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交媒体的用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所谓“多媒体”(Multimedia)一般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包含音乐、语音旁白、特殊音效)、动画和影片,以及其所提供的互动功能。”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逐渐对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大量多媒体教学设施被运用于现代学科教学之中。伴随着初中物理教学之中多媒体教学设施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
首先,多媒体教学设施运用应当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统一。多媒体教学设施的运用可以促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毋庸置疑。尤其是许多物理实验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呈现可以比传统教学之中教师单纯说教更为直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多媒体教学设施可以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所有教学内容之中。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设施的运用应当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统一。多媒体教学设施作为物理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应当服务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而不能够单纯的为了运用多媒体设施而运用。例如,部分教师采用大量无意义的动画效果、声音去陈述物理概念,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大量无意义的动画效果、声响一方面会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其次,多媒体教学设施运用应当与学生认识发展相结合。初中物理作为一门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程度有着较高要求。初中物理教学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应当注重对相关物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直观性的呈现。部分教师在多媒体课件设计时,往往将目光着眼于大量物理概念、知识的呈现,而忽视了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这样则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合理把握物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长此以往,则会失去物理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设施并不是“可擦拭的黑板”,其作用并非仅仅用于物理相关内容的呈现,笔者认为通过多媒体教学设施的运用,促成教师与学生以多媒体教学设施为纽带的和谐师生关系将会更好的促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第三,多媒体教学设施的运用应当注重与物理学科知识结构、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相结合。初中物理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进行相关物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呈现,应当能够遵循物理学科发展规律、教学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物理学科规律。同时,也应当与目前我国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相一致。虽然目前网络资源较为丰富,但切记不可贪多。应当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物理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物理学习之中的系统性、科学性。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英语教学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教育理论及教育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走进小学英语课堂。以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独特优势,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各个器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合理地慎用它,使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下文将结合多年运用多媒体技术于英语教学的实践和《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学习,就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英语教学一题,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是第二语言,对初次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仅靠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口、一台录音机的教学,有何兴趣可谈?实践证明:以声像性、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操作性为突出特征的多媒体引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乐趣。它所提供的图文、声、充满情趣、欢乐,使孩子赏心悦目,兴趣十足,从而感到知识美、学习更美。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带来的全新视听来导入新课,是成功课堂教学的开始。
二、提供素材,实现交际教学
现在,我国英语教学面临着一种颇为尴尬的境地。哪怕是英语成绩很不错的大学生,也不能理想地进行交际。这一局面是传统的英语教学与英语运用相脱离的结果。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就体现了把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结合起来的总思路,贯彻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交际教学的思想。如果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不能用于生活实际,那么这些知识将失去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尽量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活”的语言材料和交际模式。
如:PEP Book 2,Unit l A let’s talk 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巩固问候语Hi!Good morning.学习新句型We have a newfriend today .I’m form….通过教学,让学生会介绍他人及自我介绍。教材上也配有人物介绍的画面,但是这些静止的图片,激活不了学生的思维。一般情况下,在完成新句子的教学后,老师也会借用头饰和同学创设一个人物介绍的情景,来调动学习生学习的兴趣。这种老套的模式已不足以调动学生进行交际的热情。多媒体技术能为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创设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搬进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英语,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运用。比如我们可以设计CAI课件:铃声响过,同学们在教室里静静等待老师。这时,老师领着一位背着书包的同学进来了。生活经验告诉学生:来了位新同学。好奇心顿起:这个同学叫什么?从哪里来?带着这些问题会认真地看下去、听下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和运用中。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环境。
三、利用资源,丰富知识
在交际中,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这一点教材本身是难以体现或解决的。因为教材中具体某一课的课文或对话的教学,只能导出一种语境,由此也只能出现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教材编排体系的制约,有些相关语言的功能项目是零星出现的,学生往往缺乏对相关语言的语用功能的比较,因而,在实际情况下,不能准确地表达。
四、在少时高效中突破重难点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克服英语教学中耗时低效的现象是至关重要的。乌申斯基说:“儿童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作为现代教育精华的CAI课件正好集声、形、色于一体。图形翻滚、闪烁、重合、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动画效果,都能生动直观地展示客观事物。有效地实现学生对当前所有知识的意义构建。因此,在实行英语教学改革的同时,大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实现由“耗时低效”到“少时高效”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精心设计作业,巩固知识
教育理念的更新,必定会改变英语作业的传统模式。传统的小学英语作业大致可分:听、抄两种形式。这样的作业方式对小学生来说,显得单一、枯燥。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语音模仿最关键时期。如果,学生会不注意语言、语调和如何运用书本上学过的句子,只是一味地抄,听,学生会厌倦这样的作业,变“要我做”为“不想做”,直接影响了英语的学习和兴趣。对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和发展会产生负影响。《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小学阶段重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布置英语作业时,应转变观念,适应课改的需要,改变老套的作业形式,利用CAI课件设计出新颖的练习。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增添一份对英语的兴趣。
1、“圈子”。
人们希望在数字世界中反映社交关系。但是,目前的的社交网络迫使人们将朋友,同事甚至是家人全都连结在一起,并向他们展示完全相同的自我。据统计,Facebook中,平均每个用户有130个包括“最好的朋友”以及“刚认识的人”等各种不同关系的好友。现在,社交网络有了新的分组功能,使用户更容易区分不同类型的好友、并设定权限决定哪些好友能够查看自己所分享的内容。预计在未来的12个月内,社交网络领域的分组功能将会越来越成熟。
案例:谷歌社交圈、脸谱群组和推特列表等。
2、个性化定制新闻。
现代社会,一年中产生的信息量要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大。人们很容易被淹没于大量的信息之中,因此需要一些方法来选择阅读的内容。现在,RSS订阅以及一些社交网络提供了解决之道,用户可以整合自己关注的新闻站点来获得所需的信息。现在,一种新的应用已经出现,这种应用基于你在社交网络等数字化媒体中关注的内容来对信息进行分类,为你提供感兴趣的信息。“社会化阅读”将成为在线内容消费的新标准。
案例:Percolate, News.me, Counterparties, Flipboard, Zite
3、租赁,而不是购买。
现在,我们能够以更少的成本获取更多的东西。有数据显示,平均每位Netflix(一家租片网)用户每个月都会花费超过11个小时的时间看电影。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对“所有权”的认识,租赁行为已经不再局限于汽车、媒体等领域,而是延伸到人们认识到确实用处不大而不想购买的商品上,比如婴儿服装、家里摆放的艺术品或者办公室用品等。
案例:Plumgear.com, Artsicle.com
4、无缝交易。
人们总是希望交易过程更为高效、快捷和安全,尤其是当交易涉及到银行账户时。现在,人们总会随身携带至少一块“屏幕”。40%的美国消费者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而智能手机的功能已经远不止打电话那么简单。通过手机支付等方式,交易得以快速执行。我们期待今年在处理银行及金融事务方面会有更多的转变。
案例:Bitcoins, Google Wallet, Monitise, Square Card, Facebook Credits
5、家-身体-网络。
现代科技快速发展,人们能够使用足够小而价格也比较适中的产品来监控自己的身体状况并自动适应周围的环境。在旧金山,有1700多名“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的成员通过地理位置跟踪、生活志、个人DNA测序等方式关注自身情况。人们对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关注,对分享经历及结果的兴趣也在大幅提高。Nikeplus仅仅是一个开始。(注Nike推出的Nikeplus网站,将世界各地的跑步爱好者联系起来,为跑步者提供一个跟踪跑步进程、控制跑步训练的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将产品内容社区的完整结合。)
案例:Nest.com, Jawbone Up
6、数据随处可达。
根据摩尔定律,芯片的数据存储能力每两年翻一番,我们对数据及其可达性的需求同样巨大。随着云计算的出现,物理存储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路上,我们都可以通过多种设备获得数据。不久前我们还只能在本地存储数据,但现在,云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在线存储更庞大的数据资料。随着服务提供价格的降低,这种存储方式会逐渐普及。
案例:Bitcasa, DropBox, Google Docs, Instapaper, iCloud, SkyDrive
7、可靠的订阅服务。
我们是习惯性生物,我们想在繁忙的生活中获得所喜欢的产品。在过去十年中,我们的时间越来越紧缺,只能将有限的时间用在完成日常工作中。而订阅服务正在复苏,这使得我们能够按照自己最喜欢的习惯获得信息。
案例:ManPacks, PlaneRed, Lollihop, Memberly
8、短期“怀旧”困扰。
怀旧已成为我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对我们最近做过的每一件事、去过的每一个地方、看到的每一个人以及每一次旅行进行编目会造成一定的困扰。我们喜欢通过签到、状态更新等方式来分析最近的生活。随着对数字化事物的沉湎,我们会越来越想要重新经历较长时间以前经历的一切。
案例:Little printer, Instaprint, FoursquareAnd7YearsAgo。
9、基于位置的分享。
通过其他人的视角来看同一个地方会带来新的感受。我们想发现、分享附近所隐藏的事物。活跃网站以及移动社交应用正帮助我们在不同的地点也能保存创造性的档案,我们将这些发现进行分类、对它们加上地理标志,以创造出一种新的体验。
案例:MyBlockNYC, Trover, Foursquare Radar, Google Maps, Tour Wrist。
10、控制数据。
数据已成为我们错综复杂生活的一部分。现在我们能提供追踪我们的网页历史记录、监测每英尺旅途中一辆汽车的能源消耗量等,来对我们的数字行为及更多种类的服务进行量化,以详细说明所出现的行为。我们已意识到我们在网上分享数据的价值,可能会开始做不同的决定—也许会对获取数据收费。
Facebook被广泛地认为是十年一遇的“奇迹般”创新企业,Zuckerberg则同Friendster、Myspace同属一类。如今,Linkedin不但已将那两家企业远远地甩在身后,而且抢先于Facebook成为第一个上市的社交网络公司,成为Web 2.0时代第一个估值数十亿的IPO。从中,可以窥见Linkedin的无限风光。
构想维系人脉生态系统
早在十年前,Reid Hoffman就坚信“消费级互联网”总有回归的一天。因此,他投资了多家初创企业,并在Linkedin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
Linkedin这家面向商业客户的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成立于2002年12月并于2003年启动。其目的是让注册用户维护其在商业交往中认识并信任的联系人,这些人被称为“人脉”。用户可以邀请认识的人成为人脉。
如何建立改善人们社会关系的生态系统,是Hoffman在斯坦福上学时就感兴趣的事情。因此,在结束了苹果和富士通公司的工作之后,他第一次创业便开创了社交网站Socialnet。在Socialnet发展遇到困难时,他被说服加入了斯坦福校友创立的PayPal。
2002年,PayPal被出售给eBay,结束了IPO互联网泡沫的同时,Hoffman及其伙伴们拥有了足够来支持其他优秀创业的基础。PayPal CEO Peter Thiel成为Facebook最早的投资人之一,Hoffman则先后投资了Zynga、Digg、Last.fm等后来大红大紫的公司。
而与其他创业伙伴不同,Hoffman在出售PayPal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拾起了旧梦――Linkedin,这也是前PayPal员工创立的第一个公司。
2011年1月,Linkedin已有超过9000万的注册用户。起初人们认为在Facebook的强大光辉下,Linkedin的光芒已经完全被掩盖。可2011年5月20日,Linkedin上市当天的表现让所有人意外。以45美元发行价开盘的Linkedin当日上涨了近110%,达到94美元,其市值一度达到90亿美元。这使得Linkedin成为继谷歌之后发行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
硅谷创业很容易?
如果说现在的硅谷同90年代末那场泡沫有任何相似之处的话,那就是创立一家公司实在太容易了,容易得令人难以置信。如今,许多人都把Linkedin IPO当做当代互联网泡沫的一个缩影。
然而,像Hoffman这样的企业家绝不属于这一范畴,因为他的创业之路并不轻松。十年来的辛苦打造,从未进行大肆宣传,而且拥有一亿多名的稳定客户,有哪一点像是泡沫了?
当然有识之士明白,我们目前并没有处在新一轮互联网泡沫之中。初创公司的市值仍然并控制在理性的范围之内(尽管在私人二级市场上并非如此)。目前,一共只有两家10亿级的公司退市会对互联网“泡沫”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一家是Youtube,另一家则是Linkedin。当然,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这取决于你对Web2.0的定义。但无论你的定义如何,你也肯定数不出5个10亿级可能退市的公司来。这样一来,泡沫一说自然无法成立。
这一错误印象或许要归罪于爱凑热闹的媒体。媒体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报道那些兢兢业业发展起来的初创公司,而总是关注像Groupon那样新鲜而具有爆炸性的企业,这也就给读者一种“在硅谷创业很容易”的错觉。就好像,你脑袋里冒出一个主意,然后就会成为一堆风投家和媒体的宠儿。
其实,在第一波社交网络热潮过后,Linkedin是唯一一家生存下来的社交企业,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当时,硅谷所有大型风司都纷纷投资Friendster。Zynga创始人Mark Pincus创立了Tribe,而Sean Parker则创立了Plaxo。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Linkedin之所以能够熬过首轮社交网络热潮,最主要原因是它“虽然乏味却很实用”。
在社交网络发展初期,人们能想到的唯一用处就是在线交友。但Linkedin却不然,它主打专业社交网络,成为“你整个职业生涯中必备工具”。现在,对很多用户来说,Linkedin的确已经成为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虽然他们不会每天或每月都使用该网站,因为Linkedin没有向用户提供足够多的功能。
在Linkedin上市后,Hoffman的资产增加了近18亿美元。很少有人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回报,因为他们也不会在长达10年的时间中对一家企业投入如此多的时间与资金。
Hoffman成功告诉硅谷人这样一个道理:打造一款产品可能已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建立一家公司却依然艰辛。
2006年,Web2.0热潮逐渐退去时,Hoffman开始名声鹊起。不过他的出名却并非由于Linkedin,而是他的一系列天使投资,其中包括Facebook、Digg和Six Apart等。
现在,Hoffman是著名风司Greylock的合伙人,但他仍然花大量时间在Linkedin上。
走进中国几多胜算
上市不久后,Linkedin就宣布将不会无视中国的巨大市场,“计划继续利用这里的庞大用户群寻找机遇。”6月7日,Linkedin宣布在新加坡设立其亚太总部,将目标瞄准了亚太和日本市场,其进入中国的步骤似乎也不会太遥远了。
此前,有许多中国市场的先行者,包括eBay、谷歌和Myspace,他们都患有明显的水土不服症。高调进入,运营艰难,对政策不理解,对市场把握不准,与总部沟通成本大,低调退出,缩减甚至关闭在中国的业务。这似乎已经成为每一个进入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外国公司的“必由之路”。
Linkedin作为一家瞄准高端人群的商务SNS网站,招聘和商务扩展是其用户登录其网站的主要原因。而SNS网站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政策监管风险,今年2月,Linkedin就曾被屏蔽,国内互联网用户无法登录。
同时,Linkedin还未敲开中国的大门,就已经有很多号称是“中国版Linkedin”的公司备战市场了。尤其在其上市大获成功后,有更多的人愿意和这个巨头扯上关系。
而从以往国外网站进入中国的思路来看,直接把国外的服务搬到中国来,没有针对中国用户的浏览习惯进行任何优化,是其败北的原因之一。很多人认为中国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只是在做搬运工,这种说法低估了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借鉴之后的创新。
关键词:微信红包;用户心理;使用与满足;人际关系;重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074-02
任何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求,每一种需求的满足都会促进新媒介的出现和发展。用户在新媒体时代能动性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他们具有积极主动使用媒介满足自身需求的欲望。微信红包的出现无疑让用户的这种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这种“满足”病毒性的扩散带动微信红包从人际圈到群体再到大众的扩散。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用户在微信红包的收发过程中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使用微信红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在这一点上微信红包制作团队无疑正确把握了受众的需求心理,人际交往相互影响模式中就是从个人的心理猎奇特点出发,根据“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的公式提出的,在个人微信红包发送到群体性的微信红包发送,从特定节日火爆到经常性的争抢,微信红包刺激了受众的需求,满足了对于新媒介的使用欲望,才得到受众的一致认可并病毒性的扩散。同时,多元符号的运用,包括语音、表情、文字等更是给微信红包的发放带来持续性和新鲜性。
一、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案
1.研究相关说明
(1)研究问题及调查对象
本调查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微信红包满足了用户的哪些需求以及满足需求后对用户使用微信红包的影响。
(2)调查问卷回收及数据处理
通过问卷星回收有效问卷452份。基于SPSS22.0对数据进行处理。
2.数据统计分析
(1)总样本构成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在微信红包玩家中男性略高于女性,以80后和90后为主,学历层次较高。(如表1所示)
(2)信度分析
为了使问卷调查的结果更具信服力,要对问卷进行信度检测。所谓信度,即可靠性,即是问卷的一致性与稳定性。常用的检验信度的方法为Cronbach α系数法,α系数值介于0 到1之间,越接近于1,说明问卷的可靠性越高,一般要求均不低于0.6。一般认为,α系数值如果在0.60~0.65 之间最好不要;α系数值在0.65~0.70 之间为最小可接受值;α系数值在0.70~0.80 之间相当好;α系数值介于0.80~0.90 之间非常好。根据SPSS22.0统计,结果显示微信红包对人际传播的影响量表的Cronbach α为0.835,具有很好的信度。(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于调查问卷统计,基于spss22.0分析
二、使用与满足:微信红包传播与用户心理
1.从用户心理需求出发的媒介生产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论述可见其对媒介发展的预见性和先见性。社交媒体作为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重要工具,其功能化越来越细分,现在的新媒体的功能细分已经从多功能网页应用转到多动能移动应用再到今日的单功能移动应用,新媒体的功能化趋向愈发明显。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及高标准,要求更多更新的新媒体满足需求,通过需求的满足培养用户的忠诚度。微信红包作为微信的附加功能,其对于微信的传播形式带来极大丰富,更好地粘合用户,迅速成为人际交往、群际互动、连接电商、拓展客源和开发潜在领域的新力量。
互联网女皇玛丽・梅克尔在2012年-2015年的《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正在重构人们的生活,其中包括重构互联,重构消息和通信方式,重构APP等众多关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2013年的报告中介绍了微信的创新产品,2014年报告中提到微信移动和商业元素越来越多,2015年的报告别提到微信红包,并指出微信红包在用户多、粘性强的四个表现,即用户发起的群抢红包、以娱乐和社交为目的的随机红包、赞助商和电视台发起的抢红包和以用户和商家互动摇一摇的红包,四个方面的表现充分说明了微信红包在粘合人与人、商家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2.从满足用户心理需求到娱乐社交
从数据中显示,需求的不断满足,带来微信红包的使用量不断地增加,其在人际互动中的作用也更加凸显(如表3所示)。
个人生活在群体中,需要得到群体和社会的认同,个人的社会认同也是个人自尊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就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1]。微信红包的传播过程,是一个个人认同和获得他人尊重的过程。赖特认为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是务实的,它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提供娱乐,尤其在电视媒体中,在当下新媒体时代娱乐功能体现的更加明显。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说道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微信红包具有游戏的本质在其中,在微信红包的争抢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不再保持矜持和沉默,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以娱乐的方式带动微信群内好友的互动。
3.从需求满足到关系重构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来自他人的关系,这也是的本性所在,而在现实中我们每天都沉浸在工作之中,进行交流也是缺少娱乐因素,微信红包的出现使得这种现象得以改变,而且交往对象也逐渐扩大。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群体中,在一定的群体中,社交能力是每一个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微信红包对于活跃微信群内人际关系,增加联系和沟通具有重要作用。每个派发红包的个体都能在互动中找到自我的心理满足感、安全感和集体归属感。
微信红包游戏通过微信这一社交媒介满足用户的娱乐、社交需求。在新媒体时代,谁能把握受众的心理需求,谁就能站在市场需求的制高点。腾讯推出的微信红包满足了用户的心理需求,自然也就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中国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助理董俊峰认为:微信红包作为一个小而美的移动支付产品,无疑是成功的。它是适度套牢情感的客户行为实验,是产品组合设计和快速迭代开发理念的有益尝试,也是病毒式营销推广的成功案例[3]。
需求的不断满足,带来微信红包的使用量不断增加,骑在人际互动中的作用更加凸显。通过满足用户需求带动群内人际交流,从而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微信红包通过关系链不断催生新的群体,每个派发红包的个体都能在互动中找到自我的心理满足感、安全感和集体归属感,从而构建新的人际关系。
三、思 考
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依赖于传播符号的信息分享、互动和交流。微信红包在传递中亦是遵循着这样的规律,传播符号的多样化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与传统红包中的人际交往趋同的形式。在红包发放的过程中,发放者根据不同情感的表达诉求,可采用包括文字、表情、语音等多种符号进行互动。以微信红包为媒介,通过对各种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实现对传播红包情景的塑造,将传播者之间阻碍感情交流的障碍尽量排除,让传播双方更加亲切地体会传播带来的亲切感和真实感。
微信红包如此火爆,很大的原因在于抢红包本身就是一个游戏娱乐的过程,是一款契合大部分受众的心理需求“社交游戏”。微信红包在现在看来是一款非常成功的微信产品,他的市场效益是可预期的。微信红包的市场效益是有期本身的游戏性和商家的推动带来的综合效益。作为用户,我们在使用微信红包的过程中,虽然拉近了群内好友的距离,网络空间里的互动带动了线下的联系,现实和虚拟的边界模糊了,但是用户心理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之间有没有拉近呢?当社交参与者在虚拟的世界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身份与网络身份存在偏差时,其交往的鸿沟依然不可跨越,脱离了微信红包的公共领域可能只剩下一片寂静。用户心理如何在现实和虚拟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门户网站到底好不好?在5年前这是天大的好事。因为网民终于可以在一个地方轻而易举地获得任何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但这种呈现方式极大地破坏了大家的阅读品味。
门户网站会不会就此消失?
在门户网站,最初从事内容制作的是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在选取内容的时候把“流量”作为唯一的考量标准。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做了大量按照现在的标准不入流或者说是糟粕的内容。
大概在三四年前,门户网站又发生了一次内在的变化。这种变化以什么为标志呢?那就是在传统媒体有过长时间磨练、受过良好新闻训练的人越来越多地加入到网络之中。我们现在在招收从业人员的时候,会越来越多地考量他们对于新闻的理解、对于内容的专业性把握。所以,新闻网站的从业人员慢慢从程序员过渡到了有专业素养的人员。迈过了短暂的技术门槛之后,我们会发现,网络媒体越来越像真正的媒体。
前两年搜狐网的口号还是“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网络媒体”,我们想在价值观、观点、立场上像传统媒体那样撑起一面大旗,用新的媒体形式承载媒体应尽的责任。但是很快我们发现,网络媒体本身又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谷歌这样的新型搜索引擎,QQ这样的即时通讯工具,然后又有了像Facebook、Twitter这样交互型的社交媒体接连出现了。这些新型的网络媒体在目前对传统的门户网站构成了挑战。但是,门户网站会不会就此消失?因为社交类媒体的兴起,大家会不会不再依靠门户网站获取新闻呢?我个人的判断,5年之内,这种情况不会出现。
从“稿子控”到“新闻流水线”
网站如何制作新闻?从功能的意义上说,网站更像是一张日报,一张不停出版的日报。但是在流程上、在新闻的生产上,两类媒体的操作截然不同。
报纸总编辑最为重要的工作是“看头版”,决定哪条新闻上次日报纸的头版。但是,到了互联网,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到目前为止,和搜狐网签约合作的媒体超过1000家,来自全国各地。这些媒体每天截稿之后送印厂之前,会把自己的稿件用电子版的方式传送到我们的发稿平台上。假设1份报纸有100条新闻,1000家报纸就有10万条新闻。这还不包括通讯社的新闻,新华社的、中新社的。每天进入我们稿件库的新闻超过5万条。5万条的稿子如果都需要搜狐网的总编辑逐条审定、改标题、编辑才能上网的话,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当我从平面媒体转战到互联网,第一个让我感到手足无措的事情就是从一个“稿子控”(每件稿子必须从我手下过,才能出现在版面上),到突然发现我对稿子无能为力。因为作为总编辑,我没有办法从源头上控制稿件的质量。
像搜狐这样的新闻门户网站,按照我们国家现行的政策是没有新闻原创权的。我们只有转载权,所有的稿子都是别人写的,我们无法干涉。即便我觉得稿子写得有一些问题,也不能给记者打电话,让他重写。来的是什么料,就得用什么料去炒菜。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此外是整个新闻生产流程上的倒置。互联网新闻的开始阶段是大量的、繁杂的、没有经过梳理的消息,没有经过编辑把关,是自发形成的。
在搜狐的编辑流程中,我们分为四个级别:
第一个级别是报纸编辑。报纸编辑所从事的就是从5万条报纸库里把新闻挑出来往上“批发”。报纸编辑的功能就是过滤报纸中的“垃圾稿件”,把一些看上去似乎有用、还能成稿的东西找出来,提供给上一级编辑。
上一层的编辑就从送上来的上万条稿子里认真选择,再提交给更上一层编辑。
这时就出现责任编辑,他的责任就比较重大了。他需要选取上页面的新闻。大家最终在网页上看到,能够被搜索引擎检索到的新闻就是由责任编辑负责的。他们需要把稿子选出来、修改标题。很多人觉得,网站经常乱做标题,非要把传统媒体的标题改掉。其实,这是网站排版自然形成的规律。纸媒的标题可以比较随意,长标题、短标题,字数不一,但是网站标题的字数是固定的。所以,任何一条传统媒体过来的稿件,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标题改到我们需要的字数。这是一个基本功、技术活,你要在二十几个字之内把新闻的意思表达清楚。责任编辑把上页面的稿子改好了标题、通读无误之后就把稿子推入了最后的稿件库。
到了最后一层,就是值班编辑。值班编辑的工作职责类似纸媒的总编辑,决定哪些新闻出现在重要位置上。如果大家关注搜狐的话,你会发现,搜狐页面有两块地方是最重要的“阵地”:一个是打开搜狐首页,左边的那22条新闻,相当于传统媒体的头版;新闻中心首页的要闻区,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个网站看上去有无尽的新闻,实际上,我们80%的流量来自于这两块地方。
“不脏、不黄、不那么下三滥”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操作流程上是完全不同的。
刚到搜狐网做总编辑的时候,我曾经有段时间很痛苦,因为我觉得所有的流程我不介入,它也会自然地滚动。我在哪个环节插入好像都不太对,好像会干扰一条自动流水线的过程。
但是,我很快就发现了我的价值和用处。“提供什么样的内容”永远是一个媒体关注的重点。干新闻的总相信“内容为王”,但对于互联网而言,内容只是它不很重要的一部分,技术和产品可能更为重要。在互联网企业当中,没有技术和产品,你的内容是完全没有办法呈现的。但是,做内容的人依然觉得内容是很重要的。
我的作用就在于要让原来那种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呈现到页面上的新闻变得更加体面、更专业,并且更有价值。我们原来的新闻很多是为了吸引流量出现的,杂乱无章。所以,我认为应该把传统媒体在新闻领域里积累下来的宝贵的东西一点一滴地移植到网络媒体中来,比如说新闻伦理、新闻道德、新闻的规范、新闻标题的制作、新闻内容的选取、新闻人的责任感等。互联网的编辑们应该意识到:做网络媒体的人也同样可以做出令人尊敬的内容。我们的内容也可以很正规、很权威,有令人信服的消息来源。这点听上去非常简单,但是要做到非常难。因为互联网的操作方式,由最底层的编辑运转到最后的终端上,是没有全面质量管理的。新闻制作是一种纯理念的东西,你要接受她,感受到她,发现效果不同,最后才能够实现。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大概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我个人才觉得搜狐新闻才有点模样了。新闻不脏了,新闻不黄了,新闻也不那么下三滥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说我们想做一份事业。
从内容管理到关系管理
网络媒体是一个转载平台,在日常新闻的处理上,我们可能没有太多的手段去改变,但是我们有很多个性化的策划,这是我们自己的原创。我们可以用新型的表现方式、互联网的手段,传递自己想传递的信息。在特定的时刻,网络媒体生产出来的产品会超越传统媒体。因为,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传递的信息和价值也更立体。未来,全媒体时代形式本身就是内容。所以,立体的媒体和平面的媒体有着本质的区别。
谈到微博,大家在看待它与门户网站关系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它们一个是1.0的,另一个是2.0的。1.0的媒体有强烈的编辑介入,内容由编辑意志来体现,微博是一个个性化的东西,主要是用户产生的内容。社交媒体和之前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前的媒体管理的是内容,社交媒体需要管理的是关系。原来是单向的内容的管理,现在已经成为人和人、内容和内容关系的管理。当事人必须要在里面,成为一个像发射塔一样的人,必须和很多很多的人主动地、被动地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然后交流、沟通,最后你在网络当中成为一个连接点。这就不是靠编辑推荐或者放在某个位置上就能实现的。所以,我觉得微博这种社交媒体和我们传统媒体完全是两回事。要成为一个水中的游泳者,你在岸上观望永远看不明白,必须要成为它的一份子。
纵观张馨予的上位路线,可以成为娱乐圈的一个范本,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科普一下。
起点――素人变小咖
上位招数:傍当红男星,晒床照
张馨予毕业于某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在一位模特朋友的推荐下,开始了自己平面模特的生涯。张馨予真正走上星途是在2010年冯小刚贺岁电影《非诚勿扰2》中饰演环保明星一角,你肯定对那个身材凹凸有致的美女有印象,但这时候他还只能算是个小角,知名度微乎其微。
然而,这时张馨予认识了香港TVB当红小生吴卓羲,两人因合作拍摄电视剧《大丫鬟》擦出爱的火花,其后不时于港、京密会,被媒体拍到之后,张馨予的知名度急速攀升。随后她潜行吴卓羲的微博放上床照,留言:“很累,收工以后什么都不想做只想睡觉……”令恋情再度浮面,不过吴卓羲事后却不愿承认女友地位,只表示跟她“拍过拖”而非正在拍拖。后来,张馨予多次在微博施苦肉计向吴卓羲“逼宫”,始终未得到吴卓羲承认女友身份,她又在微博表示“爱上坏男人”来暗示分手!
这些小招数对恋情没什么特别大的用处,然而张馨予却从一个素人变身成为了话题小咖,香港媒体还对其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转折――小咖上位话题女星
上位招数:傍当红男星,微博秀恩爱
一直不愿承认恋情的吴卓羲,去年6月29日在微博上喊话,并以“对于我的感情事,我只可以讲我俩现时很开心幸福没有什么改变”来回应自己和张馨予的恋情。然而7月,张馨予就被曝和李晨交往,两人还被拍到泡吧的照片。这似乎打了吴卓羲一个耳光,也把张馨予置于尴尬的境地,所以张馨予迅速反应,立即声明与吴卓羲正式分手,同时也默认了她和李晨的关系,而李晨则干脆在七夕节证实了自己和张馨予的恋情。就这样一来一去,张馨予顿时话题度爆棚,电影、电视片约不断。
上位招数:微博秀恩爱,石头成焦点
张馨予和李晨仅仅靠恋情维持热度明显不够,而秀恩爱也能制造很多话题。没过多久,张馨予在微博上传了一张李晨送给她的心形石头的照片,并感慨两人的爱情能像这颗心一样。不过随后网友发现李晨前女友新疆模特迪丽娜尔也在微博上传过了一张一样石头的照片,并吐槽李晨是批发石头的么,真想喷一脸狗屎。这又让李晨陷入到“石头门”事件中。于是石头也成功火了一把,成了“泡妞利器”,李晨也被网友封为石头哥。
――话题女星变身荧屏红人
上位招数:没话题了,赶快换男友
在两人公开恋情后的20多天,有知情人又爆出因为这横空出世的“石头心”事件让两人压力陡增,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双方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分歧,最终决定分手。但随后双方均予以了否认称感情一切顺利。
而日前凌晨,疑似张馨予的微信账户(张某某)在朋友圈中留言:我感谢你在我被质疑被诽谤的时候挺身而出陪伴与信任,但从我来北京到今天我接的每一个戏每一份工作都是我自己努力得来的,我也一直在继续努力。在她看来,感情是两人之间的事情,“不管出现什么问题,也只有一方的一面之词,你们踩,你们骂,对,你是好男人,我是坏女人,应该庆幸我不再耽误你了,那些和这事八竿子打不着在那各种起哄的人,你们先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再说吧。”
这段与李晨的“分手宣言”在媒体圈内疯传。随后记者发现,张馨予还在微博中激励自己称:总有一天,你承受过的疼痛会有助于你。生活从来不会刻意亏欠谁,它给了你一块阴影,必会在不远的地方撒下阳光。我是女汉子,除了老鼠我什么都不怕。”
对于分手一事,有记者联系上张馨予的经纪人,但对方称自己身在国外,不知道这件事情,身边也没有网络看不到张馨予的微信。而李晨经纪团队韩小姐的电话则处于关机状态。
但据知情人透露,二人分手的原因是女方劈腿恋上霍建华。该知情人爆料道,张馨予在和李晨交往时,爱上了霍建华。两人曾在杭州一同开房,后来李晨得知后问过张馨予,张馨予承认了,所以导致了分手。而二人刚刚分手时,李晨还在某社交平台上留言称“祝福你和霍建华”,引起圈内好友关注。不过后来在张馨予的要求下,李晨删除了这条留言。据悉,张馨予和霍建华已经在一起2个多月,但知道李晨的反应后有些害怕,目前完全不回应该事。而有媒体就此事致电霍建华经纪人,经纪人给予了否定,“当然不是。”
从“创业”到“守业”的飞跃
用户规模趋于“饱和”。根据埃弗雷特・M・罗杰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创新事物要想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与接受,首先必须有一定数量规模的人采纳这种新事物,通常这个数字要达到10%?20%。这是一个临界数字,超越这一点,创新扩散将进入一个持续稳定的快速增长时期,并逐渐达到“饱和”状态。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27亿。据艾瑞咨询的《2013年微信商业化价值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10月24日,腾讯微信用户数量超过6亿,其中海外用户超过1亿,国内用户超过4亿,每日活跃用户1亿。中国移动网民数量是微信用户增长的现实基础,中国移动网民的数量增长速度逐渐趋于稳定,增速平缓,微信国内用户数量已经趋近移动网民数量,濒临用户饱和状态。因此,微信用户拓展已经接近创新扩散的顶点。微信用户数量将保持稳定状态或小幅增长,其强劲增长势头已过,一旦经营不善,很可能出现用户流失。
市场覆盖率不断攀升。市场覆盖率是标志其市场份额及其在同行业竞争优势的指标之一。据CNNIC的《2013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随着中国移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微信成为最受欢迎的即时通信,其覆盖率增长迅速。即时通信在整体网民中的覆盖率达到了86.9%,其中微信覆盖率为61.9%。自1999年QQ上线以来,即时通信一直是互联网上最为活跃的基础应用,如今又成为移动互联网领域中的基础应用,其根本原因是它满足了人们社会交往的基本需求。高市场覆盖率是即时通信创造商业价值、开启增值服务的基础。
同时,微信用户数量在2013年保持较快速度的平稳增长,其增长速度与即时通信总使用量和APP总覆盖率的增长速度保持高度的正相关。但是,从月均使用时长来看,APP却远远超越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由此,微信在移动即时通信领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大”,但这并不能让微信高枕无忧。互联网时代的竞争逻辑来自于业外,APP的批量下载和使用,不可避免地挤占微信的使用时长。CNNIC的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整体网民中有2.54%的网民过去使用社交网站而现在不用了,这部分用户已经流失,其中微博流失率达6.32%,微信的流失率为2.62%;其中,不使用微信的用户中,有20.7%的人认为微信没什么用处。
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来看,微信正处于鼎盛时期,少量用户流失在用户批量增长的情况下,对微信的发展并不会产生较大影响。但是,用户流失率却是警钟,其表征着某种令用户不愉快的集体体验正在发生。如果不能够引起开发者的足够认识,就可能引发批量的用户流失或用户转移,这将对微信未来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用户数量濒临饱和,用户增长趋于平缓。微信的发展重心应该从用户数量的扩展转移至用户数量的锁定,以增强用户忠诚度为核心任务,即从“创业”阶段转向“守业”阶段。
用户培养:从用户黏性到用户忠诚
用户结构:低龄培养型。2013年微信的用户结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据艾瑞咨询集团《2013年微信商业化价值研究报告》显示,微信用户月度覆盖人数中男性占比60.5%,女性54.4%;而月度总有效使用时间占比男性为39.5%,女性为54.4%;年龄结构中使用率最高的为24岁以下,占比33.7%;收入结构中占比最高的是月收入3000?5000元的中产阶层,占比32.0%。从微信的用户结构分布来看,其用户结构的主体属于社会大众消费主体,消费潜力较大,适宜开展普适性的大众营销活动。
用户群体低龄化趋势有利于培养用户忠诚度。正如QQ的核心用户群体都是从接触网络开始就使用QQ,并逐渐成为其忠实用户。这种基于低龄优势的培养型用户群体,不仅具有较强的用户忠诚度,而且经年使用积累下来的用户关系成为用户转移的高昂成本,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维系用户群的重要因素。微信用户结构的优势,为微信进军电子商务和微信营销奠定了基础。
用户关系特征:强社交关系。从微信用户关系来看,微信用户基于手机通讯录或QQ通讯录建立起来了强社会关系,其用户添加好友的方式77.46%来自于QQ好友,60.15%来自手机通讯录。QQ历经多年沉淀,其用户关系也基本上以熟人为主。手机通讯录更是用户的现实核心社交关系的反映。实名制一直是社交网站可望而不可即的,微信却轻而易举地实现了。
用户之间的强社会关系和基于实名制基础的熟人圈子成为用户转移的牵制因素,并且对微信使用的后知后觉者产生一种潜在的强制作用。尤其是当微信实现普及之后,周围人群的社交都建立在微信平台之上,未使用者就会产生一种被孤立的情绪。同时,当周围的人都使用微信,手机短信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未使用者的社交便利性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微信用户发展至6个亿的时候,其用户规模本身就是一种锁住用户的优势资本。这种规模资本和用户的关系特征都非常有利于微信开展口碑营销和电子商务。
用户培养:从用户黏性到用户忠诚度。微信面临着业内(如来往、易信)和业外(如APP)的双重竞争压力,用户数量几近饱和。创业容易守业难,提升用户黏性是微信未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用户黏性涉及产品价值、服务品质、功能设计、需求满足和用户体验等诸多维度,这些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合力是提高用户黏性的关键。从产品价值看,用户借助微信要实现自身的某种价值诉求,只有产品的价值与用户的价值诉求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才能够在用户与产品之间建立某种信任和依赖的情感,才能产生持久的使用行为。服务品质是维系用户黏性的另一重要指标。微信非常注重服务质量,“坚持不打广告”就是其提高服务质量的有力表现之一。功能设计与满足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用户体验。微信的功能设计和开发始终以提高用户体验、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在功能模块的开发设计上力求满足用户使用需求,适应用户的使用习惯。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对功能模块进行调整,细致到某一功能按钮在界面的位置设计。细致入微的人性化功能设计,完善了微信的功能,满足了微信用户在不同情境下的社交需求,提高了微信用户的用户体验。为微信用户带来便捷、愉悦、舒适的用户体验,引发微信用户正面、积极的情感效应,从而提升了微信用户黏性。
相对于服务质量而言,功能开发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和模仿性,后进者很容易凭借技术优势或者功能优势居上。优质服务是维系用户关系的情感指标,良好的用户体验是培养用户忠诚度的关键。后来者或许能在功能设计上更胜一筹,但是技术功能的高复制性让先行者也很容易通过系统升级得以完善,而构筑在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等软指标上的用户认可和用户信赖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因此,微信用户忠诚度的培养与建立更加依赖服务质量以及用户对微信的认可与信赖。
应用属性:从工具到平台
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拓展和完善,公众平台、摇一摇、扫一扫、微信支付、游戏平台等诸多功能模块的诞生,使微信突破即时通信的范畴,成为一个综合的移动应用平台。
微信的功能开发并没有止步于即时交流,而是逐渐多元化。群聊、群发功能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加入所属群体的在线话题互动,微信群互动不只是现实生活中集体互动的补充,而且将成为用户所属群体现实互动的主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微信成为现实社会互动的重要阵地之一,用户登陆微信成为回归群体的象征,用户借助微信实现某种归属感,增强了圈层文化交流,甚至有些用户会因为缺席某个群互动话题而深表遗憾。现实生活中某些群体互动往往囿于时空限制,无法常态化,甚至在某一时间节点之后,往往再无实现可能,如毕业多年的大学同学。微信群功能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现实困境,加之移动终端的便利性,让这种集体交往超越时空限制得以延续,物理过程的终结不再成为群体互动的终结,圈层文化以移动在线方式得以延续。“朋友圈”近况、信息分享与转载强化了这种圈层文化交流效果。
微信5.0推出“摇一摇”“扫一扫”等功能,突破即时通信的范畴成为一款移动综合应用平台。基于LBS技术的“附近的人”和“摇一摇”让用户实现近距离陌生社交,同时也让商业经营者随时向近距离的潜在顾客推送商务信息;“扫条码”“扫二维码”“扫图书”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购物习惯,方便的在线比价将现实购物行为转向网络购物或手机购物;“扫街景”既方便用户进行道路识别,具有导航功能,又方便用户了解周边商户信息,实现潜在购买意向向现实消费的转变。这些功能打开了微信营销的多种选择,为微信进军电子商务做足了铺垫,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传统经济模式向在线经济模式的转型,微信成为实现这一转型的平台之一。
“腾讯新闻”每天为微信用户推送定制新闻信息,早晚各一次,每次4条。推送新闻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基本的信息需求,避免用户为获取重要新闻转向其他应用,提高了用户黏性。“朋友圈”更为熟人之间对突发公共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提供了平台和便利。用户借助微信平台获取新闻,讨论社会公共问题,表达个体观点,宣泄个人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微信逐渐成为现有舆论格局中的一极,对现有舆论格局产生杠杆作用。由于微信用户群基于熟人机制建立,因而用户的社会讨论更容易获得群体认同,这种相互支持感会让个体情绪得到最大程度的宣泄,从而缓释社会矛盾。微信继微博之后,成为又一社会泄压阀。
公众平台集信息与服务于一体,实现多媒体信息规模推送、定制信息服务、智能回复、在线客服、用户管理等多维服务功能。微信公众平台有3万认证账户,其中超过七成为企业账户。企业账户定期定量为用户推送产品信息、促销信息,并且借助后台用户管理系统,向不同的用户进行个性化的定制推送,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同时提供在线产品咨询、在线议价、在线交易、在线客服等一系列电子商务服务,满足用户多层次的需求,也满足了企业的产品推广、营销和宣传诉求。公共机构账户提供各种在线生活服务,查询、缴费、转账功能的实现,让用户足不出户,完成各种生活必需的操作,为用户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媒体账户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信息服务,让用户更加便捷地获取所需信息。
微信支付和微信商城的出现,让微信涉足电子商务。借助微信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用户群体之间的强社交关系,微信很可能成为重要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与最早的商务即时通信阿里旺旺相比,微信的用户结构优势在于用户之间的高度关联性。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两种思维方式是“连接”和“定制”,微信全部具备。相对于阿里旺旺,微信用户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也更为集中。微信是基于强社交关系搭建的即时通信平台,“熟人”机制增强了微信用户之间的相互影响力。借助微信平台开展的口碑营销更容易转化成为现实购买行为,其发展成为重要电商平台的几率由此可见一斑。
从“全民打飞机”到“全民打怪兽”,微信游戏走大众、简单路线,门槛低,参与性强。微信游戏成功的关键是熟人互动,亲朋好友之间的博弈与较量,消解了用户在线娱乐的虚拟感,增强了现实互动的真实感。微信娱乐弱化和消解了用户之间的传统互动娱乐,代之以在线互动娱乐。在线生活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标志之一,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经历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人类的互动娱乐也不例外。微信游戏在满足用户娱乐需求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促进着这一转型。
即使是现在,我们对数字营销类的书籍有着天然的抗拒。我们是有充分理由的。京东和豆瓣热门营销类书籍的作者要么是空想理论家要么是剪刀浆糊手,即使那些有理论也精通实战的作者,也常常把一本书写成企业神话。
对于非中文类的图书更是如此。这也是鄙视链传导的结果。4A公司看不上本土公司的老土没节操,本土公司看不上4A公司的不落地,我们也看不上老外对数字营销的说三道四。即使是凯文・凯利(KeVin KeIIy)和其他名气很大的作者,我们往往也是一味敬畏不知原因。
也许,在所有的社交媒体被玩的只剩下微信和天猫之后,那些基于新社交平台(Pinterest、Snapchat、Vine和Perlscope)和社交玩法的新知识对我们没有意义。粗暴的微信广告和简单的爆款营销看起来比任何需要时间和耐心酝酿的营销玩法都要有效。平台的青黄不接和玩法的简单粗暴让我们可怜而又自大。
被某互联网大佬极力推荐的《三体》,里面有一句恰当的警示: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在2016年,放下点傲慢,读点好的,很有必要。这份书单参考了,HuffingtonPost以及PSFK等媒体的书单以及Seth Godin、Jav Baer、Brian Solis等数字营销“达人”的读书推荐,选择了2015年出版的几本数字营销类新书。这些尚待翻译成中文的作品,可以作为新年充电之备或者提升英文阅读水平的工具,拿走不谢。
《内容公司(content Inc.)》
提到内容营销,不能不提Joe PuIiZZi。他发明了“Content Marketing”这个词汇,也创建了全球最好的内容营销智库Content MarketlngInstftute。盛名之下,他的每本书都是理论加实践的诚意之作。他之前的一本书《自营销互联网方法》虽然中文译名广受吐槽,但是让“少即使多”和“所有的公司都是媒体公司”等概念和一整套内容营销方法深入人心。
他的新书《内容公司(Content Inc:HOWEntrepreneurs Use Content to BuiId MassiveAudlences and C reate Radicallv SuccessfulBusinesses)》注定也是一本书名很难翻译的作品。《友利营销(Youtillty)》的作者Jay Baer说,如果你想把内容变成商业机会,这是一本有史以来最详细最具体也是最有诚意的一本书。
如果说《自营销互联网方法》是一本介绍如何做内容营销的技术手册,那么《内容公司》是如何让内容营销推动公司成长的策略指南。在这本书中,Joe PuliZZi强调了内容营销和传统营销的本质区别:先培育消费者和市场,然后才研发产品和服务。
Joe PuIiZZi提出了建立内容公司的六个步骤,包括找到内容的最佳切入点(The SweetSpot)、找到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内容角度(ContentTilt)、收割新用户(Ha rvesting Audience)、内容渠道多样化(Diversification)以及流量和用户关注变现(Monetization)。
这是一本洗脑之作,也是一本实务操作指南。如果你对内容营销念念不忘,如果你相信消费者需要真诚沟通,并开始觉得微信广告或者披上大数据外衣的程序化广告说破大天也就是广告,这本书会让你感觉很棒。
相关推荐:
Joe Pulizzi《自营销互联网方法:内容营销之父手册》
Jason Miller《社交媒体和内容营销实战指南(Welcome to the Funnel:Proven Tactics to TurnYour Social Media and Content Marketing uD to11)》
《内容密码(The Content Code)》
今天,一个知名品牌找到一个自愿转发微信帖子的消费者比一个普通创业者找到一个风投还难。网上内容太多,用户都不够用了。所有的数字营销狗最常被听到的吐糟是:我为你付出了真心,你却永远不转。
Mark W Schaefer的新书《内容密码(TheContent Code)》可能会帮你解释这个疑惑:品牌的内容是否被用户转发,可能与内容本身无关,而与品牌本身以及2%的那些忠实用户的行为相关。这群被成为Alpha用户(Alpha Audience)的群体不仅关系到品牌内容能否“流行”,还决定着产品卖的好不好。
《内容密码(The Content Code)》强调内容的转发要比内容的阅读和评论重要。内容转发的“密码”被总结成六个因素。这些因素包括B rand Development(品牌建设)、Audience(社群建立)、Distribution(内容分发)、Authority(权威性)、Sha reabilitv(分享性)以及Social Proof(社会证明)。这六个因素的英文首字母可以组成BADASS,更容易记住。
相关推荐:
Andy Crestodina《内容的化学反映:内容营销插图手册(Content Chemistry:An IllustratedHandbook for Content Marketing)》
Michad Brenner《内容方程式(The ContentFormula)》
《买家形象(Buyer Personas)》
买家画像建立在真实买家的真实数据上。买家画像告诉我们潜在用户在评估你的服务和产品时的动机和行为。不同于简单的用户画像(Customer Profiling)和想当然的用户购买流程(Customer Decision Journey),买家画像是基于数据分析和真实用户调查得出的科学数据和结论:买家的态度、顾虑和选择标准。
在过去的10年里,消费者画像和用户购买流程图谱是指导营销行为的理论基础。但是Adele Revella在新书《买家形象》却指出那些由市场和销售人员经过几轮讨论加上数据分析得出的用户画像其实没有什么用处。甚至那些专业咨询公司炮制的用户画像同样也只停留在好看的PPl上。
“阅读专业的出版物或者网站”、“爱好是滑雪和潜泳”、“加入骑行兴趣小组”、“使用网络搜索购买信息”、“早晨8点使用微信看新闻”、“晚上10点在朋友圈分享”……即使你用这些行为标签刻画出清晰的用户画像,你也很难依据这个完美的形象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
在这本详细阐述如何构建买家形象的书中,Adele Revella为用户研究提供了很多新的视角。比如,用于30分钟用户访谈的用户洞察5环模型(5 Rings of Buying Insight):谁是你的潜在用户;你提供解决方案哪些和他们相关,哪些和他们无关;阻碍他们成为你的买家的心理和态度;他们信任的信息来源;谁是决策者以及他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力。GoPro的用户定位和市场营销是印证这些方法的好案例。 《买家形象》援引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在未来几年内,超过80%的品牌将使用用户形象来定义他们的目标用户和营销策略。对于那些把“用户体验”和“粉丝经济”奉为圭臬的营销人来说,情怀之外还需要有真诚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相关推荐:
Carlos Hidalgo《需求满足:满足用户需求的B2B营销转型(B2BDriving Demand:TransformingB2B Marketinq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Modern Buyer)》
Brian Solis《X因素:当商业遇上设计的体验设计(X:The Experience When Business MeetsDesign)》
《提问(Ask)》 Ryan Levesque的《提问(Ask)》有很长的副标题:发现顾客购买痛点、培养狂热粉丝,以及开启商业新篇章的反常规网络方程式。这本书没有宏达的理论构架,而是基于RyanLevesque创业史的经验总结。很多亚马逊网站上的书评觉得这本书言过其实,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他们是喜欢理论而缺少实践的“学院派”。
“自恋”的作者把书的前半部分变成了“自传”,包括他在上海5年的AIG项目主管生涯。虽然这让一部分读者感到“反常规”甚至哕嗦不着边际,但是这可以让我们对半部分“提问方程式(Ask Formula)”有更好的理解。作者把“提问方程式”应用到挖掘客户需求过程中,建立了年销售额达到1亿美元的咨询和技术公司。
“提问方程式”的核心是“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提出正确的问题”。这些问卷的前提呼应“先贤”史蒂夫・乔布斯的理论: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他们究竟想要什么。“提问方程式”有一些系列精心编写的调查问卷组成。这些消费者问卷的问题按照特定的方式组合,在帮助你了解客户真实想法的同时,也帮助客户一步步地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作者列举的四种最核心的问卷也是以“反常规”的方式命名,比如“深潜”问卷(DeepDive Survey)和“你恨我吗”问卷(Do YouHate Me Su rvey)。但在这种看似轻松的背后,作者的意图是严肃的:靠问卷就可以成单。
此外,如果你恰好使用Eloqua这种邮件营销工具或者正在摆弄Lead Scoring这种东西,作者倾囊相授的用户“养熟”和“收割”技巧你或许也能用上。
相关推荐:
Russdl Glass、Sean Callahan《大数据商业:如何使用大数据赢得用户、竞争和利润(TheBig Data-Driven Business:How to Use Big Datato Win Customers,Beat Competitors,and BoostProfits)》
《牵引(Traction)》
新消费主义(Consumerism)时代最大特征是,决定成败的不是产品的好坏而是用户规模和新用户增长速度。这是大红大紫的黑客增长(Growth Hacking)营销术的母题。 和Ryan Levesque一样,《牵引(Traction)》一书的两位作者Gabriel Weinberg和JustinMares也是从创业经验出发分享他们如何实现用户数量“爆炸式”增长的经验。
这本书不局限于主流的Facebook或者Twitter营销,而是延伸到所有可以帮助创业公司增长用户的19种渠道的工具。这本书也没有提供一个完美的营销工具组合策略,而是希望让我们明白数字营销的本质不是寻找终极解决方案,而是不断发现并解决一个又一个新问题。
在这19种用户增长工具中,EngineeringAs Marketing(工程开发即营销)值得我们关注。工程师是企业营销创新的重要力量。数字营销软件提供商HubSpot的工程师业余时间开发了Marketing Gradeg让用户提交官网地址和电子邮件就可以算出网站的排名。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的这个免费工具,HubSpot可以轻松地知道谁家的网站和营销需要改进,并使用客户预留的电子邮件对这些潜在买家进行“养熟(LeadNurturing)”和“杀熟(Pivot)”。
这个时代,流行会快速过时,蓝海会瞬间变成红海。消费者就像顽固的病毒,会对每一种新营销方式和手段快速产生“抗药性”。每一个成功的营销背后,都是从0到1的艰难质变,而不是从1到100的循序渐进。
相关推荐:
Robert Rose《体验:营销的第七阶段(Experiences:The 7th Era of Marketing)》
Robbie Kellman Baxter《会员经济(TheMembership Economy)》
《如何让一匹马飞起来》(HOW to Fly a Horse)
在创意稀缺的年代,天才是要被神化的。
在我们的想象中,天才总是与众不同,他们的创意总能信手拈来。你需要有蓬乱的头发和皱巴巴的衣服才能像个艺术家,你需要有GayGay的特质才能像个好文案,或者你需要有一部大胡子和浮夸的雕花烟斗才能像个做创意的。
Kevin Ashton认为这都是扯淡。这位麻省理工的文科生,在发明了“物联网(Internet 0fThings)”及各种玩意之后,写了一本书证明创意的奥秘不是天赋和灵感而是专注和努力。这本书就是《如何让一匹马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