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学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近些年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已经全面扩大,这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为了解决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用人需求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于2011年被批准开设,2012年开始面向全省正式招生。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该专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按照“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了精心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我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通过进行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依据企业的人才需求要求,岗位的能力要求,按照“工学结合”的思路就如何进行专业定位、构建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和教学模式创新等问题,与企业专家进行了共同研讨,以制定出“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工学结合”特色应在教学模式上充分体现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顶岗实习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上,重视教学的内容和工作任务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有机地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计划,这是对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能够培养企业所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
2 “工学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2.1 以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科学地结合长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来进行专业定位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长春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培养所需求的人才,其体现方式是科学地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与此同时,合理地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科学的专业定位的前提条件,必须要进行企业的人才需求分析和行业市场调研。长春轨道交通3号线是吉林省长春市第一条轻轨线路,自2002年10月30日开通以来,长春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止到目前,仍然急需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非常之大。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地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并对本次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我院完全针对长春市现阶段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情况,成立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本专业以长春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从培养具有本地区特点的人才入手,主动的寻求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合作途径,共同商讨专业的科学定位。同时,实时关注长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动态,合理地调整专业的发展方向,形成了具有长春市特色的专业特点。
2.2 注重岗位的专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我院始终坚持着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基准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的建设始终以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中心来进行,这样可以达到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岗位的定位相结合的目的。具体的实施计划如下。首先,邀请长春轨道交通集团的运营部门的领导,专家及其一线的技术人员与在校教师,领导共同组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体系开发小组。其次,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的流程进行合理化的规范。在开发的流程上,大概可以分为4个流程。(1)专业的定位及分析。小组人员要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有关的岗位进行定位,所谓定位,就是在学生毕业后具体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确认。一般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基本包括行车岗位和客运岗位两大岗位体系。行车岗位包括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等。客运岗位主要包括车站值班员,售票员等。(2)职业能力分析。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所就业的岗位都是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营当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岗位,所以要求学生要具备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知识;掌握比较系统的工程领域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知识;具备安全有效运营管理能力;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践综合分析能。(3)具体课程的设定。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增加,所以课程的设置并非是固定的,一定要切合实际地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来设置.一方面,要以市场的调研作为基础,加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建设.要实时观察企业的动态,并聘请企业核心员工作为外聘教师,参加专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综合分析,依据该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和开发步骤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将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归属到相应的课程,形成以学生工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2.3 校与企深度合作,推动“工学结合”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医学科研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医学基本科研方法的讲解、医学文献的阅读、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等,可以使医药专业的学生了解医学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医学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对专业的热爱。为今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做好铺垫。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从原来的培养临床医生转变到了培养全面的医学创新人才。医学创新型人才应有浓厚的创新意识、高尚的创新人格、丰富的创新知识、饱满的创新精神、活跃的创新思维、高超的创新能力、科学的创新实践[2-3]。为了适应这种转变,很多医学类院校都在研究生中开设了《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方法》这两门课程,以达到培养全面型人才的目的。近年来,逐渐在本科学生中也开设了这两门课程。
在医学科研相关内容的学习中,《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方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门课程[4-6],但是我在教学中发现,我校的医学类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有的专业两门课程都学习了,有的专业只学习了一门课程,两门课程都学习的专业中,有的设置在同一学期,有的设置在不同的学期。为了探讨课程设置的最佳效果,我对这几类班级做了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2级医学本科本学期开设了《医学统计学》的班级为研究对象,分成三大类,分别是在学习《医学统计学》之前没有学习过《医学科研方法》的班级、在学习《医学统计学》之前的某学期学习过《医学科研方法》的班级、以及在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同时正在学习《医学科研方法》的班级,在这三类中分别随机选择一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称为甲班、乙班和丙班,共208人。这三个班级所使用的《医学统计学》和《医学科研方法》的教材一致,授课学时、内容相同。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给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
1.3 统计学处理
资料录入和分析均采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2.1 调查问卷结果
在整个学期的教学结束以后,对所选三个班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表2。
三、讨论
《医学科研方法》这门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为:科研设计的基本概念、科研设计的三要素、科研设计的原则、科研设计的类型、动物实验、医学文献的阅读、医学论文的写作等。《医学统计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数据的分类、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等。
在本次调查中,上过《医学科研方法》的班级对科研的兴趣和了解比未上过《医学科研方法》的班级要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医学科研方法确实有开设的必要,能让学生们在本科的学习阶段对科研有所了解,为以后的深造打下基础。
在内容上,医学统计学中学生们会学习到的统计学方法,都是与医学科研方法中学习到的科研设计类型相对应的,在没有上过医学科研方法课程的班级中,就需要教师额外给学生讲解相对应的科研设计类型,并且还要给学生解释统计在医学中的应用,这就耗费了上课的时间,且很多学生在上课时简单的讲解中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各种科研设计类型。如果两门课程分开两个学期进行教学,学生们对之前的内容就会有所遗忘,因此乙班和丙班两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将两门课程放在同一个学期教学能促进相互的理解,内容上显得更加的连贯。
本次研究只是对《医学统计学》和《医学科研方法》这两门课程在内容理解上的相互促进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为以后的学生培养方案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在任何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效果不仅仅是由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开课顺序决定的,对教学效果有影响的还有教学模式,要将好的教学模式与合理的培养方案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实际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关键词:统计学 课程教学 基本步骤 设计内容
课程教学设计是指在课程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利用系统的手段和方式,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有序的策划和整合,进而达到形成科学化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课堂教学设计作为课程设计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统计学课程是很多中职院校许多专业(包括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学生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专业课。我们都知道,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要做到能够熟练的掌握和运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还必须能够熟练的应用常用的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完成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真正做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为了能够达到这一最终教学目的,有效合理设计统计学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设计基本步骤
统计学课程教学设计是起始于对教学情境的合理分析和探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决定了教师如何设计统计学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除此之外,当前学生的学习能力、经验和学习积极性也是决定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当然,教师本身的教学态度和知识结构等也是其中之一。统计学课程教学涉及很多的基本的数学和计算机相关的内容,学好这些内容对于更好的学习统计学是很有帮助的。而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熟悉统计学的教学思想,还要有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统计学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关于统计学教学设计步骤可以归纳为:(1)教学情境分析;(2)教学目标设计;(3)教学评价方案的设计;(4)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结构、设计教学方式、设计教学媒体;(5)获得教学设计方案。
二、中职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
首先,教材的选用问题;部分中职院校在选择教材时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育背景,选用的是本科生或是研究生的教材,进而导致层次上的脱节。其次,学生在学习基础上存在问题;有很多中职生基础薄弱,如果教师未能在上课前设计出合理的、有序的统计学课程则会导致学生在一些问题的学习中表现的很吃力。再次,课程设计方法存在问题;一些院校的教师思想相对保守,教学观念落后,在设计统计学课程教学时不愿意接受或是采取先进的教学教育技术,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最后,一些中职院校还存在着不够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和人才的引进,以及在内容体系中存在种种问题。
三、统计学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的统计学的课程设计步骤,统计学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
(一)教学情境分析
主要以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根据学生所在的年级和班级不同,给予适当的调整。例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适应了中职院校的学习,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并具备了一定了知识储备。而对教师而言,在教课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从以下三个层面来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一,对于知识的掌握,尤其是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和一些常用的描述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第二,对于技能的熟练掌握,尤其是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第三,实践素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时能够用“统计学”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三)教学评价方案的设计
通常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个方式进行的。前者是依据课程内容的需要,进行课程相关内容的提问和给予学生适当的作业,目的在于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后者主要是在课程结束后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的考核和期末成绩的考核。同时,鉴于统计学课程的实用性,通常也会将统计软件的应用考核列入到最终的考核范围内。
(四)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灵活的内容设计,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由浅及深的进行授课,对于学生应该掌握的必备知识和技能,给予适当的深入讲解。
参考文献:
[1]黄金梅.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6).
目的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2009级实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纲按新计划。实习结束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计划实施合理性,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结果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的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
关键词:
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方案;问卷调查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适应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医学专业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一个新专业,它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实行的一项工作方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从2007年招生,从当前实际出发,着重培养临床实用人才,面向基层培养中西医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以“中医与西医并重、能力与素质协调、人文与科学兼顾、医德与医术相长”为专业教育特色。本专业截止2014年有四届学生完成全部培养计划,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2%,从事医疗技术职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88.9%,基本完成培养目标。调查研究前四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实习基地少、中医专科特色实践少、学生自主选择机会少等。针对实习安排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了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其中2009级32名,2010级63名。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及前期基础课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009级实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纲按新计划。
1.2研究方法对2009级的学生应用原有的实习方案,其资料作为空白对照。对2010级的学生实施新的实习方案。原方案:实习时间共52周,中医门诊6周,中西医内科病房18周;西医内科14周,外科4周,妇产科3周,儿科3周,传染科2周;选科2周(急诊科,皮肤科,影像科,心电图。)新方案:实习时间共52周,中西医综合科12周,中西结合内科8周,中西医结合妇科4周,中西医结合儿科4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4周,针灸科4周,西医内科4周,西医外科4周,传染科2周,急诊科2周,选科4周(影像科,心电图,其他)。实习结束后收集学生对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专业轮科安排、实习基地条件等进行反馈,提出建议等。评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实习学生参与调查。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ANOVA分析。
2结果
2.1毕业考核成绩比较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各高校虽有开展中西医结合专业,但培养模式各有不同,加上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中医和西医是在两种异质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起来的科学,属于典型的不可通约的理论框架,培养绝非简单的将知识相加。中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与疾病,但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大差异[1]。因此目前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强调“中西医并重,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中医、西医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国内各高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培养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模式,根据各自的优势及特点有“两个基础,一个临床”模式,也有“两个基础,两个临床”模式,在实习的安排方面也各有特点,如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附属医院为主的优质临床教学资源已相对紧缺,因此有的院校[2]利用设计模型求解的错位生成算法,在确定附属医院对实习生的最大容纳量后用该算法制订实习轮转安排表,使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有的院校[3]根据教育部、卫生部新近下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院针对实习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比如医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工作中擅离职守、缺乏锻炼机会、心理问题等,积极开展对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及管理工作的改革,加强学生入科前思想教育及技能培训,优化实习轮转安排,增加了康复科、社区卫生中心、老年病科、肿瘤科等科室的轮转,并在实习期间有3~4周机动时间供学生考研复习。总结各院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培养的安排,大都结合培养目标以及各院校实际情况,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全面提高实习质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工作作风和敬业创业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习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毕业生走向社会和上岗前提高全面素质的必经阶段。在实习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解决临床问题相联系,培养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后向合格医师成长奠定基础。在调查研究前两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第一,由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新专业,而我校是以西医教学为主的综合医学院校,因此实习基地以西医教学基地为主。前两届实习生的实习基地较局限,以目前广州医科大学三间附属三甲医院为主。第二,由于实习基地的限制,实习轮科安排以西医科室为主,中医科室轮转时间上虽然没有减少,但中医科室以门诊为主,一些如骨伤、康复、妇科、儿科的中医特色不明显。第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机会不大,大多数时间已经按规定排满,而有的学生如果对某个专科感兴趣,希望将来朝某个专科方向发展,选择在相关科室轮转的时间自主性不大。随着近几年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结合以上实习安排中出现的不足,对实习方案进行了一些改革,突出“临床实用型”目标,从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拓展实习基地、强化专科技能、提倡因材施教等方面优化实习方案,并推行建立实习生档案,尝试进行实习后调查追踪机制,分析实习改革结果,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具体措施如下:
①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师资优势特点,培养方案中按照“两个基础,两个临床”进行教学,即中医基础、中医临床、西医基础、西医临床等分别由学校附属临床学院的中医教师和西医教师进行授课,在原实习方案中的具体安排也是按照中医临床和西医临床进行轮转实习。只有在中西医结合病区实习生才可以体会到中西医融合的理念。虽然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实际临床中取长补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故两套理论如何互补融合是优化实习方案的一个重点,新方案中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妇科、儿科的实习安排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合中西医并重的理念。
②拓展实习基地: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为新专业,所以前两届招生人数每届为30人,实习基地为学校附属的医院。而附属医院均为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所以学生的中医技能实习机会少,不全面。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和专业依附学科的发展,我们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给学生选择锻炼的机会更多,更有利于培养“实用型”综合人才。
③强化专科技能:原实习方案中除中医、西医,内、外、妇、儿外,急诊、皮肤为选科,又根据目前临床中对医师急诊技能的要求,以及部分专科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的发展较好,市场需求大的现实,在新实习方案中增加了专科实习的时间,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实习时间各为4周,急诊为必选科室,时间2周。这样的调整有助于增加专科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符合实际临床需求。
④提倡因材施教:每位实习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以外,均有自身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新方案中西医综合科室、中西医内科、西医外科等科室轮转中,设定了总的时间,具体的专科轮转时间可由学生选择,如中西医结合内科总实习时间为8周,在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中西医结合呼吸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科和中西医结合血液科等科室中选择2个,每个科室4周。这个情况可以根据实习基地医院的实际情况,如可选择基地医院的重点专科科室,也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进行选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充分利用了优势资源,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到更实用的知识,也为学生今后专业兴趣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果显示两个年级在毕业成绩上没有明显差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010级同学对新的实习安排、对专业能力的提高方面比较满意,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新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另外,同学们也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如在实习期间加强师生互动,增加动手能力;实习讲课增加实用性内容;实习安排上对重要科室可以适当增加实习时间等等。结合培养目标,通过与同学们以及实习基地老师的沟通,我们会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和动手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宁,李文剐.用比较的观点看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J].北京中医,2004,23(6):365-367.
[2]郭煜,孙思文,朱晓霞.基于目标规划的临床实习轮转安排优化设计[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6):669-671.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结核;耐多药;肺结核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b)-057-02
耐多药肺结核病的临床治疗极为困难,患者成为十分难处置的传染源,为寻求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笔者采用含左氧氟沙星的抗结核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28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辽宁省铁岭市结核病医院2000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55例,其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25~60岁,平均47.5岁。人选标准参照参考文献,55例具有痰结核菌培养加药敏试验结果,且鉴定均为感染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左氧氟沙星组28例,对照组27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病情、病变范围、空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左氧氟沙星组选含LVFX(V,商品名:利复星,由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2 g/粒),治疗方案为3ADLEV/9DLEV(含义为:3个月A、D、L、E、M;9个月D、L、E、v);对照组3ADLE/9DLE。
上述方案中药物剂量与用法,A:阿米卡星0.4 g,每日1次,肌内注射;D:力克肺疾0.4~0.5 g,每日2次。L:利福喷丁0.45~0.60 g,2次/周,(饭后服用);E:乙胺丁醇0.75~1.00 g,每日1次;V:0.4 g,每日1次。
强化期治疗均至少3个月,继续期在痰菌转阴15个月或总疗程18个月时停药。
1.3疗效判断标准
1.3.1细菌学每3个月复查痰,分别记录3、6个月痰菌阴转率(以每2个月痰菌阴转不再痰阳为阴性)。
1.3.2 X线评定参照1982年全国结核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肺结核化疗法》中的有关规定。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l4.0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间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知,治疗后3个月时痰菌阴转率左氧氟沙星组
为71.43%,对照组为48.15%,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左氧氟沙星组为92.86%,对照组为74.0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痰菌阴转速度左氧氟沙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X线胸片示,病灶好转吸收率对照组为66.67%,左氧氟沙星组为82.1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有轻度肝功能损害、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及白细胞减少,经保肝及对症处理后好转,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3 讨论
不合理的化疗方案、患者的依从性差以及因药物不良反应、经济困难而不能全程治疗等诸多主客观原因。耐药菌株不断产生和增加,特别是耐多药结核病已成为结核病防治的难点之一。
耐多药结核病是指结核患者的痰或其他标本分离出的结核杆菌至少耐INH、RFP两种主要抗结核药物或两种以上药物㈣。因此常用一线药物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疗效,其治疗费用高,治愈率低,病死率高。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支气管黏膜、肺组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巨噬细胞内药物浓度较高,组织浓度与血清浓度之比>1,说明此类药物在治疗肺结核方面的优势,尤其在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方面。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78
1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
专业基础课是高等院校设置的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一类课程,它往往在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的重要课程,专业不同,将设置不同的专业基础课。同一门课程也可能成为多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统计学为例,它是一门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解释数据的方法论学科。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在校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中,都会涉及到很多社会经济方面的数据,也会涉及到一些大数据分析。因此,统计学一直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与培养,希望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科的基本思想,并将其用于不同学科背景下的数据分析,形成数据统计分析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现有教学模式基本解决了专业基础课将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分离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分离问题。但这还未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完整统一。以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统计学》为例,主要表现在:目前的统计学理论教学材料与实验教学材料仍然相对独立,缺乏统一的知识体系。然而,作为一门工具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统计理论与统计实验二者本应该是属于同一知识体系下的两个不同教学环节,但因为历史原因,统计理论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而统计实验却相对滞后,因此形成二者独立存在。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理论课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不能恰当地在实验课中得以实施和训练,实验课的训练未能与理论课同步进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统一的问题,还必须有能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统一一体的教学材料。因此本文探讨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材料融合模式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并以统计学为例,提出总体的融合方案、融合模式,为其它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材料融合方案设计
2.1整合统计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目标
统计学是处理数据的一门科学,通过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统计研究的是来自各个领域的数据,统计方法是适用于所有学科领域的通用数据分析方法,只要有数据的地方就会用到统计方法,比如政府部门、学术研究、日常生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而今,人类已步入大数据时代,知识总量急剧增长。大数据给企业运营、政府管理和科学研究等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大数据对统计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时展,统计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现有教学目标的调整。在以往的教学中,通常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孤立开来,其教学目标也不统一。大数据时代使得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密不可分,因此,需要整合统计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通过统计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定量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运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统计知识和统计技能。基本内容要求:描述统计重点培养学生统计资料收集、整理、综合能力;推断统计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统计抽样、运用样本信息对总体进行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统计回归等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一至二种统计分析软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构建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知识体系融合架构
为解决现有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分离的问题,需要从教学资源的融合着手,目前在大部分院校的统计学教学中,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由同一老师完成,这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二者的融合。但是,由于在教学中使用的理论教学材料和实验教学材料相对独立,老师很难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从笔者多年统计学教学经验看,要较好地解决二者的分离问题,得将统计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知识体系融为一体,各章内容构架设计:引导案例、基本理论和方法、软件功能模块、实验案例、思考练习题、实务操作题。“引导案例”主要反映一些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本章将涉及到的统计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介绍经典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也可以介绍一定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知识,了解前沿统计理论方法;“软件功能模块”主要介绍本章实验需要的软件功能模块,其目的让学生熟悉软件功能及基本操作;“实验案例”主要是结合本章的理论方法给出一至二个案例,介绍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其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运用相应的软件模块,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思考练习题”主要是体现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练习题,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实务操作题”主要是给出一两个案例,要求学生课后运用软件处理和分析这些实际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相应的软件功能模块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经管类专业 统计学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41
Research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tatistics Teaching Reform
SHAN Qinq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iwu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llege, Yiwu, Zhejiang 322000)
Abstract Statistics courses are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courses a professional basis.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and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for students of statistical knowledge and statistical skills, improve their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s very important. Currently, there are students low interest, ignor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teaching tools and methods is relatively backwar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so on Teaching Statistics. Higher Colleg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reality, to build statistical science teaching system,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use statistical theor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tatistics; course teaching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的方法论学科,因此统计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性课程。我校从2010年开始,在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经管类专业中开设了统计学课程,并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1)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树立统计思想,培养统计意识。高职院校应根据经管类专业就业的特点,根据就业需求确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难度适中。既要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念的讲解,又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观念。
(2)培养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技能。高职院校的特点就是要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统计学中我们可以设置实验、实训、调查等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统计的基本技能。如利用EXCEL、MINITAB、SPSS等常用统计软件进行上机操作,使学生掌握绘制统计图和统计表,编制统计指数,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对变量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基本技能;通过统计调查环节,培养学生设计调查方案,实施统计调查,搜集和整理统计数据等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应用统计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管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统计学课程是一门方法论学科,结合专业的特点,可以设置综合性训练项目,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大学生兴趣调查,新产品市场调查,顾客满意度调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等。
2 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较差,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不高,经管类的学生以文科为主,统计学又是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有大量的数学公式和计算,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部分学生对学习统计学有畏难情绪,学习兴趣较低,学习动力不足。
(2)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学生应用能力较差。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未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或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如缺少实际操作课程,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难以消化和巩固。另外,在经管类其他课程教学中也不重视学生统计技能的培养和统计学知识的具体应用。
(3)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教学效果不佳。部分教师采取传统教学形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讲授满堂灌,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
(4)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所学的专业不是统计学专业,自身统计学的功底较差。有些教师不熟悉EXCEL、MINITAB、SPSS等统计软件,不能正确指导学生上机操作。有些教师组织能力较差,不能合理地安排和控制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
3 统计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根据课程教学目的,岗课结合,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出发,构建统计学课程教学体系。统计学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
3.1 理论教学
(1)教学内容。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内容适宜,难度适中,以岗位应用为导向,适当选取学术前沿内容。主要内容可包括:绪论,统计数据的收集,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统计数据分布特征的度量,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分析,抽样与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教学课时60~80课时,其中理论教学40~50课时,实践教学20~30课时。
(2)教学方法。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的有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统计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外,必须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从社会经济生活中选择或编辑适合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最后总结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统计数据分布特征的度量一章中,可以以一个网店为例,对商品的销售量或顾客进行分组,通过频数分布表或直方图,对商品的销售趋势或顾客的偏好进行分析和预测。任务教学法又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因此,在统计学各章中,可以设计一个特定的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如在统计数据的收集一章中,可以让学生去收集高职生日常消费数据,兴趣爱好数据等。互动式教学法,指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具体情景,通过设问,与学生展开双向交流。如在假设检验一章中,可以对统计决策究竟是确定性决策还是非确定性决策进行分析讨论。
(3)教学手段。目前统计学的运用一般是基于常用的EXCEL、MINITAB、SPSS等统计软件,因此统计学课程教学应选择多媒体教学系统,如电子白板教学系统。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统计软件的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
3.2 实践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较大(高职院校一般为40%~50%)。统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一般采用以下形式:
(1)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调查的步骤包括确定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对调查数据分类整理,数据分析和预测,并写出调查总结报告。如在学校内部,可以进行学校环境调查、学生食堂调查、学生网购情况调查等。另外,在其他的专业课程(如市场调查)、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中,学生也可以进行统计调查。
(2)实验。统计学课程实验一般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实验类型。常用的计算机软件有EXCEL、MINITAB、SPSS等,EXCEL 是微软办公套装软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进行各种基本的统计计算和统计分析,在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MINITAB软件和SPSS软件的功能较EXCEL强大,但MINITAB软件相对来说操作简单,深受非统计学专业人员喜爱。统计学课程实验的项目较多,主要包括: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据特征的度量、统计指数的计算和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3)大作业。统计学课程在讲完某一个章节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大作业,让学生主动完成,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某些大作业可以由一个小组完成,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如让学生小组进行某一个统计调查,再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统计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4 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1)紧跟社会需求,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应根据经管类专业的就业需求和岗位需要,分析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确定统计学课程教学体系。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合理确定课程的总课时(包括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和开设时间,二是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及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
(2)加强多媒体和实验室等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学水平。一是采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如电子白板教学系统),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建设高水平实验室,配置先进的统计学教学软件和计算机设备,满足统计学实验的需求,并为统计调查分析等提供服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统计学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是采取进修和培训等手段,提高统计学教师的知识水平;二是统计学教师应掌握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统计学软件的操作,提高操作水平;三是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是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生动有趣,善于提问,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三是教师要有责任心,对学生要求要严格。
5 结论
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必须依据岗位需求确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和主要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等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罗金华等.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文教资料,2015(1).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获得性肺炎;头孢呋辛;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成本-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b)-0122-03
目前我国老年人最常见且易好发的呼吸系统疾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由于老年人往往抵抗力弱,免疫功能低下,且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脏病等不同的基础疾病,所以COPD患者易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CAP是COPD常见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之一。作为基层医院,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如何合理选择抗生素,制订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临床用药方案来治疗老年COPD并发CAP患者,观察其临床及细菌学疗效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以期为基层医院的临床合理治疗老年COPD并发CAP患者提供较优的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呼吸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78例,年龄60~82岁,平均(69.4±9.4)岁,其中男47例,女31例,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6例。所有患者诊断均同时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分会2007年COPD诊治指南指定的诊断标准[1]和2006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AP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既往对头孢菌素药物或阿奇霉素或喹诺酮类药物有过敏史者;②患有肿瘤或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患者;③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④48 h内用过除头孢呋辛、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以外的其他各种抗生素者。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起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各项基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每日2次头孢呋辛(商品名明可欣,意大利伊赛特大药厂,规格0.75 g,价格30.3元/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467)1.5 g加入0.9%生理盐水100 mL(杭州民生药业,规格100 mL∶0.9 g,价格5.9元/袋,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3021772)静脉滴注,并同时每日一次口服阿奇霉素片(商品名希舒美,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25 g,价格12元/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770)0.25 g。
B组:每日1次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商品名可乐必妥,第一三共制药,规格100 mL∶0.5 g,价格120.2元/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794)0.5 g静脉滴注。
C组:每日2两次头孢哌酮一舒巴坦钠注射液(商品名舒普深,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5 g,价格79.7元/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60113)1.5 g。加入0.9%生理盐水100 mL(杭州民生药业,规格100 mL∶0.9 g,价格5.9元/袋,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3021772)静脉滴注,2次/d。所有78例COPD并发CAP患者临床用药治疗时间均为10 d。
1.3 观察方法
在临床治疗开始前、治疗过程中及停药后7 d内,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每日体温、咳嗽、咳痰及肺部呼吸音等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并记录有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在治疗开始前和治疗结束时,所有患者均常规行各项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肝肾功能、胸部X线、痰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等。
1.4 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
药物的疗效评价包括临床疗效和细菌学疗效两个方面[3]。依据我国卫生部在1998年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疗效可以分为4级评定。痊愈:患者体温、咳嗽、咳痰及肺部呼吸音等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及各项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部X线等均恢复正常,能够完全清除痰液中细菌;显效:临床症状较入院时明显改善,但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3项中有一项未完全恢复正常;进步:药物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但不够明显,同时上述3项中至少有一项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应用抗生素治疗72 h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趋势。临床治疗的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细菌学疗效评价根据治疗结束时痰培养分离出的细菌情况分为清除(细菌完全或部分被清除)、未清除(细菌仍然持续存在)、替换(分离出新的致病菌)3级。药物不良反应评价根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分为6级: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待评价、无法评价,计算肯定、很可能和可能有关三者的例数。
1.5 成本确定
在药物经济学中,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包括直接医疗成本和非直接医疗成本)、间接成本和无形成本三种。由于非直接医疗成本、间接成本及无性成本影响因素较多,难以估算,本文不予统计。且所有患者在住院过程中除治疗药物以外所产生的检查费、护理费及住院费等相同,可比性不强,因此在本文药物经济学分析中只计算治疗药物的费用,药物价格以我院2012年6月份销售价格为准。本文所采用的三种不同临床用药方案的药物成本分别为:CA=1330元,CB=1202元,CC=1712元。
1.6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多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A组26例患者,15例痊愈,5例显效,总有效率为76.9%,B组26例患者,15例痊愈,6例显效,总有效率为80.8%,C组26例患者,16例痊愈,5例显效,总有效率为80.8%。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7,P = 0.157 >0.05)。见表1。
表1 三种临床用药方案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细菌清除率比较
A组26例患者,分离菌株22例,细菌清除率为81.8%,B组26例患者,分离菌株23例,细菌清除率为82.6%,C组26例患者,分离菌株23例,细菌清除率为87.0%。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3,P = 0.257 > 0.05)。见表2。
表2 三种临床用药方案细菌清除率比较(例)
2.3 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微的药物不良反应,对治疗未产生影响,停药后症状均能自行缓解。A组出现3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1.5%;B组和C组均出现2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7.7%,三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7,P = 0.314 > 0.05)。见表3。
表3 三种临床用药方案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2.4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找寻一种治疗成本最低而治疗效果一致的用药方案。本文分别以有效率(E1)及细菌清除率(E2)为系数,计算成本效果比(C/E),比值越小说明成本效果最佳。见表4。
表4 三种临床用药方案成本-效果分析
2.5 敏感度分析
由于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分析结果受到多种难以控制的因素的影响,敏感度分析就是通过改变某一具体变量(即成本)来检验结果对该变量变化的敏感性。现假设所有药品价格下降10%,进行敏感度分析。见表5。
表5 三种临床用药方案敏感度分析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COPD已成为严峻的临床挑战及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老年COPD患者一个重要的死亡原因就是患者年龄大,机体免疫力下降,且常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容易继发肺部感染从而导致病情恶化最终引起死亡。因此,近年来国内关于老年COPD合并CAP方面的研究得到了临床和科研的极大关注。
目前临床治疗老年COPD合并CAP的难度逐渐增加,其根本原因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过分依赖抗生素和大量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导致COPD合并CAP的细菌耐药谱发生改变及耐药菌株增多。研究表明老年COPD合并CAP病原菌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不动杆菌属为主;革兰阳性球菌以葡萄球菌属和屎肠球菌常见[4-6]。目前临床主要应用各种不同的抗生素治疗老年COPD合并CAP,经验性使用抗生素主要针对少数病情较轻的患者,而对于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则需要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来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头孢呋辛是第二代头孢菌素,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及阴性菌均有抗菌活性,阿奇霉素是一种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由于在肺组织分布浓度高、穿透力强且作用时间长久,因此对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肺炎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所致的肺部感染有良好的抗菌作用[7]。两种药物联用是临床经验性用于治疗CAP的方案,并且被证实具有良好的疗效[8-9]。左氧氟沙星是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抗菌谱覆盖面广泛,包括多种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非典型致病菌等,且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同时又具有局部吸收良好、组织分布广泛、作用时间长久等特点[10]。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是一种复方制剂,由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哌酮和广谱抗菌酶抑制剂-舒巴坦组成,不仅抗菌谱广泛,而且对各种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阴性杆菌等有强大的抑制作用[11]。本文所采用的三种临床用药方案治疗老年COPD合并CAP不仅在临床疗效和细菌清除率方面无明显差异,而且药物不良反应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亦无差别,表明这三种用药方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均是安全可行的。
药物经济学分析不仅可以使基层医院的广大患者节约医疗成本,为患者提供一种疗效最佳又最安全的治疗方案,还可以使药品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应用。本文表明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COPD合并CAP成本-效果比低于头孢呋辛加阿奇霉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两种,并且敏感度分析也进一步证实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COPD合并CAP成本-效果比小。总之,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COPD合并CAP不仅临床疗效显著,而且安全可靠,值得基层医院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25(8):8-7.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0):651-654.
[3] 赵永龙.三种不同类型抗菌药物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4):67-68.
[4] 蒋雁,林奇龙,沈忠海,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444-1446.
[5] 黄大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968-1970.
[6] 杨智,刘晓慧,符晓华,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部感染239例痰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8(1):37-40.
[7] 肖艳红.左氧氟沙星及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2):196-198.
[8] 高微华,吴开松,林宇辉,等.莫西沙星与头孢呋辛联用阿奇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2):3105-3107.
[9] 赵宗珉,陈佰义.单用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呋辛联用阿奇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5):594-596.
[10] 季旭荣.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90例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3):149.
统计学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以案例导入所讲内容,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统计原理和方法,对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最终解决案例中的问题的活动过程,是一种模拟统计实践过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一)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目的
1.培养学生必备的统计思维。正如著名学者Wells所说“统计的思维方法会成为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是统计学的目标之一。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的统计思维较为缺乏,往往是学完了统计学课程,仍然不会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面对客观现象的各种数据表现,要善于利用统计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所学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发现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从而进行科学的统计预测和决策。
2.提高学生熟练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种典型的案例都是源于社会经济的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分析和讨论案例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使学生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从“理论的学习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经验的学习,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强化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统计数据的能力。统计学是一门信息量大且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实践中需要处理的数据繁多、计算复杂,必须借助于计算机和统计软件计算出结果,才能利用计算结果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常用的统计软件SPSS、SAS、EXCEL、E-VIEWS等具有完整的统计分析工具、较强的模拟工具和作图功能,既能实现对现有数据的统计处理,又可以进行各种数据模拟和试验,生动、直观地展示抽象的统计公式、原理和分析结果。通过案例教学,教会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软件,在掌握统计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进行较复杂的计算分析。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的缺点,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有其自身的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统计学的信息量大,内容复杂,表现为一是统计学的概念比较抽象;二是统计原理与数学关系密切,推断统计部分许多公式需要有微积分、概率论等数理知识;三是各种统计分析方法有其特定的应用条件和分析步骤,使统计学成为了一门难学的课程,学生普遍感觉枯燥无味、难学难懂,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足。案例教学对实践活动进行真实模拟,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结合真实具体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既给了学生自主表现的机会,又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讨论中学习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2.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讲授法注重统计理论和方法的讲解,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案例教学法立足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案例将分散的信息、复杂的情景加以描述,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调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对其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整理,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独立摸索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统计案例教学使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问题的解决者,学会了利用资料来思考、研究并作出判断,在分析案例过程中充分锻炼自己的思维及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传统讲授法中,教师主要是“教”,充当讲解员的角色,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师生间缺乏交流和互动。案例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从模拟的统计实践活动中“学”,充当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从介绍典型案例开始,指导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问题的本质并筛选有关数据信息,通过对案例的组织、讨论和分析,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对整个讨论情况作出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分析,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通过案例教学,师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加强了师生间“双向”的交流和互动。
4.突出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传统的统计学教学也重视联系实际,但往往由于时间短,联系实际不深入,或者是以干代学,削弱了学校教育的优点,既费时也片面。案例教学的案例来源于社会经济的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教学目的,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的过程,动脑动手,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二、会计专业统计学案例教学的实施
(一)统计学案例教学的准备
实施案例教学之前,教师和学生不仅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还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1.准备合适的统计案例。合适的典型案例是统计学案例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准备具有实用性、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典型案例。首先,案例的内容以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必须密切联系会计专业学生实际和社会经济生活实际。其次,案例必须使学生真正掌握统计原理和方法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最后,案例要围绕学生应掌握的统计基本原理和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社会经济中的实际问题。
2.熟悉统计案例的内容。教师要阐明案例教学的基本思想,如案例分析的方式、过程、常用方法、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时间和程序安排等,明确案例的核心内容,熟悉案例的重点、难点。对学生提出学习目的和要求,按要求进行案例的预习,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识,思考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初步形成问题的见解、对策和方案,准备好解决问题必备的知识和多媒体应用技术。
3.必要的数据处理。统计学案例分析经常涉及大量的数据,学生在熟悉案例的同时,必须运用合适的统计软件对相关的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做必要的计算和分析,为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做好准备。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组织
案例教学的组织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有效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成功的案例分析活动,除要求学生普遍接受系统的理论学习外,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组织工作。
1.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首先,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案例预习并获得有关案例问题的见解后,进入小组讨论阶段。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长组织小组讨论。小组成员提出对案例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共同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后,对其中的关键问题再进行重点讨论,比较各种决策方案后形成新的认识。小组讨论完成后,组长准备案例讨论的汇报材料,并在课堂讨论中发言。其次,进行班级讨论。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提出本组解决方案(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发言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学生阐述不同的观点,让其他学生自由提问或是从个人的角度来分析同一案例。
2.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总结。经过认真的案例讨论后,教师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判,在案例课结束前做案例分析小结。分析案例教学法对实现学习目标的意义、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明确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实践的问题,而不是总结个别学生的表现、评价某种观点或是措施的优劣,从而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作方向性的指导,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深入思考。
3.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为了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案例分析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要求每位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既综合学生在案例课上的各种观点,又可以加入自己的进一步思考。
三、会计专业统计学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