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范文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第1篇: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范文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必须看到在推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风险,具体来讲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事农业劳动的素质比较低

目前在我国的总人口中,农民占到了9亿多,有一大部分的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基本上都是文盲和半文盲。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对农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农民的素质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从上表对农业大省河南省的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农业人口中的老龄化非常严重,这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量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因为到城市打工可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集中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文化程度。老龄化和文化程度较低都对我国推行农业现代化非常不利。

(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新技术推广存在较大风险

在我国的农村,尤其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目前采取的仍然是粗放式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致使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等自然灾害加剧,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业成果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研究成果的转化上发展缓慢,许多科研成果和新技术无法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农村基础从事工作的科研人员较少,没有健全的机构组织,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研队伍。因此在农村推广新技术存在很大困难与风险。

(三)农业现代化的投入较高,存在着金融风险

在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含量大都已经达到了80%以上,基本上已经全面实现了良种化,喷灌和滴灌技术已经全面推广,在一些大型农场里,遥测、遥感和计算机控制拖拉机技术已经开始使用,互联网在农民中的普及率也很高。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进行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在建国初期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并且采取了“剪刀差”经济政策,农民的原始积累比较少,而且由于我国的农民福利制度相对落后,农民要在教育、儿女婚姻和养老问题上花费大部分资金,因此我国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短缺。

(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目前的农业基础设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原有的设施陈旧。由于长时期无人维护和修理,以农田水利为代表的许多重点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着陈旧老化的现象,严重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二是管理混乱。由于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经营分散,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存在只用不修,缺乏管理等现象,这种混乱的现象急需规范。三是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民靠天吃饭的意识仍然比较强,不愿意对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农业设施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四是农业生产中所需的农资和农机具的装备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障碍。

二、政策性科技保险市场需求的经济学分析

(一)政策性科技保险保险的“需求不足”

农业现代化可以解决我们国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甚至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农业发展好了,整个社会都会受益;同样如果农业发展遇到了问题,受损的不仅仅是农民,整个社会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农民购买政策性科技保险这种“产品”、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从而保证整个农业经济的良好运转,这样就可以使全体社会成员向受其好处。因而政策性科技保险属于一种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这种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农民对政策性科技保险需求的正外部性。城市轨道交通“消费”的正外部性,表现为市民购买城市轨道交通的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而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私人成本收益和社会成本收益出现了差异,从而导致正外部性产生。农民购买政策性科技保险进行“消费”的边际私人收益为MPR,整个社会从全国人民“消费”政策性科技保险中可以得到收益,我们把它称为边际社会收益,记为MSR,MSR大于MPR.。农民“消费”政策性科技保险的边际私人成本为MPC,而整个社会的边际成本为MSC,从图中可以看出MPC大于MSC。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农民和社会分别确定出了自己的最佳均衡量Q1和Q0,结果农民的的最佳“消费量”Q1小于整个社会确定的最佳“消费量”Q0,政策性科技保险出现了“需求不足”的现象

(二)道德风险导致的市场萎缩

委托人和人之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保险公司在推行政策性科技保险的过程中,由于作为投保人的农户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道德风险。当保险合同签订完之后,取得保险合同保障的农户可能投资于风险较大的农业项目,或者是在经营中不再像签订合同前那样精心管理自己的项目。所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更大的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保险公司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些情况,如果参加投保的农户投资的项目成功,他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而保险公司只是获得固定的保险费收入。但是如果投保农户的投资如果失败,保险公司就要支付很大的赔款,而投保农户可能仅仅承担很小的损失(在下图分析中,为了方便我们假定损失为0)。因此从参加投保政策性科技保险农户的角度来讲,如果不遵守合同,投资于那些风险大的项目获得的收益的期望值要高于投资于保险合同中规定的那些风险小的项目获得的期望收益。所以道德风险产生,保险公司的风险变大。农户获得保险合同后,投资于高风险项目可以获得5个单位的收益,大于投资于合同中规定的低风险项目获得的4个单位的收益,收益大的原因就是上面分析的:违反保险合同投资于高风险项目,一旦成功获得高收益,失败的损失却很小。因为现代化农业的风险和资金的需求都很大,所以我们假定如果得不到保险的保障,收益为0。因此,对于经营高科技农业项目的农户来说,占优策略是选择投资高风险的项目。那么对应于农户的高风险项目的策略,保险公司的占优策略是不承保。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博弈最后的均衡结果为:(投资高风险项目,不承保)。由于道德风险导致了政策性科技保险市场的萎缩。

三、政策性科技保险产品的设计

(一)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设计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例如新品种的培育、新技术的研究等,这个过程一般耗时非常长,而且投入非常大,如果成功,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如果失败,所带来的损失也同样非常巨大。正是由于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包括银行在内的大多数金融机构不愿意向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贷款,这样就会使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因为资金的短缺而无法开展。如果保险公司在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上提供一定的保险服务,就有可能改变这种状况。具体来讲有以下三种方案可供选择:(1)由科技创新项目的贷款申请者支付一定保险费,如果项目失败则保险公司负责归还银行的部分或者全部贷款。(2)保险公司作为担保人,直接给高风险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信贷担保。保险公司可以收取担保费作为保费收入。(3)保险公司与科技创新项目的信贷申请者共同分担风险,最后共同分配项目的利润。

(二)针对农户经营农业新品种或采用新技术时的风险进行产品设计

目前我国农业新技术和农业新品种的推广率都很低,因为我国多年来的传统小规模的农业耕作模式制约了农民的创新意识,同时由于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在进行良种推广和新技术应用方面受到很大限制。这些问题的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害怕打破传统的这些创新会带来损失,而自己承受风险的能力又太低。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保险产品设计:(1)针对某种农作物新品种或新技术在某地区推广实验阶段的风险进行保险。保险公司可以联合种子公司或者科研单位与农户共同签订合同,如果出现风险,则保险公司和种子公司或科研单位共同支付农民损失。具体损失支付比例,保险公司和科研单位可以共同商定,可以采取损失与将来利润挂钩的形式。(2)保险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农民支付保费,如果发生损失保险公司赔付。保险公司也可与农户签订与利润相联系的保险合同。

(三)对农民购买农资及大型农机具的贷款进行保险

在进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购置一些昂贵的农资及大型的农机具,通常农民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由于道德风险的原因银行通常不愿意进行贷款,保险公司可以对此进行保险产品的开发。农民购买保险,由保险公司作为担保人对农民的贷款进行担保,如果农民发生还款困难,则保险公司进行还款。这种方式要由政府的优惠政策或者直接的资金补贴。

四、开发适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性科技保险应注意的问题

(一)政府应当对政策性科技保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发展的好坏对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影响,正如前面的分析,因为其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农业现代化展好了,受益者不只农民,而是整个社会,如果我国的农业发展不好,受损的也不只是农民自己,会涉及到全社会。由于政策性科技保险保险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所以如果科技保险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其攻击和需求完全由市场决定,则必然导致供给不足或者效率低下。因此必须实行政策性的科技保险,必须由政府主导,由国家政府进行必要的扶持和政策上的引导。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法律手段、税收杠杆、行政措施等来搭建保险体系,使科技保险真正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

根据以往的经验证明,在农村推行的保险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的意识问题。农民对保险的认可度直接决定着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要想在农村顺利开展农业科技保险必须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民是主体,在农村开展科技保险,农业当然也是主体。为了改善当前农民参保意识薄弱的现状,必须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电视、报纸、海报、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

(三)培养专门的科技保险人才

第2篇: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企业;瓶颈;策略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09-1

1 目前国内现代化农业企业的现状

现代化农业企业是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业,通过各种利益体制与农户相结合,带动农户进入内部市场,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系列的程序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生产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的目标并通过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认定的企业。这种大型的企业带动了我国传统农业模式向现代农业模式的转变,是改变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简单来说,现代化农业企业就是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企业。现代化农业企业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创造力和创新型的市场载体。

2 我国现代化农业企业发展进程中所遭遇的限制因素

按照目前现代化农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经营销售模式,可以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来解析现代化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制约因素。

2.1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最大的问题是农产品及副产品的质量。我国的农副产品在质量上与国外的农副产品存在很大差距。质量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农副产品质量、卫生等标准体系不健全,农药、兽药残留超标,违禁药物的随意使用,动物疫病控制不理想,防疫问题严峻等。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我国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出口,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第二,农产品及副产品创新、研发力度不够。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产品深加工力度不够,初级农副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在国内市场也会因国外深加工农副产品的进口而处于不利地位。

2.2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分散农户的违约现象。由于我国长时间的小农经济体制,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都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但是由于分散农户资源占有量少,信誉较差,当市场波动时很容易发生机会主义行为,即违约现象;第二,政府扶持政策缺乏有效的手段和落实。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缺乏效率,使得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方面缺乏足够的资金保证,导致技术和产品的落后。如果没有新的力量帮助突破发展的瓶颈,那么龙头企业会逐步被市场边缘化,最终成为农产品市场竞争的牺牲品。

3 突破我国现代化农业企业发展瓶颈的策略

3.1 以农业科研技术创新为理念,提升农副产品质量和品牌意识

一方面现代化农业企业要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大力发展“产、学、研”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地,拥有本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和思想,龙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系,可以将本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带入龙头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完成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现代化农业企业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以广东温氏食品集团为例,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温氏”,大大推出“温氏肉,放心肉”、“温氏食品,人人有份”等一系列的举措,在养殖龙头业中推出绿色温氏。

3.2 大力推广“公司+农户”模式,提高公司与农户契约的合作性,稳定市场平衡。

以广东温氏食品集团为例,该公司大力发展“公司+农户”模式,为养殖合作户提供猪苗、饲料、药物以及专业化的养殖技术人员指导,而农户只提供猪舍和劳动力,一年可以养殖两批猪,每批猪的利润在5-6万元以上,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农户拥有的资产份额较为清楚,将公司的利益与农户的利益连接起来,不仅可以形成激励作用,而且能够有效地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维持市场的稳定。

3.3 提高国家政策对现代化农业企业的帮扶力度

一是加大国家银行贷款支持的比例。争取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创新支持工作机制,加大对现代化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贷投放额度,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到县级政府。放宽对现代化农业企业的授信管理,调整抵押政策,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允许现代化农业企业间的联保,允许企业贷款担保公司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二是实施现代化农业企业技改扶持项目,大力引导现代化农业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合作型利益结合机制。政府应鼓励现代化农业企业和农民积极参加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在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突出的情况下,现代化农业企业要积极履行责任,扩大就业容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鼓励农户以土地、劳动、资本和产品等要素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发展,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利润,实现二次收益分配[1]。

第3篇: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范文

米尔顿・科特勒

美国科特勒营销集团主席现代营销学创始人之一

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已实现了在教育和科技上的变革,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因特网人数最多的国家,已成为在能源产业上最为重要的投资者。随着消费者信用制度的不断扩展,中国的消费变革也在我们的眼前逐渐展开。那么,什么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变革的亮点,而且,它的实现将会成为世界上最为势不可挡的经济增长呢?

我认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时代已经渐渐来临。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

毫无疑问,在未来十年,不论是政府还是个人对农业经济的投资的增长将会与如今我们所目睹的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增长势头相媲美。在美国,农业经济其实就是最大的产业。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就在不久的将来,农业经济也同样会成为中国最大的产业。但对于如此未来的估计,其前提是我们必须对当今中国农业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全局的了解。

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在全国看来又不尽平衡。一个方面,旧中国的农业模式依然存在,如今,在中国8亿多的农民中,很多人依然是将自身的生存需要放在首要位置的。造成如此情况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在农业运作中依然存在的很多陋习;同时,农民的流失,和城市农民工的增加也是如今中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然而,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来说,这都是必经的阵痛和过程。

不可无视的是,中国农业还有另外一个可喜的方面:在中国某些农村,农业经济已经变成给人们带来财富、科技,甚至是荣耀的前沿阵地。虽然这个潮流才刚刚开始,但是它必将会快速成长和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农民继续留在他们的土地上,通过合理安排生产来获取利润,而不仅仅是满足生存的需要。现代化农业已经在中国悄然生起,并必将会稳固成一个职业,就像在西方和澳大利亚的农业经济一样。如今,30%可种植的土地就能生产出中国需要的70%的食物。那么,靠着一亿多运用先进的生产方式作业的农民,和可带来无数增值的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甚至是营销,在20年之内,农业必将成为中国经济中最大的产业,一定能创造出增值的。

这首先要得益于中国政府长时间以来在这个方面做出的表率,通过租赁以及其他一些法律上、金融上、社会上和技术上的途径,给予农民和农业投资者以强大的支持。农民不需要根据政府的要求来进行生产,而是完全可以根据市场的供需变化来更为合理地安排生产。同时,农民还可以从低廉的农作物的生产转移到对高价值的农作物的生产,就像现在,很多农民选择从种植粮食作物转移到种植蔬菜。如今中国的农业早已市场化,并且对于任何想在其中投资的人来说,都是开放的。

虽然在2004年,农业产业只收获了相当于工业所获得的投资数额的2.76%,甚至比对服务行业的投资还要少上1个百分点。但是我相信,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会加快,就像中国快速发展的频率一样。具体而言,我认为,在土豆、棉花、水果、蔬菜和其他农作物领域,都有很好的个人投资前景。因为在这些领域中,土地已经被集中到一个较大的规模,不论是在土地的改进,种植,机械、设备和技术方面,都为投资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当今的中国,较大规模的农业经济存在于种植,喂养,加工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尽管中国的农业在2003年仅仅获得了2%的国外直接投资,我相信这个步伐也会很快加快。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使得国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进入这个领域,再从中国更多地出口他们的农作物。比如,加利佛尼亚的种植商就将部分产品的运作移师到中国。然后他们通过出口的方式,以比当地生产商低40%的价格,再把这些农产品运回加利佛尼亚。同时,我们也将会看到中国会越来越多地把绿色蔬菜和蘑菇等农产品销往亚洲各地,甚至是西方国家。就目前而言,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

我们还应看到,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的园林种植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中国经济乃至人口的发展。科技、物流和销售等各方面的发展不断地使得人们对更多和更丰富食品的现代化的需求得以满足。所以,中国也很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的食品进口商。但事实上,如此巨大的需求市场必然会促进中国农业经济的更快发展。

中国农业产业未来发展的条件及趋势

越来越多的食品零售商们为加工食品创造了更多的需求空间。比如,如今正有20家国际水准的法国炸煎食品工厂正在中国兴建,以满足中国乃至国外出口市场的需求。正是这些有创造需求能力的超级市场供应链和快餐食品供应链,逐渐酝酿了中国食品加工和食品销售的革新。

与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中国农业现在在逐渐向现代化科学化迈进。我很欣喜地发现,每一年,都有很多农学家和农业工程师从中国大学中走出,通过几年的国内经验的积累和国外技术的结合,我相信他们将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农业科研人员。清华大学就在两年前开创了“农业产业化中心”,如今,已经有1000名农业经济的管理人员学成毕业。他们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同时我很高兴地看到,中国在2001年到2005年,在生物科学领域投资预算就达12亿美金,这比上个五年增长了400%。这笔基金将专门投入到农作物的培育、遗传学、GMO、土壤研究、灌溉和现代化农业组织的研究和应用上。加上政府、组织或个人对农业的投资以及对农民的培训,这些都成为食品加工者和城市超市零售商得以源源不断获得大量高质量的农产品的前提保证。我相信,在这些方面更大的发展,势必会更根本地解决如今还残留的一些阻碍中国更多农产品出口增长的问题。

同样,能够创造增值的食品加工业在中国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大豆和花生正在被更多地压榨和加工成为食用油、面粉、维他命和其他种类繁多的有价值的副产品。通过谷物培育出来的乙醇类植物也越来越为常见,它们又同时为动物养殖创造着富含蛋白的饲料。中国正在建造马铃薯片加工厂、花生黄油加工厂和其他一些新的食品类别加工基地,以满足更多中国人的需要。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物流和分销领域的成长也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无数的益处。如今,高速公路把农村和城市以及港口连得更紧,有利于便捷的运输。随着货物运输业的私有化,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双轴半拖车。就连拖拉机也变得更为自动化、灵活化,总之,变得更加实用。

第4篇: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问题;对策

农业现代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农业,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按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

1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经营体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出来,农业现代化建设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劳动力素质低下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五普”数据表明,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15%,其中6亿在农村。根据我国目前每亩耕地投入的劳动力计算,农业只需1.5亿劳动力,剩余的4.5亿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据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农村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为492人,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人数为5316人,而城镇分别为8899人、21265人。2004年在占我国劳动力七成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高达87.11% (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15%,小学文化程度占29.12%,初中文化程度占50.14% ),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10.10%,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1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18%。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低下对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将产生不良影响。

1.2 农业科技含量低,机械化水平不高

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10-15年,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则超过了90%,而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仍然只有45%。而且,中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是很大的,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 30%-40%,真正具有规模的甚至不到20%,多数技术研制出来后,被束之高阁,不能发挥实际作用。

1.3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种植业占较大比重,虽然经过几年调整,仍未有较大的改观。农村第二、三产业相对不发达,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由于我国按劳动力平均的农业资源极少,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过于细小,经营分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多数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缺乏竞争能力,属于劣势产品。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 加快我国农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实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战略。长期以来,农业都被视为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处于产业结构“倒金字塔”的最底端,只有融入科技、金融、商贸、信息等要素,使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到二三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才能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实施非均衡发展和品牌战略,合理布局和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和农业会展业,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尽快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服务体系,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互补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不仅直接决定了园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影响并决定着其辐射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加强现代农业园区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二是充分发挥各涉农部门的职能作用,整合涉农资金项目集中用于农业园区建设,引导各种经济主体以资金、设备、技术入股等方式进入园区,加大对农业园区的扶持力度。三是抓好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引进大型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一是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并通过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和治理结构,规范利益分配方法。二是提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引导农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现强强联合,规范运作。三是推进农业的公司化进程,重点培育一批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基地”为主的经营主体,把农业产业链紧密衔接起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综合体。

2.2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

当前应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通过立法和调整农业土地政策,推动土地合法有序流转。政府应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是同时,政府必须严厉打击各种土地违法行为,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全面推广和使用农业机械,改变我国人力、畜力为农业生产主要动力的局面。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开发和生产适应不同土地规模,自动化程度高的农业生产设备和农机具,为土地的精耕细作创造条件,为提高土地产出率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3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步伐

加大对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支持力度。一是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情况,在全国选取若干个地级市作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以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重点,围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服务创新、农业企业融资服务创新、农业资本市场融资与创新、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等制定改革创新规划并付诸实施。二是对国家级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具体思路和实施路径,总结经验教训,待试验成熟后逐步向全国推广,加大金融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第5篇: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宝应农广校成为主要的农业科技培训阵地。“十二五”期间让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 

一、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2]。 

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宝应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农广校是农民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 

宝应县农广校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2005年宝应县农广校实施了农业信息技能培训工程项目。累计培训学员3500人,培训对象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宝应县农广校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涉及14个乡镇。从调查的学员分析看,90%以上的学员都掌握了农业信息技术,80%的学员,特别是村干部学员能用所学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能发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一大批学员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典型户。学员祁国银入学前种粮为主,零星张了5亩田藕,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观念,藕难卖。通过两年培训学习后,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网络信息,发展了200亩藕田,而且带领全村发展荷藕产业,兴办了荷藕加工厂,系列藕制品出口国外。带动全村经济大幅上升。学员陆书咏,经营大棚蔬菜种植已经有很多年,通过培训后种植面积达150亩。一家日本公司为辣蓼的生产在网上寻找合作伙伴,陆书咏在网上看到这信息,立即和对方取得联系,经过多方的交流,双方就合作事宜达成了共识。目前,日方对宝应进行现场调研后,决定与陆书咏就辣蓼项目进行长期的合作,项目一期投资200万元,实施规模达300亩。像这样学以致用、致富的学员还很多。 

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范文

一、科学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有效的缩短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国家基础建设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需要向农村进行倾斜,更好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在城市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方面加快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调整,协调好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

二、大力实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在当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土地产权改革,明晰农业产权关系,按照市场化原则对土地资源进行配置,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同地、同权和同价,而且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能够有效的缓解当前城镇建设用地资源紧缺的问题。通过明确农村土地产权,能够有效的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占补平衡”及“增减挂钩”来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使城乡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而且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筹集所需要的部分资金。当前大部分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可以通过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来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农民的收入。为了能够确保土地流转的有序性和合理性,可以成立产权流转服务机构,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平台及收集相关的信息,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家族农场以家族成员为主要劳动力进行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生产经营。农民合作社是在家族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及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主要为其居员提供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技术和信息。无论是家族农场还是农民合作社,政府都需要给予大力的鼓励和扶持,加大农业财政补贴力度,并做好相关的指导服务。同时还引导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进一步创新合作社的形式,使其以股份多元化及形式多样化的新形式来规范运作。

二是创建农业示范基地、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加速发展。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过程中,需要合理布局,分工明确,打造特色的农业示范基地。同时还要对相关的政策措施进行完善,加快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利用资本市场打造企业化集团,将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更好的体现出来,使其能够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民合作社进行多元化的合作。

四、加快现代化农民的培养

农业现代化实现离不开农民这一关键要素,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民进行培养,努力提高农民的技能,这样才能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及农村外出打工,农业专业人才缺失严重,农业技术推广难度也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重视农民的学习和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对农业局职业教育进行完善,从而培养出一批现代专业化的农民,这不仅是稳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五、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提供全方位信息化服务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引进市场机制实行分类供给。对于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管理实现多重监督,充分发挥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顺利实施。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生活贫困的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加快户籍制度、社保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步伐,确保公共资源能够实现均衡配置,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过程中,有效的降低农民的比率,确保城镇化率的进一步提升。

第7篇: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中国玉米之乡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畜牧业大省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它以全国1.67%的农业劳动力和全国4%的农业耕地生产出全国5.56%的粮食、10%的商品粮及50%的出口粮食。从这一方面来看,吉林省的粮食发展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位于吉林省西部的公主岭市,近几年玉米产量在县级评比中连续名列全国第一,去年,公主岭市玉米总产量达60.8亿斤,成为全国玉米产量第一县。2011年,公主岭市被授予“中国玉米之乡”荣誉称号。

公主岭市玉米产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即有其地缘优势的作用,也有国家政策扶持的作用,更是我国农业发展坚持生态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必然结果。农业大省下的农业大县,在产业结构上已经有了鲜明的标签和令人骄傲的城市名片,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其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以下问题: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恶劣的气候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农业长足发展的瓶颈;农民整体文化素养和知识背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导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工业废水、残渣对农业业污染巨大,特别对处在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公主岭市影响更大。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农业污染同时是重要的污染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药、化肥的不科学使用,对农村的水源和土地造成了巨大的浅表性破坏,并且这种破坏正在持续着。城市化建设中的出现的农村土地流转和大面积的推进城镇化建设,大面积的农业用地、耕地改变了它原来的用途,使得农村耕地面积越来越紧张。加之农民的环境意识淡薄,以上的种种原因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靠天吃饭”局面没有改变。农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农田保护设施及农田灌溉设施等,农田基础设施的落后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公主岭市农业存在这样的问题,吉林省农业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和干旱问题又是相互作用的,在干旱的年份,农田基础设施能否发挥调节干旱的作用成为影响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落后的农田水利设施和其他设施显然不能发挥自身的巨大作用,农民面对干旱带来的损失也只能束手无策。

农村发展缺乏银行业的支持,资金不足成为长足发展制约瓶颈。一是农村对银行贷款普及率总体小于其他行业。农民遇到资金不足时,主要向亲戚和村民邻居借款,正规金融机构没有和农村很好的衔接,对农民服务能力还比较弱,远远不能满足农户需求。二是农民对农业保险的热情不高。公主岭市各乡镇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参保率普遍不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里面存在农民的意识问题,也存在农民想节省开支,降低成本的人为因素。三是政府在农民和金融市场之间的调节作用有限。政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都会向农民宣传金融政策、保险政策及银行的其他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取得的效果有限。

农民整体文化素养和知识背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这种距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上,一是文化水平不足、知识背景欠缺已成为推广新型农业技术的主要障碍。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推广新型农业技术的第一阻碍,对于先进的农业技术及农业产品的应用也严重受到了制约,农民还是以体力型输出为主,对于农机的应用及农业技术的钻研和应用很少。二是青年劳动力有了更广阔的选择,一部分进城务工,留下老弱妇孺在家。留下来的老弱妇孺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如空巢老人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他们对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有也同样存在困难。三是农业技术培训少,规模小。当地农民只能年复一年的凭借着祖辈留下的经验进行耕种,农业技术应用的长期缺乏,更加固化了农民的思想,最终导致生产中缺乏创新,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慢,普及面窄。

上述问题,不仅代表了“中国玉米之乡”公主岭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同样也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应该以生态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为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科技投入和应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保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环境。工业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特别是农业生产环境为代价,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发展经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农业发展同样要重视环境保护,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应用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工品,保持土壤弹性,保护农业用水。科学规划农业用地,不得轻易改变农业用地的性质和用途。

二、改造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针对落后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政府应启动农业保障专项资金,对落后的设施进行改造,加大科技投入,使“落后”变“先进”,使农田水利施舍成为当地农田合理调节“旱涝”等自然灾害的一把利剑。推进农机的广泛应用,探索农机股份合作社、农机租赁公司等形式不断发展壮大农机用户,提高主要粮食作物耕种及综合机械化水平。

三、切实落实惠农的一系列政策,提高农村利用社会资金水平。严格落实国家粮食直接补贴,农业综合补贴、优良品种补助、购买惠农特定农机机型补助等多项有利于农民获得实惠的政策,确保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公主岭市政府应利用好“中国玉米之乡”这一地域名片,在农业、水利、农机以及农业开发等方面争取政策性项目,争取补助资金助力本地玉米产业发展。建立农产品自然灾害保险赔付制度,开展农村银行信用贷款与农产品自然灾害保险相结合的银行保险互动试点。

四、由玉米单一种植向玉米、大豆、水稻多作物调整,根据地域特色规划农业种植产业带。公主岭市虽然是玉米之乡,种植玉米的大县,但全县以玉米为主要种植品种,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要转变思想,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品种,由玉米单一种植向玉米、大豆、水稻多作物调整,根据地域特色规划农业种植产业带,确立玉米种植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使每一块土地都充分利用,都能丰收。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扶持壮大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使农产品附加值大幅增长。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循环产业,建设农产品基地。

五、农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公主岭市作为吉林省的产粮大县,在玉米生产和加工等方面已经拥有了其他地方不具备的优厚资源和基础,整合现有的农业科技资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探索农业技术体系建设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基础。加大玉米品种的升级、改良力度,积极研制适合公主岭市土壤条件的玉米良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

公主岭市作为我国的玉米种植大县,已经在农业现代化的路上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但是农业现代化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阶段目标,它是一个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第8篇: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机、农艺、关系、矛盾、结合、必要性

随着农业机械的深入发展,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都包含着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两方面,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机与农艺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强化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方试、发展方向和促进措施等问题。

一、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耕作制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既服务于农业耕作制又促进农艺的变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吉林省引进大棚育苗,机械插秧技术,就改变了传统育苗,人工插秧模式。对耕整地育苗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九十年代实行抛秧技术,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如今又重新提倡机械化育秧、插秧、收获技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据调查,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蛟河市大部分土地是由原来的大、中型机械翻地变为小型拖拉机配套灭茬耕整地的耕作方式。连年灭茬耕作,导致土壤耕层只有12-15cm左右,土壤板结严重,阻力不断增大,犁底层的土壤变得硬脆,一锹下去就会大块地开裂,同时厚硬的犁层也阻碍着土壤上下水气的惯通和天然降水的储存,小型农机具的连年作业,也导致了土壤养份输出能力的破坏,难以维持植株正常生长对水、肥、气、热的需求。因此,近几年我们蛟河市开展了“深松深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二、农机与农艺在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中的关系

(1)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四种农艺要求:一是免耕播种施肥技术;二是秸秆残茬与表土处理技术;三是杂草及病虫害控制技术;四是深松技术。这四种农艺要求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农业机械的有效融合才能实现。

(2)农业机械是应用保护性耕作的基础。先进适用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在这项新技术的推广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几年,我们蛟河市旱田大力推广免耕播种机,水田大力推广机械化播种育苗、搅浆机整地,采用新型高速插秧机插秧,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一台免耕播种机可以一次性完成破茬开沟、深施肥、播种、覆土、镇压全过程,极大地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据我们检测,使用免耕播种机每公顷节约作业成本350-450元左右,从而提高了种植效益。

(3)农机与农艺融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由于这几年我们采用先进技术、先进机械从事水旱田作业,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台免耕播种机作业效率在O,5-1公顷/每小时,比人工作业效率提高二十倍以上。

(4)农机与农艺结合有三种方式:一是农机服从农艺;二是农艺服从农机;三是农机农艺共同协调发展。因此农机与农艺必须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三、农机与农艺结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农艺对机械深松的要求

(1)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是:农业设施装备发达、生产技术先进,组织经营高效,服务体系完善。因此,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产量,使农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就是要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一个巨大增长,高度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各国农业现代化首要特征。

(2)农机与农艺的矛盾。现代化的农机技术和农艺技术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有积极的作用。农机和农艺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农机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农机与耕作制度之间的矛盾:适宜机械化操作的农机与适宜手工操作之间的矛盾: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等等。实际上,农机与农艺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其相互结合相互适应的过程又是矛盾相互促进的过程。

第9篇: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机化;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S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18-1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1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1 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1.2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1.3 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在户均只有7.8亩土地的小规模生产实行了农户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小型农机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轮”为主的小型低性能农机,它得以发展的条件和优点是适合大多数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经营规模的需要。但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

从对农机的要求看,(1)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2)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3)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当前发展大中型农机的要求和趋势十分明显,但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是与亿万小规模农户的矛盾如何解决?在这个似乎无解的难题面前,中国农民的创造力又一次显现出来,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它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它的历史意义不可估量。我国未来的农机机型的发展方向应以大型机械为主,兼顾小型机械的发展。

3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