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身体育路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严格化,甚有部分人难以承受社会压力患上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少数人选择轻生。当前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或培养,不仅仅要求在理论上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看好强健体魄人格、抗压能力大、心理健康。而高校学生作为国家的接班人和继承者,在确保学生拥有健康体魄的前提下,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本文主要从高校体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体育教育;渗透;心理教育
“理想的体育,应该注重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永不言败、永不停息,养成坚忍不拔的品质;理想的体育,应该培养学生坦然面对竞争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科学训练,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以往体育课的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比如体育课上课前先进行热身运动或围着操场跑圈,锻炼强健的体魄,而学生的心理健康被更多的高校忽视,大部分学校未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以及应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改革,积极渗透心理教育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调控情感情绪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在运动中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2]高校体育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国内外文献表明,体育运动能够很好地减轻人们的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通过在体育运动中不同学生的反应和情绪变化,体育教师能够判断出他们的问题所在,经过教师的帮助学生的情绪能够得到很好的调控。
(二)有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高低在面临困境的状况下可以判定,但困境同时也在成就意志品质。捉摸不透的天气状况、动作难度的高低等外在因素决定体育锻炼的意志力,在克服外在环境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客服自身心理障碍。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者在身体体魄方面得到锻炼,意志品质方面也得到了提升。体育运动将身体的的锻炼与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积极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幼儿园开始到高校,体育采用的教学方式除去特殊情况基本都是室外,只要学生身体健康就必须参加体育运动。要想体育教学成效显著,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很重要。有些体育教师不负责任,一上体育课就先让学生跑圈,这样做根本达不到课标要求。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增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骤增,最好的状态就是学生和教师在情感和心理方面产生共鸣,这样体育教堂才能达到一举两得的局面,即教师的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需要,教师的任务不再单单是完成教学目标,更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还要注意因材施教,重点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若学生的性格比较急躁,这时教师应该组织他们进行五子棋、围棋、太极拳等活动,多多磨炼他们的耐心以及提高自控能力;若学生反应比较迟钝、遇事踌躇不前,教师应该组织这批学生进行乒乓球、羽毛球这些灵活性比较高的项目,提高他们的反应速度,克服他们犹豫不决的心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这些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能给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三)体育教师用自身人格魅力感染
学生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中的引路人,他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人格魅力决定课堂效果的好与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抗压能力超群。这样教师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理去引导学生,才能被学生尊重和信任。当学生评价一个教师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时候注重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不然就算教师教学成绩如何优秀,不被学生认可也无济于事。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时不刻的影响着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做法是明智的,被学生及教师所认可的。体育教师应该多多研究灵活的教学方式,将心理教育更好地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培育出优秀的身心健康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戴杰.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教学探索,2012(8):66-67.
[2]王启明等.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5.
摘 要 本文首先探讨了学科建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意义,结合体育院校学科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沈阳体育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内涵 发展路径
一、学科和学科建设
(一)学科的定义
什么叫学科?《辞海》解释为:“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学科的分支,也指教学科目,即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国外的一些著名辞书,如《牛津大字典》(第一卷)、《苏联大百科全书》等都对discipline进行多种注解,一般包括科学门类或某一研究领域、一定单位的教学内容、规范惩罚等含义。
(二)何谓学科建设
所谓学科建设,指的是高校为了更好地形成真理性知识而开支的各项工作(活动),包括学科团队建设,学科带头人选培、学科平台建设、学术研究、学术文化营造、学术成果评价、学术成果推介和转化,核心是学术研究。
二、沈阳体育学院学科建设的生命意义
(一)提高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是体育院校的根本任务。随着体育院校日益大众化,体育院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谁能在竞争中获胜,关键要看你培养学生的质量如何,而考研率、就业率、学生的综合能力等都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市场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和认可度。通过抓学科建设,可以进一步带动教学工作,对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材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二)增进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高级体育类专业人才。但是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又怎么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不能仅靠高待遇、靠感情,更重要的要靠工作环境,即所谓事业留人。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够促进学科带头人的迅速成长,有助于改善学术梯队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使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得到提高。
(三)推动优势学科发展,形成学科特色
学科建设是体育院校发展的根本性任务,是不断提高学院办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基础,它影响并决定着学院的办学水平和特色。学科建设就是要选择一些有特色、与地方或全国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学科,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科水平。同时,重点学科的建设又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同步发展。只要通过学科建设,不断努力,才能逐步形成在社会上有一定声誉和影响力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
三、沈阳体育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
沈阳体育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学科强校战略。通过凝练学科方向、培育创新团队和构建学科平台推动学科发展,全面提高学院的学科水平与实力;坚持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以体为本,培养专业技能突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体育人才,竞技体育突出冰雪、兼顾其他,勇攀世界体育高峰理念,实行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方向;全面落实“特色加精品”办学理念,努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构建富有特色的体育学科专业体系。
2003年以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类科技项目226项,其中国家及9项,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3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辽宁省科技厅项目3项,辽宁省社科项目66项,辽宁省教育厅科技项目76项,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3项。学院先后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冬奥会突出贡献奖”、“国家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杰出贡献奖”、“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参加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体育专业性院校,学院在55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科。沈阳体育学院,设有15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理学4个学科门类。体育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如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已相对成熟。1986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及全部4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体育学是辽宁省高水平重点学科。根据国务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科的划分,在12个学科门类中,沈阳体育学院涵盖3个学科门类,拥有6个一级学科、10个二级学科。
建校以来,培养了博士、硕士、本专科等3万多名各级各类专业人才,自主培养的大学生运动员共夺得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金牌55枚,残奥会金牌17枚,运动员学生获得三大赛金牌76枚,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沈阳体育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路径
(一)发展沈阳体育学院优势学科,完善学科梯队建设
学科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学科建设主要靠教师,特别是大师级的学者。一个学科,往往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在;学科带头人离开了,如果没有后备力量补充上来,这个学科也就会有跨掉的危险。要着重培养和引进那些在某一特色学科领域、产业发展领域中,能够掌握特色产业核心技术的中心人物、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他们都是业务精湛,善于把握学科前沿,能够带领学科队伍抢抓机遇占领学科建设的制高点。
(二)走创新之路,创建优势学术基地
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研究基地一般都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或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经费与政策扶持,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研究设施和研究资源。应扩大这些资源的使用面,提高利用率。建立围绕基地主要研究方向,多学科间的学术论坛,为研究者提供定期交流的平台,成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如:将以基地为依托、研究生为主体、硕士生导师为主导的学术论坛制度化、常规化。沈阳体育学院学术研究交流形式主要有:
1.每周一次学术论坛。按各个不同的方向,邀请不同的硕士生导师主持,由研究生参与。一般由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一个主题,或介绍最新的研究动态,或分享最新的研究心得或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会者应围绕研究生选定的主题,自由发言,谈心得体会。会末,论坛组织者公布下期选题,布置应准备事项。同时,可在全校范围内征集主持人,欢迎其它学科成员的参与。
2.不定期外聘专家的学术讲座。可规定全体研究生、硕士生导师、基地成员等人员参加,出席情况与研究生的成绩、硕士生导师年终福利、基地成员的去留挂钩。研究生出席率若达不到一定比例,其必修环节中“学术交流”一项为不合格。将要求其延期一年毕业。如:沈阳体育学院每半个月举办一次的学术咖啡馆,其主要目的是增进学生与专家们的交流。
3.重大学术决策前的研讨会。在申报高级别项目、各级重点学科前,可召开由基地主要成员参加的研讨会,传达文件精神,交流科研信息,有指导性的整合现有力量,优化组合方式,方能有的放矢的做好申报工作,提高成功率。
(三)走特色之路,发展科研项目
在体育学术界有的学者尖锐地指出,体育院校的科研成果难于上档次,也难于步入国家各种科研基金的行列,其原因是在科研上长期存在小农经济色彩的“科研单干制”。体育院校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首先是领导重视,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各级领导和学科带头人应发动有学术思想的教授、教师,经常进行学术上的“碰撞”,寻找学科新的增长点,构想新的攻关课题,花力气作好项目的设计和争取工作。
高水平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支撑。这些项目的取得依赖于学科带头人、研究队伍成员长期的经验积累。首要的问题是选准研究方向和学科带头人,集中力量进行攻关,争取有大的突破,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社会创造出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推进学科建设发展的步伐。
五、结语
21世纪,体育专业院校的学科建设担任着培养体育人才身心素质与健康的重任,肩负着民主振兴的宏伟大业,其战略基础地位不可动摇。沈阳体育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发展壮大,取得了明显效果。通过对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高层次课题引领等途径,总结出沈阳体育学院体育学院学科建设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常正霞.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关系浅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1.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辽宁省锦州市凌河社区健身路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辽宁省锦州市凌河社区民群众对社区体育活动的参与普及还不够高,在锻炼项目、场地器材、形式和时段上有着明显的特征性,为了吸引更多的社区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必须更多的建立社区配套体育锻炼场所,器材、项目。开放更多的大众体育场所,并加强锻炼时的体育专业指导人员。从而为有关部门了解和掌握社区群众的日常体育健身路径情况提供理论信息,为更好地开展社区群众体育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社区 健身路径 设置 使用
一、锦州市凌河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路径的开展现状
(一)锦州市凌河社区居民参加“健身路径”的时间
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在各年龄参加体育“健身路径”的时间情况调查统计来看,选择傍晚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为8人,占总人数的45%,选择清晨和不定时锻炼的人数分别有11人,占总人数的28%、27%。40至50岁之间的居民锻炼时间多数集中在清晨和傍晚,分别有20和18人(占50%、45%),其余5%的居民选择不定时锻炼。50岁以上的居民,大部分选择会在清晨参加体育锻炼,有23人,占总人数的51%,选择傍晚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为20人,占总人数44%,而选择不定时锻炼的居民为0可以看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是很有规律的。“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从锻炼效果上来看,早上、傍晚最佳;从锻炼习惯上来看,早上、傍晚大多数人容易接受;受工作时间限制;健身设施周围没有照明,不适合晚上锻炼”[1]。
(二)锦州市凌河社区居民参加“健身路径”锻炼人群的参与目的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健身中,有大部分群众是为了强身健体,其次部分居民是为了防止疾病。还有部分40至50岁及50岁以上的居民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社交目的;另外一部分是因为其他原因。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哪个年龄阶层,大多数人(尤其中老年人)参加健身路径锻炼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健身路径这个平台使自己的体质增强,免疫力提高从而达到不得病或少得病,并通过锻炼达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和社交沟通的目的,这也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认为人们参加体育运动包括参加健身路径锻炼活动就是为了达到锻炼身体,和谐生活环境的目的相符合”[2]。
(三)“健身路径”中最常使用及效果最佳的器械
根据调查数据,运动强度及危险性较小的器材(如:太空漫步机、骑马机、转盘等)深受孩子和老人的喜爱,使用人数使用率占据多数,显然这几种器材也是他们认为效果最好的器材,而相对于20-40岁的年轻人而言(尤其是男性),则是比较钟爱运动强度大,有挑战性的器材(特别是能锻炼臂力和蹬力的),可以锻炼身体机能的同时,还可以达到使身体塑形的效果。因此,在设置“健身路径”时,应该根据各小区的具体情况(如:资金、场地、居民、年龄段等),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健身路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器械的利用率,使在有限的空间内,体育健身器材能更好的服务于锻炼群众,并且使社区居民的锻炼目的得到满足。
二、锦州市凌河社区居民“健身路径”开展中所存在的主次问题分析
(一)居民认为“健身路径”设施存在的不足
“建设路径”设置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管理(占46%)、布局不合理(占32%)、缺乏安全性(占21%)。这是由于社区体育组织存在着经费缺乏、场地拥挤、缺乏统一管理等原因造成的。
(二)“健身路径”使用损坏原因
“健身路径”使用损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25%的居民认为是器械质量不高造成的,而30%的居民反映是锻炼者使用不当造成的。认为人为破坏的高达35%,另外9%的居民选择综合因素。因此,为了延长健身器械的使用寿命,除了提高器材自身的质量外,还应提高居民自觉保护器材的意识及加强日常维护,还需管理部门不定期的检查与维修。
(三)“健身路径”的指导还十分缺乏
分析调查发现:大多数居民希望有健身辅导员为自己健身服务,部分群众害怕增加经济负担;部分居民的科学健身意识还比较浅薄;还有一部分居民认为作用不大。还有就是居民体育消费观念薄弱,同时,全民健身的宣传不够深入。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锦州市凌河社区在开展“健身路径”中设置存在不足,器材损坏严重,老旧破损,存在安全性,并且人为破坏严重,政府管理部门缺乏重视,对日常维护工作不及时,是导致器材损坏的根本原因。
2.社区健身路径器材太过花哨,没有针对性,满足不了个别人群的健身需求,得不到使用,没有实际意义,即浪费了器材,经费,也占用了有限的场地。
3.社区对体育健身路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专业指导人员进行有效辅导,导致居民科学健身意识比较浅薄或使用器材不当造成损坏或发生不安全事件。
(二)建议
1.“健身路径”损坏的原因主要是使用不当和人为破坏造成的,应从管理部门做起,督促居民自觉提高保护器材意识。社区管理部门应重视日常维护工作,及时有效的维护社区健身器材。
2.建议有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同时根据社区居民年龄层次的不同,需求不同设置相应的“健身路径”,以提高机械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冯德学.陕南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5):79.
【关键词】宝鸡市 城市社区 全民健身路径
自2000年起,“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不断捐赠给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单杠、双杠、肋木、云梯、太空漫步机、太极推手、益智算盘等组合锻炼器材,统称为“全民健身路径”(可简称为“健身路径”或“路径”)。旨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自去年以来,宝鸡市共实施完成农民健身工程128个,社区健身路径工程25个,乡镇健身广场3个,健身器材全部按照要求配送安装到位。因此,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宝鸡市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的现状与对策就具有一定的意义。
研究对象
宝鸡市完全具有区(县)级行政区域为三个区、九个县,区级行政区划是城市型行政建制,而社区是城市型建制的主要构成要素。因此,从考察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的角度出发,本文只选取了宝鸡市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各个社区参加“路径”的人群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本论文提供参考。文献资料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络信息以及宝鸡市图书馆、宝鸡文理学院图书馆。
2.实地考察法。在宝鸡市体育局的帮助下,我们考察了宝鸡市城区的健身路径。对各个街道办事处所属社区健身路径配置器材进行了深入了解,实地考察了社区居民使用“路径”进行锻炼的情况。
3.问卷调查法。对金台区的西建康城社区、东风路社区,渭滨区的新建路社区、公园路社区,陈仓区的宝钛社区、卧龙寺社区的居民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100%,并对问卷的有效样本进行检验,有效问卷228份,有效率为95%。
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和客观量化分析。
结果与分析
1.宝鸡市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状况与分析
(1)“全民健身路径”分布情况分析。据调查,49%的“路径”安装在居民小区,这样方便小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进行体育锻炼。43%集中在社区广场和公园,广场和公园的空地相对比社区地方大,加之绿化面积相对较多,所以安装的“路径”也就较多。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老的社区当中,“路径”之间的空间距离狭小,不仅锻炼时受到影响,而且在安装位置上受到局限,东边两三件,西边两三件,使得“路径”使用率降低,达不到锻炼效果。
(2)安装点地面设施现状。据调查,宝鸡市城市社区健身路径有一半以上是安装在水泥地面上的,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安装在塑胶地上的约占7%,安装在泥沙地上的约占22%,安装在砖地上的约占16%。在对有关部门进行访谈中得知,无法找到合适的草地,也没有更多的钱去铺设塑胶,又想让更多的人得到锻炼是健身路径安装在水泥地上的主要原因。
2.“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状况与分析
(1)锻炼者性别、年龄分析。经调查分析,回收的样本中参与“路径”锻炼的女性为106人,占总数的44%;男性为134人,占总数56%。男性参与锻炼人数比女性高出12个百分点,说明男性比女性参与“路径”的人数多。
从年龄结构分析,最小的年龄13岁,最大的年龄81岁,考虑到不同年龄使用“路径”的情况,以便日后安装具有针对性,因此本文把锻炼者的年龄分为13-18岁,19-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56-65岁,65岁以上。经调查,各个年龄段锻炼的人群分别为8人,17人,29人,34人,45人,65人,42人。(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参与锻炼的人群主要集中在46-55岁、56-65岁、65岁以上这三个年龄段,占到总样本的63.4%,这充分说明宝鸡市参与“路径”锻炼的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56岁以上的人群大都退休在家,空闲时间较多,又有参与锻炼的意识,不仅在锻炼中得到快乐,还能结交一些朋友,因此参与的人数较多。
(2)锻炼者职业结构分布。从回收的调查问卷显示,参与“路径”的人职业分布很广,为了便于统计,本文把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大致分为离退休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党政军联人员、企业职工、农民工五大职业群体。(如表2)
(3)锻炼者体育意识分析。体育意识强的人,不仅有自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对体育的认识、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积极提高自身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因此,分析锻炼者的体育意识,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体育意识强弱与“路径”的关系。在体育锻炼重要性调查中,有155人认为体育很重要,有46人认为重要,有32人认为较重要,有7人认为一般,没有人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其所占样本的百分比分别为:64.6%,19.2%,13.3%,2.9%,0%。
体育锻炼目的是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是促进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根本原因。根据样本统计(见表3)选择强身健体的有116人,休闲娱乐的有48人,结识朋友39人,治疗疾病28人,其他9人。由此看来,宝鸡市城市社区居民参与“路径”的目的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从表3可以看出,接近样本一半的人都选择了强身健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特别是中老年人用于休闲体育的时间也在增多。
3.宝鸡市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存在的问题分析
调查中发现,在社区中很难找到专门负责管理“路径”的工作人员。由此看出在这一环节上出现了很大的漏洞。其原因在于,第一,基层管理不够重视。社区缺乏资金聘请专门负责的人去对器材进行检查、维护,以致于一些器材在损坏之后长时间处于瘫痪状态,“路径”成了样子。社区居民和“路径”上级的管理人员信息不能及时的沟通,缺少协调,导致效用下降。第二,缺乏体育指导。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注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都很难满足社区体育工作的需要。第三,缺少建设、维护资金。社区的器材损坏之后,无人修理和拆除,给锻炼者带来了安全隐患,同时降低了区民对路径的兴趣。第四,布局不够完善。由于很难找出一块大面积的空地安装路径,大部分的社区健身器材安装过于密集,没有适当的间距,无法得到器材之间的有效衔接,不能很好地达到锻炼效果。第五,锻炼方法了解不够。在走访中得知,利用路径器材锻炼的年轻人多以力量练习为主,而中老年人则集中在揉推器和漫步机上。合理的练习方法和手段是目前锻炼者最迫切需要的,一次合理有效的练习要用到不同类型和不同方向动作的交叉组合。由此,多种动作练习方法是路径练习者应具备的能力。
宝鸡市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的发展对策
1.加强社区体育管理,做好“健身路径”长期规划工作
目前宝鸡城市社区体育管理的法规、条例还不够全面,体制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社区体育工作的扶持,把“路径”的长期规划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科学制定“路径”有效的使用和管理体系,分析优势和劣势,明确“路径”所要达到的目标。建立领导机制,扩大街道社区的管理权限,把社区体育工作纳入到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中。完善本辖区内的体育组织机构,使体育组织管理形成网络化。
2.加强“全民健身路径”的宣传力度
完善社区“路径”信息宣传服务,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借助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运用各种宣传形式,不断强化体育活动是自我健康的有效投资,开设关于“路径”的锻炼方法的专栏,使社区居民提高自我锻炼的意识,增进居民间的沟通和交流。各社区之间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正确引导居民参与“路径”锻炼,把定期开展宣传活动和健身紧密地结合起来,开展“路径”器材展示、体质健康测试、健身健美咨询、体育表演、“路径”比赛等形式的活动,形成健身促宣传、宣传促健身的大好局面,让广大居民参与到“路径”锻炼中,进一步推动“路径”锻炼。
3.做好器材维护、更新和淘汰工作
器材的修理和维护是“路径”使用的保障,能够延长使用器材的时间。安装到社区的器材应有专人负责,定期巡视,确保器材使用的安全。设立“路径”维护资金,专款专用。对已经无法修复的器材,及时拆除,尽量简化器材拆除的申报过程。2003年国家了《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它对室外器材使用寿命作出了严格的要求,其中最长的时间为6年,因此,器材的更新工作就显得相当的重要,更新的器材应征求辖区内多数居民的意见,根据使用频数、喜爱的程度等相关的因素确定器材的清单,上报购买。在更新器材的同时也可以对布局上进行调整,合理规划器材在社区内的位置。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政策本身对现阶段我国体育生活化发展具有一定强制性、指导性作用,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发展社区体育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目前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因此加强执法机制与监督机制,加强体育生活方式的法律约束,建设体育生活化的法律局面势在必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至今,国民体质普遍增强,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很好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公共体育设施的匮乏、社会指导员的数量、体育健身内容的科学性、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与投入,距离广大人民的体育需要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宝鸡市及各行政区、社区作为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平台,要加强对“路径”的管理制度建设,以法规的形式进行制约,使得全民建设工程发展正规化、有序化,更加深入人心。参考文献:
[1]谢恩杰,王小娟.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与发展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8,(05):9-13.
[2]李相如,范青慧.我国健身路径工程特征与未来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2005,(04):96-105.
[3]吕青,李相如等.北京市健身路径发展和使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06):26-28.
[4]王诚民.黑龙江省“全民健身路径”使用现状的调查[J].高师理科学刊,2006,(03):83-86.
[5]李红,薛海红等.西安市全民健身路径的组织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3):321-322+325.
校外体育资源校内体育合理利用学校体育是较全面锻炼学生身体的校内体育活动,而校外体育活动则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和特长的教育活动,两者都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势。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可以学到学校体育课中难以学到的新的运动技能和项目。
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入校率,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校内体育设施与资源呈现出相对匮乏的现象,因此将校外体育资源有价值的部分合理的引入到校内,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校外体育的更加丰富多彩的项目内容。当前很热门的校外体育内容有轮滑、街舞、跆拳道等,这些现在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出现,这些也让学生们着迷,因此如何利用这样好的运动项目,引导学生们认真学习,合理发挥这些校外教育资源的优势,十分必要。
一、校外体育与校内体育的关系
2006年,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国家出台的工作机制,很大程度上为校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也让人们更加关注校外教育的资源利用情况。我们从校外教育的资源利用出发,从中吸取能够为校园体育教育服务的内容,更好地为学生们服务,增强学生的体育理念。”
教育专家认为,校外教育更能全面体现学习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的要求,更注重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校外体育资源引入校园,更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要求。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校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品质的培养;第二,校外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第三,校外教育选择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为广大少年儿童兴趣发展、充实闲暇生活提供了平等的机会。我们在认真研究校外教育的同时感受到,校外体育教育资源的广泛性和接收性已经被学生们所接收,校外教育可以不受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限制,可以通过选学课程来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对自己的喜好来学习和锻炼一些项目,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增进身心健康。
二、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外体育资源
目前,校外体育资源是指未被教学计划规划到课程中的体育项目,我们可以通过校园体育设施的配备和场地的合理使用来为校外体育资源提供足够的空间。校外体育资源分布在各种社区内或市郊的空地上,其地理位置大多比较开阔。体育教学要提供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和锻炼的环境让学生学习的构成中能够感受到心情的放松和健身效果更为重要。国家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已经广泛地开展起来,各个城市都在努力建设各种场馆和健身设施,新兴的健身体育设施更加的前卫和科学化,人性化。因此,把校外体育资源与校园体育科学的整合是教学的最佳优化。
三、合理引入校外体育资源
1.学校要积极探索将健身路径引入课堂
我们探究的健身路径是有健身与娱乐共同的功能,现在的社区以及街道小区内的已经安装了很多的健身器材和活动场所,这些地方配备的设备功能也是非常完善的,使用率也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大家使用的时间里,学校学生们也是正在上课的时间,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把健身路径引入到校园的课堂中来。而这一时段正好是学生上体育课的时间。因此,学校要积极探索将健身路径引入课堂。
通过教学实验对比,我们发现,不同的教学健身路径对身体的锻炼部位和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我们要提前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同时精心的设计教学内容和课时计划,这样我们才能根据不同的器材和场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们学习和锻炼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实践得知健身路径引入课堂充分体现了健身与娱乐的特点,能够从客观上主动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对体育兴趣的亲密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
2.积极引入适合校园的校外体育项目
当前的很多学生都具有冒险性和好奇心,这是学生可改变的事实,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冒险精神来选择一下适合在校园内开展的无危险的项目,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参加和设计项目中来,让学生更加喜欢自己设立的题目项目。攀岩是非常受学生喜欢的,在校园内部进行攀岩教学也是非常有开拓性的,场地的设计和高度的选择,保护设施的安全都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设计不同的难度,这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安全的保障。同时针对跆拳道和武术实战防身项目也不是经常出现在校园里,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形,教师要进行改制的跆拳道和防身技术演练,减低难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接收能力。同时可以聘请优秀的专业人士进入校园对学生进行辅导,充分共享校外体育师资力量在校园内的展示,可以弥补课内体育课不能开设的不足。
3.校外体育设施的合理使用
关 键 词:学校体育;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5)02-0063-09
当今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下降与锻炼不足有直接关系,而锻炼不足除了与学校场地、器材、管理制度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以外,还受到个体对健身的价值认知、健身愿望及健身坚持性等因素的影响[1]。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表现(频率、时间等)、环境条件(场地、设备等)和个人因素(认知、态度和自我效能等)三者间互为因果,而主观的自我效能感对行为的影响很大[2];Becker的健康信念模型亦强调个体的态度和信念对锻炼行为的影响很大[3];Ajzen的计划行动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意向是行为发生的决定性力量[4]。故通过加强体质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锻炼促进健康的信念,提高其锻炼意愿和完成锻炼任务的自我效能感是增加青少年锻炼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青少年终身健康习惯能否养成,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体育健康教育的整体促进作用才能实现[5]。若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地对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则能充分发挥其思想教育及行为干预的合力作用,构成一个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整体化行为干预教育方式[6]。
张绪梅[7]在《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改革的设想》中提出:三位一体的体育健康教育应把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置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去纵横联系、协调统一。肖焕禹[8]认为: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中,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应承担更多的的责任,逐步形成学校体育为主体,家庭、社会体育为辅的长效机制。毛振明[9]认为:学校体育要摆脱过去那种狭隘的教育观,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性教育融为一体,实施一种与社会进度和需要紧密连接的学校教育。朱林[10]对一体化长效机制做过理论探索,并提出了3个理论机制――导向长效机制、激励长效机制及评价长效机制。
由于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长效机制的复杂性,至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全面实用的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及评价模式。本研究以川渝地区中、小学阳光体育开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为背景,综合国内外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现状,提出了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长效机制模型,通过实际调查获得真实可靠数据对所建模型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验证,以期为未来青少年运动健身促进方案设计的科学性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四川省南充市及重庆市中、小学为调查对象,根据两市教育局提供的中小学学校特征,按学校与市中心距离排序后,随机抽取了11所中小学(南充5所,重庆6所)。采用一一对应式的发放原则确定各个分量表的顺序性:学生――学生家长――(学生家庭所在的)社区的对应关系建立数据库。以重庆市的样本数据作为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长效机制模型构建之用,而使用四川省南充市的样本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
1.2 问卷设计
1)在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促进的理论框架假设下编制问卷。采用项目分析方法,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条目,并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最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促进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研究”问卷――含4个分量表,即行为变化表、学校表、家庭表及社区表。
2)本研究还借用现有量表――“青少年体育锻炼知觉利益”量表,该量表由上海体育学院研制,并已获得了部分应用[11]。
3)根据研究目的、相关文献数据与研究结构综合考虑,尽可能使条目表达措辞准确、清楚,表述语气全部采用陈述句(不使用否定句);鉴于调查内容的特殊性,避免使用特别敏感的字眼;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形式,条目的回答和计分方式,从“非常符合”到“很不符合”依次计为5、4、3、2、1分。
4)条目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国外学者Devellis的两点意见[12-13]:一是编制或发展一个正式量表,其预试题项数最好是将来所需正式题项数的3~4倍;二是在某些特定内容范围中,预试量表的题项数约为正式量表题项数的1.5倍。
5)预试问卷编拟完后,再进行预测试,预试对象的性质基本与将来正式问卷要抽取的对象性质相同。本研究对象以川渝地区中小学学生、学生家长及学生生活的社区。预试对象人数以问卷中题项最多的“分量表”题项的3~5倍为准。
1.3 问卷的效度及信度检验
终量表形成前,对各量表相关条目进行预测验,删除部分青少年不易理解的条目,同时保留某些统计结果不理想,但对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有重要意义的条目。量表修订过程中主要采用项目分析、探索性与验证性相结合的因素分析法。最终量表条目为:青少年阳光体育锻炼行为变化表10条、体育健康教育学校表57条、家庭表26条及社区表24条。再经9位相关学科专家对问卷每道题进行打分,每个分量表均值基本接近4.0,且5个分量表克朗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51、0.816、0.883、0.911、0.871,说明专家评定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1.4 正式调查
在回收的问卷中,对超过4题未回答的问卷做废弃处理。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南充市1 376份,重庆市941份。使用SPSS17.0及Amos17.0进行数据分析及相关建模,全部变量的显著水平确定为P=0.05。
2 研究结果
2.1 因子分析
在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前,分别对5个分量表进行球形检验(青少年锻炼行为改变量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量表、家庭体育健康教育量表、社区体育健康教育量表和心理效能感知量表),KMO(Kaisex-Meyer-Olkin)值依次为0.850、0.815、0.856、0.871、0.843,Bartlett检验卡方x2依次为6 839.39、1 135.45、1 834.11、1 123.45、3 111.12,对应概率P均小于0.05。球形假设被拒绝,说明5个量表中的各自全部条目相互之间并非独立,即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具有共同的因素存在,从而肯定了模型构建5个分量表是适合做因素分析的。
以特征值l为抽取标准,结果表明:
1)“青少年行为改变量表”共抽取3个共性因子,累积贡献率达 63.16%。其中第1共性因子含4个条目,即a1“我能保证每天锻炼一个小时”、a2“对早操和课间的态度很认真”、a3“每次课外锻炼都有极高的兴奋度”、a4“我对体育课的知识讲解很感兴趣”,贡献率最高(40.20%),命名为健身“参与行为”因子;第2共性因子含3个条目,即a5“我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是为了提高运动能力”、a6“我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是体育锻炼使我心情愉悦”、a7“通过体育锻炼提高了身体能力使我在学习中精力充沛”,贡献率为12.75%,命名为健身“价值取向”因子;第3共性因子含3个条目,即a8“如果有一天没有锻炼我会觉得身体不舒服”、a9“我(平时)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自主地进行体育练习”、a10“我经常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体育活动或比赛”,贡献率为10.21%,命名为健身“兴趣态度”因子。
2)“学校阳光体育健康教育量表”共提出7个共性因子,累识贡献率达57.97%(尚可接受)。其中第1共性因子含5个条目,即c1“班主任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两操活动”、c2“学校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外体育活动”、c3“学校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做了具体的硬性要求”、c4“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学校有相应的举措”、c5“学校经常与家长沟通学生确保回家有时间健身”,命名为学校“运动督导”因子;第2共性因子含5个条目,即c9“学校注重通过宣传栏向学生宣传体育健康教育知识”、c10“体育课帮助学生掌握了体育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c11“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会传授体育理论知识”、c12“学校有体育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考试”、c13“学校重视向学生讲授预防体育伤害事故知识”,命名为学校“健康教育”因子;第3共性因子含6个条目,即c16“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c17“体育课的内容安排完全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c18“体育课上学生的情绪高昂”、c19“体育课上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很多”、c20“体育课上师生互动频繁”、c21“体育课帮助学生养成了积极的健身习惯”,命名为学校“体育教学”因子;第4共性因子含4个条目,即c27“学校注重通过奖励长效机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c28“学校奖励长效机制对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活动有很大帮助”、c29“学校各种优秀奖励与体育成绩的关系很大”、c30“学校对体育教师指导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具体规定”,命名为学校“体育政策”因子;第5个共性因子含4个条目,即c33“学校领导常组织专人对课外体育活动进行定期巡查”、c34“学校对上级教委下发的体育文件有具体的落实机构”、c36班主任常参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c37“学校有专人负责学生的体质健康管理”,命名为学校“组织管理”因子;第6共性因子含5个条目,即c40“学校的场地器材能满足体育活动开展的需要”、c41“学校经济水平能给体育器材设施提供有力保障”、c42“学校周围社区能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c43“校领导重视对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的改善”、c44“校内对体育赛事有经费支持、从不克扣”,命名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设施资金”因子;第7共性因子含4个条目,即c46“学校的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能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工作”、c47“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能满足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c49“班主任有丰富健身经验并经常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c51“学校管理人员(包括校医)有丰富的健身知识与经验”,命名为学校“人才队伍”因子。
3)“家庭体育健康教育量表”共提取3个共性因子,累积贡献率达50.36%。其中第1共性因子含8个条目,贡献率33.99%,即d7“您有锻炼的习惯”、d8“您经常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d9“家里有很多有关体育的杂志和书籍”、d10“您能够保证孩子每天锻炼一小时”、d12“您有能力指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d13“您帮助孩子制定健身计划”、d14“您经常带孩子郊游”、d15“您经常带孩子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命名为“家长榜样”因子;第2共性因子含5个条目,贡献率达10.59%,即d16“家庭支持孩子到收费运动场馆锻炼”、d17“孩子需要的体育设施能得到满足”、d18“家庭支持孩子购买体育用品”、d19“家庭支持孩子到现场看比赛”、d20“家庭经济情况能够给孩子提供各种健身娱乐保证”,命名为“家庭经济”因子;第3共性因子含5个条目,贡献率为5.77%,即d1“参加体育活动能够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d2“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很有必要”、d4“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能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d5“通过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孩子的竞争力”、d6“通过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命名为“家长认识”因子。
4)“社区体育健康教育量表”共提取3个共性因子,其累积贡献率达71.37%。其中第1共性因子含5个条目,贡献率达54.17%,即g12“社区有健全的体育管理体制”、g13“社区体育锻炼常有专人指导”、g14“社区有专门分管体育工作的干部”、g17“社区有专门的体育领导机构”、g20“社区有专门的文体站或体育指导中心”,命名为社区“组织管理”因子;第2共性因子含7个条目,贡献率达11.76%,即g7“社区有健身活动点”、g10“社区附近的运动场给孩子体育锻炼带来了方便”、g11“社区的设备能满足健身需求”、g15“社区能为体育健身提供经济保证”、g18“社区经费不会被克扣”、g19“社区经常免费提供有用的体育资源”、g21“社区有专门的经费投入”,命名为社区“场地资金”因子;第3共性因子含4个条目,贡献率达5.44%,即g4“社区体育活动能培养青少年科学健身文明的生活方式”、g5“贵社区通过宣传栏方式宣传体育健康知识”、g6“社区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或比赛”、g16“社区支持花钱邀请专家来社区开展体育健康教育讲座”,命名为社区“宣传教育”因子。
5)“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知觉利益(效益)量表”由30个条目组成,由于该量表维度已经确立,即分别为人际感知、困境应对、身体价值、主观体念及情绪活力5个维度,故本研究不需要再进行因子分析。基于该量表在我国西部地区首次使用,故研究只对其在西部地区的使用信度进行了验证。经检验,该量表各维度之间及各维度和总量表之间存在明显的高相关,说明该量表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2 测量模型验证
采用ML(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最大似然法对5个测量模型原始数据矩阵进行验证性分析,其检验依据为拟合指数。一般地,χ2/df值(理论期望值为1,即接近于1,说明协方差矩阵的相似程度越大,模型拟合越好),基本达到了统计学上的参考要求。此外,NNFI(非规范吻合指数)、CFI(比较吻合指数)、GFI(拟合优度指数)、RMSEA(近似误差的均方根)等指标也常用来评价模型的似合程度。一般地,NNFI、CFI、IFI、GFI的值通常在0~1之间,采用大于0.9来进行判断,越接近于1越好,RMSEA的值最好在0.08以下,越接近于0表示模型拟合度越好。
1)青少年锻炼行为改变测量模型分析。
图1显示:
(1)行为变化测量模型结构清晰,每道题目对因子均有显著的贡献,各维度间显著相关,说明行为变化量表具有较高的构想效度。图中显示的检验值中,P=0.135>0.05,χ2/df=1.79,说明协方差矩阵的相似程度尚可,达到了统计学上的参考要求。模型图1中NNFI、CFI、GFI、RMSEA等指标数值依次为0.912、0.905、0.885、0.916、0.059,均达到可接受的标准,可以认为行为改变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
(2)从行为改变三维结构看,“运动参与”与“兴趣态度”的相关关系最强(r=0.71),其次是“价值取向”与“兴趣态度”(r=0.66),而“运动参与”与“价值取向”间相关程度稍弱(r=0.57)。
图1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改变测量模型
2)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测量模型验证。
图2显示:
(1)测量模型中,P=0.147,χ2/df=1.64,基本达到统计学上的参考要求。NNFI、CFI、GFI、IFI、RMSEA等参数值依次为0.935、0.917、0.908、0.915、0.071,均达到可接受的标准,表明模型与调研获得数据拟合良好,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
(2)测量模型中,由因子提取的贡献率可判断7个共性因子的重要性,由大到小分别为“健身干预”、“健康教育”、“体育课堂”、“体育政策”、“组织管理”、“设施资金”及“人才队伍”。
(3)测量模型中,7个共性因子彼此间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均在0.65以上);其中“运动督导”与“健康教育”、“体育课堂”、“体育政策”及“人才队伍”间相关系数分别达0.81、0.85、0.88、0.91、0.85;另一方面,“健康教育”与“体育课堂”、“体育政策”、“管理组织”之间也存在非常高相关系数(0.83、0.82、0.83)。
图2 学校体育健育教育测量模型
3)知觉利益测量模型验证。
图3显示:(1)测量模型检验结果,P=0.087>0.05,χ2/df=1.81,达到统计学上的参考要求;而NNFI、CFI、IFI、GFI、RMSEA值依次为0.901、0.900、0.892、0.912、0.068,均达到可接受的标准,表明知觉利益测量假设模型与调研数据拟合良好,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2)5个维度中,其构成指标重要性按因子分析的贡献率从重到轻排序是“主观体念”、“情绪活力”、“身体价值”、“人际感知”及“困难应对”。(3)5维度间,“困境应对”与“身体价值”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强(r=0.83),其次是“主观体念”与“情绪活力”(r=0.81);另外“人际感知”与“情绪活力”(r=0.78)、“身体价值”与“情绪活力”(r=0.77)、“身体价值与“主观体念”(r=0.75)、“困难应对”与“主观体念”(r=0.74)也有很高的相关关系。
图3 知觉利益测量模型
4)家庭教育测量模型验证。
图4显示:(1)检验结果表明:P=0.187,χ2/df=1.245,达到统计学上的参考要求;此外,NNFI、CFI、IFI、GFI、RMSEA依次为0.956、0.911、0.921、0.923、0.073,均达到可接受的标准,表明模型与调研获得数据拟合良好,家庭体育健康教育分量表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2)该测量模型的三维结构中,“家长榜样”作用最为显著(贡献率最高),其次是“家庭经济”,第三是“家长认识”;从3个维度的彼此关系看,“家长榜样”作用与“家庭经济”支持(r=0.80)、“家长榜样”作用与“家长认识”水平(r=0.62)、“家庭经济”投入与“家长认识”(r=0.65)。
图4 家庭体育健康教育测量模型
5)社区体育健康教育测量模型验证。
图5显示:(1)检验结果表明:P=0.457,χ2/df=1.02,达到统计学上的参考要求。而NNFI、CFI、IFI、GFI、RMSEA依次为0.977、0.926、0.915、0.909、0.081,均达到可接受的标准,表明社区体育健康教育分量表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
图5 社区体育教育测量模型
(2)由图5的测量模型中可见,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最为重要,其次是社区“场地资金”,社区“宣传教育”的作用位列第3;三维度相互关系看,“组织管理”与“宣传教育”(r=0.78)相关关系最高,其次是“组织管理”与“场地资金”(r=0.68),“宣传教育”与“场地资金”相关程度相对要弱些(r=0.56)。
2.3 阳光体育长效机制总体结构模型构建与验证
图6显示,以重庆地区的样本数据进行构建,所得模型采用ML最大似然法,对原始数据矩阵进行验证性分析,χ2/df=1.36,P=0.336>0.05,达到统计学上的参考要求。NNFI、CFI、IFI、GFI、RMSEA的值依次为0.951、0.909、0.922、0.914、0.085,均达到了可接受的标准,表明一体化长效机制总体模型构建合理。
图6 阳光体育长效机制总体结构模型及检验
2.4 阳光体育长效机制总体结构模型再验证
为了探讨模型的可行性,本研究使用四川南充市的调查样本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采用同样的方法(ML)。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的卡方χ2=178.35,P>0.05,这一结果提示假设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原始数据矩阵。其它拟合指标的分析表明,χ2/df=1.205,满足Carmines提出的近似2的标准;此外,NNFI、CFI、IFI、GFI、RMSEA的值依次为0.928、0.913、0.924、0.908、0.077,均达到可接受的标准。总之,模型的拟合优度较为满意,显示假设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本次调查中的观测数据,而且本研究前面提到的假设得到了较好地支持。
3 讨论
3.1 整体模型的结构特点
1)“学校、家庭、社区”间的相互关系中(见图6),“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与“家庭体育健康教育”相关程度最强(r=0.78),其次是“家庭体育健康教育”与“社区体育健康教育”(r=0.71),“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与“社区体育健康教育”相关程度排第3(r=0.65)。
2)从“学校、家庭、社区”体育健康教育干预与所产生的结果间关系看:第1路径特征:“学校、家庭、社区”的体育健康教育干预对青少年行为改变的直接效果是:“行为变化”=0.23ד社区体育健康教育干预”+0.38ד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干预”+0.29ד家庭体育健康干预”。显然,因果关系等式中的标准化系数大小可以看出学校、家庭及社区在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改变中的作用与地位,即学校是主要的,其次是家庭,最后是社区。第2路径因果特征是:若把“学校、家庭、社区”体育健康教育干预作为青少年行为变化的间接原因,那么,其作用路径分两步,第1步:通过“学校、家庭、社区”干预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变化,使之在“知觉利益”方面发生变化,即“知觉利益”=0.38×社区体育健康教育干预+0.64×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干预+0.55×家庭体育健康干预。显然,该回归方程中的路径系数明显高于模型A中直接作用路径系数,对“知觉利益”贡献大小排序依旧是学校、家庭、社区。第2步,“行为变化”=0.63ד知觉利益”。综合第1、第2步回归路径,显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者共同干预效果先是通过引起青少年的心理改变(知觉利益的变化),而心理改变才是引起其行为变化的主要原因。
3.2 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组成结构
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对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直接影响最为重要(标准化路径系数最大),它由7个方面构成,其中对青少年采取“运动督导”应放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首位,它对学校健康教育的路径系数最大λ=0.81。从构成“运动督导”维度指标看,班主任对青少年体育健身的监督工作、学校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保证、学校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具体安排、学校对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的具体规定及学校与家长间密切配合是“运动督导”取得长效的关键。
“健康教育”宣传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作用贡献排第2位,它对学校健康教育的贡献路径系数为λ=0.77;从其维度组成看,加强对学生健身方法及健康知识的传授、强调体育课的理论知识作用、注重体育健康知识的宣传、重视《体育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考试及突出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
“体育课堂教学”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列第3位,它对学校健康教育的贡献路径系数为λ=0.72;其维度组成显示:体育课的内容安排、体育课的吸引力与调动力、体育课教学及组织、体育课的自主学习机会、体育课师生间的互动及体育课的健身效果等是体育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川渝地区中小学体育健康教育缺少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在授课过程中,对健身理论知识讲解时间分配不足,许多教师对健康认识存有误区,学校教育长期追求升学率,而将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既无授课时间保证,又缺适宜教材体系,这大大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体育政策”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列第4位,它对学校健康教育的贡献路径系数为λ=0.70;从构成“体育政策”维度的指标看,学校应考虑奖励机制的促进性、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强制性、学生体育成绩与评奖、评优、升学之间的关联性、奖罚制度对体育教师的激励作用。好的“体育政策”能大大激励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学校应着眼于体育政策的制订及执行策略,以保障学校体育政策目标的实现、检验和完善学校体育政策质量、判断“移植学校体育政策”的可行性。
“管理组织”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作用列第5位,它对学校健康教育的贡献路径系数为λ=0.68;从“管理组织”的维度看,学校应重点抓学生的体质健康管理、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相关体育政策的执行管理及课外体育活动坚持性与常态化管理。特别是在,体育健康“组织管理”中,要注重人的动态性、管理组织的动态性、物质资源的动态性(场地、设施、经费,管理者要根据现实条件予以添置)及信息的动态性。
“设施资金”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贡献列第6位,它对学校健康教育的贡献路径系数为λ=0.67;从构成该维度的指标看,学校领导应充分考虑体育赛事的经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布局与配置,以确保学生需求。
“人才队伍”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贡献列第7位,它对学校健康教育的贡献路径系数为λ=0.61;从“人才队伍”建设的角度看,学校应加强管理人员、队医及班主任等健身知识与经验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体育教学人员、教辅人员数量及质量等。
3.3 家庭体育健康教育的组成结构
“家长榜样”在家庭体育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位列第1,它对家庭健康教育的贡献路径系数为λ=0.79。从构成“家长榜样”维度指标看,家长应身体力行,亲身参与孩子健身、为孩子购买体育杂志及书籍、帮助孩子制定健身计划、视需要带孩子郊游、为每天“1小时锻炼”提供监督作用、具备指导孩子锻炼的能力等。从孩子的成长过程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健身态度、锻炼行为方面首先应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并且用自己的健康知识,和对健康的理解教育和引导孩子,使之从小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家庭经济”在家庭体育健康教育中作用列第2位,它对家庭健康教育的贡献路径系数为λ=0.74,它集中体现在家长对孩子所需的体育设备的满足度、对孩子体育赛事观赏的态度、对收费运动场馆锻炼的支持及对各类体育用品的需求等方面。“家庭经济”是家庭体育健康教育重要基础,家庭敢于在健康行为上投入一定的经济支持将大大激化孩子们的锻炼热情。比如家里有健身器械、器材,孩子们的健身锻炼就可近在眼前,花钱搞健身培训更是高层次家庭在知识经济时代其生活质量提升的标志。
“家长认识”在家庭体育健康教育中贡献列第3位,它对家庭健康教育的贡献路径系数为λ=0.61。从维度构成看,家长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能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竞争力、吃苦耐劳精神,从而在思想深刻领会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并将孩子的日常体育锻炼落到实处,真正给孩子减轻学习压力。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它贯穿于人的一生,是孩子们接受教育最早,内容最广泛的场所[14]。假若家长健康观念淡薄,认为只要孩子吃好、睡好,身体就好,死守“健康就是没病”的理念,那么,处于这样家庭环境中的孩子,那势必造成体育锻炼观念淡薄,“健康第一”的理念难以形成。
3.4 社区体育健康教育的组成结构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在社区体育健康教育中作用列第1位,它对社区体育健康教育的贡献路径系数为λ=0.75。它集中体现在5个方面,即社区应有专门的文体站或体育指导中心、社区应有健全的体育管理体制、社区应有专门分管体育工作的干部、社区有专门的体育领导机构及社区体育锻炼应有专人指导。就社区健身娱乐服务看,社区场地设施是硬件,指导服务是软件;因此,社区在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软件建设。
构成“社区体育健身教育”的另两个维度分别为“场地资金”与“宣传教育”,它们对社区体育健康教育的贡献路径系数分别为λ=0.68与0.61。从“场地资金”维度看,社区应广泛吸纳社会基金加大社区健身场地建设,因为它是构成社区体育健身娱乐服务最重要的要素。研究表明,优秀的健康的社区,其场地、器材建设领先,活动开展经费到位,与周边单位或企业资源实现共享。另外,社区“宣传教育”工作到位,它能将教育服务、知识服务、宣传服务集于一体[15-16]。
3.5 “知觉利益”的组成结构
“主观体念”对青少年总体“知觉利益”贡献最大,它对应的路径系数λ=0.81。从维度特点看,“主观体念”强调青少年接受健康教育思想后,通过锻炼获取心理上的平静沉稳、压力的减轻、生活的充实感、愉悦感。“情绪活力”对青少年总体“知觉利益”贡献排第2位,它对应的路径系数λ=0.78。从该维度结构特点看,“情绪活力”主要指青少年体育锻炼后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上改变,如体质、体能、体形、运动能力及身体关注度等。“身体价值” 对青少年总体“知觉利益”贡献排第3位,它对应的路径系数λ=0.73。维度特点显示:“身体价值”意旨青少年通过接受健康教育后,感觉体育锻炼能增强自信心、充满激情、恢复活力、快乐幸福、振奋精神及提高学习热情。“人际感知”对青少年总体“知觉利益”贡献列第4位,它对应的路径系数λ=0.68。它意指体育锻炼深化友谊、广交朋友、接近学友、人际互动及交流能力等方面获益。“困难应对”对青少年总体“知觉利益”贡献最小,它对应的路径系数λ=0.65。该维度强调体育锻炼对解决问题、解决难题、增强遇挫能力及淡化烦恼等获益。
从“知觉利益”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直接效果看,“学校、家庭、社区”的体育健康教育要取得长效,关键在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理念及方法能够在青少年的内心深处产生知觉效益,即受教育者在人际感知、困境应对、身体价值、主观体验、情绪活力等方面有长足的认识与进步。假若青少年通过健康教育获得了感知,并在随后的运动实践中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活力四射的激情、优秀的身体感知能力等,这些心理情感一定会促进青少年健身实践,从而减轻其日常学习压力。
有关中学生学业压力调查发现,目前有厌学情绪者占70%以上,有些患较严重的学习焦虑症,有时因不堪重负而逃学、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在被调查高中学生中,心理不健康及心身有障碍分别占10.8%与59%[17-18]。面对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多少家长心惊胆颤,束手无策,尤其对一些女孩,家长们更不知该如何应对。因此,本研究获得的“长效机制体育健康教育模式”中,各维度的重要性及关联性将为分清重点与难点、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从而通过正确的途径更加高效地提升青少年的“知觉利益”,为最终改变青少年的锻炼行为,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从上述分析可见:
1)长效机制模型结构中,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体育健康教育的共同干预,三者对“体育锻炼行为改变”贡献依次为学校>家庭>社区,即长效机制的教育模式应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
2)长效机制模型结构中,“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应突出7个方面,其中“运动督导”最重要,其它方面从重到轻的排序为“健康教育”、“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政策”、“管理组织”、“设施资金”及“人才队伍”。
3)长效机制模型结构中,“家庭体育健康教育”应将重点放在3个方面,其中“家长榜样”最为重要、其次是“家长认识”及“家庭经济”。这意味家庭体育健康教育应突出“家长榜样”的作用,它具有极强的辐射作用;同时要注意“家长榜样”与“家庭经济”及“家长认识”的相互影响关系。
4)长效机制模型结构中,“社区体育健康教育”也应重视“组织管理”、“场地资金”及“宣传教育”3个彼此关联方面,其中“组织管理”最为关键。即社区“组织管理”是社区体育健康教育的保障体系,同时重视“场地资金”与“宣传教育”。
5)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变化可从“运动参与”、“价值取向”及“兴趣态度”3方面得到体现,引起行为改变的直接原因来自“学校、家庭、社区”体育健康教育的干预结果,间接来自青少年“知觉利益”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马北北. 国民体质监测显示青少年体能连续十年下降[N]. 中国青年报,2010-03-30.
[2] Gillet N,Vallerand R J,Lafreniere M K.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school motivation as a function of age:The mediating role of autonomy support[J].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2,15:77-95.
[3] Hutzler Y,Korsensky O. Motivational correlates of person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2010,54:767-786.
[4] Varsamis P,Agaliotis I. Profiles of self-concept,goal orientation,and self-regulation in students with physical,intellectual,and multiple disabilities: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 support[J].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2011,32:1548-1555.
[5] 王月华. 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 体育学刊,2007,14(6):81-83.
[6] 申玲. 基础教育阶段“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中的思考[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6):122-124.
[7] 张绪梅. 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改革的设想[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2(2):64-67.
[8] 肖焕禹. 现代中日两国学校体育的演进发展趋势[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3):17-22.
[9] 毛振明. 探索成功的体育健康教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90.
[10] 朱林. 学校、社会、家庭健康教育一体化模式构建[J]. 体育科学研究,2009(7):88-90.
[11] 周成林,刘微娜,赵洪朋,等. 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效益评定量表上海市常模的制订[J]. 体育科学,2011,31(9):52-55.
[12] 张文彤,董伟. 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3-203.
[13] 唐建军,孟涛. 英、德、日社区体育俱乐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J]. 体育与科学,2001,22(3):8-10.
[14] 沈建华,卢伯春,郑家鱿,等. 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健康教育主要载体的思考[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4):74-77.
[15] 唐炎,虞重干. 结构与生成长效机制:一种关于体育教学社会功能的探究[J]. 体育科学,2009,29(6):85-59.
[16] 俞国良,董妍. 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J]. 教育研究,2012(6):97-101.
进一步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人人运动计划”。推动我区老年体育活动的普及和发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三个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运动会的组织单位
(一)主办单位:区人民政府
(二)承办单位:区体育局、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区老干部局、区退管会、市老年基金会办事处、区老体协
(三)协办单位:区有关镇及区海滨体育场等单位
三、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中国象棋、扑克牌、桥牌、门球、乒乓球、立定投篮、定点射门(足球)、健身路径、24式太极拳、甩手操、橡筋健骨操。
其中定点射门、健身路径、24式太极拳、甩手操为各代表团必参项目。
四、参赛对象及方法:在本区生活、工作,年龄50至70周岁的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年龄段按照市老年人运动会要求)。以镇、街道、工业区为单位组团参加。
五、比赛时间及地点:年6月至10月。区体育局下属的各场馆及有举办能力的各镇。各镇都应尽力承办一项比赛项目。
六、评比表彰:本届运动会评比优秀组织奖若干名,授予组织工作表现突出的代表团,暂定8个。评比老年体育工作先进个人,表彰历年来为老年体育工作作出成绩的老年体育工作骨干,在老年人中评选,暂定30名。
区第一届老年人运动会竞赛规程总则
为进一步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人人运动计划”推动本区老年体育活动的普及和发展,提高老年人的体质和生活质量,充分展现本区老年人的精神面貌,定于年6月至10月举办区第一届老年人运动会。
一、主办单位:区人民政府
二、承办单位:区体育局、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区老干部局、区退管会、市老年基金会办事处、区老年人体育协会。
三、协办单位:区海滨体育场及有关单位
四、赞助单位:广发公司
五、竞赛项目:中国象棋、扑克牌(红五星)、桥牌、乒乓球、门球、立定投篮、定点射门(足球)、24式太极拳、橡筋健骨操、健身路径、甩手操。
六、运动员资格:
(一)在本区工作、生活的居民。
(二)经医务部门体检证明健康状况适合参加本项目竞赛,家属同意,本人自愿,安全责任自负。
(三)运动员参赛年龄:男女均为50-70周岁(),个别项目年龄适当放宽。具体详见各单项规程。
(四)每名运动员只能代表一个代表团参加运动会,若运动员代表资格发生矛盾,本着运动员自愿的原则,由矛盾各方协商解决。
七、参加办法:
(一)以各镇、街道、工业区为单位组团参赛。
(二)各代表团设团长1人,副团长1人,联络员1人。
(三)运动会第一次报各代表团名单、参加项目,报名于5月15日截止。第二次报具体参赛运动员名单,报名于5月30日止。第二次报名后,原则上不得更改,如确因情况特殊,需要更改时,仅限换人不换项,且必须在该项目比赛前5天,凭单位证明到竞赛部门办理。报名单一式二份(一份自留)。
八、本届运动会设必参赛项目:健身路径、24式太极拳、甩手操、定点射门(足球)。
九、竞赛办法:
(一)各项目比赛采用国家体育总局审定出版的各项竞赛规则及有关特殊规定执行。
(二)比赛项目报名队(人)数少于3队(人)的均取消该项目比赛。
(三)具体竞赛办法详见单项规程。
十、录取名次与奖励:
(一)比赛项目录取前8名至前12名或1、2、3等奖等名次。参赛不足8队(名)的则减一录取。
(二)不设团体名次,不计金牌总数。
(三)根据录取名次,分别给予奖励。
十一、纪律和申诉:
各代表团应秉承愉悦身心、强身健体的宗旨,本着重在参与的精神,动员更多老年人积极投入到健身的活动,认真组团参赛,反对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等违规行为,严格把好代表资格和健康安全关,特别要求健康参赛,安全参赛,凡因疾病或发生的伤害事故,一切责任自负。在竞赛中,倡导文明参赛,提倡尊重裁判、尊重观众、尊重对手,共同搞好老运会。
对确需申诉或举报,应在24小时内以书面形式提出。竞赛委员会应认真进行调查,及时答复与处理。
十二、其他规定事项:
(一)本届运动会举行开幕式和总结表彰大会(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二)本届运动会开展优秀组织奖、老年人体育先进个人的评选(评选办法另订)。
(三)组委会为参赛运动员办理运动会比赛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险。
摘 要:了解郑州市室内外健身场所及健身器械的环境卫生状况,为制定健身场所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对郑州市10家大型健身房开馆时的微小气候(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空气质量(室内CO、C02浓度和细菌总数)及社区路径健身器械生物性污染现状进行了检测。10家健身房内的CO、C01浓度和细菌总数随着开馆时间延长而增高,与开馆前相比超标5.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户《0.01);室内、室外健身器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生物性污染,其中社区路径健身器械细菌的检出率分别高于室内健身器械。因此,应加强对公共健身场所的卫生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清洁、消毒制度,做好经常性的卫生监督工作。
关键词:健身场馆;路径器械;空气污染;器械污染
中图分类号:G80―05(261Z)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2―0166―03
环境卫生学研究表明[1],环境卫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空气质量下降将导致人们的呼吸系统,肺功能及对环境污染敏感的免疫系统疾病。而物体表面的细菌污染可引起人们的消化系统、皮肤和免疫系统疾病的产生。目前健身房及路径健身点已成为人们聚集锻炼的场所,也尚未纳入到共公卫生场所卫生管理范围,因此,有关健身场所环境卫生质量的综合性评价资料较为少见。为了解健身场所的卫生状况,我们对健身房室内的空气质量、健身器械的卫生状况及生物性污染进行了调查,为我国尽快制定健身场所公共卫生环境标准、消毒方法与手段等管理条例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为广大的健身群众了解目前健身场所的卫生质量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完善自身的卫生习惯提供参考和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健身房室内空气细菌落数的采样方法 选择郑州市10家具有代表性的健身房,其房间面积分别是:350 m[2]、400m[2]和410m[2],采用6点法布点,采样高度0.8~1,2m,每次在健身房营业前及营业2h、4h及6h各测一次,测试时间为7月中旬。用普通营养平板沉降法每个点采样5 rain后盖好,置于37℃培养24 h,按下列公式计算细菌总[ 2,3]细菌总数(cfu/m[2]);(平均菌落数x 5 000)/[平板面积(cm[2])x暴露时间(rain)],茁落数≤4 000cfu/m[5]为合格。
1.2 健身房室内的CO、CO,测试方法 二氧化碳采用TY一9800A型红红分析仪进行测试,直接读取ppm值后换算成%;一氧化碳的测试采用美国生产的Interscan4140型分析仪测量,直接读取ppm值后换算成标准状态下mg/m[3],测量时间和次数及健身房空气内菌落采样同步进行。
1.3 健身房健身器械与社区健身点路径健身器械细菌的采样与测试 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灭菌棉试涂抹24个部位,室内、室外均采取太空漫步机、伸背架、腰部训练器(罗马椅)、坐式平推训练器、坐式推举训练器、坐式臂下压器、坐式拉臂器、踝关节练习器、弹力压腿器、肩关节康复轮、伸腰伸背器、腰背按摩器、太极柔推器、转腰练习器、单杠、双杠、哑铃、卧推器、健身房综合练习器、跑步机、健骑椅、上臂牵引器、扫腰踏步器、天梯、随圆机、腿部按摩器等室内外健身器械,必须用双手抓握或身体接触才能锻炼部位的细菌标本;每个部位涂抹20次;然后将棉球拭头剪人盛有5mL含有10%的小牛血清无菌生理盐水的方试管中,捏打试管80次,以洗下棉拭上的细菌并混匀。取混悬液作活菌计数,并作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检测,取其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原性,取沉淀用PCB法检测HBV1.4 评价标准 依据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9663―1996和GB9664―1996进行评价(参考游艺厅)CO[2]≤1.5%,CO≤10rog/m[3],细菌数≤4 000cfu/m[3],大肠菌群不得检出。1.5 统计处理 统计数资料采用X[2]方法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IO.0软件处理。
2 结 果
2.1 健身房空气质量 由表1可见,CO、C02浓度和细菌总数均随健身房开始营业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且与营业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5或P<0.01)。参照(公共场所卫生标准)[2]比较,且C0[2]浓度的超标率逐渐增长,细菌总数在开始营业6h后超出标准5.6倍。
3 讨论与建议
3.1 讨论 1)健身房空气质量不容忽视:本次调查正值盛暑期间,随着营业时间的增长,而出现CO和空气细菌总数高于国家标准,此种情况直接影响到进入健身房进行健身活动人群的身体健康。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它与人体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气大200余倍。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相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液失去运送氧气的能力,导致全身组织尤其是中枢神经严重缺氧,根据人体吸入CO的多少,接触时间的长短,临床表现可有头痛、头晕、心悸、恶心、呕吐等等。虽然CO没有超出国家标准,但是随着营业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没能有效地进行对流换气与健身房空气污染有关:由于本次调查时间是盛暑季节,健身房内多数都开着大功率的空调,此时一切调气通风设备及门窗都相对关闭,空气流动减
小,使健身房内的CO、C02和细菌的扩散稀释作用减少,加之健身人群在健身时,由于较平静时吸氧量增加,同时呼出的c02也随之大量增加,以及呼吸道的排放物等都是污染健身房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引起健身房内空气中co:和细菌总数的增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超出国家标准。
3)健身房内健身器械细菌污染是健康的一大隐患:一般情况下,健身器材(用手抓握部位)表面细菌总数愈高存在致病的可能性也愈大。健身时由于身体活动量加大,人体表面的脱落物及排泄物增加及进人健身房健身人群的手、衣物、鞋袜上的细菌携带是健身器械身体接触部位(用手抓握部位)的细菌污染的主要原因。调查中发现,大肠杆菌群检出率为17.31%,溶血性链球菌的检出率为7.4%,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9%,绿脓杆菌的检出率为6.3%,HBsAg(或)HBVDNA的检出宰为13.6%。如果不采取消毒措施或使用健身器械后不洗手进行餐饮,将会给健身人群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或直接的危害。
4)社区健身点路径器材细菌污染较健身房内器材严重:调查中发现,社区路径健身器材(健身时用手抓握部位)细菌污染明显高于健身房的器材,除健身房器械细菌污染的原因大致和路径健身器材相同外,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是社区健身点路径健身器械使用率较高。统计发现路径器械使用高峰期每小时可达60~70人使用,每天可达6 000~5000人次以上,故微生物污染的机会也相对的较多。同时进入社区健身的人群中有60%~70%是中老年人及部分中老年人携带的学龄前儿童,一部分下午放学后的小学生从生理特点来看,上述两部分人群属于易感染的人群。为此,社区健身点路径的器械消毒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2 建议 1)加强政府规范管理。社区健身场所作为一个新型的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目前尚无出台具体的卫生管理办法。但是这类场所卫生管理工作己不容忽视,迫在眉睫。政府应规范行为管理,加强对健身房经营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要求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制定卫生管理的制度,应增设空气转换设备,以保证室内的空气良好,并对健身房内的器械和路径健身器械定期进行消毒,为健身人群提供一个适宜、干静和卫生的健身场所。也可采取市级行政区的卫生防疫部门与医院和社区管理部门联合承担本辖区的路径健身点的器械及室内健身器械进行卫生监督和消毒,使社区居民在卫生健康的环境中进行健身活动。
2)建议健身人群在使用公共健身OS械后一定要洗手,其次接触器械的衣物也要经常换洗,并在太阳光下暴晒,切断污染病源通过媒介来传播的途径。在双手以及身体其它部位有外伤的情况下应避免与公共健身器械接触,以防止细菌和病毒从伤口处进人人体内引发疾病。为防止细菌及病毒通过健身90械这一媒介进行传播,对健身器械进行有效定期的消毒,有助于减少细菌和病毒对人体的危害。
3)应尽快制定健身场所的卫生管理标准。健身俱乐部及社区路径健身园区及健身点的卫生标准目前尚无成熟的管理办法及标准。在对健身房的卫生状况调查时,只能按《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9663的GB9664》进行恒量。建议公共卫生系统专家加强调查研究,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室内健身环境及社区路径健身器械的卫生标准。
4)应对健身人群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用最简单的方法识别健身房空气质量。如闻到健身房内有异味或出现呼吸困难不畅通等情况时应停止锻炼,到空气流动的地方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不要带儿童到健身房内游玩,避免儿童呼吸道及免疫系统造成伤害。
5)建议健身房内严禁吸烟是降低健身房内的120浓度的有效方法之一,这样可保证在健身高峰时间段内室内空气质量的优良,消除CO对健身人群的潜在危害,同时可通过各种媒体对健身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宣传,使健身人群建立起对健身房CO的防范意识。另外健身房开业前必须强制性安装机械通风设备,有条件的健身房内应增设CO自动报警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编.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手册[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1.
[2]粱建生.公共交通工具表面细菌污染状况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1993,7(4):170―171.
[3]刘德清.空调器对室内空气污染的检验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1990,7(4):170―172.
[4]尹先仁.公共场所空气细菌的评价方法研究[J].卫生研究,1994,1(1):20.
[5]李守斌.公共场所乙肝表面抗原污染状况[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1,8(5):235.
[6]黄锦生,密闭空调环境的空气卫生质量调查及卫生学评价,华南预防医学[J].2002,2(1):22.
[7]吕文戈,王晓,等.郑州市公用电话机生物性污染现状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7.(8)2:90―91.
>> 呼风唤雨的广播体操 试论学校广播体操的管理策略 浅谈广播体操与减肥 会做“广播体操”的鸡 我们曾经的朋友――广播体操再次回归生活 戏曲广播体操走红 高中广播体操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广播体操与身体的科学化规训 中小学广播体操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提高广播体操教学效果的途径 广播体操:一甲子的兴衰 齐抓共管,提高课间广播体操质量的探索 浅谈低段广播体操教学的策略 小议小学体育广播体操的教学方法 红拳:陕西人曾经的广播体操 广播体操:几代中国人的健身记忆 浅谈广播体操比赛的进出场 广播体操是国家的动作仪式符号 广播体操的教学方法心得 对高中“广播体操教与学”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路云亭.身体的集团仪式――作为权力、动作和误区的广播体操[J].体育与科学,2011,(1):24-30.
[4]第九套广播体操今亮相.熟悉音乐勾14年青春回忆[EB/OL].[2011-08-08].
http:///ty/2011/08-08/3239871.shtml.
[5]冯瑞,张磊.论第九套广播体操的创新价值[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2009,1(3).
[6]广播体操[EB/OL].
http:///view/28897.htm.
[7]北京恢复广播体操.全民健身再掀[J].办公室业务,2010,(08).
[8]张闳.广播体操与身体的科学化规训[J].上海风采,2011,(9):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