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职统计学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统计教学 高职学生 改革
市场经济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目标由理论型转向实践型、单一性型转向复合型应用人才。高职学院《统计学》教学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课程改革探索如下:
一、《统计学》课程改革探索
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课程进行改革,本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是基于统计员工作岗位的项目教学,旨在培养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1.培养目标的改革。《统计学》培养目标本课程应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教学设计依据,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教学创新平台,以服务区域经济为课程建设宗旨,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并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具体目标为:
(1)知识目标:具有统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有熟练运用统计知识的基础知识;具有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2)能力目标:能树立统计基础知识的新观念;能使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团队意识和强烈的事业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教学方法的改革。本课程以“工作过程导向”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为主线的融合多种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如我院统计学课程是基于统计调查员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同时采用项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整本书知识点采用一个大项目为案例进行教学。如我们以《关于高职学生就业现状与分析》调查报告为背景,课本知识可以看作一个工作过程。教学内容实设计从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Excel表5个模块来进行,进行情景设计,而且前4个模块正好是统计工作的4个步骤。知识得到整合,知识“框架“形成;使学生每学习一点新知识,都能融入这儿框架当中,在加上运用大量的案例进行教学,案例教学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3.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教师应改变过去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传统教法,变成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方法。具体可进行以下操作。
(1)教师提出问题。比如讲问卷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设计简单问卷,学生自己研究自己设计,出现的问题可以讨论、查询或向教师请教。(2)教师指导阶段。学生完成自学后,要求学生进行展示,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如某组学生设计问题:你的父母职业?问题没法回答。教师针对经常出现错的地方教师要重点讲,对于难点教师要反复讲,直到学生真正掌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变主体,教师变主导。指导学生对所要求掌握的东西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完整的概念。(3)总结梳理。对本节内容进行学习后,教师对小节要进行总结,章节进行整合,与工作过程融合,继续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4)布置课下预习和实践活动,进入下一节课程学习,如此反复,知识日积月累,学生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
4.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强教学实践环节。《统计学》课程高职学院经济类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运用统计方法进行调查分析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需要通过具体社会实践,同学们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
教学内容改革,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内容设置是按调查员工作设置,课本知识可以看作一个工作过程。教学内容实设计从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Excel表5个模块来进行,进行情景设计。
增强教学实践环节。对于统计课程大多院校课时40、54、或60课时不等。仅靠课内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环节。所以教师应上课期间布置作业,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践。如上完统计调查这一章,布置学生针对每组课题,课下搜集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比如可组织学生实地调查搜集一手资料实地观察超市商品陈列,顾客衣者打扮,或者让学生亲自设计问卷,再进行调查。从选题方案设计,问卷设计、实地调查、到资料的汇总整理等,小组分工合作、人人参与、共同完成。不仅提高了设计问卷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针对每组研究课题进行二手资料调查,比如网上搜所引擎的使用,校内网站科研网的利用,图书馆有关图书的查找等。增强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科学研究能力。。
二、对高职学院的建议
1.加大校内实训投入。为了巩固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真正提高,高职学院应改革教学手段,以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平台,如校内如微机室,统计模拟室等。指导学生完成各项任务的工具,如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等,都离不开计算机。如我校建立计算机实训室,对学生免费开放。学生通过模拟实训,如统计工作过程,这就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实训活动,从二手资料的收集、统计问卷的整理、数据的统计分析、统计调查报告的形成等。使学生真正体验体验了社会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统计学 项目教学法 高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Project Teaching Implemented in
Vocational Statistical Basic Courses
LIU Yinfang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angjiakou Educational College, Zhangjiakou, He'nan 075000)
Abstract Project teaching, it is a form of teaching through "project". The ne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tatistical foundation cours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process and significance are discussed, and strive to improve statistics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ocus on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job vocational ability.
Key words statistical; project teach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①高职统计学课程的项目教学法是指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以项目小组为单位通过自行组织或参与社会组织的方式,共同探讨,选取社会热点问题作为项目课题,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组织实战演练,以培养高职学生熟练掌握统计岗位技能的教学方法。②
1 高职院校统计学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1.1 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掌握并运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可是,目前许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体会到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统计学知识很难完全直接运用到他们的工作中,主要原因即为传统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管理类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说,更应该注重其实践性教学,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中应得到广泛应用。
1.2 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统计学课程枯燥,概念多、公式多、考试合格率低、统计岗位技能实践训练缺失。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在统计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不断探索,并总结出一系列既具有创新观念,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由教师出问题,学生做开放式回答,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放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内容,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或引导学生思考的“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的“多媒体教学法”;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采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实施“项目实战”,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统计岗位技能的“项目教学法”。③
在这些教学法中,“开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是针对消化、理解、掌握统计基本知识而使用的教学方法,但为实现学生掌握并运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更需要应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
2 统计学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2.1 确定项目小组
统计学任课教师应组织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讨论分组,要求4~5人为一组,自行分工,成立组织以进行管理,并选出各小组组长。
2.2 确定实施项目目的
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项目调查。目的是通过组织社会调查,使学生掌握统计调查工作方法和步骤。
2.3 确定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 (下转第62页)(上接第38页)
结合第二章统计调查教学内容,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授集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确定其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具体内容包括: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可以将化妆品消费情况、图书馆使用情况、书籍购买阅读情况、大学生消费水平情况、手机使用情况、环保情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等问题,确立为调查项目课题,然后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项目调查。各组开始自己动手实施计划,老师参与其中。刚开始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对于少数人提出的简单问题个别进行辅导,并注意收集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问题,然后集中进行讲授。
2.4 项目资料整理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对搜集到的资料,运用统计分组等方法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5 编写项目调查报告
将统计整理后的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调查报告。
2.6 检查评估完成情况
当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各小组组长向全班汇报对自己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二是班内其他小组对该组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出成绩,更是为了改良项目,以便应用。
3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在以上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1)以“项目实战”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完成统计调查报告的质量,综合评定“项目教学”成绩。由于“项目教学”成绩是统计学综合成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所以可以减轻期末考核的压力。(2)要完成调查报告,学生需要将其所需过的统计知识融会贯通,并亲自走向社会,搜集原始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能动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巩固原来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探索寻找出新的方法,并达到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注释
① 刘雅漫.新编统计学基础[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生物统计;教学改革;农业类高职高专院校
中国分类号:H191
生物统计学是畜牧兽医等农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其理论比较深奥难懂,对数学知识的要求也较高,而高职高专的生源质量决定了学生对其很难产生兴趣。为满足现代农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成为目前农业高职高专生物统计学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 农业类高职高专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分析
1.改革教学模式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由传统的“理论(70%)+实训(30%)”教学模式向理实一体化教学转变,可大幅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强化训练相关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的教学流程,让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关案例从学生历年的毕业论文中选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减少教学时间,可以由现在的45学时压缩至30-40学时,减轻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业负担。
2.革新教学内容
生物统计学内容繁杂,原理和公式都很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难以系统地掌握。农业类高职高专学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所以如果不对相关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精简和弱化,学生会陷入本末倒置,对于这些原理和公式的应用不能充分掌握和了解,进而限制学生在学习实践和今后的工作和科研中不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改革,精简原理,弱化公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相关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能学习到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
3.改变教学重点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关的统计原理和公式作为讲解的重点,不仅学生在吸收和理解上会存在障碍,同时从实用价值来说同样也无太多必要性。因此,改变过去教学中只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推导,转变为着重讲解统计方法适用的条件,统计结果的判断和选择,具体实践案例的分析和阐述,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加强数据分析的专业解释和剖析。例如在卡方检验中注重讲解卡方公式和矫正公式各自适用的条件,在df=1的独立性检验案例中,比较Pearson卡方和连续性矫正的卡方值的差异,根据原理分析选择矫正卡方值的原因,突出专业知识对统计结果判断和选择的指导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革新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与之配套的教学方法构建上。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得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生物统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是在机房进行教学活动,相应的软硬件必需满足教学的需求。视频监控软件iVMS可以帮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使学生专心参与教学活动。局域网授课软件Topdomain可以将课件和操作演示直接呈现在每一位学生的电脑屏幕上,吸引学生专注教学内容;另外授课软件可以将数据文件直接分发给每一位学生,节约了输入数据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往届学生的就业状况以及本校的专业特色来开发校本教材,编写一本适合本校特色的生物统计学教材,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与实践接轨。“飞鼠”鼠标的使用让教师可以脱离讲台,融入到学生中来,让“教与学”转变为“一起学”,加强师生互动,及时获得教学信息反馈。
2. 采用实践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要和教学模式相适应,改变以往的开卷笔试考核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采用实践考核,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真实反映学生应用能力的水平。以2-3人的小组为单位,制作课程教学PPT或统计分析软件教学视频,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联系相关专业合作企业提供生产实践中的实际数据,提供数据分析等技术服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其他专业教师合作,设计相应的试验方案、分析处理试验结果,带领综合评分较高的小组为其他专业的学生举办讲座,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3.培养兴趣,鼓励自学
生物统计涉及的分析方法众多,相应的统计软件功能也很强大,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全部系统的学习。因此,生物统计课程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三、结语
农业类高职高专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是一个教学与实际不断融合的过程,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获得反馈信息,促进教学相长,适时调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昆太,程新.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3(14):93-94.
[2] 马相如,冯亮,顾延生.信息时代高等院校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2):158-159.
[3] 徐向华,刘翠英,李仁英等.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3(12): 5618-5619,5621.
[4] 袁文业,彭惠茹,张洪亮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及实践效果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04):478-482.
[5] 张以忠,邓琳琼.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86-88.
[6] 杜瑞卿,杨建伟.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02):26,28.
[7] 王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构建第二课堂教学体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79.
关键词:统计课;教学;有效性
统计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一门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及统筹兼顾的综合能力。因此,统计课的教学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有关专业课的学习及走向社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提高统计课教学的有效性,将统计课的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基础知识课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以下是我对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见解。
一、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统计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并且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反思、批判,一步一步得到提升。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众所周知,职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及文化水平都参差不齐,统计基础知识又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且该学科各章节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前面知识掌握得是否扎实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章节的学习。所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好学、会学、乐学,最终提升学习统计专业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转变传统备课理念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重要保证
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的,这势必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备课时必须提前了解分析学情,因为只有了解学生认知特点,才能从德育、知识、技能等方面来阐述教与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备课时,要想办法先让学生重新认识甚至喜欢这门课。可以搜集统计重要性的案例,如,用一副为常人所乐道的对联来阐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还可以搜集一些统计学的故事,让学生喜欢上统计,如,护理学的创始人、著名统计学家南丁格尔的故事,“若想了解上帝在想什么,我们就必须学统计,因为统计学就是在量测他的旨意。”莱布尼兹的故事,“音乐是人类灵魂从计数中感受到而没有意识到这是计数的那种快乐”。诚然,小到居家生活,大到国情国力,都离不开统计。家庭生活,包里有多少钱,缸里育多少米;企业的生产、销售等都离不开微观统计。一个地区,有多少城市和农村人口,就业率多少,多少人均收入,价格水平多高;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多少,财政实力如何,能源供给,外汇储备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宏观统计。可以说,统计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国民经济的每一个行业,重要性非同寻常,等等。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备出学生喜欢的课,否则课堂讲解、讨论都很可能难以落实。即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有时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进行教学反思,写出自己课堂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误体会。这样准备的课既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学生喜欢的,一定也是能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
2.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强烈的兴趣时,不用老师教,他也会自己去学,不懂会去查、去问。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知识的来源。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讲究方式方法,创设情境就是方式之一。这样通过巧设情境,学生会愉快地就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不但与学习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教学结构或者说教学环节组织得严密与否有很大关系。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不断地纳入新鲜的学情、灵活的因素。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发展,课堂教学自然是在有效中进行的。当然,课堂教学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时都处于发展变化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地调整、丰富和更新,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创造一个灵活、充满活力的课堂,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灵感,让课堂紧紧围绕预设的目标发展。
3.关注学习过程、加强学法指导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如何发挥学生统计课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统计课程的学习中有章可循,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及规律性,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承载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学习的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来。要做到这点,一是要尊重学生人格,二是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最终,多数学生不但会计算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等指标,基础好的学生还能够明白时间数列的速度分析就是动态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具体应用。这样,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明显提高。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教学的共同追求,也是教师必备的教学观念,统计课教学的有效性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得,让每一位学生增值,使他们真正成为既懂理论又善实践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068-02
五年制高职,即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或分段教学的高等职业教育;前三年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后两年纳入高等教育管理范畴;对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中等职业学校联合进行分段培养,后两年高职教育阶段则必须在高等学校举办。
五年制高职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学生及其家庭投入的教育成本较低,而教育效益和回报较高。它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统筹安排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五年时间里,既保证了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要求,又达到了国际上培养同类人才专业技术课程有效学时三年以上的要求。在专业设置上,它包括了以经济与社会需求为导向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精密模具制造、电子商务、汽车营销与售后服务及旅游管理等,充分体现适用、新兴、现代、复合等特征,密切贴切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深受社会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早已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基本工具,能帮助人们解决很多实际的、困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应用,已成为现代每个人的必修课程之一。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计算机技术的入门,是当代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五年制高职学校中也不例外。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等办公软件和Internet应用等。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应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是所有计算机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在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第一年,学生均为初中毕业生,对五年制高职的教学模式还不熟悉。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接下来就结合本人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况。
一 讲授式教学法
讲授式教学法是最古老且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以老师讲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虽然在当前新课程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同时,讲授法已被许多人所唾弃,但讲授式教学法也有它优越的一面。教师的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形象、浅显通俗。因此,我在教学中仍会采用讲授式教学法,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数制及其转换”这一知识点时,在仔细讲解转换方法的同时并借助粉笔和黑板,清晰地写下每一个转换步骤,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
二 演示教学法
演示教学法,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并借助具体生动的媒体作为知识的载体辅助教学,以达到抽象知识的具体化、枯燥知识的生动化等目的,其主要特点是直观性和生动性。许多有关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如果仅凭教师的口述,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如对于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这一部分,我在教学中多采用的是演示法进行。通过展示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图片或相关的动画,不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鲜明的知识表象,还可以培养他们观察演示与操作过程的技能。
三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将课程内容拆解为一个个具有实用性、趣味性且难易适度的“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体与主动建构者,这要求教师由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帮助者和促进者。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Internet应用”这一章内容深受学生的喜爱,因为此章节需要上网,学生可以顺便网上冲浪。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实施教学,提醒学生若要上网首先需要完成任务。教学中,我设置了“IP地址学习”、“电子邮件应用”、“即时通信软件QQ的使用”等任务,让学生要想上网冲浪,必须先要学会IP地址的设置,而且要求上机课的作业需通过电子邮件或QQ传输,以此来激励学生学会电子邮件或QQ应用等内容。
四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将知识与技能分解、融合到具体的项目中,设计项目教学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或团队合作的方式围绕各项目进行活动、讨论、学习、操作、实施,最后共同完成项目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目的性较强。这种方法需要相应的激励、监督、评价机制,适用于综合性练习的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等内容,通常可采用项目教学法。例如:“设计制作电子小报”这一项目,让学生明确主题后,思考制作方案,然后把他们欠缺的地方提出来。实施过程中,多表扬学生的突出事件,对学生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予以指导。同样对于“电子表格”内容的学习,我会设置像“某公司生产情况统计与分析”这样的项目,不仅让学生学会表格的基本操作、数据计算与分析,还要能够掌握图表的应用以及表格的联动等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Word”、“Excel”和“Powerpoint”是常用的三种办公软件,因此也是本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其中,演示文稿正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汇报、企业宣传、产品推介、婚礼庆典、项目竞标、管理咨询等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在教学演示文稿Powerpoint的内容时,我设置的项目是“办公软件学习小结”,让学生将“Word”、“Excel”的学习情况在Powerpoint中设计并制作成演示文稿,然后再进行汇报。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办公软件的使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分析和上台演讲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以上就是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当然,教学方法远不止这些,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其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成为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过硬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旭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蒋红.建构主义在五年制高职高职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为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可以通过学讲计划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一、转变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讲”的勇气
学讲工程不仅要求学生要学到语文知识,更强调学生要能够在“讲”的过程中有效的学习语文知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教学地位,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相反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多学生都会把教师看作是学习的压迫者,长此以往,“讲”的耐性便会被逐渐的淡化,更别提学讲工程的正常实施了。教师要想打破师生之间这种不健康的关系,就要从根源出发,并通过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讨论和解决。
首先,教师要彻底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变“教师讲”为“学生讲”;变“要我讲”为“我要讲”。一旦教师走出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便会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其次,教师要学会做学生的朋友。比如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谈谈心,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和挫折,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的认可教师这个朋友,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无话不谈的对象。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刻意的降低自身的姿态。不要以一副师道尊严的态度来对待学生。教师应该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来肯定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让学生放下戒心,从而保证学讲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巧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讲”的媒介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教师传道授业的课堂,更是师生之间沟通的课堂,而多媒体恰好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最佳桥梁。很多教师把阅读教学当成了勉为其难的苦差事,他们总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机械的向学生灌输所要讲解的内容,却忽视了学生最真实的感受,此种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多媒体来扩充语文教材有限的阅读素材;利用多媒体来改变枯燥的阅读形式;利用多媒体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讲”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上面存在很大问题的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缺少独立的思考环节。很多学生在遇到了某个问题之后,潜意识会告诉他不需要自己思考,教师会告诉自己正确的答案,这是教师教学的失职,也是学习的纰漏。比如在学习《桥之美》时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桥的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通常学生都会象征性的阅读一下课本或者是象征性的找到一些关联的语句,但是不会主动去归纳和思考最完善的答案。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妨将课文中的关联段落放到多媒体上,以此来集中学生的阅读注意力,并让学生上台标注出重点的词汇和语句,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最佳的答案。即使最终学生思考出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有所出入,教师也不要及时的将正确答案公布给学生,而应该一步步的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找到准确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养成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一旦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那么他在学习上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问,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勇敢的说出自己的疑问,只有这样学生和教师才能共同努力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所有问题,学生提出一个个问题的过程即是思考和解决的过程。
三、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讲”的平台
开放的教学模式包括小组合作与讨论、辩论赛、课题研讨等形式,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形式或者是综合多种形式来进行阅读的教学。比如在欣赏《奇妙的克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不同的观点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以辩论的形式开展教学;在学习《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况自行准备演讲的题材,然后在班级里进行演讲活动;在学习《谈生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和讨论的形式进行新课的阅读教学。
无论教师开展何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其根本就是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开口讲,做到思维与信息交流的最大化。这样,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不但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分享他人不一样的看法和建议,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不断的稳固学习到的阅读知识,不断的打破思维的界限,扩充新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要在一旁进行积极的评价活动。对于学生的阅读成果,教师要给予正面的评价和鼓励;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教师要在引导的基础上加以真诚的信任和鼓励,让学生明白无论自己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否、讲的成效如何,教师永远是自己最真诚的支持者。
关键词:学籍管理工作;教务管理系统平台;电子学籍档案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023-03
一、学籍管理工作的内容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细而杂的工作,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极其认真,学籍管理是学校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和教风的重要保障,对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籍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新生到校资格审查、学生报名后学籍电子注册、学籍异动、学年电子注册及校对、课程考试和成绩管理、学生信息异动、毕业资格审核、毕业生图像信息采集、学历电子注册等。对于已经达到学籍管理工作要求的学生,准予毕业;反之,没有达到学籍管理要求的学生,对其进行留级、退学或不授予毕业证书等处理。
二、教务系统管理平台下的学籍管理工作的内容
熟悉学籍管理工作的内容后,再利用教务系统管理平台来规划设计适合自己的学籍管理工作平台。
1.教务管理系统平台是辅助高职教务处完成日常工作的数据库管理和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务维护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的设计大大减少了教务工作人员繁重的教务工作压力,减少了因人为因素出错的情况,提高了教务工作效率和质量,并使大量数据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和长期保存,还提供了快速检索、打印的功能,以及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为学校教学和骨干校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和客观保证。
2.对教务管理系统中学籍管理模块功能的分析,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籍管理工作。学籍管理是整个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和基础。电子学籍文件的每一项工作都涉及学生。如,有学籍在校生管理就包括学生入学注册、学籍异动、学生分班、学号编排、考试信息等,因此设计学籍管理模块是教务管理系统中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更好的管理学生在校的所有档案数据,重点完成学生的学籍管理及统计工作。学籍管理数据包括学生综合情况、成绩、毕业审批、查询分析等(如图1),还可以更新、替换、升级教务系统中的学籍管理模块和数据,学籍管理系统模块的使用权限在学籍科和各学院教务科、学生科。
三、在教务系统管理平台下管理学籍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各学校学生基数增加,很多高职院校在校生已达2万人左右,就业压力也随着变大。职业教育要求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是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完成就业率,为了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多元化办学模式,这样带来的就是课程更新快,考试方式、成绩设置灵活,学籍管理工作也需要灵活多变,学籍管理工作有了压力,传统的学籍管理方法就很难适应现代的职业教育,学籍管理过程及结果的正确性、公正性、合理性、实效性很难保证,因此很多高职学院都需要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平台来管理学籍工作。
1.学生从进入学校到毕业,会产生很多真实的、有价值的学籍文件,统计数据量相当大,要把这些材料管理的有条有序有很大的难度。学生各类的学籍文件是分层管理的,部门多,人员复杂,查询学生学籍材料是手工的单一的文件,文件无法共享,文件存在不真实或造成有些数据丢失,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采用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并存,双重保险,也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人员频繁变动交接中存在的问题。教务系统平台是改善当前学籍管理工作的最好管理方式,使学籍管理文件系统化,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
2.高职学院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企业用人要求,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经常变动,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改革、考试的改革、教材的调整等,这些灵活多样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方便了。最后把这些问题都交给教务和学籍管理部门,会使学籍管理压力大,如:出现了学分替换成绩问题、专业课程名称不符、专业选修课程调整、公共选修未选或用其他课程代替等,结果是学籍异动频繁、成绩修改补录频繁、班级名称和人数随意变化,这样用传统的学籍管理工作模式很难实施。
3.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学籍管理模块实现了数据集中管理,数据共享,保障了数据的一致性。学籍管理模块生成的数字文件不同于纸质档案,载体形式灵活多样化,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搜索学生学籍的相关信息,很快就会得到相关的资料,可以轻松实现查找、检索、组合、保存、打印等功能。
四、教务管理系统下的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学籍文件是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一个系统真实记录,和工厂里生产的产品一样,离不开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的辛勤付出,而学院里记录这些真实信息的就是辛勤劳动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学生在校的整个过程就形成了学籍档案、成绩档案、毕业鉴定档案等,是高职学籍文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的质量依据。教务管理系统里的学籍管理模块包括学籍异动、成绩管理、毕业审核等,这给高职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方便,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是继续采用手动、纸质学籍管理工作模式还是利用录入、电子管理模式呢?下面就以学籍管理工作中的学生学籍卡片和学生成绩为例来谈一谈。
学籍卡片和成绩单是学籍管理面临的主要电子学籍管理工作,学籍卡片是学生到学校后由学生本人在教务系统平台上填写的个人身份信息登记,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通信地址、政治面貌、家庭成员、毕业中学等个人基本信息资料,还有操行评语、学籍变动等内容,成绩单是学生在校课程学习、校外企业实习情况的真实记录,是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生能否按时毕业,学生成绩是否合格是很重要的衡量指标。以上的两种文件将相伴学生一生,是联系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反映学生最原始、最基础、最真实的在校记录。
1.平时在教务管理系统平台中学籍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1)在系统中填写学籍卡片时学生填写不认真,不及时,通知不到位;(2)在系统中打印纸质学籍卡片和成绩单工作量大,设备缺乏;(3)成绩录入时教师不认真,课程成绩不提交,出现“判分不准”、“录入不细”、“把关不严”等问题;(4)毕业成绩审核时数据量大,难度大,并且毕业审核中发现学生成绩错误、漏登、课程比例不对、课程未选、教学计划录入时学分错误等。
2.为解决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教务管理系统平台,适应现代的学籍管理工作模式,改进适合自己的学籍管理系统模块。
(1)按照培养需求,建立和完善教务管理系统为基础的学籍管理工作制度,保证学籍管理工作正常运行。不断完善教务管理系统平台,严把学生入学基本信息数据关口,提高学籍管理前提工作的准确性,从而规范学籍文件管理工作。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生学业成绩管理细则》、《学生成绩补录规定》、《学分转换与认定细则》、《学生学籍异动情况汇部表》、《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电子学籍卡片填写制度》、《关于学生毕业证书办理规定》等各项制度,使学籍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2)在教务平台上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必须加强与各学院、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由于学生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在校期间要由多个部门来管理,因此学籍管理工作是处于各个部门的汇合处,只能理顺、理清各个部门的责任。针对学籍卡片和成绩录入的不及时、不准确,把学籍卡片填写情况和学生成绩录入情况纳入常规教学检查中,让各个职能部门和学院高度重视学籍管理工作。教务系统中学籍管理模块可考虑学籍电子数据共享功能,做到各学院、各职能部门数据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籍工作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3)通过教学管理系统、校园网、校报等多种途径宣传学籍管理工作。鼓励学生参与学籍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及各二级学院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宣传学籍管理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尽快让学生熟悉学校的各类学籍管理制度,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籍状态,让学生入学就能明确学籍管理的重要性,定期为学生讲解有关学籍的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工作几乎没有容错空间,在教务系统管理平台下的学籍管理工作更加透明,定性更加准确,必须要有严谨、明晰的操作程序作为保证。如:补考后经过各学院甄别,学生不及格门次大于等于5门予以留级,大于等于8门予以退学。补考、毕业前清考必须在教务管理系统上确认,经过学生本人确认后才能考试,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及格成绩,减少了补考、清考工作的盲目性,解决了过去无法统计补考和清考参加考试人数的问题。最后,毕业资格审核环节,学生课程成绩和学分必须全部合格才能通过毕业审核。通过教务系统管理平台,开通学籍查询、成绩查询,方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籍状态和成绩。
(4)注重人员和管理设施的配备。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人员应稳定、专职,并能运用教务系统管理平台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学院应增加资金投入,配备管理设施,如打印机、电脑、光盘和移动存贮设备等,能解决电子信息数据导入、导出或打印成册,并将纸质数据和电子数据永久储存。
3.以教务管理系统平台为基础建立及管理动态的电子学籍档案。电子数据是高职院校学籍档案发展的必须趋势,应加快高职院校档案部门的电子信息管理建设,应重新建立完善归档管理程序和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工作。目前学籍管理工作的学籍数据除了传统纸质与电子数据文献以外,还包括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庞大电子数据。电子学籍文件与传统的档案文件相比发生了变化,载体的形式也灵活、多样化了,储存信息的载体不仅仅是纸质载体,同时光盘、移动硬盘、U盘,大量的电子数据资源的保存,给传统的管理模式带来了冲击,如何保存这些宝贵的电子数据档案,如何进一步完善和促进教务管理系统中的电子资源数据的更新和发展,这也是目前学籍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共同研究的课题。
(1)电子学籍档案的内容。学生入学基本情况的新生入学登记表、学生学籍卡片、学生成绩总册、在校生名册、学生学籍变更材料(升级、留级、休学、转学、复学、退学等),这些信息都应录入电子学籍档案,这也是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模块的组成部分,是电子注册工作的依据。
(2)电子学籍档案的作用。①可查询在校生成绩及基本信息情况。为学校领导和教师提供学生成绩及基本信息的统计数据。②在校生和毕业生的成绩查询。③对学籍异动及学生情况的查询。通过学籍管理工作的维护,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档案信息的准确、完整。教务管理系统中电子学籍档案与学籍学历信息平台数据可链接共享,兼容后的数据可以网络查询和修改,强化了数据的准确性。学生毕业后可将每个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输出转交给档案管理部门保管。这些数据给学校教学检查、骨干校建设提供了价值参考。
(3)动态电子学籍档案的建立。根据电子学籍档案的内容和作用,以教务管理系统平台的数据结构为基础,设计学生动态学籍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建立学生电子学籍档案数据库。学生基本信息库的主要内容包括学号、高考考号、姓名、身份证号、性别、相片、政治面貌、身体状况、学院、班级、专业、家庭地址、家庭成员情况、主要学习经历、联系方式、学籍异动情况等,可通过以下步骤完成学生基本信息库的建立。①为了减少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可以直接利用招生录取库获取考生的电子信息,这样就免去了对考生档案的录入工作。②入学后组织学生在教务管理系统上的学籍信息平台上填写本人的学籍卡片信息,确认无误后再提交,而后将电子学籍卡片输出建立纸质文本学籍册。③采集学生电子相片,可利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的高考录取库中的图像信息,录取库中的图像信息是以高考考号命名的,将高考考号统一替换成学号,再把学生电子相片导入到教务管理系统中即可。同时,收集高考录取库中无图像信息的同学照片,采集电子相片并以学号命名,这样就使学生入学初的电子档案更加完整了。④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籍、成绩管理。运用教务系统管理中的学籍管理模块及时处理学籍异动,同时会自动更新学籍异动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学生成绩管理与学籍卡片系统兼容,使学生在校期间成绩与电子学籍档案相连接。⑤学生通过毕业审核后,经有关责任人确认无误后,将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输出形成原始文本档案与电子档案数据一同交给学校的档案管理部门。
4.确保电子学籍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学籍档案电子化必须考虑安全问题,可以在教务管理系统平台中的学籍管理模块中设置学籍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权限,采取分级分配管理权限的方式进行电子文件数据管理。权限可以分为高级管理员、一般管理员、普通教师和学生用户。如各学院教务科、学生科也分配相应的信息权限,有专人负责管理,可查看自己工作职能以内的信息,并负责管理各二级学院数据共享和安全;学生的权限是只能查看自己的学籍信息和成绩信息,他们均没有数据修改的权限,只有系统技术员和教务处高级管理人员才有权限修改数据,需要修改数据时,必须提交书面报告,经领导审核后才能修改。
参考文献:
[1]王颖.初探校内教务管理系统在学籍管理现代化建设中的技术问题[J].内蒙古电子学刊,2008,(4).
[2]徐日.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6).
[3]李怡.浅谈如何做好技工院校学籍管理工作[J].职业,2014,(29).
[4]佟嘉.高职高专院校学籍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
作者单位:473058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高血压性脑出血为临床常见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的特点,是一种残死率都很高的疾病,出血部位多位于基底节、内囊、丘脑、小脑、桥脑等。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时机来说,意见各不相同,有研究者认为出血急性期血肿尚不稳定,发生再出血的可能性较大,由于再出血是导致术后死亡或严重致残的主要因素,故不主张超早期手术。有研究者认为随着时间延长,继发性改变不断加重,故应尽早清除血肿,阻断血肿的原发性占位效应和继发性脑损伤。本文根据发病后7 h内进行手术为超早期来观察不同手术时机对患者预后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0年5月至2009年5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1例,以上患者均经CT确诊的自发性脑出血,部位均为幕上,出血量20~60 ml(按多田氏方程式计算);患者出血到手术时间均在72 h内。同时排除动脉瘤或者血管畸形而出血的患者,排除外伤性出血患者、排除幕下出血患者以及排除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其中33例患者在发病后7 h内进行手术,作为观察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为59.2±9.4岁,出血量为(46.3±10.4)ml,患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为(8.2±2.3)分。28例患者在发病的7~72 h内进行手术,作为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为(58.6±10.7)岁,出血量为(47.8±9.5)ml,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8.3±1.9)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量、GCS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均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首先CT确定血肿数量最多的层面,标记钻颅点测算穿刺点至血肿中心的距离,计算进针深度。成功钻取直径约2 cm的颅孔后,将带导引通条的引流管避开脑表面血管垂直脑表面刺入血肿腔内,尽量使针尖位于血肿中心。通过交替抽吸及注入生理盐水冲洗,直至冲洗液变淡后注入尿激酶1~2万U及2 ml生理盐水,闭管3 h后开放引流,首次抽出血肿量约40%~60%。次日再次行生理盐水冲洗血肿,注入尿激酶闭管3 h后开放,1次/d。对于血肿破入脑室的患者,则施行患侧脑室外引流。引流2~4 d复查CT,待血肿清除80%以上即可拔针。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其他内科治疗基本相同:都予以营养神经,脱水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以及消化道出血,适当控制血压,加强护理等处理。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后1个月,根据GOS量表评分评定近期疗效。优:评分为5分,恢复良好,能正常生活,有轻度神经障碍;良:评分为4分,中度病残,但生活能自理;中:评分为3分,重度病残,意识清楚,生活不能自理;差:评分为2分,植物生存状态;死亡:评分为1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率和构成比的比较用χ2检验,以a=0.05为检验水准,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评定结果
组别例数优良中差死亡优良率
观察组33101164263.6%
对照组2835116328.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尚无统一的、规范化的治疗细则及经典手术入路,多根据患者的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术前GCS等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本文采用的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技术,仅需局麻,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易掌握,创伤小,绝大多数患者均能耐受,手术时间短,不仅能及时解除血肿的占位效应,同时短期内清除血块释放的多种活性物质,减轻继发性脑损害,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尤其适宜高龄患者和那些出血部位深在,中等出血量的患者[1]。在本文中选择微创穿刺引流术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率很高。即使存活下来,生活质量也常不理想。常留下严重的残疾。而手术时机和方式选择则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过去争论较大,现在主张早期或者超早期进行手术越来越多。现在主张超早期进行手术主要是因为: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形成时,脑组织受到直接破坏。局部神经结构破坏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随着时间延长,继发性损害随之发生,主要是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和缺血,既有血脑屏障破坏引起的血管源性水肿,又有血浆成分和血细胞裂解产物对周围脑组织刺激产生的细胞毒性水肿,脑水肿形成后消退过程非常缓慢。研究表明脑出血发病20~30 min颅内血肿形成,出血常在1~2 h内达到高峰,一般3 h内血肿周围水肿尚未形成。6 h后周围脑组织开始出现坏死层,并逐渐扩展加重。研究表明,6 h内清除血肿是防止或减轻继发性神经细胞损害的最佳时间点,尽早清除血肿为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最大的机会,从而提高疗效和生存质量。超早期手术,脑水肿轻,脑压不太高,利于手术操作[3]。可以预防早期阶段血肿进一步扩大,减少脑组织损伤,减少形成脑疝机会[3]。
在本文中,发病后7 h内的超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显著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优良率显著高于发病后7 h以后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参 考 文 献
[1] 张红心,米建秋.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6例体会.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4):50-51.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定向;软通道;微创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出血发生在基底节区占60%~70%,其中以壳核出血最多见[1]。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高。由于HICH起病急,发展快,很快危及生命,只宜就地抢救,不宜转院治疗。目前,微创手术已成为治疗HICH的发展方向,我院在2011~2013年,采用软通道微创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 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59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偏瘫。出血部位:左侧35例,右侧24例,双侧1例;壳核20例,尾状核15例,外囊6例,内囊10例,丘脑4例,复合型5例,其中破入脑室者10例。术前GCS评分:3~5分10例,6~8分30例,9~12分20例。术前出血量:采用多田氏公式(π/6×长轴×短轴×层数)计算血肿量:30~50ml 22例,50~80ml 28例,>80ml 10例。手术时间:出血至手术时间24h 14例,大于24h与患者发病后至入院时间超过24h有关。10例术后有再出血:3例经过再次抽吸引流后病情好转,出血停止;5例再次行开颅血肿清除;2例放弃治疗出院。
1.2方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术前采用大连医科大学孙树杰教授的方体定位原理进行血肿中心靶点定位,确定额部及颞部穿刺点,并标出穿刺方向及深度。手术在局麻下进行,采用大连七颗星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定向颅钻进行颅骨钻孔,用专用引流管进行血肿穿刺,抽吸血肿量达1/2左右时停止抽吸。手术在CT监视下进行,及时复查头颅CT,了解血肿清除情况及引流管位置,视情况是否调整引流管位置,决定是否继续抽吸血肿或行液化引流。30~50ml者行单通道引流,50ml以上者行双通道引流。破入脑室者有脑脊液循环障碍行脑室外引流。
1.3结果 60例术后随访3~24月。依据日常生活活动分级判定:Ⅰ级5例,Ⅱ级12级,Ⅲ级21例,Ⅳ级10例,Ⅴ级5例,死亡7例。
2讨论
HICH是危及老年人健康的杀手,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本组最小年龄为37岁。其死亡率和致残率目前仍居高不下。由于微创血肿清除技术的推广,手术准确性的提高,对正常脑组织创伤大大减少。目前采用的软通道微创清除血肿技术,在临床上已显示出明显优势。
2.1手术时机 研究表明,血肿的占位效应是引起颅内急性期病理损害的主要原因,而且可致血肿周围发生缺血,水肿、坏死。血肿量越大,引起的颅内损害越严重。在HICH患者中,出血多在20~30min后形成血肿,而后自行停止。出血后6~7h血肿周围开始出现血清渗出及脑水肿,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继发性损伤不断加重,甚至发生恶性循环,因此,血肿造成的不可逆性脑实质损害多在出血后6h左右[2]。所以,早期行手术干预血肿是十分必要的,从理论上讲,手术越早越好。但手术时机目前仍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出血后6~8h是较佳手术时机,而另有人认为7~24h手术好,此时再出血风险低。本组脑出血后至手术时间:24h 14例,根据ADL分级法判断预后,恢复良好达63.3%,因此,根据病情,尽早施行手术治疗,能有效提高疗效,而不能受制于手术时间窗的争议。
2.2微创手术后再出血 是微创手术最严重并发症,本组有10例,占16.7%,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原因,要引起神经外科医师足够重视。术后出血主要原因分析及对策:①术中抽吸血肿过快过多,造成血肿腔压力骤降,脑组织复位时牵拉撕裂血管出血;再就是原出血部位失去血肿压迫致再出血;抽吸中损伤血肿周围脑组织致再出血。本组有3例由以上原因所致再出血。因此,在抽吸血肿时应尽量缓慢,勿用力,不能一次性将血肿抽吸干净,抽吸过程中发现有脑组织时停止抽吸。②穿刺部位损伤出血:穿刺过程中损伤血管致再出血,本组有2例术后病情迅速恶化有再出血,立即中转开颅。③定位不准确,反复穿刺致出血。本组有1例因此原因出血。要求术者仔细阅读CT片准确定位,定位后可再次行CT确定是否准确,做到万无一失。④患者术中、术后血压控制不好,是再出血的重要原因,本组有2例因血压难以控制致再出血,要采用有效降血压药物控制血压,将血压降低原血压的20%左右。⑤患者呼吸不通畅,呼吸费力,致颅内再出血,本组1例患者,早期家属不同意行气管切开,术后发生再出血,对于此类患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改善通气功能。⑥术后护理不当,留置导尿管后行膀胱冲洗,未及时开放导尿管,患者躁动,血压升高,致再出血,本组出现1例,教训深刻,术后保持各引流管通畅十分重要。⑦尿激酶应用时机不当,再出血风险增大。术后30min~6h内是再出血高峰期[3],有再次出血风险,不宜在此期内使用尿激酶液化血肿。
2.3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技术的优越性 无论采用何种术式,手术的目的相同:主要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不是破坏)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4]。传统开颅手术虽然能充分减压,但需全麻,时间长,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反应重,且手术指征相对严格,年老基础疾病多均不宜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亦有再出血风险,预后无明显提高。小骨窗清除血肿较传统开颅创伤相对要小,手术副损伤相对减轻,但仍需全麻,且需在显微镜下进行,基层医院难以推广,其费用不比传统开颅低。本组采用软通道微创清除术治疗HICH,其创伤更小,手术效果良好。其优点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手术设备要求简单,操作方便,手术适应症更宽,适用于急救。②利用方体定位原理确定血肿中心靶点,定位准确,简单实用,可避开功能区,确定穿刺方向。③创伤轻微:血肿穿刺采用专用软管,内径约1.8mm,对脑组织损伤小,且清除血肿脑组织复位后不会戳伤复位脑组织。④抽吸血肿可在CT监视下进行,可随时调整引流管位置,尽快清除血肿。术后可配合应用尿激酶清除凝血块。⑤因创伤小,且不用全麻,手术不会加重基础疾病,故康复较快。据国内文献报道,传统开颅手术死亡率28~60%,而国外文献报道为38%,本组死亡率11.7%(7/60),低于文献报道数据。
目前,应用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HICH比较广泛,各家医院疗效不尽相同,在临床工作中体现出其独特优越性。但存在一定缺陷,必须正视,手术为盲穿,有时穿刺中血管损伤再出血在所难免,对于机化血肿或固态凝血块,不能及时清除。怎样减少术后再出血,需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的研究总结。因此,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争取时间,尽早手术。总之,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定位准确,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手术适应症宽,费用相对较低等优点,是基层医院治疗HICH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赵继宗.微创神经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3-375.
[2]吴承远,刘玉光.临床神经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90-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