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欧姆定律的含义范文

欧姆定律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欧姆定律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欧姆定律的含义

第1篇:欧姆定律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电动势;电压;电流;电阻;功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2-0060-3

1 P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定律内容:在外电路为纯电阻的闭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阻之和成反比。

2.定律的得出:仔细分析人教版和教科版教材,他们给出定律的过程是相同的。在电源外部,电流由电源正极流向负极,在外电路上有电势降落,习惯上称为路端电压或外电压U,在内电路上也有电势降落,称为内电压U';在电源内部,由负极到正极电势升高,升高的数值等于电源的电动势。理论和实践证明电源内部电势升高的数值等于电路中电势降低的数值,即电源电动势E等于外电压U和内电压U'之和,即E=U+ U'=U+Ir。若外电路为纯电阻,则U=IR,所以E=IR+Ir,I=

从教学实际看,上述给出定律的方法很多同学并不能理解,只能生硬的接受,这给学生对定律的理解和运用带来困难。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从能量角度推导定律,效果较好,过程如下:从能量转化观点看,闭合电路中同时进行着两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一种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另一种是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设一个正电荷q,从正极出发,经外电路和内电路回转一周,其能量的转化情况如下:

在外电路中,设外电路的路端电压为U,那么正电荷由正极经外电路移送到负极的过程中,电场力推动电荷所做的功W=qU,于是必有qU的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化学能、机械能等)。在内电路中,设内电压为U',那么正电荷由负极移送到正极的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功W=qU',于是必有qU'的电能转化为内能。若电源电动势为E,在电源内部依靠非静电力把电量为q的正电荷从负极移送到正极的过程中,非静电力做的功W=qE,于是有qE的其他形式的能(化学能、机械能等)转化为电能。

因此,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在闭合电路中,由于电场力移送电荷做功,使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qU+qU'),应等于在内电路上由于非静电力移送电荷做功,使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qE),因而qE=qU+qU',即E=U+U'。若外电路为纯电阻R,内电路的电阻为r,闭合电路中的电流强度为I,则U=IR,U'=Ir,代入上式即得I=

E/(R+r)。

3.定律的理解:不论外电路是否为纯电阻,E=U+ U'=U+Ir总是成立的,只有当外电路为纯电阻时,才能成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跟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一样,都是只适用于金属导电和电解液导电。

2 不同的物理量间的图像关系以及对图像的理解(以外电路为纯电阻为例)

图像1 电路中的总电流与外电阻的关系即I-R图像

图像2 外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即U-R图像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

分析可得:R增大,U增大;R减小,U减小,但不成线性关系。R0,U0; R∞,UE。故U-R图像如图2所示。当外电路短路(R=0),外电压为0;当外电路开路R∞,外电压等于电动势E,即若题目中告诉某一电源的开路电压,则间接告诉了电动势E的值。

图像3 外电压与总电流的关系即U-I图像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U=E-U'=E-Ir。

分析可得:由于E、r为定值,故U与I成线性关系,斜率为负,故图像应如图3所示。当I=0,U=E,即图像的纵截距表示电动势;当 此时外电路短路,此电流即为短路电流,即横截距表示短路电流。斜率k=-r,即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内电阻。

由上述分析可知,若给出了U-I图像,则由图像就可以知道电源电动势E和内阻r这两个重要的参量。若将不同电源的U-I图像画在同一个图中,如图4所示,则可以比较不同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大小。由图4可知E1=E2、r1

图像4 电源的输出功率与外电阻的关系,即P-R图像

图像5 电路中的功率与总电流的关系,即P-I图像

与闭合电路相关的功率有3个:电源的总功率、电源内部的热功率、电源的输出功率。

由P=IE可知P与I成正比,图像应为过原点的一条倾斜的直线。

由P=I2r可知图像应为顶点过原点的关于纵轴对称的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一半。

由P=P-P=IE-I2r可知图像应为过原点的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一部分。

若将3个功率与电流的关系图像画在同一图像中,则分别对应着图6中的图线1、2、3。

利用图线1可求电动势E,利用图线2可求内阻r,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图像中3条图线不能随意画。“1”“2”交点说明此时P=P,即P=0,外电路短路,电流最大,此状态下图线“3”与横轴交点值一定是“1”“2”交点对应的横坐标值,否则就是错误的。“2”“3”交点的含义为P=P,此状态下R=r,则“2”“3”交点对应的横坐标一定为 ,若不是则错误。还必须注意的是“2”“3”的交点一定是“3”的最高点,因为R=r时,P最大,若不是这样则此图画错了。

案例 在图7(a)所示电路中,R0是阻值为5 Ω的定值电阻,R1是一滑动变阻器,在其滑片从最右端滑至最左端的过程中,测得电源的路端电压U随电流I的变化图线如图7(b)所示,其中图线上的A、B两点是滑片在变阻器的两个不同端点时分别得到的,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1 滑片从最右端滑至最左端的过程中,电流表示数如何变化?

分析:滑片从最右端滑至最左端的过程中,由电路结构可知外电阻R变小,由I-R图像可知电流表示数变大。

问题2 滑片从最右端滑至最左端的过程中,电压表示数如何变化?

分析:滑片淖钣叶嘶至最左端的过程中,由电路结构可知外电阻R变小,电压表测量的是外电压,由U-R图像可知电压表示数变小。

问题3 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各为多大?

分析:图7(b)给出的是外电压与电流的关系,由图可求得斜率绝对值为20,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可得纵截距为20,由U-I图像的物理含义可知电源电动势E=20 V,内阻r=20 Ω。

问题4 滑片从最右端滑至最左端的过程中,电源的输出功率如何变化?最大输出功率为多少?

分析:由题目所给条件可求得R1的最大阻值为75 Ω,滑片从最右端滑至最左端的过程中,外电阻的变化范围为80 Ω~5 Ω,由P-R图像可知P先变大再变小。调节过程中可以满足R=r,则当R1的有效阻值为15 Ω时,电源输出功率达最大 ,即为5 W。

问题5 若在上述条件下,仅将R0的阻值改为30 Ω,滑片从最右端滑至最左端的过程中,电源的输出功率如何变化?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为多少?

分析:滑片从最右端滑至最左端的过程中,外电阻的变化范围为105 Ω~30 Ω,由P-R图像可知P一直变小。由于无法满足R=r,则电源输出功率不可能为,则当R与r最最接近即R1=0 Ω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计算可得为4.8 W。

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应用相关的题目较多,题型多种多样,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搞清电路结构,搞清电表的测量对象,分清已知量与未知量,再运用相应规律求解则可。当然,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多做、多练、多思考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解答闭合电路问题时,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和全电路欧姆定律经常交替使用,这就要求我们认清研究对象是全电路还是某一段电路,是这一段电路还是另一段电路,以便选用对应的欧姆定律,并且要注意每一组物理量(I、U或I、E、R、r)的对应关系是对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可“张冠李戴”。

参考文献:

第2篇:欧姆定律的含义范文

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0—0035—01

初、高中物理教学既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阶段,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初中阶段进行概念和规律教学时,既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一味追求严谨,使学生难以接受,也不能忽视概念教学的相对严密性和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免误导学生形成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理解,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埋下隐患。所以,初中物理教学要把握教学分寸,注意与高中教学的衔接。

一、宽严合适,引导学生掌握当前知识,为高中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认识过程,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如果脱离学生实际,在教学中一味追求概念和规律的严密性,学生就会难以接受和理解,不仅不能学有所得,反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物理枯燥乏味且难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无疑会影响到高中的继续学习。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立足基础知识,善于运用合理的“不严密”,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突出主要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让他们把主要的基础知识学扎实,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教学中可以从具体事例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做功的物理含义,由此总结出做功必备的两个条件——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限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不要引入位移的概念,也不必讨论正功和负功问题以及变力做功的情况。这样不仅学生容易接受,还能培养学习兴趣。

二、重视教学中的相对严密性,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扫除障碍

初、高中教材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初中教学需要瞻前顾后,既要引导学生掌握当前知识,又要防止学生片面地甚至错误地理解某些概念,这就要重视知识传授的相对严密性,为进一步学习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例如,在讲压力这一概念时,不能只从水平面上物体受压的实例中引出压力的概念,还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中分析垂直面和斜面上的受压情况,让学生明白产生压力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还要启发学生分析各种情况下压力是什么物体通过哪种形式施加的。关于压力和重力的关系,要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当放在水平面上静止或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时,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才等于物体重力。此外,应举一些压力和重力大小不相等甚至无关的事例,以加深学生对压力和重力的理解。如果教学中只求简化,认为初中物理应主要在水平面上分析与压力有关的问题,在教学中既不讨论产生压力的多种情况,也不区分压力和重力,甚至要求学生记住“压力和重力大小相等”的结论,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压力概念的片面理解。这会给学生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

三、把握教学分寸,讲清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初中物理的练习题比较简单,学生靠套公式就能解答。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死记硬背、乱套公式的坏习惯。为了有效地纠正这一错误,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恰当地把握教学分寸,让学生弄清公式中的每个物理量和符号的物理意义以及整个公式所反映的客观规律,尤其要弄清它的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

第3篇:欧姆定律的含义范文

一、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构件,物理规律教学也是中学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

1.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知识体系的核心

物理学的知识体系是以一系列的物理规律凝聚而成的。在物理学发展史上,人们正是以一系列的物理规律为中心而建立了物理学的各个分支体系。例如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是光学知识的中心,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规律和焦耳定律是电学知识的中心等等。

2.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是物理知识教学的中心任务

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中心任务是掌握自然规律并用来为人类服务。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物理知识的中心任务应该是掌握物理规律并应用于实际。

在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概念和掌握规律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辩证的联系。一方面,形成清晰、准确的概念是掌握规律的基础,如果概念模糊不清,就谈不上准确地掌握规律;另一方面,掌握了物理规律又可以深刻而全面地理解概念。例如,只有理解力的三要素概念(大小、方向、作用点),才能理解同一直线上或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的规律(如图1)和二力平衡条件(如2)等;反之,通过掌握力的合成规律和二力平衡条件,又能更深刻地理解力的三要素概念。所以,物理规律的应用比物理概念的应用更为广泛,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才能更有效地利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见,使学生掌握好物理规律是物理知识教学的中心任务。

二、物理规律的特点及其分类

1.物理规律的特点

物理规律反映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它具有以下特点:

(1)物理规律只能发现,不能创生。

任何客观规律都只是被发现,而不能被“创生”,但不同学科的规律被认识与发现的途径又是不尽相同的。物理学规律揭示的是物质的结构和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因此必然与人们认识物理世界的途径有关,即都与观察、实验、抽象、思维、数学推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物理规律反映了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

任何一个物理规律,都是由一些概念组成的,这些概念常常表现为物理量,可以用一些数字和测量联系起来,物理规律则把概念之间的一定关系用语言逻辑或数学逻辑表达出来。

例如,欧姆定律是由导体、电流(I)、电压(U)、电阻(R)等概念组成的,研究对象是导体,电流(I)、电压(U)、电阻(R)是3个可测量的物理量。它表明了通过研究对象(导体)的电流与研究对象(导体)的电阻(R是反映研究对象本身的量)和加在研究对象(导体)两端的电压(U)之间的定量关系。

2.物理规律的分类

在大千世界里,物理现象千姿百态,物理运动各有不同的形式,有宏观的、微观的,有机械运动现象、热现象、光现象、电磁现象等,所以物理规律就有多种多样,物理规律也就有不同的表述形式。中学物理规律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物理定律

一般是直接从观察实验的结果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物理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欧姆定律、光的反射定律、焦耳定律等。

(2)定理、原理

定律和原理一般是从已知的物理规律或理论出发,对某特定事物或现象进行演绎、推理,从而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新的论断,并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物理规律。

如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功的原理等。

(3)方程、公式

这是利用数学式子来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物理规律。

如串联和并联电阻的计算公式:R=R1+R2+…+Rn;

1/R=1/R1+1/R2+…+1/Rn。

(4)法则、定则

即利用特定方法表示的物理规律,如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右手定则和左手定则等。

(5)其他

如力(包括二力、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并联电路的分流规律、平面镜和透镜成像规律、晶体融化和凝固规律、液体压强规律等。

三、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过程

人类在研究和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生认识物理规律的过程也相当于一个探索与研究的过程,因此,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大体上是一致的。

1.提出问题,创设便于发现规律的物理环境

作为新授课的物理规律的教学,首先要按照导入新课的方法,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导入学习物理规律的课题。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一个便于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物理环境。创设物理环境常用的方法有实验法和举例法。

(1)实验法

教师借助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使物理现象或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例如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所做的小车分别通过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所滑动距离大小的实验(图3)。

(2)举例法

即列举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能引导发现规律的物理现象。例如,讲授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举出以下例子:“同样湿的衣服,晾在树荫下干得慢”;“同样多的水,倒在碟子里干得快,装在瓶子里干得慢”。

2.探索物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形成规律

这一教学过程主要是把第一步骤所摆出来的物理事实进行抽象思维,探讨物理规律现象的内在联系,提供建立规律的科学依据。根据不同的物理规律,可以采用下列具体方法:

(1)实验归纳法

例如,用一般水做实验得到“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水重”,再改用煤油或酒精做实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而且把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或部分浸入水中做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最后归纳得到了阿基米德原理。

(2)单因子实验法

对于多因子的物理过程,可运用单因子实验,先分别固定几个物理量而研究其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综合为一个完整的物理规律。例如,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可以先保持电阻不变而改变电压,观察分析电流随电压的改变情况,得到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再保持电压不变而改变电阻,观察分析电流随电阻的改变情况,得到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最后综合成为一条物理规律,即欧姆定律。

(3)先定性后定量推演法

限于中学实验条件,精确测定数据有困难,有些定量的实验不易成功,因此,可以在观察定性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定量推演或分析介绍,最后形成规律。例如焦耳定律,实验时观察通电后煤油温度的高低来定性说明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实验表明,电阻越大,电流强度越大,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然后介绍科学家焦耳的研究成果,进而得出定量描述,形成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强度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Q=I2Rt。

3.下定论并对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规律

经过第二步的探讨和思维加工,初步形成规律后,要整理成文,用科学而又简明的语言文字或数学工具来表述物理规律。

(1)规律的物理意义

解释规律的内容,说明它表示什么样的物理含义,必要时还要与相近规律进行比较。用数学公式或图像表述规律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根据规律的内容得出公式或图像;反之,又如何从公式或图像来理解其物理意义。例如焦耳定律,其内容是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强度的平方、导体的电阻、通电时间有关,这个关系是正比关系,由此得到焦耳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Q=I2Rt。

(2)规律表述中的关键词语和公式中各字母的意义

例如,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F浮=G排=ρ液gV,公式中字母F浮代表物体所受的浮力,G排表示排开液体的重力,ρ液是液体的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V表示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个公式中各字母代表的物理意义,学生必须十分清楚,运用过程中才不至于出现差错。

(3)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

中学阶段,物理单位的教学也不容忽视。

例如公式Q=I2Rt,式中I、R、t的单位分别是安培、欧姆、秒,Q的单位必须是焦耳。

物理规律的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都是确定的,不能随便乱用。

(4)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物理规律本身是反映在一定条件下物理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并且物理规律是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总结出来的,因此,也只能在这个条件下、这个范围内才成立。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时,往往只知道死背条文而忽视了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在实际应用中乱套,在遇到情况变化时就难以下手,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讲清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在一般物理规律的表述中,前语是成立条件或适用范围,后语是结果,即因果关系基本连结成一个完整的句子。通过分析规律的语句结构,从字里行间就可以知道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它的适用范围是“一切物体”,条件是“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原因),结果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有些规律在叙述中只提出成立条件,必要时可以补充说明适用范围。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要指出也适用于气体。有些规律限于学生的基础和认识水平,只强调成立条件,而暂不提适用范围。例如,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不提及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四、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中的常见问题

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物理规律,我们还必须研究和认清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中的常见问题和心理障碍。在中学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感性知识不足

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许多是从事实出发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他们理解物理规律特别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够把有关的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鲜明地展示出来的实验或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曾亲身感受过的事例作基础,势必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例如,研究电磁感应和自感的有关规律,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够逐步揭示现象间本质联系的实验作基础,学生对这些规律就很难理解。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观念的干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这些观念中,有的比较正确,但往往有一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观念。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学生正确理解物理规律往往起着严重的干扰作用。如:学生在运动和力的关系上往往有“物体受力才能运动,不受外力,物体根本不会运动”的观念,这就给学生正确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在物理规律的研究和运用中,有时要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和科学的想象等抽象思维活动;在运用物理规律解决某些问题时,要想取得正确而全面的解答,学生要具有较高水平的思维品质。然而,中学生在心理发展上正处在思维发展过渡期,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和不同的学生个体,这个发展在迟早快慢上有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形成逻辑思维的习惯,抽象思维能力不强,这就使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物理规律时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4.不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中学阶段,学生在理解物理规律上,经过努力并不会感到很困难,但是运用起来常常会束手无策。形成的原因,除了知识上的欠缺和思维习惯、思维定势的干扰等因素外,最主要的是学生还未掌握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学生在完成认识的第二个“飞跃”上困难较大。

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有阶段性,要有一个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对于同一物理规律,初中、高中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因此,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一步步地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提高物理规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阎金锋 田世昆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

[2]阎金锋 田世昆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第二版)[M]。

第4篇:欧姆定律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教学实施;探析

课堂的有效教学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群体,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新课改的课程思想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帮助学生更好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除此之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更好的进行教学实施,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提高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性。

1.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教学实施

1.1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对于学生学习的行为和成绩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发现在学生愿意学习接触新知识的那时候是有效教学最适当的时机,教师要注意能够从学生切身的经历出发去教授知识,这样不管任何学科的知识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较好的把握住教学的难易度,适时引起适当的概念去引发内在动机,这样会引发学生独特的惊奇感。让学生先感受到学习其实是可以带着好奇心一起深入探讨的,学习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活动,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难度适中学习任务,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容易会产生成就感。设法让学生能够投入到学习的任务中,激励内在动机要体现在学生不容易感到学习是一件难事,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学习的信心才能够有效的增加。偏科现象的出现大都因为学习兴趣,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最大限度的实现学生在各个不同的学科方面的和谐发展。学生的兴趣只有跟理想和目标充分结合起来才会产生稳固的推动力。教师更多的要采用能够让学生心情愉快的教学方式,使得学习气氛热烈而充满激情,学生能够学得更加主动积极。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体会到知识的全能和实践意义,动脑又动手,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

1.2发挥教师语言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丰富有趣的语言和充沛的情感渲染能够推使学生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现实教学的实践也向我们证实,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更能博得学生的喜欢,进而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认知学习活动,更是情感交流的媒介,教师授课过程中的语言、情感、声调、动作都要具备一定的感染力,这样才能让教学课堂声情并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他们相应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增强学生的理智感,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现今网络时代技术先进且让人应接不暇,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多媒体教学具备动画、声效和影像多种媒介,在技术处理上足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尤其在那些高中课本中无法完成或是实验有难度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就能够借助电教手段来弥补教学的不足。

1.3课后辅助 面对面交流

充分利用课后的时间,跟学生沟通和交流谈心,帮学生解决心里所思所想的问题以及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对待不同成绩级别的学生要拥有不同的谈话策略,在不同的情感学习问题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笔者曾经试过与其交流沟通,发现是学习方式不正确的问题,于是便教授其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试用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成绩上升了一个阶层。发现只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不设心防,就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2.高中物理有效教学实践案例研究

教学案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掌握电动势定义,明白电源的电动势指的是电路里头没有电源时两极之间的电压,同时也是内外不同电路的电势降落总和,掌握欧姆定律公式及含义,熟练解决电路问题。利用实验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提高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电教及数学工具解决公式关系和图像意义,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若干不同型号的干电池、发动机(手摇)、若干纽扣电池、手机电池、电流电压表、旧的层叠电池、开关、若干导线、小灯泡、滑动变阻器、教学课件PPT、示教板电路

教学策略:运用有效教学策略,采用演示教学和学生自主实验激发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动机,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兴趣,把握住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的电路知识,在教授本节课过程中,教师采用循循善诱的语言表达方式,步步将学生引入课堂的知识讲授氛围中,加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规律的奇妙,环环相扣,把握小组间的合作互助,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课后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给予耐心回答。

教学过程:有趣情景引入:教师演示手摇的发电机使得小灯泡发亮、利用纽扣电池发出声音的音乐卡片。教师提问:“以上两个实验是如何进行能量转换的?”再引导学生利用手头的工具:电压表,测量电压,学生分组记录总结,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儿童在滑梯上玩耍的动画来比喻,引出内外电压和电动势之间的关系,顺道摸索出电路的两端电压会伴随电流变化而变化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欧姆定律的公式,教师进行总结,总电源所提供的电能,会有一部分消耗了,在外电路上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剩下的一部分就会消耗在内阻之上,进而转化为内能。布置课后作业,并对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给予回答。

第5篇:欧姆定律的含义范文

一、充分利用物理课本培养自学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人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通过演示实验等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作为保证,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繁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花时间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的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加以小结。这样,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可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

其次,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物理课本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实验“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 画图等等。例如: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做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把公式做些处理以帮助学生去弄清含义,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然后,学生还要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另外,课本中还常有一些晦涩的物理术语比较难懂,学生刚开始接触时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必须用心地加以引导,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初二开始上物理启蒙课时,教师就应该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并结合教学提出具体要求。例如:①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②这一节(段)讲了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③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并要设法解决。④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此外,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地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总之,培养自学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战略任务之一,而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主动性,加强指导他们阅读课本,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独立地感知、理解教材。通过经常性训练,学生逐步地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在自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判断能力等

可以说,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学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培养的过程。关键是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学习作风。老师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寻找物理模型,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6篇:欧姆定律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教学语言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47-02

物理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艺术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谓语言艺术,就是要求教学语言的规范和艺术性的统一。不同的职业要有不同的特色语言,作为物理教师,其语言的特点既有教学语言的共性,还应有物理教学的个性。如何通过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学语言,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发展智力,培养学科思维品质呢?

一、课堂语言要有准确性

物理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归纳、推理、总结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物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教师准确地表述物理定律、定理、概念、定义、现象、过程等。否则,表述一字之差,意义相差甚远,甚至发生歧义。

比如学习物质密度,说成物体的密度;又如“速度”与“速率”,前者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后者是标量,仅仅指大小;“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理解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对I、U、R的物理意义,片面通俗说成是电流、电压、电阻,这样学生就容易产生歧义,因为学生在应用欧姆定律解题时,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物理量就去求第三个物理量,却忽略了这三个物理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容易“张冠李戴”。

物理学基本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和精髓,是物理学大厦的砖石。如果没有准确、严密的物理概念,也就没有定量的物理学。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理解特定的词语所代表的物理概念的含义,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可见,物理概念的准确掌握是物理学习成功的关键。

为做到物理教学语言规范、表述准确,在备课时还得认真查阅资料,反复推敲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中有关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涵义。如“物体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决不能说成“物体受到惯性而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讲磁场这一概念时,应说“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磁场”,不应说“磁体周围空间叫磁场”,对物理概念中涉及到“物质”与“物体”“属性”与“特性”等用词也应注意严格区分,切忌用语过于随意、口语化。

二、课堂语言要有逻辑性

语言有逻辑性是指语言要前后一贯,上下承接,顺理成章,合乎思维的逻辑结构、规则和规律。物理教学语言的逻辑性,表现在教师要敏锐把握问题的本质,表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启承转合,分析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倘若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联系,运用逻辑推理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进行教学,就能层层深入。

比如,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将“所”漏掉,也无须在“平面”之前加什么修饰,不能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置互换,更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物理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要求。又如不能把“加速度跟质量成反比”说成是“质量与加速度成反比”等等。否则违背科学,不符合思维逻辑。

缘于学生思维的组织性、条理性差的原因,学生思考问题时往往靠直觉经验判断,被个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想当然”的推理。如“摩擦力就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所受浮力越大”“功率越大的灯泡,其电阻越大,灯丝越细”“重的物体下落快”,“真空具有吸力”“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等观念的形成就是这种思维特点的反映。

为做到物理教学语言合乎思维的逻辑,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分析,弄清要讲的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束,科学阐明概念规律的物理意义。这样言之有序,思路才可能有条不紊,讲解才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才有利于学生物理思维能力、思想方法、思维品质的培养。

三、课堂语言要有简练性

语言简炼就是指教学语言要简要、精练。用符号表示一个物理量或单位或某一概念,用概念来概括某一物理现象、过程、规律的内涵和外延,用公式来描述几个物理量或物理概念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用示意图来形象直观阐述内容广泛的定律或过程复杂的物理现象,无不说明物理语言是最简单明了的。

第7篇:欧姆定律的含义范文

一、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另一方面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现在初中学习的科目繁多,课业负担较重,学生每天平均用于自学的时间只有2至3小时,学生感到做作业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做了练了,但一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诱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祥既可以在课堂上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

二、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要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面图等等。学生刚开始是不易读懂,也不习惯的,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用心的加以引导,要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看,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予分析解释。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使之进一步理解,然后教师指出,并要求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应特别明确:谁是受力物体,浮力和大小,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致于去死背条文。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其实,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训练学生当“翻译”,经常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例如将“钢的密度比铝大,比铅的小”,“译”成写成“P铅<P钢<P铅”;又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然后求学生还要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经常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此外,物理课本中还常是一些物理术语,如“属性”、“竖直”、“状态”、“路程”等等,初中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也需要教师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去认识、了解。

三、培养预习习惯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第8篇:欧姆定律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基本方法 应用

物理教学方法,可以说不计其数,它的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完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关于教学方法的分类,根据物理教学理论和有关资料,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实际上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教师素质等选择教学方法,万变不离其宗。作为自然科学的物理学,有其自身特点,任何方法都由基本方法组成。那么,什么是物理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呢?物理教学基本方法在教学中起到什么作用呢?下面我谈谈“中学物理教学方法与应用”,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教学方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它应该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制约。教学方法一般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方式、程序、手段和技术,表现出教学行为的外部特征。从教学方法的功能和选择方面来看,教学方法应该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智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学习环境,影响教材选择和内容安排,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现代物理教学分类

在我国一般将教学方法分为五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说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参观、观察等。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主要是欣赏法。5.以引导探索为主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和活动法。现代教学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注意培养学生智能,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强调教与学的统一,强调自学能力的提高,重视教学的情感因素。

三、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中学物理教学的任何方法都由基本方法组成,归纳起来,这些基本方法(也可称之为基本技能)包括讲述与讲解、谈话与提问、实验与观察、自学与讨论、练习与考查。

1.讲述与讲解

讲述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叙述、描绘物理现象和过程的讲解方式。讲述应词句清晰、条理分明、生动确切,要有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与启发性。例如:讲到“光的反射定律”时,应讲: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上。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既犯科学性错误,又犯逻辑性错误。因为先有入射光线,然后才有反射光线。例如:教师介绍某一项科技成果或一些新的信息资料的教学活动时,要用讲述法。讲述中可以运用各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讲解时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解释和论述物理规律。讲述法的主要特点是科学论证。讲解要深浅得当,思路清楚,合乎逻辑,启发思维,讲解中常配合穿插提问的方式。问题要有启发性,明确具体,不能过于容易。例如:讲到“光在均匀介质中是直线转播”时,首先,提出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接着,教师启发:“为什么光照在不透明物体身上时,身后留下影子?”从而得出直线传播的结论。教师的板书和图示在讲解中要配合得当,适当重复。总之,语言的艺术应该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技能。

2.谈话与提问

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谈话与提问表达,这种方式叫做谈话与提问法。采用这种方法,所列问题必须清楚,注意教材的重难点。问题应该让全体学生思考,使回答问题变成全班同学的集体活动。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要灵活掌握,随机应变。例如:初三物理第二册,当讲到“欧姆定律”这节课时,重点是欧姆定律及计算,难点是理解公式I=U/R中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提问:“从公式I=U/R来看,电流I跟电压U成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从概念含义和数学习惯中得出,电流跟电压成正比,跟电阻成反比(刚好欧姆定律的概念)。教师此时不忙于回答,又根据公式继续提出:“根据欧姆定律变形公式R=U/I,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正反比,对吗?”然后,引导学生回到上节课所讲述的电阻概念,再强调“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得出结论:“电阻跟电压和电流是没有关系的。”讨论和说话、提问有所不同,讨论的问题常常由学生提出,还可以分组进行。这样的问题选择更加重要,不能太容易,也不宜太深,要有一个核心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实验与观察

实验与观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特点。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要尽量完成教材安排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由于各区域的教学装配不同,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学比较落后,实验器材严重不足,环境不同,往往实验效果不明显,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因地制宜,自制教具做实验,用简单的材料,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理论与生活、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生动有趣。例如:当我讲授初三物理第二册“摩擦起电”那节课时,有两个很重要的实验:(1)用玻璃跟丝绸摩擦;(2)橡胶跟毛皮摩擦,去靠进纸屑和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纸屑被吸起,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但该实验很难使玻璃棒、橡胶棒带上电,实验很难成功。如果我们把实验变换一下,用两张薄的塑料膜跟棉布摩擦以后,使其靠近纸屑和验电器的金属球,纸屑被吸起,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得很明显,实验效果显而易见。又如,在美国,中国的一个“魔舰”教具,曾引起整个教育界的兴趣与讨论。学生的实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我们要确保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有人认为实验是一人一组好,也有人认为两人一组好。我们认为两人一组不但使学生有较多动手机会,而且有讨论和互帮互学的机会,所以这样的安排更恰当一些。

4.自学与讨论

前面曾经提到讨论的问题,学生的分组讨论或大班讨论,教师只引导,最后做小结,这是一种自学的方式。最后的总结一定要做好,可以让学生先小结,教师再补充和重述。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一生的学习至关重要,自学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自学。教师应该把指导学生把自学作为重要的备课内容,把“学会怎样学习”作为重要目标,养成自学的习惯,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课外书籍、广泛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

5.练习与考

练习与考查既能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又能加深记忆,也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检验。物理练习和考,不但包括做习题、思考题,还包括实验与观察。现在应试教育正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提倡安排一些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有联系与考查的意义。可以由老师提出课题,也可以由学生组织课题。如学过光速以后,可以提出:“闪电和雷声同时发出,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铃声?”学过保险丝,我们可以提出:“能不能用铜丝代替保险丝?”这样能使学生把课堂的知识融入生活,激起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应该既踏实严谨,又生动活泼,才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教学方法上,“教要有法,但无定法”是对现代教育法基本方法的高度概括。此语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同一课题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教案。教学设计要既切合教学内容和教材实际,又切合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实际。只有把基本方法综合应用,在运用中随机应变,才能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才能指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对物理教学来说,重视物理实验就是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9篇:欧姆定律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自学能力获取知识研究问题终身学习

阅读是自学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在中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是教师教的目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蜂,另一方面,在平时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重,学生每天平均自习的时间只有2至3小时,学生感到做作业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的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做了练习了,但一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启发,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祥既可以在课堂上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促使学生去认真阅读教材。

二、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和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要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要画图。学生刚开始不易读懂课文,也不习惯这种学习方法,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耐心的加以引导。要要求学生整章节的阅读,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要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给予分析解释。学生入门以后,再对他们提高要求。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谁是受力物体,浮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致于去死背条文。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就可能出现一些很严重的错误。例如通过欧姆定律推导出电阻R=U/I,这只是电阻的计算式,不能说电阻和电压成正比和电流成反比。同样密度ρ=m/v也不能说密度和质量成正比和体积成反比。因为在物理中有一些物理量只由其自身的因素决定,而和外界的因素无关。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在大多数情况下,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训练学生当"翻译",经常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例如将"钢的密度比铝大,比铅的小","译"写成"P铝<P钢<P铅";又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同时还须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经常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此外,物理课本中还常有一些物理术语,如"属性"、"竖直"、"状态"、"过程""相对""变化"等等,初中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也需要教师通过讨论和比较,帮助学生去认识和了解。

三、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