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地的传统文化范文

当地的传统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地的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地的传统文化

第1篇:当地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广西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作用研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法家、道家为核心,此外还兼有墨家、兵家、佛教、西方文化等意识形态。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广西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诸如广西山水文化、铜鼓文化、山崖笔画文化、民族风情文化、歌海文化等等,都是一些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研究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的作用研究,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又对深入了解广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当地人民群众道德文化修养及推动该区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方法。

一、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个目标是各个国家追求的理想状态,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都提出了高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广西有着悠久的民俗传统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虽地处西南边疆,民族种类众多,经济发展落后,但当地的人民社会矛盾较少,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精神面貌。除此之外,广西的自然风光十分秀美,山水文化驰名中外,遭受的破坏较少,较好的维持了景观原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西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文明、和谐理念。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理念,主要体现在当地的农耕文化上。广西隶属亚热带地区,当地少数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这与游牧民族或者渔猎民族不同,这种相对固定区域内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更理解与大自然之间密切相连、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这种和谐理念可以从广西各类艺术形式中可以发掘出来,比如桂林的山水石刻、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和刘山姐为代表的山歌文化等等都是对此最真实的写照,展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审美追求和对人生的执着热爱,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团结友爱的群体意识和和谐共处的文化精神。

二、广西传统优秀文化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例如壮族的铜鼓和山花壁画,在世界上久负盛名。“三月三”歌节独具特色,“印象刘三姐”等歌舞类节目也闻名遐迩,走向全国。这些传统文化既创造了精神文明,也开发了物质文明。以广西“三月三”歌节为例,农历三月三在广西的南宁、柳州、百色、河池、崇左、来宾、钦州、防城港等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米饭,染彩蛋,杀鸡宰鸭,喝酒庆贺。从1996年起,贵港市率先把“三月三”歌节办成了“三月三”艺术节,2014年“壮族三月三”成为广西的法定节日,提高了规格,扩大了规模,丰富了歌节的内容。这既体现了民族特色,又尊重了各族人民。

在民歌节中,以传统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活跃了商品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满足了当地群众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此外,通过民歌节,使得民间的传统文化活动升华到国家艺术的高度,使世界各民族文化得到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可以从中互相借鉴、吸收经验。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各族人民在形式上、心理上凝聚为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国家民族或政治民族形式的形成,增强中华民族意识。这于无形之间也增强了民众的爱国心。

三、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

文化具有传承性。广西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广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广西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有利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

文化也具有创新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间的封闭状态也逐渐被打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是势不可挡。当各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越频繁越密切,民族传统文化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进行不断改革,才能更加贴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紧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潮流不断向前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距今已有一定的时间距离。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总是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而与现代优秀文明存在差异。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应搜西安祛除陈旧的,过时的,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东西。同时加入反映现代,乐于为现代人接受的东西。这是因为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是为了满足现代人需要,为现代人服务的,要坚持时代性原则反对复古主义。广西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在全球多元文化竞争中得以生存,就应当不断地进行创新并转变过去旧的发展方式,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发展对策,更紧密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广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必须始终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要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当然,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也应注意保持其民族传统特色的东西,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出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使民族传统文化保持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地人民精神和思想的集中体现,包含了当地人民对情感生活和现实环境的人生思考和智慧凝结,对当地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形成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对当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意义。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因此重视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它的正功能,让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第2篇:当地的传统文化范文

河北省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已初见成效,但是在发展规模、经济贡献和投资数量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整体实力较弱

虽然河北省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是其相关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滞后,无论是在经济中占的比重,还是在居民日常文化消费中的使用情况,都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河北传统文化产业在运营过程中,富有创意的传统文化产品相对较少,尚未建立以品牌企业为导向的产业链,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品牌化经营是制约河北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品牌尚待构建

河北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精品项目较少、有待形成品牌;具有本土特色的企业品牌相对匮乏,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有待深入,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有待利用,具有燕赵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的文化创意品牌尚未充分打造出来。

3.缺乏系统性的政策体系

虽然河北省政府对于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向来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不过当前仍缺少全面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政策体系来扶持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发展。在文化精品方面,能打上河北标签的传统文化作品相对较少,有本地特色的优秀素材尚待进一步发现与整理,作为传统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发和利用。

4.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乏

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离不开人才,而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河北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对于专业人员的培养,河北省内的相关院校多侧重于建筑和艺术设计领域,对于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相对缺失;此外,由于受制度、薪资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传统文化创意人才的外流现象也较为普遍,这都成为制约河北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河北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策

1.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提高产业竞争力

在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上,河北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如承德市下属的平泉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该县处于辽河的源头,同时还是契丹文化的发祥地;此外,该县以养殖菌类植物和活性炭闻名。基于以上资源优势,平泉县着力打造了辽河源契丹文化、中华菌文化、活性炭文化、山庄老酒文化等产业园,在对文化资源的创意应用方面成果显著,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外,吴桥杂技、武强年画、唐山皮影、永年太极、衡水内画、蔚县剪纸等都可发展成优势产业,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提高行业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发展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

河北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要发展好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结合其传统文化资源,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将有地方文化内涵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打造以燕赵文化为背景、融合各地自身优势的河北特色品牌,有效提升河北文化水平和整体区域竞争力。

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科学规划

在发展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上,政府部门应积极参与,起主导和组织协调作用;进行宏观规划,明确省内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和策略;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优惠政策和制度,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投资,用于发展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建立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促进河北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加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第3篇:当地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旅游管理;问题;对策

一、目前状况下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旅游管理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与现代旅游管理中的“人本”管理理念。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强调“和”就是强调对人际关系的调整。[2] “以人为本”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从亚圣孟子的“民本”思想到“民贵”思想,无不体现了人的重要性。由此看来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事物不断的朝正向发展,近年来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旅游业中“人”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形成为“人本”管理的先进管理理念。

(二)传统文化中的“德治”发展成为现代旅游管理中“以德服人”理念。在现代旅游管理理念中,不少企业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发展成为充分体现以德治企的“德治”理念,他们以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树立榜样,身体力行等方法进行管理,切实为员工的利益着想,尊重员工,形成了由内而外的优秀服务模式,使旅游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三)传统文化中提倡“以和为贵”,现代旅游管理中呼吁“阳光服务”。近年来随着现代旅游业发展,管理模式也在发生改变,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往往是条规管理,而渐渐地转变为“无为而治”的管理方法,这是现代旅游管理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在服务业发展中“以和为贵”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宽,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旅游企业,特别是在旅游企业文化的构建上,极其重视“人和”,强调微笑服务、阳光服务,这是对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现代旅游管理在中国传统文化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企业的文化定位不够科学。(1)定位雷同,缺乏特色。特色是旅游产品营销取胜的关键因素,如果一个企业创立的旅游形象没能切实有效地在旅游者心目当中激起独特的感知和印象,那么它就失去了形象定位的实际意义。(2)文化定位脱离当地旅游发展现状,语句夸张,名不符实。有些旅游地在文化定位的时候脱离了当地旅游现实中的发展状况,为了达到宣传效果,不择手段,过分渲染目的地,使最终形成的文化定位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相差很远,造成盲目夸大的现象。(3)一应俱全,重心难找。每个旅游地都有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地域特色,应该是把本地最具有特色,最能吸引游客的资源作为定位的主要内容。旅游地的宣传口号也尤为重要,作为宣传载体,口号自然也该是简洁易懂的。然而许多旅游地却在口号制定的时候想方设法把本地所有的旅游资源展现给旅游者,这未免就造成了面面俱到,毫无重点的状况,无法将当地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展现给旅游者。

(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基础设施有待改善,科学规划有待加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倾向由过去的重物质消费逐渐转变成精神消费。许多企业在发展文化旅游的时候却忽略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忽略了发展文化旅游也需要基础配套的问题。一些景区在文化硬件设施及软件项目等基础方面有待加强。而且许多景区没有统一的发展总体规划,这样势必会引起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的过程中缺乏指导和科学性的纲领。从而造成盲目、重复建设,既浪费了资金也破坏了旅游地的整体文化形象。

(三)对传统文化的应用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许多旅游企业认为对传统文化的应用就是让旅游从业人员穿一穿传统的服饰,在景区内设置一些传统的物件。一些企业在传统文化应用过程中只是简单的生搬硬套,很少有出新意的地方。

三、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对策

(一)科学合理定位旅游区域的企业文化。(1)努力提高企业文化形象的区分度。要提出具有特色的地域传统文。所以一个旅游地要想发展传统文化旅游项目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项目,这样才能产生独有的吸引力,达到文化形象定位的最终目的。(2)将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和产品作为企业文化定位的物质基础。在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方面,旅游目的地做为一个大集合,其中既包含了具有实际经济意义的人文旅游资源也包含了自然的旅游产品和资源。管理者应该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和产品中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核心内容作为当地的旅游形象定位。(3)规范旅游规划的开发程序,重视文化定位。应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旅游管理当中的关键所在是科学有序地规划旅游区的文化。在现代旅游管理中,我国的旅游资源因地域差异而不同,许多旅游地的传统文化资源极具开发潜力,如在黑龙江特有的少数名族赫哲族聚居的区域现在已建成全面一体的赫哲文化游览观光园,园区发展势头良好。由此可见各地如果吸收赫哲文化园的开发经验,合理开发当地传统文化资源,按照科学、合理、有序的原则做好旅游地区的规划工作,就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完善开展传统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广义的理解认为旅游开发就是根据当地条件,运用适当的资金、技术手段,通过科学的调查、评价、规划、建设、经营等,使未被利用的资源得以利用,己被利用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所以对一个旅游地的资源、市场、产品、商品、人才等进行全方位研究,确定其有利的发展方向,做好相应的配套设施才能使旅游景点在区域内得以完善、发展和提高,从而创更佳的企业益。

要想实施化旅游理念,就应该大力完善旅游地的基础性工作,这是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旅游管理中的前提条件。应该重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旅游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意义。

(三) 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活动形式。现代旅游业要想充分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要不断开展现代化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多样化的现代旅游方式,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表现形式,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现代旅游的精神需求。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参与法、情感体验法等多种方式,以实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后的现代旅游管理实现质的发展。近些年来红色旅游异军突起,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追求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结果, 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 其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 如抗战精神、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早已形成具有世界文化遗产意义的“红色精神”。 这些精神经世世代代激励我们中华儿女不断地走在历史的前列,牢记历史,和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伟人的怀念与敬仰之情。

(四)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旅游地在开发过程中如果离开了传统的文化元素,就会变得空虚而缺乏内在的吸引力,旅游管理如果不能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就会变得僵化而缺乏亲和力,这对现代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旅游企业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丰富,更好地把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应用到旅游管理当中,开发出更具有民族性和代表性的特色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只有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传统文化内涵,才能创造出本地旅游资源的特色,才能使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拥有持久向上的生命力。

小结:我国现代旅游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产生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广泛,必须引起旅游企业的高度重视。在科学定位旅游区域的企业文化,完善开展传统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丰富传统文化旅游活动形式的同时,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传统文化内涵、积极探索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从而促进旅游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以保障旅游业的繁荣、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当地的传统文化范文

在各国文化不断交织与共同发展的今天,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发展与传承是每一个国人的使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拓展与传承,最为直接的方法便是将其与现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使其充分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来,从而营造良好的中国特色社会文化氛围。中国特色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会给设计本身带来较为可观的商业与审美回报。因此,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文化传播与设计的表现效果都具有推动作用。

二、现代视觉传达传达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应用分析

1.现代视觉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借鉴应以设计为主体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不是传统文化代表性事物简单的重复利用,也不是仅仅表现于对传统事物的重现,而是应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设计中来,以设计为主体展开对传统文化的传达。在经济发展极为迅速的今天,设计者们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对设计的元素进行深究,使自身的设计重点不仅仅表现在商品经济的需求上,还应表现出设计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2.传统文化视觉表达过程中应考虑文化的象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时,应对文化的象征意义进行更深层次的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设计者在设计应用时,可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类,将文化内容的运用与当地的风俗文化结合起来,使其更符合当地的设计特色,从而能够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中国传统文化源于中华民族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是通过人民不断的社会劳动下来的。因此在设计时,还应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利用文化的象征意义。

3.应注意现代化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在现代化设计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利用层次,应该充分考虑现代化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一项设计,如果与中国传统文化偏离较远,则无法充分表达中国特色,与传统文化氛围营造的理念相悖;如果在设计中,过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生搬硬套,则会使设计显得生硬,缺乏技术含量,反而无法起到美学与文化传播效果。

三、结语

第5篇:当地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

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思想道德资源。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传统文化的发展更是地方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想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弘扬光大,就必须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①。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使它们进入人民群众的心灵,是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正如所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定义

传统文化就是人类在经历长期的社会改造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经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文字、文化典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伦理②。而文化又受当地生活方式、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形态的影响,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会带上一些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文化是指在某个地方所特有的文化,是当地的文化,该文化在当地具有政治色彩极强,文化底蕴特别浓厚的特点。地方文化特色是最有吸引力、最具魅力的旅游文化资源,地方文化特色可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北京的胡同最能体现北京的文化特色,汉剧为湖北主要地方戏曲剧,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这些地方特色的文化都会增加地方旅游特色和旅游资源的丰度;会增加旅游活动的吸引力;会增加旅游地的形象特征;会影响旅游地的旅游发展方向等。

二、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特点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创新和实现。

1.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传统文化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③。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具有悠久历史而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空间上的统一性、时间上的连续性,能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它博大精深,充分显示了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和宽广胸怀④。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在古代有很多书籍记载着自强不息、勤劳刻苦的例子。比如,孔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并努力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活到老学到老。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必须将各民族的文化统一起来,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2.地方特色文化的特点。第一,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地方特色文化的贡献不断增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也不断地加快,我国地方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第二,地方特色文化吸纳劳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和谐中国的建设。我国文化产业种类很多,其中包括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服务、广播电视、动漫产业等。近年来,地方特色文化吸纳劳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和谐中国的建设。第三,地方特色文化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张。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地方特色文化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⑤。

三、怎样让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之根,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儒、道、佛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⑥。我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具有很多的特点和优势,但是总体看来,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看起来都没有活力,那么如何将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呢?

首先,要做好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并将它们转化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日常的行为规范。使各行各业的人都对本国文化了解透彻,并致力于向世界推广自己的文化,使人们生活在文化氛围之中、又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保护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的事情,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创新性发展,就要使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的意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联系群众、融入社会,并使其平民化、通俗化、生活化。

其次,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它们不能转基因。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文化遗产应当得到保护,使其能够进入地方官的考核的项目,才能真正地落实,让地方官重视这个事情。我国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不是以“消费文化”去冲击经济不发达的地区⑦。孩子从小吃麦当劳、双语教育,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就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厉冲击。

第三,将文化融入旅游,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在全国各旅游景点融入传统文化遗产,使传统文化焕发活力⑧。在各地方景区内展示有宋、元、明、清各代物品,通过与实际生产、生活、旅游结合的方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在人们的合理欣赏和利用中逐渐鲜活生动起来。让文化遗存成长为亮丽名片,进一步激发景区活力⑨。

最后,让文化馆“活”起来,文艺活动“动”起来。文化馆是县、市一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主要用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化馆已经被建设。文化馆是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真正“活”起来的摇篮。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要做足功课让文化馆“活”起来,文艺活动“动”起来。可以在文化馆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社会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比如,文艺调演、展览、比赛、评奖等大、中型文艺活动、对对子,猜谜、成语接龙、歌唱比赛,朗诵比赛等。让群众都积极的参与到其中,真正的体验到传统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的魅力。

总之,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之根,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使它们进入人民群众的心灵 ,就必须让群众真正的“用起来”。只有群众都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都喜爱它们,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就真正“活起来”了。

注释:

①高波,张志鹏.基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西部商学评论.2008(1)

②林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定位与发展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9(5)

③柯尊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之路――读《儒道智慧与当代社会》[J].东方论坛.2000(1)

④农林.文化统战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1(4)

⑤文化产业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10-09-27

⑥吴宏政.文化存在论的先验基础及其思辨逻辑[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4):18~20

⑦石仲泉.继承优秀历史文化,创造的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色――中国化基本经验之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3):4~9

第6篇:当地的传统文化范文

传统文化因素在包装艺术设计中一直被利用,效果明显。而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要增强作品和产品的吸引力,设计师必须更大力度地融合传统元素,对现有应用加以创新和完善。

1.融合传统文化中的无形元素

“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也不成其为美。”在以往的包装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较普遍。但是在应用中往往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求形似而忽视了其内在精神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一直贯穿其中。如文字,每一种文字都有其魅力,并不仅仅局限于外形,它们或遒劲有力、气势如虹,给人以朝气升腾之感;或隽美秀丽、温婉柔和,给人以精神升华之感。这些隐含在文字和图案背后的意义即是传统文化中的无形元素,是其内涵所在。所以,设计者要想使包装和艺术设计与观看者产生共鸣,增强其可观性,就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含义,追求其精神意义,并将其融入设计。

2.传统文化元素的综合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包装艺术设计中,将一定数量的不同文化元素加以融合,更能体现出其艺术感和文化底蕴的深厚。如中国“土酒”包装设计,包装容器由红土烧制,外用湘西传统的印花蓝布包裹,包装盒采用板块层叠的方式,外包装则利用了麻绳和木板,多种传统元素的结合鲜明地彰显出了湘西土家吊脚楼屋顶层叠的风韵,让人印象深刻。地域文化是另一种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在现代商品设计和旅游业中,设计师常常会运用当地的文化特色吸引人们的关注,这种地方特色即地域文化,如陕西浓郁的皇室气息、荆楚的三国之风等,将当地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些文化组合成区域文化,并运用到其特色设计中,使人们对其印象深刻。

3.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传统文化固然是极具魅力,但毕竟年代离现代人较为遥远,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因素相结合,使作品与现代人产生强烈共鸣进而达到商业目的。例如,在商业标签制作中,设计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字形、字体、颜色、效果等进行设计,创作出现代化气息浓郁的传统文字。在传统文化元素中,存在着许多与现念有较多交叉部分的无形元素。如,“天人合一”是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现代化过程中,因污染问题而提出的自然、环保等理念也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传统与现代是存在契合点的,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寻找这些契合点并运用到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

二、结语

第7篇:当地的传统文化范文

伴随我国城镇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在这个过程中,民间艺术的关注群体变得越来越广泛。民间艺术从对农民的情感表达向产业化的方向进行了转变。民间艺术带动了农村文化内容的革新,更显出了它所代表的独特地域特点。并且,在当今信息化发达的条件下,民间艺术的传播途径更加的便利和迅速。例如陕西的“面花之乡”——合阳。在当地民间艺术市场化的发展推动下。将面花原料改为用泥烧制为陶器。这样一来,把本来食用的面花变成了工艺产品,推动文化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水平。贵州安顺的屯堡文化也是一个民间艺术产业化的例子。当地的农民充分利用民间的文化资源,把农村的曲艺、剪纸、绘画等作品变为了当地的文化艺术产品,提高了农民的艺术审美情趣,带动了农村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些例子都是民间艺术在产业化发展中的表现。通过产业化的运作,农村文化的发展具有了先进性。受到这种影响,各地的民间艺术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创新,被广大的消费群体所接受。农民开始充分借助当地文化资源的优势,对旅游产业进行了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民间艺术在文化传统中的精神表达

民间艺术作品的特点是:以农民大众的视角进行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所以在这种价值观的体现下,广大农民群众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作品。传统的农村文化传承中,民间艺术的观众是主导生产和生活的农民,这个时候的民间艺术主要承担的作用是供农民进行艺术欣赏和进行审美需求。因此创造出的艺术作品一部分也用于装饰作用,因此具有实用价值。这个时期的民间艺术带着原汁原味的乡村气息,它注重对民间艺术作品的形式的表达,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和风景特色,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对民间艺术进行弘扬的意义所在

1.对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和弘扬,可以丰富农村文化的建设内容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是农村在新时期建设农村文化的基础,作为传统文化的媒介,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新型农村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对具有当地文化传统特色的民间艺术进行积极的保护和传承,吸取民间艺术的文化精华,丰富农民的文化精神生活。促进农民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从整体上提高农村文化水平。

2.对民间艺术进行继承和发展,具有建设和谐农村和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它具有对人们进行道德和文化宣传教育的目的。建设新型的农村文化,离不开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支持。大力的推广民间艺术,既可以展示农民的艺术才能,又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塑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农村的建设具有很大的作用。

3.对民间艺术进行推广,可以更好的促进农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创造力农民群众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部分,提高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可以使新型农村文化的建设更加快速的进行。由于民间艺术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因此可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优势,对民间艺术进行创新。要保留传统的民间艺术内容,这些内容符合农民的生活,很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因此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具有地方文化的自豪感。同时也使农民更加充分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能够对民间艺术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我国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制定了许多的政策,如非物质的保护政策,这就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推进作用。传承并弘扬民间艺术,是我国和谐社会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值得继续推广。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民间艺术由于处在农村生产生活和艺术欣赏的边缘部分,所以许多技艺在传承过程中渐渐消失了。这种情况要认真的对待,要通过当地文化部门的带动和引领,提高民间艺术的地位,积极鼓励人们进行学习传承,加大政府的投入,保证民间艺术持续的发展下去。

结语

第8篇:当地的传统文化范文

一、精选适合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可贪多、贪深,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兴趣需要,我们可以将自己身边的传统美德、文学经典、民族工艺(布依族的织布、蜡染等)、传统体育、古典音乐(布依族的木叶、八音坐唱等)、民风民俗(布依族每年三月三、六月六等)等领域的内容,作为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一是打造环境文化。对学校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充分利用每一间教室,每一面墙壁,开辟传统文化经典长廊,讲述传统美德故事,展示传统文化经典代表,使学生身处校园,能时时处处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二是建设班级文化。把圣贤智慧、经典名著、璀璨艺术和传统节日文化等与班级文化建设进行有机融合,营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开辟学习园地,展示学生的剪纸、书法、绘画作品,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是铸造精神文化。致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班风,使其成为师生思想的引领,诠释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

三、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一是参观名胜古迹。结合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下五屯刘氏庄园、泥凼何应钦故居等),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现场视听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开展民俗文化采风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当地社区开展民俗文化采风活动(布依族的编、织、染布等),直接参与到当地民风、风俗中去,真切领略民俗风土人情,亲身感受这些久传不衰的民间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三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古往今来,经典文化长久不衰,灿若星辰。经典诵读气势磅礴,可以震撼学生心灵,给学生带来各种感官的刺激,使其直观、有兴趣地参与其中,用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厚重而宏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画卷,令人震撼而又倍感亲切,也勾起了世界人民包括广大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为我们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在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被科学技术带来的利益所迷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从而形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年青一代最为明显。因此,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应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讲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讲清学生自己肩上所负的责任,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品格。如果离开了传统,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根,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四、利用节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继承和发展的文化价值。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涵盖了民族习俗、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诸多知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充分利用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文本的解读也会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寒假结束,学生带着对春节的留恋走进了课堂,对贴春联、包饺子、看花灯等地方习俗还是记忆犹新、回味无穷。教师可专门拿出一节课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例如,由学生任意组合,分成春联小组、饺子小组、花灯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搜集贴春联、猜灯谜、包饺子等关于春节习俗的材料;在交流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对于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摘抄积累。如果学生的交流背道而驰,或抓不住重点,教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读给他们听,以达到收放自如的效果。又如,清明节时可以在少先队大队部的组织下,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祭奠英灵、凭吊先烈,现场给学生讲一讲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然后让学生写一写作文,洗涤心灵、提升素养。再如,端午节自然要引出屈原,教师鼓励学生搜集屈原的爱国故事,品读屈原的《离骚》等,观看赛龙舟的视频,从视觉和感觉上领悟伟人的爱国情怀,欣赏地方习俗的热闹和喜庆。又再如,中秋节期间可以开展中秋诗词比赛,鼓励学生踊跃搜集,并利用阅读课展示表演;还可以组织开展中秋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调查研究、访问、查找资料等多种形式,了解各地和家乡过中秋的习俗;然后,每人制作一份手抄报,在交流会上,同学们以解说形式汇报。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节日的意义,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精神,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五、利用校园宣传阵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之一,是无声的传统文化教科书。我校虽属农村学校,但是文化氛围浓厚。教学楼的墙壁上则戎有名的人物像、中国有名人物的事迹,操场上的《五心童谣》等都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此外,学生在课间活动的时候进出教学楼,必然可以欣赏到文化长廊上那些图文并茂的经典诗文,通过走一走、背一背,积累古典文化,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也可以利用三分钟口语训练引导学生加深记忆,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达到了积累目的。

六、做到学科教学渗透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

第9篇:当地的传统文化范文

通过当地人们的无穷智慧形成了统一风格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可以说就是这个地区的缩影。从建筑角度来说主要表现在对建筑必须符合当地文化特征,能够恰如其分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而不是孤立地对单体建筑的表达。力图与环境相融合,创造出丰富的街貌乃至城市景观。但这又绝不是完全把自己埋没掉,而是要达到更深层的吸引人并表现自己的目的。另一个特点则是建筑对装饰性与隐喻性的强调。美国建筑师R•文丘里在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批判了现代主义,影响很大。文丘里主张建筑设计中形式与功能可以脱节;针对“少就是多”的说法,认为“少是枯燥”。此后建筑中不仅只注重建筑的功能性,而更注重建筑的形式。建筑装饰性与隐喻性的强调便成为了重点。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本生就具备了装饰性与隐喻性,是通过千年的沉淀积累所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精髓。这是建筑发展思潮下不可多得的元素。在建筑的发展潮流下这种形式是必然的。建筑设计创新中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其文化符号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的建筑设计之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把传统符号适当地运用于现代的设计当中。在建筑设计方面,我们除了要借鉴西式的意识设计思想,更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播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的应用

随着历史的不断变化,社会环境的改变,文化符号原始意义逐渐退化,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最终被传承。在征符号的传播过程中,媒介是必要条件。建筑中运用传统文化符号是建筑设计思潮发展的要求。同时传统文化符号也需要建筑这个媒介扩大传播力度。相似性、传承文化或文化解释又是中介的必要条件。建筑作为象征符号表达的中介之一,其自身具有复杂的所以任何一座建筑都必然将生活形式颇为基本的某些文化客体象征表现出来,若想做出既传承地域传统文化又符合当代审美理解的建筑就必须准确认识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

1.图案色彩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图案或色彩符号传递通过建筑传达视觉信息及文化传统信息,并给满足人们的精神愉悦在保持现代建筑功能性的同时,传统图案和色彩设在建筑上的传达带给人们文化的洗礼。在现代化建筑中引入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结图案或以喜庆因素著称的红色等传统中国文化,更凸显建筑重要性和个性化,带给民众视觉享受冲击。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国馆的中华艺术宫,建筑整体采用中国红以及中国传统的鼎作为其建筑的基本特征配以倒阶梯式。方管建筑,给人大气磅礴的视觉感受,更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现代化建筑的设计灵感以及设计理念多数来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其中色彩与图案等设计是符号设计最关键因素。

2.传统意识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传统意识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主要包括结构、空间以及节奏等几个方面;建筑通过传统意识形态的诠释以特殊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建筑魅力与建筑风范,并更具文化价值及增强文化的传播力。传统意识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不仅提高建筑自身的价值,而且通过建筑这个中介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再次的弘扬,通过现代化建筑传播更多传统文化。例如:国家体育馆“鸟巢”,整个体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外观看上去就仿若树枝织成的鸟巢,其灰色矿质般的钢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其中包含着一个土红色的碗状体育场看台。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在一起。鸟巢的设计是我国古代营造法则和现代化建设理念体现,其鸟巢形象完美纯净,其形象与周边环境结合显得既巧妙又简洁充分展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充分展现建筑艺术美和文化美。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