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范文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

第1篇: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范文

关键词 舞蹈艺术 审美特征 艺术欣赏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舞蹈是人类生命中最为重要、最活跃、最充分直接的情绪表现形式,是人类历史上最基本古老的艺术,它表现了人的肢体运动的艺象美,所谓艺象是艺术作品中的或由视觉形象或由听觉形象,或由视、听觉形象和想象的审美意象多层次整合的包括形象、情境、氛围等在内的总体,即西方文论所说的艺术本体。有人说,舞蹈是人类整个生命周期的浓缩,这一点从我国的舞蹈历史就可以考证。在众多的艺术类型中,舞蹈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我们的一切情绪如喜怒哀乐都可以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只要是我们心中有对美的感性,我们都能感觉到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魅力:总能给人一种奇特的体验, 令人身心欢愉,超凡脱俗。

所谓的舞蹈艺术是以审美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来创造艺术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规范化了的人体动作是舞蹈表现形式的总结, 因为它把审美当中最值得肯定的节奏动作保留下来程式化, 使表演者在表演中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美学价值。舞蹈通常以含蓄蕴藉, 追求神似, 注重展现人物的灵魂和情感, 注重整体效果的传神写意, 创造出一种超脱、空灵、古朴、高雅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动作性、抒情性、节奏性是舞蹈艺术的三个突出特质。

1舞蹈艺术的动作性

舞蹈是以人的躯干和四肢为物质材料, 其表演手段只能是用人的动作和姿态, 通过动作表现舞蹈美。而动作和姿态的审美特色的发挥是舞蹈成败的关键。舞蹈的很多动作和姿态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自然动作和姿态的提炼、概括和升华。如劳动中的割稻、打场、洗衣、骑马、划船等,这些动作和姿态是被赋予美感的,予人以更强烈的感受。另外舞蹈动作还可以利用模拟自然景物来表达舞蹈艺术效果,如鹰的飞翔、抖翅、鱼的游水、蚕的蠕动。表现身体灵活用鹞子翻身,表现反应快用鲤鱼打挺,表现腰枝纤细用柳条摆动,表现手指秀美就用兰花开放,表现火的蔓延用袖子飞舞等。这种模拟动作和姿态同样用的是夸张变形和按节奏组织起来的,因此,舞蹈动作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状态,而是被审美形式升华了的有节奏、夸张变形,走向规范化、程式化的艺术,比自然状态的东西更美更具观赏性。舞蹈的姿态和动作具有连续性,这种连续不断的变换,必须由节奏来制约和规范,没有节奏的舞蹈是杂乱的舞蹈,不可能予人以美感。舞蹈的动作和姿态经过规范化、程式化才显示出最值得欣赏的美学价值,如我国的戏曲舞蹈和欧洲的芭蕾舞就都由规范化走上了程式化,程式化突出了某些动作和姿态的典型特征。由美国舞蹈家邓肯所创始的现代舞,就是以摆脱古典芭蕾程式束缚为特征的。它们以即兴的、自然的、不受拘束的动作和姿态,表达着人的各种思想感情和审美态度。因此动作性是舞蹈艺术的一个突出特质。

2 舞蹈艺术的抒情性

舞蹈是情感激越的表现, 舞蹈中情感因素是最强的,也说明用舞蹈情感表达的内容更充分、更逼真。舞者的情感一时必须投入到动作之中, 使之成为抒情言志的物质外化。舞蹈通过动作, 目的是为了抒发人的思想感情, 表达人的审美态度。舞蹈是视觉艺术, 必须通过动作、姿态及表情来让欣赏者观赏到其情感的变化。其情感表达得是否准确, 完全看其动作姿态、表情设计得是否合理。尤其是动作, 设计表演得好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如双人舞《追鱼》,以形象的人体动作描绘出老者和小鱼之间顽皮与逗趣, 衬托出老者对生活热爱的情感特征。舞蹈《快乐的嗦》编导为了表现彝族人民砸碎了沉重的镣铐, 奴隶当家做了主人的激动心情。舞者随着音乐的情绪, 用小手腕的前后摆动, 脚腕的连续划圈的动作, 成功地塑造出快乐的青春, 快乐的今朝, 快乐的火焰, 在我们心上熊熊燃烧的艺术意境,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担鲜藕》中主人公用甩手扭动臂部等动作表达了她急切向前走的心情, 也更是其愉快心情的充分表现。抒情依靠舞蹈动作的合理设计和表现是舞蹈重要的审美特征。

3 舞蹈艺术的节奏性

第2篇: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范文

按一般的艺术规律来说,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那么,戏剧塑造舞台形象所使用的就不是单一的手段,而是多种手段的综合。

舞蹈、文学、音乐、绘画、雕塑这些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段都可以在戏剧中见到它们的影子。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艺术特性,用以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可是,在戏剧艺术的综合体中,它们的独立性还存在吗?由它们融合而生成的戏剧究竟有什么独特性?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这些艺术样式本身主要是依靠什么艺术手段来表现的。

舞蹈:肢体动作或造型、节奏、音乐。舞蹈的艺术手段通常是人的肢体和着音乐有节奏地移动,用规定的或即兴表演的身姿、步伐和手势来表现人的心灵活动。

文学:语言和文字(口头的和书面的)。文学的艺术手段是用语言和文字形象化地表现人和人的历史。

音乐:声音、节奏或节拍、旋律、和声、音色。音乐的艺术手段是把声音通过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加工合拍,形出连续的、统一的、有感召力的乐曲。

绘画:二维平面、色彩、明暗、线条、构图。绘画的艺术手段是用笔等工具,以墨、颜料等色彩材料,在纸、纺织物、墙壁等表面上画图或创造其他可视的形象。

雕塑:三维空间、材料、造型。雕塑的艺术手段是把各种材质(例如泥、石头、青铜或木头),用手、凿子或其他工具,按照三维空间的形式塑造成型。

这些不同的艺术样式,凭借其不同的艺术手段形成各自的审美特性。这些审美特性融合在戏剧中,形成了戏剧这一综合艺术的特性。在古希腊,戏剧是继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和舞蹈之后生成的一种新的艺术样式。戏剧不仅在生成的时间顺序上要迟于前六种艺术样式,因而被称为“第七艺术”,而且,它在生成时还吸收了前六种艺术的表现手段,为它所用。戏剧兼备了从第一到第六的各种艺术形态的一切要素。它兼有诗歌和音乐的时间性、听觉性以及绘画、雕刻、建筑的空间性、视觉性,而且同舞蹈一样,具有以人的形体作媒介的本质特性。

不过,在确认戏剧“兼备”其他艺术成分的同时,我们必须强调,所谓“兼备”并不是拼加或拼凑,而是通过戏剧表演产生了全新的融合。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复杂的现象。在这里,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么多种原本独立的艺术样式的哪一点被融合而产生了戏剧?

戏剧的艺术形象构成的综合性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戏剧中的舞蹈成分:

舞蹈表演者当众表演的艺术手段使舞蹈和戏剧在原始时期就是一对孪生姊妹。肢体语言的模仿性、象征性和虚拟性是戏剧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由于舞蹈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艺术,除了至关重要的文学成分,舞蹈可以说已经包含了戏剧表演的各种艺术手段:肢体、节奏、声音等等。

戏剧中的文学成分:

语言文字所造成的想像――虚拟的无限性使文学从一开始就成为人类表达和传承人和人的历史的重要手段。人物、叙事性和抒情性、节奏、对话、结构布局、环境背景等都是文学中司空见惯的艺术手段。这些手段进入戏剧中所带来的质的飞跃成为戏剧从宗教祭祀和原始表演中脱胎换骨的要素。

戏剧中的音乐成分:

声音、节奏、旋律、和声等艺术手段除了为戏剧演出烘托气氛以外,人类天生的音乐感还为戏剧带来了对时间维的本能把握――延展、停顿、倒错、隐没、重叠等等。这是音乐的天然属性。在歌剧、舞剧和音乐剧中,音乐和歌曲的成分更是至关重要。

戏剧中的造型或空间艺术成分:

第3篇: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范文

一、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表演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技能:(1)掌握舞蹈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2)具有对不同民族舞蹈的鉴赏能力;(3)掌握主要舞种的分析方法和一般技术;(4)具有舞蹈写作、评论及表演的基本能力;(5)了解舞蹈艺术前沿动态、应用情景和发展动态;(6)掌握舞蹈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7)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根据以上几方面的要求,舞蹈表演审美特征应为下列几点。

(一)动作美是舞蹈表演的精髓

舞蹈表演与声乐表演等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优美的舞蹈动作。舞蹈艺术主要通过一系列具有审美特性的舞蹈动作符号来展现,不同的动作反映人类内心不同的思想及情感。可以说,舞蹈动作是舞蹈艺术的精髓和核心,而配乐、服装、编导、设计等都是以舞蹈动作为核心来操作的,只有作曲和服装等与动作相协调,才能充分演绎舞蹈艺术的美感,联合构成舞蹈表演的形象美、和谐美。所以,在舞蹈的创作、演绎、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注重动作的编排和表演性,在实际的舞蹈表演过程中,一定要将情感的交流、时空的交融等与动作充分结合,使舞蹈能够形神合一,协调而富有美感。

(二)韵律美是舞蹈美的升华

虽然舞蹈主要是通过动作来展现,但如果没有韵律感的动作,只能说是动作堆积,而不是舞蹈。因此,只有具备韵律美的舞蹈才是对舞蹈美感的升华。舞蹈的形式创作大多都是基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娱乐健身等动作来提炼而来,因此舞蹈动作大多是通过人体的手势、表情、造型演绎出来,每一个舞姿都有其特定的情感表达目的,表演时通过人们的身躯舞动和表情变化来展现舞蹈的艺术美感,让更多的人感染舞蹈的魅力。从艺术的角度讲,舞蹈表演能帮助我们增强身体素质,提升肢体的协调性和韵律感,这已成为人类表达感情、增进友谊及交往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韵律美要求舞蹈的肢体律动与气息协调,包括演员的舞姿、动作协调性、动作时间的长短、节奏感等,韵律美是通过各种动作及其辅助元素有效融合来展现的。

(三)造型美是舞蹈艺术美感的源泉

舞蹈的造型是对舞蹈艺术美感的整体体现,造型美了才能给人以空间美感,给人一种大美。通过舞蹈造型,观众会对舞蹈的局部与系统空间有更为深刻的美感体验。比如,一直是舞蹈经典的《千手观音》,它是以群体舞蹈的形式展现了造型的美感,给人以震撼的空间感觉。舞蹈的动作造型主要是音乐、肢体的配合与交融来突显的。舞蹈创作的造型美感是对主题和现实的透析,不同的造型给人以简约、繁华、和谐之感。

二、舞蹈表演艺术表达方式

(一)动作语言表达

动作是舞蹈的精髓,人类的肢体动作及表情语言是无声的,但通过动作节奏变化、造型变换等能表达人类的内心世界。与小说家类似,小说作品的表达方式通过文字语言展现,而舞蹈表演则通过人类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舞蹈编导利用动作来代替语言,因此每一个舞姿和动作都具有情感传递的功能,可以在表演者的内心与观众内心搭建交流的平台。一方面,舞蹈动作可以展现出舞者的技能;另一方面,舞蹈动作更是对舞蹈创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在一部小说在进行创作之前都应先有创意,然后根据作者的理念和构思来进行创作。而对于舞蹈而言,其语言就是“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是“意”的表达和承载对象,专业并富有美感的动作能有效表达舞蹈艺术的节奏感和主题风格。

(二)情感内容表达

区别于直接的语言表达及艺术体操,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内容表达方式,舞蹈技能不是关键,重要的是舞蹈情感的诠释。在实际的舞蹈艺术表演中,演员通过塑造的人物形象来生动地展现编者或舞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感受,仿佛已将“真实”的人物及景象置身于观众面前。要想将舞蹈艺术充分展现给观众,舞蹈技能是基础,情感表达是真谛。情感是舞蹈的灵魂,是舞蹈艺术的思想核心,能让舞蹈艺术更加灵动、自然。只有被赋予了情感的舞蹈才是真正的舞蹈,才能由内而外地流露出人类的真实情感。情感与舞蹈动作相融合,才能演绎出舞蹈的韵味与情境。

(三)情绪气氛表达

舞蹈表演时需要表演者饱满的情绪尽快融入到舞蹈所演绎的情景和气氛中,这样才能展现舞蹈的魅力和美感。现阶段一些舞蹈家和编导越来越关注情绪性舞蹈,并不断探索创新。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动作艺术,舞蹈是对观众的视觉、听觉、思维、情感的综合渲染,演员可以采用不同的情绪变化方式来引导观众感受更和谐的艺术空间氛围。从这个角度讲,舞蹈是一种情感、意境、气氛交融的艺术形式,通过“意”的表达给观众以情感的互通和灵魂的交流,给人以艺术氛围的熏陶。因此,情绪与气氛的表达需要舞蹈编导在创作时能对“意”有全面的认识,准确把握舞蹈的主题思想,挖掘舞蹈所要表达的内涵和精髓;而舞蹈演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舞蹈进行不断创新,使舞蹈在演绎时能充分体现个人的情感与舞蹈主体风格的协调性,使自己也成为舞蹈艺术的一部分,展现符合舞蹈表演意境的情绪和情感,使舞蹈表达更具有品质感和思想活性。

三、结语

第4篇: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范文

【关键词】儿童舞蹈;审美;原本性;乐舞

中图分类号:J7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170-02

儿童舞蹈是舞蹈艺术中一朵明丽的小花,充满了真善美的情感和童心童趣的表演,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儿童舞蹈“是舞蹈艺术的一个品种。是向少年儿童进行德、智、体、美教育的手段之一。它的内容一般比较简明、单纯,形式多样,通俗活泼,易于儿童理解和欣赏。”[1]可见,对儿童进行舞蹈教育,可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儿童舞蹈的创编和表演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易于儿童理解和欣赏。

儿童舞蹈相对于成人舞蹈来说,无论是动作表达还是情感流露,都具有直接性。儿童舞蹈综合了动作、歌唱、运动,充分展现了儿童的天性,在舞蹈中表达儿童对世界的认知,传达儿童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具有原本性。儿童舞蹈一般分为律动、歌表演、集体舞、音乐游戏以及舞台表演等五大类。

作为一种艺术,儿童舞蹈和其他儿童艺术门类,如音乐、绘画、诗歌、雕塑一样,都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一定的思想感情的。儿童舞蹈与其他儿童艺术不同的是,它不仅通过身体语言完成舞蹈动作,还结合音乐、绘画中的因素,以及现代多媒体及电视特效的运用,达到传情达意、塑造人物性格的目的。儿童舞蹈相对于其他儿童艺术种类,更具综合性和观赏性。儿童舞蹈的审美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再到精神层面的过程。

作为观赏者,不仅要综合运用身体的各种感官,还要运用本身已有的审美经验及理论修养,方能真正欣赏儿童舞蹈作品,进而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达到美育的目的。观赏者有儿童也有成人,舞蹈增强了观赏者的审美体验,提高了其感受生活的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于美的需求和渴望,儿童舞蹈作为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正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人们不仅看到了舞蹈可以塑造优美的形体,更看到了舞蹈可以带来精神层面的熏陶。随着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的传播,人们在欣赏儿童舞蹈的同时,不自觉地会运用自身的审美知识和社会经验等,对儿童舞蹈进行评判,进而获得审美体验。那么,儿童舞蹈有什么审美特性呢?

一、模仿之美

无论是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还是舞台艺术作品,都是来源于儿童世界。首先是动作,它是舞蹈的第一要素,儿童舞蹈的动作具有模仿性,这也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花草树木、动物、劳动场景等充满着好奇,进而模仿。儿童或是成人在欣赏儿童舞蹈时,可以从动作的姿态、节奏等方面欣赏模仿之美。

儿童舞蹈的动作是我们进行欣赏的契入点。“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儿童舞蹈也是这样,其舞蹈动作、姿态、表情、道具、服装等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等同于现实生活。儿童舞蹈是将生活艺术化,将所提取的动作进行艺术加工,将服装道具进行艺术加工,才能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例如儿童舞蹈《狮子王》,通过小演员昂首阔背,迈左脚的时候右手伸向天空,迈右脚的时候左手伸向太空,一副威风凛凛走路的样子,让观众窥见了狮子作为“百兽之王”的风度。当小演员将双手呈爪型放于胸前,低头看着臀部,自转一圈的时候,观众恍然大悟――这是狮子在找自己的尾巴玩,给人一种轻松诙谐的感觉。再如儿童舞蹈《劳动最光荣》,孩子们穿着蓝色背带裤,号码比正常尺码略大,显得很宽松;手上拿着一条白毛巾;女孩子将头发扎成两个小辫,戴着红色蝴蝶结。蓝色、白色、红色,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儿童舞蹈的模仿性来源于生活,而这种模仿又是经过提炼和加工的,从而使观众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童心童趣的原本性情感

“原本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指的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指的是“艺术的本源”。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舞蹈被认为是“一切艺术之母”,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与音乐、语言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与节奏密切联系在一起。儿童的这种“原本性”与成人相比较而言,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童心童趣”。这种原本性的情感是儿童身上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尊重这份童真,并在儿童舞蹈的编排中保持这份童心童趣,将生命中宝贵的灵性开发出来。

所谓“童心”,指的是“小孩子的天真纯朴的心;像小孩子那样的天真纯朴的心。”[2]所谓“童趣”,指的是儿童特有的情趣。“对某部儿童舞蹈作品来说,或者说对整个儿童舞蹈创作来讲,表现了童心,也就表现了童趣,把握了童趣,也就把握了儿童特点。”[3]可见,童心和童趣是儿童舞蹈区别于成人舞蹈的一个显著特点。童心童趣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拥有了童心,用儿童的心灵去观察世界,就会拥有童年的趣味,而童趣是要用童心去体味的,二者是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的。相对于成人舞蹈而言,童心童趣是儿童舞蹈重要的审美特点。我们在欣赏儿童舞蹈的过程中,要以儿童的心灵去感受这份美,不能以成人的思维去欣赏儿童的童心童趣。

很多优秀的儿童作品善于发掘儿童眼里的世界,进而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佳作。如儿童舞蹈《向前冲》,通过一群小女生对军人训练的模仿,表达孩子自信、天真、向上,以及对未来向往的思想感情。又如儿童舞蹈《过猴山》,它充分利用了猴子爱模仿的天性,从而创作出的一部诙谐富有童趣的儿童舞蹈作品。该作品根据童话故事《过猴山》改编,讲述了一位老人挑着草帽经过猴山,但是一只调皮的猴子将草帽分给了它的同伴,老人想办法将猴子们灌醉,最后老人与猴子之间展开了机智的“人猴大战”。该舞蹈在有趣的造型中结束,充分展现了儿童舞蹈的特点,以童心童趣取胜,在舞蹈中,猴子和人是和谐的,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体现了编创者对儿童心理的掌握,对生活的观察,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欣赏儿童舞蹈律动、歌表演、集体舞的表演中,也要遵循这一审美原则。例如,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三版考级教材中,像《点点头拍拍手》这类作品可以算是律动的舞蹈,虽然简单,但也表现了孩子纯朴的情感。

三、真善美的追求和表达

儿童舞蹈术以美的形象,传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真是真实,美是美感,善是理性之美。”[4]儿童舞蹈的“真善美”是与“假恶丑”相对应的,“真善美”体现了舞蹈艺术的本真。儿童舞蹈凸显了童真的可贵,或许正因为此,人们内心深处的纯真美好与儿童舞蹈的“真善美”品格有了共通之处,使欣赏者与编创者实现了心灵上的沟通,产生了共鸣。“真”“善”“美”三者相互联系,“真”是儿童舞蹈艺术的基础;“善”是其情感上要达到的归属;“美”是“真”和“善”的重要载体,通过美的形象,人们受到了美的教育,进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真”体现在来源上。儿童舞蹈与其他艺术一样,是来源于生活的,是真实生活的艺术性体现。舞蹈的来源就是真实的儿童生活,儿童眼里的世界是真实的反映。首先是动作要真,其次是情感要真,最后是事件要真。动作真指的是从舞蹈的动作中能看到其初始动作,即使动作是经过夸张、放大或是经过一定的改变,但都能从中窥见其原始真实的动作。情感真指的是表达的直接性,喜怒哀乐没有掩饰,对事物的爱憎表现得直接而不虚伪。

“善”体现在艺术的感染性上。儿童舞蹈中的纯真与善良是成人世界中最容易丢失的,通过舞蹈的形式,人们调集自身的艺术体验及知识储备,理解了所欣赏的儿童舞蹈的精神内涵。

“美”体现在形象。它是对儿童生活的模仿、想象和创造,是儿童世界中美的形象的艺术性再现。美的形象是儿童审美中最重要的特性,只有通过美的形象,人们才会由表及里地深入下去,进而激起情感上的涟漪,引发美的感受。例如舞蹈《小小冠军梦》《向前冲》等。这些舞蹈作品都是从美的形象出发,带给观众视觉上的美,再由表及里地感受舞蹈之美。

儿童舞蹈中蕴含的真善美情感,是人们内心的向往,优秀的儿童舞蹈作品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综上,儿童舞蹈和成年舞蹈一样,都是以身体为表现工具,以舞蹈的动作、姿态、表情,以及服装、道具、舞台调度、舞台灯光、舞台布景等带给观众美的享受。

儿童舞蹈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一是模仿性。它和成人舞蹈都具有美的形态,无论是动作、姿态、表情还是服装、道具、场景等,都是对生活的模仿,这种模仿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从外在形态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童心童趣之美,孩子独特的心理视角给观众带来不同于成人舞蹈的美感,具有原本性特点,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天性。三是真善美的审美追求,用舞蹈语汇传达了人们心中纯真的渴望。

儿童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美的形体,还增强了其表演的能力,完成了完美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王可芬等主编,中国舞蹈词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126页

[2]参见《现代汉语词典》“童心”词条,北京:商务出版社,1978年版,第1150页

[3]程心天.舞坛采珠:儿童舞蹈教育、创作经验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1页

[4]参见《汉语大辞典》“真善美”词条.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3年版,12卷本,第2卷

作者简介:

第5篇: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范文

中国古典舞剑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特点和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形式。但是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其作为纯粹独立的舞蹈形式已然消亡。现行的剑舞是当今舞蹈艺术家在研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总结、复现的结果。中国古典舞剑舞是涵盖内在文化气度、精神体验、审美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因此,当代的发掘和建构,应该更加注重文化形态的复现。笔者在高校的剑舞教学中,对中国古典舞剑舞的发掘与研究有了些许心得,以此文简要阐述。

一、剑舞资源

剑舞的原初形式虽然消亡,但在壁画、雕塑、武术、民间舞、戏曲、文学作品,以及现行的研究成果中依然能够探寻其风貌,这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和发掘的可能性。据此,我们的资源便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审美资源。包括美学史;思想史;绘画、雕塑、书法、音乐等各门艺术史;舞蹈史;传统舞蹈美学;剑的考古成果等。

第二,形象资源。包括武术中的剑术;戏曲中的剑舞;民间舞中的剑舞;民俗活动中持剑的仪式;壁画、雕塑中的剑舞形象等。

第三,已有成果。包括现行的中国古典舞剑舞教材;剑舞作品和剑舞作品分析;研究剑舞的学术论文和著作等。

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剑舞的基础,为研究、整合、发掘、复现提供条件。

二、资源分析

在资料的搜集整理之后,可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审美资源、形象资源和已有成果。在深度研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再现。

首先,是对于审美资源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步:在广泛的收集和研究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对于中国传统的审美和思想风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研究各门相邻艺术,了解传统艺术的线条、气韵、节奏、心理体验等具体的风格特征;系统的研究中国舞蹈史和舞蹈美学,掌握古典舞的运动规律和要求;通过剑的考古成果的了解,掌握剑的质感和特性。通过这样的层层限定,为剑舞的研究设定了一个框架和可资借鉴的标准。

其次,对于形象资源的研究。这可将雕塑、壁画形象进行归类解析。包括:1.气韵和动势解析。气韵研究决定剑舞动作的轻重缓急,动势研究决定剑舞动作的连接路线;2.民俗活动和仪式的研究。民俗活动包含了大量使用剑的仪式和表演,这些仪式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可以通过民俗活动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剑舞的内在气韵和精神内涵;3.武术资料的分析。武术中包含了大量的套路动作,这些动作的路线、气韵可以直接为剑舞所借鉴,现行中国古典舞剑舞教程基本上都以武术为依托,因此,武术的研究可以为动作路线和剑的基本舞法提供参照;4.民间舞的研究。民间舞是当今依然可见的古代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在民间舞中保留了大量剑舞的动作,这些动作在古时因古典舞与民间舞的互动交融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民间舞可从侧面提供路线、风格、动律的依据;5.戏曲的分析。戏曲舞蹈是流传下来的唯一可见的古典舞形式,在戏曲舞蹈中仍然保留着剑舞的形式,梅兰芳先生就曾表演过剑舞。可见,戏曲舞蹈中的剑舞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参照。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可以收集整理相关雕塑、壁画形象,提炼出最具传统文化和代表性的造型、连接、发力、动律,同时将剑舞的文化气韵特征了解得更加深入。

最后,对于已有成果的分析。当代,已有专家对中国古典舞剑舞进行了研究和复现,编创的教材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也有编导创作了一些古典舞剑舞的作品,并撰写了作品的分析和创作心得;另外,有部分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剑舞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成果中有教材的严整的逻辑构架和丰富的动作语汇,有剧目的奇思妙想和不同的气韵特征,有剑舞发展的脉络和剑舞的传统风貌特征。这些为中国古典舞剑舞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参照和研究的思路。在审美、形象、已有成果的研究基础之上,剑舞的内在风格和外在风貌已大致呈现在面前,最终进入整合与复现阶段。

三、整合呈现

整合主要是内在气韵和外在动作两个层面。气韵方面可根据不同的时代审美特征、不同的人物精神气度、不同场合的内在感受、不同的舞种的风格特点,以及传统艺术的共通气韵进行分析,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就中国古典舞剑舞整体风貌来说,其有着贵族等级的威严、魏晋文人超卓的气度、庙堂仪礼的庄重、唐代健舞的豪迈与奔放、戏曲舞蹈的含蓄与典雅、民间舞的自由与洒脱。在剑舞中,动作方面可根据造型、路线、动势、动作发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整合。其中,造型简单归纳便可;路线上,剑舞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圆的运动路线,其多以圆的连接贯穿舞姿造型;动势上,具有沉稳和飞动相结合的特征;动作发力上,剑舞的以回旋、突击、轻巧、控制、延伸等方式为主。

第6篇: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范文

【关键词】幼儿歌舞艺术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49-01

对幼儿进行歌舞综合艺术的审美教育,它主要是提供给幼儿自娱自乐和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深得幼儿的喜爱。

一 总论

幼儿歌舞通过歌舞教学,能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幼儿自我表现和自我表达的意识与欲望,培养幼儿健美的身姿和动作的协调性,发展其对节奏的感受力,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 幼儿审美活动的特点

幼儿的审美活动在本质上不同于成人,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审美过程中所依靠身心素质的不同。幼儿身心发展未完成的事实,形成了他们的审美活动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

1.直觉性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所以审美心理不能从一般的心理机能中独立开来。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4~7岁的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的直觉思维期,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其审美主要对事物的表面现象做出反映,只会从一个特例推到另一特例,并将互无关系的事情说成有因果关系。

2.情感性

“幼儿的审美与艺术是其整体发展的一部分,他侧重于情感的感受和表达。”① 4~8岁的幼儿心理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泛灵化”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幼儿审美活动的情感性。这一时期的幼儿常常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体上,将一些僵死的事物生命化,与之对话并付诸感情和行动。

3.创造性

幼儿在审美表达的过程中,常常“不合规矩”,一方面他们审美时是按照自己的灵感进行灵活的调整;另一方面,幼儿由于个体的审美心理发展不成熟,使他们对既定形式和成人经验的依赖更小,自主创作的灵活性更大。审美活动的创造性主要在于说明幼儿的审美表达更具有审美创造的意味。

三 幼儿歌舞的审美特征

幼儿歌舞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它除了舞蹈艺术具有的特性外,又有它自身活泼、天真、夸张、有趣的特点。幼儿歌舞是幼儿表演的、幼儿观看的,应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的特点。一般来说,幼儿歌舞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幼儿歌舞的直观性

幼儿审美的直觉性特点决定了幼儿歌舞的特点具有直观性。舞蹈形象本身就是直观的艺术形象,它是幼儿通过眼睛、耳朵、身体直接进行审美感觉的。幼儿正处在成长阶段,大脑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思维特点是形象具体的。

2.幼儿歌舞的童趣性

童趣性即幼儿的兴趣、情趣。兴趣,即探究或从事某种事物或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情感体验联系的。在幼儿歌舞艺术活动中,要着重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另外,还应讲究歌舞语汇的趣味性。

3.幼儿歌舞的童幻性

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幼儿舞蹈艺术最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又称憧憬)是幼儿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幼儿幻想题材的歌舞艺术中,他们可以像大狮子一样在“森林”里走来走去,也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幼儿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构成幼儿歌舞艺术特色的基础。

4.幼儿歌舞的模仿性

模仿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增长知识能力最主要的手段,幼儿歌舞活动中想象与联想所揭示的知识性内容就是模仿所提供的,因此说幼儿歌舞具有模仿性。

5.幼儿歌舞的综合性

幼儿歌舞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集中了演唱、表演、舞蹈、语言等艺术形式,其题材反映幼儿的现实生活,幼儿所感兴趣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及自然景物中的花鸟鱼虫、山水风雨和童幻世界中的一切,歌舞节目大多都能被幼儿接受。

四 结束语

在幼儿眼中,歌舞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游戏。幼儿感兴趣的不仅是歌舞动作,更多的是深入幼儿心灵、产生共鸣的内容、情节。在幼儿园中,一节优秀的歌舞表演课必定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必定是以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为起点的,必定能引起幼儿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共鸣。

第7篇: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范文

关键词:巫文化艺术内涵象征意义审美特征装饰性

远古巫文化时代点燃了人类文明,是人类童年精神与智慧的启蒙、觉醒时代。[1]巫文化则是远古人类在繁衍生息中,创造的一种适应并改造自然的原始图腾崇拜文化。巫文化时期,人类已开始欣赏客观世界的形态之美;观察四季变化,欣赏自然界的物象与色彩的美丽,并且用各种技术与材料将这种感觉到的美融合为一件件奇妙的艺术品,并借助想像和创造的绘画、雕塑形象来完成自己的意志。从目前我国出土的史前文物来看,那些稚拙的艺术品都闪耀着远古人类智慧与勤劳之光,在一些洞窟壁画上,那些质朴、单纯的图像描述了远古的动人故事;一些由陶土烧制、并镶嵌着宝石的神灵头像暗示了祖先们敬神的虔诚;还有那些有着美妙装饰图案的器皿,也展现了祖先们热切表现世间美丽的心。从大量岩画、陶器中,我们看出了祖先们的非凡智慧、勤劳和想象力,他们为巫文化艺术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内涵和精神意义,其作品也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征与品格。

一、巫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

巫文化艺术包容了丰富的内涵,它是人们的多种意识和诸种日常经验的交织体,传载了祖先们的精神追求与生活体验。

巫文化时期,人类有着强烈的崇神观念,他们通过巫术、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将原始本能和超自然世界的各种意象以独特的方式融合,形成一种古老的象征语言。这种象征语言具有两重意义,即物象本身的意义和它隐喻的观念意义,在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上表现出来的通常为物象自身和超越物象之上的幻象。祖先们在两者之间不会作出根本的区别,因此象征形象实际上是想象力把对原始人生存或精神有价值的幻象转化成为形象。这些形象便体现出了巫文化艺术的强烈象征意义。

远古人类通过生活,对劳动、生产等有了感悟与经验,并且也对自身性情的培养也有一定发展与经验,这些都构成了日常经验,于是祖先们便将日常生活的涵义通过摹仿性造型复制出来,例如,岩画中的狩猎、祭祀和舞蹈图等都是他们的生活写照。子孙后代们通过对这些语言和符号的解读便能在继承“图像”的同时,又能传承各种日常经验,于是远古文化更得以积累与发展。

在日常生活当中,祖先们已有了天象、气候的观察和对大事件的记录行为。伴随这种行为,一种实用性的图像和符号已产生,这种符号被祖先们广泛地应用在巫术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中。祖先们通常将象征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结合为一体,他们用“物候历法”来记载对天象的观察经验,他们通过记事图画,将自己从事社会生活的经验记录在岩画之上,随着岩画记事功能的愈趋复杂化,这种抽象符号逐渐由图案转化为文字。这些美丽的图案与神秘文字无不展示出了巫文化艺术之丰富而瑰丽的内涵。

二、巫文化艺术的审美特征

从远古出土文物的造型、装饰纹样和图案中,我们能够解读出巫文化艺术所特有的审美特征。写实性和模仿性便是特征之一,祖先们在摹仿意识的引导下,找到了模拟自然物象的方法,他们以特有的认识和行为方式进行着创造活动,形象真实感是他们试图达到的一个审美标准。但他们并不满足于完全对对象模仿的造型方式,如苏珊?朗格所说:“模仿虽然是忠实于他所见的东西,但它绝不是一种平常意义上的描写,它是建立在表现基础上的。”[2]他们往往会用特定的情绪与视觉形象真实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造型。

从出土文物的几何抽象图案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巫文化艺术的装饰性审美特征。祖先们运用几何形象将繁杂、多变的感觉世界都规范到一个理性秩序的范式中。这些带有秩序感的装饰形象与结构不受制于客观世界,意味着装饰性审美特征的成熟。而且这种抽象造型图式与方法还形成了与对象客观属性无关的新装饰形象。这便意味着,祖先们在面对繁复的外界自然,体味若干感觉时,终于能以自由的方式融入自己的程式中,形式已离开了客观对象,自由成为创作精神。

在秩序性的装饰图案中,我们还能感受出美妙的韵律与节奏。祖先通过劳动实践和对客体自然属性的认识,总结出客体规律,并对客体抽象性质有所认识、归纳。例如:韵律、节奏、和谐、平衡、圆的流畅和方形的阳刚等抽象的性质都是随着对客体规律的认识逐渐获得的。韵律和节奏美在巫文化艺术中有纯化作用,形式审美成为主体,从大量出土雕塑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雕塑韵律的具体形态,首先,原始雕塑韵律美的最基本形态来自于整体造型结构的节奏感,其次它还来自于雕塑自身三维空间造型特性,其立体造型与平面装饰之间构成的转换又形成了韵律美的另一种形态。

巫文化艺术还有另一种特殊的审美品格,即通过综合多种形象,表现超现实的神秘世界,形成幻想、虚幻性审美特征。祖先们通常把不同自然形体在特定的意义中组合,虽然局部表现形态是客观的,但新的综合体已超越了各形体的自然属性。其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同体、兽禽同体、不同兽类同体等。这类形象的审美意义是,它们在象征性内涵的驱使下,组合为具有幻想性、超自然性的形体。又如苏珊?朗格所说:“作为完全独立完整的体系。无论是二维还是三维,均可以在它可能的各个方面上延续,有着无限的可塑性。”[3]

祖先的原始宇宙观、生存方式和思维中的情感特征形成了一种本质力量,这种本质力量促成了巫文化艺术审美本质的形成。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巫术就是纯粹用主观意向、语言行为而宣泄了强烈情感的经验。”[4]祖先在艺术创造中,情感引导他们区分不同对象的造型特征,又使造型符号形成相交融的关系,在以情感为目的的前提下,祖先对形象的塑造进行着自由而有规律的创造,在这创造之中,巫文化艺术的独特结构和基质便不断形成。

参考文献:

[1]重庆远古巫文化学会.礼巫盛典[M]重庆出版社,2003.86。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纽约.1957.95。

第8篇: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范文

关键词:黎族舞蹈;美感;探究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165-01

美感是艺术文化多追求的目标,艺术的使命也是展现美、发挥美。在舞蹈作品中,舞蹈的美感是其灵魂,它体现在整个创作和表演过程中。黎族舞蹈是我国少数民族类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有力的艺术文化支柱。下文从黎族文化的特性以及传承建议进行探究。

一、对黎族舞蹈的特性分析

(一)群众性

黎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并没有专业的舞蹈编导者,都是基于群众的即性舞蹈,,没有规律和固定的模式。后来大家意识到舞蹈的随意性,为了娱乐对舞蹈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编排,最后形成一定的模式,舞蹈由于集体创造出来的,在进行群体舞蹈时形成某种规律,进而生成某种舞蹈形式,所以说舞蹈的形成而非舞蹈群体中的某一个人创造的。同时群众是舞蹈的主体,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是舞蹈的参与者。早期打柴舞就是利用2条3-5米长,直径约5公分的大竹竿,8条长3至5米,直径2至3公分的小竹竿,然后把2条大竹竿方在地上,距离约3米,8条小竹竿平放在大竹竿上面。跳舞开始时,奏曲,撑小竹竿的男女青年用手把竹竿按节奏上下左右摆动,其他男女青年(人数不限,一般8-12人)按节奏在小竹竿摆动的空隙中来回跳唱,直至跳出竹竿外并重复多次,过程中其乐无穷。

(二)自然原生性

黎族的传统舞蹈具有鲜明的原生态特征,其延续了古时候的一些民族风俗,伴随着舞蹈的发展转变和文化背景,把想要表达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融入到舞蹈当中。如古时候的《面具舞》是原始宗教的产物,流传至今,有鲜明的原生态舞蹈的特色。尽管在后来黎族传统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对舞蹈进行了改编,但是改编是在原来的舞蹈中进行润色,其自然原生性质依然存在。

(三)民族性

黎族舞蹈具有自己民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舞蹈内容上的特点。主要反映本民族的历史、生产和生活的形态、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情感愿望等等;(2)舞蹈着装上的特点。在着装上有自身的特色,根据自身的方言和不同历史文化对着装进行合理的服装搭配。黎族的语言系有润方言、哈方言、杞方言以及美孚方言,根据方言的而不同服装的色调也不一,有的是蓝色调为主,有的是以黑色调为主等等;(3)舞蹈音乐及动作的特点。他们通常通过民族器乐伴奏,器乐一般都有民族特色,乐器的种类也繁多,有鼻萧、口弓、咧、拜、洞勺、毕哒等多种类型,其中一些有特色的舞蹈动作是根据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的。

二、对黎族舞蹈的传承建议

近些年来,黎族舞蹈在强有力的国家支柱背景下,黎族舞蹈得到了全面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得到了有效传承,这也都源于舞蹈艺术家的坚持和创新,大批优秀舞蹈艺术家的不断涌现,给予了黎族舞蹈更大的发展空间让其推来了世界的大门。

首先,应该通过发现和培育典型的方式,重点支持和鼓励黎族舞蹈艺术家通过巡回的演出,力争走向国际舞台,并把优秀经典的黎族舞蹈曲目进行录制、刻盘。另外还应该大力拓展吸引青年舞蹈艺术家的途径,使得更多的年轻力量加入到舞蹈中来,那么我国的黎族舞蹈将传承永世。这是通过培育新人的途径对黎族舞蹈进行发扬壮大的一种方式,更是对黎族舞蹈进行保护的一种重要路手段。

其次,在吸取其精华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引进大量的优秀年轻且富有创造力的舞蹈艺术家,对传统的舞蹈进行更深层次的改编和创造,进而深化改革那些传统不健康的遗留元素,吸取其文化的精髓;另外,学习先进的方式并对经典、优秀的作品进行创新改革,以期编创出符合时下流行的舞蹈作品。此时就需要国家以及各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召唤各阶层的力量,以期实现黎族舞蹈文化走向舞蹈艺术的顶端。

最后,为了要打响黎族舞蹈的知名度和品牌,我们应该组织区域性的节庆活动或者是大型的全国性巡演等相关重大活动。众所周知的《打柴舞》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舞蹈经过多国的巡演,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打柴舞》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以及艺术影响力,另外,黎族舞蹈延续至今不仅因为其有自身民族特殊的魅力,还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观众来说是因为黎族舞蹈对于宣传的坚持,通过各种公共性的活动将舞蹈融合到一起,以期扩大传播范围,这将是未来主流的传承方式之一。

三、结语

总而言之,黎族舞蹈美感的探索和感知是与时俱进的,通过整个黎族舞蹈的特征,结合新旧黎族舞蹈的特点,才能构建全新独特的舞蹈体系。通过潜心研究、创作以及传承黎族舞蹈的特质,黎族舞蹈领域将得到应有的发展,以期共同建造良好的黎族舞蹈发展新疆域。

参考文献:

第9篇: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范文

多年来,我通过舞蹈教学、舞蹈编排和舞台演出实践,对进入舞蹈审美的最高境界深有感受。流畅是舞蹈的血液,形体是舞蹈之生命,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品质是舞蹈的根本。用真心品味其中真谛,正确运用形体语言,把握身体形态与时间、空间之关系,才能充分去铨释舞蹈的内涵。

如何体现舞蹈的典雅大方?那就要每个音符溶入血管里滚烫流动,然后放开想象的翅膀去寻觅那神奇的感受,把握住抽象与具体互补,虚实才能交替生辉,只有掌握住这元素,才会使舞蹈更光彩,才会达到曲终人不散的境界,才能具更高层次的感染力。

美的概念是漫无边际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并且与那限制性极大的“古典美的理想”联系在一起。这种现实给我们的思考是:莫让包括美在内的任何条条框框束缚我们的身心,更何况是某种模糊不清的概念。“距离即美”,这是古典主义美学的一大支柱。与我们通常的概念不太一样,距离恰恰常会为我们带来亲近。分离能够导致心灵沟通感的保持和延续,而过分的接近则会毁灭这种心灵的沟通感。

舞蹈是人体艺术,是以有生命的人体动作姿态为物质媒介在有节律的连续运动中塑造艺术形象,抒感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不同地理、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提高欣赏舞蹈的视、听觉能力。这是一个由初级升高级并且不断深入欣赏的心理发展过程,要想提高舞蹈的审美能力,要求欣赏者必须做到:深入生活,品位动作的美,舞蹈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身体艺术,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经过高度提炼,艺术美化,表现思想与情感世界的人体动作艺术,只有生活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够具有敏锐的审美眼光,从作品中体味到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

舞蹈用人的形体“说话”,一系列动作组成舞蹈的特殊语言,构成流动状态的视觉现象。“动作是舞蹈的核心元素”。舞蹈审美,首先要学会品味“动作”。

了解“动作”的不同功能,把握舞蹈“内涵美”。舞蹈动作有多种功能,一是描绘人物情感、思想和性格特征的表现性动作。例如《天鹅湖》中白天鹅的基调动作“阿拉贝斯克”,栩栩如生地塑造了白天鹅“高傲”美丽的特定形象,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丰收歌》以“下摆手”接“双晃手”(甩绸)为基调动作,通过改变动作元素和画面,描绘出火热的劳动场面,抒发了丰收的喜悦之情。二是展示人物行动目的和具体内容的再现性动作。这些动作带有明显的“具象”、“模拟”痕迹,如体统古典舞中的穿针引线,民间舞中的种地、挤奶,芭蕾舞中的哑剧。

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现。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青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而对于新时代的现代舞而言,在特定的审美背景中,它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以丑的面貌出现。锐意改革的先锋派舞者们已经自行授予了敌意惹人生气的权利――他们可以冲着观众大声喊叫,或者作鬼脸,或者将聚光灯打向观众。

实事求是地说,丑在各门类艺术和美学中,从来都有一席之地。因为它具有美所不具有的种种品质;不仅能够丰富各门类艺术的内涵,拓展艺术的范畴,而且能够满打满算人们的容忍意识,激励人们的冒险精神。嘲弄人们的矫揉做作,升化们的精神境界,并刺激观众的想象力。这一切使我们不得不用赞美的口吻来谈论丑。

提高艺术修养,进入舞蹈审美的最高境界,要求欣赏者不仅有文化知识的积累,而且还要具备舞蹈基本理论知识,要了解芭蕾舞、现代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的审美特征以及舞蹈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芭蕾舞动作的“线性”美。西方“外放与扩张”的文化特质反映在芭蕾舞动作形态上体现为开、绷、直、立。开,舞者左右对称地极大限度向外拉开肩、胸、胯、膝、踝之五大关节部位,扩大动作范围,运动灵活,表现力极强,最大限度地占有舞蹈空间。使芭蕾成为一种完全人为的、纯粹审美对象的艺术,从而有效地产生一种审美距离。而中国古典舞的运动核心就是“圆形”。体现在舞台空间变化上,如主干步代“圆场步”、“摆扣步”都是运行在弧线、圆线和“S”线上,造成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整体效果,展现出中国古典舞特有的动态时空韵律美,舞蹈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观赏优秀作品,融入深层境界,欣赏能力的提高依靠观赏优秀的、代表那一个历史时期的、代表那一民族与文化的舞蹈作品。欣赏最好的作品才能使人具备美的评判能力,如,芭蕾舞《天鹅湖》中的精彩舞段,快板中的四人舞天真、活泼、快乐。四位始终相互手拉手的女演员排成一排,快速做出各种整齐划一的动作,编导非常准确地捕捉四小天鹅会走、会跑、会跳但还不会飞的特征,所以他们的手一直拉在一起,只有在舞蹈结束时,四位女演员才撒开双手,抬起手臂,仿佛天鹅展翅飞,但又立即跪了下来,并把“翅膀”收起交叉在胸前――她们毕竟还不会飞!整个舞蹈编排巧妙,动作整齐灵巧。

全国第三届舞蹈比赛中,荣获中国民间舞表演一等奖的舞蹈《一个扭秧歌的人》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舞蹈作品。

空旷的舞蹈,昏暗的灯光,一位风烛残年双鬓斑白的老艺人,他蜷缩着身体有些痴狂,有些疯癫,远远地传来阵阵二胡的声音,夹杂着感伤、凄凉,也充满了撩人心绪的幻梦和回忆。在这幻梦中讲述了秧歌老艺人一生的悲喜和他对秧歌的眷恋,那舞动的长绸就是他生命的体现,在这梦幻中他疯狂地舞蹈着,仿佛要将一腔热血全部舞尽。这就是独舞《一个扭秧歌的人》带给我们的强烈的情感冲击。它借一个秧歌艺人的一生,描绘了全部民间艺人的人生况味和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