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

社交媒体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交媒体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交媒体的看法

第1篇: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

2013年2月21日,美国律师协会(ABA)第462号正式意见书。该意见书指出,法官可以使用社交媒体网络,但在建立所有社交关系和联络时必须严格遵守《司法职业道德准则》的相关规定,避免影响法官独立性、司法尊严、造成司法不公或者产生不正当行为。

本期组织刊发美国法官使用社交媒体网络的正式意见书,配发美国各州对法官使用社交媒体网络的官方立场。敬请关注。

——法律文化周刊

在本意见书中,起草委员会对法官使用社交媒体网络的情况进行了讨论。起草委员会使用的“社交媒体网络”一词,是指以网络为载体,要求使用者明确表示加入、接受或拒绝与特定人的联系的社交媒体网站。

一、法官和社交媒体网络

近年来,使用便捷的新科技、新软件广泛出现,人们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分享信息,以及在他人的社交媒体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科技逐渐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更新频繁,形式多样。

包括使用社交媒体网络在内的所有社会交流,都可以避免法官被社会孤立,或与现实脱节。本意见书关注的问题是《司法职业道德准则》(下称《准则》)准许的框架内,法官参与社交媒体网络的程度。

在审理案件的同时,法官就承担了“尊重司法机关公信力,努力争取维持和加强对法律制度的信心”的责任。虽然在专业领域的能力无可置疑,但法官应接受被其他人视为沉重负担的公众监督。法官参与的所有社交关系,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进行,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进行,包括社交媒体网络在内,都应遵守《准则》对法官一贯的要求,即提高公众对司法独立、司法权威和司法公正的信心,同时防止出现不当行为或被认为是不当行为。这就要求法官对其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敏感性认识。

《准则》要求法官始终维持司法机关的尊严,并且在他们的专业领域和个人生活中都避免出现不当行为或被认为是不当行为。因此,法官应非常审慎对待与其他人的交流,特别是使用社交媒体网络时。法官必须假设其发表在社交媒体网站上的评论都将不会局限于流传在法官的社交圈内部。在法官不知道或者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有些评论、图片或者不宜被公众知晓的个人信息可能传播给法官不认识的人,或其他意想不到的人。这样的传播将对法官的司法独立、司法权威、司法公正产生潜在威胁,同时也影响了公众对司法的信心。

面对面交流和网络社交有很多明显的差异。相对网络社交而言,面对面的交谈经常可以维持在参与者之间,而网络社交中信息、视频和图片可能会在当事者不知道的情况下被传播给成千上万人。因为可以被恢复、散播和印刷,这些资料可以被保存很长时间甚至是永久保存。另外,社交媒体网络上的信息之所以难以控制,还因为缺少面对面的视觉和语境,容易被人断章取义、不正确地阐释和错误地传达。

使用社交媒体网络的法官须注意《准则》的相关内容。正如之前讨论过的那样,法官应遵守《准则》1.2关于提高公众对司法的信心的规定。法官的社交对象必须符合《准则》2.4(C)的规定,否则公众会认为法官受到这些组织或个人的影响。法官必须小心应对,使用社交媒体网络进行评论和交流有可能被认为是与当事人的单方接触,从而违反了《准则》2.9(A)的规定。另外,法官应遵守《准则》2.10,禁止对待决事项或即将到来的事项发表评论。法官应遵守《准则》3.10,不向社交对象提供法律建议。

法官使用律师和其他有可能成为当事人的人在使用的社交媒体网络,会造成信息披露和审判资格上的风险。这些问题在某些州利用司法伦理咨询意见来解决。起草委员会对此观点各异,当法官与律师或其他有可能成为当事人的人接触,与律师或者在法院有悬而未决的事项或者即将到来的事项的一方当事人有社交关系时,法官必须谨慎评估判断其是否应该在案件开始之前或者在社交对象第一次出现在法庭之后中断这一社交关系。就这一点而言,语境非常重要。社交媒体网络的简单设计并不能显示法官与社交对象的交往程度。

由于社交媒体网络的开放性和随意性,法官并没有主动中断社交关系的明确责任。如果这段社交关系是现时存在的频繁的联系,则法官须非常小心考虑是否应该中断这一关系。如果法官知道出现在法庭上的一方当事人、证人或者律师与自己有社交关系,那么法官应该慎重考虑这样的联系可能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或者公众对这一社交关系的看法,此时法官应对此进行信息披露或回避。法官应铭记,对律师或一方当事人产生人为的偏差和偏见将构成《准则》2.11所规定的回避事由。一旦法庭审理事项涉及到在专业领域或私人生活领域与法官有社交关系的人,法官就应进行上述分析。即使法官认为信息记录不构成回避的事由,但当法官认为消息记录有可能使当事人或律师误以为与某项确定申请有关系时,法官应对该信息记录进行披露。例如,法官决定披露其与某一案件的当事人、当事人的人或证人有社交关系,但法官并不认为这一关系会构成回避事由。尽管如此,如果对于从社交媒体网络上升到与某人产生现实关系或者有问题的关系没有具体认识,那么法官没有强制义务去搜索自己所有的社交媒体网络。

二、法官在竞选活动中使用社交媒体网络

《准则》允许具备某些例外条件的法官或司法候选人参加竞选活动。尽管根据《准则》4.1的注释1,《准则》对法官或司法候选人的竞选活动采取了“严格的量身定制”的限制,确保法官或司法候选人在最大程度上不受到政治影响或政治压力。

《准则》4.1A8禁止法官直接索取或接受竞选资金,而应通过《准则》4.4规定的竞选委员会来实施。《准则》并不涉及或限制法官和竞选委员会的交流方式。在法官或司法候选人参与竞选的地区,社交媒体网络成为募集资金和提供候选人信息的重要竞选工具。只要网站不是由法官或司法候选人个人开设或维护,竞选委员会就可以通过建立、维护网站和社交媒体网络用以为法官和司法候选人的竞选做宣传、获取公众支持。

在任的法官和司法候选人都被明令禁止对任何公共职位的候选人表示支持或反对。有些网站允许使用者通过对信息、图片或其他内容“点赞”方式表达支持。法官应该意识到,在别人的竞选网站上点击这一按钮可能导致违反明确禁止法官对任何公共职位的候选人表示支持或反对的司法伦理准则。另一方面,如果竞选网站并不要求浏览者通过接受或拒绝某一请求而让名字显示在竞选网页上,那么当有人为法官“点赞”或者通过法官的竞选网站成为法官的粉丝,并不一定引发司法伦理问题。

法官可以私下表示对某位司法候选人或公共职位候选人的看法,但是应注意适当表达,以确保这些看法不会为公众所知。这就意味着要对法官的社交媒体网络进行隐私设置,以确保所有有权进入法官社交媒体网络的人,限制通过链接看到别人的权利,限制查看通讯录,或者屏蔽一些链接。

第2篇: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

在全媒体环境下,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网络成为重要的传播力量,尤其微博等社交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影响力大。4月20日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又一次降临在四川大地上的灾难。与五年前不同的是,随着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有关灾难的讨论瞬间成了最热点话题,人们迅速参与其中。各大新闻机构及商业网站利用微信、微博在地震消息的传播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对于无法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的受众,这无疑是最快掌握资讯的方式。作为新生的文化方式和传播方式,社交媒体将深刻影响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成为新生的文化产业力量。传统电视一直被赋予“喉舌”功能,由于拥有强大的覆盖受众和权威信息的独家权,在舆论引导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形态不断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受众需求,它们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便捷互动,拥有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大众化的传播内容,大大转移了电视观众的注意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传统电视的权威性和引导力。传播力决定引导力,如果传统电视抓不住年轻一代的受众,吸引不了新媒体人群,对这些群体的舆论引导力便无从谈起[2]。

二、社会化媒体与电视媒体的融合

尽管社交媒体已显示了超越电视媒体的前景,但电视媒体完全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善用其独具的特点,与社交媒体融合互动,克服其固有的问题实现新发展。一是从人的角度,电视记者和编辑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在选题的搜集、话题的确定、节目的宣传推广、观众的反馈和与之互动等各方面借力而发;二是从技术的角度,可以打造全新的社交电视,这会是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

如今,传统新闻媒体的记者、编辑应该养成习惯,每天浏览QQ空间、微博、播客等社交媒体,对没有掌握的独家新闻线索加以利用,对有传播价值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加工。电视编辑以前都是凭自己的职业嗅觉、个人素质来抓取当前热门新闻,但这样难免有时顾此失彼,另外也有闭门造车之嫌,观众到底是怎么想怎么看的,常常无法确知。即使用收视率调查来确定和调整,也只是事后诸葛亮[3]。现在微博有一个自动统计功能,按照大家议论的问题,立即自动形成“热门话题”榜,多少条微博在议论这个话题,全都记录在案,并实时更新。几乎所有的社交媒体都有这样的排行榜,电视记者和编辑在确定当日主打话题或者新闻热点的时候,就可以以此作为参考。

2深度融合,打造全新的社交电视

第3篇: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社交媒体;大学生;创业

据统计我国2015年本科应届毕业生高达749万左右,而2016年的本科生毕业人数将超过770万,加之留学归来学生和往届未找到工作学生,今年将有1000万人进行竞争。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理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业的相关规定,如教育部倡导高校要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

一、大学生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创业的促进作用

1.社交媒体的覆盖面大。据统计,我国的手机用户超过了11亿,其中智能手机的比例达到30%。根据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高达99%的同学已经熟练的使用各种社交软件进行娱乐和资讯的获得。社交媒体软件已经从单纯的通讯软件达到如今覆盖率高,蕴含着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讯息平台,其中的商业机遇和社会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2.社交媒体创业的门槛低。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传统模式,并在短期内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社交媒体创业对于零存款的大学生来说是门槛很低的创业模式,社交媒体创业与其他要求人力、资本、技术的传统创业领域不同,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大学生对社交媒体创业心理

为了更准确的掌握大学生社交网络创业心理,笔者在2015年6月起对长春理工大学的学生进行走访,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64份,问卷回收的有效率达93%,调查和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

1.大学生中性别差异对社交媒体创业心理的影响。在调查的464人中男生为352人,女生为112人,在问到“对社交媒体中是否有买卖商品的想法”和“对社交媒体创业前景预期”两个题目中,女生有82.14%的同学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而男生中两个题都给出肯定答案的仅有57.10%。所以女生相比于男生更加了解社交媒体创业的相关知识,对于社交媒体创业的前景也表现的更加乐观。并且女生相对于男生更容易接受社交媒体创业的相关知识,在“是否想学习做微商”的问题时,女生肯定答案为89.28%,男生的肯定答案为73.29%。

2.大学生对社交媒体创业的接受程度较差。在调查问卷中以近期非常流行的社交媒体创业形式“微商”为例,调查同学们对于社交媒体创业的接受程度。在“如何看待朋友圈中的微商刷屏行为”一题中,有46%的同学觉得无所谓,20%的同学觉得很喜欢,觉得这样可以帮助自己买到更好的产品。34%的同学非常讨厌这种行为,表示这样会影响自己接受讯息的效率,并且会对微商的同学进行屏蔽或删除。在“是否信任微商推荐的产品”这一题时,有41%的同学给出的是肯定的答案,他们认为社交媒体是一个基于熟人网络的媒体,微商都是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所以值得信赖。而56%的同学则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认为微商的商品没有正规渠道,售后难以保障。

3.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创业的认识不足。在调查问卷中大多数同学对于社交媒体创业的认识不足,在“未来创业选择的形式”一题中选择实体店创业的比社交网络创业的同学高1.29%。对于“好声音的火爆”等话题进行随机访问,大多数同学将其归类为娱乐话题,不了解社交媒体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可见大学生创业群体大多仍是将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具有娱乐休闲功能的工具,并没有认识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4.有社交媒体创业意向人数较多,作为今后工作的较少。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同学都是将社交媒体创业作为一个赚钱和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的方式,并没有将其作为毕业后的一种工作选择。大部分同学都是秉着“捞一把就走”的心理,没有配套的商业模式或后期打算。

三、对大学生社交媒体创业的建议

1.合理规划时间。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要把握好度的原则,合理规划时间,明确主次关系,在大学期间学习是最主要的,应该把社交媒体创业作为一个社会实践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不可以占用更多的学习时间,用更多的课余时间进行,切不可将其作为主要认为,舍本逐末。同时要理性的看待创业的成败,将失败的经验加以总结积累,为以后的工作或者创业提供借鉴。

2.合理分析市场。充分的研究市场环境,排除市场中已经处于衰退其的产品,根据自己社交圈中的客户定位选取合适的商品,吸引目标客户,通过新颖来打动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也要从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选择价格实惠的商品,以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

3.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对于学校方面,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交媒体创业的安全教育和引导,提供条件和政策鼓励同学们进行社交媒体创业,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加强创业者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大学生创业者诚实守信,恪尽职守的思想品德。并且要对创业者进行实时的关注,对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

4.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法律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是不可缺少的,社交媒体创业也是这样,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着运营手段不正规,资金监管不严,售后无法保证等现象。现阶段我国的法律未涉及到社交媒体交易,对这个区域的监管属于空白区,这对于社交媒体的顾客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也制约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所以政府要在法律层面上施行监管,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作者:刘大钊 李雪 罗亮 张莹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周海华.《微营销+微服务——社交媒体发展趋势下运营商的客户管理方式》.通许企业管理,2012年第3期.

第4篇: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

如在其他国家一样,互联网增长最热的领域之一就是“社会媒体”,即具有互动性、以社区为主的网络平台。互联网用户(简称“网民”)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建立联系,谈论兴趣爱好,交换信息和内容。在美国,有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等网站,但中国的3亿多网民还是喜欢一些本土的网站,包括数百万计的博客,在线视频分享网站优酷(Youku),社交巨头QQ以及无数的在线论坛。

社会媒体网站正在中国蓬勃发展。调研机构Netpop最近的一份研究表明,92%(接近2.24亿)的中国大陆网民使用某种形式的社会媒体,在美国只有72%(约1.05亿)。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SingaporeManagementUniversity'sLeeKongChianSchoolofBusiness)的助理教授迈克尔·奈兹利(MichaelNetzley)说,中国不仅拥有世界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而且中国网民在网上内容的制造和消费方面非常积极主动。的确,他们不仅在网上观看视频节目,阅读内容或下载图片,他们还是积极的内容贡献者,比如发表博客,在论坛发言,上传手机图片和分享内容。比如,上述调查中76%的人说他们会把有趣的内容转发给其他用户。

很明确,社会媒体并非只是中国人用来娱乐的形式;他们还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施加影响。尤其是当传统的沟通渠道越来越失去吸引力的时候。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4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中称,48%的受访者称与电视相比,他们更相信在线获得的信息。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在做出购买决策之前参考他人的意见,社会媒体渠道就会在产品的成功当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一个流行口碑相传的文化里,中国消费者正在利用各种渠道了解产品。Netpop发现,用户生成的内容,包括消费者点评、论坛讨论和博客内容,对受访者58%的购买决策有影响,而美国这个数字只有19%。另外一家研究公司CIC在2009年的7一项调研中发现,有超过半数的中国受访消费者指出社会媒体渠道在手机、消费电子产品、化妆品和婴儿护理用品这几个类别中,对购买决策的影响最大。

奥美广告中国公司(OgilvyChina)的数字战略总监凯瑟·郭(音译,KaiserGuo)认为,“中国互联网上关于品牌的交流很多其实是通过公告板(BBS)进行的,BBS就是人们可以就任何话题发帖,并且对帖子进行回复评论的网络平台。”提供在线BBS服务的天涯网(tianya)就开设了几百个不同的讨论版,用户可以在社区里讨论任何话题,从重大社会问题到护肤心得都可以。

这就是这些网站的吸引力所在。CIC对640名中国网民的调研发现,即使没有购买计划,九成的中国消费者也会关注网上的点评。很多人喜欢在网上社区里追随自己喜欢的品牌,并在网络社区里与人分享个人的观点,而近半数的受访者同意,读到正面的在线信息可能改变或减轻他们对某个品牌的负面看法。56%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的口碑相传是认识一个品牌的有效方式。

指尖下的权力

社交媒体实际是把权力赋予了消费者;他们的在线交谈对于一个公司的品牌资产起着重要影响,无论是以正面还是负面的方式。

但是如果有坏消息发生,情况就会很危险。奈兹利警告说:“中国网民很容易就能在网络上形成一种激动情绪。[关于公司的]坏消息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传开,而如果其中混入了民族主义情绪,网民的点评可能会非常负面。”

沃顿商学院的助理教授乔纳·伯格(JonahBerger)也认同社交媒体比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形式的媒体更难控制。他表示:“假如消费者的讨论是以不利于品牌的形式进行,那么允许消费者塑造品牌形象就可能造成危险。”

星巴克(Starbucks)就曾体验过中国网民的愤怒。2007年,当时的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持人芮成钢在自己的博客中称,反对星巴克在北京的历史古迹紫禁城开设门店。他的博客题为“星巴克不得进入紫禁城的理由”,他在文中说,“这不是全球化而是对中国文化的侵蚀。”这个帖子在两天之内被点击了50万次,愤怒的网民表达了对芮的支持,猛烈的批评之声迅速被各大传统和在线新闻媒体转载,星巴克被迫撤出紫禁城这个文化遗迹,但这件事已经激起了数百万中国消费者的憎恨与怀疑。

为了解消费者的谈论内容,公司可以利用一些程序“潜入”中国的网站和搜索博客、在线BBS和社交网络,以发现人们对产品的看法。通过这项技术,公司可以监控口碑相传,同时采取措施来防止在网络上爆发公关危机。比如,今年年初,奥美广告公司推出了名为“OBuzz”的新工具,以该公司的语言,是“对纯粹的消费者情绪进行观测”。

同时,越来越多的公司把社会媒体当作吸引观众的新机会。去年,苹果电脑在人人网(以前称“校内网”,一个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社交网站)上发起一次营销活动。品牌的主页名为“苹果大学”,主要提供有关苹果产品的信息,包括从PC转向Mac的视频演示,同时每月向会员发放小礼品。苹果还鼓励会员与自己的iPod拍照,然后把照片放到在线社区里去,成为自己的“iPod之星”。

但即使是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品牌也从社交网站中尝到了甜头。“妞妞”是一本针对年轻女士的在线杂志,创始人白手起家创建自己的品牌。由于没有预算在电视和报纸上做昂贵的广告,这本杂志就利用免费的社交媒体工具来吸引关注度。结果该杂志六周之内就在中国的社交网站上吸引了135,000次访问和6000多个用户。

双向的对话

但是正如市场营销机构BA360的创始人兰德·韩(音译,RandHan)所指出的那样,不仅是那些小公司,更多的企业都应该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媒体营销策略。“在这个社交日益盛行的社会里,当品牌可以花更少的钱和消费者建立起双向的联系,它们有什么理由还要继续花大价钱投资于传统媒体进行单方面的沟通呢?”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互联网营销战略,品牌吸引网民眼球的竞争也更加白热化,它们都在寻求更多的网络宣传手段,比如在社交网站上播放植入式广告的视频节目。《苏菲日记》是一部40集的互联网剧集,它给公司提供了植入式广告的机会和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方式。这个剧集由索尼电影(SonyPictures)和中国电影集团(ChinaFilmGroup)共同制作,主角是一个名叫苏菲的18岁女孩,她搬到上海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在这个网络电视剧中,观众可以进入苏菲的博客,以在线投票的方式决定情节如何发展。《苏菲日记》在中国各大流行的视频网站,譬如新浪和优酷上免费播放,在最初播放的三个月里就吸引了超过1500万名观众。第一季的主要赞助商包括51jobs.com和倩碧(Clinique)。这些公司的产品和服务都在主角的生活中自然地展现出来。

除了增加品牌认知度外,有些公司还利用在线社区来保留现有的客户。德国的汽车生产商宝马公司(BMW)没有选择在大型的社交网站上做宣传,而是在几年前就推出了面向全球受众的BMW互联网社区,包括15万多中国的宝马用户在内的注册者可以在这个社区里创建自己的档案,上传照片和视频,讨论驾车体验以及分享对最新车型的反馈等等。

尽管社交媒体的潜力很大,但是公司应该如何制定有效的在线战略来接近和吸引消费者呢?沃顿商学院的伯格教授认为,要利用社交媒体来营销就必须改变企业的思维定势。“以前的方法是集中在对消费者的宣传上,而这些新型媒体则是鼓励双方对话,鼓励消费者对品牌提供反馈。而且,这些社交媒体促进了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公司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对自己产品的反响。这些工具非常有效,但也必须小心对其进行管理。”

如是的管理要求公司要深刻理解自己的目标受众,比如他们的喜好和倾向。Onecircle的创始人熊尚文(RobertHsiung)认为,社交网站可以为品牌提供更细分的目标群体。“你要想好你希望接近什么样的人群,然后选择合适的平台与他们交流。许多中国的社交网站现在都瞄准了有自己特色的细分人群。”Onecircle是一家新创建的社交网站,旨在吸引精英阶层的全球华人。

另外,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奈兹利教授表示,公司必须了解当地市场的口味,调整自己的在线战略来适应当地情况。“你不能只是照搬你在欧洲或美国的战略。任何进入中国市场的人都必须精通当地的情况,或者去听当地人士的建议,让自己的战略符合中国的国情。”

专家还建议公司必须准备好用开放的心态虚心听取受众的意见。对网民的沟通内容进行监控只是最开始的一步。要想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就必须加入在线对话,与消费者建立联系,无论是通过宝马的BBS社区或苏菲日记等与受众反馈同步更新的内容。同时,社交媒体战略最好与公司的整体营销战略融合。加州大学斯隆研究中心的唐娜·霍夫曼教授(DonnaL.Hoffman)在最近于《麦肯锡季刊》上发表的报告中指出,“公司不应该只是在MySpace上购买广告,他们应该把互动性元素[社交媒体]作为自己营销计划的一部份。”

业内人士认为,最成功的社会媒体宣传活动应该能为消费者提供真实的价值,同时要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这个因素很关键,因为虚假的社交媒体宣传会很快被挑剔的网民迅速曝光。2008年,家用电脑制造商联想在中国的视频分享网站上播放视频,讲述的是一位男士跟踪“红本女”(RedLaptopGirl)的故事。这次网络营销旨在宣传联想的IdeaPad笔记本电脑,收视率也暂时急速上升。但当中国的网民发现整个故事纯属虚构后,对于联想品牌的负面情绪也立刻在社交网络上弥漫开来。

最后,咨询公司PlusEightStar的创始人本杰明·杰斐(BenjaminJoffe)鼓励公司把在线渠道视为一种能产生更多创新机会的与消费者互动的形式。“品牌商需要认识到一点,消费者并不只是你的目标,而是你的利益相关人。和消费者互动的活动不应仅局限于抓住他们的眼球,让他们观看一部电影,而活动结束之后则烟消云散,而且对公司内部运作也没有影响。公司应该更多地鼓励消费者参与产品的创新,并对品牌本身的发展产生作用。”

第5篇: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

对消费者来说,网上社区是至关重要的。它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向志同道合的人转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在这个平台上,他们不仅感觉到了自己的权力,还可以积极地影响同龄人,并了解内部市场的变化。可喜的是,对品牌营销者来说,这样一个社区的价值是双向的: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信息,了解网上社区潜能的品牌商同样也能获益。从扩大产品覆盖面和曝光率方面来看,网上社区提供了很多机会;从情感和社交影响方面来看,网上社区对潜在客户有不小的影响力。这些机会都有助于品牌商扩大品牌知名度,并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你只需看看社交营销的受欢迎程度,就知道这一理论是站得住脚的。在社交社区内努力打造品牌的品牌商,在知名度和产品忠诚度方面都获得了不少收益。今年夏季早些时候,市场研究机构ROI Research公布的一项研究发现,36%的调查参与者更忠诚于他们在Facebook追随的品牌。4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更忠诚于在Twitter追随的品牌。整体而言,大约有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更有可能谈论、推荐或购买在某个社交网站中追随的品牌产品。

其它形式的社交媒体,如博客,也引起了消费者类似的反应。根据市场研究机构尼尔森和网上社区BlogHer今年进行的“社交媒体问题”研究显示,97%的消费者相信他们认识的博客所提供的信息和建议,80%的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相信的博客给出的建议购买产品。事实上,该研究发现,博客、论坛、门户网站,以及其它利基社区已经引起了女性消费者的强烈反应。某份关于这个问题的报告发现,当问及用户对iVillage、BabyCenter、CafeMom等网站的看法时,约50%的女性受访者表示,她们相信这些网站,也相信网站上提供的品牌和产品信息。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在通知用户新产品信息方面,网上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而47%的受访者表示,网上社区有助于他们作出购买决策。

我们知道,网上社区可以帮助消费者了解、熟悉品牌,并且维持长期、忠诚的关系,但专家们很快指出,要创建这种社区非常困难。要想成功,需要某些特定因素,如社交条件、共同的行为,以及相互支持和依存的文化等。但这些因素通常都是难以捉摸的。

所以,可以将这种情况归结如下:作为品牌营销商,你有两种选择可供参考。首先是自己创建一个网上社区。这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和许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其中就包括专业的工作人员。有些品牌可以做到这点,但有些品牌会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事情超出他们的控制范围,最终无法做到这点。

第6篇: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社交网站 传播 模式 效果

一、社交网站的新闻传播模式

(一)社交网站的概念厘定

社交网站即社交关系的网络化,是帮助人们建立运营社会关系的互联网应用服务(Danah Boyd,2007)。社交网源起社会学“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 of Separation),依靠成熟的网络技术,将用户的线下人际网复制到网上,再与他人的关系网互动而形成更大的人际网络,并通过对彼此的关注来维持关系。

(二)社交网站的传播学研究综述

新事物是由结构性的变化所引起的(Charles Wright Mills,1959),研究社交网络传播模式主要就是寻找这种新型网络类型与传统网络类型相比,有哪些“结构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以用户为中心,低门槛参与,用户创造并贡献内容,帮助个人运营社会关系,通过人与人的网状关系传播信息。

2.社交网站是一种深度社会型的非权力网络(Ellison,2007)。深度社会型表现为:社交网络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与其他联系人织造网状链接,表现为“去中心化”,即“第三层秩序”(David WEinberger,2008)。社交网站“一对多,多对多”(One to N to N)的传播,因此而呈现出“多向、非对称、幂增长”的裂变式传播特点,网络结点联系的或然性增加。非权力主要表现为:把关人的权利进一步下放,虽然每个人对信息的控制并不绝对,但是每一个节点必然会对信息产生“分流”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信息多向度的流动。

3.整合多样化传播形式。社交网站融传统的Blog、BBS、E-mail、即时聊天等形式于一身,同时开发诸多应用程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质的网络文化生态系统(张炜,2009),多元互动沟通平台的诞生激发了网络能量增值。

4.及时互动的RSS订阅和分享机制。RSS订阅好友,第一时间呈现更新和反馈;而分享机制则进一步实现了信息共享(张炜,2009)。任何一种延伸,都是由于产生了新的尺度(McLuhan,1964)。与传统网络相比,SNS网络将“用户”作为新的尺度,以“网状结构—用户内容—整合传播—及时反馈”作为新的“结构性的变化”。

(三)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分析

1. 网络新闻传播模式分类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结构性特征,彭兰(2003)提出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三种模式,分别是:直线式,队列式,层次式。

直线式是连接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最便捷的途径。可以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面,不限信息量。直线式包含(1)同步直线式,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基本处于平等地位;(2)异步直线式,特点是信息的者处于主导地位,受者被动接受信息。

队列式指信息是按一定原则进行排列,例如时间。BBS和搜索引擎上的信息通常就会呈现出“队列式”特点。越靠前的信息,越可能被接收。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模式。

层次式具有明显的大众传播特征,提供多通道出口,把关人通过有意识地编辑信息,达到特定的传播目的。

2.社交网站的五种新闻传播模式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社交网站的五种最主要的新闻传播模式。

模式一: 直线式点对点传播。在社交网站中,这样的传播模式是最普遍的,传者与受者处于平等地位,如留言功能。

模式二: 直线式点对面传播,如RSS订阅、关注日志、相册、分享、状态。

模式三: 队列式BBS传播,通过论坛和组群功能实现。

模式四: 层次式,由社交网站选择性推送,由上至下传播。

模式五: 媒介融合,新闻网站建立公共主页供用户订阅。

二、社交网站五种新闻传播模式效果评估

(一)为何选择配套熵权决策的SWOT分析

影响媒介效果的因素是多元的,有众多的内因、外因共同作用,需要一种能够考察多重相关的分析方法,SWOT矩阵研究是能够考察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分析法。因此,本研究考虑采用SWOT矩阵,分析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及策略优选。

在实际操作中,SWOT分析法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尤其是内、外部因素权重和评价的确定往往依赖于专家法。而熵权决策是一种基于客观熵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决策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本研究考虑将其与SWOT分析法相结合,运用实证研究对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进行评估。

(二)研究框架

采用SWOT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打分法)、数理统计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应用过程如下:

1.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显著因素并建立标度,考察外部环境,分析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形成能够适用于SWOT分析和熵权决策的指标体系。

3.应用熵权决策法确定备选模式的优先级别和排序,提出最优的模式(或推荐模式);

4.建立推荐模式的SWOT分析矩阵,分析结果(图1)。

(三) SWOT初步分析及备选配置模式确定

1.SWOT优势分析

(1)集人际传播三个阶段的优点于一身。人际传播经历了面对面传播、延时传播和电子传播三种形态。(Donath & boyd,2004)“异地延时传播是对面对面即时传播的否定,而异地即时传播又是对延时传播的否定,所以异地即时传播实质上是面对面传播的否定之否定形式。”(彭兰,2001)社交网站的人际传播既具备了面对面传播的很多特性,又能实现异地性和延时性,完成人际传播新变革。

(2)用户忠诚度高,依赖性强,粘性高于所有新闻网站,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6月,每天都使用社交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64.3%,73.9%的社交用户在一天之内会多次(≥5次)刷新个人主页,在社交网站站中,用户自发结成了稳定的社会群落,互相确认身份归属,传递信息,增进情感。

(3)一个更加真实的拟态环境。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在20世纪20年代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社交网站上的虚拟形象和交际圈基本上成为了现实世界在媒介中的延伸。物理世界中的身体属性、社会属性和地域属性得以在虚拟世界中继续构成主体,物理世界中的角色规范继续有效地影响主体(Donath & boyd,2004)。

(4)传播渠道形式多样,融传统的Blog、BBS、E-mail、即时聊天等形式于一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能够以简单的方式、收听和浏览。

(5)传播多向性,Web2.0时代的核心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 To One),也不是网状传播(One To N),而是一种裂变传播(One To N To N)。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转贴于

2.SWOT劣势分析

(1)新闻信息量有限。社交网站一般通过RSS订阅获取信息,因此相比一般新闻网站例如人民网、新华网或者门户网站例如新浪、腾讯等而言,信息量较为局限,通常与订阅对象数量(好友数量)成正相关。

(2)新闻业务素质欠缺。社交网站并非专业新闻网站,可以充当新闻在人群中扩散的渠道而不能越俎代庖成为信源,因此重要新闻的传播一般只能通过转帖到日志、分享,或者在状态、留言中简短描述来实现。这些新闻都是碎片式的,分散存在于社交用户的个人数据中,用户想要进一步了解新闻全景只能登录其他专业新闻网站,浏览通过专业新闻记者采写、专业编辑整合的新闻专题。

(3)新闻内容局限。用户在社交网站上获取到的信息,与订阅对象的信息偏好有密切联系,不同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的人往往会传播不同内容的信息,甚至不同性别的用户所关注和传播的新闻也有巨大差异,用户甚至会因为自身偏好而屏蔽掉一些较为重要的新闻信息。(Dwyer,Hiltz,Passerini,2006)

3.机遇分析

(1)传统媒体与社交优势互补的传播形态。报网融合、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成为趋势,比如新华社就将视频业务植入开心网。

(2)媒介融合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比如美国有线电视网(CNN)与社交网站Facebook合作以来,目前已有39万名“粉丝”,他们每时每刻对CNN的电视节目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人人网公共主页为例,目前一共有50家媒体在人人网上建立了公共主页,其中排名前6的公共主页如表1所示:

(3)新闻传播从“大卖场”到“专卖店”、从宽播到窄播、从大众到小众的转化,对媒体而言,信息做到了最大化利用,充分体现了传播的异质化特性;对用户而言,则充分享受了个性化、人性化服务的乐趣。

(4)舆论理性可控。社交的真实性使网络社交从虚拟走向现实,并推动网络舆论趋向理性。德国学者纽曼认为舆论具有社会性,即要基于社会公众。在社交网站中,活跃着大量的舆论人,通过网络的聚集作用“引起人际间的多级传播行为”,出现广泛的议论,形成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和社会舆论。(Dwyer,Hiltz,Passerini,2006)“媒体与网民的互动,引起网络上议题的不断变化,容易引发公众舆论大讨论。而且由于社交网民身份的相对明确性,人们彼此间比较了解和信任,从而能形成真实的意见表达,而且意见表达趋于理性。

4.威胁分析

(1)社交网站用户流失,由于媒介疲劳引起的社交网站用户流失属于外围潜在劣势,会减少受众数量,对“大众传播”的传播效果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2)网络审判,社交网站上人与人的距离前所未有地拉近;社交网站很容易成为新闻事件中“人肉搜索”、舆论暴力侵害的原发地,成为新闻事件或者新闻当事人的“审判席”。在新闻伦理道德多元、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时候,往往会造成不利影响。

(3)日益渗入的把关人影响。在大度咨询所作的调查研究报告中,相比2006年而言,至2010年底,社交网站更加限制用户真实性,同时提高了对日志、留言、相册的监控度,增加了对敏感词的删除力度,对新闻传播造成了一些阻力(见表2)。

(四)SWOT分析与熵权决策评价指标的计算

1.基于德尔菲法的SWOT矩阵

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又称专家意见法,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通过多轮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通过一系列整理作为预测的结果。在本案例中,特收集了五名专家意见,经过两轮征询最后取均值形成专家打分。

2.SWOT建标及模式评价与优选

针对已经提出的五个模式,参考图3中列出的指标体系中的标度层属性值(主要是内部因素指标)。对其他难以量化的指标,则采用专家或权威打分法确定,评估采用很低、低、较低、中等、较高、高、很高7个等级,其对应的打分情况分别为1,2,3,4,5,6,7。最终得到各指标的属性值如表3所示。

结合熵权计算结果,将模式五作为推荐模式,模式二作为备用模式。即,走媒介融合之路是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的最优决策,要使推荐模式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宏观上应采取WO策略(劣势+机遇)和SO策略(优势+机遇),并以SO策略为主,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消除劣势,在消除其抑制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杠杆效应。

三、研究发现:媒介融合的发展之路

(一) 传统媒体与社交优势互补的传播形态

从本文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社交已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人际传播网络,新闻资讯类网站与社交网站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二)即时交互深度融合

新的网络传播模式的产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报网互动、视频直播、在线广播等“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和能力。如果说,传统媒体以往多是把传播内容“平移”到网络上,那么社交网站则推动了媒体之间的深度交互融合。

1966年美国学者德弗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控制论的核心——“反馈模式”。由于大众传播模式自身具有点对面的传播特点,即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受众的信息反馈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断层,不能做到交互的及时性。社交网站则通常会利用“投票”“留言”等功能,逐步形成媒体庞大读者群,让读者们对新闻进行评价,编辑实时掌握读者们的需求,及时调整报道思路和报道方式。整个传播过程可以呈现非线性、双向反馈、实时动态的特点。

社交熟人社区的舆论环境(Dwyer,Hiltz,Passerini,2006)和高素质用户群也将推动网络舆论走向理性和成熟。

(三)新闻传播落点明确

传播学中著名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用户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大众传播来满足自己的不同需求,以受传者接触媒介信息的动机和目的是否得到满足,来确定传播效果的大小。社交将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订阅和建立组群。社交的出现意味着互联网在Web2.0时代继续向社区化、分众化挺进。在与新媒体的结合过程中,传统媒体必须更加注重对受众的精确定位,按需提供分类新闻信息。由于信息落点明确、渗透性强,传播具有更强的定向性,用户更乐于接受,传播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李游:《SNS的传播学特征及价值解析》[J],《新媒体》2009年第3期

[2]Ellison, N. B., StEinfield, C., & Lampe, C.(2007). 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4). Retrieved from jcmc.indiana.edu/vol12/issue4/ellison.html.

[3]彭兰:《网络新闻传播模式建构》[J],《今传媒》2005年第3期

[4]大度咨询,《2009年度中国SNS网站用户研究报告》[R],2009

第7篇: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

有些内容,在有×格的传统媒体看来,根本不会涉及,但是,它们在互联网上却很可能很受欢迎,甚至变成了好内容。

比如,最近的一条报道,成都一个女孩月薪6000元但两年攒了12万元。如果是过去,编辑会对写这个稿的记者说:“这是什么玩意?在家瞎编的吧!”但现在,这个稿子所引起的话题被好几个最有影响力的信息平台推送,并且应者如云。

这是个好话题,原因在于它有足够的开放性,攒钱是大家喜欢谈论的。

两年攒12万,对于很多年轻公司人来说的确不容易。

这些存款有可能改变你未来的财务状况,但这是种好的理财方式吗?

未必,在这个案例中,这个女孩被描述成几乎不社交也不开车,娱乐只是在家唱卡拉OK―在家做这种娱乐邻居是不是会报警―她为什么可以把消费水准降到这么低?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偏好”。我遇到过不喜欢社交的人,不要说和同事出去吃饭交往要花钱,即使是倒找钱他都不愿意去。

但是,这种生活模式对于另一些人简直是地狱,你愿意为了攒钱而降低生活的快乐程度吗?就像萨缪尔森提出过的,这里有所谓的“效用”问题。你愿不愿意,要看存款对你的效用大,还是快乐对你的效用大。

由于这里说的是年纪相当轻的公司人,我更愿意推荐能让人对世界抱有更多好奇心的选择。

为什么对年轻人来讲快乐更重要?这是因为年轻人的收入水平增长速度快于社会平均水平,更快乐的人收入增长也会更快。(当然,你不要曲解我的话,虽然快乐很重要,但它和长期财务积累之间肯定不是线性关系,也就是说,肯定不是为了快乐花多少钱都可以;而且快乐应该建立在健康的范围内,比如说,不要吸毒。)

成都那个女孩的选择还有更加不利于财富积累的一点,那就是她几乎放弃了社交。在现在的城市生存环境下,这是多么不明智的一件事。

由于生产过剩,无论制造业还是信息产业,能更有效地获得潜在受众的价值越来越重要。而这种能力对于个人来说非常依赖于ta的社交范围和社交能力。

在这个时期,很多足够市场化的经济体中,女性地位逐渐提升,原因也正在于此―女性似乎天生比男性更喜欢也更善于社交,这和灵长类的一些天性有关。

所以有些时候,人们为社交投入的费用从某个角度看也是一种投资。这有点像一些会计师对企业广告投入的看法。对社交的投入,对于一个生活在中国超级城市的公司人来说不但是应该的,而且是很必要的。一个对财务有更高规划的人不应该为了省钱而拒绝社交。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让你在社交活动中成为一个冤大头,对于如何在社交中获得更有效的回报是门非常复杂的学问。

第8篇: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

社交电视改变了观众的收视习惯——从被动“后仰体验”到主动“前倾体验”。电视机已不再是连接观众与节目的惟一纽带,取而代之的是携带更方便、更符合大众媒介接触习惯、更容易实现互动与分享的移动终端设备。收看电视节目的媒介的多样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电视机离人们越来越远,电视节目却离大家越来越近。

社交电视由于提供给观众海量的节目资源,并且按照节目属性做出了细分化的整理和归类,使受众在搜寻节目时的目标动机更加明确,也真正让受众抓住了信息的主动选择权。综合起来,社交电视的具体特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社交

社交电视突破了传统电视以家庭为单位的局限与壁垒,每个用户都变成了“人体电子节目菜单”(Human Electronic Program Guide)。他们通过网络聚在一起观看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并及时通过社交媒体发表自己对节目的观点和看法。这些以文字与图片为主的信息会沿着用户自己的社交网络进行传播。

通过研究,边收看节目边网络讨论的观看模式使得“节目输入”和“观点输出”达到了实时和统一,来自受众方对节目的实时反馈,能让制作方在节目制作时更加有的放矢。另外基于技术,通过点击率和热点统计,可以节省选择时间,降低选择难度,让用户在获取电视节目的个性化推荐信息方面大有可为。推荐信息的设置既不是靠视频编辑把关,也并非某一个用户有设置议程的资格,而是“大多数人”行使决定权。“大多数人”的选择更符合时效性、热点性及贴近性,而社交电视的社交特性便在技术层面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态度引导。

签到

简而言之,用户在各种互联网网络应用中,连续每天登陆积累分数,并获得奖励即为签到。签到功能运用到社交电视时,将被赋予更为丰富的意义。以腾讯视频为例,签到有两种层次的作用。

第一层次的签到也就是登陆功能,虽然非登陆状态下也可以使用应用程序观看各类视频,但社交功能受到限制,用户只能观看不能发表评论。而一旦用户凭借账号与密码登录,就“能看能评”。登陆意味着默许自己的观看行为与评论信息被应用程序监控并记录下来。社交电视的运营者可以更为轻松地拿到第一手数据,根据用户反应即时调整播出行为,这一举措将打破传统电视媒体现有的单向传播的局限,使行业成本大幅降低成为可能。

第二层次的签到分两种方式进行。第一种是留下“赞”或者给出“支持”的标识。在此情况下,签到即为肯定。签到人数越多,意味着节目内容越精彩,品质也越高。第二种是将GPS信息与LBS服务综合运用到用户所进行的社交活动中。交流或点评节目时,可以通过地图定位显示自己所在的区域位置,增强用户发出节目讨论话题的真实感与真诚度。留下地址不仅是用户个性化的显现,更为拥有共同观赏喜好的用户群提供可以进一步深入沟通交流的渠道,为社交电视的运营者摸清市场提供了便利——签到作为社交电视的重要环节,未来有可能取代收视率,成为观众是否观看电视节目的评判依据,同时它也将助力电视节目推广。在新技术合作、跨平台合作中实现商业价值。

分享

社交电视把用户的节目推介变得简单有效,通过分享到各种社交媒体,实现了一对多的传播方式。用户的分享,能使优秀节目(或者是富有争议、被热烈讨论的节目)在社交电视的平台上迅速传播。受热议的节目和被冷落的节目之间的收看率和关注程度显示出明显差异,进而促使资源向优势的节目聚拢,话题制造在社交电视中也将由此成为一项具有针对性的行为。

用户的分享比起节目制作公司广告式的宣传,说服力大大增加,观众很容易鉴别出“好节目”与“差节目”。在“以用户为中心”“用户选择决定一切”的社交媒体时代,分享真正做到了尊重用户并以用户为导向来衡量节目的优劣。

体验

社交电视的体验特性激发了个性化的EPG(电视节目收视指南)的形成与完善。何地、何时、和谁一起,用何种方式(Anywhere Anytime Anyone Anyway)去收看节目,极大符合并保护了用户的个性特点和收视习惯。以腾讯视频的社交电视运营软件为例,其具备预订提醒功能,可对直播节目、连载视频预订,通过QQTips发出预订提醒,避免用户错过精彩节目。

EPG让观者发现看点、分享、推荐和探知新内容更为便利。换言之,在体验中有探知——使用微博关注与粉丝的社会网络,探知大家都感兴趣的新节目;在探知中有体验——在不同地点一起观看节目,同时实时交谈评论。探知和体验的巧妙结合与相互运用,让社交电视把“看电视”升级成“用电视”的意义更加凸显及明确。

虽然社交电视四大特性(社交/签到/分享/体验)已足够强大,使其在激烈的全媒体竞争中屡屡获胜,但仍然有许多提高空间与技术创新值得关注。这里笔者主要针对社交电视中的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功能提出一些建议。

社交电视加入“LBS定位功能”后,能够大大提升电视对受众的增值服务。譬如,腾讯视频可以增加“附近的人正在看”这项功能,使用户打开移动终端时,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1.5公里范围内,大家都在收看什么节目以及什么节目才是最受自己周边用户所欢迎和追捧的(列出节目排名),给用户的收视选择提供参考依据与意见支持,甚至给当地的电视台提供了一个了解本地某一区域范围内的观众的收视品味和节目喜好的窗口。

第9篇:社交媒体的看法范文

各年龄组平均刷朋友圈时间最小值估计,腾讯研究院2015年6月

“60前”刷朋友圈,刷过“90后”。年长者不应该属于不太会用微信的组别吗?90后不应该成天黏在互联网上吗?为什么数据会是这样?

“60前”组,最年轻的已界55岁,也就是说这一组别的大部分人处于已退休或半退休状态,空闲时间较多,刷朋友圈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娱己娱人的方式。

“90后”组在刷朋友圈上花费时间最少,考虑到学习最紧张的高中生都目前都集中在这一组,花费时间少就不难理解了。

2、在数字杂志的读者中,有67%的读者有直接从杂志广告中购买的意向,62%的读者有直接从文章中购买的意向。

相比较而言,有86%的人会跳过电视广告,91%退订邮件,44%直邮未被打开。

Resource:HubSpot 2015年6月

3、当使用移动端时,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占31%,娱乐占14%,游戏占14%,获得新闻或信息的时间占6%,购物占5%。

Resource:We Are Social 2015年6月

社交媒体成为第一生产力,广告主更加青睐社交媒体网络广告营销。广告主在做广告营销预算分配时,也考虑到人们在互联网上精力的分配,将社交类媒体广告的营销比重逐年增加。

DCCI 2015年中国广告主数字营销调查

4、集客式营销(Inbound Marketing)盛行。营销人员中,集客营销人员的比重已经从去年的60%,增长到85%。

集客营销成为最新潮流。25%的营销人员,开始采用集客营销策略。对每年预算低于25000美元的公司,80%的公司开始采用极客营销策略。

集客营销(Inbound Marketing),是让顾客自己找上门的营销策略,是一种“关系营销”或是“许可营销”,营销者以自己的力量挣得顾客的青睐,而非传统广告方式去拉顾客。

营销模式层出不穷,虽说常常没什么卵用,但多了解一些角度和方法还是大有裨益的,推荐书籍《网络营销3.0:Google,社会化媒体和博客引爆的集客式营销》,作者是HubSpot创始人Brian Halligan。

5、39/50的新闻网站,从移动端获得的流量要高于台式电脑。如果网站不在移动端进行优化,将会流失掉27%的受众。

个人在移动端数字媒体上花费的时间,已经从已经从2008年的每天18分钟攀升至近2015年的每天3个小时,占到花费在互联网上时间的56%。

Resource:HubSpot 2015年6月

6、67%的人更容易相信含有图片的文字,图表表达观点的效果是文字的30倍。

包含图片的推特,将会增加18%的点击率,89%的好感度,150%的留言。

Resource:Twitter 2015年

7、网页上横幅广告的点击率的平均值为0.1%,购买意愿为34%。而点击原生广告的购买意愿为52%。

50%手机广告点击,都是偶然发生的,大部分是因为“胖手指综合症”,即触摸屏幕时按错了_

相比较,原生广告的点击率却相对要高一些,有时人们想看的,就是一则广告。

虽然原生广告看上去更像广告,但依然提供有趣或者有用的内容,可以以此降低普通展示广告的侵入性,增加转化率。

Resource:Business2Community 2015年

8、26%的智能手机用户、57%的平板电脑用户每天都会使用app。79%的智能手机用户和52%的平板电脑用户,每月使用app的天数为26天。

APP使用率中,新闻资讯类名列前茅。其中排位前五的分别为:今日头条、凤凰新闻、网易新闻、腾讯新闻、搜狐新闻。

Resource:易观智库2015年4月

凤凰新闻、搜狐新闻男性用户居多,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和网易新闻更吸引女性用户使用。

Resource:易观智库2015年4月

9、接近50%的营销人员认为,公司最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产是数据。只有18%的销售人员拥有单独的客户集成视图。少于10%的市场营销人员能够系统运用他们的数据资源。

讲到数据,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拥有,而是要避免让big data变成pig data?意味着要从数据中获得洞察力,也就是说数据必须能够讲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要清楚的讲出,你的客户是谁,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在未来什么样的优惠最有吸引力,是否有交叉销售和追加销售的机会。(Resource:Business2Community 2015年)

10、52%的营销人员认为,社会化营销的最大障碍是准确测量投资回报率。(Resource:HubSpot 2015年6月)

一般情况下,营销人在社会化营销方面苦苦寻找和计算ROI却无果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1、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衡量效果的目标和方法。如果在最开始的时候你就没有对整个内容效果衡量的结构或框架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并加以建设,那么在内容营销的后期,你又如何可能知道该怎么去测量呢?举个简单的例子,

2、营销人员并没有与关键利益方进行深度沟通和交流。可能公司的CMO想要听到的是关于渠道分发、收益效果方面的消息,而你的社会化团队想要知道的是内容转发和阅读次数,但你却只是简单衡量了微博粉丝数量和点赞数量,以至无法满足相关利益团体的需求。所以你应该明确不同利益方所需要的效果指标,从而进行正确的衡量。

具体ROI测算的方法和建议,可回复“ROI”查看。

11、18-30岁的人中,60%的人有意愿去分享对自己对品牌的看法。40-70岁的人中,53%的人愿意分享对品牌的看法。(Resource:HubSpot 2015年6月)

80%的公司认为自己的客户体验做的较好,却只有8%的消费者对客户体验满意。如果给予消费者更多的反馈的渠道,更多的互动,会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消费者关系的维系。

12、全球有20亿智能手机用户,每天有60亿条表情发出。(Resource:HubSpot 2015年6月)

一图胜千言,表情是营销界的宠儿。在社交平台上,许多品牌经常使用各种符号表情与客户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