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发展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因为是套利模式,所以也就容易把这种理财产品理解为是银行让利于投资人,这其实是基于银行的收益风险模式不发生变化前提下的一种误解。在该前提下,银行仅仅是将存款负债转化为理财负债,增加了自身资金来源的成本,让利于投资人。然而事实却不仅如此,银行的自营业务是通过吸收存款投资于债券市场获得利差,这部分利差是对银行承担流动性风险所做的补偿;而套利模式下的理财业务是为了获取存款与债券市场之间的利差,其套利的投资行为与银行自营业务在债券市场上的投资几乎是完全独立的,风险收益模式与银行自营业务的风险收益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银行让利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现代金融理论告诉我们,无风险套利机会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但是都不可能长久地存在,多数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的时候出于短、频、快的需求,将业务范围本来非常广泛的理财业务局限于套利模式,银行理财业务的正常发展因此出现了先天不足。
业务定位不合理。由于是无风险套利,经营业务的银行基本上已将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锁定,所有问题都在银行的掌控之中,可以说理财业务已经是稳赚不赔。但是,这种无风险套利的机会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即使人民银行不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的手段抹平套利的空间,银行间激烈的竞争和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也会把这部分空间熨平。寄希望于套利模式能够长久发展,说明各家商业银行对这一问题的准备明显不足,目前出现的困难局面就是这一问题最好的印证。
收益分担模式含混不清。在各家商业银行的产品说明书中,对理财产品的投资及无风险套利过程都讳莫如深,对银行的收益更是只字未提。人民币理财是委托理财的一种形式,投资人是理财投资风险的主要承担者,理财的所得扣除必要费用(事先应有明确规定),剩余所得也应该全部归委托人所有。在实际运作中,银行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交易文件中的收益率名为“预期”实为“固定”,产品到期,按交易文件中载明的预期收益率支付客户收益,实际投资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差额部分作为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费率,这种形式显然与代客理财的本意相矛盾。其后虽然有部分商业银行提出了收取手续费或管理费的条款,但理财固定收益的实质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如果商业银行继续按照这种模式经营人民币理财业务,必将成为未来这项业务的一大风险隐患。
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不完全。在产品定位没有界定清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实际上在以自身的信誉作为支撑,发售介于基金和资产证券化之间的理财产品,形成事实上的固定收益理财。作为投资人仅需要关心银行到期能否足额兑付的信用风险,因为这种风险没有得到充分披露,银行因为顾及自身的形象,只能通过内部管理来消化这种风险。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套利空间在缩小,另一方面银行在通过价格战来提高竞争力,当风险度超过银行的接受能力以后,银行不得不对套利模式的理财业务重新审视和反思。
那么,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呢?当然,现在就宣布套利模式的理财产品已经死亡或许为时过早,毕竟只要有套利机会存在,就会有其生存的空间,但是套利的本质决定这种模式绝不可能成为大规模存在的常规业务,更不可能成为银行服务大众、提高竞争力的手段和武器。国内商业银行如果希望人民币理财业务能够成为新的业务核心,还需要从理财业务的本质入手,重新定位理财业务,重新设计和规划理财业务的发展模式。
建立有效的风险收益分担机制。理财业务在性质上与信托、基金产品比较类似,至少包括投资人(委托人)和管理人两方以上的当事人。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也应该向理财业务的本质回归,将业务定位在中间业务范畴。为此,商业银行需要将理财资产做表外处理,与银行的自营业务相分离,杜绝相互之间发生利益输送,同时进行严格真实的信息披露,忠实履行管理人职责,确实做好理财资产的保值增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理财业务转换银行收入结构和分散风险的目的,促进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
增强研究和风险定价能力,提高资产管理水平。过去在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居于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已经积累起了丰富债券投资经验,但是由于自营业务的投资侧重于短期流动性和长期收益性,而理财投资对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和期限匹配的要求都兼而有之,个体差异较大,商业银行已有的经验在理财业务上并不完全适用,而且面对客户多样化的理财需求,仅仅靠债券投资已经很难满足。因此,商业银行除了将积累的经验用于理财业务以外,还要充分学习股票、外汇以及衍生产品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投资技能,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预算等风险定价方法,向着资产管理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结构是大型商业银行、中型商业银行、小型商业银行三类,小型商业银行由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村镇银行构成,其中城市商业银行是由原城市信用社改制成立的,我国自1995年开始组建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以来,经过10余年的变革和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发展到112家,资产总额1.69万亿元,占全国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6.4%,分支机构5248个,员工队伍10.92万人,2004年实现利润82亿元,市场份额逐年增加,信誉稳步提高,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中坚力量,为推动我国地方城市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我国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是朝跨区域性的大中型商业银行的方向发展?还是因地制宜朝着社区银行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就一般情况而言,后者才是我国小型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和正确定位。
一、我国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政策定位和职能定位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
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群体,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城市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在国有商业银行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城市信用社与农村作用社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补充和辅助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事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城市信用社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管理和行业方面的风险,突出表现为管理松散、信贷资产质量差、经营效益低下。部分城市信用社由于历年亏损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在我国个别城市甚至出现支付风险而被中国人民银行接管。为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性金融风险,维护地方经济、金融市场稳定,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部分城市组建城市商业银行,从1995年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国共组建了城市商业银行112家。
我国银行业的准入门槛高,监管较严,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时就受到政策限制。其一是经营范围受到区域性限制,禁止跨区域经营;其二是经营范围受到特定对象的限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为立足地方经济,立足中小企业、立足城市居民。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区域和地方特性十分明显。
尽管我国个别城市商业银行获准跨区域经营,个别省份镜内的所有城市商业银行已获准合并重组,但绝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仍然受到政策的限制,中国银监会领导曾经在谈到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监管思路时表示,“根据发展状况允许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是银监会坚持分类管理、择优限劣监管原则的具体体现,对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以上水平的城市商业银行,银监会可以受理以防范风险为前提,在充分整合金融资源基础上联合重组,审慎设立分支机构,并按照审慎监管的要求从严审批,稳步推进。” “上海银行跨区域经营目前是个案,谨防一哄而上。银监会在具体审批时将从严把握并坚持四个原则:一是达标的原则。各项指标必须达到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等以上水平;二是有利原则,即有利于地方经济,有利于中小企业,有利于城市居民的原则;三是适合的原则,即新设立机构是否有适合的发展环境;四是市场原则,即商业和自愿的原则。”从监管当局领导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和合并重组的金融政策是按照审慎监管的要求从严审批。事实上,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都达不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等水平,无论是内控机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等差距都很大,要实现跨区域经营是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跨区域经营和合并重组既然是个案,同时准入的门槛也较高,我国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都达不到要求,它们也只能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监管当局的资本约束制度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只能小规模经营。我国在当初组建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时候,根据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城市商业银行最低的资本限额为1亿元,大多数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时募集的股本金在2亿元之内,资本总额较少,城市商业银行片面地追求规模扩张,在没有进行增资扩股之前,将受到资本约束制度的制约。我国对外全面开放以后,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金融企业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核心资本必须达到4%,城市商业银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将会受到监管当局的制裁。城市商业银行小额资本金决定了它只能是小规模经营。
二、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了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
经济决定金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银行业体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有商业银行不仅走向世界,股份制改造也基本完成,不仅实际引入了境外资本,而且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特别是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领头作用,毋容讳言。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不平衡,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的经济要发达,沿海地区经济比内地经济发达。地方经济的差异,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沿海城市的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比内地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大,资产质量高,发展环境好。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城市商业银行大部分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城市,就湖南的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境内的长沙、株洲、湘谭、岳阳、衡阳的五家城市商业银行和邵阳的城市信用社,只有长沙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超100亿元人民币,他们在计划实现跨区域经营,朝着区域性商业银行发展。其他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只有衡阳、株洲的城市商业银行在50亿元左右,岳阳、湘谭、邵阳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仅有20亿元左右,内地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各项指标要发展到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等水平道路漫长。
就城市商业银行管理理念而言,城市商业银行与股份商业银行、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沿海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与内地城市商业银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到目前为止,在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当中,已经正式完成引进外资工作的有七家,这七家城市商业银行都分布在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资产规模在全国商业银行当中名列前茅,如北京银行、南京城市商业银行、济南城市商业银行、杭州城市商业银行等,这些境外投资者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人员培训方面对所投资的城市商业银行都给予了有效的支持,绝大多数战略投资者都派出了资深专家进入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决策层和高级经营管理层,有效改善了这些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理念,济南城市商业银行推出了由境外投资者提供技术开发的循环按揭信贷新产品。地理位置的差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就了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少数城市商业银行在银监会的审慎监管下获准实现跨区域经营,个别城市商业银行正在积极筹备上市,但这只是少数,而对于我国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必须谋求自身的生存之道。
省域经济的差异、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包袱”不一样,解决“包袱”的方式不一样。我国从1995年开始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信用社时期积累的严重金融风险,解决不良资产和历史损失“包袱”,因而当初的工作核心任务就是防范和化解风险。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2005年底,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处置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和历史亏损,累计投入财力近400亿元,使近30家处于高风险的城市商业银行初步摆脱困境。各级地方政府为帮助城市商业银行处置历史风险,提高资产质量,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尽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财政收入的差异,各地市城市商业银行的负担也不一样,经济发达地区如成都、大连、青岛等地的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置换,剥离及重组改造就分别投入财力10、17.6和2.4亿元;长沙市政府不仅为商业银行置换剥离不良资产投入财力8亿元,还帮助长沙市商业银行推出联合委托贷款,并由市政府财政提供担保,贷款到期后,这些贷款已按时偿还,市民的委托存款已及时兑付,实现了政府、投资者、银行“三赢”,积极推动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而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市,由于地方财政紧张,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不能给予实际性的帮助和支持,而且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求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信贷支持,这些建设项目的资金由于地方财政紧张又不能按时到位,导致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流动性差,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潜在风险。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是大多数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无法回避的现实。
三、人力资源缺失决定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
(一)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现状
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在其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规模较小,金融产品传统单一,办理业务程序简单,因而吸收员工的时候要求较低,有些企业的操作工人或待业的城市、农村人员一夜之间可以变成城市信用社的“白领”,有的城市信用社家庭成员多,他们既不是出自高校大门,也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就成了城市信用社的员工,员工整体素质较低,高尖端金融人材微乎其微。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后,信用社员工身份置换成了银行员工,不少城市商业银行从其成立之日起就普遍存在着人员过多而人才缺乏的矛盾。我国加入WTO以后,面对国外、国内同业的竞争,城市商业银行人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他们一方面面临减员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又要招聘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减与增的矛盾突出,而去与进又产生诸多的社会问题。笔者对内地城市的人材问题作过调查,据统计,内地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只有25%,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只有59%,而全日制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员工却很少,所占比例不到期15%。近年由于大学生就业难,为内地城市商业银行招聘人材提供了契机,但由于诸多矛盾,也不能全面换血。
(二)地方性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引进人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1、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全国范围内或跨区域经营,大、中城市都设有分支机构,人才可以在区域范围内或全国范围内流动,人才的流向也是集中在大中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境外设有分支机构,他们可以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招聘精英人才,这是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无法可比的。
2、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作支撑,更具有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抗风险的能力,这也是他们招聘人才所具备的优势。
3、薪酬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制约了人才的引进,股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按市场动作机制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拉开收入档次,实行“年薪制”。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地方观念的束缚,人才与一般员工收入差异拉大,就会引发诸多矛盾,这种现象在内地城市商业银行尤为突出,不少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在推行减员增效制度改革和引入人才时也只能做到皆大欢喜,略有差别。如果引进精英人才,薪金作为一般员工对待,就目前情况而言,人才是不会屈就的。
(三)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人才引进制度缺失
市场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城市商业银行由于成立的时间还不长,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和完善,特别是人才的引进计划、人才的培训、人才的管理、人才的各项保障制度都来不及认真的分析、研究,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的缺失制约了城商行朝做大做强的方向发展,免力为之只能是事倍功半。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国内实际情况,城市商业银行应走一条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的发展道路,社区银行应是我国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方向的较好模式,同所有其他企业一样,金融企业也应该是大、中、小并存,相互补充、互相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商业银行体系结构应呈金字塔型,在数量上大型商业银行在塔顶,中型商业银行在塔中,小型 商业银行在塔底;在资产规模上则是倒金字塔型。虽然社区银行这一概念在我国金融界还不明朗,也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来进行探讨和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但在国外,社区银行已日渐发展成熟,与大、中型银行并驾齐驱,对社区银行的管理也设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并有健全和规范的行业规章制度。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立的时间不长,正处在成长期,如何规范和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值得我们理论界和监管部门深思!
参考文献:
①《商业银行法》;
②《巴塞尔协议》;
③巴曙松所著《社区银行能否成为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突破口》;
④徐滇庆所著《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互联网+”模式;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53
1“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的重要性
伴随互联网与大数据快速普及应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速度也越来越快,互联网环境下,传统产业也已经找寻到新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还处于“互联网+”模式初步发展阶段,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等各方共同努力实践与创新,也是最近一段时间学术界与金融行业关注的热点。针对“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展开深入研究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因是:首先,通过对比“互联网+”模式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对于传统风险管理模式所表现的新特点、更强的生命力以及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指出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互联网化不单纯是未来的蓝图,更是现在应该大力提倡和推广的更有效率、更低成本、更有效控制风险的经营管理模式。当前经济环境下,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已经缺乏效率,应该由更具有效率的“互联网+”模式下发展。其次,通过对“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研究,针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和对策。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更可以促进“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
2“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的阻碍
2.1商业银行对“互联网+”模式的认识不足
伴随互联网金融不断深化发展,自2015年3月在政府两会工作报告上率先提出“互联网+”行动规划的制定,此规划旨在促进物联网、移动互联及云计算等同现代生产、制造与服务行业有效融合,充分调动起互联网针对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及集成方面的效用。从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视角来看,阻碍商业银行发展变革首要问题便是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的认识不足,当前社会,一提到网络经济不应该只是想到提高利润,而是要从思想上发生质的转变。针对商业银行具体发展而言,更是要从全面提高思想认识,但是就目前来讲商业银行大部分管理层已经认识到了发展“互联网+”模式经营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企业管理层的文化水平不高以及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等因素使得他们对于“互联网+”模式下的风险管理只是处于表面程度的认识,因而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认识上的不足使得他们认为“互联网+”模式下的风险管理和传统风险管理并没有什么区别。一方面由于了解了“只言片语”的“互联网+”模式,盲目的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迅速推广,跟风的心理使得其争先开展“互联网+”经营,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并不了解“互联网+”模式下正确的风险管理方法。
2.2金融产品数据信息方面的风险管理问题
具体来讲,现代化信息管理是当今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而“互联网+”模式下企业也是才开始实施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的,因此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其现代化信息管理的覆盖范围和应用效果不佳。虽然采用了这种管理方式,但是没有形成一个健全且完整的管理体系,很多操作并不是很规范,造成管理功能较为单一,对商品仅仅进行简单的处理,而没有实现对信息的管理。其很多管理人员的信息观念不足,没有形成信息管理意识,同时相关专业知识不够高,不能很好地操控计算机、网络等ι唐返男畔⒔行处理和记录。由于现今“互联网+”发展规模较大,金融产品种类繁多,如果不能很好地应用信息手段进行管理,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资源,同时也会在无形中加大成本的支出,并且提高错误产生的概率,大大降低了经营效率,很容易造成货物储存记录和信息的丢失,并不能正确地遵守客户要求造成数据仓库一片混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并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率大幅下降。
2.3缺少“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管理人才
可以说在企业的发展中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才资源对于企业的经营以及后续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往往较为缺乏的是专业性质的技术人才以及综合能力符合人才,而这些人才正是企业能够壮大和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就目前来讲我国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管理人才方面还比较匮乏。一方面拥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人员对“互联网+”的内容并不了解,而对开展“互联网+”经营比较精通人才又对银行风险管理环节不甚了解,因而当前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及风险管理人员也只能是“隔岸相望”,而且据相关调查我国有四成的银行对于技术型的人才比较缺乏,而有将近八成的企业对开发“互联网+”及规避“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的相关人才又比较缺乏,而究其背后原因在于我国的培训机构针对“互联网+”的相关培训还比较少,同时银行也没有在内部建立完整的相关人才培养体系。
3“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的途径
3.1确立先进的互联网营销理念
针对上述商业银行整体对“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管理认识不足的问题要想促进商业银行“互联网+”模式的真正发展就要提高银行管理层对“互联网+”模式下相关风险的认识,进而确立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从商业银行的领导者来讲,作为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决策者,必须要在了解透彻“互联网+”模式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对“互联网+”模式下银行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深层次认识,对比较成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培养自身对于企业发展“互联网+商业银行”的危机意识,以及培养自己对“互联网+商业银行”的发展远见,从自身角度对发展与发展风险进行认识上的最大化提高,在此基础上确立出比较先进的“互联网+”模式下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理念。同时还要在银行内部进行对“互联网+”及其风险的大力宣传,对银行管理层要着重灌输与教育,从而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良好的“互联网+”发展氛围。同时还要对现有的风险管理模式结合“互联网+”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3.2构建内外部的金融产品数据库,强化对产品风险管理
基于大数据环境下,不难看到商业银行面临来自传统互联企业威胁逐渐加大,为了更好应对该挑战,商业银行务必做出改革,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研发符合时代背景与满足客户需求金融产品。实际上,现如今我国商业银行推行金融产品并不在少数,但该产品风险管理问题上却让人大跌眼镜。对于上述中金融产品数据信息方面的问题来讲,促进其发展的解决对策应该是加强自身的金融产品数据库建设,做好相关产品风险管控。从加强内外部的金融产品数据库建设来讲,具体来讲商业银行要将内外部的金融产品数据库建设作为推行金融产品的基础,要创建银行统一金融产品目录及仓库,同时还要针对市场其它金融产品做对比分析,在建设过程中既要结合商业银行的不同经营以及产品特点,又要考虑到数据库的基础用途,在数据库的建设上要严格遵循“科学”、“合理”以及“实效”的三项原则。在产品更新过程中要做到及时和准确,更新信息与实际的金融产品相对应,突出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优势,从整体上做好金融产品风险管理。
3.3全面升级征信体系
搭建多边平台同时借助第三方平台全面升级客户征信数据库,对客户的信用评级进行延展与细化,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效变革。征信活动为商业银行对投入市场交易活动中个人或企业信用情况加以调查与评估风险管理手段,信用评级为其核心量化产物。传统型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手段和穆迪、标普等专业化评级企业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数据信息采集与积累为导致差距主要原因。因为数据数量限制致使企业客户的评级结果趋势性与稳定性还不及个人明显。在“互联网+”背景下,急需商业银行同外界平台数据库有机融合,构建多边平台形式,凭借互联网科技引擎将数据边界打破,采集与深挖互联网当中企业与个人交易情况、行为习惯等内容同时将这些信息补充先前征信数据库当中,就可以实现从多角度对比采集来的数据信息,并互相验证与识别,做不同形式数据转化与融合,进一步实现跨区、跨平台与跨业务,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信息共享互联,丰富与提升数据库准确性与全面性。丰富数据基础加上评级模型能够让模型更加清晰的分层,使模型驱动因子变得更加合理,对主标尺更为细致划分,从而有效提高模型区分度、准确性与表现力,使各个业务单元运用模型时更加有信心,同时主动性与自觉性也得到有效增强。而且回馈效应还使得模型对风险具有更高灵敏度与前瞻性,有效提高风险管理总体水平。
3.4加大对“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针对上述中商业银行缺乏“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管理人才的问题来讲,最好的对策应该是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具体来讲,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和学校进行合作,可以通过与相关的高校签订实习合同,提供给即将毕业的高校生来企业实习的机会,同时还可以借此机会向高校宣传企业,为后续“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管理人才的顺利招聘予以保证。还可以在学校进行专项人才的培养,与学校达成共识在商务课程中加入“互联网+”及该模式下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这样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可以最大化的为商业银行未来“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商业银行也不能完全将培养电子相关人才的重担交给学校,还该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相关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在职员工可以开设定期的培训班,聘请经验丰富的讲师来进行授课,同时还可以在培训完成之后进行技能检测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最大的实现对有关人才的培养。
4结语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网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门户网站、BBS到微博、微信,互联网正在发生着巨变,互联网也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习惯。“互联网+”模式则是作为网络经济衍生出来的新生事物,当前“互联网+”模式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青睐,同时该模式运行也已经逐步趋于成熟和规范,冲击原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对企业经营者思想和理念产生影响。现代“互联网+”模式被结合到企业经营中已经越来越普及,成功的应用“互联网+”模式不仅能让企业经营效率更高,还可以带给企业较大的经营利润。因此从以上方面来讲对于“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的深入了解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理论上理解的不够透彻、这就要求我们针对具体问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钻研,能够更好的把控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模式下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海强.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01):109112.
[2]梁慧.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挑战与应对[J].统计与管理,2014,(01):59.
[3]林雪.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的融合与发展研究[J].金融论坛,2014,(10):2128.
关键词:外资银行;法人转制;外汇监管
中图分类号:F8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8-0047-04
2006年12月11日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拓宽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空间。《条例》的亮点是法人银行导向政策,境内外资银行转制为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后可以经营全面人民币业务。截至2007年3月21日,汇丰、渣打、东亚、花旗成为首次获批的4家外资法人银行,至此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外资银行的转制不仅是其身份的转变,其内部管理、业务处理、市场准入等方面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外资银行大量渗透中国并带来新的金融服务及经营理念的同时,监管部门也要适时调整监管方式,有效监控引入外资银行的风险。
一、转制后外资银行的经营发展方向
(一)集约化经营是外资银行管理模式的主流。外资银行的集约化经营程度随着中国金融的“解冻”而不断提高,在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IT力量以及成熟的信息网络的支持下,外资法人银行形成一个或多个营运批处理中心,管理权集中到外资法人银行,外资法人银行分行只负责业务拓展等经营。如果说外资银行主报告行的集中管理方式已是垂直化管理的典型,那么,外资法人银行在集中化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上更加明显,欧美投资的外资银行尤为突出。
一是会计核算集中处理,会计系统独立于业务系统之外。以汇丰银行为例,其各项系统是以业务为主线,以账户为核算载体,会计核算系统(HUB-2)是完全独立于业务操作系统之外的后台处理中心,并根据业务类型索引进行电子自动会计记账核算。外资法人银行分行层面可以生成固定格式的报表,是一种“只见结果,不见过程”的高度集约化形式。
二是设立营运中心,实现业务集约化经营。在中国设立营运中心是外资法人银行今后集约经营的趋势,营运中心的建立更贴近国际化管理模式,关键点是节约经营成本,降低业务操作风险。目前外资法人银行设立的营运中心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针对贸易型业务“量身定制”单证集中审核处理中心。汇丰银行在天津设立了专业单证处理中心,将法人银行部分分行受理的外汇单证业务集中到单证处理中心,由具有国际信用证专家资格的员工集中开证、审单,实现外汇业务跨地区集约化经营。这个中心不只服务十天津,还辐射到大连等环渤海地区,甚至重庆、武汉、成都等。二类是针对非贸易型业务建立的业务批处理后台操作中心。这种操作模式是将一项业务的处理一分为二,将录入业务系统的操作环节从外资法人银行分行集中到运营中心。作为前台的分行负责业务合规性审核,上传业务单据,作为后台的营运中心则凭单据将每笔业务归类录入业务系统。如:渣打银行设立了渣打天津科技信息营运服务有限公司,集中处理贷款申请、账户管理在内的零售银行业务以及部分批发银行业务。
三是电子数据集中管理,单设电子数据提取部门。按区域划分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中心将成为中外资银行电子信息发展的模式。汇丰银行早在2002年即在上海建立了服务于全球业务的数据处理中心。汇丰银行对于数据的查询、处理权限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建立了介于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之间的数据提取部门(ODD营运处理发展部),该部门负责将业务部门的查询及提取数据的需求进行审核、提炼,并向IT部门提出数据需求。避免了业务人员不懂IT,IT人员不熟悉业务的状况,值得借鉴。
(二)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由分行各自为政转为法人银行统一控制。《条例》出台后,外资法人银行统一进行全辖的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管理。外资法人银行分行存于各地中资银行的生息资产也全部上收外资法人银行所在地银行统一置放。外资法人银行分行的资产会大幅下降,如汇丰天津资产会直线下降1亿元,直接影响天津中资银行的定期存款额。
(三)贴近金融环境打造特色银行。滨海新区已成为国内最具活力的区域,2005年8月29日,汇丰率先在天津滨海新区新设一间支行一泰达支行,针对滨海新区外商聚集的环境特色,主推工商企业服务项目。2006年12月28日,汇丰在天津又开立了一家以服务于个人高端客户为主的支行――天津国际大厦支行,为发展私人银行埋下伏笔。
(四)全面研发个人理财及衍生产品。外资法人银行凭借海外“军团”的支持、成熟的财富管理经验、专业理财专家以及个性化产品逐渐占领高端客户市场。4家外资法人银行都在国内设立了专为尊贵客户服务的理财中心,为客户提供贴身服务。近年来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东亚银行则推出了“轻松按”。汇丰银行近日推出了与海外市场挂钩的外汇理财产品,挂钩4只境外上市的医药产业股票,最低申购金额2万美元。金融衍生产品的序幕徐徐拉开。
(五)立足银行业务放眼兼业发展。汇丰等4家外资法人银行已获银监会批准代销保险产品,拓宽了营业范围。外资法人银行在兼业经营方面具有长足的优势,其母行大多是混业经营的银行,保险产品多样化,输出效益明显。汇丰不惜花大价钱巩固在平安的控股地位,最重要的动机是盯上了平安集团信托、证券、银行等跨越银行业务的经营牌照,因为掌握一个混业经营的集团,可以帮助汇丰将来以最快的速度、尽量小的成本实现其在中国的全方位扩张。
(六)启动一站式海外开户服务。离岸业务一直是外资银行的强项,也是规避政策的避风港。外资法人银行抓住境内居民海外投资的心理,利用其庞大的金融网络为境内居民办理海外开户业务,不仅充分利用了本地客户资源,也满足客户合理避税、投资增值、海外留学的需求,实现银企双赢。截至2006年汇丰银行在全球多个地区设立“国际商务中心”,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海外开户服务,这一全新服务将在2007年底之前将拓展到l7个国家和地区。
二、外资银行法人转制对外汇监管政策的影响
(一)外资法人银行集约化管理犹如一道屏障增加外汇监管的难度
一是垂直化的管理,使外资法人银行的会计核算规则蒙上面纱。外资法人银行分行职员无法讲明会计核算的规则及过程,只熟悉业务表面操作,难以描述一项业务的全貌,有的外资法人银行明确分行无权知晓会计核算的有关事宜,监管当局询问一些事项,分支行的业务部门需同时向分支行的行政上级和业务直线上级请示后方能答复,包括提供一些监管部门要求的资料和数据。这种运作方式对于监管外资法人银行分行存在一定的难度,外汇监管效率大打折扣。
二是营运中心设置在不同地域,监管全辖业务存在难度。由于各种营运中心同外资法人银行坐落区域不同,检查外资法人银行时,如需检查调阅全辖的某项业务,只能依靠电子数据,对于需要审核纸制文件的检查项目,如涉及非本部业务,则需通过特快专递传递文件,既不安全也耗费时间。
三是电子数据管理的高度集中,监管部门难以验证外资银行提供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无论外资法人银行还是其分支,若想提取电子信息,则必须报批海外总行后由后台数据中心处理,IT人员需要重新恢复数据库,编程提取数据,数据提取质量受到时间和语言理解限制,加上外资银行会计核算体系同中国会计核算体系存在差异,剥离的电子数据同会计统计数据难以一一匹配,核实电子数据真实性有一定难度,自然影响监管效果。
四是业务系统开发运行模式偏重资金风险控制,暴露出业务管理模式同外汇监管要求的冲突。外资银行的电子系统是基于全球化开发研制的,客户账户是设计的核心,控制资金风险和便利业务操作是设计的重点,考虑本地化因素较少。而监管部门的检查是从一项业务角度出发,以会计核算为索引,提出数据要求。因此外资银行系统构建同外汇监管合规性要求存在差距。如外汇监管要求银行电子系统中区分居民与非居民业务的问题落实不彻底。在结售汇科目的设置及结售汇周转头寸的控制方面,有的银行电子系统内虽设置了结售汇科目,但其只是表面科目,无法起到核算结售汇业务的作用,外资银行以资金风险头寸来代替结售汇头寸的管理,外汇监管要求发生了扭曲。
(二)外资法人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增加了跨境资金的流入。花旗、汇丰、渣打、东亚这4家外资法人银行按照银监局的批复,重新核定了注册资本,为满足资本充足率,各外资法人行除上划下属分行的营运资金,还要从境外母行增加资本投入,4家外资法人银行从境外母行获得资本金99.68亿元人民币的等值货币,占4家银行注册资本的38%。根据汇发(2007)14号文件规定,外资法人银行转制前的增资款不纳入短期外债指标,但其增资加大了跨境资金的流入,外资法人银行的外汇资金更加充裕,增资款的运用应成为监管的重点。
(三)外资法人银行理财衍生产品对境外理财监管提出新课题。2007年5月10日银监会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代客投资境外股票等商业类衍生产品。外汇监管部门对银行代客理财政策并没做相应调整,仍凭2006年出台的暂行办法进行管理,规定中涉及的银行投资境外资金购汇额度的审批问题较多,对于跨国的外资银行来讲,其外汇资金充裕,不存在审批购汇额度的问题,外汇政策有待细化,对境外理财业务如何监管是个新课题。
三、对外资法人银行的实际监管与外汇法规间存在的矛盾
(一)银行外汇净利润结汇的政策亟待完善。《外汇指定银行办理结汇、售汇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取得人民币业务经营资格的外资银行外汇净收益应当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卖出,并在事前报外汇局备案。外资银行转制法人后可经营全面人民币业务,如果外币收益全部结汇将扩大结汇量,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对当前结售汇顺差将产生一定影响。外资银行利润汇出往往是本外币同时汇出,第三十一条规定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人民币净利润可购汇汇出,那么,外汇挣利润就没必要先结汇后购汇汇出,这条规定与控制结汇的原则相悖。
(二)结售汇管理政策与统计方式不对称。结售汇实行综合头寸管理方式后,结售汇头寸采取“由上至下”的管理方式,外资法人银行在外汇局核定范围内控制、调整其集团结售汇头寸,外汇局将外资法人银行作为直接监管对象。而结售汇统计制度是“由下至上”的管理模式,数据统计路径是由外资法人银行报告到所属外汇局分支局,外汇局分支局汇总上报总局。结售汇头寸变动是由结售汇业务引起的,结售汇统计是逐项发生额的管理,结售汇头寸是总量余额的管理,对二者的管理不应割裂。
(三)外债统计监测与短期外债指标管理政策不匹配。汇发 (2007)14号文件调整了非居民存款在短期外债指标中的占用标准,境外机构存款和在同一法人银行外汇账户余额之和在等值50万美元以上的境外个人存款纳入外债指标管理。这项规定在具体操作中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对于尚未转制的外资银行分行来说,存在操作难度。短期外债指标分配到外资银行分行(外债主报告行),主报告行负责集团短期外债的统一监控。而外债数据是由外资银行各分行(外债成员行)每日将登陆外债监测系统进行统计报告的。外债指标管理同外债统计方式存在不协调。二是非居民个人有可能在外资银行分行多家分支机构开户,鉴于外资银行内控要求,一家分行(外债成员行)不可能掌握一非居民在全辖的账户情况,只能由外债主报告行统一计算后,将数据反馈各成员行,再履行报告程序。三是外汇局对银行短债超指标的认定比较困难。因为只有同一法人银行50万美元以上的非居民个人存款才占用短债指标,而外汇局要求所有非居民个人存款纳入外债统计,但不占用指标。
四、转变外汇监管政策的建议
(一)加强外资法人银行的管理,增加市场准入条件。现代银行的管理完全被网络和电算化系统覆盖,业务集中处理是全球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对银行的准入如果仍局限在审核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和报备的内控制度上显然落后了,任何一家面临开业经营的银行都会竭尽全力将内控制度做的天衣无缝,而实际操作却相去甚远。比如,外汇局规定银行在电子系统中设置结售汇科目,要求在银行电子系统中区分居民与非居民,然而通过现场检查,90%以上的外资银行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建议增加外资法人银行市场准入条件的“含金量”,细化报备标准。一是要求报备全口径会计核算规则及设置。二是要求银行报备电子系统的设置情况,说明系统结构及各系统间的关系,制定监管数据采集与系统数字来源对照表,从源头保证监管的有效性。
(二)转变外汇监管方式,顺应法人管理趋势。在外资银行法人转制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外汇监管方式也应着眼外资法人银行加以调整,一是建议统一结售汇头寸和结售汇的统计方式的监管模式,取消外资法人银行分行分别向外汇分支局上报结售汇报表的监管要求,改为直接由外资法人银行在电子系统中建立完善的结售汇统计科目与实际项目,从系统中直接提取结售汇数据,由外资法人银行统一报送结售汇数据,理顺监管层次。同时由外汇局将结售汇统计数据按地区分拨地方分局,解决地方分局统计分析、发现、查实异常情况之需。二是建议逐渐改变外债管理模式,即由外资银行外债主报告行在电子系统中提取外债数据报送全辖全口径的短期外债。三是加强错漏报数据的监管要求和处罚力度,减少因统计失真而误导监管判断。四是外汇局根据合规性监管要求,对银行电子系统的数据采集提出采集原则,制定接口规范,保证监管数据的准确性。
(三)加强金融创新产品的研究,建立与金融发展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在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的基础上,要着力研究金融衍生创新品种,学习其开发产品的定价方式及风险管理,在促进金融活动全球化发展的情况下,强化审慎监管和市场跟踪监测,适时进行风险提示,建立与银行金融衍生产品协调发展的监管体系。
从搜索引擎行业格局方面看,百度凭借其自身的技术优势、雄厚的资金以及已有的庞大用户群,在一段时间内,依然会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一家独大的格局必定会被打破,市场终会走向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奇虎360进入搜索引擎市场,以及以中搜为代表的第三代搜索引擎等新兴企业的逐鹿,是突破目前的格局所做出的新的尝试。
从搜索终端方面看,移动化搜索趋势明显。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新的增长点。各大搜索引擎公司不断优化手机搜索客户端,不断丰富产品、提升用户体验,由此必将带动手机搜索引擎用户规模的进一步提升。流量由PC端向移动端转移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势必会成为搜索引擎企业的必争之地。未来移动终端搜索引擎产品,将呈现个性化、多元交互形式和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等发展趋势。
从搜索渠道方面看,社会化搜索潜力巨大。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凭借自身庞大的用户群和信息,成为搜索引擎收录的重要内容。社交媒体改变了人们搜索和分享信息的方式与习惯。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依托于其内部的搜索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吉林银行成立以来,牢固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围绕全省支柱产业、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民营经济发展等工作重点,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全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截至6月末,已向各领域累计投放贷款304.1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66.38亿元,比去年10月增加67.3亿元。其基本经验和做法是:
支持支柱产业,推动工业经济发展。今年上半年,该行积极筹集信贷资金,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石化、光电子、钢铁、食品和农产品加工等经济主导行业和县(市)工业集中区重大项目建设的融资支持力度。以钢铁行业为例,近年来该行累计向通钢、铁合金、炭素等国有企业投放贷款达80多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全省钢铁行业的做大做强。该行还积极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以食品和饲料为主要产品的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新突破。上半年,该行向这些行业净投放37.31亿元贷款,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吉林银行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支持力度。长吉城际高速铁路建设项目是该省“十一五”期间重点项目之一,工程量大、投资回收期长,需要大量建设资金,吉林银行充分调研后,准备提供10亿元融资支持,以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哈尔滨―大连铁路客运专线是哈大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吉林省承担的项目开工前,该行就与项目建设单位积极接触,主动上门服务,及时提供3.4亿元的资金支持,保证了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今年上半年,该行还向各类开发区投放财政性贷款180多亿元,用于开发区前期的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招商引资项目的顺利落地和开工建设。
支持民生工程建设,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为此,该行把“银行”搬到了老百姓家门口,办起了“社区银行”,在社区建立金融服务站,使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日常的金融业务,享受到更多更快捷的金融服务。该行还推出面向下岗职工的小额创业贷款业务,圆了很多人的创业梦。仅今年上半年,就累计支持社区居民和商户创业项目5000余个,直接安置和间接带动就业岗位6万余个。同时,该行还积极配合政府进行现代城市建设,累计发放棚户区改造贷款近60亿元,两年来全省累计拆迁面积达到2600万平方米,使42万户、130万人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助推民营经济腾飞。该行高度重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千方百计组织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首先,以创新为手段,不断改进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经营管理水平,使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审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其次,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逐步建立集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信贷审查于一体的中小企业服务团队,实行专业化经营。第三,以客户为中心,全方位满足中小企业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到6月末,该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66.92亿元,累计投放125.57亿元,比上年同期多投放33.76亿元。
【关键词】项目管理;战略实施;战略管理;管理模式
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有效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前提。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企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前景,获得更多的效益,进行战略管理势在必行。
一、传统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战略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战略发动、战略计划、战略匹配到战略调整等多方面多环节的工作都影响到战略实施的效果。企业制定战略时通常都会考虑很多变数,但执行战略时又会不知不觉地忽略这些变数。因为传统战略实施模式都是在行政职能式组织管理的结构中进行,而不是在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中进行。这使得传统战略实施模式只能应用于稳定的环境,而在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生产技术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中就无法发挥其效能。总体来说,企业在战略实施中因没有引入项目管理方法,会产生以下问题:
1.实施小组孤立工作,效率低下。
2.对所实施的关键任务和活动缺乏明确的说明。
3.不能及时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实施风险大。
4.不能有效地协调各种活动,部门经理间因本位主义而缺乏足够的协调,产生损害大局利益的行为。
5.资源有效分配困难,战略执行效益低。
6.实施比原计划需要更多的时间。
7.实施方案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
对于上述战略实施问题,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整合项目管理与战略实施,引入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战略实施中的问题。
二、引入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优势分析
企业在战略形成阶段就可以应用项目管理方法,制定企业战略的最佳方案是使用项目管理进行规划,通过有效的规划,企业高层能较容易地制定面向项目的企业战略。项目管理规划工作就是在企业建立一套项目管理的标准方法,并与企业的业务流程集成,形成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运营管理体系。用项目管理来规划企业战略能集成项目管理方法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建立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业务流程。企业的业务流程描述了公司如何开展业务,是公司业务人员开展业务并相互合作的指南。一般说来,公司运营管理走向成熟的标志就是具有明确的业务流程和相关标准。企业如果将项目管理方法融入企业业务流程,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优化,企业战略成功的机会将会增加,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协调企业的相关部门,使它们以项目为导向,步调一致。
将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用于战略管理,有如下优点:
1.可建立公司判断内外部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一致性的准则,指引主动寻找新的机会,而非消极等待。
2.可提高决策品质。有了战略作为努力的目标,公司员工才能应用专业知识在其特殊领域做充分的分析;有了战略的评判标准,公司将能利用工具以评估最佳机会,否则,管理者被迫以极端的方式来遵从没有战略准则的决议;企业可因此避免未经审慎评估而贸然投资的风险。
3.当企业面对未知情况时,可以将战略作为判断的准则;判断某一机会为最佳,或未来还有更多的好机会。
4.可定期评估战略执行效益,确保资源有效分配以及产品线并未过时。
5.具备预测变动的能力,否则管理者将无所事事或冒着执行交互矛盾目标的风险。
6.可以提高公司内部合作的一致性,提高工作效率。
7.战略的贯彻要有组织保障,而项目组织以其灵活性使其项目成果体系与企业战略相一致,满足战略实施的需要。
8.项目管理可以解决当前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项目管理能有效地解决当前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分权问题、多元化管理问题、资源共享问题及人员进出问题等,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
9.项目管理为企业发展带来经营活力。这是因为通过实施项目管理可以保证:
(1)组织的灵活性。企业项目管理采取面向对象(即项目)的管理模式,把项目本身作为一个组织单元,围绕项目来组织资源,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建制的组织形式,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具体需要适时地配备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项目成员共同工作,为项目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2)管理责任的分散。按项目进行管理,是把企业的管理责任分散为一个一个具体项目的管理责任,由各项目经理具体对各项目负责,确保各项目的执行及完成。此外,各项目经理可以将项目分解为许多小的责任单元。而管理责任被细分为一个个细小的责任单元,有利于组织对项目执行情况及成员工作的考核、监督,有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3)以目标为导向解决问题的过程。企业负责人根据项目实施的目标和情况来考核项目经理,而项目经理只要求项目成员在约束条件下实现项目目标,强调项目实施的结果,项目成员根据协商确定的目标及时间、经费、工作标准等限定条件,独自处理具体工作,灵活地选择有利于实现各自目标的方法,以目标为导向逐一地解决问题,最终来确保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保证企业战略的实现。
(4)有利于对复杂问题的集中攻关。企业项目管理关注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关注客户对项目实现程度的满意度,并且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能以项目目标的实现、客户满意度为动力,相互之间充分交流和合作,不断做出科学决策,力争高质量按时在预算内完成全部项目,保证问题解决方案的质量和接受的可能性。
(5)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的有效结合。企业项目管理可以使企业不断地完成一个一个项目,以实现企业的目标,促使企业不断上升到一个一个新的作业平台,使企业始终处在发展前进中。对于个人的发展,传统的职能模式使人们追求的是数量有限的职能部门经理,而项目管理为企业每位员工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员工责任的界定可以从小项目开始,员工的成长也就从小项目的经理逐渐发展为大项目的经理,同时有利于员工发展为综合性的管理人才。
(6)带来的竞争优势。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决策、对经营活动更加严格的监控、更柔性的组织结构、以目标为导向的决策方式、促进团队合作和人才培养、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10.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一个企业的战略是包括生存和发展两个部分,项目更多的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和增长服务的,而日常运营更多的是为企业的生存与延续服务的。因此,当一个企业的战略强调发展与增长的时候,项目是实现组织战略的主要手段;而当一个企业的战略强调生存和延续的时候,日常运营是实现组织战略的主要手段。由于项目是独特性的,企业通过对已建项目的投入与运营,不断积累起来的核心能力是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的,因而积累可以不断强化和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
三、项目管理与战略实施的关系
在企业中,项目是企业变革的发动机;项目带来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建立新工厂,安装新设备。项目的实施改善了企业的基础设施;配置了新的系统使企业运行于新的程序之中。企业为实施战略而必须进行的任何变革都表现为具体的项目。在成本领先、产品差异、默契共谋、战略联盟等业务战略层次及纵向一体化、多元化、并购及全球化等公司战略层次中,无论哪种战略的实施,都必须确定相应的项目管理,通过完成项目管理来达到战略实施的目的。
总之,在战略实施中引入项目管理方法,以项目为导向,进行战略实施管理,这样能大大提高战略形成与战略实施的效率,能有效地提高企业或组织的竞争能力。可见,战略实施中引入项目管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用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来执行企业战略实施是一种极佳的方案。
参考文献
[1]梁光华.企业中的项目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2004(4):39.
[2]李芬.基于战略管理视角的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4(9):88.
[3]范存彦,黄凯.论战略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联[J].美中经济评论,2004(5):35-41.
[4]王莉飞.项目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2):105.
[5]蔡琳.[D].厦门:厦门大学,2009.
[6]耿帅.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战略实施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关键词】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 刻板解释偏差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3-0004-02
一 引言
在职业多元化的今天,虽然社会各界都提倡职业性别平等,但社会上依然存在一种职业性别的隔离现象,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不尽相同,社会地位也存在明显差异。人们习惯于把技术类职业和男性相联系,而把服务类职业与女性相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影响,尤其影响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随着问题的突显,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二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occupational sex stereotype)是指人们依据性别将职业分类后形成的关于男女从事某些职业的固定印象,它直接影响到男性和女性的认知、归因、动机、行为以及职业的选择。作为刻板印象的一种形式,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则不易改变。在传统的专业定向中,人们普遍认为女性适合学习人文学科,而男性适合学习理工科,如果大学生选择和学习了与自己性别不一致的专业,他们在成就的获得上则会承受更大的阻力,在未来的求职道路上也会受到更多职业性别隔离现象的影响。
过去,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常常被用来评价工作好坏,那些收入高和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容易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尊重。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的累积和沉淀,内隐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也经过了长期的累积和沉淀。过去女性社会地位低,只能从事无多少技术含量的服务类行业,而服务类行业的工作性质又与人们对女性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一致,于是就形成了女性适合从事服务类行业的刻板印象。
三 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方法进展
早期对于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采用外显的直接测量方法,例如St.Pierre、Kulik等人就曾采用问卷对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调查研究。但由于人们往往迫于社会评价的压力,不愿承认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因此,外显测量所得的结果很难反映出人们的真实态度。而随着20世纪末内隐认知研究方法的引入,不少心理学家认为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与内隐社会的认知有关,于是将内隐认知的系列研究方法引入到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中,以期得到相对真实的结论。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可借鉴的内隐研究方法主要有判断潜伏期程序及其技术、投射测量、内隐联想测验、词语补全、虚假声望法等。在众多方法之中,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由于信效度较高,可重复测量,可以用来测量与积极和消极没有直接联系的想法和态度,因此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用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之中。国外学者White以及国内学者于泳红、佟丽君等人都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
然而,随着研究的进展,内隐联想测验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Karpinski和Hilto在2001年研究发现,内隐联想测验的测量结果并不能显著地预测那些和内隐态度相关的行为。虽然有许多研究数据支持内隐联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但是这些操作指标并没有对其运作机制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内隐联想测验也逐渐受到质疑。而当内隐联想测验被用于研究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而受到广泛质疑时,刻板解释偏差(Stereotypic Explanatory Bias,SEB)这一种新兴的方法开始用于研究内隐社会认知。刻板解释偏差方法建立在Hastie提出的解释偏差(Explanatory Bias)基础之上,Hastie认为个体在与自己的期望不一致的情境中会做出更多的归因或解释行为,从而使不一致的情境得到合理的解释。深圳大学的江亚丹和张丹丹等人曾采用刻板解释偏差方法分别对研究生和初中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与内隐联想测验相比,刻板解释偏差方法具有结合情境、可自然反映内隐态度、外部效度高、预测性良好等优点,因而非常适合用来研究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然而,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科学家发现许多神经结构与社会认知和行为相关,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作为社会认知的一种形式,可能会受到神经结构的影响。目前采用较多的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主要是事件相关电位(ERPs),暨南大学的张成荫和黄俊伟等人采用了事件相关电位方法分别对研究生和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
从以上对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进展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从外显测量到内隐测量,再到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的发展道路,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又随着研究的进展而逐渐显现出缺点,因此,对于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
四 针对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主体,其就业问题对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具有内隐性和深刻性,同时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所以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针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做好学校教育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导学生逐渐改变男生应该学理工科并从事相关职业,女生应该学文科并从事另一些相关职业的传统看法,更新学生的职业性别观念。其次,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性别平等活动,让男女大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成长和进步,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最后,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2.改变用人单位的聘用观念
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应该消除女性不如男性的传统观念,改变根据性别来选择人才的聘用规则。除了一些特殊工作环境的岗位外,各种社会岗位都应该对女性开放。同时,用人单位应该客观地评价一个人成败的因素。在员工取得较好的成绩时,无论男女都应该给予奖励和表扬,而不是把女性的成功归因为外部或偶然因素。在员工失败时,要引导员工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不正确的归因,只会导致员工积极性的降低,从而导致员工工作效率的降低和员工的流失。
3.营造积极的社会就业氛围
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积极地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公正、平等的就业氛围,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利用电视、广播等舆论工具宣传报道,大力倡导男女平等。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职业,就是值得我们尊重的职业。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出台一些关于男女平等就业的政策法规,对一些存在不合理职业性别歧视的单位给予警告或处罚,以促进职业性别平等。
4.调整大学生的自我职业认知
对于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情况、兴趣、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来选择职业,而不是根据性别来选择职业。大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所存在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认知调整,在选择职业时有意识地避免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造成影响。女大学生要树立职业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像男性一样在各种工作中都有出色的表现,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同时,男大学生也要注意克服对某些只适合女性职业的歧视,平等地看待女性的能力和各种职业。
参考文献
[1]朱鑫亚.大学生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1):47~52、93
[2]李艳娜.社会青年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6):469~470
[3]于泳红.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心理科学,2003(4):672~675
[4]佟丽君、侯东辉.高中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联想测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9(1):141~143
[5]江亚丹、何丽、王晓钧.研究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刻板解释偏差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7):109~113
[6]张丹丹、谢钰琪、张智勇.初中学生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0~36
关键词:中国农行支行;客户分层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在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金融体制不断的进行改革,已经初步完成了商业银行体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商业化工作的转换。然而由于我国银行事业起步较晚,所以很多方面还有待于提高。在客户经理对队伍建设与管理上,我国农业银行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在客户分层管理方面,我们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以客户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现在已经成为了现代银行公认的基本运作原则,然而这一原则的实现却成为了银行事业发展的一大难点。
(一)客户需求。银行本身就属于服务行业,其根本任务就是服务于社会。因此银行所面临的客户群体非常广泛,包括着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人群,因此也造成了银行所面对的客户人群拥有着各式各样不同的需求。特别是不同职业、年龄等造就的不同经济实力,最终导致了其对银行服务的选择不同。
(二)客户潜力。在传统的银行服务中,我们所注重的是客户对现有现实的需求,从而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进行服务,即“客户想要什么服务,我们就给予什么服务”的被动服务形式。因此令银行忽视了客户的未来发展需求,从而令银行错失了很多机会。因此在现代农业银行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客户未来潜力的挖掘,对其进行发展需求的引导,根据客户的层次来对客户的潜在需求进行差别化的服务,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以此来引导客户成为银行最忠实的客户。
(三)经营目标。虽然银行是一个以服务为主的企业,然而其根本目的却还是盈利,所以利润最大化才是银行经营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所以银行往往会更加倾向于优质客户的选择,然后向其推荐利润较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使其成为了银行业务的重点,从而忽视了更为广大的客户群体。
(四)有限资源。面对来自社会各种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银行自身的有限资源就显得有些相形见绌了。然而社会所需要的是能够满足所有客户需求的全方位服务,可是现在无论哪一家银行都无法全方位的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所以这就要求银行根据客户的特点进行分类,然后集中资源的进行重点突破,从而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要。
综上所述,农业银行必须将自身优势与自身经营特点相结合,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对市场进行细致的划分,从而对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等进行差异化管理,以达到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二、分层管理和服务的必要性
事实上面对不同的经济状况和人文条件,客户的需求也会不尽相同,这就促使银行实行不同的方法来应对。然而在这些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中,事实上还是存在着某些普遍的基础方法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分层管理和服务的必要性进行深入的探索。
(一)细分市场。细分市场主要是根据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对客户进行层次上的简单划分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就可以应用到各个地区,通过地区的人口、行为等特点进行相应的市场细分,然后再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客户的发展方向。关注客户的发展方向事实上是对客户潜力挖掘的一种手段。由于客户的自身条件不同,所以导致了其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这时银行就需要针对其推荐不同的金融产品,来引导客户的消费。与此同时再根据客户的发展方向,去挖掘客户下一步发展中的潜在需求,从而对其引导,最终建立一个忠实的客户群体,实现银行效益的最大化。
(三)银行服务人员。由于银行内部人员的自身素质不尽相同,能力也各有特点,正好可以将其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分配,使其在面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四)网点功能与规模。事实上由于银行自身的资源限制,导致了其根本无法完成全面的金融服务。因此其便可以针对网点的特点,对地方进行选择性的强化服务,合理有效的利用地区客户群体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层管理。
三、分层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发展
通过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分层管理对农业银行的促进作用,然而其中还存在着几点问题,必须要切实的解决,才能真正的将银行效益发挥到最大。
(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目前,很多农行支行都在提倡“以客户为中心”,然而也仅仅只是“提倡”而已。所以必须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彻底令这句空话变成现实,则需要农行支行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考核激励机制,从而监督、鼓励员工,最终真正意义的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二)以客户为中心的会计科目设置。目前的会计科目设置非常单一,通过同一科目只能令客户得到该项目的汇总,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会计科目设置,从而实现客户所有信息的集中管理和使用调配,方便客户对自己财务状况随时进行全面的掌握和了解。
(三)人才挖掘、素质提升。无论什么企业,人才是其发展的一个必要因素。因此针对人才,农行支行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有效的用人机制以及奖励机制,同时注意合理的人才分配利用,从而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
(四)资源配置。有关资源的配置,想要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必须贯彻“集约投入”和“重点突破”的方式,从而充分的挖掘市场,满足客户需求。
结束语
总之,分层管理对于中国农行支行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地域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必然会令其出现各种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才能更好的贯彻分成管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为中国农行支行的发展带来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