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学校学生管理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学院校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管理
高等学校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笔者作为地方医学院教务工作者,主要是从事教育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结合学校贯彻落实大创计划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情况,来谈谈医学院校在加强大创计划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一、关于大创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
大创计划是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实施大创计划,促进高校能够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我们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二、关于大创计划实施的基本原则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兴趣引导原则是实施大创计划的首要原则。参与大创计划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业实践等有浓厚兴趣;以兴趣驱动,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其次是自主实践原则。参与大创计划的学生要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管理项目、自主完成项目;其次是重在过程原则。注重项目的实施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于大创计划的基本类别
按照当前国家教育部关于实施大创计划的文件规定,大创计划主要从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以及创业实践项目等三个方面展开:创新训练项目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大学生个人或研究团队,在学校大学生学业导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自主完成一些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学校大学生学业导师的指导下,使创业团队中每个参与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市场调研,制定出商业筹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的基本内容是大学生团队,在大学生学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帮助下,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四、关于大创计划的日常管理
(一)组织机构
1、要成立学校大创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担任,相关教务、科技、学生管理与服务、财务、国资等职能部门及各院系有关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大创计划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经费保障、管理和决策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落实。
2、要成立大创计划专家委员会,由学术造诣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审核大创计划项目申请书,对项目内容及实施方案提出指导性意见;监督项目的实施、变更及结题验收;督促和帮助学校开设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选修课、建设与创新训练有关的创新项目等选修课,以及与创业训练有关的选修课程。
3、要成立各个二级院系的大创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层面领导小组的组成模式,也由分管教学副院长担任组长,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管理、学生干部任成员,负责本院系大创计划的宣传、组织与管理等工作。
(二)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分工
教务处负责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设创新创业训练及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选修课并对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核算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认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以及项目的申报、评审、日常管理、结题验收等组织工作;科技处负责组织师生开展学术交流,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负责协调各类向学生开放的实验室,为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以及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学生处负责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开展相关活动;财务处负责项目经费的筹措、配套经费的拨付等;校团委协助教务处进行项目管理,开展项目的评奖等工作;协同科技处组织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协助教务处进行参与项目学生的企业实践训练和就业推荐工作;各院系工作组负责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推荐、为学生配备导师,以及导师工作量及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分的初步认定等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思.质量工程: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重大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2]韩映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政策目标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9(5).
[3]王平祥,唐铁军.关于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3).
[4]陈玉琨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学生管理 教育教学管理 就业管理 顶岗实习管理
学生是教育活动存在的基础,没有学生学校工作就无从谈起。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研究的现状及特点,对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文献,总结发现目前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界定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内容
查阅几本职业教育学教材,第一章时都会提到学习、学生发展规律、德育等内容。黄尧在《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一书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学生管理中包含招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顶岗实习管理、就业管理四大方面;李向东、卢双盈在《职业教育学新编》一书中提出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内容包括日常行为管理、组织管理、学习管理。本文依据前者的观点,总结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研究现状。
二、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张爱滨在《浅析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沟通的作用与方法》一文中指出学生管理的原则是平等尊重、理解支持、真诚温暖,常用的方法有耐心倾听、换位思考等。瞿懿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为例》一文中提出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时效性――管理组织的高效化、管理技术的信息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摆脱传统科层制度束缚;鼓励学生民主自治和自我管理;做到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和谐互动等建议。
三、具体方面的学生管理研究
(一)教育教学方面
对职业院校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智育(学业方面)、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及体育等方面。
1.智育(学业)方面
关于职业院校学生智育(学业)方面的管理,大多数研究取得较为一致的结论,即职业院校(中职和高职)学生状态总体欠佳、学习动力不强。如王杨丽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学习能力提高的策略》中指出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基础不好、学习习惯不好、情绪体验差;李娟在《高职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研究》中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但总体上高职学生的学习计划性较差,学习目标并不明确,学习动力缺乏。陈丹辉、陈丹在《职校生学习状态总体欠佳、水平差异显著――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动力状况的调查报告》中通过对中职生的调查指出职校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动力不强、自信心不足、总体状态欠佳。
一些研究者探究了原因,其中庄西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动觉型学生在职业中学中分布比较多,导致他们初中学业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初中阶段的信息传递方式与他们的感觉通道类型不匹配。为此他建议职业学校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方式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专业课教学模式的实验和探索,逐步形成有效的专业技能教学模式;重视实验实习教室的建设;活跃课堂氛围,多安排一些活动,少一些讲授;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概念水平。除此之外,陈庆合、郭立昌、王静芳、张聪在《高职院校学生智能结构特点与学习能力提高策略》中提出教师可以对学生倾注爱、关注、信任及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等激活学习内驱力、提升学生复原力(主要指个体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另外,也要用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迫切需求,也就是贯彻实际联系理论的“做中学”教学原则,增强整体学习效果。此外,还要运用掌握学习和反馈教学原则,即教师应随时通过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2.德育方面
目前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如叶章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困惑和对策》中指出社会转型期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困惑主要有:学校德育缺乏说服力,脱离社会实际;学校德育内容重道理说教、抽象空洞,缺乏针对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德育目标与家庭教育目标冲突;教师群体对德育不严肃影响学校德育工作效果。刘振汉在《职业院校学生德育特点、现状及改进方案研究》中指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有:把德育作为文化知识传授的偏向;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德育出现盲区。姜珊珊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德育研究》中指出高职院校德育存在的问题有:高职德育缺乏特色、德育目标大而泛、德育内容空泛、德育考评引导不力、德育队伍建设滞后。孙德魁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现状、不足及改善对策探究》一文中通过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部分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不强、德育课的实践教学普遍薄弱、部分学校教学师资队伍有待强化等问题。
大多数研究者都提出了改进建议。如柳臻在《探索以“反思课”为主体的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机制》一文中提出反思型德育教育模式;孙其君在《试论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四化”模式》一文中提出德育要人文化、自主化、快乐化、开放化;刘根华在《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应对措施》中提出团体学习、与社区教育相融合,谋求点、线、面的结合,即学校建立全员、全程、全面育人的大德育工作体系、践行维度的有效评估。当然,还有不少研究者对职业院校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进行了研究。
3.心理健康方面
研究者的普遍共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自卑、面临的困惑与压力较普通学校更大。如赵富才、刘敏在《职业学校学生抑郁障碍与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职业学校的学生抑郁障碍水平比普通学校学生明显要高。
(二)就业管理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准备、就业质量的{查研究及对学校就业管理工作的研究等方面。高臣、陈强、刘媛在《高职院校就业管理创新研究》一文中指出学校就业管理存在的问题有理念欠缺、管理结构失衡,并提出学校就业主管部门与各院系捆绑、各院系主任与书记捆绑、专业主任与专业捆绑等五级捆绑法的建议。吴琼在《中职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寿光市为例》一文中提出学校应优化专业配置、加强和引导中职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建议。
(三)顶岗实习管理
关于顶岗实习管理的研究大多是实践基础上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何玲在《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探讨》一文中指出顶岗实习管理中的困难:校企合作基础不稳、缺乏政府、政策的指引和保障,如用人单位缺乏动力、用人单位、学校、实习学生权责关系不明确等。学校管理难度增大,如实习管理难度增大、实习生个人问题增多。针对问题,研究者提出对策:学校健全顶岗实习管理的机制,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搞好校企合作、进行思想教育,做好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和组织工作;协调校企双方的对口管理,加强学校与实习学生的沟通,关注实习学生的工作状况,加强协调和管理工作;做好评估和总结。李存、林淑玲在《高职教育顶岗实习管理探索与实践》中提出了顶岗实习管理内容,包括:宏观政策体系管理即国家和政府层面针对顶岗实习进行的相应政策体系研究和制订、微观政策体系管理即高职院校和实习企业层面针对顶岗实习进行的相应政策体系研究和制订及顶岗实习资源管理、顶岗实习教学业务管理、顶岗实习生产业务管理、思想和安全教育管理和顶岗实习管理实施。
四、结语
学生管理包含几个方面,教育教学管理和就业管理方面研究成果较丰富,顶岗实习管理方面的研究较贫乏。此外,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研究,有的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有的与心理学结合从理论上认识问题的现状成因,发现学生学习特点规律,尽管如此,相信研究可以更加细致深入,还可以取得突破。关于职业院校德育管理、顶岗实习管理的研究多是经验的总结,有利于人们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但理论性不强,以后研究或许还可以取得理论上的突破。关于招生管理的研究甚少,大多数是对招生困境的研究,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较为少,人们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较少。
参考文献:
[1]黄尧,主编.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向东,卢双盈,主编.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爱滨.浅析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沟通的作用与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2(03):191-193.
[4]王杨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学习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07):54-55.
[5][11]《业学校学生学习效率问题研究》子课题组,陈丹辉,陈丹.职校生学习状态总体欠佳、水平差异显著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动力状况的调查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38-43.
[6]庄西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08(02):31-34.
[7]刘芳.对高等职业院校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和管理建议[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8]陈庆合,郭立昌,王静芳,张聪.高职院校学生智能结构特点与学习能力提高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95-97.
[9]赵富才,刘敏.职业学校学生抑郁障碍与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52):10603-10606.
[10]柳臻.探索以“反思课”为主体的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3):90-93.
[12]孙其君.试论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四化”模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9):249.
[13]刘根华.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06):36-37.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85-01
一、高校学生管理定义
高校学生管理是高等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为了实现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法令,科学地、有计划地组织、指挥、协调学校内部的各种因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并对其进行预测、计划、实施、反馈、监督等的一门管理科学。
二、当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面对新的教育改革,出现新的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进行了深刻地变革,比如对学费体制进行改革、办学体制进行调整、就业体制进行创新等等,这一系列的调整实现了新形势对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但是,大幅度的教育变革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教育质量跟不上体制的变革、学分制与班集体管理等等。
(二)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发展出现的新问题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社会环境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紧张感加剧、日常生活单一、人际关系复杂化、心理脆弱、惧怕挫折、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情绪不稳定等等,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断加剧,并成为影响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罪魁祸首。
三、新形势对大学生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大学生管理科学化
当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一定要遵循着客观性的规律,严格按照科学化管理的进程来进行。主要的原因在于:第一,其管理的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理性的思维方式和高水平的科学思想。第二,教育管理的关键在于以理服人,而这里的“理”就体现在科学性上。第三,科学化的工作能够提高办事效率。
(二)大学生管理民主化
大学生管理要体现管理双向性,不断增加与学生的交流,逐渐把过去那种强制管理和单项管理淡化,实现大学生管理的民主化。首先要求我们要树立尊重学生的理念,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状,认真听取关于学生管理的建议,并把这些建议作为今后工作进行和开展的依据。其次就是增加工作管理的透明化,特别是有关学生的各项利益等等,并及时征得学生对工作管理的反馈建议。最后就是将民主化实施的结果集中起来,不能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只讲集中,不讲实施。
(三)大学生管理规范化
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尤其内在的必然规律,有规律必然就有其规范化的要求。平日里的学生教育管理我们讲求创新、讲求与时俱进。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更多地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日常管理和教育中的工作。而大学生管理的规范化就是要求我们把那些不断重复的工作长期坚持下来,减少不规范化和随意性,逐渐增加计划性和控制性,把大学生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执行作为基础工作来进行。
四、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
1.创设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当下校园管理要求安全、稳定,对学生的管理比较严格,导致把学生的行为限制的比较死。学生在这样一个条条框框的环境中生活学习,缺乏创新理念的灌输,个性也得不到施展,这与当下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自主行为,创设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宽松环境。
2.崇尚“以法治校”的理念。一方面要加大对大学生的普法教育,树立法治理念,教会大学如何运用法律的途径来维护和争取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学校一定不能姑息养奸,一旦发生类似事件,一定要以法律的手段予以裁决。
(二)学生管理体制的创新
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够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顺畅,大学生组织是一个按照一定规章和程序组建的具有共同目标及任务的群体组织。实现对各组织间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够提高大学生组织觉悟,规范大学生的组织行为,对大学生的行为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
Abstract: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college reflects right's distribution in various management stratums and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 of colleges, and their inter-power function relation i.e. systematic management. However, how to form a good mechanism and desired management result in this interrelationship is always people's hot topic.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student management of college, and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目标管理
Key words: student management of college;management of objectives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251-01
1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原因
1.1 高校扩招在生源数量不增加的前提下,高校扩招必然会对学校的生源带来一些影响,导致学校的生源素质降低,尤其是对扩招生来说品行素质较差、学习成绩不好的现象较为明显。
1.2 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深入,企业下岗人数越来越多,就业的压力逐渐增大,社会对就业者有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岗位对就业者有了越来越高的学历和素质要求。但有的企业不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对高学历盲目追求,出现有的企业只要大学生,这使得学生和家长更加趋求于高学历,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生源素质。
1.3 社会更加开放,信息容量扩大化,传播渠道复杂化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逐步纳入世界经济行列,传统与文明,东方与西方等多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有了激烈的冲突与碰撞,交流与融合; 交通的发展,使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计算机技术与通讯的发展,使电话进入学生宿舍,电视进入教室,互联网进入校园。这些使信息的传播更为快速,也更广泛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2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2.1 学校应从长远计,控制生源质量学校不应只为当前的生源数量,把录取分数线降低,使部分成绩较差、品行不好,且不思上进的学生进到学校。因此在招生工作中,学校要考虑到长远利益,将思想品德关把好,对于在初、高中阶段就不学习而且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要将其拒之门外。
2.2 规范学生言行,严肃校规校纪学校必须健全所有规范和学生管理制度,让学生明白什么应做,什么不应做。对少数违纪学生及时惩处,加大其震慑及警示力度,在反面影响及教育大多数学生。
2.3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氛围虽然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一个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良好的学习与学术环境,却是一个更有持久性、更具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广泛的参与其中才能使校园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
2.4 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深化课堂教学与心理训练。学校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向广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另一方面,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各种不同内容的团体心理辅导训练。通过教育和训练,有效地帮助广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2.5 学校要特别关心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学校要对贫困学生的实际状况有所掌握,适当减免那些特别贫困的学生一些费用,且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向其提供勤工助学工作岗位,解决他们的生活及学习问题。要时常关心询问在校外打工助学的学生,对他们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要帮助解决,指导他们树立决心与毅力来战胜困难,使他们能够将学业完成。
3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中
3.1 确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达到的统一目标目标是不是明确决定了目标管理的成功与否,因此目标管理的第一步是确定整个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统一目标。由于高校具备特殊的办学规模,使这项关键性的工作由全体学工人员及学生代表共同完成成为可能。在确定目标时要全盘考虑高校的各个方面,如高校当前的现状、以后可能出现的变化还有各种机遇等,这个目标要能够包括学生管理的主要领域,可以提供定期检查实际工作的平台,以及改进措施。
3.2 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统一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高校层次的统一目标常常是原则性、导向性的。要实现统一目标,必须依赖各个具体目标的实施。纵向分解,应制定各系、各班级、每个学生及每个学生在每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横向分解,还应将统一目标分解成各主要领域的要件性、专题性目标,而独立高校的强化班级管理的管理模式也让目标的层层分解更易于实现。
3.3 目标管理的组织和实施目标体系既定,就要为现目标而采取行动,完成目标主要靠执行者的自我控制。而对于目标负责人而言,应主要体现在协助、指导、提出问题和及时提供必要的信息给目标执行者,使他们能够工作进度进行评估,并能够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补救工作失误。一般来说,高校层次的目标负责人主要是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系的目标负责人是系辅导员,班级的目标负责人是班导师,同时每名学生都是自己的目标负责人,目标负责人要建设合适的载体来推动所在组织的目标实现。学生在目标具体化了之后,能加强职业规划、生活规划的针对性,并能够通过目标体验与确定,实现自我控制。
3.4 目标实施的检查和评价在目标管理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目标负责人应定期回顾自己的目标进展及完成情况,进行月总结、中期检查等,以文字或班会的形式让目标负责人进行汇报。应当根据目标来评价最终结果,并依据评价结果给予奖罚。
3.5 目标的调整目标管理是一种开明和民主的管理方式。在独立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周围条件、环境等各因素不断发生改变,学生本身也在不断成长。在目标实施的各阶段,应允许并且接受对于具体目标提出的质疑,并应根据合理建议对具体目标进行调整。
总之,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以其自有的特点而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我们应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参考文献:
[1]王文鹏.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01).
关键词:教学 学风 督查
教风学风建设是评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对教师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评价。加强对教风学风督查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校院(系、部)两级教风、学风督导体系,提高督导工作质量和水平,更有效地发挥督教、督学和督管的作用,高校都特制定了相关的教风学风督查工作规定。笔者作为医学院校学生管理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长期从事学风督查工作,结合所在学校教风学风督查工作的实践,提出高校在开展教风学风督查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教风学风督查工作的总体原则
由于教风学风建设是评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对教师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评价。因此,教风学风督查工作必须坚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为指针,以国家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学生管理规定为依据,以高校的有关制度为准则,明确工作思路,界定督查内容,实施督查工作。
目前,高校的教风学风督查主要是在学校主管教学领导下进行工作,具体执行由教务部门负责,对教风学风情况进行督查,并指导院、系、部教风学风建设工作,为学校建立优良的教风学风发挥督促、检查、评价、咨询、参谋、协助作用。同时,为把教风学风督查落实到实处,各教学院、系、部相应有一名领导分工主抓教学督查(督导)工作。
2、教风学风督查工作的职责范围
根据目前高校教风学风督查的情况来看,其主要职责是: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提高认识水平和执行政策的水平;按照职责范围,制定工作细则和年度工作计划;对院、系、部教风学风建设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实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成效的督查;按照学校校历,每单周进行一次督查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工作小结,每年向学校作一次工作汇报;督查组正副组长应邀列席学院有关教学工作会议,并把贯彻学院有关会议精神及文件、决定等列入督查工作的重要内容,使督查工作与学院整体工作协调同步。
3、教风学风督查工作的职责范围
由于各个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同,目前,一般高校对教风学风督查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以上级有关部门和学校制定的教学管理文件为依据,督查、评价处、院、系、部贯彻执行情况,规范管理过程,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并及时反馈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教研室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状况和完成教学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对教师履行职责,严守教学纪律,从严执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和教师工作条件状况进行调研评价;以学校有关学生管理的各项制度为依据,督查、评价处、院、系、部贯彻执行情况,强化管理过程,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并及时反馈年级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年级管理状况,各项学习活动开展情况和学生学习生活条件进行调研分析、评价;对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刻苦学习,努力完成学业,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等情况进行调研评价。
4、教风学风督查工作的具体要求
教风学风督查必须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的思想基础上进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运行机制。学校督查组通过督查对各处、院、系、部正常工作状况和完成年度教风学风督查工作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学校督查组对教师的教风评价,作为教师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学风的测评,作为学生学期综合测评考核的重要内容。
学校督查应按照教学进度,制定督查计划,在单周进行督查活动时,应深入到院内各教学环节,全方位、全过程进行督查调研,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便于教师、学生接受。在工作中,注意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提高督查效果,每月召开一次小组工作会议,汇总情况,向职能部门反馈。
学校督查组在进行督查时,应认真填写督查记录,力求做到内容科学合理,真实准确,并及时向有关处、院、系、部转达意见和建议,并写出专题调研报告,为学院教风学风建设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在校报上开辟教风学风论坛,定期编写简报,做到报道及时,重点突出,指导性强。
5、教风学风督查的组织建设
教风学风督查是一项政策性、学术性较强的工作,督查组成员应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有关政策、法规,学习高教管理知识和学院的有关文件。坚持自学和每月一次集中学习的制度,不断总结经验,更新观念,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督查组应密切同师生联系,深入教师和学生之中,倾听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督查组成员应自觉接受师生的监督,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责任心和工作自律性。
参考文献:
[1]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2]刘昕.学分制与大学生教育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7.
[3]黄宇.广西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一)法律与服务
在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还应该注重积极运用法律观念和服务观念来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利,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其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服务工作,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顾客”身份,因此,能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发展,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观念现代转变的鲜明特点之一。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将学生置于“消费者”的地位,高校成为“商家”,在尽可能提供完善的服务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双方彼此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利及义务。从广义上来讲,高校学生管理,其实就是一种法律关系的形成。学生作为受教育的权利主体,学校作为提供教育的义务主体,任何一个在校学生都有权力享受学校提供的教育,因此要求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注重“有教无类”。撇开教育层面的权力,从管理的权利义务角度而言,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是义务主体,学生有义务接受学校正常、合法的管理工作,并遵循学校为提升管理或强化管理而采用的一些合法的制度或措施。此外,高校与学生还应该是民事权关系。学校通过收取学费来实现学生的教学、管理等,学生通过交学费的方式来获得学校提供的方式或者服务。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都明确规定高校享有“依法自主办学”和“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王伟,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利,但是这种自主管理应该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进行,必须遵循法制统一的原则,不得与之相矛盾。
(二)科学与创新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还应该包含相应的科学和创新的思想。科学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注重管理方法的科学性、管理方式的科学性,只有实施科学管理,才能综合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目的,有效地提升管理水准。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融入创新观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果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继续沿用传统的管理观念,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创造性,会严重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质效果。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采用创新思维来提升自我,不断进行新知识、新领域的探索。同时在管理工作中,要适当地给予学生足够的、充分的表达自由意见或者建议的空间和氛围,尽可能地减少直接干预,多运用一些间接性的引导与指示,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二、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现代转变的途径
高校学生管理的本质,归根结底是一种教育活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遵循教育活动自身的规律及要求来实现有效管理。因此在实际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明确要求管理人员准确定位管理活动的属性,根据管理活动自身的规律和要求来实现有机的、规范的管理工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相对系统、复杂的工程,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应该不断构建专业素质过硬的管理团队,突出管理队伍的专业性,不断用新知识、新技术来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从而实现科学管理和创新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还应该不断发展和完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制度的细化与出台实施,从制度层面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机实施。
三、总结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制度;认识度;认同度
作者简介:顾艳梅(1979-),浙江杭州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85-03
规章制度的建立,只是完成了制度管理的第一步,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制度实施。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制订了方方面面的学生管理制度,但由于制度的出发点是规范校方运作,管住学生,注重的是制度的管理功能,加上部分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合法、不科学、缺乏可操作性等因素,使制度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就反映了几个比较突出问题。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认识
学生管理制度运行是否合理并没有一定的评判标准,但对管理制度的认识却成为影响制度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这里主要根据对学生、教师及和学生工作负责人访谈所获取的信息,分析在学生管理制度认识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学生对学生管理制度的认知程度较低
要让学生遵守现行的学生管理制度,必须使他们知晓制度价值,并对现有制度内容有清晰认知。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其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他们认为这只是摆设,真正用到的时间很少,所以都没把它当回事。当被问及了解学生管理制度的途径时,被调查的学生能举出的方式基本上都是“通过学校发放的学生管理手册”和“老师直接宣布”,说明大部分学生了解学生管理制度的途径都比较单一,学校也较少组织学生学习和讨论,学生直接参与管理制度的制订比例较低。
(二)教师对学生管理制度的认知程度并不一致
除了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对象以外,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对制度本身及执行情况的认识也相当重要。从访谈的情况看,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逾60%的教师认为目前的规章制度基本健全,够用;但认为不健全和没有管理制度的教师也占到调查总数的40%。同时,大部分教师认为本校学生管理制度“落实得很好”或“基本落实”。说明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管理制度在各校实施过程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然而仍有20%左右对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
(三)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管理制度的理解有失偏颇
通过对学生工作负责人访谈可以看出,管理者认为学生管理制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作为一种手段对学生的行为实行规范管理,其自身也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断,因此从管理制度的提出、制订、实施以及变更都由管理者完成。而且出于校方的担忧思想,在制订和实施学生管理制度时与学生沟通较少,也缺乏有力的监管机制,多数学校采用加强监管、严格管理等措施保证制度的切实推行,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同样是一个学生管理制度,为什么不同的调查对象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却不一致呢?
第一,各高职院校普遍比较注重制度的表面宣传,希望透过宣传成为指导学生行为的规范,使学生管理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而通常使学生了解管理制度的途径也大多是“通过学校发放的学生管理手册”和“老师直接宣布”这些单一的途径公布相关制度,从访谈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对其产生清晰的认知,“比较清楚”和“十分清楚的”现有学生管理制度的仅占调查学生总数的约1/3,说明这种制度宣传方式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从访谈的情况看,学生认为很多制度对他们而言只是“摆设”,认为制度具有消极作用,是“学校约束学生的手段”,造成学生更加不愿意主动认识和了解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学生管理制度。
第三,从学生访谈情况来看,有2/3的被调查学生并不清楚制度制订过程,因此大大削弱了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认知程度。而有着丰富学生经验的教师直接参与和了解制度制订和实施的途径也很少,因此,造成教师对管理制度的认识也并不一致。
第四,学生工作管理者对学生管理制度的理解不够全面的原因是他们只看到管理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功能,忽略了它的激励功能,由于害怕学生过多的参与带来的是争吵,而不愿意学生参与制度制订和实施之中。同时也认为自身有能力,所以以“包办”的形式来垄断制度变更。
二、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认同
学生管理制度要想真正发挥功效,落实到位的话,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了解管理制度,还需要认同管理制度。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被调查的五所高职院校中教师和学生对学生管理制度的认同度并不十分理想。
(一)学生认为学生管理制度没有充分照顾他们的情感取向。学生对管理制度的情感取向影响制度实施效果和其参与制度建设的积极性。大部分被调查的学生表达了他们总体满意的态度,但也有超过1/3的学生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不认同。主要情况是:认为条例太多了,限制自我发展,如几所高职院校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实施中都规定了学业成绩所占的比例,学生认为过度强调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实践课程,不符合高职学生培养模式的要求等等,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多制度基本上是名存实亡,降低了管理制度的实效性等等,还有部分学生表达了他们不认同管理制度的原因是学生很少知道有表达不同意见的渠道,学校也较少考虑到学生提出的制度改进措施。
(二)教师认为学生管理制度实施的效果不够突出。作为学校中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教师而言,他们能运用对学生直接、深切的了解,以及自身专业判断能力,直接参与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或提供修改建议,但实际上大多数高职专业教师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往往只会关注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事情,对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很少留意;而管理者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提出、制订、实施过程中很少或没有咨询教师的意见,导致辛苦制订的学生管理制度老师不十分了解,使用频率不高,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第一,学生管理制度内容的更新速度快,但过程没有征求学生和老师的意见,存在不合理规定,学生认可度不高。调查的五所高职院校均是参照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制订本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出台的速度很快,但过程比较匆忙,这种状态大大消减了学生对制度的认同度,致使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没能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难以形成制订规章制度的主人公意识。如某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规定》第十三条规定:“非工作人员一律不准进入异性宿舍;不允许任何外来人员在学生宿舍留宿;亲友来访,须经宿舍管理人员查验个人有效证件后在指定地点会面。”男女同学、朋友串门聊天其实很普遍,这种“一刀切”的禁令让许多学生感到不满;关于亲友来访的规定学生也认为并不合理。
第二,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通常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出现这种情况,部分高职院校往往通过加强制度执行的方式来改变局面。采取最多的方式就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加强监管、严格管理等,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思想教育,对学生自身的特点而言,比较势单力薄;加强监督、严格管理,但总是难阻“风险偏好者”[1]。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贯穿着这种方式的学生管理制度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
第三,就学校管理而言,我们常常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然而真正落实到具体制度制订中,我们往往又会忽略学生这些“人”。些制度往往带有目的性的叙述,例如在某高职院校的《学分制实施细则》,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特制订本办法”;《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处理规定》,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强化学生管理,制订本办法”;《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条例》,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结合实际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评估,体现高校教育和管理的目标和要求,特制订本办法”等等,无一例外地都是为了贯彻上级指示,重点要维护学校教学需要而制订的。这恰恰是目前学生管理制度本身定位上的重大偏差,因此,学生对这些近似转发上级指示的条条框框并不认同。
三、提高学生管理制度认识度和认同度的建议
各高职院校应依据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精神,总结学生管理制度实施中存在的认识度和认同度问题,推动学生管理部门、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一)采取讨论、宣讲、组织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对规章制度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很多学生在刚进校时对具体的学生管理制度并不了解,往往到了违反管理制度的时候才后悔不已。由此可见,学生管理制度的教育和学习是一件长期工作,它必须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同时要注意把握好阶段性,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教育和引导。如对刚入学的新生,学校可以通过讲座、班会等宣传方式,安排专门的校规校纪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对于日常的学生管理,可以通过系列板报的方式加强政策宣传,每个月的主题班会,组织违纪学生参加校规、校纪培训班等方法,将管理制度教育贯穿于每个学生在校的全过程,使学生事事有规范,处处有规矩,增强自觉遵章守纪的意识和能力。
(二)采取集中讲座、学习、讨论等形式,让教师更深刻,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管理制度,热情投入到学习、宣传学生管理制度的队伍中,自觉采取有力措施,维护学生管理制度。使教师意识到只有落实、抓好学生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即使是多年来一直执行的管理制度,也要进行充分的宣讲和教育,增大师生对制度的认同度,以提高实施中的实效性。
(三)注重提高学生在管理制度制订中的参与度。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承担的是引路人或障碍扫除者的责任,学生才是管理制度制订的主体。教育自由意味着教育必须提供必要的条件和限制,以保证没有任何外在的权威强迫教育者朝某个规定好的目标前进。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摆脱外在设置的障碍,同时教育必须提供条件和引导,以促使个人摆脱内在障碍(如虚假意识、内在压抑、自我蒙蔽等),这两方面都会破坏精神的自我创造[2]。所以学校应该主动提供学生参与制度制订的途径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学生工作管理者在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制度的激励和引导功能。开辟途径让学生和教师参与制度制订和实施,广开言路,聆听学生建议,加强相互沟通,接受大家的监督。第一,学生工作管理者应定期组织或参与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信息反馈制度是师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座谈,可以及时了解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状况,了解学生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管理制度的修正。第二,学生管理制度要改变给人以“管”和“罚”为手段的印象,在各高职院校财政许可的情况下,根据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开设各种专业技能大赛,科技比赛,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多种实训比赛,通过国家认可的各类资格证书、技能证书考试等等,都可以获得专项奖学金,充分体现以生为本,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相信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观感,重塑信心和认同感。管理制度也能切实起到桥梁沟通作用,有力的促进教学管理活动进一步完善。
(五)改善教育管理方式。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工作者应当使用柔性管理的模式,注重运用说服教育、关心体贴、心理沟通等多样的管理方式,让硬性的管理变成人性的服务,做好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协调和疏导工作,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让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学生管理制度,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六)在制度制订和实施层面上,要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如果学校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平等的民事主体,注重尊重,维护学生的权利;如果学校身体力行维护法制的尊严,严格依法办事,追求公平正义,那么体现出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精神,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乃至成长发展,所起到的将是说教难以达到的深层次的熏陶作用[3]。然而,目前高校有关学生管理的规定总的特征是抽象、笼统、粗糙,学生管理制度充斥着“不准”、“不得”、“严禁”、“必须”等带有浓厚命令和禁止意味的用语。对学生要求十分苛刻,对学生合法权益作出种种限制等等,如“除节假日外,必须返校住宿,有特殊情况须外宿者必须经请假批准”、“宿舍内不得使用电视机和音响设备”等。因此学生对这些条例不愿接受,也并不认同。所以,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能增加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张邦伟.学生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创新研究[J].论文检索,2005:35.
关键词: 留学生教育 管理问题 对策
一、引言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早在2013年就被评为全国重点骨干高职院校。近两年来,学校为了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高国际化水平,每年都会招收一批留学生,对其进行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学校发展规划决定,争取到2020年,在校留学生达到六百名。如此庞大的留学生队伍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二、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很多留学生希望通过到中国学习,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学校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中国社会的缩影。各国青年人在中国学习生活的这段经历将直接影响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与留学生接触的每一位老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学生都代表着中国的国际形象。
从历史上看,我国长期将来华留学生工作视为外事工作的组成部分,来华留学生档案材料都被作为“机密文件”处置。如果留学生工作处理不好,就可能会产生一些恶性事件。“外交无小事”,我们要强化思想意识,认真对待留学生管理工作
三、我校留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留学生管理体系并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孙宛秋将这些问题归纳为招生管理方面的问题、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和后勤管理方面的问题。我们将从这三面出发,结合实际,对我校留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概括,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意见。
(一)招生管理方面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招生难。以自身的经验来看,不管是选择国内高校还是出国留学,我们都会首先选择那些被人们熟知的、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学校。同样的,国外留学生也会大量地涌入像清华、北大、南大这类重点本科院校当中,这就对高职院校留学生的招生难度形成了很大的影响。以我校为例,每年招收的留学生人数只在三四十名左右。因此,加大高职院校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对解决招生难这一问题很有必要。
2.学生国籍过于集中,不够广泛。根据教育部的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显示,亚洲总人数达240154,占留学生比例60.4%,并以6.5%的数量增长。而欧洲、美洲、大洋洲人数之和只占留学生比例的27%,同比还以负数增长。以我校为例,学生均来自印尼、老挝、缅甸东南亚国家,学生国别较集中。这样的留学教育实质为区域性留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国际化教育还有很大差距。
3.招生途径单一。从美国、德国、英国等留学教育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来看,他们的招生途径多种多样,有通过政府渠道的奖学金生招收,有依靠留学服务机构的学生招收,还有通过网络自主申请的招收。我国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招生途径相对单一,以我校为例,我们每年招收的学生很多都是政府奖学金生,能享受政府奖学金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留学生人数。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这部分学生在中国的学费是全免的。有的学生,政府还发放生活津贴。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
1.汉语教学水平有待提升。以中国人到外国留学为例,第一年学校会为大部分人进行为期一年的语言培训,这不仅可以让留学生尽快地融入当地的生活,更可以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语言基础。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配备专业的汉语教师,有的学校甚至所有课程均用英语授课,这不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语言水平,毕竟很多亚洲留学生的英语并不好,而且对学生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困难。所以重视汉语语言课程非常重要。
2.课程设置有待与国际接轨。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并没有考虑到留学生的多层次需求,导致当前高职院校留学生课程设置与中国学生基本一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将会影响对留学生的吸引力,降低留学生教学质量。
3.教学方法手段单一、陈旧。教师长期教授中国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教学方式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但是,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受的教育方式存在差异,他们需要的是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高效教学方法。
(三)后勤管理方面的问题
1.缺少高素质后勤管理人才。由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留学生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会遇到困难。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留学生就很容易对这个陌生的环境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后勤管理队伍,为留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后勤服务十分必要。
2.服务机构不完善。这个问题是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例如:几乎每个高校都缺少针对留学生的心理辅导机构。有研究显示,由于受到“文化冲击”的影响,来华留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平稳渡过“文化休克”期,那么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将产生不良影响。
3.学生生活单调,信息闭塞。很多学生来中国后,每天都是重复教室、宿舍的单调生活,没有课外活动,对一些生活信息知之甚少。长此以往,定会出现抑郁、孤独、思乡的负面情绪。
(三)我校留学生管理的建议
1.招生管理方面的建议。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向欧美国家倾斜。“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与品质相比,宣传、包装同样重要。高职院校可以凭借政府机构、华人团体、网络科技等手段扩大学校,特别是学校特色在国外的宣传力度。其次,拓展招生渠道,增加生源。两国政府合作招收的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毕竟是少数。我们还可以通过校际间的交流,依靠留学服务机构,与企业合作,接受个人申请等方式,增加学生人数,提高学生质量。
2.教学管理方面的建议。第一,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丰富的知识、轻松幽默的语言、先进的教学手段,特别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对于语言课存在的问题,我有两点建议,一是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让教师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提升教学水平。二是备课,语言课中重点、难点的统一十分必要。同时在集体讨论中,可以形成“头脑风暴”,涌现出大量贴近生活的实用例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点。第二,改革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留学生来华学习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来学专业知识,有的是来学语言,我们要尽力制订出适应不同学习需求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同时,优势专业课程的安排要逐步与国际接轨,在国际交流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三,严格教学要求,强化教学效果。目前,对留学生的学习成果没有过多要求,只要没有挂科,最终都能顺利毕业。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在这里,我们要学习欧美国家,实行“宽进严出”政策。规定毕业前,汉语水平要达到某个等级,专业技能要拿到某些证明。
3.后勤管理方面的建设。首先,建立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定期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语言、法律、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留学生的后勤管理纷繁复杂,档案的保管、手续的办理、生活问题的解决、安全的保证、活动的开展等都属于后勤管理的范畴。只有建立一支专门的队伍,才能让种种问题得到高效解决。其次,完善后勤服务机构。建立留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开设穆斯林餐厅、增加留学生图书阅览室,等等。对留学生的、生活习惯给予充分的尊重,才能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最后,将学生纳入后勤管理队伍中。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间建立的深厚友谊,能够影响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对中国学生进行选拔、培训,为留学生进行一对一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帮助他们学习语言、为他们解决生活琐事、提供各种新鲜资讯、拓展他们的活动范围,等等,最终目的就是帮助留学生尽快、深入地融入到中国社会。
三、结语
我校留学生管理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我们应该紧抓这个机遇,多方学习,借鉴优秀管理经验,加快我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http:///20160415/n444287217.shtml.
[2]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2011:74.
一、新时代职校学生人性化管理现状与分析
1.职校人性化管理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难,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随着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学生自主择业、缴费上学,在某种程度上与学校形成了一种教育合同关系。传统的高职院校“强调校方、轻视学生、强调管教、轻视服务、轻视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暴露出其固有的非人性化缺陷。对学生全方位发展成长很不利,严重影响到职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发展。
2.人性化管理的认识误区
①长期以来,一些管理者将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理解成为“保姆式”的服务管理,这种观念上的认知误区,直接影响到职校实行人性化管理的战略部署。真正人性化的管理,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基本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推动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坚持以人为本,并非是为学生包揽一切。
②人性化管理并不与制度化管理对立,二者反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严格的制度教育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基础,人性化管理应当以严格的制度为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人性化管理是最基本价值导向,制度化是比较的手段,并非是人性化管理完全脱离了规则制度的约束。坚持以人为本,并非放任自流。
二、对职校学生人性化管理实施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其内涵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自我价值观的体现,把学校与自己视为一个整体。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的选择都是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价值核心所在。
2.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学生整体也呈现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是实现对学生人性化管理的前提条件。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实施,要考虑到人性化,应尽可能的考虑学生情感和需求。一方面要避免过多的束缚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对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造成不良的影响,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不良因素。另一方面管理制度应当柔性化,注重体现学生自我价值,更多的发挥学生聪明才智、提高能力的培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学生管理工作也要不断完善,才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要。
3.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
学生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之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全方位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使学校管理更适应学生,便于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也是对学生自身的锻炼,通过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领导能力,比传统授教式教学更能让学生接受。如此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宗旨,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学管理质量。
4.师生交流平等,互相尊重
就目前我国中等职校的生源而言,学生大都学习散漫、生活混乱、学习基础差、素质较低,对未来没有信心和目标,难于管理。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首先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要用一颗真诚的心与每一位学生沟通,围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方案。管理者面对的是一群充满生命活力和激情的学生,应当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利用合理的方法对其价值观进行引导,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即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
5.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增强职校学生归属感
以人为本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核心价值所在。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提到,第一位是生存,在保证生存的同时人们开始需要安全感。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大部分都是家庭条件较为贫困的,他们时常感到自卑,并缺乏安全感。学校的人性化管理教育,切身实际的帮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父母之情,兄弟姐妹之情,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感受学校的人文关怀。这不仅是一种情感教育,更能体现出教育者对学生的爱护,让学生体会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学校采取勤工俭学的管理模式,帮助贫困学生重新树立信心,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
三、总结
职校学生人性化管理是顺应全球高等教育管理新模式的必然趋势,推行人性化管理模式,也是对当前职校传统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提出的挑战。职业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应当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充分深刻理解人性化管理的现实与深远意义,加强实践,从新的管理理念出发,尊重、关怀学生,形成高效而合理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必将成为职业学校包括高等院校的文化价值核心,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人才而努力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经山.试论人性化管理[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