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交媒体舆情分析范文

社交媒体舆情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交媒体舆情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交媒体舆情分析

第1篇:社交媒体舆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225

随着我国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多,移动智能设备如手机、电脑、平板也越来越普及,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工具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相关部门如何快速收集网络上的舆情信息,跟踪事态变化,及时向有P部门通报,是新形势和新环境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大数据时代,网络上承载的信息和数据越来越多,给网络舆情的信息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网络舆情信息相关部门可以从网上海量的、多样的信息中迅速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如何浓缩并解读海量的信息,提高舆情数据的研判能力是大数据环境下舆情分析的重要挑战,大数据技术将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从目前研究舆情的文献来看,舆情的研究经历了传统社会舆情分析、网络舆情分析、大数据舆情分析三个阶段。Facebook、推特、微博等社交网络媒体的兴起掀起了研究网络舆情的热潮,Nathalie Henry通过推特获取了2012年法国大选中网民情感取向数据,并对大选结果进行了预测,证明社交网络媒体确实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喻国明(2013)在文章中指出网络舆情的研究经历了早期简单粗放的研究阶段和当前海量的网络舆情研究两个阶段。孙帅(2014)等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探求网络舆情的进化规则,创立了网络c情变化发展的分布模型,并且发现其适应的分析方法。李弼程(2010)等人创立了多种网络舆情的姿态分析模型来对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判断。网络舆情的信息工作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特点、新变化,将大数据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工作中起的重要支撑作用,既可以推进互联网现代化的治理,还可以提高政府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能力。

2大数据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用

应用在网络舆情的大数据技术有很多,目前比较成熟的是Apache 软件基金会提出的 Hadoop 分布式计算系统基础框架。框架包含多个大数据技术开源项目,相关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分布式计算模型(MapReduce)、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数据仓库工具Hive和分布式数据库 Hbase,其中对大数据网络舆情分析起着关键作用的是MapReduce。Hadoop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MapReduce模型实现其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的监测、分析以及舆情的趋势分析、跟踪预警,从而提高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还可以有效利用与管理硬件资源和存储资源,提供更高的数据存取能力。Hive可以快速查询数据、挖掘数据并迅速建立索引。基于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的数据库Hbase的使用,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数据实现分布式存储。

传统的监测工具、方法和流程难以处理现在海量复杂的网络舆情,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技术因其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存取效率极高、灵活的应用平台能力以及可以通用的硬件系统诸多良好的性能,可以在海量数据的环境下完成舆情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及突发事件预警支持、舆情信息报告等工作,满足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相关工作的高标准和高要求。Hadoop是当前学术科研界和企业实务界用来解决大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的主流技术,更加缩短了数据处理的时间、降低了综合成本。

3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31前期:搭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平台

搭建具有公信力的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平台,该平台应同时具有网络舆情宣传、评价、报告和处理等功能。通过平台,我们可以及时收集、跟踪网络热点问题,第一时间研判网络舆情事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网络舆情,在收集、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基础上科学合理传播、处置信息;及时反馈处理的舆情信息、作出评价并定期舆情报告。通过平台,可以有效地掌握舆情处理的主动权。

32中期: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机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不仅适用于事件舆情的前期爆发阶段,也适用于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的其他阶段。有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可以把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疏导,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减小影响,并防止事件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33后期: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事后体系

善后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里必要的步骤,主要协助舆情相关部门恢复网络的正常秩序,防止或控制此事件舆情再次发生,为以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理提供经验。所以,事后体系应该包括对现有处理方案的评估、总结和舆情数据库的建立。我们需要建立相关的网络舆情数据库,便于以后及时查阅、完善网络舆情的事后体系。

4结论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分析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目前来看,国内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网络舆情分析算法、舆情监控系统的研究,对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析相关的技术研究相对较少,还不能满足现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需求。确实,现在网络舆情的研究大部分都是情报方面的工作,但是加入大数据的背景之后,我们可以从定性的方法慢慢变成定量研究。本文主要基于大数据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总结了大数据在网络舆情的应用及应对策略,展望下一步研究可以从可视化方面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解决网络舆情问题。

参考文献:

[1]Jennifer Bachner,Kathy WHillAdvances in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 Attitudes Research:The Policy Studies in New Zealan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2014,23(1):45-53

[2]Nathalie Henry,Jean-Daniel Fekete,Michael JMcGuffinNodeTrix:A Hybrid Visualization of Social Networks[J].Management Science,2012,46(3):1302-1309

[3]喻国明大数据分析下的中国社会舆情[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5):2-9

[4]李艳灵,李刚大数据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策略[J].网络通讯与安全,2015,15(11):14-15

[5]汪可大数据路径下铁路突发事件舆情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6]张宁熙大数据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15,35(6):38-42

[7]张倩大数据在突发事件政府决策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73-79

[8]孙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9]李弼程,林琛,郭志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探讨[J].情报杂志,2010,29(7):54-57

第2篇:社交媒体舆情分析范文

2015年的电影夏季档已落下帷幕,结果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曾经是夏季档大赢家的华纳兄弟影业和索尼影业今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冷,而环球影业却成了今年的赢家。

美国夏季档一般从4月开始,7月结束,是各家影视公司必争之地。今年,《速度与激情》《侏罗纪世界》《碟中谍5》强势开局北美电影夏季档。

但经历了长期发展的电影映前票房“雷达”这次似乎失效了。今年夏天美国国内票房总成绩为44.8亿美元,是继2013年后的第二好成绩。去年,夏季档票房为48亿美元。尽管整体成绩不错,然而至今还未出现一部超过10亿美元的“超级”大电影。

电影公司通常会花大钱为影片前期造势炒作,所以上映首周周末一般就能看出一部电影的品相如何。根据以往经验,首周票房基本能达到咨询公司做出的票房预测额的1/3-1/2。《侏罗纪世界》则打破了这一规则令人大跌眼镜。其美国国内首周票房2.08亿美元,远超1.25亿美元的预期。这种预见性的失误可能会影响影视制作公司和演员们的关系,因为这意味着演员们的片酬被低估了。

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票房预估系统的精准度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观看了一部电影后不太满意的网友会上网吐槽,给差评,网友的评价往往会让电影公司大力度的宣传炒作付诸一炬。业内人士分析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将给电影传统的宣发和营销模式带来颠覆性变化。

“夏季档电影能否成功,观众的口碑和评价越来越起决定性作用,”派拉蒙影业国际发行与市场总监梅根・康利根(Megan Colligan)表示,“我甚至在杂货店里都能听到人们对‘烂番茄’上影片评分的热烈讨论。”

的确如此。综观今夏票房差强人意的几部电影,都在社交网络以及影评网站“烂番茄”上评价不佳。派拉蒙影业和天舞影业(Skydance)的影片《终结者5》预测会在美国“独立日”的5天假期票房爆发至少进账5500万美元:实际上,《终结者5》假期间的票房只有4250万美元,因为该片在“烂番茄”的好评率只有26%。

华纳影业几部事先被看好的影片《明星伙伴》(Entourage),《魔力麦克2》,《假期历险记》(Vacation),《秘密特工》,《我们是你的朋友》也均未达预期。福克斯影业的《神奇四侠2015》(Fantastic Four)更是遭遇口碑“滑铁卢”,被网友戏称“神奇”烂片,票房自然不好看,离评估公司的预估相差很远。

相反地,另外一些电影却凭借“烂番茄”好口碑的推波助澜,成功实现票房逆袭。《生活残骸》(Trainwreck)在“烂番茄”的好评率达85%,《冲出康普顿》好评率为90%,阿汤哥出演的《碟中谍5:神秘国度》的好评率高达93%。

环球影业和派拉蒙影业在“烂番茄”上的推广力度甚至超越了过去依靠专业影评人的“媒体评价广告”。两家公司的影片《生活残骸》以及《碟中谍5》在“烂番茄”的营销活动也给影片带来了不错的效果。

“传统票房评估系统不能对每个观众的意见做出预测,”环球影业国内发行部门总裁尼古拉斯・卡彭(Nicholas Carpou)说。

对此,福克斯国内发行部门的主管克里斯・阿伦森(Chris Aronson)也认同,“社交媒体提升了传播的及时性,引发的效应不容小觑,对一部影片的评价效果也是立竿见影。也许我们该重新制定一套评估方法。”

目前,美国国内最具权威的票房评估咨询机构是国家研究集团(National Research Group)以及市场咨询公司MarketCast,后者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近年来,随着传媒环境变化这两家公司对市场前景分析的调查程序一直在不断调整。过去他们可能打电话到用户家中做调研现在更多通过网络和手机做问卷调查。

在电影制作公司的压力之下这些咨询公司另辟蹊径采用多种方式向更多领域,更广的用户样本展开调研。

按照以往的思路,咨询公司调研的对象是经常去影院看电影的所谓“忠实影迷”,而对一年只进影院6-8次的人不予理睬。从现在的情形来看,那些不常看电影的观众作用也不容忽视。他们看完电影后,在网络上发表观影感受,汇集起来的口碑对电影营销也十分关键。

“这些过去被忽略了的意见反而会造就一部电影出乎意料的效果比如《侏罗纪世界》。”一家电影制作公司的研究总监说。

第3篇:社交媒体舆情分析范文

>> IT产业三重 美国金融危机原因的三重解读 媒介融合营销与网民参与行为的三重劳动化 破解信仰危机的三重路径 三重分歧制约西方应对乌克兰危机 美元走强对中国有三重危机 拍马的三重境界 人生的三重境界 武力的三重身份 官员饮酒的三重忧思 理性直销的三重内功 卖保险的三重境界 “赞利金”的三重陷阱 业务代表的三重“境界” 看图作文的三重境界 写景的三重境界 “梁祝”的三重“味” 管理的三重境界 财政官员的三重进化 我为师的三重境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汤姆・斯丹迪奇.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M].林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12-13.

[3]任琦.皮尤研究中心.美国新闻媒体报告《2015》评析.[J]中国记者,2015(6):118-119.

[4]任琦.皮尤研究中心:美国新闻媒体报告《2015》评析.[J]中国记者,2015(6):118-119.

[5]祝华新,潘宇峰,陈晓冉.2015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6]数据来源:微信自媒体平台《传媒圈》,2016-04-09.

[7]数据来源:濮思.“2015年以来超40位媒体人离职,这些领域是转行热点”,微信公众平台“传媒+”(ID:Chuanmeijia007)。

[8]数据来源:“传统媒体人才流失不可怕,可怕的是年轻人越来越少”[EB/OL].http:///?p=30072.

第4篇:社交媒体舆情分析范文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形媒体集团,以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当前,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尚无现成的、可资借鉴的”路线图”,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中,有哪些已然明确、可避免重复探索的领域?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加以解析。

强化一种思维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站在媒体人的角度看,就是在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的背景下,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对传统传媒产业生产、销售、经营等全产业链进行重新审视、改造的思维方式。

在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强化互联网思维,就是要以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改造传统传媒产业。在新闻内容生产环节,变过去“我报道什么你看什么”,为“你想看什么我就报道什么”,更加强调受众的感受与需求;在新闻内容传播环节,变过去“单向传播”,为“互动传播”,更加注重受众的体验,并创造条件让受众评论、跟帖、拍砖、顶赞;在新闻产品营销环节,变过去着眼于一个区域的用户与市场,为着眼全球用户与市场,更加关注品牌效应、全球视野。

遵循两个规律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是此消彼长,不是一抑一扬,而是运用新技术新方式新应用新手段,改造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以更好地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这就要求.必须同时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

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遵循新闻传播规律。马克思认为,“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须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新闻传播是由传播主体、收受主体、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四大要素构成的。新闻传播规律是传播主体通过传递新闻内容满足收受主体新闻需求的规律。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既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题,善于因势利导,还要坚持党性原则、新闻伦理要求、新闻法规规范。

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遵循新兴媒体发展规律。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兴媒体一路高歌猛进,攻城略地,已日渐成为青年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思维审视、改造传统媒体的语境下,更需要遵循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一是微内容传播。多生产“短、实、新、生、活”的新闻产品,利用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平台,实现新闻实时采集、实时。二是分众化互动。分众化互动传播是新兴媒体的一大特征,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中,传统媒体要充分学习借鉴新兴媒体这一优势。

一方面,要准确掌握本媒体的受众群体信息,积极提供满足受众需求的个性化信息;另一方面,要主动搭建平台与渠道,为受众提供意见反馈、沟通交流、线索汇集、报道评估等便利,实现新闻产品的互动传播。三是多媒体展示。对重点报道内容,要综合运用传统传播手段与新兴传播手段,做到深浅结合、图文并茂,使新闻产品可读可听可视可品,并满足多种终端传播的需求。

顺应三大趋势

回顾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的内容与载体都在不断演进,而载体的每一次变化、升级,如由竹简到纸质、由纸质到电子,都将带来传播形态的巨大变化。有人说,从传播载体看,当前,新闻传播已由“铅与火”、“光与电”走进了“数与网”。我们在“数与网”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需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这三大趋势。

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趋势。近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以及3C、4G技术的推广应用,移动互联网取得了长足发展。新兴媒体正式借助这些移动终端,通过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平台,实现了裂变式扩张。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顺应这种“移动化”的趋势,尤其是传统媒体要积极开通门户网站,便于受众及时快捷获取相关资讯:利用现有成熟技术,开发易于下载、不断更新的客户端;积极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推介新闻产品,传播有价资讯。

顺应互联网传播社交化趋势。当前,社交网站已成为互联网新业务的服务入口和用户来源。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顺应这种“社交化”的趋势,“有选择地发展社交类应用和技术,促进社交平台与新闻传播平台有效对接,增强平台粘性,集聚更多的忠实用户。要借助商业网站的微博、微信等技术平台,建好法人账号,扩大用户规模,提升传播效果。”

第5篇:社交媒体舆情分析范文

电商渠道仍摸着石头过河,险企如何跳出保费增速变缓的围城?

2012年,在“三马卖保险”的持续发酵下,网销保险打响了渠道第一枪,赢得了口碑江山。2013年,就在网销探路前行之际,以微博为主的社会化品牌营销沉不住气了,险企欲凭借自媒体的新鲜之路,杀出重围,分得市场一杯羹。

先赢口碑

去年夏天,一场世纪暴雨让京城仿若置身威尼斯,数千车辆抛锚熄火,保险理赔的热线几乎被打爆,多家险企辛辛苦苦维护的良好形象,因为一场慌乱而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就在市民在热闹中看海之际,微博上一张照片红得发紫――一名市民用安全套套在鞋子上,用作雨鞋,网友们纷纷赞叹博主的的“高招”。更巧的是,杜蕾斯官博卖萌地评论转发道“杜杜不漏”,引发众粉丝的“膜拜”,杜蕾斯此举赚来的美誉,恐怕比在央视斥巨资做广告还来得直接。

此刻大部分险企的官博,几乎用着同样的官腔,在传播“快速理赔,人”。业内人士指出,在不同的媒体渠道上传播同一内容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你非要在微博上让人看广告,岂不死路一条?

如今,互联网已进入第三次平台聚合时代,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庞大,消费者在掌握信息方面越来越重要。

舆情分析专家、武汉大学教授沈阳告诉本刊记者,微博正在迈向2.0时代,两会之后微博整个调控有一些变化,在经济方面可以发现,原来偏向于单向表达正在向双向互动转化。

“在舆情事件当中的商业营销特别明显,在上次的猪投上海事件,有一个蛋糕店做了猪头加上巧克力的蛋糕。”沈阳举例指出社会化媒介在营销中担当的角色。

社会化媒介,从早先的博客、个人网站,到现在的微博、微信、APP以及社交网站,均展现出了其生命力。

不像当年电视广告给商家带来的直接效应,险企并没有在社会化媒体中趋之若鹜,少部分险企开始“吃螃蟹”,并尝到了甜头。

如中国平安。这一新锐在业界创下了多项神话记录,并被其他险企奉做先锋。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宣传部副总经理王英在一场公开场合中透露,中国平安在社会化媒介方面很重视客户体验,不打圆场,也不唱官腔。

“北京暴雨期间,一名客户买了车险后,要求我们送单员要把保单送到家里,这个客户家里没有盐了,他就跟送单员说,能不能帮助送包盐去,这个送单员就买了一大包盐给他,他在微博上感谢了平安。”王英说,平安的好口碑就是这么一点一滴攒起来的。

不甘落后的新华保险,在这一方面也跃跃欲试。今年5月初热播连续剧《新编辑部故事》植入了保险营销员人物“聂卫红”,新华就在新浪微博注册了账号“新编辑部故事-聂卫红”,进行推广和运营。

再夺市场

借助金融混业的利器,2012年中国平安在保险行业整体歉收的低迷困局下,一路高歌,赚得盆满钵满,而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一人揽下税前987万元的年薪,令人惊叹。就连保监会也对险企高管下了“限薪令”。

即便如此,透过中国平安这一吸金集团,险企们也许能从中管中窥豹。微博上,中国平安集团官网粉丝已达78万,车险官网68万。

王英说,平安在做新浪微博之前,一直没有很方便的渠道,都是以很低的成本去接触到客户,但是有了官博之后有很多的人会在微博提问。

“中国平安开始搭建2S+9C的社会化媒体结构。”王英解释,重点打造微博、微信、微视频、年轻化SNS社区及新APP等平台,将线下活动和线上活动进行对接。“从微博这方面我们希望它既能够成为公共关系的维护平台,这里面可能在公共关系平台做得还可以。但是我们在销售平台方面还在做尝试,这方面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但我们一直在努力。”

去年“双十一”期间,大地保险也开始“触网”,推出“大地保险爱情保单”微活动,不料反响良好。

除了微博之外,不少险企纷纷开辟社交媒介新战场,让客户体验指尖的方便。

在微信公众平台,天平汽车保险、中国太平洋保险、泰康人寿保险、国寿财险、中国平安等认证账号玩得不亦乐乎。

目前,社会化媒介在饮食行业运用得如火如荼,但在金融行业,仍处于“试水阶段”。

在华中科技大学南门,有一位灌饼叔通过微博把小小的煎饼铺做得风生水起。在这之前,一位在京城卖煎饼的传奇人物,如今已进驻北京CBD,并且打造了一个大品牌,慕名而来的食客遍布全京城,他就是黄太吉传统美食创始人赫畅。

专家指出,险企一方面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营销增加用户的黏性,另一方面购买者的评价会深度影响其他潜在用户的态度和购买决策,对于企业品牌影响力的推广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第6篇:社交媒体舆情分析范文

本文结合大数据对社会舆情研究的影响,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数据库支持、研究主体、研究重点等方面讨论了大数据背景下社会舆情研究的转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数据时代社会舆情研究在数据收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呈现等几个方面的做点。

关键词:

大数据 社会舆情 舆情预警 数据挖掘 可视化

一、大数据为舆情研究创造了新机遇

在当下网络舆情研究的进程中,大数据的价值表现极为突出。面对数亿网民和浩如烟海的网络言论,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越来越依赖舆情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平台。

1. 大数据成为 “人类的仪表盘”,更有利于舆情研究。大数据可完整记录社会舆情和民意。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这是信息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的产物,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可了解大众需求、诉求和意见。一定程度上,大数据成了人类生存痕迹和心理变化的记录仪,成为不折不扣的“人类仪表盘”。通过这一指示器,可清楚地记录当下社会民众的所思所想。

2. 大数据成为社会舆情研究的“利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经济学家埃里克・布吕诺尔夫松(Erik Brynjolfsson)说,要想领会大数据的潜在影响,你得看看显微镜。发明于4个世纪之前的显微镜,使得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细胞级水平观看和测量事物。这是测量的一次革命。布吕诺尔夫松教授解释说,数据的测量正是显微镜的现代等价物。[1]大数据可使对社会舆情的监测和测量达到个体级水平,而不再是传统web1.0时代舆情监测的整体性描述,大数据使得细节化、即时化地测量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变成了可能,并通过一定的隐私保护,通过其“电子痕迹”对个体进行社会行为刻画,在此基础上展现出个体的社会心理变化。

3. 大数据是社会关系的“沉淀池”,改变传统舆情只见“内容”不见“关系”的境况。目前,从整体发展来看,社会科学的研究已发生转向,由原来对“个体属性”的关注转向为对“社会关系”的关注,相应的研究方法也由传统的抽样研究到现在的社会网络分析,正如人们常常指出的那样,调查是一种社会学的绞肉机,它把个体从其所在的社会情境中抽离出来,并确保研究对象之间不存在联系。[2]传统的抽样研究很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如传统的社会舆情监测只注重网民“说什么”,不重视网民之间的“关系”,这种舆情监测很可能只抓住比较浅层次的社会语义表达,不能把握网民“为什么这样说”背后的社会心理和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大数据不仅仅记录网民的话语和内容,还记录网民之间的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方式,乃至网络族群之间的界限和相互勾连。通过一定的数据分析手段,不仅可描绘出网民的“社会话语表达”,且能够清晰地描绘出网民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心理文化地图”,从而改变web1.0时代单向度的舆情监测。

4. 大数据的预测性可以解决目前舆情研究的尴尬。目前的网络舆情监测和研究,是对已有事件的影响力和扩散范围进行量化描述,没有能够做社会舆情预警的,即使有个别机构宣称自己的舆情系统能够进行舆情监测,要么是噱头,要么预测的准确率很低,基本上不可以用于实践。全球大数据研究权威巴拉巴西认为:“93%的人类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当我们将生活数字化、公式化以及模型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家都非常相似。生活如此抵触随机运动,渴望朝更安全、更规则的方向发展,人类行为看上去很随意、很偶然,却极其容易被预测。”[3]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 Devavrat Shah 和学生 Stanislav Nikolov 发明的新算法在预测 Twitter 热门话题时准确率在 95% 以上,且平均比 Twitter 官方热门话题出来的时间早 90 分钟,甚至有些热门话题能够提前 5 小时预测出来,没有时间的限制,可以分析任何时间出现的任何话题,就像不停变化的股票市场、电影票价或每个人的乘车时间一样,Twitter 上任何随机发生的话题,都可以拿来分析。分析的结果,不仅能预测热门话题的趋势,还可帮助品牌推广或营销人员确定人们的关注点,甚至可用来监控舆论;另外脸书(Facebook)在首次公开募股上市(IPO)的当天,一个社交平台机构监测了Twitter上的情感倾向与脸书(Facebook)股价波动的关联。在开盘前推特上的情感逐渐转向负面,25分钟之后,脸书的股价便开始下跌;而当推特上的情感转向正面时,其股价在8分钟之后也开始了回弹;当股市接近收盘时,推特上的情感转向负面,10分钟后股价又开始下跌。当然,大数据被用于网络舆情研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性,这种精准化的社会存储、社会测量方式被大规模运用时,一方面容易引起个体隐私的泄露,通过大数据研究就像透过透明的玻璃鱼缸观察鱼群游动的行为乃至其中每一条鱼的表情活动;另一方面容易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组织,轻易地操纵和控制舆论,但这些弊端都可通过一定的规则设定来进行有效规避。

二、大数据视域下舆情研究的转向

大数据对传统舆情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种大背景下,社会舆情研究需进行相关转向,实现学科的调试和适应,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研究视角的转向:从单向度的内容研究转向“内容+关系”的多维度研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舆情研究只重视网民话语表达的单向度研究的视角必将改变,话语作为一种外在的社会表达,属于浅表层面,不能够有效窥探出网民群体的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和社会诉求。借助大数据,舆情研究的视角将更加多元化,未来舆情研究的视角将转向对社会话语表达、社会关系呈现、社会心理描绘、社会诉求预测等多方面、多向度的研究,通过这样的研究转型,社会舆情研究将真正成为一门与多学科交叉的社会显学,成为一门学科。改变目前舆情研究“策为上、术为主、学匮乏”的尴尬学术现实。

2. 研究方法的转向:由舆情信息采集转向数据加工、可视化等。由于舆情监测的前端界面呈现的方式上同质化程度较高,目前的舆情监测和舆情研究主要集中在舆情信息的采集及信息源的扩展方面。无论是北大方正舆情产品还是拓尔思(TRS),在对新闻网站、微博账号进行监测时,须将网站地址和微博账号的微号设定好,甚至新闻网站的网站设计样板也要进行设定,被监测的网站一旦改版,后台监测也必须调整相应的网页样板。各种舆情软件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信息采集源覆盖的范围以及数据分析后台的算法上,但呈现出来的前端页面则是“千网一面”。大数据将目前舆情信息采集的环节拉回到一个竞争层面上来,未来舆情监测和研究的数据源可能来自于同一个大数据库支撑,舆情研究主体竞争的是各类算法的精细化、准确化,并在呈现给用户的前端界面上进行优化,增强前端界面的友好程度,整个竞争的链条就会不断下移,更加适合用户的需求。

3. 数据库支持的转向:由简单的、有限的数据库转向非结构化的大数据库。目前的舆情监测和研究所依据的数据库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结构单一、数据量有限,还停留在TB级别,主要因为这些数据库的数据源要么是基于抽样进行数据抓取的,要么仅抓取重点网络站点,数据量有限,数据库标准相对较低,能针对小规模、有结构或类结构的数据进行分析,谈不上深层次的数据挖掘,现有的数据挖掘算法在不同行业中难以通用。大数据的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乃至ZB级别,因此大数据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进行处理和识别,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这需要巨大的数据库作为支撑。另外,大数据的数据资源相对驳杂,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数据呈现,因此需要相应的非结构化的数据库与之相对接。

4. 舆情研究主体的转向:由小作坊式的单打独斗、面面俱到的舆情监控转向分工明确、高度聚合集约的舆情分析。目前实践中的舆情监测和研究主体比较多,仅用于商业运营的软件监测主体就有几百家之多,这些舆情监测主体多半是软件服务商,通过网络爬虫技术、分词技术和议题聚合等技术,开发出相关软件,为企业、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安装和维护,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类似于小作坊式的舆情监测方法,这种运作方式急功近利,为了眼前的商业利益,不重视产品研发和数据源的扩充,通过吃回扣等商业贿赂方式尽量多卖几套“软件”。各舆情主体之间的竞争呈低层次化和粗放型。未来大数据使得舆情研究主体在同一个层面上,即数据处理和呈现的能力上竞争,在大家可以获得同一数据源的前提下,双方的竞争必将在数据处理、算法精进、界面友好、可视化等层面展开,分工会进一步明晰,行业内部会进一步聚合集约,行业洗牌加速,行业有机化程度增强。

5. 舆情研究重点的转向:由舆情监测转向舆情预警乃至预测,从单向度的危机应对、品牌营销转向各领域的综合信息服务。目前的网络舆情研究主要集中在监测,主要是对一些显著性事件的舆情动态,包括传播范围、影响力等进行监测和研判,类似于相面术的“麻衣相”,只知道事件发展的过去,不知道事件发展的未来。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可通过分析处理整群数据,而不再大量依赖随机采样,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及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人工经验,研判未来舆情发展的态势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超出人类经验范畴之外的精准化预测。如国外研究人员已发现,Google搜索请求中诸如“流感症状”和“流感治疗”之类的关键词出现的高峰要比一个地区医院急诊室流感患者增加出现的时间早两三个星期(而急诊室的报告往往要比浏览慢两个星期左右);而在经济预测方面,Google上房产相关搜索量的增减趋势相对于地产经济学家的预测而言是一个更加准确的预言者。另一方面,目前由于数据量和技术等限制,舆情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危机应对和品牌营销等,这种应用主要是基于舆情监测和研判这一功能进行的,未来随着大数据在舆情研究中的使用,舆情研究的功能指向必将更加多元化,为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综合化的信息挖掘服务。

三、大数据视域下舆情研究的若干做点

不容置疑的是目前大数据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所有关注大数据的机构和个人都知道大数据是未来很有价值的信息资产,至于如何开发和应用还是未知数,很多研究者的心态是先把数据下载存下来。

目前来看,大数据的分析和对比框架还比较缺乏,缺乏各行业通用的数据分析模型和精确化的数据算法,对社会舆情研究来说,未来大数据的可能出路和做点有以下几方面。

1. 大数据收集:尽量多地扩大信息源。目前的社会舆情信息源主要基于网络站点,对社会化媒体舆情关注的信息相对较少,未来的舆情信息收集要多元化,不仅仅收集社会化媒体中的舆情信息,还要加大对物联网中的信息的采集,要给这些来自物联网和各类机构信息系统的数据附上时空标志,去伪存真,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必要时还可与历史数据对照,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

2. 大数据存储:注意集约化。要达到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目标,通常要用到冗余配置、分布化和云计算技术,在存储时要按照一定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进行多元、立体化的标签标注系统,通过信息噪音过滤和去重,减少存储量,同时加入便于日后检索的标签。

3. 大数据处理:注意提纯和结构化。有些行业的数据涉及上百个参数,其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数据样本本身,更体现在多源异构、多实体和多(下转第19页)(上接第15页)空间之间的交互动态性,难以用传统的方法描述与度量,处理的复杂度很大,需要将高维图像等多媒体数据降维后度量与处理,利用上下文关联进行语义分析,从大量动态而且可能是模棱两可的数据中综合信息,导出可理解的内容。综合来看,未来的大数据处理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小型基础数据库的支撑和建设,大数据库作为信息母体,需要若干小型数据库作为检索源,因此必须加大基础小型数据库的支撑,比如如果想了解大数据库中民众社会幸福感的高低,必须有能够衡量和指示社会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小型数据库作为支撑,以小型数据库的数据作为搜索元单位进行检索,去伪存真,经过这一步才能实现信息的基本提纯。二是将大数据结构化的算法。大数据作为一种非结构化的数据,需要进行一些结构化的解读和梳理,这就需要相关的数据结构化的算法,这种算法可称之为数据模型,通过构建一定的指标体系或结构算法,来有效地对大数据进行结构化,如同样对大数据库的社会幸福感的测量,在进行相应的社会语义提纯后须进行结构化计算,研究衡量社会幸福感的各类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赋值计算,从而形成适合衡量社会幸福感的大数据结构化算法。三是大数据处理千万不能剥离大数据产生的时空特征。数据自身是不懂社会背景的,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决策不是离散的事件,而是镶嵌在时间序列和背景之中的,正像Big Data-Context = Bad一样,大数据被抽离了社会语境后就是坏数据。

4. 大数据结果呈现:低门槛和可视化。大数据作为一种社会应用工具,其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成为一些IT从业者孤芳自赏的专利,而在于其能够服务于社会,被社会大众所容易理解和使用,因此大数据的呈现必须要界面友好,使用和识别门槛不高,结果直观便于洞察。新媒体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促进了UGC(用户生产内容)的繁盛,UGC必然产生大数据,因此大数据是新媒体发展的题中之义,大数据一方面描绘社会现阶段信息流动和传播的特征,另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也带来了变革。作为具有“社会的皮肤”之称的社会舆情研究必须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促进社会舆情研究的研究转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科自身的救赎和涅。

参考文献:

[1] 郭晓科.大数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3.

[2] 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34.

第7篇:社交媒体舆情分析范文

一、当代高校舆情特点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当代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环境中,受各方面的影响日益增大。影响来自外界的各个层面,显而易见的是: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当代四大媒体对他们的影响较为广泛。由于高校学生群体的可塑性、外界环境的复杂性。高校舆情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舆情多样化。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群密集型场所,组成人员多为20岁上下的年轻人,敏感、热情、冲动、个性鲜明、个体差异大,使得舆情有着越来越多不同的特质,更易引起波动、产生动荡。

2 舆情迅捷化。随着时展,舆情的方式也越来越迅捷化,广播、报纸、手机、校园网络作为传媒载体,将大量的舆情迅速、便捷地传递至校园的各个角落。

3 舆情复杂化。当代大学生面临不少外界压力,例如:金融危机、就业困难、家庭贫困、社交焦虑等,关键时刻往往下意识寻求宣泄,使舆情更加复杂多样,带来更多挑战。

4 舆情影响大。由于舆情受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断扩大,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影响加剧。不仅深刻影响其思维方式,也不断改变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模式。因此,对高校的决策和工作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大。

二、高校舆情研究的内容殛原因

1 高校学生的思想方面。当代大学生是非常幸福的一代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和迅捷,接收信息量非常巨大,因此学生们的思想也异常活跃;此时。高校思政工作者仅仅关注身边客观事务引起的思想舆情导向,显得既被动又狭隘,因此需要虚拟和现实世界双管齐下关注他们。大学,是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正确、客观的舆情导向才能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高校学生的学习方面。目前国内高校基本都已实行学分制,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学习更轻松更开放更自由更随意。在大环境下,学生会更在意学校的“软硬”情况,即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研究表明,学生们逐渐对授课内容、上课质量和环境、教学态度、课程设置与安排、选课系统与设置等重视起来,学生更在意获得知识的深度和途径。因此。我们在关注、重视学生本体发展的同时。也应重视学校和教师等多方面的建设,为正确舆情的产生创造良好的条件。

3 高校学生的工作方面。在这提到“学生的工作方面”,除了指作为学生干部的工作范畴之外,还指即将面临的就业问题。就目前状况,学生们的舆情导向都显得担心和焦虑。例如,一个活动结束之后,活动的组织者们就会开始着急询问周围的老师同学:正常发挥了吗?发挥得到底怎么样?别人的评价怎样?等等。此类舆情的出现,是学生们一种重塑自我人格和价值观的过程。而内外的舆情导致两种必然结果:好或坏。舆情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正确、客观的舆情环境,才会催促着每个学生的不断进步及潜力的发挥。

再讲就业。谁都会皱眉,它是个老大难。人才和经济结构的不协调、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大学生择业的观念、就业市场的缺陷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学生都会受外界舆情和压力的影响,调查表明,高校中有5%的大学生急需“心理救助”;而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会使一些心理本身有缺陷的学生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甚至还会有不理智的行为。另外,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会使一些人产生不平街心态,从而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甚至社会稳定等各方面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正确的就业舆情导向显得尤为需要。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加强社会舆情宣传,使思想观念跟上、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4 高校学生的生活方面。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学生们对切身利益的事情也日益关注起来,例如校园后勤、公共服务等,受到学生关注的程度较高。想耍获得较高满意度也相对困难。但从近期一份浙江工业大学的调查研究报告来看,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有7.4%的同学对校园后勤与公共服务打了满意。有66.7%的同学对此打了基本满意,剩下25.9%的同学对此打了不满意:以上数据表明学生们对校园内各项后勤和公共服务给予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支持。满意度测评的结果虽然乐观,但仍然不能忽视各个高校中存在的其它问题。此份调查还显示,不少学生对后勤服务工作人员的态度、食堂菜品的质量、学校超市价格等问题都表示了不满;不满的根源很多。但和学生日益增强的维权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为避免不利舆情的出现。学校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和提出整改办法。

三、做好高校舆情工作的几点建议

1 建立高校舆情管理工作体系。领导小组成员应包括学校主要领导和学校核心部门负责人,甚至还可以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等。领导小组应设专人专门从事大学生舆情的分析、研究、预警与公关工作。此外,高校的各职能部门都要注意舆情工作的畅通和及时调适,高校里例如宣传、教学、教务、财务、后勤、学生处等,因涉及学生切身利益较多,极易引起学生的思想波动和不满情绪,也易引起和诱发校园不稳定因素。

2 建立高校舆情的汇集和研判机制。高校的舆情汇集是大学生舆情工作的基础,只有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才能发现存在的苗头问题,并相应作出准确的预警。高校的舆情汇集,首先应结合各高校实际,在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建立信息员制度,广泛收集信息;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特别是紧紧围绕高校的热点、难点问题,例如:就业、医疗、评优等方面。其次,要明确舆情信息工作,对突发事件信息工作,实行“统一口径,集中管理”;主动、及时地把信息传递给大众,也可以提高学生舆情认同程度,以增强凝聚力,搭建学校与学生、家长、社会沟通的最有效途径。

舆情分析研判是针对舆情信息的分析判断,从分析研判到得出科学的预测,是大学生舆情工作的重要环节。从高校舆情的分析研判方式上看,主要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只有对两种研判方式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对已知信息进行分类,才能快速、有效地给出预警,同时也为学校决策提供准确研判。当然各高校舆情工作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在注意高校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同时,应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反应和状态,掌握规律性,增强高校舆情研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加强高校舆情的预防监控。预防监控是根据分析研判所得出的舆情危机,针对可能或已出现的苗头。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苗头性问题的工作方式,也是解决高校大学生舆情工作的关键环节。耍建立规范、制度化的预防监控体系,尤其要重视事前监督、提前防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BBS、博客、微博、贴吧等新型传播媒介以其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时性。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表达个人想法和意愿的场所。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监测,采用科技手段,加强对敏感点、热点、爆发点信息的掌控。尽量形成点、线、面的预防监控系统。

第8篇:社交媒体舆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我国;文化法制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76-01

一、文化制度和法制

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样,要顺利推进,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有完备的法制保障。在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形势下,在文化主体日趋多元化、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日益多样化的条件下,法制对于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为凸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包括发展方向、根本原则、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等,都需要通过法律法规加以明确并付诸实施。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就是要从法律上确立国家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确定各类文化主体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各类文化活动的原则、制度和规则,各类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流通、消费和服务的体制机制;国家对文化活动的管理、规范和引导,调整文化权利义务关系;就是要在法制轨道上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文化法制建设本身来看,它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我国文化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以宪法为统领的文化法律制度已经确立,文化领域行政执法、司法、普法等各项工作也已经纳入制度化轨道。法能保障文化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实施,这样更能体现文化看似柔软,实则坚韧的规范和社会作用。

二、我国文化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和完善法律体系的新形势新要求来看,我国文化法制建设面临着许多需要及时回答的新课题,存在着不少需要着力解决的新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现行文化法制偏重于行政管理,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存在不足;

(二)缺乏对文化事业、产业的准确功能定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规范,难以体现推动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

(三)一些重要制度规范层次不高,如在文化产品服务规范方面,多为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权威性、系统性、针对性不够;

(四)有的重要方面还没有必要的法律法规,主要依靠政策性文件和自律性文件:第一,部分项目还没有法规文件来规范。第二,缺乏有力而合理的法规条文,现有的法规条文与世贸规则有较大的差距。第三,政策界限难以把握,有的法规文件只是一些原则性的政策规定,由于其内容不够具体,致使执法把握尺度不准,操作性不强。

(五)互联网、手机、微博的广泛运用,在表现形式、传播内容和影响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课题,现行有关制度规范亟待整合提高。

(六)执法混乱,在管理中存在着条块分割,分兵把守的弊端。如娱乐市场、图书市场、音像市场、演出市场等分别由政府几个部门分开管理,人为地割裂了统一的市场,造成政出多门,相互掣肘,妨碍了政府执法的力度和管理职能的实施。

(七)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严重。如中央和各省市三令五申禁止音像制品的非法制作和发行,但是,充斥文化市场的非法书刊、音像制品大都是国家出版社及地区期刊社发行的。

三、加强文化法制建设的建议

(一)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方面。文化权利主要体现在: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创造和拥有文化创造成果知识产权的权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保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健全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法律制度;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法律制度。明确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功能属性、权利义务、支持政策和运行管理机制,依法保障公民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和拥有文化创造成果知识产权的权利。文化建设的过程和成果,只有通过一定的法律制度,才能够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具体权益;只有在法律的框架内,才能够切实保障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

(二)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保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

(三)网络文化建设方面。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新空间、文化创作新平台。舆情分析显示,以网络为平台,微博、博客、论坛联动趋势明显,新媒体越过传统媒体、自媒体越过公众媒体引领舆情的能力愈益增强。保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健全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整治网络低俗信息,维护良好形象。

(四)文化管理方面。现行文化管理的制度规范主要是以文化产品服务、文化表现形式为调整对象确立的。保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当按照《决定》精神进行完善。其需要必要的整治和弥补缺项;增强法律法规的适用性、针对性和权威性;而在新闻活动规范中,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及时研究规范新的文化产品服务和文化表现形式。

(五)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保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健全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法律法规。为他们搭建学习平台,给予扶持与鼓励等。如何依法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保障他们的应有权益。

(六)体制机制方面。保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立健全科学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以现代企业为重点,培育合格市场主体,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的法律法规;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以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等产品市场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第9篇:社交媒体舆情分析范文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ibrary Competitive Information Service in Big Data Times

Abstract Library faces both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in competitive information service in big data times. Although the National Library and Shanghai Library have gained experiences in this area, the overall service is not satisfactory in data types, the use of tools platforms, and added values of products. The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i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tegrated applications of data, the analysis of new data resources, and utilization of new tools platforms.

Key words big data; library; data mining; SMEs; competitive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service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通过挖掘和分析大量用户、供应商、经销商等企业经营链条中上下游利益相关者的信息行为数据和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的数据信息,进而掌握隐藏在这些数据背后的规律、洞悉可能存在的商机与研判未来市场发展的态势,已成为大数据时代一个成功企业所必须具有的竞争情报意识,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大数据研究中心、数据计算中心等情报中心,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基于数据的决策参考和信息情报。但对占有市场数量比例达99%、提供了80%城镇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1]来说,尽管明知基于大数据应用的竞争情报能为企业带来多方巨大的效益,但受限于规模、财力、人员等因素,并不是每家中小企业都有能力或条件建立企业自己的情报机构,于是,通过市场行为去购买、定制企业的竞争情报服务便成为一种常态与主流趋势。图书馆作为始终以为用户提供信息、知识为己任的社会、机构信息中心,也一直是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企业用户出现的多种变化,为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

1 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

1.1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更需要竞争情报服务

据《中国企业竞争情报实施现状调查分析》[2]分析,国内竞争情报较活跃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钢铁、汽车、医药、金融、消费品等领域,竞争情报多以咨询研究、消费者市场调查等浅层次态势出现,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几乎与竞争情报绝缘,而IT企业的竞争情报界则主要以工具提供商的身份推介其软件产品,很少提及自身的竞争情报,中小企业的竞争情报活动和基础更是可以忽略不计[3]。这种现状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决策不当和经营不善,生存能力不强,容易走向灭亡。如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仅上半年就有约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4]。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全球500强企业中,95%以上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如微软、IBM、P&G、通用电气、可口可乐、海尔等。这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其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及其周密的运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是突显了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要性,企业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劳动生产率、专利技术、生产规模等传统生产要素之间的竞争,知识生产率、知识转变能力、产业发展态势研判能力等成为了新兴的竞争指标,而产生这些知识并决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律的则无疑是存在于企业内外部的那些庞大数据集,如竞争对手的产品更新周期、企业自身的员工生产率竞争水平等。而实现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处理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寻求与第三方情报服务机构的购买、外包合作就成为中小企业获取竞争情报最佳乃至唯一的选择。

在众多第三方情报服务机构中,图书馆无疑是企业特别是那些迫切需要竞争情报服务的中小企业的最佳竞争情报服务合作者。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竞争情报人才进入到图书馆工作,图书馆也已在信息咨询、专题定制、知识服务等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经验优势;另一方面,图书馆还具有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资源、信息获取优势,这使得图书馆具有其它机构无法相比的开展中小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人才、经验与资源优势。

1.2 竞争情报服务是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增长点

目前,尽管我国图书馆开展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均、服务内容单一、高校图书馆发展滞后等问题,但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泰达图书馆、昆山图书馆等图书馆的竞争情报服务开展得如火如荼,其运行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经验成为了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的增长点。

(1)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中心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帮助企业建立对竞争对手的市场营销、企业运营、产品服务、资本市场等各方面全方位的信息监测和分析服务。通过信息和数据监测体系进行长期的数据积累,并将监测到的信息进行系统化管理,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趋势分析,提供有竞争能力的比较分析报告,其中包括公共传播评估报告和品牌竞争性分析报告。同时,还提供敏感信息预警服务,即时向用户提示行业重要信息和企业负面信息,将监测到任何可能会对客户利益造成潜在危害的负面报道,及时通知用户,以便用户做出迅速反应,从而掌握公关宣传时效、启动危机监控机制[5]。国家图书馆除了提供竞争情报服务外,还提供舆情分析服务。舆情分析服务是帮助政府部门、企业公司了解舆论动向,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引导舆论发展,其中包括热点舆情分析、专题舆情分析和突发事件分析[6]。国家图书馆专门设立了企业信息服务中心,由一批具有较高学历层次、训练有素的专业咨询人员从事专业性信息咨询。

(2)上海图书馆。由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承建的行业创新信息情报服务平台,承担着上海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中重点行业创新信息延伸服务的部分职能。这一平台现有先进制造、生命科学、资源环境三个行业领域的情报导航与信息服务,以及“美国政府研究报告”的推荐服务[7]。

(3)天津泰达图书馆。天津泰达图书馆是国内唯一一家实行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的区域性文化机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区内高科技企业,泰达图书馆档案馆和泰达科技发展集团合作建设的“滨海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主动为区内科技企业提供信息支持,主要包括科技查新、专利知识产权服务、个人学术博客服务、网上咨询服务、信息定制(代检代查)服务等,还为参加培训的各个企业提供VIP远程检索卡,使企业用户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泰达图书馆档案馆便捷的知识服务。在这些服务过程中,泰达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服务品牌[8]。

(4)昆山图书馆。昆山竞争情报服务平台是由昆山图书馆和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共同创建,该平台采用最新无缝隙嵌入式本地化技术,为昆山政府、产业集群及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服务。昆山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由雷达采集、信息分析、资源管理、网络协作及内容分发系统构成,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产业、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它以快速、便捷的检索,节省信息搜索时间,为用户抢占市场先机;拓宽信息资源渠道,实现差异化的情报服务战略[9]。该平台集资源整理、信息查询、情报分析为一体,能够按照用户需求定制相关竞争情报资源,进行情报源的分类与维护,是昆山产业竞争情报战略分析的基础数据库。同时,它还能为昆山境内企业提供专业文献,降低企业在研发设计中的成本。

2 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发展对策

尽管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特别是一些公共图书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已在竞争情报服务方面做出了长足的尝试与探索,但其自身还存在着较大问题,如所利用的信息资源主要依赖于图书馆馆藏书籍与免费的网络资源、对竞争对手等相关数据的获取主要以网络获取为主、对情报研究工具的应用还不广泛和深入、所利用数据主要以存储于图书馆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为主,等等。这使得图书馆的竞争情报服务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工具平台应用、数据来源类型、综合价值判断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因而不易从数量巨大的数据集中挖掘和发现有价值的情报,并形成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因此,图书馆需要在大数据环境下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竞争情报服务方面的不足,进而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路径去寻求更大的发展。

2.1 加强数据的集成化运用

大数据时代,数据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各方利益相关者关注的对象,对图书馆来说,如果能够将来自各个方面异构、零碎、多源的庞大数据融合在一起,无疑将对其在竞争情报工作中洞察到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细微变化,从而快速响应,制定有效竞争策略产生积极帮助。越来越多的案例也表明,海量、多源、异构的数据不但具有巨大的统计意义,也能为各种预测模型、对手分析等提供数据支持,不但能对竞争情报工作产品提供源数据支持与论证,也能通过对其分析实现预知未来发展趋势、提高生产率、降低经营成本。如沃尔玛就建立了一个超大的数据中心,其存储能力高达4PB以上,通过大数据分析,沃尔玛掌握了顾客的购买习惯,不同商品一起购买的概率,购买者在商店所穿行的路线、购买时间和地点,从而确定商品的上架布局及分类优化;决定对各个分店不同商品进行增减,以保持最优库存,降低成本;洞察销售全局,瞬间捕获到各种细微的变化,从而快速响应,制定营销策略;利用大数据工具对供应链进行分析以选择供应商、优化物流配送方案和进行价格谈判等;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商品品种和库存的趋势进行分析,以选定需要补充的商品,分析顾客购买趋势和季节性购买模式,以确定降价商品,并对其数量和运作做出反应[10]。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案例中,沃尔玛的数据分析应用尽管占据了数据企业拥有且为企业用户所创造、所应用和数据量巨大、具有专业的数据分析平台和专业技术人员等优势,但其中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其在数据分析中注重对集成化、多源和异构数据的应用,如对客户信息行为非结构化数据、产品销售数据与客户购买数据等均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实现了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为情报分析的集成化运用提供了基础。这就促使图书馆的竞争情报服务需注重和加强数据特别是集成化数据的运用,也要求图书馆资源建设者需建立一个公共的集成环境,将分布于图书馆、数据库、网络、智能终端、联盟、省市科技共享平台等各方面组织机构的资源通过一定的映射与关联规则建立成为一个集成数据平台,并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透明的访问界面,从而构建竞争情报工作者对数据集成化运用的基础。情报工作者在具体的数据收集、挖掘和分析中,也需注重对分布在各个孤立信息岛上的自媒体资源数据的收集与运用,通过集成分析系统进行处理操作,以为企业用户提供一个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产品。

2.2 关注新型数据资源的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无论是日常运营,还是重大战略决策,都会在各个信息系统中留下各种数据记录,通过技术将这些数据整合起来,即可再现一个企业的运行轨迹和发展全景。竞争情报研究就是发现有价值的知识和模式,洞察企业竞争环境,预测未来,从而获得竞争优势[11]。

(1)社会网络数据。社会网络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多种智能社交终端的应用,使得置身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每一个信息行为主体都会产生大量的社会活动数据,并组成一个分布在社会各个角落的社会数据网络。图书馆竞争情报工作者通过网络中竞争对手、领域内合作伙伴等群体数据的结构、属性、关联分析,如基于链接的节点排序、基于链接的节点的分类、节点聚类、链接预测、子图发现等[12],可找到大量数据间的关联关系,实现数据价值的转化和实现。如从人际关系的网络节点中心度来分析竞争对手,可以发现其某一时间段内的信息活动相关者,而对这些可能影响到竞争对手相关活动(如发展决策、企业信贷等)的信息行为相关者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又可以推断出竞争对手正在进行的活动,甚至可以预判出其即将进行的活动,实现数据的相互支撑解释和验证,为图书馆为企业用户制定相关的竞争策略提供支撑。

(2)实时动态数据。网站、微博、微信、论坛、新闻报道等大量的动态实时数据,也是一种图书馆需要注重利用的竞争情报数据源。图书馆可以通过数据网络爬虫等技术对竞争对手随时产生的交易数据、网站访问日志等实时数据流进行扫描抓取,将抓取到的数据按照特定的需求分配到不同窗口进行挖掘处理,在掌握竞争对手实时活动的同时,既保证了图书馆为企业用户制定的竞争策略具有足够的敏捷性,也可能从其中发现蕴含在数据背后的行业发展规律,如竞争产品的销售规律等。

(3)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与传统数据运用字段等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相比,大数据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以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作为数据主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竞争情报工作需要注意这些能够挖掘出巨大信息的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如竞争对手的多媒体信息数据等,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关联和相关工具运用,如对数据的可视化展示等去分析隐藏在这些数据背后的规律,完善自身提供给用户的竞争策略。

2.3 注重新的工具平台的应用

由于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情报工作处理对象即数据的数量巨大、类型多样、来源复杂,因此需借助大数据存储中心和处理平台才能完成数据的存储和应用分析,这也就要求图书馆需注重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平台的应用,如针对大数据分析处理的预测性分析、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可视化分析、语义引擎和数据挖掘算法等五个方面,图书馆可以根据所分析处理数据的内容和要求而选择采用哪些工具和平台,如对数据的采集,图书馆可能有别于采用存储每一笔事务数据方式的MySQL和Oracle而使用Redis和MongoDB这样的NoSQL数据库;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在一些实时性需求时选择使用EMC的GreenPlum、Oracle的Exadata,以及基于MySQL的列式存储Infobright等,而对一些大批量处理者基于半结构化数据的需求可以使用Hadoop;数据的导入/预处理可以使用来自Twitter的Storm进行流式计算;比较典型的数据挖掘算法有用于聚类的K-Means、用于统计学习的SVM和用于分类的NaiveBayes,主要使用的工具有Hadoop的Mahout等[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