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劳动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劳动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劳动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劳动教学设计

第1篇:初中劳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反思 提升

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教学反思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等价值。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有了本质性的变化,其一,是要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细致的回顾;其二,要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从更深的层次、更大的层面,多角度、多元化地进行反思。

一、在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方面的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基本上四十五分钟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很难参与进来,只是被动的接受。长期下去,被动的教育模式形成了被动的教育思想,教师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逐渐淡化直至消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成了一个体力劳动者,而非一个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效果极其不好。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全面、系统地学习新课程理念,仔细思考其中所渗透的先进理念,而后积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

二、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反思

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引起各位教师的注意。在这里必须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我们要对以往的教学设计或者别的教师对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反思。

三、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反思

现实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的反思大多数是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的。譬如,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否恰当,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是否得当,以及对某一知识点讲解的是否到位。这样反思之后,用获得的收获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如果坚持下来,那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现在为许多教师所推崇,学生所欢迎的“探究式学习”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这种“探究式学习”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

四、在自身教学行为方面的反思

教学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这种相互性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符合教师的规范,现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民主而平等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到,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论他是优等生,还是差生,我们应该一视同仁,将自己的爱无私地撒向他们,在课堂上与他们平等的对话、交往。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修炼自己的德行,践行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在提倡个性教育的时代,我们要允许学生个性的存在,因此,我们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奇思妙想”、质疑不要回避、压制或者冷处理或者搪塞,甚至简单否定。殊不知,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抹杀了个性。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的想法,引导他们的思想。

五、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反思

教学方法对于整节课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学反思中应该有这一方面的内容。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的、固有的、守旧的方式方法,掌握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等。内容是不变的,但是方式方法可以多变。随着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知识面不断扩大,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都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要求。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六、在教学反馈方面的反思

教学过程很重要,然而如何得知学生对课堂的讲解掌握的程度呢?这就必然涉及到教学反馈。我们知道,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看他们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看他们的表情是否对哪方面的内容还有疑惑,还没有听懂。总之,我们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举止。另一方面,通过课堂练习,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进而全面分析、评估学生对于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传授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其一,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育人,传授方法,还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索、思考,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作为一门理论性以及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完成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方面要靠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课堂练习以及作业练习。相对于直接的课堂组织教学学习过程,作业练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它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总之,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总会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后,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教学常态下,教师应当具备的内在的自省、自纠、自励行为。因其涉及思想观念和方法论的方方面面,故而应当将其放在以学论教,以思促教的大氛围中加以实践和探索。实践表明,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等诸多信息的获得,无不源自教师理智而有见地的教学反思活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课改任务重、难度大,尤其应当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使之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改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第2篇:初中劳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物理 教学设计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根本理念,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进行引导、启发,创建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

1.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思维特点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点有:①直觉层面的兴趣,容易被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现象所吸引,只停留在现象的表面,不会探索其现象的内在原因;②初中多数男生具有较强的操作兴趣,但实验结束,兴趣也就随之消失;③部分学生有探究事物因果关系的兴趣;④少部分学生能够概括认识,他们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喜欢做一些难度大的综合性习题。同时初中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具有思维定势、思维片面和形象思维的特点。

2.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改革又着眼于课堂教学设计。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是以物理教学的任务和建构主义的物理学习观为依据进行设计的,应遵守以下四条原则:

2.1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育核心的职能是要促进个体的人的发展,教育改革亦是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即“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而新课程提侣“做中学”,这是美国进步教育家杜威侣导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中和深入实际的生活中去学习,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2.2 整体建构的原则。这里的建构原则包括课堂内容的建构与结构的建构。

2.2.1 课堂内容的建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应将每个知识点与技能孤立、分割开,而是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每个知识点嵌入在整体知识的适当部位,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要求物理教师应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明确该知识点在整体中的地位,明确该知识点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前后知识相互连贯,使学生学得明白、学得主动。

2.2.2课堂结构的建构。物理课堂结构的建构不等同于若干个教学环节的顺序安排,或者将四十分钟作简单的划分和确定,而应对教这一具有特殊性的活动过程加以考察和确定。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的过程。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原则,其次要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和学法的指导。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不同的教学思想,一堂课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如将物理课堂的四十分钟划分为0.5+2.5+1结构。即课前五分钟通过听写、提问、练习等手段回顾与木节课内容有关的旧知识或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中2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板书以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结合学生活动、实验等等,完成木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后10分钟将通过练习等方式,检测学生本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2.3 及时反馈补偿的原则。在进行物理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疑惑、会提到的问题,即课堂信息的反馈,并要做好补偿措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进程正常进行,避免错误的思维模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例如,讲过浮力后,教师说:“既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为什么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有的物体却沉到水底呢?”很多同学都做出了正确解释,个别学生转不过弯来,我们可以通过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得出物体能否运动、向什么方向运动,不是由一个力决定的,而是由它所受到的合力决定,即虽然物体受到浮力作用,同时也受到重力作用。同时也为学习浮沉条件做好准备。认知规律是客观的,个性差异也是难免的,整体调查和个案处理在所难免,故教学设计中反馈补偿是非常重要的。

3.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3.1 解读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教材中的内容是新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它既具有基础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弹性,能让不同潜质和能力倾向的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必须依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加工与处理教材,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转化成学生易接受的信息。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方面:本课时哪些教学内容应达成,哪些内容应删除,哪些内容应从略,哪些物理知识应补充,木节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以及通过哪些方式和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结合哪些内容落实学生的三维目标,如何处理好联系中的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如何针对不同学生提出质与量的关系等。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被教材束缚,并在教材的基础上,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3.2 改进备课方式,创新教学设计。采用共性教案与个性教案相结合的方式。在集体智慧汇集的基础上,既减少了劳动的重复,又彰显了个人教学特色和教学风貌,同时对新教师的快速成长也起着促进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学者的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名教师的成长绝大部分来源于教学反思。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增加“课后反思”这个环节,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再认识,审视和分析其教学行为。通过理论分析与反思,不断矫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第3篇:初中劳动教学设计范文

模型思想是指运用数学语言对现实世界的事与物的各类特征、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进行描述,模型思想简单而言是一种数学思想.新课标要求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这不仅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通过模型求出结果,并用此结果去解释、讨论它在现实问题中的意义.利用好这种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并有效地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热情.我们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符号、表达式以及图表作为数学模型的主要表达形式,从这个特征可以发现,模型思想与符号化思想存在着一定的相似点,两者都属于基本化思想.对于初中生而言,我们只需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转换成抽象的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再返回到日常生活中进行检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学建模.

二、初中“,方程”教学渗入模型思想的作用

1.“方程”的教学内容

初中教学内容主要由数、式、方程、函数等组成.方程在整个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衔接着数与式的学习,还为后续的不等式以及函数的学习提供了基础.按教学大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方程在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根据大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归纳了初中方程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和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等,其中还包括各类方程的解法以及运用每一类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内容大致又分为方程(组)的概念、各类方程的解法及方程与实际问题等.

2“.方程”教学渗入模型思想的作用

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初中数学教学需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需结合教学任务创新能够引起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前面有所提及,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为方程教学,而且方程教学的内容具有非常明显的模型思想,因此,我们可以把模型思想渗入整个初中方程教学当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有效地提高初中方程教学的质量.

三、基于模型思想的初中“方程”教学设计

我们在开展模型思想教学设计时,要想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其基本思想,需要一个长期练习的过程,而且整个过程需要遵循从简到繁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具体的事物进行抽象化,逐渐掌握数学建模的方式.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让学生习惯性地遇到数学问题时,运用模型思想来进行数学思维.同时,我们在开展模型思想的初中方程教学设计时,还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从而确保模型思想在初中方程教学中的作用.下面笔者就通过一个教学案例来阐述整个教学设计的思想以及方法.

1.设计问题,导入新课

我们为了能顺利地开展方程教学,需引导学生抽象出方程相关概念.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教师设计出的相关内容,这些辅助教学设备,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能让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好地吸引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运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导入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比如:现在接近五一劳动节了,许多超市都在打折促销,那我们知道什么是打折活动吗?这些商家打折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他们打折之后比原来销售的价格要低,这些商家还会赚钱吗?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进行问题设计,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因为这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可以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同时也能激发其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模型

在我们所设计的教学环节中,有了前面的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建模活动了.比如:使用多媒体制作一组超市相关的图片,模拟与学生一起在超市中购买的场景,然后展示出某个商品正在进行八折的促销活动,这时可以再提出问题:假设这件打折的商品标价为200元,现在我们花多少钱就可以买到这件商品?如果我们已经知道这件商品的进价为90元,那么销售这件商品,商家可以赚到多少钱?这个学习过程就是要引导学生依照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活动,利用方程模型,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3.分组讨论,引入正确建模过程

有了前面的铺垫,到了这个教学环节,我们要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如:如果现在超市里把某商品按照成本价提高20%,再以八折的优惠来进行促销,假设某件商品可以赢利18元,请问该商品的成本价为多少?假设该商品的成本价为x元,我们还可以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的量吗?在刚才所提问题的内容中,含有什么等量关系?

4.加强练习难度,深化模型思想

到了这个教学环节,我们可以深化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适当提高问题的难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并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比如:一台笔记本电脑按进价提高了30%标价,刚好遇到五一节,商家进行打折促销,按原价的七折进行销售,现在每台笔记本电脑的售价为4800元,请问这台笔记本电脑的成本价是多少?商家销售出一台电脑可以获利多少?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方程模型来解决,让学生意识到模型思想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总结知识重点,加深模型思想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一元一次方程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教师应该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以加深印象.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2)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正确的建模活动过程是什么?

6.布置不同层次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4篇:初中劳动教学设计范文

学顶层设计。

从教学设计走向教学顶层设计,既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览众山、顺接地气,更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高屋建瓴、直指课程。教学顶层设计需要教学设计去粗取精、化繁为简,教学顶层设计更需要处理好从课程到课堂、从课堂到课程的辩证关系。撑起思想品德学科教学顶层设计的“脊柱”有三:

一、相依于“知”:教学顶层设计要切合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

“知”是教学顶层设计首先要搭建的“脊柱”,课堂教学“知”的顶层设计既需要从教的顶层设计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顶层考虑和系统思考,更需要从学的顶层设计上对学生认知进行顶层考虑和实践操作的思考。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应准备把握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这两条规定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主内容”、着重“知识主内容的联系”。教学顶层设计“知”,需要对教学内容的“知识主内容”和“知识主内容的联系”进行设计。教学顶层设计的“知识主内容的联系”包括“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关系、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法律和个人国家社会生活的关系、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关系等”。

“知”的教学顶层设计还要切合学生认知。学生认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在教学中获得认知;二是教学环节总设计能培养学生的认知习惯。切合学生认知的教学顶层设计就要仔细设计好学生认知两个层面的“入”“融”和“出”,让学生认知收放自如、灵动且切合学习的自然脉搏。

二、落脚于“能”:教学顶层设计要突出素养涵养与学以致用

“能”是教学顶层设计必须搭建的又一“脊柱”。教学顶层设计的“能”,在教师教的层面要顶层设计教学素养的涵养,在学生学的层面要顶层设计学以致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规定“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观察、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素养涵养”从顶层设计不仅要处理好“能力”“素养”与“习惯”的辩证关系,更要处理好“当前素养”与“今后素养”的辩证关系。教学顶层设计的“能力”不仅仅是“素养”,更是学生探究未来生活的“习惯”;教学顶层设计的“素养”不仅仅是“当前素养”,更是“今后能力”。从课标所要求的“能力目标”来看,教学顶层设计的“能”应当包括“调控情绪的能力、爱护环境的能力、逐步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等”,教学顶层设计要对如上的“能”进行全线思考,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同时指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这些规定就要求教学顶层设计在“能”的设计中要突出学生的学以致用。教学顶层设计的学以致用应当包含两个层面的回归:一是回归情境本身,教学顶层设计应该考虑到操作情境的具体类型,通过该类情境的运作完成知识主内容及其联系的实践运用;二是回归现实生活,教学顶层设计应该考虑到践行,践行既包括解决生活中的真实困惑,更包括创新的开展学科活动和社会活动,优化课程品质。

三、聚焦于“意”:教学顶层设计要注重情感体验与价值生成

教学顶层设计必须搭建的最后一个“脊柱”是“意”。“意”即意向,即指向教师教的“情感体验”和学生学的“价值生成”。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这一规定其实就在规定教师的教学和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注重“情感体验”。这部分课标同时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这一规定则旨在要求教学顶层设计要考虑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系统性。情感体验的顶层设计要满足如上的两个要求,教学顶层设计就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从课标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看,“情感体验”教学顶层设计的内容应当包括“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孝敬父母的品质、尊重他人的品质、诚实守信的品质、乐于助人的品质、有责任心的品质、追求公正的品质、热爱劳动的品质、注重实践的品质、崇尚科学的品质、自主自立的品质、敢于竞争的品质、善于合作的品质、勇于创新的品质、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公共精神、公民意识、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全球意识等”。从形式上看,“情感体验”的教学顶层设计应当设计体现情感贯穿的逻辑,即:既让学生有拔高的升华体验、更有启发学生思考的留白回归;既有积极的情绪体验,更有消极的情绪感知。

第5篇:初中劳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虚拟实验;真实实验;整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2―0132―05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化学教学应多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1]。但是要实现标准中提倡的内容,单靠传统课堂实验教学还远远不够。此时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虚拟实验开始与真实实验进行整合,并应用到中学化学等学科教学中,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整合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整合时教师找不到一种理想的结合点,往往是顾此失彼。笔者认为在进行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时应先分析实验目标、类型等,把握好整合的时机和度。

一 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现状

笔者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关于虚拟实验方面的研究很多。国外的有麻省理工学院的WEBLAB、Science Space等,国内的有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虚拟化学实验室、浙江大学的虚拟化学实验等。然而,关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研究较少,其中有“整合资源构建‘虚实结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室[2]”、“电工电子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互补性[3]”、“基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4]”等文献。以上这些文章指出了二者整合在理论层次上的优势,但是关于实践应用的却很少。另外,上述文献大多将虚拟实验应用于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教学过程中应用的较少,对于何时整合、整合什么、为什么整合、如何整合等更实际的问题,几乎很少涉及。

二 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虚拟实验可以弥补真实实验的不足,从而达到优势互补。任何新的事物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整合也不例外:

1 侧重理论的阐述,缺乏实践操作性

现有的整合研究的一般思路是先阐述虚拟实验和真实实验的概念、类型、优势和不足,再说明如何将二者优势互补。这种研究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是这些纯理论的阐述究竟能给一线教师带来什么?能否促使他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虚拟实验?何时整合?如何进行有效地整合?一线教师真正需要什么?这些问题在上述的研究中却不曾提到。理论提的固然好,却不具备实践操作性。这是现有的以理论为主的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整合在推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尴尬处境,究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我们应当考虑的当务之急。

2 夸大虚拟实验的作用,忽视真实实验

现有的整合研究中,有的盲目夸大虚拟实验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真实实验的重要性。但是笔者认为,虚拟实验不能代替真实实验,因为虚拟实验毕竟会使学生产生“虚拟感”,而真实实验能消除学生在理论学习和虚拟实验中“不真实”的感觉,真实实验在这方面以及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是虚拟实验无法取代的。虚拟实验是对真实实验的模拟,真实实验是虚拟实验的基础,虚拟实验的局限性恰恰又是真实实验的优点,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发挥各自的优势,精心组织实验教学,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 缺乏优质资源,不利于整合

目前虚拟实验多是演示性的,交互程度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开发这些实验的人员多是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人员,他们缺乏相应的学科背景知识和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或者是开发这些实验的是学科教师,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纵然他们有很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很强的教学设计能力,也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虚拟实验。归根结底,如果没有优质的资源,整合就是纸上谈兵。

4 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从而优化教学效果[5]。但是,有一些教师在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过程中只是为了使用虚拟实验而使用虚拟实验,缺乏将虚拟实验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的意识与方法。因此,如何进行系统的、整体的教学设计,如何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统一的协调和安排,如何用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与方法来指导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改进教学工作,是目前教师亟待发展的一种新能力。

三 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有效整合的模式

当前的关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研究,多采用如图1所示的模式。虚拟实验多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之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却很少涉及。虚拟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战前演习的场所,让学生对实验的原理、现象、仪器的使用等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进行真实实验时可以减少失误的次数。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能还会遇到一些关于实验仪器的操作技巧、实验现象观察等方面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由于受实验时间、空间和实验仪器药品的限制,再去重复真实实验的过程是不可能的。这时,虚拟实验以其高度的资源共享性、可重复利用性成了学生的好帮手,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

难道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过程中,虚拟实验只能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吗?显然不是,在整合的过程中不能拘泥于固有的模式,应以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找出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进行整合的最佳契合点。当然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不同,相应的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也有所差异。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将整个化学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分别为:(1)创设情境,激发动机;(2)演示讲解,探求新知;(3)设计练习,巩固新知;(4)联系实际,拓展深化。在这四个阶段中,我们该如何整合?怎么才能使二者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呢?经过研究,我们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模式。

下面我们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探讨。首先,分析实验教学的目标,以确定当前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其次,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以便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步骤提供依据。再次,确定实验教学的起点,这一项的目的是明确学习者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行为能力;了解学习者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已经知道了多少[6]。最后,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类型确定是以虚拟实验或者真实实验为主进行教学。

四 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案例

下面以“实验室制取氢气”为例,来阐述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整合模式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1 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虚拟实验可以将抽象化为具体,将局部的实验现象放大显示,以利于学习者观察实验现象,增强课堂教学的表现力,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真实实验的不足。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内容,而且气体的制取具有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它来创设情境。例如:让学生回忆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必须先做什么?这时学生可能回答检验气密性等。然后教师提问引导“实验室制取氢气需要检验气密性吗”?此时教师可采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虚拟实验来展示检验气密性的过程。若采用真实实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另外也受实验药品和仪器的限制。而虚拟实验操作简便、节省资源、时间,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教师引导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检查气密性的操作与制取氢气的有什么不同?提出问题,引起学习者注意,激发其学习动机。

2 课堂演示讲解,探求新知

可以采用虚拟实验辅助讲解,例如:利用排水法制取氢气时,怎么判断氢气已经收集满了呢?由于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展示过程并让学生思考,在设计时我们在旁边加入了一个文本输入框,让学生输入观察到的现象。输入之后提交,紧接着会有一个反馈,在设计反馈这一环节时,我们采取了一些激励性的、暗示性的图片或者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点燃学生思考问题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学生也可以反复操作虚拟实验,为进入真实实验打好基础。但是这种反复的操作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重复点击鼠标,因为我们在设计虚拟实验的过程中,添加了很多交互动作。比如,在如图3 的“实验操作”项“仪器的选择”中,添加实验所需的仪器和一些干扰项(干扰项的设计与实验中用到的仪器相似,是学生的认知模糊点)。同时为了减小选择的难度,使学生做起来不至于太吃力,我们添加了文字提示,例如“有三次选择的机会,共需6种”。为了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操作,采取了这样的设计方法即在本步没有完成之前,“下一步”的按钮或者链接就不会出现,只有在学生做了本步实验才能进入下一步的操作。并且如果操作不正确或者是不规范,相应的步骤都会有反馈。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掌握相应的知识,也体现了过程性评价的思想。

3 学习者进入真实实验操作

在以往的整合过程中,有些人认为学生已经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过多次,此环节就可有可无了,其实这种观念是相当不可取的。因为虚拟实验系统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环境,重要的操作技能的获得还需要在真实的实验室中进行。并且由于虚拟实验设计能考虑到的意外情况有限,而在真实的实验室中,学生每操作一次实验可能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学生去思考。这些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的过程,是虚拟实验无法取代的。在进行真实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由于时空或者实验仪器药品的限制,不能利用真实实验解决,这时可以继续使用虚拟实验来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可以利用虚拟实验中的“在线讨论”模块就某一问题与同学交流讨论,协同解决。

4 半自动生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做任何实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记录学生的实验步骤、结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由于纸质的实验报告中有很多是重复性劳动,这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给老师的批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该问题,在“实验报告”模块的设计中,我们将虚拟实验与数据库连接起来,学生在做虚拟实验的过程中,实验仪器药品的选择次数、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的填写会在实验报告中自动生成。比如检验氢气的纯度时,我们设计了一个输入文本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输入文本框内,这时用一个变量a来记录学生输入的内容,再将变量a保存到数据库中,就可自动生成。此处呈灰色显示,学生在提取实验报告时不能随意修改,这种设计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学生在做完实验之后,互相抄袭实验报告,也减少了学生的工作量,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了评价的信度。

5 实验教学的修改、效果的评价

虽然将这一环节放在了最后,但是并不意味着评价是在教学之后进行的,而是始终贯穿于实验教学过程的始终,是检查、总结和指导教学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依据,它的科学性、导向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更是实验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保障[7]。

为了更好地进行评价我们设计了两种类型的虚拟实验:一种用于让学生反复操作,培养能力;另外一种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将相关要考查的知识、实验技能一一做了统计,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考查方法。当学生完成实验之后,相应的实验时间、说明,填写的实验现象、方程式等会在实验报告中自动生成,并且客观选择试题的得分也是自动生成的,一些主观性试题答案则呈灰色显示,教师在调取实验报告时只需批阅主观性试题部分并给出相应的分值,最后按“提交”按钮,系统会自动统计得分,并给出相应的反馈提示,如:学生的哪些知识技能比较薄弱,需要强化等。

五 整合应用的原则

1 依据实验目标、内容和类型

在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实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实验类型。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学生当前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确定实验教学的起点,明确学习者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行为能力,为选择以虚拟实验或真实实验为主提供操作依据。

2 依据教师能力和学习者特征

进行整合时,必须考虑到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比如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是整合成功与否的关键。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已经知道了多少,以便为后续如何整合、何时整合提供依据。

3 依据学校现有条件

在整合时,必须依据学校现有条件,即是否具备优质的教学资源。比如性能较好的计算机硬件、虚拟实验软件等,这些是整合所必需的物质基础。

4 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优势互补

进行整合时,应当首先明确虚拟实验和真实实验各自的优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扬长补短、优势互补。以上是笔者在研究基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整合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一些看法,并对于为什么整合、整合什么、何时整合、如何整合等问题,给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以期能为初中实验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OL].

[2] 何秀全,韩耀军.整合资源构建“虚实结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室[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9):143-145.

[3] 李升源,刘宏,周克良,肖发远,黄朝志.电工电子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互补性[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4): 74-76.

[4] 丁美荣,柴少明.基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7):99-102.

[5]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5-196.

[6]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2-55.

[7] 王后雄.新理念化学教学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42-245.

Further Discussion of Integration of Both Virtual Experiment and True Experiment

―The Case of ‘To Produce Hydrogen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Laboratory ’in the Chemistry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ZHANG Xue-jun WANG A-xi

(The Colleg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Gansu 730070,China)

Abstract:The thesis firstly analy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then proposes the general integration mode of virtual experiment and true experiment in the proces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and the case about the model applied to chem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Finally some application principles of integration are proposed.

Keywords: virtual experiment; true experiment; integratio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第6篇:初中劳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改革 创新 电教

从素质教育的层面讲,音乐艺术本身的知识就是人文学科知识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应该成为青少年知识储备体系中的一部分。整合相同艺术形式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教学,让学生在乐声中了解和认知音乐基础知识、基本常识,是提高学生音乐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初中音乐欣赏教材,基本上还是相同艺术形式的专题性音乐欣赏,而且横向上系统地整合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例如:音乐与戏剧、音乐与舞蹈(歌、舞剧音乐)等,这种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结合,不但很好地让学生学习了音乐知识,而且还全面地了解了与音乐艺术密切相连的其他艺术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教师创设的问题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进一步丰富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如设备、环境等),使得音乐教学长期停留在欣赏阶段,即使具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想把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到创作范畴,拓展教学内容,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对于不会使用乐器演奏的学生来说,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很难把他们创作的作品原汁原味的表现出来,毕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形式,运用音乐创作工具就可直接进行创作并演奏,这就为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基础。

电子琴这种现代乐器是高新科技在音乐领域的一个代表,是乐器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子琴起源于管风琴,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了更方便地演奏管风琴曲和模拟一些乐器而产生的。当时的样子也不是现在这样的。经过了七十年的发展变化成了现在的样子。对于我国来说,电子琴是一种舶来品,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电子琴是具备丰富多彩的、变化奇妙的包罗大自然音色和人类富于想像的梦幻音色,以及可控的不同的音响效果。

2.以情趣和能力为目标,关怀学生艺术潜能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对于初中生来说,参与课堂、走上讲台,让自我才华得到体现和认可是自我成功的表现,这种因心理满足而产生的内心愉悦是学习兴趣的最大源动力。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结合,是新教材人文理念的体现。初中音乐欣赏课堂的实践离不开一个“动”字,传统的音乐欣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和能力发展。所以教材中专题欣赏的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趣和能力。音乐与诗歌结合的专题欣赏,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去了解诗歌、朗诵诗歌、咏唱诗歌、表演诗歌。音乐与舞蹈结合的专题欣赏,教师就应该带学生走进舞蹈艺术的殿堂,听一听、看一看、跳一跳,感受一下音乐美、肢体美、韵律美和情感美。音乐与戏剧结合的专题欣赏,教师就该引领学生理解戏剧,在音乐素养、诗歌表演和舞蹈韵律的基础上学习表演和表现。学生只有参与了活动才真正获得音乐情感和美的体验,才真正从人文广义的角度了解音乐文化的内涵。设计一个活动内容,创设一种宽松情境,自然就给学生艺术潜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通过采用图画、幻灯、投影、录像、vcd、电脑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唱、奏、舞、演、说等活动展开二度、三度的创作来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音乐教学与其它科目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音乐学习更多的是依赖个人的情感悟性,这就要求音

第7篇:初中劳动教学设计范文

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瑞士人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获得操作体验。尤其在《工艺制作》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带好制作作品所需的合适工具,利用一些材料制作一些工艺品,学会一些简单工艺制作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只有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时,劳动技术课堂才能真正地生动活泼起来,才能富有成效。

例如在《工艺品项目的确定和设计》这部分内容中,要求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常用材料,如纸、纸板、竹、木、石、石膏、可塑泥、塑料、金属、织物、废弃物等进行工艺制作,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于是,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易拉罐工艺品的制作,从先画出若干张设计草图、确定设计草图,到最后的分工动手制作,有的小组制作了成小汽车,有小组制作成了带有装饰作用的笔筒,还有的小组制作成了机器人等。通过废旧易拉罐的工艺制作,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创新中优化课堂教学

一个良好的课堂可以让师生愉快地进行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不是就技术学技术,而是以完成一件制作、从事一个任务、形成一样产品、进行一项设计的项目形式展开。它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目标的统整,注重学生的劳动与技术能力与共通能力发展的统一。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既要体现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又要反映技术的静态结构和发展态势。教师要加强劳动教育在日常生活和日常学习活动中的有机渗透,充分利用一切有益起源,调动一切教育因素,提升劳动教育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强体、以劳益美、以劳创新的目的。

例如《工艺制作》课共16课时,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使用,但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实践活动时间。教师可以文字、图片、作业、实验等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力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趣味性强。并且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通过查找信息、观察、研究、调查、实验等方式,获取工艺制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三、在资源整合中突出合作和探究

生本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属性特点就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小组合作的模式也非常适合劳技课的特点。劳动与技术课程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同时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和循序渐进性。因此,教师要加强劳动与技术学习领域内各科目、各项目、各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统整,构建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符合技术特性、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体系。就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来说,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学习手段,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观,能有效促进劳技课程与信息、研学领域的整合、联动。

第8篇:初中劳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措施;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急需期待解决的。基础教育纲要中指出:教育教学必须增强其实效性、有效性。这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教师实践探索的主要方向。笔者粗浅的认为,要想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教师就必须务实地做好最起码的各项教学工作,汲取并采取先进的教学策略来优化课堂教学。本文笔者就增强初中语文教学实效性,谈谈自己的粗浅做法:

一、精细化备课,保障课堂的实效性

要想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首要条件就是备课必须有效,实施精致化备课。我们的教学是为了每个孩子都能有所获、有所进步,因此在备课时,我们除了备好常规的事项外,关键是要做好“因材施备”的工作。因为同样的课文,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必然不同,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应了解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同时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对文字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并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做好各种预设和生成的应对准备,尤其是如何随机应变的处理一些“意外惊喜”等等。

二、坚持要求师生共同做好预习工作,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未卜先知”是圣人,此类人“微乎其微”。所以,对于我们师生来说,在平时的教和学中,就必须做好相应的“提前量”,即预习工作,在导学时“打有准备之仗”。对此,一是教师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二是教师应针对导学的课文,模仿“洋思模式”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比如熟读、朗读课文等;三是有布置必有检查,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三、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多元环境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说明兴趣在推动人出色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教学《春》这篇写景散文时,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彩色笔在纸片上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悟,分组绘制“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并教给学生使用投影仪的基本方法,由小组派代表当场放映“作品”,进行交流、评判。再让他们学习朱自清老先生笔下的“春”和他们所描绘的“春”的区别,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开展多种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展示和提升

开展多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全员和全程参与,对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因人因地制宜,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进行重设,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新颖的教学活动,促进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如课前交流、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排演课本剧、角色朗读等。

四、布置多元作业,延续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可布置适当适量的、学生也乐于接受的作业,从而有效地巩固学生在课中的习得。

如果课后教师不布置适当的作业,让他们来“温故”,学生的习得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布置多元化的作业,如学完朱自清的《春》一文后,教师可布置这样的作业:可以配乐朗诵录入磁带,要求学生仿写最后三段的句式,积累描写春天的诗歌,朗读《春》并与《匆匆》的语言特点作比较。通过这样多元化的作业,既可以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又能拓展学生语文思维训练的外延。同时,教师通过留给学生新颖多元的,学生也乐意完成的作业,这样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就会比较高,通过这种多元的作业还可让学生在审美熏陶中展现个性,在欢愉的情绪下实现语文能力素养的良性发展。

五、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第9篇:初中劳动教学设计范文

一年级劳技教学计划 篇【1】

一、学期教学总体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高尚品质。

3、提高学生对劳动生活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4、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册劳动课共15课,内容包括“十字绣”、“种植”、“雕刻”、“饮食制作”,十字绣主要内容是十字绣的基本功和练习绣梅花;种植主要内容包括番茄的育苗、移植、管理保鲜与加工;雕刻主要包括果皮、萝卜、肥皂的雕刻和橡皮印章的雕刻;饮食制作主要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菜的制作方法。这些内容不仅注意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四年级学生整体素质不错。但思想较浮躁,大多数同学热爱劳动,有部分来自农村,他们有一定的劳动技能,爱劳动,能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手工制作能力比较强。但部分学生劳动积极性不强,劳动技能不高,极个别学生劳动态度不端正,对他们应加强指导和教育。 四、主要措施: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通过了解,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好的思想教育,告诉他们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最光荣的,讲一些热爱劳动的小故事,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认真钻研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劳动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备好每一节课。

3、积极进行劳动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劳动课的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和各

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方法,学会总结规律,在学生掌握了简单劳动方法的同时,学会创新,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技能,陶冶了品德。

4、改革劳动课的评价制度

改变过去单一的理论测试的评价制度。本学期要从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劳动。①平时的劳动(如值日、义务劳动)②对待劳动课的态度③家务劳动。即:一方面从学生平时的值日,义务劳动等情况,评出等级;第二方面从学生在劳动课各方面的表现评出等级;三从家长反映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评出等级,最后进行综合评定,这样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

5、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

6、经常带领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竞争的实践能力。

总之,在本学期教学中,要以以上的总体计划来完成劳动课的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一年级劳技教学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初中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施要注重体现基本课程基本理念,体现“全体性、综合性、科学性、实效性”原则。正确认识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是为与之衔接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打基础的必修课程,是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实施中,要明确初中劳动技术课程具有为高中阶段通用技术打基础的通识教育意义,教学中应努力提高学生的基础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注重技术思想和方法以及符合时代需要并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发展学生技术实践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批判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创造潜能、批判性思维得到有效开发,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依据

以“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作为劳动技术课程基本目标,以九年义务教育《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为教学依据,以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作为参考。

劳动技术课程课时安排应依据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来安排,满足7到9年级劳动技术课程100课时的要求。以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劳动

技术》作为主要参考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在课程实施中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突出学校特色。

三、教学要求

1. 认真学习研究《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和《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理解初中阶段劳动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明确初中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注意融合与协调,努力实现三者的统一。注重学生在技术理解、技术实践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经历和基础奠定。

2. 认真备课,仔细研究和设计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校特点,选择适合的技术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指导,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3. 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倡导多元化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技术教学中单纯的技能培训模式,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考虑学生差异,选择模仿、合作和研究等不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互动、谋求共同发展。

4. 遵循发展性评价理念。评价中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

结合,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评价要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劳动态度与技术实践能力。评价方法注重多样化,将作品评价、访谈评价、书面测试、技术活动报告等多种方式结合,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程度,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反思。

5. 增强科研意识,开展课题研究。以“初中劳动技术教师技术素养提升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为契机,引领劳动技术教师从自身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寻求提升技术素养的方法;以劳动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现象研究为核心,推动劳动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6. 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立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研讨、听评课、课题研究、专题讲座、技能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强本课程教学研究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加强校际之间劳动技术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分享经验,提高教学能力。

7. 固化教学成果。重视经验、成果、案例等积累,将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提炼,汇总成教学设计、活动案例、论文、研究报告等,同时将学生和教师作品进行整理。

四、教研活动

1. 研读本学期教学计划和要求。

2. 组织教材教法分析、研究课、专题讲座活动。

3. 组织木工、电子传统工艺技能培训。

4. 组织青年教师说课基本功交流与研讨。

5. 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劳动技术教师研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