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古希腊建筑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希腊建筑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希腊建筑设计

第1篇: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 中外建筑史 教学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传播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传授。应当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让它成为一个没有界限的课堂、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有效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以往,教师告诉学生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怎样做;今天,要求教师启发学生,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怎样想,可以从什么地方获得知识。在网络极其发达的今日,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及网络带来的大量信息与我们的学习、工作的效率、效益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中外建筑史教学来说,网络更是不可缺少的,应用得当,可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对教师而言,开放、丰富的网络环境为中外建筑史设计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既是一个优势,更是一种挑战。教师要认识在中外建筑史教学中网络资源作为辅助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对网络资源在中外建筑史教学中的应用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网络获取所需的知识,探讨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把网站资源和信息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中外建筑史》是我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关于中外建筑起源、各阶段演变发展过程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教学的目的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外建筑文化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各个时期中外建筑的产生、变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培养其建筑历史的理论修养和素质。《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教学时数为48学时,就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并参照我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同类课程的教学时数,该课程的教学时数显然偏少,但是内容多,因此,网站资源和信息资源作为课堂教学有效的补充,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建筑反映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气候、地理、地质、社会、艺术、历史、政治、哲学、技术等等,其众多因素与建筑的发展都是有关联的,并且错综复杂的和建筑结合在一起。于是在讲古希腊建筑的时候,学生必须课前预习,让他们在网络资源上了解古希腊的地理环境,气候、地理、地质、社会、艺术、历史、政治、哲学、技术-----。学生有了一定的相关知识背景后,教师上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一个土地贫瘠、陆路交通不便、物产希少的地区怎么会出现那么多伟大的人物,创造那么多辉煌灿烂的文明;引导学生思考地中海气候与古希腊建筑注重室内外空间设计的联系;然后是地质,古希腊建筑从木建筑发展到石建筑和当地盛产白色大理石是密不可分的;再通过古希腊故事让学生感悟古希腊人的精神模子是何等自由快乐-------,建筑史课堂应是包罗万象、济济一堂的大家之言。教师将网络信息资源有效的应用于教学中,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不仅可以使课堂时间有效利用,还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非智力因素得以开发,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网络中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搜索自己想了解的建筑史相关知识,访问世界著名的古建筑并了解它的历史及社会背景,欣赏中外优秀建筑作品并了解建筑师的生平,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提出讨论。网络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资源即丰富又具有时效性,内容与时俱进,形式丰富多彩,既有文字方式,也有声频兼顾的电视播放形式,对于充分理解内容更加有效,同时又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更详细的了解世界各国的民间习俗,既丰富了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在中外建筑史教学中网络资源作为辅助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认真挑选网站资源和信息资源;并教会学生鉴别、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

如今的网络资源相当发达,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网络的开放性使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结构复杂性等特点,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过滤和质量控制与管理机制,网络信息资源在质量上良莠不齐,目的各异,并且网络中大多数网站并非专门用于教育目的;因而,如何选取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成为教师面临的课题。由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与学生缺少相关的经验与知识,所以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广大师生往往束手无策。如何从众多网络资源中挑选出高质量的信息?优秀的网站应该具备那些品质?哪些网络资源更适合应用于教学和学生学习?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于中外建筑史课程中,如何搜索所需的中外建筑史网站,也就是主题与覆盖性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信息的准确性如何;信息的权威性如何等,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这种情况在我的同事和学生当中不乏其人。学生经验少、缺乏判断力,为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为辅助教学提供便利,教师紧紧围绕课程的教学目的,深入研究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的特点,认真挑选网站资源和信息资源,使所选网站的内容、表现形式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和阅读水平,然后把自己收集到的中外建筑史有价值的网站提供学生共享,向学生介绍可利用的网站及如何利用这些网络资源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有针对性的介绍几个栏目让学生坚持收看,让网络资源发挥作用,让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让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得到真正体现。此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鉴别、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鉴别能力。

另外,教师可分门别类从不同角度搜索和整理这些网络信息资源;使各时代建筑的脉搏更加清晰,让学生搜索更加便捷。如中国建筑史根据教学内容按照各个时期的顺序分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现代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分为:古埃及建筑、古代两河流域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中世纪的建筑、文艺复兴建筑-------。通过进行分类可让教、学双方摆脱了教材知识的局限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习论坛是一种高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懂得运用即时通信技术开展在线和离线的教学支持服务,教学平台集成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工具、BSS讨论系统、内部电子邮件系统给学生提供学习导航、在线离线课程、答疑辅导、讨论、在线自测等服务,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平台的交互功能,强调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学习论坛成为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在网络上交流,可以发表一个主题,让大家一起来探讨,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大家一起来解决等,是一个人与人语言文化共享的平台,具有实时性、互动性的优点。学习论坛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模式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环境,如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角色扮演等等。从学习论坛中我们可以检测到学生学习的动向和参与课程学习的程度,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依据之一。利用网络使学生虽然可以感受到建筑语言的丰富多彩,领略建筑语言的卓越多姿与博大精深。但是利用网络论坛与学生交流的对于教学还是非常重要的,师生在网络论坛中进行课程交流和课程答疑,通过论坛学生积极主动和教师讨论并及时反馈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各种学习互动话题、老师的答疑解惑为学生们开辟了一个互助学习的另类课堂。同时论坛中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感受古今中外建筑设计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从学习的内容到问题的讨论,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网络论坛是教学的精华所在,学生在这儿进行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有助于集聚智慧,思想的碰撞激起创新的火花,增强师生间的感情。从网页制作素材的收集开始,然后是素材的挑选,再是内容层次的设计、知识点主次的安排、最后是论坛的主持,无一不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个考验,教学可以促使师生互养,光有专业知识还不行,还要求教师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学生提问老师总是一问三不知的话,又如何能引导学生思考呢?但学习论坛仍然是一种高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利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由式学习。

总而言之,信息时代带给我们浩如烟海的信息,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极大方便的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帮助,对辅助教学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让它成为一个没有界限的课堂、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有效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冯峰.高校日语教学与日语学习软件的利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4):57-60.

[2]张箐.我国小世界理论研究评述[J].2008,(9):1426-1427.

第2篇: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光影;建筑设计;运用

一、光影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空间以及一切造型的感知与体验,大部分都是通过视觉来传达相关信息。对于空间的形状、尺度、装饰构造材料、色彩、质感等均来自于人们的视觉认知。而如果没有,则无法产生视觉。对于建筑室内空间而言,通过光影的合理使用能够带给人员直接的感性体验,与此同时光影也是富含精神性的元素,能够有效的唤醒蕴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绪因素。对于建筑空间而言,只有包含了光影,才具有较为丰富的表现力量。这种力量尤其在宗教建筑空间中表现的作为明显,在空间中通过光影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的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构造特别的氛围,从而打动人们心灵与灵魂。建筑大师路易斯·康在设计的过程中,通常将光影深入到一砖一瓦中,在他心目中,设计空间具体而言就是对光影进行设计。空间与造型都是光影的载体,而合理的运用光影也是建筑设计创作的重要手段。采用光影,能够给建筑空间带来一种不确定性,从而构造出在体验空间的即时性经验。

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可以将光影与空间设计地位并列,其并非空间的从属,而是空间的具体要素,同材料、色彩的作用一样同为建筑空间的具体表达手段,其能够带给人们心灵触动与感受是其最大的影响。通常而言,对建筑设计采取光影进行艺术处理,主要是指自然光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而不包含人工照明用光。

二、光影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合理利用光影,能够使建筑成为光影的容器。随着时间与季节的不断变化,从而促使光影发生改变,也相应的转变建筑的形象。人们通过季节与时间光影的转变,来有效的体验与感受建筑在不同的光影中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感受与吸引力。

2.1光影建构的外部形体

对于建筑形体的外部塑造而言,光影具有其它视觉要素所不具有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通过光影能够给予建筑空间新的生命,从而是呆板枯燥的建筑空间富有生命力与美感,使人们在通过光影的感受中,体验到建筑形体、尺度与材料,从而体会到建筑空间以及其所营造的相关意境。从古至今,除了在内部空间的塑造上面要重视光影的具体运用之外,还需要在建筑的外形构造方面充分考虑到光影的重要作用,促使光影成为有效的造型手段。通常而言,选择自然光比较强烈的地理位置方便光影对建筑外部形体进行合理的塑造,使用体量分明、轮廓清的建筑,更加能够展示光影的相关效果。

从古至今,有许多通过采用光影技术而塑造出优秀建筑形体的例子。例如古希腊时期,人们通常将建筑看作为巨大的雕塑,因此为了有效的彰显建筑雕塑般的重量感,光影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加上合理采用建筑材料。地中海的帕提农神庙是使用光影作用的典型,采用柱廊在外,墙体在内的建筑手法,从而使得柱廊在阳光中构成鲜明的明暗相间韵律,与此同时还使用檐口与内墙的暗部进行合理使用,来有效的衬托建筑外在的阳光感。

对于光影的科学合理运用,是造成是古希腊独特建筑艺术的重要所在。而在现代建筑大师之中,也具有许多艺术性与技术性较强的光影大师,柯布西耶与路易斯·康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柯布西耶认为对于建筑而言,其主要是在阳光下对各种体量精确的、正确的和卓越的处理,与此同时他也崇拜古希腊建筑艺术。对昌迪加尔法院以及议会大厦等建筑物的设计充分的展现了他对光影的正确认知与理解。他十分重视展现光影对构造建筑形体的展现力与表现性,经常使用尺度较大的挑檐与立面上的遮阳造型,从而给予人们强烈的光影感、雕塑感与深邃感。

2.2光影赋予建筑内部空间灵魂

对于光影而言,空间是其重要载体,是设计的结果而不是目的。因此光影对于建筑空间而言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能够对人们的内心带来较为强烈的影响。在不同的建筑空间中,使用不同的环境氛围与空间艺术,能够产生较为独特的表现力。光影在雕琢空间形体的过程中,能够淋漓尽致的展现空间的张力与深邃,主要是通过韵律、强弱、层次、对比、扬抑、明暗来表现光影层次不同的力量,通过光影的多种展现能力来成为构造空间艺术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光影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现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力:

首先,光影可以成为视觉的焦点。设计师采用光线设计,能够有效的引导人们的视线,从而实现强化空间主题的重要作用。

其次,光影能够有效的展示空间的材质属性。通过建筑物在光线的照射下,会产生更加清晰的影像,表现出较为丰富的展现力,而建筑空间也会具有感染力。

最后,可以采用光影来对空间序列进行有效的塑造。由于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因此可以采用空间形体的前后虚实对比来充分的展现建筑空间方面的转化,而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光影,则能够使这种变化更具有具有节奏感与序列感。

三、结束语:

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曾说:“建筑设计就是要截取无所不在的光,并在特定场合去表现光的存在。建筑将光凝缩成最简约的存在,建筑空间的创造即是对光之力量的纯化和浓缩。”从中可知,建筑是捕捉光的有效容器,而光影则是建筑艺术的灵魂所在,其包含有效的构筑建筑形象、塑造建筑空间、创造空间意境的重要作用,也是传达空间重要元素。通过建筑师精心设计光影,能够使光影在具备美学、精神功能的基础上,传达建筑师的内在技术性与艺术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增加建筑视觉环境的质量与效果。由于建筑空间是一种多元的、多义的、复杂的综合体,因此光影的合理运用能够对塑造与丰富建筑形体与空间产生着重要作用,这已经成为当代建筑师的共同认知。

参考文献:

[1]张灿辉,胡晔旻.光影之于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12):825~828.

[2]李海玲.设计在室内装修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9(2):67~68.

[3]张玲丽,许德,李靖,张涛,张娟.关于高层住宅小区结构设计中问题的讨论[J] 中国科技投资.2012,9(2):67~68.

第3篇: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文化;建筑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175-02

西方国家的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政治经济更迭而发生着演变。其中,古希腊以及古罗马对后世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对后世建筑影响有限。从建筑文化角度来看,西方建筑包括了罗马建筑分支出来的法国、意大利、德国等,他们是西方建筑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们之间具有共同建筑语言,又各自演变发展其自身的建筑艺术,最终组合出庞大的西方建筑艺术体系。

中国古代时期的建筑作为世界七大建筑体系中独立的一支,建筑文化发展保持了连续性和一贯性。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在长期发展中出现不同风格,主要是由空间布局、用途以及建筑材料差异导致的。因此,从建筑构造分析,中西方建筑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类比。

一、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多以木材为主,主要结构分为木架结构,其具有三种基本构造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先人为了躲避虫兽的侵害很早就发明了木架结构方式,从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河姆渡(Hemudu Site)文化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到明清时期皇家建筑,可见木结构建筑在古代中国所占的地位。中国古代也有砖石建筑,多存在于佛塔和墓室之中,虽然材料是砖石,但是在构筑结构上还是模仿木结构建筑形式,与西方建筑构筑形式不一样。

西方国家的建筑风格大多数是以古罗马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为背景来设计的。建筑的主要材料是石材,使其建筑风格更加庄严肃穆,这种风格是西方建筑文化的代表。

早期希腊建筑采用过木架结构,因为木材建筑不能够抵挡自然环境的侵蚀,常常腐烂而倒塌,因此,从七世纪开始,正式将建筑材料改为石材,但屋顶还沿用木材建造。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西方古建遗址时,只能看到竖立的墙壁和圆柱,而看不到顶部的原因。

西方石造墙体可以达到巨大的高度,用以建筑承重和圆拱形屋顶的支撑,这是西方古代建筑的典型标志。西方国家的建筑典型,是由石材搭建成的寺庙,大型的围墙显得十分威严。寺庙的结构基本由石柱、长廊和房檐等为框架组成,通过这些框架之间的协调组合,变换不同的搭配风格和在整个建筑中所占的比例,就形成了希腊建筑群的特色。罗马时期维特鲁威城市的建筑风格规定了几种代表柱式,即爱奥尼克柱式、多立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以及组合柱式。这种用石柱作为支架的建筑通过将柱子组成拱形结构,更有利于承受重量,也会根据不同的建筑风格来改变柱子的组成结构,例如,罗马建筑多选用半圆形结构,而哥特建筑采用尖形的结构。不同的结构类型代表了不同地区的建筑特色。除此之外还有马蹄形、三叶形等结构。

二、中西方传统建筑用途

中国古代建筑遵循天人合一思想,不论功能如何,基本构成形制要求相对统一,即中轴对称、外合内开和院院相连,讲求意境和内敛。从古代民居建筑到宫廷皇家建筑,以及寺庙道观等都是左右对称,院院相接,只是在空间处理和建筑体量上加以分级,这是儒家思想等级尊卑观念的一种体现。在特定空间环境内以某一核心建筑为主体,以特定的模式与方法向外拓展扩散,再分别赋予其建筑功能性,组成大片群体建筑,且保持轴线对称、空间意境及空间的连续完整性。

西方建筑强调其功能性,一切构造方式由其功能所决定,例如教堂的仿十字模式,确定后就在其空间内部进行精细的空间分割和装饰描绘,建筑形式一般以单体居多。皇家建筑比起教堂建筑,分隔空间更为细致和讲究,但是两者平面布局不一样,给人居住的一定是从使用功能出发。罗马时期的公共浴室,其建筑的内部功能完整,所有空间整合在整栋建筑内部,流线和功能都较为明确。另外,剧场和斗兽场这些建筑与其他类型的建筑都是不能互通的,各有各的特点与风格,建筑用途相对单一。

三、中西方传统建筑色彩

在西方国家的建筑中,尤以色彩的丰富而著名。古希腊建筑群到处都是艳丽的色彩,通过《建筑十书》中的记载,可以了解到,古代罗马建筑中选用的颜色十分复杂,除了普通的七种色彩外,还具体分为鲜红色、金色、褐色等多种鲜艳的色彩。在保留至今的建筑物中,这些色彩也都清晰可辨。因此古罗马的建筑不但拥有壮观的石柱,其色彩组成也十分惊艳,对石柱的上色也是十分讲究。比如,爱奥尼式的建筑喜欢选用蓝色和金色;科林新建筑更多的采用金色;帕提农神庙的石柱是以白色为底色,上面雕刻的精美图案用红色及蓝色进行涂绘,加之以金银花边勾勒,色彩十分丰富。建筑上涂绘的颜色也是具有代表意义的,红色是火的象征,代表着希望;青色象征着土地;紫色代表着空气;绿色代表着河水。这种种颜色是大自然的真实表达,也代表着。

当时罗马帝国的建筑多宏伟壮观,显得十分气派和庄严,也体现了高贵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建筑内的装修十分华贵,颜色搭配艳丽多彩,多配以大理石及雕刻艺术,细节上的设计也十分具体,窗户及墙壁都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搭配,这种建筑装饰风格在当时十分著名。

我国的古代建筑更加注重五行风格,以五行为划分依据,将东南西北中等五个方位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进行体现。其中,东方选用青绿色;西方选用白色;南方选用朱红色;北方选用黑色;中央用黄色代表。自秦朝开始,我国建筑多以黑色为主,十分重视地位等级的划分,要求平民百姓的建筑要朴素,而帝王建筑要华丽。皇家建筑中的屋顶常采用青绿色,屋内的台柱则选用华丽的黄色、金色涂绘,墙壁通常采用红色,看起来十分辉煌。到了唐代,建筑更加壮观和精美,色彩也更加艳丽,大多采用红色为建筑主色调。宋代,更加追求自然简单的建筑风格。明朝时期也推崇宋代的建筑风格,多以简约为主。清代开始,又将建筑推向了复杂的风格,并流行漆画,梁柱及屋顶多选用鲜艳的油漆进行涂绘。

四、中西方传统建筑空间布局

中国在建筑上的布局多采用协调的形式,以主要建筑为中心,其他建筑将其包围,追求和谐统一。中国的建筑特点是以平面建筑为主,而不是体现单一建筑的特点,它是一种以平面为单位的结构,具有庞大的建筑面积,每个建筑相互独立又互相配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秦始皇时期的建筑中出现过高大的楼阁,但是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更多是以和谐为主,讲究整体的结构平衡,强调折中、婉转的美学态度。特别是从汉代开始,我国的建筑风格彻底从恢弘转向了以协调为主的平面结构,强调对外封闭、对内开放连通,将建筑在空间上更加协调分布,重视建筑的排列风格及层次感,给人一种整体的和谐美。

与中国古代建筑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在建筑设计上更加重视人的力量,他们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建筑设计得高大宏伟,从而反映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他们运用智慧将几何原理体现在建筑设计上,梁柱及屋顶造型十分壮观,神殿及寺庙高耸入云,充分体现出人类征服自然的特点,使这些建筑看上去让人震惊,体现了人类的伟大和智慧的无穷。这也体现出人比自然更具有主导世界的权利。

西方国家的建筑更注重个体的风格,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高耸入云的尖塔,有个性张扬的纪念塔,每一座建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这充分体现了西方国家对个体的重视。

五、中西方建筑的发展

西方国家的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风格,更加突出国家民族的信仰特点,并且能够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其中涌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如古希腊风格、古罗马风格、哥特风格等,每种风格都具有代表性,但却不能够体现其地域的统治情况。由于古代西方国家之间的战争十分频繁,帝国之间的争斗一直在进行,没有任何一个帝国具有稳固的地位。

中国的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十分平稳,建筑特点具有统一性,以汉族建筑风格为主,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连续性,因此建筑的发展也随着中国文化的延续而演变。当然,我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也十分缓慢,没有强烈的变化,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也很统一,木质材料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建筑结构上的变化也不是很大,只是在雕绘手法上进行了改变。这种建筑型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稳定的模式,因此我国的建筑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六、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能够看出,在建筑风格的发展过程中,中西方国家在建筑的构想和设计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在差异中也能找到共同点,即都是为了人类文化的传承而努力。

在未来的建筑文化发展中,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研究中西方建筑构造差异,我们可以打破惯性思维模式,借鉴西方国家建筑的风格、技术,应用于本土的建筑设计之中,造福于大众,同时,将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维带入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相信在这个相互交融的时代里,中西方文化可以相互渗透,从而产生出优秀的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潘谷西,郭润生等.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4篇: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古建筑:历史发展;文化特征

中国古建筑以封建社会为代表,追求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可视为是其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建筑的历史也可视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发展的轨迹,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则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标识物和人以为豪的共同记忆或民族文化遗产。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就是这个意思。

1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1.1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1.2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尊卑差别。

1.3“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使建筑和谐于自然之中的环境态度。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金谷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干扃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2西方古建筑的特点

2.1立体感官,单一布局

与中国的古建筑相比,西方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建筑体系,它的建筑风格也是一脉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便是“立体感官,单一布局”的突出表现。这些柱式结构的建筑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有些柱式的柱头是简单而钢挺的倒立圆锥台,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有的则是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带有婀娜潇洒的两个漩涡,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虽然以柱式为构图的原则所展示出的是单一布局,但其所蕴涵的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带给人们的却是立体感观的视觉冲击与震撼。

2.2神亿陛和宗教性

西方古建筑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点。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文化一支独秀,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正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作为富有浓厚神化性与宗教性代表的哥特式教堂,其内部结构全部,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问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便是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他们也因此把西方古建筑的神话性与宗教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3古建筑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特征

3.1古建筑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3.1.1务实精神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始终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想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3.1.2恒久变易观念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了恒久变易的观念。中国建筑不注重外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犹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古人对感受与领。悟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本身的注视。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恒久变易的内涵。

3.1.3中庸思想中国建筑往往把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正因为如此,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3.2古建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3.2.1独立与自由

古代西方建筑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他们常常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古代西方建筑在一套独立的建筑体系上,形成独特的方格,他们布局单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筑来衬托。西方的建筑师们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于建筑,并形成迥异的风格。因此,正是由于那些极力表现人性的建筑使人们更加渴望去追求独立与自由。

3.2.2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

第5篇: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砌筑开放之窗,架起沟通之桥

作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步骤,欧元取代了法国法郎、德国马克等多种历史悠久的欧洲货币,为欧元区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它被认为是自古罗马帝国发行第纳尔以来,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货币。在欧元启用之前,很多欧洲国家的货币都以名人肖像作为主图。但作为多个欧洲国家共同使用的货币,欧元沿用这样的设计思路显然不再合适,因为凸显任何一国的名人,都不利于欧洲的团结协作。 意大利比萨大教堂与比萨斜塔

1996年12月13日,奥地利人罗伯特・卡利纳的设计被选定为欧元纸币方案。他用代表欧洲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而且经过抽象设计的门窗和桥梁,分别作为不同面额欧元纸币主图的设计元素。每一种纸币的正面主图,都是门(窗),象征欧洲各国彼此间的开放;背面主图则是桥梁,代表沟通与合作。根据规划的纸币面值选出的7种建筑风格,代表着欧洲历史上的7个重要时期,勾勒出欧洲建筑技术和文化从古至今超过2000年的传承史。自2002年开始流通至今,欧元在货币的功能之外,也承担起了向每位使用者传播欧洲建筑文化的重任。

5欧元:追忆希腊罗马辉煌

如果追溯欧洲建筑文化的起点,源于古希腊的古典风格建筑,必然会是第一块基石。崇尚简洁的希腊人,创造了以大理石台基、屋顶和石柱组成的围廊式庙宇结构。为了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和力学上的稳固,建筑师们不断改进石柱、屋檐等构件的外观、比例和相互结合的模式,最终形成了3套相对稳定的建筑形式。

当古希腊文明走向衰落,这些建筑学知识为罗马人所继承。他们将这些古希腊的建筑模式称为“柱式”,并在原有的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这3种柱式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塔斯干式和复合柱式。而在建筑材料方面,罗马人引入了火山灰混凝土,作为传统砖石材料的补充。

如今,雅典卫城等古希腊建筑已经只剩下残迹;而在意大利的罗马,还有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罗马帝国时期建筑万神殿,让现代人可以亲身感受欧洲古典风格建筑的魅力。或许正因为“文化源头”意义重大,而相关设计素材又极度稀缺,5欧元纸币背面的桥梁图案,很可能是直接以法国南部的加尔桥(古罗马帝国引水渠遗迹)为原型设计的;正面的古典风格大门,也是整套纸币中唯一以仰视视角绘制的建筑图案。这两处有趣的“例外”,令灰绿色的5欧元显得与众不同,也仿佛暗含着今人对欧洲建筑文化起点的敬意。 巴黎圣母院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物(摄影/苗若玖)

10欧元:中世纪吹起“罗曼风”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此后的将近一个世纪里,随着西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直至476年灭亡,欧洲逐渐进入了漫长的“黑暗时代”。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建筑学知识,在帝国分裂之后的几个世纪的时间里,不断散佚失传,以至于很难在建筑领域重现昔日辉煌。幸运的是,砖石建筑拥有较长的寿命;一些重要的建筑技巧,比如砌筑砖石拱顶和雕刻石材的技术,也被东罗马帝国保存下来。到了10~11世纪,模仿罗马帝国建筑风格的“罗曼式建筑”,开始在西欧流行起来。

罗曼式建筑的结构,取法于罗马帝国建筑常用的券和拱,因而看上去与之一脉相承,同样拥有庄严的气场。不过,在当时的欧洲社会,建筑人才和物资都非常有限,罗曼式建筑需要的资源和昂贵的成本,几乎只有教会才能负担。因此,绝大多数罗曼式建筑都是教堂或者修道院,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以比萨斜塔作为钟楼的意大利比萨大教堂。

尽管文明陷入了低谷,欧洲建筑文化的种子却依然顽强生长。红色的10欧元,不禁让人想起罗曼式建筑带给“黑暗时代”的那一抹亮色。

20欧元:花窗玻璃,哥特登场 有着洛可可风格的凡尔赛宫

12世纪,教堂在法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开始悄悄地发生改变。它们不再是单纯的宗教建筑物,同时也扮演着公共礼堂的角色,甚至在节日成为民间赛会活动的场地。因此,对于不少城镇来说,兴建庄严而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教堂,直接关系着荣誉感。

公元1144年,位于巴黎北面的圣德尼大教堂竣工。因为对尖形拱门的运用,这座教堂显得高耸削瘦,再配上色彩斑斓的玻璃画,传递出威严的感觉。这种被后世称为“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由此迅速在法国流行起来,并向周边国家传播。20欧元纸币正面的尖顶窗框和繁复的玻璃窗,就概括了哥特式建筑在当年令人着迷的特质。

欧洲留存至今的哥特式建筑杰作不胜枚举,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都令人印象深刻;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用旧船坞改造而成的航海博物馆,则是不多见的非宗教用途哥特式建筑。

50欧元:文艺复兴改变欧洲

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在15世纪为欧洲带来了全新的建筑风格。人文主义的勃兴和对神权至上的批判,使建筑师们重拾古典风格建筑中的半圆形拱圈和柱式系统等元素,并排斥崇尚神权的哥特式建筑。

将穹窿(大圆顶)运用于教堂,则是这个时代的一大创举。当时,教会倾向于认为穹窿是异教徒建筑的标志,因此将其运用于教堂需要极大的勇气。在教会实力薄弱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先驱打开了第一个突破口,使佛罗伦萨大教堂在保留一部分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同时,也成为世界上第一座拥有穹窿结构的教堂。这一次带有过渡色彩的“破例”,无意间开启了欧洲建筑史上的一个全新纪元。

50欧元纸币正面的图案,正是两扇通透大气的窗户,因而作为背景的欧盟徽记只受到很少的遮挡。这项有趣的巧合,无意中让人记住了文艺复兴带给欧洲人精神面貌的改变。

100欧元:繁复装饰的年代 巴黎近郊拉德芳斯商务区的新凯旋门

17世纪,巴洛克建筑开始在意大利出现。“巴洛克(Baroque)”一词出自法语,意为形状怪异、不够完美的珍珠。在浪漫主义的指引下,巴洛克建筑努力摒弃源自希腊和罗马建筑的严肃与拘谨,追求充满动感和自由的外观,而且强调华丽的雕饰和带有冲击力的色彩。

在巴洛克建筑之后,18世纪诞生于法国的洛可可建筑,则更接近于一种关于室内装潢的新思潮。法语中的“洛可可(Rococo)”一词,是“rocaille(贝雕装饰物、假山)”的变体,顾名思义,这是一种追求繁复甚至“美得发腻”的装饰风格。在法国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一些使用洛可可风格装饰的房间,就以其动人心魄的华丽,令众多游客叹为观止。

与实景相比,100欧元纸币上融合了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建筑物,看上去反倒要逊色不少。这是否说明,现代欧洲人正在反思那段一味追求奢华的岁月呢?

200欧元:工业化,建筑学的新纪元

工业革命让人类迅速走进了现代化,机器大生产改变了许许多多的产业。在建筑学领域,大批量复制相同的建筑构件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钢铁冶炼和玻璃制造技术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建材。于是,预制建材再运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的装配式建筑,作为现代工业与建筑学联姻的产儿闪亮登场。

19世纪中期,装配式建筑技术被用于大型地标建筑的修建。到19世纪末,预制程度极高、施工流程也更为典型的埃菲尔铁塔在法国巴黎竣工,给欧洲和世界以全新的惊艳。200欧元纸币正面钢和玻璃结构的门窗与拱顶,以及背面的钢结构大桥,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播撒钢铁种子”的年代。

500欧元:迈向21世纪的欧洲

20世纪中叶,经历了世界大战的欧洲百废待兴。公众需要大量的住宅,而建筑应当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多元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就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上生长起来,进而不断创新。浮法玻璃工艺的诞生,令巨幅玻璃变得廉价,也让覆盖建筑物表面的玻璃幕墙成为可能;而其他很多全新建材的诞生,也为建筑师们提供了新的创意空间。

出于对城市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当古老的城区与现代产业发生冲突的时候,一些欧洲城市会选择在郊区另建新城。法国巴黎便是在西北郊建造了摩天大楼林立的拉德芳斯商务区,使现代商务办公活动场所与古雅的老城区“互不干扰”。能源危机的到来,则使节能环保成为建筑设计的考量因素……

在500欧元纸币的正面,巨大的写字楼玻璃窗,以及背景中看上去像是百叶窗的结构,就表现出材料进步和环保需求带给建筑行业的改变。它们与纸币背面的巨型斜拉桥一起,展现着21世纪欧洲的风采。

硬币上也有建筑史

第6篇: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科学学视角;建筑科学;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B503.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科学的历史发展进程

在中国文字中的“建筑”,不仅能够表示营造、建造建筑物的人类活动,还可表示某种活动的建筑产物,或是某风格、某时期及其技术与艺术的总称,比如现代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古罗马建筑、秦汉建筑等。

我国的建筑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并在当时就具备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并以此在以后得到了一系列发展。据历史考证,在春秋末年,由齐国工匠官所著的《考工记》中,就已经详细记载了当时称工匠的主要职责,并记载了房屋建筑规则、王宫建筑规制以及都城规划等。可以说,我国是能够较早绘制建筑模型与建筑图的国家之一,但是与其相对应的建筑理论体系却并没有能够得到发展。

而现代建筑学的主体部分则源于西方国家,从历史上来划分,其建筑学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古代,即建筑学刚刚兴起时。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时期,古希腊出现了专业的建筑著作,其中涵盖了施工机械、建造方法、构图法则等内容。其后古罗马在古希腊建筑的基础上,使建筑的数量、规模、类型都有了更大的发展。公元前1世纪,来自古罗马的建筑师所著的《建筑十书》10卷本中,不仅将内容扩展到了住宅、公共建筑、施工设备、工具、供水工程技术以及建筑物与风向、阳光的联系等,而且首次提出了美观、方便、坚固的三原则。

第二阶段为近代,即文艺复兴时期。借助着文艺复兴浪潮,西方建筑学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在这个时期,不仅有大量的艺术因素注入到建筑活动中,而且由于几何学家也开始参与到建筑活动中,使建筑设计学、建筑制图学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其中,1485年的《论建筑》一书更是首次兼顾到了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为建筑学的雏形树立了较为完整的概念,可以说是建筑学产生质变的关键因素。

第三阶段即现代,建筑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自从20世纪以来,已有的建筑学科不断随着对象的细化而有多门分支学科分化出来,其在综合与分化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增加分支学科。另外,建筑学图书、刊物的数量也是逐渐庞大,不仅表现出建筑学正在逐步走向繁荣,而且还是其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建筑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难看出,建筑学已经演变为结构复杂的学科,所有将研究对象定为建筑活动与建筑物的学科都已经超越了单一建筑学的范畴,因此应称这些学科为建筑科学才更为恰当。

二、建筑科学继续发展的措施

时至今日,建筑科学学科可谓发展潜力巨大,而为使建筑科学的发展更为有序、可持续发展,基本应遵循一个基点,两条主线,三位一体的发展措施。

(一)一个基点

就是准确、清晰地把握好过去、现在、未来的建筑科学,并将此作为基点,完善总体规划,将力量进行合理部署,进一步将发展重点突出。而建筑科学学、建筑科学史就是为使建筑科学的发展而创立的新学科。

从本质上来看,建筑科学史就是将建筑科学及分支学科的演化进程进行梳理与回顾作为其任务,而建筑科学学则是基于对建筑科学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进一步对建筑科学的定位、体系结构、持续发展的前景、态势、条件、背景进行探讨。它们既是建筑科学、建筑学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反思,更是建筑科学迈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以前,这两门学科的内容一般都包含于建筑学基础、建筑学原理以及建筑学概论之中,而现在,这两门学科的独立已是必然,它们的创建对于整合性发展建筑科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支持作用。

(二)两条主线

就是指在完善、充实建筑科学学科结构的同时,应全面考虑内外两条线,其中内线应对已有学科的分化进行强化,而外线则应使学科间的融合得到促进。

首先要为已有学科营造出渐次分化的环境,通常情况下,研究对象分化直接影响了学科的分化。建筑物与建筑活动是建筑科学研究的对象,因此只要能够分化建筑物与建筑活动,那么建筑科学的已有学科也能相应获得细分化的可能。

其次是与相关学科的合作、交流与沟通要加强。建筑科学人员、建筑工作者应将其知识面充分的扩展,从而在建筑科学人员身上形成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同时还应积极地建立起与相关学科人员的横向联系,在合作课题中营造出萌生边缘分支学科的条件与机遇。

(三)三位一体

就是建筑工程、建筑艺术、建筑科学三者得到协同发展,并在建筑工程与建筑艺术的基础之上,将建筑科学建设重点突出。

建筑工程、建筑艺术与建筑科学之间应当是极为密切的关系,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点。

图1建筑科学与建筑工程、建筑艺术的关系示意图

建筑物、建筑活动另外的表述方式就是建筑工程与建筑艺术,它们既作为建筑科学研究的对象存在,同时也是建筑科学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筑科学只有源源不断地“接收”到来自建筑工程、建筑艺术的实践经验与问题,并将这些内容提升为理论知识,才能真正得到建筑科学的相关回馈,进而发展成有理论导向、更具创造性的建筑工程实践与建筑艺术实践。

结语:综上所述,对于基于科学学视角的建筑学科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继续分化、细化且衍生出更多的边缘学科并得到更大发展的机会是客观存在的。为此,我们必须从建筑科学的发展进程开始研究,摸清建筑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并根据时展的需要,使建筑科学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续琨.科学学视角中的建筑科学.[J].科学学研究.2003,21(1).

第7篇: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现代住宅 , 环保设计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s also increasing, in pursuit of the residential high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are considering how ca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erious problem, the housing to realize the greening, will make previous design work, this paper their own experiences, talk about how the current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work.

Key words: the modern hous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当前住宅的现状

我国经济和文化稳步向前发展中,住宅产业也在不断的进步,东方古文化和西方的进驻文化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人群的消费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讲究于风格,结构,朝向,地理位置,附近配套设施等多方面因素。

1.1住宅风格

现代住宅风格多种多样,按国家分就有中国风格、日本风格、新加坡风格等。按照历史发展流派也可分为古希腊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风格、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等。按建筑方式来分有哥特式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园林风格、概念式风格等。这些住宅建筑风格或华丽雄伟,或简约优雅,或个性色彩很强。但总的来说现代住宅的风格大都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没有过分的装饰,一切从功能出发,讲究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图明确美观,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大方,追求一种轻松、清新的氛围。体现了现代生活快节奏却又不失简约和实用,充分洋溢着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

1.2内在结构

内在结构的主要特点以简约实用为主,所以现在建筑多为框架结

构,内部构造比较容易变动,更贴合现代人的需求。住宅设计平面布

局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户型面积标准下的配套合理性。如设计较大的

卧室、厨房、卫生间和贮藏室,并体现开敞与私密分离、饮食与寝居

分离的原则。又如住宅单元设计以宽敞明亮的起居室作为家庭活动中

心,将大大方便家庭内部成员的学习、家务和娱乐。从居民生活习惯

考虑,住宅单元设计结果往往都是通过注重细节设计来满足居住者的

方便与实用。

节能环保和环境优化这方面。这就要求设计要围绕着保护自然而进行,不单单是追求房屋的美观和功能。据了解,我国现已启动了全世界号召115 个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项目,实施了38个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和133 个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建设,与时俱进,未来住宅建筑设计将会更多的考虑到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倡导节能降耗。

2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住宅建筑不仅要节约环境资源,也要适合人类健康,在占地高效

的使用空间时,也要与自然更加和谐。建筑物的单体设计应控制其体

型系数,将体型系数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以减少其护结构

的传热损失,降低建筑能耗。众所周知,各地的自然资源是极为丰富

的,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如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使用太阳能、

风能、沼气、地热和有机废弃物等再生资源,利用建筑物遮阳,减少

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冷风系统,使建筑能够

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方向,减少太阳的热辐射,且与当地夏季的主

导风向一致。

2.1 使用节能的绿色建筑材料

注重采用实用新型的墙体材料和有利于环保的建筑材料,注意推

广节能新技术的应用,实现降低建筑能耗。目前就有国家建造的“健

康住宅”除了整个住宅尽可能选用人体无害的建材外,墙体还被设计

成双重结构,每个房间建有通风口,整个房屋系统的空气采用全热交

换器和除湿机进行循环。全热交换器能够有效地回收热量并加以再次

利用,其过滤器可有效地收集空气中细小的尘埃,从而能够抑制霉菌

等过敏生物繁殖。我国现阶段的建筑材料的热工性普遍较低,建筑材

料整体的耗能量大。因此,使用节能的绿色建筑材料,能有效提高房

屋建筑的保温隔热功能,同时,节能意识的提高也带来了节能技术、

产品、工艺的发展,从而为降低建筑能耗创造了条件。

2.2 建造耐久性的房屋住宅

目前,住宅的使用寿命按其设计图纸来说一般是在50年左右,人们用几十年以至终身的积蓄来购买一栋房屋,在使用之后就要报废,这不仅大大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环境也相应得到破坏,实在是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发展。所以人们迫切的要求提高房屋的耐久性,在不远的将来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搭建的框架结构,实现拥有超耐久型住宅的梦想,使之既环保又经济。

结束语:综上所述,要使新型住宅得到优化,就必须精心进行优化设计,设计就要采取新科技手段,达到绿色、生态、高质量的目的,这就要要求设计师们不仅要时刻注意时展的路线,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超前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高更好的房屋建筑,符合人们对房屋住宅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付祥钊,建筑节能原理与技术(C),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09

[2]刘桂娟,浅谈当前住宅建筑设计(J),科技资讯,2010 (24 ).

第8篇: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技术;气候适应性;新型建筑材料

Abstract: China is facing serious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brook no dela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and a broad marke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building materials. Ecological technology in traditional,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imes, many already can not adapt to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needs, so it is necessary to use modern technology, in does not affect the economy and ease of use of the premise, the use of new building material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per.

Key word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technology; climate adaptability; new building materials

中图分类号:TU2

一、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

1. 新型墙体材料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较快,品种较多,主要包括砖、块、板,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墙体材料的生产工艺采用现代技术,并将钢铁的耐磨技术移植到墙材生产设备中;生产向大规模、集约型方向发展;生产方法自动化程度更高,普遍采用电脑控制生产全过程。要想新型墙体材料占墙材总量的比例上升,重点是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上规模的主导产品生产线。空心砖重点发展利用废渣的掺加量、高空洞率、高保温性能、高弧度的承重多孔砖、外墙饰面的清水墙砖混凝土砌块,重点发展双排孔或多排孔的保温承重砌块、外墙饰面砌块。重点发展机械化挤压式生产的轻质多孔条板、外墙复合保温或带饰面的装配式板材,并配合建设部门推广应用轻钢结构体系,发展各种装配式条板。

2. 保温隔热材料

保温隔热材料是以减少热损失为目的,通常情况下,导热系数小于 0.14W/(mK)的材料,导热系数在 0.05w/(mK)以下的材料称为高效保温材料。1980 年前,我国保温材料的发展十分缓慢,为数不多的保温材料厂只能生产少量的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矿渣棉、超细玻璃棉、微孔硅酸钙等产品,无论从产品品种、规格还是质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目前较广泛使用的有矿棉、岩棉、玻璃棉、聚氨酯泡沫塑料、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膨胀珍珠岩、微孔硅酸钙等主要产品及其制品。

墙体是房屋建筑围护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室内外热量交换的主要途径。所以研制高效保温墙体材料、设计合理的墙体结构形式是节能减耗的关键。节能墙体按其材料及组成方式可分单一材料节能墙体、复合节能墙体和采用新型节能复合墙板。单一材料节能墙体是采用空心粘土砖、加气混凝土气块、普通混凝土气块以及以粉煤灰、煤矸石、浮石等混凝土空心小砌块等砌体材料,采用保温砂浆作为砌体胶凝材料。复合节能墙体是由保温隔热材料与传统的如实心粘土砖、混凝土等墙体材料或空心砖、空心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复合而成的墙体。而新型节能复合墙板目前主要品种有钢丝网岩棉夹芯复合板 (简称 GY 板)、GRC 夹芯复合板、钢板岩棉夹芯复合板、硅钙板、保温层、石膏板复合板材等等。

3. 防水密封材料

防水材料是建筑业及其它有关行业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是建筑材料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对防水材料提出了高质量的防水密封要求。防水材料已摆脱了纸胎油毡一统天下的落后局面,目前拥有包括沥青油毡(含改性沥青油毡)、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堵漏和刚性防水材料等五大类产品。1995 年新型防水卷材产量 4 200 万平方米,约占防水卷材产量的 5%,我国防水材料基本上形成了品种门类齐全,产品规格、档次配套,工艺装备开发已初具规模的防水材料工业体系,国外有的品种我们基本都有。

4. 新型建筑装饰材料

我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1995年我国装饰装修材料年产值约为400亿元。1991—1995年,我国装饰装修材料年递增速度30%左右。1996年主要产品产量为:壁纸、墙布2.1亿平方米,塑料地板3600万平方米,建筑涂料65万吨,塑料管道9万吨,塑料门窗近1000万平方米,化纤地毯450万平方米。目前三星级的宾馆装饰装修基本做到自己生产,四至五星级宾馆的装饰装修有 30%至 40%可以做到自给。将来建筑装饰材料应重点发展丙烯酸类乳胶、高档内外墙涂料、复合仿木地板等一些适销对路产品,朝着功能化、高档化、无害化方向发展,做到新颖、美观、实用、方便。

二、生态住宅建筑技术的应用

1. 获取生态建筑技术的三种途径

生态建筑要实现它的主要目标,只有生态建筑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能够实现设计目标的方法和技术的支持。如何才能获得这些技术呢?在人类的学习和认知行为中,模仿是人类获取知识及技能的一种重要途径,古今中外的建筑都存在各种模仿,如古希腊建筑中的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分别模仿男性和女性的体态,现代建筑中埃罗·沙里宁设计的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则模仿飞鸟的形态。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各种生态技术大多是模仿学习的结果。

根据模仿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这些模仿行为分为三类:模仿生物,简称仿生;模仿机器;模仿传统建筑。与以往设计中的模仿不同的是,生态建筑设计中的模仿,其目的不是造型等艺术需要,也不在于表达文化观念,而主要是学习生物、机器和传统建筑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资源与能源使用的合理与高效性等,将这些特性用于生态建筑设计中,从而实现生态设计的目的。

第9篇: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游戏场景设计;运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也始终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论是故事内容还是绘画风格,中国传统文化对动画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动画风格众彩纷呈,从动画产生之初,就蕴含着特有的民族风格特征,例如水墨国画、皮影、剪纸、京戏、瓷器青铜器、敦煌壁画、太极八卦等等,其绚丽多姿的形式和表现内容为中国动画乃至世界动画的创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时间的沉淀,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积累了大量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如:新石器时代质朴厚重的彩陶、商周时代神秘雄浑的青铜器纹饰、战国时期灵巧多变的器皿,以及意境深远的国画笔墨、复杂多变的装饰图案、造型生动的民间剪纸、色彩绚烂的木版年画等等,都充分体现了或简约或精致,或恢弘或灵巧,或粗放或工整,或质朴或奢华,或娟秀或热烈等多种手法。许多传统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科技和工艺的不断进步,经久不衰,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元素。

计算机技术与游戏的结合最早是以街机游戏和单机游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虽然表现简单但都是由计算机绘制的图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Atari公司开发的第一款视频游戏“PONG”。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游戏的发展突飞猛进,技术的进步使得生产商开发出更为轻便的街机版本,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个人电子产品成为可能,矢量游戏的开发使得“任天堂”成为计算机游戏产业的一支生力军。20世纪80年代末,计算机图形设备的发展大大积励了软件编写者改进模拟器和影像创作等专业领域,即使在3D环境中,模拟和表演也是属于不同的问题范畴,常常使用Pantbox, Adobe Photoshop等工具来修饰润色。20世纪90年代,街边游戏厅里的游戏机中的硬件可被追溯到商用飞机制造者和军队训练官所开发的飞机模拟技术。1994年,亚历克斯・塞罗皮安和杰森・琼斯为苹果公司制作了第一款大卖的游戏,是第一人称射击作品《马拉松》系列。

数字媒体化大大简化了不同学科间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相互转换。游戏制作再也不想早期那样,被放在了一个与电影同等的位置上,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关注。现如今许多数码游戏都来自于影视作品或者是历史神话小说,当代的数码游戏制作更为精美和生动,电影与游戏在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次世代游戏的到来,使游戏行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次世代本来代表的是拥有更高cpu硬件设施的电视游戏,即戴着头盔能感到wii拳击的震动、拿着拳套能感应阴森恐怖的氛围。绝对让玩家融入气氛的Xbox360的《生化危机5》还带有场景破坏,能打下一片墙,还拥有超真实的第一人称射击,现在的《战争机器》也被运用到了网络游戏上。

我国古代建筑在Q版游戏场景设计中的运用以及重要性

Q版游戏场景设计的概念

游戏场景设计是指游戏里除了那些有生命的造型外的一切物的造型设计。包括房屋、道具、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

Q版,其实这个名次来源于英文Cute(可爱)的谐音Q,通常意义上讲的比较梦幻、卡通、可爱的类型。那么Q版风格的场景设计也就是走的可爱风,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一切写实的场景可爱化,为玩家创造一个圆润可爱的世界。

建筑与游戏场景设计的关系

游戏场景设计是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游戏场景设计能提升整个游戏画面美感,能够使游戏的渲染效果更加饱满,并利用游戏主题突出游戏主题、强化渲染游戏主题。游戏场景交代游戏中的时空关系和营造氛围,体现故事发生的地域特征、历史时代风貌、民族文化特点。很多游戏当中的场景都来源于真实的世界但又“架空”世界。选择什么建筑风格直接影响着游戏是否能够很准确地表达出游戏时代背景、发生的地域、时代风貌以及游戏本身要带给玩家的主题和思想。因此建筑的风格选择,造型在游戏场景设计中非常的重要,直接的呈现给玩家一个虚幻又逼近真实的游戏世界。

现在的风靡的游戏中的借鉴的建筑风格,常见的古希腊建筑风格:例网游《MYTHEON》,古罗马建筑风格,欧洲中世界建筑风格:例《永恒之塔》,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中国风格:单机版的《功夫熊猫》网络游戏《诛仙》等。

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我国古建筑主要以木材、砖瓦为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我国古代建筑的分类

中国古代建筑按功能分为7大类:居住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宫殿建筑、礼制与祠祀建筑、陵墓建筑、佛教建筑、园林和园林建筑。建筑的类型多,形成了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

我国古代建筑在Q版游戏场景设计中的运用

相比于魔幻风格(魔兽世界、暗黑破坏神)、欧式风格(天堂、永恒之塔)、玄幻风格(兽血沸腾、斗破苍穹)、中式古典风格(仙剑奇侠传、轩辕剑)等已广泛应用的风格模式,Q版风格越来越成为游戏风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特别多的Q游戏场景设计都借鉴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国内的甚至国外的游戏开发都会大量在游戏中加入中国古建筑元素,例韩国的游戏《热血江湖》游戏背景是古代武侠之风,游戏场景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特色建筑。国内的《问仙》、《封神西游》、《鹿鼎记》等。

游戏场景设计的思路与原则

首先,整体归纳游戏主题,从宏观上把握游戏的基调,即驾驭整个游戏的思想。游戏场景的设计必须紧密围绕着主题进行设计,设计出的场景必须符合总策划的要求,达到所设计的视觉效果。整体的基调定好了之后就可以设计场景的局部,在此期间也同样要遵循从整体观察的原则,看局部的设计是否脱离主题思想,是否合理。

其次就是对游戏场景氛围的塑造了,游戏的氛围很重要,它体现出的画面效果直接影响整个游戏的质量。要营造一个恰当的气氛必须考虑到游戏主题是属于哪种世界观,游戏策划设计了哪些些环境等。例如:白天、夜晚、阴暗、诡异、神秘等。不同的环境和色彩能给玩家带来不同的感受,也使游戏更加丰富饱满,为游戏的可玩性加了不少分。

最后就是游戏场景的空间表现了,在制作场景时有很多方法能够加强场景的空间感、距离和深度感。例如使用景深效果,光

影的设计等。可以将场景设计得更丰富多变、信息量大,使玩家更加有探索的欲望,牢牢吸引住玩家。

中国古代建筑气魄宏伟,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

达到了力和美的统一。在建筑的设计中一直试图把唐代建筑的历史凝重感和q版可爱风格完美的结合。

设计时将正常比例的建筑屋顶夸大,屋内柱子高度和柱子到屋顶高度,基本形成1比1的关系。让场景建

筑和物件在造型上尽可能的圆润,可爱化,夸张化。

在设计场景的过程中,场景划分为几大类:即游戏中世界观中角色的不同生活场景。着重在建筑的屋顶

屋檐等明显的设计形式上进行设计,由此赋予建筑的功能属性。例铁匠铺,屋顶上的装饰就可以设计一

把很有气势的斧的形状。按功能设计铁匠铺,民居,书屋,服饰店,食品店,钱庄,公堂,凉亭。桥梁

,船屋,草棚,长廊等。在设计人族的建筑时,就可以大量的运用古代的建筑元素,表现建筑的宏伟以

及当时经济的繁荣。而在设计魔族的建筑时,选择的元素大多是大自然的,尽量的让人工的痕迹少。例

如魔族的栖息地是被盗的墓穴或则山洞,凉亭是用稻草铺的,船是用木板随意定的,屋的搭建材料大都

是没有修饰的木头,竹子等。其次是色彩搭配,古代的建筑色调简洁明快。可以避免无过于复杂的纹样

,给人朴实,大方,庄重的整体感觉。简洁明快的大色调基础上,再加以丰富色彩斑斓的装饰。让整个

画面大气不单调。建筑设计很庄重,色调艳丽。有很多的装饰和图案。魔族的就相对的很朴素。要一直

努力地表现场景物件的真实质感,充分的表现建筑的历史凝重感,将中国古代建筑和游戏世界观背景完

美的结合。

根据创作主题,Q版玄幻游戏场景设计要恰当的运用古代元素为玩家创造一个天马行空又充满玄幻的游

戏世界。造型新奇,物件比例要适当夸张。由于故事发生在人魔对战的年代,那么城镇建筑的一定要透

露出历史感和残破感。色彩的搭配就显得尤为重要。明快的色调上再做旧,把历史厚重感和Q版完美结

合,突出游戏主题。

中国古代为背景的游戏,架空历史但又贴切历史的玄幻游戏。因此在游戏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

展示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建筑文化也是游戏想要传达的重要信息。所以在设计时,会更加的注重设计

元素和历史的真实感。

正如我之前所讨论到的场景设计的原则,场景设计必须围绕着游戏主题进行展开,从整体到局部的再到

整体的理念。在进行对场景设计的构思时,首先根据游戏故事背景和游戏风格设计了整体基调,然后设

计出每个场景的部分局部,在进行总体归纳。根据这样的步骤完成游戏场景设定 。

结论

本论文结合了自己的创作经验来进行对游戏场景设计建筑部分的讨论。本文不仅仅讲述了什么是游戏场

景,分析了中国建筑的特点而且主要还阐述了设计过程中的思路和原则。结合自己的创作灵感和丰富的

生活积累和素材,将他们整合,设计出整体成系统且又合理的场景,包括局部设计与整体的配合,一个

好的游戏场景不仅仅能提升游戏的画面效果,还有游戏的质量、可玩性等,只有满足了这些,才能牢牢

的吸引住玩家,才是一款成功的游戏场景设计。(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与表现》 周晓波 西南师范法学出版社

[2]《动画场景设计》 武立杰 汪禹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