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农业的因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一、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湖南是典型的农业大省,湖南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环境,但也面临不少不少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农业的外向程度不高制约着湖南农业的市场空间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外向拉动特征,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推进农业国际化,是农业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更是入世后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客观要求。而湖南农副产品创汇能力仅为5.2%,其分值为10.4,非常低。这说明湖南农业的国际参与度很小,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外汇贡献己趋于负值、传统的粮猪型农业结构,不具有比较优势。
(二)农业科技人员不足制约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软实力
农业科技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农业科研人员不仅担负着农业研究的工作还担负着农业科技的推广重任。湖南农业科研人员相对数值仅为2,不到发达国家的1/10。由于现阶段湖南农业科技人员福利待遇不高,住房条件差,工作条件艰苦,因此年轻的科技人员出国、转行的现象十分突出,甚至有的农村出来的农业科技人员想方设法通过考研、留职停薪再次跳出“农门”。据统计,近10年来,流失的农业科技人员约占科技人员总数的近20%,并且大多是中青年科研骨干。特别是最近几年,一些地方的农技推广机构受到大冲击,由于被撤并、“断奶”,造成人员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队伍的稳定,也严重着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软实力。
(三)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质量
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国民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施行和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大提高了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但近年来随着接受教育成本的增加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广大农村有所抬头。农民的孩子考学难、上学难、找工作更难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农村的孩子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更多的中青年民工因在外打工而把孩子留在家乡让老人看护,“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成为当前农村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农村教育出现危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难以提高的现实应当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据统计,湖南的文盲、半文盲人群主要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素质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流失己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村教育质量低下,教育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子女受教育成本的提高不同步,教育费用在农民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加之农民对子女受教育后的预期收益缺乏信心,这些直接影响了农民子女素质的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偏低使他们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转变和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导致农业经济与现代农业建设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湖南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发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
发展现代农业,湖南应该实现农产品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过程中,更加注重国际市场;在农产品生产由数量效益型为主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过程中,更加注重国际农业标准化;在农业资本构成由以国内融资为主向国内外融资转变过程中,更加突出利用外资;在农业科技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变过程中,更加注重运用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通过利用国外的各种直接和间接投资,弥补湖南农业投入的不足: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耕作技术和优良品种,弥补湖南农业技术的不足;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来弥补湖南土地资源不足,拓展农业发展的空间。
(二)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的人员的保障体系
农业科技的人员的保障体系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工程,我省应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三)迅速构建农村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是推动我省农科教结合的战略决策。
以远程教育为主线,建设包括农业院校、电大、农广校、各地(市)农校、县、乡(镇)成教中心(文技校)在内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网络。加大我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力度,不仅从观念上,而且从实际操作运行机制上变"应试教育"为全面的"素质教育",努力探索农业院校、电大、农广校各地(市)农校与农村成教系统(农职中、职专、文技校)相互之间协作的最佳结合部,彻底改变相互之间各自为政,甚至无休止地大打生源竞争战而造成的内耗局面及产生种种弊端,引导各类学校在农村这个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的大教育网络中,找准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位置,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这种与当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多功能综合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网络,必将推进我省农科教结合与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的综合改革,增强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及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1]宝川.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措施.[J].唯实,20o6(12):
[2〕邱[1〕夏剑锋.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道路[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
[3〕黄传武.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困境和途径[J].经济纵横2006(8):
关键词: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我国县域人口9.35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73.3%。目前,我国存在着“三农”问题、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在于县域经济尤其是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山区县域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包袱”、是中国民生问题的聚焦点和聚居区。“郡县治,天下安”,找出山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来重点攻克,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定大局。
一、山区县域的特征
山区县占我国全部县数目的43%,丘陵县占26%,平原县占31%。全国592个贫困县中有384个是山区县,山区县域的共同特征是:矿产资源、旅游资源、药材资源、山林资源、特产资源等资源丰富,但是,在交通条件、信息技术的推广、基础设施、土地集中规模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与丘陵县和平原县相比处于劣势。
二、制约山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极其分析
(一)农业发展极其缓慢严重制约了山区县域经济发展
第一,耕作方式落后,农具大多为镰刀、锄头、耕牛等。山县域农户土地地块小而分散,(我国山区每户地块都在5片以上、人均占有量耕地0.46亩),无法使用现代农机。土地少的自然条件因素和土地分配方法上的人为因素严重制约了山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第二,农业结构单一,农产品附加值极低。大山阻隔、没有村农产品市场,致使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难以有效适应市场的动态变化,观念里只有“种”和“卖”二字,没有现念,不不注重靠对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经营去创收,生产表现出较强的盲目性和趋同性,致使农产品无比较优势,卖不了高价。
(二)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第一,人力资源没充分开发利用。基础教育知识的实用性不强和农民的地位低造成人民普遍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教育工作量化杠杆把教育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导向到:“升学率高就是教师教育质量高、领导业绩高”。县职业教育形同虚设,职业学校为了生源、生存,在应试教育的大浪潮中都随波逐流,抓升学率了。各行业都有职业继续教育培训、唯独农民没有。一句话,中国的应试教育,造成农民无能,抑制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非耕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多数山区县域林地面积大,但原始森林面积小,山多是没有大树、灌木丛生的荒山野岭,荒山、荒地、荒滩等都处于闲置状态。
(三)政府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第一,山区村级政府功能严重不足,对村经济发展几乎没起到作用。我国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农民领导农民,其局限性可想而知。村干部从人才极为欠缺的村民中“矮子里拔将军”选出,他们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工作是业余的纯行政管理工作,工资低廉,服务意识淡薄,没有能力带领兴办产业、企业,反而在自身的利益驱动下,盘剥、挪用上级下达的各类款项用于村政务消费和自己“入囊”,导致村级基层政府对地方经济管理的经济效应为负值。
第二,人才引进制度有待完善。人才配置不均,城镇多、村域少,党政机关部门多,经济发展技术行业少;高学历人才过少。
三、解决山区县域经济对策建议
(一)着眼于发展现代化农业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 F842.7 [文献标识码] A
一、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现状
1.保险主体多元化。在黑龙江省内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黑龙江财产保险公司和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主要在垦区外进行农业保险产品的经营,由于其农业风险损失频率高,损失程度大,且具有高度相关性,缺少政府资金补贴,造成保险费成本过高,目前业务处于渐渐萎缩的状态。黑龙江省垦区在黑龙江农垦总局系统内推行了由21万户家庭农场组成的风险互助机制。经保监会批准,2004 年12月中国首家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成立。
2.保险费收入持续增长。自中国保监会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黑龙江省保险业不断深化试点,扩大经营区域,拓展业务领域,保费收入也持续增长。随着现代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农业保障能力提高,保险业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3.政府补贴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农业保险补贴力度。黑龙江省政府积极响应,对农业保险进行大面积补贴。农业保险是由县级财政为投保人提供保费补贴后,省级财政、中央财政再给予保费补贴。黑龙江省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运作方式是政府主导、财政补贴引导、保险公司承办和地方各级政府行政助推。
4.对农业的保障力度不断增强。从2007—2009年保险人承担风险保障338.26亿元,累计支付赔款21.7亿元,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当地农民的损失,并为其开展再生产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1.有效供给和需求不足。黑龙江省耕地和林地面积居全国第1位。2009年全省播种面积1208.7 万公顷,粮食产量达到870.6亿斤,居全国第二位。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保险的供给和需求都很大。但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只有中国人保和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大地财险近年开始经营少量的商业性农业保险,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同时在农业保险潜在需求比较大的情况下,有效需求却没有得到释放。
2.缺少法律保障。至今我国只有《保险法》《农业法》对农业保险有原则性的规定,条款都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目前若建立黑龙江省农业保险体系基本无法可依。
3.缺少完善的财政支持制度。由于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导致农业保险难以获得利润基金的累积,导致农业保险业务缺乏前期资金的投入。因此,农业保险产品需要政府有长效的干预和财政支持制度。目前相关制度仍有待完善和落实,对农业保险费补贴落实不到位,农民和保险公司双方都感到没有缓解压力;保险公司的运营缺少政府补贴;保费补贴品种过少;对农业保险税收优惠幅度太小。
4.未建立巨灾分散体系。农业风险损失频率高、损失程度大,容易发生巨额损失。在缺乏巨灾风险准备金和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机制的条件下,由于农业保险公司经营区域有限,业务较集中,造成风险高度集中,参保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保险公司的经营也面临很大的风险。目前黑龙江省并没有政府主导的农业再保险体系,保险公司办理再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只是进行少量的巨灾基金的积累。保险费10%的资金积累,某种程度上对巨灾的储备远远不够。
5.缺少技术和人才的支持 技术是保险经营的最关键因素,而农业风险比一般的风险又具有特殊性,其单一风险损失巨大,损失频率高,保险成本高。农业保险产品厘定费率和理赔都极其复杂,对评估技术要求高。农业保险的定损理赔等工作强度大、难度高,还需要极专业的知识和长期的经验积累。黑龙江省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比较落后,很难吸引最优秀的保险人才,导致农业保险人才非常紧缺。
6.缺少有效的监管。由于农业保险没有专门的法律,使得农业保险主体经营混乱,侵害广大保户的利益。主要涉及的问题有:未经批准擅自设立担保公司和生产资料公司;未经中国保监会核准擅自任命高管;提供虚假的营运资金资料以及虚假的农业保险理赔资料和退还保费资料。
三、黑龙江省发展农业保险制约因素分析
1.从保险公司的供求角度分析
(1)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存在盈利困难 由于农业风险的特殊性,无论从风险的基本特征还是从道德风险、保险费率厘定、费用成本等分析,农业风险的可保性都比较差。这导致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肯定是要亏损的。而商业保险公司以盈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为宗旨。随着社会上财产价值的增加,人们风险意识的增强,对于普通的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的需求在不断加大。在此情况下,商业保险公司自然更愿意在这些保险上投入更大的精力以换取高额的利润,而不是去经营农业保险。
(2)农业保险赔付率过高,保险公司亏损严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农业靠天吃饭等原因导致农业保险赔付率过高。根据黑龙江保监局的资料,2009年中国人保财险黑龙江省分公司共支付农业保险赔款1.56亿元,赔付率296.43%;2007—2009年,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农险业务综合赔付率受自然灾害影响,分别为83%、89%和70%。而同期其他财产保险险种赔付率都在65%以下,相比之下农业保险是赔付率最高的财产保险险种。高赔付率就意味着低利润或无利润甚至亏损,因此商业保险公司肯定不愿意更多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3)经营农业保险工作难度大。农业保险在厘定费率、展业、收费、理赔等方面技术难度大,经营风险高。首先,农业保险尤其农作物保险,每种农作物的特点不同,其生长周期面临的风险也多,在厘定费率上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难度很大;其次,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整体不高,风险意识不强,展业工作开展非常困难,经常被误以为是传销;第三,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有时即使投保单已经签了,交不上保费,导致保险合同无法达成;最后,在理赔工作上,由于很多农村散户个人经营,非常分散,在进行现场查勘时费用高、成本大,同时也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才进行专业的判断。
2.从农民需求角度分析
(1)农民收入有限,相比而言保险费率过高 2008年,黑龙江省农村每户平均收入为4855.6元。目前的农业保险产品保险费率为:玉米10.35%、水稻7.5%、小麦11.97%、大豆12.52%;每亩保险金额为玉米145元、水稻200元、小麦125元、大豆120元。每亩保费平均价格为15元,根据2009年黑龙江统计年鉴的数据,黑龙江省人均耕地11.16亩,粗略计算人均保险费达到了167.4 元。对于收入不高的农民来讲开支过大。
(2)农民风险意识不强,购买保险意愿不足 广大的农户是农业保险的主体,他们的风险意识高低直接影响农村农业保险市场的需求。农民习惯“靠天吃饭”,尤其黑龙江省农民,存在侥幸心理,自认为不可能有大灾。另外由于农民收入不高,特别关注如何控制耕地所投入的有形资产,比如化肥、农药等,而由于农业保险的无形性,农民无法直观感受其带来的保障,认为花几千元购买保险是奢侈的,额外花销无法接受。
(3)农民对政府救济的依赖性很强 一发生灾害就会得到政府的救济,农民已对此产生依赖,自然购买保险的意愿就不强。
3.从政府的角度分析
(1)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严重滞后。我国关于农业保险的形式仍处于探索阶段,黑龙江省也是如此,所以至今没有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农业保险起初只是商业性保险在农业领域里的尝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地政府对农业保险认识的深化,通过立法使农业保险逐渐步入制度化轨道。
(2)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近些年来,国外发达国家农业保险已成为政府支农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目前日本政府对农业保险给予15%的补贴,遇到灾害时给予正常年景10%~30%的保险费;在菲律宾,农险保费大部分由政府补贴,行政开支全部由政府负担;美国为参加保险的作物提供30%的补贴,如农民当年收成减产25%以上时,可得到联邦作物保险公司的最高赔偿金额。上海市对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可给予全部免税的优惠,而黑龙江省在此方面还没有优惠政策。
4.农民、保险公司、政府的博弈分析
农民、保险公司、政府三方有效合作是农业保险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俊凤.黑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0):25-29.
[2] 赵世秀,安增龙.黑龙江垦区农业保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101-104.
作者简介: 于春雨,鸡西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经济管理。
关键词:农业;经济;影响;因素;发展
一、引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历来就非常重视农业经济和农民的发展。国家先后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随着惠农方针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农业经济制度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素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大,农业受气象灾害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需要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测和控制,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自然灾害的危害。对于显著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自然灾害种类,要重点进行预防和整治。通过现阶段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素的分析,可以为制定农业方针政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各个省份的农业经济发展不平均,各个省份农业发展速度差别较大,需要进行各个省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均衡稳定发展。
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实际条件,有针对性的改进,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速度。首先农村劳动人员年末的数量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经济发展相关理论表面,劳动力等因素增加后,能够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的数量主要通过工作时间确定,但是具体的农业工作时间是很难确定的。因此通常利用劳动人员的数量来进行劳动力的确定。在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时,可以将从农业生产年末的数量作为劳动力的参数。农业机械的总动力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可以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我国传统的农业人工操作的比例较大,农业生产效率较低。通过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增加农业的产出,所以选用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科技发展的代表因素。
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也是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土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我国许多地方都存在大量的空闲土地,这些空闲土地影响到农业的总产值。农业播种面积表明农业种植用地的总数量,包括没有利用的闲置土地,该影响因素表示土地资源的种植潜力大小。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的成本要占到总成本很大一部分。通过使用恰当的化肥种类和使用量,可以有效地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产业结构类型、组成结构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投入的数量会影响到农业产出的数量,现阶段我国农业的投资主要来自政府投资、贷款、农户自身三个方面。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依靠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设施、技术更新的支出的费用。贷款主要是应用到农业生产发展中贷款资金,农户的投入是指农户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对农业进行的投入。
国家政府补贴和惠农的力度也会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政府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及各种惠农政策,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对农业的价格补贴、农村种植土地的资金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等方面。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高低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发展潜力。通过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的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设备和技术,推动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表明,人力资源素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对于行业人才衡量标准难以把握,要实现定量分析人力资源水平非常困难。通常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来确定从业人员的整体人力资源质量。例如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分析中,选择每百个农村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这个人数可以基本上反映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气象灾害是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耕地面积辽阔,受到的自然灾害的类型众多,灾害的面积较大。农业气象灾害可以导致农业产量降低,严重的自然灾害,将会导致农作物的绝产,因此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确定农业自然灾害大小时,通常选用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面积,作为衡量农业自然灾害大小的重要参数。
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因素或者某些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各个因素共同相互影响的结果。通过对各个因素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实际分析,得到科技投入、政府支持、气候环境、金融状况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劳动力的整体数量等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通过利用经济增长理论,对农业经济发展分析得出,农业经济中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力是可以改变的,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随着农业机械等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我国农业的富余劳动力逐渐的增多,劳动力投入的总量在不断下降,富余的劳动力逐渐投入到非农业生产中。通过不断的调整我国农业的结构,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保证农业经济健康持久发展。首先要做好农业结构的调整,在保证我国粮食供应充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等行业,保证我国农业结构的合理稳定。同时要结合当地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产业,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保证特色产业优中更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通过大力发生非农业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较为明显,气象灾害严重的影响到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的产量下降,牲畜的死亡等,这些都会严重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得到,为了不断地发展我国农业经济,需要大力扶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显著的各个因素,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等,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对影响我国农工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应当尽量的避免和减少。例如在气象灾害方面,大力发展气象灾害的高效、准确预报技术,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确保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前,就进行了相应的防护。重点分析出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将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结论
农业经济是我国的基础经济,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为农业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程度可以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通过使用恰当的化肥种类和使用量,可以有效的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通过政府对农业的财政补贴,以及各种惠农政策,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来确定从业人员的整体人力资源质量。例如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分析中,选择每百个农村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这个人数可以基本上反映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科技投入、政府支持、气候环境、金融状况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劳动力的整体数量等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通过不断的调整我国农业的结构,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保证农业经济健康持久发展。通过研究分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更好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斌.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法的新疆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评价[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03).
[2]邱福林,穆兰.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基于协整和灰色关联度的分析[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06).
关键词:农业类期刊;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5.052
传播、推广最新的农业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是农业科技期刊的首要任务。农业科技期刊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学术类期刊,一是技术类期刊。其中学术类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群主要是大专院校师生及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技术类期刊则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读者主要是农技站技术人员及普通农民。地方农业期刊大多属于后者,在新的发展形式下,地方农业期刊要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和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服务。
1 地方农业期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1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宣传农业发展动态
根据国情制定的各阶段农业发展政策需要不同的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以便农民能够及时、准确快速地了解国家政策,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农业类期刊尤其是地方技术推广型农业期刊代表了一定时期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代表了农业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作为传统的宣传媒体,地方农业期刊与农民、农技推广人员紧密联系,宣传报道当地推进自主创新、促进本地农业经济健康、繁荣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同时也搭建了地方农业与全国农业沟通交流的桥梁[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时期,地方农业期刊在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各种政策、信息的同时,也转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观念,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2 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地方农业期刊作为农技推广的重要刊物,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为农民和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了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当地技术推广管理部门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加强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1.3 繁荣农村文化、经济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地方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技推广交流的平台,与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业技术宣传、引导、交流的平台,与广大农民、农技推广人员密切相关,向农民及涉农企业提供农技咨询服务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能,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积极有效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 地方农业期刊面临的制约因素
2.1 作者、读者群体受限,期刊评定处于劣势
地方农业期刊主要以技术推广为主,作者和读者群主要是普通农民和农技推广人员,这就决定了地方农业期刊所刊发的文章以技术应用为主,实验研究为辅,试验研究类的学术类文章更多地集中在影响因子高的学术型期刊中,这就导致地方农业期刊在学术期刊的评定中处于劣质。
2.2 地方农业期刊受体制影响处于边缘化境地
地方农业期刊大多数隶属于地方科研院所、各大高校、以非独立法人编辑部的形式存在于事业单位中,属于单位的附属部门。受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实行企业化管理,期刊编辑部的编辑在项目申报和职称晋升中不受重视,处于被边缘化境地,大多单位新进人员不愿意到期刊编辑部工作,人才难以引进、办刊经费不足、稿源减少是大多数农业类期刊不得不面对的问题[2]。
3 发展地方农业期刊的有效应对措施
3.1 稳定人才队伍,突出特色,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期刊编辑部首先要做好与主办单位的沟通,积极为编辑部争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其次,地方农业期刊应针对地方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突出优势,开办相关的特色栏目,对地方特色农业进行针对性的报道,同时采用灵活择稿策略,实验研究的学术类稿件与技术推广普及性稿件兼收并蓄,增大对生产技术类稿件的选用量,扩大与农业相关学科的联系,突出自己的特色[3];最后,应细分读者市场,吸引特定的读者群和培养稳定的作者群,同时要找准期刊定位,及时调整办刊思路,加强各地农业期刊相互间的交流、沟通,取长补短,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
3.2 创新经营模式,实现期刊的稳定发展
地方农业期刊要创新自己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探索刊群联合经营模式,组建出版集团或期刊联盟[4],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管理成本,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效地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扩展发行渠道,实现期刊快速稳定发展。
办好地方农业期刊,要把握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内在联系,立足服务基层,服务生产。根据自身的读者定位、内容定位,不断拓展报道领域;根据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建立长远的品牌目标,在竞争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照云,赵瑞雪.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化农业,2008,353:31-34.
[2]周少霞,蒋巧媛,陈海林.地方农业科技期刊构建稳定作者群的有效途径[J].广西农业科学,2008,23(05):106-108.
[3]潘志萍.浅析地方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08):139-141.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新生代农民工占整个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的大部分,他们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后备劳动力资源。
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内涵和特点
①概念内涵。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年龄在16-30岁之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外出务工、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但户籍身份是农民的劳动者。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超过1亿人,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是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父辈,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有许多积极的变化,如文化程度总体较高,有较远的人生职业规划等,但也存在技能和经验较少、就业质量较低、公共服务可及性差等问题。
②新生代农民工特点。文化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接受了较多的受教育机会。因此,他们往往具备比父辈更高的文化水平,大多具备初中以上学历,部分农民工还获得了高中生或者中专生学历。生活需求多样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接受了教育,他们对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大多了解和使用,他们在城市里打工也会注重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城市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潜在的发展机遇以及方便的上网条件也吸引着他们,另外,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
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①工作技能和职业教育水平。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来说,具备了年龄和学习能力的优势,但是他们较低层次的工作技能和职业教育水平依然会在他们职业发展的早期产生影响。由于缺乏专而精的技术本领,在面临城市劳动力市场选择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只能被动接受一些简单而重复性的工作。
②农民工家庭环境和工作文化。我国八十年来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是独生子,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必须要由他们来赡养,承担着养老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大部分人已经或即将面临子女教育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
③现行的户籍制度。我国现存的长期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通过作者简介:锡福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
理专业。自己的努力在城市里买房过城里人生活,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只能人在城市工作,而户籍在农村。
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尽管我国颁布了新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这些都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带来了后顾之忧。
3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对策
①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是推动他们职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各地政府也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民工提供实用的职业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专业化、多样化的职业培训,促进他们职业的发展。
②改革户籍制度,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政府应该加强对户籍制度的改革,简化城市落户的办理程序,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的落户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使他们获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③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建立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对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创新机制妥善解决。
④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的法律法规能给农民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带来法律保障,有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因此,我国应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形成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4 结语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其职业发展的好坏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国家未来的经济竞争力。文章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的探讨,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并非农业强国。当前,从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来看,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例如,各地农村普遍存在着农业技术含量偏低、产业化与规模化程度较弱、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向着可持续化发展的方向迈进。正是基于以上背景,都迫切需要为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思路。
一、制约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农产品技术含量低
目前,在我国各地农村中,普遍缺乏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当各种农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时,不仅会导致产品在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而且也容易使得农产品的外销缺乏市场,价格收益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提高与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产业化与规模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整体农业的产业化与规模化程度仍较低,如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尚未形成相互结合的产业链条,缺乏大型的农头企业领导等等。以上因素不仅导致了当地农产品生产效率的低下,总体技术水平偏低,而且也限制了农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限制了农产品市场的开发。
(三)市场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市场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农业经济结构不能适应这种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当地农业经济效益就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提高。目前,我国对外农产品销售的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一是农产品附加价值不足,没有形成自身的农产品品牌,市场外销不力;二是表现为各地农村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不足,主要是没有做好对市场信息的收集、调查与分析,而导致产、销之间的脱节问题。
(四)农业从业者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农业从业者整体素质不高,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在2016年,我国农业从业者人口总数为5.76亿人,然而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农业从业人口只占总数的5%左右。此外,我国各地农村的农业从业者职业技能培训的状况也不尽如人意,据统计在2017年,我国各地农村具有相关农业职业技能资格等级的人才数只有2600万人,仅占全国农业从业者人口的4.6%,人才比例非常低。
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
1、加强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和引进
优良粮食品种、畜禽品种,对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国各地政府一方面应利用高新技术,加强各种优良农作物品种选育的应用研究,积极培养出更加高产、优质、抗病虫的农作物品种;另一方面,还应做好对畜禽品种的改良,通过积极引进优良畜禽品种,发展优质安全的畜禽品种等,以优化品种结构。
2、加强农业先进技术的研究,健全农业科教体系
为促进我国各地农村农业科技的进步,还应积极建立起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体系。一方面,应深化当地农业科技的体制改革,全面优化科技力量与科技资源的配置力度,以逐步建立起一支在当地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另一方面,应建立高效率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完善农技推广中心、农科教中心、乡镇农技占、畜牧兽医站的配套建设,以有效带动当地的农业技术水平提升。
(二)推动企业发展,走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之路
1、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我国各地农村应重点培植农副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并做大做强。围绕各地农村的主导产业或拳头产品,积极培植大型企业集团或合作经济组织,以营造出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大型“航空母舰”。龙头企业培育的过程中,应重点注意做到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使其能成为引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带头企业。
2、促进农业规模化进程
一是应推动我国各地农村农副产品企业的改制改组,积极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以及个体私营经济,优化各农副产品企业的经营机制。
二是应加大资金投入,拓展融资渠道。目前,我国各地农村农业规模化发展最大的制约就是资金的缺乏,为此各地政府应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并广泛的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浪潮中。
(三)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推动市场化发展进程
1、抓好农产品市场建设
目前,我国各类农产品的市场数量并不少,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市场并不多。要推动农业经济的市场化发展,一方面应对现有农产品市场进行巩固与完善;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国内外销售市场的建设,积极开拓出国外的营销渠道。
2、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
一是应广泛利用电视、广播等多种传播媒体,市场、价格、政策、新产品和新技术等信息,努力实现“网络到乡,电视入户”;二是应尽快建立国内各农业部门与农户之间的信息网络,利用网络信息化来有效带动我国农业的市场化发展进程。
(四)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学历层次与技能水平
1、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
建议各地政府根据当地农民培训与受教育的需求,积极与各高校开展合作,一方面通过教育支农和送教育下乡,以提高当地中小学院校的师资力量,带动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通过与相关高校合作建立专业的农民培训基地,重点是开展中短期的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以提高当地农民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技能水平。
2、完善职业培训的环境与政策
一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必须要坚持以技能培训为重心,根据我国各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多举办特色性的培训班,以提高职业培训的实践应用效果;二是职业培训必须与职称资格认定相结合,使各地农村多种专业职称的评定工作能全面开展起来,并保?C职称认定工作的规范化与系统化。
关键词:熵权法;“互联网+”农业;权重;灰色关联
目前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分散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等阻碍,一时间难以解决。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农业领域,则提供了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现状的同时,助力农业发展。因此“互联网+”农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互联网+”农业综合起来,主要可归纳为三种模式:一是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二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三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而且这三种模式呈现梯次推进的状态。本文将通过对“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权重的分析,以及通过对东北三省的实例分析为“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
笔者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并结合以往文献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台)X1、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X2(部)、农业机械总动力X3(万千瓦)、农业增加值X(亿元)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X5(万人)作为影响“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运算
(一)数据处理
在数据处理方面主要为归一化处理,消除量纲的影响:
三、东北三省“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综合评价
笔者团队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整理出东北三省“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具体数值,并根据其数值计算出相应权重。
即在关于“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评价中,黑龙江省表现最好,辽宁省次之,吉林省表现一般。东北三省在 “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中表现均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农业发展存在短板,其中农业基础最好,农业机械化最高的黑龙江省,在网络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实力较弱;而网络配套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吉林省,其农业基础及自动化水平不够发达,制约了其“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各地区应针对自身短板选择加强自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或网络配套设施建设,以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结语
在对“互联网+”农业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中,应着重考虑各因素对其的影响程度。“互联网+”农业这一概念尚属于新生事物,学界对于其的研究尚不完善,在此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主观判断。熵权法这一赋权方式以一种客观的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的确定,一方面使“互联网+”农业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更加简便,另一方面使“互联网+”农业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 宋富胜,赵邦宏.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教师 专业知识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为教师发展的国际趋势。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部分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目前,研究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的相关文献很少。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整体专业知识较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的概念、知识获取、知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对知识的发展趋势不够理解,不注意理论知识、语言知识的更新,课程知识不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等。[1]
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渐提高
老师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者、实现者,直接决定改革的成功或失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转换角色,专业素养要继续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专门化”、“具体化”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成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具体要求,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实现。[2]
二、农村小学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的提高
教师已经认识到专业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是教师不明白要教什么?如何教?教师从教学主体到教学主导的转变,是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深入思考,他们开始发现自己的问题,试图找到解决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虽然成果并不显著,但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自我发现、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的精神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也是我们教师专业知识的最强大的力量源泉。[3]
三、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问题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1100万普通中小学教师,其中约82%的教师在农村任教,可见农村教师在我国教育事业上扮演着一个决定性的力量。农村教师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决定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2003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农村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构建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国家、地方、政府也在多方努力,积极寻求强化、提高农村教师质量的措施,但就目前农村教师专业知识现状来看,效果一般。[4]
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知识是不断更新进步的,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方式是多样的,而且是向前的。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来看,教师应该进行从学生到教师、从新手到成熟的发展,缩小新老教师之间的差距。教师专业知识的增长,可以从新老教师一对一的互帮互助、构建教师专业知识学习共同体、开展多种多样的教研活动等方面进行。目前,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知识储备的关键,是教师发展、成熟的关键。
5、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基本结构
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属于我国本土化知识,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内,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属教师专业知识的范畴,根据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特殊需要,具体为:
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取向。人们对“语文”一词的理解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存在不同的看法,导致了语文教师在知识的获得与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知识体系;
“教师”职业的素养。“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其发展日益成熟。“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升华,也是职业专业化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教师专业发展不能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5]
学科知识素养。“语文”是中文学习的工具性科学,知识结构不同于其他学科,根据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它不仅有语文教学实践中感性和理性知识,也有思维的认知过程以及知识内部和外部的交流。语文知识是语言文化发展的基础、综合,还是语言学知识、语用学知识、艺术学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的合体。
教师素养。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能力的体现,语文教师文化知识主要包括:广泛的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文学素养。文学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充分挖掘材料的深层含义,理解不同类型的、不同特点的文章,为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一个沟通的桥梁。[6]
结语
由于农村经济水平、教学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整体状况表现的不理想,从外部整体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观念、知识获取方式、知识的供需关系、知识发展趋势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时,在专业知识内部,也存在着理论知识不重视、语文知识不扎实、课程知识不理解和教学实效不理想等具体问题。通过分析,希望结合小学语文学科,深入思考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
[3]李化春.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知识与能力素质培养研究[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7.
[4]周均平.论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意义和途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