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产品生命周期;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逆向搭配;财务战略
一、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企业总是在不同风险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经营企业就离不开风险。企业总体风险是由于企业存在固定成本引起的。固定成本又可以分为经营性固定成本和筹资性固定成本两大类,因此,可以把企业经营面临的各种风险,划分为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是由于经营上的原因导致的风险,也可以理解为企业未来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因具体行业、具体企业以及具体时期而异。市场需求、销售价格、成本水平、对价格的调整能力、固定成本等都是影响企业经营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企业的经营风险部分取决于其利用固定成本的程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产销量的增加虽然不会改变固定成本总额,但会降低单位固定成本,从而提高单位利润,使息税前利润的增长率大于产销量的增长率。反之,产销量的减少会提高单位固定成本,降低单位利润,使息税前利润下降率也大于产销量下降率。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越大, 企业经营风险也就越大。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与筹资有关的风险,尤其是指在筹资活动中利用财务杠杆可能导致企业权益资本收益下降,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股东每股收益的不确定性。企业息税前利润、资金规模、资本结构、固定财务费用水平、管理者与债权人的态度等都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在资本总额及其结构既定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从息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债务利息通常都是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就能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盈余;反之,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增加,就会大幅度减少普通股的盈余。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不同,它不是企业本身所固有的,财务风险伴随着企业举债而产生,企业认清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构建合理的资本结构,在必要的时候作适当调整,就能够对财务风险加以控制。
二、产品的生命周期
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假设产品都要经过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见图1)。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竞争环境和采取的经营战略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经营风险。
(一)产品引入期
在引入期,产品的用户很少,只有高收入用户在尝试新产品。引入期的经营风险非常高,因为研制的产品能否成功,研制成功的产品能否被顾客接受,被顾客接受的产品能否达到适当的生产规模,可以规模生产的产品能否取得相应的市场份额等,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二)产品成长期
在成长期,产品的销售量逐步增长,产品的客户群已经扩大。成长期的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产品本身的不确定性减少了。但是,经营风险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为竞争激烈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
(三)产品成熟期
在成熟期,虽然市场巨大,但是已经基本饱和。新的客户减少,主要靠老客户的重复购买来支撑。成熟期的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达到中等水平。经营风险主要是稳定的销售额可以持续多长时间,以及总盈利水平的高低。
(四)产品衰退期
在衰退期,产品的客户更为理性,对性能价格比要求高。各企业的产品差别小,因此价格差异也会缩小。产能严重过剩,只有大批量生产并有自己销售渠道的企业具有竞争力。进入衰退期后,经营风险会进一步降低,主要的问题是产品什么时间完全退出市场。
三、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逆向搭配原理
经营风险的大小是由特定的经营战略决定的;财务风险的大小是由资本结构决定的。它们共同决定了企业的总风险。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高经营风险与高财务风险搭配
这种搭配具有很高的总风险。符合风险投资者的要求,他们只需要投入很小的权益资本,就可以开始冒险活动。如果侥幸成功,投资人可以获得极高的收益;如果失败了,他们只损失很小的权益资本。但是,这种搭配不符合债权人的要求。他们投入了绝大部分的资金,让企业去从事风险巨大的投资。如果侥幸成功,他们只得到以利息为基础的有限回报,大部分收益归于权益投资人;如果失败,他们将无法收回本金。因此,事实上这种搭配会因找不到债权人而无法实现。
(二)高经营风险与低财务风险搭配
这种搭配具有中等程度的总体风险。对于权益投资人有较高的风险,也会有较高的预期报酬,符合他们的要求。这种资本结构对于债权人来说风险很小。不超过清算资产价值的债务,债权人通常是可以接受的。因此,高经营风险与低财务风险搭配是一种可以同时符合股东和债权人期望的现实搭配。
(三)低经营风险与高财务风险搭配
这种搭配具有中等的总体风险。对于权益投资人来说经营风险低,投资资本回报率也低。如果不提高财务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则权益报酬率也会较低。对于债权人来说,经营风险低的企业有稳定的经营现金流入,可以为偿债提供保障,可以为其提供较多的贷款。因此,低经营风险与高财务风险是一种可以同时符合股东和债权人期望的现实搭配。
(四)低经营风险与低财务风险搭配
这种搭配具有很低的总体风险。对于债权人来说,这是一个理想的资本结构,可以放心为它提供贷款。公司有稳定的现金流,并且债务不多,偿还债务有较好的保障。对于权益投资人来说很难认同这种搭配,其投资资本报酬率和财务杠杆都较低,自然权益报酬率也不会高。因此,低经营风险与低财务风险搭配,不符合权益投资人的期望,不是一种现实的搭配。
由此可见,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逆向搭配是制定资本结构的一项战略性原则。产品或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经营风险,企业应采用不同的财务战略。
四、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逆向搭配对企业的启示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应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不同的竞争战略决定了不同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的高低决定了利益相关者可以接受的财务风险的大小,利益相关者可以接受的财务风险大小决定了适宜的资本结构筹资来源和股利政策。因此,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时,要考虑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
(一)产品引入期
在产品开发与引入期的高风险阶段,财务风险很低,对大多数公司而言,这时的经营风险比财务风险重要。毕竟,再好的融资方法也无法使不健全的经营战略取得成功。权益融资具有低风险的特点,因此可以通过向专业投资发行股票的方式融资,因为他们了解公司所面临的高经营风险。风险投资者要求的高回报只是由这类投资的高经营风险带来的。
财务战略建议:由于初创期的经营风险很高,因此应选择低财务风险战略,尽量使用权益筹资,避免使用负债。初创期企业存在很大违约风险,债权人会要求更高的利息率;初创期企业大多亏损,不能从负债筹资中获得节税的好处。因此,使用负债也未必能降低资本成本。大众投资者不是初创期企业筹集权益资本的主要目标。在筹集权益资本时,应寻找从事高风险投资、要求高回报的投资人。这些人被称为风险投资者。他们知道投资可能完全失败并为此准备了投资组合。初创期企业大多亏损,没有可供分配的利润,支付股利会遇到法律障碍。由于净现金量是负值,缺少支付股利的现金,初创期企业的股利支付率大多为零。
(二)产品成长期
成长期支持股东回报的主要因素仍然是预期资本利得,需要较高的预期增长率,因此仍然需要较大的投资。
财务战略建议:由于此时的经营风险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维持较高水平,不宜大量增加负债比例。进入成长期以后,企业开始有了不多的盈利,具备了支付少量股利的一个条件。为了支持高速增长,需要扩大投资,大部分利润应当再投资,通常没有多余的现金,成长期企业大多应采用低股利政策。
(三)产品成熟期
当产品进入成熟期后,企业的融资来源就会发生巨大变化,经营风险相应降低使公司可以承担中等财务风险。同时,也开始出现大量正的现金净流量。这一系列变化使公司开始以举债经营而不单单使用权益融资。因为举债经营有较大的风险,因此公司应节约成本来弥补承担额外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只要通过借款导致的财务风险增加,不会产生很高的总风险,较划算的借款融资就会增加公司的留存收益,运用借款资金实现的利润会提高,权益资本的回报看起来也会更多,因此公司权益资本融资的比例降低了。
财务战略建议:由于经营风险降低,应当扩大负债筹资的比例。公司具有较高盈利水平,利用债务可以获得节税的好处。成熟期公司有财务能力进行债务筹资,但是此时有很多的经营现金流入,而再投资需求在减少,往往留存收益已经能够满足再投资的需要。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借债并回购股票,可以快速调整资本结构。成熟阶段企业权益投资人主要是大众投资者,尤其是对股利更感兴趣的投资者,公司的多余现金应还给股东可以采用提高股利支付率和用多余现金回购股票的方式,回购股票比支付现金股利更有效率,在税务上也会有区别。
(四)产品衰退期
当步入衰退期时,产品很显然会渐渐退出市场,如果贷款比权益融资划算,股东应尽早从濒临倒闭的企业中抽出资金,尽可能将公司的权益资本用贷款取代,就可能赚取更多利润。处于衰退期的公司,其主要融资渠道是借款,因此具有高财务风险,但可以部分与最后发展阶段的低经营风险相抵销。
财务战略建议:衰退期企业应设法进一步提高负债融资的比例,以获得节税的好处。由于负债的成本总是低于权益成本,并且具有节税的好处,可以增加企业价值。经营中获得的多余现金,全部用来分配股利,实际上是资本的返还。在生命周期的衰退期,适当的财务战略同样可以为股东创造价值,也存在某些可以避免或延缓清算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熊楚熊. 公司筹资策略[M]. 海天出版社 ,2002,(1).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预警机制;风险管理审计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中后期,国内外相继出现了许多破产案例,在资本市场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喜人的账面业绩何以还被沉重的债务拖垮。这些企业往往是由于风险管理不善而导致破灭,由于风险意识薄弱,疏于对企业风险防范,特别是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忽视了收益与风险的共存性,盲目地追求高风险的投资,从而做出一系列失败的决策并最终走向衰落或破产。典型的银广夏事件、安然事件,虽被定性为财务舞弊事件,其实也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失败的结果,由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最终陷入财务舞弊并被公之于众的尴尬境地。
企业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特别是财务风险管理的忽视,将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创伤。如何针对企业内部风险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有效监督。这一迫切的需要,提升了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的地位,内部控制进行财务与非财务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的则可监督这种管理成效,通过制定与企业风险管理相关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准则和审计准则,利用一系列财务预警指标,执行和监督企业风险管理。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
(一)企业风险、企业财务风险及其管理
企业风险包括企业内外部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现实中往往特指可能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因素。企业风险管理就是针对这些不确定性的一种有效管理活动。同时,也是一个管理过程,主要由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在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中执行,即为识别、评估和处理可能会影响企业的一系列风险。
财务风险,则是企业风险中的主体,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则直接决定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效。企业风险管理的失败,往往会汇集到财务风险上,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数据,为企业和外部相关利益主体所察觉。财务报告难以全面披露企业财产债务、经营业绩、长期发展战略等情况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利益相关者更无法了解企业如何定位和管理这些财务风险。而企业管理者,虽然有信息优势,但也难以准确掌握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这存在制度方面的失误,是无风险意识的后果。财务风险管理的低效率,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符合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风险管理审计
随着企业失败案例的增多,企业风险逐步得到了重视,特别是财务风险管理,很多企业都设置了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逐渐启动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但大多作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只是内部控制或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由内控或内审人员兼执,长远看来,由于缺少专门的责权划分,仅仅依靠内控人员或内审人员来执行,在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等程序方面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因此,要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实施风险管理审计。
作为风险审计的延伸,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更注重企业战略层的风险管理与企业目标的实现,以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活动为对象,由内部审计人员具体实施,有利于考核部门业绩,落实责任,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因此,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监督审计。
三、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建议
企业风险,特别是企业财务风险的存在,会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制约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应该秉着“防患于未然”态度,积极面对各种财务风险,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降低这些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冲击,达到通过财务风险管理来应对企业风险的目标。通过提高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意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性等措施,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一)提高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意识
由于财务风险性质与产生作用所需要的时空积累,并非所有的财务风险都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性的冲击。一些财务风险在萌芽期可能对企业来说是微乎其微,这就会出现认识的误区,从而对这些财务风险采取回避、放任的态度,等意识到财务风险的不利影响时,往往为时已晚。企业应在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准则的指引下,进行风险意识教育,在企业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经营决策、分配决策等基本财务过程中,权衡收益与风险的关系,选择最优的决策,提高财务风险防范与识别意识,正确识别和防范企业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
(二)构建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管理处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即使是非财务风险,也会以财务数据的形式有所体现,也就是非财务信息的财务化。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非财务风险管理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以财务管理的内容和重点为依据,选择诸如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债务现金保障率、存货周转率、应收现金周转率等基本财务指标,对具体比率赋予合适的权重,建立一整财务预警机制,参考行业标准,结合企业纵向、横向业绩水平,通过具体的财务数据的对比,来衡量财务绩效,进而识别、评估和处理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与非财务风险,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
(三)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审计
建立财务预警机制,识别、评估和处理企业存在的各种财务与非财务风险,但实践中,很多企业都是通过内审或内控部门来完成,这就不利于考核风险管理的绩效,难以客观评估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有效性。因此,需要企业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审计,在内控或内审部门之外,设立专门的内部风险管理监督审计机构,明确化分内审、内控主体与风险管理审计主体的角色和权限,实行内部监督与制衡机制,有助于提高风险管理审计机构展开工作的独立性与客观性,从而能够对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配备、风险管理绩效、财务预警机制、长远战略目标等的实施进行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估,及时纠正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各种错误之处,以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风险种类;风险应对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本文就经济危机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情况,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一、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种类
1.不合理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会使企业财务负担加重,后果是偿付能力不足。在企业高速发展时期,未能把握量入为出的原则,高负债经营,贷款过多,资本结构中负债资金比例过高,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形下,很多企业市场销售收入锐减,现金流不足,此时很难再靠借新还旧方式来筹集资金,从而导致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也表现在贷款时间上未能错开,支付还贷日压力过大,导致企业偿付能力风险增加。
2.不科学的投资决策
投资风险指企业资金投入后,因市场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企业投资有对外和对内投资。对外投资,很多企业未能结合自身的能力和战略目标,投资的盲目导致损失。对内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由于缺乏可行性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3.经营风险最终导致企业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环节的不确定性,导致资金运动迟滞,产生企业价值变动的风险。表现为存货比重较大,挤占资金和仓储费用上升,企业利润下降。在经济危机下,物价的下跌和低迷,大量资金被占用,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带来的跌价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而一些企业为了所谓的市场占有率,采用赊销方式进行产品外延式扩张销售,必然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也必然减少企业资金流,更具有风险的是,由于对客户的信用等级管控不够,产生相当的坏账损失,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
4.收益分配选择不当导致企业财务风险
收益分配的风险是指收益分配的选择可能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和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如何分配税后利润,可能有不同的方案,而不同的分配方案将对企业未来的收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现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经营成果最终都要反映到财务成果上来,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最终也会转变为财务风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企业可考虑以下措施,来加强财务风险的应对:
1.树立风险意识,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风险教育,使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的领导者须树立起风险意识,减少赊销行为,避免盲目决策,从根本上杜绝财务风险的发生。越是在特殊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始终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作用,让财务人员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共同建起风险防范机制,抵御风险,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财务状况的稳定,保持企业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注重核心业务,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应对市场经营风险
企业的核心业务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如果企业的经营者忽视企业的核心业务开拓,那么,必然增加企业财务风险。一般情况下,企业核心业务的正常运行是企业资金链连续的重要保证,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和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密切关注宏观、微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预测其可能对企业市场的影响,同时应调整优化原有市场,加快产品创新与产业的提升,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3.优化资产结构,应对投资风险
目前金融危机下,对于已投资的业务,可能各个业务板块的矛盾已暴露出来,但这正是企业优化调整资产结构的有利时机,对不创造价值的资产通过处置和瘦身,化解经营风险。对有效的增值业务应加大整合力度,把资源集中于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实现产业化经营,提升企业资产的价值,以应对风险。
4.加大资本整合力度,应对财务风险
国际金融危机,并非都是危,其危中也存在机会,企业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大资本整合力度,采取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也能扩大企业知名度,提高融资能力,进而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5.加强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应对坏账和跌价损失风险
金融危机下,低迷的市场行情,企业资金压力不堪重压,放大了企业存货和资金管理的风险。企业应重审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和调整销售手段,加大货款回笼力度。加强材料的采购管理,科学制定内部存货数量,实行“高价位低库存,低价位高库存”的存货管理战略,以抵御价格大幅波动不利影响因素,以有效平衡与控制应收账款及内部存货的风险。
6.加强资金预算控制,重视现金流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应对资金链风险
稳定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应对危机、稳健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强化资金预算管理,重视现金流,增强资金保障能力,树立起以资金管理为主导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防止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是很重要的,应根据项目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盈利能力,将投资资金区分轻、重、缓、急、给予分期投入,并进行短、中、长期融资的科学配置,降低融资风险;将闲置资金转通知存款、推进集团资金集中管控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将融资渠道多元化,避免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给资金链带来冲击,应对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7.从严控制企业对外提供担保、抵押、质押等业务,化解或有负债风险
健全企业担保业务审批管理制度,严格履行审批程序,从严控制企业对外提供担保、抵押、质押等业务。慎重评估被担保方的资产状况及偿债能力,制定完备的风险控制预案,把担保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
8.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成果,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和应用,为实现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高度集中管理、控制和优化资源配置,迅速地对各种财务、管理方案做出科学的、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决策提供了技术操作平台。面对如此的金融动荡,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足以导致企业的“生与死”,企业必须苦练内功,通过管理要成本,提升效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运用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系统等计算机软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企业财务效率,优化企业决策,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
9.加强政策研究跟踪,应对可能的政策风险
国家财政、税收、会计核算、价格等政策调整的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最直接,财务管理必须积极跟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变化动态,结合企业实际加强研究,及时制定应对策略,化解可能的风险。
10.综合考虑利润分配率,应对收益分配引起的财务风险
收益分配核心体现为利润分配率的确定。企业在考虑分配政策时须考虑,一是通货膨胀的影响。企业须保证收益分配不影响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坚决制止短期行为。二是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争取使投资者每年的收益率呈递增趋势。三是考虑企业下一年生产情况和资金使用来源,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需要,尽力降低资金成本。四是结合企业偿债能力强弱,确定收益分配率的大小。从而在投资者所需的分配和企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加以对收益分配引起的财务风险控制。
三、结论
财务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企业的领导者、经营者及财务人员更应提高风险的意识,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提高警惕,密切注意,并加强管理,才能减少各种不利因素造成的财务风险,使企业财务管理有序有效。
参考文献:
[1]张继德:《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2008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2]王小惠: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经济师,2006年第3期.
关键词: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财务风险
一、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一大批有实力的集团企业开始出现。很多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外,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对于海外投资的规模和数量一直在不断攀升。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1年,中国在全球直接投资排名第五,累计海外总投资达到210亿美元,可见,跨国经营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主要方式之一。石油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数量日益增长,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超过2.5亿吨,石油企业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市场上以多种形式的参与石油经营,才能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战略需要。当前,中国石油三大巨头—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已经全面展开了跨国业务,尤其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狂飙突进式的海外并购热潮至今依然波涛汹涌,涉及到非洲、中东、南美、中亚等各个多个国家和地区。具体来看,中石油跨国经营主要侧重于亚非洲、南北美洲等地区,分别形成以伊拉克、伊朗、苏丹、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为中心的经营区域;而中石化跨国经营主要侧重在中东地区,包括伊朗、刚果、俄罗斯、利比亚等地区;中海油主要侧重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印尼地区。尽管经营区域所有不同,但三大石油巨头都实现了集团化、整体化的跨国经营链条,从勘探、并购、管道铺设、炼制石油、石油销售等环节都参与运作。2011年,全球油气并购市场大幅降温,交易金额同比降低了30%以上,但中国海外油气并购逆势而上,交易金额高达近200亿美元,为历年来的次高水平。2009年到2011年三年间,“三桶油”的并购金额悉数进入全球石油公司前七名行列,其中中石化以365亿美元的并购金额排名第二,仅次于埃克森石油公司(并购金额441亿美元),中海油以108亿美元排名第六位,中石油以106亿美元排名第七位。2011年,中国企业总计11宗海外油气并购案中,中石化自己占了5宗,其中收购葡萄牙GALP能源公司巴西深水资产的交易额高达51亿美元,为去年中国企业最大一起海外油气并购案。然而,对国内的石油公司来说,走出去仅仅是开始, 随着中国石油企业在国外经营业务的拓展,更为重要的挑战是跨国经营带来的资源整合和风险防范。
二、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财务风险探析
由于石油企业集团经营的是特殊的产品—石油,为此,其在跨国经营中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其经营活动受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影响较大,其财务活动更加复杂,面临风险也较大,主要由以下几点:
1.石油价格风险
油价是影响中国石油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海外石油投资面临的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国际石油价格的跌宕起伏,。例如国际原油期货价格2008年7月一度飙涨至147.27美元的天价,随着危机爆发油价迅速回落, 2009年2月12日跌至33. 55美元的低谷,短短7个多月跌幅就达77%。尽管全球石油需求在2011年第四季度实际上萎缩了30万桶/日,为2009年危机以来的首次下降。自2011年10月初以来,布伦特原油价格已经上涨了大约27%,4月纽约原油期货合约的涨幅超过了33%。当前,西方国家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已经开始影响伊朗石油出口,伊朗石油出口每天将减少30万桶,减幅达到14%,由于伊朗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其出口减少直接影响国际市场石油供应,抬高油价,加之中东地区叙利亚、也门等国局势动荡,地缘政治因素持续为油价提供上涨动力。受伊朗石油出口锐减的消息影响,国际油价更是大幅反弹,纽约油价上涨近3美元,伦敦油价上涨近4美元。一年前的利比亚战乱时期,原油价格因为利比亚产量缺口而上升20美元/桶。伊朗出口规模大约为利比亚的两倍,假若伊朗石油生产因为地缘政治因素中断,预计油价会大涨40美元/桶。石油价格的剧烈变化对石油企业而言,可能会造成巨额的石油投资无法收回,造成巨大损失。
2.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就是我们常说的外汇风险,主要含义是指市场主体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外汇结算等活动造成的外汇损失。外汇风险是普遍存在的,石油企业投资巨大,而且很多都为海外上市公司,更是面临严峻的汇率风险。石油上市公司在将功能货币转换成记账货币时,会因汇率变动而导致账面的损失。近期,受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逐步加大,早在2008年,中石油半年报中就披露出,其外汇损失在6个月内达到10.28亿元。而且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大多投资在经济政治格局不甚稳定地区,如委内瑞拉、尼日利亚、苏丹、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等,这些国家政治格局不太稳定,政策变动性比较大,一般出现汇率大幅度调整将会给我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活动带来巨大损失,另外,这些国家又大多属于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企业难以将利润与闲置资金及时汇回国内。
3.石油合同产生的财务风险
目前基本石油合同模式主要有:租让合同、联合经营合同、产品分成合同、服务合同。不同的合同模式决定了股东与股东、股东与政府之间的出资模式、成本回收和利润分配,直接影响了股东现金回收。另外,资源国政局动荡所引起的合同变更、终止、作废,直接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
4.石油勘探开发的投资风险
石油企业投资巨大,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 中风险性最大的还是勘探和开采环节。,石油勘探往往在地质情况及其复杂的地区,有时要向地下延伸几千米,要应对各种地质条件和环境。勘探用的设备和技术往往是进口而来,花费不菲。这些必要支出都加大了勘探的成本。从近年来,我国石油企业勘探活动看,大多集中在一些储量少的地区,或者一些地形复杂、回报率低或者开采风险大的地区,这就对石油企业投资活动带来更加严峻的风险。根据以往的资料,我国石油工业总投资中,有32%的投资因在勘探中没有发现油气而被核销,在勘探总费用中,有80%因没有油气而被核销。即便勘探成功,石油从几千米的地下取出来,还需要钻凿油(气)井,安装采油设备,敷设油气集输管线,建设泵站等环节,有的油气管线长达几千公里,花费上百亿元的巨额资金。
5.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经验不足的风险
我国石油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时间不长,对国外不熟悉,缺乏海外运作的经验,尤其是财务人员很多都是大学刚刚毕业,没有经过严格的石油专业培训,难以胜任复杂的国际环境。另外包括语言障碍以及对当地生活习性、工作习惯不了解导致的沟通问题也一直存在。这些因素都对石油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我国石油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正如前文所述,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面对着诸多财务风险,必须防患于未然,提早采取应对措施和手段。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旨在针对企业运营中的财务活动认真分析,研究财务现象,从而对其中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得出关于财务风险产生与运动的规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有效运作可以有利于石油企业对企业财务风险隐患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监测,从而使其能敏锐、及时、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防止和消除企业财务风险隐患,保证企业的财务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对于石油企业而言,其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三个指标分别是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增长率,特别是针对中石油、中石化等海外上市企业集团,在所有的反应上市企业财务指标中,上述三个指标最能反应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也最能准确地从不同侧面反映石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对这几个指标的准确定量,能使石油企业及时财务危机进行较为准确的预警、预测。
2.外汇风险的防范
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风险主要与企业结算业务有关,与企业交易中币种的选择密切联系。作为石油企业要时刻关注国家外汇管理部门的各种政策信息,也包括国内外很多媒体关于汇率问题的报道,并据此准确预测外汇变动的趋势,做出应对之策。例如在进出口贸易中优先使用本国货币计价,将汇率风险转嫁给对方。但是由于目前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这种方法有很多局限性,因为很多国家或地区并不一定接受这种结算方式。再就是有的国家允许我国石油企业自行选择结算货币,这时我们要尽量选用较为稳定的硬通货进行报价和结算,避免选择对当地货币波动较大的币种,从而带来以规避风险。有的合同中允许采取两种以上的货币种类,例如美元和当代当地货币,这时石油企业就要根据准确的预估和预测,对美元的变化趋势有详细了解,适当调整美元的比例。另外,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多端,石油企业往往业务频繁、涉及款项巨大,有时相差几天,就会造成巨大的外汇损失,为此石油企业在收付款的时候要灵活掌握时间,将汇率损失降到最少。例如当合同中规定的计价货币汇率上升时,这时就要尽量在合同的最后时间收款,可以尽量推迟合同履约时间,或向外方提供信用,以延长出口汇票期限。同样,如果计价货币汇率下降时,要想方设法提前收款,督促对方提前履约,或者收取一定数量的预付款,从而降低汇率风险。
3.实行资金集中核算
石油企业集体跨国经营关联众多,单个分公司或者分支机构独立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往往会出现资金投入、使用不当带来的风险发生。而从国际上趋势来看,很多大型企业集团都将资金管理从传统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剥离出来,实行更加专业化、信息化的管理。将公司的财务集中化,使传统的资金管理模式有了质的飞跃和变化,这对于提高集团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和财务费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也就是我们倡导的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石油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目的就是降低资金无序使用带来的风险。首先就是制度保证。石油企业集团要建立完备的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流程,将风险防范与控制渗入到每一个细节和环节。资金拨付之前就慎重分析和预测,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与效果认真研究。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基层单位的监督和控制,加强审计,督促基层单位加强资金使用效率。事后要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合理评价,为今后的资金拨付活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健全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资金使用制度,层层落实,加强监督和责任认定,使财务会计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加强计算机在资金集中管理中的使用,减少人为的操作带来的风险发生。
4.加强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最终还要依靠人来完成, 加强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 关键是要有这方面的人才。据了解,国外大型石油企业都有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很欠缺。为此,石油企业集团要加强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海外工作的财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在会计核算、风险预警、内部控制、资金管理方面都具备一定水准后再派往国外。除了财会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对其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石油知识、金融知识、外汇管理、税务筹划、金融产品相关知识等。另外,还要安排专职人员从事财务风险的预警和防范工作,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让财务人员了解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效提高个人涉外业务处理水平增强职业谨慎和识别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少慧,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思考[N],《天然气经济》2006.5.
[2]王 菲 邵康英:海外资金管理模式探讨[N],《交通财会》2009.6.
[3]肖 游:试论财务风险的控制[J].《商业研究》,2006(13).13.
[4]许开录:基于价值最大化目标下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财会研究》,2006(l).1.
1.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而造成的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我国近几年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优先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政策,义务教育财政经费占总经费的60%以上,而高校财政经费仅占总经费的19%左右,而现阶段高校的发展规模较大,行政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也就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对高校的发展极为不利。
1.2高校扩建中存在的风险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高校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高校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最大和最突出的问题是办学条件已经达到了全面饱和的地步。一些高校宿舍拥挤,无法满足迅速增加的学生需要。因此高校开始买地扩建校园,增加教室、实验室、宿舍,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完善高校的公共设施。同时教育的发展需要强大的师资队伍,高校加大资金投入来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大规模的扩建,巨额的资金,使得本来就很紧张的经费雪上加霜。
1.3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意识薄弱而引发的风险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成为法人具有独立的自,同时增大了高校在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但是个别高校管理者没有意识到这种转变,风险意识淡薄。高校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没有考虑在政策影响下高校面临财务风险的变化,认为高校现在还清了银行贷款也就是没有了财务风险,实际上却把高校推向了财务风险之中。
2健全预警机制,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应用措施
2.1建立财务管理预警机制,提高财务管理的安全性
预防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的安全性,首先应该建立科学的财务预警机制。宏观来看,高校财务管理的预警机制主要包括对高校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情况建立科学的分析和管理,从而对高校财务管理结构中可能隐藏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根据高校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制定财务风险指标,从而更好、更全面地反映出高校的财务运营状况,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能力。
2.2落实财务管理责任,健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
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保障。首先,要健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加强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监督,以规范高校的财务工作。其次,还要落实经济责任,在高校中,应建立权责明确的经济责任体系,从高校校长、总会计师、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单位财务人员等各个层次都应承担一定的财务责任和经济责任,这样,一旦高校出现财务危机,就可以快速的组成一个应急小组,对财务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制定有效的财务应急手段,以最大程度的降低财务危机引发的危害。此外,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还应该坚持做到财务公开、信息公开,将高校的预决算方案、经费使用情况等公开,以促进社会各界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监督,规范高校的财务工作。
2.3规范高校财务审计工作,提升财务管理质量
目前,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拨款以及高校的其他产业经营的盈利,因此,高校更需要规范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首先,高校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对国家的教育政策、高校指导方针以及相关的法规、制度等的遵循情况进行审计,规范高校的财务行为,促进高校管理的科学、合法发展。其次,还应对高校的资金活动进行严密的跟踪和追查,制定全面的监督、检查和反馈机制,提升高校资金活动规范性。再次,还应加大对高校资金渠道的审计,尤其是严格控制非正常渠道的借款或贷款。监察非正常渠道是否合规,是否具有潜在的风险,内部审计可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下。
3小结
关键词 非营利性医院 财务风险 财务预警
我国的非营利性医院有三大补偿渠道:财政补助、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加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医院的投入日渐萎缩,年财政补助一般不够发放医院的两个月职工工资,因此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加成成为医院的主要资金来源。但目前非营利性医院经营意识较差,而医院的经营又受到医疗保险等因素制约的情况下,按原方式运作以达到资产保值增值、医院高效的目的实在是步履维艰。所以,医院的资本经营特别是筹融资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政府贴息贷款、融资租赁、商业信用、发行债券等方式实现医院的筹资,这就造成了医院的负债经营。负债经营机制由于受着经营风险最终是财务风险的影响,因此医院如何利用这把双刃剑已成为政府和医院全体职工所关心的共同问题。如何从医院的经营状况和各种财务数据预警财务风险、以便及时调整经营和筹资方式就变得非常重要。
1 财务风险的内涵及成因
(1)财务风险与财务杠杆的含义:财务风险是由企业筹资决策所带来的风险。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企业普通股股东权益的可变性;二是指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而造成财务困难的可能性。财务风险通俗地表述为全部资本中债务资本比率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债务资本比率较高时,财务风险较大;反之,则较小。企业负债经营时,由于债务利息固定不变,使得例如增加给投资者收益带来更大幅度的提高,这种债务对投资者收益产生的影响作用称为财务杠杆。财务杠杆作用的大小用财务杠杆系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DFL= 或 =
(2)财务杠杆系数说明了以下问题:
第一、财务杠杆系数体现了息税前利润变动对每股收益变动的影响程度;
第二、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财务风险越大,财务杠杆作用越大;反之,则相反。
第三、在资本总额、息税前利润不变时,负债比率越大,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财务风险越大,但预期每股收益也越大。
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有:①医院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过度,致使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或无法获得新的融资;②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系统存在严重弊端,缺乏内部监督机制;③医院规模异常扩大,业务迅速扩张,而收入远未达到预期效果;④管理不善,无法控制经营成本;⑤卫生行业准入难度降低,新的竞争者易于进入等。
2 非营利性医院财务预警
财务风险从萌发到产生再到恶化,都将在某些财务指标的数值变化上体现出来。比率分析是将财务报表中的相关项目进行对比,得出一系列财务指标,以此来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比较分析是将企业本期的财务状况同以前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进行对比,以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变动趋势,或将本企业的财务状况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其他企业进行对比,以了解本企业在同行业中所处水平以及财务状况中所存在的问题。将这些指标根据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起的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将对医院的经营发挥很大的提醒作用。这些财务指标有:
(1)流动比率:即医院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短期偿债能力。一般认为,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该比率越大越好。
(2)速动比率:即医院的速动资产(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和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后的资产值)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短期快速、较准确的偿债能力。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最低为1,该比率太大则占用太多资金。计算速动比率时为什么要把存货从流动资产中剔除,其原因是:①在流动资产中存货的变现速度最慢;②由于某种原因,部分存货可能已损失报废还未作处理;③部分存货已抵押给某债权人;④存货估价还存在着成本与合理市价相差悬殊的问题。综上所述,在不希望企业用变卖存货的办法还债,以及排除使人产生种种误解因素的情况下,把存货从流动资产总额中减去而计算出的速动比率,反映的短期偿债能力更加令人可信。
(3)资产负债率:即医院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对于资产负债率指标进行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分析的角度。债权人认为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他们最关心的是贷款的安全程度,债务比例越低,贷款风险越小。自己的权益越有保障。从股东的角度看,只要是能保证全部资本利润率大于借债利息率,就希望资产负债率越大越好,否则反之。从经营者的立场看,企业应当审时度势,全面考虑,充分估计预期的利润和增加的风险,在二者之间权衡利弊得失之后作出正确决策,合理安排好资本结构。该比率越小财务风险越低,但比例太小又表现出医院利用债务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差。所以医院要根据本行业、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全面考虑,确定资产负债率的正常比例范围(各地区、各行业、各种时期有不同的合理资产负债率范围)。至少要保证净资产多于全部债务,即资产负债率应小于50%。
(4)现金流量比率:即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比率,用于分析和预测现金流入对现金流出的总体保障能力。比率大于1表明整体上现金支付的需要是有保障的。现金流量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本期现金流量的实际数据;提供评价本期收益质量的信息;有助于评价企业的财务弹性;有助于评价企业的流动性;用于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分析不仅依靠现金流量表,还要结合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5)维持当前现金流量能力的保障率:即营业现金净流量与必需的维持性资本支出额的比率。该比率大于1时,说明医院不仅能维持经营,还可以扩大经营或满足其他方面的现金需要。
(6)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即营业现金净流量减维持性资本支出后与到期债务本息的比率,反映医院在满足维持经营情况下的偿还到期债务的水平。该比率小于1时表明医院不得不通过增加新的债务或其他资金融通方式来偿还到期债务。
3 非营利性医院规避财务风险的措施
(1)要建立包括工作数量、业务质量、成本水平、药品库存、收支结余等指标在内的预警系统。
(2)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如日常现金管理、成本费用控制、仓库物品保管、固定资产和计算机系统管理、信贷、往来账管理等制度,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科学的理财方法,强化预算管理,减少理财漏洞和资金浪费。
(3)财务人员要注意发现理财中的异常情况(如库存药品或材料激增、各类资金比例关系失衡、业务量下降、成本上升等)并及时反映以便领导采取措施,保证资金调动灵活、供应及时、流向合理,使财务工作规范运行。
(4)坚持弹性管理。在财务管理中,必须在追求准确和节约的同时,留有合理的伸缩余地,这就是财务管理的弹性原则。在财务管理中,之所以要保持合理的弹性,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原因:①财务管理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企业缺乏完全的控制能力;②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境界;③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都是对未来的一种大致的规划,也不可能完全准确。为此,就要求在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保持可调节的余地。
(5)贯彻优化原则。财务管理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以实现最优的过程,这就是财务管理的优化原则。在财务管理中贯彻优化原则,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①多方案的最优选择问题;②最优总量的确定问题;③最优比例关系的确定问题。
(6)采用适当的财务风险控制方法。财务风险控制是指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利用有关信息和特定手段,对企业财务活动施加影响或调节,以便实现计划所规定的财务目标,回避风险的发生。财务控制的方法主要有:
①防护性控制。防护性控制又称排除干扰控制,是指在财务活动发生前,就制定一系列制度和规定,把可能产生的差异予以排除的一种控制方法。
②前馈性控制。前馈性控制又称补偿干扰控制,是指通过对实际财务系统运行的监视,运用科学的方法预测可能出现的偏差,采取一定措施,使差异得以消除的一种控制方法。
③反馈控制。反馈控制又称平衡偏差控制,是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确定差异产生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整实际财务活动或调整财务计划,使差异得以消除或避免今后出现类似差异的一种控制方法。
(7)降低筹资的资金成本是降低财务风险的重要途径。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措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代价,包括筹资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股票、债券的发行费用;在用资过程中支付的报酬,如向股东、债权人支付的股利、利息,这是资本成本的主要内容。
资本成本通常用相对数来表示,即支付的报酬与获得的资本之间的比率。一个企业通常同时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筹措长期资本,而不同筹资方式下资本成本高低不等。为了进行筹资和投资决策,确定最佳资本结构,还需测算各种长期筹资方式下的综合资本成本。综合资本成本是以各种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为权数,对个别资本成本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的,故称之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它是由个别资本成本和加权平均的权数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其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Kw= KjWj
式中:Kw: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Kj:第j种资本的成本
Wj:第j种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
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先需测算个别资本成本,还需计算各种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即权数。资金成本降低意味着企业筹资决策所带来的风险降低。
总之,建立了包括上述指标在内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非营利性医院可以通过收集有关财务信息,对上述指标进行动态跟踪,评价医院财务状况,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化制订负债经营警戒线,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为医院管理层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赵立,蒋祥虎,时浩明等.建立财务危机预警
机制,提高医院经济运行质量[J].中国医院
管理,2004(3)
(一)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企业只要有财务活动,必然存在风险。现实工作当中,许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意识淡薄,是企业多元化经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市场已经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企业应收账款剧增。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当中对客户信用等级缺乏了解等,目盲赊销,造成应收款额失控,大量款额无法回收,因此严重的影响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以及安全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管理决策缺乏科学依据
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主观决策和经验决策现象,致使决策判断错误,从而导致经营问题的出现。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过程当中,由于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分析和研究,导致投资失误、失策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带回预期收入,导致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业务分散,竞争力弱
我国企业目前都存在人员分配结构不合理、管理混乱的问题,并且各企业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大力建设多个子公司,而子公司往往只从自身的发展出发,在业务上呈现出多样化,这就直接导致整个企业的子公司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在竞争力上缺乏相对优势,并且业务相对分散,甚至各子公司为了争取业务,相互之间形成恶性竞争,导致企业缺乏合力,所以无法得到快速发展。
二、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的相关控制措施
由于我国企业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财务风险问题,所以,企业要想提高财务控制水平和控制能力,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一)提高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控制意识
目前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对财务风险意识不足、未形成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问题,这是导致财务风险问题的主观上的原因。所以,要想对财务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就必须提高企业的风险控制意识。可以在多元化经营下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在这个方面,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以减少财务成本,减少企业的负债,对企业的经营成本实现更好地控制,以高度的资产流动性来保证企业现金流动的充裕性,这样既可以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又可以防止企业经营过程出现的紧急状况。
(二)建立完善的多元化经营环境下的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经营者在进行多元化经营决策时,可能出现道德上的问题,或者出现“逆向决策”现象,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企业可以经过实际的调查,制定一套具有实用性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提高多元化战略的成功率,最大程度地降低财务风险。多元化战略应用于企业的经营,对其应用效果的判断不能仅从短期内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出发,而是要关注其是否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益。制定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要能使企业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要能增加企业的经营时间。基于这样的前提,企业经营者才会将注意力从短期效益转向长远利益之上。需要注意的是,制定的激励约束机制需要与员工的工资、年薪等具有一定联系,这样才能起到激励制约的效果。
(三)提高现金预测水平,合理安排筹资方式
对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需要对企业的财务资源进行强化,所以首先就需要对未来现金流的水平进行提前准确地预测,这样可以向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预警信号,企业经营者根据信号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为了实现对现金流水平的准确预算,企业应事先对产品数量、销售额等情况作详细的汇总处理,并以数量化的形式来反映现金流量、投资计划、未来收益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然后根据预算结果来对未来企业的现金收支情况进行预估。其次要提高现金流水平。在这一点上,企业可以以一项较为成熟的业务作为主业,来为企业的经营提供充足的现金支持。另外还可以适当发行股票,合理安排负债偿还的期限,降低财务风险,防止现金流出不足的现象。第三可以扩宽企业的融资和筹资渠道。通过与各类金融机构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来保证金融信息的来源,从根本上较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机率。
(四)选择适当的新业务
要想在多元化经营环境下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适当选择新业务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在选择新业务时要保证其科学性,并注意企业是否已经具备能适应其发展的足够资源。目前我国的企业在发展新业务时,普遍存在对业务的判断准确,但是后期的发展却无法收获良好的效益的问题。所以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需要努力培养新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以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以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并且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作为增强新业务研发能力的坚强后盾,同时重视学习相关的新技术和新技能,来不断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
(五)加强业务资源整合,降低整体财务风险
企业在实行多元化经营时,不可避免地存在财务协同,所以企业应根据实际的情况对各项业务进行适当的整合。这就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一定要求。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一般分为集权型、分权型和集权与分权结合型。通过长期的时间证明,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可以实现对财权的有效控制,避免重大的财务风险。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一般要求对企业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并合理整合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另外,对企业其他资产进行整合也可以有效提高对资产的利用率,提高企业效益。
三、结束语
(一)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信贷风险是银行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履约能力的下降,违约或者利率、汇率等的变化而给银行信贷资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银行信贷资产或收益发生损失并最终引起信贷资产价值甚至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可能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即只注重授信前对贷款人信用的评价,而对发放贷款后企业的财务状况关注不够,起不到对贷款企业进行风险预测的功能。尤其在贷款企业违约之前,无法对其进行准确及时的风险预警。
(二)引入财务预警模型的必要性随着近年来国内对企业财务预警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为商业银行弥补上述不足,对贷款企业进行财务预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将企业财务预警理论应用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者的角度,构建预警模型来预测贷款企业财务状况,以期为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提供建议,减少信贷资产损失。
由于利益的不同,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者看待企业财务危机的观点,既不同于一般的权益投资者,也不同于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者。企业财务危机可描述为企业无力偿还全部本息的状态,或企业的现金净流量低,资产配置的流动性差,无法变现用于抵偿到期债务的本息。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通常要在信贷计划中对本金和利息偿还做出详细的安排,而每期本息的偿还情况又与当期贷款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密切相关,即与其一定期间内的偿还能力密切相关。同时,由于财务状况恶化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因而在信贷管理中,加强对贷款企业财务状况的跟踪分析,预测其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并加以量化,是十分必要的。
银行家“小心谨慎”的天性,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财务危机观念,更加注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一个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如果到期不能还本付息,在商业银行看来,都是信贷风险的源泉。同时对于银行而言,贷款企业债务的偿还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企业的现金流量。因此,在构建预警模型时,要选取体现企业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状况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分析。
二、财务预警模型简介
(一)判别分析模型 Altman最早将多元线性判别方法引入到财务危机预警领域,建立了著名的Z-score模型(即多元线性判别模型MDA),目前该模型已成为财务危机预警最常用的方法。它通过多元判别模型产生一个总的判别分值,称为Z值,并依据Z值进行判断。该模型判别方程如下:
Z=1.2x1+1.4x2+3.3x3+0.3x4+0.999x5
式中:Z为判别函数值;x1为(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x2为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x3为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x4为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债务总额的账面价值;x5为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
根据模型计算结果,Z值应在1.81~2.99之间,等于2.675时居中。如果企业的Z值大于2.675,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不会破产;如果Z值小于1.81,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风险;如果Z值处于1.81~2.675之间,称之为“灰色地带”,处在这个区间,则表示企业财务状况是极不稳定的。研究表明x1、x4和x5三个财务指标预测能力比较强,预测精度高达94%。
多元判别模型因其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影响了它的判别效果和实用性。但该模型能包涵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多个指标,并且可以了解哪个财务指标最具判别能力。这对于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银行对于企业信用状况的评定主要依靠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而如何从庞杂的财务指标体系中选取最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是问题的关键。
(二)Logistic回归模型 Logistic模型是一种非线性分类的统计方法。1980年Ohlson首次使用多元逻辑回归(Logistic)方法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预测,他发现用公司规模、资本结构、业绩和当前的变现能力进行财务危机的预测准确率高达96.12%。Logistic模型的计算公式为:
Logit(p)=ln()=a0+b1x1+b2x2+…+bnxn
该模型假设企业财务危机的概率P,在模型拟合之前,对于发生财务危机的公司,P值取1,否则取0,判别规则是:如果P值大于0.5,则判定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如果P值小于0.5,则判定企业财务正常。
Logistic预警模型的目标是寻求被观察对象的条件概率,从而据此判断被观察对象的财务状况。Logistic模型最大的优点是没有严格的假设条件,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三、信贷风险管理中应用财务预警模型的实证分析及比较研究
(一)研究样本与财务指标选择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将我国上市公司中的ST公司界定为财务危机企业。选取ST公司构建“财务危机企业”样本组,非ST公司构建“财务正常企业”样本组。根据选取样本的时间性原则、配对原则和剔除异常样本原则,最终选择了2004年我国A股市场被特别处理的28家上市公司(ST公司)和2005年被特别处理的22家ST公司作为财务危机企业样本组,要求入选的上市公司在第T年由于“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然后按照同一会计年度、行业相同、资产规模相近的配对原则,对每一家ST公司进行配对选择非ST公司,选取了50家非ST公司作为匹配样本。样本期分为两部分:一是用财务危机前三年来构建模型,即采用的数据是财务危机前三年的数据,即T-1年、T-2年和T-3年数据。二是将T+1年(即2005年和2006年)的数据作为保留样本进行测试。
同时,基于银行信贷管理者的角度评价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选取银行更为关注的财务指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在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并考虑了指标数据资料获取的难易程度之后,初步确定了具有代表性的14个财务指标,作为初选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模型方程构建具体如下:
(1)判别分析模型。采用逐步判别分析对模型变量进行筛选并建立模型。利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逐步判别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最终有两个指标通过了F检验,即X2(总资产收益率)和X13(现金流动负债率)。同时采用Fisher判别法,方程的系数采用Fisher线性判别方程的系数。由此得出各类判别方程如下:
F1=(-7.633)×X2+0.436×X13 -1.554(ST公司)
F2=(-0.882)×X2+1.233×X13 -1.937(非ST公司)
采用回代的方式预测模型拟合的准确性。把各样本观测值回代到判别方程中,根据函数值确定每一个样本属于哪一类公司。对比原始样本的分类和按判别方程所得的分类,计算出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和两类错误率。将T-2年和T-1年的样本数据代入模型,得到模型的拟合效果与T-3年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
(2)Logistic回归模型。借助SPSS统计软件中的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选择其中的Forward LR 方法,即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前进法来选择进入方程的变量。根据分析结果最终有两个财务指标变量X2(总资产收益率)和X1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
选取p=0.5作为临界点。若p0.5则判定企业财务状况正常。由此将得出的预测值和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将T-2年和T-1年的样本数据代入模型,得到模型的拟合效果与T-3年进行比较,如表3所示。
(三)模型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判别分析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准确率的比较如表4所示,现对其实证结果分析如下:
第一,进入模型的财务指标分析。在判别分析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中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只有X2(总资产收益率)和X1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两个财务指标。总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该指标越高,说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越高。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指标,它最能反映企业直接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商业银行最为关注的正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对银行而言,其债务的偿还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企业的现金流量。因此,现金流量更能直观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由此可见,在实证分析中所构建的预警模型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第二,模型的总体准确率及错误率比较。在T-3、T-2、T-1年,判别分析模型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72%、81%和88%,而logistic回归模型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73%、83%和91%。由此可见,logistic回归模型各年份的总体准确率都要略高于判别分析模型。
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商业银行更为关注的是对财务危机企业(即ST公司)的预测准确率,因为发生第一类错误,即把财务危机企业误判为财务正常企业,相对于第二类错误,其危害更大,误判成本更大。因此,第一类错误率较高的模型,其实用价值将降低。根据表4可以得出,两类模型的第一类错误概率都处于10%~20%之间,误判率较低,说明在信贷风险管理中都具有较好的判别能力和预测效果。在T-2年,Logistic模型略低于判别分析模型。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中进行财务预警,Logistic回归模型的实用价值要略高于判别分析模型。
第三,不同年份模型的判别效果比较。从模型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越临近危机发生时间,判别分析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两类错误率越低,总体准确率越高,T-3年优于T-2年,T-2年又优于T-1年。这也恰好与现实情况相吻合。财务危机企业的财务状况是一个逐步恶化的过程,越临近危机发生时,财务预警指标的恶化越明显,判别能力越高。
通过对上述模型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logistic模型在总体准确率和两类错误率上均要优于判别分析模型。并且判别分析模型有较为严格的假设前提,这也影响了判别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综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logistic回归模型在应用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预测准确性和判别效果要优于判别分析模型。
四、模型实证结果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判别分析模型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判别分析模型涵盖了体现企业财务状况的多个指标,并且能够逐步判断哪个财务指标最具判别能力和预测效果。其优势在于能够从众多的财务指标中筛选出最能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并建立定量化的判别方程。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对于企业财务状况和贷款等级的评定,主要依靠对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及财务比率的分析,如何从庞杂的财务指标体系中选取最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是问题的关键。而判别分析模型能够为银行解决这一问题,这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logistic回归模型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Logistic模型的计算公式为:
将要检验的贷款企业的财务指标带入模型计算公式得出p(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值。选取p=0.5作为临界点。若p0.5则判定企业财务状况正常。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针对企业不同的财务状况进行信贷决策。对于模型计算结果判定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银行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尽早采取措施,防范信贷风险。而对计算结果判定为财务正常的企业,也不能因此就高枕无忧,可以考虑向前延伸一年,再次使用模型检验今年的财务状况。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对于模型计算结果临近分界点的贷款企业,银行应予以充分关注,进一步追踪考察企业的经营状况,防患于未然。在具体操作中,商业银行可以对贷款企业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分为正常、轻警、中警、重警、危机等层次,同时建立贷款企业档案以进行定期监测和跟踪追测。
目前,我国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仍相对落后,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银行迫切需要借助某种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预测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为其信贷决策提供依据,以确保信贷资产安全。如果能够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引入财务预警模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加入科学的定量研究,必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胜、殷尹等:《不同模型在财务预警实证中的比较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4年第2期。
[2]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关键词】 财务风险;财务危机预警;非营利组织
目前,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问题缺乏重视,其管理水平与方法远远滞后于组织自身的发展,成为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财务环境的变化、经营不善导致的组织财务状况恶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们最终通过各种敏感的财务指标反映出来。非营利组织财务危机预警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对组织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事先进行预测预报,并根据预测到的情况发出警情信号,同时还能对所预测到的警情提供应对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损失。如何应用现代财务理论和工具结合非营利组织资金管理的特点,对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并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从而更好地实现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目标与财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
一直以来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都集中在企业领域,而对非营利组织财务危机却较少涉及。企业财务危机是指企业丧失支付能力,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以及出现资不抵债的经济现象,包括运营失败、商业失败、无力偿债、资不抵债等。西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研究认为:当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出现了经济下降趋势或由于减少了一个主要的捐助者而出现损失,那么这个非营利性组织可能立刻削减原本可以提供的服务,他们将这种情况定义为非营利性组织遭受了财务风险。 由于非营利组织不是为投资者生产利润,而是提供服务。财产所有者的权益不需要加以补偿、转移或出售。因此,用“破产”作为界限来衡量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危机,就把有着潜在财务风险的大批非营利组织排除在外。当组织出现连续三年项目和服务的减少,在三个连续年份中资金平衡性出现全面下降,以至于出现组织不能履行其使命的后果时可以视为财务危机状态。
风险的加剧会使体现在反映财务状况的财务指标逐步恶化,最终导致财务危机的出现。当然风险永远存在,但风险未必就导致财务危机的出现,只要管理层具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并有充分的管理风险能力和手段,就可能转危为安。组织财务危机经历由初步萌芽到逐步恶化的过程中,其经营和财务状况将有不同程度的恶化,通过观察和判断一系列敏感性财务指标及它们的发展趋势就能预测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由于在组织战略和财务状况上存在差异,不同的组织之间不存在完全一致和相同的财务危机过程,但是从本质上讲组织财务危机最终结果都将导致财务状况恶化,从这一点看是相同的。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与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组织外部的原因
1.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
组织所处环境的复杂多变是产生财务危机的重要外部原因。这些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组织之外,但对组织的经营活动却产生重大影响。它会使管理者的主观努力付之东流或者使管理者付出的代价与收益不成比例,而且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于组织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尤其对于有营销活动的非营利组织而言,购买力因素、商品供给因素和商品价格因素都影响着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另外,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变化也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若国家经济出现明显滑坡,则非营利组织的捐赠收入和营业收入都会减少。总之,各种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会给组织带来不利的影响。
2.管理制度不健全与监督缺位
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组织行为与财务管理活动主要依据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财政部颁发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以及各地方政府自行制定的规章和文件。从总体上看,尚缺乏系统而完整的非营利组织管理制度及相关财务制度,并且部分法律法规已经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仅确定了多样化的监督主体,政府民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审计部门和人民银行等都对公益机构负有监督的职责,但关于四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各监督主体实施监督的程序和手段等缺乏可操作性的界定。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法律约束与行政监督实质上的缺位与不足,其他社会监督主体包括新闻媒介、社会公众和专业评估机构等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运作情况及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等方面起到的社会监督作用十分有限。社会公众很少主动对非营利机构的运作及财务状况进行监督。即使是志愿捐款人或赞助机构,在将款捐出之后,对于公益机构最后如何处置这些捐款也常常不再过问。管理与监督的不力是财务风险与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
3.行业的特殊性因素
非营利组织属于非物质生产领域,但也同样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营利组织一方面为社会提供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又是商品、劳务的购买者和消费者。非营利组织必然要介入市场,必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去办事,但是与企业不同,非营利组织资财归公益法人即抽象的公众所有,出资者不是所有者,经营者不是出资者,非营利组织不能对其资财权益进行转让、出售,并且通常必须按照资财提供者的要求来运作、管理和处置。资财的提供者不期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利益,因而非营利组织一般也不进行损益的计算和收入的分配。上述特点对于组织及组织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难于考核评价,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责任、监督机制。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缺乏清晰的责权利关系。
(二)组织内部因素
1.过度负债而引起的财务危机
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速度很快,资金来源渠道日益多元化,财政拨款占整个非营利组织收入来源的比重有逐渐下降的趋势。部分非营利组织为弥补资金缺口,纷纷寻求银行贷款及其他债务资金来源。但在实际财务工作中,负债经营可以发挥财务杠杆效应,组织可以利用负债规模来扩大盈利水平,或者解决资金的短缺,但当借款数额和负担的利息水平一旦确定,过度的负债会使组织支付能力变得极为脆弱,甚至会出现支付危机,它一方面会弱化组织的支付能力,蕴含着财务危机;另一方面,一旦组织信用链条上某一环节出现了故障或实际现金流出比预期现金流出的相差较大,影响即期债务的偿还,将会导致财务危机。
2. 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和财务评价机制
健全的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是控制财务风险和防范财务危机的制度保障,非营利组织财务中通常缺少利润这一指标,其业务活动很难用其他经济指标进行衡量,这使得管理人员经常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达成一致,导致在财务管理中只注重短期项目的短期利益乃至忽视对风险的控制,影响组织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大多数组织只有简单的账目管理部门,组织的财务体系比较单一,从组织的所有者、经营者到管理者都缺少风险意识,组织内部不重视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建设,内部监督、自律机制不健全,有些组织甚至根本没有建立内部牵制制度,基本没有设置相关的可操作性财务风险控制制度。
3.缺少专业财务人才
目前,相对国外发达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发展而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规模还不大,从业人员的数量还相对较少。从整体上看,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水平不高,组织财务人员主要包括会计和出纳,财务人员往往是“兼职”或是“半路改行”,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有些财务人员甚至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更有甚者根本没有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而是由组织中的其他非财务人员兼任,组织缺少专业的财务人才。基本没有会计师和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来负责组织的财务分析和资金管理。
三、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与运用
(一)指标体系的构成和评价方法
根据测度的基本原理和构造指标体系的原则,将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目标层、类指标层和指标变量层。
1.目标层
测度非营利组织财务系统可持续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主要通过组织财务质量的衡量去体现组织发展的持续能力,并根据测度结果为实践提供适时反馈信息,对组织财务风险进行调控。因而依据测度的基本原理,非营利组织财务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为测度的目标。
2.类指标层
把目标分解为类指标,按功能集中反映组织财务系统的风险状态。主要包括组织的筹资能力、财务结构、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
3.指标变量层
要使反映发展持续能力的指标层具有直接的可测性,就必须进一步确定并给出反映类指标层的具体指标变量。
指标变量的选取标准要考虑测度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指标变量的选取还应符合以下标准:一是指标变量不反映特殊的价值观。二是指标变量应是发展的最终输出。三是指标变量计算方便,数据资料易得。四是指标变量参照值或阈值应是有效的。
根据以上讨论,指标体系构建基本框架如表1。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造,包括4个类指标,23个变量指标。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单项指标,都是从不同侧面来反映组织的财务风险情况的。还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多目标线性函数法,即常用综合评分法。其单项指标实现率为:
C=Xi÷Zi
式中:C――各单项指标实现率;X――各单项指标实际值;Z――各单项指标标志值; i――项数(i=1……n) 。
然后对每一类目的单项指标做归一化处理:
在对类指标层得分做归一化处理后,采用加权方式得类目指标层得分,表达式为:
Bk=G×T
式中:k――类目指标层项数;T――每项权重。
目标层得分则为:
有关数值的确定
(1)确定各单项指标的标志值
标志值实际上就是各个指标的标准值,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尽量引入国家有关标准,科研成果,行业和地方有关规定或行业或国际的平均水平。还有的指标标志值可以根据多年行业统计资料动态分析和专家论证确定。
(2)确定各类指标的权重
权重的确定,主要是确定四个类指标中的权重。根据组织性质、组织服务特点、财务特点和专家意见确定。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根据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将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即目标层A、类指标层B和指标变量层C。
(三)补充说明
对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与危机进行有效监测的基础是完备的评价资料和翔实的数据,信息来源不应仅局限于财务信息之内,而应当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相结合。充分考虑组织使命完成情况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使得指标的建立既满足财务风险的预警需求,又能恰当的反映出组织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权衡问题上的考量。
同时由于非营利组织财务所需信息量大、涉及范围广,全面系统地收集数据有较大难度。因此应该建立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为组织财务评价资料的收集与查询提供便利条件。另外,应当充分地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建立全国非营利组织的动态财务风险数据库,实现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信息结果利用的高效化,这一方面便于社会及出资人的监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组织内部财务分析的横向比较。
【参考文献】
[1] 鲁彦平.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营利问题:成因与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