次,交流互动性特点。全媒体语境的兴起,推动着当今时代科技实力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催生了各种智能终端能够帮助人们在各个社交网站上面畅所欲言分享资源和信息,所以在全媒体语境下,信息带有着极强的交流性,人们在当今时代能够感受到的社会参与感也更加强烈。
三、全媒体语境中电视播音主持发展对策
(一)提升播音主持人员的播音能力由于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逐渐普及和应用,推动了移动媒体也在紧跟时代脚步,社会发展的节奏为全媒体语境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以往没有发展成现在全媒体语境之前,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通过电视新闻播报,因为电视也成为传统媒体的代表,所以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相应的也就成为了传统媒体的行业[2]。现如今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快速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电视传统媒体行业的发展,在全媒体语境中,电视播音主持要想获得广大的观众关注度就必须要提升主持人的播音能力,播音主持人员在电视播音主持节目中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和义务,他不仅需要将新闻完整准确的播报给观众,还需要针对这样的社会新闻进行犀利的点评。由于他的话语带有一定的引导性,所以播音主持的主持功力会对整个电视节目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相关人员需要提升主持人的播报能力和相应的专业素养,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强化电视播音主持的影响力。
(二)对主持风格进行创新尝试我国的媒体环境行业,在近几年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4G在全国已经全面得到普及,5G的时代也即将到来。新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各类媒体丰富多彩的节目层出不穷,无论在网络平台、还是其他平台,都吸引了大量的人群关注。这其中,有节目本身具备吸引力的原因,也有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体现其中。独具一格、特色鲜明的主持人往往能够更加吸引更多的目光。因此,要在主持风格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使主持风格与节目融为一体,相互促进、互相提高。在主持相对严肃的节目内容中,必须要做到态度端正、表情端庄,如在主持相对活跃的节日时,则可以发挥风趣幽默的一面,以此来进一步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主持人要努力在主持的风格创新上下功夫,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把自身主持的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都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三)建立电视播音主持与其他媒体的联系所谓媒体融合,就是在现如今普遍的互联网环境下运用新技术将各种媒体平台的资源进行一定的整合,加强媒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实现产业共融,并且形成集约化、集团式的管理运营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资源整合的最大效益[3]。在这样的发展情况下,电视播音主持要想获得长效的发展就必须要建立与其他媒体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故步自封,相应的从业者对于信息需要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够及时捕捉到社会关注的相应信息和话题,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考虑电视媒体的未来发展,积极寻求并获取相应的信息资源,增加电视播音主持在媒体信息受众中的受欢迎程度。
一、高校德育工作观念更新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全媒体知识,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并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适应这个信息化的大时代需要。1.了解全媒体知识,接受全媒体时代的教育理念全媒体的突出特征就是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的个性化与社群化。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全媒体的含义与特征,打破传统的德育工作教育模式,积极融入全媒体德育工作的大环境中去。2.掌握全媒体知识,运用全媒体开展德育工作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全媒体的技术手段、应用方式,运用全新的教育技术和方式方法开展德育工作。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另一方面,要对德育工作创新模式进行全新探索。
二、高校德育工作组织方式革新
传统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面对面交互的社交方式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师生之间有情感、眼神甚至肢体上的互动与交流,有一定的德育效能。但这种传统德育方式也存在弊端,比如说,教师在校时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当面交流使学生某些问题时学生会难于启齿,遇到一些困难时不能向老师和盘托出;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安全感,以及二者之间的信任缺失,不能做到有效沟通等。而社交网络、即时通信软件等全媒体方式可以为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打开新的德育教育局面。1.开学新生教育,及时建立社交群,为今后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新生教育是让大学生迅速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教育,大学新生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为学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开展新生教育时及时公布社交群号,让大学新生及时加入;第一时间解答学生疑问,会为今后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2.常规事务管理通过QQ群及时解答疑问为学生排忧解难通过广泛运用全媒体,常规事务管理工作效率会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社交网络的即时互动可以打破时空障碍,使沟通更加畅通。比如说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把握与监控,以及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和不良情绪的及时疏导等。3.学生评奖评优以及心理普查等可以发起网络投票和网络问卷在全媒体环境下,针对学生评奖评优,教师可以对候选人发起网络投票,这样会方便、快捷地统计出评选结果。而对于学生的心理普查,选择相对低耗环保的无纸化普查,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可以较为迅速地分析和总结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高校德育工作技术手段创新
“要积极吸取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高科技化。”当前,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全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正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已成为重要的大众传媒。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采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改进和更新教育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1.熟练掌握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基本功能有些老师面对全媒体的冲击时,选择了故步自封。德育工作者应该打破僵化的工作方式,熟练掌握社会网络和即时通讯工作等这些在德育工作中运用非常广泛的全媒体,对于基础功能的掌握和熟悉是最基本的要求。2.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全媒体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德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使其成为德育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群体是全媒体的受众,他们求新、求快,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和新颖软件,教师要想德育有效,就要把握住大学生的这个特点和特质,做到与时俱进。
四、高校德育工作内容求新
彭兰,女,1966年10月出生,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26年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浦尔(Ithiel de Sola Pool)在他的著作《自由的技术》(Technology of Freedom)中指出,一个称为形态融合的过程正在使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这既包括点对点的传播媒介,如通信、电话、电报,也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一种单一的媒介,无论它是电话线、电缆还是无线电波,将承载过去需要多种媒介才能承载的服务。另一方面,任何一种过去只能通过单一媒介提供的服务,例如广播、报纸、电话,现在都可以由多种媒介来提供。由此,过去在媒介与它所提供的服务之间存在的一对一的关系正在被侵蚀。
浦尔所指出的这样一种媒介融合趋势已经在20多年的实践中得到证实,而且在近年来得到快速推进。传媒业顺应这一趋势进行的变革也在不断深化。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传媒业更多的是用“全媒体化”而不是“媒介融合”这样的词来描述他们正在进行的这场变革。但是,媒介融合是否就等同于全媒体化?我个人以为,全媒体化只是通往媒介融合的未来的一个途径,是一种阶段性的战略。从全媒体化到媒介融合,这之间还有什么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对此,实践尚未做出足够的回答。本文试图通过全媒体业务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来分析全媒体化的更深层意义,探析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的可能路径。
一、全媒体新闻如何才能成为融合新闻
尽管全媒体新闻近年来在媒体尤其是报纸媒体谈论得很多,但从受众那端看,有了电视,有了互联网,全媒体新闻就已经形成了。那么现在的媒体所谈论的全媒体新闻业务究竟有何意义?如何才能真正形成适应媒介融合时代需要的新闻模式?
全媒体新闻是融合新闻的基础,但并不必然等同于融合新闻。全媒体新闻业务的发展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全媒体扩张式,即注重手段的丰富与拓展;一种是全媒体融合式,即在拓展新的媒体手段的同时,注重多种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显然,只有全媒体融合式思路,才能真正发掘出全媒体业务的价值。
全媒体融合业务体现在两个层面:
其一是在同一平台上特定主题报道中的多种媒体手段的深层结合。也就是说,不同手段的报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分散的、彼此独立的。一个多媒体报道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报道方案:每一种手段发挥其特长,不同手段之间取长补短,真正产生“1”+“1”>“2”的效果。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将这样一种多媒体的整合,称为“状态式的生成”。即要使多种传播渠道打破传统的单一模式,提供不同的表达方式。面对不同的状态,要选择性地发现相应的表达方式。??如果各种手段只是同一角度的重复,或者只是不同媒体手段的简单堆积,那么,就很难产生增值的效果。甚至因为传统媒体涉足它过去不擅长的领域,反而会带来某些形式的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准的下降。
其二是各种媒体平台的报道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全媒体新闻既意味着多种媒体手段的应用,也意味着多种平台的利用。全媒体新闻的理想境界,是针对不同平台的特点,将一次采集的素材,在多个平台上多次利用,并且形成一个合理的报道圈。在这方面,国内一些媒体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例如,烟台日报的多平台策略是,对重大新闻的报道,采取手机报多点发送、网站滚动播报、电子纸移动报同步传递、视频节目跟踪解读、纸质媒体纵深报道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也可以通过多平台的共同作用,来提高传播效果。
尽管做出上述两个判断并不困难,但是,要在实践中充分认识融合新闻的特性,开发出富有效率的业务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发展模式是多种而不是一种。
融合新闻的一个基础性支持是编辑部的机制。许多媒体也正是通过编辑部机制的改变来宣告全媒体战略的开始。2008年3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该中心相当于集团内部的通讯社,它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总编室,在中心内部起新闻指挥作用,在子媒体间起协调作用;二是采访部门,负责日常采访;三是数据信息部,负责稿件标引、背景资料搜集、针对大事件的前期资料整理以及视音频素材的编辑整理。此外,集团还创办了一个虚拟组织――YMG特别工场,一旦有突发或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由全媒体新闻中心牵头,其他各种形态媒体临时抽调人员组成,因事而设、事毕即散。
在这样一种机制里,我们能看到两个本质性的变化:一是传统的编辑部门拓展成为数据信息部,它的职责不是针对单一的稿件进行单一的编辑,而是针对每一个报道对象进行全面的数据收集、梳理与整合。二是针对重大的多媒体报道任务,以团队运作模式来应对。烟台日报的做法是每一次都组成临时性的团队,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为每一个报道任务进行最优的人员配置,但是,它也存在一定问题。团队实际上需要磨合,团队成员需要通过多次的合作来达成默契,而因事而设、事毕即散的模式,可能不利于稳定的团队的形成。也许,另一种可以探索的思路是,将采访部根据不同采访任务编成若干固定小组,一般任务由对应的小组完成,特别重大的任务则可以进行招标。
二、“背包记者”是否是融合时想的记者?
除了编辑部机制方面的变化外,全媒体业务还需要具备新技能、新思维的记者作为支持要素。
在全媒体时代,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做法也许具有普遍性。它为全媒体中心的记者配备了较为齐全的采访“武器”: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移动、联通两种无线上网卡,一台照相机,一台摄像机,一部智能手机,可以同时满足手机报、网站、电子纸移动报、纸媒文字图片需求以及网站、户外视屏的视频需求。??在国外,有人将这样的记者称为“背包记者”。
尽管打造“背包记者”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一种做法,但是,“背包记者”是否能应对一切报道任务?
从实践来看,“背包记者”的出现,是媒介融合时代的一个阶段性特征,但是,它只是融合时代的一种记者模式,而不是惟一的,也并非最理想的。
全媒体化生产,其复杂程度显然要超出任何传统媒体,对于从业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似乎是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必然选择。因此,美国许多新闻院系都在开设“媒介融合”专业,希望给予新闻业未来的从业者更全面的技能训练。
这种思路当然没有错,但是,要让每一个记者编辑都能精通所有类型的信息的采集、加工的工作,又是不现实的。要求技能的全面,也许是以牺牲技能的精通程度为代价的,是以降低报道的专业水准为代价的。全媒体的训练,也许并不在于让新时代的记者编辑总是身兼数职,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更多地是要让他们形成一种全媒体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面对一个新闻题材时可以很快地做出判断与选择,规划出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报道的方案,并且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现实中,除非是一些不太重要或内容简单的报道,否则,要完成全媒体或多媒体的报道,特别是重大题材的报道,并不能依赖一个人。它仍然是一个分工与合作的过程,这种分工与合作甚至可能会比传统媒体时代更细。拥有多媒体技能的记者们更多地是需要了解自己在一个大的报道架构中所处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如果说传统媒体时代的记者和编辑像是在进行乒乓球、羽毛球这样的个人竞技项目,他们的个人能力是制胜的惟一要素,那么,全媒体时代的记者与编辑,则更多的是在参加足球、篮球这样的集体竞技项目,每一个人既要有个人的角色定位,和与此角色相适应的精深技艺,又要有集体配合意识,能认识到自己在每一次进攻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全媒体化是否是媒体产品发展的惟一思考
目前,中国媒体全媒体化的一个直接表现,是产品形态的多媒体化。但是,从具体产品的策略上来看,全媒体并不等于所有媒体,针对自身的特点,针对特定的市场,组织起一个合理的产品链,实现现有产品的合理延伸与适度丰富,才是切合实际的。
全媒体时代的产品变革,不能依赖全媒体化这一个方向上的思考。重新认识数字时代媒体产品的内涵以及生产主体的变化,是更重要的观念变革。因为,新的技术已经赋予了媒体产品更广的含义,也为媒体产品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可能。
除了全媒体化之外,媒体的产品开拓还需要同时结合以下几种思考:
产品的全方位性
网络媒体的发展已经揭示了这样一个方向,那就是:新技术条件下,媒体的产品必须超越“内容为王”这样的单一视野,需要把内容、服务和社区等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用户与媒体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牢固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全媒体化发展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为媒体的新闻产品提供新的平台,还在于为多元化产品提供新的空间。
产品生产的双边性
过去媒体的产品生产是单边的,也就是说,它仅仅依赖于媒体这一边的力量。但无论这端的力量多么强大,所提供的产品也必然是有限的,至于个性化的产品就更无法保证。只有把用户那一端的力量激发出来,双边共同生产,两者之间有效互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媒体产品的多样性以及个性化。开拓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也许更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调动受众的积极性,为他们参与媒体的产品生产提供途径。
产品的可重组与再分发性
浦尔在提出媒介融合的可能性时,还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分化(divergence)与融合(convergence)是同一现象的两面。”
媒介融合意味着各种媒体产品有了共同的平台基础,也就是说多种媒体的产品集中到一个共同的渠道有了可能。业务形态的整合,也将使各种不同媒体的内容产品最终汇流为一个大市场。原有媒体市场的界限可能不再那么分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媒介融合带来的是一个单调产品市场。产品的进一步分化,也就是说丰富、多元和个性化的产品,应该是媒介融合追求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技术条件的支持下,产品的个性往往是由用户的选择来实现的。例如,在网络中,RSS、Widget等技术,都可以帮助用户实现在一个页面中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内容。在手机平台上,这种趋势也在显现,例如,在美国,Iphone的用户可以在Itune商店里寻找各个不同的服务提供者提供的内容,在手机中组织起一个“个人门户”或者说“我的媒体”。
我个人以为,在未来,用户自己将各种来源的内容、服务组织起来形成的一个个“我的媒体”将极大地冲击现在的每一个专业媒体的平台。现在的集中式信息消费将变成分散式消费。
如果媒体提供的产品都只能面向自己的平台,那么就会制约用户那端的使用。因此,提高产品的可重组性(例如,将内容包装成RSS种子、Widget等),提高产品的再分发性(例如,通过多种途径嵌入到其他服务商的服务中),是争夺未来市场的重要途径。
总体而言,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全媒体化”这一个方向之外,还必须关注另一个方向,那就是传媒业与用户关系的改写,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品内涵与生产机制的变化。
四、全媒体化是否一定要构建全媒体平台
在国内外许多媒体的全媒体探索中,构建全媒体平台似乎是全媒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是否每一个媒体机构一定要构建全媒体平台?
正像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一样,一个媒体机构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撑下,一个媒体机构的平台向所有媒体形态扩展,是否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呢?可以想象,并非每个媒体都能作出正面回答。
新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传播内容的控制与平台及渠道的控制这两者的分离。这既是因为传播平台与渠道技术最初产生于传媒业之外,这些技术的控制者也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着传媒业的整体格局,也是因为全媒体时代是一个产品构成更复杂、产业流程更复杂的时代,技术难度也增加,传统媒体面对这些技术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媒介融合时代更有可能出现信息的包装及平台的提供走向专业化的趋向,在电子报纸、电子杂志及手机媒体领域,这种专业化趋向已经显现得较为充分了。实际上,多个行业共同作用改写传媒业生产流程与格局,正是媒介融合的一个更重要的方面,也正是媒介融合区别于传媒业的“全媒体化”的一个本质方面。
此外,上文也提到,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用户在未来更可能是通过自己的“个人门户”来进行信息的获取,每一个专业机构提供的产品,作为整体存在的意义会削弱,而它的化整为零的“打包”内容,更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其价值所在。因此,媒体在考虑整合式发展的方向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分散式发展的新途径。
这上面两个方面的变化都意味着,一个媒体的全媒体产品未必一定要完全通过自己的平台。与内容包装商、渠道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等共同完成产品的多种形式生产、多种渠道传播、多种平台“贩卖”,可能是媒介融合带来的产业重组与流程再造的更深层含义。
全媒体化不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全媒体平台,但是,全媒体化的这个过程,也许是每个媒体要经历的。这正像当年网络的冲击。也许网络化并不一定要意味着媒体建立自己的网站,但是,通过其他网站传播自己的产品,吸引网民的力量来参与媒体生产,增强媒体的竞争力,都是网络化的表现。类似的,全媒体化的含义,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一个全媒体的市场格局中寻找自身新的定位,构建自己的产品体系。
其次,在全媒体的思维下,去重新思考媒体的业务模式,特别是新闻业务模式。
第三,全媒体化不仅要为媒体自身的产品提供传播途径,也要为受众的参与提供空间。
第四,全媒体化不仅是传媒机构内部的流程再造,也是一个重新定义自己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寻找合适的外部合作伙伴的过程。外部合作,是使媒体产品真正完成全媒体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在全媒体的平台的发展方面,会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这正像当年媒体所建设的网站。最终能在平台上胜出的,只是少数几家媒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机构面对媒介融合的浪潮,可以无动于衷。上述提到的各种角度上的全媒体化,是媒体新一轮竞争的焦点,也是走向媒介融合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enry Jenkins: Convergence Culture, P10, New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
②尹明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媒介形态思考》,载《传媒》2008年第10期。
关键词 全媒体视域;交通广播;新闻分众化;传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 154-0020-02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也是一个全媒体的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汽车的使用量也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还有广播的收听,广播成了汽车上最有收听价值的媒介形式。于是,人们把交通和广播巧妙的结合了起来,于是便出现了今天的交通广播。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交通广播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从探索初期趋于成熟阶段,交通广播已经受到当今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
1 交通广播的特点
当今,伴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最早的广播媒体有逐渐弱化的趋势。然而因其便捷,伴随性强等特质,它有着其它媒体不可忽视的作用。广播是私家车、出租车上必不可少的新闻媒介。私家车上有了广播,车主可以很快捷的知道交通道路上的所有信息,比如某某地因什么情况堵车,某某收费站因什么特殊情况被封闭,某某路口施工完毕,正常通行等,这些都为车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为车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信息。城市的出租车上有了广播,司机就会清楚地知道整个城市的交通情况。比如某某路因暴雨天气导致路面积水的现象,无法正常通行,需要绕道等,这些即时的信息,会为车主和乘客带来很大便利,节省了车主的时间,也节省了乘客的时间。广播是人们生活中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的途径,比如,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像“5・12”地震,在灾难来临之后,因为突况造成停电,停水,电路不通,公路,交通都受阻,广播是灾区人民获取新闻信息的唯一方式,因此,广播具有便捷的优点。除此之外,广播还具有信息及时准确的特点。比如,广播早报上说今天几点到几点会出现能见度小于多少米的雾霾,提醒市民做好出行防范工作等,这些通过广播滚动播报出来的天气预报,信息非常及时准确,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2 全媒体视域下交通广播新闻分众化传播发展
全媒体视域下,媒介信息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以文字、声音、影像、动画和网页等多媒体的手段,利用电影、电视、杂志、报纸、广播、音像和网站等这些不同的媒介形态,对一些网络信息进行融合,帮助用户实现以电脑、电视和手机这些终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从而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目前,已有不少全媒体传播指数的出现,比如全媒体春晚收视、“马航失联”卫视全媒体传播指数、2014“两会”全媒体传播指数等的播出,电视界全媒体收视传播的应用也逐渐被业界所接收。全媒体是人类掌握信息量最大最全面的手段之一,它不排斥传统媒体单一的表现形式,全媒体所体现出来的不是“跨媒体”时代媒体间的简单链接,而是媒体间全方位的融合。
在全媒体视域下,为了把广播新闻做大做强,一定要注重品牌栏目的打造,对于广播新闻节目而言,它的品质比数量更重要。而对于广播节目的播报,除了首播之外,还可以实行隔时间重播的形式,因为对于品牌类的栏目,人们不会反感,反而会百听不厌,因此可以间隔一定的时间对广播新闻播报一次,这样不但能够提升新闻栏目的品牌形象,还能提高广播新闻的收听率。基于广播新闻自身的特点,因此它的受众比较广泛。在分众化传播的今天,人们对外界信息的分类,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媒体为了迎合不同的大众群体,为了迎合大众群体的不同需求,便对广播新闻的制作更加用心和细致。以很多电视频道而言,其电视频道的名称经历了无数次的更改,例如中央电视台的财经卫视,最早叫经济综合频道,而现在叫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新闻广播节目也做得更全面,更有针对性,更专业。全媒体时代,交通广播发展迅速,新闻分众化的特点越来越明确,在全媒体视域下,交通广播新闻分众化也更具有发展前景。
3 全媒体视域下,交通广播发展的注意要点
在全媒体视域下,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交通广播新闻的分众化传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条件。交通广播新闻分众化传播,为交通广播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内容设置,取材范围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
3.1 交通广播的内容取材要准确
广播具有便携,及时,信息准确的特点,那么,不容置疑的是大众对其的重视程度,因此,为了能够让广播受到更多群体的欢迎,对广播新闻的内容取材,要务必把握好它的准确度,尽量选取大众热爱的,关注最多的,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典型内容进行播报,吸引大众收听,提高交通广播的收听率。
3.2 交通广播的取材范围要恰当
在对交通广播的内容取材时,一定要注重范围的考虑,广播新闻内容的取材范围务必要恰当。新闻编辑人员在设置新闻内容时,取材范围不能太广泛,否则容易让听众抓不住新闻重点,同时取材范围不能太狭小,否则又会凸显不出广播新闻的主要内容。因此,广播新闻内容的取材范围一定要恰到好处,做到游刃有余。
3.3 广播节目的内容要长短搭配
对于广播节目而言,大众在收听的时候,对节目收听时间的长短也有要求。比如,有的听众热衷于都市快报类的,新闻内容短小精干,播报的内容清晰明了,给人一听就明的感觉。也有的人热衷于听长故事以及探索性新闻事件,这部分听众对新闻的事件细节和具体过程比较感兴趣,因此,新闻编辑人员在广播内容的长短上要控制好时间,对于一些简单的新闻事件,尽量用简短的语言进行播报,对于故事性、悬念性和侦探性的一些新闻事件,应该用较多的语言进行描述,使得新闻事件的过程被剖析的更清楚,帮助引起听众的关注,引发听众对广播新闻的收听兴趣,提高广播新闻的收听率。
3.4 广播节目一定要凸显出它的特点
不同的人群了解新闻的方式不同,对于有车族而言,他们习惯通过广播这种媒介来收听新闻,利用广播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民生动态。那么,广播新闻在播报的时候,必须要凸显出它的优点,包括广播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这些都是广播新闻具备的特点和优势。当某某地方发生某某事件时,在进行广播新闻播报时,播报时间一定要及时,适应大众的需求,不能出现上午发生的事情,晚上才进行报道的情况,这样做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广播新闻的时效性这一特点,这也就降低了广播新闻的关注程度,因此,广播新闻务必要凸显其时效性,真实性和及时性等特点,要大力发展广播新闻事业,努力让广播新闻为大众的生活带来切实的便利条件和贴心服务。
【关键词】全媒体 在线出版 中文在线
一、全媒体出版概述
全媒体出版(Federated Media Publishing),即图书一方面以传统方式进行纸质图书出版,另一方面以数字图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平台、手持阅读器等终端设备进行同步出版。①
全媒体出版最大的特点是多渠道同步出版及全媒体出版整合营销模式(All Media Published Integration Marketing)。一方面,全媒体出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了“一种内容、多种渠道、同时”,能够满足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way)获得任何内容(Anything)的“5A”需求;另一方面是全媒体出版整合营销,通过全媒体的方式推进内容与渠道的整合,实现信息的密集,使传播模式和营销模式从“单一”向“多元”转型。
中文在线以《非诚勿扰》在国内创全媒体出版先河,后又成功推出了多部全媒体出版作品。全媒体出版是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其理论建构与实践均在进一步的探索之中。
二、全媒体出版的效益与影响
1、全媒体出版的文化传播效益
全媒体出版通过传统纸质图书、手机、手持阅读器、互联网、影视剧、MP4等信息内容平台同时传播相同的内容,各平台内容时间的高度一致性与平台的全覆盖面能够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在读者群中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使文化传播在强度与广度上实现完美结合,提高了内容资源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全媒体出版是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的出版模式,在读者市场广泛细分和读者阅读习惯多元化的背景下,全媒体出版充分整合了各种媒体形式,竭力为读者以最短的时间与最低的搜索成本找到合适的图书内容和习惯的媒体表现形态服务,实现了阅读的立体化与个性化,为实现“全民阅读”增加有力的普及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全民阅读”的步伐。
2、全媒体出版的经济效益
全媒体出版能够实现版权价值最大化。满足读者各种阅读需求是版权价值最大化的关键,多渠道同步出版能够全面覆盖不同时段、不同地点、不同阅读习惯的读者,纸质媒体、互联网、手机、广播影视、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可以实现传播方式上的优势互补,满足不同读者的多维阅读需求。
全媒体出版可以拓展更广阔的市场。全媒体出版涵盖了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各种媒体形式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去开拓更广的图书市场,在已有读者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潜在读者,如全媒体出版的多渠道能够满足当前时间被碎片化的读者见缝插针式的阅读需求,有助于全媒体出版争取到最大范围的读者消费者,从而获得更大的销售收益。
全媒体出版能够降低成本。一方面,全媒体出版使电信、出版和网络公司寻求交叉产品,使得资源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②另一方面,全媒体出版是最大化的信息告知一次整合传播行为,可以降低挖掘读者或用户所需的成本。
3、全媒体出版对我国出版业的影响
全媒体出版形成了出版产业新业态,引发了出版产业链的重构。全媒体出版实现了内容与渠道的结合,突破了单一作品和媒体的传播局限,可以把作品和媒体分解之后再聚类传播,实现个性化的按需服务,实现了行业整合与新业态形成,从而引发了出版模式、结构、方式以及管理等方面的调整与变革,随之而来的是传统出版模式、结构、方式以及管理等方面的调整,使出版产业链进行重构。全媒体出版模式下,内容资源的整合、技术力量的整合、营销的整合,都达到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全媒体出版这一新模式可以建立更加和谐共赢的出版产业链。③
三、全媒体出版发展的制约因素
全媒体出版涵盖了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在拥有二者整合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所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的是版权问题,此外还有伴随全媒体出版这一新出版模式而来的出版内容局限性等问题。
1、版权保护问题
全媒体出版这种新型的将纸质与数字传播有效结合的模式其基础仍然是版权,包含版权的产生、转移及有效的保护机制。④全媒体出版版权的保护是关注的焦点,传统出版中的盗版侵权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尚未真正确立,全媒体出版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面对诸多的新媒体,版权保护将是推动全媒体出版健康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⑤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数字出版侵权案件面临取证难、认定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包括技术手段、授权模式和保护体系等)的建立尚不完善。
“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的版权认知度为75.0%,较往年有上升,却依然偏低。版权问题是摆在全媒体出版面前的一大难题,但是随着出版实践的深入,与之相配套的版权保护机制终将建立。
2、全媒体出版内容局限性
虽然中文在线的全媒体出版已涉及娱乐界、电视剧、寓言体财经类读物、网络文学、海外热播电视剧等多个领域,但是从整体上看,其内容的选择倾向于轻松娱乐的大众化作品。全媒体出版由于依托数字出版与传统纸质出版,在出版内容上也要考虑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在内容特色上的冲突与融合。全媒体出版在出版物内容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对比手机、手持阅读器以及网络屏幕的特殊性,深度内容写作不方便读者的阅读。以“浏览式”为特征的读书形式呈现出浅显化的特点。⑥全媒体内容资源集中在畅销类的生活、青春等大众内容。
3、盈利模式不明晰
全媒体出版是把内容最大化地利用和传播的出版模式,但是目前仍然依附于传统出版,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全媒体出版的盈利包括纸质图书销售、电子书销售、内容收费、内容微支付、手机信息费分成、广告费分成、数字电视收视费分成等多种渠道,但是其中不少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本身尚不明朗。
四、全媒体出版发展的趋势
全媒体出版是出版内容与渠道的有效整合,结合全媒体出版发展的效益与面临的问题,全媒体出版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个趋势:
1、全媒体出版的“盛宴”
出版内容资源将朝着重组与整合的方向发展,传统出版单位与数字技术平台提供商在内容资源上会加大整合力度,合作趋于多元化。⑦全媒体出版的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能够使读者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享受随时随地的阅读,实现真正自由的阅读新时代,是一种开放的出版理念。
全媒体出版形式会更“全”。从广义角度而言,全媒体出版中的“全媒体”基本涵盖了人类社会目前所有的信息内容平台。⑧但是从中文在线的全媒体出版的成功案例中,基本涵盖的是纸质图书、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这四大形式,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全媒体出版将呈现出更多的形态,内容、媒介、终端等并呈现整合出版的形态,更多新兴出版业态和传播载体将会源源不断地加入到全媒体出版的释义中。
2、全媒体出版与单一媒体特色
全媒体出版是媒介融合的一种实践形式,目前大陆全媒体出版仅强调单一内容的跨媒体同步出版,即将同一数字化内容平移至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不同的平台,实际上就是渠道融合、形态融合,未来全媒体出版会更多涉及组织融合、资本融合。
目前,大陆的全媒体出版主要是将同一数字化内容平移至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不同的平台,是同一内容的简移,全媒体特性尚未充分挖掘。全媒体出版仅仅是同一作品内容的跨媒体平移,虽有丰富的传播工具和技术的更新,却没有针对各种数字媒介的特性,在原有内容资源的基础上为其量身制作出一些新的文体,全媒体的特性并没有充分开挖。
全媒体出版是以读者阅读需求为中心的出版模式,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决定其选择何种出版方式,并且全媒体出版的读者包括了传统读者群和新媒体读者群,面对读者的市场细分,全媒体出版要达到全部读者的高满意度,就要针对不同的媒介做不同的符合该媒介特性的内容,要求编辑在各个环节都要具有“全媒体”的理念,包括选题策划环节的“全媒体”理念、内容制作环节的“全媒体”理念、销售推广环节的“全媒体”理念,并且是具备信息收集、整合和开发的能力,对内容的组织和开发能力,全方位的编校能力,图书形态的设计能力,全方位的宣传营销能力等多项能力于一身的“大编辑”。⑨
结语
全媒体出版使得传统出版物与数字出版物实现了有效结合,这也顺应了大陆出版业目前所处的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并存的时代要求,全媒体出版整合了所有的媒体优势,有效利用了所有的发行渠道,达到传播最快速、获取最快捷、覆盖最广泛,是一种全新的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播和经济效益的出版业态,这一全新的出版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现均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版权、盈利模式、内容品种等种种问题,但是中文在线的多部全媒体出版作品也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和销售成绩,相信随着实践的发展,全媒体出版一定可以探索出成熟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①③④⑤⑦⑧郝振省主编,童之磊等编:《数字时代的全媒体融合营销——中文在线全媒体模式案例剖析》[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②李法宝,《论全媒体出版产业发展策略》[J].《编辑之友》,2010(3):41-44
⑥陈明子,《全媒体出版的SWOT分析——基于〈非诚勿扰〉全媒体出版的思考》[J].《中国出版》,2010(3):59-61
⑨徐诗荣,《全媒体出版时代编辑能力的培养》[J].《出版发行研究》,2011(2):29-31
一、新闻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特性
从经济学关于物品性质的分类上看,电视新闻信息应被视为是一种产品,被购买才会实现价值,同样,电视新闻信息只有被传播才会产生价值,因而新闻信息具有产品特性。电视新闻信息具有共享性,只有得到更多地被复制、更快地再传播、更广地被接收,才能产生更大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从社会的角度看,电视新闻信息的始发者都希望自己的电视新闻信息被接收、被复制、再传播的越多越广越好,因为这样其电视新闻信息的社会价值就越大,社会成本就越低。所以,电视新闻信息一经,它就是具有了公共物品特性的产品。在全媒体时代,由于电视新闻信息的制作相对新媒体需要较长的周期、较多的经费投入、存在较大的制约风险等原因,加之电视新闻信息具有较强的多样被获取性,这就导致相当多的新媒体可以不需额外对信息付费而却享受新信息带来的效益。此外,由于网络媒体不受政治属性制约而特别注重刺激性,反而带来了对首发者的电视新闻信息的消费(接收)排他性。因此认清电视新闻信息做为产品所具有的公共物品特性,不仅是传统电视媒体追求政治属性目标的基本认识,也是产业属性的基本要求。
二、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信息的供需矛盾
任何一种媒介的出现,都是由需求带动的。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在促进信息传播迅捷性和广泛性方面发挥了极为显著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在全媒体时代人们不仅能够接受信息,也可以提供甚至创造信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全媒体时代带来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艺术形式等。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对信息消费趋势加剧,新媒体技术还改变了受众对媒介消费的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由于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新媒体使信息传播有了双向交互和一对一的特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区别在于传播状态以及表现形式的改变。传统媒体是编辑决定报道主题,记者收集事实,然后包装成新闻,以报纸或电视节目形式传播给受众。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具有传播范围广、交互性强、互动性、传播成本低等优势,更显示了新媒体对传播领域的冲击力强度。这种传播特点决定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这就使电视新闻信息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实际上也产生了电视新闻信息供给与受众需求变化的矛盾运动,这也是传统媒体制度改革的基本动力。
三、电视新闻媒体的组织改革逻辑
电视新闻媒体依靠现有机制很难实现信息的供求平衡和资源的最优配置,于是理所当然地产生了组织改革的必然性。赋予传统媒体政治属性的管理者承担着电视新闻媒体的组织改革重任。因为管理者的最大化目标就是在既定的政治属性的约束条件下,通过对电视新闻媒体的新技术的有效供给,使其资源优势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壮大,从而更有效地为国家治理、政权维护与发展提供保障;这是电视新闻媒体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个刚性的目标。当然,传统媒体管理者在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时期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这也是它实现自身利益目标最大化的主要障碍。在刚性责任与履责能力的两难冲突中,传统媒体管理者的理性选择就是进行组织改革创新,建立具有多元投资主体和多种功能特性及运行机制的全媒体电视新闻组织,这将是这种组织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维护传统媒体管理者自身利益(执政收益)和传统媒体政治属性的必然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