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传统节日;德育价值;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61-02
(一)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源于农时,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它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着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有的是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有的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节日根植于文化系统之中,以特定的仪式传播文化,对文化系统的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展示民族社会生活状况的窗口,同时也是人类传递并扩展生存知识和生存态度的一种手段,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1.鲜活生动的服饰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礼仪之邦,历来讲究衣冠上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其内容、节日仪式及文化内涵处处体现着重衣冠、重礼仪的传统。
2.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作为农耕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农业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带有强烈的农业文化特点,节日是由节气演变而来的,最初是人们庆祝丰收的喜悦日子,庆典周期和农耕周期基本一致。所以在每个特定的节日里,不同民族、不同的作物生产,就呈现出丰富的节日饮食。
3.礼仪结合的仪式文化
钦若昊天、敬授人时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而祭祀是中华礼仪的一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数都起源于祭祀,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在古老的祭祀过程中有一整套严密的仪式,使得最终固定下来的传统节日也是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庆祝并实现,仪式的固化从而强化了节日的意义。
4.淳朴自然的价值观念
敬天保民的思想体现了最淳朴的人本价值理念,中国传统节日农耕文化的特点,使得传统节日期间的相关节日仪式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节日仪式大多与祭祀仪式相关,人们在祭天祭祖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天地自然规律的遵循,期盼得到天地自然的恩惠,体现出了最朴素的价值观念。
5.丰富的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透视出的审美追求,在传统节日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当中,人们通过节日仪式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特别的东西把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而在民俗服饰、民俗饮食、节庆仪式中都展现出美的品质,可以概括为:人情之美、艺术之美和意境之美三个方面。
6.神秘的宗教意蕴
宗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本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传统节日更是源于宗教仪式,宗教文化为节日文化的形成、丰富提供了最原始的内核。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完善过程中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价值
(一)浓烈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对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长期的凝练,已经成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社会心理认同,使得整个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富有爱国精神的民族。而传统节日是人们表达爱国情怀最自觉的一个特殊仪式。如我国传统节日春节,全国各族人民盛装出席,家家户户门上贴上了期盼国运昌盛、发达和家庭美满、幸福的对联,人们在爆竹声中互致问候、同享欢乐。
(二)和谐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和谐思想最集中的体现,在传统节日的仪式和文化中处处彰显着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如春节当中,除夕夜的守岁习俗在驱疫避邪的古老传说之外,更强调的是合家团圆的意义;还有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神,接灶神、送灶神等都有严格仪式,期盼灶王爷能把吉利带给人间,还有扫尘、洗浴、贴门神、放鞭炮、派发压岁钱等,处处透视出人们在严谨的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亲戚朋友、邻里乡亲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敬畏和珍视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敬畏和珍视生命,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精神和人格方面的发展。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指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相当一部分节日实际上都是表达慎终追远、敬祖报本。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实际上就是讲究孝悌,表现出对生命平等的珍视和敬畏。
(四)崇尚人伦亲情
崇尚人伦亲情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人伦亲情是维系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中国传统节日通过特定的节日仪式礼节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言行,从实践的角度让人们在家庭内部践行尊尊亲亲的礼数。
三、高校的德育中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方法
(一)传统节日庆典仪式的演示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仪式化,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仪式作为文化记忆的要素和过程,在节日期间聚拢了人气,节日文化也通过节日仪式的集中展示,传递出节日的特定文化内涵。仪式作为文化的象征符号,成为人们欢度节日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传统节日庆典仪式的演示,让学生们直接走进了传统节日的心脏,感受传统节日文化浓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庆典仪式,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神灵的祭奠和敬重,寄托对死者的追忆之情,趋利避害,寄托着对丰收、吉祥、平安、团圆的美好期盼,表达了人们最朴实的价值观念。
(二)举办传统节日文化大讲堂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挖掘整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华,如传统节日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礼仪文化、物象符号、节日诗词等,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开展以此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讲座;也可以邀请民俗专家,民间艺人等来校举办传统节日文化大讲堂。具体内容可以从每个节日文化中选取,也可以进行节日之间的比较讲座。
(三)进行传统节日文化课题研究
学术界可以发挥人员、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对相关传统节日文化问题进行研究;召开传统节日文化学术会议,为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与相关民俗机构合作开展与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文献整理、资料收集及课题申报工作;开展有关传统节日文化资料的采集工作。
对传统节日文化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传承和保护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研究的同时,要增强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意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丰富其外延,要拓宽视野,进行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如把节日文化与地理学、建筑学、气候学、天文历法等交叉研究,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脉络,为普及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认同感而发挥作用。
(四)编写传统节日文化读本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充实,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精神文化。高等院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任,充分利用节日资源来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义不容辞。高校尝试研究制定传统节日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利用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资源编写传统节日文化系列读本,使学生系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内容,更直观的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在书籍编写过程中要把握几个原则,以保证节日文化书籍能真正发挥实效。首先是通俗性,要保证文化读本的通俗;其次是故事性,传统节日与宗教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节日传说故事,可以以故事为线索展开;最后要突出文化性,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在文化读本中要突出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内涵,方便节日文化在学生头脑中的记忆,同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对节日及节日文化的兴趣。
(五)开展传统节日主题实践
开展传统节日主题实践活动,是为了加深德育对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亲身实践活动,体会庄重的仪式、劳动艰辛、敬天保民、孝敬长辈等的历史渊源,通过实践活动接受传统道德的洗礼,在设计实践主题时,使活动贴近生活并与学生的志趣相投。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导致观念的蝉变、文化发展多元化对节日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意识失缺。赋予高校德育机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实施来推动高校德育机制的变革,既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传承,也是为创新高校德育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护明.高校德育生活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郭建平.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与意义述评[J].教育改革,2008,(11).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传承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10-01
一、引言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是中西方各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借以表达文化情怀的载体。中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在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展成长起来的两种文化形态,它们形成了各自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以及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但由于文化内涵上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传统节日文化。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不同,来探讨当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建设,从而指导我们在挖掘和弘扬我国传统节日,尽可能的了解西方节日蕴含的文化信息的同时,更好的进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上的不同
(一)节日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人们的生存形态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式与内容,例如:立春、正月、寒食、清明、端午、三伏、立秋、七夕、中秋、重九、冬至、腊日、岁除等。节日活动的目的都与农事生产直接相关。而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例如一月的主显节,二月情人节、狂欢节,四月复活节,五月耶稣升天节、生灵降临节,八月圣母升天节,九月圣母圣诞节,十一月有万圣节、万灵节、感恩节,十二月圣诞节等。随着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这些节日大多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基督教文化将整个西方世界连结为一个文化主体。
(二)传统节日内容不同
中国是以饮食为主题的节日文化。我国任何一个传统节日,无论是春节、清明、端午,还是立春、夏至、重阳和腊八节,饮食风俗是节日文化的重要内容。 西方是以玩乐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西方节日尽管也有一系列的节日食品,如圣诞烤鹅、复活节彩蛋、感恩节的火鸡、南瓜饼等,但更多表现出西方人的精神追求---以玩乐为主题。
(三)价值取向方面不同
从本质上看,中西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儒家的集体主义,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个人主义。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对民间节日风俗产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中国节日强调的是阖家团圆、圆融完满。“团圆”、“亲情”、“全家平安”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词。西方人侧重于对“人性”、“自然”的推崇,热衷于挖掘个体的价值,追求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西方的“人文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
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来临,大大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西方的一些节日和习俗,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等己传入中国。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由于洋节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如今,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的节日,国人记忆中的风俗似乎除了吃饭,鲜有其它。春节吃饺子,十五吃元宵,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似乎只要吃过这些食品,节日就算庆祝过了。但如果春节不守夜,十五不观灯,重阳不登高,中秋不赏月,传统节日和其他日子有什么区别?与之相对应的传统民俗文化又靠什么去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中华文明是要复兴,但绝不是去复兴古时候的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学、民主、崇高的尊严和价值的新中华文化中。
要过好传统节日,就要做到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要重视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新,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发展,世界永远原地踏步,不能前进。
四、结语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节日文化只是其中一斑。这种中西文化差异的互补增添了世界文化交流的动力,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加了靓丽的色彩。我们应在不断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从而更好的发扬传承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为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有益借鉴和指导。
这种现象引发深思: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继承,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在多元文化的今天,面对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中小学生热衷于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洋节,盲目追随西方习俗,而对中国的七夕、清明、端午等表现出冷淡态度。大部分学生只知道节日的名称,对节日的由来、过节的形式知之甚少。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的断层,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学校教育,有责任和义务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不断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积极创设节日环境,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氛围
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的过程,在我国每一个古老节日的背后,都蕴涵着无比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一份美好动人的情感,一段动人心弦的传奇,一个亘古未变的情结,一种支撑民族脊背的精神,被一代代人不断吸收、补充,进而又揉进了千年的文化脉搏中。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都深深地浸润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诗篇,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次加强和洗礼。
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节日环境,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我国传统节日中的节庆内容丰富,并蕴涵着许多积极、有意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春节、中秋节思归团圆、和谐美好、富强昌盛,清明节祭祖怀远、感恩寻根。我们以宣扬传统节日为契机,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校园中开设文化长廊,班级中通过黑板报、手抄报等,展示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凸显民族文化主题。每一个节日设置一个栏目,每一个节日的题目运用对联或广告语的语言形式,下面是节日的内容介绍,包括来源习俗,并配以插图在校园里展示。目的是在校园里渲染浓厚的节日文化气氛,为学生走进节日文化并感受文化意义创造条件。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系列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系列活动包括:开展一次调查活动,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史书记载、饮食文化、地方特色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影视、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写出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比一比谁了解的习俗多;开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中与节日亲密接触,亲密对话。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教育,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二、努力开发节日内涵,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我们面前得到充分展现。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
如端午节,就要了解它的三种传说以及蕴涵的爱国主义情怀,开展纪念屈原和秋瑾活动,感受屈原秋瑾身上的浩然正气,体验端午文化。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激起同学们无限的敬仰,从中体味他那执著的伟大情感,从而明确自己肩上所负的责任。中秋节,可举行中秋诗歌朗诵会,感受诗歌中荡气回肠的思乡之情,并自然地升华到抒发“爱我中秋,爱我中华”中秋团圆、祖国两岸统一的主题;举行主题班会,感受思归盼团圆情怀,探讨祖国统一与中秋文化的关系。重阳节,登高心怀天下,树立远大理想;登高望远思念亲人,培养“大家”情怀,自觉奉献爱心。
三、充分挖掘人文情结,培养美好品德
爱、环保、自信、乐观、文明、合作、热情等都是人生的财富,而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蕴涵着这样的因素,挖掘传统文化节日中的人文因素,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节日中的希望、快乐、沟通和幸福。每当佳节来临之时,人们就会沉浸在普天同庆、万民同乐的氛围之中,而心中的快乐、希望温馨也会油然而生。如中秋节是一个中国人团圆的日子,团圆意味着亲情、意味着温暖、更意味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可开展征文、演讲活动,引导学生发奋学习,感恩父母,回报父母和社会。中国最大的节日“春节”,虽然学校的的学生离校了,但我们仍可将德育的目标延伸到家庭、社会,让学生在春节中学会礼貌待人,文明接物,学会与人交往,接受传统礼仪的洗礼。用相机拍下春节放鞭炮舞龙灯的情景,写下自己的受;元宵节与几个朋友共同制作庙灯,参加灯会,记下自己的愉悦心情。
如前面提到的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一个心情比较沉重的日子”,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班级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①追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习俗、传说;背诵两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②郊外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③跟随家人祭祖、扫墓,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应破除的?④制作科技小制作、环保袋。活动后的交流中,许多学生对于清明扫墓焚烧香火、冥币等陋习认为不环保也不安全,应该杜绝;扫墓祭祖可采用鲜花祭拜、朗读祭文、网上祭扫等形式。体验日记中,对于清明节的认识和感悟具体深刻,认为清明节的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不仅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维护环保等精神风貌。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了适合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我分明已经看到了我们的清明行动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感染。
四、反思节日育人功能,赋予节日时代内容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家居用品;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13-03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日渐流行,许多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淡化了富有文化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棕赛龙舟,中秋赏月吃,七夕鹊桥放花灯等等。并且很多节日都流于形式,其中一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渐渐被人们淡忘。过节人们只是送礼、玩乐,一些礼节仪式却给省略或象征性做一下。比如中秋节人们只是吃月饼,有时候连赏月都免了,更别提放花灯祈愿了。如此长时间下来就会使很多传统节日文化精髓被淡忘失传。相反日韩等国家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就非常重视,韩国的江原道端午祭连续3天举行奠基、端午巫祭、官奴假面具活动等。韩国的端午是源于中国,但人家融入自己的民俗传统祭祀文化并发扬改变变成人家独特的东西,所以韩国申遗成功了,而中国没有。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内涵,能有效的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对此,笔者个人认为:使传统节日文化元素能融入现代家居用品设计能让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与精神元素融入人们的生活,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情趣,在提升家居用品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不失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好办法。
二、现代家居设计的设计风格与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家居装饰的要求越来越高,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21世纪的家居装饰风格从整体上强调的是简约与实用,注重家居休闲气氛的的营造,删繁为简,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主义美学理念始终影响着家居设计,简约成为设计风格的主流,让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能够在居室中寻找到短暂的平静与休憩的空间。这种设计风格简洁、明快,有种清爽简洁的美。但有时缺少人情味,显得单调。而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包含了人们各种不同的情感、经历、回忆与期望,若是设计师能提取传统节日人文精神、追求、意境等元素跟现代家居设计融合起来,设计出具有独特的文化风格与韵味的现代家居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特别的享受的同时,也进一步发扬传统节日文化。
数字化时代增强了社会的物质技术特点,在信息社会里网络和虚拟社区并没有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反而强化了个人孤独和私人化的生存方式,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人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舒适自由私密的空间,设计师应结合感性和理性的思维创造,给予家居设计新的生命及亲和性,以提升功能以外另一层面的价值。当今家居设计承载的是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而面对当今繁华喧嚣的社会,人们逐渐向往安逸朴实、平静惬意的生活方式。所以笔者认为,把传统节日文化融入作为人们生活主题之一的家居用品设计中,考虑实用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环境价值的情况下遵循视觉上给人心灵上的慰藉,使用上给人舒适安逸的享受,操作上给人轻松简洁的感觉。这样既能发扬传统节日文化又能寄托释放人们的情感。
三、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在现代家居中的设计运用
传统节日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赋予了精神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在物质、精神、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要。在现代家居设计中应用传统节日文化元素,需要对传统节日物质文化元素与精神文化元素进行精心分析与提取。
(一)传统节日物质文化元素的提取及设计运用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穿”文化和“仪式”文化。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七夕节尝百果等“吃”文化,与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的“穿”文化,如每逢节日各民族人民读穿上光鲜心仪的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以及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节日庆典活动,如安塞腰鼓、端午龙舟、元宵花灯、七夕乞巧、祭祖踏青等;还有作为与节日仪式相关的民族文艺,如祭神神祠、神话、传说、故事。例如牛郎织女、嫦娥奔月、推子介忠孝、屈原投江、驱年兽等等民间文学样式。这些传统节日物质文化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是我们所研究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考,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通过提取节日物质文化元素、观察、提炼设计出特有韵味的标志或元素,使其融入现代家居的造型、颜色上,让家居富有更多的内涵与文化,映衬环境,丰富生活。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有着纯洁美丽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 ,蝴蝶,喜鹊等都是七夕节重要的文化元素,把它们运用到家居设计中,既会给家里添一分典雅与诗意又能给人特殊的情感回忆。(如图1春节铜钱在手链上的应用。寓意吉祥富贵,简单美观而不显庸俗。图2为情人节喜鹊、紫阳花元素镂空杯套设计。一个杯身镂刻着紫阳花大的保温杯加上一对镂刻着爱的标记的杯子的杯具一套,给人爱情温馨美好的感觉。)
(二)传统节日精神文化元素的提取及设计运用
例题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如今,人们关于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意识日渐浓厚。然而,更多的人把过传统节日当成普通假日来休闲,过节缺少文化内涵(即通常所说的“文化味”)。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重视弘扬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相比,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令人忧心的问题。传统节日文化是由主题、习俗和仪式等组成,蕴含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由于时代变迁,特别是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后,农耕社会所形成的许多节日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青年人的文化诉求不相适应。这在根本上形成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冲击。
目前,一些青少年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淡漠,更喜欢过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等。他们对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仪式感到繁琐,对诸如贴春联、中秋赏月等传统习俗的内涵认识模糊,甚至对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主题缺乏了解。
(1)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导致目前过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的原因。
(2)针对人们把传统节日当作普通假日来过的现象,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出建议。
解析 初读材料,有的同学会觉得茫然,不知道材料的主题是什么,哪些是关键句,可以引申出相关的哪些哲学原理,只能围绕材料句子“绕”,就事论事,也就是犯了所说的“空”;在审题时有的同学意识到了抓住“历史唯物主义”“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原因”等是做好本问的关键。在遇到需要运用相关哲学原理解题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记忆相关的哲学原理,却忽视与材料相结合,就会犯上述的“虚”;由材料中农耕社会形成的传统节日缺乏现代元素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节日缺少文化内涵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一些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淡漠,我们得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影响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的重要原因。从经济生活角度主要是发挥财政的作用,发挥市场的作用,从政治生活角度则需要政府履行好文化职能,实行民主管理,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传承。只有像这样理清逻辑思维条理,才能将问题答得透彻圆满,从而避免犯了“乱”与“寡“的毛病。
答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农耕社会形成的传统节日文化缺乏现代元素,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生产方式下人们的文化诉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致使人们对节日文化的价值缺乏全面认识。
(2)政府要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充分发挥财政对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支持作用。发挥市场作用,引导企业开发具有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的产品,加强节日文化的传播。城乡基层自治组织通过民主管理,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传承。
点拨 由上题我们可以得出解答综合探究题的一般思路:
(1)看清角度:综合探究题都有几小问组成,强调综合意味着要注意每一问的知识范围和设问角度。
(2)三个联系:联系社会热点(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联系背景材料;联系实际。
(3)回归书本:综合探究题设置的问题具有开放性,但我们可以转化为熟悉的书本知识。
总之,解答探究性试题,夯实应考基础知识,掌握解答探究题的方法,增强思维的拓展性,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2012年3月15日,中国迎来第30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为“消费与安全”。某校高三(1)班同学决定开展以“让我们的餐桌更安全”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几个环节。
追问食品安全
同学们了解到,当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仅2011年就查处食品非法添加案件2万多起,由此引发了消费者的质疑、批评和担忧。
(1)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
消除恐慌心理
在调查中,同学们了解到,某省2011年食品类商品合格率达到92%以上,比201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也超过了同期其他商品的平均合格率。近年来所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局部或较小范围内。同学们还发现,许多老百姓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担忧过度。如在食品添加剂问题上,有人认为许多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它惹的祸,所以必须禁止使用。食品安全知识告诉我们,食品添加剂不能等同于非法添加物,它可以改善食品品质,延长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
(2)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说明怎样正确看待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以消除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紧张焦虑。
维护餐桌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同学们认识到,食品领域涉及公共安全,关乎民生大事。《食品安全法》对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链条在法律上得以明确,全方位的食品安全监管网已颇为完备,但是,徒法不能以自行。
(3)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护食品安全。
1. (1)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市场监管疏漏、执法还不严格(或: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高);②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有待提高;③我国现阶段,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
北京2008年奥运会目前进入倒计时一周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理念是三句话:即“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举办奥运,前两个理念都有很大进展,“绿色奥运”现在正在向前推进,北京正在加大环保和整治的力度;“科技奥运”可以说是准备得最充分的了,我们兴建了世界一流的体育场馆,用最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举办奥运;然而,在中国这样有古老文化的大国举办“人文奥运”,其理念的落实,我觉得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非常丰富,目前,各奥运场馆所在城市,更多的是在具体行为规范上提出要求。我觉得这样还远远不够,要真正落实在中国办一届具有“人文奥运”理念的奥运会,就必须将几千年中华民族深厚浓重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奥运理念紧紧结合起来。
近年来,我曾首先在北京市政协以及许多场合呼吁:为了有效利用北京2008年奥运会这一百年难遇的时机,展现中华民族深厚悠远的历史底蕴,我们应把握住奥运前的筹备时间,结合北京“人文奥运”理念,在2008年开展一系列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大型主题活动。
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保留了人文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面。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它们都曾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上一个个耀眼的文化符号,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通过恢复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内涵的传统节日,并在奥运举办前夕恢复,这样就给中国举办一届最有特色的人文奥运找到一个强有力的落脚点。
为此,建议国家利用奥运这样百年一次的难得机遇,把恢复中华传统文化节日作为在中国举办人文奥运的最好抓手,及时考虑改进休假制度安排,调整公众假期,将部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期。在恢复和保护诸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习俗的同时,把人文奥运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精神结合起来。这不仅对成功举办一届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奥运会意义重大,而且也对建设和谐社会影响深远。
【关键词】壮族传统节日 壮族聚居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38-03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壮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是一个多节日的民族。这些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壮族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为推进壮族聚居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一、壮族传统节日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
壮族传统节日凝聚着壮族人民的思想精华,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为推进壮族聚居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一)爱国精神。壮族同胞对于国家的热爱主要表现在中秋节、清明节、春节等汉族传统节日上,另外,在壮族自身的节日上同样有重要表现。例如,在龙州县,每到农历正月三十日的吃立节,都有青壮年以舞狮子、妇女儿童耍龙灯等欢乐的方式热烈欢迎将士们荣归故里。还有,一个名为莫一大王的节日盛行于广大的壮族地区,为了纪念他们心中的勇士――不甘于压迫、勇于与封建王权作斗争的莫一,在每年的六月二号,人们都会为他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有些地区还视其为先祖并祭有神位。柳、龙两江群众为了求得本族兴旺家人康泰,每家每户都杀猪宰羊,烧香拜祭。为了隔6年一次的特大祭奠,柳、龙两江群众都要在大型庙宇精心举行宏大的祭奠仪式。每年农历九月流行于大新、天等、靖西、德保等县的霜降节期间,当地通过举行民族英雄娅莫画像巡游、拔河、排球等活动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以上活动,无一不生动地体现了壮族人民的爱国情怀。
(二)和谐理念。壮族世代相传地把大地的给予、自然的馈赠作为民族的生存法则,从而衍生出关爱自然、感恩自然、追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个理念在壮族特有的传统节日中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例如,对动物的爱护在壮族特有的传统节日牛魂节、爱猴节、蛙婆节中得到充分体现。一年中壮族人民都要举行专门的仪式敬拜心中的神灵,将中国农历的四月第八天(有些寨子在六月或八月的第八天)固定为传统的祭祀节日。当日,所有耕种的牛群休息一日,每家每户把牛打扮一下,把牛舍翻修一新。所有农家烹饪五色糯米饭,采摘枇杷嫩叶盛饭喂食牛群;族中长老挨家挨户评价牛,激起人们对耕牛的爱心。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广西靖西市岳圩乡怀汉村举行的爱猴节,人们带着食物到猴子出没的深山老林中,看着猴子吃饱喝足,将大南瓜搬进山洞后才离开。为了歌颂蛙神给当地百姓带来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日子,一些地方(诸如东兰、南丹、天峨等)会举办蛙婆节,一般选择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则为正月初一至十五,这期间会有各式各样的祭祀仪式来丰富节日内容。
(三)友善品质。壮族人民参与壮族的传统节日当中,也彰显出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友善品质。例如鸡得节,在状语意为“小孩节”,主要在广西德保、靖西区域举行,在这个节日中,外婆应该在节日之前为外孙准备一只两斤来重的公鸡和一些糯米。节日当天早上,父母要蒸好糯米饭给孩子吃,随后孩子们可邀集朋友回家或到野外聚餐,玩耍至夕阳西下才各自回家。再如,每年的重阳节,儿子都会给自己的父亲理发,并穿上新衣服,而且即便是外嫁的女儿也要给娘家送鸡和米,以此来给老人祝寿。席间,子女儿孙先给老人喂饭,然后才进餐,以示孝敬。
(四)自由思想。壮族人民向来反对专制统治,乐于追求自由、平等。比如,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当日,周围所有村寨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共同庆祝,小伙子和姑娘们载歌载舞,对歌相亲,你问我答。姑娘们通过对唱感觉对方可心、可信、是心想之人,就会将绣球抛给对方,对方接到后,将一个礼品固定在其上再传回给姑娘,就表示着对姑娘满意,于是二人就确定了恋爱关系。对唱山歌的同时,还有碰彩蛋等传情活动。男孩用手里的彩色鸡蛋去碰撞自己心仪女孩手里的彩色鸡蛋,假如女孩子不喜欢这个男孩,那就要保护好手里的彩色鸡蛋,是自己心仪的就用手里的彩色鸡蛋和男孩的彩色鸡蛋相撞。两个人把撞坏的彩色鸡蛋吃掉,就寓意他们播种下了爱情的种子。以歌会友、以球传情、以蛋传情的活动中,表达了壮族青年渴望打破包办婚姻的枷锁,争取自由恋爱、自由择偶的态度。
(五)勤劳精神。壮族人民的祖先是不辞辛劳、勤耕细作的稻谷耕耘者,这些优良的品德在其传统节日里被后人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在桂西南地区举行的农具节上,农民把制作好的农具拿到圩上去卖,并且相互之间交流如何使用和改进农具的方法。六月初六在桂西举行的灯那节,人们除了白天要在家做丰盛的菜肴外,晚上还要到田地里通宵达旦地点灯,通过灯光杀死害虫。壮族的三月三歌圩活动也具有传授生产知识的功能。如歌圩中被壮族百姓反复吟唱的“看牛歌”、“锄地歌”、“丰收歌”、“种稻歌”等民歌体现了劳动内容;“天气预测歌”等歌曲向人们传授预测气象的知识,以便更好地进行劳作;“旱歌”、“水歌”等歌曲则给人们普及应对自然灾害的办法。
二、以壮族传统节日推进壮族聚居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壮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淡化。民族传统节日经过了漫漫历史长河,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扬。然而,目前壮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正在面临着淡化的趋势,原因有二:一是作为民族传统节日主要传承者的年轻人,受现代文化的冲击,观念在悄悄变化,在参与壮族传统节日中,只关注自身感受,只关注节目好玩不好玩,而很少重视节日本身蕴含的文化和意义。二是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一味地把壮族传统节日作为为经济“唱戏”而“搭台”的材料,忽视了其本身的文化内涵,甚至为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追求经济效益,故意改变传统节日内容,把传统节日低俗化,使得壮族传统节日失去了教育功能。
(二)壮族传统节日传承链的断层。当今时代,壮族传统节日的传承面临很大的挑战,壮族传统节日的传承人出现老龄化趋势,大多青壮年对壮族传统节日不重视。比如,著名的民族文化研究员邵志忠发表的《壮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社会发展――以广西南丹县那地村壮族蛙婆节为例》一文就明确说,根据他们的相关实地调研,发现当地一些年轻人对于传统的蛙婆节漠不关心,传统的祭奠、仪式等也没有什么关注度,他们在意的是各种现代科技生活。2014年广西防城港市政协委员李林珍在防城港市人大、政协会议上指出:由于部分少数民族人对本民族文化缺少认同感,从而对本民族的服饰、山歌、语言以及楼房并不感兴趣,这一现象在青壮年人群中更为突出。那些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衣着、装饰、民俗、传统正在渐渐地消失,失去了传承,那些前人智慧的结晶,令人惊叹的民族工艺开始失去其原有的色彩,被曲解、篡改,甚至消逝。我们不难看出,壮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存在严重丢失情况。
(三)壮族传统节日外来推动力的不足。壮族传统节日得以发展,与自身的发展需求关系密切,更与外来的推动力分不开。在这里,外来的推动力指的是政府相关部门给予的人力、物力的支持,以及企业的赞助等。如果推动力充足,壮族传统节日会逐渐地发展壮大,反之,则逐渐消失。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一些壮族传统节日重视不够,投入的资金不足,导致节日规模逐渐缩小。例如,邵志忠曾对壮族的习俗和文化进行过调研,他在《壮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社会发展――以广西南丹县那地村壮族蛙婆节为例》一文中说:因为国家对那地村给予了大量资金资助,所以2005年的蛙婆节是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壮族文化活动,招引了来自五湖四海数以万计的旅游者,场面浩大。但近年由于没有外部的资金支援,蛙婆节的格局小了很多,人们觉得好像没有搞活动。
三、优化壮族聚居地传统节日推进壮族聚居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经济和文化有机融合。将经济和文化有机融合,两者相互推动,才能将好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下去。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设立民族传统节日专项经费,政府经费不足的,有关部门还要充分引导市场、发展经济,从而推动传统节日商品市场发展,让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在市场商品中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同时,加强节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节日活动在宣传和开展等各环节中足够的经费,以确保民族传统节日的质量。
(二)官与民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传统节日这个平台要实现大众化,就必须充分调动民众参与节日的积极性,处理好官与民双方的关系。在传统节日中,双方应该是以民众为主体、政府为指导的合作关系。政府在进行节目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节日文化认同,不能以发展旅游业、提升财政收入、增加地方名气等不符合人民要求的动机为基础,应以民办节日为主,联合各级宣传、教育、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组织,充分发挥民众的积极性,重视民众的欢乐体验,使民众在节日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三)老与少的结合。壮族传统节日少不了有技艺、有影响的民间老艺人,少不了对节日习俗了如指掌的老一辈人,更加少不了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是传统节日的重要传承群体。民族传统节日中缺乏年轻人的参与,将直接影响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并且整个节日活动也缺少年轻人所带来的活力和创新力,从而影响到传统节日文化的质量。为了调动年轻人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积极性,就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通过设置相关传统文化教学课程、开展“民俗知识竞赛”等方式开辟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学习路径,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到传统节日的活动中去。此外,还应该打造符合年轻人心理特点的传统节日文化形式。如陈竟在国务院参事室春节文化继承与创新座谈会上的发言稿《如何让青少年过好传统节日》中提到:“重视加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信息化建设,可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共享节日内容;或者在节日中引用街舞、游园、影视、竞赛、狂欢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使青少年通过身体力行的行动接触以及借助形式多样的节日文化形式,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民族传统文化要继承,但不是要全盘继承,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众生活需求的变化,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中会产生一些过时的、不合理的成分,这将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传统节日进行改革,把传统节日与现代融合起来。确保传统节日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协调,打造一个具有传统属性的现代节日。既保留原本传统的文化内涵,又植根于现代人的生活土壤。
(五)“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结合。壮族传统节日要想保持与时俱进,不被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淘汰,既要“引进来”,即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对待外来节日,汲取其他节日的文明成果;同时发展“走出去”战略,这就意味着要高度重视壮族的传统节日,通过向各民族宣扬本族的传统节日,加强该节日在各民族当中的影响力,最终达到使本族人民团结一致,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慧.壮族祖先崇拜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07(6)
[2]晁错.牛魂节:对耕牛的崇拜与尊重[J].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0(6)
[3]尉富国.壮族民间信仰的历史变迁与当地转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4]韦苏文.解谈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J].当代广西,2004(23)
[5]邵志忠,袁丽红,吴伟镔.壮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社会发展――以广西南丹县那地村壮族蛙婆节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6(4)
[6]李敏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断层 政协委员吁增强文化自信[EB/OL].(2014-02-19)[2016-01-22].http:///cul/2014/02-19/5858068.shtml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DSBD14ZC09);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理论研究专项经费资助
关键词: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语文素养;民族精神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传统节日更是五千年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民族精神的瑰宝。然而,如何让民族传统节日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唤起新一代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识,真正认识到这些传统节日的价值所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挖掘整合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找准语文课堂“切入点”
语文是反映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的一种语言工具,它自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所以,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
二、挖掘整合语文课程人文精神,体验民族文化魅力
传统节日具有延续性,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流向,又具有变异性,与西方的节日相比,我国的节日更注重亲情和友情,注重对先人的遵从和对长者的孝敬,这是我们一份珍贵的民族遗产,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1.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
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仅要紧密联系生活,还应力求课文内容的生活化。
2.激发兴趣,寓教于乐,传承民族文化的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学习、乐于接受,促进其发展;反之,就会产生抵触情绪,阻碍他们的进步。要使孩子盼望过节、痛快过节、回味过节,就不能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不能过于束缚,而要寓教于乐,让孩子在乐中熏陶、乐中体验、乐中感受,感受“过节乐,乐过节,过乐节”,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一种乐趣,也使传统民族文化在快乐的生活实践中得以传承。
三、探索民族传统节日进课堂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将民俗文化、民族精神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与语文课中的习作整合,既可促进班级文化的生成,又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1.寻找“历史底蕴”,感受文化熏陶
我镇是革命老区,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革命年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因此,可让学生了解他们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讲讲他们如何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故事,搜寻烈士们革命时的丰功伟绩。清明节时还可以带领学生去烈士墓前扫墓,向烈士们敬献花环等,让学生从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2.探究“民间典故”,接受文化启迪
我们家乡的历史源远流长,关于民族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一些历史故事则比比皆是。注重开展一些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对家乡的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行探究和挖掘。
3.了解“乡风民俗”,感悟乡土风情
大石不仅人杰地灵,而且物产丰富。盛产的大石葡萄名扬天下,香浓的羊岩茶更是闻名遐迩……学生进行网络搜寻,查阅有关资料,并将查阅到的资料整理加工。这些乡村风俗,是学生良好的习作题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不但培养了小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使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四、把握传统民族节日教学基点,感受传承民族精神
传统民族节日对学生来说不单单是有趣的活动,也不单单是吃、喝、玩、乐的享受,而是每个节日都有它活动的主题,有它需要传承的民族节日道德教育,因此,为了使学生过上有意义的节日生活,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民族节日中所蕴涵的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让民族传统节日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不但可以让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得以继承,更能提升小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认识,使学生习得民族传统文化,受到民族精神的感染,树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关键词:传统节日;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习惯的养成教育,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自身的品质与思想情操。教师既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领路人。要成功地在语文学习中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师就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知识,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一、挖掘传统节日的教育资源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将传统节日的文化与小学生的德育进行对接,开发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自主活动,并进行探究,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育体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与传说,学生通过自己的搜集整理,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是其他的学习方式来获取知识。然后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或是经典诗文朗诵活动,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节日的气氛,增强情感体验。比如,以“清明节”为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清明节的由来以及相应的习俗,让学生学会感恩,缅怀故人,并懂得维护新生。清明节不仅仅是扫墓祭祖的节日,其节日活动还有踏青、植树、放风筝、荡秋千等等张扬生命力的活动,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的精神品质。因此,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挖掘传统节日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受到德育。
二、加强传统节日内涵的挖掘
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挖掘,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的教育。要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仅仅靠学生搜集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交流自己对节日的理解。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散,从而更好地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其具有普及性、甚至是全民性的特点,学生对春节的习俗也极其熟悉,那么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内涵的挖掘。春节的习俗有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放爆竹、接财神等,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来让学生进行活动,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比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春联PK”,即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活动,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有关春节的对联,并将其进行整理,到规定的时间就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写的质量与数量来综合评定优秀小组。学生在这个活动中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美,从而能够自觉自发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修养。
三、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小学语文不仅是一门学习课程,更是一科育人指南。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结合传统节日的内涵,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体会到传统节日的德育精神,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有关,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传说,关于端午节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与孝女曹娥。学生在读过了这些故事后能够体会到传统节日的深厚底蕴,并能够慢慢体会到廉洁自律、爱国、孝顺这些传统的道德。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赛龙舟、挂荷包、悬艾叶、吃粽子等,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节日的气氛,可以组织学生玩游戏,虽然受到条件的限制,不能赛龙舟,但是拔河比赛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凝聚力,让他们意识到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还能增强每个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在游戏中提升自身的品德。在我们班级组织的拔河比赛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高涨,他们也体会到了端午节的节日气氛,体会到了人们对那些具有崇高品格的古人的敬仰与尊敬之情,并促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总之,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脊梁,对其进行德育刻不容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将德育融入教学之中,并让学生在参与搜集与实践中增强德育意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提升自身素质。另外,阅读是增加学生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增强学生的德育观念,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