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欧姆定律比值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必修本(下册)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定义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掌握欧姆定律并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进行演示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的难点是电阻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尽管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电场一章中已经接触过,但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从数学上的恒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进而认识其代表一个新的物理量,还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维台阶和思维难度.对于电阻的定义式和欧姆定律表达式,从数学角度看只不过略有变形,但它们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义.有些学生常将两种表达式相混,对公式中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纠正.
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1.在引入新课提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不一定让学生回答)?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方法论教育,也为过渡到演示实验起承上启下作用.2.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及电路的设计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使他们既巩固了实验知识,也调动他们尽早投入积极参与.3.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可请两位同学上台协助,同时让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也可调动全体学生都来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4.在用列表对比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更直观地显示物理规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学生对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次,通过提问和画图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向高涨.5.在得出电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来理解电压与电流比值的物理意义.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此处节奏应放慢,可提请学生回答或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也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6.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欧姆定律,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要注意阐述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先行总结,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重申时语气要加重,不能轻描淡写.要随即强调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任意外推.7.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欧姆定律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
1.注意在实验演示前对仪表的量程、分度和读数规则进行介绍.
2.注意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数据不能虚假拼凑.
3.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可预先制作电路板,演示时注意位置要加高.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投影仪将电表表盘投影在墙上,使全体学生都能清晰地看见.
4.定义电阻及总结欧姆定律时,要注意层次清楚,避免节奏混乱.可把电阻的概念及定义在归纳实验结论时提出,而欧姆定律在归纳完实验结论后总结.这样学生就不易将二者混淆.
易错点一:对欧姆定律变形公式的误解
例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可变形得到R=。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 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C.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也为零
D. 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典型错误一根据R=,认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因此选择A。
典型错误二根据R=,认为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因此选择B。
错因分析欧姆定律研究的是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其变形式R=只是提供了计算电阻的一种方法,并不能理解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正确答案因为导体的电阻是由导体自身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等)来决定的,而不受外因(导体两端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影响,所以应选D。
易错点二:对欧姆定律同一性和同时性的忽视
例有一个电铃,它的电阻是10 Ω,在正常工作时,它两端的电压应该是6 V。但我们手边现有的电源电压是8 V,要把这个电铃接在这个电源上,并使它正常工作,应怎么办?
典型错误要把这个电铃接在这个电源上,并使它正常工作,应给它串联一个电阻。
因为通过电铃的电流I== A=0.6 A,
又因为电阻跟电铃串联,
所以通过电阻的电流I=I=0.6 A,
因此,串联一个电阻为R== Ω=13.3 Ω。
错因分析造成错解的原因是在应用欧姆定律时,没有注意同一性和同时性。错解中的最后一步:R=中,U、I代入的数值是总电压和总电流,求出的电阻R应该是总电阻。
正确答案根据欧姆定律有:通过电铃的电流I== A=0.6 A,
又因为电阻跟电铃串联,
所以通过串联电路的电流I=I=0.6 A,
因此,总电阻R== Ω=13.3 Ω。
又因为R=R+R,
所以串联一个电阻为R=R-R=(13.3-10) Ω=3.3 Ω。
易错点三:对控制变量法的误解
例小刚用图1所示电路探究“一段电路中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此实验过程中,当A、B两点间的电阻由5 Ω更换为10 Ω后,为了探究上述问题,他应该采取的唯一操作是()
A. 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B. 将变阻器滑片适当向左移动
C. 将变阻器滑片适当向右移动
D. 适当增加电池的节数
典型错误电源电压不变,改变电阻,记录电流大小,从而找出电流跟电阻的关系,选A。
错因分析没有正确理解控制变量法。
正确答案在此实验过程中,当A、B两点间的电阻由5 Ω更换为10 Ω后,为了探究“一段电路中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必须保持A、B两点间的电压不变。此时由于总电阻变大,总电流变小,因此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小,由串联电路电压关系可知A、B两点间(一段电路)的电压变大。要想继续实验,接下来应该使A、B两点间的电压减小到原来的值。将变阻器滑片适当向右移动,使变阻器阻值增大,使电路电流减小。由U=IR可知,A、B两点间的电压才会变小,当达到原来的电压值时,停止移动滑片,记录此时的电流值。应选C。
易错点四:对电路连接关系不清
例1如图2所示,电路中的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图中位置向a点移动的过程中,电表、、的示数变化正确的是()
A. 的示数减小,的示数减小,的示数增大
B. 的示数增大,的示数减小,的示数增大
C. 的示数增大,的示数减小,的示数减小
D. 的示数减小,的示数增大,的示数减小
典型错误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图中位置向a点移动的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大,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电路中的电流减小。根据U=IR可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减小,因此的示数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增大。选择D。
错因分析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U。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图中位置向a点移动的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阻值R变大,但同时电流I变小,根据U=IR无法判断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大小的变化。
正确答案由图2可知这是一个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U。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图中位置向a点移动的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大,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电路中的电流减小,因此的示数减小。再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通过灯泡的电流I=I,又灯泡的电阻R不变,根据U=IR可知,电压U减小,因此的示数减小。由串联电路电压的关系,可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U=U-U,因此的示数增大。应选C。
例2如图3所示电路中,闭合开关后,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由a端向b端滑动过程中,图3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正确的是()
A. 电压表示数不变,电流表示数变大
B. 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大
C. 电压表示数不变,电流表示数变小
D. 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
典型错误滑动变阻器滑片P由a端向b端滑动过程中,电阻变大。根据U=IR可知,电压变大,因此电压表示数变大。再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电路中的电流减小,选择D。
错因分析电路连接关系不清,没有注意到滑动变阻器与R串联后再与R并联的关系。
正确答案滑动变阻器与R串联后再与R并联,不管滑动变阻器阻值如何变化,都不会改变支路电压。支路电阻的变化引起总电阻的变化,滑片P由a端向b端滑动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大,总电阻变大。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电路中的总电流减小,因此电流表示数减小。应选C。
易错点五:对伏安法测电阻原理的误解
例小刚同学想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一段电阻丝R的电阻,他已连接了部分电路,如图4(a)所示。请你接着完成下列步骤:
(1)当电压表示数为3.6 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4(b)所示,这时电路中的电流是________A,电阻丝的电阻为_______Ω。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补画完整。
(2)若将上面实验中的定值电阻R换成小灯泡,在多次测电阻的过程中,发现当电压表的示数增大时,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将________。
典型错误(1)题中连接图时,滑动变阻器接线柱连入错误,电压表、电流表正负接线柱及量程选错,串、并联错误。
错因分析不清楚滑动变阻器及电表接入电路的要求。
正确答案滑动变阻器要保证“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有时还要考虑具体是下面哪一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对于电表,要求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且选择符合题意的量程,保证电流表与被测对象串联,电压表与被测对象并联。(1)0.3;12;电路图如图5所示。
典型错误(2)由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可知,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因此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不变。
错因分析当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才成正比。电阻变化时,这种正比例关系就不成立了。
正确答案当电压增大时,灯丝温度升高,其电阻增大。由R=可知,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就是电阻,所以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将增大。
易错点六:不关注欧姆定律的适用范围――纯电阻电路
例有一台标有“220 V 1.1 kW”的电动机,线圈电阻为10 Ω,求它正常工作1 min放出的热量。
典型错误由欧姆定律可知,
I== A=22 A,
再由焦耳定律得:
Q=I2Rt=222×10×60 J=2.904×105 J。
错因分析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本题是含有电动机的非纯电阻电路,求电流时不能使用I=。
正确答案通过线圈的电流I== A=5 A,
每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有关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这两个知识点的题目都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近两年的中考物理试题在这两个知识点上的难度有增加的趋势,欧姆定律反映了导体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焦耳定律则说明了电流流过导体所产生的效果。
新课程下的中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重视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促使同学们用新视角重新思考实验的过程,得到新的发现或收获,设计有关“过程与方法”的试题,考查同学们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设计研究计划、分析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学会评价的能力。
二、试题讲析
例1 如图l所示,电阻R1为12Ω,将它与R2串联后接到8V的电源上,已知R2两端的电压是2V,请求出电路的总电阻。
讲析 这是一道应用欧姆定律的基础题,解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从欧姆定律出发的分析法;一种是从电路的基本性质出发的综合法。即:求总电阻可以将R2的值求出来再求R1和R2的和;也可以用总电压除以总电流得总电阻;或根据电路的性质建立相应的关系式求解。
解法一:因为R1、R2串联,U1=U-U2=8V-2V=6V,I1=U1/R1=6V/12Ω=0.5A,I2=I1=0.5A,R2=U2/I2=2V/0.5A=4Ω,R总=R1+R2=12Ω+4Ω=16Ω.
解法二:因为R1、R2串联,I=I1=I2,则U/R1+R2=U-U2/R1,8V/R=8V-2V/12Ω,R总=16Ω.
解法三:因为R1、R2串联I1=I2,则U1/R1=U2/R2变形得R1/R2=U1/U2,R/R1+R2=U-U2/U1+U2,U/R1+R2=U-U2/R1,R总=16Ω.
例2 如图2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当开关S闭合时,电表示数的变化情况是( ).
A.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均变大
B.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均变小
C.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
D.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大
讲析 这是一道欧姆定律应用题,要判断电表的示数如何变化,关键是要知道电路中的电表示数变化的实质,当开关s闭合后,电路的状态由两个电阻的串联变为只有一个电阻R2的电路;原来电流表测的是R1和R2串联时的电流,现在R1和电流表被短路,电流表的示数为0,示数变小;电压表原来测的是R2上的电压,它是电源的一部分电压,而现在的电路中只有R2,则U2=U源,示数变大,本题选C.
本题的问题是有些同学看不懂电路状态变化的实质,死抠欧姆定律,电流或电压的变化是与电路的变化有关,但知道了现在的电路的变化特征就简单多了,识别电路是我们解电学题的前提,如果电路的状态不清,则应用的电路性质也就会出错,这种能力要加强。
例3 在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U=4.5V,且保持不变,电阻R1=4Ω,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15Ω,电流袁的量程为0~0.6A,电压表的量程为0~3V,为了保护电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范围不能超出( ).
A.3.5Ω~8Ω
B.2Ω~3.5Ω
C.0~8Ω D.0~3.5Ω
讲析 本题是欧姆定律的又一种应用形式,是状态电路中的变阻器的取值范围问题,解这类题目的关键是从电路的状态出发,找出符合电路要求的电学关系式,题目中的两个电表同时要满足不超过量程的要求,即:串联电路中的电流不大于0.6A,电阻R2两端的电压不少于3V,所以我们可以用欧姆定律,写出符合电路要求的数学不等式组然后求解。
依题意,由欧姆定律可得
由①②两式解得3.5Ω≤R2≤8Ω,所以应选A.
本题与物理上其他题目一样,关键是理清电路的特征,能写出符合电路特点和要求的数学关系式,然后通过数学的手段解出结果,所以仅有基本知识是不够的,更要练就解相关问题的技能。
例4 小明利用如图4所示的装置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在两个相同的烧瓶中装满煤油,瓶中各放置一根电阻丝,且R甲大于R乙,通电一段时间后,甲瓶玻璃管中的煤油上升得比乙高,该现象能够说明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电荷量 B.电流 C.电阻 D.通电时间
讲析 题目的表象是:甲瓶玻璃管中的煤油上升得比乙高,这与哪些因素有关?煤油是因为受热膨胀,液面上升的;相同条件下,甲中的液面升得高,说明甲瓶中的电阻产生的热量多R甲和R乙是串联在电路中的,则电流、通电时间以及电荷量(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相等,A、B、D选项都不是影响因素;根据焦耳定律甲的电阻大,甲放出的热量多,则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大小有关,应选C.
本题实际上探究的是焦耳定律的影响因素,使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其内容、理解它的应用同时本题中也渗透了“控制变量法”的探究思想。
例5 一个电热水壶,铭牌部分参数如下:额定电压220V,额定功率模糊不清,热效率为90%,正常工作情况下烧开满壶水需要5min,水吸收的热量为118800J,此时热水壶消耗的电能为_______J,其额定功率为_______W,电阻是_________Ω.若实际电压为198V,通过电热水壶的电流是_________A,1min内
电热水壶产生的热量是________J.(假设电阻不随温度改变)
讲析水所吸收的热量已知,电热的利用率知道,则消耗电能可以由热量的利用率求出;用电时间已知,消耗的电能已求,则由电功率的定义求电功率,电水壶的电阻由R2=U2额/P额求出,在实际电压下的电流I=U/R,实际电压下的电热水壶所产生的热量Q=IRt.
答案:132000 440 110 1.8 21384
本题是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应用的基础题,也是通过练习使同学们掌握基本知识的重要途径,简单的是这样的填空题,复杂的可以演变成综合应用题;这些题目也是中考中同学们易失分的地方。
例6 CFXB型“220V 1100W”电饭煲的原理图如图5所示,它有高温烧煮和焖饭、保温两挡,通过单刀双掷开关S进行调节,R0为电热丝,当开关S接高温烧煮挡时,电路的功率为1100W,当开关S接焖饭、保温挡时,电路的总功率为22W。
(1)电饭煲在高温烧煮档时,开关S应与哪个触点连接?
(2)电热丝R0的阻值多大?
(3)当电饭煲在正常焖饭、保温时电路中的电流多大?焖饭、保温10rain,电热丝R0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讲析 电饭煲在高温烧煮挡时,电路中的功率是最大,在电压一定时,要得到最大功率电路中的电阻应最小,由图5可知,当R被短路时,电路中的电阻最小,电路中只有R0工作,则S应合到2位置,高温挡时的功率已知,电压为额定电压,R0由R=U2/P等求得,当电饭煲在正常焖饭、保温时,电饭煲的热功率最小,电路中的电阻最大,则R0和R串联,可求出此时的电流,再由Q=I2Rt求出R0产生的热量,
答:(1)与触点2连接。
(2)P=U2/R0,R0=U2/P=(220V)2/1100W=44Ω.
(3)P=IU,I=P/U=22W/22V=O.1A,Q0=I2R0t=(0.1A)2×44Ω×600s=264J.
本题是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应用的综合题,同学们要能综合考虑影响电路发热的因素,也就是理解焦耳定律定义公式(Q=I2Rt)和各种变形公式(Q=U2/R(t)、Q=UIt)的应用,其中也涉及到欧姆定律的灵活应用。
三、巩固练习
1.如图6所示电路中,R1=10Ω.当开关S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0.2A,电压表示数为4V.求:(1)电源电压;(2)R2的阻值。
2.如图7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R1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后,滑动变阻器滑片P自b向a移动的过程中(
)。
A.电流表A的示数变大,电压表V2的示数与电流表A的示数之比变小
B.电流表A的示数变大,电压表V2的示数与电流表A的示数之比变大
c.电压表V1的示数不变,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变大
D.电压表V2的示数变小,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变小
3.一只电炉的电阻为48.4Ω,接在电压为220V的电路中工作,它的功率是w,电炉丝工作时热得发红,而连接电炉丝的导线却不怎么发热,其原因是
4.在一次科技小组的活动中,同学们按照如图8所示的电路在AB之间接入一根细铜丝,闭合开关S后,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的读数保持3A不变,过了一会儿,细铜丝熔断,在AB之间换接一根同长度的较粗的铜丝,再调节滑动变阻器到某一固定值,经较长时间粗铜丝没有熔断,在此过程中,电流表的读数保持3A不变小明同学针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了一个问题:造成细铜丝熔断而粗铜丝没有熔断的原因是什么?(设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1)你认为造成细铜丝熔断而粗铜丝没有熔断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2)若粗铜丝电阻为0.01Ω,求:在5s内粗铜丝共产生的热量。
(3)如果你家准备安装一台“220V 1500W”的电热水器,你应用选用(较粗/较细)的铜导线用作连接线比较安全。
5.如图9所示电路,电源两端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B端时,灯L的电功率为PL,电流表的示数为I1;当开关S1断开、S2闭合时,灯L的电功率为R1',电流表的示数为,I2,已知PL:P'L=9:25.
(1)求电流表的示数I1与I2的比值;
(2)当开关S1、S2又都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c点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Rc电压表V1的示数为u1,电压表V2的示数为U2,已知U1:U2=3:2,Rc的电功率为10W,这时灯L正常发光,通过闭合或断开开关及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会形成不同的电路,在这些不同的电路中,电路消耗的最大功率与电路消耗的最小功率之比为3:1.求灯L的额定功率。
6.小明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查阅到一种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如下表,并将该型号的热敏电阻应用于如图10所示由“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组成的恒温箱电路中。
“控制电路”由热敏电阻R1、电磁铁(线圈阻值R0=50Ω)、电源U1、开关等组成,当线圈中的电流大于或等于20mA时,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右边工作电路则断开;
“工作电路”由工作电源U2(U2=10V)、发热电阻R2(R2=50Ω)、导线等组成,问:
(1)工作电路工作时的电流为多大?电阻R2的发热功率为多大?
(2)若发热电阻R2需提供1.2×104J的热量,则工作电路要工作多长时间(不计热量的损失)?
(3)若恒温箱的温度最高不得超过50℃,则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U1最小值为多大?
电阻的U-I图象表述的是电阻两端电压随电阻中电流的变化关系,图象上每一点对应的U、I的比值表示电阻的大小。如果对应的比值均等大,则表示此电阻的大小不变,是定值电阻,即根据表达式U = I R对应的U-I图象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如图所示。
如果对应的比值不等大,则表示此电阻的大小是变化的,是非定值电阻,即根据表达式U = I R对应的U-I图象是非线性的,如图所示,其I-U图象亦类似。
在求解某些电学问题时如果把电源和非定值电阻的U-I图象的联合巧用,把这两种图象结合在一起分析,往往会使问题简化,迅速解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我们看一些示例。
例1.实验得到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甲所示。如果将这个小灯泡接到电动势为1.5 V、内阻为5 Ω的电源两端,求小灯泡消耗的功率。
解析:从甲图可以看出灯泡的电阻不是定值电阻,其电阻随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直接求解无从下手,但如果在灯泡的I-U图上作出电源的I-U图线,如图乙所示,交点坐标即为这个电源给这个灯泡供电时的电压和电流,此时P灯=IU=0.1×1 W=0.1 W 问题立时迎刃而解。
例2.如图为某一小灯泡的I-U图线所示,将两个这样的小灯泡并联后再与阻值为5 Ω的定值电阻R0串联,接在电压恒定为4 V的电路上,求每个小灯泡的实际功率。
解析:灯泡的电阻同样不是定值电阻,其电阻随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直接求解无从下手,但如果在灯泡的I-U图上作出电源的I-U图线,也会很快得出结果。设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U,电流为I,电路中的总电流为2I,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U0=U+2IR0,所以U=-2R0I+U0,代入数据得U=-10I+4,在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同一坐标系上画出该直线,其交点(U,I)即为小灯泡的实际电压、电流值,可得小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P=UI=0.3 W。
例3.如图甲所示为某一小灯泡的U-I图线,现将两个这样的小灯泡并联后再与一个4 Ω的定值电阻R串联,接在内阻为1 Ω、电动势为5 V的电源两端,如图乙所示,则( )
A.若通过每盏小灯泡的电流强度为0.2 A,此时每盏小灯泡的电功率为0.6 W
B.若通过每盏小灯泡的电流强度为0.3 A,此时每盏小灯泡的电功率为0.6 W
C.若通过每盏小灯泡的电流强度为0.2 A,此时每盏小灯泡的电功率为0.26 W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验 ; 初中物理; 教学应用
一、虚拟仿真实验概述
目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因实验仪器价格昂贵、制作复杂、构造精密所限,学生不能真实参与到理解实验思想理念、练习调整实验仪器、熟悉仪器性能构造的实践中去,而虚拟仿真实验则可以代替实际实验,提供全开放性、高综合性的平台和提供相关的实验实时数据供学生计算分析。虚拟仿真实验运用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演示实验过程中的图形、图像、文字、数据等,它具有快捷、易学、简单、直观等优点,能使老师根据教学计划制作实验课件,模拟实验情境,展现教学意图,有效提升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帮助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虚拟仿真实验改善传统物理实验教学的原因如下:其一是虚拟仿真实验真实展现了物理实验的环节和过程,构建了活灵活现的实验画面;其二是虚拟仿真实验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物理实验课程中,激发了其学习物理实验的热情和兴趣,使其在实验课程中发现理论知识的问题并及时纠正调整;其三是虚拟仿真实验能创新性的整合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其知识模块结构化、系统化,“温故而知新”,在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理解中,动态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其四是虚拟仿真实验能在物理实验课程中营造真实性、直观性、开放性的实验环境,使学生通过虚拟网络下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实验规律、探究实验问题、优化实验意识的学习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与此同时,虚拟仿真实验仍然存在着缺陷,其不可否认的提升了教学效率和避免了实验误差,但因为其模拟性、理想化的操作缺少了实际实验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感,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虚拟仿真实验的教学应用
1.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探究电路短路问题
电路短路问题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虚拟电学工具箱,增强了学生对于短路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保障解决变式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为实验环节演示:
实验环节1:观察电源短路现象
第一步通过虚拟电学工具箱提供的电源、电表、开关、保险丝等组件,使用鼠标拖动组成一个短路电路;第二步将电源两极直接与开关两端相连并打开开关,(提问学生“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观察现象;第三步连接电流表(提问学生“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观察现象。通过实验演示,第二步中会出现“干电池短路”的警告语,第三步则会出现电流表超出最大值的现象。这一环节的虚拟实验使学生体验电源短路并了解电源短路会造成极大电流出现并烧毁电源、引发火灾的事故。
实验环节2:电源短路后的保护措施
第一步在已短路的电路(连接电流表)中串联保险丝并打开开关(提问学生“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观察现象;第二步得出结论,即保险丝断裂,电流表数值归零。这一环节的虚拟实验使学生认识串联保险丝是防止电源短路的措施之一,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展示闸刀开关、空气开关等防止短路的组件。
实验环节3:认识用电器短路现象
第一步组建串联电源与灯泡和并联电源与灯泡的电路,先打开串联开关,后打开并联开关(提问学生“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观察现象;第二步观察实验现象,即串联开关打开后两只灯泡均发光,打开并联开关后一只灯泡熄灭,另一只亮度增强;第三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一只灯泡熄灭了而另一只却变亮了?”、“熄灭的灯泡被烧毁了吗?”“这种操作是否安全?”等问题并鼓励思考。这一环节的虚拟实验使学生认识用电器串联时,若其中某一用电器短路,则整体电路电流增大、可能烧毁其他用电器或者其他用电器使用不正常。
实验环节4:并联电路的短路现象
第一步组件两组并联电源与灯泡的电路,打开开关,(提问学生“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观察现象;第二步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即并联电路中,若其中某一用电器短路,则其他用电器都不正常工作同时烧毁保险丝。这一虚拟实验可以使学生发散到多个用电器并联短路时的结论,即并联电路短路情况下所有用电器均不工作;家用电器一般并联使用并安装保险丝,同时需要合理避免电器短路。
2.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探究闭合电路中的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是拓展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虚拟电学工具箱,设计闭合电路中欧姆定律的推导演示环节如下:
实验环节1:推导前的猜想与假设
第一步利用虚拟仿真实验中的虚拟电学工具箱,演示出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亮度现象;第二步演示出相同电压不同电阻下小灯泡的亮度现象;第三步提问如“电流的变化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电压不变,电阻增大,电流有什么变化”等并给出结论,即电阻相同,电压增大的情况下电流变大;电压相同,电阻增大的情况下电流变小。
实验环节2:探究电阻相同情况下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池个数增大电压值,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并记录,得出结论和规律。即:在电阻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始终保持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不变,得出R=U/I的结论公式。
实验环节3:探究电压相同情况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的个数增大电阻值,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并记录,得出结论和规律。即:在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电流随着随着电阻的增大而减小并且始终保持电阻和电流的乘积不变,得出U=IR的结论公式。
三、 小结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所以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结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和传统实验,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通过实验环节的展示,使学生形成模块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将虚拟仿真实验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户永清: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虚拟实验技术的研究[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2]贺晓华;李强:虚拟实验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表示数变化;分类剖析;教学探索
在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电表示数变化类试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每年教到这部分内容时总是感到学生学得吃力,教师讲得辛苦,但学生还是掌握得不好,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试着把这类题目进行了分类剖析,找到一些共同点和好的解题方法,再对学生进行讲解时发现效果好了不少。
第一类:开关开闭类
例1.如图1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开关S处于闭合状态。当开关S1由闭合到断开时,电流表示数将 ,电压表示数将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分析: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清楚开关在两种不同状态下的电路情况,当开关S处于闭合状态时灯L被短路(这是此题的重点和难点),电路相当于只有电阻R单独接入电路,电流表测电路总电流,此时电流表示数较大,电压表测电阻R两端的电压就等于电源电压,当开关S1断开时灯L和电阻R串联,总电阻变大,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流表示数将变小,电压表测电阻R两端的电压只是电源电压的一部分,电压表示数变小。
第二类:串联滑动变阻器类
例2.如图2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是定值电阻,R2是滑动变阻器。当开关S闭合,滑片由b端向a端移动的过程中,电流表示数 ,电压表示数与电流示数的比值 。
分析:由图可知R1和R2是串联,电流表测电路总电流,电压表测R1两端电压,当开关S闭合,滑片由b端向a端移动的过程中R2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由I=U/R可知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的比值(就是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与电流和电压无关)不变。
第三类:并联滑动变阻器类
例3.如图3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缓慢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电流表A1的示数逐渐变小,这一过程中
( )
A.滑片P是向左滑动的
B.电压表V的示数逐渐变小
C.电流表A的示数逐渐变小
D.电流表A与A1的示数差逐渐变小
分析:由图3可知,R1和R2并联,A1测通过R1的电流,A测电路中的总电流,V测电源电压示数不变,闭合开关S,缓慢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电流表A1的示数逐渐变小说明R1的电阻在变大,所以滑片P是向右滑动的,A错。电压表V的示数不会变化,B错。总电阻变大,总电流变小,电流表A的示数逐渐变小(也可根据A1的示数逐渐变小,通过定值电阻R2的电流不变,判断出A的示数逐渐变小),C正确。电流表A与A1的示数差是通过定值电阻R2的电流应该不变,D错。
剖析:此类题目有些电路图较复杂,难点是分析清楚电路,可根据电流路径法,把电流表看作导线,电压表看作断路,也可画出等效电路图,最后再确定电流表和电压表是分别测量哪部分电路的电流和电压,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点,结合欧姆定律就可迎刃而解。
(上接第41页)常见的大致都属于上述三类题型,不过也有一些特殊的题型。
第四类:特殊类
例4.如图,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压表V1的示数增大,电压表V2的示数减小
B.电阻R1和R2消耗的功率的变化量一定相等
C.电压表V1减小的示数等于电压表V2增大的示数
D.电压表V1减小的示数小于电压表V2增大的示数
分析:由图可知R1和R2和R串联,V1测R1的电压,V2测R的电压,当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的过程中,R的电阻变大分压变多,电压表V2的示数增大,电源电压不变,R1的分压就要变少,电压表V1的示数应减小,A错。不知道R1和R2的阻值关系,所以无法判断R1和R2消耗功率的变化量,B错。电压表V2增大的示数应等于R1和R2总共减小的电压数,所以电压表V1减小的示数应小于电压表V2增大的示数,选D。
例5.在如图5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表的示数变小,电压表的示数变小
B.电流表的示数变小,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C.电流表的示数不变,电压表的示数变小
D.电流表的示数变大,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分析:这是滑动变阻器的特殊情况,关键是根据电压表相当于断路判断出移动滑片时电路中的总电阻不变,所以电流表示数不变,滑片向右滑动的过程中电压表测量部分的电阻变小,根据U=IR,可知,I不变,R变小,U变小,电压表的示数变小。选C。
精心设计有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将知识融入情景,用问题点燃思维,通过有效的设问与追问,展开求知的生动过程,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向,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用问题帮助学生领悟规律,用问题对教与学进行及时诊断与反馈,达到建构知识,训练方法,形成能力的目的。
一、将知识转化为问题,将问题融合于情境
教学设计就是问题设计,就是将物理知识转化为物理问题。精心设置物理问题应该紧扣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设问有序递进,思维逐次深入,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例如位移概念的建立,课本上的实例是从北京到上海,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路径有很多条,同一个终点,引出位移的概念。虽然是鲜活的生活实际,但学生的思维度不足。教学流程稍作改变,先设计问题引导:根据下面的条件,你能确定B点的位置吗?
(1)一位同学从A点出发,走了2Km后到达B点.
(2)这位同学从A点出发,向东走了2Km后到达B点.
(3)这位同学从A点出发,向东沿直线走了2Km到达B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会发现,确定物置变化必须有三个要素:方向、(轨迹)直线、长度,自然引出位移的概念: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再配上从北京到上海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知识的有效生成。
基于实验,创设探究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例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教学,设计实验,引入课题。用两个不同的电源给小灯泡供电,如图所示,先用电压表测出两个不同的电源的电动势E1=3V,E2=9V。将开关扳到位置1,小灯泡正常发光。问:如果老师把开关扳到位置2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多数学生讨论的结果认为灯泡会烧毁,少数学生讨论的结果认为灯泡不会烧毁,但不知为什么?老师把开关扳到位置2,结果出乎意料,小灯泡很暗,只发出了微弱的光。这个设计为了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学习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明确了各个物理量E、r、R、I、U、 U′的关系后,就可以解释实验现象了,因为电动势为9V电源内阻远大于电动势为3V的电源的内阻。以实验为载体展开过程,以问题为核心引导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才能落实有效教学。
二、在情境中思考问题,在思考中掌握知识
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景之中,才能显示出意义和价值。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运用已有知识,通过质疑、分析或推理,去主动建构新知识。
伏安法测电阻,如何选择实验器材,如何设计电路,是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反思原来教学呈现方式,通常是采用直接比较法,给出电路图,进行误差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电路。这种方式的教学,比对鲜明,逻辑清晰,但它远离了学生的直接经验,没有以物理现象和事实为背景,学生看似听懂了,遇到实际问题生搬硬套,不会分析。
改变一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布置任务,测量电阻RX的阻值。
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电路;
动手实验,测量记录数据;
发现问题,数据相差悬殊;
分析讨论,差别原因何在;
交流总结,外接内接不同;
教师协助,得出规律方法。
关键词:物理思维;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5(S)-0019-3
物理学科的教学最根本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物理分析、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跟上述教学目标的要求背道而驰。主要表现可概括为“三脱离”:(1)脱离实际生活、生产中的物理现象,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2)脱离丰富多彩的物理过程,把物理公式纯数学化,不问来源和适用条件,运用时死搬硬套;(3)脱离物理知识的整体结构,死记硬背大量零碎的、孤立的知识点。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三脱离”的僵死的学习习惯,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值得探讨并努力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粗谈一些浅见,望同仁专家赐教。
1.以现象为依据,实验为基础,数学为工具
物理概念的形成和定义,物理规律的归纳和总结,无一不以现象为依据,以实验为基础,因此笔者在教学和实践中,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1重视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在观察和实验中引导学生,注意寻找物理特征,以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生动的物理图象。
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并没有一开始就采用毛钱管实验,而是设计了以下五个实验作为铺垫:
(1)粉笔头和硬纸板平放同时下落——落地时间明显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亚里士多德说重物落得快,为什么我们的实验恰恰相反。
(2)粉笔头和硬纸竖直同时下落——落地时间基本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实验结果与(1)不同。
(3)粉笔头和锡箔同时下落——落地时间明显不同。
(4)锡箔揉成纸团与粉笔头同时下落——落地时间基本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3)、(4)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5)直径相同的小钢球和塑料球同时下落——落地时只听到一次响声,已分辨不清落地的先后。
通过以上五个简单实验。学生对亚里士多德“重物落得快”的说法,已持否定态度,并从感性上已认识到物体下落的快慢并不取决于物体的轻重,而是由于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再演示毛钱管实验,强调管中已基本被抽成真空,这样,就把自由落体运动的主要特征——“只受重力”突出来了,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规律也就水到渠成地得出了。
1.2物理概念的形成和定义的建立要充分展示其实践基础
中学生头脑已储存不少生活图景和感受,这为物理概念的形成和定义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素材。我们的教学过程就要充分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引导他们去分析、提炼出信息的物理特征,使学生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概念。
例如“动量”是高中物理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物理概念,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引入的:“乒乓球与铅球以相同的速度向你飞来,你的感受会一样吗?”,“足球场上两名队员以大小相同的速度相撞,可能被撞倒的是谁呢?”通过一系列类似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基础上,归纳出“运动物体的作用效果不但与物体的速度有关,而且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结论,为“动量”概念的形成和定义的建立提供了生动、鲜明的物理形象。
1.3深入了解学生认识结构的弱点,努力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
物理规律是对大量物理现象,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而锤炼出来的科学结论,它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教学往往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人手,但是,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那样:“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到的直觉的结论,不是常常可靠的。”例如,力学的中心课题是力和运动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凭直接的观察做出了不少的错误论断。直到十七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和抽象思维,才把亚里士多德的许多错误论断修正过来。牛顿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总结出了著名的三大运动定律,建立起辉煌的牛顿力学。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些物理思想方法,笔者首先分析了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一些弱点,他们虽有一些感性认识,但信息容量有限,有序化的程度不高,开放性也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宜采用由浅入深、层层剖析,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的教学序列。
例如在《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笔者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1)一般说“小个灵活大个笨”的物理原因是什么?
(2)跳高运动员脚蹬跳板的力越大,跳得越高,这是因为力越大,惯性越大,对吗?
(3)限制车辆的行驶速度,使它在必要时比较容易停下,这说明速度越小,惯性就越小,对吗?
(4)行驶的自行车,要使它停下来有两种法,一是脚不再蹬,二是脚不蹬的同时手捏紧刹车闸,后者停得快些,这说明阻力越大,惯性越小,对吗?
上述现象学生是熟悉的,但要用物理观点正确理解并解答,却要花一番功夫。因此,经常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景象,引导他们用物理的观点去思考、分析,帮助他们把生活景象升华为物理图景,纳入物理知识的结构系统中,这就使学生所认知的物理知识根植于肥沃的土壤中,必然是开花结果,丰收在望。
2.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只记公式,而对公式的物理内容不求甚解的毛病。因而在解题过程中,也不去仔细分析物理过程,而是死搬硬套公式,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障碍,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做好如下三点。
2.1对描述物理概念的定义式,着重强调其实验(实践)基础
如电阻的定义式,着重点明欧姆实验的初衷是要研究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电流的强弱不但与电压有关,而且与导体的某种特性有关,这一特性在实验中表现为比值U/I对于同一导体是个恒量,对于不同的导体这个恒量不同。这就使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建立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接着强调电阻的定义式R=U/I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U/R在数学上是等效的,但反映的物理内容是截然不同的。
2.2真正理解物理公式丰富的物理内涵
对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着重把比值整体描述的对象及其性质跟比值所用的已有的物理量描述的对象及其性质严格区别开。如前所述电阻R=U/I,描述的对象是导体,反映的是导体阻碍电流的特性。而所用的已有物理量电压是由外部提供的,电流是外部条件通过导体本身属性而体现出来的一种表象。不管U与I如何变化,对一根导体来说,其电阻是不变的(不考虑温度的影响)。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物理公式丰富的物理内涵,而不至于把它们当成干巴巴的数学形式。
2.3使丰富的物理内容和简洁的数学形式整体呈现
物理学常常以极其简洁的数学形式揭示深刻的物理规律,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等。也许正因为简洁,部分学生往往就把它们简单化了。学生往往把物理公式纯数学化,任何一个物理公式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反映着特定条件下的丰富的物理内容,如果不弄清楚其产生基础和适用条件,而认为只要记住公式就行,势必要犯错误。
例如“刹车问题”中经常出现汽车开始刹车后,时间t内汽车的位移。而给出的时间常常大于汽车停止所需要的时间,如不加以分析,就乱公式势必得出错误的结果。这类问题虽简单,但旨在培养学生对物理过程分析的习惯和能力。为了使学生能真正掌握物理规律的数学形式。笔者在每个物理规律教学时,都要强调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实验基础;(2)物理过程分析;(3)公式中各物理量间的制约关系;(4)公式的适用条件。
总之使丰富的物理内容和简洁的数学形式以统一和谐的整体呈现在学生面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3.摒除零碎知识堆积灵活运用物理规律
大量的、零碎的物理内容的堆积,不等于物理认知结构的形成,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脱离物理知识的整体结构,死记大量零碎的知识点,不能灵活运用物理规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如下三点。
3.1通过背景介绍,了解知识形成过程
在进行概念和规律教学时。适当介绍其形成、产生和建立的背景,使学生能从科学发展史和人类认识史中去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从惠更斯提出“活力”的概念到“动能”定义的建立,从笛卡儿对“动量”的初步认识到牛顿对“动量”更加准确的定义,从光学发展史归纳出光的波粒二象性,以及中子发现的曲折而又有趣的过程等。这些史实的介绍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大有裨益。
3.2有效、及时地进行章节、单元的复习、归纳和总结
章节、单元的复结,不是面面具到的知识罗列,不是机械的知识堆砌,而是把点连成线,把线织成网。形成一种网络结构,回归知识的本来面目,使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系统本身的逻辑联系。
归纳总结的具体形式很多,如列成表格,画出图表,组织框架、类同集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等等,通过种种具体形式,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理解知识脉络,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一步挖掘内涵,开拓外延,从而激发学生的扩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通过系统的复习、归纳和总结,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不断接受物理思想方法,逐步塑造起自己的良好的认识结构,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也才有坚实的基础。
3.3精选习题,分类讲评
教师要精选(编)习题,讲评时要“浅题深析”,有些题要“深题浅释”。题目的优劣不在于深浅难易,而在于能否突破一点,带动全局。而所谓搞深搞透,就是不以题论题,受题限制,只满足于得到正确答案。对于看似浅显的题目,要认真分析习题涉及的知识点在有关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和其它知识点的联系,有利于从全局出发,采取最优手段来解决,从而达到引起联想,激发思维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浅题深析”之要义。对于综合性的习题,即所谓难题深题,则要在弄清楚题目描述的物理过程的基础上,分析它涉及到的知识点,这一知识点由什么规律联系着,然后正确选用规律去解决它。这就是所谓“深题浅释”的意思。
解答物理推证题,既要有坚实的物理知识基础,掌握必要的科学思维方法,还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现将近几年有代表性的中考物理推证题归类例析如下:
一、证明结论
证明结论型推证题,一般为初中物理知识的拓展或延伸,考题给出需证明的结论(或规律),通过“弄清题意要求――应(选)用公式规律――建立联系等式”来推导论证。推证时,一要找出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并利用相关物理公式或规律建立物理量间的关系等式;二要注意证明过程要清晰,每一步证明过程都要有理有据。
例1.我们知道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其中的一个力称为作用力时,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图1如图1所示,是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大小的示意图。当水平拉动物体A匀速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即弹簧所受A的拉力)就表示物体A所受摩擦力f的大小,即F′=f。请你依据牛顿第三定律和二力平衡的条件对此加以证明。
解析:从F′与f入手,分析受力,找出与F′、f相关联的力,弄清哪两个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和二力平衡的条件找出各力的大小关系进行推证。
证明:因为物体A处于平衡状态,物体A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等于物体所受摩擦力,即F=f。
而弹簧测力计对物体A的拉力F与物体A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F=F′,所以F′=f。
例2.定滑轮在使用时相当于一个杠杆。如图2所示,某人用绳子沿着倾斜方向通过定滑轮拉住钩码,已知人手的拉力为F,钩码重力为G。
图2图3(1)请在图中标出这只“杠杆”的支点O,画出拉力F、钩码重力G及它们的力臂(保留作图痕迹)。
(2)若不计摩擦、滑轮重和绳重,请用杠杆平衡条件推证:F=G。
解析:根据杠杆的五要素(一支点、二力、二力臂)画图;明确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都等于定滑轮的半径R,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推证。
(1)如图3所示。
(2)证明:由几何知识知:l1=l2=R(R为滑轮的半径)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即F1l1=Gl2,得:F=G。
点拨:例1、例2的共同点是考题已明确告知推证的理论依据,只需根据题意,利用考题告知的物理知识或规律进行数理推证即可。推证时,要有必要的分析和文字说明。
图4例3.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如图4所示,烧杯内盛有密度为ρ的液体,我们可以设想液面下h深处有一面积为S的水平圆面,它所受的压力是其上方圆柱形的小液柱所产生的。请推证:液体内部深度为h处的压强p=ρgh。
解析:由题意可知,液体深度为h处的压强即为小液柱对其底面的压强。根据压强公式p=F1S来推证,其中的压力可以根据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重力来计算。思路:
证明:小液柱的体积为:V=Sh
小液柱的质量为:m=ρV=ρSh
小液柱的重力为:G=mg=ρShg
小液柱产生的压强为:p=F1S=G1S=ρShg1S=ρgh。
即液体内部深度为h处的压强p=ρgh。
例4.当多个电阻串联时,其等效电阻称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请推证:将两个电阻R1、R2串联起来,其总电阻R与R1、R2的关系式为:R=R1+R2。
图5解析:由题意可知,R是R1与R2串联的总电阻。根据欧姆定律写出电压的表达式;利用串联电路中电压、电流的关系规律推导证明。思路:
证明:由欧姆定律可知:U=IR,U1=I1R1,U2=I2R2
由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U=U1+U2可得:IR=I1R1+I2R2
又由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I=I1=I2可得:R=R1+R2。
点拨:例3、例4的共同点是考题没有告知推证的理论依据,则需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选用物理公式或规律,然后进行数理推证。
二、推导表达式
推导表达式型推证题,要求根据题给的已知物理量,推导出用已知物理量的字母表示的未知物理量的数学表达式,即用已知量表示未知量。推导时,一要弄清题意,找出已知量;二要选用相关物理公式或规律,确定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联系,建立物理量间的关系等式(或大小关系式);三要注意表示物理量的字母符号应规范。
例5.“等效替代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若图6甲的两个电阻并联后接入电路中的效果与图乙一个电阻接入同一电路中的效果相同,请你利用并联电路电压、电流的规律及欧姆定律推导出R与R1、R2的关系式。
图6解析: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即I=I1+I2;电压规律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即U=U1=U2;根据欧姆定律I=U1R,代入电流关系即可推导出电阻的关系式。思路:
推导:由并联电路电流关系,可得I=I1+I2
U1R=U11R1+U21R2
又知:U=U1=U2
代入上式可得:11R=11R1+11R2(或R=R1R21R1+R2)
点拨:推导表达式时,要根据题意假设可能用到的几个未知物理量,以作为推导时的一般物理量,如本题中的电流I、I1、I2和电压U、U1、U2;再根据相关的物理公式(规律),代入上述的几个假设的物理量,建立等式,推导出用已知量表示的关系式。
例6.一个均匀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以根据物体的密度ρ1与液体密度ρ2之间的关系,对物体的浮沉作出判断,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推导出这些关系。(推导中要写出依据)
解析: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状态是由其所受浮力F浮和重力G物的大小决定的;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利用阿基米德原理、重力和密度公式,以及浸没时V排=V物进行推导。思路:
推导:浸没在液体中物体受到两个力,浮力F浮和重力G物。
如果,F浮>G物,即ρ2V排g>ρ1V物g
浸没时V排=V物
ρ2>ρ1时物体上浮;
如果,F浮
浸没时V排=V物
ρ2
如果,F浮=G物,即ρ2V排g=ρ1V物g
浸没时V排=V物
ρ2=ρ1时物体悬浮或在液体中匀速运动。
点拨:推导表达式时,要找出隐含在题意中的条件,如本题中的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与物体体积之间的关系V排=V物,这是推导的关键。
图7例7.为了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小周家买了一台容积为100L的太阳能热水器。
(3)该热水器的说明书中介绍,真空管热水器可以把90%的太阳能转化为水的内能,真有这么高的效率吗?小周查阅资料知道,他们所在地区单位受光面积上接收太阳能的功率为P,小周还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并运用本题计算出的热量Q[Q为(2)问中热水器中的水从18℃升高到78℃时吸收的热量],就可估测出这台热水器的光热转化效率?写出效率η的表达式。(用代表物理量的字母表示,不需计算具体数据)
解析:效率是指有用的量与总量的比值,即等于“有用的”除以“总的”,故太阳能热水器有用的能量为水吸收的热量Q,总能量为热水器接收的太阳能。思路:
测出太阳能热水器的有效受光面积S和两次水温记录之间的光照时间t。
推导:热水器中水吸收的热量为Q;单位受光面积上接收太阳能的功率为P,则热水器接收太阳能的总功率为P总=PS,在光照时间t内热水器接收的太阳能W=PtS。
光热转化效率η=Q1W×100%=Q1PtS×100%。
点拨:推导表达式时,要抓住所求量,联想相关的物理公式,进行推导,如本题中要求推导光热转化效率的表达式,则应想到效率定义和公式,其中“有用的”Q已知,再利用相关公式确定“总的”W=PtS,将Q、W=PtS代入效率公式即可。
例8.一辆满载物资的总重为G牛顿的运输车,将物资沿ABCD路线运至D处,AB段海拔高度为h1米,CD段海拔高度为h2米,如图8甲所示。在整个运输过程中,汽车以恒定速度v米/秒运动,汽车t=0时经过A处,t=t1时经过B处,t=t2时经过C处,在此过程中汽车牵引力功率P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可简化为图8乙所示(P1、P2、t1和t2也为已知量)。
图8(1)请分析说明汽车在AB段和BC段运动时,牵引力的大小关系。
(2)请用已知量求出汽车沿斜坡BC段运动时所受总阻力的表达式(总阻力包括摩擦力和空气阻力)。
解析:根据功率公式推导出牵引力与功率、速度的关系式,由此通过比较功率的大小来确定牵引力的大小关系;牵引力做功的过程,就是克服重力和总阻力做功的过程,根据功的关系列出等式推导总阻力的表达式。
(1)汽车在BC段运动时牵引力较大。思路:
设汽车的牵引力为F,根据P=W1t=Fs1t=Fv,可得F=P1v。
又因为P2大于P1且速度v一定,所以汽车在BC段运动时牵引力较大。
(2)思路:
设BC段长为L、高为h,由功的关系可得
WF=Gh+fL
P2(t2-t1)=G(h2-h1)+fL
即P2(t2-t1)=G(h2-h1)+fv(t2-t1)
所以f=P2(t2-t1)-G(h2-h1)1v(t2-t1)(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