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德育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56-01
问题提出: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要求在高中体育课中要实施选项教学,使学生更好掌握一项或两项技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一二年的教学实践,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出现了学生在某一项技术中,运动技能水平相关甚远的现象。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齐步走”的教学方式,往往在学习中高水平的学生“吃不饱”而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高水平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优越感,而水比较低的学生出现心理上的自卑感,使一些学生觉得太轻松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有时有些学生学习某一个动作时,觉得早就会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但一部分学生学习动作觉得很吃力出现厌学的现象等。这一切都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如何在新课程选项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在体育选项中显得更为重要。
教学中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分析。主要是学生的基础不一。有些学生在初中就有比较好的基础,在体育课中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本身就很痴迷这项运动,通过电视等观看和平时模仿,运动技术水平处在比较高的位置。一些学生对某项运动也很喜欢,但没到痴迷的程度,所处运动水平在一般的位置上。而有些学生以前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课在认识上出现偏差,体育也不喜欢,运动的协调性差,体育基本素质也差,所以专项技术水平也较低,这样运动水平不一,给教学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
体育大课 : 指同一年级 5 个行政班学生( 300 人)分成 6 个选项班,由 6 位教师授课。在同一课中从事不同项目教学的课型。
选项:指根据学校场地、器材、教师,特色等情况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原有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出发,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运动项目。通过 2~3 年的学习,指导学生形成运动专长和技能。
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普及程度、师资、场地、器材以及传统项目, 分别设置了篮球、足球、羽毛球和乒乓球、排球、体操、健美操等6 个项目作为选项,田径和武术为必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运动基础进行填报选项,每人可报两个选项,学校尽可能按第一选项,然后根据各选项所报的人数作适当的调整,编成选项班,按规定的“选项教学方案”实施教学。
为了满足学生选项学习需要,方案设计在水平 5 和水平 6 的中设置了 6个运动项目系列,目标均以各项教学单元为单位实现,每个单元为 18 学时,以便学生对所选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这种机械性、单一的认知性和被动接受性的教学模式中过来的高中学生,他们对这种仅注重身体素质发展的教学模式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几乎丧失了学习意愿。面对选项学习的学生,如果教师的教学还是传统式的“放羊式”,学生就会对你所教的项目不感兴趣,既而选择其他的项目来学习。这样,作为教师的你,就随时会失去工作的阵地而被淘汰。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体育工作者,应时刻注意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质量观,紧跟形势发展,改变多年习以为常、陈旧的教学观念、习惯和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摒弃机械重复、单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形成新技能
选项教学满足着学生,考验着教师,也考验着学校。满足着学生就是满足着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考验着教师就是学生的自主选项我们教师能不能胜任;考验着学校就是我们的学校能不能提供足够的课程资源。现时期,学生的需要与兴趣是真正得到满足了吗?学校与教师经得住考验了吗?自主选项严重地带有虚假性、游戏性,没有体现真正的学生自主。
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可分为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与态度层面。其中,知识层面包含:一般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及体育专门知识;技能层面则有:教学技能、教学管理技能、运动技能;态度层面有:健康身心、自我训练和敬业态度与服务精神。
体育教师教学专业化,一是强调专业知识。专业化发展不仅要求体育教师熟悉了解自己所教专业的必备知识,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当今社会知识的迅速发展使得教师学习更新知识的课程更为重要;二是强调专业技能的必要掌握。终身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要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因而,向学生传授终身学习的技能比传授学科知识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掌握必要的学科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实践进行分析、评价、判断和反思的技能;三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倡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精神;四是强调专业知识的学术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
分层教学是高中体育选项课中的一项新的教学模式,既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贯彻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同一选项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原有的水平进行教学层次分组,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教育,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我校篮球选项班级就采用了分层教学,这也起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目前我校的条件来看,很多学校在艰难的进行着课改,很让人担心。艰难集中体现在师资、场地器械、教师的业务能力方面。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我们对学生选项自主性的束缚。客观的来讲课改对学生学习需要与兴趣满足,是不能绝对化的,但是,相对也要有度,要尽量去满足,不能过于强调客观;相对也不能不尊重大多数学生的选择,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简单的去搪塞对和。一边要面对客观,遵从实际,另一边还要面对学生饥渴的学习欲望,我们体育教师心里非常的矛盾和困惑。但现实中大都在以兴趣去适应客观,以需要去适应实际,这样的自主选项是新课程的追求吗?显然不是。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会背离课改的精神,试验将无任何意义。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结构体系。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
1、水平荷载度是结构设计的关键因素
高层建筑的楼面使用荷载以及自身的重量在竖向的构件中引起的弯矩和轴力的数值,是与高层建筑物本身的高度成正比的。但是高层建筑物的水平荷载对高层建筑的结构所产生的倾覆力矩,和由于此在竖向的构建中所引起的轴力,和高层建筑物的高度二次方是成正比的关系。另外,对于一定高度的建筑物来说,竖向的荷载基本是一个固定的数值,但是其水平荷载的地震和风荷载的作用,数值却是随着结构动力特性的不同而会产生一定幅度的变化。
2、轴向的变形情况不能忽略
在高层建筑的过程中,竖向荷载的数值通常都是很大的,并且能够在柱中引起较大程度的轴向变形,从而就会影响连续梁弯矩,就会产生连续梁中间支座位置的负弯矩值减小的后果,同时又会使得端支座的负弯矩值和跨中正弯矩值增加,同时还会对预制构建的下料长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折旧要求要根据轴向的变形计算值,对应该下料的长度做出相应的调整。另外,还会影响构建的侧移和剪力,而与构件的竖向变形相比较考虑,就会得出较为不安全的结果。
3、结构侧移成为关键因素
与多层建筑相比,高层建筑的结构侧移已经成为了主要的控制指标,是结构设计中的关键性的因素。随着楼房层数、高度的逐渐增加,水平的荷载结构的侧移变形就会得到迅速的增大,因此,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下,结构侧移应该被控制在一定的限度范围之内。
4、结构延性是高层建筑的重要设计指标
与较低楼房的建筑相比,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则更柔一些,如果在地震中,其变形需要更大一些。因此为了能够使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还能够保持具有强劲的变形能力,避免高层检出出现倒塌的情况,就需要在构造上采取特别的且适当的措施,以保证高层建筑的结构能够具有足够的延性。
二、高层建筑结构体系
1、框架结构体系
既是指主要通过梁、柱等构件,利用其各个节点将其进行连接所构成的承载结构。框架的结构体系能够较为灵活的配合建筑的平面安排和布置所需要的较大空间。随着高层建筑结构高度的增加,其水平作用就会导致框架底部梁柱构件的剪力和弯矩出现明显增加的情况,从而会加大梁柱的截面的配筋量和尺寸。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对建筑的空间处理和平面布置带来较大的困难,从而影响到建筑空间的正常有效使用,而其在材料的选取和造价等方面也就会变得不够合理,因此就会影响其使用层数。
3、剪力墙体系
剪力墙一般都是用在钢筋混凝土的高层建筑结构中,由墙体完全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的作用。在剪力墙承载水平力的作用时,它就相当于是一根下部嵌固的深梁悬臂。剪力墙的水平位移主要就是由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两部分所构成。而高层建筑中的剪力墙最大的特点就是结构层间位移随着楼层的增加而增加。剪力墙结构要比框架结构的空间整体性好且结构刚度较大,同时还拥有用钢量小、抗震能力强特点,结构顶点层间位移和水平位移通常也是较小的。因此,其最能够满足对抗震设计变形所需要的要求。
3、剪力墙――框架体系
既是指将剪力墙和框架两种结构相互组合,进而形成一种新的体系。那么高层建筑的竖向荷载是由剪力墙和框架共同进行承担的,但是其水平的作用则主要就是由拥有较大的抗侧刚度的剪力墙来进行承担。这样的结构设计不仅仅具有剪力墙较强的抗震能力和较大的刚度,同时还具有框架结构的使用方便和布置灵活的特点,因此能够被广泛的应用在高城的旅馆建筑和办公建筑当中。而高层建筑的水平力也主要是由剪力墙和框架共同进行承担,正是因为剪力墙和框架的共同协同工作,其内力分布和受力状况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4、简体体系
随着高层建筑的高度和层数的增加,高层建筑结构所能够承受的水平地震作用也会大大的增加,框架、剪力墙和剪力墙――框架等结构就明显变得不经济、不合理,同时也更加不可行。此时,就可以将剪力墙在平面内围合成一个箱型,从而形成一个框筒,而这个框筒就是一个书香不知的空间受力体,从而也就能够形成一个具有良好的抗震、抗风性能的简体结构体系。
三、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倡导节约
我国当前还属于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而倡导节约也一直是建筑设计中不变的基本理念。而目前我国规范中对于高层建筑的构造要求也与国外相差无几,而我国的很多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虽然已经符合了国际市场的标准,但是也并不是代表我国的高层建筑结构的安全度就值得信赖了,同时还应该对其进行规范。但是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达标的基础上,还要做到节约,尽可能的降低消耗,降低建筑成本。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要求,我国可以将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的可靠度的水平适当的进行提高,这样在原有的基础上,并不会造成较大的或者是更多的投入,但是却适宜我国长远和总体性的发展。
2、注重建筑物的受力性能
对于一个高层建筑的最初的设计方案而言,建筑师更多的则是考虑建筑的空间组成的特点,并不是能够具体或是详细的明确建筑的结构。而高层建筑的地面对其空间形式的水平方向稳定和竖向稳定都是十分重要的。而由于建筑物主要是由一些重且大的构件所组成的,因此建筑物的结构就必须要能够将其自身的重量传达至地面,建筑结构的荷载则总是向下作用于地面,然而建筑物的设计的一个最为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搞清楚,建筑物所选择的体系中向下的作用力和地基面的承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建筑的设计方案进行的阶段,就一定要对主要的承重墙和承重柱的分布和数量进行总体的设想和设计。
3、提倡使用概念的设计
所谓的概念设计则主要是指不经过数值的计算,尤其是在一些很难做出精确性的分析,或者是在规范的过程中很难规定的问题,就要依据建筑物整体的结构体系和分体系之间的工程经验、试验现象、震害、结构破坏机理和力学关系所获得的基本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从整体的角度对建筑结构的抗震细部措施和总体布置进行空管的控制。而对于概念性近似估算方法的引用,可以在简述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进行迅速且有效的对结构的体系进行比较、构思,并做出最终的选择,相比较于手算而言则更加容易。所得到方案也往往是定性正确且概念清晰的,这也能够避免在建筑结构的设计阶段的后期出新一些不必要的繁琐、复杂的运算,往往具有较好的、叫可靠的经济性。同时,概念的设计也是对计算机内力分析所输出数据的可靠性进行判断的主要依据。经过近十几年来我国高层建筑建设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的建造数量和建造速度在世界的建筑史上都是很少有的。但是从我国高层建筑的设计质量方面来看,却并不容乐观,大多数的结构设计主要是为了追赶时尚、追赶潮流,因此在高层建筑的实际设计中,还应该要做出更为长远的规划。
关键词:高层建筑 ,沉降 ,补偿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uilding subsidence and gas stand pipe settlement of a high-rise building the influence of fuel gas design, 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measures of compensation.
Keywords: high buildings, settlement, compensa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U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近年来,城市住宅建设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高层、高层、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燃气管道作为城市建设基础配套工程,由于高层建筑的特殊性,其设计尤其重要。因高层建筑燃气管道系统设计的复杂性,本文着重讨论建筑物沉降和燃气立管沉降对燃气管道设计的影响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2 建筑物的沉降对燃气管道的影响
建筑物沉降就是建筑物建好之后因本身自重压力使地基变形之后下沉,无论是单层、多层、高层建筑均不可避免的出现建筑沉降问题,尤其是十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乃至高度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沉降量尤为明显,因此如何避免建筑物沉降对燃气管道的影响也成为重中之重。
燃气引入管、钢塑转换接头、PE电熔三通、PE90°弯头等燃气管线的接头处在建筑物沉降过大时,会受到损坏,甚至于断裂,影响用户正常使用,也给燃气运行维护增加了不少隐患。据调查,海宁地区的百合苑住宅小区,原是一片农田,现在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很厉害,有的甚至达到15cm,已经造成庭院埋地燃气管部分钢塑转换接头断裂;还有萧山的雅戈公寓、明辉花园等都出现分不同程度的沉降。为了避免建筑物沉降对燃气管道的影响,必须采取一些补偿措施:
方式一: 当出地立管穿过混凝土地面时必须设置出地套管,并适当加大出地套管的尺寸,防止混凝土与管道固结,阻碍管线位移。
方式二:采用塑性较好的材料。
这是根据材料的屈服极限来考虑的。当材料受外力到一定限度时,即使不增加负荷的情况下,它仍继续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这种现象叫“屈服”,此时的塑性变形不再与外力成正比。发生屈服现象时的应力,称屈服极限,用σs表示。如下图1所示:
图1
图中比例极限σp ;弹性极限 σe ;屈服极限 σs; 强度极限 σb;弹性模量 tanα=E
材料的屈服极限σs小,材料容易屈服,则变形抗力小;材料的屈服极限σs大,则材料的变形抗力大。对于钢管和PE管来说主要的破坏一般集中在接点处和端部固定端,但是钢管和PE管由于材料的屈服极限大,其接头都有较好的延伸性和抗变形力,因此采用钢管和PE管等塑性较好的材料也是避免沉降的一种补偿措施。
方式三:金属软管方式选择不锈钢金属波纹软管,利用其可挠性进行补偿。一般分为地上引入式和地下引入式两种。在实际工程中,为了检修方便一般都采用地上引入的方式设置金属软管。方式四:金属通用型波纹补偿器方式将通用型波纹补偿器垂直安装于引入管上,利用其伸缩能力进行沉降量的补偿。但是由于他对其他方向的补偿能力有限而且波纹补偿器的安装要求也很高,所以很少采用。
方式三采用金属软管是进行燃气引入管的沉降量补偿的最佳方式,该方法经济可行,横向补偿量大,安装快捷方便,密封性能好。现在萧山很多住宅小区采用此方式来减轻建筑物沉降对燃气管道的影响。
3 燃气立管沉降的影响
由于高层建筑主立管长,管道较重,管道上会产生压缩应力。因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立管会产生伸缩变形和热应力。当这些作用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造成管道下沉、扭曲、断裂,甚至引发事故。这些情况在高层建筑燃气立管的设计中均不可忽视。
管道自重产生的压缩应力
因管道自重产生的压缩应力计算公式为:σ=G/S 式中σ——压缩应力(N/mm2);
G——燃气管道自重,(N) ,当立管上无承重支撑时为全部立管之重量;
S——立管截面积,(mm2);
普通碳钢在工作环境温度小于100℃时的允许应力[σ]=113N/mm2,根据管道允许自重G允≤[σ]×S可计算出不同管径,当管长超过1400米时,因管重引起的压缩应力才会超过管材的允许应力,而如此高的立管长度对一般高层建筑是不可能的。故该压缩应力对管材的破坏性可不予考虑,但在考虑管道推力和综合应力时则不可忽视,为此必须将立管重量采用分层支撑的方式给予均摊。
管道自由膨胀产生的伸长量
随着立管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会产生伸缩变型和热应力。管道两端不固定时伸缩量的计算公式为:L=αL(t2-t1) 式中L—燃气管道的热伸缩量,(mm);
α——管材的线膨胀系数(碳钢C=12×10-2mm/℃·m);
t2——输送介质温度,(℃);
t1——管道安装时的温度,(℃);
如果将管道两端固定时,产生的热应力的计算公式为:σt=Eαt 式中σt——热应力,(N/mm2);
E——管材的弹性模量,(MPa),钢取2.1×105 MPa;
热应力只与管道材质和温度变化有关,与管长、管径无关。不同温差时的热应力、不同管长时的伸缩量的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温差(℃) 伸缩量(mm) 热应力(N/mm2)
50米 100米 150米
10 6 12 18 25.2
20 12 24 36 50.4
40 24 48 72 100.8
60 36 72 108 151.2
当管道两端固定时,因不能自由伸缩,故将对两固定端形成推力,计算公式如下:
F=σt×S
以口径D57×3.5的管道为例,在不同温度下的推力计算如下:
温差10℃时:F=25.2×588.3=14825.2牛≈1.48吨 温差20℃时:F=50.4×588.3=29650.3牛≈2.97吨 温差40℃时:F=100.8×588.3=59300.6牛≈5.93吨 温差60℃时:F=151.2×588.3=88951.0牛≈8.90吨
说明:立管截面积S=π(D2-d2)/4,其中,d为内径,D为外径。D57×3.5的燃气管道外径为57mm,内径为50mm,因此立管截面积S=588.3mm2
如此大的推力如果作用在楼板等处将形成极大的破坏力。因此,必须对立管的伸缩量和热应力采取有效的补偿措施,一般采取如下方式:
方式一:在立管上采用多个弯头的组合进行补偿;
方式二:在立管上设置一个或多个波纹补偿器进行补偿。方式一设置多个弯头,长期进行伸缩量的补偿将造成丝口的松动,很容易造成燃气泄露和安全事故。因此不便于采用。方式二为理想的补偿方式,选择波纹补偿器时必须根据管道伸缩量和补偿器的补偿能力来确定一个或多个补偿器,用波纹补偿器进行补偿的管段间两端必须固定,固定方式可和管承重支承一并考虑。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设计时应尽量减轻和避免沉降对高层建筑燃气管道配套系统的损害。在实际工作中,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南方城市,可根据南北地域不同通过获得较小的温差(如安装时气温为20度左右,管道不受太阳辐射等),中间采用固定支撑,立管底部设置承重支撑来使燃气管道的自由伸缩量减少到±11mm,这样24层的高层建筑也可以不加装补偿器,既减少了漏气点,又满足设计要求。例如萧山的大成名座、东方花园就是采用此种方式减少沉降,450户点火通气投入使用后,运行情况良好,浙江省内有很多高层建筑配套燃气系统采用此方式减少沉降。当然在进行高层建筑燃气管道设计还必须考虑的其它方面如管道走向、连接方式规范要求、附加压头对燃气管的影响等,本文中不再赘述。
参 考 文 献:
1、刘松林,《高层建筑燃气系统设计指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关键词】高校 科研管理 信息化建设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基地,近年来,高校科研项目不断增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信息日新月异,使科技管理部门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增大了工作难度。管理工作跟不上,便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高校内部的科研状况,更无法跟踪、引领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前沿。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开始应用于高校的科研管理中。与传统的管理手段相比,信息化技术的使用给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使得科研管理的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科研管理的准确性得到极大的提升,降低了一定的成本。
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一般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科技信息网站建设;2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3办公自动化系统;4决策支持系统。
1.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大部分高校存在一些关键共性问题
1.1 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随着业务信息化的不断增多,部门间协同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实现问题,而是盘根错节的管理问题;职能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严重,工作人员墨守成规,无法突破目前的组织架构和管理职责划分;特别是随着学校往两级管理方向发展,学校和院系两级均不由自主地以自身业务为准,校级层面的工作往往忽视院系层面的个性化要求,院系的想法和建议则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反馈;院系的部分业务工作得不到校级部门重视时,往往又各自为政,造成新的、更多的信息孤岛,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最终导致管理脱节。[1]
1.2 现存的管理理念和模式需要改变
我国高校科研管理长期以来的实践,都是“重管理,轻服务”,对科研人员和科研项目实行机械化管理,缺乏人本观念;[2] “事务性工作”的观念影响较深,缺乏主动服务科研的意识、创新性观念滞后。
“重申报,轻过程”,忽视项目的过程管理。在项目量化评价中,往往将项目的数量、类型作为衡量高校科研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高校对项目的申报特别关注,一旦项目申报成功,对项目的执行过程和经费的使用管理重视不够。
“重成果,轻转化”,目前,一些高校建有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平台,但是这些平台只是简单地对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公布,在成果转化服务上不成体系,通常是企业通过网络搜索找到相关成果,然后通过高校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联系洽谈。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科研成果更新速度慢,科研信息形式单一;成果转化路径过长;成果转化管理过程不健全。[3]
因此,高校长期陈旧的科研管理理念和模式,还未能与现代化的大学科研管理理念和模式相接轨,滞后于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发展需求。
1.3 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有待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
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包括信息网络、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化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是相关人员开展信息化应用的公共支撑。一方面,高校的人员密度大,对网络带宽的要求较高,国内高校经常会出现网络拥堵的状况;另外一方面,高校的网站也频繁遭到恶意攻击。清华大学的主干网多次受到美国安全局的恶意攻击就是一个例证。同时,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也不够完善。
1.4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信息化应用和服务能力有待增强
队伍建设不仅包括信息化机构的队伍建设,也应该包括科研部门信息化所有相关机构领导和工作人员,甚至广大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工作的培训。由于信息化发展定位以及信息化与学校发展的关系没有很明确,没有形成良性互动,这样信息化机构以及信息化队伍建设就不可能得到重视。
2.解决关键共性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2.1加强组织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共建
高校信息化的建设与实施要整体规划,要把科技信息化的建设纳入全校信息一体化建设方案,成为高校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才不至于形成“信息孤岛”。因此,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克服“重实施、轻规划,重技术,轻管理”的错误认识,组织有关信息技术、科研管理等人员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弄清真实的管理需求,在规划形成的框架指导下,采用有效的实施途径进行分步实施,保证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标准和规范,与学校其他各系统保持信息畅通,实现有效共享。[4]
2.2 树立新的科研管理理念,改善科研管理模式
一是以人为本,提高管理服务。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于高校科研人员来说,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尊重需求”是当前科研管理理念确立的标准之一。目前高校的科研人员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量的教学任务;科研人员的压力普遍较大。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建立现代化科研管理的第一要务。要仔细研究科研人员对信息化的要求,提高他们对科研信息化的参与度;对于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研究,择善而从;尽快提升科研管理的服务水平。
二是注重过程,强化监督管理机制。随着高校科研项目和经费数量的增加,如何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和经费使用监管成为当前各科技主管部门和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一方面,要利用信息化手段,针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组织、监督与管理,实现从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转化的全程管理,监管项目的执行进度和完成质量。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针对经费的使用、外拨、预算调整等加强监管。
三是缩减路径,实现成果高效转化。通过建立“对外成果管理服务平台”以及“企业需求管理服务平台”,将高校现有适合转化的科研成果及时给企业,使企业在第一时间获得有价值的科技信息,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和科研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寻找对口的专家教授。如此一来,成果转化的途径大大缩减,效率大大提高。
2.3 改善支撑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高校要对光缆系统进行升级扩容,提高网速。配备出口流量控制和分析设备以提高网络带宽的有效利用,同时针对重点应用进行保障。
二是根据学校制定的信息标准体系,建设统一规范的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可信可控的管理平台。增加出口硬件防火墙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和反病毒软件为校园网络提供安全防护保障。增强数据冗余和备份能力,保障数据安全。升级现有网络管理系统,完善对校园网日益庞大的信息监控需求。实现网络拓扑、网络性能全面管理。2012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信息代码》等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的通知,正式了“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中的《教育管理基础代码》、《高等学校管理信息》等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本次的标准构建了完整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结构,是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的重要保障。
2.4 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造就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信息化师资队伍、专业队伍、管理队伍,为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学校信息化队伍要清楚本校的信息化需求,与外部合作伙伴能够沟通对话,形成良性互动,甚至可以凭借自身力量独立完成学校部分、甚至全部信息化工作。
具体来讲,信息化队伍建设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要提高科研人员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加强对科研人员信息化使用能力的培训,既要将信息化使用能力作为新教师培训的一项内容,同时也要加强对已在岗科研人员信息化使用能力的培训。
第二,要建设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明确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评聘办法,逐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待遇。持续开展信息化专业人员能力培训。
第三,要提升科研管理信息化领导力。建立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开展管理人员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逐步建立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考核内容。
总之,要破解科研管理中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必须引入信息化科研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实现科研管理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从而提高我国高校的科研水平,促进人才培养,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宓詠,张凯,陈翼.复旦大学:"十二五"服务优先[J].中国教育网络,2010,(9):19-21
[2]刘先芳.浅谈新时期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理念与机制的创新,科技创业月刊[J].2006,19,(2):120-121
[3]李恒,王小绪,宋德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J].创新,2008,2(4):98-100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工作;给排水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电梯间的消火栓数量确定
我国现行的关于高层建筑消防工作的主要意见中规定,消防电梯的内部,应该设置一定数量的消火栓。但是,对于这类的消火栓是否应该计算在建筑物的整体消火栓数量范围内,业内的说法还不是很统一,有一部分人认为,消火栓在消防电梯内,不属于建筑物的整体结构部分,由于电梯等一些设备是单独采购的,而不是建筑工程方面生产的,所以不应该计入整体的建筑消火栓总数。而另一种说法说的是,这种消火栓对于建筑物的整体也起到了消防的作用,应该计入到总数,不应该因为不是施工单位生产的而将其除去在外。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国家在2005年以及2009年颁布的《高层建筑消防设计规范》中也是对于这个问题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可见此问题的界定是很难的。一般这样的情况,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都是依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进行,具体的情况如下,我们可以简单的来看一下:
(1)不计入同层数量的情况
消防电梯的消火栓用于消防电梯内部的防火以及消防电梯前室的防火灭火,这种情况是一般的消防电梯消火栓采用的方法,主要的功能是便于消防通道的灭火防火,使消防通道在出现火情时畅通,便于消防人员进行合理及时的施救,便于楼内的居民逃生。这种消火栓的水带不用过于长,因为工作的范围很有限,同时,这类消火栓不应计入到建筑物的同层消火栓总数。
(2)计入同层数量的情况
消防电梯前室位置的消火栓,除了对于消防电梯的前室发挥作用之外,有的消火栓还负责比较大的区域,比如消防电梯、日常通道的消防以及市内的消防,这样的消防栓首先它的水带长度要足够长,应该在25米以上。这种情况下,在前室必须有送风装置,且送风装置的供电要由单独的线路进行,保证在发生火灾的时候,不会使人被烟雾的倒灌伤害以影响逃生。这样的消火栓要计入同层消火栓的总数。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确定这样的消火栓是否可以计入同层的总量。即消火栓的影响范围大小和是否适合送风装置。
2.超高层建筑的水箱设置
在一般的超高层建筑中,自来水的供应以及市政的直接供水是不能够满足超高层的供水要求的,这就需要在高层或是超高层的建筑中配有水箱。我国的现阶段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其水箱分为消防水箱以及民用水水箱,其中的消防水箱一般要单独设计,不能够与日常的用水水箱混用,采取单路进水,单路供水的设计要求,这样做既能够保证平时的民用水质量安全,又可以有效的防止在真正发生火灾时,水箱的供水充分。消防水箱一般设计在建筑物的中间偏上的楼层,通过水泵将水引入水箱,再利用加压水泵实现二次消防供水。对于水箱的材质,我国的建筑规范中有明确的规定,不能够用建筑物的本体作为水箱的底或是水箱壁,这样做的后果会是建筑物出现渗水等现象,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再则,可能会影响用水的质量,造成水污染。消防水箱与消火栓及其他的消防设备通过水管连接,每个连接部分的水管都不能够少于两根,因为如果进行单路供水的话,很可能出现管道堵塞,不能够及时的处理火情。
在火灾来临的时候,由于建筑物的水泵能力有限,一般会用到临时高压消防给水设备。这种设备,在火灾没有发生的时候处于休眠状态,而在火灾发生之后,状态变为工作。一般的高压给水系统的压力可以供五个消火栓同时使用,而一般的给水系统只能够供两个消火栓同时使用。超高层的消防给水系统最大的难点就是在高度上如何保证水压正常,能够保证消火栓能够顺利使用,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没有必要将水泵的性能都加大到最大,而是可以因地制宜,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进行解决。
以近期刚刚竣工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场”项目的消防系统为例,关于消防水箱设置情况就是比较典型的超高层建筑,现举例分析如下:
(1)本工程为超高层办公楼,总建筑面积 263528m2 ,地上办公楼46层,裙房6层,抬升裙楼3层,地下3层,建筑高度237.10m。经计算,室外消火栓系统用水量为324m3,考虑本项目市政两路进水水源及市政水压足够,该部分水量不储存于地下室消防水池内。本项目室内消火栓系统消防储水量432m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储水量216m3,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储水量54m3,故在地下三层设置消防储水池容积702m3。依规范要求分为基本相等的2格。由市政水源直接补给。
(2)经计算,在中间转换层第16层,设置90m3消防水箱,供给本项目低区消防系统的火灾初期消防用水,同时补给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此部分由生活给水系统作为平时水源,地下室三层消防水池及消火栓和喷淋转输泵提升作为消防时水源。此水箱需设置溢流管接至地下三层消防水池,以避免消防时管道超压及保证消防时候的水量充足。
(3)经计算,在47层屋面,设置18m3消防水箱,供给本项目高区消防系统稳压及火灾初期消防用水。同时通过管道及减压阀接至低区消防系统的稳压及火灾初期消防用水。此部分由生活给水系统作为水源。
3.自动消防设备的入口减压
国家关于自动消防设备的规定中明确指出,水的压力应该根据管道的直径以及管道的材质进行计算,还要结合管道的布局,由于一些管道在建筑物内部不是专线设计,往往与其他的建筑设备在一起,这样在真正的给水时可能会出现内部的管道变形等现象,继而导致一些建筑物的其他功能受到影响的后果,特别是在配水或是给水的入口处,这个部分的压力不能过大,如果过大的话,可能会导致接口处断裂,形成难以弥补的后果。根据这些实际中的情况,在不断的设计调整研究的基础上,规定在入口处的压力不能够大于0.4兆帕。笔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了一些很典型的问题,比如在高层建筑中,较低楼层的给水压力,由于受到水的自重影响,往往会大于0.4兆帕,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的方式是,在入口处设计一些减压孔板或是其他的一些减压阀,达到减低水压的目的。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减压孔板或是减压阀与供水口联通时,其直径应该大于供水口直径的30%,这样才能起到减压的效果,否则效果不明显。
4.高层建筑中的地下车库消防设备
地下车库位于高层建筑的最下层,由于其特殊的位置以及用途,对于此类区域的消防设计是有别于地上设计的。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地下车库中,一些易燃易爆的物品数量要明显的多于地上,汽油、柴油、轮胎等各种橡胶、汽车的一些内饰等等,都是极其容易燃烧的。另外还有一些不易燃的,但是一旦燃烧就很难扑救的,比如汽车的主体框架等等。所以,这样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在消防的实际设计中也是要考虑的。其次,由于地下车库在建筑物的底层,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消防供水的压力过大,上面我们说过,可以增加减压阀的数量,也可以利用减压孔板来进行减压。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区域不是人们居住的区域,在发生火灾的时候,人们不会第一时间跑到这个区域来灭火,所以,在实际的设计中,在保证消火栓的规定数量后,应该多设计一些自动灭火装置,最好是可以遥控的灭火装置,因为在车库中,由于汽油或是柴油的原因,全自动的灭火装置很可能会出现漏报或是误报,所以笔者建议,还是应该设计一些远程的遥控
灭火装置。
由于近些年来,随着车辆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地下车库设计中增加了机械立体停车库部分的设计。在此部分消防设计中,喷淋系统是我们重要考虑因素之一。按照《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要求,“7.2.3.2机械式立体汽车库、复式汽车库的喷头除在屋面板或楼板下按停车位的上方布置外,还应按停车的托板位置分层布置,且应在喷头的上方设置集热板。”此部分明确要求了双层汽车库的上下均需设置喷头的设计。故在系统计算中需考虑此部分的流量计算,以合理选择喷淋系统水泵的重要参数。
5.结语
在高层建筑的给排水系统中,消防供水是要得到优先的保证的。我国在这一方面做的相对好一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存在的不足,比如在水压的控制方面往往不能够达到尽善尽美,在一些细节的把控方面也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特别是在智能灭火的方面,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行改良的。另外,我们需要注意到,除了一些新建的项目之外,对于老式建筑的消防灭火系统,我们也要投入大量的力气去改造,因为用现在的消防标准去衡量,这些建筑的消防能力已经有明显的不足。我们应该对这部分建筑负责到底,用现代的标准进行消防系统的检查与更新,已达到正常使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增长主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5版)
[2] 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和谐社会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冲突
(一)个人主义思潮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和谐共生的整体价值观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融合,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潮流、价值取向的融合、渗透与冲突,特别是充斥于社会各个阶层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物化思想等一些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剧了大学生正确选择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复杂性。当今世界范围内多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其中以个人主义价值导向为主的西方思潮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一些不良影响。而总体讲大学生思想还是比较单纯,对新事物的认识侧重于感性直观,理性思维的能力较低,不能把二者统一反而割裂开来,缺乏理智分析。特别是当今,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状态之中,一部分学生面对目前出现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不能正确看待,对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不能恰当处理,对国外媒体的失真失实报道又缺乏判断力,以致在思想上积累了疑点、难点,产生了误区,甚至产生了追求个人主义的价值导向。
(二)大一统思想的消极因素和贫乏的抽象集体
意识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和而不同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强调整体利益观念,这种思想需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但是,大一统思想的消极因素,塑造的中华五千年的社会性格势必造成当今大学生的顺从意识和随大流意识及一团和气意识,从而影响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和而不同的创新精神和竞争精神。
在我们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中,依然存在不能面对实际情况,不能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合作、自由性和规范性、趋利性和服务性之间的矛盾,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种脱离个人利益的抽象集体思想还在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和而不同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个性差异意识。
(三)深层次的人文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全面发展
当代社会变革使人们重视科学教育,轻视人文关怀教育,甚至存在工具性的教育误区,这种缺乏人性的教育,承受能力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同时,随着独生子女的比例增大,大学生上学收费,就业形势的变化,竞争的压力,“金本位”和“自我主义”等等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地引起大学生在学习、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危机感,这样很容易使其走向自我本位和自我封闭。从教育改革实际来看,普遍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打造技术型人才,从而忽视了教育的人性价值、人文关怀。同时,教育界出现过分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势必导致教师和学生过分专注于知识的掌握和分数的高低,陷入应试教育恶性循环的局面。这种应试教育严重缺失人文关怀的现状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
二、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和谐文化能够把大学生导向自身和谐发展的积极方面,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和谐人格。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校园和谐文化中去,让学生在特定的和谐文化氛围中,受到特定校园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从而形成一种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完全一致的和谐文化意识、和谐文化品格,陶冶学生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竞争与合作、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和素质。
首先,要开展校园和谐文化活动,通过先进典型的宣传和学校优良传统的教育,营造一种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的校园和谐文化氛围,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和谐文化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用和谐社会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头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导广大学生趋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们在积极的和谐文化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其次,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环境建设。良好的校园和谐环境,既要考虑种植树木花草的物质效果,又要追求给人以美的享受的精神效果,更要引导大学生正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学会协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大学生天人和谐的品格。
再次,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制订体现校园和谐文化理念的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和学生树立“兼相爱、交相利”的合作精神,学会处理个人、学校、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师生要共同加强和谐道德素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鼓励师生爱学习、爱钻研和爱创造,营造一种和而不同的创新精神。
最后,学校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构建和谐校园的榜样,以身作则。教师更要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尊重人、理解人、温暖人、体贴人,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发展人,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选择者,真正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自由、尊严、幸福和价值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并且,塑造培养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重视和谐社会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能力,又要重视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教育,在实践中,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正反两面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良好修养和行为习惯,做到知与行统一。
实践教育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有益的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通过参加和谐社会建设实践,体验的和谐价值观,体验科学发展基本观点,培养自己构建和谐的理想和信念,塑造自己的和谐社会道德素养。
(三)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尊重主体性。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和谐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及和谐发展理念,就是要立足于人的主体性,调动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能力,把大学生看作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主体。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彻和谐发展观的理念,承认和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大学生的全面而和谐发展的规律,倡导大学生的主动接受和积极参与,投身于社会实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良性运行。
(四)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尊重个性,结合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教育
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个性差异的社会,用和谐社会理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进行个性关怀,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即大学生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大学生因心理品质、性格特征、成长环境,社会经验各异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用和谐社会理念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丰富性,给每个学生自主发展创造空间,让其展示独特的个性优势,彰显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使命。
三、结束语
要根据学生的语言、行为、所处的环境的变化等进行细致的观察,透过表面现象发现其心理本质,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既考虑学生总体思想水平和心理变化趋势,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的差异性,从而积极加深沟通和理解,增强凝聚力。因此,只有正确对待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真正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和谐的全面发展。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加强调研,创新方法,探索出符合国情、适合需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切实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许静波.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2]潘玉腾,邱海锋.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广西社会科学,2006,(3).
关键词:高速公路;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高速公路的建设投资非常大、技术很复杂、建设周期较长、影响因素复杂,由此可知,探讨高速公路建设的管理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规范高速公路建设,确保高速公路安全、通畅、高效地运行,以及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体系的不足
1.项目立项设计依据不严谨。
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所耗费的资源是相当庞大的,如何客观、合理地分析项目的必要性,把握项目建设的规模、时机,需要管理者依靠真实的数据和科学的评价再做决策。当前我国高速公路项目的立项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由于政绩激励机制的作用,地方政府之间往往存在决策冲突,因而无法从全局的角度对项目建设的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这导致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立项在一定程度上往往缺乏客观性。
2.施工管理不规范,规划设计缺少灵活性。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在设计规划、施工技术、工地监管等环节的管理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建设材料的采集、使用不符合技术标准,路基填筑等具体工序的施工未达到规范要求,监管力度欠缺,偷工减料等现象时有发生等,此类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降低了工程质量,缩短了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还容易形成安全隐患,威胁人们的出行安全。在规划设计方面,我国高速公路较国外的而言往往缺乏灵活性,无法实现道路设计与沿线的人文、自然等环境的完美协调,人性化的设计原则有待强化。
运营管理缺乏对市场的关注,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组织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往往对市场需求和期望缺乏关注,无法全面捕获和应用顾客的声音,从而导致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与卓越绩效准则中的以顾客与市场为中心这一类目要求相违背,易于形成道路虚置、资源浪费的现象。
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目前运用的管理体系往往缺少对人力资源的密切关注,在高速公路工程立项、设计规划、工程监管等方面暴露出来的管理问题恰好体现了这一点。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依然比较陈旧,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用才选才机制还不成熟,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在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显,任人唯亲、因人设岗、人浮于事等现象时有发生,并且有些部门在使用人才上缺乏对员工的关心和鼓舞,缺少促进员工自身发展的培养机制,无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人力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
二、解决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体系不足的措施
1.卓越绩效经营管理模式
卓越绩效模式是以评分体系为基础,以一定指标的分值高低来体现组织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并通过七个方面和相关核心价值观引导企业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改进自我和提高自我的管理体系。该模式的应用主体特别广泛,任何一个组织都可以依靠该模式来有效地实现卓越绩效。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是强化企业和组织的创新意识和顾客满意意识,不断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努力为顾客和相关方创造价值,实现组织和企业整体绩效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从而使企业和组织获得持续性的成功。
2.我国高速公路质量管理中卓越绩效模式应用的要点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涉及面广,仅凭狭隘的管理方式和理念远远无法解决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中涌现出的诸多问题。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能系统整合高速公路建设的质量管理与经营,引导高速公路组织追求卓越绩效,因此采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依靠卓越绩效的价值理念和准则来衡量管理水平,才能使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更加顺畅,质量更加可靠,经济效果更加明显。
2.1规范技术,全面加强高速公路建设的技术含量。
加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质量管理,需要依靠全面的技术规范加以约束,从技术经济指标出发,严格基建程序,力求使工程项目所有工序的建设都严格按照质量规范的要求进行,并认真落实监理制度;依靠相对既定的技术标准来合理确定工期和造价,规范施工队伍、材料标准及质量;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高科技和新手段,全面提高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质量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返工率,减少修复成本和资源消耗,最终实现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的卓越绩效。
2.2充分发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引导作用,完善经营管理体系。
虽然加强技术规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的质量,但是单纯地依靠技术指标来约束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还远远不够,要想实现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的卓越绩效,更重要的是要在管理中贯彻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理念,并以卓越绩效准则来衡量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质量。
①具备系统的视野,注重未来,从全局角度进行战略策划。进行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仅仅狭隘地从现实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未来,周全地考虑影响高速公路建设的长短期因素,比如市场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员工的聘用和发展需要,不断更新的高速公路建设政策规划和技术进步,利益相关者及沿线居民的利益等等,再进一步设定与这些有效因素相匹配的战略目标,并合理分配资源。
②进行基于事实的管理,提高数据的精准度。在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过程中提炼出充分接近事实的测量、分析结果,提高数据的精确度与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的卓越绩效水平密切相关。因此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组织要形成基于事实数据的测量和分析,并依据所得结果来规划工程建设,同时展望尚不明晰的因果关系,最终实现准确的绩效测量。
③贯彻以顾客与市场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强化服务于顾客的理念。在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过程中强调市场和顾客的作用,目的在于通过全面捕获和应用道路使用者的声音,由此获取高速公路的供需信息,并完善供需关系的协调路径,最终达到提高高速公路使用率和建设管理组织信誉的目的。
④人力为本,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制,提升员工的能力和价值。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庞大,组织结构复杂,员工层次不一,极易形成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等问题,这对强化人力为本、优化员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为每个层次的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并通过教育、培训和其他机会提高员工的个人学习能力,进而改善组织的创新环境;除此之外,项目组织还应具备适当的评价体制,对每个员工的失误和成功公平公正地予以评定,使员工在组织中得到进步和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需要充分应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还应该注重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新技术的传播,以便提高整个组织的生产效率。
⑤培养高度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一条高速公路在产生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其建设所消耗的环境资源、社会资源也十分巨大,因此领导者在日常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应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融入道德观和质量价值观,强化与各员工层之间的广泛交流与沟通,实现道德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在整个高速公路管理组织中上穿下行的良好效果,促使每一位员工在追求经济成效的同时将环境保护、公众健康和安全等因素铭记于心,本着对当代和后代负责的态度来完成项目建设,达到每一道程序的质量要求,以尽可能建造一个惠及所有相关者的工程为目的。
三、结束语
高速公路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建工程,针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积极运用有效的管理模式具有现实的迫切性。高速公路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和系统,必须分析好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和引入先进管理经验和理论,促进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保障我国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伟忠.论我国高速公路管理及其社会经济效益[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4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肩负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也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创业型人才对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性,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育将成为发展趋势。
一、创业型大学建设
创业型大学起源于20世纪后期的欧美,当时由于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削减,使得一批大学不得不借机向创业型转型,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创新成果,吸引外部资金开发新产业,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为产业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一转型不仅提升了大学的自我生存能力,还使得这批大学逐渐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扮演起了重要角色。如今,创业型大学的存在与发展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背景:一是当代大学面临的内外部挑战及院校间的激烈竞争;二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大学创新产出的需求日益增长。创业型大学建设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战略选择。走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道路,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的综合实力,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后劲。创业型大学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结果,创业型大学将学术与商业利益结合在一起,但并不意味着创业型大学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不管如何,大学职能的转变,对人才培养的方式将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创业型大学必定实施与重视创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是创业型大学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实质在于其职业性,它首先面向就业,以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为目标。1999年,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的《建议书》中提出,职业教育要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并把创业能力概括为:工作中的创业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对承担风险进行计算的能力;懂得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概念,如生产力、成本;自我谋职的技能等。随着创业教育的深入,高职院校的特性逐渐转向就业与创业,不仅培养学生自我谋职的能力,还要能够创造职业,为他人提供职位,帮助缓解就业难的问题。高职院校承担着创业教育的重任,要培养“企业家型”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其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可见,创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使学生毕业后有选择自主创业的能力和可能。
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完整的活动,它与一般的学科不同,创业教育是针对所有学科、专业的,是现有专业教育的发展和延伸,其课程体系应依托现有课程以某种方式体现出来,主要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构建。
1.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创业教育,应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了解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了解到创业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就业,不仅能解决自己的就业,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应在学生中培育一种创业文化,帮助学生树立创业信念,通过环境熏陶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采取讲座、交流甚至座谈会的形式,开设就业指导课、创业者系列讲座和进行案例教学,邀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来校作报告,讲授如何创业、如何进行市场营销、如何进行管理以及创业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让本校毕业的创业者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和信心,使创业者成为学生所敬慕的社会角色。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让学生了解创业者的成长足迹、所需素质及个性特征,从中总结他人创业的经验和教训,学到比较务实的知识,为今后创业打下基础。创业,是开创新事业。创业者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强的意志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敏锐的洞察力、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勤于行动的精神品质。为此,创业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对机会的洞察力、对风险的容忍力、对失败的适应力,还有自信、团队协作、开放思维、宽容心等。
2.掌握创业知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遍重实践而轻理论的现状,创业教育理论课程设置应少而精,掌握必备的创业知识和能力后,让创业学生在创业中主动要求提升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包括创业所需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如市场调查与预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一系列课程,使创业者具备关于金融、财务、人事、市场、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企业的合法经营、良性运作,以及培育企业文化提供理论保障。可在原来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这些创业方面的选修课,并主动引导学生去选修这类课程。
3.提高创业能力。这部分课程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演练,是学生对所学创业知识、技能、方法的具体应用,要求针对性和实践性很强,可以通过虚拟创业方式,让学生有企业创立和运作实践的机会,完成从市场调研、选择创业项目、制定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到创业管理整个过程的体验。具体实施可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师将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方面的问题作为情境,学生在一定时间和权限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责以及工作任务,通过独立思考、协商配合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整个决策过程。
四、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
创业课程的开设需要教师。创业教育实战性强,对教师的创业创新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高校现阶段尚缺乏有创业经历或者有成功创业经历的创业型教师,无法传授学生创业实战经验,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培养一支稳定的适合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让教师深入企业,体验创业过程,潜心研究案例,提高创业教育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社会上聘请国内乃至国际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来校讲课或开设讲座,学习他们创业理论的精髓;加强对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举办适应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班,让他们走出校门甚至出国考察锻炼,积累相关的创业知识和经验,努力建成一支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是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实施,必须结合新的教学方法。对于创业理论知识,仍然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将创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创业计划书竞赛、创业见习等形式,通过活动体验,提高创业技能。
创业教育只有依靠广大教师的热情参与,并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因此,学校应该充分调动起高校教师的热情,积极参与创业教育,研究创业课程的设置和创业实践的安排。
参考文献:
[1]徐茂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5).
[2]王世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0).
[论文关键词]高校共青团 学习型团组织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还是一个组织,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就无法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为此,我党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高校共青团组织是学校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自身,谋求发展。大力推进学习型团组织建设是顺应时展、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是增强团组织自身建设、保证团的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什么是学习型团组织、如何建设学习型团组织,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什么是学习型团组织
20世纪90年代,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它是这样一种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不断学习如何共同学习”。这种组织的特点在于,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愿景,强调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善于自我管理,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组织具有较强的持续学习能力,综合绩效高于个人绩效总和。
学习型团组织的共同愿景,就组织而言,在于增强团组织发展的持续学习力,永葆团组织的工作能力和青春活力;就团员青年而言,是培养造就一批拥有科学理论武装、坚定政治信念、一流专业技能、世界眼光、创新精神的青年群体。学习型团组织的主要特征就是学习,学习作为组织的一种状态而存在,表现为各种学习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的开展。因此,学习型团组织,简单地说,就是将学习作为团组织建设的主要特征,各级团干部和全体团员青年通过各种学习制度、学习机制的建立,通过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努力提高团组织的持续学习力和发展力,培养造就一批拥有科学理论武装、坚定政治信念、一流专业技能、世界眼光、创新精神的青年群体。
二、建设学习型团组织的意义
建设学习型团组织是共青团履行根本职责的重要保证。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共青团的根本职责所在。为了履行这一根本职责,我们要加强学习型团组织建设,引导广大青年学子通过组织学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学习型团组织是共青团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方式的变化和青年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聚集方式的变化,对团的工作带来全新挑战。要想及时准确把握青年的思想脉搏,积极应对挑战,推动共青团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切实将学习转化成共青团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自觉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建设学习型团组织是团员青年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年的成长进步始终与学习密不可分。建设学习型团组织是全面提高团员青年思考力、学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全面提升团员青年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要通过学习型团组织创建工作,帮助广大团员青年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习塑造成团组织的鲜明特征,促进团员青年的健康成长。
三、高校建设学习型团组织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先进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理念是建设学习型团组织的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学习型团组织创建过程中,首先应该在全体成员中树立先进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理念。第一,树立危机意识,培养“工作学习化,学习常规化”的理念。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学习是不断武装自己、继续前行的助推器。我们应把学习融入团员自身的工作和各级团组织的工作中,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使学习成为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成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第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的理念。学习型团组织的学习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组织成员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自觉行动与内在需要,要结合实际,不断思考,必须将学习的知识付诸实践,结合自身实际开拓创新,创造工作的新局面。第三,树立团队意识,培养“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理念。团队学习是持续发展的基础,团组织要获取成功,必须依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共青团组织应充分发挥好组织优势,开展有效的团队学习,开发整个团队的人力资源。在知识迅速更新的今天,只有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才能不断丰富自身,以学习之常新求能力之长青。
(二)科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是建设学习型团组织的重点
根据团的工作实际,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是保证学习型团组织取得实效的重点所在。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一要学习政治理论热点,重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和要求,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学会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世界眼光,训练战略思维;二要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特点,有重点、有选择地学习人文、社科及部分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学习领域,学习、吸收和处理外界各种知识信息,提高团组织运用集体智慧进行创新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形成面向时代的应对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发展能力;三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对团干部而言,主要是团的工作实务知识和开展团工作应具备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策划能力、表达能力等,对学生而言,即各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习方式上,要建立研究型、开放型的学习模式,善于借助国际国内各种学习资源开展学习,通过研讨会、报告会、思辨会、网络讨论会、学习教育活动等符合青年需求、体现青年特点、富有时代特征的工作载体,促进信息共享、坦诚交流、取长补短,实现全体成员共同提高,不断增强创建活动的实效性、感召力和吸引力。
(三)完善的学习机制是建设学习型团组织的保障
制度是一个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保障。有了制度,组织建设才具有固定化、规范化的特征。学习型团组织制定制度的宗旨就是促进组织良性发展,服务团员青年的持续有效学习。首先要建立学习机制,建立健全团组织的各项学习规章制度,规定学习时间,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团组织学习内容、标准、方式和要求。二是建立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学习基金、奖励基金,表彰在组织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把团员青年的学习实绩与评奖推优等各类评比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三是建立评价机制,完善学习型团组织目标管理制度,制订工作计划,定期进行评估,及时查找问题,调整步骤,切实提高学习型团组织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制定切实可行的考学、评学制度,把一个组织内全体团员学习的态度、效果作为衡量这个团组织和团员保持先进性的标准之一,纳入到考评激励约束机制中去,确保团组织学习的连续性、持久性。四是建立宣传机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设学习型团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时反映建设过程中的先进典型和最新成果,使建设学习型团组织成为广大青年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