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现代化市场规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信息经济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
作为一种新时代孕育的产物,一方面信息经济必然受传统经济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信息经济也将促进传统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对于我国传统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信息化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在知识和科技的武装下,一些老旧的传统产业又得以焕发新的活力。
(1)第一产业即农业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到来,统领了我国经济几千年的农业已沦为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少的产业,因此,如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已成为第一产业继续生存的当务之急,其中,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高产种业科技攻关等重点工程,我国已取得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如超级杂交稻的成功培育。依靠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先进科学技术,农产品成本大大降低,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我国农业已走出一条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第二产业不断升级换代
以工业和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但同时也消耗量大量的资源,给环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毁坏。通过信息技化进程带来的高新技术则不但大大提升了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而且有效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在产品形式上更为生态环保。
(3)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第三产业中本身就有一部分行业是基于信息产业发展的产物,如软件业、电信业等,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彻头彻尾地改变了第三产业的面貌,并促进了其近几十年来飞跃式的发展。第二产业需要花费三百年才可以完成的一场革命,我国的信息经济仅仅用了十年便成功地完成了第三产业的转型。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到全国GDP的46%,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2、信息经济改变了市场竞争的方式
在工业时代,各厂商之间的竞争基本都是通过价格优势来吸引客户,而价格取决于成本,成本则取决于劳动生产率,那么,只有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才能在同类产品的竞争中获胜。而在信息经济时的市场竞争中,价格手段的地位日益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非价格竞争手段,如优质的服务、新颖的创意、超凡的工艺水平等,而这些手段则依赖于科技和知识的运用和转化,因此现代企业都非常注重研发和科技的投入。
3、信息经济使得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得到迅猛发展
现代信息业的发展对商品市场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电子商务的兴起了,加之我国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极大地优化了我国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环境。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0.2万亿,同比增长29.9%。其中,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8.2万亿元,同比增长31.2%,国内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小企业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900万。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851亿元,较2012年的13205亿的同比增长42.8%。目前我国最大的购物事件已不是传统节假日,而是某电商发起的“光棍节”,2012年11月11日当天所创下的销售记录为191亿元,到2013年当天销售额竟突破了350亿元,该数额相当于世界零售商巨头Walmart在中国半年的销售业绩,或9月份中国社会零售总额的一半,令全世界叹为观止。根据著名咨询公司艾瑞的统计数据,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电子商务将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到2017年规模将达到21.6万亿元。
二、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1、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以信息业为代表的服务贸易比重大大提升
虽然起步晚于发达国家,但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产品出口大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地提高。除了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外,以通信、咨询、外包、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增速惊人,2001年起的十年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从719亿美元激增至3624亿美元,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提高到4.6%。2013我国服务贸易总额更是首次突破了五千亿美元。
2、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交易额剧增
几乎无人能否认,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已不仅仅是一个趋势,而已成为了现实交易中最重要的日常手段,在世界范围内继续上演着发展的神话。根据eMarketer调查称,2013年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已达12500亿美元,同比完成18%的增长,而同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超过十万亿,同比增幅达到78.5%,仅阿里巴巴一家的销售额就已超越了Amazon和eBay二者之和,并有望短期内赶超Walmart,并且eMarketer认为到2017年中国在世界电子商务市场中将独占四分之三的份额!
3、信息产品贸易蓬勃发展
在过去,麦收时节都是农民最忙的日子,与天抢时。然而现在,曾经在农田里低头抢收的农民已经被轰隆作响的收割机替代了。农业机械化到来,标志着农业科技已经延伸到广阔的田野,中国农业已经出现另一番景象。
走进农机化时代
“五黄六月天,焦麦炸豆时”。一场大雨刚过,河南鹤壁市一块1.5万亩连片的麦田便开始了抢收。麦地里,3台两人多高、7米多宽,外形如同“大黄蜂”的联合收割机来回作业,忙碌收割,它们后面紧跟着秸秆打捆机、播种机。这些如同变形金刚的农业机械在麦田里走过一遍,连收获带播种就轻松地完成了。
这块麦田的三夏生产小组组长车同付介绍,这3台“大黄蜂”平均每台每天可以收割600亩小麦,极大地提高了麦收效率。
据悉,三夏期间,河南省组织410万台农业机械投入生产,其中联合收割机18万台左右,拖拉机和运输机械290万台,播种及其他机械100万台,确保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8%左右,玉米机播率达92%以上。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人工割种,到小型农机的出现,再到如今大型农业机械驰骋田野,在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非凡历程。
特别是近5年来,河南省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提升,再现了农机化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农业机械化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亮点,为保障粮食产能持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种肥”引领肥料步入新时代
农业科技的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农资方面,特别是化肥、农药等都在科技的带动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一系列科技含量高的农资产品不断更新,加快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如今,肥料已经完成了解决人类温饱问题的历史使命,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增产、环境友好”的新需求下,传统肥料通过升级改造,富有更多功能的“特种肥”正在引领肥料步入新时代,如缓控释肥、水溶肥、生物肥等。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的《中国特种肥料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2月14日,中国特种肥料企业登记共11545个产品,登记企业数量达4120家。已登记的特种肥料中水溶性肥料的品种数量和企业数量分别占总数的79%和72%。报告预计,未来5年,中国特种肥料将以1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其中水溶肥和缓释肥的增长率分别为16%和9%。
可以看出,在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全球共同使命下,水溶性肥料无疑是供给侧改革中竞争力较强的一类肥料。专家们一致认为,具有刺激作物生长、促进作物代谢、提高作物自身抗逆性的功能性水溶肥凭借其独特效果,必将是未来肥料行业发展的方向。
与此同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也在加大用和普及力度。据悉,河南省共制定小麦施肥配方549个,推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826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3.24%。
近年来,河南加大示范展示力度,在示范区域内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秸秆还田、统一叶面喷肥和统一机械深耕等,做出亮点,树好标杆,让农民群众学有典型、干有榜样,全面推动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实现节本增效。
生物农药迎来众多利好
生物农药因其独特优势一直备受推崇。
谈及当前生物农药发展现状,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会长刘永泉介绍说,生物农药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取得了一些喜人成绩。当前,生物农药产品由短效向缓释高效性发展,剂型从不稳定向稳定、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已有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白僵菌、绿僵菌、氨基寡糖等多个生物农药产品获得广泛应用。
“整体来说,生物农药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认知度不断提升,生产和科研能力不断增强,新产品不断涌现,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但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物农药基础弱、底子薄,所以前景虽好,困难不少,潜力很大,任务艰巨。”刘永泉建议,生物农药发展需要群策群力,更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和努力。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陈友权指出,目前生物农药推广与应用迎来众多利好消息。首先是随着绿色农业的发展,生物农药作为最绿色投入品之一,将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在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实施过程中,生物农药将起到重要的支撑和集成作用;第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出台,对生物农药的发展应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各地对生物农药产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创新驱动现代种业
芒种时节,河南浚县30万亩连片麦田里,成熟的麦穗随风舞动,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这里曾是河南小麦单产最高的麦田之一,“高产”曾是这里的金字招牌。在去年,地边“高产创建实验田”的大牌子悄然间被换成了“优质麦基地”。
浚县古称黎阳,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粮仓,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位于浚县的中鹤现代农业示范园的5万亩耕地,以前主要种植普通高产小麦,随着近几年普通小麦卖难问题的出现,这块麦田也随之调整了种植结构,开始种植郑麦366等优质小麦品种。
河南省农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南已在8个试点县共建立成方连片的强筋、弱筋小麦基地230万亩。2017年,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8200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600多万亩。在前段时间举行的产销对接会上,8个试点县的优质小麦未收先售,被多家粮食加工企业提前抢购一空。
“科技兴农,种子先行”。农作物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2001年以来,我国先后培育了2.5万个品种,随着品种管理制度的改革,我国的品种选育步伐进一步加快。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综合处处长杨海生介绍,我国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开放创新中,实现了由种子到种业的跨越,也正在加快推动传统种业到现代种业的新跨越。
2015年,全国玉米、水稻、小麦三大谷物单产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24公斤、17公斤、33公斤;“Y两优900”超级稻新品种百亩连片亩产1026.7公斤,提前实现超级稻四期目标;攻克了花生、玉米宽幅间作高效种植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技术。
据悉,早在前两年,我国种子市场规模已达780亿元,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分种类来看,杂交玉米种子、杂交水稻种子市场规模分别占比40.4%和29.9%,是种子行业主战场。
智慧农业助推转型发展
过去,一提到农民往往会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而如今,不少农民玩上了“黑科技”,甚至用卫星种田。
在鹤壁市淇滨区,1万亩的麦田从种到收只雇了5个人,并且亩产高达650公斤,种粮大户唐全合又一次创造了新纪录。他的妙招就是用大数据来种田,利用“星陆双基”的农业气象科技系统,唐全合每天足不出户就能不间断地接收到土壤温湿度、降水概率、叶面积指数等数据,根据数据分析决定播种、管护、收获,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成本。
这种“黑科技”就是智慧农业的体现。
传统农业全凭农民的经验和感觉进行农业生产,而凭感觉与经验做事,很难做到精准化和利益最大化。物联网的核心是“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在物联网技术下,完全可以做到精准化。对需要进行监控的物体或过程,可以通过一些设备进行有利信息的采集和获取,例如光、温度、水分、PH值等。有了实时精准信息,在对农作物进行精准化调控和养料补给等措施时,不仅便利,还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智慧农业的智慧,在于充分利用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即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并推动农村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还不是农业强国。智慧农业的大力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科技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
有人说,农业科研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要做到“顶天立地”,就要着眼长远,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也要立足当下,坚持需求导向,避免科技经济“两张皮”。
正是瞄准这一目标,我国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为服务产业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河南而言,截至“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6%。“面对诙力紧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挑战,在土地流转加速的基础上,科学种田和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将为未来农业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不断打开新空间。”河南省农业厅副厅长魏蒙关说。
农业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广泛问题之一,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技术也在不停地发展。近年来,国家研究了大批量的农业机械进入农业生产,大批量的现代科技进入农业,农业的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增强了源头供给。水稻株型发育、玉米遗传生物学等基础研究领跑国际,以转基因为代表的农业生物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
云南、贵州、重庆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盛产优质农产品。农产品市场建设和产销衔接一直是当地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建设和管理农产品市场?如何在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创新市场促销模式?有什么困惑和建议?带着诸多问题,本刊记者前不久赴三省(市)进行调研,走访了当地的几个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亲身感受了高原山区农产品市场建设的脉动。
在实地调研与走访中,记者发现三省(市)都在积极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建设城乡农贸市场,加强农产品产销衔接,探索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开展“农超对接”等试点,大力推动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
——市场建设已具规模。截至2012年底,云南共有农业部定点市场25个,年交易额达到253.9亿元。其中:蔬菜交易市场7个,畜禽交易市场4个,水果交易市场2个,粮油、茶叶、花卉、马铃薯、水产品交易市场各1个,综合农副产品交易市场5个,农资市场1个,农业生产资料市场1个。这些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定点市场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在25个定点市场中,专业批发交易市场有19个,占总定点市场的80%。二是定点市场经营规模较大。各定点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三是市场覆盖面较广。通过市场产业链辐射、带动的农户及产品销售范围日益增长。
贵州目前共有农业部定点市场19家,其中:蔬菜类5家,综合类4家,大牲畜活畜类6家,特色类3家(辣椒、茶叶、水果),粮油类1家。这些市场近三年来年交易额均在2亿元以上,市场制度比较健全,运作模式较为规范,流通效率相对较高,农产品辐射到20多个省市区,并与全国农产品优势产区的生产、加工基地建立了良好的产销衔接机制,推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扩大了贵州农产品的知名度。
重庆市截至2011年底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有75家,年交易额达763亿元,比上年增长38.1%。全市有城区菜市场453个,其中,主城163个。有乡镇农贸市场835个,今年市财政专项补助1.67亿元,将于年内实现乡镇农贸市场规范化改造全覆盖,这将彻底改变过去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状况。全市鲜活农产品通过标准化菜市场和规范化农贸市场终端进入消费者家庭的交易量达70%左右。与此同时,重庆市还在大力推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总投资3.37亿元,共建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项目155个,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
调研期间,记者来到重庆市最大的观音桥批发市场,看到装满各种农产品的大卡车在市场内进进出出,装货、卸货、记账及分检人员忙个不停。据介绍,该市场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下辖盘溪蔬菜、副食、粮油、水果四大专业市场,联动水产、茶叶、肉类和冷冻制品等专业市场,形成集多种农副产品批发为一体的产业集群,经营各类农产品621类10000个品种。2011年底,该市场交易额达234亿元。
重庆南坪正扬市场是一个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江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集贸市场,是农业部定点市场。经营品种包括蔬菜、果品、肉类、副食品、粮油、针织、百货、日用品、禽类、冷冻食品、塑料铁器、家具、花卉苗木、鱼鸟等1000多个大类。市场日人流量达30000人次以上,年成交量25万吨,年成交额16亿元以上。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三省(市)批发市场建设虽然在规模、层次上不尽相同,但市场管理有序,辐射、营销带动能力较强,对当地农产品的生产交易流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础设施比较齐全。记者在云贵渝市场调研中,感到部分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明显提升,尤其在市场地面硬化、水电系统改造、交易厅棚改扩建等配套设施方面都有改进。
在贵州的19家定点市场中,其中13家市场建有冷库,面积4万多平方米。9家市场建有电子结算中心,采用电子结算方式进行交易,部分小宗产品交易仍采用现金结算。市场信息服务系统比较健全,建有市场信息服务中心和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实现市场全程监控及信息。贵州较有代表性的贵阳市花溪地利农产品物流园,集合了住房、治安、公交、汽车旅馆、银行、通信等配套设施。各市场辅助设施也较为完善,配有垃圾处理设施设备,道路和交易场地基本实现硬化,有良好的交易环境。
重庆市商委、市农委、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市场规划建设的指导文件,对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及专业特色市场进行规划布局,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市场建设,明确市场规模、功能布局、冷链、质量检测设施配套等要求。目前,重庆正逐步建立大型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完善大型流通企业冷链设施和加工配送中心,确保经营的农产品保鲜质量有提升。
——市场促销形式多样。随着农产品新型流通模式快速发展,三省(市)农产品交易除了传统的批发市场外,已逐渐扩大到订单购销、拍卖交易及农超对接、农餐、农校、农宅、农厂、集团对接以及直销菜店等多元化营销方式。农产品电子商务正在从“线上洽谈线下交易”升级为“网上交易支付”,使网络市场的最大优势“市场大、成本低”的特点凸现出来。伴随农业从业者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重庆市在义乌农产品展销中心设立了500平方米的“重庆名优特新农产品专销馆”,40多家重庆名特优产品生产企业入驻,既“走出去”,又“请进来”,扩大了重庆农产品的美誉度。
云南省借助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员大会和高原特色展销会时机,将斗南花卉市场的启动和云南特色农业推介“和”在一块,使当地特色农业的宣传推介达到了一定高度。
农产品市场建设是带动产业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项复杂工程,有不少难题需在发展中逐步解决。据了解,尽管三省(市)在农产品市场建设中各有所长,但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值得思索与关注。
——政府与市场关系尚不协调。一方面,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宏观调控有限,对农产品流通整体规划缺乏系统研究,仅局限于一时一地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应对,“想管管不了”、“想丢丢不掉”的情形还存在;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由于“画地为牢”的观念影响,对自身利益考虑较多,缺乏全局设计,使得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比较薄弱,市场设施相对简陋,配套建设相对落后,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流通发展需要。
——市场建设要素受到制约。据介绍,三省(市)在农产品市场建设中均存在的两大问题是:市场用地难和资金严重缺乏。
三省(市)大部分市场建设都存在土地紧张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市场规模需不断扩大,原有市场已不能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但新征土地难,市场难以扩张。一是受城市规划所制约,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征用较为困难;二是征地费用让大多数市场望而却步;三是市场用地审批手续繁杂,部分市场2-3年都未能获得土地审批。土地已成为制约三地农产品市场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资金不足是市场发展的又一重要瓶颈。目前,云贵渝地区除了少部分市场外,大部分市场建设因资金问题而导致基础设施及服务功能处于低端水准。由于市场建设所需资金量较大,而大部分市场仅仅靠收取摊位租金和入场费为主要收入,很难靠自身完成市场建设。财政和相关部门均没有专项的市场建设资金,对市场的扶持力度明显不够。
——市场缺乏统一管理。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云贵渝地区各市场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是多部门负责容易造成市场管理出现真空。农产品市场涉及农业、商务、工商、质检等部门,各部门均从不同的职能角度进行管理,由于没有明确主管职能部门,在实际中经常导致出现职能错位、缺位、越位和交叉分散的情况,多部门间尚未形成协调配合的有效管理机制。二是农业部门对定点市场管理手段比较单一。近几年仅少部分市场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获得支持,各市场与农业部门联系较为松散,开展市场供求、价格信息收集与、品牌打造较为困难,对市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三是市场自身管理不严。多数市场是由原来传统的、松散的农产品集散地逐步发展成为相对专业的市场,由市场土地拥有者进行管理,通常为某一企业或几个合伙的业主进行管理,部分市场业主文化层次低,管理意识淡薄,不太注重市场有效管理和市场建设,致使部分市场内外经营环境差、交易方式落后、管理不到位。
针对以上问题,记者经过实地调研后,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应该让市场主体真正发挥作用。建议从国家层面逐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农产品市场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是加大市场建设投入力度。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建设的关键时期,应制定相应政策,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建设农产品市场,大力倡导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式,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作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帮助批发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形成多元投入支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格局,把农产品市场建设真正做成一项全社会参与的民心工程。
三是统筹布局市场建设规划。根据城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按照土地功能以及整个布局规划,统一推进农产品市场建设,发挥指导作用,加强公共服务,把农产品市场建设纳入发展的总体规划设计中统盘考虑。
关键词:居民收入;购买力平价;物价/工资;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6-0058-04
一、人均GDP不等同于居民收入
购买力平价是通过收集对比国家的150多类、2000多种规格品(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资料,并利用支出法计算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作基础,再用国内生产总值按150多类划分的支出构成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简称“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于1802年提出、随后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于1866-1945年间逐步发展充实的“两个货币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的思想是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石。也可以说,购买力平价指数是想在一个绝对自由贸易的完全竞争世界中取代各国货币实际汇率的一种“理论汇率”。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经常以购买力平价来评估修正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然后进行国际比较,比起用实际汇率换算后直接比较。当然有其合理之处。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常常以这种比较作为确定会员国缴纳会费、贷款项目的一个依据,它们热衷于购买力平价“事出有因”,但购买力平价也存在着重要缺陷:(1)购买力平价要求对比国提供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新增库存、净出口等5个方面的统计数据,大约150-200项。但对这150多项商品的分类,不同国家很难做到一致,而不一致常常可以扭曲购买力平价;而且多数数据来源都不提供计算购买力平价所用的具体商品,这种现象在统计学上意味着埋藏了欺骗性——它可以通过精心选择所用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不利的结果。(2)购买力平价要求对比国提供每一个基本支出分类下若干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数据,但采取什么样的物价指数(是以参加国际交换的贸易商品的物价为指数,还是以国内全部商品的价格即一般物价为指数)存在着分歧。而物价指数选择的不同,可以导致不同的购买力平价。实际情况表明,由于选用测算购买力平价的具体商品及其在加权平均中的权重不同,以及物价指数的选择,不同机构和专家测算出来的购买力平价GDP有相当差异。(3)购买力平价以“一价定律”作为前提,它在理论上假定: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则同种可贸易商品在各国的价格是一致的。而实际上,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种商品的估价往往是不同的,假定所有国家的商品价格相等是错误的。此外,购买力平价所选用的商品在计量检验中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因此,购买力平价一般不能得到实证检验的支持。
上述购买力平价的缺陷。使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各国GDP只具有参考价值。一些发展中国家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GDP往往比真实的GDP高出很多,甚至一倍以上。其中原因,一是发展中国家多生产低端和初级产品,整体价格水平比发达国家低;二是发展中国家制造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较少且价格较低,而购买力平价的“一价定律”原则,把发展中国家的价格水平提高了不少。这样,发展中国家不甚重视购买力平价评估结果。至于联合国统计部门、世界银行等组织,尤其是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每年4月与10月都公布经购买力平价评估后的各国人均GDP排名,以此衡量一国的生活水准的作法,更受到普遍的质疑。
购买力平价反映的是国家间综合价格(居民或政府消费用品、资本品等的价格)之比,是整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而不是居民生活收入的购买力。即便是使用正确的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人均GDP,也只能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产出值,而不能直接作为普通居民生活水平的尺度。其他的指标,例如居民住宅和生活环境的质量、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力度等,并未在人均GDP中反映出来。此外,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人均GDP水平,并不等同于居民人均分配收入,居民收入常常不与人均GDP成正比,同时还有分配不公的问题等等,所以,也不能用作衡量各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可比性指标。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10年10月公布的经PPP计算后的人均GDP显示,2010年中国台湾人均GDP为34743美元。不仅创历史新高,而且首次超越日本的33828美元。IMF据此分析,日本居民的实质购买力,远低于新加坡、中国香港,甚至中国台湾。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5414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用购买力平价换算后变成8382美元,但大多数中国居民都不-认这个账。
二、将国内外工资和物价进行汇率换算后直接对比其可比性更差
2007年以来,在互联网站或媒体上陆续出现不少介绍中外居民平均工资对比的文章。一般都将欧美等国的平均工资换算成人民币后直接与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工资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当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工薪阶层的平均月薪人民币2万多元(例如美国为24921元、英国为21410元、法国为20191元、德国为19610元等),而中国居民的平均工资不到2000元,相差10倍以上。2012年4月初,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I-LO)首次公布“以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的72个国家工薪阶层的人均月薪(以美元为单位),其中:美国为$3263元、英国为$3065元、法国为$2886元、德国为$2720元,72国平均为$1480元,而中国经“以购买力平价法”调整提升后只有$656元,不到72国平均值的50%,与美国相差6倍。因此,在互联网上曾经哄动一时,引起各方人士议论纷纷,并造成一定误解。实际上,将各国的平均工薪经过汇率换算成美元或人民币后直接进行对比。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所运用的“汇率”是否真实合理(汇率是个很复杂的因素,它是造成差距的重要根源):二是它舍弃了工薪依存的国情与国际贸易(所在国的物价、公共福利与设施、自然和社会环境及进出口贸易等),因而没有多大意义。它只能表明,中国人的工薪拿到国外去用、或者外国人的工薪拿到中国来用,各得多少利益并不能说明中国人的工薪在国内消费获得的利益与外国人的工薪在他们国内消费获得的利益谁大谁小。
环球时报曾发动该报20余位记者于2012年2月20日至3月20日,在全球20个主要城市(北京、香港、纽约、东京、首尔、新加坡、柏林、巴黎、伦敦、悉尼、台北、米兰、曼谷、温哥华、莫斯科、约翰内斯堡、巴西利亚、阿拉木图、新德里、苏黎世)展开大型物价调查。并于2012年4月20日就各城市大学学费(年)、牛肉(斤)、电价(度)、98#汽油(升)的价格等项列出“全球20城市部分物价及最低工资标准对照表”,然后进行评述说:与其它城市相比,北京食品价格总体处于“中低价阵营”内,无论是肉类还是蔬果,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温和派③。
环球时报将北京与纽约、北京与世界20个主要城市居民生活消费、尤其是与食品价格有关商品的价格换算成人民币后直接进行对比,其根本的缺陷是把物价与各国居民的收入分开。而离开居民收入去谈论物价,就不能反映民生感受。民众心目中的物价高低是与民众自己的收入相比较得出的。从民生感受的角度上说,就物价本身来谈物价,没有太多实际意义,而且容易引起某些误解。虽然,在环球时报记者给出的全球20城市部分物价及最低工资标准对照表中,列有最低工资(小时)一项,但却把北京的最低小时工资记为7,2元,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曾于2011年一季度公布北京的最低小时工资是13元(最低小时工资只是一种限制,在具体执行中不同工种还有不同标准,例如纽约在规定最低小时工资7.25美元的同时,又规定在中餐馆的洗碗工最低小时工资为17.6美元),此其一;其二,没有将它(小时工资)与物价结合起来进行逐项分析,令人遗憾。如果把物价与工资结合起来分析,对物价的结论就不一样了。例如,环球时报记者表中列出的93#汽油(升),北京售价为8.33元,纽约售价为7.08元,两市价格相差只有1.25元。但若将每升93#汽油各与两市居民的最低小时工资相比,北京每小时工资(7.2元)买不到1升(若每小时工资13元,可买1.5升左右);而纽约每小时工资(环球时报表中给出为45.33元)可买到6.4升。从物价与工资之比上看,北京的石油价格比纽约贵6倍!据笔者所知,实际上,2012年4月间纽约93#汽油每加仑(3.78升)约3.8美元左右,即每升1美元。假设纽约一般员工的月薪为3000美元(据联合国劳工组织公布,2010年美国工薪阶层平均年薪为37610美元),那么,1升汽油的物价工资比为1/3000;而北京一般员工的月薪也是3000元人民币(据新华社2012年6月4日披露,2011年我国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2452元人民币),那么,北京1升汽油的物价,工资为8.33/3000。从物价/工资的角度看,北京比纽约贵8倍多。这才是北京与纽约真实的物价对比。依此类推,分别计算出其它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物价工资比,即物价占工资的份额,然后再进行国内外居民生活质量的比较,这样就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环球时报记者前述对全球20个大城市的调查结果表明,将世界各大城市食品的价格都换算成人民币,北京的食品价格已达到了发达国家纽约、柏林、巴黎、伦敦等大城市的水平。只是比不上东京、苏黎世等世界有名的高物价城市。世界20个大城市居民的收入是怎样的呢?该调查表给出了20个大城市的最低工资(小时),但没有结合物价进行分析。现在我们假设,世界20个大城市每小时最低工资以本国货币计算均为13元,然后进行物价占工资份额的比较。我们拟选6种食品进行物价/工资占比的分析比较如下:
上述6种食品的物价/工资比较显示。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比较,北京的食品类物价/工资都处于高位。也就是说,与本国居民的收入相比,北京的食品类物价是相当高的。北京居民目前是我国收入最高的城市之一,国内其它地方食品类物价/工资比之高更不言而喻了。至于其它类别的居民生活用品,如住房、汽车、家电等,发达国家的价格更低。以房价/工资之比为例,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在3-6倍之间为合理区,美国约为6倍左右,而我国的比率都超过了20倍。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已处于高物价、相对低工资的状态;而美国、欧盟主要国家相对于中国则是低物价、高工资的国度。近年,我国与欧、美等国各以本国货币计算的工薪阶层的平均工资的绝对值已不相上下(约2000-3000个货币单位),只是由于物价的原因,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仍高达36.3%(2011年),而美国、欧盟只在16%左右。
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物价/工资指标为什么这样低呢?首先。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很高,用很少的人工进行大规模种植和养殖。加上美国土地资源丰富,玉米产量占全球36%,饲料相对便宜。尤其是机械化养猪、养鸡,属于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效率高(例如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公司,每年养猪1500万头,每天宰杀近8万头),如此高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使单位成本大大降低,所以猪肉价格低④。美国的鸡肉、鸡蛋也一样很便宜。其次,美国的物流、经销和生产三个环节之间管理协调很好,关系融洽,利益均衡,零售商靠薄利多销赚大钱。再一个更重要原因,就是美元的强势地位和霸主地位,令一美元能买到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尼、越南等国六、七元甚至几十元、几百元的日用品。同样一件便装,在中国国内一、二百元人民币,而在美国十几美元就能买到。正是因为这样,美国从1980年起基本上不在国内生产日用品,进口发展中国家的果蔬和日用品又便宜又节省资源。而发展中国家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只拿到区区血汗钱。最后,美国拥有大量发展中国家缺乏的知识产权产品,它利用自己所处的垄断地位把知识产权产品的价格定得极高,赚取发展中国家的钱给美国人配发高工资。就这样,美国在1990---2000年间通胀极小,2001--2010年间,虽然美国经历了金融危机,美联储又多次采取“量化宽松”、大量增印货币的政策,但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一直在2%上下浮动,其中原因就是2/3的美元是在国际市场上流通,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把通胀转移到国外握有美元的国家和个人那里去了。
我国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当前大体上还处于农户经营和小规模经营的阶段,劳动生产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加上改革开放以来人工工资的逐步增长,人工成本也逐步提高,推动农产品及相关的食品价格快速上涨。随着7亿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强化了对食品及日用品的需求,也拉动了物价上涨。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全球化,外资、外商以及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也带来了“输入通胀”。例如,我国粮食生产虽然连续9年增产丰收,但同时每年都大量进口,2011年成为谷物第一进口大国,其中尤以玉米、大豆为甚。过去的10年中。我国GDP年平均增速为10.9%,而货币供给(M2)平均增速为18.8%;尤其是流通中的货币(M0)的增长也较大地超过GDP的增速,例如2013年3月GDP增长7.8%,而M0同比增长12.4%。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必然造成货币国内贬值,引起国内物价大涨,我国当前商品流通和销售环节过多过长,中间环节成本过大(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高达产品售价的60%),致使商品价格过高,同时还造成生产者获小利甚至亏本、储运者和销售者赚大钱的怪现象。这些因素共同推高中国物价,使物价上涨远远超过工资的增长,造成中国高物价低工资的状况。这种状况是对我国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异化,必须根本改变。
三、高工资低物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
物价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GDP的增长,归根到底是要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控制物价是民心所向。自2000年以来,我国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2007年以后住房和食品价格急剧攀升,至今仍在发酵,舆论骤起。据央行营业管理部门2013年一季度的调查。64.5%的北京居民认为物价过高。虽然过去10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超过了物价(房价除外)的上涨,但与生活相关的各种收费(服务活动产业化、货币化)也日益增多,居民的生活压力仍然较大,平抑物价的呼声甚高。
人民币国内贬值自2007年起日渐显著。其背后的根源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大。2007年以来、尤其是2013年1月以后,我国广义货币M2超GDP总量两倍以上发行,至2013年3月末,已突破100万亿元,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质疑,认为这是引起中国物价连续高攀的祸首。我认为,中国的M2有特殊情况,不能说天量的M2与通胀没有一点关系,M2过多地超出GDP表明投资大(投资效率低)、产出小(产能过剩或产品积压,资金周转慢),投入与产出不平衡,埋下了通胀的隐患。从2008年至2012年,我国的M2爆发性地增加了50万亿元。年均增加10万亿元(2000年M2的余额只有13万亿元),而2008-2012年间正是我国物价上涨较快的时期。此其一。其二,在M2超高时,流通中的货币M0也随之大增,2013年2月M0达到6.0310万亿元,比2000年2月增加4倍多(2000年2月为1.3983万亿元)。2013年3月M2同比增长15.7%,同时M0增长了12.4%,而M0毫无疑问是与物价有直接关联的。由于人民币国内贬值。造成了2002年至2011年间城镇居民收入虽然增长了1.8倍,但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品价格也上涨了两成多。2012年100元人民币大钞的购买力只相当于2006年的80元。同时,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只降低了1.4个百分点(2002年为37.7%、2011年为36.3%):而2008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高达37.9%,农村居民更达43.7%,比2002年还差。除货币国内贬值外,居民生活物资的供应状况也是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之所以不断飙升,深层次的矛盾是农畜产品生产效率不高,生产成本加大;同时生产能力不足,农畜产品相对短缺,部分依赖进口。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1月,CPI环比上涨1%,是自2012年2月以来月度环比上涨幅度的最高值,其中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超过90%。
关键词:客户攻坚;农民合作社;市场推广
合作社是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专业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新型组织形式,发展合作社,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合作社迅速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方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导致合作社在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运行现状和主导类型。总体目前发展得较好,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主要是基于客户攻坚角度来探究合作社的市场推广方式。
一、我国合作社市场推广存在的问题
(一)对客户需求了解不足,提供不了合适的产品
目前,我国合作社大多规模较小、处于弱势并且也比较分散,其组织者和生产者大多为本地的农民,其对生产经营以及市场规律普遍缺乏了解。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合作社对客户需求了解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广大合作社大都是按照自身的条件来进行生产的,导致产品出现不适销的问题不利于我国农民合作社的产品走向市场。
(二)市场营销观念的淡薄导致农产品品牌建设不强
目前,我国合作社还处在发展阶段,其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大多为农民。这一群体在文化知识以及社会新事物、新信息的接受度方面比较缺乏,因此很容易受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这会导致他们对市场不了解,对客户群体定位不准确,缺乏市场营销观念、手段和方法,没有品牌建设意识。这不利于合作社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市场营销手段落后,渠道狭窄
目前我国合作社的渠道环节较多并且主体很薄弱,市场基础建设差,例如批发市场,市场规模较小、功能低,绝大部分都还是处于一种低水平的运作状态,只具备了初级市场的功能。新型销售渠道(如农超对接、联合社营销、电子商务营销等)相对较少,农民自主销售居多。目前合作社营销人员大都是生产兼营销,缺乏专业训练,先进销售手段和工具利用不足。
(四)农民对信息不敏感,对市场推广目标与群体缺乏判断力
合作社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往往不能及时并且准确地获取市场信息。目前我国合作社信息的传递效率和共享度低,没有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信息传递渠道,对各种信息无法进行科学合理分析。凭主观判断,往往不能有效地进行市场细划和准确的产品定位,不能为产品找到好的市场机会,造成产品同质化严重,往往是人家赚钱盲从模仿,结果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滞销。
二、基于客户攻坚的合作社市场推广建议
客户攻坚与客户下沉、客户深挖作为市场推广中三大客户渗透途径之一。合作社的社员也也应该不断进行客户攻坚,不断采取针对性攻坚政策和突破策略以达成自己的市场推广目标。客户攻坚目的在于提升销售增长份额。基本思路在于对市场推广进程中陷入僵局的客户实施针对性攻坚政策和突破策略,针对钉子户类型的客户,应从社员个人努力的单兵作战升级为各种资源组合公关。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一)全体社员通过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增强全员营销的观念与能力
在客户攻坚环节,合作社全体社员都是参与人员,因为在客户攻坚推广中,全社资源的组合,全员的共同配合是关键。因此,社员要积极参加合作社提供的专业培训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销售推广能力,不断提升市场推广的全局观,并在实践中积极面对钉子型客户,抓住其需求点和突破点,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说服,进而达到自己的推广目标。
(二)合作社要树立市场推广观念,并且建设好自身的品牌
目前的合作社经营管理状态普遍偏向传统的方式,这不利于合作社的长期发展,想要农民合作社更好地走向市场并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将传统观念转变为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推广观念。通过客户攻坚,充分了解市场上钉子型客户的需求,并根据客户个性需要来进行生产、加工来满足客户需求,为进一步的客户攻坚提供一定的产品保证。同时,必须要建设好自己的品牌。先设立好自身的品牌,通过前、中、后期的宣传,将品牌打响,再辅以市场所需要的产品,逐步降低攻坚难度。
(三)合作社全全面深入再梳理客户需求
合作社基于客户攻坚的角度,对于清单列表的钉子户型客户,应该全面地了解该客户几乎所有的需求,全面掌握客户在生活中对于各种产品的需求强度以及满足状况。之所以要全面了解客户需求,是想通过调查让客户生活中的需要完整地体现在你的面前,因此再根据客户的全面需要分析其生活习惯、消费偏好、购买能力等相关因素,为了下一步的生产计划或者产业链延长计划做好计划。通过客户需求的再梳理,提供该客户重点支持政策和公关组合
(四)合作社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客户的新的市场推广模式和渠道
目前我国大部分合作社的市场营销、推广模式是批发市场,通过批发市场来直接销售生产出来的产品,这样单一的市场推广方式难免存在局限性。并不适用于有特殊需求或需求偏好的钉子型客户。因此,合作社应该根据社会发展情况,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积极探索适合不同类型客户的新的市场推广模式和渠道。如合作社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来进行销售;开展农超对接或者农社对接;积极参加各类推介促销活动等。通过探索新的模式和渠道进一步进行市场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亚芬,沈晓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以海宁市为例[J].党政视野,2015(04):22-26.
[2]缪建平.合作社营销新趋势及发展对策[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经济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回顾的基础上,从农业产业链的内部制约因素与外部影响因素对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选取和农业产业链管理实践给予理论指导。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 组织形式 交易成本 纵向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使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姜昭、王凯,2006)。而农业产业链管理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农业产业链是具体的不同农产品链的集合体,农、林、牧、副、渔各业的产品链,构成了总的农业产业链(王凯、韩纪琴,2002)。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差、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等缺点困扰着我国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发展。在农业产业领域,通过选择具有一定纵向一体化力量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并实行农业产业链管理,能降低交易成本与风险、提高产业链条整体运行效率,使企业、农户以及其它相关经济实体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出现多赢的局面。因此,对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于经济组织形式影响因素的理论考察
自科斯的《企业本质》与《社会成本问题》两篇文章问世以来,经济学家们便开始使用交易成本这一分析工具来重新审视各种经济组织形式。科斯认为通过建立一个组织来指挥资源分配,能节省某些交易成本(Coase,1937)。威廉姆森则把企业组织视为一种治理结构,认为不同的治理结构应该与不同的交易类型相匹配以实现交易成本的最小化,而不同的交易在特征上的差异就决定了经济组织形态的多样性(Williamson,1996,2002)。对于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他主要是从人的因素(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与特定交易相关的因素(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以及市场环境因素(潜在的交易对手的数量)三个方面来分析。此外,交易成本也与产权制度、资产物品特征、品牌的专用性投资有关。同时通过纵向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可以减轻敲竹杠问题,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上述因素在决定交易成本的同时也影响着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罗必良(1999,2004)也认为经济组织多样性是由市场竞争程度、组织内部的组织体制和交易规模、物品特性、资产专用性程度、生产的可控程度、规制结构以及政府行为等因素共同决定。周立群、曹利群(2001)则强调了信誉与合作、专用性投资与组织调整、政府的互补性制度安排对于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创新的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
农业产业链组织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经济组织,涉及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领域以及链条上的多个经济实体。而不同农产品链在产品特性、资源禀赋、资产特征、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链条上各个环节的联结也是松紧不一、形式各异,这就决定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产业链条上的核心企业与农户的联结关系与方式来看,主要有四种典型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合同式组织形式、合作式组织形式、企业式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式组织形式(姜昭、王凯,2006)。综合前文的论述并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知识对可能影响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因素进行理论归纳,可得如图1所示的影响因素鱼刺图。
如图1所示,影响因素分为两类。上半部分“鱼刺”代表内部制约因素,下半部分“鱼刺”代表外部影响因素。下文将结合前面提到的四种典型农业产业链组织,对以上各条“鱼刺”所代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一) 农业产业链内部制约因素
其中资源禀赋、资产专用性、产权安排、农产品特性为有形资源因素;核心技术、产品品牌及商誉、组织管理与计量能力,信息与机会主义行为为无形资源因素。
资源禀赋:各种农业产业链组织都是以一定的农业资源为基础的,以获得源源不断的物资输入,保证组织的稳定运行。由于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活动,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就决定了农业产业链进行经济再生产的具体组织形式。
资产专用性:如果专用性投资越大,则交易过早的中止将给投资方带来的损失将越大。在农业产业链条上,交易各方的专用性资产投入越多则沉没成本也越高,交易也越趋向于稳定,产业链条各环节联接也就越紧密。因此专用性资产投入状况会影响链条上各环节的联结紧密程度,从而影响到产业链的组织的选择。通常,专用性资产越多、专用性越强,各方的利益联系越紧,就需要采用联结较为紧密的组织形式。反之,资产专用性投资很少、利益联系不太紧密,各方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都较大,则适于采用较为松散的组织形式,如合同式组织形式。
产权安排:产权界定不清将会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因此相关资产的产权界定状况也会影响与之相匹配的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在其它的组织形式中也都要求交易各方在交易之前,相关资产的产权已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界定,这样能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
农产品特性:农业产业链条的运行须以农业产出为前提和保证,而不同农产品在生长条件、成长周期、保存、加工、相关替代品多少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对于谷物、棉花等生长周期较长、涉及规模较大、加工复杂的农业品,相应地需要有具备一定规模、链条较长较粗的产业链组织形式与之相匹配,如合作社组织形式。而对于瓜果、水产品等生产周期较短,受气候、土壤肥力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加工简单、又不易储藏的农产品,可以采取较为短小、规模较小、反应敏捷的组织形式,如企业式组织形式。
核心技术: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如果非专利化的专用性核心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则企业与农户双方都面临着机会主义行为的威胁,这时选取合适的农业产业链组织进行农业产业链管理,则各方都能受益。通常对于那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农产品,如蚕桑丝绸行业,从蚕蛹到最后的布匹衣物的生产都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予以支撑,而对于产业链条上的农户等经济主体也常常需要技术指导,就决定了要采取有较大合作经济成分的产业链组织形式。
信息与机会主义行为:不同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在信息传递与防止机会主义行为方面的功效也不尽相同,所以信息传递效率以及交易各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就决定了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选取。一般而言,越是松散的产业链组织形式,信息沟通效率就越差,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也越大,交易费用也就越高。
如前所述,交易成本不仅与资产物品的特征有关,而且与无形品牌的专用投资也有关。而不同的交易特征,要求与不同的组织形式相匹配。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产品品牌及商誉也会对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产生影响。此外,由于组织内部管理组织能力、对组织成员努力的考核和报酬的计量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一个组织的绩效,因此也影响着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选择。例如,企业式和股份合作式组织形式,通常需要有较好的农产品品牌、商誉和较强的现代化管理组织能力与之相匹配,同时对于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的要求也很高,通常具有现代化的管理结构体系。通常农产品品牌、商誉以及组织管理与计量能力是在具体的组织已经形成之后才逐渐形成,而且在组织的运行过程当中又反过来影响组织形式的完善与变更,并影响产业链组织的运行效率。
(二) 农业产业链外部影响因素
其中交易频率、政府行为、产业科技、市场的结构与规模为产业(经营)环境因素;法律制度因素、经济因素、政治与人文因素为宏观环境因素。
交易频率:威廉姆森认为一种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的确立和运转都是有成本的,而交易频率高的交易更容易抵消治理结构的运行成本。由于不同农产品在生长周期、加工工艺、市场规模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就使得其交易频率存在差别,因此要采取的产业链组织形式也不同。对于经常发生的交易,需要采取较为紧密的组织形式。
政府行为:政府在维护经济主体有序运行和公平竞争,保障资源配置的有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农民作为数量最大、分布面最广的社会群体,是政府保护的重点对象。政府对于产业的干预、支持政策都会影响到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选择。多数情况下,不同地区在实行农业产业链管理时都需要有政府部门出面进行组织与协调,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与鼓励。而且一些农业产业链组织本身也都有政府部门的直接参与,其决策与行为更会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链组织的行为方式,从而对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产生直接的影响。
产业科技:与具体农产品链条内部的核心技术不同,产业科技指整个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对整个产业的竞争状况有很大的影响。产业科技决定了具体农产品链的成本结构与最小经济规模,从而会影响到具体产业链的组织形式。
市场结构与规模:市场结构与规模会直接决定着组织形式的选取。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市场集中程度、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程度等。如果某种农产品市场的集中度与进入壁垒较高,产品差异化程度又较小,那么相关农产品链的竞争程度也就越大,对于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选择也就越苛刻。同时,市场规模较大,相应的产业链组织也可以选择较大规模、联结较为紧密产业链组织形式,如合作社组织形式、股份合作社形式等。
另外,不同地区的具体农产品链条在宏观上都处于一定的经济、法律制度、政治与人文等宏观环境之中,其具体的产业链组织形式、行为方式等也必然都会受到整个地区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经济状况较为发达,政治、制度环境较为宽松的地区,其产业链组织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发展。同时,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风俗、习惯、信仰、文化背景、对于农产品的偏好等方面也都存在区别,因此,不同地区在采取农业产业链管理,选取具体的产业链组织形式的时候就要因地制宜,适合不同地域的具体要求。
结论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链之所以存在多种组织形式,是因为同时受到了产业链条自身内部和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在这些因素中,自然资源禀赋状况、资产专用性、产权安排、农产品自身特性、信息沟通及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交易频率、政府行为、市场结构与规模,由于它们各自均需要有具体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与之相匹配,会从不同方面直接影响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选取,因此是主要影响因素。而具体农产品链条的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选取,则要受到链条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同时,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多样性的存在也表明并不存在唯一的最优组织形态。不论由哪一种组织形式安排来治理产业链条上的交易,只要交易各方都能从交易中得利,就都有激励通过谈判与签约确定这一组织形式实现利益。而不同组织形式的选择对于利益获得的贡献程度也大有不同。因此,在我国具体农产品链条的管理实践中,对于具体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选取必须谨慎。
参考文献:
1.姜昭,王凯.我国农户与龙头企业主要利益联结机制的优缺点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6(1)
2.罗必良.农业性质、制度含义及其经济组织形式[J].中国农村观察,1999(5)
3.罗必良.农业经济组织的效率决定―一个理论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学术研究,2004(8)
一、实施产业跃升的背景
回顾武进产业发展所走过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1970---1984),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工业经济的发展路子,成功地塑造了以乡镇工业为代表的“苏南模式”。这段时期,产业结构从“一二三”向“二一三”转变。
在此期间,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均GDP从1970年的244元增长到1984年的986元,年均增幅达10.5%,远远高于此前平均水平。(1949--1970年,人均GDP年均增幅仅为1,6%)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1985--1999),我们在致力于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注重第三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华夏第二县”的美名为世人传颂。这段时期,产业结构从“二一三”向“二三一”转变。
在此期间,人均GDP从1985年的1386元增长到1999年的17553元,年均增幅达到19.9%,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
从21世纪初到2007年(2000―2007),我们在率先发展中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提升产业层次,走出了一条武进科学发展的道路,开创了科学发展模式的武进样板。这段时期,非农化趋势愈加明显,“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更加巩固。
在此期间,人均GDP从2000年的19524元增长到2007年的72879元,年均增幅达到18.8%。虽然增长速度较此前有所下降,但是经济运行的质量大幅提高,工业利税年均增幅达到23.1%,高于此前阶段2.6个百分点。
2006年,武进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2007年,武进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要求在2010年全面实现基本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武进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要素资源的投入,资源、环境已难以承载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只有通过产业跃升,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资源要素供给不足的矛盾。
二、实行产业跃升的路径
(一)大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1、加快发展五大产业
发展五大产业是武进产业跃升计划的重中之重,要按照加快推进"518'’工程的要求,不断提升五大产业的比重和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对原有设备、工艺的改造力度,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加快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腾出发展空间。通过改造提升,推动武进传统产业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占据传统产业的高端环节。要着眼国家最新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大力向上争取资金等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改造提升工程。
3、重点突破循环经济
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加强工业领域循环经济的规划与建设,将清洁生产、环境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技术贯穿到生产和消费环节,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在全区初步形成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载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走经济服务化之路
1、发展现代商贸业
要加快引进一批特色商贸项目和知名品牌,加快建立主体多元、业态多样、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的现代商业体系。
2、壮大市场物流业
要加快完善和优化重点专业市场配套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市场规模。积极引进一批有品牌、有市场的现代物流企业,重点扶持物流园区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3、全力提升旅游业
要加快推进旅游板块建设,积极培育太湖湾山水风光游、西太湖生态休闲游、淹城历史文化游、三勤民俗民风游、新天地现代都市游等武进旅游业“三朵金花”,全面提升武进旅游竞争力。积极实施旅游市场拓展计划,全面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休闲度假为导向、以生态旅游为辅助的旅游市场体系。
4、积极发展总部经济
积极完善中央商务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商务楼宇的建设和运营。积极促进区内重点企业到城区建设总部大楼,加快吸引一批金融、保险机构到城区设立分支机构,全力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中介服务业企业,全面提升商务楼宇的配套服务功能,努力培育一批高品质、高效益、高税收的商务楼宇。
5、尽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武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要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对其进行创造和提升,培育武进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要充分利用西太湖动漫基地这一平台,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通过走经济服务化之路,到201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预期达到410亿元,占GDP比重达35%以上。
(三)大力提升高效农业,坚持走农业现代化之路
1、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要根据全区的农业特色和主导产品,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化的重点龙头企业。要加快构建工商企业、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引导机制,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农业关联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2、有效提升休闲观光农业
要重点打造以“花卉苗木农家园林”为主题的西部旅游线路、以“体现农耕文化和现代化新农村”为主题的东部旅游线路和以“林果茶及湖边渔业观赏”为主题的南部旅游线路,调整完善和整合提升农业休闲观光园,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经营机制,切实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全力打造品牌农业
发展品牌农业,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选择一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加大支持力度,培育更多的名牌农产品,增强名牌农产品的带动力。要加强品牌农业的宣传力度,注重宣传品牌形象,加强农业品牌经营,不断提高名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积极培育农业合作组织
要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民办民管”的原则,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制度创新,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体系。2009年,全区新增农业合作组织32家以上,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户比例达到36%以上,重点培育20个典型示范合作社。
5、加快建设农业示范园区
要大力实施“以园区化带动现代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园区发展水平。要进一步壮大林果、苗木等优势产业,加快建成“一镇一业千亩园区、一村一品百亩样板”。要按照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邹区设施蔬菜园区、嘉泽设施花卉园区等园区为重点,在更高层次上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园区。
(四)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坚持走投入高效化之路
1、围绕重点项目促投入
要把项目落实作为增加有效投入的关键,着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有效投入持续增长的势头。要全力抓好大项目、好项目的引进,抓好重点项目推进和储备项目跟进,形成项目水平全面提高、规模不断扩大、投入逐年增长的良性循环。鼓励企业实行资本市场化运作、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联合重组、低成本扩张,在加快有效投入中做大做强。
2、围绕集聚集约促投入
重点建好“两湖两区两城两园”等投入载体,加快实现项目集聚、企业集聚、产业集聚。要大力开展园区突破行动,加快重点园区建设,推进政策、资源等各类发展要素向重点园区集聚。要通过闲置清理、内部挖潜等方式,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有效提高投入产出密度。
3、围绕招商引资促投入
要抢抓全球金融危机下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机遇,瞄准世界500强等重点企业,及时捕捉相关信息,争取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要加快完善“五大产业”民营企业吸引外资的扶持政策,积极促进“以民引外”,通过免征税费、奖励等措施,着力引导更多的民营重点企业与外资“嫁接”。
通过走投入高效化之路,到2010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预期达588亿元,其中工业投人达400亿元;全区工商登记注册外资预期达12,6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达9亿美元。
(五)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坚持走产业高新化之路
1、加快培育创新企业优势
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企业“一站两中心”的建设步伐,到2010年,武进市级以上一站两中心要达到100家。要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2009--2010两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要实施“名牌战略”,形成国家、省、市三级梯状名牌企业群体和名牌产品集群,并加大对拥有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出口名牌的企业的扶持及品牌保护力度,培育一批世界名牌。要积极组织企业与科研院所的科技对接活动,让更多海内外高水平的科研机构、高等学府主动参与到武进产业跃升中来。
2、加快集聚创新人才优势
围绕五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继续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成果、带资金、带团队的海外归国创业人才,尤其是领军型人才来武进创新创业。加快建立多渠道人才引进体系,健全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各类创新创业园区和重大科技项目,以产业集聚人才、以项目吸引人才、以事业留住人才。
3、加快打造创新平台优势
继续强力推进高新区和经发区两个省级开发区建设,加快推进出口加工区等产业配套,争取引进更多的科技企业、研发机构。要积极推进行业资源共享化,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公共测试中心等平台建设,力争到2010年建成20个专业化、社会化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通过走产业高新化之路,到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值预期达1100亿元,R&D经费占GDP比重达2%。
三、实现产业跃升的前景
产业跃升,武进将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按照“再吃两年苦,辉煌十一五”的要求,到十一五期末:全区综合实力更强,产业层次更高、经济发展质量更优,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显著提升,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双轮驱动”模式基本形成。
多功能农业与科技创新存在同步发展的关系。逻辑上,“隐性农业革命”的发生与多功能农业的产生是需求层面上的对应,因此,服务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科技创新亦是需求层面的对应。前文分析指出,“诱致性”引发了农业科技创新,作用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科技创新则可进一步定义为“市场需求诱致的科技创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0—20年,中国经济将逐渐从现在的中等收人发展中国家经济向发达国家经济的行列迈进,在此过程中,国家和社会对农业多功能的需求将逐渐提高,如继续发挥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口营养和维护农民生计等传统功能;承担改善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提供观光景观和文化传承的功能;进一步担负起为缓解能源危机提供再生能源的功能。在该语境下,可以勾勒出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方向:
(1)社会对农业发挥民生保障功能的需求,促使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在动植物种质资源培育技术、智能化管理技术、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三方面同步推进;
(2)社会对农业辅助新兴经济发展功能的需求,促使农业科技创新更加注重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拓展;
(3)社会对农业配合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需求,促使农业科技创新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节能减排低碳技术领域不断深化。
2突出多功能性的农业科技创新架构
当前,中国大多数城市都面临耕地资源严重稀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转变经济增长结构,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农业的经济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生态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等的充分发挥,必然需要科技的强力支撑。在科技创新中突出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是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理念升华,这应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这种集成创新与社会需求相对应,表现为需求方愿意且有能力应用技术的数量总和。需要说明,这些技术应用后的获利能力取决于技术应用的制度安排,如土地的规模与经营管理制度、相应投入要素的供给能力、应用技术成果的鼓励措施、成果应用后有关产出的分配等。
根据上文提出农业功能的三个层次,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的三个方向,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创新架构、。这种架构强调了科技创新的“新思路",即不单单在于创新产出本身的功用,更在于通过创新产出来实现必要的社会效果。动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方向应以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组学及其技术、基因功能等研究手段,开发植物光能转化和利用效率高、饲料转化和抗病能力强的动植物新品种。资源节约型农业科技方向,应研发耕地保育与替代技术、流域水资源保障技术、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建立耕地和水分养分资源节约型农业,并推进以低值和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及示范。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方面,应重视农产品安全生产、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贮运保鲜、食品加工及营养开发等领域的攻关。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科技方面,应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精准化和农业装备智能化的“四化”目标。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与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两者间的内在关联,并试图勾勒出基于推进农业多功能发挥的科技创新框架。对此,本研究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推进方式:
第一,强化功能性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当前,国家层面和省(市)层面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以行业划分为主要方式,或根据近期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科技攻关计划,这样的立项导向一般只偏重经济功能,对农业其他功能的涵盖面较少或缺失。建议各层面在制定项目指南时能加强关注农业发展的功能导向作用,优化科研立项的顶层设计。
第二,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指导协调机构,使该机构根据全球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确定和调整农业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制定以功能实现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目标,协调各方面的科研资源配置,避免分散研究和重复研究。由该机构制定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把促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纳人衡量标准。
第三,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的工作机制。目前对农业科研工作的评价和审核仅由项目发出单位组织实施,使得评审的参与度较窄。建议可以探索新型科研项目评、验机制,把主管经济、生态、社会等领域的部门和专业人士纳人其中,使具体的研究工作得到多元的指导和广泛认同。
最近商务部调研报告指出:今后三年,8成以上跨国公司将扩大在中国的产业和研发上的投资。这次调查对象以《商业周刊》全球1000强企业为主。82%的调查对象将继续扩大对华投资,无论是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的投资规模与速度,都将逐步提高。其中,35%的跨国公司处于投资准备阶段,计划开展新一轮对华投资。商务部认为,这些跨国公司未来的投资将有三方面特点:第一,加速基础产业向中国的转移;第二,扩大销售与售后服务的投资;第三,加强技术转让。报告指出,61%的跨国公司明确表示在未来三年内将继续扩大在华研发方面的投资。非核心技术转移到中国研发,并在中国并购其他研发机构将是主要投资方向。引人注目的是,大部分公司的投资倾向于独资,包括产业独资和研发独资,比例达到57%。在研发投资中,有46%的企业倾向于建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商务部外资研究院人士表示,中国市场规模和开放程度是吸引跨国公司扩大对华投资的关键因素。而选择独资,更多是基于利于自主管理、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考虑。
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曲维枝,最近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上透露,我国将在今年8月份以前完成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而“十一五”信息化规划也将在同一时期完成。今后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6个方面:
第一是抓紧制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十一五”专项规划。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破解信息化如何带动工业化的难题,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密切跟踪全球信息化新进展、新情况,提出中国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而这项工作今年8月份以前完成。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中国的信息化发展的中长期的规划问题,同时也给制定“十一五”的信息化发展指出了原则和方向。第二是持续推动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改造中的应用。还是要突出重点,抓住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在冶金、石化、建材、造纸等行业运用信息技术节能、节水的改造,围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第三是扎实推动电子政务。主要是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促进部门间的业务协同,提高效率和监管能力,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第四是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重点放在节能、节材。第五是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重点要解决政府信息资源公开和跨部门共享的问题,促进经营性的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放、培育和繁荣信息资源市场、促进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第六是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特别是涉及到社会稳定、社会政治安全、社会经济安全的问题要特别的引起重视。
国家将从5个方面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今年中国将从5个方面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1)制订出台《关于促进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2)加快物流诚信体系建设。物流是服务性产业,是最需要诚信体系的行业,但目前诚信方面的问题还相当多。今后要把诚信体系建设作为行业自律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物流的服务标准,并成为物流标准体系的核心。(3)鼓励整合、改造和提升现有物流资源。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的规律,结合中国国情,大力抓好物流功能、企业物流、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人力资源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整合,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现代物流的发展。打破物流资源的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鼓励物流企业跨部门、跨地区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尽可能多地利用现有的仓储、运输条件和业务网络进行改组、改造和提升。(4)做大做强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物流企业,关键是要明确市场定位,在专业领域创新管理和服务,形成规模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尽快提高中国物流服务的供给能力。(5)密切关注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外企在资金、管理、技术、研发及品种结构上具有比较优势。关注和学习国外企业的经验和技术,发挥自身优势,尽快提高物流能力和服务水平,缩短与外资企业的差距。
上海优化微小型企业
创业环境做法
为改善创业条件,上海今年将重点突破资金、场地、能力三大瓶颈。通过完善小额贷款担保运作机制,做大贷款担保规模,切实缓解开业者“融资难”;通过开发创业园区,实现“一区(县)一园”的目标,有效缓解开业者“场地缺”问题;通过建立以实训为核心的创业培训机制,建立人本化的培训模式,努力解决部分开业者“能力弱”的问题。今年上海还将构建“网上创业”平台,重点扶持大学毕业生等青年知识群体创业。
象山建立外来民工
讨薪“绿色通道”
象山县法律援助中心积极为外来民工讨薪建立“绿色通道”,指定专人负责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的接待工作。对来电来访的农民工讨薪,尽可能联系用工者,通过非诉讼方式使欠薪问题得到解决。对于不能通过协商解决,确需通过诉讼途径解决的案件,农民工因经济困难申请法律援助的,对于符合援助条件的尽快办理有关手续并指派法律服务人员。对群体性案件的农民工和因工致残的农民工优先接待、优先办理。对确因情况特殊无法提供身份证明或者经济困难证明的农民工,有事实证明为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援助,情况紧急,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引发严重事件,或者即将超过仲裁时效或诉讼时效的,或者属于涉及人数众多的群体性案件,暂不进行经济困难条件审查,及时受理并先行指派法律服务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允许受援人事后补交有关证明材料,保证农民工获得及时的法律援助。
为改善创业条件,上海今年将重点突破资金、场地、能力三大瓶颈。通过完善小额贷款担保运作机制,做大贷款担保规模,切实缓解开业者“融资难”;通过开发创业园区,实现“一区(县)一园”的目标,有效缓解开业者“场地缺”问题;通过建立以实训为核心的创业培训机制,建立人本化的培训模式,努力解决部分开业者“能力弱”的问题。今年上海还将构建“网上创业”平台,重点扶持大学毕业生等青年知识群体创业。
天津提高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