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我国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同时产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渗透、实践与研究
一、指导思想与研究背景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我国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同时产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逐步落实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工作。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透露,正在启动的高中阶段课标修订将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修订内容,小学至初中阶段的课标修订工作,也会按照时间进度安排适时启动。
“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课题背景及研究价值
长期以来,考试分数如同一条锁链,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教,也束缚了学生的学。无论是初中还是小学都逃脱不了它的束缚和摧残。当今教育普遍存在“分数”决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定位,决定教师绩效奖的多寡,决定教师评先选优、晋级和确定职称考核等级等诸多方面。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教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得不又回到原点----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大部分学校不要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连学生一些必备的基本素养(德智体美劳)都给荒废了!
例:2012年安徽省阜阳市对“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 调查报告
表1:您是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序号
选 项
选择人数
所占比率
1
非常感兴趣
17
3.4%
2
有些感兴趣
32
6.4%
3
没什么兴趣
126
25.2%
4
讨厌传统文化
325
65%
表2:您认为传统文化的书籍有没有学习价值?
序号
选 项
选择人数
所占比率
1
有
39
7.8%
2
无
105
21%
3
没有特别看法
356
71.2%
就一项数据令人堪忧,何来实现中国远大理想---中国梦。可能我们农村学校的情况会更糟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迫在眉睫。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基层教育做起,从农村小学教育做起,让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几点问题:
1、教师对数学课堂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视而不见。主要是怕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
2、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本身缺乏素养,同时认识也不高。
3、教师不能创造性开展工作,不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一种教学“常规工作”来抓。
4、由于教师的诸多原因导致农村小学学生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知半解,所以他们也不会感兴趣。更体会不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如果“中华传统文化”能从我们的学科教学入手,教师真正去宣传、开发和利用“中华传统文化” 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我们的教育将会迎来另一片蓝天。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思路
1、编写小学数学教材涉及到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目录。作为教师首要弘扬“文化”的教学目标。
2、查找小学生必备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素养,根据各年级数学教材素材和农村文化的特色,引导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筛选适合课堂渗透的“文化”进行教育教学。真正做到有机结合,一箭双雕两不误的效果。
3、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课堂实践。
4、有效推广“中华传统文化”。①、在其他学科和活动中推广。如:在丰富多彩的班、团、队活动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在家庭生活中。 ②向乡、县推广。
四、课题研究内容及重点
1、子课题一:《整理与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2、子课题二:《小学生必备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课堂的嵌入》
3、子课题三:《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全面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课堂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1、制定实践研究方案 。
2、整理和学习小学生必备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3、确定课题研究的教师队伍和实验班级。
4、作好师生问卷调查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与研究阶段
主要任务:1、“中华传统文化”理论学习。
2、全面开展课题实践与研究。
3、撰写课题论文及教学体会。
第三阶段:总结与反思阶段
主要任务:1、整理分析研究资料。
2、自我反思一年多来师生的得失,弥补不足。
3、撰写实践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实践推广阶段
主要任务:1、在其他学科和活动中推广。
一、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文化兴国、文化强国”战略决策的契机和区域民风淳朴的优势,结合我区投资环境品牌的打造,通过大力宣传、学习和践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软实力,为“以药为基、依港兴区”的战略实施优化投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助力。
二、目的要求
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在全区范围内推进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力行,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广泛根植于我区广大人民群众心中、体现在日常行为规范中,使广大青少年明辨是非与善恶、掌握正确的做人处事原则、扎下正确的人生根基;使广大民众依道行事、据德处世,人人各行其道、各尽己分,从而使道德广行、孝谦成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三、实施步骤
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德—教育为中心内容,以为始发点,以佳苑社区和慈姑新农村为扩散点,以点带面地逐步向全区推行。
小学、中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以“孝”、“谦”文化为重点,以儒学基础经典为主要读本,采取家、校联动的方法,逐步规范广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具体步骤为:
1、准备阶段
时间:2月18日——2月底
主要工作:
①师资培训;
②选择并确定首期参训学生和家长。
2、启动阶段
时间:3月初-4月底
主要工作:
①组建首期学习班并开课,拟每周2节课,并按授课内容力行;
②邀请首期学习班学生家长参加学习;
③建立首期学习班学生、家长和授教老师的联动机制,力行传统文化,带头规范日常行为。
3、全面推行阶段
时间:5月初开始
主要工作:
①校园氛围营造;
②实行传统文化经典早、晚读,全校每天课前、课后各15分钟诵读、讲授传统文化经典;
③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讲,实行家、校联动,力行传统文化;
④建立家、校联动机制,落实传统文化,全面规范日常行为。
4、成果分享:
时间:6月初-12月底各一次
主要工作:
①开展学习传统文化讲故事、演讲、作文竞赛和学习成果分享等活动;
②广泛开展评先活动,评选“行孝模范”、“行为模范少年”、“传统文化学习先进”和“先进班集体“等,并予宣传、表彰;
③年终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和全年先进评选活动。
〈二〉佳苑社区和慈菇新农村
社区和新农村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吸取传统文化精神,结合新时代的要求,以讲座的形式讲授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教导广大民众各行其道、各尽本分,促成家庭和睦、亲邻友善、社会稳定。具体步骤为:
1、开设讲座:在社区书屋(社区成立后建设)和农村书屋(已启动建立),利用休闲和农闲时间,召集老人、妇女集中听讲座。
时间:6月份开始
2、送教入户:针对问题家庭入户宣讲,赠送书籍和讲座光碟。
时间:7月份开始
责任人:社区干部、村支书
民间舞蹈文化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民间舞蹈根植于民间,反映出浓厚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首先阐述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内涵,然后分析保护民间舞蹈文化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关系,最后指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与保护和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应协同发展。
【关键词】
民间舞蹈文化;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保护;传承
舞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在人类文明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慰藉心灵、传递知识、愉悦精神和传承文化,并且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语言、民俗、礼仪等。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方面建设新农村的同时,更应当注重文化艺术建设,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民间舞蹈具有原汁原味的艺术风格,既贴近人们的生活,又能够传承历史文化,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在当前具有实践意义。
一、民间舞蹈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大,民间舞蹈的传承和保护成为当代舞蹈发展的重要课题。随着海南打柴舞、安徽花鼓灯、宁夏回族踏脚、贡庆铜梁龙舞等民间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民间舞蹈的魅力。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在国家大力的支持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中传承舞蹈的人的保护两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是指最大限度地保护民间舞蹈的原有生产生活方式,使民间舞蹈可以保持原有的风格整体灵活地保护起来;环境中传承舞蹈的人的保护是保护的关键,人作为传承民间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因素,保护好人就是保护好民间舞蹈。民间舞蹈反映了各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等环境下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情感,而人作为重要的传承载体,以言传身教、家庭式或师徒式的形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作为传承民间舞蹈的重要元素,一个人很可能代表了一种风格、一种样式、一种绝技,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接班人,那么当老艺人逝去,这种风格、样式与绝技就会永远消失。民间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保护好民间舞蹈的传承人,并为民间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了解民间舞蹈,参与到传承中,并发扬光大。
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意义
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开展,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广大农村迫切需要加快文化艺术建设,提高当前新农村的精神文明面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集中体现了农民的道德、民俗、风俗等,反映了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体现出勤劳、勇敢、善良的民族精神,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文化艺术建设能够丰富农村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激发农民热爱家乡的激情和精神,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包括舞蹈、音乐、剪纸、戏曲、皮影、刺绣等,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提升农民的审美意识,培养艺术情操。加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不仅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需求,还能够促进我国精神文化建设,带动农村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快速稳定发展的目的。
三、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促进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
发展生态环境是保护民间舞蹈文化的关键因素,生态环境是民间舞蹈得以鲜活地保存下来的重要外部环境。保护民间舞蹈文化应当注重发展生态环境,使民间舞蹈可以在原本的生存生活方式中得以发展,生态环境是民间舞蹈文化的根本,也是源泉。建设新农村文化艺术,不可避免地将从外部环境入手,营造出适宜文化艺术发展的氛围,滋养文化艺术的发展。现代化进程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富饶的物产,但是也破坏了原有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存活的生态环境。原生态民间舞蹈环境被人为地破坏、改变或加工,那么民间舞蹈就不能表现出最原始、最本质的内涵,失去了历史文化价值,也就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因此,民间舞蹈文化保护要求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着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既为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提供给养,又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促进新农村文化艺术的建设。
(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提供了支撑
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最突出的特点是创新,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变化。从表面上看,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创新与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有着明显的冲突,因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首先是要保护原生态的舞蹈,看似矛盾,其实不然。民间舞蹈是群众中最普及的舞蹈艺术,反映生产生活与精神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随之改变,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的心理变化,这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是相符的。新农村文化艺术在建设过程中,会融入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碰撞与冲突中得到转型和提升,反映出时代的特征,这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保护民间舞蹈文化的生态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以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提供了支撑,使民间舞蹈文化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反映当代生产生活与精神面貌。
四、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协同发展
(一)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保护和继承民间舞蹈文化
正如西西里藏羚羊生态保护区为藏羚羊、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生态保护区为大熊猫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环境,藏羚羊和大熊猫才得以免遭灭绝,繁衍生息。民间舞蹈也是如此,保护文化生态环境成为保护民间舞蹈的重中之重,可以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联系起来,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民间舞蹈,如拍摄记录下民间舞蹈的举行和民间艺人的表演;成立民间舞蹈博物馆与工作室,向群众宣传民间舞蹈,重点培养民间舞蹈传承人;保留民间舞蹈生态空间;组织开展艺术节等。文化生态保护应当尽可能保留民间舞蹈根植的原生态环境,使其浸润其中保持活性,可将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村寨保护起来,建设成文化生态村,实现民间舞蹈就地保护与传承。民间舞蹈的发展与衍变,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变化的时代精神息息相关。保护民间舞蹈,应当在保持其传统的原生态的本质内涵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和元素,通过变化求发展,在现代洪流中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因此,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过程中应当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成立民间舞蹈博物馆,使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民间舞蹈的发展,更好地保护民间舞蹈;而且各地还应当保留与还原各种民族节日,使那些已经失传的民间舞蹈可以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复原、存活,并代代相传。民间舞蹈文化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存活与发展,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使民间舞蹈有意识地被保护起来,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以实现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二)民间舞蹈文化丰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内容
民间舞蹈是农村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之余表达情感、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舞蹈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人类学、社会学、美学、民俗学、建筑学、文学、音乐学等多学科与知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56个民族有着不同的舞蹈形式,这极大丰富了民间舞蹈种类与形式,也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内容。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内容不仅包括当代文化,更应当包括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民间舞蹈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如海南、云南、贵州、等省份,每年前往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游客在欣赏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同时感受着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民间舞蹈文化在其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不能只以展示和宣传的手段去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而是应当同时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古老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在这种方式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生机,并倡导爱民族、爱家乡、爱文化的行动指南,推动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可以将民间舞蹈引入各个乡村,借助民间传统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新农村和社会的联系,不仅将民间舞蹈的各种传统艺术形式融入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当中,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也增加了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内容。
结语
民间舞蹈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蕴涵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舞蹈发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因此,民间舞蹈作为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间传统文化历经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凝聚的文化和精神反映出当代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重要内涵。因此,应当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充分体现民间舞蹈文化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丽霞.舞蹈艺术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音乐大观,2013(10).
[2]李鑫.群众舞蹈对新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影响[J].艺海,2008(6).
[3]胡献锦.试论民间舞蹈“花鼓子”与土家人的现代生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4]刘伟.民间艺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功能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3(4).
[5]邢海玲.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艺术传承路径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6]胡爱祥.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优秀民间文化建设现状研究——以镇江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例[J].科技资讯,2011(36).
[7]李伟,张彦辉.生态式发展民间艺术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体系[J].才智,2011(30).
一、学习和传播国学的重要性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国学经典中,读书、修身、立德,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强调的忠孝、仁爱、诚信、道义、廉耻是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操守;倡导的“慎独”,讲究“吾日三省吾身”,是自律,是价值取向,这些精神正是我们当今社会迫切需要树立和弘扬的。
首先,学习传播国学,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优雅人格,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广胸襟,培养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学习传播国学,能够提升我市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其次,学习传播国学,是提升人们道德修养的需要。国学有着非常丰富的道德理念,它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获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加强国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改变不良社会风气,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当前社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情况下,继承和发扬这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找寻支撑人们精神的养料,是时代的需求。
最后,学习传播国学,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社会对公民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学习国学,从博大精深的国学知识中汲取营养,继承国学知义明理、文明礼让的人文价值,对提升市民的精神生活品质,对改变社会上人心浮躁、行为不文明等现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青少年情绪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和文化的积淀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开展国学教育已经很多年了,重点是在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如,中小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走廊文化、食堂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打造了儒雅书香校园环境,课前背诵诗歌、《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经典。特别是2010年起,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共同实施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在中小学校开展了诵读比赛、书法比赛,并利用传统节日或重要纪念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国学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不少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习态度开始好转,不良习惯得到改变。
但国学教育还只是起步阶段,在全民蓬勃兴起国学热的大环境下,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对国学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不论是大众意识还是相关部门,对国学的重要性都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没有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学习宣传国学“热潮”还没有真正热起来。二是国学教育学习宣传范围较窄,系统性不够强。仅在学校开展活动,且没有形成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教学时间、课程安排、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强,不明确、不统一、不完善,做得还不够实,国学教育难以深入持久,市民国学知识欠缺,思想认识上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还有较大差距。三是师资、经费缺乏,发展不平衡。仅就学校来看,目前,各学校基本上没有专业国学教师和专项国学教育经费的强有力保障,时间、效果不能得到保证,且发展不平衡,幼儿园、小学要好于中学,市区及县城内学校好于农村学校,乡镇中心学校好于村小。从社会层面上看,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工作队伍,使其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加强国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要凝聚共识重引导,构建国学教育强有利社会氛围。国学教育关乎全市的道德进步和人文素养提高,需要党政认同及有关方面齐抓共管。把学习、宣传国学作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市民素质提升培训的一项工作予以规划和实施,给予经费保障;宣传部门将学习宣传国学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的重要内容予以部署,加大对高尚道德人物的评选表彰力度,丰富社会文化活动形式;新闻广电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功能,依托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国学知识,对道德高尚的先进人物予以大张旗鼓的宣传报道;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国学和道德建设为主题设计载体活动。教育主管部门要担当起学习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发挥其特殊使命,形成共识和合作,让国学教育的精髓照亮神州大地。
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础建设。”决定还指出:“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 “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决定的这些内容好像就是针对我们课题讲的,很有指导意义。
我国由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多样,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这些文化瑰宝不仅属于中华民族,而且属于全人类。如何让这些文化瑰宝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紧迫的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强调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使用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难以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实现的范围和水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和利用,对中小学各科的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可以使学生亲近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相联系,让学生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使学生由热爱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热爱家乡,由热爱家乡升华到热爱祖国。这对于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都是很有意义的。
第三,是教育青少年热爱、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十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很大的破坏。实际上是一场文化大浩劫、大破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现代化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很多外来的文化替代了传统的文化,它们的进入使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随着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发生急剧改变,导致我们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的消亡和改变。例如,少数民族传统的民居被小洋楼取代;民族服装、服饰及其工艺日渐式微;杰出的民间文化艺人大多人老力衰或相继去世;很多经典文化无人传承。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历史性的大课题,也是当今世界都没有找到最佳方案的大挑战。
由于非物质文化很多是靠口头传承的,如果传承人没有了,活态的文化便立即中断,剩下的只能是一种纯物质的“历史象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民族的根深深地扎在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不注意传统文化的保护,一味追求“洋”和“现代”,中华民族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复存在。我国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而少数民族中承载着许多活态文化原型。在西部大开发中,如果不注意,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不复存在。实际上,我们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复存在。他们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对于青少年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逐渐培养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文化素养和文化判断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先进文化都是很有意义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掌握在今天和明天的青少年手中。我们一定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通过课程的熏陶,各种活动的浸染,各方面的触摸,近距离的接触,用非物质文化照亮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亲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他们不仅从汉字里了解中国,而且从口头文化传承,从民间文化,从人民的哲学、人民的思维来认识我们民族的本源。了解的目的是为了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四,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
我们的课题不仅要研究、传承,还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全面、更深入、更客观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化部的有关单位将精选优秀节目到联合国、到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去演出。今后这类出国演出还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便让它走向世界。
(一)以具体项目来保护开发农村优秀民间文化
各地农村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如果以具体项目来保护开发好,将大大增强当地农民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带动全体成员的素质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保护开发农村优秀民间文化。首先,要充分发掘各地的人文资源、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资源,对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授予“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其次,要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农村民间文化项目的保护开发主体。农民既是民间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在优秀民间文化项目的保护开发过程中,农民的主角地位不能动摇,他们所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事实证明,农村优秀民间文化只有深深植根于广大农民群众中,才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
最后,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是前提,只有保护好才有可能继承和发展,才能合理开发,而合理开发又有利于保护。另一方面,在开发的同时,不能损害农村优秀民间文化原貌,不能破坏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农村优秀民间文化,只有其特色得到完整地保持,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价值。
(二)注重对农村民间文化人才的扶持和培养
民间文化人才俗称民间艺人,亦称“民间艺术家”,散布于广大农村的“民间艺术家”,其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起桥梁作用。注重对农村民间文化人才的扶持和培养,发挥民间文化人才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
农村民间文化人才的扶持和培养需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村民间文化人才走出去,充分展示农村优秀民间文化成果。我们要创造经济、环境等条件,以民间艺人为核心,使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发展,以保护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基。政府要对民间艺人进行档案登记、数字化存录,分级建立起专门的图文影像数据库,对其优秀成果进行展览、展示、展演。
二是通过传承和培训来培养民间文化人才,不断壮大农村民间文化发展的主力军。传承可通过民间艺人收徒,传帮带来实现,国家也需为其创造条件,并适当的投入。
(三)积极使农村民间文化与节庆文化、旅游文化、宗教文化相互融合。
民众自发地参与赶庙会、赛龙舟等群体性的民俗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特有的节庆文化。节庆活动是民间文化的载体,通过保护与培育节庆文化习俗来刺激民间文化的内生,回归民间文化的本体,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近些年,许多农村都在努力恢复传统的节庆活动,使之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节庆文化,并通过这一载体来展示当地特有民间文化。如春节,从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起,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止。这期间,各地都要举行一系列富有地方色彩的节庆活动,如江南一带的庙会,舞龙舞狮、观花灯等。而这也是各地展示特色民间文化的绝好机会。
传统的农村民间文化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成为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优秀民间文化得到合理而适度地开发利用,实现更有效保护的平台。农村民间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相互融合,能充分展示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使优秀的农村民间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以加快当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论文摘要:作为有着数千年农业立国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而随着现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成为时代的要求,如何将此要求与优秀民间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这既符合文化传承的一半规律,也是现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1优秀民间文化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和要求中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勾画出了美好蓝图。这个思想体系中,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农村文化中的民俗、民族语言、生活民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杂技和各种传统技艺等丰富的民间文化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的根基和源泉,是农村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今的农村文化出现了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丰富的传统民间文化资源被忽视,遭到冷遇,走向衰落;另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生活极为单调、贫乏。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提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因此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保护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保存我们民族的文化根基的迫切需要。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研究的重点转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研究。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走遍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浙江等7个民俗文化集中呈现的省份,而一些有悖于我国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保护的现象让他痛心疾首,因此他振聋发聩地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把‘新农村’变成‘洋农村’”,要注重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很多有研究者提出,民间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根基;民间文化形式多样,有利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民间文化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弥补农村文化建设专业工作人员的不足的困境,便于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传统民间文化建设有利于发展农村民办文化;传统民间文化建设需要的经费投入少,可以减轻政府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压力。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传统民间优秀文化为支撑。
那么,如何结合民间文化在农村中的生存现状,开展民间文化的保护,以真正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内涵,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2民间文化在农村面临的困境
2.1经济全球化威胁民间文化多样性存在
经济全球化对民间文化的冲击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价值体系的冲击,我们无法回避一个事实,当前全球化是伴随着西方的经济理念、管理模式、价值观念等内容共同推进的。为了在全球化中取得优势,我们必然要求自己在宏观和微观中都按照当前最先进的相对统一的经济、文化理念生存和发展,甚至按照与此一致的价值观进行思考。从这一点这就能解释为何现今好莱坞的大片可以在全球大行其道,麦当劳、肯德基、沃尔玛在全世界分店林立。经济全球化对民间文化的另一个冲击是过度商业化,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民间文学、戏剧、曲艺、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工艺美术、建筑、服饰、器具及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和民间工艺、民俗活动等等,已经发生了巨大变迁。商业化的过度开发和滥用,人为的损毁和扭曲,个别地方甚至已损害到“面目全非、惨不忍睹”的程度。
2.2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堵塞民间文化的传承通道
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二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大军的产生。前者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农村人口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按照“存在决定意识”、“生存方式决定思维方式”的原理,城镇化无疑取消了传统民间文化的存在土壤。
同时,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以农民工形式涌入城市后,使得农村的“留守”人口以老人和儿童为主,对于民间文化而言,出现了最为直接,也最为严重的损失,它失去了传承者,老一辈的艺人、工匠无法通过传统的“口口相传”、“手手相传”方式将自身的技艺传下去。
2.3民间文化自身“现代化”变革不足
理论上来讲,面对上述两个困难,民间文化并不意味着必然的萎缩和消亡,作为一个名族最为深刻的印记,文化根植于民族本身。故而,振兴民间文化不能一味要求国民以“怀旧”的情绪面对民间文化,其生存和发展有待于自身的“现代化”变革。当然,在此笔者需要指出,这种“现代化”变革绝对有别于上文提及的过度商业开发,而应将民间文化的内涵形式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在这一点上,韩国(以“江陵端午祭”为例)的许多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3促进民间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江苏镇江为例
镇江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一座著名的江南文化名城,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自古便以“天下第一江山”而闻名遐迩。
镇江具有以白蛇传传说、《华山畿》和华山传说为代表的民间文学,以南乡田歌、古琴艺术为代表的民间音乐,以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剧,以玻璃雕绘画、上党挑花、扬中竹编为代表的民间美术,以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及唐老—正斋膏药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手工技艺,以金山寺水陆法会为代表的民俗。以针作笔的正则绣、工艺精湛的竹编、“乱趣”的邮贴画更是称为镇江民间工艺品“三绝”。可以说镇江的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品种丰富、源远流长。
如何使得这些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有效融入现代的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一下几点:(1)加强农村民间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坚持地域性、传统性、生活性、“百花齐放”、“原汁原味”、“弃粗取精”等原则;(2)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3)加强领导重视程度,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合理保护开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4)加强农村民间传统艺术人才和文化骨干队伍建设,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5)鼓励、扶持以传统民间文化为主的农村民办文化;(6)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利用经济杠杆调动社会积极性;(7)加强立法,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民俗文化保护政策,科学合理地制定文化保护规划;(8)加快民俗博物馆建设,提高民俗文化保护的技术含量;(9)采取的措施保留和改善民俗文化活动场所,举办相关民俗文化活动;加(10)强民间文化的调查,加强宣传,提高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梅亮.论城市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20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缺失;当代设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86-01
一、文化与设计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沉淀下来的精神体系,我们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总结和继承下来的,当然我们知道在传统文化根深地固的时代,它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模式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设计作为文化的一种门类,也在不断地发展沉淀,现代设计的发展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脱离文化来谈设计必将是行不通的,没有了文化,也必将给当代设计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众多设计师由于对西方设计的崇拜,本土文化的涉入越来越少,为了把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展现在当代的设计作品中,希望中国的当代设计能以文化内涵为依据,在设计作品中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当代设计现状
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甚至可以展现一个国家设计的水平。经济在发展,设计水平也在飞速提高,我们身边的设计作品琳琅满目,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然而这些也只能带给人们一些视觉上的肤浅享受,真正能够带给人们心灵上震撼的作品越来越少,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开始更加注重对本土文化的欣赏。近年来,设计作品中传统文化的缺失越来越严重,它必将会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也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球化加快了人类文明进程,对设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巨大的意义,中国的设计开始走向国际化轨道;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设计师的崇洋思想,过度追求最前卫的设计风格,设计寓意单调乏味,生活中出现了庸俗的设计,严重污染了地域的文化特色,对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灌输都产生很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人类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当代设计者共同去面对的课题。
三、设计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危害性
(一)盲目崇洋,设计理念转变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新理念,新风格逐渐占据了设计者的头脑,这无疑给传统文化的继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些设计者逐渐淡化对传统文化的概念,盲目的追求西方的设计模式,在设计中过于追求技术性与创新性,严重破坏了原有的设计理念,文化内涵的丧失使一些传统设计不再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甚至开始被遗弃。西方的设计更强调个性和创造性,也善于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但是,盲目的跟随西方设计必将会导致中国原有的优秀设计理念的丧失。
(二)过度追求设计,历史文化逐渐遗失
我们高呼“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设计的民族性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本土文化中,它根植于历史的土壤。然而为了使中国的设计与世界接轨,设计者开始过度追求先进的设计,在这样的的环境中,我们传统的、民族性的设计文化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设计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内涵遭到了众多人的质疑。比如在当前的新农村改造中,设计被强制地植入了农村,传统的农家院落形象已不复存在,地域文化开始消失,也必将会导致一部分历史文化的遗失。
四、文化的传承对当代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审美意识的逐渐提高,中国的传统文化将更具有艺术价值,被更多的世人所接受,设计师要做的根本也是为了迎合引导世人的审美观念而不断进行艺术创作,因此在现代设计中融入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十分必要的。
中西文化是在不同的民族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我们设计的根本所在,中国的设计就应该深入贯彻这一核心理念,在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文化的同时把中国的当代设计推向更高的层次,在提高当代设计水品的同时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设计的目的在于为人民服务,一个好的设计首先要反应当地的本土文化,这就要求设计师深刻的理解领会文化内涵,不断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设计的内容更好地服务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当代设计要想走上中国的特色之路,只有不断地借鉴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让当代设计赋予新的活力。
关键词:文化礼堂;内涵;措施;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一、村级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性
(一)建设文化礼堂是实现整体文化大发展的内在要求
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政策及方针的要求,已经把提高农村人民的文化公共服务纳入了国家总体发展的目标中。在会中明确要求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建设的总数量,并对惠民工程要加大建设力度。同时在国家招开的会议报告中说明,要将村级文化礼堂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文化礼堂建设是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传承建设、文化传播建设为一体的文化载体。因此,文化礼堂的建设已成为当前公共文化建设的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是促进国内整体文化交流事业蓬勃向上发展的源动力。
(二)文化礼堂的建设是实现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
我国发展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农村整体文明建设的方向标。另外,文化礼堂的建设可以大大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与村民生产生活有效结合,并且能够快速与我国的传统文化道德以及地方文化精髓相融合。同时,文化礼堂的建设更有利于农村传承更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并把这种优秀的传承文化以村民可以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广大村民,以实现农村建设的核心价值,提高村民们文化修养。
(三)村级文化礼堂建设是满足村民文化需求的重要平台
自我国提出新农村规划改造至今,农村的整体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农村文化建设与国家所要求的还相差很远。因此,文化礼堂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礼堂的建设更有利于满足村民们对多样化的精神层次文明的追求,并且可以通过文化礼堂的建设将村民们传统老化的思想理念及作风彻底纠正过来,真正实现村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同时,通过文化礼堂的建设将公共文化的整体工作重心下移,形成一种城乡相结合的文化发展模式。
(四)文化礼堂的建设是真正实现文明进万家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提出建设绿色家园的政策后,农村的建设冉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逐渐由原来的旧农村样貌改变成为了如今的村容美、民风正、村规严、文体兴、邻里和的农村新局面。伴随着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政府要履行人民公仆的义务,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发展需求制定出不同的文化建设机制,使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对农村的整体文化传承与发展起到更为巩固的作用。并通过文化礼堂的建设引导村民们更加积级向上地生活。
二、村级文化礼堂内涵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实例说明
例如:临安市在村级文化礼堂建设中首先根据自身的文化发展需求,并结合村级文化传承的具体内容,在礼堂内涵建设中制定出了几点具体的有效发展措施。该市需要文化礼堂建设的村级部门共计五十多家,并且村与村之间的传统文化都各有特色,各村有着自身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传统文化内涵。该市相关部门领导根据这些村级部门特点,总结归纳出了几点可行性较强的建设举措,内容如下:
(二)开展“传承留记忆”活动
该市在各村级部门中开展了一次全民参与的传承留记忆活动。相关部门领导在礼堂建设过程中多次走访了村里的老人们,以便于从老人们的口中得知更多更有价值的村庄古老文化内涵及村庄优秀的文明传承。另外,要求村里所有在校学生都积级参与到五廊设计中,在学生中开展传承文化的教育活动。同时,在村级文化礼堂建设中,相关部门领导还利用各村的有效资源,寻找出具有文化气息的村民利用各村的特有文化传承内容编唱歌谣,并快速推广给每一个村民。同时积级组织村民们编排具有本村特色的广播体操、村歌等,以推进各村文化礼堂内涵建设的力度。另外,在国家各传统节日里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该市领导在各村间除了大力开展传承留记忆活动外,还在国家特定的日子里开展纪念日来历的教育活动。
(三)开展“美德扬正气”评选活动
该市领导在对村级进行文化礼堂内涵建设时,对各村全体村民开展了美德扬正气美德评选活动,该活动组织全体村民进行最美系列评选。并将评选出的村民们一致认可的村庄最好媳妇、最孝顺儿子、最好婆婆、最好邻居、最能致富的人等名单张贴到五廓榜上。这些举措施不但可以促使一些优秀的村民成为全村人的模范领军人物,还可以促进全村人的学典型、学先进意识,使整个村级部门文化建设有所提高,形成一种强大的核心力量,从而推动村级文化礼堂建设全面发展。另外,该市领导在各村里还树立了不同领域的典型人物,并邀请典型人物对全体村民做现身说法教育,讲述自己在某一领域的成长过程及文化积累过程,以使全村人向其学习,使村民逐渐形成一种自觉做好事、挣做好事、争做文明人的观念,提高全村文化素养建设,推进文化礼堂建设的力度。
(四)开展“热闹聚人气”大众活动
首先,该市领导在各村中开展大众文体活动。并结合送文化、文化走亲等活动的开展,利用送文化所取得的良好成果,开展了一次民意调查问卷活动。本活动主要是根据村民们的意见及建议,在文化礼堂中各级组织村民们参与的跳排舞、办晚会、体育比赛等村民们兴趣度较高的文体活动。另外,该市领导还在各村中开展了多次具有本村特色的文化活动以及挖掘地方品牌活动。并且通过对下许村祠堂节、浪广村粽子节、洪岭馒头节、山核桃文化节、横街村葡萄节等具有本村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使村民们在精神文化及娱乐生活及其丰富的同时,提高了村民们的文艺素养,使村民们都成为了活动的参与者、表演者以及组织者。使本村庄真正成为了弘扬美德、倡导健康休闲、倡导文明新风尚的风向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村级文化礼堂内涵建设是提高农村整体文化建设的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文化礼堂建设中,要根据农村地区的不同文化传承及内涵,有针对性地进行礼堂建设,以提高村民整体文化素养为基础,推进文化礼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岭.村级文化礼堂内涵建设初探[J].大众文艺,201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