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典诵读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我院承办“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大学生,给大学生一个开启心智的钥匙,发挥诗文国学的人生起航作用。2019年4月29日晚,我院在行知楼124教室举行“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此次活动准备充实,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此次比赛的评委有某某。参与观看的是我学院各个班级的学生代表,此次初赛共有十四支队伍参赛,比赛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着。参赛选手们个个精神饱满,在台上诵读铿锵有力,情感丰富,抑扬顿挫,用自信生动的语言向同学们朗读了一首又一首诗歌。他们或深情低沉,或激情澎湃,用声情并茂的讲说赢得了在场评委和观众的阵阵掌声。
经过一场激烈的角逐,本次诗歌朗诵比赛在紧张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此次比赛用时一个小时。最后由团总支第一副书记为我们比赛做出点评她讲到大部分选手在朗诵时感情十分饱满但还是带有一点点的紧张希望选手们可以准好心理上的准备不胆怯能够在朗诵时做到铿锵有力。
评委对参赛同学进行选评打分,共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名。具体评比结果如下:第一名:第十四组《青春恋歌》,第二名:第十一组《春江花月夜》、第六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八组《亲爱的祖国》,第三名:第五组《复兴》。
此次活动在准备工作方面做得很充分,使比赛进行得非常顺利。首先对各班进行宣传,自我报名,再参加分院的比赛。我院团总支联合宣传部在学院大一、大二班级开展进班宣讲活动,反应良好,学生积极参与。
一.比赛引导,经典诵读走进校园
为提高广大师生对经典的兴趣,从兴趣入手引导大家诵读经典,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比赛活动:中小学生普通话美文朗诵比赛;“走向世界的青岛”普通话诗文朗诵、演讲、小品大赛;“2008百年奥运・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大赛等比赛,以中小学学生为主要对象组织比赛;“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小学师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以中小学师生为对象;“庆祝建国60周年―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以《弟子归》《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论语》《老子》等为主要内容,参赛对象发展为全体学生;教师技能大练兵经典诵读比赛,诵读面扩展到教师;“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普通话大赛”,参赛形式为教师集体,诵读面为全体教师。
一系列比赛引导着广大师生去读经典、背经典、研究经典,经典诵读从学生到老师,从个体到集体,从一个点发展到一个面,一步步走进了校园。
二.特色引领,经典诵读走进师生
知其形容易,关键要会其意。为使经典诵读走进师生,我们提出将经典诵读与书香校园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创建经典诵读特色示范校,推动经典诵读深入开展。
(一)利用传统节日举行不同内容的诵读比赛,以比赛推动活动开展。如: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诵读比赛、端午节背古诗比赛,国庆节爱国主义朗诵比赛、纪念胜利60周年朗诵比赛,推普周朗诵比赛等。
(二)经典诵读活动纳入学校常规工作,每天固定早读或午读时间诵读10――20分钟。
(三)规定了经典诵读篇目。《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百家姓》《论语》《弟子规》等成为大多数学校的必读篇目。
(四)充分认识到环境氛围的重要性,有计划地创设经典诵读的校园环境。在校园内墙壁绘制经典古诗词等内容,既美化环境又创设了经典诵读的浓厚氛围。
(五)结合规范汉字书写开展写经典的活动。在开展规范汉字书写练习时将经典纳入书写范围,形成写经典的氛围。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读书有感征文、“品经典悟人生手抄报”、古诗词配画、古诗阅读卡、经典故事我来画、“经典古诗文名句默写积累”、“经典名句内容知多少知识竞赛等。形成经典诵、写、讲的热潮。
三.科研引路,经典诵读走进课堂
(一)召开全市经典诵读经验交流现场会
经典诵读特色学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了经典诵读特色交流。灰埠小学的一听、二看、三抄、四赛,突出经典诵读与日常生活结合;实验小学的“三竞赛”、“六评比”,突出经典诵读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双语学校的“状元之赛”“榜眼之赛”“探花之赛”,突出经典诵读评价机制;厦门路小学的班级自查评比会、全校互评互比会、年终总结表彰会三个会,突出经典诵读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大泽山小学的“文化熏陶,课程支撑、科研引领、活动推进、知行结合”特色教育模式,突出了经典诵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大疃小学的研读《弟子规》,探索学生自主化管理的模式,则凸显了经典诵读与学生发展相结合。
特色交流为全市经典诵读的开展提供了参考点和着眼点,使学有目标、做有方向,经典诵读得以扎实开展。
(二)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通过研讨总结近几年来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经验,指导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如何进行经典诵读教学设计,如何开发经典诵读资源,如何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展示。引导教师将自己在工作中开展经典诵读的做法、解决问题的对策、面临的困惑进行交流,智慧共享。
课题研讨的主要内容有:教师经典诵读观摩课、学生经典诵读成果展示课、学生经典诵读艺术成果展示、教师经典诵读经验沙龙、学校经典诵读情况交流及下一段工作要求。
关键词:未成年人;中华文化经典;语文课程
德育只有进入课程,才能保证其首要地位,才能收到实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更应该在德育上下足功夫。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意义,让我们的每一节课、每一学科的课程都成为道德教育的源泉。
一、从途径上看,主要是与课程的整合
1.与语文课程整合。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丰富文化积淀,明辨笃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重点落实“认、吸、积、炼、辨、爱、奠、行”八字的理念,注重诵读教学方法总结,注重教学评价的效益性等。通过一些活动,通过竞争、合作,达到理想的目标。如利用板报栏,利用集会学习宣传、诵读,使此工作成为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我学经典,我光荣”的浓厚氛围。在时间上,我们坚决落实区要求的时间,早读10分钟,下午10分钟,每周升旗5分钟,每周一节诵读课,每天大课间5分钟。同学们积极配合,在课余时间还认真诵读,大部分学生都能熟读十几节,还有部分学生能流利地背诵,并对一些句子能正确理解,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些经典诗句都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很好的适用,为小学生做好合格人才奠定了基础。利用课间,课余活动引导学生欣赏学校报栏内图文并茂的经典内容,既强化了记忆,又增加了学习经典的乐趣。同时注重学生的学法,如,原文与译文结合学习,写感悟的方法等,他们是这样检查学生的:学生会背的,经检查后盖“五”字的图章,通过认真检查落实,学生学经典士气高涨,乐趣有提高,学生会在生活中运用经典。有老师认为,经典诵读是孩子们接受良好古训、接触文言文的一次良好机遇,也是孩子们学习语文及大语文观的要求。
2.主题班会结合。每周周二的班队活动,是班主任进行思想教育的有利时机。各个班的主题班会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班会以“忠、孝、礼、仪、廉、耻、诚、信”等内容为教育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收到了较好效果。
3.抓实品德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们巧借传统经典文化,丰富课程内容,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如,教学《说说家乡的故事》时,学生尽数家乡的英豪;教学《可爱的家乡人》后,组织开展了“走进家乡名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走进当阳的名人、认识当阳的名人、学习当阳的名人、感悟当阳的名人,从而追赶名人、争做名人。在这些课堂上,教师或引用名言警句,或介绍经典故事,告诉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学习。
4.落实学科渗透。每一门课程都是德育的有效载体。音乐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将经典的诗词或精心谱曲或编成舞蹈,学生在演、唱、跳、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唤起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美术课上,老师们带领学生以经典故事为内容进行创作,让孩子们在绘画中悄无声息地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地方课上,我们依据学生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的规律,低年级学生开展经典古诗词的诵读活动,中年级学生开展探索中华名人足迹的社会实践活动,高年级学生开展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从手段方法上看,主要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育、课外诵读为手段,开设校本课程,并辅以学校营造的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通过观察、调查,总结出适合小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经典的手段及方法。在实验研究工作中,我们立足于教育教学,双管齐下,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小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经典的手段。我们的主要做法:(1)筛选适合小学生诵读的中华文化经典篇目及内容,形成体系。(2)通过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3)创设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经典韵味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诵读经典 好途径
诵读中华经典,传承神州文明,这是对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更是对古国文明的发扬光大,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是大有裨益。
所谓“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在人生记忆中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
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唐代诗人杜甫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言。清代唐彪则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诵读经典,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诵读经典,不失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好途径。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在教学中以经典美文诵读作为研究的突破口,破解了当今学生“读书苦,苦读书”的现状,走出了一条快乐阅读之路。
一、诵读经典的意义:
1.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课前10分钟,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读经,甚至把读经作为班级集合的一种信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的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 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念中国诗词,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这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
3.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如我们让学生吟咏背诵的《三字经》、《论语》,趁学生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以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要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诵读薰习,可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必可陶冶他的性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
二、诵读经典的内容
在广泛开展诵读经典活动中,要做到读有所依,读有所序,读有所据。读书并非越多越好,不能只求数量不谈质量,而是要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去阅读,并逐步积累、层层上升。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每学年,每位学生定出最低要求,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实现差异诵读、弹性诵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读有所得。教师在选择诵读文本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人文性。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们既注重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更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挖掘古诗文的人文内涵,突出诗情画意;其次,让学生选出喜欢的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会欣赏、体验其中细腻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2.艺术性。许多古诗文都有非常形象的意境描写,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启动视觉和听觉多个感官通道,选配合适的音乐和画面,营造生动逼真的艺术场景,就能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如情境吟诵、配乐吟唱就是经典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3.生活性。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诵读,学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吟出几句经典诗文,或描述事物,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虽不一定贴切,却着实令人欣慰。如,当教师提醒大家看书要有思考时,有的学生马上会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此来为教师总结。在学生的作文中,更是时常出现经典的语句。
三、诵读经典的方法
“普通人只用了自己实际记忆能力的10%,其余的90%都被浪费了,其原因在于他违反了记忆的自然法则。”(心理学家卡尔·希修教授语)也就是说记忆的方法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记忆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诵读,从而提高诵读效率。
1、化整为零,步步为营
有些文章较长,同学们背诵时不妨化整为零,再各个击破。这样段段背、段段清,做到步步为营,最后再化零为整,“组装”成篇。如背诵《道德经》时,开始可以“化整为零”,让学生在课外每天背两章,八十一章就可以在四十天里完成。再花十五天时间把它们化零为整,“组装”成篇:首先让学生一天复习十章,要求连起来背,八天完成,然后用四天让他们二十章连起来背,再用两天让他们四十章连起来背,最后一天背诵整篇《道德经》。这样,一本《道德经》就可以在五十五天里诵读成功,里面所包含的道理足以让他们终身受用。
2、以写助读,感官兼用
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抄一遍。如果诵读时一边读一边写,读读写写,这样就能调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这种方法还能为默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朱熹所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3、游戏诵读,寓教于乐
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古诗文诵读有机地寓于游戏之中,就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学生一边玩一边读,既能消除学习的疲劳,又能激发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
4、按图索“意”,读图背文
古诗词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我们不再单纯地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这样的诵读,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陶醉。可见,在诵读中用艺术手段创设意境,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目的和意义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的淘洗,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古典诗词短小精悍,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我校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计划的同时,遵循“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健康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的课程理念,采取“先试点研究,后全面推广”的工作策略,并于2006年推行了“中华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试点研究。在试点的基础上,我校尝试将校本课程开发课题化。2007年初,我校申报的课题《关于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双文”素养的研究》获批准立项为“十一五”A类重点课题,在总结、推广试点实验班级的基础上,将“中华古诗文诵读”确定为学校的必修类校本课程,编入课程表纳入常规管理。经过3年的苦苦研究,此课题终于在2009年9月结题并荣获科研成果一等奖。为了创建“经典诵读特色学校”,打造学校品牌,2010年初我校再次申报的诵读课题《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双文”素养的深层研究》获批准立项,在第一轮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如何深化经典诵读活动,用经典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经典诵读上逐步形成学校的特色,打造书香四溢的校园。
二、措施和方法
1.校园经典诵读活动的模式
我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宗旨是“两文相长”,即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得到提高,在教学上加强对学生古诗文的记诵、鉴赏、评析能力的培养,努力构建“诗化教学”模式:记诵(低年级)——鉴赏评析(中高年级)——尝试创作(爱好经典诵读的学生)。
2.集体吟诵和个别吟诵相结合
从课题实施之日起,学校便安排每节课前的5分钟为诵读时间,每天保证20分钟的课外诵读,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要求只诵读,不讲解,只鼓励,不强迫。
3.家校紧密配合
要使每一位家长更理解诵读经典的重要性,学校就要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讲座、报告让其深入其中,在亲子共读中指导孩子,使孩子的诵读方法更得当,效果更显著。
4.注重融合,把经典诵读渗入课堂
诵读与音乐相互促进,用音乐来辅助背诵可以帮助孩子增强记忆。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等很好地诠释了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学生兴趣盎然。
诵读与体育学科的结合也是行之有效的,让孩子们在体育活动中边玩边吟诗,他们玩得尽兴,背得尽兴。
除此之外,诵读还可以和美术、书法相结合,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理解来画一画,最好还能写上一首诗,这样,可以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5.精心打造儒雅书香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学校极力做到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能育人,让校园一砖一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
(1)构建“诗文廊”。我们建设了一个包含传统美德及经典古诗文文化的长廊。(2)构建“诗文栏”。我们充分利用板报,分年级定期出版以古诗文为主题的板报。(3)构建“诗文站”,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广播古诗文的内容。(4)构建“诗文台”,举办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活动,为师生创设施展才华的舞台,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相互交流,共同提高。(5)构建“诗人像”。学校定制了诗人的头像及名诗宣传板分别挂在每一间教室及走廊,让全体师生耳濡目染。
三、收获及成果
一、区域诵读课程的起源
从2005年开始,九原区以沙河二小为龙头,以儿童的视角,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科学地、有体系地开展经典诵读的课题研究,通过八年持续不断地实验与探索,打通了语文、音乐、美术等多学科间的森严壁垒,让学生在亲近母语、亲近文化的过程中,接受全面的经典文学与艺术的熏陶。经典作品将种子的能量蕴蓄于学生的身上。沙河二小承担的“关于诵读经典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曾在教育部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十一五”优秀课题成果评选中获得二等奖,并在北京现场颁奖(这是“十一五”期间包头市唯一获此殊荣的课题)。这些年来,沙河二小面向全市、全国多次进行经典诵读成果展示,为在九原区全面推广经典诵读成果做好了准备。
从2013年春季始,九原区教育局在全区所有小学中规范化地开设诵读课程,推广诵读成果,并进行区域化的深度研究,改变了全区所有小学生的精神气质状态,使经典诵读成为九原教育的一张重要“名片”。
在经典诵读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其一为了开发并用足诵读教材,丰厚学生的积淀;其二为了确定阅读书目,激发阅读兴趣,指导读书方法,整体推进课外阅读。用这样的方式构建起“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外阅读和经典诵读为两翼”的教学体系,实现小学六年“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的目标,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
二、区域诵读课程的框架设计与操作
在四年的区域诵读深度研究中,我们按照泰勒的“课程论”思想,建立起“从容有序,不徐不疾;缓坡上行,六年一贯”的区域诵读课程框架。
(一)诵读课程的目标追求
1.在快乐诵读中改变学生的精神状态,在丰厚积淀的同时,最大化地发挥经典文化的熏陶、感染、激励的作用,给学生以民族经典文化的熏陶。
2.打通经典诗文与生活的樊篱,开发出版融“经典化、序列化、生活化、儿童化”为一体的《主题诗文诵读》区域教材,供全区及更多地区的学校选用。
3.丰富诵读指导的操作策略,加强诵读的跟踪与检测,形成庞大的经典诵读“资源库”。在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过程中,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培养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诵读名师”。
(二)诵读课程的实施
1.时间要保证。
经典诵读要想得以长期、扎实有效地开展,就要由“做活动”走向“做课程”。活动是暂时的,课程是长期的;活动是集中的,课程是常态的。只有坚持“日日诵”,才能滴水穿石,绳锯木断。在全区推进经典诵读之初,我们首先解决的就是统一规定诵读时间,确保每日晨诵20分钟,于清晨极静之时,用经典叫醒黎明。
课外阅读时间的保障:初期,强力控制各年级书面作业量,保证学生每日读书半小时;后期,整合语文教材,压缩讲读课课时,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课时。
2.内容要精选。
基于对“小学六年,拿什么优秀的文化给学生”这一问题的思考,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体现“四化”:
经典化:拿最经典的作品给学生,确保作品从主题到表现手法都堪称经典。
序列化: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诵读的内容在体系的安排上应由浅至深。
生活化: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经典之作,让学生感受“诗词就在生活中,生活可以诗意地表达”。
儿童化:对于儿童来讲,比起背了多少、背了多深,更重要的是,儿童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快乐,是否更爱自己,更爱这个世界。
在“四化”原则下,我们编写并出版了《主题诗文诵读》教材,将诵读与阅读、观察、表达、思辨、绘画、演唱结合起来,避免了“背而不知所云,诵而无所思考”的机械记忆。
在实践中,我们觉得,坚持这样的诵读原则至关重要,面对活生生的现代儿童,经典诵读不等于古代读经,现代学校不等于私塾,我们不能仅拿“四书五经”去填充孩子富有想象力的大脑,这不仅仅是对儿童的尊重,更是对儿童的呵护与关爱。
课外阅读书目的制定,主要是从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出发,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单元主题,确定了九个类型的75本儿童文学的经典,作为班级共读书目。
3.指导要科学。
在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许多科学有效的诵读指导策略。
坚持“熟读成诵”,提高20分钟晨诵的实效性。
经典诵读操作过程中一个最重要、最基础的理念就是“熟读成诵”。要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跑跑跳跳中愉悦诵读,自然记忆,杜绝“机械记忆”“生吞活剥”式的诵读。
激发兴趣,以多样的形式亲近经典。针对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我们要求学校积极运用读、讲、赛、吟、演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在亲近经典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从心底产生对文学与文化的热爱之情。课外阅读推进中,我们注重上好整本书的读前开启课、读中推进课、读后交流课,在兴致盎然地阅读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追求“美诵”,提升语感。在诵读实践中,我们按总结出的“字正腔圆诵读六法”,指导学生朗诵出诗词特有的节奏、韵律,展现诗词之美,而不是“小和尚念经”般的有口无心。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的语感较好,对诗词有很好的直觉力与领悟力,对初高中学习古诗词与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文字内化,迁移运用,促进表达。诗词能培养有诗性的孩子。几年训练下来,学生视野开阔、情感丰富,常常能发现生活之美,习作与口头表达中常常引经据典,很有文采,跟普通的孩子不一样。
4.开展培训,提升水平。
为了确保全区的诵读与儿童课外阅读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序列化、特色化,我们每学期开学初组织教材培训与展示活动,呈现样板课,提出本学期要达成的具体目标,让老师们有方向、有奔头。
5.狠抓评价,保驾护航。
在经典诵读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抓紧、抓好“评价”这一指挥棒,形成了三级激励性评价网络:一级评价为教育局对学校的测评,年终表彰优秀学校和优秀教师;二级评价为学校对班级的测评,为优秀班级奖励购书卡,促进学生阅读力的持续增长;三级评价为教师对学生的测评,开展诵读之星的评选、表彰。
三、区域诵读课程研究的成效
1.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精神气质状态,丰厚了学生的文化积淀。现在,不论到九原区的城镇小学还是农村小学,我们会看到经典文化滋润下的学生,既能落落大方、温文尔雅,又能旁征博引、谈吐自如。正像《内蒙古教育》孙志毅主编所讲:“同全国多数学校的经典诵读相比,你们有教材、有课时、有培训、有评价,做得很扎实,既补救了现行语文教材的苍白,又变化了学生的气质。童年与经典结伴生长,就像吃牛肉而不是吃菜帮子长大。腹有诗书,想不文质彬彬也难!”
2.区域课程研究的前瞻性得到认可。2016年秋季,一年级、七年级使用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成倍增加,课外阅读进教材、进课时,这些教材改革的举措与我们这些年来的研究方向完全一致。
关键词:经典;诵读;语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13-01
经典,亦称国学经典,是古往圣贤千百年来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提高思想修养水平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学大师章太炎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清末著名的教育家姚永朴说:"夫经之所言,乃人人之所固有,本于天理,惬于人情,历代信仰,莫之敢易"。在当前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上,则明确提出:"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说:"优秀少儿文学不仅能给儿童带来心灵愉悦,还能让儿童感受和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北京"2014高考指导方案"明确要求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华的考查。所有这些,都在说明,国学经典对于学生的人格修养、品格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理应进入语文课程视野,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现实情形是什么呢?
我们发现,现实状况并不令人乐观。一方面,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人们急功近利,不少学校和老师仍然围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凡是对于考试有直接作用的内容,不管采取什么方式,一股脑儿的塞到学生脑子里。对于暂且没有在考试中有具体要求的国学经典内容,则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另一方面,虽然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课程,但也是各自为阵。比如江苏省在全省小学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举办经典诵读比赛,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感受传统文化教育魅力。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受降路小学,开展了"读经典的书 做有根的人"系列读书活动,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第一附小为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孔庙跟前学经典"等等,这些都为国学经典进入语文课程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纵观这些实践与尝试,可以发现他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经典诵读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经史子集上,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唐诗三百首》、《论语》等,较少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在诵读内容的安排上,缺乏分学段的精细化分;确定诵读内容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是由教师来确定,学生较少参与选择。
(2)经典诵读主要还是作为课下的一种补充形式,进入语文课程。这些学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晨诵、暮读及午间阅读等形式,借助一些演讲、征文、诵读比赛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记忆、积累一些国学经典知识,进而作为一种习惯来加以培养和巩固,没有让国学经典真正走进课堂,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精神内涵,浸润学生心灵。更不要说家校合作等其他学习形式。
(3)对于诵读目标的检测,主要是通过"诵读比赛"这一途径来进行,还缺乏更有效、更多元、更有持续性的检测形式。
我们认为,开展经典诵读,让国学经典真正进入语文课程视野,就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通盘思考,重点考虑,在《语文课程标准》没有作出具体要求之前,比照原来的古诗文教学及读经等校本课程开发经验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经典诵读内容除了原有的一些经史子集等内容外,应更多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
比如我们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除了让各个学段的学生记忆积累一些经典知识外,让学生参观"殷墟"博物馆,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还有,我们把林州市"修渠劳模"任羊成请进学校,给学生作报告,让低年级学生聆听"红旗渠"的故事;把"航天英雄""当代嫦娥"刘洋请回故乡,给学生讲解宇宙飞船的故事。给中年级的学生每人一本《慈善读本》,在高年级则通过教师讲解经典文章,提高学生感受力和认知能力。选择学习内容时,吸收学生参与进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老师共同确定。
2.经典诵读要进入语文课堂,实现课上课下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任何一块学习内容,如果没有进入语文课堂教学,就很难谈得上进入语文课程视野。因此经典诵读必须要进入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一方面我们期待着相关部门能够尽快启动《语文课程标准》这方面的修改工程,好让广大教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我们比照古诗文教学及读经的经验,除了原来的晨诵、暮读及午间阅读等常规形式外,还把国学经典引进课堂教学,使学生站在品味鉴赏的角度理解经典,浸润心灵,为学生的生命打好底色。
3.经典诵读不仅依靠学校,还要依靠家庭、社会的的通力合作,形成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多元支撑格局
我们除了在学校搞好经典诵读外,还通过"校讯通"等网络形式,与家长交流沟通,要求家长与学生亲子共读,从而较好地实现家校合作。还可以争取其他的社会资源力量,共同搞好经典诵读。
4.经典诵读的检测手段要多样
可以是试卷检测、征文、演讲、诵读比赛等校园活动,还可以是"我是环保小卫士"等校外实践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的精神内涵,化意识为行动。还可以在学生毕业后三年或者五年对学生进行回访,让学生谈诵读经典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这样能保证检测效果的持续性和连贯性。
参考文献: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关键词 中小学 经典教育 语文教育
新教育犹如春风细雨,给我们践行者带来无限生机。我们尽情沐浴在追逐理想的喜悦之中。“营造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六大行动之一。因此,引领孩子有效地进行“经典诵读”,“童书共读”,是我们应具备的教学智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切实有效地引领学生开展经典诵读。
一、经典诵读教学的意义
(一)可以培养阅读能力。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经过了漫长历史的积淀,具有比较丰富的文化内涵。诵读的内容相当广泛,内涵深浅不等。先秦的文本语意比较难懂,如《道德经》、《论语》,但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绝大多数文本语言节奏感强,音韵和谐,语流通畅,易于诵读。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文的语言以凝练、丰富、言简意赅见长,诵读日久,自学古文能力便渐渐提高,为后期阅读打下良好基础。学生诵读优美的文化经典,让这些范文润物无声地潜入脑中,语言积累日益丰富。
(二)可以培养记忆等思维能力。
人脑处理拼音文字信息时,主要使用语音编码;而处理汉字信息时,还同时使用图形编码。汉字是表意文字,形声字占绝大多数,具有图形编码的特征。人脑处理拼音文字信息主要使用左脑,而处理汉字信息是左右脑并用。汉字具有促进左、右脑功能平衡发展的作用,通过汉字来开发儿童智力,事半功倍。每天花二三十分钟时间诵读,或听赏配乐诵读作品,还能促进心境平和,提升静定能力。而心理品质的改善对人的学习的作用更加重要。
二、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
经典诵读以诵读为核心,实际是继承古代传统诵读的方法,这些方法看似机械,却仍然是富有智慧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勾画语境场景。
经典诗词歌赋含义隽永,再加上时空的差异,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文化素养的有限,往往会造成思想内容体验上、语言特色品味上的困难,我们老师要加以有效引领。如:让学生品读“四季诗”春之诗情,夏之诗情,秋之诗情,冬之诗情,收集描写四季景色的唐诗宋词,装订成册,熟读成诵。学生摘录诗中春,诗中夏,诗中秋,诗中冬,品味语言艺术,体验诗人情怀。如学生诵读到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时,先引领学生领悟晚霞西落,孤鹜齐飞的动态美,而秋天的水是宁静的,当“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时,天上的画卷自然地印在水中,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水中又有了三个层次。而且,在天上越高的落霞,在水中的倒影就越深。这就构成了景致错落有至,五彩斑斓动静和谐的美。
(二)还原故事情节。
古代的文人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读书的方法上强调熟读精思,这种传统一直保留在文本阅读中,成为教学的经典规则。如诵读陆游的《诉衷情》,学生诵读前,师作必要的题解:陆游作此词已年近七十,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让学生未读词调先有情。品析时,词的上片天头以“当年”二字进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喟叹,悲凉化为沉郁。“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先扬合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身在沧州”的感叹包含了深广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国家衰亡的无比沉痛的感情。满腔的爱国热情跃然纸上,词句涵咏品味完后,学生反复诵读内省悟道,让古代将士尽忠报国,忧国忧民的精神浸润幼小的心灵,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让经典诵读滋养儿童的慧根。举一反三,让学生独立诵读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三、经典诵读教学的策略
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因此,在实施经典诵读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实践,还注重古诗文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可以将经典诵读与音乐美术有效整合。在学校的音乐课和美术课上,常常会看到学生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音乐课上孩子们或给经典的古诗配上节奏,即兴来上一段精彩的说唱,或者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美术课上,孩子们常常以诗为内容,争相描绘诗中的意境,如歌曲《柳叶姑娘》的教学中就穿插着《咏柳》,不仅唱柳叶,而且画柳叶。其次,可以将经典诵读与班队活动整合。
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地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生春游时来句“绿遍山原白满川”;风筝飞舞的日子,互相说句“忙趁东风放纸鸢”;来了新同学,可以“笑问客从何处来”。在交谈中,教师不时地冒出一句诗来加以概括,是一种自然的引导,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许多诗词经典可以演绎成一个小剧目,师生、学生合作表演,意趣盎然,印象深刻;有些诗形象深邃,意境悠久,可以画下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帮助记忆,效果突出。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小学生理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直面经典,诵读经典,感受经典,丰富人的心灵,培育人文精神,弘扬积极的人生理念,提升人的品位。各地试点经验也能充分彰显了这项活动的实际价值,通过经典诵读可以对诵读者的身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这种良苦的用心执著的尝试,比空口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要强得多,因为毕竟在扎扎实实地诵读,诵读的意义在于诵读的过程,而不在于诵读的结果。如果对诵读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那是极为可笑而幼稚的。
高尚未必就是时尚,高尚需要时间来检验;时尚未必就不是高尚,关键在于时尚是否经久不衰。经典诵读绝不是跟在别人后面追赶时髦,一切不动脑筋地照抄照搬,原封不动地拿来套用灌输。学校要把它作为办学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长期坚持并力求在系列化的诵读之后,能自然而然地积淀生发,不求效果而效果自现,通过诵读比赛、知识抢答、对号入座等形式予以巩固和体认,在模糊的整体感知中化为自己的心得,不知不觉间强化其兴趣,把形式的成分变成内容的成分,丰富其内涵价值。
教师要给予合理的正确的深入浅出的导读,做出符合本义的具有时代气息的解读。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挖掘教材,实现“法”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其次结合教材补充经典。教学中老师们还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学习经典兴趣。
2.引导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主要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1)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如“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类的写景诗,“播种理想、放飞希望”类的“言志”诗,“友情难忘、友谊天长地久”类的“送别”诗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2)据时背。是根据经典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让学生吟着经典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3)入情入境地背诵。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3.开展活动,实现“趣”的激发
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经典诗文诵读训练的关键是动之以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开展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强有力的动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致盎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了学生的班训;“温故而知新”成为学生学习的座右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成为了学生们做人追求的目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为了学生们的人生态度……
此外,对经典教材要注意全面的观照,因为很多经典教材所收入的经典是从封建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套伦理规范,即是对生活中来的东西上升到了理论高度,正因为有多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今天就应该扬弃,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随意曲解,既不能抱残守缺,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把有益的成分运用到日常生活,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家庭成员和周边人员。这种切合实际的认识就在于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因此教师的层面也就决定了诵读的层面,尽管诵读和阅读都是个性化的行为,但在个性化体验形成过程中,教师的影响是无形的,不着痕迹而处处显示教师的痕迹。
多元的时代产生多元的价值观,时代的流变思想的流变,旧有的模式和崇拜的偶像发生了动摇,经典中的思想内容与现实社会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严重矛盾,这一点万万不可忽视,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析矛盾,认真分析信义与利益的关系,如何在目前以利益为调节中心的社会,传承仁爱礼义人本的思想,讲清诸如沿袭至今的“义利之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待人接物的诚信原则,将“推己及人”的人文关怀,自觉运用到社会生活中,从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培养厚德载物的宽容情怀,培养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自强不息;此外,在利欲世界中,我们还要养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态,消解急功近利利欲熏心的功利意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坚守信念,从诵读带来的人文氛围取熏陶濡染幼小的心灵,从而影响家庭和社会,小手牵大手,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光源,向四周辐射光波。这就是经典诵 读带来的理所当然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