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长期投资评估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特点
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是指评估人员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披露的相关要求,运用评估技术,对财务报告中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的公允价值或特定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作为特殊目的下的评估,它对传统的评估业务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一)评估对象的复杂化 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涉及到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商誉、存货等10项相关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以下简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如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因此,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其评估对象应界定为资产负债表日有减值迹象的所有资产。
施超在《2007年A股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实施情况分析》中对1328家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科目和公司数量进行了统计,其统计结果如下: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以减值为目的的评估涉及的评估对象包括了存货、金融资产、长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11项,需要注意的是,评估对象可以是各类单项资产,也可以是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不同的资产其面临的市场情况、取得收益的现金流的形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须根据每项资产的具体条件,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利用合理的评估参数进行评估。
(二)以资产持续经营为评估前提 传统的评估中的资产,多数伴随企业改制、企业合并、抵押、质押、出资、转让、诉讼等经济业务的发生而进行的评估,以上评估主要以产权变动为前提,也即资产评估中的交易假设。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是基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这一目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或相关会计核算、披露的要求,对财务报告中的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或特定价值进行的评定估算,财务报告编制依据的假设之一便是持续经营,那么财务报告为目的下的评估也应该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而不是交易假设之下。由于评估过程中价值类型的选择、参数的选取甚至评估方法的选择都会受到评估假设的影响,所以评估师在进行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时,应在这一目的所包含的假设条件下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和评估程序进行估价。
(三)以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规范为评估依据 《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了资产进行减值测试的前提以及减值金额的确定方法,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需要遵循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规范的要求,并在资产评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下,运用资产评估的技术对需进行减值测试的相关资产进行公允价值的测算或者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公允价值是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公允价值,并不完全等同于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也要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需要以经企业管理层批准的财务预算或预测数据为基础,但需要对数据的可靠性进行检验。传统的资产评估只需要遵循资产评估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评估目的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价值类型,利用合理的评估程序进行公允价值的评估。因此,与传统的资产评估相比,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除了需要遵循资产评估的法律法规之外,还需要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制度。
(四)评估方法选择的特殊要求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在《评估指南》中提出了公允价值的层级,美国会计准则157号构建了三个层次的“公允价值层级”,指南中规定公允价值的层级受评估方法的选择以及评估数据来源的影响。根据评估数据的来源层级选择相应的评估方法,在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中首选市场法,在市场法无法适用时,可选择估计技术。指南中同时规定“会计准则规定的减值测试不适用成本法”。而传统的资产评估,可根据评估目的、评估对象、评估条件以及可收集的评估资料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一般需同时采用几种方法对评估结果进行验证。
二、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价值类型选择
评估师根据评估目的确定合理的评估价值类型。资产评估相关准则把评估的价值类型分为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价值类型的合理定义和科学确定制约着资产评估目的的实现。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中可回收金额的确定过程中涉及到公允价值的确定,减值测试中公允价值的确定同时受《资产减值》准则规定的约束,《资产减值》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规定也直接影响减值测试下评估中的价值类型选择。
(一)《资产减值》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规定 《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资产可回收金额根据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公允价值的合理确定是资产减值测试的关键因素。
对于可回收金额中涉及的公允价值问题,准则规定了企业在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时,应当按照下列顺序进行:(1)公平交易中资产的销售协议价格;(2)资产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根据该资产的市场价格确定公允价值;(3)在既不存在资产销售协议价格,又不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可参照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进行估计;(4)如果按照上述要求仍无法可靠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应该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其可回收金额。由此可知,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建立在定价信息的市场可取得性,在对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评估时,公平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信息是评估人员的首选。
(二)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价值类型的选择问题 根据上述《资产减值》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规定可知,会计中的公允价值类似于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值类型,即自愿买方与自愿卖方在评估基准日进行正常市场营销之后所达成的公平交易中某项资产应当进行交易的价值估计数额,当事人双方各自理性、谨慎行事,不受任何强迫压制,这一条件下得到的评估价值是市场价值。从施超对1328家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对象集中在企业在用并将持续使用的机器设备、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房屋建筑物等资产,这些资产大多为在用资产。如果按照
准则的规定从市场中寻找这部分资产的交易价格,很显然存在一些困难。就目前来看,我国的二手交易市场除商业用与居住用房地产具有相对较发达的二手市场外,其他的旧设备、无形资产尚没有利用市场法取得其公平市场交易价格信息的客观条件。
当无法从市场中直接寻找公平的市场交易价格信息时,准则规定可以利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需要减值测试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评估,如果利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方法评估资产的市场价值,那么未来现金流量是被评估资产的客观的收益,即资产在平均的使用条件下未来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量,这种现金流量不等同于企业自身现实条件下的未来现金流量。而《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利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来估计资产的价值时,这部分未来现金流量建立在经企业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之上,显然,用这一现金流量评估出的资产价值不是市场价值,而是该资产在企业现有条件下的在用价值。
按照传统的资产评估相关理论,评估目的决定价值类型,通常来看,每一种评估目的对应一种价值类型,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具有减值迹象的资产价值进行评估会涉及到两种价值类型。首先,如果按照活跃市场中公平交易的价格信息进行估值,则采用的是市场价值类型,如果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利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估值,那么采用的价值类型是在用价值;也即同一目的下的评估可能采用两种价值类型。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建立在持续使用的假设之下,并且被评估资产作为在用资产呈现在会计报表中,按照资产评估的相关理论,该目的下的评估应该采用在用价值类型。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在价值类型选择问题中遇到了与传统资产评估理论相矛盾的地方。
按照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首先满足可靠性的要求,当活跃市场中的交易信息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相比更具可靠性时,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首选市场价值类型。但当会计准则规定与资产评估传统理论相悖时,应该如何解决,则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三、评估方法适用性问题分析
《评估指南》指出,在进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中,应该首先考虑市场法,在市场法无法进行评估时,可选择收益法进行价值估计,并且规定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不适用成本法。笔者认为,指南对评估方法的选择与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具有一定关系。
(一)市场法的适用性分析 资产评估的市场法是利用市场上相同或者类似的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来估测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市场法运用的基本前提是:有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公开市场上要有足够多的可比资产及其交易活动。考虑到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中资产大多为在用的机器设备、不动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没有活跃市场的资产,因此利用市场法进行评估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即使存在活跃市场的房地产等,由于评估目的非产权转让目的,而是持续使用条件下的评估,所以从市场上得到的数据并不一定能够反应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市场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二)收益法的应用分析 收益法是通过估测被评估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判断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是将利求本的一种评估方法,从理论上讲,收益法是最为科学的。对收益法评估结论的科学与否,必须把握三个关键要素,即未来现金流的预测、折现率的确定以及未来收益的持续时间确定。在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中,机器设备、厂房土地、专利技术等资产并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资产减值》准则中提出了通过资产组的形式进行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用收益法对资产组价值进行评估,这一方法解决了某些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的资产不能用收益法进行价值评估的弊端,因此,利用收益法进行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三)成本法的应用分析 成本法是从资产重置角度评估资产的,其基本思路是先测算被评估资产的重置成本,然后扣减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可能是功能性溢价)和技术性贬值。《评估指南》指出,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不能使用成本法,在传统的资产评估中,如果评估程序科学、评估参数合理并且评估假设一致的情况下,对同一资产采用三种方法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应该趋同,在以成本法为目的的评估中,如果资产在未来的使用中产生的未来利益流入不能达到设计标准或预计要求,可以究其原因来计提功能性贬值或经济性贬值,从而得到一个合理的评估结果。笔者认为,成本法不应被排除在以减值测试为目的的评估方法之外,就像美国会计准则157号“公允价值计量”中阐述的,公允价值的层级应优先选择估值数据而不是估值技术。
参考文献:
[1]施超:《2007年A股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实施情况分析》,《中国资产评估》2009年第3期。
摘要:资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资产评估中十分重要,其重要性尤其体现在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上。本文就新会计准则在评估长期资产价值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评估价值;货币时间价值;资产评估方法;长期资产价值
一、评估价值与货币的时间价值
评估价值是根据特定目的,按照法定程度,应用科学方法,通过对被评估资产进行全面分析和评定估算,以货币为单位而核定的资产现时价格。它与资产的原值、净值不同,也与资产的市场价格不同,它是评估人员根据评估的特定目的,运用所掌握的有关资料,对被评估资产的现时价值所作的一种评定估算。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推理性。如对某一企业资产进行评估时,需根据该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行业发展情况及市场环境,对该企业的未来收益进行预测、推算,再依照一定的方法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又如用市场法评估某一资产时,在市场上寻求具有可比性的参照物,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推算这些异同因素对价值的影响,从而确定该资产的评估值。2.变现性。资产都具有变现的能力和特性,但在市场条件下,变现方法不同。其变现价格也不同,相同资产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因评估目的不同,其评估价值也不同。3.时空性。所谓时空性是指评估价值受时间、空间因素的影响,这要从资产本身或市场条件受时空因素的影响来考虑。由于时间变迁,所处地区不同,市场环境不同,资产在获利能力、市场价格上也不同,在用市场法进行评估时,时空因素的影响特别明显,由于这一特性,评估时要确定评估基准日,评估结果亦有时效性。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资金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时间价值原理正确的揭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时间的换算关系。货币时间价值理论是资产评估中计算资产现行市价的重要理论,其基本思想对资产评估结果有重要影响。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把一定数量的货币存放在银行时,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取出比原来多出一些的货币,这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又叫资金的时间价值(TheTimeValueofCapital)。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货币在银行的存放可以带来利息。又如,将资金运用于公司的经营活动可以获得利润,将资金用于对外投资可以获得投资收益等等。这种由于资金运用实现的利息、利润或投资收益就表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运用需要一定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资金不断周转使用,时间价值不断增加。由于货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时间价值,所以同量的货币资金在不同的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今天的100元和一年后的100元是不等值的(前者大于后者),在进行价值对比时,必须将不同时间的资金折算为同一时间后才能进行大小的比较。货币的时间价值一般用现值和终值两个概念来表示不同时期的价值。现值(Present Value)是指资金现在的价值,又称本金。终值(FinaI value)是指资金经过若干时期后包括本金和时间价值在内的未来价值,又称本利和。进行现值和终值的换算,有单利(Single Rate)和复利(compound Rate)两种方法,因此有单利终值与单利现值、复利终值与复利现值之称。复利就是不仅本金要计算利息,本金所生的利息在下期也要加入本金一起计算利息,即通常所说的“利滚利”。复利终(FinalValueofCompoundRate)是指一定数量的本金在一定的利率下按照复利的方法计算出的若干时期以后的本金与利息之和。
二、货币时间价值理论对选择资产评估方法的启示
目前国际上采用较多的资产评估方法有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资产评估范畴中。其中收益法最能体现货币的时间价值。
众所周知,一宗资产为其持有人带来的收益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一定时期内连续不断地为持有人带来收益。如企业的机器设备、厂房无形资产等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在为企业带来收益。资产持有人总是希望自已持有的资产能够具有较高的收益率、较强的流动性和较高的安全性,从而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收益性一般用资产的平均收益率来衡量,平均收益率越高,资产的收益性越好;流动性通常用资产变现的速度与变现中的损失大小来衡量,变现速度越快且变现中的损失越小,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安全性则用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来衡量,可能性越小,资产的安全性就越高。当流动性和安全性既定时,资产的价值将主要取决于其收益率的高低。按照货币时间价值理论,获得不同时点上的相同数量的收益,其价值是不同的。这一基本思想告诉我们,如果采用收益现值法评估,就必须首先将不同时点上的一系列收益分别进行折现处理,然后再加总,而不能将资产创造的收益流简单相加。总之,凡是采用收益现值法对不同资产进行评估,都必然要涉及货币收益的时间价值问题,因此都应该按照上述折现原理对资产为其持有人带来的收益流进行折现,折现后的价值就是被评估资产的现行市价。由于长期资产时效性较长,采用收益法对其进行评估最能体现其真实价值。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资产评估中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长期资产的评估中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使得资产确认的可靠程度和相关性进一步加强,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一)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投资评估中的应用
新准则中规定确定持有到期投资初始成本时,就应当计算确定其实际利率,并按实际利率进行持有到期投资资产的溢价或折价的摊销及投资收益的确认。这种按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确定投资收益,充分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因为,企业持有到期投资(比如购买企业长期债券)的未来现金流入量是按票面利率计算的每期的利息和到期的本金,按照前述资产价值的确定原则,这些现金流入量的贴现之和应该等于企业投资该项资产的初始成本(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相关费用之和),这也是企业利用收益法评估该项资产的评估价值。从财务的观点考虑,企业持有到期投资所获得的实际收益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根据这一思路计算出来的实际利率,并确定投资的收益体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融资租赁资产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规定,承租人确定的融资租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将最低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如果以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作为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就是认为现在所取得的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价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每期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之和,而不是日后不同时点还本付息金额之和(最低租赁付款额)。这样处理充分考虑了货币时间的价值,如果目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最低付款额的现值,按照谨慎性原则就以公允价值作为固定资产的评估价值并据以入账。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评估盘盈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价值中的应用
接受捐赠方确定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证,则按凭证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此时不涉及货币的时间价值问题;如果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证,可利用市场化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活跃市场估计价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该项资产的评估价值,此时也不涉及货币的时间价值;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则应采用收益法按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评估价值并据以入账,此时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
盘盈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评估确定与此类似,即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同类或类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入账。
(四)货币时间价值在固定资产折旧中的应用
固定资产的价值是通过折旧的形式逐期转化为成本或费用的,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取决于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和固定资产的预计残值三个因素。因此对于这三个因素是否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影响了固定资产价值的可靠性。前面讨论了在固定资产初始价值中如何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下面我们分别分析如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残值确定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1.现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体现货币时间价值。现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有直线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从会计处理方法本身看都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但新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允许企业按照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这样使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有了比较大的空间。如果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企业在前期多提折旧额而后期少提折旧额。虽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额的总和扣除残值都等于固定的初始成本,但从财务的角度来讲,周定资产每期的折旧额是现金的流入量,企业如果采用加速折旧法前期流人的现金流量大于同期按直线折旧法确定的折旧额现金流量,那么加速折旧法的折旧额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的总现值大于直线折旧法现金流入量的总现值。所以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会计处理从财务的角度分析由于货币的时间价值的作用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现金流量。
2.新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另外一种将货币时间价值直接应用到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中的方法原理:由于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是企业的现金流入量,是对固定资产价值的补偿。因此固定资产每期计提折旧额的现值之和应等于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所以可以将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看作年金,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预计残值的现值=各年折旧额现值之和”确定每年计提的折旧额。较加速折旧法,这一方法更能直接体现货币时间价值,使得折旧额能真正起到补充固定资产价值的作用。
由此可见,采用不同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有一定区别。
3.预计净残值的确定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是折旧额的影响因素之一,关系到每期折旧额。新会计准则规定: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这一定义强调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其金额应为其折现值。
在长期资产评估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一方面能使得资产评估价值更能反映它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后进行贴现所计算的资产价值一般低于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所计算的资产价值。所以也符合谨慎性原则。
参考文献
任华,王玉萍,张弘,浅谈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7(02)
牛海霞,关于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的探讨,现代商业,2009(33)
刘晓梅,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
夏萍,小议货币时间价值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06)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投资;会计核算
随着新会计原则的施行,对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权自然存在不同的会计核算途径但是很多企业对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是不能直接兑现成股份流通的,所以这些企业要通过置换股份获得利润一般都采用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核算。由于现在对上市公司股份置换的顺利实行,使企业掌握的股权变为能够流通的股份了,那么新会计原则中所确定的资产成本核算方法则更多更繁复了,因此如何正确调整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范围便成了当下必须之行。
1、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成本法
股权投资通常是指通过投资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或者以别的形式投资其他企业,从而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一般是以控制被投资企业相应的股份实现的。
1.1成本法的概念
成本法,是指在长期股权投资的情况下,根据已掌握的股份评估被投资企业的价值预测其再次投资的成本,同时考虑各种贬值因素,将附带损失从成本中扣除后而得到的商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1.2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成本法一方面体现了会计原则中的重要性原则,一方面很恰当的符合了控制型的股权投资的经济本质。这种核算方式一般适用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控制力强弱的两种不同情况。
2、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权益法
2.1权益法的概念
权益法是指以投资时支付的资产价值计价,然后依靠持有的被投资企业的股份利益的变动对投资的价值范围进行调整的方法。
2.2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权益法适用于长期股权投资,选用这种核算方式主要取决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当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掌控越多,控制力越大,影响越大时,一般选用权益法核算。可是,如果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没有影响力、控制力时,这种方法则不适用,此时应该改用成本法来核算。
3、股权投资中核算方法的相互转换
3.1成本法向权益法转化
当成本法向权益法转化时,成本法下核算的股权投资的所有价值则要作为最初的投资成本按照权益法进行核算。
其一,原持有公司对被投资企业失去控制力、影响力,长期股权投资在市场中没有得到报价和经济价值不能很准确的核算的出来的,又因为此时不断地投资最后导致公司持股的比例上升,从而公司对被投资企业能够产生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将原持有的股权部分和新增的股权部分作分别处理:
(1)通过投资比较表现的商誉形式,利用应得利润的比例衡量被投资企业持有的净资产的价值份额与原持有的股份价值余额间的差额,如果被投资企业的净资产价值份额超过了原持有股份的余额,就不用调整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而当原获得投资时因投资成本超出了被投资企业可识别净资产价值份额时,公司则会出现亏损的状况,此时理应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作出调整,并对损亏与盈利进行仔细清算。
(2)对于新获得的股权部分,将之后新增的投资成本与持有的股份价值做比较,股权投资成本多于在所投资的企业中持有的可识别的净资产价值的份额的,就不需要调整投资成本了;相反,如果公司的股权投资成本超出了在所投资的企业中持有的可识别的资产价值的份额,没有给公司带来正面的经济效益,反而会亏损,则应该立刻对投资成本作出调整,同时应合理计算考虑来取得别的地方的收益。
(3)对于被投资企业的可识别净资产价值的波动影响到原持股比例的部分的调整,必须是在对被投资企业投资的日子起到新进行投资的日期之间。在此期间所持有的被投资公司的净利润价值份额,应在调整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调整其他收益;对于新增的股权投资,也应从投资日起到另一投资日截止,对这一时期公司的利润效益进行核算,应记清亏损及收益,以及合理调整长期股权投资价值。
其二,对因长期投资导致对被投资企业从无影响力和控制力到有很大的控制能力和及重大影响时,应该按照投资比例的转变重新确立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3.2权益法向成本法转化
第一,由于投资期间,对投资企业新增投资金额或其他缘故追加投资,是投资公司对被投资公司的相应股权掌控转移到对它的子公司或隶属公司的,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合法的对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出相应调整。
第二,除此以外,因为投资期间削减投资,导致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从开始的权益法改成成本法的,应当以改变核算法时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作为成本法核算的基本数据。
4、新会计准则下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的利与弊
其一,新会计准则下选用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有利之处是:简化了长期股权核算方法,提高了它的简便性程度,有利会计人员的工作;细化了相关科目的规范对象;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更提高和保证了会计工作的质量。
其二,它的弊端是:核算办法太过注重表决权的比例;处理多重持股和交叉持股时准确度不够,会引发资产泡沫;过度重视清算性股分利润,违背了会计原则的重要性原则;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各个地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日趋呈现出多元化。股权投资核算规则的优劣,直接就影响着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所以,选择适合有效的核算方法是一个公司进行股权投资的重中之重,必需要正确处理与调整好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之间的关系与适用范围。
参考文献:
[1]刘玉芝.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比较探讨[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上海.立信出版社.2006.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产评估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021-02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现状
近些年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增长迅速,据相关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的国有资产共计11.58万亿元,其中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达到了3.84万亿元,占全部国有资产的33%,而作为国有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的事业单位资产总量就有2.73万亿元,占国有资产的23.5%,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资金将逐步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国家对公共事业的保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特别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快速增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总体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为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履行奠定了较强的物质基础。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的必要性
面对日益扩充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各级各部门结合财政、财务管理改革的要求,在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事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当前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仍不容乐观,尤其是一些地区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使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遭受了较大损失。随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启动和深入,在经济活动中的承包、兼并、联营、租赁、股份经营及合资等形式相继出现,形成了经济形式的多元化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国有资产与非国有资产处于错综的组合配置之中,资产所有权也相应复杂化,再加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资产所有权不清的问题较为普遍,国有资产的流失较为严重。
事业单位资产流失现象主要表现在国有资产的价值估量不足和产权归属不清等方面,许多事业单位没有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国有资产的“非转经”审批手续,更没有进行客观的评估,单位投入经营的资产没有回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更无从谈起;在资产处置时不进行正确的估价,随意变卖、处置甚至无偿调拨给各企业使用,人为造成单位资产流失;还有一些企业没有对所拥有的名誉、商誉、专利权、知识产权、著作权、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进行估价,没有入账,也造成了资产的流失。
客观形势要求资产所有权必须界定,资产权属必须明确,因而对资产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估,势在必行。而资产评估作为一项社会性和公正性的活动,在产权转让、单位重组、资产流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公平交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手段,因此,做好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评估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理论体系
(一)资产评估的含义及要素
资产评估一般是指通过对资产某一时点价值的估算确定资产价值的经济活动。具体来讲,资产评估是指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根据国家规定、相关数据资料及特定目的,遵循适用原则,选择适当价值类型,按照法定程序,运用科学方法,对资产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的过程,是一项动态化和市场化的社会经济活动。
在事业单位的资产评估中一般涉及基本要素,具体包括资产评估的主体、客体、依据、目的、原则、程序、价值类型和方法。所有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素间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是保障评估价值合理、科学、公允的重要条件。
(二)事业单位资产评估法规依据
早在1991年,国务院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第二年,原国资局印发了实施细则,这为资产评估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在以后的十几年间,资产评估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和投资者利益、规范国企改革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完善,为保障中介机构能独立、客观执业,国务院办公厅2001年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改革国有资产评估行政管理方式加强资产评估监督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财政部又相继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对完善国有资产评估制度体系、规范国有资产监管提供了制度保障,作为当前国有资产评估的法规依据。
(三)事业单位资产评估程序和方法
事业单位资产评估程序一般包括八个环节,首先要明确评估业务的基本事项,然后由双方签订评估业务的约定书,再由评估机构编制评估计划,并进行现场调查工作和收集评估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评定估算,按照相关要求编制和提交评估报告,最后把工作档案整理归档。
资产评估的方法通常主要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1)收益现值法,将被评估资产在剩余寿命内的预期收益用适用的折现率折现为评估基准日的现值,并以此确定被评估资产价格;(2)重置成本法,在现时条件下重新建造或购置一项全新状态的被评估资产所需的全部成本,减去该被评估资产的各种陈旧贬值(含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后的差额作为被评估资产现时价格;(3)现行市价法,按市场现行价格为价格标准来确定资产价值;(4)清算价格法,以清算价格为标准,对单位或资产进行价格评估。
四种评估方法各有利弊,分别适用不同的情况和条件。收益现值法在未来年限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将难以操作;重置成本法简便易行,但成本增加与价值增加之间未必具有必然联系,因此很难反映市场真实价值;现行市价法如遇到同类物品交易实例太少,将会使评估结果缺乏参照;清算价格法的运用容易出现价格低估的情况。
(四)事业单位进行资产评估的事项
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1)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企业;(2)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3)合并、分立、清算;(4)资产拍卖、转让、置换;(5)整体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6)确定涉讼资产价值;(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进行评估的事项。
事业单位对以下情形之一,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1)经批准对事业单位整体或者部分资产无偿划转;(2)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事业单位之间的合并、资产划转、置换和转让;(3)发生其他不影响国有资产权益的特殊产权变动行为,报经同级财政部门确认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
一般情况下,经批准的事业单位整体或者部分资产无偿划转后,该部分资产的流向、用途等一般都有明确规定,因而,不需进行资产评估,也不会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
下面列举事业单位资产评估的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1)涉及股权投资的资产评估。对于控股的长期投资,应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整体评估,评估方法以重置成本法为主,特殊情况下也可单独采用收益现值法或现行市价法;对于非控股的长期投资,一般应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2)所投资企业原股东股权比例发生变动时需评估的资产范围。事业单位所投资企业原股东比例变动时,需要对占有单位的整体资产进行评估;如果原股东或新吸收的股东以非货币资产增资或出资的,对其追加投资或出资的资产也应进行评估。对于事业单位所投资企业原股东同比例增资扩股的,无需对该企业整体资产进行评估,只需对其股东增资新投入的非货币资产进行评估。(3)事业单位转让产权(股权)时,需要对所投资企业整体资产进行评估。(4)收购非国有资产时需评估的资产范围。事业单位收购整体或部分非国有单位产权时,需对非国有单位整体资产进行评估。事业单位收购非国有单位部分资产时需对拟收购的部分资产进行评估。(5)接受非国有单位以实物资产偿还债务时需评估的资产范围。事业单位接受非国有单位以实物资产偿还债务时,应当对非国有单位用以偿债的资产进行评估。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
中图分类号:F8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1-0201-02
作者简介:李继承(1993-),男,福建龙岩人,大连财经学院在读本科生,资产评估专业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及特点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高新技术企业指的是能够持续进行科学技术研发,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且在此基础上能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从而能够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由于各个国家经济技术水平的不同,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也存在不同标准。在我国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主要是依据2008年4月份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制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该办法一共规定了六条认定标准,企业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就看其自身是否符合这六条规定。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
1、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投入性。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投入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是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向比较成立成本比较高,一般是传统企业的10到20倍;二是企业运作过程中所需经费高。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企业,其研发过程中所需要的科研经费,技术转让费,设备投入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三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出成果在拓展市场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2、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风险性。不管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还是产品的经营都存在巨大的风险。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很可能因为水平不够而导致技术研发失败,或者是技术成果被侵犯,这都会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的失败。根据技术成果生产出的产品是否被市场所接受并看好也存在不确定性,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3、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收入性。收益和风险是成反比的关系,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非常高的收益率。高新技术企业所研发的技术成果以及依据技术生产出的产品都有自主知识产权,会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这会使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种合法的技术垄断,一旦产品被市场接受,垄断多形成的利润就会给企业带来非常高的收入。
4、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呈多阶段性,决策具有动态序列性。技术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所以,高新技术企业要先研发技术,这是第一个阶段,然后才是技术成果的转化,产品的生产,产品投入市场,再然后就是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再生产等。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经历多个发展阶段,其决策要具有动态序列性,才能有长远的发展。
5、无形资产和科技创新占重要作用。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较,无形资产和科技创新能力对其具有重要作用,像企业工厂、设备、人力资源等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所占比例并不大,而高新技术企业是否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是否具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市场占有率、企业信誉等都是对其生存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
6、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时间短,现金流量不稳定。高新技术企业的大部分投入都集中在前期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阶段,而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市场收益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再加上刚开始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时间比较短,盈利比较少,所以现金流量会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这对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评估具有重大影响。
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评估人员预测的准确性不够,不能很好反映评估效果
评估一个高新技术企业,应当评估其整体的获利能力,而不是某一个阶段的获利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大部分都处于创业阶段,缺乏有效的历史数据,而且我国国内高新技术企业都是处在刚刚发展的阶段,没有相关可比数据,这都会造成评估人员不能准确的预测。再加上高新技术企业的不稳定性,评估人员预测的准确性会大大降低,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反应评估效果,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也就不准确。
(二)潜在收益遭忽视,整体经济水平不稳定
潜在利益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所在,与传统企业相比,现实的收益并不是很理想,如果在企业成长期资金投入过大的话,企业的财政可能会处在拮据的状态。而对于评估人员来说,潜在的利益并不能成为评估一个企业价值的参考因素,因此,在这种投入与收入严重不平衡,企业的整体水平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的状况下,潜在利益的忽视,会给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是出现错估。
(三)创新资产评估计量下降,企业价值出现低值
高新技术企业以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资产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占很大比重。而创新资产作为无形资产具有相当强的隐蔽性,有的时候并不能分清是创新资产还是有形资产创造的价值,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创新资产的评估计量就有可能下降,从而导致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出现低值。
(四)没有形成自身安全评估理论体系,安全性能较低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风险性的特点,其安全性受到极大的挑战。在实践中,如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生产管理等都是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安全的因素,而依照传统的评估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着这些影响因素的,所以,高新技术企业缺乏先进的自身安全评估理论体系,这严重影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安全性。
三、解决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对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的建议
1、合理、谨慎进行企业规模的扩张。总体来说,高新技术企业整体经济的稳定性比较差,不能因为一时所生产的产品被市场所接受,带来了可观的市场收益就盲目扩大企业的规模。高新技术企业的根本还是在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在这个阶段的资金投入应当是比较大的。如果盲目扩大企业的规模,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投资成本,一旦所生产的产品被市场所淘汰,或者是技术研发失败,都会导致企业价值受损,甚至是破产。所以说,企业规模的扩张药建立在资本、管理成熟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2、提高企业盈利能力。高新技术企业一般都是经历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等阶段,这使得企业在初期的成本大大增加,如果企业没有盈利能力,就意味着企业的后续发展动力不足。所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才能使企业的资本动起来,企业才能提高自身的价值。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生产出符合市场的产品,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的发展风险,吸引众多投资者。这样高新技术企业就形成了良性的资本循环,企业的价值也就得到了提高。
(二)对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者的建议
1、创新相关的原则机制,加快评估效率。投资者在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应当掌握如下三个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财务能力、管理能力、生产能力等做全方面的考虑保证评估的全面性和可信度。二是科学性原则。投资者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评估时,一定要遵守科学的评估方法、流程、标准,不能随意评估。三是阶段性原则。高新技术企业一般都会经历种子、创立、发展和成熟四个阶段,对于每个阶段都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和指标。
2、加快对企业预期和风险的估计,形成系统的体系。高新技术企业是高风险性质的企业,所以,投资者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评估是非常必要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存在技术研发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人力资源风险、无形资产风险、政策风险等等。在以上风险事项中,投资者都应当有明确的风险评估指标,并建立起系统化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从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有全方位的了解。只有这样,投资者才能让自己的资金产生效益,不会亏损。
3、充分掌握所投资项目,加快了解市场。通过投资获利是每一个投资者的目标,如果说自己投资的企业不能盈利,那么自己就不会获利。因此,投资者在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或者产品时,一定要充分了解该项目或产品的市场前景,避免造成亏损。投资者首先就是要了解市场行情、规律,从中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前景,然后就是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充分的评估,看企业是否有能力将投资项目做大、最强,最后就是观察企业的未来发展,看投资项目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为自己长期投资做好铺垫。
四、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在我国大量涌现,其价值的评估也是企业价值评估领域的热点问题。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具有高收入、高风险、高收益等一系列特点,所以,在价值评估方面也会与传统企业的价值评估有所差别。从实践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动力,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只有解决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问题,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和体系,才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良性发展,进而繁荣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刘照德.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从会计核算角度评估商标资产,是指象对有形资产一样,将商标资产及其增减变化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以全面反映企业的资产经营状况。是否对商标资产进行会计处理和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一直存在争论。传统上,只有当商标是外购的,才作记帐处理。此时商标是作为商誉的一部分和后者一并作为资产项目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对于自创的商标资产,则一般不在帐目上记录,其成本要即时冲销。大多数国家会计准则规定,外购的商标,应在一个合理时期内冲销利润或冲销公司公积金。因此,如果企业不再有新的商标收购,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商标资产,必定是逐步减少直至消亡和不复存在。
随着商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作用的不断增强,和它作为长期资产的性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对商标资产的传统会计处理方法,自然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首先,当一家企业兼并另一家企业而获得大量有价值的商标资产时,企业的实力应当是增加了而不是削弱了,从帐册上反映的财务状况反而由此恶化,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也是大多数企业所不能接受的。其次,就一般情况而言,如果企业保持或追加商标投资,商标资产只会不断增加而不会象财务报表上所反映的那样逐步减少。很明显,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并不能反映企业商标资产的真实变动情况。再次,只允许对外购商标资产作会计处理,而对自创商标资产另眼相待,似乎找不到充足理由。因为自创商标与外购商标在创造未来收益这一点上并无任何不同。
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已明显感受到传统会计处理方法与现实情况的不相适应。一些企业已开始将其商标资产(不管是外购还是自创的)作价列入资产负债表,并且每年评估一次,以确定其变化情况。英国食品业巨子RHM从1988年起,对购入的和自创的商标都以现值入帐,并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同时,不提折旧,但每年对商标考察一次,以反映其价值的增减变化。RHM将商标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的理由是:
(1)更真实地反映股东的资产情况;
(2)解决将外购商标作为商誉处理时给企业帐面财务状况所造成的负面冲击问题;
(3)使相似市场条件下不同企业的经营情况能够相互比较;
(4)有助于对外筹资;
(5)为股票交易所进行股票评级提供参考依据。
在英国,将自创商标作价列入资产负债表,遭到了以英格兰、威尔士会计师协会为首的会计专业团体的异议和反对。1989年,该协会委托伦敦商学院李奇曼教授为首的一个专门小组对商标会计问题进行研究。李奇曼等人的主要论点是:商标毫无疑问具有经济价值,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商标价值难以与企业的其它资产截然分开;任何涉及关于商标未来获利性的判断与会计核算所应遵循的客观性原则背道而驰。除非披露有关评价过程的真实信息,商标估价对于投资分析并无实际助益;银行投资分析家一般是根据现金流量和利息额等指标,而不是根据资产的会计处理结果分析公司的财务强度;缺乏对商标作价的经验性实证材料,审计人员是否处于接受作价结果的状态仍有问题;对商标作价列入资产负债表的问题持灵活、观望态度,将极大地损害现行财务报表的基础。结论是:不管是外购还是自创商标,将其作价列入资产负债表均是极不明智的。
受会计上的一致性和稳健性原则所制约,现行财务报表制度要反映商标这种成本与价值对应性比较弱的资产,确实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财务帐户自身是用来表明已经实现的利润,即公司所创造的财富多少是以现金形式或以可以变换成现金的资财形式确定下来,它们并不是用来表明某一时点公司的价值,即公司可以创造多少财富,因为后者是尚未实现的利润的函数。毕竟,资产负债表只是反映那些还未与收益相匹配的成本,而这些成本是以公司拥有的有形资产表现出来的。如果要将尚未实现的收益和无形资产记录在会计帐户上,必然引进主观判断,而主观判断是与会计上所主张的客观真实性要求相抵触的。基于此,目前关于商标会计核算的争论,在西方尚未形成定论。
二、另一种选择:从管理决策角度评估商标资产
从会计核算角度评估商标资产,除了引发前面所说的争论外、它所产生的财务信息并不一定适合商标资产和管理的实际需要。基于这些信息所作的决策有可能强化甚至引起商标投资与利用上的短视行为。企业决策层为什么常常被短期利益所驱动,而不能高瞻远瞩,着眼长期与未来的原因固然很多,比如股东对当前利益的关注,社会和投资者侧重以当年财务成果对企业考核,以及企业高层领导的经常变动,都有可能导致上述情况的产生。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企业过于依赖财务数字或财务信息作决策有关。
会计帐户所显示的信息,主要是用来反映企业以往或过去的经营成果,以便于股东和相关利益主体对其进行评价、考核和监督。如果审视一下大多数企业的决策过程和现有财务信息在决策过程中如何被应用的情况,我们就会对企业为什么更多地倾向于追求短期效益,而对商标的长期投资不能始终如一地予以坚持有新的理解和洞悉。
按照现代公司理论、公司的长期战略计划一般是自上而下制定的,越是进入管理的较低层次,越具有短期的、战术的意识与视野。实际中,很多企业的情况恰恰与此相反。公司的业务层由于更切身地了解各种市场机会,对业务的发展更能从长远的角度予以考虑。相反,公司的决策层则更加关注用财务数字反映的经营成果。如果一项业务处于上升时期,而且企业能够挪出资金进行长期性营销投资,并且预计能够实现企业所要求的利润,通常这项投资计划将被批准并付诸实施。如果说市场营销投资与业务的成功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往往并不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而很可能是一种相反的关系。很多公司本年度的营销预算是根据前一年度营销费用对销售收入的比例确定的,这实际上充分反映过去的财务信息对现在的营销决策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如果业务层希望利用某一增长机会,向决策层提出增加营销投资的要求,后者也往往是根据是否可以从别的盈利业务中抽取资金来决定。结果是,在预算过程中,决策层与业务层之间形成一种互不信任的关系:后者预计前者会对其提出的预算予以削减,所以,预算时总是打埋伏,提出比实际需要更大的预算要求;前者对后者的作法也往往是“心中有数”。这样,公司各业务层,实际上并不是用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为基础提出预算,而是用现行经济学中的博奕论为基础,来争夺和分割公司总量一定的某种投入或资源。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循着计划的利润指标和财务信息所提供的线索来进行商标投资决策和分配资源,必然出现以下情况:
(1) 如果不影响公司的利润目标,业务层动用某一商标的营销预算来支持另一商标的发展不一定要征得公司决策层同意,或者决策层虽然对此持否定态度,但事后也不一定予以追究。这样,商标层次的营销预算就成为一种软预算。
(2) 当某一业务经营遇到问题,其利润目标的实现面临困难时,公司要么可能减少另一商标的营销投入来增强对有前景的商标的营销支持,要么则通过减少长期性营销投入,降低当期成本,以保证利润。无论何种情况下,都极有可能使企业丧失从长远看具有高投资回报的市场机会。所以,单纯或主要依赖传统财务数字和财务成果作商标决策,必然产生短视行为,必然使商标资产投资处于飘忽不定的状态。 企业之所以倚重既有财务信息作决策,恐怕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它们没有或找不到可资利用的“动态”或“前瞻”性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财务核算中产生的具有“静态”和“后向”性质的信息,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它的功能或作用领域,就象内科医生为病人动外科手术,难免给人有不十分称职之感。
问题并不在于否定现行财务信息在决策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或者对现行会计核算制度提出责难,而是应发展适用于商标投资与管理决策的商标信息与商标评价方法。
从管理决策角度评估商标资产首先在于它具有普遍适用性。每一个企业在商标资产投资与利用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对商标资产产生影响的营销决策。个别企业购进他人的商标资产,如同购置其它资产一样,肯定有一个投入产出的比较,这自然要同商标的未来利用联系起来。着眼于对商标的利用来评估商标资产,必然超越纯粹为了获得一个合理的购价这样一个单一的目的。对于出让方来说,以潜在购买者利用这一商标所获得的未来收益为基础确定出售价格,显然也是合理的和可以接受的。所以,从管理决策角度评估商标,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它对基于其它目的的商标评估方法并不排斥,相反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从管理决策角度评估商标,将促使企业不仅仅是看重评估结果,即商标价值大小,而是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到评价过程所产生的信息上。现在,一些企业委派外部机构对其商标进行评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广告效应或在出让、索取侵权赔偿等方面增加筹码。这固然是商标资产评估发挥作用的一个领域,然而,如果局限于此,商标资产评估的价值和意义将大打折扣。而且,从长远看,对于推动商标资产评估方法的研究和发展并无太多助益。因为,出于非管理目的评估商标,常常容易对评估机构发出误导信息,同时,由于委托方重视的是评估结果,对评估过程相对地予以忽视,这样,可能减轻评估结构不断完善评估方法的动力和压力,从而有可能助长评估中的主观性与随意性。
三、从管理决策角度评估商标资产的基本思路
从管理决策角度评估商标资产,首先应采用前瞻而不是后向观点,着眼于商标所带来的未来收益。从决策角度看,一项资产尤其是商标这种无形资产的价值,决不是由它的历史成本而是由它的未来收益所决定。原值相同的两种资产,其未来收益存在差别,它们的价值也就不同。如果把企业财产分为两部分的话,一部分是与过去和当前已实现的收益相对应,另一部分是与未来未实现收益相对应。前一部分财产价值是完全确定的,用传统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得到完整反映。后一部分财产由于与未来收益相联系,未来的不确定性使这部分财产价值具有可变动的特点。现代会计上采用重置成本法或市场法对后一部分财产价值不时予以调整,体现了试图使这一部分财产价值得到更真实反映的意图。由于会计上对财产是逐项或分项反映,从了解企业经营运作情况和对其进行监督的角度看,只要报告方式前后一致,暂时高估或低估财产价值虽然也会对帐面利润产生影响,但对企业的长期经营则影响较小。因为从长期看,只要企业仍然运用这些财产经营,其价值实际上会随收益变动而自然予以矫正或调整。很多企业并没有迫切感受到需要在会计上彻底改变以往的报告方式,或许也是部分基于这一原因。
然而,如果财产的价值不能以未来收益为基础反映,或者与实际相去很远,由此对决策产生的影响则是极其深远的。在决策者眼里,一项营销投入是否正当,不应当囿于企业现在手头有多少资金可以利用,也不应当限于这笔投资对企业利润的提升有多大的影响,而应当从长期的视野考虑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牗牨牘投资的成本能否得到补偿;牗牪牘对企业现金流的改善有何助益。前者涉及到投资能否盈利,后者涉及到对企业稳定和长期发展的影响。仅仅从利润和盈利角度进行决策,会使企业失去一些从长期看具有战略价值的机会,会增加企业在未来的不安定感和不稳定感。同样,仅仅从增长和发展角度考虑问题,不顾增长所付出的代价,从投资者利益角度看,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在商标投资决策时,应结合上述两个方面予以考虑。也就是说,决策一项商标投资是否合算,应当在该投资成本得到补偿的条件下,考虑它能否增加现有商标资产存量。商标资产存量的增加,意味着比投资前处于一种更为强劲的市场地位,从而大大减少企业或其业务未来的经营风险。如果增加的商标资产存量不能以财务上的通行术语予以说明和解释。商标投资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是无法得到企业上下认同的。
如果能够大致确定一笔投资的未来收益,那么,循着上述思路,我们可以将投资所产生的现金流按资本和通货膨胀率所确定的贴现率予以贴现,从而得出一定时期内贴现后的累积现金流。这一累积现金流即可视作该项投资所创造的商标资产。
下面,我们用实例说明这种评估方法的基本思路。
假设企业营销部门提出在下一年度投入1200万人民币对某商标进行大规模宣传,为配合此一宣传计划,企业另需投资500万购置一批固定资产。企业决策层如何评价这一投资方案呢?
第一步是预测上述投资在未来3~5年内带来的净收益,即新增销售收入在扣除有关生产与销售费用后的余额;
第二步,根据资本利润率和通货膨胀率所确定的贴现因子,将商标投资所带来的现金流折算成现值;
第三步,计算3~5年内累积现值现金流,如果累积现金流为正,说明该投资在补偿资金成成本后,仍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增长,因此,这笔投资是合算的。否则,是有问题的和需要进一步论证的。
在上例中,若投资在投入的前三年新增收益分别为1000万,600万,220万,又设资金利息率为10%,通货膨胀率为5%,则整项投资产生的现金流可反映于表1中。从表中可以看出,由于累积现金流折算成现值是正数,该项投资是合算和可行的。若按传统会计方法处理,该项投资的投资回报率不到1%,企业很可能将资金挪到从回报率看具有更大吸引力的项目上。 表1:对一千二百万广告投入的评价 年份2345贴现因子0.8660.7500.6490.567净收益1000630220--营销收入1200------净利润(200)630220--年初固定资产--500315110年末固定资产(500)315110--(扩张)(500)185205--现金流(700)815425110现值现金流(606)61127662累积现值现金流(606)5281345 四、未来收益的估计
商标额外创造的未来收益一般是根据过去几年商标创造的超额利润加权汇总得出的。这种方法假定,商标未来获利能力比较平稳,至少和过去若干年内平均获利能力大致相当。如果市场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未来环境变化不剧烈,同时,企业在商标上的投资强度与过去相比没有大的波动,那么,用商标过去的获利能力推算它在未来的获利能力,应当说有一定的可信度。然而,如果上述条件并不满足,尤其是如果企业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采取了不同以往的对策,比如,加大或减弱了商标投资的力度,此时,再用商标过去的业绩推算它在未来的收益,就不一定合适,因此,需要采用或发展另外的估计和预测方法。
目前,决策者用来估计销售反应函数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实验法,即在可控制条件下,选择一个地区作样本,通过在一定时期内对同样条件的消费者或同一消费者有步骤地改变市场营销费用水平或市场组合方式,来观察销售量的变动情况,进而推测出销售反应函数。二是判断法,即挑选专家对销售量和市场营销费用之间的关系进行推测和估算。三是统计法,即在搜集过去销售量和市场营销组合变量水平的有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技术估计销售反应函数。在现有统计分析技术中,时间序列分析被认为对估计商标的未来销售量和未来收益是比较合适的。时间序列分析法使我们有可能预测今后若干时期内商标创造的收益或商标投资带来的新的销售量。另外,利用时序分析手段,还可以对预测误差作出估计。当然,建立时序分析模型,对未来进行拟合,还需要借助过去比较系统的数据,这实际上也要求企业在现实的商标管理中注意对这方面数据的搜集与保存。
关键词:价值投资;安全边际;金融市场理论
一、价值投资策略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在1934年出版了《证券分析》一书,证券市场价值投资理论及策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尽管证券的价格波动很大,其内在价值稳定且可测量。短期内证券市场价格会经常偏离其内在价值,但市场存在自我纠偏的机制,长期来看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趋同。价值投资的精髓是在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内在价值时买人证券,在显著高出时卖出。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间的差额——安全边际越大.投资风险就越小。预期收益就越高。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出发,通过分析资产价值、盈利价值和成长性价值来计算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关于备受争议的公司成长性价值,格雷厄姆指出,唯一能给投资者带来利润的成长是那些资本回报超过资本成本的增长,只有具备经济特许权(企业受壁垒保护,对手难以进人该行业)的成长性才是有价值的。格雷厄姆投资思想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启蒙和经典,其实质便是选择买人被市场一定程度低估的股票并且在其被高估时卖出。
《证券分析》出版之际,正值1929年-1933年美国股灾结束,华尔街处于历史性的熊市,市场中充斥着股价跌破净资产的股票,是价值投资的大好时机。此时,通过大量收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格累厄姆及其追随者找到无数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股票,并在随后的反弹行情中获得巨额收益。但是此后数十年,随着公司财务信息日益透明,投资者素质提升,想在美国证券市场找到被严重低估的优质股票已经日趋困难。到20世纪70年代大牛市中,市场中已很难找到传统价值型股票,格雷厄姆本人也宣称随着市场越来越有效,投资者运用传统的价值投资策略很难再获得超额利润。然而此时及以后的数十年间,沃伦·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继承和发展了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并创造出一系列极其成功的投资记录。巴菲特认为选择股票的本质是选择上市公司。他的投资策略便是以合适的价格购入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超级明星企业股票并长期集中持有。在权益证券评估方法上,只认可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即任何证券的内在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贴现率贴现的现值之和。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虽然价值投资方法的本质依然是通过判定证券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而寻求投资机会,但具体的投资策略却有着极大发展并各有特点。证券的基本面分析成为了价值投资方法的核心。由此逐步形成了从宏观经济、行业研究到公司分析和证券定价的三步定价法。从过去仅仅侧重于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到关注报表数据之外的因素(如品牌、技术领先程度和管理层品质等);从过去地关注上市公司历史和现状分析,发展到现在兼顾公司未来成长性分析;指标分析上亦从侧重于市净率和分红派息,到现在对一揽子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市盈率、价格销售额比率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等)。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逐步得到优化,内在价值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得以扩大,分门别类的价值投资也有着以下共同特征:(1)安全边际的留存,使得买入的股票相对比较便宜,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值相对较低,因此在熊市中操作较多,在股市泡沫中操作较少;(2)更倾向于中长期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短期波动相对不敏感;(3)投资组合相对集中;(4)更适用于相对成熟的证券市场。
二、金融市场理论对价值投资策略的解释及争议
金融市场在整个20世纪有着长足的发展,分门别类的金融理论和投资策略亦层出不穷,各有发展。时至今日。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的价值投资和成长投资、基于空中楼阁理论的技术分析和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指数化投资。而行为金融学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起便逐步异军突起,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金融理论。
成长投资和价值投资同属于基本分析范畴,二者都强调严谨的独立分析,在理论的内在逻辑上趋于一致,但实际投资风格差别较大甚至完全相反。前者看重企业的发展潜力,认为股票价格不断上涨的动力来自于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盈利高速增长,当前股价的高低并不是考虑的第一要素,所选择股票往往市盈率较高。在成长投资者看来,价值投资利用市场波动在安全边际下购入股票。P/E、P/BV和P/S等指标值较低,风险固然相对较小,但投资风格显得保守单一,得不到高增长企业带来的超额回报。从美国股市运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在过去的25年间,价值投资和成长性投资各有其风行周期,呈现周期轮动的态势,各自在其风行周期中的表现均好过对方,但从长期回报来看。价值投资收益要明显高于成长投资,而收益波动却小于对方。
相对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空中楼阁理论认为证券的价格波动是由大众心理预期的变化所决定,聪明的投资者所要做的仅仅是购入大众认定可以涨价的股票,并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即可。在此理论依据下,技术分析方法仅从证券的市场行为来分析证券价格的未来变化。技术分析师认为价格变动受长期趋势影响,对新信息并不是立即做出精确的反应,而是逐渐反应,因此投资者只需计算未来的趋势,没有必要进行基本面分析和价值投资分析。但大多数对欧美证券市场弱有效性的检验结果证实,证券价格并不按照一定趋势变动,技术分析的前提假定条件难以成立。
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现资理论认为,在所谓的半强式有效市场中,证券市场价格能够迅速反映公开市场已有的全部信息,因此价值投资分析不能为投资者带来超越市场的额外收益。然而在欧美市场上的大量实证研究并不能证明证券市场完全有效,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非有效性证据,包括风险溢价的时间序列相关性、市盈率效应、账面价值/市场价值比率和日历效应等。同时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等价值投资群体的长期超额业绩回报也从实践上对半强式有效市场进行了极其有力的反驳。
在统计分析实证研究对现资理论提出挑战的同时,行为金融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诞生。该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决策心理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投资者非理性决策对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非如有效市场理论假设的那样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有一种偏差会使人们更注重最近的消息,存在着“过度反应”,从而导致证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证券价格偏离价值是不可避免的,投资者身上出现的类似认知偏差还有:过度自信,反应不足和损失厌恶等等。这个发现验证了价值投资理论的前提假设:从短期来看,市场只是一个投票机,股票价格不仅决定于基本面因素,还受影响于投资大众的心理认知偏差。证
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使得价值投资策略利用市场波动寻求套利成为可能。来自基本面的逻辑因素决定了股票的内在价值,而心理因素则影响其短期的市场价格。
三、价值投资策略的实践效应
价值投资方法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稳健性使其逐渐成为欧美成熟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美国华尔街90%的证券分析师都声称自己是基本面分析者。随着证券分析业的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欧美证券市场上越来越难以发现内在价值被明显低估的股票,特别是在几波大牛市中,市场中多数股票都被严重高估,此时价值投资者只能选择有所不为。难以分享证券市场空中楼阁所带来的超额投机收益。当证券价格普遍达到甚至超越其内在价值,股市若长期处于高涨状态,坚持价值投资策略的机会成本也较大。
另外,在买人证券之前的价值评估环节中,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来源有限,信息可信度有时也不高,已有信息中,无形资产等项目的价值也难以确定,由此造成其资产价值难以判断;另一方面,企业未来的盈利和增长更是不易预测,很多复杂和随机的因素都会导致原先的预测结果和实际值相差极大,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价值投资者虽然在单个股票上所花工作量巨大,精确度却未见有多高,因此,保留足够的安全边际在抵消风险和获得盈利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如此一来,一些未来成长性极佳上市公司便很容易被忽略掉。一些能力和精力均有限的投资者往往只能选择那些低市盈率和市净率的股票,近似达到和实现价值投资的效果。彼得·林奇曾将利润增长率指标结合考虑,提供一个新的价值指标公式:K=增长率/市盈率,K值愈大,投资回报愈大,这样能够兼顾分享到成长型公司的业绩回报。
来自欧美、日本以及新兴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坚持价值投资方法是能够获得超额收益的[(JosefLakonishok和AndreiShileifer(1994);Fama和French(1997);Hart和Slagter(2001);Chan,Hamao和Lakonishok(1991)]。我国学者对于内地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郝爱民,2006)。价值投资的业绩不仅超越纯粹的技术分析投资,也明显超越了成长投资和指数化投资。与此同时,其遭遇风险而损失的可能性却小于成长投资,稳健性更是明显好于对方,尤其是在熊市中,价值型投资组合能够表现出更强的抗跌性。
为提高拟公开发行
a股的公司以及已上市a股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保护投资
者的合法权益,我们制定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
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现予,请遵照执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和已经公开发行股票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按照有关准则需要披露完整财务报告时应遵循本规定。其他情况下需参照本规定的,从其特别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中所称的“母公司”是指上市公司本身。
第四条、本规定是对财务报告披露的最低要求。不论本规定是否有明确规定,凡对使用者作出决策有重大影响的财务信息,公司均应予以充分披露。本规定某些具体要求对公司确实不适用的,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披露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做出适当修改,但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作出说明。
第五条、由于商业秘密等原因导致本规定某些信息确实不便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可向中国证监会申请豁免,已经公开发行股票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可向证券交易所申请豁免,经批准后,可以不予披露,并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第六条、公司不得编制和对外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报告。公司董事会及其董事必须保证提供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并就其保证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第七条、凡根据有关规定,需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应由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由上述会计师事务所盖章、及由两名或两名以上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签名盖章、。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由一名对审计项目负最终复核责任的合伙人和一名负责该项目的注册会计师签名盖章、;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由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或其授权的副主任会计师和一名负责该项目的注册会计师签名盖章、。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以及未纳入合并范围但对公司财务报告有重大影响的控股子公司以及不属于合并报表范围但对公司财务报告有重大影响的联营企业的财务报告,也应由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财务报告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签字注册会计师对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
第八条、特殊行业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除需遵守本规定外,还需遵守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就该行业有关财务报告的特别规定。
第二章、财务报表
第九条、公司编制及披露的财务报表应符合财政部、中国证监会颁布的相关会计和披露准则、制度的规定。
第十条、本规定要求披露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含利润表的补充资料)、现金流量表。
(一)首次发行股票公司按本规定提供的财务报表应为不少于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不少于最近三年年末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少于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现金流量表。非整体改制重组设立且运行不足三年的首次发行股票公司,在有关资产负债表的披露方面,只需披露改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后各年年末的资产负债表。首次发行股票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运行不足三年的,可以不提供设立日前的利润分配表。
(二)发行新股的上市公司按本规定提供的财务报表执行上市公司新股发行招股说明书的有关规定。
(三)披露定期报告的上市公司按本规定提供的财务报表应为报告期末以及前一个年度末的比较式资产负债表、该期和去年同期的比较式利润及利润分配表、该期的现金流量表。
第十一条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公司,除提供合并财务报表外,还应提供母公司财务报表。
第十二条公司编制的财务报表之间、财务报表各项目之间、财务报表中本期与上期的有关数字之间,应当相互勾稽。
第十三条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中会计数据的排列应自左至右,最左侧为最近一期数据;表内各主要报表项目应标有附注编号,并与财务报表附注编号相一致;财务报告摘要部分中引用编号应与原财务报表附注的编号相一致;财务报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金额单位可以为人民币元、千元或百万元。
第十四条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编制应加盖公司公章、,由公司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主管会计工作的公司负责人、公司法定代表人签名并盖章、。若公司设置总会计师的,总会计师应签名并盖章、。
第三章、财务报表附注
第十五条、公司应按照有关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本规定的要求,编制和披露财务报表附注。
第十六条、财务报表附注应当对财务报表中需要说明的交易和事项作出真实、完整、明晰的说明。
第一节公司的基本情况
第十七条、首次发行股票公司应简述公司历史沿革、改制情况、行业性质、经营范围、主要产品或提供的劳务,公司的基本组织架构等公司的有关资料。公司在报告期间内因收购、出售资产或吸收合并等引起公司重大资产或主营业务发生变更的,应予以说明。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运行不足三年的首次发行股票公司,应说明编制股份公司设立以前报告期内各年份财务报表会计主体及其确定方法。
第十八条已上市公司再筹资和披露定期报告时至少应简述公司历史沿革、所处行业、经营范围、主要产品或提供的劳务等。公司在报告期间内因收购、出售资产或吸收合并等引起公司主营业务发生变更的,应予以说明。
第二节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
第十九条公司应按照如下要求披露报告期内采用的主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
(一)公司目前执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首次发行股票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运行不足三年的,应说明公司原来执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说明按本规定要求提供的公司设立前的财务报表是如何按目前执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调整的。
(二)会计年度。
(三)记账本位币。
(四)记账基础和计价原则。
(五)发生外币业务时采用的折算汇率、期末对外币账户的外币余额进行折算所采用的汇率,以及汇兑损益的处理方法。
(六)各主要财务报表项目的折算汇率,以及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处理方法。
(七)编制现金流量表时现金等价物的确定标准。
(八)短期投资计价及其收益确认方法,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确认标准、计提方法。
(九)应收款项坏账的确认标准,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以及坏账准备的确认标准,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
(十)存货分类,取得和发出的计价方法,存货的盘存制度以及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存货跌价准备的确认标准、计提方法。
(十一)长期股权投资计价及收益确认方法,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方法和期限;长期债权投资计价及收益确认方法,债券投资溢价或折价的摊销方法;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计提方法。
(十二)委托贷款计价,利息确认方法以及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计提方法。
(十三)固定资产的标准、分类、计价方法和折旧方法;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计提方法。
(十四)在建工程结转为固定资产的时点;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计提方法。
(十五)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确认原则、资本化期间以及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方法。
(十六)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摊销方法、摊销年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计提方法。
(十七)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方法、摊销年限。
(十八)应付债券的计价及债券溢价或折价的摊销方法。
(十九)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取得的收入所采用的确认方法。
(二十)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十一)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数。
(二十二)重大会计差错的内容和更正金额、原因及其影响。
(二十三)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合并范围的确定原则,合并所采用的会计方法。
第三节税项
第二十条、公司应披露主要税种和税率,如增值税、所得税等;若有税负减免的,应说明批准机关、文号、减免幅度及有效期限。第四节控股子公司及合营企业。
第四节控股子公司及合营企业
第二十一条、公司应披露其所控制的境内外所有子公司及合营企业的全称、业务性质、注册资本、经营范围以及本公司对其实际投资额和所占权益比例等。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应说明原因及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
第二十二条、对纳入合并范围但母公司持股比例未达到50%以上的子公司,应说明纳入合并范围的原因。
第二十三条、公司报告期内合并报表范围如发生变更的,应当披露变更内容、原因。若发生购买、转让股权而增加控股子公司、合营企业的情况,应说明每个新增或转让股权的购买日及其确定方法。
第二十四条、按照比例合并方法进行合并的公司,应特别说明。
第五节财务报表项目附注的要求
第二十五条、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公司,应按照本准则对合并会计报表项目进行注释,还应对母公司财务报表的主要项目进行注释。
第二十六条、对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项目,注释最近期间的期末、期初比较数据,股东权益项目、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项目应按照比较财务报表逐期列示并说明各期数据变动情况。
第二十七条、对资产负债表中的外币账项,应列示其原币、折算汇率、折算的记账本位币金额。
第二十八条、具体的报表项目应按以下要求进行注释:
(一)按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分别列示货币资金情况。有抵押、冻结等对变现有限制或存放在境外、或有潜在回收风险的款项应单独说明。
(二)按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其他投资分别列项说明短期投资情况,其中股权投资中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中的国债投资和其他债券投资应单独列示。能够列明期末市价的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应列明报表日市价及资料来源(若报表日是法定公休日,应披露报表日最近一个交易日市价,下同);其他投资项下对某一投资对象的投资额占短期投资总额10%(含10%)以上的,还应分别披露资金投入时间和所得收益等。对流动性差的证券投资市价来源也需特别说明。
说明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增减变动情况,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所选用的证券期末市价的资料来源。
说明投资变现的重大限制。若不存在上述情况,也应予以说明。
应单独说明本项目中公司1年内到期的委托贷款的本金、利息、受托人名称及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
(三)列示应收票据的种类、金额。已用于质押的商业承兑汇票,应单独列示出票单位、出票日期、到期日、金额等重要事项。
(四)分项列示应收股利的金额,对其中金额较大的,应说明其性质或内容。
(五)分项列示应收利息的金额,对其中金额较大的,应说明其性质或内容。
(六)应按不同账龄段(如1年以内、1-2年、2-3年、3年以上)分别列示应收款项(含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金额、占应收款项总额的比例、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和坏账准备金。
对应收款项应说明如下事项:
1、本年度全额计提坏账准备,或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较大的(如计提比例超过40%及以上的,下同)应收款项,应单独说明其计提的比例及其理由;
2、以前年度已全额计提坏账准备,或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较大,但在本年度又全额或部分收回的,或通过重组等其他方式收回的应收款项,应说明其原因,原估计计提比例的理由,以及原估计计提比例的合理性;
3、对某些金额较大或账龄较长的应收款项不计提坏账准备,或计提坏账准备比例较低(一般为5%或低于5%)的理由;
4、本年度实际冲销的应收款项性质、理由及其金额。若实际冲销的款项涉及关联交易产生的,还应单独披露;
5、应收款项中如有持公司5%(含5%)以上表决权股份的股东单位欠款,应予以说明,并单独列示;如无此类欠款,也应予以说明;
6、金额较大的其他应收款,应说明其性质或内容;
7、列示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目前五名金额合计,及占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总额的比例。
(七)应按不同账龄段列示预付账款余额、及各账龄段余额占预付账款总额的比例。账龄超过1年的预付账款,应说明未收回的原因。
预付账款中如有预付持公司5%(含5%)以上表决权股份的股东单位的款项,应单独列示。
(八)分项列示应收补贴款的金额、性质或内容。
(九)按在途物资、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分项列示存货情况。
分项列示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及其增减变动情况,并说明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依据。
(十)应按费用类别披露待摊费用年末结存余额的原因和各项费用的期初数、期末数。
(十一)按种类列示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的面值、年利率、初始投资成本、到期日、本期利息、累计应收或已收利息、期末余额。
按投资种类列示一年内到期的其他债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年利率、到期日、本期利息、累计应收或已收利息、期末余额。
(十二)列示其他流动资产的情况,金额较大的应列示其内容和金额。
(十三)按子公司投资、对合营企业投资、对联营企业投资和其他股权投资分项列示长期股权投资情况。
对长期股票投资,还应按被投资单位列示股份类别、股票数量、占被投资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初始投资成本,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额、增减变动情况以及计提的原因。若股票有市价的,应列示股票期末市价。
对其他股权投资,应按被投资公司名称、投资期限、占被投资单位注册资本比例、投资金额分项列示。若实际投资比例与注册资本比例不一致,应予以披露并说明原因。分项列示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额、增减变动情况以及计提的原因。
若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应列示初始投资额、追加投资额、被投资单位权益增减额、分得的现金红利额和累计增减额,被投资单位与公司会计政策的重大差异,投资变现及投资收益汇回的重大限制等。
对股权投资差额应按被投资单位列示初始金额及形成原因、摊销期限、本期摊销额、摊余价值。
(十四)应按种类列示长期债权投资的面值、年利率、初始投资成本、到期日、本期利息、累计应收或已收利息、期末余额,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额、增减变动情况以及计提的原因。
对其他债权投资,应按投资单位列示初始投资成本、年利率、到期日、应计利息、累计应收或已收利息、期末余额,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额、增减变动情况以及计提的原因。
(十五)应按类别分项列示固定资产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及期末余额。固定资产中如有在建工程转入、出售、置换、抵押或担保等情况,应予以说明。
通过融资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应披露每类租入资产的账面原值、累计折旧、账面净值。
通过经营租赁租出的固定资产应披露每类租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应按类别分项列示累计折旧期初余额、本期计提额、本期减少额及期末余额。
分项列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增减变动情况以及计提的原因。
(十六)分项列示各类工程物资的期初、期末余额。
(十七)分项列示在建工程的名称、预算数、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转入固定资产额、其他减少额、期末余额、资金来源、工程投入占预算的比例。
分项列示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转入固定资产、其他减少额、期末余额中所包含的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
用于确定利息资本化金额的资本化率应单独披露。
工程项目资金来源应区分募股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和其他来源等。
分项列示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金额、增减变动情况以及计提的原因。
(十八)分项列示公司转入清理但尚未清理完毕的固定资产清理账面价值及转入清理的原因。
(十九)分项列示无形资产的取得方式、原值、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转出额、本期摊销额、累计摊销额、期末余额、剩余摊销年限。
对于在报告期内发生的单项价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无形资产,若该资产原始价值是以评估值作为入账依据的,还应披露评估机构名称、评估方法。
分项列示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增减变动情况以及计提的原因。
(二十)分项列示长期待摊费用的原始发生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摊销额、累计摊销额、期末余额、剩余摊销年限。
(二十一)应分项列示公司除以上长期资产项目外的其他长期资产的金额。金额较大的其他长期资产,还应列示其内容。
(二十二)应列示公司尚未转回的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递延税款借项金额、发生原因。
(二十三)按借款条件(信用借款、抵押借款、保证借款、质押借款等)分项列示短期借款金额。
对已到期未偿还的短期借款,应单独列示贷款单位、贷款金额、贷款利率、贷款资金用途、未按期偿还的原因及预计还款期,并在期后事项中反映报表日后是否已偿还。
(二十四)按应付票据的种类分项列示其金额,并说明本会计年度内将到期的金额。
(二十五)对于应付款项,包括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说明有无欠持有本公司5%(含5%)以上表决权股份的股东单位的款项;如无此类欠款,也应说明。
账龄超过3年的大额应付账款及其他应付款,应说明未偿还的原因,并在期后事项中反映报表日后是否偿还。金额较大的其他应付款,也应说明其性质或内容。
账龄超过1年的预收账款,应说明未结转的原因。
(二十六)披露应付工资中属于拖欠性质或工效挂钩的部分。
(二十七)按主要投资者列示欠付的应付股利金额并说明原因。
(二十八)按税种分项列示应交税金金额,并说明报告期执行的法定税率,对于超过法定纳税期限的,应列示主管税务机关的批准文件。
如果各分公司、分厂异地独立缴纳所得税,应说明所执行的所得税税率。
(二十九)分项列示其他应交款的期末余额、性质及计缴标准。
(三十)应按费用类别披露预提费用年末结存余额的原因和各项费用的期初数、期末数。
(三十一)按对外提供担保、商业承兑票据贴现、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等项目分别列示公司计提的各项预计负债。
(三十二)按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分项列示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其附注要求同“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对已到期未偿还的借款,应说明原因,并在期后事项中反映报表日后是否已偿还。
(三十三)列示金额较大的其他流动负债的内容和金额。
(三十四)按币种、借款条件(信用借款、抵押借款、保证借款、质押借款等)分项列示长期借款金额。
(三十五)分项列示应付债券的种类、期限、发行日期、面值总额、溢价(折价)额、应计利息总额、期末余额。
对可转换公司债券应说明转股条件等情况。
(三十六)分项列示长期应付款种类、期限、初始金额、应计利息、期末余额等。
(三十七)按公司接受国家拨入的具有专门用途的拨款和其他来源取得的款项分项说明专项应付款的内容。
(三十八)列示除以上长期负债项目外,金额较大的其他长期负债的内容和金额。
(三十九)应按公司尚未转回的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和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未来应交所得税的金额分别列示递延税款贷项的情况。
(四十)说明报告期股本的变动情况。如果报告期内有出资或增资行为的,应披露执行验资的会计师事务所名称和验资报告文号。
运行不足三年的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前的年份只需说明净资产情况。
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应说明公司设立时的验资情况。
(四十一)分项列示报告期资本公积的变动情况及其原因、依据。若用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弥补亏损的,应说明其履行的法律程序及有关决议。
(四十二)分项列示报告期盈余公积的变动情况。用盈余公积转增股本、弥补亏损、分派股利的,应说明有关决议。
(四十三)列示报告期利润分配比例以及未分配利润的增减变动情况。若有对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致使期初未分配利润变动的情况,应对变动内容、变动原因、依据和影响作出说明。
【关键词】资产评估 会计计价 会计准则 评估标准
资产评估与会计是现代经济赖以正常运行的基础业,两个行业在资产业务中因专业分工而产生内在的联系,又因工作性质、专业知识和执业标准差异而有区别。本文试图从我国资产评估业的产生历史背景入手,更深层
次地认识资产评估学,以更好地利用会计信息为资产评估业服务,提升资产评估业的服务质量。
一、我国资产评估业的发展与管理历史
我国资产评估业的发展史,也是资产评估业管理体制的演变历史。资产评估业发展20多年来,管理的手段、方法多种多样,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各有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1、《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颁布标志着资产评估业产生
该办法明确规定了全国资产评估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同时还规定了将审批评估机构纳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职权范围内,规定了被评估资产的管理范围、评估的程序和方法及法律责任等。由于国有资产在全社会资产中占有绝对优势,国务院第91号令的颁布为发展统一的评估行业奠定了基础,保证了资产评估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成立标志资产评估管理由政府管理向行业自律管理过渡
资产评估的行业特点决定了行业自律管理是其不可或缺的一种管理方式。根植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资产评估业虽然在发展伊始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干预,但行业自律管理作为其发展方向应该得到逐步实现。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它既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又协助政府贯彻执行有关资产评估的法规政策。作为独立的社团组织,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具有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特点,使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覆盖整个行业。
之所以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成立标着中国资产评估业管理由政府管理向自律管理过渡,是因为从其发展轨迹来看,首先独立的资产评估协会与资产评估行政管理部门并存(1993年);然后资产评估协会与评估行政管理部门合二为一(1994年);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再次成为一个真正的行业自律组织。从理论上说,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职能角度分析,尽管其从构架上具有了行业自律管理的特征,但在中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的条件下,其并没有真正具备行业自律管理的本质特征。通过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实现行业自律管理,不仅需要形式上的变化,更需要实质内容的变化。
3、实行注册资产评估师制度标志由重视机构管理、项目管理转向注重资产评估人员管理
资产评估考试制度的建立,一是有利于促进资产评估人员的执业准入控制,规范资产评估行业管理,为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摆脱政府部门干预,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有利于提高资产评估人员的素质和执业水平,从而促进中国资产评估业的发展。三是强化了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尤其是从1998年6 月1日开始实行的注册资产评估师签字制度使评估师的责权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了评估师的行为。四是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通过与其他国家对评估师资格的对等管理来加强与国际评估市场的联系。1999年10月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在北京举行年会,2000年7 月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赴美国参加世界评估师大会等等,进一步加强了中外评估师之间的联系。
4、《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使资产评估业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操作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估操作规程和操作标准,各个评估机构自行拟定评估操作方法和规程,对于同一类资产,各个评估机构的评估程序、规则各不相同。但是经过若干年的积累,资产评估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评估操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有利于提高评估业务水平,规范业务操作,也为以后制定行业统一评估准则奠定了基础。
5、《中国评估准则》标志我国资产评估管理体制的创新
从1998年起,财政部开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1999年下半年,国务院开始对资产评估行业进行清理整顿,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合并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实行“一个协会,一套班子,三种资格并存,三个行业统一管理”。
6、《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标志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初步形成
财政部2001年颁布了第一个《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2004年又颁布了《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初步形成。2007年11月28日,财政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了新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对于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才形成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有人认为“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严重滞后”,也有人将资产评估行业中存在问题归结于资产评估准则的不完善。本文认为,对于资产评估准则作用的认识取决于资产评估准则的定位。
综上所述,从资产评估产生的原因或服务手段来看,资产评估实质就是资产价值计量或价值判断的过程,而资产价值计量或价值判断本身就是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在资产评估实践中,资产评估工作也与会计工作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资产评估学与会计学的内在联系
从资产评估学科与会计学科的发展史来看,资产评估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边缘学科,而会计学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由于人们管理生产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因此会计学科发展远远早于资产评估学科。资产评估学科与会计学科的归属问题一直是资产评估理论研究焦点与难题,目前主要有两个学派。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资产评估学属于经济学科体系,因为它是市场经济中产权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另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资产评估是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学科的延伸学科,应归属管理学科。本文比较赞同资产评估与会计同属管理学的观点,主要原因是两者存在着以下内在关系。
1、资产评估与会计核算的对象都是经济主体的资产
从国家颁布的相关法规中可以看出,我国资产评估对象的分类简单采取会计准则的资产分类设计,整体资产评估结果也是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呈报方式。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会计准则对于资产分类在总分类账户层次上主要考虑资产工程技术特点,把全部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等几大类。这样划分对于资产评估中专业技术分工和搜集整理信息资料是基本适用的,因而总分类账户可以作为资产评估分类依据。二是资产评估产生的背景使得资产评估对象按会计要素分类成为必然。由于我国资产评估初期是在创办中外合资企业中建立起来的,当时由于持续的物价上涨,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其市场价值,以历史成本计价的会计体系不能反映资产现时价值,为维护国家权益就必须通过资产评估方法对中方资产价值按评估值进行调整,资产评估的结果是会计科目分别陈述。
2、会计数据和会计计价方法成为资产评估的主要依据
资产评估是对某一资产在某个时点的现实价值进行合理判断、评估,评估的主要信息来源于会计资料和财务数据。对资产重置成本、各种贬值因素、资产预期收益和风险的测算都离不开会计数据的支持,没有会计计价形成的会计资料,资产评估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因此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资产评估的准确性。另外,资产评估中还大量运用会计计价方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于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该采取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应当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而资产评估方法中也包括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和重置成本法。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对于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测还存在条件限制,目前国内资产评估主要还是采取重置成本法,因此国内大部分资产评估都以会计数据为基础性数据。
3、资产评估结论可以作为会计核算计价的重要依据
我国《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在资产拍卖、转让、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制经营,与国外公司、企业和其他组织或个人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企业清算时应当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结论可能是增值也可能是减值。根据《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企业应当按照资产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企业账面价值,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也可以参考资产评估结果。另外,在企业联营、兼并和重组等产权变动中,资产评估结果都可能是企业产权变动后重新建账、调账的主要依据。
4、资产评估理论、准则体系与会计理论、准则体系存在相互借鉴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转让、捐赠、企业改制等涉及到企业产权变动的情况下资产会计计价,企业可以根据资产评估结果调账或建账”。这使得资产评估与会计之间关系更加紧密。另外,我国资产评估的许多理论与方法,如折旧理论、成本理论、价值理论和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等,都借鉴了会计理论。另外,会计准则中承认的某种条件下的资产评估结果,可以作为会计账务处理的依据;在资产评估准则中,也有许多会计的原始数据及计价标准可以作为资产评估的基础。
5、二者职业监管都是各级财政部门,执业机构和人员以行业协会管理为主
两者主要从业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与人员(注册会计师和注册评估师)都以提供中介服务为主,都要遵循客观、公平、公正的执业原则,以独立第三者身份从事工作,对职业道德的要求都提升到最高层次,且要对自己的专业工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三、资产评估学与会计学差异分析
分析资产评估学科与会计学科的发展史,本文认为两者存在着理论差异、目标与职能差异、假设前提条件差异、计价方法差异、计价结果差异、法规与标准差异等。
1、两者基本理论的差异
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平衡公式,反映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权益在静态状态下的平衡关系,主要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财务报告等主要核算方法为理论依据。而资产评估是融会计、统计、工程技术、法律、审计、市场调查及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等于一体的适用现代市场经济管理需要的边缘学科,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现实性、市场性、预测性、公允性和咨询性。从学科理论来看,会计学科是一门学科理论比较成熟和系统管理学科,它的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完整。而资产评估学科理论在许多领域还存在较大分歧,一些概念不清、法律空缺、准则不全、理论与实际认知差异较大,导致资产评估结论往往存在一定可操作区间,这也是国际评估准则不像国际会计准则那样被普遍遵循和应用的原因。
2、两者目标与职能差异分析
从目标来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为企业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与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他们决策所需要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从而为企业管理服务。”会计工作主要以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技术为基础,运用会计准则,通过实时、准确计量、记录、核算和报告对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完整公允的报告。而资产评估作为一种专业人员对特定时点及约束条件下资产价值的估计和判断的社会中介服务,主要为委托方提供合理的资产价值咨询意见。资产评估的目标是为资产产权变动和交易服务,主要以经济分析理论和专项资产价值识别技术为理论基础,运用资产评估准则对标的物进行价值判断。因此,评估、咨询是资产评估的基本职能;而会计主要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方式,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与监督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生产经营情况以及财务成果情况的一种社会活动,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与监督。
3、两者前提条件的差异分析
会计核算的前提(或假设)基础是单位应当遵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原则,这四项前提基础是互为一体、缺一不可,其基本核算方法也是唯一的。但资产评估适用的前提基础包括利益变动主体假设、资产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存在假设等,其假设组合具有多样性特点,在不同假设前提条件下所选用的评估方法得出的评估结果具有差异性特点。会计的各项假设是会计计价的充分必要条件,而资产评估的各项假设是资产评估充分条件,并非必要条件。由于会计与资产评估所适用前提条件的差异,会计所引用的资产评估结论存在着限定性,一般比较适合引用持续经营前提条件下的资产评估结果。
4、两者方法上的差异分析
在会计计价中就资产论资产,目的是使货币能够客观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量。而资产评估计价是就资产论权益,资产评估价值反映资产的效用,并以此作为取得收入或确定组织、实体中权益的依据。两者目标的不同,导致了两者方法上的差异。会计计价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报告,它们相互配合应用,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方法体系;会计计价方法主要以历史成本计价,以实际发生的业务事实为依据,采取上述方法如实记载。而资产评估方法主要有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采取不同评估方法反映不同计价方式。因此不难看出,会计计价反映的是过去发生的业务,而资产评估是以现在已经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客观事实为依据,加上评估人员的职业判断及推理而计算出结果。会计计价依据具有唯一性,而资产评估依据具有推理性和判断性。
5、两者结果的差异分析
会计计价强调的是资产原始历史成本,并且只要符合客观性原则,在查证相同数据之后基本会得出相同的计量结果和结论。资产评估强调的是特定资产评估时点的市场价值,对同一资产由于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采取不同方法进行评估会产生不同的评估结果。
6、两者依据的差异分析
会计对资产确认和计价的依据是《会计准则》和相关具体核算办法,这种依据比较全面科学,只有少数业务采取方法具有可选择性。资产评估依据的是《资产评估准则》和相关资产评估法规,对于资产评估方法选择方面评估机构具有可选择权,受国家相关政策影响比较大,这些都给资产评估带来很大影响,其理论依据和法规较少。
四、结论
本文以资产评估学的发展历史作为研究资产评估与会计关系的基础,其目的是帮助资产评估学在未来的市场经济服务中找到其发展方向。资产评估学作为一门新型边缘学科,它融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为一体。资产评估学的发展历史较短,理论基础薄弱,法规体系不健全,但市场前景广阔;同时,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绝大多数人员是从会计人员转变过来,对会计学科比较精通。因此,比较研究资产评估学与会计学的关系,有助于帮助资产评估从业人员提高对资产评估学科的认识,更好地提升他们的执业质量和水平,有益于我国资产评估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