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经营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化妆品企业的分类以及中小型化妆品企业的特点
(一)化妆品企业按生产规模分类
(二)中小型化妆品企业的概念
通常来说中小化妆品企业的标准有三条:
1.产量:年产洗涤用品3000吨以下,或年产膏霜用品400吨以下;
2.产值:年产值在亿元以下;
3.管理水平:约20家大型化妆品企业虽然年销售额也达到3~4亿,但在企业发展的后期,其家族式或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使该类企业在规模上是大型企业,而其管理水平还停留在初期阶段,与中型企业并无二至。
(三)中小型化妆品企业的行业地位(二大一小)与市场特点:
1.企业数量大:中小型化妆品企业占化妆品企业总数的90%以上;
2.销售量大:如销售金额占行业总量的73%,销售数量占洗涤用品的80%、膏霜用品的70%;
3.企业平均规模小:平均年产值2900万/家;其中中型规模的企业平均年产值4700万元/家,小型规模的企业平均年产值750万元/家。
(四)中小型化妆品企业的生命周期
经过研究发现对于中小化妆品企业而言生存时间在10年以上的企业仅占8%,生存时间在5~10年的企业占32%;生存时间在2~5年的企业占30%;生存时间在2年以下的企业占25%。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中小型化妆品企业难长大?难持久?难做强?
究其深层原因就在于:
一是国营或集体企业机制制约了企业的成长;二是私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难以打破;三是一旦企业老的管理体制确立后,新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很难融入。
正是在这三个原因的影响下造成中小化妆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困境,而中小化妆品企业惟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才能跳出品牌经营宿命,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
二、企业小,经营思路要“全”
(一) 企业经营思路全景图
(二) 经营思路要“全”面,全方位思考
俗语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小型化妆品企业虽小,但经营思路要“全”面,要全方位思考。具体来说就是以下三个方面:
1.战略规划
所谓战略规划是指对企业发展中带全局性、长期性的经营问题进行决策,它是一个企业行为的基本方向。大多数中小企业尤为缺乏这种战略性的思考,走到哪里想到哪里,造成企业行为随意性太强。基本的战略规划包括:
1)企业的规划,是做长期?中期?还是短期?
2)企业是做专(广)?做强(弱)?还是做大(小)?
3)企业是做一行一类?一行多类?多行多类?
4)企业是做单品牌?多品牌?
5)企业是做单品牌多品类?多品牌单品类?还是做单品牌单品类?多品牌多品类?
不同的战略规划决定企业行为,只有确定好方向与原则才能在经营过程中有所取舍,有所收获。对于大多数中小化妆品企业而言重经营轻战略,重近期轻长期是普遍的现象,这些企业家通常能把握某个社会环境下的某个机遇,但对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认识不足,一旦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市场环境又发生较大变化时,这种随意性经营行为的弊端就显现出来。
2.营销规划
营销规划是企业最为核心的规划,是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生存制胜的关键。对大多数中小化妆品企业经营者而言大多有充分认识,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认识的不全面,仅对某一方面考虑较多,从而令经营的系统性不足。
1) 生产规划
包括选择自研、自产、自销,小而全,或是选择买配方、OEM生产、委托经销、只是自创品牌;
2)销售渠道规划
渠道规划是营销规划的基础,面对中国纷繁复杂的渠道现状,准确地进行渠道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决策包括:
a.只做流通;
b.以流通为主,兼做终端;
c.以终端为主,兼做流通;
d.其它渠道(专营店、药店、专业线美容院)。
3)价格规划
价格一直是化妆品营销中的敏感因素,尤其在面对广大农村市场。经营化妆品的不同品类有不同的价格敏感程度,企业应围绕目标市场顾客对价格的接受程度与目标客户的利润需求决定价格:
a.高质高价;
b.中质中价;
c.高质中价;
d.中质低价;
e.低质低价。
4)经销商选择及网络建立
a.一省一个经销商,还是一个地区一个经销商,做一级还是做二级;
b.一个品牌一个经销商,还是多个品牌一个经销商;
5)销售管理规划
a.粗放型管理,一省或多省一个经理;
b.市场细分化管理,一省多个经理。
6)广告宣传规划
a.企业实力与广告投放规模:大、中、小;
b.广告媒体选择:电视、电台、报刊、车身、路牌、店头等;
c.时间选择:上市前、上市中,淡旺季、节假日、双休日等
7)市场开发规划
a.全面开花;
b.先局部,后全面。
8)促销规划
a.针对经销商:一级或兼对二级和零售;
b.针对淡、旺季;
c.针对热销或滞销产品;
d.针对不同地区或不同的消费群体。
3.组织规划
1)因事、因职设人(不能有事无人或有人无事);
2)因职能设置机构;
3)以精干、高效位原则;
4)工作项目、工作流程清晰,减少重复和无效工作。
4.财务管理规划
1)工厂成本核算;
2)销售成本核算;
2) 企业利润核算。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阶段理论回顾
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是西方理论界近30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Johanson和Vahlne(1975,1977,1990)较早开始了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日本学者小林规威通过对日本以及欧美多家跨国公司历时7年的研究,提出了“海外经营五阶段”论,即出口阶段;进口替代品的当地生产阶段;海外生产阶段;以全球战略进行跨国经营阶段;全球战略经营的深化阶段。美国学者理查德・罗宾逊(Richard D. Robinson)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国际化经营六阶段论,即起始阶段、出口阶段、国际运营阶段、多国阶段、跨国经营阶段、超国际阶段。泊尔穆特在罗宾逊理论的基础上,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社会文化背景的适应过程以及母子公司之间的权限划分上,提出了四阶段论,即国内指向阶段、当地化阶段、区域指向阶段、世界指向阶段。安索夫从企业国际化经营由低至高渐近的不同形态上,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三阶段论,即出口阶段、国际阶段、跨国经营阶段。
国内学者对于我国私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张晖萍、陈永志(2002)论述了我国私营企业90年代以来的国际化经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罗丹江(2004)分别论述了私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快速发展期、稳定发展期和成熟期的融资结构选择。木志荣(2004)阐述了私营企业不同时期产权制度和内部治理机制的变化。
目前国内多数研究集中于私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融资、内部管理等具体问题,对我国私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阶段仍处于探索中,以某一特定类型私营企业为对象并综合考虑一条适合其国际化路线的研究较少。本文拟以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出结合OIL范式的国际化阶段模型,说明该类私营企业向各个阶段转化的条件,并分析阻碍该类私营企业向下一个阶段转化的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路径演进
(一)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OIL优势影响因素
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是指产权属于私人所有,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以科研成果商品化、国际化为主要目标,进行技术研究开发、技术输出和新产品生产、销售为主要业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国际化经营的动机看,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主要是一种市场寻求型企业,即将自有的核心技术以技术转让或技术合作生产的方式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当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后,进而寻求改进资源的全球配置效率和企业管理效率,直至建立国际战略联盟。因此,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是经营动机交叉且递进的企业类型。
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能否成功地参与国际竞争取决于企业所有权优势(O)、内部化优势(I)和区位优势(L)的强弱情况,而OIL优势的具备与否和强弱是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给出了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OIL优势的主要影响因素。内部环境主要包括该类企业的规模、产权状况。外部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产业技术水平、政策水平和融资环境。科技人员、科研投入直接影响了该类企业所有权优势的状况,即生产工艺和技术的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产业技术水平、政策环境和融资环境对该类企业的区位优势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阶段OIL优势分析
根据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优势的变化,本文将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分为国内运营、国外进入、全球运营三个阶段。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最高目标就是发展成为一个成功的跨国公司,即逐渐具备OIL优势等三个条件,同时成为规模巨大的企业。表1描述了该类企业在不同国际化经营阶段的OIL优势演变的一般情况。
在国内运营阶段,该类私营企业主要在国内经营,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较弱,还不具备区位优势,主要是通过非股权安排、出口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由于企业规模不大,科研人员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或者合作的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规模和科研投入的有限等限制了该类企业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的提升。此外,该类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在此时往往是高度统一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但随着该类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张,过于集中的产权制度会降低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水平和整体效率,将阻碍该类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
能否将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开发的中间产品转化成最终产品取决于该类企业内部化能力的大小。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产品开发和销售会引致金融需求显著增加。此时企业规模较小和私营性质常常影响了该类企业的资信能力和抵押能力,融资困难限制了企业内部化能力的提升。此外,这个阶段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产权制度可能导致决策的盲目性和伴随企业发展反而降低的效率水平,这些因素也影响着该类企业内部化能力进一步提升。能力和抵押能力,融资困难限制了企业内部化能力的提升。此外,这个阶段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产权制度可能导致决策的盲目性和伴随企业发展反而降低的效率水平,这些因素也影响着该类企业内部化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国外进入阶段,该类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进一步加强,东道国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提供了该类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逐渐以较高端的形式如技术投资、建立科技园、本土研发中心、设立分支机构、跨国并购、投资办厂等在一个国家或少数几个国家参与国际化经营。
在这个阶段,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逐渐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研发人员的当地化、科研投入的增加都会促进该类企业所有权优势的进一步增强。此外,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逐渐分离已经成了该类企业这个阶段发展的内在需求,增加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尝试产权构成方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产权变化也直接影响该类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提高。东道国区位优势的逐渐显现是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到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随着该类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走出国门直接在东道国进行投资,对该类企业的内部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该类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逐渐分离将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率,提高该类企业在内部消化中间产品的能力。此时该类企业的资信能力和担保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部分解决该类企业在国外进入阶段的巨大资金需求,促进内部化优势的提高。
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国内相对低的产业技术水平、对该类企业不利的政策环境和融资环境都促使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以谋求该类企业的自身发展。
在全球运营阶段,企业从全球战略的角度进行调整,寻求子公司之间的经营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个阶段该类企业已经能够在多个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建立科技园、设立分支机构、战略并购、关联投资、实施技术入股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都已达到较高水平。此时该类企业已经成长为具有相当规模的跨国公司。
(三)国际化经营路径演变中存在的主要阻碍
1.融资障碍。融资问题是我国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面对的首要障碍。根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0年的调查结果,私营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感到困难和很困难的占63.3%,时难时易的占22.1%,比较容易贷到款的只占14.6%。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自有资金的有限性、抵押能力差,加之担保体系的不健全和国内上市额度的稀缺,使这类企业空有自己的技术力量却因融资困难而步履维艰。
2.产权障碍。产权状况影响着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强弱。产权不明晰,产权结构不合理,产权不具有交易性等,直接影响到私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使私营企业无法按照规范的股份制企业运作,包括上市募集资金,内部持股等,成为制约该类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产权不清(尤其在家族化企业的发展初期)、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带来弊病,随着该类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的顺利与否。这种产权状况无法使企业享有管理专业化和分工带来的收益,将逐渐成为该类企业持续发展的障碍。表2显示了企业资产规模越大,私营企业主越倾向于减少对企业经营权的控制。
3.技术障碍。对于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而言,该类企业的技术水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和核心载体,技术水平的高低和持续发展直接影响了该类企业能否成功走向国际化经营道路并向下一阶段转换。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私营企业对研发的投入是比较低的,直接影响了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即使对于该类企业的自有技术,在企业发展初期也多来自于对其他企业先进技术的模仿。创新观念不强、自身研发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和规模的有限性也阻碍了该类企业自有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提高。
三、结论及建议
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路径与大型企业有较大的差别,也与一般的中小型企业不同。其国际化经营动机表现为借助自身的技术优势(所有权优势)主动寻求国外市场,并在融汇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条件下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由于技术发展水平和金融体系的缺陷,我国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从整体上看还处在创造OIL优势的起始阶段,因此,如何拓展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推进产权制度创新,加大政府和企业的研发投入是推动该类企业向国际化经营的高级阶段演进的关键。
(一)改善融资环境,拓展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首先要积极发展与私营经济相适应的各类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满足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不同阶段的间接融资需求。继续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在企业国际化经营初级阶段的出口信贷优势。同时加快担保基金体系和创业基金体系的建立,促进风险投资机构发展,满足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在技术成果产品化过程中的大量资金需求。在企业的国外进入阶段和全球运营阶段,面对越来越频繁的资本运作需求,应加强企业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外资金融机构在资本运作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其次,拓宽国内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发展二板市场,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同时鼓励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上市融资。
(二)推进产权制度创新,实现产权明晰化、多元化、市场化
首先应该在创业初期在家族成员之间以及企业与外界之间明确界定产权。产权明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治理效率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企业长期的稳定。其次,要促进产权主体多元化和市场化。投资主体单一或“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容易造成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分配关系失衡,从而无法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在考虑企业产权的多元化构成时,可以尝试把产权股分为资本股、土地股、技术股、管理股、创业股、风险股、员工股等,让企业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获得相应的索取权,才能调动创新者、创业者、经营者等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要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随着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阶段的深入和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管理的复杂性上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集中造成所有者不堪重负,由于管理能力有限,容易导致决策失误,该类企业越来越需要具有专门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必须加速两权分离的步伐,培育真正的职业化的经理人员市场,实现管理专业化、专家化。
关键词:汽车营销汽车知识创新探究职业活动
中职汽车营销专业是最近几年为了适应社会市场对汽车营销人才的需求而创办的新型营销专业。汽车产业的发展为汽车营销专业发展带来非常大的空间,中职汽车营销专业要想在汽车销售行业中有立足之处,必须抓住专业方面的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汽车企业需要的汽车营销人才。
一、汽车营销专业知识的创新探究方式与原则
当前中职学校的根本教学任务就是为经济建设和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出初级和中级实用性技能型人才,中职汽车营销专业对专业知识的教学和技能培训,应当依照企业具体的用人需求,针对企业当中各种不同岗位紧缺人才的需求,开展针对性专业课程,并且不断更新、拓展及补充教学内容,在创新和探究过程中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一)以能力为根本的人才培养原则。
随着社会发展,职业人员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可能有多种职业转变,职业劳动从单一工种慢慢转向复合型工种,由简单型职业慢慢转型为综合型职业。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市场对职业人的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断上升,因此,当前职业人需要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以充分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同时,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具备足够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树立能力本位的良好教育观念,即为学生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和创新设计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专业能力及社会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行动过程中实现综合性职业能力大幅度提升。
(二)遵循社会岗位需求与职业活动为向导的重要原则。
在中职汽车营销专业教学当中,学校老师要充分了解汽车销售岗位,充分了解此岗位在工作过程中及职业能力上的要求,并且以此为主要依据,实施课程教学创新和改革,最大限度体现职业转换功能,充分满足职业活动最基本的需求,帮助学生真正实现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触。
二、汽车营销课程体系的开发及创新思路
当前中职汽车营销专业主要销售的产品是汽车,掌握相关汽车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之一,其中汽车课程设置和汽车维修专业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通过对汽车销售服务岗位的社会实践调查和分析,消费者在车辆展示过程当中决定购买的意向人群占总人数的75%以上,而车辆在静态展示过程中要想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则考验汽车销售人员的基本功,同时对销售汽车的基本参数、性能、配置及整体品质和所有保修条款有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也是汽车销售过程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汽车试乘和试驾过程当中,需要和客户积极地交流和沟通,有效处理客户的异议及涉及汽车全新性能、全新技术、汽车使用、评测及维护和保养方面的专业知识。当前人们的汽车消费观念越来越强,因此,消费者的选车眼光要求越来越苛刻,更需要汽车销售人员懂车,更灵活使用汽车方面的专业知识,引导客户积极地体验,将和客户的交流话题引导到车辆优势之上,最终使客户接受车辆具备的优势,充分展现销售人员的汽车销售水平。这些研究成果充分表明在汽车营销课程体系开发中,一方面要加强汽车知识学习,让学生成为汽车性能讲解专家,另一方面注重消费者的心理研究与学习,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培训与指导。
三、汽车销售教学实施方案创新探究
在中职汽车营销专业教学中,汽车营销知识教学的每一模块都应当坚持以行动为导向、能力为根本的教学观念,这样才可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咨询-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过程进行教学。
每一模块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问题,接着进入咨询阶段,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积极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然后是实施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和其竞争较为激烈车型的相关信息,讨论和决策销售过程中的主导话题、销售策略及销售内容;最后模拟相应情景检查和考核学习成果。
(二)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主要载体,针对性展开教学。
依照职业活动的导向原则,结合汽车销售实际工作任务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两方面进行教学:第一是和客户交流过程中,通过典型问题作为工作任务的主要载体,开展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出学生的销售好奇心和兴趣。第二通过对车辆各方面的介绍,在试乘和试驾及对客户的异议处理过程中,解决汽车销售的典型问题作为主要载体,将汽车专业知识及技能训练充分融入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对中职汽车营销专业教学创新路径分析和探讨,不难发现为了充分适应社会市场对汽车营销人才的需求创办的新型营销专业,要想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就必须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在营销知识创新探究、课程体系建设、销售教学实施方案等方面不断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汽车企业需要的汽车营销人才,推动我国汽车行业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红.中职汽车营销专业知识教学创新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09.
[2]冯艳妮,刘静.精益营销和全程营销:对中职开设汽车营销专业的调研与分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07.
[3]廖宁,戴蕾.中职汽车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07.
[关键词] 商业企业 核心竞争力 规模经营
面临新的市场环境,我国商业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规模经营之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商业企业根据不同的业态可以选择以下方式扩大规模经营。
一、零售企业:发展连锁集团
连锁集团是以零售业为主的经营模式,将大生产经营的规模要求科学地与现代消费的分散化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既不违背零售的本质要求又可以实现大规模经营,它的出现给零售商带来了一场革命。连锁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配送中心大批量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实现了资源共享,保证采购商品的质量、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成本控制能力,发挥规模优势。我国连锁企业在资金实力不及外国连锁集团的情况下,要迅速提高企业规模,采用下面两种方式比较可行:
1.发展特许连锁经营
目前,我国多数连锁企业在扩张规模时通常采用直营方式。尽管直营方式扩张具有所有权统一、便于管理等优点。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大量资金。而我国连锁企业,往往自有资金紧缺,因此采用直营式扩张会受到很大制约。特许连锁经营则不受资金、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发展特许经营是发展我国连锁业的有效途径。我国的连锁企业可凭借自己的品牌、管理技术、配送体系等优势,以特许经营的形式吸收更多的加盟店,从而以较小的投入来获取较大的利益,取得竞争的优势。
另外,在目前政策还不允许外资连锁企业在农村开店的情况下,商业企业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利用自己与物资、供销、粮食、外贸等部门的历史合作关系,与它们互利合作,通过特许连锁经营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对农村市场的控制能力。
2.采用联合经营方式
即通过横向一体化的形式发展壮大自己。国内连锁企业可以与国内外先进的有影响力的连锁集团合作组建大型连锁企业集团,也可以将城市的副食品公司、百货公司、粮油公司经过改组、改造成连锁店,兼并中小连锁企业,联合组建大型连锁企业集团,与外国连锁集团抗衡。通过联合,可以减少竞争对手,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二、批发企业:组建大型或超大型批发企业集团和综合商社
1.集团化战略是生产社会化和大规模商品流通的客观要求
以美国和日本为例,美国商业批发业为提高竞争水平,联合组建大型批发商业公司作为美国流通领域的主要组织形式。2004年在批发业中,批发联合商业公司已占企业总数的65%左右,占销售额的83%以上。日本流通理论界则把商业的集团化当作一种战略,而不仅仅看作是组织结构上的经营模式。我国的批发商业在设置上分工过细、专业性太强、力量过于分散,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零售企业综合采购的要求。因而,为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批发企业应通过合资、合作、兼并等手段,发挥整体优势,提高规模效益。
批发企业在实施集团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当前商业企业的发展趋势,尽管批发业在商品流通中的比重仍比较高,但单纯的商业批发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在不断下降,原有的批发业务已经被零售企业的内部行为所代替。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商品交易速度更加快捷、成本更加低廉,这给批发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批发环节的萎缩现象要求批发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改组,向生产和零售环节延伸。
构建商业企业集团,必须选择实力强,信誉度高,资产雄厚的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企业,再吸收一些中小型企业加入到集团中来,这个商业企业集团就变成多个企业法人组成的多层次的联合体。同时,注意加强资产联结纽带,使核心企业成为商业企业集团的主体部分。
关键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环境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05-02
在经济和科技都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环境污染也日渐加重,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人们在各个范畴内都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同样的,会计界也开始关注如何将环境问题纳入到会计核算的范畴中。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公众要想了解一个企业的环境现状以及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加强环境信息的披露还可以提高企业所的信息的质量,信息使用者可以借此更好地掌握企业更详尽的环境情况,这也有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是中国企业的先锋模范。因此,国有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状况也会为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起到一个带头作用。所以,要提高中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加强中国国有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是首要任务。但是,目前中国有部分的国有企业并不重视其环境信息的披露,这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后果。例如,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自今年以来便存在着超标排放废水、超标排放废气、堆场粉尘污染、危险废物“三防”措施不落实等多项污染环境的行为。而在2011年时,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就深陷“污染门”,五年所欠缴城市污水处理费高达8 000万元,其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也存在多处不实的报道。由于南化公司对环境信息披露的不重视,以及其对环境的继续污染行为,南京市环保局正对该公司水污染、大气污染等违法行为立案查处,预计南化公司多项污染环境的行为将共处罚金101万元。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为其他非国有的企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影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公司治理结构也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加强中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可以通过健全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一途径来实施。
一、股权结构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王治平(2011)认为,中国国有企业的第一大股东基本上是国有股,并且所持股份额要远远高于其他的股东,国有股权处于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根据有关的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已经完成改制的国有企业中,国有股权所占的比例仍然在70%以上。通常情况下,股权的集中程度越高,控股股东对企业的控制能力也就越强,对信息的生成以及披露进行操纵可能性也就越大,这就可能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中国这种“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下,多数的中小股东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真正的控制权还是掌握在第一大股东的手上。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控制地位的第一大股东很可能会通过控制企业的董事会,做出对自身利益有利的决策,从而侵害中小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由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其经营的目标为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将环境成本列入考虑因素的话,总成本就会增加,就会使得利润降低。目前,中国环境信息的披露还处于自愿披露的阶段,并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因此,一些企业为了保证其利润的实现,可能不会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控股股东为了实现其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可能会利用其控制权,避免披露那些会对企业利润实现造成不利影响的环境信息。
二、独立董事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独立董事是独立于企业的管理层以及股东,专门为了对经营者起到监督、制衡作用而设置的,独立董事应当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懂得如何遵守环保法规。独立董事能够督促企业遵守信息披露的要求,从而提升信息披露的水平。从理论上讲,独立董事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而去积极主动地履行其监督管理层的职能。但是,由于中国国有企业存在着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大股东很有可能会凭借其优势地位来排斥独立董事,限制独立董事在企业内的作用,而仅仅是将独立股东视为政策制度的配套品,将其视为董事会的顾问,这就形成了独立董事“顾问化”的现象。这种情况大大削弱了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使得独立董事无法完全履行自己监督管理层的职能,这就会增加企业管理层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进行环境信息披露舞弊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
三、监事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企业设立监事会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董事会、经理,从而损害企业和股东的利益。监事会代表股东大会行使监督职能,其监督权有助于减少企业的董事以及经理人员利用其所掌握的信息优势违反股东和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张少云(2010)研究指出,在企业中,监事会和董事会应该为相平行的企业机关,两者应当同时对股东大会负责。然而,中国的《公司法》并没有授予监事会真正有力的、独立的监督权。在公司治理的实践过程中,监事会的职能更是被有意无意地弱化了。虽然,企业都按照法律的规定设立了监事会,但是其监事会往往是处于一种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的状态,并没有办法真正行使其监督职能。在这样一种监督职能弱化的情况下,就使得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有机可乘,避免披露出对企业不利的环境信息,从而导致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可靠性降低。
四、激励和惩罚机制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目前,中国企业的治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企业“三权分立”的机制建立来防止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舞弊行为和经营决策的重大失误, 为此就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激励和惩罚机制来制约管理层的行为。由于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层的薪酬直接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制约,使得股东难以对管理层的薪酬形成有效约束,管理层的薪酬水平也并没有直接与其经营管理的业绩相挂钩,从而造成了管理层的收入报酬水平与管理层的努力程度、企业的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衡。同时,国有企业职工的薪酬水平也没有与市场接轨、没有与经济效益相挂钩,没有形成良好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这种缺乏约束和激励的机制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没有合理地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导致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降低,不会受到相应的惩罚,那么管理层就会忽视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如果对环境信息进行了合理正确的披露,也无法受到相应的奖励,那么很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披露与否都无所谓的心态,这也不利于环境信息的披露。
五、完善公司治理、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对策
1.完善企业的股权结构。谢新安(2010)指出中国的国有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股权多元化的建设:一是要加快发展包括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内的非国有经济,为国有资本的转让和流动创造市场条件;二是要大力引进国内外的资本,通过这种方式,改变现有的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从而实现股权的多元化。由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还可以使得多数股东获得监督企业管理层的动力,从而减少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在决策表决时,应采用一人一票制,而不能仅仅是根据股东所持股份的多少来决定投票的票数,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公平,使得中小股东与大股东拥有同等的表决权,从而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
2.完善企业独立董事制度。国有企业应当确保独立董事的法律地位,使得独立董事与其他董事地位相同,享有同等的知情权,这样可以防止其他董事,危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在选拔独立董事的时候,要选择同时具有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人员,利益相关者要回避,这样才能保证独立董事的选拔公平公正,才能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使得独立董事能够履行其监督管理层的职能,从而降低环境信息披露舞弊的可能性。
3.加强监事会的建设。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吸收除股东和企业职工以外的外部监事进入监事会;监事会的专业水平可以通过增加监事会中专业人员的比例来以提升;监事会人员应当由股东大会来决定,并相应地给予监事会不受董事会和经理层所约束的权力,从而提高监事的独立性,以加强监事会对管理层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督能力,最终提升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可靠性。
4.建立健全的激励和惩罚制度。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制订多元化的薪酬方案和合理的激励与惩罚计划,使企业的经营者的薪酬水平和企业的经营业绩相挂钩。对于合理、真实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在环境信息披露时进行舞弊的,应该给予惩罚,从而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
总之,要使企业能够自愿的,按照国家规定的,高质量的披露环境信息,国有企业就应当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完善国有企业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完善企业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监事会的建设,加强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建立健全的激励和惩罚制度。要使企业明确地认识到只有按照法律法规,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才能使得企业获得长远的价值,从而使得企业能够自愿的、高质量地披露其环境信息。
参考文献:
[1] 吴凡,卢阳春.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10,(5):67-71.
[2] 王治平.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模式分析与对策研究[J].企业战略,2011,(3):22-23.
[3] 张少云.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J].经济视角,2012,(2):47-49.
[关键词]铁路多元化经营企业 合并会计报表 编制 建议
一、铁路多元化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会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性质
“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实际上为子公司的资不抵债额,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为避免高估净资产,采取稳健的做法,全额反映在所有者权益项下。但是,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在没有担保和财务承诺的情况下,出资者只承担有限责任,即使对资不抵债的子公司清算,母公司也已不再产生损失。因此,“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性质,就要依母公司是否承担法律责任而定:母公司对资不抵债子公司担保或财务承诺的部分,合并报表就应当确认为损失,反映在所有者权益“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和本期损益“未确认的本年投资损失”项下;否则,就不应当反映在所有者权益下,而应增设“子公司资不抵债额”科目反映,其性质介于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之间,类似“少数股东权益”。
(2)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财会[1999]10号)文件要求,进行会计处理的结果是,母公司个别报表及合并会计报表均无需在当期确认子公司的超额亏损部分,虽与现行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要求一致,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有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即导致母公司将自身的亏损通过关联方交易等手段转移给由已超额亏损的子公司来承担,由于母公司利润表和合并利润表中对该超额亏损部分均无需确认,从而达到提高母公司利润及合并净利润目的。二是增设的两个项目是反映母公司未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对属于少数股东的那部分超额亏损,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应如何反映,现行会计制度中没有相关规定。三是该规定未区分母公司对子公司是否承担担保责任,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承担担保责任的情况下,上述会计处理并不合适。四是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存在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情况下,母公司进行权益法核算时,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应与子公司剔除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后的所有者权益对应一致?现行会计制度没有相关规定。
2.关于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期初数存在的问题
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期初数的衔接,特别是未分配利润项目的衔接较难处理。个别会计报表未分配利润期初数,通常就是上期的期末数。就算有调整,也可列出调整数,在报表附注中注释。但在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填列期初数时,未分配利润期初数通常不等于上期期末数。
3.关于报告期内其他权益的变动影响当期利润问题的探讨
报告期内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影响到当期净利润的确定。由于铁路体制的特点,各公司之间进行整体划转、资产的重组整合,会涉及到铁路多元化经营企业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若企业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情况下,会影响到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上年净利润的确定,按现在的账务处理方式,在不调整以前年度损益的情况下,会影响当期净利润的确认。造成利润表中当期净利润不真实、不合理,从而严重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4.关于报告期内各集团公司在确认当期净利润的确认原则不统一问题的探讨。
目前铁路企业的集团公司在确认子公司当期净利润时,一种做法是只按照子公司确认的当期净利润而确认当期净利润,不调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即对子公司的利润表只进行简单汇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并报表。另一种做法是按照子公司确认的当期净利润与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之和,作为子公司当期损益,然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子公司投资损失的确定原则,以对该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重新确认当期净利润和未确认投资损失。
二、解决铁路多元化企业合并会计报表存在问题的方法
1.合理编制年初数变动表,建立表与表之间钩稽关系
通过正确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表-“年初数变动表”,建立本期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年初数与对应的上期期末数的核对关系,则可解决此问题。一来报表较易编制,二来也可以衔接上期年末数,对报表使用者来说也容易理解。一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年初数必须与年初数变动表中的变动后的年初数一致。二是各子公司年初数变动表中的变动前年初数与上年年末数一致,所有者权益的变动项目必须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项目核对一致。三是合并后利润表中的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依据母公司本级数确定。
2.设置权益类明细账,与相关报表进行核对
为便于集团公司编制合并报表,集团公司“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应分别下设“年初数”、“调整年初数”、“当年发生数”明细账,与各子公司年初数变动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相核对。
3.分析子公司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合理确认未确认投资损失
对各子公司报告期内调整以前年度损益要进行分析。如果子公司上期末不存在未确认投资损失,子公司报告期内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则可记入集团公司“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年初数”。如果子公司上期末已有未确认投资损失,则集团公司当期不确认为以前年度收益。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只在未确认投资损失辅助账中登记,直至不存在未确认投资损失时,可记入集团公司“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年初数”。
4.报告期内其他权益变动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以前期间确认子公司的净利润
对于报告期内子公司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如果影响到上期净利润的确认,应对上期净利润的确认进行追溯调整。除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和相应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账务处理外,还应由子公司上传集团公司通知书,以调整以前年度母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定。集团公司按照通知书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和未确认投资损失,可记入集团公司“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年初数”。这样可解决由于子公司报告期内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本属于影响上期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认,造成影响当期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和未确认投资损失确认不合理的问题,即对上期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认进行追溯调整。
5.统一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认原则
报告期内集团公司对各子公司投资损失的确认,应以集团公司分别对各子公司重新确认为原则,不得对各子公司填报的未确认投资损失进行简单加总。
三、完善铁路企业合并报表编制的建议
1.建议铁路企业统一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
铁路企业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尚没有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合并的会计报表的编制没有统一的规范。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改变了现行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必须采用权益法核算的规定。而铁路企业现行的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是以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为前提。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主要就合并范围、合并程度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作出规定;而在合并程序中主要规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需要抵销的项目。
2.做好个别会计报表的调整
我国现行《合并准则》规定:母公司应当统一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使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保持一致。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对子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者要求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另行编报财务报表。因此笔者认为,统一母子公司会计政策的规定作为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必须得到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
3.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情况下,长期投资与权益的抵销。
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时,应如何抵销母、子公司之间的投资与权益?目前尚无正式的规定。笔者建议建立“未确认投资损失”辅助明细账,对报告期末以对该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的原则,对各子公司确认损失,对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需要在辅助账中逐笔进行登记,直至对该子公司可确认损失时再确认损失。
铁路企业编制合并报表的历史较短,企业在合并实践中遇到诸多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合并报表提供的是涵盖整个集团的高度综合性的信息,这有利于展示整个集团的全貌,使得信息使用者不必去仔细审阅集团中各个公司的财务报表。但这一全貌掩盖了企业集团中处在不同行业的各个公司特别是母公司的个别情况,导致现行合并报表不能很好的完成会计信息系统所赋予的目标。因此,对现在合并报表予以改进的目标,就是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不同信息者的共同需要,使其更真实、合理。
参考文献:
[1]孟建民.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研究[C].企业合并与合并会计报表.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
关键词:建筑企业 经营风险 管理 经验
一、建筑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巨额拖欠款引发的财务风险
近些年,经济的不稳定性,在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的问题愈发严重。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结果表明,每到年底全国累计拖欠施工单位的工程款总额均超过亿元。
施工企业通常因为巨额的工程拖欠款往往导致利息的负担过于沉重,出现资金周转上的困难,增大了坏账的风险,严重的甚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低价中标引发的利润风险
环顾当下的建筑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于是就有了低价中标的模式,虽然中标但是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之下降。在最近几年的工程实践中,一类工程三类取费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种环境下,一旦施工企业缺乏成本控制的意识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就不可能彻底走出因压价让利因素而导致的窘境,因此而潜在的利润风险是相当大的。
3.施工合同不平等引发的履约风险
建筑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许多的工程项目,甲方则利用这一点,从自身的既得利益出发迫使施工企业所签下了的施工合同有失平等性。比如“垫资施工”已成为投资方降低资金成本、转嫁经营风险、榨取施工企业利润的重要手段。
4.项目管理上的缺失引起的效益风险
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表明,施工企业自身管理上薄弱和机制不合理,容易导致管理上的漏洞,施工效率低下。事实表明,现场管理上的混乱是老牌施工企业积久的弊端,其带来的工程成本风险是极大的。
二、建筑企业经营管理重在事前控制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道理对于施工项目经营管理的事前控制仍然适用,事前控制是经营管理的核心所在,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大量工程实践经验表明,事前控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投标阶段的经营思路
通常情况来说,施工企业在投标阶段不一定就是最后能中标的单位,但是如果等中标后控制又有点嫌晚了,因此在投标阶段的经营思路可以日后中标的过程管理和事后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当前的工程建设,其招标形式主要是采用的“工程量清单报价”加措施费用包干的形式。
在总价的变化比较小的前提下,结合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此阶段的投标报价是有规律可循的:
(1)招标清单工程无量时,单价略调高一些;工程量不大不过在施工期间也许可能会增加时,应该将项目单价略调高一些;工程量比较大不过在施工期间也许可能会减少时,应该将单价略调低一些。
(2)在招标文件的设置上,施工的前期项目单价略调高一些,施工的后期项目单价略调低一些。
(3)对于特殊措施项目在报价时应紧密与投标施工方案相结合,做到项、量和价的计算准确,确保与市场价格相吻合。
借助上述的经营管理思路,一旦中标,施工企业既可以完成工程款的提前收取,同时也有利于工程的结算,施工企业的经营效益得到有效的提升。
大量工程实践经验表明,在此招标阶段风险时刻存在且表现在多个方面,所以对于施工企业应该尤其要注意经营风险的管理。风险包含了施工难易程度的改变;劳力市场或材料市场的变化;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变化等,这些都是建筑施工单位可能遇到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确定性和可变性等性质,因此在经营管理中亦要重点关注,要有正确的预计。
2.中标后项目准备阶段经营思路
在中标后的工程准备阶段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合同是一个具体工程得以实施的开始,“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中标后,建筑施工企业与业主做好承包合同的谈判和签订显得尤为重要。
(2)施工企业确定合理的项目经营目标,同时应该制定合理的管理思路。大量实践经验证实,在这一阶段中,项目经理的核心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项目经理的决策通常情况下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效益如何。在具体的管理上,应该以项目经理为中心,会同经营人员、物资采购人员、财务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等等就中标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适合该项目的经营目标和项目管理方法,将各个部门,每一个岗位的职责细化、量化。包含该项目的总成本目标和结算目标;具体的投入计划、资金使用计划、质量控制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等等量化的经营指标。
(3)在该阶段,项目管理团队应进一步对各类风险的来源进行有效的辨识,同时组织制订可操作的控制方案。通过各项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将各类可变因素朝着对施工企业有利的方向进行积极的引导,控制不利因素于一定的可控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侯玉辉. 浅议建筑工程经营风险及防范措施[J]. 现代经济信息,2011(18)
[2]杭建兴,付蓉. 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3]江海强. 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探索[J].才智,2010(16)
从《物种起源》看人类进化,细胞进化论认为,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再到神经元细胞,细胞的裂变是进化的根本,区别于低等生物而言,人类之所以称之为高级生物,与其说因为人有“劳动”、“制作工具”的能力,倒不说“人类”能最终成为自然与社会的统领者,是因为人类有基于不同时间维、空间维的思考内动力,从而驱动科学技术上的革新,推动社会经济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赢”在思维
由于思维最基本的活动是分析与综合,最关键的过程是对新输入信息与脑内储存知识经验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所以,思维的结果价值将会受思考的维度“时间、空间、人文、自然、对象”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效应。生命的起源与人类的发展尚且如此,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是由思维所决定。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通过创新经营思维成就经典品牌的案例:
万宝路(Marlboro)是一个香烟品牌,由世界第一大烟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Philip Morris)制造,是世界上最畅销的香烟品牌之一。在万宝路创业的早期,万宝路的定位是女士烟,消费者绝大多数是女性。其广告口号是:像五月天气一样温和。可是,事与愿违,尽管当时美国吸烟人数在不断攀升,但万宝路香烟的销路却始终平平。女士们抱怨香烟的白色烟嘴会染上她们鲜红的口红,很不雅观。于是,莫里斯公司把烟嘴换成红色。可是这一切都没有能够挽回万宝路女士香烟的命运。莫里斯公司终于在上世纪40年代初停止生产万宝路香烟。二战后,美国吸烟人数继续增多,万宝路把最新问世的过滤嘴香烟重新搬回女士香烟市场并推出3个系列:简装的一种,白色与红色过滤嘴的一种以及广告语为“与你的嘴唇和指尖相配”的一种。当时美国香烟消费量达3820亿支一年,平均每个消费者要抽2262支之多,然而万宝路的销路仍然不佳,吸烟者中很少有人抽万宝路,甚至知道这个牌子的人也极为有限。在一筹莫展中,1954年莫里斯公司找到了当时非常著名的营销策划人李奥・贝纳,交给了他这个课题:怎么才能让更多的女士购买消费万宝路香烟?在对香烟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深思熟虑之后,李奥・贝纳完全突破了莫里斯公司限定的任务和资源,对万宝路进行了全新的“变性手术”,大胆向莫里斯公司提出:将万宝路香烟改变定位为男子汉香烟,变淡烟为重口味香烟,增加香味含量,并大胆改造万宝路形象;包装采用当时首创的平开盒盖技术并以象征力量的红色作为外盒的主要色彩。广告上的重大改变是:万宝路香烟广告不再以妇女为主要诉求对象,广告中一再强调万宝路香烟的男子汉气概,以浑身散发粗犷、豪迈、英雄气概的美国西部牛仔为品牌形象,吸引所有喜爱、欣赏和追求这种气概的消费者。
这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和伟大的营销策划,同时更是一个创新思维的经典案例。整个案例仅仅使用了一个“对立思维的模式――女变男、柔情变奔放”就成就了一个伟大品牌。由于李奥・贝纳突破资源和任务的大胆策划,彻底改变了莫里斯公司的命运,在万宝路的品牌、营销、广告策略按照李奥・贝纳的策划思路改变后的第二年(1955年),万宝路香烟在美国香烟品牌中销量一跃排名为第十位,之后便扶摇直上。今天万宝路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可口可乐第二大品牌,其品牌价值高达500亿美元。
在移动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经销模式的当下,在信息大爆炸、信息碎片化的今天,面对竞争激烈、人才难招、人员难找、成本太高、利润太低的企业经营现状,企业若还是固守传统经营思维,坚守标杆思想,陷入经营认知的误区,英雄末路的号角将迟早会为你吹起。
所以,经营之道,“赢”在思维。
创新的起点“突破经验主义”、“摆脱行业思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有太多的中小微企业想要在“互联网+”的风口浪尖舞出奇迹,翘盼“惊喜”,结果却因海风太大、船太小被拍在了沙滩上,惊喜变成了“惊吓”。结果不是乘风破浪,既得渔翁之利,而是折戟沉沙,后悔莫及。
究其原因,大多都是没有认识到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没有悟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经营思维创新的关键点,思维意识也没有上升到互联网“道”和“场”的境界,而是仅仅停留在“术”和“器”的层面。其实,每一次的时代变迁与科技的变革,都是一种思想上的革新与突破。
“互联网+”不仅是工具、平台,更是思维,而企业要想乘此东风,就要把互联网当作一种内生的商业思维,转变企业经营思路。
经营思维想要达到创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改变思想与思维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要不然成功的企业为什么会那么少?
在企业家实现创新经营思维的过程中经验主义往往成为了阻碍他们创新成功的那道“坎”。因为每个企业家都有在他们看来值得认同、赞许与借鉴的经验记忆以及自身所从事的行业规则、标准及惯性思维。这些天然屏障,让他们无法在经营思维创新中迈开脚步。
所以创新经营思维首先必须要“突破经验主义”、“摆脱行业思维”。只有跳出行业禁锢,摆脱经验误区才可能创新商业思维。
虽然思维模式的转变,对于处在新旧时代转换过程中的行业和企业管理者是极其痛苦的,但移动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是我们别无选择的,唯有跳出行业禁锢,摆脱经验误区,创新经营思维。因为新时代的来临,生存状况与生存质量往往不取决于是否转变,而是取决于转变得有多快。
“倒向法则”稳中求胜
传统的企业经营思路是先找项目、概念开发、商业模式设计,然后招兵买马、建设团队,最后进行目标客户细分,做广告宣传、媒体公关、投入市场,这种做法在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学演变为特劳特的定位理论或杰瑞麦卡锡的4P理论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以及大规模传播的工业经济时代和PC互联网陈列加推送引流的交易经济时代是行得通的“商业思维”。但是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到移动互联网工具的普及以及商业形态的变化,这种“商业思维”就变成了一条越走越险的单行线。
先建市场后立项,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经营思维的“倒向法则”。
先“做大鱼塘”、建立市场,运用“吸引力法则”,这样优秀的人才、优质的项目则会蜂拥而至。“倒向法则”特别适用于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升级转型,因为试错成本低、经营风险小,成功的几率也会大幅提高。
这是一个复杂的时代,历史的参照作用将会越来越小,而看似不相关联的事物间有可能存在千丝万缕的商业关系,并由此改变现有的商业环境和企业的商业模式。商界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家们不仅要面临企业升级转型的外在压力,还要面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阻碍,如何认识商业本真,颠覆思想、观念,是企业家们应对风险与挑战,把握历史机遇的首要一步。
速度改变价值
为什么同样是服务行业,飞机上的空姐、高铁上的高姐、普通列车上的列车员、大巴车上的售票员,却有不同的社会认知和经济价值观?因为“速度及对速度价值的认知改变了价值”。如果说加快推进中国市场经济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那么助力与帮扶中小企业认知“速度及对速度价值的认知改变了价值”则迫在眉睫。无论是计划经济、机会经济、关系经济、市场经济,还是未来的知识经济,在某种意义上,企业间的竞争就是时间与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能率先发现价值,利用价值,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握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贻误企业发展的最佳时机。站在企业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不仅要作出正确的选择,还要快。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纵向把控企业经营发展脉络,延长产业价值链,寻找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更要横向审视当下企业所处的商业大环境,站在全新的商业角度,规划企业发展的新坐标,以时间、速度为横轴,以价值创造为纵轴,将处于战略地位的主营优势业务放在第一象限,让知识、创意成为价值的催化剂。与其垂死挣扎,倒不如反戈一击,殊不知转方式调结构正当其时,“转”的是企业经营方式、方法,“调”的是企业经营的商业模式、经济增长结构,先颠覆思想,有了新概念和商业模式,还要制造市场引爆点,演绎“速度与激情”的商界传奇。
商业的本真不在商业本身
美国商界传奇人物李・艾柯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做演讲时说:“中国一只脚迈进了明天,一只脚还留在昨天。”中小企业的发展恰如进行中的中国,正面临着混合经济业态的多重考验。艾柯卡关心的并不是长安街行驶的是进口车还是老旧国产车,而是改革中的中国企业。当下,部分中国企业就像长安街上的小汽车,有了升级转型的冲动与意向,忙不迭地穿了一件名叫“互联网+”的改革外衣,殊不知光鲜的面子,更需要不断产生内动力的里子。否则,经济泡沫散去,企业要么进退维谷,要么濒临破产。“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事物放在不同的情境,观察者处于不同的位置与角色,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其实互联网真正的价值在于企业经营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升级。爱马仕真的只是一条皮带吗?对于大部分顾客而言,它更是身份、品味的象征,对于CBD豪华写字楼里光鲜亮丽的白领来说,LV就是时尚和所属圈子的标志。所谓的“商业的本真不是商业本身”,就是将商业经营思路上升到了战略层面,行业、领域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平台经济”与“共享经济”等新概念层出不穷,纷至沓来的还有新的商业模式、商业理念,跳出行业看行业――“做什么不像什么,而又是什么”,我们不难发现,太多耳熟能详的营销经典案例,都是嫁接了异业思维并上升到经营战略层面。突破行业禁锢、突破经验思维,化竞争为合作,众筹异业智慧,跳出商业本身,俯瞰商业全貌,不仅可以开阔商业视野,也有可能创新“破”局,学习企业经营规律,开辟企业经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