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采购合同管理方法范文

采购合同管理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采购合同管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采购合同管理方法

第1篇:采购合同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国际化 政府采购

一、加快国际化政府采购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快国际化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是适应社会信息化、采购管理数字化的内在要求。 国际化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就是按照应用网络化、信息共享化、数据标准化、传输实时化的目标,在进口用户、进口归口管理部门和采购机构之间,国家有关政府、商和地方企业之间分别构成一个信息网,实现进口物资管理远程操作及资源共享,进一步增强国际化政府采购管理全局性、可视性、科学性和精确性。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采购业务部门硬件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制度、统一标准,做到各单位于进出口管理网络之间安全、高效的物理接口联合,实现各单位之间的互联互通,以便在网上进行进口任务的申报与审批、命令的下达等业务工作,缩短任务等待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应用软件建设。从三个层次开发国际化政府采购应用软件,上层是战略决策层,中间层是物资进口业务管理层,下层是物资采购业务层。战略决策层主要依托国家两级数据库中心建立查询和辅助决策系统,实施对国际化政府采购全局性管理;物资进口业务管理软件系统主要在省部级进口管理部门使用,信托两级数据中心和各级实体的数据平台,完成汇总、上报、审批、出证等进口业务;物资采购业务层则依托保障实体统一的数据处理平台,完成物资进口汇总、申报等业务。

3.网络安全建设。包括设备安全、网络安全、运行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等。安全建设实现五个目标:(1)保密性,组织非法用户进入信息系统;(2)可控性,控制授权范围之内的信息流向和行为方式;(3)可审查性,对所有的访问留下记录,确保有据可查;(4)完整性,确保所有的操作都有合适的授权;(5)可恢复性,对各种破坏和意外都能恢复数据和服务。

二、规范国际化政府采购合同管理

1.成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健全组织,明确职责,是实现国际化政府采购合同管理组织基础,是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根据我国合同管理现状与国际化政府采购发展趋势,要建立国际化政府采购合同管理机构,对国际化政府采购合同实施全面的监督、检查、审计,下设法律、技术、经济财务等相关组织,行使管理职责。

2.建立完备的合同管理法规体系。建立完备的合同管理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化政府采购合同管理,首先要求有一套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只有从法治入手,才能增强合同管理力度,提高合同履约率,实现国际化政府采购的目的。当前,应针对国际化政府采购合同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加快《国际化政府采购合同管理制度》等法规的制订,统一规范国际化政府采购活动,弥补目前国际化政府采购合同法律环境薄弱之不足,有效指导现行国际化政府采购合同管理。

3.采取科学的合同管理方法。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化政府采购合同管理要立足于市场经济,采取科学管理的手段,实现依法管理。要本着提高效率,简化程序的目的,逐步完善国际化政府采购合同管理的评估制度,实现国际化政府采购合同管理手段信息化。

4.加强国际化政府采购质量管理

国际化政府采购质量管理包括采购行为的质量管理和采购物资的质量管理。

(1)采购行为的质量管理。采购行为质量就是采购行为的效率问题。国际化政府采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的部门和环节比较多,要协调的关系也比较多,效率问题更显得重要。近年来,政府的各个机构不断精减,都是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的,一个效率高的组织才是成功的组织。因此,在国际化政府采购质量管理中,就要求我们平时工作中形成定期总结制度,对国际化政府采购工作进行总结,及时协商解决进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采购物资的质量管理。采购物资的质量是国际化政府采购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从国外采购的物资一般是技术含量高的或是国内稀缺的物资,具有不可替代性。花大量的钱买到一些不能用的东西,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不能排除敌对势力的渗透,在一些技术含量高的物资装备备上做文章,那后果就更严重了。所以,我们必须对所购物资进行质量检查验收。在物资装备入境时,组织专家随同海关人员进行技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5.完善国际化政府采购监督机制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国际化政府采购监督机制才能保证国际化政府采购长期、持久的廉洁公正,才能使国际化政府采购管理顺利进行。

(1)实施法律监督。要建立严格的国际化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以法规规范权力,促使采购过程依法进行,做到事前预防,事后惩罚,保证国际化政府采购活动规范,提高采购效率。

第2篇:采购合同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合同管理;企业管理

一、财务管理在合同管理中的监管职能

现代企业的经济往来模式主要通过签订合同来进行的,企业合同管理涉及了企业管理经营中的各个环节,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是保障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数据真实性和财务核算准确性的重要基础。合同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中合同管理是建立在财务管理监管控制体系之内的,其不仅是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务部门主动参与经济活动、准确核算经济业务、出具真实财务报表、获得企业经济运行知情权的重要渠道。现阶段许多企业在加强对合同管理的财务管理方面依旧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财务部门在签订合同的各个环节中参与度不高、监管不力、被动进行财务核算、与其他部门沟通较少核算时凭借主观臆想等现象,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对合同管理的监管职能,导致了企业经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低效,从而造成了财务数据的失真以及财务核算的滞后和准确性,不能将合同中具有价值的投资信息传递给管理者。因此要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监管职能的分析研究,通过具体到财务管理对经济合同管理的各个环节的控制,以此确保合同管理的规范和提升,为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奠定基础。

二、加强财务管理在合同管理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财务对合同管理各环节的掌控。企业财务管理对合同管理各个环节的掌控主要体现在经济合同签订阶段、已签订合同备案阶段、合同履约阶段三个方面,并要求企业首先建立起合同管理及保密制度,通过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养和指定专人对合同进行保管来保障经济合同中的重要商业秘密以及技术秘密。1.财务对合同签订阶段的管理。在经济合同签订前期,企业应当对签订对象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分析,并依靠财务部门的力量来对合同中涉及财务方面的条款进行细化分析和严格把关,比如合同中标的企业经批准的经营范围、企业合法的经济利益、双方企业是否具有履行经济合同的能力、所涉及财务数据是否严格保密和准确、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等,通过让财务部门相关人员参与到合同审核过程中,以此来规避经营风险的产生,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有效开展。2.财务对合同备案阶段的管理。已签订合同备案需要合同部门及时将合同原件或副本交由财务部门进行备案,以便于财务部门及时获得有效的财务核算信息及数据,确保财务工作的高效准确开展;此外,当合同发生更改或达成解除合同的情况时,合同部门也应该及时将变更合同及解除协议等交由财务部门备案。当然,财务部门在进行合同备案时一般依据财务的成本费用对其进行分项,并随时对项目目录进行审核及更新。3.财务对合同履行阶段的管理。财务部门收到备案的合同之后需要及时对合同内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管作用,通过参与和关注合同中计划和需要履行的经济活动,关注经济活动履行的具体情况,及时收集财务信息及数据,并根据具体情况来编制收益成本核算体系,通过建立不同项目明细账目来实现对费用管理的控制、核算精准,从而做到从费用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财务部门要严格执行合同条约中的明细规定来进行财务核算,尽可能规避和虚假报账等现象的发生。4.财务监管与其它管理体系有效结合。财务管理对合同监管的作用是一定的,不具备全面性,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经济合同的管理,就需要将财务监管与其它管理体系有效结合起来,在明确财务管理核心地位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体系来强化财务管理在合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奠定财务管理对合同管理的基础核心管理地位。(二)有利于财务对物项采购合同的管理。企业经济合同复杂多样,其中物项采购合同作为企业成本预算和控制成本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加强财务对企业物项采购合同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管理。1.采购指导价控制制度。企业在长期采购物项之后对物项的价格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分析,因此要加强财务在物项采购合同中的管理力度,就需要财务部门首先针对市场进行物项的调查分析,通过具体分析和货比三家确定价格波动范围,通过制定物项采购指导价制度来严格规范物项的采购,控制费用的支出,在确保企业成本预算制度的有效性和指导性的同时,也能有效遏制企业内部、损害企业利益等现象的发生。2.供应商管理控制制度。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有序的供应商管理控制制度能够为财务采购提供更多有效的决策信息,尤其在针对供应商信用和提供的材料质量方面,有序的管理控制制度能够让财务部门及时发现材料的质量问题,并及时与供应商取得联系,维护自身的权益。3.应付、预付账款的财务管理。合同管理与财务管理中的应付、预付账款管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要加强应付、预付账款中的财务管理作用,就需要财务部门参与合同全过程,在充分了解签订生效的合同条款基础上来对其进行管理。比如在材料购入的同时及时做好收入库管理,然后将发票及时交由财务部门,确保应付账款财务核算实务的完成。此外,预付账款的财务管理方法与应付账款一致,需要严格按照合同支付结算的条款来进行财务核算,并且财务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管职能,密切关注合约的履行情况以及物资的流动情况。4.物项采购的结算管理。在某些物项购买合同中存在不合理结算条款的情形下,财务部门就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斟酌最佳核算方法来控制企业的物项购入成本。比如工程项目在进行材料采购时经常遭遇这种不合理现象,因此充分考虑合理的损耗范围来降低材料采购的成本,才能从成本上进行有效控制。(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能够为企业加强合同管理提供更多指导和规范制约,现代企业的管理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已经受到企业管理者的普遍认可,因此企业应该加快内部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进程,通过建立起完善的会计信息化来实现企业ERP管理体系,通过健全的内部信息化管理体系来提高合同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从而促使合同管理效用的充分发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合同管理对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对合同管理的监管力度,才能促使合同效用的有效发挥,保障企业财务核算的正确性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为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奠定重要的成本基础。

作者:陈垚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晓燕.浅议企业合同的财务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7(7):109

第3篇:采购合同管理方法范文

1引言

道路建设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或环境,还可以有效带动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在得到政府资金、政策的支持之外,还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为了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政府作为市政道路工程主要的投资者、管理方和业主,只有完善管理制度,借助健全的法律法制体系,才能对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而进行管理的重点就是工程业主对合同的管理。

2市政工程合同分类及相关法律体系

2.1合同的分类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简称《合同法》)正式在我国施行。《合同法》把合同类别分成15种,与市政道路工程合同管理相关的主要有:建设工程合同、买卖合同、技术合同、承揽合同和委托合同[1]。其中每个类别里又包含不同的内容,建设工程合同包括:工地勘察、设施、施工等合同类型;买卖合同主要指工程的物资采购合同;技术合同则是指咨询及服务合同;承揽合同包括建筑成品以及设备采购合同等;委托合同则是指委托监理合同。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解决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的各种冲突,业主需要和有关单位签订有关管理协议,协议内容的管理也属于合同范围之内。2.2合同的相关法律体系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在进行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管理的时候必须按照法律要求和合同规定来进行。与其具有直接法律关系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简称《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简称“建筑法”)、《合同法》。对合同做出一系列原则性、规范性标准的是《民法通则》;而《建筑法》则是对建筑活动进行的规范性约束的基础法律,市政道路工程及运行作为基本的建筑活动,必须要遵守《建筑法》的法律规定;对我国市场经济中的财产进行约束和规范的是《合同法》,这是财产流转的基本法,无论是修订合同还是履行都应当以此为基本,遵守其法律规定。另外,还有《招标投标法》,这是对市场竞争进行规范的主要法律,借助法律可以使建筑市场达到公平公正的竞争目的,对市场竞争进行有效的管理。市政道路建设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的工程,必须进行招标,且必须公开公平竞争来确定承包单位[2]。除了这些休戚相关的主要法律,还应该遵守《民事诉讼法》劳动法》《仲裁法》《保险法》等相关的法律规定。

3市政道路工程合同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3.1提高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作为市政道路工程的业主,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工程的管理水平。而工程进度、质量和投资则是需要重点进行管理、体现工程管理水平的三大方面,而对这三方面的管理控制主要是通过合同进行的[3]。在合同中根据对这些控制目标的明细化规定,要求合同方在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合同要求进行,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对此进行约束控制。另外,若是能切实按照合同进行市政道路工程的管理,就能切实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有效保障从而实现进度和投资两方面的控制目标[4]。所以,市政道路工程合同能够促进市政道路建设的管理水平。3.2加强市政工程建设的廉政性由于建设工程一般规模大、工期长、资金投入大,成为了经济犯罪的主要领域,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尽量规避这些领域的违法犯罪现象。而想要做到这些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加强工程的合同管理。要建立完善的建设工程合同体制,公开招标、投标,将交易活动放在公开的环境,约束权利的滥用行为,对行贿受贿等贪污行为进行有力的打击。在大力推行廉政建设,加强合同约束体系的同时,防止业主和承包单位的贪污犯罪。

4市政工程业主合同管理的主要方法

4.1依法行事,严格要求随着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国家陆续颁布了《建筑法》《合同法》《民法通则》《招标投标法》等相关法律,市政道路建设中合同管理的法律也已经逐渐完善。在市政工程的建设中,市政业主一定要严格规范自身行为,还要对承包单位进行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必须按照合同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合同来执行。一份合同的诞生,意味着对签署双方都具有法律效力,具有约束力。所以,一定要依法按照合同行事,严格规范管理,从而促进工程的管理和建设。4.2建立高效的合同管理机制由于市政道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合同种类较多,而市政工程项目又比较多,所以,一定要建立高效的合同管理机制,配备合理的合同管理人员。众多的合同,必须要经过严格的管理和专业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控制。1)建立合同流转单制度,这是确保合同修订过程合法性的有力保障。一份合同一份流转单,流转单需要经过层层的审批签字,合同经手人、相关负责人、分管领导、单位负责人等。要严格把好合同关,防止贪污受贿等不正当交易的出现,从而使合同内容及形式的合法性得到有效保障[5]。2)建立合同台帐制度,这可以有效防止合同的重复和遗失。合同台账制度需要分别建立收录和发放两个台账,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可以建立合同检查制度和报告制度,从而促进工程的管理。另外,还可以按照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分类,以及单个工程所涉及的所有合同内容做数据整理,通过对工程建设的投资分析,为业主提供文字依据。这种统计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市政道路工程业主的管理水平。4.3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制度由于施工合同的内容繁琐复杂,我国在1999年颁布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和《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以及勘察设计示范文本。合同示范文本制度的推行,一方面可以使当事人或单位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了解掌握,在具体实践中从法律法规的要求出发,避免走错路、弯路;另一方面,可以加大行政部门对合同的监管力度,在遇到民事纠纷等事件时,便于维护当事人的利益。范本签订合同的推行,促进了工程合同管理体制的发展与完善。4.4建立合同管理目标制度目标制度是管理中必须设定的,只有确定了管理目标,才能更好地进行管理。在合同管理中,也要确定明确的管理目标,也就是对预期结果、最终目的的设定。它可以与工程管理的目标相一致,也可以不同。它可以分解为投资的目标、进度的目标、质量的目标,也可以分解为管理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总之,市政工程合同管理需要设立管理目标,并且应当落到实处。另外,还应当建立市政工程合同管理的评估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督促合同管理人员提高合同管理的水平,从而推动工程管理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5结语

合同管理作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工程管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有效保障。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要加强对合同的管理,不断提升市政建设的合同管理水平,从而促进道路建设工程乃至整个市场经济下工程建设的进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罗晓峰.浅谈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合同管理[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2).

【2】王雨.我国建筑施工项目合同管理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11.

【3】刁心侠.强化合同意识重视合同管理[J].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4】朱莉.浅析业主对建设项目投资与管理[J].工程与设计,2007,21(1):97-99.

第4篇:采购合同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策略;材料采购;监督

中图分类号:TU5 文献标识码:A

建筑企业的材料成本占工程实际成本,大约有60%--70%。严格管理建筑材料的采购,对保证工程施工得以正常开展,降低工程耗费成本,保证工程得以正常运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和赢利能力,本文笔者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如何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来对建筑材料采购管理进行优化的策略。

一 、优化建筑材料采购过程

传统的建筑材料采购管理模式,是“采购管理公司——项目部”两极的责任制。这一种传统的采购模式,在传统的建筑材料模式中,存在着采购透明度过低,为采购员渎职腐败行动滋生温床,难以对材料的供应商开展事前控制以及信息化管理程度弱的缺点。

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建筑企业必需建立提高采购管理水平,改善企业内部的监控制度、完善采购管理制度。对建筑材料采购的管理,是对采购计划、采购价格谈判、采购合同签订、采购材料到达施工现场的过程管理。

采购计划,是完善采购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在完善采购计划上,应根据施工部门和项目部门的需要来编制采购的数量和可操作性强的采购计划。同时由项目的技术人员更具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示量等具体要求,来编制材料的需用计划,为物资部门编制材料采购计划和确定经济采购量做好准备。同时,物资部门根据采购计划,签订采购合同,确定订货点和后期的存货管理。

就一个建筑企业来说,施工所耗费的材料费用占据整个工程造价的60%之上。所以,材料费用是否节省,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和工程的盈亏。为此,建筑企业应做好采购询价的工作,从作为卖方的几家供应商中选择最有资格,并且能用最低成本完成材料采购计划中的供应任务的商家。选择供应商的参考条件,是采购询价环节的评价结果,还有历史信誉、供应能力等。如在考虑购买商品混凝土的时候,应从混凝土浇筑施工需要连续性作业等方面来考虑选择那一家供应商,而且选择的时候不应该少于2家,避免供应不时停工的现象发生。

建筑企业可以通过专业建筑网站、、行业刊物等媒体的招标公告来获得供应商的信息,寻找能有实力完成需求任务的供应商。为了做好采购询价的管理工作,建筑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浏览和获取供应商的信息,实现采购询价结果的准确和高效率。

在确定供应商之后,为了确保建筑企业与供应商履行的权利和承担义务,接下就是签订采购合同的事项。在签订采购合同的时候,考虑到不同的合同类型,决定了买家和卖家所承担的风险;因此,建筑企业应理智地选择合同的类型。在合同一旦签订之后,就会发生法律效率,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应自觉履行合同,避免不必要损失发生。

二 、建立完善的采购管理监督机制

对建筑材料采购的管理监督,是材料需要量的预测,选择和联系相应的供应商,签订合同、督促供应商按期交货、组织相关的物资运输、材料验收入库等这些活动的监督。为了监督材料的采购,材料采购应实施三级管理体制。为此,建筑企业应根据国家的《物资采购管理程序》、《内部审核程序》等这些管理规章制度,把材料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使监督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一般来说,可以根据采购物资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职业健康和安全、环境保护影响着三个因素,把采购对象分为A、B、C这三类。A类材料是钢筋材料、施工电梯、塔吊等;B类材料是周转材料、装饰材料、砂石、消防器材、检测工具、劳保用品等;C类材料是各种小型工具、五金等零星材料。建筑企业的物资设备部门专门负责A类材料的采购,B、C类材料由各个项目根据工程特点来决定,并要求集中采购,这样有利于对采购材料的监督

为了坚强监督,建筑企业还应建立严格的采购决策审批制度,对各种开展进行严格控制。如企业规定,在A类每一批采购低于20万以下的,应由项目物资部来进行审批。对于20玩以上的,经过物资部审批后报送给企业的采购领导小组,经小组集体研究讨论后,交给分管领导审批,等到批准同意之后才能实施。对于B、C类材料的采购,也应有对应的审批制度。至于采购决策者,应该对审批的材料采购承担监督、审查和领导的责任。

建筑企业还应建立相应的材料采购质量控制制度,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落实质量责任制度,加强对材料质量管理工作。根据材料采购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要求,落实材料验收制度和可追溯性制度,提高工程施工材料的质量。此外,建筑企业还应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加强对采购价格监控和价格论证工作。在内控机制的建立上,建筑企业应专门组织相关的价格论证小组,专门调查材料的市场价格。同时作为采购部门,应该以效益为目标,通过货物和价格之间的比较,选择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的渠道和途径。并且企业还应建立严格的采购审核监督制度,设置计划员、领导、监察员、合同管理员综合一体的监督机制,推行“五权分离”的组织管理体制,也就是采购、执行、验收、资金结算、使用监督这五个权力的相互分离,这样对材料监控将会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 、建立信息化的采购系统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的数据技术分析,可以堵塞管理漏洞的现象发生,杜绝采购员渎职腐败的现象发生。为此,建筑企业应推进信息化建设,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如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数据库,集成管理各种零散的信息,存储各种文档和信息,实现信息海量存储、信息共享和传递。

在材料采购上,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采购管理数据库,实现企业和供应商透明教育,推动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实现。在建立采购管理数据库上,企业需求的建筑材料可以通过有关计量软件的数据分析来获取。建筑企业总部还可以根据采购部和供应商询价和报价的数据,来了解采购人员的购买情况,防止抬高进价、以少报多的现象发生。通过数据分析,建筑企业也可以及时了解供应商的情况,并作出科学的评价,寻找到合理的建筑材料供应资源。对于企业的各个项目部门来说,通过采购管理数据库,可以找到相应的项目供应商资源,并直接开展询价工作,对采购材料进行多方面的对比,扩大询价的交际面。对于建筑企业的采购人员,可以通过传真、系统批量询价、取代电话、邮箱询价等途径来向供应商询价,不仅可以货比三家,也能在数据库系统中自动积累询价报价的历史数据,方便以后工作人员开展追溯和查询工作,提供了采购人员的询价工作效率。

四 、不断优化采购方式

建筑企业也可以选择合适的采购管理模式,促进对采购材料费用、工程进度、质量和合同方面的系统管理。如对前面所论述的A、B类物资,可以使用招标采购的方式。

为了推动采购规模效益的实现,建筑企业可以推行集中采购、分散配送的采购模式。在设计施工总承包工程上,在设计阶段就可以开展采购管理,对材料的采购情况进行定期总结分析,对成本效益和成本控制进行及时评价。如企业对那些能为企业降低采购成本,带来效益创收的采购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嘉奖;一些个人违法违纪的行为,应严格批评处理,并对采购人员推行采购绩效考核,从而有利于加强对采购的控制管理。

总的来说,建筑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科学的采购管理方法,有助于降低经营生产成本、确保采购标的质量,促进企业走上规范经营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第5篇:采购合同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特点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041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02

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在其出版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中提出,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取得成功,将技能、知识、工具与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的要求,通过合理运用与整合各项目管理过程来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类,可将其描述为:在其生命周期内,采用管理学、社会学、系统工程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规划、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

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建筑产品的特点也决定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具备以下特征:

(1)专业性和社会性极强。目前,现代社会对建设项目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建设项目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且建设规模朝着大型化、复杂化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职业化的项目管理人员,才能保证高水平的项目管理。

(2)项管理逐渐国际化。项目国际化的定义是指,按照国际管理实施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加上近年来我国承接较多的国外工程项目导致的国际工程咨询和管理业务、国际投资与采购等,急需采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与技术,而BIM技术就是当今最流行的管理技术方法。

2 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项目参与人员

项目参与人员是实施项目的主体,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参与实施项目的管理与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尤其是对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方法、技术的掌握,例如EPC总承包模式、IPD集成项目交付模式与BIM技术等。

2.2 材料、设备

施工阶段的施工材料、设备对施工项目管理的影响至关重要,若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将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管理与进度管理的成败,因此必须做好施工材料与设备的管理。

2.3 外界环境

外界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社会环境、政策法规环境、经济环境等。众所周知,大型复杂建设工程项目受外界影响较大,例如,该类项目由于面积较大,可能会跨越多个行政区,会受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且这类项目周期比较长,在项目实施期间有可能国家会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影响项目的正常实施等,因此,要想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就必须重视外界环境对项目管理的影响。

3 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尤其在工程项目的3大目标方面,主要集中体现在质量安全、进度、成本,以及合同管理与信息管理几个方面。

3.1 进度管理

项目在未实施之前,项目管理人员会编制进度管理计划,但是在实际中却不能严格进行实施,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主观意识大于客观意识、科学性不强、不能合理安排工期、忽视进度目标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3.2 质量安全管理

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政府监督部门没有完全发挥监管机制的作用;质量安全管理意识淡薄,项目管理人员仅仅凭借经验进行管理,没有采用科学性、系统性的管理方法。质量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要加强主动控制。例如,隐蔽工程不进行检验就覆盖、运抵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不进行现场检验就入库保管。

3.3 成本管理

项目实施过程中,成本管理和控制体制不健全;项目成本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项目成本管理意识薄弱,例如,公司和项目部职能不清、责任不明确;材料管理不严,不能限额领料,浪费比较严重,材料费用约占总成本费用的60%,是实F成本控制的关键。

3.4 合同管理参与主体众多

建设工程项目涉及众多的参与主体,使合同数量与类型繁多,包括勘查设计合同、招标委托合同、施工合同、监理合同、设备材料采购合同、专业管理咨询合同等,给合同管理带来了挑战,怎样引进先进的合同管理方法,值得相关人员进行探讨和研究,而BIM技术应用在合同管理方面体现了较好的优越性。

4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模式

目前,在建设工程领域存在较多的管理模式,主要有设计-招标-建造模式(DBB模式)、设计-建造模式(DB模式)、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MC模式)、CM模式、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模式)、集成项目交付模式(IPD)以及Partnering模式,本文主要介绍比较流行的几种模式。

4.1 DBB模式

设计-招标-建造模式是国际上最为通用的项目管理模式,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模式的一般工作程序为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在这个体系下按照这个流程进行项目实施,业主需要分别与设计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供货商签订合同,经业主同意,施工总承包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将施工部分任务,分包给其他符合资质的分包人,合同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DBB模式的合同结构

DBB模式的主要优劣势包括:在项目开工之前就有比较明确的合同价格,有利于业主对总投资的控制;但是业主对总承包单位的依赖性较大,只负责对施工总承包单位的管理及组织协调,工作量大大减小,且业主只需进行一次招标,与一家承包商签约,招标及合同管理工作量也会由此减少。

4.2 EPC模式

EPC模式是在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前提下,承担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工期、安全、造价全面负责,一般实行总价承包,该模式打破了传统承包管理模式中设计、采购和施工相分离的模式,能够实行统一管理,从而有利于信息管理。

4.3 IPD模式

IPD模式主要特征有:

(1)由各参建方组建的项目管理团队,在相互信任的协同工作与开放式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参与项目的管理。

(2)项目各参与方共同承担项目风险,能够共同分享项目成功带来的收益。

(3)项目各参与方的成功取决于项目的成功,即项目各参与方的收益建立在项目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如果项目失败,损失将涉及各个参与主体。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文卓,董娜.BIM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经济,2017(1).

[2]徐勇戈.施工项目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范国忠.BIM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6.

[5]韩杰.浅析EPC总承包模式的项目管理要点[J].项目管理技术,2014(1).

[6]徐友全,孔媛媛.IPD模式的国内研究现状及展望[J].工程管理学报,2016(5).

[7]张连营,杨丽,高源.IPD模式在中国成功实施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2013(6).

[8]朱佳佳,谈飞,周彬.基于BIM的项目管理流程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

第6篇:采购合同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成本 质量 进度 安全信息合同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具有组成多样化,影响因素多变的特性。而施工管理的目标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高效益的施工,在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尽可能地以最小的投入建成使建设方满意的合格工程,并使自己获得合理的回报。作为施工企业要想不断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通过加强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而获得更高的利益。由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自身的特征,其施工管理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施工成本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手段来实现的,而各种管理手段又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如施工质量差而导致返工,从而造成人工,材料、机械的二次支出,施工成本的增加及工期的拖延等。下面从以下几点来谈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方法。

一、施工成本控制

施工成本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影响施工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内,随时揭示并及时反馈,计算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分析,进而采取多种措施,消除施工中的损失浪费现象。施工成本控制应贯穿于项目从投标阶段开始直至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它是工程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需按动态控制原理对实际施工成本的发生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合同文件和成本计划是成本控制的目标,进度报告和工程变更与索赔资料是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动态资料。成本控制的程序体现了动态跟踪控制的原理。成本控制报告可单独编制,也可以根据需要与进度、质量、安全和其他进展报告结合,提出综合进展报告。

成本控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1)要按照计划成本目标值来控制生产要素的采购价格,并认真做好材料、设备进场数量和质量的检查、验收与保管。

(2)要控制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和消耗定额,如任务单管理、限额领料、验工报告审核等。同时要做好不可预见成本风险的分析和预控,包括编制相应的应急措施等。

(3)控制影响效率和消耗量的其他因素(如工程变更等)引起的成本增加。

(4)加强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和控制能力,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落实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明确各级施工成本管理人员的任务和职能分工、权利和责任。

(5)承包人必须有一套健全的项目财务管理制度,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项目资金的使用和费用的结算支付进行审核、审批,使其为施工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6)施工过程中采用有效的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如结合施工方法,进行材料使用的比选,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通过代用、改变配合比、使用添加剂等方法降低材料消耗。

二、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控制是整个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参与工程施工各方都对施工质量控制负有相应责任,其中施工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因此,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五大方面,即“人、材料、机械、技术、环境”,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就是要对这五个质量因素进行全面的控制。

1、人的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取决于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工序质量又取决于工作质量,而工作质量取决于工程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参与建设的人员的技术水平、文化修养、心里行为、职业道德、身体条件等因素,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的好坏。人作为控制的对象,要避免产生失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发挥“人是第一因素”的主导作用。首先,要有合格的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施工管理工作具有专业交叉渗透、覆盖面宽的特点,施工管理人员不仅要有一定深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有一定的法律、经济、行政管理的知识和经验,更需要具备丰富的工程时间经验和遇到突发实践的应急经验。而施工企业也要想办法提高现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提高组织协调和应变能力,能够因人、因事、因环境、因目标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组织管理方法,使之与实际情况尽量保持协调,从而使管理工作真正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其次,要有合格和技术过硬的现场施工人员,施工管理人员是工程建设的管理者,而施工人员是工程建设者,施工人员的技术条件、职业道德、文化修养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好坏。施工企业要保证施工操作人员做到持证上岗,做好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强化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

2、材料的质量控制

材料包括工程材料和施工用料,又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等。各类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就不可能达到标准。所以加强对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

3、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是工程实施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施工机械设备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其质量控制主要从机械设备的选型、主要性能参数指标的确定和使用操作要求等方面进行。

(1)机械设备的选型 机械设备的选择,应按照技术上先进、生产上适用、经济上合理、使用上安全、操作上方便的原则。选配的施工机械应具有工程的适用性,具有保证工程质量的可靠性,具使用操作的方便性和安全性。

(2)主要性能参数指标的确定 主要性能参数是选择机械设备的依据,其参数指标的确定必须满足施工的需要和保证质量的要求。

(3)使用操作要求 应贯彻“人机固定”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职责的使用管理制度,在使用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机械设备技术规定,做好机械设备的例行保养工作,使机械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防止出现安全质量事故,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4、施工方法或工艺的质量控制

施工方法包括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工艺、工法和施工技术措施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技术工艺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施工质量的优劣。采取先进合理的工艺、技术,依据规范的工法和作业指导书进行施工,必将对组成质量因素的产品精度、平整度、清洁度、密封性等物理、化学特征等方面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5、环境因素的质量控制

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施工作业环境因素、施工质量管理环境因素、现场自然环境因素。施工作业环境因素主要指施工现场的给排水条件,各种能源介质的供应,照明、通风、安全措施,施工场地空间条件和通道以及交通运输和道路条件等因素。这些条件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施工能否顺利进行,施工质量能否等到保证;施工质量管理环境因素主要指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和各参建施工单位之间的协调等因素;现场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指工程地质、水文、气象条件和周边建筑、地下障碍物以及其他不可抗力等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三、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作为工程项目建设的三大控制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工程进度失控,必然导致人力、物力的增加,甚至可能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拖延工期后赶进度,建设的直接费用将会增加,工程也容易出现问题。在关键时刻(如截流、下闸蓄水等)赶不上工期,错过有利的施工机会,将会造成重大损失。延误工期固然会导致经济损失,盲目地、不协调地加快工程进度,同样也是片面的,也会增加大量的非生产性支出。工程建设各部位的施工进度统一步调,与资金投入、设备供应、材料供应以及移民征地等方面协调一致,并适应现场气候、水文、气象等自然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因此,进度控制就是以周密、合理的进度计划为指导,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跟踪检查、分析、调整与控制。

进度控制的主要文件有合同文件、进度计划、现场地管理性文件(如现场指令)等。施工企业在投标阶段就应拟定确定可行的进度计划,施工期间应严格按照合同和进度计划进行施工,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特点,可把整个施工过程分为若干个施工阶段,逐阶段加以控制,从而保证总工期按期或提前实现;按分包单位的分解,确定各分标的阶段性进度目标,严格审核各分包单位的进度计划,各分包单位协调作业,保证工期的顺利完成;按专业工种分解,确定不同专业或不同工种相互之间的交接日期,为了下一道工序按时作业、保证工程进度,应不在本工序造成延误。工序的管理是项目各项管理的基础,通过掌握各道工序的完成质量及时间,能够控制各分部工程的进度计划。按工程工期及进度目标,将施工总进度分解成逐年、逐季、逐月进度计划,短期进度计划是长期进度计划的具体落实于保证。

四、安全管理

在工程建设阶段,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与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如近年来,有许多工地因施工人员的一小小的烟头而引起大火,导致工程质量大受影响;因施工人员不系安全带而发生坠落事件等。加强安管理是施工企业的第一等大事。

1、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网络,坚持以项目第一责任人为核心的安全委员会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制定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制,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

2、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应贯穿整个生产全过程,覆盖工程项目部的所有人员。因施工人员的流动性大的特点,特别要对新进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3、安全检查

施工企业根据工程特点选择经常性安全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安全检查等方式,通过检查,发现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从而采取对策,消除不安全因素,保障安全生产。

五、施工信息管理

施工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施工方信息管理的任务和施工文件档案管理。 施工项目相关的信息管理的主要工作:收集并整理相关公共信息,它包括: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信息,市场信息以及自然条件信息;收集并整理工程总体信息;收集并整理相关施工信息,它包括施工记录信息、施工技术资料信息;收集并整理相关项目管理信息。

施工文件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资料,它的内容有图纸会审记录文件、工程开工报告相关资料、技术安全交底记录文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施工日志记录文件、设计变更文件、工程洽商记录文件、工程测量记录文、施工记录文件、工程质量事故记录文件、工程竣工文件;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它包括原材料、构配件、器具及设备等的质量证明、合格证明、进场材料试验报告、施工试验记录、隐蔽工程检查记录等;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资料,它的内容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文件、分项(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文件、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文件;竣工图,是指工程竣工验收后,真实反映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结果的图样。

六、施工合同管理

施工合同管理是对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等进行筹划和控制的过程,其主要内容有:根据项目特点和要求确定施工承发包模式和合同结构、选择合同文本、确定合同计价和支付方法,合同履行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合同索赔和反索赔等。

1、施工承发包的模式

建设工程施工任务委托的模式反映了建设工程项目发包方和施工任务承包方之间、承包方与分包方等相互之间的合同关系。大量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实践证明,一个项目的建设能否成功,能否进行有效的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及组织协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承发包模式的选择,常见的施工任务委托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发包方委托一个施工单位或由多个施工单位组成的施工联合体或施工合作体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视需要再委托其他施工单位作为分包单位配合施工;

(2)发包方委托一个施工单位或由多个施工单位组成的施工联合体或施工合作体作为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发包方另委托其他施工单位作为分包单位进行施工;

(3)发包方不委托施工总承包单位,而平行委托多个施工单位进行施工。 2、施工承包与物资采购合同的内容

2、施工承包合同的主要内容包含发包人的责任和义务、承包人的责任和义务、进度控制的主要条款内容、质量控制的主要条款内容、费用控制的主要条款内容、竣工验收、缺陷责任与保修责任。

物资采购合同分建筑材料采购合同和设备采购合同,其合同当事人为供货方和采购方,其建筑材料采购合同的主要内容有标的、数量、包装、交付及运输方式、验收、交货期限、价格、结算、违约责任;设备采购合同的主要内容有设备价格与支付、设备数量、技术标准、现场服务、验收和保养。

3、施工单价合同、总价合同与成本加酬金合同

单价合同根据计划工程内容和估算工程量,在合同中明确每项工程内容的单位价格,实际支付时则根据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乘以合同单价计算应付的工程款。单价合同又分为固定单价合同和变动单价合同。

总价合同是指根据合同规定的工程施工内容和有关条件,业主应付给承包商的款额是一个规定的金额,即明确的总价。总价合同又分固定总价合同和变动总价合同两种。

成本加酬金合同是与固定总价合同正好相反的合同,工程施工的最终合同价格将按照工程的实际成本再加上一定的酬金进行计算。

4、施工合同执行过程的管理

合同的履行是指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包方和承包方根据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方式、内容和标准等要求,各自完成合同义务的行为。任何一方违反合同,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未完成履行合同义务,给对方造成损失时,都承担赔偿责任。合同签订以后,当事人必须认真分析合同条款,向参与项目实施的有关责任人做好合同交底工作,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进行跟踪与控制,并加强合同的变更管理、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

5、施工合同的索赔

第7篇:采购合同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国防采购;技术升级;结构转型;军民融合

[中图分类号]F0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11-

经济增长理论把知识在产品中的投入和技术的内生变化作为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科学与技术创新成果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美国政府把发展创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注重各产业领域的协作,而中小企业具有发展创新活力的特点,是美国政府把中小企业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美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支持和帮助本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为此制定特别法案,规定政府采购中小企业的商品和服务不低于政府支出的23%。美国国防采购占政府采购的2/3,国防产业项目对技术创新的特殊需要给予中小企业发展创新的机会,中小企业将面临专业产品的研发和服务、创新研究、技术升级、技术转移和规模扩大等问题。同时,国防采购巨大需求涉及众多产业,一些尖端装备诸如飞机制造、通信设施等产业占据着国防采购的主要方面,由于国防采购政策的障碍和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与生产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参与国防采购的产业份额低于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产业中的市场份额。例如,在美国飞机制造业中,相对于中小企业在民用飞机制造产业中51%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参与国防飞机制造产业份额不足10%。国防采购操作将极大地影响政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创新而制定的采购法案执行。美国国防部为了执行政府采购法案,加强了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互动,提供给中小企业“最大化机会”采购项目合同。

一、美国国防采购提供给中小企业“最大化机会”采购项目合同

(一)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

美国国防部从众多产业领域进行项目采购,采购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例如,在2007年国防预算年度里,至少有50亿美元用于传统国防产业,如弹药升级改造、舰船及飞机维护、军队医疗、住房及基础设施建设、杂项支出等。美国国防部参照美国政府认定中小企业的标准优先从中小企业间进行采购。美国政府设定评估对中小企业的商品和服务采购和执行效率的两个标准:一是中小企业必须是在美国境内注册的独立实体盈利公司,并对美国经济和劳动就业能做出较大贡献。二是中小企业从事的产业规模不能超过由政府认定的在该产业领域内的市场规模。美国政府通过企业雇员规模和企业年度收入来划分中小企业的标准。在美国多数产业中,雇员为500人的企业规模决定企业是否为中小企业的标准,商品流通产业中的批发服务业雇员标准门槛为100人,而航空制造业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是1500人。企业年度收入为600万美元是判定是否是中小企业的门槛,对于一些特殊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业和其他一些独立的便利保障服务性行业的鉴定标准为7.5万~32.5万美元之间。

(二)中小企业的商品和服务占美国国防采购各产业中的支出

中小企业的商品和服务在美国国防产业中的支出总体低于美国政府规定的政府从中小企业采购商品和服务23%的份额,大大低于中小企业产出占GDP51%份额的标准。因而美国国防部制订了优先从中小企业采购计划,以提升国防采购在中小企业支出的份额。

资料来源:Rand: Enhancing Small-Business Opportunities in the DoD

美国国防部通过制定国防采购合同逐步提升在中小企业的采购份额。通过2002年度与2007年度国防产业采购在中小企业的支出对比,可以得出国防产业采购在中小企业的支出金额不断增加。例如,美国国防采购中用于装备保养维护的金额在2005年度达到700亿美元,与中小企业达成的初级合同金额占支出的23.8%,同期的部队基础建设和住房保障采购在中小企业支出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小企业在国防采购项目中的份额呈上升趋势。

二、美国国防采购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助与技术转移

(一)美国国防部中小企业创新研发(the 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简称SBIR)项目

美国国防项目对中小企业的采购会引发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美国国防部用SBIR项目管理的方法来提升中小企业在创新研发中的投入,保证国防采购中武器装备和其他设备的先进性。SBIR项目源于1982年美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活动,该项目通过国防部建立对中小企业创新研发的评估,制定对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的资助合同。美国国防部每年数次对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主题进行研究,并颁布实施创新研发主题报告来指导中小企业创新研发的竞争参与。国防部对确定资助的每一个中小企业研发创新项目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资助费用通常限制在10万美元以内,决定中小企业创新研发项目的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研究建议。如果第一阶段中小企业努力阐述创新研发主题的价值和适用性得到国防部的认可,中小企业才有机会获得第二阶段的资助。第二阶段资助费用为75万美元,用于第一阶段创新研发的后续工作,重点包括技术试验等实质性研究。中小企业创新研发最终要实现产品商业化或军用市场化,这一时期的费用国防部不再资助,而是通过其他市场渠道获得产品生产所需资本,如风险投资或是其他持续的资本资助。

(二)美国国防采购的SBIR技术转移路径与技术转移障碍

为了实现SBIR技术转移,美国政府创建了SBIR项目管理、采购合同、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网络体系,实现不同产业间的融合。美国国防部设立国防部技术转移办公室,负责监督研发创新制造工艺,监督内容包括工艺技术问题、系统的开发、生产和维修保障的全部过程、制造技术的改进成果,实现产业化生产。国防部采购项目注重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虽然研制出的部件更昂贵,但在系统性能或全寿命期成本上获得的收益会大大超过初始成本。SBIR项目成功的关键是实现SBIR产品和服务的商业化和军民两用,在技术转移过程中,需要SBIR企业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持续的产品开发投入。SBIR项目过度集中于基础和应用研究会导致研发第二阶段结束产生不成熟的技术,过度依赖早期阶段的研发不能快速形成产品和服务的商业化和军民两用。SBIR项目融资结构会对技术转移有影响,美国国防部采用多种融资机构来完善SBIR项目的投入,通过初级合同的限定形成国防产业与中小企业技术转移的保障机制,将同一类型的SBIR项目进行融合,实现长期稳定的产品研发制度。美国国防部每年举行一次“超越SBIR第二阶段,提升技术创新”事例展示会,增强被资助的中小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参与SBIR项目和实现产品的商业化。

在产品进入量产的第三阶段,满足国防产业的产品试生产时间难以确定,中小企业融资不足和预算投入的不稳定阻碍产品的商业化,国防采购项目合同将面临技术和商业应用双重风险。美国国防部过分强调依赖于较大规模企业的合作,较大规模企业能通过拥有较多资源和效率优势使技术转移相对容易,造成了中小企业技术转移障碍并降低了与美国国防部更多合作的机会。国防采购项目中的研发和技术整合会占用中小企业较长周期,使得中小企业在较短的国防项目采购循环周期中丧失竞争力,形成技术转移障碍。因而,中小企业先天的资本融资不足、创新研发周期短、产品商业化的不确定性和较大规模企业的竞争都会产生技术转移障碍。

(三)SBIR项目技术转移补偿机制设定

美国国防部认为技术转移实现的关键是对SBIR项目的补偿机制设定。美国国防部通过对SBIR项目建立补偿机制,引导中小企业对创新研发的投入,用SBIR项目管理方法来规避高风险研发的不确定性,但是,只有不到40%的SBIR项目能实现军民两用技术的转化。由于不成熟技术转移会产生技术、成本和计划的风险,现在美国国防部针对这些特点,希望SBIR的产品和服务足够成熟并能实现商业化,以此作为采购的依据。美国国家研发委员会则建议,对于SBIR在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现金流短缺的问题应该实施补偿机制,以解决可能产生影响的技术转移问题。SBIR项目技术转移补偿需要考察:技术创新成熟度评估,通常情况下,SBIR项目技术设计不能达到国防部采购需求标准;充足的资本,主要是为了在第三阶段能顺利实现产品的开发;时效性,由于SBIR项目研发周期与国防部采购计划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要尽可能地缩短第三阶段产品的生产周期;国防部采购环境,主要是中小企业的创新研发过程与主管项目合同的负责人进行必要的沟通与协调。国防部项目负责人出于职业考虑,通常负责审核中小企业的资质、项目成本、项目计划和绩效风险,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认定SBIR项目补偿标准。美国国防部根据国防产业的现实需求,通过分阶段对采购项目的评估确定采购项目合同以外的经济补偿标准。这些补偿机制培养专业的中小企业研发团队和激励方法实现初级合同设定的目标,通过分阶段评估技术开发的成熟度实施补偿,对认定技术研发成熟的项目给予额外的资助。美国国防部为了降低开发周期、时效性和开发计划风险,特别强调补偿机制的灵活性,便于建立更为广泛的产品商业化和协作模式。

三、中小企业发展创新前景

美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目标是培养有技术创新潜力和稳定增长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获得技术转移补偿逐渐成长为中等规模的企业。美国国防采购更多地转向中小企业的商品和服务,能增强中小企业创新研发的信心,调动中小企业参与竞争的意识,保护中小企业生存的市场环境。国防采购不断增加的专业服务需求,采购项目更多地集中在能够实现商业化的产业中。国防采购项目有助于中小企业技术变革和满足国防产业需求。但是,国防采购的需求引导会产生专业化分工,新生的中小企业处于专业化分工的劣势。获得项目合同的中小企业会面临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大带来的问题,努力维持在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内,以获得更多的国防采购合同,而那些拥有高技术型企业规模扩张已不再是中小型企业,但通过技术优势开发下一代产品,仍能获得针对中小企业的国防采购项目合同。表2中,美国中小企业在11年间获得过一项或多项国防采购合同,有43.9%的企业对国防采购项目表现不积极,这一时期的合同行为数据表明这些企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转而需求其他商业合作,有8.6%的企业在技术规模升级的同时,仍能获得国防采购项目合同,有3.8%的中小企业没有发展创新而处于被淘汰的边缘。

资料来源:Rand: Enhancing Small-Business Opportunities in the DoD

中小企业获得国防采购项目合同使得企业发展创新更具活力,11年间参与国防项目采购合同不积极的企业和非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参与行为的52.5%,表明中小企业直接或间接地获得了技术和规模的升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结论与启示

美国政府认为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产出占美国GDP的51%,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美国经济健康运行有着重要作用。因而美国政府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特别采购法案,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美国国防部为了执行美国政府的特别采购法案,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采购力度,通过制定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项目合同,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投入到国防产业产品和服务技术研发项目。同时,美国国防部技术转移办公室负责对项目的审核和监督运行,通过阶段性评估来确立对SBIR项目继续资助,实现中小企业技术转移和产品的商业化。中小企业在获得采购项目合同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研发,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结构,有50%的中小企业实现了产业多元化的发展,甚至成为中等规模的企业。

我国国防科技发展指导思想是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实现军民两用技术的大发展。国防产业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互动处于起步阶段,在国防采购转向中小企业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中,缺乏国家层面法规制度保障,造成采购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自身存在创新不足、技术转移和产品商业转换难、保密意识薄弱等诸多问题。要完善我国国防产业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一是国家制定专门的政府采购法案保障政府及国防采购在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二是国防部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建立统一的技术评估标准和SBIR项目合同管理和补偿机制;三是国防部门努力为中小企业营造技术转移和产品商业化的市场环境,资助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满足国防产业发展的需求。总之,国防采购项目与中小企业的互动会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难、融资不足等问题,实现军民技术转移和产品商业化,带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转型,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探索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Steven W. Popper and Caroline S. Wagner,New Foundations for Growth:The U.S. Innovation SystemToday and Tomorrow[EB/OL].省略/scitech/stpi.

[2]Nancy Y. Moore, Clifford A. Grammich, Enhancing Small-Business Opportunities in the DoD[EB/OL].省略

[3]孙薇,仝爱莲. 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发展方兴未艾[J].中国航天,2009(12).

第8篇:采购合同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型矿山;采矿设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缅甸莱比塘露天铜矿现有大型不同类型的采矿设备近140台套,包括不同品牌液压挖掘机18台套,100t自卸车80台套,230t自卸车10台套,重型履带式推土机15台套等,还包括装载机、压路机、平地机等辅助设备40台套。设备数量多、品牌多,每种设备的维修保养和配件系统都单独成系统,共性不大。项目常用及常备设备备件等物资种类近4万种,管理难度极大,设备管理工作任重道远[1]。

1矿山设备物资管理现状

由于矿山施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采矿生产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任务紧迫,相应对采矿生产设备的管理、使用、维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富有经验的操作和维修人员配备不足

缅甸本土大型采掘设备操作人员稀缺,但因为项目属地化要求的原因,所有操作人员基本来自缅甸当地,大部分都只是经过设备厂家初步培训合格后即上岗,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合理高效操作设备的思维。为保证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生产设备往往长时间运行得不到及时维护,加上设备操作手经验不足,很难及时从设备操作过程中发现隐患和小故障,设备往往是在故障停机后才进行修理。不但造成设备完好率降低,直接影响利用率,还间接增加了设备的维护使用成本[2]。

1.2缺少专业的管理软件和技术能力

项目当前的设备管理模式为:①采运作业部只负责设备的使用,以设备的利用率为考核目标;②修理厂只负责设备的维修、保养和设备备件计划制定,以设备的完好率为考核目标;③设备物资部门只关心设备配件的计划和采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高科技含量的新设备以及新技术被引入到矿山中,设备管理技术和手段都在不断地升级,这本身就变成了一项系统性的工程[3]。矿山项目设备管理普遍存在跟不上时展需要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各部门人员对设备管理认识不一致,设备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化交流协调水平较低,数据资料和技术无法即时共享,设备的管理、使用、维护工作出现严重脱节。

1.3设备维保不及时

由于采矿现场缺乏信息管理平台或相关信息数据分析系统等手段,不能及时反馈设备综合情况,特别是设备使用时间和维保时间相互平衡的管理决策需要大量数据进行支撑,设备不能提前合理安排计划性维护保养,致使设备故障频发,增大了维修难度。

1.4配件计划准确度不高

采矿设备计划大多参考技术人员的经验来制定,缺少信息数据支撑,往往是配件计划和实际维保脱节,设备维保物资配件计划、配件实际耗用、实际库存、在途采购数量信息不同步,无法实时掌握备件准确情况,尤其是矿山设备使用是一个全周期的管理,设备配件计划需要根据设备实际状态和现场配件库存结构来综合考虑[4],没有信息系统数据支撑,常常出现配件不足造成维修不及时和配件积压造成库存资金占用的两难局面,增加了项目的管理成本。

1.5管理职责难落实

项目虽然制定了相关的设备管理规章、制度,但没有设备管理数据的支撑,各部门对设备物资管理交叉部分太多,漏管部分也不少,制度执行起来阻碍重重,难以落实,相关部门之间形成了一种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恶性循环。

2设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矿山企业通过更新采矿生产设备,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来提高矿山生产能力、安全性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须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化手段改进传统的矿山设备物资管理模式,实现设备物资精细化管理,以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能力的进步。莱比塘铜矿采矿项目计划用两到三年或更长时间,通过开发设备管理、维保管理、物资管理、成本管理、经营预算管理等模块,全面实现莱比塘铜矿采矿项目采矿设备管理数字化和网络化。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达到工作流、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同步运行,全面跟踪设备的运行状态、能源消耗、维修保养、物资供应、财务数据等信息的变化,快速响应来自生产现场的设备维保需求,保障项目的生产。从管理精细化的角度实现单台设备运维费用归集,逐步培养员工的成本意识,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发生浪费或无效率现象。设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是设备物资管理部门、综合修理厂、生产作业部门及设备物资管理业务相关部门各项业务过程的综合管理和控制,具体涵盖设备资产管理、设备故障报修管理、设备维修保障管理、设备配件计划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物资库存管理、物资应收应付管理等管理业务,将矿山采剥设备管理相关部门的业务系统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实现设备管理的无纸化办公[5]。具体包括系统平台的软硬件建设和工作程序业务体系的搭建两大部分的内容。

2.1系统平台的建设

搭建一个全员协作的信息系统平台,同时为平台提供一种稳定的支撑,包括支撑应用系统运行的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平台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适应性和通用性,可以在平台上再派生出新的应用,并且能灵活添加相关组件。用户不仅能够直接应用平台上的业务组件所提供的功能,而且还能够利用平台对软件系统进行维护,不断制定开发自己所需要的新功能,从而能有力地支持项目管理的渐进和持续改进[6]。

2.2业务体系的架构

设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要通过流程化的管理手段,对设备物资管理业务全过程中的各项业务进行处理和管理,实现设备物资管理的事务化,其具体业务组件包括:设备资产管理、设备维修保障管理、计划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物资应收应付管理和统计分析管理[7]。(1)设备资产管理模块能按照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概念将项目所有设备进行单机管理,包括设备采购原值、进场各种费用、设备后期使用中的维修保养及大修费用、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燃油消耗费用等,全部可以按照单机核算,然后结合设备产量计算分析设备的综合效率。(2)设备维修管理模块是设备管理的核心功能之一,包括一般性修理、日常性维护保养管理、周期性设备重要部件大修管理。同时设计手机APP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终端操作系统,只需要现场设备操作人员和维修技术人员简单输入图片和文字信息,就能实时记录设备故障、设备维修保养全过程,解决了设备管理中不同部门管理交叉或漏管的难点问题,将设备管理制度落到实处。(3)计划管理能帮助物资计划人员通过维修管理传递过来的数据轻松地编制设备配件物资需求计划,同时利用库存管理模块数据结合需求计划制定采购计划,从而进行设备配件物资采购及耗用的规划和控制,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再分析并反哺利用,使得计划、考核、作业、控制、反馈、优化形成闭环,实现企业信息流由输入至输出循环利用和闭环控制,最终保证既满足现场生产需求,又能实现降低非周期库存比例,减少盲目采购和库存资金积压占用[8]。(4)库存管理模块通过对采购物资配件的入库、出库、调拨和盘点等业务操作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帮助项目对库存配件物资的统计、查询、物品流向跟踪、物品分布及库存的随时盘点,以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9],杜绝库存积压与短缺现象,保证设备维保使用活动能顺利进行[10]。(5)合同管理模块提供了全方位的合同管理功能,按照管理流程系统自动生成相应采购合同或者其他服务修理合同。然后对已签订合同的登记、合同审核、合同执行、合同调整、合同执行完毕归档整个过程进行监测,迅速掌握设备物资配件合同的内容、执行情况,支持打印清单,能实现对合同签订之后的无纸化管理和动态监控。(6)物资应收应付管理提供应收/付款管理、应收/付票据管理、应收/付账款的核销等功能,可以与合同管理、库存管理等模块直接关联,在合同管理、库存管理等业务系统产生业务数据后,应收/应付数据直接进入应收/应付管理中,实现业务、财务信息的同步和一致,使财务部门可以据之合理调配、使用资金,防止呆账、坏账发生,在保证物资管理顺畅的同时,实现资金流的顺畅。(7)统计分析管理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管理模型,为管理人员提供强大的查询功能和丰富的查询方式,可以从各种层面及角度充分了解设备物资的实时状况,并可对资产的折旧信息进行灵活的查询、分析,对未来的资产折旧作出准确的预测,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金,更合理地安排生产经营。

3设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势

(1)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系统实现了设备状态、燃料消耗、故障报修、保养计划、维保过程、材料耗用、物资采购等业务的分布式在线填报和在线处理,提高了信息沟通效率和时效价值。同时,“透明化”的业务过程便于管理人员的实时监控。(2)以设备为系统业务主线,实现对设备运维成本的精细化管理。设备信息贯穿在维保、物资业务的整个过程,实现设备运维成本的精确归集。通过系统提高了维保计划和材料需求计划的准确性和处理的及时性,强化了物资工作与设备维保工作的关联性,有效地缩短了维保业务处理时间,从根本上改变了设备物资的运作模式及管理模式,从源头上降低了设备物资采、供、储的运作成本。(3)固化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执行力。将各项设备物资管理制度固化在计算机软件平台中形成管理流程进行运行控制,使得设备管理部门、使用部门、修理厂、物资部门在同一平台上按各自的权限范围协同工作,从流程上保证了管理制度的规范和严谨执行。(4)实现业务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业务信息在系统中只需要一次录入,业务过程中只需要鼠标就可完成全部操作,实现设备物资的无纸化、高效化管理。通过统一的业务支持平台,充分利用实时、准确的生产、维修、采购等作业信息和数据,为各级管理者和业务人员提供了多角度、多层级的业务数据查询服务。

4实际运行后需要加强的部分

(1)追求设备的最佳效益,持续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实现设备运维成本与产值的关联,通过系统持续运行,获取单台设备运行、维保数据,通过运行时间与维保周期、产值与运维成本的综合分析,提高了设备的综合管理水平。(2)推行TPM活动,加强设备的保养工作。把设备点检、巡检、日常保养、一级保养等预防性维护工作纳入系统管理,以信息系统辅助推进TPM建设,通过增加积极主动的计划性维保,预防和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保证设备处于高可用性状态(见图1)。(3)完善关键设备的效能指标管理和数据分析归集,供管理者决策。对设备的价值数据、产值数据、运行数据、成本数据设置综合分析指标,实时、全面、准确地反映设备的质量、产值、成本、运行效率及投资回报率等状况,为项目的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数据。

5结束语

总之,矿山设备物资管理一直都是矿山生产管理中的重中之重[11],充分利用信息化发展优势,用信息管理系统代替传统人工管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莱比塘铜矿项目在设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后期运行中还需要对系统使用中不断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矿山采矿设备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宝庆.矿山设备管理方法研究与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13,41(06):268−269+276.

[2]洪家芬.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完好率与利用率[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08):5−6.

[3]顾厚峰.浅谈矿山类企业设备物资管理现状与对策[J].智富时代,2016,32(S1):193.

[4]叶笑洋.矿山生产设备备件及其储备量计算方法探讨[J].矿山机械,2003,31(03):47−49+3−5.

[5]林凌竹.基于工作流引擎的电厂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沈阳:东北大学,2015.

[6]李晓禹.基于SOA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南京大学,2011.

[7]林肯.国内某地铁公司资产管理系统应用设计[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

[8]袁会坡,范佳龙.大型国有企业采购计划信息化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06):56−57.

[9]石晋伟,宋自平.莱比塘露天铜矿采矿设备备件管理水平提升研究[J].四川水力发电,2019,38(04):122−124.

[10]甄强.库存控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市场,2021(35):170−171.

第9篇:采购合同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总承包 材料采购 材料采购管理 项目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材料不仅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基本要素,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决定性因素,材料投资在整个工程投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材料采购维持着正常的建筑施工状况。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阶段材料采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价格难预算,成本难控制,数量难明确等。因此材料采购管理成为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施工企业或是总承包单位在制定作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材料因素。因为如果材料采购不当或管理不善,所采购的材料达不到项目建设的要求,不仅会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还会降低项目的预期效益,甚至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

2 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含义

2.1因为工程项目建设采购的物资品种较为繁多,涉及面广,用量大;采购随机性大,即便经过非常精细地预测,也不能够排除图纸变动和设计变更,以及突发事件等的影响造成采购计划的变更;部分主要建材的价格如水泥、钢材等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大,确定材料选购时间非常重要,而材料选购时间同时会受设计和施工中资金、工期、施工方案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对材料采购人员的专业水平、知识结构、工作能力要求高。针对材料采购管理的独特性及特殊性,实行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2项目化管理是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对项目和运作活动进行管理的技术和手段,它将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应用于全面的企业运作,“按项目进行管理”是其核心内容,是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在企业所有项目上的综合应用。项目化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如何在确保时间、技术、经费和性能指标的条件下,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完成预定目标,让所有与企业相关方满意。

2.3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就是基于企业战略视角下,以材料采购项目各目标的实现和各相关方的满意为着眼点,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对企业的材料采购管理工作所进行的系统地、动态地长期性组织管理活动。

3 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的内容

3.1明确项目总体目标和任务,确定并编制项目总体材料采购计划,确定材料采购目标和任务,制定材料采购的管理流程计划和控制措施,协调各种资源并实施。

3.2确定材料采购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步骤及进度影响因素,并对材料采购项目进度计划进行控制。

3.3确定材料采购项目成本构成,进行成本估算、成本预算,收集并分析成本控制的依据,确定成本控制方法,明确成本控制成果,掌握成本控制策略。

3.4明确所采购材料的质量要求,分析项目材料采购的特点,确定质量计划,明确质量控制依据,掌握质量控制方法,明确质量控制结果,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3.5制定项目材料采购人力资源计划,选派与之相适应的人员,组建采购工作团队,分配任务,并扎实搞好采购人员的培训工作。

3.6明确材料采购项目风险类别并对其准确识别,掌握风险度量和评估方法,建立风险管理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风险应对的措施。

4 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系统构建注意事项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材料采购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涉及企业技术、供应、施工、质量、生产、财务等所有部门和所有相关人员,因此,需要构建一种适应工程总承包的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系统。

4.1计划管理。确定采购目标和任务,编制采购计划,协调各种资源并实施。材料采购计划的编制是整个采购活动的准绳。编制材料采购计划时应注意:

4.1.1确定材料需用量。材料的需用计划一般由项目的技术人员编制,材料消耗定额是编制材料供应计划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应结合施工设计要求和施工进度,确定用多少进多少,从而达到最佳供给状态,并据此可科学地判断材料使用的节约或浪费。

4.1.2确定经济采购量。确定经济采购量的目的,就是使与材料有关的订货成本、购买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四项成本总和达到最低。根据施工项目的一般情况,最终得出一定期间的经济采购量。

4.1.3编制材料采购计划。根据材料的需用计划和经济采购量的分析结果以及将要选择的合同类型编制采购计划,说明如何对采购过程进行管理,具体包括合同类型、组织采购的人员、管理潜在的供应商、编制采购文档、制定评价标准等。

4.2目标管理。主要包括质量、成本和进度三大目标的管理。

4.2.1质量管理。分析材料采购项目的特点,制定采购规范、质量目标、质量控制措施等。在采购过程中,杜绝不合格品流入生产过程,把不合格品控制在最低限度,保证采购供应质量不断提高。

4.2.1.1采购规范。采购规范是说明采购原材料的资料,包括材料的类别、品种、规格、登记、技术标准、技术要求、图样、检验规程、生产工艺等内容,全面规定了采购的原材料的客观性质。材料采购规范的制定应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规定的材料质量特性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会造成材料潜力未充分发挥,功能过剩,增加不必要的成本;过低会造成不能满足产品、工艺需要,无法实现产品的功能,满足不了产品质量要求。

4.2.1.2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保证材料质量的行为与结果的规定,它是进行材料质量控制的依据,是衡量与反映材料质量管理的标准,是对采购供应活动进行考核的依据。

4.2.1.3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为了满足质量要求的管理活动,其目的在于控制质量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使之达到质量目标的要求,通过预先控制、检验、验收等工作进行控制。

4.2.2成本管理。材料采购成本包括:买价、运杂费和采购保管费,它是材料部门的可控成本,所以材料部门是材料采购成本的责任中心。因此,要做好材料采购成本管理和原材料价格管理,对其相关费用做出计划、估算、预算和控制工作。

4.2.2.1编制材料采购预算。材料采购预算是在实施采购行为之前,对采购成本进行预测,这是对整个采购资金的一种理性规划。主要是在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各种材料的消耗定额和市场价格,结合期初库存材料的数量和其他材料采购成本费用编制。从而使采购人员自觉地调整、约束自己的行为,激励他们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4.2.2.2采购询价。就是通过询问价格的方式,从可能的卖方那里获得谁有资格、谁能最低成本完成材料采购计划中的供应任务。这就需要做好采购询价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借助网络优势,快速地浏览和获取需要的信息,确定供应商的范围,从而保障采购询价管理,得到询价结果的高效率。

4.2.2.3适当的采购方式。对于每个工程材料费用占到很大比重,材料采购是否经济直接较大影响项目成本,因此材料采购方案必须经济合理。根据采购材料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采购方式,材料采购的主要方式有:询价比较采购、招标采购、竞争性谈判、电子商务网上采购、集中采购、联合采购等。

4.2.2.4合理的运输方式。材料运输应根据各运输工具的特点,结合工程项目所在地及购买材料的具体情况,在促进货物流通、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条件下,选择最合理经济的运输路线、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准时、安全地完成运输工作。在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保质和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材料的装卸和运输,减少运输途中的损耗,减少或避免重复搬运。材料的运输方式主要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集装箱运输。

4.2.2.5控制库存。当企业生产部门需要某种材料时,可以直接与对应的供货商联系,供货商将材料直接发送企业,这样就省去了中间环节的采购部门,节约订货时间,降低订货成本,增强原材料供应的及时性。在工作中适量的降低库存,控制库存,提高材料的质量和效率,减少库存积压。

4.2.3进度管理。识别企业所属项目的材料需求时间,确定采购工作各环节的顺序,测算各活动所持续的时间,编制进度计划,按进度计划进行控制。

4.3供应商管理

4.3.1供应商分级。可根据企业所采购材料的重要性不同,在对材料进行重要性分类的同时,也将供应商分为如战略性材料供应商、重要材料供应商、瓶颈材料供应商和一般材料供应商等,企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与供应商合适的合作伙伴关系。

4.3.2供应商评估。企业可按照系统全面、稳定可比及可操作性原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由材料采购员对工程所需材料进行市场调查,确定三个以上可提供所需材料的供应商名单,项目经理组织人员对市场调查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出合格的供应商名录。

4.3.3供应商信息数据库。对供应商评估的原始信息的收集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供应商的基本信息、供货信息、资信信息和历史信息。其中,供应商基本信息主要用于内部工作人员维护和供应商动态维护;供货信息主要包括供货范围、供货批量、供货能力、价格、质量和交货期等;供应商的资信信息主要有准时交货率、到货质量等级、质量合格率、质量分数、资信等级等;供应商的历史信息主要有各种历史交易记录,如供货、退货、代用、质检、降价、应付款记录等。

4.4合同管理。常见的合同可分为成本加奖励费合同、固定价格加奖励费用合同、固定总价合同三种。采购合同就是在确定了供应商后,项目与供应商之间签定的确保双方履行约定的一份法律文件。在签定之前,需要对合同类型进行选择,因为不同的合同类型决定了风险在买方和卖方之间分配:项目的目标是把最大的实施风险放在供应商,同时维护对项目经济、高效执行的奖励;供应商的目标是把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使利润最大化。

4.5风险管理。在材料采购工作中,采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采购风险通常是指采购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包括人为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具体说来,如采购预测不准导致物料难以满足生产要求或超出预算、供应商供货不及时、提供货物不符合合同要求、供应商之间存在不诚实等。在风险管理系统中,关键是对材料采购有关环节上的外部和内部风险予以识别,并对风险给出定性或者定量的评估和衡量,在此基础上探讨和研究风险规避、防范及应对措施,实现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目标。

4.6人力资源管理。材料采购是一个动态的全过程活动,采购不仅要掌握特有的采购技巧和策略,还要掌握一定的工程、预算、合约、法律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其他关于产品、市场等很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因此,对采购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重点抓好材料采购人员选聘与培训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建设。主要从采购人员面试管理、招聘渠道选择、专业技能测试、采购及采购管理培训和职业素质培训入手,配合各项制度建设,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程序文件和表格,以此来共同推动材料采购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

4.7信息管理。建立材料采购信息系统,材料采购信息系统应包括计划采购系统、目标(成本、质量、进度)分析系统、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合同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材料采购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利用计算机来取代人工繁琐的事务处理,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为材料管理及决策提供信息分析及最佳决策方案,使供应工作处于最佳状态。材料部门要提倡“多存信息,少存实物”的新观念。

5 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材料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对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从计划管理、目标管理、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七个方面构建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体系,希望将材料采购项目化管理溶入与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中,达到提高材料采购管理质量,降低材料采购管理成本,最终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龚国华.采购与供应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邱小平,徐玖平.项目采购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 成虎.工程项目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刘靖,黄有亮.EPC总承包项目采购管理中信息沟通问题研究.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

[5] 徐霆.施工型企业项目化管理的应用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