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范文

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第1篇: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范文

>> 南阳市核桃产业发展探讨 南阳市绿色产业发展探讨 南阳市有机肥料资源情况调查 南阳市有机肥料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研究 南阳市:涉农协会力促农业发展 南阳市城市发展策略研究 南阳富兴林:发展有机农业,探索扶贫路径 南阳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南阳市光武大桥设计探讨 南阳市屋顶绿化的发展空间 南阳市街头绿地现状及发展建议 南阳市新城区发展策略研究 南阳市核桃发展现状及对策 南阳市城市东区发展新思路 南阳市水稻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九江发展有机农业的探讨 加快辽宁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的探讨 有机农业及其发展 对南阳市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调查 后农业税时代南阳市农民负担问题调查与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滕晶,邬元娟.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产业化发展的优势[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2):16.

[5] 孙岚.南阳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机遇和对策[J].河南农业,2014(15):54-55.

[6] 陈新娟,朱祝军,徐志豪.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优势、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3(8):26-31.

[7] 高照全,戴雷.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3(3):943-944.

[8] 丁俊杰. 河南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7.

[9] 封超年,周桂生,陆建飞. 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其研究趋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4):4-7.

[10] 王玉霞.对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1):18.

第2篇: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并行对策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城市的人口压力增大。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9%增长到目前的51.27%,城镇人口也从1.72亿增长到6.9亿。因此,也造成了现阶段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资源短缺问题。现在很多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不仅要承受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为了缓解自身压力、品尝绿色食品、寻求精神快乐,城市居民开始选择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由此,一种以体验农村为概念的农村旅游悄然流行,城市居民可以体验到农村的日常生活,包括农事、农耕等。农村旅游集合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两大内涵,生态农业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生态农业旅游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与“农业”的本质。所以,必须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现代管理与科学技术方法以及传统农业发展经验等,能够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比较高的一种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内围要求农业生产、农业种植和林牧渔业结合发展,在要求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做好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工作,力求降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生态旅游”一词,最早在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先提出,到了1993年,由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正式定义,赋予了生态旅游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地居民保护的双层含义。由此可见,生态旅游更注重保护自然景观,更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开展各类生态旅游活动,如生态体验、生态教育及生态认知等。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助于广大旅游者身心愉悦、减轻压力、促进健康。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提高旅游者对环境保护的主动性。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社区财富积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改善生存面貌,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其社会结构逐步转向多样化与合理化;另一方面,“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消除城乡差距。

二、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

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二)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

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三)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

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四)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

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五)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

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三、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突显生态,重点建设。

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保持特色,勇于创新。

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四)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五)农业与旅游并行发展,提高其附加价值。

生态农业是生态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基础条件,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的消耗量,由此增加了旅游附加值,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这则带来了更多的农业价值。因此,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之间必然有结合发展的支点,两者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独立,具备并行发展的能力和条件。通过“生态”理念的植入,创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品种类和样式,在此过程中,应当力求“生态”一词名副其实,避免以“生态”为旗号的欺骗行为发生,不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本是两个各具特色的独立的发展形势,两者的并行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自身特色资源的充分发挥,从而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旅游所存在的多种问题,必须将“生态”充分发挥、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全供销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并行发展等一如既往,才能使得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2]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32(7)

[3]张芝敏.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农业经济,2012(6)

第3篇: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开发模式;鄂州市;农业旅游

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交叉产业。它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村空间出让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新型旅游业。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仅可以形成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改善农村生存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

一.鄂州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一)区位特征

鄂州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是全国著名的“百湖之市”、“鱼米之乡”,驰名中外的“武昌鱼的故乡”,鄂州市地处东经114°32′―115°05′,北纬30°00′―30°06′,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年均气温17.0℃,年平均相对湿度 77%,年平均降水量为1282.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3.7小时。鄂州西接“九省通衢”的武汉,东连“矿冶之城”黄石,北与革命老区黄冈地区隔江相望,南同咸宁地区濒湖毗邻。鄂州地理位置优越,在长江流域处于“得中”地位。东去上海,西上重庆,水路距离都在1100公里左右。万里长江依市而过,境内江岸线长达90公里,有大小港口5座,江海直达,常年可泊5000吨级轮船。106国道纵贯市区南北,武(昌)九(江)铁路、316国道和宜(昌)黄(石)一级公路三线并行,横穿鄂州东西。这种“江湖海直通、水铁公联运”的优势,使鄂州得以成为鄂东南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

(二)生态环境

鄂州以湖而名,依水而兴。在鄂州“三叶碧荷”图形的绿野上,星罗棋布地镶嵌着钻石玛瑙般晶莹透亮的湖泊:梁子湖、鸭儿湖、三山湖、花马湖、沐鹅湖、红莲湖、洋澜湖等大小湖泊133个,水域面积达4.3万公顷,有80多个水产品品种和100多种水生植物,号称亚洲淡水植物的基因库。梁子湖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现有水域面积304平方公里,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近几年,梁子湖周边采取的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季节性休渔和控制排污等措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资源优势

鄂州农业十分发达,是名副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全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丘陵、平原、湖区组成,尤以湖泊众多而著称。市域内,湖泊、库塘星罗棋布,港汊沟渠连成网络,可养殖面积30多万亩,适于养鱼、育蚌、植莲,是驰名海内外的武昌鱼的故乡。鄂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具有发展种养业的良好条件。全市有稻、麦、豆等农作物品种200多个,银鱼,胭脂鱼、螃蟹等水生动物100余种,莲、菱、芡实等水生植物20多种,猪、牛、羊等畜禽品种近百个,杨、柳、松等树木数百种,主产粮、棉、油,也是湖北省珍珠、螃蟹、茭头等农副产品的重要出口基地。同时鄂州也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汇聚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古迹、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二.鄂州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鄂州市围绕百里长港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依靠水产、畜牧、蔬菜、林果四大农业支柱产业,充分利用“三湖”(梁子湖、红莲湖、三山湖)、“三山”(沼山、葛山、白雉山)资源,以“绿色、安全、生态”主题,探索出一条以乡村休闲旅游观光为特色的农业发展新路。据统计,到2011年底,全市农业观光景点达到130个,共接待游客142万人次,实现农业旅游收入1.7亿元,带动销售当地农产品2.5亿元,吸收当地农民就业4488人,形成了鄂城区杜山现代农业科技园、杨叶溪流港草莓专业合作社、三山湖渔家乐、九龙山茶庄、四海湖、红莲湖、梧桐湖农业生态园、梁子岛生态旅游区等一批示范区。其中,市梁子岛生态旅游区被列为全国首批旅游农业示范点,国家AAA级景点、省级旅游度假区。它们集经济、社会、生态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融观光、度假、体验、学习、考察等各种活动于一身,成为本市及周边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民风民情的好场所。同时,农业旅游已成为鄂州市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鄂州生态农业旅游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开发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鄂州生态农业旅游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项目单一、功能雷同、没有形成农业旅游的品牌

从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受到农业规模、科技水平和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鄂州生态农业旅游的规划不够合理,项目功能、活动内容单一,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依靠自身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农业旅游产品,没有形成农业旅游的品牌,旅游活动主要是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低层次的项目上,内容不充实,参与性不高,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

一是营销策划能力不强。没有制定出具有影响力的长期发展的整体营销计划。二是营销组织能力不强。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推介活动,但营销效果不明显。三是营销推广能力不强。由于资金方面的原因,营销推广的能力有限,采用的营销手段和方式不多,宣传技术质量和水平不高,推广的渠道较窄。

(三)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接待水平不高

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远离都市,所以在开发旅游项目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现在很多鄂州对外开放的农业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落后于园区建设,这主要体现在交通、水电、卫生等方面。另外鄂州如今从事农业旅游的服务人员主要以农村青年为主,他们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没有受过规范的培训,导致整体接待服务水平较低,影响市民的出游热情。

(四)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

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提高,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无法满足游客对更高层次旅游活动的需求。生态农业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面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鄂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如鄂州民间故事歌谣、鄂州牌子锣、樊口硪歌、葛店虾灯、塘角头“活马子”、鄂州玉连环、鄂州花样剪纸、泽林旱龙舟、嵩山百节龙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牌子锣、花样剪纸(雕花剪纸)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时要注重发掘和整理,使之成为旅游中的卖点。

三. 鄂州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

(一)科普教育游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或产业链,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高新技术农业展示园,形成“一镇一品,一品一色,一色一味”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园区内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使游客在园区内进行采摘,在劳动中享受休闲的快乐,同时还能了解各种农业科技知识。如鄂城区杜山现代农业科技园、杨叶溪流港草莓专业合作社,梁子湖湿地公园科普区,涂家垴蓝莓基地农事体验区。

(二)度假休闲游模式

鄂州地处武汉城市圈核心位置,要充分利用便捷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广泛做好宣传,以“近郊、休闲、体验”为卖点,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的需求。同时抓住人们追求“健康、绿色餐饮”的风潮,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非饲料养殖”等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以体验农家磨豆腐、捣糍粑,舂米等都市人群较陌生的特色产品为依托,加以市场引导,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如武昌鱼、红尾鱼、绿壳鸡蛋、太湖千张、燕矶红菜苔、农家土罐土鸡、鸭、鹅汤,锅巴粥,纯谷酒等民间特色食品。在农业观光园内,规划布局富有农家特色的供游客食、宿、游、娱的区域以及与之相配合设置景点,体现出朴实、真实的特点,体现休闲、游娱、度假、健身的功能。

(三)农家度假游模式

利用生态优势、民俗风情,结合新农村建设,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依托,以整洁价廉的农家旅舍吸引游客,开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的农家度假游。在梁子岛、沼山、太和等地改造现有建筑外观,使之与环境协调融合,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片区。

(四)民俗文化游模式

农业旅游的发展要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产品。鄂州历史文化悠久,“玉连环” “泽林旱龙舟”“穿花龙舟”、“工尺谱排子锣”、“梁湖情歌渔歌”、“舞狮玩龙”、“哭嫁”等项目久负盛名,应予以正确引导,借此打造品牌,将文化活动贯穿于农业旅游活动中,增强项目的文化底蕴,使旅客既可以欣赏特色节目,又可以体验乡村农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断增强项目的吸引力和市场的竞争力。

四. 鄂州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建议

(一)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内容选择、服务和费用水平,都要按照目标市场的特点来确定。在布局时以保护资源、发展生存为主要目的,不能破坏田园风光、污染环境。在规划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因地制宜,做好生态农业旅游开发规划,各地在旅游地建设上,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建设,要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基地。

1. 重视市场营销,开拓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

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要吸引广大旅游者,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力度,创新宣传推介手段进行产品推介。如借助报纸、电台、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拍摄农业旅游风光片等,创立农业旅游专题网站,举办节庆活动,召开农业旅游产品推介会,或者以博览会的形式推广旅游产品。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的结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景点的知名度,扩大农业旅游的市场。

2. 突出地域特色,提高观光农业产品的质量

生态农业旅游成败的关键在于其产品的开发。鄂州市生态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存在着类型单一、档次低、低水平重复等诸多的问题。因此,鄂州市应吸收国内外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先进经验,并立足本地资源、突出特色,实现多目标、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的综合发掘,以丰富的旅游内容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购物体闲、参与农作等多项活动。

3. 加强环境保护,维护景区的生态环境

与相关技术部门、科研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合作,监测与预报包括旅游区大气、水污染、噪声、废弃物以及农作、林、草病虫害等指标项目,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确保环境优良。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加强管理,控制观光农业地周边地带因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其的不利影响。只有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才可能体现出鄂州生态农业自然、传统、休闲、绿色的特点,获得农业、旅游、教育、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

(二)加强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依托农业科研机构、旅游院校和行业协会建立专门的农业旅游培训基地,对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学习和培训。另一方面加快培养既懂农业、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吸纳旅游高级人才加盟,树立市场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严贤春.生态农业旅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鄂州市简介[EB/OL].

[3] 鄂州新闻.鄂州农业休闲旅游观光景点达130个[EB/OL].

[4]郭焕成.发展乡村旅游业,支持新农村建设[J].旅游学刊.

第4篇: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农业产业结构;库周山区

生态循环农业是指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促使农业生产始终运行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因此,结合库周山区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调整优化库区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生态循环农业,增加山区农业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库周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传统农业占比较大,生态农业发展缓慢

库周山区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均耕地较少,农户居住分散,在以户为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体制下,大多数农户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己生存需求,农业市场化和规模化程度低,自给自足的粮猪型二元结构的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因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生产收益低,农户不愿投入资金和技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导致生态农业发展速度缓慢。

1.2山区基础条件较差,农业发展极不均衡

库周山区因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瘠薄,坡台地多而肥沃耕地极少,立体气候明显,自然落差较大,灌溉渠系等配套设施跟不上,导致农业发展极不均衡。城镇近郊及低山河谷地带土壤较肥沃,人均耕地占有面积极少,农民耕种水平较高;高中山区人均耕地占有较多,宜耕土地较少,农民耕种水平较低,形成极不均衡的农业发展现象。

1.3文化教育滞后,资金技术人员缺乏

库周山区在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社会化发育程度较低,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封闭落后,导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差、技术水平不高,接受新技术、新观念、新思维能力不强。加上大量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妇幼,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更难;山区农村贫穷落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投资回报率较低,难以引进外部资金投资农业,农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进一步制约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

2.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结合库周山区气候、经济和人文条件,针对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低山河谷地区,大力发展具有地区优势的脐橙、蔬菜等管理精细、产值较高的特色农业;在海拔800m以上地区,大力发展烟叶、中药材、反季节蔬菜、核桃和板栗等特色经济作物或林木种植;将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在人均耕地较多、生产力水平一般的中山地区,利于粮食的商品化发展。同时,利用农村的契机,推动土地流转,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到部分有资金、懂技术的农业生产行家手中,逐步形成具有适度生产规模和特色经济效益的新生态循环产业,便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和农业品牌的创建,使传统农业逐步向规模化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农业转型[1]。

2.2全面普及农村沼气,促进农业循环发展

将养殖粪污、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入池发酵,生产沼气供给能源,经沼气发酵无害化处理后的沼液沼渣可作优质肥料,直接还田施用,这是连接农村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纽带,有利于防止农村养殖污染,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改良土壤结构,减轻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在库周山区,应大力发展和全面普及农村沼气,保证库区农户户建一口沼气池,把养殖粪污和生产污物全部入池发酵,沼液沼渣全部还田,从而实现养殖污物零排放和农业种植无公害,促进库区农业的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

2.3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引导劳务有序输出

库周山区的特点是人多地少,经济文化水平滞后,在库周山区发展循环农业,必须提高农业生产者的从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和现代管理技术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从业生产管理技能水平,使其学会和掌握管理技巧,懂得相关农业项目运营知识,因地制宜发展循环农业[2]。同时,为了减轻库周山区生态环境压力,降低山区耕地承载负荷,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作用,增加库周山区农民收入,应有目的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务工,缓解库周山区农民就业压力。

3结语

在库周山区发展循环农业,应针对库周山区特点,结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普及农村沼气,强化知识技能培训,合理引导劳务输出,从而构建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建立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之间相统一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春和,乔启成,顾卫兵,等.南通市低碳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7):378-380.

第5篇: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范文

1.1绿色生态农业追求节约、倡导循环

绿色生态农业不是完全摒弃化学物质,而是提倡适度使用化学物质,及循环利用生产和生活上的废弃物,实现农产品的清洁生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绿色农业不仅倡导农产品的绿色天然,还倡导在生产农产品过程中对资源的保护,对生产废弃物的科学绿色处理。

1.2绿色生态农业倡导以人为本

绿色生态农业新模式的目标是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和数量充足的食物。绿色生态农业的终端产品是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根据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居民的营养水平良好,营养均衡性也有所改善,但是我国居民所面临的食物安全问题仍然存在,绿色生态农业倡导在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的基础上,能够解决食品的安全问题。

2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2.1改变农业发展现状

国家自实行“三农”政策以来,三农工作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仍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挑战。我国耕地面积广,但农业资源紧张,配套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不完善;农田耕地中的中低产田占据耕地总面积的大部分,土地因“三废”排放无序、农化物质滥用,造成重金属污染严重;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导致农产品产量低等问题。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表明农业现状急需改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迫在眉睫。绿色生态农业的推行,合理保护了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天时地利的条件。现代科学技术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绿色生态农业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实行试点示范,在试点区,不仅终端产品有绿色的商标,而且一切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都带有“绿色”的内涵,绿色已经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绿色生态农业新模式的目标就是让农业实现“绿色”化转向,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2.2确保农产品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全国的粮食发展速度惊人,但是因为农药、化肥和各种添加剂的广泛应用,使农产品虽然提高了产量,但质量却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农药、抗生素和添加剂残留等不仅让农产品存在安全性,也直接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所以,当前农业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农产品安全问题,农产品安全问题也是研究绿色生态农业的主要课题之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绿色农业在保证农产品的数量供应的同时,也考虑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有步骤地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将种植结构调整,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水平来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在粮食稳步生产的同时,确保粮食安全。

2.3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不仅要保障农产品的质量问题,还要增加农民收入,绿色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让农民生产初级产品转向重点生产加工品,拉长产业链,形成生产和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2.4发展绿色农业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绿色生态农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绿色GDP的比率代表农产品的绿色程度,绿色GDP占据GDP的比率越高,就代表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绿色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对绿色GDP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利用第一产业拉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通过产业链延伸,一、二、三产业均能促进国民经济中绿色GDP的增长。

3结语

第6篇: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农业园区;建设;现状;问题;建议;贵州绥阳;蒲场镇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73-02

现代农业园区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能够促进农业新技术的集成和转化、示范与推广,促使农民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1]。2013年以来,贵州省开始集中重点打造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2]。

1 发展现状

蒲场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的西南面,西与遵义市汇川区板桥、四渡、高坪、金塘等镇(乡)毗邻,北靠枧坝镇,南临遵义市汇川区、团泽等地,总面积136 km2,现辖8个村居社区。截至2015年底,全镇常住人口约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非农业人口2 704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875元。全镇耕地面积21.3 km2,粮食、蔬菜规模经营面积3.2 km2,占耕地面积15 %。2016年全镇农业园区计划投资共计1.97亿元,涉及药材、花卉、养殖、种植等领域,在规划、定位、特色方面的标准进一步提高,目前全镇5年间共流转土地6.7 km2,特色种植农产品主要有白茶、黄金茶、花卉药材、无公害蔬菜、精品水果等,总面积约4 km2,以“现代高产、农旅整合”为主题的现代农业园区已初具规模。

一直以来,蒲场镇党委镇府按照“产城融合建设城镇,山水融合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思路,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努力把蒲场镇打造成为“山水田园小镇,宜居宜业之城”。现已形成镇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财政收入显著增加,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的良好局面。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十二五”期间,虽然蒲场镇大力实施烟水配套、河道治理、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石漠化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基层村级管理范围内的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无法满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对农田水利设施的要求。“靠天吃饭”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农业减灾抗灾能力还比较弱。

2.2 农技队伍建设亟须加强

一是缺乏复合型人才。虽然蒲场镇农技推广技术人员对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较为擅长,但对于市场的研究、农产品市场分析及营销策划方面、加工技术的理解与掌握则较为薄弱,对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有机协调发展起不到相应的技术支撑,导致园区知名度和品质不高,经济效益不理想[3]。二是技术员发展空间不足。技术人才有被借调到其他部门的现象,留不住、招不来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三是农民自身条件有限。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全镇农村妇女、儿童、老人在家留守较为普遍,他们难以接受现代科学种植技术,对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理解较为缓慢,不能完全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

2.3 核心支撑产业亟待建设

一是尚无深加工企业及产品。都是以销售初级农畜产品为主,真正深加工、精加工的品种很少。而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才刚起步,还未建立起自己的拳头产品,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统一链条[4]。二是涉农企业的规模还不够。品牌知名度不够响、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强、农产品的直接吞吐量不大,带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作用不明显。三是本土家庭农场有限。历史经验证明,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才是最经济有效的模式,从长远来看,农业园区经营主体应在资金、政策、技术上重点培育本土家庭农场[5]。

3 发展建议

3.1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一是提高扶持力度。以“坝区抓高效、山区抓特色”为总体要求,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发展。快速完善建设规划,重点推进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水资源空间格局,高标准建设农田。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园区建设的资金补助,适当减免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免去农业园区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三是加强宣传推介。重点推介农业园区及特色农产品,提高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2 推进农业人才队伍培养

一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极组织休闲农业企业到优质的园区参观学习,从而提高服务水平。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同时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6]。二是加强人才引进力度。通过试验基地的建设,创造吸引人才的工作环境;通过改革分配制度,营造吸引人才的生活环境;不定期组织培训和交流学习,促进农业科技园的整体发展[7-8]。

3.3 加强农业园区经营主体培育

一是要大力引进培育和扶持壮大一批农业企业。形成企业相互联动、项目配套带动、各级产业互动的企业集群,吸引更多资金、人才等重要资源向农业园区集聚。二是要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重点打造和发展运营机制完善、示范带动能力强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培育多种经营主体。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参与农业园区建设,建立起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的多元化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并存的局面,培育现代化新型农民[5-9]。

3.4 提升农业园区自身管理理念

一是对内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链接关系。通过“农业园区+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基地)+农户”,使“土地流转受益、产业前端受益、保护价格受益、利润返还受益、务工就业受益和股份合作受益”的观念深入农民群众,延长农业产业利益链,深化群众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程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内部结合多数农户的资源,并将资源妥善规划与利用,达成各项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农村的经营管理能力。二是对外寻求产业整合。正确分析农业园区在产业内所处的地位,依据需求在产业内外寻找协调、结盟、整合、合资等经营上的链接,把园区发展和市场需求、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才能达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效益共创的生态链,有助于建立持久性的竞争地位。

3.5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模式

一是加大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通过微储、氮化等方式进行处理,把农作物秸秆加工成饲料秸秆,便于畜禽的消化吸收,实现资源在种植业和养殖业间循环利用。二是加强农牧产业结合。在养殖场推广沼气池建设,利用沼气、沼液和沼渣作为有机肥替代农药、化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10-12]。

4 参考文献

[1] 刘妍佼,宋士清,苏俊坡,等.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基本特征、功能、类型研究综述[J].中国园艺文摘,2015(2):45-47.

[2] 罗睿,何腾兵.贵州典型现代农业园区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10):39-41.

[3] 俞美莲,马莹,董家田,等.国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农业学报,2014,30(6):7-12.

[4] 杨步银,滕清,徐丽萍,等.南京六合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与发展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5(2):51-53.

[5] 孙秋,王天生,何成文.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基于贵阳市、贵安新区的调研[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9):218-222.

[6] 邢亚静,申潞玲,王石宝,等.山西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朔州市建设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1):3-13.

[7] 顾金峰,程培埋,储宇奇,等.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与对策:基于苏州现代农业园区的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501-504.

[8] 昌正华,周冰峰,周正平.以创建市级农业园区为契机发展现代农业[J].中国农技推广,2012(7):11-12.

[9] 许萍.绍兴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5):618-620.

[10] 韩金龙,段友臣,邓鹏,等.济南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1):152-154.

第7篇: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是强调结合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点,把其充分运用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中,克服传统农业的缺陷,寻求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构成有机物与无机物、生态环境内外部结合,实现农业体系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生态农业要从地区的实际出发,合理搭配农林牧副渔等产业的比例,通过合理的投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提高。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1.1生态农业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我国现阶段是各行各业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发展在向现代化进程迈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急需解决的现实困难,例如滥用化肥、农药,农业污染等社会问题。我国农业生产因大量使用化肥,引起了土地污染、水体污染,土壤生产力降低、农副产品质量低下。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因大量使用农药,致使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农产品污染,农田的生产能力失调,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再生和人类的生活。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要减少对自然的掠夺和滥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为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2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长远发展

生态农业是吸收传统农业在种植过程中的优势,发挥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即做到回归自然,又注重全面有效规划,就是在发展模式中合理分布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等大农业的思路,这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必须条件。生态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土地的利用效率、资源的利用效率,继而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因重复、合理的使用资源、促进物质和能力的转换,而显著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在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农业产品时,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生活需求。可以说,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

1.3生态农业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

生态农业发展中集合了我国传统农业的优势,吸收了国外农业发展的精华,在将农业本土化的进程中,按照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法和要求,遵循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引进新的物种,通过科学手段生产无公害的健康食品,实现农业的出口创汇。与此同时,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不断加强,有机、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消费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可以有效引导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潮流。

2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

2.1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实现生态农业需要各方齐抓共管,各地在农业建设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主要需求,结合经济发展现状,遵循“全面、系统、高效、再生”的原则,寻找发展本地经济的具体方法和有效措施,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降低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在运用生态农业系统的观点上,改变单一生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生产、加工一体化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以有效提高农业产品的转化率,促进资源、环境的稳步发展,建立彼此依存、共同促进的农业有机体。

2.2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科学有效规划

要建设好生态农业要在事前做好全面的规划,注重生态系统内部的整体性、防御性、系统性、调控性的特征,制定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生态农业规划体系。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农业的积极实施和有序发展。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将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到达社会效益、生态发展、经济利益的相互统一。

2.3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采取辐射带动方式

各地发展生态农业时要做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根据当地的社会需求和自然条件探索适合的农业发展战略和套路,采取以试点农业带动大范围种植的方式。农业生态环境中的关键问题是实现生态农业的系统工程,通过立体化种植的模式、养殖模式、观光性质的农业模式,将绿色生态农业形成产业。利用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优势资源得以推广,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2.4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通力配合大力宣传

生态农业是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要将这一体系深入人心要加大宣传的广度和力度,切实提高全社会和全体农民的环保意识,实现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目标。全社会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会,建立完善的调控和服务体系,健全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从政府层面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项目和投入力度,把农业建设及绿色食品开发有机结合,促进生态农业的时代化发展。从政府层面发挥农民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新农村建设。利用科学技术改善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结构现状,引进农业新品种、科学新技术、种植新材料,提高生态农业的科学性。

3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第8篇: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范文

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现状表现为人口数量多,土地数量却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严重,那么为了缓解这些现状,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并且能够推动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多的经济效益,并能够有效回收期间所产生废弃物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农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优化整个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有明显优势,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非常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对于自然以及环境的发展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破坏,这不但会加剧环境恶化,同时还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这些问题,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优化与配置,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相关的农业技术人员应该积极地进行完善和改革,这样才能够更加快速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

2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发展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复合型人工生态结构,它使陆地生态系统与淡水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低消耗、高效益的科学系统。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基塘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循环系统,也是在农村比较容易实现的循环发展模式之一。由于农村具有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资源和淡水生态系统资源,因此,基塘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具有深厚的实行基础,能够在农村中得到有效实行,并保证整体效果达到实际需要,同时达到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策略

3.1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在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强化其优越性以及重要性宣传力度,使农民以及相关技术人员更加了解农业循环经济所带来的好处,能够将传统的掠夺式经济与目前的和谐式经济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有效促进农业经济模式的顺利转变。

3.2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

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是保障农业循环经济有效发展的关键,并且农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有着密切联系,政府首先要重视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建设,并且给予充分的经济支持,坚持以点带面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并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以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为出发点

促进我国绿色环保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循环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内容,相关工作人员要注重强调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要性,深化群众对于绿色环保理念的理解,这样才能够打好坚实的群众基础,保障农业生态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巨大支持,另外,还要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这也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

3.4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力度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显著的效果,随着农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有更多的要求,因此,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也是促进其发展的必然之举,才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并奠定农业健康发展的根基。

4结语

第9篇: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范文

摘要分析了贵阳市南明区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现状与特征,指出了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与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方向、思路与技术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农业;种植模式;现状;贵州贵阳;南明区

2009年贵阳市花溪区小碧乡、乌当区永乐乡划入南明区后,南明区土地资源面积由原来的85.4km2扩大到209.34 km2。南明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提出了加快建设生态产业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民生保障体系的发展思路,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菜、果、花等特色经济作物发展,转变传统农业思维方式,用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促进贵阳市城郊生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1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作为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南明区在区位、交通、资源方面都具有相对优势,是省委办公所在地,全省、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全省首批建设的经济十强县(区),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旅游胜地。北连云岩区,东北、西北与乌当区接壤,南接小河区,东南和西南接花溪区。2009年乌当区永乐乡、花溪区小碧乡划归南明区后,全区总面积209.34km2,辖4个乡和15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约75万人。年平均气温15.3℃,全区年均降雨量1 174.7 mm,无霜期270d以上,属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南明区种植业涉及云关、后巢、永乐、小碧4个乡,2009年有耕地面积1 834.5hm2,农业人口56 486人。2008年(包括永乐、小碧乡)实现农业总产值22 394万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4%,人均收入5694元,其中2008年蔬菜播种面积3 551.5hm2(次),总产量116 665t,果树栽种面积769.5hm2,总产量7 122.6t。种植业主要以蔬菜、果树为主,水稻、玉米、油菜等大田作物逐年减少,花卉、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大。在几年的发展中,南明区城郊突出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果蔬产业,努力打造品牌,初步形成了城郊生态农业种植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两大特点:

1.1果、蔬产业催生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永乐乡地处贵阳市东郊,乌当区东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22km,距乌当区政府驻地新添寨24km,离贵阳机场9km,东、北与龙里县接壤,南与贵阳市机场相连,西与情人谷、阿栗杨梅园风景区毗邻,全乡总面积59.6km2,辖罗吏、柏杨、水塘、干井、石塘、羊角、永乐7个行政村,47个村民组。全乡共3 088户,总人口12 043人。耕地面积812.1hm2,其中专业菜地241.9hm2,粮区菜地466.7hm2,年复种面积1 800hm2(次),年产蔬菜6.45万t,外销4.8万t;有果园637.5 hm2,年产水果超过6 100t;有莲藕基地66.7hm2,年产量达1 750t。建成了占地1.76hm2的果蔬批发市场,日交易量淡季达150t,旺季可达250t以上。辖区内有风景秀丽的石笋沟水库风景区、石塘小山峡、罗吏大古钟、永乐古堡遗址、清礼部尚书李端芬墓遗址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有“苗族二月场”、“布依六月六”等民族风情文化节,有“万亩桃园”和“万亩菜园”等生态旅游资源,举办一年一度的“桃花艺术节”、“桃园文化节”。随着永乐观光休闲旅游农业悄然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永乐乡2008年也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1.2特色蔬菜休闲观光促进生态农业

南明区有莲藕基地66.7hm2,是贵阳市最具规模和特色的蔬菜基地和生态旅游好去处。荷花具备景观、文化、生态、食饮等多方面的审美特征及功能,受到成千上万游人的青睐,并成为农业生态旅游中的一枝独秀,且莲藕上市给当地群众带来可喜收入。农户通过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辖区内现在专门从事观光旅游接待的有永乐山庄、永乐人家、柏花山庄、三味庄园等,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户也有20多户。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使南明区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四季有景”的城市田园风光。

2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推广障碍较多,推广力量不足

全区虽然已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技推广机构,但是由于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很难将农业实用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具体环节当中,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仍主导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对发展生态农业所要求的操作规程理解能力低,尤其是一些立体种植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在农村中难以推广实施。另外,2009年永乐乡和小碧乡划入南明区,耕地面积由原来的266.7hm2增加到1 833.3hm2,农技推广部门工作量增大很多,极大地影响到农业科技服务质量的提高。

2.2常规农业比重过高,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主要表现在小碧乡,山地多,且主要从事以玉米、水稻为主的传统种植业,以粗放式种植方式为主对管理技术要求较低,因而获得的经济效益也较低。管理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果、菜等作物由于生产投入较大,因而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方面相对滞后。相关配套设备建设滞后,抗御病虫草害及其他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手段缺乏,导致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能明显提高。

2.3城市扩建导致城郊蔬菜面积萎缩

主要表现在后巢、云关乡,两乡地处贵阳市城郊接合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逐年增多,而这些被征用的菜地大部分是基础设施较好的坝子地,导致全区菜地面积逐年减少,蔬菜生产规模急剧缩减,对该区蔬菜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3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环境立区,科教兴区,产业强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文化南明、生态南明、和谐南明”的战略思路,按照“规模强菜、质量(标准)立菜、科技兴菜、筑菜外运”的指导思想,调整工作思路,转变传统农业的思维方式,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全面推进都市观光农业、城郊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3.1合理规划,全面推进都市观光农业、城郊生态农业发展

按照发展城郊生态农业的要求,制定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争取省、市农业科技项目,创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绿色生态基地。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广大农民对调整种植业结构的认识,进一步优化粮、果、经作物种植比例,挖掘现有土地资源潜力,有针对性地引导、组织群众加大发展效益好的果、菜、花卉苗木等潜力产业。努力减少重点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创优生态农业发展环境,做到发展经济与保护农民群众利益并举。

3.2抓生态文明城区和文化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村寨整治,提高村民素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坚持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发展主题,以打造“永乐乡桃文化品牌”为发展目标,鼓励和支持村民以股份制形式组建专业旅游公司(或旅游协会),创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名人李端棻墓址、永乐古堡、罗吏古钟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桃园文化和李端棻历史名人文化为载体,充分发挥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永乐乡村旅游区”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观光旅游服务业。

 

3.3以永乐乡为中心发展生态农业

以永乐乡为中心,永乐果蔬批发市场为平台,建立666.7 hm2蔬菜基地,辐射到小碧乡和龙里县猫场、洗马等乡镇,实现年外销蔬菜4.5万t以上,并逐年递增。建立优质果园666.7 hm2,其中优质艳红桃基地300hm2,中华寿桃基地66.7hm2,其他水果300hm2,年产量6 000t;同时,建立优质的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豆类、芦笋、苦瓜等项目基地。以一年一度的“桃花艺术节”、“桃园文化节”为平台,做大做强“永”牌艳红桃和“黔山牌”蔬菜,发展成为“万亩桃园”、“万亩菜园”的生态农业。

4南明区发展城郊生态农业的技术措施

4.1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把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到乡镇村,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农业服务网络机构,形成“区—乡—村—农户”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使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产前有功能齐备的规划、产业选择指导和产业效果分析预测服务,减少投产的盲目性[1]。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各阶段、各环节有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服务,确保生产安全。产出成品后,通过农业服务体系引导销售,确保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以实现。

4.2全面提升生态农业示范点建设

以永乐的果园、菜园为载体,大力推进优质的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豆类、芦笋、苦瓜、桃树等项目基地建设[2],打造“万亩桃园”和“万亩菜园”等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桃花艺术节”、“桃园文化节”等有利条件,建设专门从事观光旅游接待的公司,切实推进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发展。

4.3大力发展以农村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

以发展循环农业为目标,对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的农田、鱼塘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在为养殖小区或周边农户提供清洁燃料的同时,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施“猪-沼-果”、“猪-沼-菜”以及大中型沼气建设生态模式[3]。

4.4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实施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

“万亩果园”和“万亩蔬菜”基地均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用物理技术防治虫害,最大限度减少常规农药的使用。全面推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4.5加强生态农业从业主体培训

发展生态农业,主体是农民[4]。一要组织开展实用人才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二要推行农业生产“零距离”指导,邀请技术专家进行“手把手”式的现场上课。要多形式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培训,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着力实施带领群众致富、带动群众致富的“双带”工程。三要组织乡、村干部到外省和周边县参观学习外地的工作经验。

5参考文献

[1] 李家虎,宋松岩,白耕勤.浅谈我省生态农业的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1989(4):18-20.

[2] 李风琦,曹建华,朱再昱,等.江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12):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