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竞技体育构成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竞技能力系统;子系统;要素;特征;运行机制;散打
中图分类号:G8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4-0080-05
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表现是其竞技能力各子能力协同作用的结果,系统科学将之称为系统整体涌现性。涌现过程是系统功能实现过程,这一过程受系统结构影响外还会受到系统运行机制的影响,“所以在观察涌现现象时,应该致力于发现涌现现象的规则,关键是需要找到产生涌现现象的受限生成过程”[1]。
因此,需要运用整体观念、联系观念和演化发展观念对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展开研究,既要研究其结构又要研究其特征和运行机制,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并能够为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1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
“元素之间一切联系方式的总和,叫作系统的结构”[2]。通过对系统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对各构成元素在系统中作用的定位;另外,系统结构对功能具有决定作用,了解结构可以在功能与元素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对系统功能的发展。训练是以挖掘、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为目的,这一目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改善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结构,所以只有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建立正确认识,才能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手段、最适宜的训练内容以及最有效训练负荷量度。
魏香明研究认为,竞技能力结构是指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对目前有关竞技能力研究成果的研读可知,竞技能力五要素构成论目前被运动训练学界学者普遍认同,即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几个子能力组成,这些子能力又由不同要素组成。运动项目很多,但是项目不同其竞技能力各子能力、要素的贡献度以及协同效率会不同。从系统观出发,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则是指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以及同一子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联系方式的总和。项目特殊性决定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及其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是不同项目之间区别的根源之所在。依项群训练理论可知,散打属于同场格斗对抗型项群,不管训练还是比赛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贡献度都有别于其他项目;另外,项目特异性要求使得体能、技能、战能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胡亦海等研究认为“竞技能力的主体结构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清晰的层次性特点[4]。在训练或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实现是各构成要素相互协同、由低层级向高层级逐级整合的结果。通过以上分析,根据研究需要建立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构成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第一层级;第二层级则是由体能储备、体能动员、技术储备、技术运用、战术储备、战术运用、智能储备和智能运用组成;第三层级则是由符合散打专项需要的要素组成,主要有身体各种能力、对身体各种能力的动员能力、拳法、腿法、摔法、单个技术、组合技术、主动进攻中运用、防守反击中运用、防守中运用、战术意识、战术理念、具体战术行动、“认知能力、注意能力、自控能力”[5]、心能储备在比赛中的应用能力、专项所需智能的发展水平、对专项阅读能力、对身体的控制能力等。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中同一层级内要素之间关联关系相对固定,只是在不同阶段、面对不同对手时要素之间的协同效率会有所不同;第三层级中的体能储备内容、技术储备内容、战术储备内容和心能储备内容等显著地反映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专项特征。
2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特征
2.1 整体性特征
整体是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按照某种关系协同作用使系统实现功能的规模效应即实现了系统功能整体涌现。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结构、特性、功能、状态和行为等方面。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是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等子能力组成,撇开任何一个子能力谈竞技能力系统都不科学也不成立;从竞技能力具体构成要素来说,有进攻与防守、进与退、上与下、左与右,既需要无氧耐力又离不开有氧能力;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任何行为都不是哪一个子能力或要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不同子能力、要素共同参与下完成,所以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时各子能力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竞技能力以整体方式参与比赛过程,整体性成为其显著特征。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实现需要每个子能力的参与,缺少任何一个子能力竞技能力其他子能力之间就无法建立有效联系,竞技能力系统就无法正常运转也就难以正常参与比赛。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整体性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发展的结构基础,通过专项训练运动员各子能力之间的时空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从无序逐渐走向有序,子能力之间不管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协同程度都在不断提高,互补作用不断增强,比赛中运动员表现为技法规范、速度快、力量大、攻防转换速度快。
2.2 关联性特征
系统的关联性是指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以及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激励、相互补充和相互制约的特性。关联性是系统整体性建立的纽带,是各子系统协同作用的基础,是系统功能实现的保证。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杂表现在系统构成要素和要素质的差异性上,它是系统关联性存在的条件;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要想成为真正的功能体,它所包含的子能力、要素需要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因此,关联性就成为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一个特征。关联性使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能够运用不同的技法、不同的战术打法和适应不同的对手,它是存在差异的关联关系产生的运动员竞技能力功能放大。对优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来说,这种关联关系建立得越多运动员适应不同对手的能力越强,竞技能力系统运行也越顺利、越高效。
2.3 动态性特征
系统功能实现是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协同,由低层级向高层级逐级整合过程,系统功能实现是系统、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运动变化即行为的结果。系统相对于它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任何变化,或者说,系统可以从外部探知的一切变化,称为系统的行为 [6]25。系统功能实现是以要素的各种行为做基础,包括系统功能发展过程中外界对系统的影响而使系统发生的行为和系统功能实现的行为。行为是系统运行、演化发展的方式,是系统的动态性特征体现。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在先天遗传基础上通过后天训练所获得的一种有效参加训练和比赛的能力,先天遗传为其发展提供可能,而后天训练才是竞技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训练过程是外界环境对竞技能力系统产生影响的过程,这样的影响使竞技能力系统产生学习、适应、演化和自组织等一系列行为,动态过程使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发生了变化。然而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子能力、要素发展并不均衡,竞技能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非衡补偿行为,在战术行动中有局部行为与整体行为,在各子能力之间协同时有稳定行为与不稳定行为等。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实现是各子能力、要素之间在一定的规定性、协同效率基础上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规定性和协同效率会因比赛对手、场上情况等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多变的规定性也必然造成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动态性。因此,不管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发展过程还是竞技能力功能实现,无不体现动态性特征。
2.4 层级性特征
系统的层级性首先体现在结构上,即系统由子系统构成,子系统又是由次级子系统或要素构成;其次是系统的发展和功能实现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级整合的结果,运行过程体现出明显的层级性。因此,层级性在系统结构和运行过程中都有体现。
首先,由图1可知,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由若干层级组成,不同层级构成要素不同,如第一层级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构成,第二层级是第一层级的分化,由若干要素组成。其次,在发展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时,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它们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不同层级的要素为作用对象。例如,在技术教学、训练中先单个后组合、先条件实战再实战的安排方式就是对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层级性特征的利用。最后,不同技术等级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指标与运动成绩的关联度不同,如刘满金[7]在研究中认为,国际健将级、健将级、一级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一级指标与运动成绩的关联度的重要程度排序分别为“技术指标>素质指标>机能指标>形态指标>心智指标;素质指标>技术指标>机能指标>形态指标>心智指标;素质指标>技术指标>形态指标>机能指标>心智指标” ,它是由不同层级内构成要素之间协同效率和贡献度不同造成,是竞技能力系统层级性一个佐证。因此,层级性特征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和运行过程都有体现。
2.5 自组织性特征
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8],它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两种。组织过程是系统的一个特殊演化过程,它能够使系统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为系统结构的有序程度增加和系统组织过程有序程度增加。
散打运动训练的目的是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竞技能力的发展主要途径是改善其结构。通过长期训练负荷的作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的有序程度明显增加,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说,神经系统所建立起的能够满足散打比赛的条件反射增加、神经系统对运动系统的支配能力增强,这一结果是他组织和自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由辩证法原理可知,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他组织是外因,自组织是内因,他组织需要通过自组织来对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产生作用,自组织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训练或比赛中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构成要素之间通过自组织过程相互作用,作用的结果使竞技能力结构有序程度增加,实战中表现为运动员反应快、判断准确、选择的技法合理且熟练、动作协调有力且无多余动作、打法多变,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因此,自组织性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
2.6 非均衡性特征
系统各子系统、构成要素在系统整个发展和运行过程中都呈现出非均衡性特征。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性表现为各构成要素的发展速度上;系统运行过程过程中非均衡性特征体现在各子系统和构成要素的贡献度和协同效率上。非均衡性为系统的演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空间。
研究证明,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要素的发展速度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征,以体能为例,符合专项需要的速度耐力、速度、爆发力等的发展速度和程度要高于其他素质。刘大庆等[9]在研究中也证明,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非均衡性特征使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可塑性增强,其中发展水平较低的素质非专项核心素质可以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给以补偿,即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另外,训练或比赛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要素参与程度和所起的作用也明显表现出非均衡性特征,叶伟[10]在其研究中证明,徒手格斗项目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为体能和技能,这也正是非均衡性特征的体现。
3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机制
3.1 适应是竞技能力系统演化和发展的根源
从生物学角度说,适应是生物体调整自己以适合环境的过程[11],从目前研究成果可知,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也以机体适应不断变化的有效训练负荷为基础。运动训练过程中的适应包括机体对训练负荷的适应以及竞技能力系统中各子能力、要素之间的相互适应。
适应是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够根据环境的特殊要求而修改自己的行为规则,以便更好地与环境产生良性互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在符合散打专项特征的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量度的作用下不断地学习、积累,使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子能力发生适应性变化,最终通过竞技能力系统结构的改善和协同关系的改变满足专项训练或比赛需要。长时间专项训练形成的适应变化使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增强,速度、速度耐力、爆发力和协调性提高;技术储备多,且个人特长突出;自信、意志力顽强、勇于拼搏,善于调控情绪以及距离感和空间定向能力增强;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协同程度提高。
3.2 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标识机制
复杂系统演变过程是系统构成要素按照某种特殊机制发生聚集行为的过程,系统科学把这种机制定义为标识,它是供系统与环境、各子系统之间和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识别和选择时使用。“聚集不是简单的合并,也不是消灭个体的吞并,而是新的类型的、更高层次上的个体的实现;原来的个体不仅没有消失,而是在新的更适宜自己生存的环境中得到了发展”[6]254;聚集行为通过标识的作用在使系统要素获得发展、功能得到实现同时又使复杂系统得到了简化。因此,标识是系统演化、发展和功能实现的机制。
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同样也离不开标识机制的作用。首先,在竞技能力发展过程中,标识是借助物质、信息、能量交流来提供联系的依据,其中尤以信息交流为重。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发展包括技能、体能、心理、战术和智能等子能力发展以及各子能力之间联系的建立,这一过程离不开信息、物质和能量的标识作用。标识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在于提供了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建立联系的信息、物质和能量基础,直接影响到竞技能力结构建立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对优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来说特别重要。其次,训练或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实现也离不开标识的作用。运动员机体需要通过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加工和利用,通过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内部神经活动使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产生有效的、最佳的协同,满足专项训练或比赛的需要。
3.3 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响应机制
在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响应与控制相对应,没有外界干预仅有系统内子系统之间协同时,响应表现为子系统之间的应答性反应。训练中运动员控制身体活动时同样也存在一个运动员、运动员机体对信号的响应过程,这种响应不只是机体对外界控制的响应,还有机体各组织、器官对训练负荷的响应。响应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不同子能力、要素之间在同一层级内按照某种规定性运行的基础,运行结果使竞技能力系统向预期方向发展。
发展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是一个他组织和自组织共同作用过程。教练员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对运动员实施训练控制。为完成训练任务,运动员需要听从教练员的安排,对训练指令要积极响应,按照教练员的要求进行相关内容的练习。训练中运动员按照教练员的指令进行练习是一种外在的响应,外在响应对竞技能力系统演化发展发生作用需要通过内部应答性反应来完成,也即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对机体行为的响应,结果使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之间联系的牢固程度和协同协同效率提高,实战中运动员根据对手进攻或防守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技法就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响应机制作用的体现。
3.4 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积木机制
系统科学中的积木亦称构件(building blocks),它形象地利用了物理学中积木在搭建中的可重复使用和按照某种规定性进行组合的特征。积木机制要求在对系统进行考察时主要把注意力放在积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上。系统层级性结构是积木机制作用的结构基础,积木机制只对同一层级内的要素发生作用。层级内积木机制的效应即要素或子系统间组合方式和组合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系统整体功能涌现。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过程同样离不开积木机制的作用。任何一名高水平散打运动员其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要素的发展程度都不是均衡的,有的能力很强而有些能力偏弱,但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整体水平不会因为偏弱能力的影响而降低,这就是在积木机制作用下同一层级内子能力、要素建立重新组合,形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非衡补偿效应,例如运动员的耐力素质不好但是可以通过高度发达的速度和爆发力来弥补。另外,不同高水平散打运动员其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要素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但是在比赛中却可以获得同样的比赛结果,这种情况发生也是积木机制作用的结果。因此,积木机制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机制。
4 结论
4.1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呈现层级性,不同层级由不同要素构成,同一层
级内子能力或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竞技能力运行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级整合的过程。
4.2 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层级性、自组织性和非均衡性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主要特征。
4.3 适应是竞技能力系统功能演化、发展的根源,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包括标识机制、响应机制和积木机制,适应是它们产生作用的基础。
4.4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训练中在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负荷量度选择上应以竞技能力系统的特征为依据,在训练内容安排顺序上应以能够改善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为目标,在实施训练控制时应以符合竞技能力系统运行机制为标准。
参考文献:
[1]约翰·霍兰.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陈禹,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91.
[2]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
[3]魏香明.台湾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暨专项训练手段之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4]胡亦海,等.对抗项目竞技能力层次要素特征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2):65.
[5]李玲.优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构成因素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6):129.
[6]许国志,等.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7]刘满金.我国优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与运动成绩的整体关联度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84.
[8]孙剑,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系统特征、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115.
[9]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J].体育科学,2000(1):44-46.
[10]叶伟.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11]约翰·H·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周晓牧,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
[12]周维方,等.系统科学视角下优秀散打运动员体能系统运行机制及训练控制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2(6):25-29.
关键词: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复杂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113-05
在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中,竞技能力问题一直是运动训练的核心问题和热点问题,训练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以形成更高水平的竞技状态。竞技能力是竞技状态形成、发展的基础,没有竞技能力作保障,不可能有良好竞技状态的形成,也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比赛成绩。李少丹教授研究发现竞技状态不断涌现出非线性、不确定性、无序、多样性、动态性和不稳定性等复杂性。然而,竞技状态是竞技能力的功能表现形式,竞技状态的不同是由于竞技能力功能的表现形式的不同。竞技状态的复杂性就是竞技能力功能表现形式的复杂性。但竞技能力功能与竞技能力的结构密切相关。功能与结构是事物的两个方面,结构是事物的内在构造,是横向的,相对静止的方面;功能是系统的外在行为,是纵向的,动态的方面。结构作为内在根据决定着事物的行为,在要素既定的条件下,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既然结构决定功能,那么竞技能力的功能复杂性即竞技状态复杂性就是由竞技能力结构复杂性决定的。本文试从复杂性系统结构的复杂性理论出发拟对竞技能力系统的结构特征进行剖析,诠释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具有的复杂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竟技能力性态复杂性和更好理解竞技状态的复杂性做准备。
1 系统结构和结构的复杂性理论
无结构的系统和无系统的结构都是不存在的。结构问题是系统科学的基本问题,也是近代科学中议论较多的问题。各种对系统结构的研究都从各个不同方面揭示了系统结构的基本特征,有的从系统的目的性,有的从系统要素关联性,也有的从系统的整体角度。可见,结构是主要指事物(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的方式,归纳起来它总是离不开三个基本问题:1)系统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2)这些元素关联有哪些?3)元素和它们间的关联对系统整体性有什么影响?因此,想要理解系统的结构就要从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出发,深刻了解系统元素种类、理清元素之间的关联和关联的关联即整体性关联。
复杂性科学是一门研究系统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学科。许多研究复杂系统的学者都非常关注系统结构的复杂性特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是复杂性系统具有重要特征之一。吴丹教授研究指出,结构复杂性指系统内部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构成的排列组合的复杂性。结构复杂性可分为分形结构复杂性和非稳定结构复杂性。结构的复杂性既包括组分的复杂性、构成复杂性,又可包括层级的复杂性和结构的稳定性。从各种关于系统的结构和结构复杂性研究可知,要考察一个系统的结构和系统的结构的复杂性至少应从四个方面关注:1)系统元素和要素的多元性;2)系统内部层次的多重性;3)系统要素间关联的非线性;4)系统整体构型的多样性。
2 竞技能力和竞技能力系统语义界说
2.1竞技能力语义界说1984年,田麦久博士在《试论竞技能力决定因素之分析》一文中首次系统而完善地阐明了竞技能力的含义及其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性,即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技能、体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1986年,“竞技能力”一词明确写入是由过家兴教授等人编著的《运动训练学教材》。所谓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有效地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这一概念的使用标志着“竞技能力”的概念得到了认可,并开始为广大体育界人士接受和采用。1990年,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中指出,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有效地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有机结合。2000年,由田麦久博士主编的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一书中,更加明确地阐述了竞技能力的含义,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张洪潭(2004)认为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及后天因素作用下通过专门训练而积聚的参赛夺标的主观条件。杜海波等(2007)在分析前人关于竞技能力定义的基础上,把竞技能力重新界定为“运动员在先天因素基础及后天因素作用下,通过专门训练而积聚的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的各主观因素及其相互联系的有机体”。综合以上研究主要从解释学角度认识竞技能力的意指对象,明晰界定了竞技能力是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的必需能力,并首先提出竞技能力各个要素的基本观点,但仅止于此,并未明细揭示其结构和组合的规律特性。
2.2竞技能力系统语义界说世界物质皆系统,无系统的物质是不存在的。竞技能力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相关理论向运动训练学理论的渗入,学者们从系统的观念对竞技能力系统进行了探讨。从更为宽泛的论域尝试对竞技能力展开解析。主要代表有代中善的模糊性大系统观,即“竞技能力是运动员个体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运动场上体现的综合素养”。钟秉枢、韩丹的主客体二重性系统观,钟秉枢认为,竞技实力是指与夺取比赛胜利直接相关的客观力量(主要由运动员的技术、战术水平、身体素质、形态、机能水平,以及心理、智力水平来体现)、主观力量(主要由运动员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来体现)而形成的综合力量。按存在状态可分为现实实力、可能实力和潜力(潜在实力)韩丹认为,运动竞技能力是指参赛者争夺运动项目竞赛目标的主观与客观因素的总和。郑念军、宋会君的客体单一小系统观,即“竞技能力是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等组成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实现竞技状态转移而表现出一定训练和参赛能力的有机体”。宋会君界定,竞技能力系统是由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身体形态、技能、素质、技术、战术、智力水平等要素构成的,为实现竞技能力状态转移而表现出具有一定训练水平和参赛能力的有机整体。
以上的研究已经具有系统的理念,但具体从系统角度定义还不完全。关于系统的定义很多,著名系统学家A.拉波波特认为,系统的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一是数学的分析的定义;二是直觉的整体的定义。麦萨维奇把系统定义为:“关系的集合”,这是一种数学定义;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给系统的定义:“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复合体,即相互联系的诸元素的复合体”;钱学森对系统的定义是:“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为系统。”《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系统定义
是:“按一定的秩序或因果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着的一组事物所构成的体系”。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比较并根据具有系统本身的特征出发,即:系统应具有组分的多元性;组合方式的特定性;系统在环境中表示的特殊性;系统变化的不可逆性;整体的价值性与目的性。把系统定义为“系统是由多个部分、按特定方式结合起来、不断演化发展的整体,它在与其他事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体现自己的属性、功能和价值。根据系统定义,竞技能力系统定义为由身体形态、技能、素质、技术、战术、智力水平等多个要素按特定方式结合起来、不断演化发展的整体,并在训练和参赛中体现竞技需要的属性、功能和价值。
3 竞技能力系统结构的复杂性
从系统结构和结构的复杂性理论与竞技能力和竞技能力系统语义来看,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就是竞技能力系统整体构架,是身体形态、技能、素质、技术、战术、智力水平等要素特殊关联。要考察竞技能力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必须从竞技能力系统要素的多元性;竞技能力系统内部层次的多重性;竞技能力系统要素间关联的非线性和竞技能力系统构型的多样性等四个方面。
3.1竞技能力系统要素的多元性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实体和单元。单个元素是不能称为系统的,只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元素才能构成一个系统,实际上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包含多个元素。竞技能力系统也包括多个元素。对竞技能力系统元素和要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有不同研究,1986年,过家兴等人编写的《运动训练学》指出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是“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四要素说。同时按竞技能力获得途径的不同,分为先天性竞技能力和后天性竞技能力,后来也有人称之为遗传性竞技能力和训练性竞技能力。1988年,周西宽在《体育学》提出了竞技能力构成的“七要素说”,即机能、形态、素质、战术、技术、心理能力和智能。1990年,徐本力在《运动训练学》中提出竞技能力的构成为“体能、技能、战术能力、智能、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风能力”六个要素,这一界说将思想作风纳入到竞技能力系统,战术从技能中脱离出来,成为与技能并列的战术能力。1995年,田麦久博士提出了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三要素说”,并且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表现及决定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基础条件,清晰勾画出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的系统框架。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作了更为详细的分层,将各要素的下级指标更加细化、具体化。2000年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中指出竞技能力构成为“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五要素,至今五要素说依然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很多专项竞技能力研究中均引用了“五要素说”。代中善在其硕士论文中在定性基础上做出了定量描述,揭示出竞技能力内涵特征为健康体能、竞技体能、动作能力、技术能力、技巧能力、表现能力、对抗能力、应变能力、协同能力、控制能力、承受能力等11个要素。
国外训练学专家关于竞技能力系统要素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前民主德国运动训练学专家哈雷博士等在《训练学――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学导论》一书中指出:“竞技能力有赖于运动员的身体能力、技术和战术的熟练性、智力以及知识和经验”;联邦德国运动训练学专家葛欧瑟博士提出运动员运动水平的现实状态包括素质、技术、心理三个方面的因素;综上所述,无论早期还是后期的国内外训练学专家,关于竞技能力要素分类比较模糊、组分混杂多元,从3要素至11要素不等。这些研究都体现了竞技能力系统组成要素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包含多个元素。从不同角度和层次看,复杂事物包含的元素也有不同。竞技能力要素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无论3要素至11要素)是从竞技能力的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分析和观察的。要理清竞技能力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就应当分清层次、分清角度,理清哪些是基本要素,哪些是关键要素。而有时系统的要素的地位往往依据问题的性质不同而异,要素与要素相互转化。因此竞技能力系统要素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是竞技能力系统本身要素的所具有的复杂性决定的。
3.2竞技能力系统层次的多重性系统的要素具有以下特点,可分为不同的层次;越复杂的系统,其组成单元划分的层次越多,分层性是复杂系统的重要特性。H.A.西蒙曾提出分层复杂性的概念。所谓分层复杂性就是指系统的层次结构复杂,复杂系统由各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又有它们的子系统,如此一层一层地组成复杂系统,形成层次结构。竞技能力系统的结构也具有复杂的分层性,而且具有层次结构的多重性特点。郑念军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发现竞技能力系统要素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和等级层次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认识。从最高层次讲,可认为是由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组成;从第二个层次讲,是由形态、机能、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组成;从第三个层次讲,可认为是由身高、体重、胸围等诸多要素组成;依据不同层次,我们可以将竞技能力组成要素向下进一步细分下去。程勇民在研究中发现,竞技能力结构子成分间的关系不明确,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的项群分类标准不完善,进而提出了竞技能力的三层次结构,即竞技能力是由竞技实力和发挥能力构成,竞技实力包括体能、技能和战术能力,发挥能力包括认识能力、调节能力和意志力。代中善揭示出竞技能力内涵特征为11个要素,并构建了竞技能力系统结构,该结构将三个层次、三个形态、十一个要素有机地组合成一体。然而竞技能力系统分层远不止三层,如根据竞技能力系统五要素,竞技能力系统可分五个层次,从而形成竞技能力系统的金字塔层次结构的如(图1)。最底层是身体形态层;第二层是身体机能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素质);第三层是技能层;第四层是战术层;最上一层是心理层。而各个层次又可以分成各自的子层次如身体机能层可分为力量层一速度层一耐力层一柔韧一层灵敏层,各自的子层次又可以再分下去如力量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和反应力量。各自的子层次也可以再分下去如Ehlenz力量耐力可分为最大力量耐力(>75%)、次大力量耐力(50%~75%)和有氧力量耐力(30%~50%)。因而可见竞技能力系统层次是逐次分层的,是一层套着一层、层层镶嵌,具有多重性。分层性是复杂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一个复杂系都具有分层性,越复杂的系统它的层次结构越具有多重性。层次的增加一方面使系统结构日趋复杂,但每一层次的划分又会使系统在属上得到一次简化,从而提高效率,趋向优化。效率和发展是导致系统出现层次与层次多重性的根本原因。竞技能力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从复杂性来看,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分层性与分层的多重性正是竞技能力系统复杂性的体现,也系统功能优化、提高效率和发展的需要。
3.3竞技能力系统元素间关联的非线性系统结构不仅要研究系统由哪些元素所构成,而且要研究它是怎样构成的。
系统构成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元素间的关系;二是元素与整体的关系。系统的元素之间可以有各式各样的联系,但并不是所有的联系都对系统整体发生影响,把其中直接关系整体属性的那一部分称为元素间关联。关联是系统结构的基础,系统的整体构架就是由各种关联按特定的方式组成的。关联通常从它的数量、性质、强度三方面来研究。一般地讲,只有一定数量的同类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是无意义的、无效的,拉兹洛(E.Laszlo)把这种局域化的加和性复合体称为“堆”,即非系统;只有异质性间的关联才可能产生新的特性,因而只有系统要素之间的关联才可能产生非加和性或非线性。因此,一个事物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并不在于其构成要素的多少,而在于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如果是线性相互作用,那么不论其构成要素的数量多么庞大,其行为也是简单的;如果构成要素之间是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所具有的非独立的相干性,使得要素之间彼此影响,相互耦合,出现协同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输入的微细差异可能很快成为输出的巨大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因此,在非线性系统中,只要有三个以上要素,其行为就会相当复杂,系统的长期行为就难以预测。这说明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存在的确使非线性系统复杂难解,但这也是线性系统不可媲美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作为系统复杂性的根源。
竞技能力系统元素多,元素间关联数量多,最重要的是关联的性质具有非线性相干特征。如运动员生长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系统以及适合于某专项的各种形态、机能的发展具有非线性。儿少时期的形态、机能、生长发育的敏感期从骨骼、肌肉和形态特征上看,先后顺序为:先远端后近端,先四肢后躯干,先下肢后上肢,亦即由足一小腿一下肢一手一上肢一躯干。青少年运动员运动素质发展具有非线性,不同素质在发展速度不同,有时增长很快,又是增长缓慢;既有阶段性的突增,又有较长时间连续的增长趋势。在运动训练理论中,我们把某种素质发展较快的年龄阶段称为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运动员技能学习也具有非线性特征,运动技能的形成的分为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从整个运动技能形成过程来看就是一个非线性过程,其中从练习曲线来看技能的形成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和高原现象。同时运动技能之间还存在着正迁移和负迁移的非线性作用。运动战术更是变化多多,不同项目战术不同,同一种项目不同阶段战术不同,同一阶段不同情况战术不同。同一情况战术也可以不同等等。总之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战术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同样运动员的心理也具有非线性,如Yeres&Dodson的到u型理论;Hardy&Fazey的突变模型和汉宁的最佳功能区理论等都表明运动员的心理与竞技能力的发挥具有非线性特征。非线性是竞技能力元素间关联的本质属性,线性关系则是非线性关系的特例。竞技能力元素间关联的非线性决定了竞技能力的复杂性,使得竞技能力结构具有多样性、可变性和特异性。同时使得竞技能力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和对竞技状态的不可预测性,也使得竞技能力具有层层涌现性特点。因此竞技能力的一切复杂性即不稳性、随机性、多样性、特异性、不确定性都与竞技能力系统元素间关联的非线性有关。竞技能力系统元素问关联的非线性是竞技能力复杂性根源。
3.4竞技能力系统构型的多样性系统构型的研究是主要研究元素与整体的关系,研究关联之上还有关联的关联,以及更高层次的整体关联,整体关联也就是系统整体布局、秩序、构形与构架。对竞技能力系统构型研究,国内外许多训练学学者通过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进行了探讨,从不同角度对竞技能力的构型进行剖析,对竞技能力组成要素之间、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不同侧面的研究。提出了各种独立或者互为补充的竞技能力系统结构模型。1985年,日本训练学专家根本勇首次将经济学中的“木桶理论”引入运动训练领域。“木桶模型”认为:盛水的木桶由若干木片围成,而运动员的总体竞技水平用桶中所盛的水平面的高度来表示,不同的子能力,即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的发展状况用各木片的长度来表示。各种子能力的程度有所差异,故木片的长度也不尽相同。用这些木片组成一个圆水桶,水桶中水平面的高低代表了竞技能力的动态发展水平,而竞技能力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木片所决定,相反,是由最短的木片所决定。2000年,李凯从运动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角度,尝试性地提出了“合金理论”,即人的运动能力的构成,不仅仅是其各项运动素质的简单叠加,而是类似于合金的构成,其总体性能由其各组成单质的特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共同形成。在不同类型的竞技运动中,五大运动素质对于形成综合运动能力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并且在各运动素质最大程度地转化为运动员的综合运动能力的过程中,的确存在不可控因素,如人的智力水平、文化程度、心理状态等。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和运动员应力求减少、降低这些不可控因素的不可控性,使之转化为可控性因素。2002年,吴耀宇以运动生理学中的快、慢肌纤维的分类机制为其理论依据,借鉴“合金理论”中关于金属单质构成合金时的启示,以教练员在运动实践过程中对素质训练的“试误”经验积累为基础,尝试性地提出了解释构成人体运动能力的结构时,素质问互相“复合”,形成“单元”复合结构的理论。“复合”结构分二个层次,一是素质间复合,二是素质与技术、智力、心理等素质的“复合”。2006年,张建华借鉴复合系统及其协调理论,尝试性地提出了竞技能力结构的复合系统理论以及竞技能力的协调模型的设想,即在竞技能力结构中,5个子系统Si(i=1,2,3,4,5或i=体,技,战,智,心)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其原有发展水平、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及外部的影响。2007年,田麦久博士在体育科学发表的《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利用“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的分野与互补,建构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的“双子模型”,“双子模型”形象地展示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多向的视角去解读运动员竞技能力各个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从而为我们准确地把握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科学地诊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现实状态,合理地选择运动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恰当地确定不同竞技能力训练安排的比例,准确地制定和实施参赛战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2010年,李岩以系统理论和混沌理论为理论依据建立的“皮球”理论模型,表现出竞技能力系统的整体性、直观性、动态性和混沌性的特点。然而本人认为李岩的“皮球”理论模型主要缺点缺乏要素之间与层次性关联性。本文中竞技能力系统的金字塔结构模型如(图1)却较为充分体现了竞技能力子系统间的要素之间与层次性关联性,能较好理解竞技能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与并在运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但也缺乏整体性与动态性等。总之,从以上竞技能力系统构型研究发现,竞技能力系统构型具有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模型能够完全反应竞技能力系统所有特点。
复杂的系统构型具有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构型的元素动态性、元素之间关联的非线性等。模型只是对构型某些特征的模拟。人们之所以用模型来模仿原系统,是因为各种系统有一定具有相似性、同型性。模型是对现实系统有关结构信息和行为的某种形式的描述。它是对真实对象关系中那些有用的和令人感兴趣的特性抽象化与简化。因而具有客观性,是客观对象的反映,但反映客观事物的某个侧面,因而也具有相对性。同时,模型也具有主观性,是主观选取的。不同的人由于研究的目标不同,就会对某些方面做出不同的简化。随着认识和实践的发展,模型也在发展,因而模型也具有渐进性。同时模型具有以上的属性,因而同一事物的模型可能是多样的。因而,无论什么模型也只能反映竞技能力系统的复杂性的某个方面。加之复杂的系统构型本身具有复杂性。决定了竞技能力系统模型的多样性。但也同时体现了竞技能力系统构型的多样性。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84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69-04
Building a Football Competition Ability Construction with a Core of Conscious of Tactics
HUANG Zhu-hang1, YANG Xue-qin1,XU Xiang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2.Shandong Entrepot College for Workers andstaff University,Jinin 272037,Shandong China)
Abstract:Football is based on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the winning projects of football competition called for the adoption of laws and formation of specialized training capacity of entries is football tactical awareness at the core of many elements of coordination, and a support system. Cross-cutting between the system elements, a mutual penetration, various elements of tactical awareness through under the guidance of tactical play a specific role,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tactical awareness and support play an enhanced role.
Key words:
竞技能力结构是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近20年来,我国学者围绕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这一主线,对竞技能力结构、制胜因素等开展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取得了大批优秀成果。一般训练理论对竞技能力的研究主要是竞技能力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要素的组合方式。对竞技能力的界定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竞技能力是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等五要素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在竞技活动过程之中的运动员参赛能力[1]。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智力、和心理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概括为心、技、体、智四种能力[2]。反映竞技能力结构相互关系及作用方式的代表性理论有:“木桶理论”;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其补偿理论;竞技能力“时空变化理论”;“双子模型”理论等。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整体性与层次性等多种特征。“整体性特征表现于运动员竞技能力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显示着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联系的有机性。层次性特征则表现于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因素对竞技能力结构功能作用等级的不同,表达着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在竞技能力结构中作用的大小。”[3]以上这些研究在一般训练学层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竞技能力结构理论。概括了所有运动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一般组成部分和基本结构。这种一般结构和基本规律的研究成果不能直接解决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但这些研究成果为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论依据。
我国足球专项训练理论也对足球竞技能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大部分研究主要参照一般训练学构建的竞技能力模式,对专项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等要素进行分析,在这五个要素的层面结合专项特点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研究的层面与视角和一般训练学基本一致,主要是平面化,解释性的研究。认为:“足球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加竞技活动,表现最佳水平的一种素质;是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心理能力和球队的凝聚力的综合反映”[4]。
有研究者根据足球项目的集体性特征,将足球竞技能力分为个体竞技能力和球队竞技能力。[5]刘丹等论述了足球等同场对抗集体项目,认为球队的竞技能力是作为一个整体功能表现出来的,它的高低取决于单个运动员个体的竞技能力,更重要的是各个队员之间协调配合及他们各种能力的合理搭配所构成。[6](刘丹 2006. 1)
有学者开始根据足球运动的特殊性对足球竞技能力结构进行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研究。认为:“竞技能力系统是由足球行动、足球意识和足球意向三个子系统构成,而足球行动子系统又是由体能、技术和战术所构成;足球意识子系统是由智力因素、足球理念、文化素质和比赛知识所构成;足球意向子系统又是由非智力因素所构成,包括足球动机、足球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项主要因素。”[7] 国外对于足球竞技能力的研究很少见对竞技能力结构本身的分析研究。比较多的是对竞技能力的某一要素的测试、训练、应用研究。竞技能力的分析基本是与足球运动的行为特征和基本要求相联系(图1)。
纵观国内关于竞技能力、足球竞技能力的研究,可以看出:对竞技能力的研究在我国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从共性到个性不断深化的过程。研究内容逐步涉及到了足球竞技能力的特殊性,即战术意识在足球竞技能力中的特殊作用。无论是一般训练学研究的结果还是足球专项理论研究结果都为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足球竞技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国外对竞技能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为我们研究竞技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我们将理论研究与训练实际相结合提供了范式。
然而,从中外足球竞技能力的研究文献分析中我们也发现:针对足球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制胜规律对足球竞技能力的整体结构和核心要素进行细致分析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我们运用文献法对一般竞技能力、足球竞技能力、足球制胜规律和战术意识的特殊作用等理论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采用比赛观察法、访谈法对足球竞技能力、足球制胜规律、战术意识等在实际比赛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和比较,特别是通过分析战术意识在足球竞技能力中的特殊地位,提出了该课题研究的基本立论:即足球竞技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战术意识。
足球专项运动理论对竞技能力的研究不仅要从理论上解释足球专项竞技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为改进和提高足球竞技能力提供依据。研究足球竞技能力的结构和形成规律,就是要为构建合理的足球竞技能力提出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模式。对足球竞技能力认识可以遵循和借鉴一般训练学的原理与方法,但是,其视角一定是足球场上特殊的制胜规律和制胜要素。足球竞技能力理论模式从要素、结构、功能一定是与足球制胜规律和要求高度吻合的。因此,构建足球竞技能力结构的逻辑起点是研究足球制胜要素和规律,过程是探究足球运动制胜的客观规律与运动员主观制胜能力的关系,构建符合足球制胜要求的竞技能力,终极目标是解决足球场上获胜能力问题。
1足球竞技能力的整体特征
根据一般训练学有关竞技能力结构理论,按照足球运动的制胜规律的要求,我们认为:足球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按照足球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和足球比赛要求通过专门训练形成的参赛能力。足球竞技能力除了要符合竞技运动的一般要求外,更主要的是要有与足球专项的特殊要求高度吻合的结构和功能。足球竞技能力应该按照足球制胜规律的要求构建。因此,足球竞技能力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是一个以足球战术意识为核心的多要素协同支撑的整体结构(图2)。
在足球竞技能力结构中,各种要素所处的地位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战术意识处于核心位置。体能、技术和战术方法作为协同要素,在战术意识的控制下共同完成比赛中的战术行动。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发挥着支持作用。
在足球竞技能力结构中,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这些一般竞技能力的要素并非简单并列,而是在比赛中有机组合,相互支持和影响,在战术意识的统领下,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图3)。
战术意识由战术知识和战术经验集合而成,通过足球技术、场上跑动以及足球战术方法所组成的足球战术行为在比赛中表现出来。而战术经验又通过战术行为的反复实施和运用过程得到不断积累,战术知识也在战术行为的不断运用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战术行为的实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到心理素质和交流能力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流能力会对战术意识的表现和战术行为的运用起到支持作用。
因此,足球比赛场上的个人战术行为是由战术意识控制下的技术、战术方法和体能所表现。战术意识的发展与战术行为的运用效果构成一个循环系统,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心理素质和沟通交流能力是足球竞技能力中一种特殊要素。足球运动员个体的竞技能力要依托心理素质的支持和足球场上特殊的沟通交流形式构成团队竞争能力。所以,心理素质和沟通交流能力是足球竞技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它们共同构成足球竞技能力的支持体系。
2战术意识是足球竞技能力的核心要素
足球竞技能力结构核心要素是战术意识。战术意识是一个集合能力,从结构上看,是对足球项目的认知所形成的足球战术经验与足球战术知识组成的一个心智过程,它在比赛中的具体体现是感知理解场景,与同伴进行交流沟通,进行思维决策。足球战术意识之所以成为核心要素是因为它是足球场上所有行为的总控制。
足球比赛从制胜本质上看,是两个集体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的攻守对抗。这一本质使得足球比赛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比赛人数多、场地大,运动员要兼顾球、同伴和对手的行动。在大多数比赛时间内,运动员要处理同伴和对手之间的关系、运动员和场地位置之间的关系,运动员个人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必须是本方队员之间要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因此,足球是一种关系复杂的比赛。
其次,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目标始终处于变化状态。在足球比赛中个人和球队的总目标是进球与阻止对手进球,但90 min内的控球权的不断转换,使得每一个战术行为的目的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战胜对手的基础是有效的战术行为,也就是要求运动员要能够准确地观察同伴和对手的移动情况,正确地判断同伴和对手的下一步行为,保证技战术运用的准确性。
另外,足球规则队队员的活动限制不大,允许一定程度的合理冲撞,使得足球运动员活动范围大,行为方式有较大的自由选择权,球员在球场上具有非常大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足球是一种赋予运动员高度决策权利的比赛。
足球运动的这些由制胜本质衍生出来的特点决定了足球比赛是足球运动员在特定情景下、特定的需要驱动下,在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控制下选择特定战术行为与同伴合作达成目标的过程。不是比单纯的力量、速度、耐力,也不是比单纯的技术质量。而是比一种对足球场上发生的各种情景、各种关系、各种时刻、各种行为做出正确的观察、判断、思维、决策,并能运用合理有效的行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足球战术意识控制下的足球特定行为能力,这种能力也就是足球竞技能力。
在足球比赛中每一种因素作用的大小并非均等地对比赛结果发挥作用,在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个或一些因素发挥主要作用。就是说,我们在对足球制胜要素的认识和制胜规律的把握中要能够抓主要矛盾,分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足球竞技能力的训练也应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抓主要因素和主要环节。
在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中,根据足球比赛的特点,按照不同因素对足球比赛获胜的影响力度,我们认为足球战术意识是控制足球运动员场上行为的中枢,是衔接场上不同时刻的阶段性目标纽带,是连接团队成员的灵魂。运动员在足球场上的所有个体和团体行为都是运动员战术意识指导下的战术行为,战术意识自然成为足球竞技能力的核心要素。
3足球竞技能力结构协同要素
足球技战术行为表现是足球战术意识实现的载体,没有它们战术意识无法表达。在运动员战术意识统领下的技战术行为表现,是战术意识的外部形态。在足球场上,脱离了战术意识的技术、战术和体能是无效的行为。“真正有效的技术训练,必须结合场上的判断和战术意识,这是决定队员水平高低的关键,只解决怎样提高技术,而不结合时间地点和对手,有针对性地提高技术,最终是浪费时间和精力。"[9]
在比赛中技战术行为是战术意识实现的工具,荷兰足球讲师说过:“技术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完成简单任务,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可以解决复杂问题”。[10]技战术要靠战术意识来掌控和运用,技战术水平的高低依赖于战术意识的程度。而体能则是战术意识实现的基本保障。
综上所述,足球战术意识水平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标志。战术意识需要相应的技术、战术和体能等能力协同实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技术和体能的不足。但战术意识不足却无法通过其他能力来弥补。
4足球竞技能力结构支持体系
足球竞技能力结构中的支持体系主要由心理素质和沟通交流能力构成。心理素质主要是由运动员的情绪、需要、动机、意志等部分组成的,它能够在比赛中调节和控制运动员的心理活动与行动表现,为运动员比赛提供心理能量。
足球比赛是一种团队的竞赛,个体的竞技能力必须要集合成团队竞技能力。在足球比赛的对抗环境中,11个人在各个时刻的目标转换中要有统一的思想。没有共同的思想和目标11个人不是团队而是一盘散沙,就不可能形成竞技能力叠加的集合战斗力。这种集合就要靠队员之间沟通交流。足球运动员在足球场上特殊的沟通能力是个体运动员竞技能力得以在团队中发挥的重要支持因素,是团队之间建立联系的重要纽带。
5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思路
足球竞技能力的发展问题不仅是理论认识的问题,更是训练实践问题。从理论上分析足球竞技能力的结构是为了在训练实践中能够理清思路,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发展足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只有针对足球竞技能力的结构和制胜规律进行训练,才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才能增强运动员比赛中的对抗实力,从而最终解决足球场上的获胜能力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发展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本思路。
5.1重视对战术意识的理论认识和实战训练在足球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经常有教练员要求运动员“用脑子踢球”,充分说明广大教练员从感性上意识到战术意识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国无论理论和实践中都未能确立战术意识在足球竞技能力中的核心地位。要使运动员能“用脑子踢球”,关键在于教练员能训练运动员有“用脑子踢球”的能力。战术意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专门化心智能力,战术意识训练必须是一个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过程。因此要加强研究,进一步分析战术意识的结构和形成机制,使战术意识的训练建立在科学高效的平台上。
在训练实践中,要使各级教练员明确认识足球比赛是战术意识控制下的技战术行为竞赛,要把发展战术意识放在足球训练的首位,把战术意识的训练融入到每项训练内容、每个训练环节中。
5.2重视战术行为的整体发展当今的足球理论中,运用一般训练的原理,我们通常将足球竞技能力在理论上分为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五个子系统。这种认识导致我们在训练实践中,将足球竞技能力的发展过程机械地分为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等,破坏了足球竞技能力的整体结构,将比赛中一个完整的战术行为分割成孤立的体能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造成基本功问题尽管在我国青少年训练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仍然解决的不好”。[11]
在足球竞技能力的训练发展中,除了初学者需要在相对独立的条件下进行必要的控球技术能力训练外,脱离比赛情况下的技战术训练是难以造就优秀运动员的。因此,发展足球技战术、体能等能力的训练,应根据比赛的需求作为一个整体的战术行为来发展。
5.3加强心理训练的针对性近年来我国足球运动员在一些国际大赛中未能发挥正常水平,足球运动员的心理问题开始受到管理人员和教练的重视。一些运动队和俱乐部也认识到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性,开始求助于心理专家为运动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依靠赛前调节和矫正提高改善,但更重要的是需要进行长期的针对性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水平。心理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构成。认知系统是战术意识形成的重要基础,动力系统影响和调节运动员和运动队的行为。因此,要加强足球运动员心理能力的形成发展机制研究,对不同类别的心理能力,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措施和手段,推动战术意识的发展,提高整体的心理素质,使足球竞技能力具有强有力的支持体系。
5.4建立足球场上的“沟通交流语言”足球场上的交流涉及到与比赛相关的所有问题,而且交流依靠的是一种特殊的“足球”语言,这种“语言”需要训练和学习掌握。足球场上的沟通和交流要求队员要有统一的思想和共同的目标,要有对比赛场景的共识。因此,足球训练要提高足球运动员对基本战术阵形的认识和理解,使队员把握足球比赛的一般规律,加强运动员对比赛阅读能力的培养。队员之间共同思想和认识的培养可以通过比赛中一些特殊时刻目标转换的分析来学习,对重要位置的作用、意义的反复体验来实现。
6小结
在对足球竞技能力结构的认识上,是在一个相对宏观的层面进行的,仅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要素及其组合形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只能解决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问题,为足球竞技能力的训练提供基本思路。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入:一是需要对足球战术意识这一核心要素的组成、结构、形成机制、训练策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二是需要对足球战术意识与战术行为的关系和训练方法手段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只有从宏观到微观,从认识到训练方法手段的整体研究,才能真正解决足球竞技能力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国足球运动的科学训练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
[2] 徐本立.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61.
[3] 田麦久.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J].体育科学,2007,7 :5.
[4] 刘民胜.足球运动竞技能力系统组合因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7,1:29.
[5] 刘民胜.足球运动竞技能力系统组合因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7,1:30.
[6] 刘丹.球类运动训练理念的批判[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9.
[7] 王锋.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研究,2007,12:94.
[8] 王锋.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研究,2007,12:96.
[9] 谷明昌.现代足球理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4.
[10] 亚洲足球联合会.亚洲足球教练员C级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3.
[11] 麻雪田.现代足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 黄竹杭.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构建过程及训练策略设计[M].北京,2004.
[13] 吴鸿春.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理论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
关键词:足球;有球技术;技术概念
中图分类号:G8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138-03
在现代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竞技项目,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在其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足球运动员能否在激烈的比赛中获胜主要取决于其有球技术水平的高低。现代足球运动的高速度、高强度和强对抗对运动员的技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技术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在我国足球技术理论的发展已滞后实践的发展。相关理论的落后,意味着观念的落后和训练内容、方法脱离实践,也势必影响足球竞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加强足球运动技术理论方面的研究,对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试图从哲学对技术概念阐述的角度出发,探索竞技足球核心技术:有球技术的科学内涵。希望对竞技技术内容的完整充实有理论价值,并对我国足球运动员竞技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现实意义。
1足球技术概念现状分析
1.1关于运动技术的概念和定义一直以来为各方面专家学者和训练学科理论界所关注。国内外常把这种身体动作的外在表现能力称为“技术动作”或“动作技术”。而在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实践中运动技术较多指的是运动技能和适应能力。从对文献的调查研究看,生理学表明,运动技能是一种行为。因此,只用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来解释运动技能的一系列问题是不够的,它涉及到许多心理学的问题;心理学表明,对于运动技能虽表明有一定的含义但缺乏明确的定义,不仅如此,运动技能是一种行为方式还是种活动方式,对此也存在着重要的理论分歧。
1.2关于足球技术的概念和定义文献调查表明,足球教科书上,我国专家把足球技术概括成一句话: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合理完成各种动作方法的总称。近几年,我国足球技术定义的内涵已经从行动和动作方法向技术运用能力和技巧拓展。但没有突破传统技术是动作方法的认识,还是把心理和技术动作割裂开。
国外对足球技术的认识与我国不同。他们认为技术是指完成一个动作――传球、控球、起跳或是转身。其包含有决策,且意味着动作的完成含有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他们技术训练的目的,始终围绕着发展球员的控球能力和技术动作的流畅性,提高球员的技巧。技巧,用足球术语来讲,是一种视时间、区域的要求来选择恰当技术的能力;因此技巧中蕴含着做出判断和做出选择。从比赛的技巧性而言,足球比赛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判断的较量。
1.3关于有球技术的概念和定义从对足球比赛整体上看,人和球的关系是足球比赛的根本,足球比赛有球技术是足球技术的核心内容。足球比赛有球技术综合能力在足球实践中的表现不同于以往我们对足球技术的认识,现实中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产生了偏差,我们训练形成的足球技术脱离比赛实际。
综上所述,在体育运动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认识,对运动技术存在不同的见解。对运动技术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关于足球技术概念的认识,国内外存在明显差异。
2关于技术概念的哲学启迪
从文献分析中,获得一种启示,就运动技术本身研究运动技术的概念是难以认识的。需要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社会需求是发展的,人类总要不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解放。科学技术也是发展的,人类总会不断地发现新的自然规律和找到新的技术可能性。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样如此,原有的竞技体育技术手段,已不能完全或局部适用当今竞技体育激烈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产生新技术目的与原有技术手段的矛盾。尤其是在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社会特征,始终不能与发展变化的竞技体育同步,突显了竞技体育的理论研究滞后,与指导实践活动的矛盾。这一矛盾在理论上直接展现在哲学、系统方法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竞技体育教育学、体育训练学等学科的视野之下,要解决这一矛盾,就竞技运动技术本身研究竞技技术是难以认识的。还要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因为“对自然科学关系密切,影响较大的是哲学,哲学与科学技术之间有互相影响的关系……而哲学的意义恰好在于它能在观点、方法和理论思维上有一定的启示。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正是在自然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家需要理论思维这点上,哲学对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影响或一定的指导作用。”(《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325页)
关于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的理论研究也需要用哲学的观点、方法进行理论思维,从而创新理论、发展理论、提高竞技体育理论水平。
2.1技术的本质
2.1.1技术的定义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中把技术定义成“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在我国也存在关于技术本质的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技术一般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方法的总合。
2.1.2技术的基本特征
2.1.2.1技术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有自然属性: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过程,作为手段和方法的技术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符合自然规律;现代技术,更是人们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从产生时就有其固有或自生的自然属性。
技术有社会属性:任何科学技术的目的性都不是天然、自然所具有的,而只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才具有的。
2.1.2.2技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其主体要素是:知识、技能和经验,包括方法、程序、规则等。技术主体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能实现技术的功能,技术还是精神的物质转化,知识转化为物质手段和实体的过程。技术是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
2.1.2.3技术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技术系统不仅是主客体要素的结合,还是一个由潜在形态(技术思想、发明、方案设计)到现实形态(体现于实际应用中的技术)转化过程。
2.1.2.4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8-10页)
2.2竞技运动技术本质技术的基本特征已经明确指出: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技术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是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过程。因此,竞技运动技术毫不例外的具有上述特征。
“在竞技运动系统内,竞技运动技术存在着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关系之分,前两者属于自然性技术,后者属于社会性技术,这是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的两个系统。 从实践上观察,竞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与人的配合而强化对抗力,并促使人与物关系的强化,人与人配合与对抗,是社会技术的主要内容,是运动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掌握自然技术,这是基础性技术,从自然技术发展到兼有自然性、社会性技术,存在着一种转化过程,需要通过实践这个中介。社会性技术的掌握,需要训练,更需要比赛。只有通过“比赛”,运动员才能意会。光训练不比赛,社会性技术难以认识,更难以掌握。竞争性协同,协同性竞争的社会技术往往不是教出来的,是“赛”出来的。” (《系统科学与体育》247页)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竞技运动如果缺乏完善的社会性技术,竞技运动就难以发展和形成现实性的竞争力。“竞技运动比赛,运动员之间的对抗和竞争,是人的社会性反映,是人与人在竞赛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群体属性。不断的竞赛,就是强化这种群体关系。这是竞技的人性化。竞技不仅具有生物性(自然性)竞争的一面,还有人性――社会性竞争(公平竞争)和社会性协作的一面。”(《竞技教育学》46页)竞技运动中社会性一面,在竞技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它具有教育属性。它和自然性技术结合成为竞技技术的整体,这是竞技体育运动的实质,也是竞技技术的本质和内涵。竞技运动技术结构内容(图1)。
竞技体育运动技术本质也反映着人的个性特征――自然性特征和社会性特征。
人的自然特征:从生理学方面讲、属于这些特征的是身体到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动作。
人的社会特征:从心理学方面讲:有心理意义的个性特征:兴趣与需要、智力与能力、气质与性格、经验与自我意识。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人是社会的一个成员,参与社会活动(包括竞赛活动),受社会发展要求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他的品质、素养、理想、道德、信念、行为、技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都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作为社会成员每一个人应有的特征。
2.3比赛有球技术概念的内涵分析概念是思维的一种形态。从概念、命题、判断、推理、论证的排序看,概念还是最初的一种思维的形态。因此,概念不清,必然造成思维混乱。而思维的惯性使人们往往不能深究某些概念的真实含义。因此,我们原有的足球技术概念在足球技术的教学和训练上,造成偏重于独立的动作规格标准的完成,我们的技术训练产生偏差,导致运动员掌握的技术脱离比赛实践。
竞技比赛技术新概念的开发具有深化改革的意义,即普通又有深刻哲理。足球运动技术是开放的动态系统,是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系统,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是其系统中的子系统,竟技足球比赛是在开放动态中进行的,其比赛环境形态表现为是多人组合,人与球、场地和人与事、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复杂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展开的人与人协同配合和对抗、控制与反控制,争强制胜的竞争过程,是严格的“竞争博弈”、“动态博弈”。整个竞争过程,运动员的全部比赛行为都是以球为核心展开的, 人与人在比赛瞬息万变的时空竞争过程中,为控制球和处理球所采用的有进攻目的的触球动作,包括:接控、运过、传球和射门。比赛场上见到的“简单的触球动作”是运动员的外显行为。而为人所不知的内显行为则是,人与人对抗竞争过程中,表现出的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在竞技场上的复杂联系、心理内化过程所产生的策略、决策。它是信息输入能量转化并输出信息,处理信息的短暂过程。例如,判断、选择“达到目的的触球动作”,这一过程是在瞬息万变中决策的“动作行为表现”,而这一“动作行为表现”我们认为这就是“比赛有球技术”。
足球运动员熟练的控球和处理球动作依赖于人类控制系统的相关领域。运动员所作的决策和来自不同方面的刺激有关。或者说,运动员是在所有相关信息和不相关信息之间作选择。所有能为决策提供信号的知觉要素都是接受信息。对熟练的控制有球技术动作来说,外部和内部反馈环非常重要(图2)。
竞技足球运动有球技术系统结构有自然性技术和社会性技术。自然性技术是足球基本运动技术,它是踢球的基础。社会性技术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协同和竞争所表现出来的比赛技术,它是竞技足球比赛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括实践和理论)社会技术促进了自然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功能的发挥,因此,可以认为:社会性有球技术就是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其实际表现就是“比赛实战的技能、技巧”。
从简单的触球动作到“比赛动作行为”这一实践过程有着深刻的技术理论内涵。
2.4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概念的界定通过上述分析,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的概念是:足球运动员以自然技术为基础,以动作目标为起点和归宿,通过比赛控球过程,人与人之间联系关系的协同和竞争,比赛技术结构、功能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认知性技能(知道做什么)、运动性技能(正确的去作)和开式技能(执行动作技能)。“开式技能”是指在变化和不可预见的环境中执行的运动动作(《动作学习与控制》12页)。是自然性技术和社会性技术的结合,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极其复杂的动作行为变化表现的总合,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总之,以上对足球运动比赛有球技术概念所下的定义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比赛有球技术所作的界定。科学的概念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高度概括。而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总是逐渐深化的。因此,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事物发展而发展的。足球运动技术这一概念也将会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得到拓展。
3结论
1) 用哲学的观点和理论思维探索竞技足球运动技术是由自然性技术和社会性技术构成的技术系统。社会性技术就是竞技足球比赛技术。
2) 社会性技术作为竞技足球运动的一个独立系统,用哲学观点分析,社会性技术在足球竞技运动中它不仅是运动员的实践活动方式,更重要的它还是运动员的认知能动过程。
3) 通过对哲学的技术观和相关理论的探索,得出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的概念是:“足球运动员以自然技术为基础,以动作目标为起点和归宿,通过比赛控球过程,人与人之间联系关系的协同和竞争,比赛技术结构、功能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认知性技能、运动性技能和“开式技能”(执行动作技能),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极复杂联系的动作行为变化表现总合,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4) 概念是思维的一种形态。竞技足球比赛有球技术概念的界定具有明晰概念、转变思维观念的意义。希望这一理论对全面改进竞技足球有球技术训练的内容、方法和足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列.巴・马特维也夫,著.体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6.
[2] 《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1.
[3]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
[4] 张力为,等.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5] 杨锡让,著. 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5.
[6] [英]塞门・克里夫德著.巴西式足球训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0.
[7] Bert Vab Lingen著.杨一民等译.足球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8] 杨一民,等译.足球战术与技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9.
[9] 蔡俊五,译.新足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2.
[10] 亚洲足球联合会.亚洲足球教练员级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5.
[11] 李保耕,主编.足球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6:42.
[12] 中国足球协会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编写组.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1.
[13] 张英波,著.动作学习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
[14] 中国足球协会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编写组.《足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1:55.
[15] 陈昌曙,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7.
关键词:竞技表现;异常;理论
中图分类号:G80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33
前言
“发展运动成绩状态”和“表现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的两大主题,而运动员在竞赛中“表现运动成绩”时总会出现异常问题,如“爆冷”、“崩盘”、“翻盘”“黑马现象”等,如果只从运动训练的视角出发是避免不了在参赛中出现问题的,因此训练学不仅要研究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专门行为,也要研究运动竞赛中表现运动成绩的行为,重视运动员的竞技表现问题。
1 竞技表现概念的提出
运动员具备了一定的竞技能力后,比赛中面临的是竞技能力的发挥和表现问题,能不能正常或超常发挥自己的竞技能力,决定了运动员有没有一个好的表现。一个好的表现虽然不一定能获得理想的成绩,却是获得理想成绩的前提。那么竞技过程中运动员会为了好的表现或战胜对手而努力表现自己的竞技能力,从运动员面临的竞技能力发挥和表现问题,引出“竞技表现”一词。
2001年蔡睿提出了“竞技表现”的定义:竞技表现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训练中所获得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展示与发挥,或称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1]田麦久在《运动训练学》中提到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及比赛中的表现,比赛中的表现就是竞技能力各构成因素在比赛中的表现与发挥。[2]
图1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及在比赛中的主要表现(田麦久,2006)
2 竞技表现异常的理论分析
2.1 竞技表现异常的客观存在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赛的主观条件并不是决定运动成绩的唯一因素,任何一项竞技体育运动主要包括训练和参赛两大主题,根据体育系统思想,竞技体育中的训练和参赛分属两个不同系统,训练系统是在长期训练过程中形成的可控性相对强的封闭系统,参赛系统则是在多变的竞赛环境下可控性相对弱的开放系统。[3]竞技能力的属性并不会因为运动员所处客观环境的不同而发生质的变化,但是竞技能力在不同条件下有着不同表现形式和主导作用的不同存在方式,在相对开放多变的竞赛环境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表现难免存在波动,甚至有时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竞技水平会出现严重偏差,外在表现就是竞技表现异常。
任何竞技项目的运动成绩都是由运动员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和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三方面因素决定。而同场对抗性项群项目相对于其他项群项目,运动员和对手的制约关系更加直接,因此对手竞技实力的强弱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能否正常表现的关键。当然运动员除了具备起码的竞技能力,更需要与客观条件相吻合所形成的竞技实力,其中主要包括教练员执教临场指挥、后勤服务保障等方面。竞技表现是在竞技能力和竞技实力基础上的复合、升华和展现,它仍然具有相对可控和不可控性,也正因为如此运动员的参赛过程十分复杂。
熊焰将运动员竞技能力在运动竞赛环境下出现的与运动训练呈现差异的现象概括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是对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出现的诸如“克拉克”、“黑马”和“Choking”下的“崩盘”及“翻盘”等现象的概括与总结,其本质是运动员参赛过程中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在训练水平和竞赛水平上表现的差异。[4]
2.2 竞技表现异常的性质分析
运动员竞技表现过程并不是一个平稳的过程,赛中对阵双方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此消彼涨,具体反应是比分上的交替上升甚至大幅“震荡”。陈亮提出了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象,即在对抗性项目的比赛中,某一阶段双方竞技表现差距的大小,超过特定“阈值”的现象。[5]竞技表现出现“涨落”并不是都属于“涨落”现象,而竞技表现的“涨落”现象也并不都属于竞技表现异常,它们都需要一个特定的“阈值”来区分。
根据“涨落”现象的阈值区分方法,竞技表现可以分为竞技表现相对正常即在合理阈值范围内的波动、竞技表现异常即超出合理阈值范围这两种情况。那么竞技表现异常现象从性质上来看,又主要包括竞技表现超常和竞技表现失常两种情况。竞技表现超常的主要代表现象有“黑马现象”、“翻盘”,竞技表现失常的主要代表现象有“崩盘”、“克拉克现象”。由于对抗项群运动中比赛双方之间相互对抗相互制约,从竞赛结果来看,双方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往往会出现一方超常则另一方就失常的现象,但这并不代表着对阵双方竞技表现超常和竞技表现失常永远是同时出现的。
2.3 竞技表现异常和名次(胜负)的关系
对抗项群赛事中,有时会出现一方球员竞技能力发挥不尽如人意,因对手实力较弱仍然获胜,但赢得比赛却不能忽略其竞赛过程中竞技表现失常现象;有时一方球员竞技能力并没有发挥失常甚至已经超常发挥,由于对手实力过于强大,仍然输掉比赛,我们认为该运动员是“尽力了,获得一定的成功”;现实中也存在大量的优秀运动员,自身实力可以战胜对手,但因自身竞技表现失常从而遗憾告负;也有不少实力较弱的运动员,凭借自身的超常发挥而“以弱胜强”。因此在判定竞技表现是否出现异常时,应先考虑对阵双方的实力差距情况:当竞技实力相差较大的两名选手对阵时,实力较弱的选手获胜,那么一定存在竞技表现异常,当比赛结果正常时,则需要结合竞技表现指标来判断是否出现异常;实力接近的两名选手对决时,只能通过竞技表现指标来判断异常情况。
2.4 竞技表现异常的概念性解释
运动员经过运动训练充分挖掘潜力,形成或获得竞技能力,同时进行竞技能力优化整合,获得一定状态,赛前调整竞技状态,此时之前训练或比赛所展现出的竞技能力加上本次比赛所有客观具备的比赛条件便构成了赛前的可能实力,在一定竞技状态的基础上,竞技过程中运动员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尽最大努力发挥最佳水平并控制变异(竞技表现过程),运动员在竞技表现过程中向所有人展示出自己的实力,在特定评定行为下最后的结果就是运动员的成绩(运动员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和获得的名次),运动员实力得到广泛认可,可能实力完成了向现实实力的一次转化。
运动训练是挖掘竞技潜力形成竞技能力的过程,参赛过程则是竞技能力的输出或表现过程,最后根据表现评定成绩或名次。
图2 竞技能力相关概念关系结构图
在竞赛过程中运动员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竞技能力不是正常发挥或表现出来,导致可能实力并没有转化为预想的现实实力的现象称作竞技能力发挥异常,也就是竞技表现异常现象,竞技表现异常分为表现超常和竞技表现失常两种,竞技表现异常现象不同于“克拉克现象”,克拉克现象是指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不能正常表现出所具有的竞技能力而使比赛失利的现象[6],而竞技表现异常现象包含了比赛未失利但竞技表现存在异常的现象。
2.5 不同项群项目的竞技表现指标
根据成绩评定方法可以将众多运动项目分为测量类和非测量类。其中测量类由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两大类构成,测量类项群运动竞技表现指标一般有时间、高度、距离、重量、环数等,由客观的标定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得出。测量类运动项目的竞技表现指标比较容易把握,这些指标客观反应竞技表现好坏或竞技水平高低,按照竞技水平的高低排序,就是本次比赛的名次。非测量类又分为评分类、命中类、得分类和致胜类,非测量性项群项目比赛的结果都不能用速度、距离、重量等物理量予以表达。
竞技表现构成要素的基本分解元素虽然与竞技能力有相同之处,但是竞技表现的综合性无法在各分解要素上得到体现[1]。因此对于非测量类项群,目前多使用更简单、更直观的现场统计数据来对运动员的竞技表现进行评价。
3 小结
通过对竞技表现异常现象的客观存在、异常性质、与竞赛成绩的关系研究分析,并对竞技表现异常作出了概念性解释。竞赛中运动员受各种因素影响,其训练水平和竞技水平往往会出现偏差,外在表现就是竞技表现异常。根据体育系统思想,得出竞技表现异常是客观存在的,主要包括竞技表现超常和竞技表现失常两种情况,竞技表现异常的判定不能仅仅看名次或胜负来判定,当对阵双方竞技实力相差较大时,实力较弱的选手获胜,那么一定存在竞技表现异常,当比赛结果正常时,则需要结合竞技表现指标来判断是否出现异常,对阵双方实力接近时,只能通过竞技表现指标来判断异常情况。
参考文献:
[1] 蔡睿.技能主导类非测量性项群竞技表现及其条件极值[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王宏,田麦久.高水平竞技选手参赛结果影响因素的可控性解析与施控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2―115.
[4] 熊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17.
[5] 陈亮.对抗性项群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 象[D].苏州大学,2013.
[6] 李益群,田麦久.体能类项群选手在重大比赛中的“克拉克现象”[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1,02:
43-49+116.
关键词:田径专项速度系统;速度系统;专项速度系统;理论构建
中图分类号:G82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76-04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Layers of 100m Specific
XIE Hui-song1, LIU Sheng-bing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Chongqing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ollege,Chongqing 402160,China)
Abstract:By employing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s, specific velocity in athletics was defined and classified as well systemized. Specific velocities are the crucial element for the success in competitions, have different components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final performance. So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pecific velocities in athletics may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scientific and holistic velocity training in sports.
Key words: specific velocity; velocity system; specific velocity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ory
众所周知,在田径运动中,最能表现运动素质的项目是短跑,短跑项目是所有田赛和径赛项目的基础,它集速度、力量、耐力于一体。然而,中国的短跑从100 m到400 m无一人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与世界短跑成绩相差甚远。目前,对短跑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还是训练方面都要有新的突破,才能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新的有序态,从而达到提高短跑成绩的目的。本文在对专项速度系统内部结构功能和外部特有的运动素质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专项速度训练本质规律,在对速度、专项速度的结构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百米专项速度的特点,构建了了百米专项速度的理论体系。为教练员系统认识和剖析田径各项目专项速度结构提供了具体可行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教练员进行科学的训练,为我国田径其它项目专项速度理论构建开启思路,提供参考与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田径短跑项目。
1.2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2) 逻辑法;3) 系统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速度的研究
2.1.1速度概念的定义、划分目前我国各学者对速度定义的解释大致相同,论文中是依据田麦久教授在2000年最新出版的运动训练学书中的速度定义来进行分析,即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
按照逻辑学的划分标准对速度进行划分共有六种。该文是按速度在运动项目中表现出的特殊性和共性,即一般速度和专项速度来进行研究的。
2.1.2速度系统的结构组成速度系统的结构是由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三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又是由不同的要素所组成,速度系统的结构关系如图所示:
图1是我国学者徐本利对速度系统结构进行的分析,其研究对象是体育所有项目的速度结构特征,因而带有普遍性。然而,各运动项目的速度结构由于有专项速度的特点,因此,在对速度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对专项速度进行深入研究。
2.2专项速度定义及专项速度系统结构的分析对专项速度最先提出是国外的奥佐林(1971),他认为可以将速度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速度;另一种是专项速度。我国最先提出把速度分为一般速度和专项速度的是田麦久博士,但没有对其进行定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意识到专项速度是田径运动成绩的直接决定因素,而力量是间接相关因素。发展力量素质,最终是为了提高专项速度。有关专项速度的定义问题在教练员和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们之间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因此,本研究拟从训练学角度,根据速度在运动项目中表现的个性和共性对专项速度进行定义。
一般速度定义:在单位时间内人们进行体育项目时所具备的速度。专项速度定义:是运动员完成特定体育项目时的竞技运动速度。
专项速度的定义阐明了如下三个层次的观点:1) 运动员是完成特定专项时的竞技运动速度。就是说,擅长田径短距离跑的运动员比如100 m跑的运动员在进行比赛时的速度。而不是指短跑运动员进行投掷比赛或其它项目比赛时表现出来的速度。2) 专项速度是由专项反应速度、专项动作速度、专项位移速度三方面构成,不是指其中某一方面构成。3) 运动员获得优异成绩时,专项速度结构按照专项的特点,根据系统的整体性进行排序的,专项速度的获得是速度结构经过整合后取得的。
速度系统结构的分析是针对体育所有项目的特征。专项速度是速度系统的子系统,专项速度系统结构的建立是根据专项速度定义及体育各个项目的特点来进行的(图2)。
从专项速度系统的结构图中,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各自的特征和性质,在不同的项目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专项特点。例如:三大球中的篮球专项特点用“快、准、灵”来表现,排球的技术则是“高、快、全、变”;二小球中乒乓球的专项性质是“快、转、狠、准、变”,羽毛球是“快、狠 、准、活”。跳水技术概括为“难、稳、美、准”,体操项目却是“难、新、稳、美”,在上述各项目提出的指导思想中,都有一个“快”字。“快”就是要求各项目都要具有专项速度,体操和跳水,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快”,但其中的“难”主要表现在翻腾周数增多与转体度数的增大,这也就是要求动作速度越来越快,由于各专项的特点不同,所需专项速度也不一样。田径项目繁多,其周期性和非周期性项目专项速度都包括“反应速度、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只是各项目依据各自的特点所占的专项速度的比重不同而已。
2.3田径专项速度系统的宏观和微观结构的划分系统科学理论认为,系统是指集合了若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要素,具有特定的功能,为了实现确定的目的而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系统本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并认为一个系统通常由要素(核心要素和外层要素)、系统和环境构成。
从系统的相互联系方式来看。系统有层次结构、关联结构、程序结构、混合结构。专项速度系统与所有的系统结构一样,也包含以上几种基本的结构方式,把田径专项速度系统的各个构成因素和局部,按其实际的结构方式绘成各种系统结构图,将有利于更好地、直观地认识和调节速度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根据上述原理,田径专项速度系统的基本结构在图3中予以简明的示意,从图中可见,田径专项速度系统的层次从宏观上可分为环境层、基础层、核心层三层结构。它们的核心层都由专项反应速度、专项位移速度、专项动作速度三个子系统构成,唯一的区别是根据项目的特点三个子系统的侧重点不同。在田径项目中,核心层主要由上述三个子系统构成。核心子系统不仅自身不断地在矛盾运动过程中推动着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发展和变化,所有影响专项速度系统的外层子系统或要素都对这个核心层发生作用,最后都需要通过这个核心层来体现专项运动成绩。
基础层主要由决定田径专项速度的专项素质所构成,包括速度力量、最大速度、速度耐力、灵敏柔韧性。这一层次的各要素子系统对专项速度有较大且较直接地影响。它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作用于专项速度,各要素子系统功能发挥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专项速度系统的整体水平和发展速度,因而构成了专项速度的基础。
环境层主要由易地参赛环境和国内参赛环境所决定。影响田径专项速度系统的环境层,主要表现在语言、赛日饮食、时差、旅途疲劳、气候、赛场环境、赛场气氛等方面。由于这些因素能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比赛情绪,从而间接导致专项速度系统水平的发挥。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分层只是相对的划分,各层子系统或各要素没有任何绝对的远近之分。在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外层的要素都可能对运动成绩的获得产生直接的影响。正面的影响会极大的推动专项速度的提高,负面影响会严重的干扰专项速度成绩。在专项速度系统中,各层次的子系统或各要素都在各自不同位置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其突出特点之一是外层各个子系统和各个要素在不断提高专项素质水平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专项速度系统和各个要素,对内层子系统或要素起作用。由于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核心层和基础层,所以对环境层不予深入探讨。
以上是从宏观层面对田径专项速度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由于田径项目是体育项目中的金牌大户,因此有必要从微观角度对专项速度进行研究。对田径专项速度系统的微观研究是根据田麦久教授的项群理论,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的分类,竞技项目分为两类: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其中体能主导类又分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三大亚类。在竞技运动项目中,田径是属于体能类项群,拥有47枚金牌。在对田径项目进行专项速度的研究时,本文不可能对每一项进行研究。因此,把田径的47个项目的专项速度分为以下三类:1)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专项速度(田径中的跳跃、投掷等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度爆发力的项目),主要表现为专项动作速度和专项位移速度。2)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专项速度(包括一切短距离的竞速运动项目,即短距离跑等),主要表现为专项反应速度、专项位移速度。3) 体能主导类耐力项群专项速度(田径项目中的中长距离、竞走、马拉松等),是以速度耐力为主导的项目。运动成绩的获得主要取决于专项位移速度。
以上三大类运动成绩的获得同专项速度有密切联系,而且呈线性相关。田径项目都包含有专项反应速度、专项位移速度、专项动作速度。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专项速度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为了使教练员、运动员更好地认识专项速度,有必要对田径各项目的专项速度系统结构进行分析。根据三类田径项目的特点,决定了每一类项目的专项速度结构不同(图4)。
田径专项速度系统结构图表明,第一类快速力量性类项目的专项速度主要是由专项位移速度和专项动作速度构成。第二类速度性类项目的专项速度主要由专项反应速度和专项位移速度构成。第三类耐力类项目的专项速度主要由专项位移速度决定,全程位移速度的快慢是决定运动成绩的关键。通过田径项目专项速度系统微观结构的分析,对田径各运动项目的专项速度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认识,更有利于指导训练实践。
2.4百米专项速度系统的理论层次构建短跑(100 m)专项速度系统从系统的局部与整体之间的从属关系上看,大系统是短跑100 m专项速度,子系统是专项反应速度和专项位移速度。也就是说,100 m成绩从横向分析是由反应速度和位移速度构成,表1反映了百米专项速度系统的成绩构成和理论构建的依据。
从表1可以看出百米成绩在运动员成绩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反应时快慢是决定运动员获胜的关键因素,位移速度是由各10 m位移时间构成,它包括起跑加速度、途中跑加速度、途中跑最大速度和终点速度。
专项速度系统同样具备一般系统的层次性特征。由于短跑专项速度是一个多层次的纵向系统和多系统并列的横向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根据系统论中的层次分析法原理即AHP法,对田径体能主导类速度项群(以100 m为代表)进行层次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图5)。
短跑(100 m)专项速度系统从系统的局部与整体之间的从属关系上看,大系统是短跑100 m专项速度,子系统是专项反应速度和专项位移速度。从纵向层次结构看,专项反应速度是由反应时和运动时组成,专项位移速度是由起跑加速度、途中跑加速度,途中跑最大速度和终点跑速度组成,经过国内外专家的证明,途中跑最大速度是决定短跑成绩的关键,因此把最大速度作为大系统,其子系统是由每一个单步的速度所决定,研究途中跑的单步技术,就能提高单步速度,而单步速度的好坏直接影响位移速度,也可以说百米位移速度是由连续的单步速度构成。百米专项速度的层次结构图说明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网络系统。因此,本研究通过系统观和系统的层次分析原理,构建了具有百米专项速度系统功能特征的递阶层次结构理论,对百米的训练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
3结论
1) “专项速度”是体育运动项目中专项素质的核心。“专项速度”是体育运动项目中专项素质的核心。体育各项目的专项速度系统都包括了专项反应速度、专项位移速度和专项动作速度。2) 田径竞技项目中,不同性别、不同竞技水平运动员的专项速度系统的宏观结构都是由核心层(专项反应速度、专项位移速度和专项动作速度)、基础层(速度力量、最大速度、速度耐力、灵敏柔韧性)、环境层(易地和国内参赛环境)三方面构成;微观结构是核心层,由于专项特点,田径各项目核心层三个子系统的构成要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3) 田径专项速度系统微观结构是:快速力量性专项速度(投掷、跳跃)主要是由专项位移速度和专项动作速度组成;速度性专项速度(100 m、200 m、400 m)主要是由反应速度和位移速度组成;耐力性专项速度(中长距离走、跑)主要由位移速度组成。4) 百米专项速度从系统的局部与整体之间的从属关系上看,大系统是短跑100 m专项速度,子系统是专项反应速度和专项位移速度。从纵向层次结构看,专项反应速度是由反应时和运动时组成,专项位移速度是由起跑加速度、途中跑加速度,途中跑最大速度和终点跑速度组成,其中途中跑最大速度是决定短跑成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孙达平.短跑理论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1.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徐本力.运动训练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90.
关键词: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精神价值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253-020 引言
体育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体育的灵魂和核心。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它的作用越来越大,超出学生时代的时间界限,具有终身体育意义;超出学校教育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超出增强体质的独特功能,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效用。
1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及分类
1.1 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 校园体育文化指的是在校园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手段是让学生进行身体练习、主要内容包括各类体育知识,它是高校师生在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1]。
1.2 校园体育文化的分类 根据文化学观点,人们根据文化要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大类三个层次[1]。意识文化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意识文化的外在表现。(见图1)
2 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价值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以学校教育为构成要素,在培养校园团体,尤其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团队精神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功能。
校园文化环境能使人不断地接受新文化的滋养和熏陶,我们从这种文化环境中吸取营养,实现从“自然”到“文化”从“现实”到“理想”的升华。体育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灵魂和核心。我们将这种校园体育文化中人文意义浓厚的体育精神与具有思想意义的体育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体育的了解,进而参与到其中并享受在其中[2]。
3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3.1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目标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要树立明确的目标。高等学校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目标会因为各种原因有所差异,如不一样的学校、不一样年龄的学生等。首先大学生只有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学业。其次,大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不仅会能增强自身体质,还能把自己学习到的体育知识及锻炼方法等带入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为推动体育文化发展做出贡献[4]。
3.2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实现很好的,而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要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一方面我们要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和完善,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保障。另一方面,学校要精心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还要依照学校管理制度的要求,结合学校各阶段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学校体育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组织系统、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培养个性化管理理念、体育精神和运行效度[5]。
4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途径
4.1 加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完善及体育规章制度的健全能更好的保障校园体育文化的建立和健康发展,这是一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所要遵循的原则,因此要从严治本,是非分明,积极引导,相互配合。
4.2 加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以体育目标、体育行为及审美情趣等为主要内容。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人锐意进取。因此我们要把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核心,积极弘扬体育精神,培养更高水平的团队精神、竞争开拓精神等体育精神,并将体育精神和学风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加强体育意识文化建设[4]。
4.3 加强高等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基础。通过实际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才能培养体育意识文化。各种体育场馆、运动广场、体育用品(包括运动服装、饮料等)、艺术雕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体育场地设施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意志和价值观念,因此,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场馆建设、现有场地和器材的合理使用、体育设施规章制度等对大学生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6]。
5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建议
现如今,随着各个学科的交叉性与渗透性的不断加强,社会对于复合型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就其本身培养的目标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走向了教育的岗位,而运动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训练和健身指导等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将来工作实践的主要内容,也是研究生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主要谋生手段[1]。我国体育院校在培养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应及时把基础知识学习、专业学习以及科学研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过程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大多数的体育院校研究生培养阶段,与本科阶段的培养对比,都相应的减少了专项学生术科的实践课程,将理论学习与研究作为了培养的侧重点,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必将会下降,其本身具备的专项技能水平也会逐渐退化。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在其研究生的培养时期,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阶段,其所具备的专项技术水平更应该是一个巩固加强的阶段,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理论强化、提高学术能力的过程[2]。因此,我国各体育院校应该重视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有关术科课程的建设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4所体育院校2013级体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黑龙江省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各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网站等进行文献的检索与收集。同时,阅读了大量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著、教育学原理以及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并对收集资料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找出各个文章的相关性,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归纳与整理,为文章的撰写提供充足的数据、资料。
2.2.2专家访谈法
通过实地走访以及电话咨询的方式对我国体育教学训练学的研究学者以及各高校体育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进行访谈,听取各个专家学者对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术科课程培养的相关指导意见,并结合各个高校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开展现状提出相关的建议。
2.2.3逻辑分析法
运用适当的逻辑分析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和专家访谈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在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教学中有关术科课程开展的状况、存在问题以及有关专家对研究生教育术科课程开展状况的建议,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充实的资料。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相关理论基础
3.1.1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教育的衔接部分,是高学历复合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之下,围绕培养目标而建立起的优化各个教育资源的过程,一个综合的教育体系,一个有机的整体[3]。想要探讨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术科课程开展状况的研究,就必须要分析好有关研究生整体“培养体系”的系统。从研究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相关基础理论层面是培养体系的一个起始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环节[4]。经过基础理论的学习之后,经过系统的培养过程,最终要培养的是高质量、高层次的体育人才,这里的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指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其理论研究水平、专项技术能力都是一个高层次的阶段[5]。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育学人才提供了必备的保障。
3.1.2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构成要素
研究体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开展状况,就要充分的把握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培养体系的内涵,明确培养的方向[6]。认识到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是一个按一定方向运行的复杂系统[7]。鉴于此点,可以借助系统理论来分析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成要素。从近些年的数据来看,大多院校在对于体育教学训练学学生的培养方面重视的还是术科理论建设,其实践课程中术科课程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于增加和提高。
3.1.3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术科课程
“术科”即技术学科,指在学生在接受教育使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学习[8]。我国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大都以身体活动练习为主要形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9]。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术科”课程的横向结构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时、学分、学期、类型、评价等。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大都专家学者倾向于将“术科”课程按照其传统的的类型,主要以下划分为5种类型。
3.2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专业概况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有130多个[10]。在这其中主要涉及到技术学科学习的是:田径教学、篮球教学、排球教学、足球教学、乒乓球教学、体操、艺术体操与健美操教学、游泳、网球教学、速度滑冰教学、滑雪教学等等,在这其中大都是固定的研究方向,已经具有成熟化的发展模式。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方向的制订按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理论和按竞技项目两种模式。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教学训练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按照竞技项目共分为15种,按照同年的同样的竞技项目分类,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共分为13种;哈尔滨体育学院共分为15种;而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则是按照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特殊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一般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专项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进行分类招生。
3.3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课程开设现状
3.3.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整体课程现状
研究生教育本就是一种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途径,所培养的人才就是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具备高素质、高水准的能力。在今后的道路上不仅仅是体育事业的参与者,还要使其成为体育界的领军人物[11]。下表是所调查的4所院校2013级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现状。从以上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4所学校中体育教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个体育院校公共必修课程是一样的,均为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及外国语,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课程。在专业课程方面各个学校则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了不同的课程,而究其本质来说,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性,都是根据的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实际的应用而设定的相关学科,具有一定的专业性[12]。在选修课程方面各个学校主要针对的大都是工具学科,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3.3.2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术科课程现状
在对相关导师以及学生的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学习是一个对本科学习过程的加强与提高阶段,然而,相对于本科学生的术科课程,研究生教育层面则显得十分单薄,理论课程已经占据主导地位[13]。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开始大都具有较高的专项技能水平,大多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最低水平为国家二级运动员[14]。同时,研究生复试设置的科目时,有些学校在复试时,对术科成绩差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这就为高水平的研究生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育,教学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在教学改革,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主流[15]。在真正的硕士研究正在读阶段,学校并没有相对的设置相关课程来巩固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大多数学校将研究生阶段的技能学习放在了加深理论层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生都是在研究生1年级的第二学期至2年级时按照导师的安排进行相应的术科助教工作,然而这一环节的开展,虽然一定上会巩固学生的术科专项技能,但是毕竟学生和教师是教育两个不同的视角,学生相应的锻炼机会一定将较于教师更多一些[16]。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研究生不仅身体素质开始下降,专项技术水平也在初步的退化,这样培养出的研究生大都具备良好的运动技能讲述能力,但是由于运动专项技能长时间得不到锻炼与巩固,在实际锻炼中,身体的各项技能,运动技术水平一定大不如前。长此以往,就会与我们真正的研究生培养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系统培养的不断改进。必定将会有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走向社会,成为体育领域的中坚力量。随着实践的不断检验,在对我国体育教学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中也必定也会存在一些相应的缺陷,这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体育院校已经不再把术科教育纳入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过度自信”的现象,即在研究生的入学阶段,各体育院校已经设立门槛,用来保证就读的硕士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然而体育是一个要经过不断巩固加强的过程,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保持训练,才能够保证好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仅仅具备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保持好其应该具备的专业技术水平,这才是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
4.2建议
[关键词] 足球 前锋 核心竞技能力
1 前言
一个优秀的世界级前锋应该具备哪些竞技能力呢?我们平日所看见的是他们在赛场上综合实力的表现,是新闻媒体引导下宏观的了解,是带着对他们的欣赏、羡慕、崇拜所做出的评价,当然这也就会因为个人的爱好不同,性格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等各方面而有所异议。本文从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学的角度,通过吸收前人的研究经验,借助现达的信息传播技术,了解世界高水平比赛中优秀前锋队员的表现,了解前锋队员的技术特点、身体素质、心理特点等方面,分析总结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核心竞技能力,旨在能为我国足球前锋的培养、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当今世界足坛各大赛事中的24名优秀前锋。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相关文章200多篇,精选其中的50余篇进行分析。同时,查阅了新浪体育、搜狐体育、腾讯体育、英超数据库等多家体育专业网站和官方网站的文献资料。
2.2.2录像观察法
通过互联网观看欧洲五大联赛重要比赛的视频,对优秀前锋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分析。
2.2.3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网站一些优秀前锋身体形态的简单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在身高,体重方面做了相关分析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专项体能是前锋核心竞技能力的基础
相关研究认为,体能的概念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适应能力、心理要素等各方面有关系。足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研究基本也以训练学领域的研究为依据,在细节和具体方面做了细化和发展。如李静,刘继领的“国内外足球专项体能训练理论研究进展”中对足球运动员形态、机能、运动素质、健康水平等进行了单维度研究和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结合的多维度研究。陈瑜文的“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初探”在运动训练的基础上提出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要结合足球运动的特点进行。
3.1.1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和内部的形状特征。运动训练学对身体形态的研究评价往往是通过各种指标来体现的。通过对欧洲五大联赛的24名优秀前锋进行身高、体重进行统计对比,见表1、2,发现身高在180cm±5cm有13名,低于170cm的有1名,高于190cm的有3名。
结果表明,当今足球前锋的选材有向身材高大的趋势,但由表1我们不难看出,身体形态并非绝对分布。在当今足球“全攻全守”的打法体系下,足球前锋对身体形态的要求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要求,在各类高水平比赛中我们经常看见有很多身材高大,体强力壮的前锋,但我们也可以看见很多身材矮小的优秀前锋,尤其90后新星中的梅西、阿圭罗、乔文科等。同时,由表1我们也可以看出,大个前锋身材高,身体比例匀称,体重同时也大,小个前锋体重较轻,相对体重大致相仿。
3.1.2身体机能
身体机能是指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亚足联2003年统计数据把球员一场比赛中的移动分为:走、慢跑、快速跑和冲刺跑四种,前锋四种移动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5%;29%;23%;13%;而中后卫的比例则为41%;36%;17%;6%。在心率,血乳酸方面,有研究表明,葡萄牙前锋在比赛中最大心率可达: 189.3 beats/min,血乳酸的值则可达到8.6 mol/L。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体在运动中所需要的能量由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供给,不同位置足球运动员对三大供能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比赛中前锋球员更多的时候是短时间的冲刺、拼抢、带球、射门等快速爆发式的速度动作,这就要求前锋队员在具备很好的有氧供能的基础上,要比其他位置队员更具有突出的磷酸原供能和良好的糖酵解供能能力。
3.1.3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机体在活动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通过对世界各大联赛部分比赛录像的观看分析以及阅读各大体育网站的评论和数据分析,总结得出当代优秀足球前锋在身体素质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速度突出,灵敏性良好。如乌切,埃托奥,马丁斯,维耶里,雅库布,梅西等,他们往往是靠自身的速度和良好的灵敏素质在球场上拼杀,赢得进球。
(2)身强力壮,对抗能力好。如范尼,德罗巴,佛雷德利克,伊布拉希诺维奇,托尼等,他们大多时候靠自己强大的身体力量来战胜对手,摆脱防守,取得先机和进球。
(3)耐力充足,跑动持续能力强。如库伊特,沃罗宁,拉维齐等人,这类前锋他们自己进球也许不多,可是他们不知疲倦的奔跑,拉扯出一次又一次的空挡为队友创造机会。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优秀前锋,在足球运动中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最少要有绝对的速度,强劲的爆发力,良好的灵敏性,这是其身体素质中的核心成分。
3.2强对抗、高速度下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是前锋核心竞技能力的骨架
传统的定义把技术动作归结为两类:一类是进攻技术,包括接控、传球、运过、射门等;一类是防守技术,包括断、堵、抢、铲球和争顶球。这样的分类把技术动作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固定动作,看起来清晰明,也有利于逐步进行,分别培养,然而足球技术并非这些单个技术的累加。对于一个前锋球员的特定角色来讲,前锋经常处于竞争最激烈的地带或附近,并且常常是要一人对多名防守球员,这就要求他不仅技术要全面,还要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应对来自防守队员的压力,单兵作战时能够运球过人、突破、射门;阵地进攻时能够包抄到位、抢点及时;防守时能及时到位,封堵合理,积极抢断。因此,我们说前锋球员的技术有其自身特点。
3.2.1强对抗、高速度下获得球的能力
在当今足球的激烈的对抗和快速的攻守转换过程中,足球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是一个多变的动作过程,是攻守矛盾瞬间换位的过程,作为一个优秀的前锋运动员,要能适应现代足球的这种变化,在对方防守队员的追盯、逼抢、堵、铲、撞等行为的干扰下,在场上有充分的机会获得球,这是赢得比赛,取得比赛优势的重要保证。
3.2.2强对抗、高速度下支配球的能力
获得球并不是足球比赛的最终目的,赢得比赛或达到比赛的预定目标才是比赛的最终目的,一个优秀的前锋需要能很好地把获得的球变成进球,这就要求前锋有良好的支配球的能力。
3.2.3无球状态准确判断,合理干预的能力
现代“全攻全守”的足球战术体系,要求前锋不仅仅是进攻的强者,也要是防守的优秀者,既要参与到球队的进攻,要积极的参与到球队的防守当中去。在每次进攻的过程中,一个优秀的前锋不仅仅能得球射门,更能在无球的状态下合理跑动、选位,拉动对方防线,瓦解防守体系,为自己和队友赢得进攻的时间、空间,进行规则允许范围内的干扰对方防守。
3.3良好的战术意识是前锋核心竞技能力的心脏
黄竹杭,杨雪芹“构建以战术意识为核心的足球竞技能力结构”中把战术意识归结为足球竞技能力的核心要素,认为战术意识在足球竞技能力中占据特殊地位。经典训练学理论把战术意识归结为竞技战术的构成要素,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的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战术意识包含了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等因素,可以说足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运动员心理、智力、技术与战水平的综合体现,它常常表现在高强度,快速度,激烈竞争对抗状态下的迅速选择战术和合理运用技术时的“瞬间判断”能力,然而在足球场上,运动员又会因为位置不同,类型不同而对战术意识的表现能力和阅读能力不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3.1前锋的战术信息选择
足球运动是沿着进攻与反进攻,限制与反限制的主线进行的,并在攻守转换中逐渐达到平衡,前锋运动员要在场上突破对手限制,取得进攻优势;同时限制对方进攻,瓦解对方的攻势就必须具有良好的战术信息选择的能力。所谓前锋战术信息选择是指前锋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当中,依据场上比赛形式的发展,运用既有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对身体周围空间的信息进行感知并做出信息判断的过程。
3.3.2前锋的战术行为决策
前锋的战术行为决策是在比赛过程中对收集来的众多战术信息经行瞬间的分析比较,快速选择一个人认为最佳的策略用于下一步战术行动的行为过程。前锋的行为决策过程必须是快速的,有预见性的,前锋队员必须洞察情况变化趋势,并预见下一步球的发展方向,准备好相应的策略,才能做到个人战术与球队战术相一致,才能做出运球过人,射门,传球等技术动作。
3.4稳定的情绪控制能力是前锋核心竞技能力的灵魂
情绪是一个球员心理能力,智力能力的综合反映,不仅与球员先天遗传有关,而且与后天训练、比赛、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从足球前锋队员的运动特点来说,稳定的情绪控制能力主要表现在抗应激的能力、心理耐受能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保持斗志的能力等方面。
应激表现在前锋球员对各种环境变化、身边人化瞬间的反应,而反应的结果是向有利一面发展还是向不利一面发展,则是前锋球员抗应激能力的评价标准。心理耐受能力则是对长时间应激的反应,例如,球迷的嘘声,裁判的失误,比赛的落后等都是对球员的心里耐受力的考验。保持斗志的能力则要求一个前锋在场上无论比赛是领先还是落后,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状况,都要保持良好的竞争精神,不到比赛结束哨响,绝不放弃比赛,因为前锋是一个球队的进攻灵魂,他的精神面貌会感染球场上所有人,包括队友,教练,球迷等,如果前锋首先放弃了比赛,放弃了进攻,那么场上其他队员就会受到消极影响,导致了教练、球迷、观众等链锁反应,比赛就真的彻底失去了意义。
4 结论
综合考虑以上对各因素的分析,站在前人的研究经验的肩膀上,深入了解足球运动中前锋的竞技因素,结合运动实践,笔者认为,足球前锋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阐述。
4.1体能是基础
结合以上分析以及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作为前锋核心竞技能力基础的专项体能应该有别与我们平时训练所说的泛义的体能,它应是符合足球前锋的个人的运动特点,满足其足球运动的需要,并能保证前锋运动员其他各方面能力良好施展运用的个人身体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因个人的先天遗传特性和运动特点不同而有所区别。其中,最主要的是身体素质中的速度,爆发力,灵敏性;其次,是身体机能的能量供应;身体形态方面身高表现出一定的聚集范围,但非绝对,主要表现在身体匀称。
4.2技战术是主体
核心技术能力主要在认为是在高对抗,快速度的实战状态下完成各种技术动作的能力,体现在得球并合理支配球方面以及无球状态下的攻守过程中的合理干预能力。
核心战术能力对前锋运动员个人来讲主要是战术意识,良好的战术意识在信息选择、战术决策方面有足球前锋的个人专项特点,表现在信息选择的准备合理,决策的即时到位。
4.3心智是保证
在足球运动中,笔者研究认为,前锋心理智能的表现主要是情绪的控制能力,它在多个方面体现了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智力能力,如抗应激的能力、心理耐受能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保持斗志的能力等。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杨一民.现代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李静.对足球技术概念的新界定及其理论探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6):56-57.
[4]黄竹杭,杨雪芹,徐湘.构建以战术意识为核心的足球竞技能力结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9):1269-1272.
[5]李静,刘继领.国内外足球专项体能训练理论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研究,2006,10(1):29-32.
[6]李宗浩.集体同场对抗类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群特征、核心竞技能力及其制胜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148-150.
[7]董昱,张廷安,杨刚.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防守战术意识思维决策活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274-276.
[8]杜邦胜.论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情绪控制[J].体育科技通报,2007,15(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