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昆明市宝珠梨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昆明市东川区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马龙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昆明市官渡区绿化苗木培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垫江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昆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景谷县碧安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昆明市网球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研究 昆明市嵩明县嵩阳街道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 区域特色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和县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吴忠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宁国市生态及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骅市冬枣产业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昆明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现状分析 昆明市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云南发展研究院.昆明市“十三五”时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EB/OL].[2016-12-15].http:///html/2015/0707/20587940.shtm.
[6] 昆明市“十三五”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A/OL].[2016-12-15].http:///c/2017-02-13/1703578.shtml.
[7] 孔垂柱.l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8] 李继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6):14-15.
[9] 李宏,孙炎,李皎.云南省姚安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98-99.
[10] 阮建雯,可斌,张汝坤,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要求[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1):36-39.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立足资源特色,发挥比较优势,通过抓基地、强龙头、拓市场,选准着力点,从加大扶持上入手,结合各地实际,创造性地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1、总体规模增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县各地把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抓手,不断创新农村经营组织形式,注重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全面发展。20xx年底,全县拥有各类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500余个;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总值达到9.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达10万余户;约占全县总农户数的30%,其中直接带动农户5.1万户;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全县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年增加收入达3.1亿元。
2、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通过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县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20xx年,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家,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在这6家龙头企业中,其中产值、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4家,达5000万元以上2家;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6家;其中产值、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的5家,达1000万元以上的11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7家,其中产值、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9家,达500万元以上的12家,300万元以上的达6家; 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个数发展到78个。这些龙头企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是我县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龙头企业在带动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推动技术进步、产品质量安全和培植农产品知名品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中坚力量和带动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支柱。
3、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日趋明显。全县已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如46万亩军山湖清水大闸蟹养殖、80万平方米菌菇,33万亩双低油菜,46万亩水稻、20万亩芝麻、10万亩花生、10万亩大豆、12万亩果业、5万亩油茶、3万亩茶叶、年产20xx0吨禽蛋、300万羽水禽、100万头瘦肉型商品猪,6万头肉牛、12万亩瓜果、10万亩湿地松、3万亩花卉苗木、2万亩药材共18个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并呈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20xx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8.56亿元,其中养殖业总产值22.34亿元,粮食总产量456875吨,油料总产量40800吨,生猪饲养量超过98.14万头, 农民人均纯收入5527元,比上年净增500元。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全县出现了合作社、协会、联合体等多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的势头。到20xx年底,全县拥有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5家,其中,农业部示范点5家,省级示范点7家。按行业划分,种植业27家;畜牧业73家;渔业9家;其他6家。拥有社员和会员1250户,带动农户1.2万户,农民社(会)员人均纯收入8500余元。
5、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完善。各地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注重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更趋牢固和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趋于多样化,主要有合同形式、订单形式、合作方式按利益返还形式、股份合作和按股分红形式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日趋活跃,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利益、实行行业自律和行业保护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形式正逐步向“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企业的方向发展。
二、存在问题
1、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竞争力和带动力较弱。一是我县省级龙头企业尤其是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实力偏弱。二是企业加工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我县2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只有50%左右是加工型企业,而且这些加工型企业中又是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企业少。规模小、竞争力弱,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也较弱。
2、企业融资困难,银企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县龙头企业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融资困难。一是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大 多数产值在亿元以下,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二是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相对较大,致使银行对龙头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担保机构实力较弱,担保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获取贷款的机会。
3、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多尚未建立起市场运营机制。目前我县农业龙头企业仍是生产什么就卖什么,不是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这种方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过程中必将因市场的波动而出现较大的变化。另外,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由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通常比较关注短期收益,农户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很多与龙头企业签订的种养借贷合同难于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今后几年是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时期,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特色产业的任务十分繁重,我县将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把工作重点放在培植龙头、引资发展、优化服务、形成合力等方面,使我县的农业产业化工作有一个新的提高、新的跨越。
1、充分发挥政府和职能部门的作用。重点强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观规划和引导,一是重点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在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过程中,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愿合约、利益联动、风险分担、共同发展”的取向从利益机制和运转约束机制两方面入手,对其市场主体行为加以指导。二是引导市场加速建设,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市场网络,建立健全流通服务体系,形成一个以批发市场为主框架、以各农贸市场为支撑、以各商贸城为网络、以农民产销组织为补充的四大市场流通服务体系。三是注意对主导产业的引导、培育和发展,而不是一哄而起、盲目上马和盲目投资。四是建议县政府设立产业化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贷款贴息、新技术引进、新产品开发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
2、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产品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加快特色和市场竞争力大的农业产业建设。第一,把畜牧业做成强势产业,大力发展生猪、(奶)牛、家禽生产,对新建的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猪舍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对新建的存栏能力100头以上的(奶)牛场,对新建年出栏100万只以上的规模家禽养殖场,建议县财政给予8—10万元的一次性项目扶持。第二,把水产业做成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鱼蟹、黄鳝、甲鱼等特色渔业。对新开发集中连片养殖基地,养殖300亩以上的;对新开发甲鱼养殖、黄鳝网箱养殖连片300亩以上,且带动农户100户以上的;建议县财政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项目扶持。第三,着力抓好蔬菜、食用菌、水果、油茶、茶叶、药材、芝麻、花生和花卉苗木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对新开发集中连片300亩以上且获得无公害级别证书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议县财政给予6—10万元的一次性项目扶持。第四,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抓好“一大四小”工程,充分利用本地林业优势发展效益农业。
3、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配合省、市产业化办实施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工程,培育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对新获上级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年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他组织;建议县财政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4、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供销社、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创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协会,建议县财政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同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
5、多渠道筹集产业化发展资金。目前我县龙头企业大多是个体私营性质的民营企业,经营较为灵活,初期发展较快,但发展后劲不强。其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管理不强,20xx年,我们将鼓励企业走联合发展之路,实行股份制经营,走大联合大发展之路,同时,协调金融部门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大对产业化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困难。同时,筛选重点项目组织申报,争取上级资金扶持。
论文摘要: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文章建议库区以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建议安置区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和畜禽养殖,近郊地区可以建设观光农业,城镇化地区可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并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保护和有效利用。
一、移民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
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具体情况,着重针对当地农业气候资源、土地存量、土质状况、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和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提出发展的方向和阶段目标。库区、安置区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薄弱环节,挖掘增长潜力,增强创新意识,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培育地方市场,拉动
就业并提升农民消费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全面繁荣。
二、中线库区经济发展策略
就中线库区而言,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可以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库区的柑橘种植已有较大规模,初步形成了沿汉江柑橘带,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柑橘经济。但是,库区的柑橘种植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柑橘供应地,因而农户需要独立面对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价格风险,实际收益并不能获得有效保障。因此,建议库区农户和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将柑橘生产作为当地特色农业,进一步将其做大做实做强。
渔业养殖是库区充分利用自身水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又一特色农业。随着库区水源地建设的深入进行,对水质环境保护的要求会提高,这可能导致渔业养殖成本上升。就未来一个时间段而言,库区渔业生产的关键在于市场保障和销售渠道的通畅,以实现价格基本稳定,保证养殖户稳收增收。
除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外,库区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库区可以结合水源区经济林绿化带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形成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旅游带,为海内外游客提供观光、度假、疗养、科学考察、探险与科普教育服务,从而开拓出一项新的绿色生态产业。
针对部分库区乡镇邻靠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交通区位优势,当地可以推动建立汽车工业园,集中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和装配工业,逐步建成具有规模效益的“二汽”零部件外包加工生产基地。
三、中线安置区经济发展策略
就中线安置区而言,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部分安置区已具备良好的品牌农业基础,农产品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有一定知名度。下一阶段建议着重进行形象产品的品牌建设,使农产品技术研究、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单位收益。
针对邻近城镇的安置区,发展果蔬种植和畜禽养殖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利用邻近城镇的区位优势,当地可以建设大规模的蔬菜基地和果林基地,还可以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家畜家禽养殖场,不仅为城区提供农副产品,还能够通过“农超对接”远销外省。此外,近郊安置区可以建设独具特色的近郊农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在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拉动了就业,进而加速了近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对于具备一定城镇性质的安置区,应当结合本地工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移民进行工作岗位培训,使移民有一技之长,能够比较顺利地在本地务工,实现移民农户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
四、移民区域经济发展小结
对于中线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移民地区不仅需要争取政府资金的“硬支持”,还要争取并充分利用政策性“软支持”。库区和安置区应当主动在南水北调受益区争取适合自己的对口合作项目,引进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有发展前景和能够实现双赢的招商。不仅要将企业引进,更要实现企业在当地的发展,将其培育成为地方龙头企业,政策上可以考虑在初期给予一定财政扶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产品多样化,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扩展,最终发展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转贴于
同时,移民区域要争取在受益区获得市场保障,受益区可以针对移民区的农副产品、工业品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具体而言,可以建立“农超对接”的销售模式,库区和安置区的优质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可以通过与受益区建立的市场平台进入受益区,经过具体的销售渠道直接进入大中超市,实现无缝对接。
最后,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和保护,加大科技种植的普及,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将移民区已有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由移出区带入移入区,进而实现库区和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曾德国.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稳致富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2007(6).
2、颜帮全,蒲晓东.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城镇化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5(1).
1发展现状
1.1特色产业成效显著
瓜州县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发展了枸杞、蜜瓜、特色林果、设施种植和草食畜五大特色产业。全县建成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1.81万亩,发展以蜜瓜、枸杞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面积55.9万亩,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已逐渐形成优质蜜瓜、枸杞、果蔬和牛羊肉等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布局和生产格局,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1.2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瓜州县通过内部扶持培育、外部招商引资的方式围绕蜜瓜、枸杞、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支持、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现有农产品种植及加工企业达到4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51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家,专业合作示范社80家。建成高新农业产业园6个,戈壁农业产业园15个。农产品加工方式更加多元化,加工体系不断完善,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
1.3产品品牌化效应逐渐凸显
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化参与的方式不断丰富特色农产品营销体系。“瓜州蜜瓜”、“瓜州”棉花、“瓜州枸杞”、“锁阳城”牛羊肉等瓜州地方农产品都有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其中“瓜州蜜瓜”、“瓜州枸杞”等优质农产品先后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借助中国瓜州蜜瓜枸杞展销会将蜜瓜、枸杞等品牌重点推介,有效提升了瓜州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2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瓜州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受到资源条件、产业链建设、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2.1生产管理标准化程度低
由于瓜州县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比较粗放,有不少农民还存在“广种薄收、以量保收”的生产观念,有一定的依赖思想,现代农业科技和精细化生产技术的覆盖面还较小,造成农业特色产业的效益提升速度较慢。
2.2产业联系松散
虽然瓜州县农业龙头企业数量有一定的增加,但是大部分企业都存在“小、散、差”的情况。对内带动能力较弱,企业与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联系不紧密,农业生产、产品加工与商品销售环节脱节现象严重,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2.3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瓜州县现有的农产品市场普遍存在规模小、设施简陋、辐射范围有限的问题。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全县内并没有负责收集、分析和市场信息的组织机构,农业和农产品信息分散,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既影响了生产结构的调整,也不利于产品的市场开拓,从而难以产出较高的经济效益。
3对策与建议
3.1提高生产管理标准化程度
围绕特色农业生产和管理,制定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规程,借助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加大农民、技术员和管理者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生产者、管理者能力水平,认真落实技术操作规程,避免违规操作。同时要加强示范点建设,发挥好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强化农业科技落实。另外,要借助中国农科院所设立的“西部农业科技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强与省内外农业院校、企业的技术交流,完善特色农业产业的技术保障。
3.2发展龙头企提升产业化水平
围绕重点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内部培育与外部引进的有机结合,重点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强化龙头企业与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联系,加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鼓励专业合作社、农民大户,购销经纪人从事农产品的收购、储存、运销活动,真正将农户与企业,与市场联系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市场化发展。
3.3大力推动品牌化经营
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品牌意识。在做大做强已经注册的“蜜瓜之乡”、“锁阳之乡”品牌的同时,加强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的扶持工作,形成一批具有瓜州地方特色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知名度,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另外,要发挥好市场的引导作用,通过各类农产品交易推介会、农产品展销会等形式,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加快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价格优势的转变。
一、注重实效,深化结构调整
一是结构调整。2015年种植大豆189,000亩,玉米29,000亩。扩大旱改水规模,新增水田600亩,全局水田面积达到21,575亩。积极推进矮高梁种植,达到6660亩。扩大返魂草种植面积315亩,达到3000亩。新增种植品种红小豆2550亩。利用马永顺林场地理优势,新建26600平方米有机食品采摘大棚,现已投入使用。二是积极发展新品种北关农场新建水稻育秧大棚30栋,增加水稻秧苗质量。《利用伐区木桩栽培松杉灵芝项目》被列为伊春科技计划项目,获得项目款8万元。现在九连林场、西北河营林所已经购买菌种,正在养菌阶段。三是引进玉米新品种。今年引进先锋38P05,先达203,这两个品种从品质和饱满程度都值得推广。
二、突出职能,稳步发展特色种养及加工业
畜牧产业2015年稳中有升。截止目前,全面野猪养殖1885头,野鸡0.2万只,养蜂4250箱。现有野猪规模养殖场两处,分别位于铁力林业局红旗营林所和茂林河林场,其中红旗野猪场现已注册为谷丰生猪饲养有限责任公司,现生猪存栏568头。森林猪规模养殖场一处,位于建设营林所,该场于2008年成立铁力市硕丰山养生态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项目有优良仔猪繁育,并在2012年被百家老字号哈尔滨大众肉联食品有限公司认定为该公司第一家生态猪养殖基地,注册“益灵”商标和“有机”食品标识。另外,冷水鱼养殖水面252亩,其中初具规模的为忠宝林蛙养殖专业合作社。
三、狠抓管理,巩固扩大北药业
几年来,我们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把大力发展北药产业为经济转型切入点之一,积极引导种植户发展适销对路、适宜生长的地产药材。截止目前,种植北药17500亩,其中平贝种植9900亩,五味子种植4600亩,返魂草种植3000亩,栽培松杉灵芝8000袋(其中2000袋棚内栽培)。野生药材改培77400亩,其中五味子改培42010亩,刺五加改培34190亩,穿山龙改培1200亩。五味子年产量300吨(干品),平贝年产量300吨(干品),野生药材采集640吨。
四、积极构建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我们充分发挥松涛集团公司这一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对现有企业加以规范引导,采取出售、买断、转让等方式,使其逐步向松涛集团公司靠拢。先后共建立种植加工企业6个,有效延长了产业链条,使其成为调整种植结构的强大引擎。二是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整合北药产品品牌,加大名、优、新、特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提高北药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增加市场竞争能力。近年来,松涛公司开发生产的刺五加保健茶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健”字号产品,列入保健产品系列;平贝产品注册的“清溪沟”、“宇贝”等商标,已使我局的平贝闻名省内外,这些都为优化种植结构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三是积极组建专业合作社。我们通过推行“支部+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的方式,积极在基层组建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共建立奶牛养殖、有机水稻种植、平贝种植、甜玉米种植、返魂草推广、绿化苗木栽培、黑木耳栽培、冷水鱼养殖等专业协会、合作社、联合体36个,带动辐射职工群众2500多人增收致富,加快了调整种植结构的步伐。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形势的发展和领导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农业种植结构还需要大幅调整。职工群众多年以种植大豆为主,重迎茬导致的产品品种单一老化、退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力弱。尽管采取各种鼓励和扶持政策,引导职工群众调整种植结构,但是由于职工群众认识上有误差,致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仍然不大。同时由于职工认识不足,全局绿色食品种植面积不大,产品附加值不高。二是龙头企业需要加强。全局范围内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数不多,特色农产品的流通加工企业更少,更谈不上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即使是铁力区域内的加工企业也是屈指可数。因此,多数种植户还是以卖“原”字号产品为主,销售价格低且受中间商的制约,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攫取,职工群众的收益不高。现有加工企业生产的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低。没有形成真正上档次、上规模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三是服务体系需要完善。在种植业方面,种植户与加工企业和中介组织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对接,大部分种植户与龙头企业之间还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制和技术服务体系。在畜牧养殖业方面,尽管我们多年来建立了相应的服务体系,但还存在基层畜牧兽医站不健全、基层队伍素质偏低、基础设施差、后备力量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
意见和建议:
1、建议帮助解决转产项目资金。停止主伐后,目前我局急需经济转型,进行第三次创业,再上一批有较强支撑力的转产项目,加快特色种养业的发展,以此来拉动全局经济的快发展,建议上级对转产项目给予资金扶持。
2、建议上级对发展接续产业的职工群众给予政策扶持。比如对发展特色种养业等接续产业的职工应给予一定补助,鼓励他们加大投入,谋求更大的发展,建议上级对发展特色种养等接续产业应调整信贷结构,提供中长期贴息贷款,逐步解决企业和职工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关键词]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农村经济体系;“三农”问题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直至今日,经济和社会环境发展均获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也促使各个行业转型升级。处在大数据时代下,基于传统经济模式逐渐衍生出互联网经济这一模式,最为常见的是电子商务。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在国内外的普及,其覆盖范围越来越广,逐渐与农村经济体系深入融合。我国从党的十至今,农村经济发展树立特色农业经济这一目标,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面临电子商务发展提供的诸多机遇,农村经济以及生产生活模式也树立了全新的方向。对比传统经济模式,电子商务使得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创新了销售渠道,也为“三农”问题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解决思路。广东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在电子商务这一方面获得了相对显著的效果,制定了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方案,拓宽了电子商务在广东省的覆盖范围,还推动了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切实提升了当地农业经济水平。
一、广东省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发展背景
国务院办公厅针对电子商务发展,推出《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带动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行业发展[1]。广东省在落实《意见》的过程中,除了重点发展电子商务之外,还着手探索了互联网+渠道,开拓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通过“互联网+农村”和“互联网+现代农业”打开当地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新渠道,也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动力。截至2020年,广东省电子商务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农村电子商务,创建支撑服务体系,使得城乡双向流通渠道高效运行,不断拓展农产品网络销售规模。相关数据显示,广东省目前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共有50个,乡镇电子商务运营中心数量超过100个,使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在行政村实现了全面覆盖[2]。与此同时,广东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年销售额超过30%,并且呈增长趋势,直接提升了当地农村电子商务企业的竞争力,2018年广东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551.57亿元,增长幅度为4.0%,整体发展势头稳定且良好,对比山东、浙江、江苏等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与增速均处在领先位置(见图1),有5家企业的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20家企业的年销售额高达亿元,超过100家电子商务企业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3]。在电子商务技术人才培养这一方面,广东省目前建设了国家级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基地,拥有电子商务技术型人才超10万名,不仅提升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也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农村电子商务环境。
二、建设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平台
广东省建立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平台,重点包括网络农产品交易与涉农交易等。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批发与市场体系,明确特色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从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着手加强整合,保证信息精准性,加强对交易服务、结算、仓储等第三方服务的重视,将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平台覆盖到全省甚至全国各地[4]。创建的特色农业商务平台具有第三方属性,当地的农民与涉农企业均可以在该平台中享受商务服务。搭建会员管理制度,所有平台的会员可以享受到优惠与权限升级等权利。信息方面,无论是买卖交易双方还是平台的其他用户,都可以在电子商务平台中、搜索需要的信息数据[5]。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平台重点是交易服务,根据分级管理要求,将不同级别的用户所享受利益明确划分,保证管理效果。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行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提供资金流与物流专业服务,银行系统与物流系统对接,实现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三位一体,不仅能够保障线上支付安全,也可以将销售的特色农产品直接配送至所需地点,加强交易资金流、物流运行协调性[6]。除此之外,展开信息交流管理,所有平台的用户进入到系统交流专区提问,营造自由交流环境。平台中上传的产品信息、交易信息等,经过大数据分析与统计自动生成报表,为销售月结、年销售额统计提供依据。关于电子商务平台操作安全,应该制定安全保障方案,例如可以采用CA认证,保障商家产品交易、物流运输与在线支付等各个流程的安全性。开发涉农信息资源需要有对应的信息库,保证开发深度,与当地村委会、龙头企业等紧密联系,采集全面的数据与信息,利用网络将信息传递给所有农户。关于三农信息的开发需要以农民群众为对象,为其提供市场信息,帮助了解农副产品与农资产品情况,获取到有价值的种植、养殖数据[7]。与此同时,建议创建城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数据采集交换,使所有三农信息能够在线共享与整合,在大数据帮助下实现信息资源集中。为了保证信息资源开发有效性,必须要创建专业团队。例如组建农业信息协会,凭借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所有农户经济增收。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方案的制定还应该能及时帮助当地所有农户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出互联网与技术优势,广大农民群众利用微信、电话等渠道直接与专家取得联系,咨询农业方面的问题。
三、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模式的运行
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模式运行,信息服务渠道比较多元化,其中在运行中要将重点集中在进村入户这一方面。首先要实现传统信息获取渠道与新媒体渠道的结合,例如电视、电脑与电话,拓宽农民获取信息途径范围[8]。在互联网普及与信息化建设这一方面,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实现全面宽带入户,还要提高移动手机等智能设备的普及率;其次,农村、市、县、乡村户信息网点建设,是农村电子商务模式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确保广大农民能够享受电子商务与互联网便利。为了突出当地农业发展特色,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方面也要体现独特性。结合广东市电子商务平台,参考“一乡一站”“一村一站”经验,建设特色农业产品网站,以农村、市、县、乡、村户为单位,充分体现出规模效益,解决农民群众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方面的问题,为其提供专家信息咨询服务;最后,为了使农村特色经济更加深入地落实,在当地政府部门指导下坚持市场化运行,基于当地特色农业经济,探索电子商务运行模式。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还可以带动当地农业电子商务产业的深度普及[9]。
四、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模式发展建议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三五”规划中的一项重点任务,各个地区互联网企业也要关注农业发展,在搭建农业服务平台时,加强对产销连接以及涉农电子商务的重视。一直以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效果显著,使得现阶段“三农问题”的解决在不断探索中获取全新的思路,直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10]。然而在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进程中,电子商务模式的创建与运行还受到一些因素影响,例如基础设施老旧、人才不足等,为了使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模式深度发展与落实,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供法规制度保障要想推动特色农业经济电商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法规制度作为保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明确广东省电商发展典型地区,总结成功经验,并在全省范围内加以推广;第二,分析广东省发展特色农业电商的优势,结合电商发展进度进行统筹规划,加强相关制度与规范条例的针对性,广大农户可以严格按照电商经济发展要求规避经营可能面临的风险。政府部门在推动农业电商发展期间,深入贯彻落实农村电商政策,发挥出政策引导作用,为特色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
(二)提供基础设施与物质保障农村电商深入发展与落实必须定期更换基础设施,加大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拓宽物流覆盖范围,尤其是道路项目建设,明确县级与村级公路工程重要意义,从而构建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的农村公路交通网,推动电商物流业务普及;第二,完善农村电商信息化基础设施,使互联网通信更加完善,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运行提供保障。
(三)提供资源配置保障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以及农村电子商务,需要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加强当地资源配置合理性。一方面要引进技术手段开发农村电商资源,提高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使用率,并且将现有资源最大程度地转换为经济效益[11];另一方面推动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务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略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
(四)提供电商人才保障任何地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农村电子商务也是如此。为了提高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组建专业电商人才团队非常重要。现阶段,广东省培养电商人才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效果,但考虑到今后农村电商可持续性发展,还应该重点关注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第一,在人才引进方面提供更多的优惠条件与政策,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为农村电商提供优惠政策、先进技术支持,促使广大优秀人才从事农村电商领域工作;第二,专门组建电商培训线上平台,行业领域内的专家以及龙头企业负责培训,帮助农户了解电子商务;第三,引进人才管理与激励制度,凭借优惠政策起到吸引电商人才的效果,以此来推动广东省农村电子商务经济水平的提升。
(五)提供互联网技术保障大数据时代下农村电子商务需要获取实时数据,特别是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要提供互联网技术保障,构建互联网加农业信息平台,全方位采集市场信息,制定农村电子商务决策,将生产需求面临的矛盾解决,也可以杜绝盲目生产问题。通过互联网技术拓展信息获取途径以及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切实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经济发展水平。
(六)提供农业电商体系保障1.特色农业经济电商品牌农村电子商务在市场中竞争力的提升,要有特色农业经济电商品牌,特别是独具地区特色的品牌。所以,广东省推动农村电商发展要总结农业经济以及农村电商的优势,将自身特色和品牌打造融合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当地农产品在网络上的知名度,实现农村企业与电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2.现代化特色农业体系按照“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各项要求,组建现代化特色农业体系,在物资、基础设施、现代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加强重视。通过完善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广东省农产品生产与经营,加强农业牧渔融合以及农产品深加工,使得当地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12]。与此同时,广东省涉农企业应该将重点放在兼并重组与深度融合这两个方面,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可以与特色农业种植合作社、农户展开合作,不仅有利于扩大农业龙头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还有利于当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深度落实品牌发展战略,发挥现代化特色农业体系优势,提高广东省农村电商经济水平。3.特色农业公共服务系统结合广东省农业电商发展实际情况,需要创建特色农业公共服务系统,搭配数据库运行,使得农业产业体系运行过程中的各个流程所产生数据,都能够实现在线共享与衔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特色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测,将监测所得数据录入到大数据系统当中,展开大数据分析,完善广东省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与此同时,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在广东省推动数字化农业、智慧环保农业发展,重点关注长效扶贫产业。当地电商龙头企业将农产品销售途径拓宽,为农村物流配送提供支持,使得快递网点在乡镇覆盖率不断提升。推动特色农业发展,要探索互联网+这一途径,打造互联网+农业生产、互联网+物流配送流程,在传统线下销售基础上,促使广大农户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实现特色产业创新。利用电商服务平台将广东省特色农产品销售至全国乃至国外市场。
【关键词】 特色农业;SWOT分析;发展思路;甘棠镇
一、研究区域现状
双峰县甘棠镇地处湘中盆地衡绍干旱走廊上,该镇交通发达,潭邵高速公路、洛湛铁路自东向西穿过甘棠镇,在建的沪昆高铁也纵贯该镇。全镇总人口8.3万人,农业人口7.56万人,占总人口的 91.1%,为双峰县第二人口大镇。面积共132.87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为主。
2000年以来,甘棠镇就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生产发展放在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位置。全镇各村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山斗村为主的牡丹、芍药种植,五四村为主的礼品西瓜种植、赛田责任区的蚕桑种植、安格斯黑牛养殖以及金家责任区的瘦肉型猪养殖等特色农业。
二、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1)基础建设。自2006年以来,镇里安排专项资金进行丘陵塘堰、水窖改造,新修小型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治理水土流失;设立农村信息服务站,年信息达286条,创建了百亩示范片,发展节能灌溉农业,增加农业补贴规模和范围。在养殖业方面,甘棠镇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立项支持,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2012年,全镇新增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35个。
(2)政府扶持。为了推进甘棠镇特色种养业发展,镇财政利用专项拨款扶持资金,作为特色农业发展启动资金,已投资建设标准化养殖场12个,同时还加大对特色农业和种养作物知识培训的力度,增强政府职能部门对特色农业和经济作物的服务能力,积极拓展招商引资。
(3)发展龙头企业。按照“规模+效益”的原则,对甘棠镇从事特色农业和经济作物生产的龙头企业,进行科学化管理与动态监测,为其提供创建名牌、提高产品质量和拓宽市场渠道等方面的扶持与帮助。
2、劣势(Weaknesses)
(1)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综合效益较低。从自然资源来看,甘棠镇的气候、水土、生物等资源优势不明显。此外,大部分土地生产条件较差,限制了特色农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农产品初级生产为主,加工转化能力弱,像生猪、黑牛等农产品大部分以直接产品和初级加工半成品走入市场,价格低廉,农民增收较难。
(2)产品的品牌化率较低,经营管理不完善。该镇现有特色农产品品牌没发挥其提升产品价值、应用差异化的目的,大多数品牌在双峰本县的知名度、美誉度都不高,市场占有率较低。各特色产业主体虽多但未形成有足够影响力的市场领导品牌,同种特色农产品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而导致低价竞销,给特色农业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3)劳动力素质低,特色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全镇从事农业耕作人口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7.5%,特色农业停留在粗放式生产的阶段,科技含量低,许多农业生产操作过程中以纯手工劳作为主,农业产出效益较差,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
3、机遇(Opportunities)
(1)在政策支持方面,随着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大开发、国办29号文件和中央1 号文件连续9年支农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为该镇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2)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该地距娄底城区路程不到30分钟,从区位优势上带动了甘棠镇的特色农业发展,为农副产品的销售带来了便利的交通环境。
(3)在市场方面,伴随着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等健康型消费逐步向城郊的延伸与扩张,对特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潜力也越来越大,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挑战(Threats)
一是邻近乡镇的竞争。甘棠镇特色农业的起步较晚,周边的三塘铺、印塘等地已有相当规模,甘棠要取得后发优势困难较大。二是农产品卖难。近年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农产品的供给由短缺变为充裕,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三是在市场信息把握不准,盲目生产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肥猪屯栏头”、“蔬菜烂田头”的现象,极易削弱自身的产业优势。
三、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及建议
1、突出特色,科学规划
突出一个特色农业的“特”字,按照“ 产区――基地――片带”的总体框架,优化全镇特色产业布局,突出中药材、黑牛、西瓜、生猪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同时把蚕桑、蔬菜作为区域特色产业,不断扩大其产业化规模,将本土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格局。
2、依靠科技,加强产学研合作
首先,按照“引进、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推广要求,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含量;其次,要深入农机推广机构与人员的改革。完善镇、村、组三级农技推广的网络体系,保证农技专业人员队伍专职专用,每村配备一名农技推广员,按时上门为农户进行农技推广,为农户提供咨询服务;再次,探索建立产学研共同体。农技站应与科研机构、地方高校建立合作模式,加快开发特色农业新品种,增强其市场竞争活力和发展后劲。地方科研机构与乡镇建立“产学研基地”,开展“农业特派员” 和“农业科技下乡”等活动,不断提高农户的科学种养水平与生产素质。
3、建立品牌,延伸产业链条
积极落实国家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积极培育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首先,强化品牌意识,以“质量产生品牌、品牌塑造形象”的原则做大、做强品牌,对全镇同一产业制定统一的生产和质量标准,在主产区推行标准化生产。品牌企业应形成“产+销”一条龙服务体系,改变传统的农业企业停留在初加工层面上,企业经济效益滞后的局面。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整体特色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4、办好农校,培育新型经营群体
甘棠镇农民技术培训学校要贴近农民的需要和农村实际,创新思路,开设芍药、尾参栽培、礼品西瓜种植,生猪、黑牛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课程,对全镇的农业耕作、养殖人员进行培训。特别要结合农业生产的时令季节特征,有时效的开办各种形式的短训班,如中药材种植培训课程中应包括中药材田间管理、采挖与加工、经济效益与预测、病虫害防治、中药材集优化生产等。
【参考文献】
[1] 印小川,张天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的分析[J].农业经济,2012(1)P18-19.
[2] 潘时常,朱菊萍,焦金芝.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1(12)P72-75.
[3] 杨少垒,蒋永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P69-79.
[4] 陈栋,卓敏.发掘山区优势资源 打造特色精品农业 加快韶关市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思考[J].南方农村,2008(2)P37-39.
[5] 李翠兰.论娄底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2)P173-176.
一、包头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基本情况
(一)村镇规划实施情况
1.规划实施情况
镇规划:外五旗县区城关镇和昆区卜尔汉图镇规划实施情况较好,其他一般建制镇由于规划编制不够完善、规划管理工作不到位等因素,只有部分乡镇企业、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按照规划实施。
村庄规划:由于村庄规划编制深度不够、审批程序不严格等原因,部分村庄规划不切合农村发展实际,可操作性差。2014年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各旗县区对部分村庄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并实施建设。由村委会自行组织编制的村庄规划实施性和可操作性较强,例如东河区毛凤章村、什大股村。
二、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体系不够完善,村庄规划可实施性低
一些乡镇苏木政府对规划管理了解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许多规划编制只是为了申请项目、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做的是面子上的规划,没有从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村镇规划普遍存在脱离实际、可实施性低,部分乡镇苏木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审批缺乏依据,成为限制乡镇发展或造成未批先建现象的发生的原因。
(二)村庄规划的编制实施问题
外五旗县区许多村庄常驻人口不足百人,几年才有一户人家自建房屋,这类村庄完全没有必要编制村庄规划,只对危房进行改造,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即可。村庄规划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特色,没有充分发掘村庄的历史文化特色,照搬城市建设,大拆大建,许多见证历史的建筑被拆除,保留下来的也没有进行合理的保护利用,例如解放初建设的复拱式石拐石桥已经被拆除,非常可惜,现在保留的工矿发展时期的医院、火车站、矿工俱乐部、民房等大量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正面临拆除的危险,石拐区已经列入2012年国务院的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中,更应该把这些见证历史的建筑物进行合理保护,发展工业遗址特色旅游、影视基地等产业。
三、村镇建设发展思路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规划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先行、规划引领的作用,统筹谋划全市的村镇建设,结合本次调研工作了解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现状和各旗县区乡镇苏木政府的意见和建议,按照规划管理范围,从村镇经济发展和村镇建设等方面,提出三个层次解决村镇建设发展思路:
(一)中心城区建成区和独立工矿区
该区域共有村庄113个,属于城中村,正在进行城市建设或即将开展城市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全覆盖,按照“两证一书”进行规划管理。
部分城中村的发展只是征收农民土地,发放补偿款,建设安置住房,采取简单的农村转社区、农民转市民方式,农民为增加拆迁费用大量的进行种房,近期无力改造的就形成了城市棚户区,例如赵家营村,农民没有后续生活来源,出现返贫现象。
该区域需要重点解决是村庄经济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村庄产业发展研究,要以村集体经营为主体村民入股分红等形式,根据村庄区位条件,差异化发展,打造特色村集体产业,保证农民收入,例如青山区二相公村毗邻火葬场发展殡葬产业,东河区二里半村毗邻机场发展空港物流产业,商业中心附近采用出租公寓、底店等形式,园区附近发展下游产业,解决失地农民收入问题。
农民另外一个关心的问题就是宅基地问题,宅基地按照农村户口分配,目前一些已经改造的城中村提出由于父子分户等原因,需要增加安置房建设,造成安置房建设不断增加的问题,建议在改造过程中完善安置房建设需求量分析,建立分配回收机制,一次性划定安置区域,避免重复建设现象发生。
(二)中心城区规划区
该区域共有49个行政村,属于城郊村,在规划中一般为生态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村镇经济以种养殖业为主。
该区域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乡镇企业规划手续办理、村庄建设规划手续办理和大青山南坡绿化工程荒山绿化承包企业建设项目规划手续办理等问题,主要集中在规划编制和管理制度建设上,建议尽快组织制定《包头市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办法》,完善村镇规划的编制。
城郊村由于紧邻包头市中心城区,村庄建设和乡镇企业建设积极性较高,建议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村庄建设建议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以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为引领,建设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新农村。例如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柏树沟嘎查在封山禁牧后,发展设施圈养、梅力更山鸡和万只种羊繁育基地项目等效益型养殖业,嘎查畜牧业逐步走上稳步高效的发展道路,整体规划的新农村也整体异地建成入住,成为自治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外五旗县区
该区域要重点做好村镇经济发展和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问题,在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学 教学内容 制定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4-01
教学内容来自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师生一方面合理地利用教材教学,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另一方面,师生可以科学地加工教材,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它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示、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标准是确定课程结构的纲领文件,围绕人才培养方向,将“四位一体”的教学导向进行教学内容标准制定。教学内容标准的制定是对教学目标、课程性质和大纲框架等方面的具体描述;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对课程教学改革起指导作用,规定了任课教学的各项任务。
一、制定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教学内容制定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按部就班、墨守陈规,难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形势下教学内容标准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促进教学相长。
2.以目标为导向
农学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全面掌握本专业的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成为具有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技术推广、能经营、会管理的多种能力的卓越农业科技人才。教学内容必须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才能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3.理论结合实践
农学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因而教学内容标准制定要将理论知识教学和应用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能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能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标准制定要明确提出每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操作方法和具体要求,有可操作的考核方法与标准,要紧密结合理论教学。
4.与时俱进
农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农学专业知识和技术随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制定必须要与时俱进,反映农业科技变化。如传统农业要求精耕细作,而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是规模化、轻简化、集成化、机械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大幅提高,多元化生产目标愈加明显,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更新,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
二、制定思路
1.更新教学内容
培养卓越农学专业人才,要求根据社会和农业科技发展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更新、补充、充实、完善。传统农业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建立在为传统农业生产培养技术人才层面,与未来农业生产对其做作业的技术人员要求形成较大反差[1]。在传统农学专业教学内容中对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生物信息技术等体现不够,滞后于现代农业生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因而教学内容制定必须要删除陈旧和重复内容,增添现代农业所必须的内容并突出实践教学比重,着重动态、发展和整体的科学思考方法,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全面的认识。
2.突出专业特色
教学内容标准的科学制定需突出本专业的特色[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进程,加强生产实践和劳动技能培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开设实践性课程,如一二年级的专业劳动周和专业实践、三四年级的毕业论文实习,以及从2014级开始的“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进入课程组近距离接触科研和生产,实践教学放在了首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突出了农学专业的专业特色。
3. 注重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成为有知识、善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制定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专业培养目标之下的专业素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提高。
三、制定步骤
1.课程目标
课程教学内容制定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体系方面的目标,能力结构方面的目标 ,职业素养方面的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大纲,即“教什么,如何教”,用以指导教师组织教学,为课程教学提供内容框架,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审查要求等。
2.内容标准
在明确教学目的以后,设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包括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描述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包括对知识或技能的记忆、概括、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评价等方面的要求以及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等。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教学计划进度合理、多媒体使用得当。
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要坚持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为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题评价和考核方式,如考试、考查、测验、论文、调研等,具体考核方式由课程性质而定;成绩评定如:期末考试成绩(X%)+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平时作业等)(X%)=总成绩。课程实验(没有单独设立实验课的实验)成绩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占课程平时成绩的权重为X%(根据实验总学时确定:10%-50%)。
4. 实施建议
根据教学目标给出课程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建议,根据课程之间的相关性给出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列出选用教材,建议选用近三年出版的精品教材、获奖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统编教材;也可选用经过学校批准立项且公开出版的自编教材;给出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参考文献:
[1]官春云.建立“大农学专业”的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2,(7):22.
[2]王林生,张雅莉.农学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及原则探讨.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9(5):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