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范文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第1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范文

一、  销售主体的改变

销售模式其实是一种销售方式,是销售主体通过流通领域,运用销售方式销售商品的一种活动。其流程是:商品——流通领域——消费者;具体操作为:销售主体——商品——销售人员——营销方式——流通领域  〈市场〉——消费者。

计划经济下的销售主体主要是国有、集体企业和一些个体商贩。国有、集体企业占所有销售主体的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其中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其它居于次要地位。以前我们外出时通常能看到一些企业的名称前面都冠有“国营”两个字,连一些集体的饮食店、供销社也冠有“国营”的名称;在公安、司法实践中要认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销售主体,很间单,没有任何异议。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进行了  经济体制的改革,到目前为止,确立了按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十几年的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了国有经济,同时也使许多国有企业改变了性质,采取了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帮助力度,初步建立和逐步规范了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体制下销售主体主要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销售主体演变而来,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了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以及个体、私营企业等销售主体,销售主体就变得复杂。

在公安、司法实践中  要认定市场经济体制下销售主体必须先查明企业性质。特别是一些个体、私营加工企业,连法人登记都没有,根本无法查明,在诉讼阶段,就有一些典型案例引起司法界、法学界的争议和争论。

二、  销售人员的身份改变

计划经济体制下销售人员的身份是明确的,习惯统称“供销员”。所谓“供销”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购〈供应〉原材料,推销〈销售〉商品的行为。企业的供销员负责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采购;二是推销。

所有的供销员都是企业的正式干部职工,一些大中型企业把人事、劳动部门分开,干部由人事部门管理,职工由劳动部门管理;一些小型企业把人事、劳动部门合并为统一科室进行管理。公安、司法机关要确认其身份,到所在单位调阅一下档案就可以。那时个体经商人员的成分不叫供销员,有一个固定称呼,叫个体商贩。

市场经济体制下销售人员的身份我们把他们统称为“销售人员”。现实中有称:“业务员”、“推销员”、“销售员”、  “供货员”、“委托产品销售人”、“人”等;工作职责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大致相同,负责销售主体的采购、推销工作。

市场经济体制下销售人员的身份是复杂的,有正式干部职工,有合同聘用制销售人员。其中聘用的销售人员有长期、短期的区别。国有、集体企业、公司和规范的个体、私营企业、公司管理规范,公安、司法机关要确认销售人员的身份,到企业查一下档案就可以。但是有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公司内部管理混乱,没有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一旦企业被诈骗或被侵害时,无法维权,无法举证。可谓:“哑巴吃黄连,有苦无处说!”如某市公安机关今年三月份侦破了刘某涉嫌特大职务侵占一案,涉及到证实犯罪嫌疑人的“销售人员”身份时,由于是私营企业,内部档案管理混乱,连起码的聘用合同、销售合同都找不到了,公安机关为了证实其身份,只好到外地客户去调查取证,花费了一些本不该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教训很深刻。

三、  销售人员的待遇及销售方式的改变

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员的待遇主要体现在:供销员拿销售主体的固定工资,领出差补贴,一切福利待遇与正式干部职工同等。

市场经济体制下销售人员的待遇主要体现在:没有固定的工资待遇,销售方式普遍实行“责任制”。国有、集体企业、公司和一些规范的个体、私营企业还比较好,在实行“责任制”的同时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待遇尚能落实,如保险、统筹等销售主体都能解决。一些不规范的个体、私营企业销售人员的待遇就没有保障,尤其是一部分不讲信用的个体、私营企业等销售主体拖欠、克扣现象严重,纠纷频繁。这种现象在沿海发达地区尤为严重。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销员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销售人员待遇和销售方式方面最大的区别是:销售行为与销售业绩是否挂钩的问题,前者不挂钩,后者挂钩。  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员的采购、推销行为不落实“责任制”,不与业绩挂钩,干好干坏一个样。

市场经济体制下销售主体对销售方式普遍落实了各种“责任制”,而这些“责任制”名目繁杂,形式多样。如“包干制”、“包底销售制”、“地区产品委托销售制”、“利润分成销售制”、“让利销售制”、“某某销售制”等。

如某市公安侦查机关今年二月份办理了一起挪用资金案件,涉及到犯罪嫌疑人挪用货款的问题。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对其销售方式、销售人员身份进行了调查确认:销售方式是“包干制”,即销售主体以低于出厂价格提供给销售人员商品,并送货到客户,承担运费、税收,不拿固定工资,自负盈亏年终到销售主体结账;身份是销售主体正式聘用的销售人员。由于销售主体内部管理混乱,“包干制”有缺陷,销售主体对销售人员的销售活动、资金回笼等无法监控、管理,“包干制”流于形式,给犯罪嫌疑人钻了空子;在报捕阶段,个别司法机关的经办人员的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年代,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销售人员身份识别不清,认为证明犯罪主体证据不足,不批准逮捕。后来公安机关直接向检察机关移送审查依法起诉,最后审判机关认定被告人有罪判了刑。由于侦查、检察机关对该案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认定有异议,严重地影响了办案的质量和速度,造成了打击不力的现象。

从公安、司法实践中大家体会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安、司法机关要查清供销员的待遇及销售方式很容易,有档案可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安、司法机关要查清销售人员的待遇及销售方式很难,原因在于:

〈1〉销售主体复杂。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区别巨大,在具体办案过程中公安、司法机关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公安、司法人员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标准,有的公安、司法人员平时不注重学习,思想僵化,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销售模式区别不清,常常因案件的一些细节争执不下,影响了办案的速度和打击的力度;

〈2〉销售方式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形式。在销售活动中销售主体说了算,不能以一句营利和亏损来概括。

如某市公安机关2002年11月在初查一起职务侵占案件中,发现一销售主体从营销策略上去做文章,临时搞部分商品底于出厂价进行亏本销售,具体销售活动由销售人员进行,销售主体没有书面授权,也没有文字记载,只是电话通知,又没有原始记录,时间一长,大家都说不清楚了,年终结账时将亏损部分都算到销售人员上。销售主体以涉嫌职务侵占犯罪将销售人员告到公安机关。虽然该案侦查机关没有立案,但销售人员的名誉受到了侵害,这些都是销售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3〉档案不全,销售主体被侵权后无法举证。国有、集体企业、公司,规范的个体、私营企业等,内部管理规范,各种规章制度健全,档案完整。但是一些小的企业、公司,特别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在聘用销售人员、福利待遇、采用销售方式等方面,没有任何档案或原始记载,甚至连本台帐都没有,发生案件、纠纷后,自身无法举证,公安、司法机关调查取证、诉讼活动困难重重。

2002年10月份,某县公安机关派员到沿海一个发达的城市去调查一起职务侵占案件,在当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找到一个个私公司的老板,意图取一个证据,要求个私老板提供财务账,一问才知道哪有什么财务账,他做生意从来不建账,收支全在自己的口袋里,本来可以通过查一下账目,个把小时就能解决的事情,却无法进行。由于这份证据是定案的关键,某县公安机关前后三次找他,制作了三份笔录,最后还是达不到要求,真是劳命伤财。

四  、销售环节的变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销售环节是计划性、指令性、层层进货、批发,一件商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环节、手续繁杂。在公安、司法实践中收集证据容易。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销售环节是根据市场变化而定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销售环节的简单化,一般商品取消了计划、指令性。销售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消费者可直接向销售主体进货,在流通流域减少了许多环节,减轻了生产、销售成本,缩短了资金周转周期,提高了资金运作效率。

第2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范文

【关键词】 市场化进程 地区经济发展 差距

我国目前的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增大。我国在1978年开始改革经济体制,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至今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指既要拥有公平、自由的产品市场和能够自由流通的生产要素市场,同时还要能够建立起相应的经济法规制度及宏观调控系统。实行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市场作用来引导市场价格以及资源配置的良好发展,从而激发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下面就论述了市场化进程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

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市场机制优势

在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中,不平衡增长方式是一种实现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平衡性增长手段。站在经济发展理论的角度上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会逐渐削弱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先发优势”,与此同时,会逐步强化我国内陆地区的“后发优势”,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机会。但是在目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程度还不够成熟,目前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新框架建立的初级阶段。[1]在这种环境下,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先发优势”虽然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由于市场条件缺乏成熟,不能够很好的使内部地区的经济“后发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因而就致使我国内陆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差距。要使内陆地区的“后发优势”能够得到完全的发挥就要求市场经济必须足够成熟,市场经济发展成熟,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可以让加工行业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实现快速的发展,这时内陆地区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从而给内陆地区带来更多的发展渠道,促进内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尚未成熟,市场价格体系缺乏平稳性、市场机制欠缺、市场竞争恶性化等等都使得内陆地区无法完全发挥其劳动力及自然资源优势,所以我国内陆地区的经济就没有出现大发展的趋势。

我国对市场经济发展所采取的地区经济不平衡增长的战略,促进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能够完全将其优势发挥出来,推动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市场制度变革及市场化的改革,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其自身优势还会得到不断的完善与强化。

二、“先富带动后富”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渐进性改革方式

在经济市场上,后发国家一般都会运用非均衡性发展战略来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均衡性发展战略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有效的经济赶超方法。[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先发优势”建立的基础是倾斜政策,并不是其经济发展基础。所谓倾斜政策,就是指先让一部分地区或人民富裕起来。在倾斜政策的引导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先开始了对市场体制的改革,在其改革的初始阶段,国家还对其经济市场的发展有目的性的给与了一些优惠政策,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市场比重化显著提升且指令性计划调节范围大幅减小的时候,我国的内陆地区却仍旧还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的价格要更低,这就致使内陆地区无法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同时还要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提供资源税等贴补。相反的,东南沿海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享受到投资、外汇、减免税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虽说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有效缩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要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掉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这种扭曲的经济发展方式,到最后只会造成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在这个背景之下,“先富”的经济发展观念开始逐渐形成起来。我国政府虽然也对边远穷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视,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加大了力度来支持其发展经济,同时也明确了一系列扶持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将对这些地区的优惠政策与改革开放的扶持政策相比,边远穷困地区的政策扶持作用十分有限,使得边远地区经济发展还是缺少足够的机会。[3]

三、知识水平的作用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受到历史沉淀、自身条件、国家政策、区域环境、思想开放程度、劳动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在这其中,地区的劳动力素质以及思想开放程度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地区能否将其所拥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将生产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同时对地区存量资产的数量、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开发能力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我国在经济制度上一直强调要大胆创新,使思想得到解放。我国的内陆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在传统文化以及体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内陆地区思想比较传统禁锢,缺乏实行改革开放的思想条件。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逐渐拉大,这是因为东南沿海地区的知识水平在不断地上涨,利用技能、知识可以有效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知识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发展知识型经济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其落后知识水平的影响。[4]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受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手段以及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影响,要想使内陆地区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做到经济发展的整体和谐统一,就必须要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

【参考文献】

[1] 孙晓华,李明珊,王昀.市场化进程与地区经济发展差距[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06:39-55.

[2] 高同彪.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区域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第3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范文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 现代化 市场营销 理念 创新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加入WTO的影响,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面对新的经济环境,现代化的市场营销要求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对市场营销的理念、战略、方式、手段等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创新,才能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传统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营销理念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有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企业也从没有竞争和市场观念逐渐进入到完全的国际竞争格局中,过快的发展速度使得许多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没有及时更新,市场营销的理念滞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取得成效的比率不高,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但是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营销人员素质低下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人员素质普遍较为低下,生产性企业尤为突出。工作人员对于市场营销的认识和理解不足,更多地停留在“营销就是销售”的层次,使得营销管理工作落后,没有得到充分地重视,缺乏有效的营销网络,使得市场营销的策划一味注重眼前而忽视了长远的战略意义。

(三)市场开发率低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拥有者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消费市场。但是,由于受到发展时间的限制,市场营销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开发率极低,由于其占据全国人口70%的农村人口,实现的消费零售额仅占消费品总零售额的45%,市场潜力极其巨大,有待开发。

二、新经济环境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一)创新营销战略,由国内转向全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越来越多,必须对市场营销的战略进行创新,以全球为目标,开展营销战略,要将目光从国内转向全球,把全球市场置于自己的营销范围内,为企业提供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比较优势,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二)创新营销理念,由规模化转向个性化

个性化营销,是随着消费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一对一的营销理念。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市场被无限的分割和细化,传统规模化的营销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企业要根据个别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对自身的营销理念进行创新,由规模化转向个性化,设计和生产有自身特色的产品,满足个别消费者的需求。个性化营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进一步细分化和个性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三)创新营销方式,由被动转向互动

传统的营销方式是单向的,主要是企业或产品生产厂家通过媒体、广告、展览等方式,向消费者推销和介绍产品信息,消费者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的互动性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使得营销者可以随时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也可以投入到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获得满意的商品。因此,要对营销方式进行改善,从被动转为互动,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提高企业产品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实现产品直销,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同时,还可以使产品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减少产品的堆积,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创新营销目的,由经济转向生态

由于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传统的营销往往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产生了极大地破坏,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巨大后果,使得企业逐渐转变了对自然界的传统观念和态度,开始在发展过程中考虑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产生了生态营销的理念。生态浪潮

的兴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趋于使用合乎环境要求的生态产品,企业要顺应消费者需求,开展生态营销,树立全新的生态营销经营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消费导向作用,促进生态消费模式的建立和健全,兼顾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实现企业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五)创新营销管理,由硬性转向柔性

传统的营销管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往往通过大量的硬性指标和规章制度,对市场营销人员进行约束,导致营销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管理缺乏效率,组织绩效低下。而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在市场和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扁平型数字化管理为代表的柔性营销管理,在获取市场信息、促进管理双方沟通交流、激发营销人员工作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因此,必须创新营销管理理念,实现从硬性管理到柔性管理的转变,才能有效提高绩效,提升企业效益。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的经济环境为企业带来了严峻的调整,也伴随着巨大的机遇。消费者的心理不断成熟,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必须结合市场实际需求情况,对自身的市场营销理念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经营意识,大胆的进行营销战略、理念、方式、目的等方面的创新,才能使企业的营销经营始终把握市场的命脉,顺应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义民.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管理的创新和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8,(10):159.

[2]胡小明.基于现代化市场营销理念的创新[J].东方企业文化,2013,(6):115-116.

第4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范文

摘要: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使我国的标准化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对当前的市场来说标准的地位越来越明确,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别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标准化;现代市场经济;地位;作用;公平

“无规矩不成方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展速度的日益加快,标准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尤其对我国来说,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突破别国用以限制我国的“技术壁垒”,就要更加明确标准的地位和作用,以提高我国标准化水平,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1.标准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标准化具有规范市场客体质量与技术要求的职责,同时也是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1.1标准化是市场公平交易的准则

标准化的产生与市场的需求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可以说,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制定标准的类型以及如何来制定标准,另一方面,各类标准在市场交易中起到管制的作用,即标准是市场运作的“准则”,是交易各方在交易行为中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一原则是中立于各方存在,而又为各方利益服务的,因此能够平衡与标准有关的各方面利益,体现出标准的“公平、公正”的特点。同时,由于消费者在市场中属于较为弱势的群体,因此在制定标准时应当注意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1.2标准化是市场竞争中突破技术壁垒的有力武器

竞争是市场经济得以良性发展的动力所在。对于市场经济来说,竞争需要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之上,因此标准就成了市场竞争的准绳。在国际市场上,标准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必须符合相应的标准方可进入到市场流通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技术的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二是一些国家为限制对手的正当竞争,而用标准来为对手设置技术贸易壁垒,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这样的技术壁垒使得我国企业苦不堪言,说到底,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标准的竞争,只有提高标准化水平,使之不断与国际市场接轨,才能使我国产品不被他国设置的技术贸易壁垒所限制,真正走出国门。

1.3标准化是市场经济中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中各方追逐的最主要目标,同时也是市场存在的价值所在。市场经济的作用应当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而在市场经济中各方主体在整体实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差异较大,唯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才能在实现经济利益提高的同时不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因此,标准化是市场经济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1.4标准化是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是自发的、有序的,而是需要各种技术手段,例如经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计划以及行政管理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实施都要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框架内。通过宏观调控来使市场经济向着健康的、有序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防止“市场失灵”,使市场的发展一直处于可控的状态,从而建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标准化作为市场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标准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标准化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标准化是规范市场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可以为市场竞争提供健康环境,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企业管理体系化进程,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

2.1规范市场准入条件

对于市场客体来说,标准是其进入市场的硬性准入条件,根据不同对象的市场,标准可分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等,就国内来说,国标又包括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等。因此,标准也体现出产品的质量和技术要求,是判定产品是否合格的依据。

2.2为市场竞争提供健康环境

现代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流通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虽然层出不穷的新产品在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体验,但是普通消费者无法判断一个产品的质量、技术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即其是否为合格品。因此就需要第三方的检验、监督等机构再采用科学的检测方法、取得客观数据、出具报告或认证证书,在产品醒目位置统一认证标识,才能将产品信息直观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而第三方机构进行质量、技术认证等活动的依据就是各类标准,通过将取得的数据进行对标,从而得出产品是否达标的结论。现代市场经济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与此同时,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公平的竞争,标准化为产品设立了市场准入门槛,使得假冒伪劣、不合格产品避免流入市场,损害消费者权益以及其他企业的正当利益。市场经济也充分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3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加强标准化工作,使我国标准与国际接轨。我国要想在对外贸易中维护自身权益,并促进利益的最大化,应当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为我所用,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即通过建立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体系,规范我国市场的进出口条件。

2.4促进企业管理体系化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管理的竞争,优质的管理可以使企业以低成本获得高收益,从而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而标准化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建立企业管理标准体系,就是建立以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为框架、其他标准为辅助的体系,采用标准化的理论和方法规范企业的各项工作,使企业的管理更加有序、科学。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标准化管理相对于传统的企业管理而言有以下优势:第一,在现代市场经济下,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这是因为标准承载着大量的技术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作为企业生产和运营的依据和准则,有了标准的指导和约束,企业的产品制造技术以及科学管理水平都会显著提高;第二,标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法”的特点,并且也是国家法律法规在企业中的延伸,因此标准的制定都是以法律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的的。

结语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实行市场经济较早,因此在标准化工作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我国由于很长一段时间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对标准化工作产生了不适应性,为此,我们更应该提高对标准化对市场经济的作用的认识,不断完善标准化体系,使其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促使我国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任向阳,丁日佳,孙敏,等.技术标准与市场经济的关联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4):100-102.

[2]姜岩.出口贸易企业“市场经济”标准建设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7-122.

[3]高宁.标准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3):166.

[4]巫惠琼.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标准化改革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3):152-153.

[5]曹根庭,刘立全.标准化对于现代企业发展的意义[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6):175-176.

第5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范文

一、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概况

长株潭区域是湖南省内以长沙为核心的涵盖株洲与湘潭的一个典型城市群,在行政区划上呈现一个空间结构紧密、布局层次分明、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城市区域。三市地域邻近,共同组成一个“品”字形城市群,历来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金三角”。自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后,长株潭经济城市群的一体化推进取得了一定进展。区域内经济合作观念得到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逐步推进,重大项目运作取得进展。但总体来看,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实质性进展仍然较慢。

二、基于行政区划视角的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问题

“行政区经济”是由我国著名学者刘君德教授提出的。所谓“行政区经济”,是指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是在计划经济年代逐步建立起来的,政府管理层次多,隶属关系复杂,管理半径过长,行政分割严重,行政成本庞大。长株潭城市群的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存在相互矛盾的问题。

(一)政府对当地市场经济的过度保护

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中部的湖南省的市场经济发展不是很充分,政府对当地市场的过度保护使区域内贸易壁垒重重、市场分割严重。由于受行政区划的影响,长株潭三市之间在市场、资源、金融、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及其它商品的流动受阻,但三市的联合发展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啤酒市场为例,目前三市各自仍然以消费本地产的品牌为主,长沙的白沙系列、株洲的金狮系列和湘潭的湖南燕京(骄杨)系列的割据现象依然严重,市场上的行政壁垒仍然无形而又起着强大的作用。

(二)行政区间的激烈竞争

1.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

长沙、株沙、湘潭三市都成立了招商引资局,在招商引资的指导思想上,均把优惠政策作为吸引项目的主要手段甚至是惟一手段,从而形成了恶性竞争。事实上,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有很大的局限性:政策过于优惠严重削弱了政府财力;政策优惠是无止境的,地方政府很难保持政策优惠的顺差;政策优惠也失效的时候,地方政府开始争夺税源。

2.产业结构的趋同

长株潭三市虽然相距很近,但由于行政区域的独立性和排它性,在发展上基本是各自为政,工业生产门类齐全自成体系,三产的产业结构同化现象显著。以服务业为例,餐饮、娱乐、休闲三大主体同构,服务项目相互模仿,相似系数明显接近。长株潭三市之间的产业相互关联度不高,缺乏品牌效应,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而引起恶性竞争,难以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体系,从而影响到三市整体功能的发挥。

3.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现在长株潭地区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一是到处建港口。长沙在“大力打造新港水运枢纽”,湘潭则不断扩建“十四总码头”,株洲则是重点建设“株洲航电枢纽”。二是到处建开发区。2009年长株潭地区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8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13个,全省拥有国家级开发区6家,省级开发区71家,长株潭地区开发区各项主要指标占全省开发区的比重均在3成以上。然而,由于缺乏规划协调,重复建设,各地盲目竞争,浪费资源现象严重。

4.跨区项目的难以实施

区划分割的强烈干扰,区域整体开发和发展的规划难以实施。打破行政区界、以都市为中心的都市区(圈)规划对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整合区内资源、减少重复建设、推进城市和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长株潭都市区规划由于受行政区划的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普遍,利益冲突严重,规划工作难以开展,更难以贯彻实施。如1994年完成的长株潭区域国土开发整治规划以及一系列相关文本,真正一到具体实施阶段,因为决策主体、利益主体和规划主体的不同,矛盾而无法解决。

(三)行政区交界地带的落后发展

在我国,行政区交界的边缘地区往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位于三市的结合部位的长沙暮云与跳马、株洲的白马垄、湘潭的昭山与易家湾等乡镇,从优越的经济地理区位来看应该是一体化的直接和首先的受益地区,容易吸引外地资本流入而快速发展起来,可事实并非如此。一是缺少规划,即使有规划,落实难度也很大。二是过渡性特征使得行政管理比较混乱,行政管理效率低。三是违法建设严重。四是环境污染严重。五是社会治安混乱。

(四)城市群的经济负外部性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外部性问题表现为各地政府部门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显然不同于一般外部性问题,是非常复杂和难以解决的。长株潭地区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流经城镇及工业区河段的水质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岸边污染带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以湘江的污染尤为严重。各市在环境保护上的政策和措施各有一套,其整治力度也各不相同,难以解决湘江污染问题。从交通基础设施来看,三市目前主要依托长潭高速公路及107国道,交通日显拥挤,汽车劳动效率你,因此三市市际交通网络并不发达并对其建设没有紧迫感。从能源基础设施来看,长株潭地区能源较贫乏,而该区是湖南工业最集中的地区,能耗居该省前几位的企业均在此区,因此能源缺口大,尤其是电力不足。

三、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相应建议

(一)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的主体企业则在利润最大化的引导下,根据市场的变化组织生产、销售。

1.转变政府职能,减少经济干预

地方政府应对政府职能进行合理定位,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长株潭市场机制不够完善,需要政府之间的协调来促进和引导统一市场的形成。干预经济职能的弱化,政府也随之失去了设置壁垒、分割市场的权利。但这里的缩小权利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应把握好度,对于宏观经济的调节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应合理规划产业结构,防止产业趋同现发生。

2.创造制度环境,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当政府把经济活动的主导权交给企业,企业自然会超越地方边界,更自由地寻找最为必需、最为合适的资源。政府的作用应是跨区域创造统一的制度环境,减少企业跨市区从事经济活动的障碍,降低企业跨市区运营的成本,以实现市区际的区域合作中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目标。

(二)促进长株潭城市群政府协调合作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二者的边界冲突上,有形的行政区边界势必约束无形的经济区的发展。长株潭地区由3个行政区组成,每个行政区为各自所管辖地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长株潭城市群政府协调模式的构建,应坚持互动合作的原则。互动合作原则要求地方政府通过合作、协调机制的作用,同时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吸纳第三部门参与协调工作,通过省级部门组建协调委员会对整体进行宏观调控,使区域合作协调具有现实意义。

(三)局部调整长株潭三市的行政区划

第6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范文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灵魂,只有灵魂不灭,企业才会有生命。古人云:“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企业文化正是企业的精、气、神。在企业经营的产品和服务的背后,企业经营的就是自己的企业文化。

要培育企业自身的文化,首先必须从如下几方面了解什么是企业文化?芽有人说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并为全体员工认可奉行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等精神财富的总和。另有人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又有人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对客观条件的反映。还有人说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精神的演绎,是一种实践哲学。

上述几种表述都想以最精练的语言概述企业文化的内涵。其实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在企业管理不断提高和企业素质综合发展基础上的必然产物,是企业自身特征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着十分丰富和深厚的内涵,很难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从软件上而言,它涵盖六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企业向全体员工郑重表述什么是最该做的,什么是最重要的,和什么是最可贵的,比如“顾客就是上帝”。二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即企业的指导思想,它是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思想,例如,IBM的“员工、客户与产品”。三是企业精神,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和信念,一个优秀的企业精神大多是一种回报社会,心系国家强大,注目民族昌盛的精神,例如海尔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真诚到永远”。四是企业的道德规范,它是约束全体员工行为的一种公约,例如,“团结诚信求实创新”。五是企业制度,它是企业行为规则的总和,是实现目标的保证,是一种显形的企业文化。六是企业的文化传统,它是一种文化底蕴,对企业员工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就像的“三项纪律八项注意”,无论你走到哪个军营,都能感觉它的存在一样。从硬件上讲,企业的产品和生产环境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的产品是一种凝固的企业文化,管理差的企业一定出不了名牌产品,产品叫得响的企业一定是有品位、有内涵的企业。海尔的产业发展很快,海尔的“文化”也是一套一套的。五粮液的酒文化氛围很浓,五粮液的产业也越做越大。整洁、美观、大方的环境可以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既可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又衬托了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档次。

二、如何辩证认识现有供电企业文化

供电企业集团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和拼搏,几十年的发展与壮大,一方面是积累和沉淀了丰富的企业文化底蕴,尤其是安全文化自成一体,底蕴深厚,这些是我们培育新型供电企业文化的基础,值得提炼和总结;另一方面供电企业同电力工业的其他企业一样,属基础产业之一,有着社会公用事业和特殊服务业的特点,涉及到国计民生,是区域性垄断经营的行业,加之电力依然是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紧缺资源,与制造业企业相比,忧患意识、进取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是供电企业文化的薄弱环节。同时与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不可避免地存一种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企业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张冠李戴和各自为政并存,或是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或政治思想工作混为一谈,或是三者自各为政,出现“三张皮”现象,三者之间没有真正地融合,没有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乏渗透力和实效性。二是做表面文章,没有按现代企业要求,深刻理会企业文化的内涵,过多注重“文化现象”,片面地以为提炼一下企业精神,制作一个企业标识,开展一些文娱活动就是企业文化,其实这些只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不是内涵和实质。三是头重脚轻,轻视了企业文化的行为层次,员工对建立企业文化的意识淡薄,以为这是领导的事。员工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是其自身价值观念的体现,更没有体会到优秀企业文化可以作为一种待遇,有着消费和享受的价值。四是厚此薄彼,企业领导过多注重物质奖励,注重福利建设,忽略了以人为本,没有从根本上创造出一种让每一个员工显示自身存在价值,取得社会认同的环境。

总体而言,与现代先进企业相比,现有供电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建设仍然停留在企业文化的初级阶段,表象化的东西较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有必要注入忧患意识、进取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从如何体现企业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层次上,从如何促进企业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上,从真正发掘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智慧和力量上培育供电企业文化。

三、新型供电企业文化应具有的特征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供电企业文化的定位应该是在提炼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忧患意识、进取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新型企业文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客户对供电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供电企业本身的运作特征来说,供电企业文化首先应该是安全文化和服务文化。现代社会供电企业上关系到国家经济的运行,下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电力供应是否可靠和安全,服务的机制、方式、效率和水平是否令用户满意,都将直接影响到供电企业的形象,影响到社会对供电行业的评价,影响到企业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安全和服务凝固在供电企业的产品上,是对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的检验。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垄断坚冰的破除,逐步缩小行业间的差距是必然趋势,供电企业靠垄断呵护下的时代已过去,将进入的是电力市场竞争时代,如何巩固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份额,不再是他乡的故事或遥远的话题,因此新型供电企业文化应该具有齐心协力、奋发进取、勇于竞争、蓬勃向上的企业精神,企业员工必须不断地忘掉过去、超越自我、展望未来,正像拥有中国”鞋王”之称的森达集团一样,要把类似”视今天为落后”的哲学理念升化为蓬勃向上的企业精神,逐步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型企业文化。

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的市场法则,供电企业既不可惊慌失措,也不可抱怨“谁动了我的奶酪”,必须学会学习,在学习中求生存求发展。现代企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还不如说是企业学习力的竞争。正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CEO韦尔奇所说,”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以及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2001年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峰会上曾经也指出:“中国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因此新型供电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倡导建立以共同愿望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对顾客负责的扁平化的学习型企业,强调以“学习+激励”,激发员工“更聪明”地工作,并以此增强企业的学习力,达到超值服务的目的。

企业文化理论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提倡以人为本,全力开发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和自觉性。新型供电企业文化必须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凝聚力的核心。它在企业内部营造出一种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围,使每一个主体都热情地、积极地、富有责任感地从事创造性的实践,把严格的管理体制和内在的心灵需求和谐、完美地结合起来。它鼓励员工创造企业新的价值理念,提高对理念的认同度,达到从精神的层面来引导员工认同企业共同价值理念,和自觉遵守企业制度的目的。

新型供电企业文化还应该蕴含品牌文化和创新意识。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塑造过硬的品牌。品牌是企业的形象,是声誉是效益的代名词。坚持创新,摧毁自我,改造自己,追求卓越是企业适应环境,保持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源泉。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有一个很出名的”斜坡球’,理论,即一个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犹如一个沿斜坡往上运动的球,要保持在斜坡上不滚下来,需要一个止动力,要使球体向上运动,还需要一个上升力,这个止动力即企业的基础管理,这个上升力就是创新能力。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必须要解决好创新的问题。

四、新型供电企业文化的培育

对供电企业来说企业文化的培育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培育企业文化依然是一个新课题。新的市场环境下,供电企业要培育出独具特色的、超越自我的、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文化,首先要学习和了解现代企业文化的内涵、理念、模式和行为层次。这种学习,不应是单纯的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培育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正所谓“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次是结合企业管理转型的现实,在提炼、扬弃和继承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审视和定位新的企业文化,审视和定位企业文化内涵中的各个要素,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正式提出构建新型企业文化的命题,并制定出企业文化发展规划。新型企业文化定位的起点要做到:一是要着眼未来和战略,符合企业的发展趋势。二是让企业文化成为整合企业资源,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突现综合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三是让企业文化成为参与市场竞争,进行品牌扩张,资本营运和管理变革的资源平台。

企业领导层的认识和决心是企业文化构建和培育的前提。卓越的企业文化是卓越的企业家的人格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领导成员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领导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看起来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企业主要领导是培育独特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的关键所在。企业领导者必须有坚决施行和培育企业文化的决心和手段,必须身体力行。从海尔、联想等许多其他知名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来看,有一个共同点即是:企业领导对企业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培育企业文化的决心是其企业文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海尔文化之所以能成功与其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个人在海尔文化中所充当的重要角色是分不开的,他认为他自己”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如何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

《孙子兵法》中早就有言:“上下同欲者胜”,欲者,理念也。只有当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员工的心理和精神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一种自觉的群体意识。也就是说,只有达到这种程度,一个企业的价值理念体系才可能被称之为企业文化。也就是说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是企业文化构建、培育和建设的关键因素,是企业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标志。企业每个员工都应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理解者、实践者、丰富者和传播者。因此企业文化的培育要重视从上到下的灌输方式,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强行贯彻,逐渐达到共同和全面的认同。更要重视从下而上的生成方式,重视搜集、整理、总结和升华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并使之成为企业的文化理念。正如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说:企业说到底就是人,企业文化就是竞争力,管理就是借力,你把许多人的力量集中起来,这个企业就成功了。

新型供电企业文化的培育除了要重视上面所述的学习与借鉴、文化定位与规划、企业领导身体力行、员工认同外,还要重视管理理念的创新、文化载体的建设和文化培育机制的建立。

第7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范文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提炼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发展的躯体灵魂和脊梁支柱,所以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企业精神也一定要反映当下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要求。首先,企业精神要反映出企业的基本宗旨,以“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为理念,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对于企业员工来讲,他们的思想反映着他们的动向,他们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他们的理想与抱负。而企业面对如今企业体制改革的形势和要求,一定要大力强化提高企业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努力创新的精神。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一定要反复推敲、总结归纳,结合企业员工的特长、爱好及理想与抱负,再结合企业的基本宗旨、发展方向、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企业独有的企业精神。

(二)树立良好的企业管理风格

企业管理风格是基于企业精神之上的,对于企业的发展策略、发展方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管理风格包括企业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等多方面。企业管理风格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管理风格,它并非是一两天就形成的,也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形成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动全体员工,共同分析企业的当下形势和需要,共同讨论并制定出基本内容,树立企业独有的企业管理风格,然后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之“深入民心”

(三)打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还需要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因为只有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才会获取新老客户的认可,提高企业的信誉度,拓宽企业的客源,占据市场,巩固自己的实力。领导形象、职工形象、服务形象、企业的外观形象和整体形象,都是企业形象的主要构成要素,企业的服务质量、生产技术、销售能力、领导和职工素质等多方面也和良好的企业形象密切相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正好可以使得企业的服务质量、生产技术、销售能力以及领导和职工的素质等的提高得以实现,所以打造企业的良好形象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增强企业职工的主体意识

企业职工的主体意识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企业里,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公,职工的主人公意识对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的能动作用有着强大动力,会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效益。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让企业职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尽可能做到“主人”该做的,以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企业价值观,激励企业职工不断积极进取、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努力创新的思想,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另外,企业文化的建设还能从某种程度上对职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职责、铭记企业的奋斗目标、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给社会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拓宽企业的客源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分支,和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联系,所以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和其他行业多打交道,与其他行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与其他行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就是在给企业铺路,只有为企业铺好路,才能让企业发展1路上走得顺顺利利,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在与其他行业的联系交往中,要以企业自身的专业技术、服务质量及人员素质获取别人的认可,在别人心中树立起优秀的形象,以拓宽自己的客源,让他们产生对企业有益的行为,这样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有效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使得企业文化更加优秀,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发展,让职工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也能够很好地激发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大家在同样的问题上获得共识,让企业所有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促进企业强力发展。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使职工的道德行为更加规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而且可以使企业职工从一个统一标准去衡量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健康地发展。

(四)激励作用

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会有一种完善的企业激励机制。通过这种激励机制,可以让企业职工对企业做出的贡献得到领导的赞赏,得到其他职工的肯定,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职工继续为企业艰苦奋斗、努力创新、无私奉献。首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可以让企业职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重大意义和价值,让企业职工感受自己被尊重、被肯定、被欣赏,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提高他们的工作激情,令他们的精神更加振奋,朝气更加蓬勃,以优良作风对待工作、对待他人。其次,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个人修养等,让企业职工的价值理念趋于集体化、企业化,也就是把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并重甚至高于个人利益,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所以,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把企业职工的被动角色转化成主动角色,将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以有效地激励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

(五)规范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使得企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虽然相对于企业的规章制度来讲,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的规范,但是这种软性的规范可以使大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使企业所有职工的思想几乎统一化,信念一致化。这种规范作用是对企业职工的一种软性约束,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让企业职工不断提升自我素养、调控自我心理、协调自我能力等。比起那些白纸黑字的硬性规定,企业文化的规范没有了之前的被强迫感,消减了他们的不满与怨愤,更能让职工欣然接受。另外,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使得规范企业职工的行为准则更加容易和有效,也使得企业员工之间的相处更加温暖和谐,促进大家真正的“同坐一条船”上。

三、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深层次意义

笔者在上面简单地阐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作用,是为了更清楚地阐述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深层次意义。因为在了解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深层次意义之前,就要先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深层次意义。

(一)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否能够撑起自己的一片天地,是否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竞争力的高低就是关键之所在,因为只有企业的竞争力强,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否则就只能被淘汰。所以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市场所淘汰,企业就要想方设法、努力创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更好地打造企业品牌、树立企业形象,在广大客户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拓宽自己的客源,占据更大的市场。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延绵不断的财富,是目前企业立足于市场的重要“武器”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的重要“法宝”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髓之所在,也是企业向外界展示自我的重要窗口,是企业财富的源泉。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要打造属于企业的优质品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广纳贤才、拓宽客源、吸引客户等,它们是企业获取广大客户认可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几乎饱和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与企业之间比什么?以什么来作为获胜的条件?就是比他们的企业文化,哪家企业的企业文化更优秀,那他就是激烈竞争中的获胜者。

(二)促进企业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也是一种必然需要,而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企业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独霸一方,取决于是否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美梦成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占据了主体地位,加上现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必须的。首先,从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以前企业主要以物质资源作为竞争优势,以投资更多的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为主来促进企业的发展、来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途径。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那种短缺的经济早已远去,市场几乎趋于饱和状态,所以现在的消费者们不仅仅是要求物质的满足,在物质能够得到满足的同时,更大程度上还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和文化需要。其次,在当前现代化的形势下,企业必须要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就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所以,企业一定要做好企业文化的建设,多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上下工夫,加注更多的产品内涵,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赢取消费者的认可,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结语

第8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校;体育商业化;经营管理模式

高校体育的商业化发展途径应立足学校,向其周边发展。开展具有高校特色的体育活动十分重要。根据现代化的运营管理理念,对高校体育工作进行指导,实现其产业化,提高高校体育的附加作用。

一、高校体育商业化经营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首先,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决定了全民体育具有必然性。这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任务发生变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发展。商业化经营能够促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商业比赛等方式为体育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商业化体育模式事实上在我国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使我国由体育不发达逐渐发展为体育强国。但高校体育产业化和商业化运营始终受到限制,这与多种因素有关。但近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商业化经营的必然性。其次,商业化的模式满足现代体育教师团队的需求,使高校体育改革进程加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想首先应进行更新,注重效益的获得。对高校体育工作重新布置,对体育发展中的商业因素进行提取。现代教师的先进理念为体育商业化提供了基础。不可否认,这种创新存在一定的困难,包括如何提高教师团队的商业化能力,如何正确设置商业化时代体育教学项目和教学方法,如何将高校体育推向课外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面临新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商业化的作用在于与经济大方向发展保持了一致。

二、高校体育商业化管理作用

(一)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

实践已经证明了体育产业形成的必然性。体育产业的形成是其商业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商业化的管理促进了我国体育的产业化,这是体育商业化管理最主要的作用。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正确进入市场的全过程。目前,我国处于世界经济浪潮中,如何实现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将减少体育发展的投入,并使其具有实用性。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终身培养的特点使得其与经济背景发展之间相吻合,这也是商业化体育管理的作用之所在。

(二)解决了学校的办学资金问题

体育在商业化的发展过程为其赢得了大量的资金,这有助于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高校体育商业化模式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使体育的附加功能得以实现。而体育经费的这种补偿机制对于体育事业的形成和发展来说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当然,体育商业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得到高校的关注。正确选择商业化的途径,从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高校的发展基础出发,以免出现相反的作用。

(三)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全球经济时代是目前经济的主要特点,体育的发展因此而获得更广阔的空间。体育项目众多,高校在自主经营过程中需要获得大量的资金,单纯依靠国家扶持容易造成资金缺乏,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而商业化的发展模式依靠体育自身所获得的既得利益来促进体育的发展,实现了资金来源的丰富,也提高了我国体育的世界影响力,因此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体育商业化过程中,应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素。

三、高校体育商业化经营管理的模式探讨

(一)挖掘资源,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

终身体育观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目的,在这一教育目的的推动下,人们不仅关注体育项目和体育比赛,更愿意加入体育锻炼的队伍,体育市场需求增加。因此,对于高校体育商业化过程来说,应抓住机会,充分挖掘能够被全民接受的资源,从而使其创造出经济价值,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体育教师在商业化的实现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技术培训、比赛组织等可以实现高效的体育市场化建立,为其商业化的实现打好基础。

(二)开发“体育俱乐部制”模式

对于有条件的高校来说,应建立体育俱乐部,以符合现今体育市场的规律。高校体育俱乐部具有自发特征,其娱乐性和竞技性容易被更多的人认可,因此是持续体育活动组织的重要形式。高校体育要实现商业化发展,并维持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这一需求,高校应对自身体育发展实施改革,将原本的无偿服务根据服务水平改为有偿服务,并注重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实现其商业化评价,以确保这一模式的形成。

高校体育工作能够促进体育文化价值导向功能的实现。商业化是近年来提出的发展策略,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具有积极作用,并且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民体育观念的形成都具有直接影响。为确保体育商业化的实现,首先问题是树立正确的观念。我国体育工作经历了传统的教学时期,因此短期内实现其商业化并不现实,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加之学校的努力,这一模式具有可能性,同时也具有必然性。

作者:田顺风 单位:新余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范文

一、迅速传达相关精神

于7月23日下午、25日分层次召开了三个会议,迅速将区政府区长的指示精神及区政府文件要求传达到了镇村干部和相关经济组织:一是召开党委专题会,明确由书记、镇长牵头,分管副镇长具体负责,成立工作小组,及时组织开展相关工作。二是召开部门协调会,组织经发办、建环中心、农业服务中心、工商所、畜牧站、国土所等涉及部门负责人进一步吃透会议精神,明确工作程序,制定工作措施。三是召开全镇驻村干部会议,要求每个驻村干部务必组织召开村社干部会议,把政策要求、工作流程传达到每个村组干部,确保知晓率100%。

二、举一反三查处问题

针对区政府主要领导通报的村生猪专业合作社在松涛镇某村违规搭建养猪场个案,我们立即组织专门人员对此事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全镇的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全面清理并分类进行了处置:

一是对村生猪专业合作社进行认真调查。经查,村生猪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底经市源泰农牧公司多次发动、区级相关部门批准成立的,由村支书任合作社理事长,村委干部任理事,源泰农牧有限公司员工任监事长,加入农户约80户,源泰农牧有限公司及外地成员10余人,合作社成立后源泰农牧公司负责申请营业执照、雕刻公章及法定代表人印章、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并一直掌管使用至今。村支书(即合作社理事长)并未出具任何手续。同时,合作社成立至今从未运行过。

7月26日,我镇及时与区农经局联系到村实地核实,核实情况与镇上调查情况相符,其在松涛镇某村违规搭建养猪场个案属源泰农牧有限公司私自利用合作社名义及相关证件所为,镇上已要求合作社理事长与区农经局积极配合,及时与源泰农牧有限公司联系,弄清情况,讲明责任,规范行为,并到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注销。

二是举一反三对全镇情况进行梳理。清理了全镇23个合作社的情况,其中生猪养殖合作社13个,药材专业合作社6个,水产专业合作社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柠檬专业合作社1个;其中运转正常的6个,占总数的26%;未运转17个,占总数的74%。已于7月29日上午召集23个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召开会议,传达了府办发〔2013〕69号精神,要求他们务必严格按照专业合作社的要求进行规范运行,凡不具备运行条件的,必须及时到相关部门进行注销。

三是严格规定办理。针对场镇规划区范围内两户申请洗车场和汽车修理厂的业主,我镇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正确引导,认真宣传,达到了禁止建设的目的,并在全镇范围内进行了巡查,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场镇居民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