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范文

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

第1篇: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茶道精神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继陆羽之后,唐末的刘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对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道精神表述为:“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第2篇: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茶室空间;设计茶

在我国社会人民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俨然成为社会民众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产茶与饮茶大国,通过物质形式和人文科学相互结合,从而形成深厚底蕴的茶文化。伴随着茶文化的快速发展,茶馆和茶楼以及茶室等多种饮茶场所获得不断完善,但是当前许多茶室空间设计结构大部分都是娱乐休闲的风格,设计风格过于平庸和乏味,无法真正体现出我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基于此,深入研究茶文化和茶室结构设计,对于传扬我国优秀传统茶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进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就需要充分结合现代文化特点,促使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不仅能继承和传扬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还能够使得品茶者获得良好的精神体验。

1探究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传统茶文化中包含有禅宗精神和道教精神以及茶道等精神内涵。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产茶和饮茶大国。唐朝时期,寺庙周边都种植有大量的茶树,同时还通过人工培植各种野生茶树,由此可见,茶文化对我国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当寺庙僧侣在禅悟佛道时,必须要始终保持稳定和平和的心态,而通过饮茶能够提神醒脑,茶叶飘散的清香入口甘甜,使人内心宁清而平和,正符合参禅悟道的环境和心态。我国茶文化历经千年发展历程,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精髓。道教始祖老子曾经说过,所有事物都向着至善至美发展时就会逐渐形成道,万物发展都蕴含着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茶文化中就蕴藏着道家的无常、空、无等哲学思想,并成为茶文化发展的理论指导思想。道教注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受到道家思想理论的影响,茶文化逐渐发生转变,通过品茶能够提高自身修养,并全面实现肉体和精神的相互结合。茶道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核心,是经过长期饮茶和品茶而逐渐形成的生活礼仪,并能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这是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和灵魂。茶道促使茶文化更加丰富化和多元化,经过饮茶提高实现精神修养和思想觉悟即可称为茶道。我国茶道中重视对饮茶意境的深入体会,而茶室空间设计直接影响着饮茶境界,因此在茶道中茶室空间设计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对茶室进行设计时应当要充分重视茶道主题,使得茶室空间设计蕴含着传统茶文化和茶道精神。

2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

2.1茶室空间结构设计

在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要先设计其总体结构和框架,其中空间结构设计包含有入口大厅、茶室、茶亭、储物室、庭院、水池、艺术长廊、展示厅等。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应当要注重茶室空间的独特性,严格按照设计尺寸规定茶室空间大小。借助几何形体方式来划分茶室布局结构,并在平整的空间布局中体现各种不稳定因素,构成整体协调的茶室空间结构。结合饮茶者的个性化喜好与茶室的功能,区分不同的饮茶环境,主要包含有茶庭和茶廊以及茶室等多种功能区域。譬如西南地区的社会民众喜好露天饮茶,特别是露天庭院和回廊等场所受到广泛喜爱。所以,在西南地区设计茶室空间结构时,可以在以上位置设置茶亭,迎合地方民众的喜好。

2.2茶室的功能设计

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应当要结合饮茶功能特点来设计相应的饮茶环境,主要涵盖有品茗区和煮茶区等。其中品茗区大多位于室内茶室,主要表现茶道文化精神的热切追求。同时,在设计茶室时还要将品茶、烹茶以及制茶的乐趣充分体现出来。通常情况下,煮茶区主要位于长廊和大厅位置,部分茶室还会在大厅设置茶艺表演和古琴表演等节目,主要是为了增加品茶乐趣。此外,顾客在品茶时不仅可以让专业茶艺人士表演制茶茶艺,还可以自行烹茶和制茶。

2.3茶室空间的交通设计

在进行茶室交通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当要对功能区位置关系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布置墙面、步道、扶梯以及无障碍设施等位置。在设计茶室空间时,应重视不同形态空间结构的结合,以免出现重复空间结合的现象,形成独特的组合效果,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譬如,可以使用竹山格顶棚的结构来设计茶室大厅顶部和走廊通道,使得茶室具备自然气息和现代力度感。使用开敞空间的设计方式来设计茶室通往其他茶室和茶室以及水池等位置,并使用自动开关门窗处理开洞。完成开敞空间结构设计后,还要使用围合处理侧界面,从而有效保持茶室的密实性。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要注重和周边环境相互融合,达到借景和对景的目的。其中开敞空间实现了室内外的相互转换,所以,可以增添些许趣味设计,促使茶室空间更加丰富。在合围墙体中建造静态或者封闭的茶室,这些茶室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隔离性。为了有效避免茶室过于沉闷,可以采取开窗采光设计方式来增添茶室的韵味。同时,所有静态空间必须按照设计比例进行设计。此外,茶室空间整体应尽量采取柔和光线和淡雅色彩,实现清雅与和谐的效果。

2.4茶室空间的服务设计

绝大多数现代茶室功能区域主要有茶室、茶水房、大厅等。茶室空间的服务设计主要是指功能区域的附属设施的设计,譬如储物室、卫生间、经理室以及职员室等。在进行附属设施设计时,应避免与茶室功能产生重复或者冲突,附属设施设计应要注重和茶室整体格调的相互融合。同时,附属设施不能影响顾客。

3通过茶室空间设计继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

3.1体现文化价值

在禅宗文化中茶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制茶和品茶不仅能够获得心灵净化,还能提高精神修养和思想领悟。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利用茶室空间设计和禅宗以及茶文化等元素共同创造出慢节奏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们可以放慢脚步,通过饮茶体会出茶室空间设计的境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饮茶者的精神修养,还能够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茶文化精髓。对现代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要注重茶文化和禅宗等元素的相互融合,利用现代化先进的高新技术来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促使现代化和传统茶文化的相互结合,不但能够传扬传统茶文化的精髓,而且还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需要对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社会需求进行综合考虑,结合现代社会的精神倾向设计现代茶室,同时还要在茶室空间中体现茶文化价值。所以,在设计茶室空间过程中,可以使用软质生态建材与硬质建筑材料,塑造出良好的茶文化空间,给予品茶者丰富多样的审美层次。营造宁静而平和的品茶环境,让品茶者充分领悟到茶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从而提高精神境界。

3.2传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

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必须要以传统茶文化作为设计的基础,实现现代化先进技术和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融合,这样不仅使得茶室空间具有现代化科技特点,还能保留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传承和发展茶文化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对于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越来越重视,现代室内设计广泛应用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俨然成为现代社会的创新审美元素,通过室内空间设计不但能够提高品茶者的精神内涵,还能够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现代技术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相互结合,能有效满足现代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其中,茶室空间设计质量和室内设计师的理念和文化层次有着密切的影响,同时,室内设计师对于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也直接影响着其设计风格。伴随着室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不断创新,设计师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传统茶文化审美元素的重要性。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可以利用传统茶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并结合现代化发展特点,创造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结合的文化环境,同时,还可以通过合理搭配空间色彩和造型,确保室内空间设计具备着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其中,茶室空间设计不仅能够继承和传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茶文化,而且还能使得品茶者获得良好的饮茶体验,从而提升品茶者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修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政治文化冲击,我国室内空间设计逐渐失去本土特色,同时,传统茶文化独特的意识已经逐渐边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严重影响着我国室内空间设计的独特性和本土性,设计的作品逐渐丧失文化差异性,阻碍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扬,威胁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本土性。当前来说,现代茶室空间设计主要面临着传统茶文化传扬和创新问题,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所有传统文化只有充分结合现代文化特点进行创新,才能够立足于社会中。在传扬传统茶文化过程中,应当要充分考虑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利用现代化先进的技术来创新茶室空间设计模式,促使茶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采用现代化创新的设计模式还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继承和传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茶文化。

4结束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室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将我国传统茶文化作为茶室空间设计的基础,通过空间设计展现出传统茶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内涵。所以,茶室空间设计和传统茶文化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当前大多数的茶室商业化越来越严重,导致品茶者在茶室中无法体味出传统茶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内涵。因此,在进行现代茶室空间设计过程中,应当要充分结合我国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传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从而满足现代社会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利辉.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体现[J].江西建材,2016(21):44-49.

[2]夏吉宏.古代室内设计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传统[J].江西建材,2016(22):26-30.

[3]刘佳.茶文化产业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叶,2016(9):193-194.

第3篇: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范文

关键词:茶道精神;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整合模式;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物质生活丰富多彩,但诱惑也越来越多,同时社会生存压力之大,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由于自身易敏感、自大等特点造成自身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影响其心理健康与道德提升。高等教育要求大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认知、良好的道德修养,中国茶道是以茶为载体的一种生活礼仪,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藏着儒释道三家哲学文化内涵,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因此,其从古至今都被当作是修身养性的最佳方式。可以说,中国茶道精神与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这就为从传统茶道精神文化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提供可行性方案。本文首先分析茶道精神内涵,旨在说明茶道精神与大学生心理、道德教育目标基本一致,进而探讨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可行性,最终从茶道精神视角来提倡将茶文化融入大学校园,并从思想整合与工作机制整合两方面来论述两者融合模式,为当代高校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模式发展提供参考。

1茶道精神

茶是我国大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之药用价值到明清饮茶鼎盛之时,已形成内涵丰富的茶文化。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众多器物文化之中,只有茶文化被上升为“道”的层面,正是道家如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包含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禅宗明心见性的思想。茶道精神博大精深,或许正因为其内涵丰富、深远,无法用一个大家认可的定义来概括吧。我国的吴觉农先生认为:“饮茶是一种精神享受,茶道是一种艺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浙大的庄晓芳教授则言:“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大众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方式。”林治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文化艺能,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和教化的手段。”从这些关于茶道定义解说来看,虽然没有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定义,但都认为其是道德修养的方式,这也是茶道的重要内容。从这一角度来理解,茶道说到底也是一种人道,在沏茶、品茶、赏茶等茶事活动中,引导个体完成道德修养、陶冶情操、参悟禅理以达到精神上的享受与人格上的完善,最终实现和谐安乐之道,因此说,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精神、文化与价值。[1]“和”作为中国茶道的精髓,其意味和谐、和俭、和敬、和睦、和静、和平等等内涵,不仅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和美美,家庭之间和睦和爱,更是重视社会的和谐、和平。[2]中国茶道精神之“和”也注重日生生活中自身的觉悟与修养,培养人们豁达胸怀,无论是儒家的中和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禅宗的明心见性都提倡要保持一种平常心,平心气和地处理自已与他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诗歌、绘画、文学等艺术中我们经常看到古代文人雅士从饮茶中抒发胸臆、排解困苦、表达情感……甚至通过茶道影响、改变自己对生活、对生命、对宇宙的认识。面对当前社会生存压力之大,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逐渐加大,而且当前社会风气普遍存在拜金、享乐之风,以及大学生身上普遍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得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道德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茶道精神提升道德修养,也是一种心的修行,在茶道的学习、品味过程也就是品悟人生、修身养性的过程。因此,从茶道精神角度探讨大学生心里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整合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模式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整合过程不是相互取代的过程,而是各个组成部分在共享和互利的秩序中相互协调的过程。”[3]那么如何协调各个组成部分呢?对于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来说,我们首要弄清楚两者相同与不同地方。两者相同的地方体现在:首先两者关系可谓是相辅相成,心理健康是道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道德教育也是心理教育的基础。其次,两者教育对象一致,都要通过情感、认知、意志、行为四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其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而努力。第三,两者目标有一致之处,都是为更好地实现大学育人的目标,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两者不同的地方体现在:首先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道德教育是以党的教育思想为基础,并结合传统道德教育、教育学理论等;其次两者目标也有不一致之处,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是由心理咨询师对大学生生活、行为、心理等问题的指导,道德教育是大学老师、辅导员按照日常道德规范来解决大学生的信念、思想及价值倾向等问题;第三内容方面不一致,心理教育主要研究大学生的生活、恋爱及人际、职业选择、变态心理等等;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研究,重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从分析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异过程中,也发现两者整合教育的可行性,两者虽然理论基础、内容、目标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但两者都是思想教育,而且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下文我们将从茶道精神角度来详细分析两者的整合模式。

3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模式探讨———将茶道精神引入校园

当代大学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因此,不仅需要不断更新、学习、研究相关的思想理论知识与教育观念;而且还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现状、特点,制定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促进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和谐整合与创新发展。首先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可以借助茶道精神文化进行思想整合教育,并将心理教育纳入道德教育之中,在整合过程中坚持“同时并举,相互渗透,彼此推动”与“在合作协力中追求自我优化,在竞争冲突中力求沟通共赢”原则。我国茶道具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其重德行善的伦理价值与礼仪规范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健康良好的心态。茶之自然、朴素、纯洁、刚强之本性以及“性洁不可污”的韵致是历代文人雅士欣赏、学习的对象。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当代,尤其是家境较好的大学生,其日常消费普遍存在超越自身水平的现象,追求时尚、名牌甚至是奢侈品牌,这种现象不利于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发扬,将茶道精神融入校园课堂,开设讲座、举办茶艺活动,纠正学生的浮华之风。中国茶道文化汲取了儒释道哲学思想的精髓,而儒释道是我国五千年道德文化教育的核心,更是我国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文化根基。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等,其中涉及到道德、思想、审美、礼仪等等,而这些内容从小学学到大学,我们书本中都会出现,大学生们早就习以为常了,如果单纯地拿出来教育效果可能会差强人意,借助茶道文化与儒释道思想相同,通过茶事活动来讲解茶道文化[4],比如饮茶礼仪不但可以让大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而且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利益素养,让他们体会人与人之间尊重、关心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心态,有助于他们交际能力的提升。其次,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在工作机制上的整合,开展心理与道德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但两者在高校中属于不同部门分管,容易出现扯皮推诿的现象,既然两者的大目标相同,那么就应该立足于全局,用大教育的思路来建立健全两者机制上的整合,开展学科间的融合、讨论、沟通,推动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机制融合,制定统一的教育规划方案、目标、行动。在规划中借助茶文化各种形式以及相关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增加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与茶文化素养,这是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大学生在茶事审美活动能有效地平复其内心的浮躁、焦躁等不良情绪,在茶道礼仪体会“敬、和”等承担的思想性、文化性,感悟古人在饮茶中获得的“天人合一”、“明心见性”的深厚思想[5]。在规划中还应该发挥大学社团的优势,努力培育茶道社团,并与积极开拓现有社团的活动,比如表演社团积极开拓茶文化歌舞表演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茶道精神学习的校园氛围,为大学生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模式,是一项系统、艰巨且复杂的大工程,如何做好两者的整合,有效地开展教育实践,需要当代教育工作者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现状以及现有的教育状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本文从茶道精神角度探究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整合,只是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了茶道与心理、道德教育的目标、理念是一致,并且也从思想与工作机制上给各个高校开展茶道精神培养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得益彰、相互借鉴、相互配合”整合模式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但仍需要各个高校从自己实际出发,摸索契合自己情况的整合模式,才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单颖.论现代视域下茶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J].品牌(下半月),2015(2):101-103.

[2]吴峣松.茶道精神之"和"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J].茶叶科学技术,2008(1):57-60.

[3][美]拉兹洛.李吟波,等译决定命运的选择———21世纪的生存抉择[M].北京:三联书店,1997:136.

[4]孙永安.中国传统茶道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6,38(6):201-202.

第4篇: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范文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对学校开展音乐课程这一举动持不屑一顾的态度,但开展音乐课程并不是为了培养出杰出的音乐家,而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出温婉和谐的人。要想体会茶艺表演的深层内涵,需要发挥观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远比你所学的知识更加宝贵,因为想象力是无限的,而人一生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对音乐的鉴赏可以较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茶文化给以音乐灵魂,没有文化注入的音乐只是枯燥的音乐,本文就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

茶文化;音乐教育;应用研究

1茶文化与音乐的历史渊源

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经多个朝代历史的洗礼而留下的精华,至今不衰仍被人们追崇。回想一下我们所学的关于饮茶的诗词歌赋,就会发现茶与音乐早在几千年以前就为人们所传颂。如我们所熟知的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苏轼的《行香子•茶词》、黄庭坚的《鹧鸪天•汤词》中都提到关于琵琶、古筝、笛子等多种古典乐器的使用和声乐。而在现代的茶楼中所放音乐也多是古典歌曲,“茶宜净室、宜古曲”是从古代到当代不变的旋律。茶艺茶道可以培养人的情操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美学,学习茶道也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可以利用赏茶、沏茶来增进茶友之间的友谊,更可以学习相关的古典立法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品茗培养自己清和、廉洁、温婉、求真的高尚情操。茶道是一种可以提升自身气质、十分有意义的美仪仪式,与古代的儒雅之士提倡的儒僧道茶文化精神也不谋而合。茶文化与音乐产生相容,这时候浮现在我们脑中的应该是非采茶歌莫属了。采茶歌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后来又衍生出的采茶戏、采茶舞无不是我们民间特色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我国创立的采茶戏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特的剧种。在当代生活中谈到茶文化与音乐的相容时,我们也会报出不少的古老的采茶歌的名曲,如《采茶舞曲》、《请茶歌》等。现代茶歌的出现,使得茶文化与音乐再一次发生交流与碰撞,可以使茶文化更好的得到传承与推广。例如在精彩绝伦的茶艺表演中,壶中的水倾泻而出到茶杯中时的动作配以我们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借搭配这样一首名曲使得倒茶这一简单动作有了无尽的诗情画意。

2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2.1信息传达方式的共性

音乐是共通的,不论是否属于同一国家。音乐之所以这么受人们欢迎,原因有很多:第一、音乐存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风声、雨声、鸟声还是自然界的其他某种声音都可以成为表达音乐的载体,最重要的是这种声音不受人为的各种干扰,它们都是自由的天籁之音。第二、作为音乐创作人、作曲家、演奏家们每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都不同,他们各自可以根据个人的情感、个人的人生经历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演绎出不同的音乐歌曲。茶香作为茶文化中能感觉到的载体,同音乐一样不需任何语言,可以超越国界为任何一个人所理解与接受。沁人心脾、千滋百味的茶香,精彩绝伦的茶艺深受亚洲人民的喜爱。茶道热衷者们选取不同品种的茶叶、风格各异的茶具,将茶香的真谛传递给世界的每一角落。在品茶或是茶艺比赛中,人们是很难用语言准确描述或定义出对茶的理解。同样作为品茶者们,也不用茶艺师们任何语言的解释,只要用心去感受、回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茶香的独特的解读。站在信息传达和接受的角度,茶艺和音乐是有共性的,由于两种文化存在相同之处,在学习这两种文化时可以相互之间借鉴学习,使得学生对抽象的音乐的理解变得容易一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也就突显出来。

2.2精神内层的共性

茶文化是一种经时间洗礼而留下的一种精神文化的结晶,茶艺作为茶艺家们表现茶文化的一种载体,包涵茶艺家们对茶文化的热烈的情感,但是我们却无法从茶艺这一表演载体,去真正地了解到茶艺家们所要传递的丰富的情感,就像在欣赏歌曲表演时,我们也无法从歌手们程序化的表演过程中,理解歌手向我们传递的内容。也正是由于不同的人的理解存在主观性和多义性,才给与人们无限想象与发挥的空间。由于对茶艺和音乐的欣赏都是来自于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不论茶艺表演或是音乐表演多么变化神奇、不可思议,但是当欣赏茶艺师一举手一投足之间想起如高山流水般的音乐,我们就会有那种感受好像在尘世中漂流许久,终于洗净铅尘,得到灵魂的洗涤净化。对音乐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需要了解故事的发生背景进而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而对茶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我们可以利用精神内层的共性,随着茶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帮助我们深入歌词,去真正用心感受音乐所要传达的真实情感、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力量。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茶艺给予音乐灵魂、音乐给予茶艺形式,将茶文化运用于音乐教育中,可谓锦上添花、相辅相成。

3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音乐作为一种综合性、创新性的艺术创造活动,从填词谱曲以致到舞台表演过程中的每一瞬间,荡气回肠的古典舞,再配以高山流水、或是泉水般清澈的茶水的声音,高度体现作曲家、作词家、表演者高深的艺术造诣和强大的文化素养。所以,为了使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有更好的运用从而促进音乐的发展,设计一系列不同的茶文化课程供同学们学习,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几大模块:茶文化欣赏学习、茶文化在歌词方面运用的学习、茶道教育、茶道实践的学习,增加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儒学气质和艺术魅力。

3.1茶文化欣赏课程的开设与学习

在茶文化学习的课堂中,我们选取各个朝代最具特色、最具代表茶文化的一些描述茶的词曲、歌曲或舞蹈的一些作品,作为茶文化欣赏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如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序》、《全唐诗》中的皎然的《茶歌》、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等。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谣而歌,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如明清时杭州富阳一带流传的《贡茶鲥鱼歌》;茶歌的再一个主要来源,即完全由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流传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劳工中的歌。通过这些歌曲的学习,更容易引导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力,加快学生在歌曲的学习过程中由浅及深,感悟歌曲的真正魅力。在茶文化欣赏的课程中,老师应当引导学生自由地谈论对文化的理解及赏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赏析茶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从而具备基本的文化赏析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人生的感悟、时间的万物融入到音乐中,创作出触动人心灵的音乐。

3.2茶文化在歌词方面的运用与结合

中国茶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们所知晓的茶文化是经过无数先人的打磨随着历史的滚轮而留下的精华瑰宝,传承到现在的茶文化的意义已不再是提供人类解渴的饮品,更多代表的是一种优雅的艺术情操、一种意境、一种精神。作为音乐学习者,我们可以多从大众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审美需求等多角度出发将这些茶文化运用在歌词中,就像周杰伦利用青花瓷这首歌将青花瓷演绎的惟妙惟肖一般。在对歌词进行填写的时候,注重的不仅仅只是描述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更要注重的是将文化通过歌词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这样的歌词就不会让听者觉得空洞无味。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运用在字里行间,不仅可提高歌曲的吸引力,还能提高歌曲自身的文化价值,同时提高歌词的审美价值,吸引更多观众赏析购买。在茶文化方面,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韵,这种风韵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不论是吟唱茶的精神,茶的外表,亦或是茶的香味都会成为一首沁人心脾的曲子,也只有茶才能将这三种优美之处结合在一起而不让听者觉得僵硬。将茶文化运用到歌词中,不仅可以丰富歌词的内在含义,更能丰富整首歌曲所特有的文化和精神,这种形式的传播也更加有利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3.3茶道教育、茶道实践的学习

茶道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创造活动,不仅仅只是沏茶的步骤,也是一种文化。茶道从煮茶、泡茶再到倒茶、品茶,其中每一个微小的步骤都可以体现出整套茶文化的艺术造诣。沏茶的动作如行云流水般,既柔软又坚韧,品茶时的心境如淡雅竹菊般,安静、恬淡,没有好的心境就无法品出茶中百味。在浮躁的社会中,在嘈杂的快餐音乐模式中,这种淡雅的心境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当下学生认真学习和揣摩的。当代的音乐传达的情感直接、歌词直白,很难给人以宁静悠远、寓意深刻的感觉,在这个浮躁喧哗的时代,人们所喜爱的已不再是重金属音乐,而是渴望听到清新空灵的音乐。中国茶道文化艺术是我国特有的国粹,其内涵之深无以比拟,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茶的清幽与茶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向世人警示了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其二,茶性的“美善统一”与茶道推崇的“精行俭德”,告诫世人应“德博而化”,向世人展示了高素质的重要性;其三,茶道提倡的万物运动的普遍规律,警示霸权主义的危险性;其四、茶道的灵魂“和”展示了全球一体化将是未来世界的走势。中国茶道文化包含了美学、哲学、科学,它包罗万象、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了解茶道文化对提升我们音乐修养也大有益处,将自己所领悟到的运用到音乐中,使歌词的意境更加深远,使我们对音乐的曲、词、演奏方式、以及风格的欣赏等能够打破具体事务的束缚,在音乐上有更高的造诣。

4总结

茶文化和音乐相容的发展背景和历史渊源,使得茶文化成为提升音乐魅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与音乐的相容可以使人既能体会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感受到音乐强悍的感染力。在欣赏音乐时,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颜色、鼻子能感觉到音乐传达的香味、嘴巴能品位出音乐的味道,耳朵能享受到优美的旋律,心中能感悟到音乐的深刻内涵。通过有效的手段将茶文化运用到音乐教育上,使茶文化和音乐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能创作出直击人心灵的音乐。

作者:康雪 魏欣 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姜春红.茶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1(22):164-165

第5篇: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范文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韩国社会;影响

1.茶文化的穿入

“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韵味浓厚。韩国与中国地域上唇齿相依,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在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凝成了深厚的友谊。茶文化是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茶文化作为两国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喝茶,对于韩国人而言,是一天忙碌中最珍贵的时光,尽管在韩国咖啡文化盛行已久,但历经几个世纪的沉淀,茶文化已与韩国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韩国特色的茶文化。喝茶对于韩国人来说已越来越流行。

2.中韩两国茶文化交流

早期茶的传播者主要是佛教徒,而佛教最初传入高句丽为公元372年,因此可推测茶传入朝鲜半岛时间大约在公元四世纪以后。在六世纪和七世纪,新罗为求佛法前往中国的僧人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的。他们在唐土时,当然会接触到中国茶文化,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韩国古籍《三国史记》载:"前于新罗第二‘卜七十弋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时,已有茶。"善德:女王已属三国时代末期,故韩国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

三国时期,是韩国开始引入中国的饮茶风俗,接受中国茶文化时期,也是韩国茶文化萌芽时期,但那时饮茶仅限于王室成员、贵族和僧侣,用茶祭祀、礼佛。

3.中韩两国茶文化异同

由于韩国的茶文化是从中国从中国传入,因此两国茶文化具有一定共同之处。例如,朝鲜半岛在三国时代以饮用饼茶为主;高丽时代以饮用碾茶为主;朝鲜时代以叶茶为主要饮用茶。在我国宋元时期,韩国普遍流行宋的“点茶”;在元代后期,中国茶文化在韩国进一步加深,“茶房”、“茶店”等等逐渐兴起;80年代,韩国专门成立了“韩国茶道学院”教授茶文化,韩国的茶文化又再度复兴。中国茶文化传入朝鲜半岛后,不断与韩国茶文化相互交融、彼此渗透。韩国茶礼的精神“和、敬、俭、真”传承了中国茶文化的主旨,中国人心地善良、以礼待人、简朴廉政、以诚相待的特点,也深深的影响到韩国。

与中国叶茶不同,韩国本地传统茶在韩国也非常流行。“传统茶”不使用茶叶,可以放几百种材料,大多数会加入蜂蜜。“传统茶”不用开水冲泡,而是将原料长时间浸泡、发酵或熬制而成,是一种天然与健康的饮品。具有药用价值的各种汤,包括药丸和膏熬成的汤,都被称为“茶”,这便是“传统茶”的前身。现在,韩国“传统茶”已经成为一种强调天然和健康的甜饮。

韩国的茶文化深受中国的茶文化的影响。传统的韩国茶礼,与日本茶道有些相似。而高丽五行茶礼突破了这种模式,人数较多、内涵有所丰富,是韩国层次较高的茶礼。

4.中韩两国茶道的比较

韩国的茶道精神是以新罗统一初期的高僧元晓大师的和静思想为源头,中经高丽时期的文人李行、权近、郑梦周、李崇仁之发展,尤其以李奎报集大成。最后在朝鲜李朝时期高僧西山大师、丁若镛、崔怡、金正喜、草衣禅师那里得到完整的体现。元晓的和静思想是韩国茶道精神的根源,李奎报把高丽时期的茶道精神归结为清和、清虚和禅茶一味。最后由草衣禅师集韩国茶道精神之大成,倡导“中正”精神。总的来说,韩国的茶道精神即敬、礼、和、静、清、玄、禅、中正,其中融合了儒道释的思想,而敬、礼、和、清、中正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

中国的茶道精神源于陆羽《茶经》“俭”的思想和释皎然的“全真”思想,中经裴汶、赵佶,至朱权而集大成。中国茶道精神可概括为清、和、静、真、俭、淡,老庄道家的思想成分重一些。

韩国茶道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故重敬、礼、和、中正;中国茶道受道家影响最大,故重清、真,返朴归真,任运自然。

5.结语

中华茶艺在当代是清一色的泡茶茶艺。韩国茶礼则以泡茶为主,点茶为次。中华茶艺重茶的品饮、冲泡艺术,韩国重礼仪形式,“工夫在茶外”。韩国受地理环境、气候环境限制不适于种茶,故无论是茶的产量还是质量韩国茶都无法与中国茶相比,他们不能象中国人那样可以品尝种类繁多、风味各异的茶叶,故只能在茶道器具,茶道的程序和礼仪上花样翻新,日趣繁复。中国茶道重茶、重艺,韩国茶道重礼、重仪,两国彼此取长补短,又兼具独特性,韩国茶文化体现当地文化特性的同时,也是儒家思想在朝鲜半岛的一种文化体现。

参考文献 

[1]从儒释道三教的角度来看中韩茶文化 - 周琼琼 孙威江 - 《 福建茶叶 》 - 2011,33(1) 

[2]中韓茶文化学历教育的比较研究 - 苏祝成 - 《 职业教育研究 》 - 2013,(10) 

[3]"茶禅一味"的三重境界 - 余悦 - 《 农业考古 》 - 2004,(4) 

[4]从跨文化交际看中韩茶文化 - 崔婧琪 - 《 福建茶叶 》 - 2017,39(6) 

[5]浩瀚无涯 世界之茶——“中韩茶文化交流会”综述 - 柏凡 - 《 农业考古 》 - 2002,(4) 

[6]“中韩茶文化交流会”欢迎词 - 曾绍阳 - 《 农业考古 》 - 2002,(4) 

[7]中韩茶文化交流与比较 - 丁以寿 - 《 农业考古 》 - 2002,(4) 

[8]韩国的三国时期是指从指在公元前57起到公元七世纪新罗统一三国,有七百年时间,值中国西汉宣帝至初唐高宗时期。这个时期在中国,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进而逐渐发展。 

第6篇: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范文

关键词:高校;日语教学;茶文化思维

为了顺应时展潮流,我国高等院校纷纷设立了日语专业,以期能够强化我国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育教学内容过于滞后,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词语口语学习,却并未从文化互动性层面上了解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结合高等院校日语教学中引入茶文化思维的具体方法深入分析,这对于促进我国与日本的友好交流意义重大。

1分析中日茶文化互通性

1.1注重茶的礼节

从古到今,我国茶文化中就有着丰富的茶礼茶俗内容。如:在我国清代,有关记载就有“端茶送客”的惯例;在我国《红楼梦》名著中,也描述了很多中国茶文化,有很多章节都将我国古代饮茶风俗传递出来。在日本茶道文化体系中,也有很多茶道传统,在主人邀请客人进入茶室时,就代表着主人十分欢迎客人的到来,并在茶道中的推门、跪坐以及寒暄等环节中,都体现了主人待客之道。

1.2重视茶文化的内涵

无论是我国茶文化,还是日本茶道,都将自身审美文化积极融入,提高茶文化整体文化内涵。日本茶道中彰显了日本民族的观点,如冈苍天心所言一样,日本茶道就是审美的宗教,可以为广大人们带来美和乐,并体现了其清寂以及古朴的魅力,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价值有着重合之处。在我国传统文化审美意识体系中,也体现了淡泊以及自然的审美情绪,这些都体现了茶文化中的美学观点。

1.3赋予茶文化独特的文化精神

在我国茶文化中,被广泛赋予了很多特殊的民族精神,体现了我国民族独特的灵魂,并由独特的趣味性活动成为了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一种文化内容。“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髓,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茶道中注重“怡、和、真、美”,并以儒家文化中的“和”思想为主,提倡中庸思想,推出“以和为贵”的传统观念,传递我国渴望和谐与统一的希冀。

2分析高校日语教学中的茶文化导入中的问题

虽然日语与汉语间有着诸多共同点,但我国高等院校在日语教学中还是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导入文化这方面,不但缺乏导入日语文化,而且也十分缺少我国传统文化元素。高等院校日语教育教学只是从语言表达上入手,其专业设置也是为了让学生接触日语口语这方面知识,但却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一方面,日语教师过度注重从语言教学层面上进行日语教育教学,并没有从我国传统文化与日语文化层面上来针对性导入日语文化。并且很多日语教师所导入的日语文化都是以日本地区文化为主,并没有从我国传统文化层面上来进行日语教学。如:日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内容必然会牵涉到日本茶道文化,但是高校教师却并未从我国传统茶文化层面上来比较和分析日语中的茶文化。另外一方面,在高等院校日语教学中,教师并未准确认知语言与日本文化二者的关系,分割性对待日语以及文化,从而造成日语教学与文化形式相互脱离,从而与日语教学的本质背道而驰。此外,通过调查分析,我国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日语教学这门课程,认为学习一门英语课程就已经让人有些烦躁,而日语课程的学习实属没有必要,这也是我国高校日语教学质量始终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3茶文化在高等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策略分析

3.1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寻求茶文化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关联性

日语与我国文化有着很大联系性,虽然日语作为日本的民族语言,但是究其根本,其还是一门语言工具。众所周知,无论哪一种语言,都需要依附相应的文化形态。因此,高等院校日语教师应从文化视角上入手,联系起汉语与日语,并高度注重日语与文化二者的共性。一是,在日常教学中,日语教师应明确了解到汉语与日语教学中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从多个文化层面来针对性日语教学。融合日语教学与我国文化的密切性,从传统文化层面上深入分析日语教学模式。如:日本茶道文化尤为丰富,其“和、清、敬、寂”等等茶文化思想对于塑造日本民族精神有着巨大的影响,也从很多方面上促进着日语文化健康发展。而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和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发挥着积极效用,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所以,高等院校教师在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从茶文化入手,结合日本茶文化与我国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日语教学开展针对性的文化导入。同时,高等院校日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需要以某一具体文化现象为主,不能只是简单的讲解文化。如:高等院校日语教学过程中应以茶艺表演为入口点,以我国与日本不同的茶艺表演手法为主,对高等院校中的文化导入策略深入分析。

3.2对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积极发挥,树立起学生终身学习日语知识的意识

日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化形式,其应该在日常练习中得以加强。而高等院校日语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堂中所能够导入的文化内容也是不多的。首先,高等院校的日语教师应充分运用茶文化来导入日语教学文化,并积极发挥其效用,引导广大学主动利用平日时间来参与各种茶文化活动。如:日语教师可组织广大学生举办茶文化日语大赛,以讲座方式或者演讲形式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拓展学生日语学习的知识面,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在日语教学过程中茶文化的导入。其次,日语教师也能够大力支持以及鼓励学生在对日本报刊以及文学作品阅读下,来强化自身对日本文化的充分了解,让学生能够主动利用平日里时间来弥补所缺失的日本社科文化。再次,在日语教学开展中,教师也需要结合学生对于日语知识学习的兴趣,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有意识培养他们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并引导起学生终身学习学习日语知识的意识,从而为学生成为一名跨交际能力较强的人才而做好各方面工作。最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日本与我国文化的不同有所感知,并逐渐在深入学习中了解传统文化与日语文化二者的精髓。同时,教师还能够以教学情境模拟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以自编自导方式来深入认知日语教学过程中的茶文化价值。

3.3日本茶道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训,注重针对性的引导和点评

在日语教学中融入日本茶道,还能够以实践教学方式来开展,让学生在相应演练之下,对日本茶道的知识积极掌握,并对日本茶道的精髓全面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以茶道礼法来进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对入门点茶法有着基本的认识,在学生集中式学习下,积极点评和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日本茶道以及我国茶文化的不同有所区分。日本茶道既要求着火候、茶味以及茶香等,也要求着点茶仪式,在复杂的茶道规则下,达到可以锻炼人们心智的目的,让学生在实践课程学习中,对仪式中的禅意深入领悟,并对日本茶道中潜藏的文学内涵有所体会,进而增加我国学生对日本文化的深程度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日语教学过程中渗透茶文化,对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日语知识发挥着极其作用的作用。在高等院校日语教学中将茶文化思维引入,让学生对茶道文化深入了解,通过演示与实践日本茶道文化,让学生对茶文化丰富内涵深入领悟,进而对我国民族文化进一步继承和传扬,强化我国与日本之间的茶文化交流,更好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以及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雷笑云.在日语教学中引入日本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2,21:128-129.

[2]李霞.略谈日语中的茶文化和“茶”字的表现[J].福建茶叶,2016,06:331-332.

第7篇: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范文

关键词:英国;红茶文化;价值取向;基本内容;下午茶

英国人素来以热爱饮茶闻名于世,据统计,英国以世界百分之一的人口消费了世界百分之七的茶叶,超过八成的英国人拥有每天规律饮茶的习惯,每人每年的茶叶消费量近四公斤。不过,英国本土并不生产茶叶,其茶叶产品几乎无一例外的来自进口,从十七世纪正式接触茶叶至今,英国的茶叶进口量始终位列世界之首,尽管二十世纪中期茶叶进口量与消费量曾经受到其他饮料的竞争性冲击,但茶叶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并未降低,它仍旧保持着英国“国饮”的地位,依然是英国消费量最大、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同时,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英国人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早茶、午后茶、下午茶、晚茶等,茶叶由单纯的饮品演变成为品位、格调与内涵的象征,而饮茶活动则成为英国人民最为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与社交形式。

1英国红茶文化的基本内容

相比中国人的饮茶习惯而言,英国人饮用红茶则显得更富规律、更有格调。英语中有“teatime”一词,意指“饮茶时间”,具体算来,英国人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专门用于饮茶,饮茶的内容包括早茶、上午茶、下午茶和晚茶等。早茶是英国人晨起后饮用的第一杯茶,以红茶为主要原料,加入牛奶、柠檬、方糖等辅料,温纯甘润,暖肾养胃。英式早茶通常精选阿萨姆、锡兰和肯尼亚等地的红茶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制而成,使之气味浓郁清新,富于锡兰红茶的特色,口感浓厚醇滑,带有阿萨姆红茶的特征,色泽红亮剔透,带有肯尼亚红茶的属性。对英国人而言,倘若早晨没有饮用一杯加了牛奶的红茶,这一天都会觉得怅然若失。上午茶又被称为“公休茶”,于上午11点左右开始,大约持续二十分钟,无论是忙碌奔波的上班一族还是空暇在家的家庭主妇,都要在这个时刻休息一会儿,喝一杯红茶,作为工作间隙的有效调节方式。由于客观条件特别是时间的限制,上午茶不宜复杂,一杯单纯的红茶即可,不必添加辅料,因而上午茶便成为英国红茶文化中最为简单的部分。下午茶是真正意义上英国红茶文化的载体,具有优美独特的饮用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成为英国人典雅生活的最佳体现。下午茶的专用茶源包括伯爵茶、锡兰茶、大吉岭茶等传统口味的纯味茶,如果需要奶茶,则应当先倒入牛奶再倒入茶水,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原本的香气。下午茶是英国红茶文化所有内容中最为讲究且最为丰富的,举办下午茶的地点应当典雅整洁,茶具与茶叶必须高档精美,茶点应当精致可口,出席下午茶时应当穿着得体、谈吐优雅,体现出较高的自我修养与时尚品味。起初英国上流社会的女性以下午茶为契机进行社交活动,而后下午茶发展成为整个英国社会的社交窗口,很多商人和政客也逐步成为了下午茶的忠实拥护者,与朋友、合作伙伴洽谈时,下午茶往往是他们首选的聚会方式,因为它既精致又经济,还承载着传统茶文化,彰显出英国人高贵、优雅、恬静的气质。晚茶是在傍晚饮用茶品,通常与晚饭一起进行,被视为一种单纯的辅餐饮品,体现出更多的平民化色彩,与精致典雅的下午茶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

2英国红茶文化的价值取向

2.1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中国的茶文化更多地倾向于其中的精神内容,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大都在饮茶之中寻求精神的净化、境界的提高、情感的升华,凡与饮茶相关之事,必然符合真、善、美的要求,比如,饮茶环境多为高山流水之间,自然清幽处,风光无限好,饮茶所用的器具精致玲珑,水多为山间活泉,火则为旺盛活火,等等。而英国人饮茶,不仅仅是为了在忙碌的生活中获得片刻的精神愉悦与放松,更多的则是看重茶叶强身健体、饱腹充饥的作用。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微量生物碱元素,在冲泡时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可以溶于水中,经常饮用能够提神醒脑、促进代谢、解除疲劳、增强心脏功能、降低血压血脂、防止动脉硬化,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茶叶最早进入英国时,被宣传成为一种包治百病的神奇药物,宛若传说中的仙草一般。特别是与酒精饮品、咖啡等相比,茶叶无疑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健康饮品,在令人保持清醒的同时实现身心愉悦。另外,英国人饮茶并不像茶叶故乡中国那样仅限于品尝清澈的茶汤,而是极具创意地将牛奶、蜂蜜、果汁、方糖等加入茶叶之中,有些人还会依照自己的口味加入肉桂、黄油、鸡蛋、威士忌等各种各样的食物,因而,茶叶不再被视为单纯的休闲饮品,而更多地成为是一种富于营养、可以充饥的创意食品。英国人还常常以甜品、面包、水果或正常的饭食来佐茶,极大限度地发挥了茶饮的饱腹作用。这就体现出英国人对于精神与物质相互统一的诉求,特别是他们对于物质内容的重视。

2.2高雅与通俗的融合

十七世纪,饮茶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奢侈饮品,一个世纪以后,在贵族阶级的推广下,茶叶迅速成为全社会的日常消费品,女性对于社交活动的渴望进一步推动了下午茶文化的发展,茶叶消费的繁荣又反过来提升了饮茶的格调:专门的消费性茶园出现,茶歌茶舞等艺术形式诞生,与饮茶活动配套的服饰与器皿行业形成并飞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的带动下,饮茶开始从贵族走入平民阶层,具有深刻的广泛性与普及性,然而,饮茶活动的纵横发展并未对其品质造成影响,它依旧是高雅生活和休闲文化的代名词,是英国典雅消费模式的综合展现,成为高雅与通俗融合的典型范例。

2.3审美与功能的协调

在饮茶活动日渐深入人们生活的过程中,英国红茶文化中的核心内容逐步显露,并形成了极具地方文化色彩的英式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茶为物质载体,人们在制茶、品茶以及从事其他相关活动时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的综合,能够对人们的自我修养以及为人处世产生能动作用。虽然英式茶道较之于中国茶道、日本茶道、韩国茶道等历时较短,但其内涵仍旧是非常深刻的,凝结了英国特有的高等艺术境界,是大不列颠民族的精神支撑,彰显出人们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诉求,能够平和心境、舒缓情绪,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睦与优雅。英式茶道就其泡茶技艺、品茶艺术等外在形式来看,可谓是英式审美的典型,它对于茶具的要求和礼仪的讲究无一不渗透着英国民族缜密而细致的审美观念。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道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器具的要求是极高的,不仅要富于美感,还要便于使用。最初英国使用的茶具在形状和图案上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以瓷器为上乘,杯身印有美丽的花卉图案,杯沿镶有金边,庄重而华丽。一套茶具由茶壶、茶杯、茶碟、滤匙、茶匙、糖罐、点心盘、木制托盘、保温罩、餐巾、鲜花或蜡烛装饰物等十五件组成,维多利亚式下午茶还需要优美的古典音乐来营造轻松典雅的饮茶氛围。英式茶道泡茶所用之水也是将新鲜水煮沸,由此可以使红茶的香气充分散发出来。茶叶用量为一茶匙红茶冲泡两杯红茶,以发挥出茶叶的香醇味道,冲泡时间依照茶叶浓度而不等,一般在三分钟左右即可饮用。同时,英国红茶文化还体现出对优雅礼仪的严格要求,以下午茶为例,人们通常称之为“淑女茶”或“绅士茶”,足以看出它对礼仪的强调。人们出席下午茶时,男士应当穿西装,女士则穿礼服,在特别正式的场合女士还应当佩戴帽子、面纱、手套等。如果是在家中举办,女主人应当身穿盛装亲自为客人服务以示尊重,饮茶场所应当是家中最好的房间,茶叶、茶点、饰品、音乐等都要精益求精,对于食用茶点的顺序和方式也有详细要求。不过,英国人对于审美的注重并未削减他们对于实用的强调。英国人的价值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实用主义,对于一切事物都强调其功能性。他们喜爱茶叶,因为茶叶具备提神醒脑、强身健体、饱腹充饥的功能;他们热爱茶文化,因为茶文化能够促进修身养性、平和心境、提升情操,最为重要的是,茶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社交机会,能够让他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拥有更多的途径去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推动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3英国红茶文化与价值取向的相互作用

茶叶进入英国后,在当地文化的渲染下,逐步形成了富于英国特色的红茶文化,集中体现出英国人对于物质与精神、高雅与通俗以及功能与审美有机统一的价值观念。当然,事物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红茶文化与英国的价值取向也是同样道理。红茶文化是一种高贵、典雅并富于美感的文化形式,遵循传统规范、注重规则礼仪,但与此同时又不失其群众基础,在操作中强调饮茶过程的简易性、可行性、功能性与实用性。通过品鉴独特的茶饮与红茶文化,人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于英国价值观念的认识,明确古老传统与工业文明、贵族气质与公平务实、精英理念与个人修养、艺术审美与功能实用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此外,英国红茶文化也体现出东西方审美情趣的融合,既要有宁静致远的田园特色,又讲求高贵华丽的气氛,可以说是视觉与味觉的完美结合。英国红茶文化对于新灵感悟和自然神韵的追求并不像东方茶文化那般深刻,它更多地强调口感与形式,更加看重感官享受,因而也就更加符合英国人的价值观念。总之,英国红茶文化内涵深刻、形式多样,极大地丰富了世界茶文化的内容,也为英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英]艾登.茶[M].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译组编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2]柏凡.中国茶饮[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储安平.英国风采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范中汇.英国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第8篇: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范文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是茶与文化的结合体,更是中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非物质载体。既然茶文化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茶文化也就可以体现中国的国民性,即国民思想政治。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茶文化也在不断发展,随之则是国人思想政治变化。鉴于此,分析茶文化对国人思想政治发展的影响就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丰富茶文化内涵,还有助于国人思想政治的发展。

关键词:

茶文化;国民性;思想政治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极其广泛,其中茶文化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国人思想政治特征,也为中华民族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研究并探讨茶文化,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更有助于发展国人思想政治,两者之间具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

1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1.1茶艺

在茶文化中,茶艺处于核心地位。一般而言,食茶要经过食茶、喝茶、饮茶、品茶四步,也只有到品茶这步,才能使得食茶具有艺术性,才能称得上是茶艺。当人们的食茶行为变为一种艺术行为后,茶就会蜕去最基本的意义,会对人们的精神和心理产生作用,进而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如茶道、茶馆、茶艺等,并使茶艺存在独立的价值。

1.2茶道

茶道即所谓的品茗之道,是茶艺操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是茶艺的魂,更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由于茶文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茶也就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秉性,即厚德载物,道与器本身就是融合的,茶本身所具有的内涵使得茶与道同时获得了升华。处于现实中心的人都在不断寻求超越现实,摆脱身心的束缚的路径,进而获得身心解放、获得情感的解放。茶道所追寻的正是这种对人生、对现实的超越,静与雅是其主要特征,这种特征既符合茶的自然属性,又是艺术的自然特性。中国茶道精神为陆羽首创,他将诸家思想均融于茶理,并结合唐代文化特征,这便是茶文化的雏形。

1.3茶德

诚如上述,茶道以茶德为基础,茶道是茶艺的魂,而茶德则是茶道的魂。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茶德早已获得世人的认可,并推崇备至。所谓“精行俭德”,表明茶德的标准是茶的优良品质必须与品德优良之人匹配,这也是茶道的核心精神,也即重德。基于此,茶人都以追求塑造高品质的人格、不断完善自我追求目标。茶德,既体现着茶人的精神,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对茶的认识形成的一种象征性的品貌,不喧嚣,不激扬。随着茶品在生活领域中的渗透,人们对生活的理解、认知开始浮现。

2中国茶文化发展国人思想政治的必要性

2.1公共意识淡薄

中国著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的“差异格局”目前仍在影响中国国民的思想政治。外加市场经济的影响,使得中国国人的公共参与意识不断缺失,自我意识不断膨胀。现实生活中,国人公共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个人自我利益驱动的影响,多数国人将个人利益看得过于重要,群体观念淡薄,缺少国家感、缺少使命感;其次,多数国人自治能力缺失,公共场合不能自觉维护公共秩序;最后,自我防范意识较强,相互之间缺少信任感,不关心他人境遇,对公共事务缺乏关系。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只有重德,提高国人的道德修养。

2.2人格精神欠缺

人格精神欠缺一直是中国部分国人的劣根性表现。现代社会,这种劣根性依然存在,并且表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1)人生价值及理想的迷失。这主要表现在缺少追逐价值的勇气,自己的生活往往不能做主,而是依靠他人,要求他人为自己的生活指明方向,生活态度更是模仿他人,容易屈服于他人的世界观及生存方式。当前,中国梦是国家思想建设的主线,这一主线反映出当前国人缺少自我理想,追求自我生活的现状。(2)自治能力不足。这主要表现为自我约束能力下降,无法进行自我评价。社会发展最需要的是可以进行自治的个体,并可以按照社会法规及道德规范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并进行自我个体管束,以保证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但现实生活中却普遍存在个体自制力缺失的情况,如班级管理中,自治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自觉地遵守班级秩序,可以获得较大的自主性;而一些不具备自治能力的学生,则需要代表权威的教师或班干部进行管束,其最终结果是导致学生对权利的过度盲目崇拜。此外,由于自治力缺失,导致国人法律观念淡薄,无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及人格尊严,还无法以法律武器规范个人的行为,导致社会秩序紊乱。这种现状的改变,需要国人具有一种求和精神,天人合一,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3中国茶文化对国人思想政治的发展

3.1凸显国人思想政治的重德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茶文化开始盛行。茶文化的盛行是为突出国民的精神境界,即示俭。唐代,中国茶文化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被世人称为茶圣的陆羽。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指出,茶性节俭,最宜德行精俭之人饮,这就要求茶人应当具备勤俭节约的美德,并积极遵守这种美德。唐代以诗闻名于世,其茶诗也存世较多,这些茶诗也多描述品茶所得的境界。也正是通过对茶诗优美境界的描述,国人那种重德、追求完美的性格才得以凸显。而后宋元明清四朝的茶人也继承了前期茶人重德、追求完美的茶德,对茶的赞美也不绝于耳。如苏轼曾做《叶嘉传》,传中苏轼详细阐述了茶的品德,其用意则是借茶抒意,表明作者对完美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另外还有许多关于茶的诗篇,正是在茶的境界中体现了国人的国民精神追求。

3.2凸显国人思想政治的求和

茶本身就是一种中正之物,品茶则可以实现人的心情的平和,消除人的烦恼。在中国,茶文化异常繁荣,中国国人也特别爱饮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品茶会给人一种平和的享受,使人放松身心。晚唐茶人裴汶在《茶述》中指出,茶本性精良,味道纯净,具有消除烦恼之功效,可以帮助人实现中和。鉴于此,中国国民多喜爱品茶,并在品茶中求和。中国人的求和并不仅体现在上述言论中,更多的是体现在饮茶、品茶的感受中。茶圣陆羽以《茶经》名闻于世,这本论述茶的经典的核心则是对天人合一的孜孜追求,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合一,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合一。纵览中国历朝历代的茶著作,其基本精神均是国人对天人合一、超凡脱俗境界的不断追求。

3.3凸显国人思想政治的雅与静

从本质上来讲,中国的茶文化也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种审美文化,并不仅仅源于茶的外形美、茶艺的美,更源于中国国人思想政治中的雅与静。在雅、静的自然山水中,在人为的具有雅、静的环境中品茶,享受品茶带给人们的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进而显示出中国国人思想政治中的好雅、好静的国民性格。纵观历朝历代的关于茶的论著,其阐释的品茶的环境均是山、水、云雾等,这些环境的共同特征就是雅与静,不能不令人沉醉,是一种超脱的美。几千年以来,中国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尤其喜欢这种品茶的美。如在室内品茶,则必须营造这种雅与静的具有山水特征的环境。唐代品茶多在室外环境中进行,宋代品茶则多在室内进行,并注重品茶环境的营造。宋代诗人吴自牧在《茶肆》对当时杭州的茶肆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指出列花架以装饰门店,并将奇异之物安放在花架上。明代关于茶的论著则多是对室内品茶环境的论述,及对自然山水环境的追求。如许次纾在《茶疏》中指出了最适宜饮茶的环境,窗明几净、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这些环境均是既雅又静,且有山有水。

3.4凸显国人思想政治的坚忍与克制

现代作家林语堂曾说过,一壶清茶便可随遇而安。一句随遇而安,不仅突出了中国国人的性格,更突出了中国文人的性格。儒家思想的引导,中国国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并不断追求这种己任,其中尤以中国文人最为突出。但芸芸众生,能到达这种境界的毕竟是少数,即便顺利入仕,也常会有不如意的事情。面对现实的挫败,道家的无为、坚忍、克制思想就成为中国国人的政治思想的调节剂,且这种政治思想在茶文化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国国人尤其是文人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经常沉湎于品茶,以茶作陪,坚忍并克制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国人面对人生挫折且无可奈何之时寻求心理安慰的过程,因此可以说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国人政治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茶圣陆羽的一生是充满挫折的一生,但是他仍然可以持续坚忍,并克制自己的欲望,同时以茶为伴,最终写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经典的茶著作———《茶经》。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多数茶著作都是经过此过程产生的,如明朱权的《茶谱》。靖难之役后,朱权被改封南昌,仕途失意。但朱权并未醉心于极端宗教,而是在郁然茂盛的茶园中品茶,由此化解自己内心中的愤怒,强迫自己绝尘于世,最终造就了《茶谱》一书,对中国后市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历史中众多的茶著作,多数都是中国文人所做,且创作背景均是在人生不如意,以茶寻求安慰时所做。唐代著名诗人卢仝,如果人生得意,就不可能有《七碗茶诗》流传于世。宋代诗人苏轼,如仕途得意,也就不会有《叶嘉传》流传后世。正是中国这些文人的人生的无奈,才能使得他们醉心于品茶,并丰富了茶诗,丰富了中国茶文化。

作者:黄亚果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明明.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4):104-106.

[2]梁晓宇.中国茶文化的特征[J].乌蒙论坛,2014,(2):36-39.

[3]刘建萍.加强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138-140.

[4]张耀灿,钱广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论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4,(7):19-22.

[5]姜卫卫.湛江茶文化的特征及其价值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3):95-98.

第9篇:茶文化内涵与茶道精神范文

比兴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美学范畴,可以赋予丰富的现代意义。茶包装要体现茶的自然属性与中国茶道,将比兴手法运用于茶包装设计中,力图使茶包装设计在说明茶叶品性的同时彰显中国茶道,最终在茶包装领域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格与中国味道,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

比兴手法;茶包装设计;茶文化;中国茶道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宗教内涵。在茶包装设计中运用比兴手法除了说明茶叶的品性外,还要反映茶文化与中国茶道。这样的茶包装设计不但能够增加茶叶作为商品的附加值,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更是对茶文化、中国茶道的传承与弘扬。

一、比兴手法在茶

包装设计中的适用性分析“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历史悠久、运用广泛的表现手法,源于先秦儒家诗学,最早见于战国末年的《周礼》,宋代学者朱熹解释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1]在实际使用中,人们将“比”“兴”连用,合二为一,“诗之有意,画之有情,正是通过‘比’与‘兴’的结合而实现的”[2]。“‘比兴’合成一词,一方面是因为兴中有比的缘故,另一方面是因为一加一大于二,可以有更大的包容。”[3]比兴手法可以比喻、比拟、寓言、咏物等,通过客观物象而寄托、抒发及表现主体情感与观念,是“物”与“心”的统一。比兴手法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手法,而且是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美学范畴,可以赋予丰富的现代意义,其所形成的隐喻、抒情风格,在茶包装设计中亦得以彰显。我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本性清淡优雅,是饮中圣品,有君子美誉。茶树生长于青山绿水间,得日月雨露精华滋养,满腹清和之气,被称为尘外仙芽;茶叶自采摘后要经过揉捻、烘焙、紧压等复杂工艺处理后才能饮用,可见茶要经历凤凰涅槃般的生命历程,在淡香中重获新生而本色如一;泡茶首选泉水,高山流水,人与自然山川在一壶茶中融为一体……茶的诸多天然属性易于言志比德。茶从人们发现到享用,逐渐超越了消暑止渴的基本功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而形成茶文化。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充分吸收了儒、释、道思想的精华,以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形式呈现。儒家学说是中国茶道思想的主体。儒家茶人将“洁性不可污”的茶性应用到人格修养中,把“中庸”“礼仁”思想融入中国茶道,如晚唐刘贞亮谓茶有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中国茶道精神———清、和、敬、静,均与儒家思想相吻合。佛教在茶叶生产、茶文化发展方面有巨大推动作用。因茶具有破睡功能,佛教徒修行坐禅时提倡“以茶代酒”,继而僧人饮茶成风。专心静虑、顿悟成佛的禅的境界,又与质朴、清淡、纯和的茶的本性相通。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人与茶的关系呈现出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境界。人们把茶叶当成与人一样有生命、有灵性的生灵,即自然人化。人化自然在茶道中指人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具体表现在品茗时对自然的亲近、情感与自然的交流。“‘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又是与茶的自然天性极其吻合的,因此确立了茶道虚静恬淡的本性。”[5]中国茶道吸取了儒、释、道思想的精华,融汇三家的基本原则,体现出“大道”的中国精神。比兴手法作为连接中国茶文化与茶包装设计的桥梁,对茶包装设计中图案的选择、色彩的运用、汉字的传承、材质的确定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设计精美的茶叶包装不仅要具有保护茶叶、便于储运的基本功能,还要体现茶的天然属性、茶文化与中国茶道,提升茶叶作为商品的附加值,从而促进销售,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正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所说:“设计不仅要有一流的现代设计意识和头脑,也要在设计中加入中国本土化的内容,如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使设计作品具有空灵、淡泊的东方水墨意境。”[6]茶的天然属性、中国茶道,都可成为茶包装设计中用来比喻、比拟、寓言、咏物的素材。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比兴手法运用于茶包装设计中,不仅能够恰当地表现茶的品性,激发消费者对包装内商品价值的认知,在心理层面拉近消费者与产品的距离,最终促使消费者购买茶叶,而且能够提升茶的艺术内涵与文化品位,传承与弘扬茶文化与中国茶道。

二、比兴手法在茶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一)传统图案的比兴手法

图案是一种直观、形象地传达信息与观念、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传统图案是历史所遗留下来的特殊文化遗产,融入了传统哲学与文化理念,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具有寓意性、象征性的特点。传统图案包括传统装饰纹样、吉祥图案、民间图形与中国画等,传统图案“是抽象出来的理想化的美,这种美表现为意境美,通过寓意、谐音、联想、象征等抽象的表现形式,把人们美好的愿望融入其中”[7]。将传统图案经过变化、重组后运用于茶包装设计中,通过比兴手法表现茶的天然属性、中国茶道,表达设计师的某种意趣与情感,与接受者达到视觉与情感共鸣,这不仅是对茶叶品牌形象的定位,而且是对传统图案、中国茶道的传承与弘扬。乌龙茶、铁观音属于半发酵茶,综合了红茶与绿茶的制作方法,品性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铁观音冲泡后茶色如铁,形如观音,其历史典故与凤凰有关,在包装设计中,根据铁观音馥郁清幽的口感,以红色为主体色调,图案选择云纹与草书“清风”。规整的云纹装饰图案增强了整体的形式美感,体现出铁观音的个性与档次。云纹寓意高升、吉祥如意,与铁观音的渊源相联系,凸显铁观音的历史文化气息与民族性。草书“清风”既是这款铁观音的主题,又有清廉、廉洁的寓意,是茶道精神中“廉”的表现。规整的云纹、草书“清风”与接受者的理想愿望相结合,进而表达人们吉祥如意的愿望与清正廉洁的寓意。黄山毛峰产于云雾缥缈的黄山,黄山地区“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图案结合水墨山水、传统云纹与毛峰造型。浓淡适宜的水墨山水,若隐若现的云气与远山,传神地表现出黄山毛峰产地的自然景观,同时“追求文人林下清谈之风与潇洒飘逸的精神气质,把归于自然作为美的至境”[8]。云纹装饰图案,强化了毛峰天高云淡的特性;一芽一叶鲜嫩的特级毛峰图案,直观地表现出毛峰的质、色、形。

(二)书法汉字的比兴手法

汉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表意性与象形性特征,折射出古人对山川自然的敬畏,对伦理道德的尊崇。汉字在茶包装设计中是传达茶叶商品信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汉字书法,更具有“意象表征”与“形神兼备”的特性,不同的书体蕴含着不同的视觉心理效果与视觉冲击力,如楷书稳重端庄,行书婉转流畅,隶书厚重朴实,草书豪放飘逸,篆书古朴高雅。汉字的“深刻与完美令其成了一种具有思维观念和审美心态的语言图画”[9]。汉字书法作为文字标识,在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不仅是对茶叶品性的介绍,更是增强视觉冲击力的有效途径,使得茶包装设计更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碧螺春的包装充分展现了茶包装设计中对于书法汉字的运用。厚重古书的外观,寓意博大精深,竖排的五体书法诠释了碧螺春悠久的历史,白色的宋体“碧螺春”置于五体书法之上,色彩与字体的强烈反差凸显了主题,同时强调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青色的主体色调强调了碧螺春作为绿茶的品性,金色的印章肯定了包装内商品的质量与信誉。印文化融入茶包装设计中,也是汉字的表现方式之一。“由印面意象美和意境美所营造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远格调,又赋予了它引领观者步入自由梦想的空间,凭借想象的翅膀,达到理想的境地。”[10]将印章引入茶包装设计中,挖掘印章所具有的象征性传统及视觉联想,与茶的品性相契合,引导消费者透过包装确定茶叶的品质与价值,从而实现视觉传达的寓意性特征,达到宣传商品的最终目的。普洱茶包装,以印章的形式突出“陈年普洱”的设计主题,宽厚的印边框及印面图案庄重典雅的视觉效果,与印章下仿古色调的古书页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陈年普洱尊贵、至高无上的古代帝王般的气魄,这种综合文字、色彩与形式的组合,简洁而不简单的设计,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与感染力,既是对“陈年”的解读,又是对普洱茶品性的说明,同时印章作为权力的凭信与防伪的手段,在此处转化为对普洱茶的肯定,从而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充分展现茶包装中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尽显茶道之简约质朴的形式特点。

(三)传统色彩的比兴手法

色彩在茶包装设计中是最敏感、最活跃的视觉要素之一,对色彩的合理运用,是茶包装设计成功的因素之一。传统色彩融合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一种制度性的文化”[11]。在茶包装设计中综合茶的自然属性、中国茶道的相关内容,利用传统色彩的寓意性恰当地表现茶的品性与文化内涵,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色彩设计。产于湖南的安化黑茶,加工工艺复杂,成品干茶色泽乌黑油润,汤色橙黄,香气纯正,养生保健图5安化黑茶包装功能显著。安化黑茶包装选择黑白二色。黑白二色是道家哲学二元论的色彩象征,是阴阳转化的标识,“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12],大面积的黑色庄重而高雅,意在表现茶道精神之“寂”,同时凸显出白色的字体和图案。白色的“禅”字,是佛家的参禅悟道,即除去欲望,放下执着,回归本性,从而达到宁静安详的状态,与老子的“涤除玄鉴”、庄子的“心斋”“坐忘”相近。黑白二色的包装,不仅再现了传统道家的文化色彩观,传达佛、道宁静淡泊的色彩心理诉求,强化视觉冲击力与安化黑茶的历史文化感,同时,透过黑白二色表现出安化黑茶“涅槃寂静”的茶道内涵。产于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属于乌龙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耐冲泡,汤色橙黄明亮,香气馥郁持久,加之与皇家、宫廷的密切联系,包装设计一般以红色、金黄色为主。红色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颜色,也是我国人民最为喜爱的颜色,运用于嫁娶、节日、集会等喜庆场地,象征着兴旺、团圆、吉祥等,尤其是近年来的“中国红”,不仅代表着红相,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并且成为当今世界流行色之一。尊贵、亮丽的金黄色,是封建社会帝王的象征,具有帝王风范。红色与金黄色的搭配,尽显吉祥与喜气、尊贵与特别,用色彩表现出我国的吉祥文化与民族底蕴。

(四)传统材料的比兴手法

传统的包装材料主要有原生材料和再生材料,原生材料如麻绳、竹筒、藤条、稻草等,取材于大自然经过加工发生质的变化的材料被称为再生材料,如陶瓷器、纸等。“包装的主题和内容是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得到体会的,材料是使其内容物化实体。包装设计离不开材料,材料的色彩、肌理、质感等都会影响到包装整体风格的传达。”[13]在茶包装设计中把握材料的物质性、象征意义的转化与延伸尤为重要。对传统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是对茶叶“绿色”特性的最佳诠释,环保的包装材料能够贴切地体现出茶叶清新自然、古色古香的特性,也是对包装内茶叶新鲜程度的说明,符合现代人们即买即饮的生活习惯与回归自然的愿望。竹者重节,节者为信,竹子代表重节、重信,同时,具有高雅、虚心、廉洁等精神文化象征,是儒家“比德”思想的集中体现。用竹筒包装的西湖龙井茶极具雅致、简洁的特性,具有良好的防潮功用,在增强商品包装趣味性、文化性的同时,是对龙井茶雅逸、脱俗、高尚品性的说明,传达人们对君子品质的追求及以茶养廉的愿望,是对“清”的中国茶道精神的表现。同时,“我国自古以来对木质材料情有独钟,木质表现出的与人之间的亲切感是其独有的”[14]。竹筒包装的西湖龙井茶,充分演绎着道家人化自然的境界。棉纸价格便宜,易折叠且无异味,用棉纸包装的茶,配上中国书法与朱色印章、稻草绳,是对自然的回归,在保护茶叶的同时增添了包装的趣味性,较好地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具有浓厚的传统民族特色。

三、结语

经过对比兴手法在现代茶包装设计中的适用性分析,发现茶的天然属性、中国茶道中蕴含的丰富的寓意性和象征性的因素,运用我国传统诗歌创作的比兴手法充分挖掘蕴藏于传统图案、书法汉字、传统色彩与材质中有关茶的天然属性、中国茶道的相关内容,进行比喻、比拟、寓意、咏物,从而创造出更为贴切的传达茶的天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包装设计。优秀的茶包装设计要将茶的天然属性、中国茶道的内涵与现代审美习惯融为一体,在满足消费者物质追求与艺术追求的同时说明产品的信息,使得茶包装设计基于宗教、文化底蕴而兼具现代气息,这是对现代设计师的要求。另外,在茶包装设计中选择传统图案、色彩、文字、材料等进行产品包装时要充分尊重销售地域的审美习惯,因地制宜地与销售市场相联系,这样的产品才容易打开市场。

作者:张玉霞 单位: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杨飞飞.故国之思:明遗民画家花鸟画的“比兴”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2.

[3]周啸天.再论比兴[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4):1-4.

[4]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J].农业考古,2002(2):46-65.

[5]李丽施.中国茶道中的道家理念研究[J].茶叶,2005,31(4):256-259.

[6]卢影.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裴朝军,周玉基,景怀宇.论中国传统图形语境下的颐和园品牌形象设计[J].包装工程,2015,36(12):119-122.

[8]席志新.中国茶包装设计中的文化理念[J].文艺争鸣,2010(16):144-146.

[9]皇甫娟.包装设计中民间艺术元素的体现[J].包装工程,2015,36(2):107-109.

[10]王志固.论茶叶包装设计与印文化的融合[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3):101-104.

[11]万文瑞.基于中国绘画元素的茶包装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4,35(18):112-115.

[12]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