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茶文化的看法范文

对茶文化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茶文化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茶文化的看法

第1篇:对茶文化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教学

引言

英语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化,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体现出英语的魅力,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更加完善的英语教学模式。而茶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能够激发社会各阶层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茶文化与英语语言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且深受中国人民以及西方国家人民的喜爱,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不仅可以提升英语教学整体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够促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1大学英语与英国茶文化的关系概述

中国有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并深深影响着世界的茶文化发展。其中以英国茶文化最具代表性。随着现代人对茶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许多院校已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保证开展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同时讲解茶文化的背景以及文化理论,让茶文化被更多的年轻人所熟知。在开展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西方国家同样重视茶文化,因此,可以适当引入西方的茶文化知识,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才能更准确的掌握英语语言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由于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语法、句法以及语言场景的使用,教师可以以茶文化为背景,不断融入茶文化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对英语教学更感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驾驭能力。截至目前,多所高校已将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结合,提高了英语教学的利用价值,并确保在融入茶文化以后的英语教学课程变得更有意义。学生了解基础茶文化内容以后,可以更准确的理解英语词汇,并掌握重、难点英语语法和句法的使用方法,既保证学到了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又可以对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进行学习和弘扬,让英语课程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2高校进行茶文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随着中国茶文化流入英国,英国本土渐渐接受了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并将其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形成了独有的茶文化内容。

2.1增加选修课

与其他学科的授课方式不同,茶文化的教学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可以以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掌握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学习其它文化科目的同时,可以适当引荐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并要求教师对相关茶文化历史进行讲解,加深对其他文化的印象。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陶冶情操,顺利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

2.2不同的渠道推广

茶文化在我国生活中十分常见,教师也在课堂上大力宣讲茶文化的内容,因此,学生有了更多渠道来了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对茶文化进行推广。为确保学生了解更多的茶叶品种,并在推广的同时,融入自身对茶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各大院校可以在图书馆设立茶展览区,并提供相关介绍书籍,让学生完成茶文化知识的自主学习任务。适当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诗词大会,要求学生在大会举办之前,不断积累茶文化的知识和内容,以便提高答题过程的精彩程度。校园内部也应大力宣传茶文化的知识,鼓励更多学生普及茶文化,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茶文化的相关理论,确保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可以传播得更快、更广。利用校园广播的宣传方式,能够迅速提高茶文化在校园的影响力,有针对性的对茶文化的知识进行宣讲,满足了茶文化爱好者的学习要求,提高了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

2.3将茶文化与学生自身的专业内容结合

由于学生需要学习英语课程知识,因此,教师将茶文化知识在英语课堂上推广,能够弥补学生茶文化知识的空白。教师引入的文化内容以西方茶文化为主,英国的茶文化是西方茶文化的代表,为避免学生对学习茶文化知识不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中西方文化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保证满足学生对汉语文学的学习需求,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传播英国茶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茶文化知识的精髓,进一步体会茶文化内容的价值。外语专业的学生需要用英语与外国友人进行交谈,在了解英国茶文化的内容以后,可以满足特定语境的交流需求,让交流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提高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流畅性。

3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课程不同,融合了中西茶文化后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搭建英语课程基础,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弥补知识的空缺。由于学生首先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在对英语课程进行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不同的内容,并有阶段性的进步和提高。

3.1阅读中西茶文化文学作品,丰富英语教育内容

学生想要更好的了解英语的重要内容,可以先从阅读西方茶文化文学作品开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学习能力,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茶文化文学作品。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并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课程,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了解英语的使用方法和表达技巧。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因此,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英语知识,加强英语知识的储备量;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阅读原著,以免在进行汉英互译的过程中,受盗版错误翻译的影响。学生积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知识,感受作者在茶文化氛围中的思想和情绪变化,才能更真切的了解茶文化的历史价值,并进一步提高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最后,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间,让学生提出对阅读作品的看法,检验学生英语水平提升的状况,才能顺利完成下一步教学方案的制定任务。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以及最为著名的《傲慢与偏见》进行阅读。这些作品各有各的艺术风格,且与茶文化息息相关,同时也对英国饮茶方面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作品推荐给学生,或定期的举办英语优秀作品心得交流座谈会、恳谈会等,这将使学生在作品的交流中不断的增长自己对英国茶文化以及不同区域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东西文化差异,提高学生基于英语文化理解英语知识的能力。

3.2立足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观

诸多高校开展英语教学课程,都要先让学生了解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的同时,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和规范用语习惯,才能确保学生在与国外友人进行交流时,语言更为严谨,口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由于中英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学生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翻译的内容应避免与中西方文化产生冲突,避免翻译以后的文章难以被理解。教师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由于某些学生存在英语成绩较差的状况,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茶文化的同时,为避免学生出现理解歧义或无法理解茶文化根本内涵的状况,教师需要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后自行上网查阅与茶文化相关的资料,了解茶文化的起源以及相关历史背景,然后教师针对这一类学生增设培训科目,比如单独出课后复习题,让学生的个人能力有质的飞跃。学生需要谨遵教师给出的教学方法,接受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才能经过不断努力,既可以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特点,又可以以英国本土的茶文化思想,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注重茶文化导入的层次性,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英语专业的教学课程需要教师有阶段性的开展教学任务,也需要学生个人能力有层次的提高,才能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并适当的将茶文化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宣讲,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顺利的完成英语课程的学习任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开展茶文化的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语境,让学生的语言能力逐步提高。由于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更有逻辑性,学生学起来也更为方便,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指导性办法,在课堂上认真思考,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另外,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对不懂的知识进行补充,或者找老师进行询问,弥补茶文化知识的空缺。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讨论,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才能将制定的理论教学方法更好的应用于实际,让学生的个人成绩稳步提高。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避免在短时间内为学生灌输过多的知识内容,假如学生无法消化和理解,那么这些知识内容的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开展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教学课程,还需教师有阶段地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慢慢融入这种学习氛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传,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就可以从茶文化方面入手,通过优秀茶文化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重点、难点知识。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入英国茶文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品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阅读西方优秀文化作品为基础,先让学生在茶文化的海洋中畅游,从而用茶文化去感染、熏陶每一位学子,丰富学生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去阅读英国优秀的著名原著作品,若存在问题,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英汉互译本,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英国茶文化,更好的掌握英语语法、语感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颜学军.《失明抒怀》语言层面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2(5):2-4.

[2]袁宏.从语言层面谈儿童绘本的翻译[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11-14.

[3]彭富强.论文化与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4(8):35-36.

[4]肖辛格.例谈影视作品标题的翻译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3(3):45-46.

第2篇:对茶文化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道德修养;社团

1茶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联系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悠久的制茶和品茶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内涵很广泛,既包含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专著、诗歌、绘画等,也包括人们在茶活动中形成的精神、人格、品质等。陈平原教授曾提到,作为一种饮料,茶对人的气质、情感和想象力的培养都有巨大的作用。可见,茶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特有气质和内涵,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反映了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特有精神风貌,不仅反映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修养水平,也是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素质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高校加大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鉴于茶文化在传承历史文化、提高个人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性,很多高校将茶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开设茶文化课程以及举办开展丰富多彩茶文化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提高了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缓解了学习压力。同时对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保护健康身体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网络的流行、智能手机的兴起、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学习压力的增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当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相当程度的伤害,很多大学生存在熬夜、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作为一种健康饮品,饮茶具有完美的保健和药用养生功能,在提神、降压、防辐射、防衰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叶中咖啡因可以提神;茶叶中的多酚物质可以有效减少辐射的伤害;叶黄素和维生素等都有可以起到很好的明目效果。因此,在高校倡导饮茶之风可以帮助学生摒弃不良生活习惯,保护身心健康。

2.2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

茶文化是一种怡情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与艺术的联系也愈发紧密。古代很多书画、雕刻、音乐以及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关于茶文化的描述,为世人展示了一个清幽、典雅的世界,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品位。同时,茶包含了丰富的美学内容,外形精美、千姿百态的茶品包装向我们展示了造型之美,肢体优美的茶艺展示更是将韵律美和动作美融合一起,还有茶具之美、茶味之美等等,这些都在向大学生展示一种生动而传统之美,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对美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因此,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活动对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品位有极大的作用。

2.3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茶从自然之茶过渡为文化之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其中不断融合了儒、道、佛等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将茶的天然特性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例如茶和佛都主张修身、清净,以求思想的升华和生命的开悟。茶文化博大精深和独特清新的品质对于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良好人格的理想载体,大学生从事泡茶、饮茶以及茶艺表演等活动,能够养成平和、宽容的个性,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4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当前,就业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大学生就业愈发紧张,人际关系也日趋复杂,大学生心理的压力也越来越繁重。调查显示,具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比例高达40%。茶文化活动在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缓解精神压力等方面具有诸多益处。茶文化博大精深,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大学生在茶文化活动中可以更多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忱。另外,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注重茶的物质需求,更追求茶的精神价值,在饮茶过程中,三五好友相聚在茶室,边饮茶、边畅聊,抒发心中苦闷,畅谈各自理想,宣泄情绪,有效的缓解了心理压力。更多的学生开始喜欢上茶文化旅游,在观光茶园、游览茶博物馆的过程中得到心灵和身心的释放。

2.5提高大学生社交意识

在古代民间,茶就被当做互相沟通和交流的纽带,“以茶为媒”、“茶话会”、“借茶引话”等都是将茶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将客来敬茶当做最高规格的欢迎仪式。甚至我国古代王朝与少数民族的长治久安,也是靠茶叶贸易来完成的。同样,在高校茶文化活动中,高校会举办各种茶学术交流会、茶文化论坛等活动,这给广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互相交流的平台,在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茶事活动中,大学生们通过以茶会友,结交了更多的有着共同志趣的朋友,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交意识,增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同时也对茶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了解。

3茶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践行

3.1开设选修课,激发对茶文化兴趣

调查显示,目前很多大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知之甚少,不熟悉我国茶的分类、特点、产地以及泡饮方法等,对茶文化之于大学生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这也成为高校茶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需要高校开设茶文化的选修课,丰富大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形成相对完整的茶文化储备,使其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50多所高校开设了茶道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主要包括《茶文化概论》、《中国茶文化》等课程。在课堂上,教师详细讲解中国各种茶的分布和种类,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和鉴别不同的茶叶,掌握观其形、闻其香、品其味的技巧。另外,礼仪礼节是个人修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茶文化课程的讲授重点,饮茶者的礼仪、修养,无一不体现了礼学和儒家理念,通过茶文化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培养审美情趣且陶冶性情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品茶和泡茶的基本礼仪,例如凤凰三点头的泡茶手法代表着对客人的欢迎,双手奉茶是表达对客人的尊重等。让学生们懂得,茶文化的美不仅在形式上,更在心里。很多同学也因此喜欢上了茶,养成了品茶的好习惯,原意积极参加各种茶文化校园活动。并在茶文化知识学习中,感受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3.2成立社团,传播茶文化知识

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志趣和爱好而自发成立的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茶文化社团也是如此。随着茶文化在高校传播力度的加大,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各种各样的茶文化社团,为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茶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志趣相投的大学生们在茶文化社团的活动中,互相切磋茶艺,交流对茶的看法和心得,这也是大学生结交挚友、扩大人脉的绝好机会,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思考人生和探知社会的广阔场所。社团每年都要吸收新同学加入,补充新鲜血液,并对新加入的同学进行茶知识方面的培训,从内心深处培养其对茶文化的热爱。并定时邀请茶艺师进行茶技培训,让每一位社团成员熟练掌握茶道礼仪和手法,当学校举办重大节庆活动或者接待活动时,茶文化社团组建茶艺队进行表演,不仅烘托了气氛,也宣传了学校形象。有的高校成立了茶文化活动室,由学生自主运营管理,这是一种公益性的社团组织,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公益意识的场所。茶文化活动室中陈列关于茶文化的书籍、茶具、绘画等,以供对茶文化有兴趣的学生学习体验。在茶文化活动室中,花费少量的钱就可以品尝到各地的名茶,可以欣赏茶艺表演。再配上舒缓的音乐,成为大学生饮茶休闲的绝佳去处。

3.3多方协作,创设茶文化氛围

弘扬茶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审美趣味,而且也可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不仅仅是高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热点。对于政府而言,要加大茶文化的宣传力度,重点关注青少年群体,为高校茶文化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全民饮茶活动,通过向市民赠茶,邀请民众制茶、泡茶,以及举办茶知识讲座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茶、喜欢茶。并通过网络、电视等形式将茶文化节视频节目进行推广。杭州举行的全民饮茶日更是以“茶与青春”作为主题,宣传对象定位于广大的青少年群体。除此之外,政府也应该投入资金,加大茶博物馆、茶园等设施建设,为茶文化活动提供完善的保障;对于高校而言,要提高对茶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茶文化活动,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高校之间可以结成同盟,共同组织大学生茶文化节,将茶文化知识普及作为一个重要环节,也可以利用各高校图书馆等机构举办展览、播放教学片等形式,传播茶文化。另外,高校要鼓励大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在茶文化上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茶园旅游作为研究课题,历史专业的学生可以重点探讨我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俗等。外语专业学生可以思考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等,通过上述措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促进茶文化的传播。总之,茶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认识方式与行为方式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茶文化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潜隐性的特征,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应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紧密融合,作为一项长期的活动来开展,才能真正体现其育人职能。

参考文献

[1]李佳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1):93-95

[2]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人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3]姚晓燕,王建荣,罗晓莹,等.茶文化展示新模式探索———以中国茶叶博物馆“嘉木苑”为例[J].茶叶,2007,33(4):248-250

[4]居倪萍,周玲,侯艳,刘春丽.弘扬茶为国饮构建和谐社会[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64-68:

[5]沈佐民,陈念,李年蛟等.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第3篇:对茶文化的看法范文

关于茶叶“过度包装”和“立顿茶、中国茶”,我基本认同郑先生的见解,这是两个茶叶消费文化问题。

茶树原产地问题,郑先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一个文化人心态的坦荡和科学精神。但这是一个生命科学问题,不是茶文化问题。如果说是文化问题,倒有点似茶人的价值观问题。

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毋庸置疑,翻一翻近些年出版的茶书、瞧一瞧2008年气势磅礴的奥运会开幕式就知道了。郑先生说的意思是不是因为“俗”,就不那么“精深”了?

1997年发行的4枚一套茶文化邮票,郑先生认为邮票设计上是一个败笔。这也能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问题?至于邮票设计水平本身,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先生的见地,只能算一家之言吧。

郑先生的第三、第四两个问题,基本上是一个问题,即饮茶的行为方式问题。你引用的鲁迅先生说的话没错,但你的解读可能有误。

按我不成熟的经验看,品茶“首先就须有工夫”才可能有“特别的感觉”,即所谓“清心寡欲,休闲品茗”。没有工夫或“工夫在茶外”是感觉不出“茶之韵”的。不仅“蓝领”如此,“白领”也一样。为了解渴,喝茶是人体的生理需要,不识其味很正常,这有点像“饥不择食”。鲁迅先生是茶人,他是不会“挖苦”茶人的。我相信大师嘴里的“象牙”,不会有假。

“品饮”和“牛饮”是喝茶的两种方式,都是中国人生活的常态。

第4篇:对茶文化的看法范文

据了解,贵司的业务范围分为茶文化空间、商业空间及餐饮空间三大块,这三块中又以茶文化空间为首。请问在当下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出于什么样的想法和考虑令你将公司定位清晰地着重于茶文化空间的设计?

高雄:自古以来“南方有佳木”,福建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大省,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茶叶品质优良、凝聚着地理灵性,六大茶叶类别除黑茶、黄茶外,乌龙茶、白茶、红茶、绿茶都囊括其中。起初我是无意间接触了第一家茶空间设计——《静茶》,从中发现了茶文化空间的意味深长,亦引发了自己的浓厚兴趣。在数家连锁店的设计工作后,对茶文化空间设计有了一定的了解,受益之余便接触了更多与茶文化有关的空间设计。在长期的经营操作下,深知企业如想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必须进行精准定位。在全面慎重地分析市场之余,有缘接触到一家立志于茶文化空间设计的企业,其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令我豁然开朗,该企业从事茶文化研究与发展有数年的积累与创作,以设计展现企业的品牌文化和商业价值已成为其核心竞争力。这启发了我们定位为茶空间设计专业发展的企业路线。希望能以此路线为契机,成为福建首选的茶文化空间设计公司,亦有可能成为全国前十的茶空间设计公司。或许这一目标稍显稚嫩,但不无发展可能。毕竟福建的茶业品牌与茶叶企业使我们置身于其得天独厚的环境下,更加有利于我们的前进步伐。

你如何看待当下遍布各大城市的茶叶销售店面、茶楼、茶会所等等与茶有关的空间,你认为这些空间的设计如何?是否存在哪些问题?有无令您印象深刻的空间?

高雄: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庶饮,文人“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雅赏,茶禅一味的道品,对品茶空间都有唯意唯美的追求,它于简朴中见自在,无需排场铺张。但如果仅是中式元素的一味堆砌,应用本不适合的装饰品、不契合的灯光效果、不违和的家具摆设等,都可能破坏茶文化空间本身给人的淡然感受,怎能表达对清雅含蓄、端庄丰华的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综上所述,台湾设计师周易的《秋山堂精品茶庄》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禅风茶道之神韵,恰到好处地摆置艺术将空间渲染的如画般柔和,令思绪流连忘返。

贵司目前已积累了不少关于茶文化空间的设计经验,在进行这一类型的空间设计时,你认为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高雄:在接触了形形的茶文化空间设计后,认为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商业与文化如何做到平衡”。在任何的文化空间中若没有商业价值的存在,只能称其为博物馆或是一个富含文化色彩的交友平台。有了这一芥蒂,便促使我们总结如何将“商业”这一有机质与“文化”本体融合,使其在面世后如何成立经营项目并从中获取商业利益和企业价值。因为拥有了盈利、价值才能促使品牌商户有机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物,以商业创造的生命力来延续文化传承。这其中的相辅相承体现在众多品牌茶业中。这种“商业前行,文化跟紧”的现象,首先在于清晰的定位,中国各省各市茶饮习惯迥异,针对茶种的分门别类也是形形,不同区域对文化的理解亦是有所不同。我们在设计表现上要做的便是将推广的产品与当地文化做有机的结合,既能展现产品本身的特色特点,又能结合当地的风俗文化令市场或消费群体更易于了解和接受产品。例如福建武夷山岩茶若要在西安面世,如何让西安地方接受来自南方的茶品,可以结合西安盛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其特有的符号或是结合其特色的自然风光加以诠释,利用极简的中式表现手法,所呈现出的空间既有商业价值又有武夷山茶文化与西安文化的融合产生的>中突对比,让视觉冲突成为视线焦点。既产生了文化商业空间的设计核心,又是商业与文化有机结合所带来的价值循环。

很多人认为一直以来茶叶包装的设计存在泛用中国元素的弊病,这种问题同样也存在于一些与茶有关的空间中,你认为在茶空间中如何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

高雄:首先我们要认可老祖宗所传承的具象文明,毕竟这些被唤为“中国元素”的各种符号,均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中国元素”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才能做出更好的中式设计,包装或是装潢都取决于此。之所以市场存在泛用中国元素这类情况,皆因设计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缺失。看似司空见惯的中国红、中式符号的广泛使用被认定为中式元素,实不尽然。中国上下五千年经过数轮朝代更替,遭受外来文化冲击,在每个历史阶段都产生富含时代背景的文化,也衍生出很多独特的元素符号。对历史的认知不够就可能出现中国元素滥用的行为发生。

日本茶道由来已久,你是否了解日本的茶空间设计特点,谈谈您对此的印象及看法?

高雄:如果说我们要回顾中国文化在何时期是最为完整,中式如何完整体现于茶空间,不妨看看日本。日本一直沿袭着唐宋文化遗风,有对唐朝及其奢华的工艺与器皿加工的理解,又有宋风对文人雅士“和静清寂”的深刻了解。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形成于15世纪。在历史发展中,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为表现日本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日本人从居家摆设到生活习惯,还有瓷器、陶器、绘画,甚至地道的日本文学,无一不受茶道的影响。日本茶道用清幽雅致的浅淡空间来呼应饱满的文化礼节。日本茶室受和式建筑影响,讲究空间的流动与分隔,流动则为一室,分隔则分几个功能空间,空间中总能让人静静地思考。日式茶空间色彩多偏重于原木色,以及竹、藤、麻和其他天然材料颜色,形成朴素的自然风格。将自然界的材质大量运用于居室的装修、装饰中,不推崇豪华奢侈、金碧辉煌,以淡雅节制、深邃禅意为境界。进入茶空间,举目所见,没有绚烂只有素雅,这种简单的素美的深处,蕴藏着枯淡的清寂之美。

第5篇:对茶文化的看法范文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第6篇:对茶文化的看法范文

初期的茶席设计都仅为方便泡茶、奉茶,并营造一个茶事活动专属的场所而努力,一切设备都得自己张罗,甚至于茶巾、泡茶巾之类还得亲手缝制,全组茶具的组配、桌巾的裁剪、花石的点缀也都由茶席主人亲自完成。这样的茶席、这样的品茗环境百分之百是属于泡茶者的,属于茶席主人的,能完全表达爱茶人对茶的感情、对茶的诠释、对茶道境地的体悟,当然也显示了他的表达能力与在美学上的修养。

初期阶段的茶席设计难免显得不够精致、不够专业。因为普遍的爱茶人都还来不及进修品茗环境有关的课程,也还来不及学习绘画、建筑、音乐、诗词、哲学等必须的周边艺术,他们对茶境的表达能力是薄弱的,虽然他们对泡茶、品茗、茶道精神已有所感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自然就会有一些对茶界较为熟悉的环境设计师、室内设计师,以及茶具的生产单位提供服务或产品给茶席主人。这时的茶席主人自然感到惊喜,如虎添翼,只要买进全套茶席用品,甚或委托茶席设计专家,就可拥有相当亮丽的茶席或品茗环境了。最近在各地方举办的茶席设计展经常有耳目一新的大幅度改变。

茶席或品茗环境设计的专业化是茶文化高度发展的现象。但在茶道与茶席的结合道路上,茶席主人必须把握主动的地位,表现你所要表现的,茶席、品茗环境、茶具、服装等专业人士只是帮你提供表现的素材而已。如果买进全套茶席、茶屋的成品,甚至连同服装与打扮都在设计师的安排之下,那就连同自己都成了茶席的一件道具。

使用“茶席设计”的原始意义并不是真正的茶席或茶屋产品,而是带有茶道演出的意思,重点应该还是在泡茶、茶汤、茶境的表现。茶席与品茗环境只是增强茶席主人所要表现的主题,并方便泡茶者与品饮者在泡茶、奉茶、品茗上的操作而已。

茶友可能要提出另外一个看法:不论设计师提供怎样的茶席与品茗环境,我都可以配合它表现出与品茗环境相搭配的泡茶风格。这就如同别人出题你来回答一样,是要有足够的泡茶与茶道表现能力的。只要有这样的功底,由别人代劳提供茶席与品茗环境的问题就不存在了。但如果你要表现自己的茶道内涵,那就要你出主意,他们帮你完成。

第7篇:对茶文化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茶叶 现状 凸显 建议

茶叶是道真的传统产业。茶叶多产我县的半山的山地。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茶叶产业得到发展。但依旧存在不足,为了更好的发展道真的茶叶产业,加快道真脱贫致富的步伐,本文通过对茶叶产业现状的分析和发现问题,提出几点发展的看法。

一、茶叶产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茶产业起步较快,目前已经初具规模。茶叶经济占全县经济的比重不小。众所周知,茶深受人们的青睐。拥有丰富山地资源的道真,适宜发展茶产业。我县茶叶生产的主要优势:

(一)我县茶叶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明显,茶叶生产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生态条件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以名优绿茶、茉莉花茶为主,红茶、黄茶、茶叶提取物等为辅的多茶类发展格局。我县自古名茶荟萃,素有“仡山茶海”的美誉,具有优越的茶叶生态条件,仡山毛尖最负盛名。

(二)茶产业科技优势凸显。茶叶企业引进现代化规模化管理,由于茶叶采摘需要大量的人工,而我县目前可利用闲散劳动力实施人工采摘,机械化加工茶叶和茶叶清洁化加工,大大提高了茶叶的质量。另一方面,政府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引进,有高等院校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队伍为后盾,科研队伍力量雄厚,特别是在茶叶深加工、茶叶良种选育、茶树生物技术、茶叶加工与审评、有机茶生产、茶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水平均居省内外领先地位。除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外,我县农业部门和企业的茶叶科技人员更是为我县茶产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县有机茶技术的推广、上坝工业园区茶产业深加工产品的开发、红茶科研的全面推进,均为我县特色茶叶生产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基础。

(三)我县茶产业企业发展较快。目前,引进的茶产业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带动作用增强。近几年来,国内外茶叶市场比较看好,为我县茶叶企业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做强做大了茶叶产业,为今后的茶叶生产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有效推动了我县茶叶品牌的创建,也有效地带动了我县茶叶行业的整体推进和发展。另一方面,我县茶文化预示茶叶出口颇具潜力黔北大地,颇具饮食文化的“三幺台”中,其中一台就是茶,具有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称。我县茶产业及茶文化历史悠久,是尹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既为茶叶的品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为我县茶叶生产扩大了市场空间,充分孕育了茶叶出口的潜力。我县目前茶叶企业一初具规模,带动了小型企业和茶农,为我县经济腾飞、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促进茶叶生产的建议

(一)加强资源整合和政策引导和扶持,通过市场化运作,以我县骨干茶叶生产龙头企业为载体,加大我线茶叶资源整合的力度,整合品牌,整合营销渠道,聚集优质资源,整体推介,形成合力,全面提高县茶叶国际竞争力。

(二)加大标准化、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建设力度,按照现代茶叶加工工艺和标准化、规模化、清洁化生产的要求,在2―5年内新建和改造我县茶叶加工厂。鼓励企业更新先进设备、提升加工技术水平,扩大特色茶生产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引导和监督企业加大力度按照国际茶叶市场准入和出口茶叶卫生标准来组织生产。支持我县高科技产业园的技改和茶叶基地无公害茶叶技术培训等工程建设。

(三)积极开拓市场,建设省内外营销网络,构建遍布全国的茶叶营销网络。进一步完善国内外营销网络。重点支持茶叶出口企业参加各种有影响力的茶文化的展会,全方位推介我县茶叶产品,不断提高我县茶叶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开发我县高档型、方便型、快捷型的茶叶新产品,打造黔茶特色品牌,提高我县茶叶的竞争力,努力扩大我现茶叶的国内外的市场份额。为我县茶叶出口乃至我县茶产业转型提供强大的科研支撑。

(四)适应茶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既造成大气、水质和土壤的污染,导致茶叶农药残留及重金属超标,又破坏茶园生态平衡。而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可以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农药、肥料等化学合成物质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以创造良性循环的茶业生态系统,实现茶叶的可持续发展。茶叶是人们日常消费的大众产品,其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因而,除要求茶叶应具有传统的“色、香、味、形”外,还要严格限制其农药残留量,铜、铅等重金属及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茶叶营养与保健功能的需求。

第8篇:对茶文化的看法范文

嘉宾:浅浅(行业专业设计)

黑色很幽默(行业营销专员)

墨七(普通消费者茶叶发烧友)

一件商品的包装,除了它的保护和容纳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促销功能。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包装的保护和容纳功能在日益弱化的同时,它的促销功能却逐渐得到了加强。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里,商品的包装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期“三人行”就和大家一同谈谈茶叶销售中至关重要的包装。

卦卦:新年刚过,想必各位家中都收到不少的“茶礼”,各位还是先谈谈对茶叶包装的看法吧!

墨七:对于茶叶爱好者来说,我们最关注的是茶的本身品质是否优异,外包装我们真的不是很注重的。但是作为礼品,精美高档的包装则是必要的。这应该算是国人的消费习惯了,总希望在包装上能体现或超越自己的实际消费。所以选包装的时候,往往是接受礼品人的身份、品位等决定了包装的简繁程度。

黑色很幽默:可能自己本身就是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所以看待茶礼包装的时候有着不一样的视角。一方面包装设计独特有创新的,会吸引我多一些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每次遇到包装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去核算它的成本。说句实话,在礼品市场里,买椟还珠的情况屡见不鲜,有时候消费者真的不知道是为包装还是商品埋单。

就拿今年北京马连道批发市场的一款热销的茶叶包装来说吧,“五福临门”是一个长约40厘米的大礼盒,礼盒里放着5个彩碗,另有5个罐子里分别可以装50克的茶叶。虽然这个设计很精巧,但包装的成本太高,光这5个彩碗就值二三百元,里头的茶叶价值几何恐怕真的不好说,难怪很多人对我们这个行业有着“暴利”的误解。

浅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茶叶的包装就层出不穷。目前,市场上茶叶包装已突破了原有的传统模式,由过去的散装纸包、塑料袋包、罐装,发展到了现在流行的高档精美礼品纸质盒(罐)装、铝箔精致小泡装,出现了纸罐、金属罐、衬袋盒装、复合薄膜袋、竹(木)盒、玻璃罐等等,真是不甚枚举。

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的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唐朝,我国就已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学,茶逐渐超出了作为饮品的范畴,融入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经济发展至今,茶叶的包装也成为了茶文化的一部分,它在消费流通领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卦卦:“过度包装”一直是礼品市场中大家争论不休的焦点。国家对此也出台了不少法规、管理办法试图来规范这个市场,但是收效甚微。到底茶叶应该怎么包装呢?

墨七:聪明的动物可能只知道储藏食物或设法将食物保存得长久些,而人却知道除此之外,还可把它们包裹得更精致、装饰得更漂亮。这并不是因为动物不够聪明,而是因为食物之于动物仅有果腹充饥之用途,而无交换、买卖之功能。除了这些实用功能外,被包装物的商品属性还催生了包装的非实用:以包装增加产品的吸引力,使之好卖并能卖出好价钱。于是便有了过度包装。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行业的不规范造成的,产品品质的参差不齐造成价格的悬殊,只好靠不实用的包装来平衡。

浅浅:华而不实的过度包装固然不可取,可是对茶叶包装“一刀切”的管理办法也不实用。茶叶包装是茶叶在流通、销售领域中保证质量的关键。中国的茶叶种类繁多,对包装的需求也大不相同,还有每个地方人们对消费包装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一概而论当然难以执行。

一个精美别致的茶叶包装设计,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超市不断出现和销售方式改变迅速的今天,能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起到无声售货员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外,还需要准确地传达茶叶的信息。作为食品包装,茶叶包装必须传达各种茶叶商品的最基本信息。

墨七:其实对于所谓的过度包装,我倒是持很乐观的态度。因为仔细翻看这几年茶叶的包装,我们就会轻易的发现它的发展和改变。每一种包装的诞生都是因市场的需求而产生的,奢华的包装、小泡分装、简易包装都有其市场消费人群。如果现在的包装并不被消费者认同的话,它的存在一定不长久。

在大家痛批茶叶的过分包装的时候,我想问问大家:有多少人是通过包装来认识茶叶的?茶带着浓重的传统文化色彩,在包装它的同时,有很多被遗忘的传统文化被重新拾起,焕发新的生命力。如果所谓“过度包装”已成为大众的认识,那么我相信它很快会消亡的。

卦卦:现在的茶叶包装真的是琳琅满目,那么各位觉得到底怎样的包装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呢?

墨七:作为消费者我们常常这样消费茶叶。送礼买包装大方精致的,自己买简单实用的。除去减省开支之外,更多的时候也是为了减去处理这累赘包装的麻烦。礼品包装的实用性有限,当它成为丢之可惜,弃之无味的鸡肋的时候,往往真的是令人头疼。

茶叶商品的包装设计要考虑茶这种商品的特点。在我国的文化中,茶文化是一种高深淡雅的文化,所以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不宜进行烦琐过分的包装。目前市场上的部分茶叶包装,看似很高档,却存在着过分包装的倾向,有的脱离了商品的属性,盲目地追求一种表面华丽的装饰和浮燥的色彩,与茶叶本身的质量不相符合。茶叶包装设计重在体现茶文化的神韵特质,而非奢华繁复的包裹。

第9篇:对茶文化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茶;茶具

一、茶之为饮

1.1文字溯源

文献记载表明,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从词源的角度来考量,《说文解字》中并未记载,新华字典对茶的解释是:“常绿灌木,叶长椭圆形,有锯齿,经加工制为饮料,就是茶叶。”康熙字典对茶的记载是:“茶,春藏药,可以为饮。茗也。本作荼,或作木茶,今作茶。”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F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J”;在《刘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F”;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茶经》记载:“茶之源其名,一曰茶,二曰,三曰J,四曰茗,五曰F。注:周公云:,苦荼。”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对于茶的定义,有多种称呼,最具代表行的便是荼,“荼:苦荼也。从艹余声。注:臣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同都切。”可以看到,荼既茶早期的叫法,茶或者说是荼,是一种可以做药,也可以饮料的植物。在可查阅的古文献中,最早出现茶一字的是《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为荼。”《汉志》:“荼陵之类。陆、颜诸人,虽已转入茶音,未尝辄字文。惟陆羽、卢仝以后,则遂易荼茶。”这样,茶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东汉,比陆羽早了700多年。

1.2起源之说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但是华夏祖先最早为什么要饮茶呢?是怎样形成将茶作为饮品的呢?学术界对此颇有争议,一般来说,主要观点倾向于祭品说、食物说、药物说三种说法。

1.2.1祭品说

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古代祭祀活动主要是祭先祖、祭天地、祭神灵,祭品之间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民族、部落、地区的生活方式,还能为我们剖析这些祭物,解读当时社会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提供了许多例证,能深入了解一个民族心理的深层。后来有人尝食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1.2.2 食物说

民以食为天,茶作为食品的记载,屡见不鲜。“古者民茹草饮水”,《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g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鬼神灵奉献食物,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人们在食用后发现茶不但无害,反而具有良好的口感与一定的药用。所以,诸多学者认为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1.2.3 药物说

药起之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的上古神农氏,《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起源于神农,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神农本草经》是西汉时代一些学着假借神农尝百草的神话典故,搜集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的药物学典籍。关于神农发现茶的传说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风中飘来了几片叶子,待煮完之后,水色微黄,喝入口中后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的功效,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可以反映出在很早以前,就有以茶治病之说。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我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的历史。从发生学的角度说,祭祀作为一种宗教神圣的活动,其祭品必然不会随意取材,通常都需达到要一定的社会共识度时,既需要具备一定的普遍性,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稀有性与效用性,才能荣登“大雅之堂”,表达祭奠先祖的孝心与诚意。如此说来,茶肯定是得先被普遍利用才能做为祭品而存在。陆羽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既他认同了起源于药物这是最具影响的观点,其他的相关文献记载也是最多同时也最可靠,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三皇五帝的神农时代,就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最早的茶被古人当作药物、食物来使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而演变成一种生津止渴的饮料,但究竟是什么时候演变的呢?目前学术界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比较倾向的意见是陆羽根据《晏子春秋》、《尔雅》而提出:“闻于鲁周公”。既为人们所熟知是在鲁周公时期(周朝)。

图1陆氏饮茶图

二、器之为用

随着“茶之为饮”,茶具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饮茶的发展,茶类品种的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发展变化,制作技术也不断完善。“器之为用”,在这里是指在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茶具或茶器,广义上说包含了人们在饮茶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如图2所示)。我们在审视历史的时候可以发现,现代意义上的茶具是指冲泡茶、饮茶的器具,一般指茶杯、茶壶,而古代茶具涉及的范围似乎更广。古代“茶具”的概念包含了从采、制、煮、泡、饮等一系列与茶事相关的行为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切器具。茶具与茶器有时候也有所区分,《茶经》就有“二之具’,“四之器”之分,陆羽认为具是指采制、贮藏所用的工具,器是烧水泡茶全过程中需要的器具。可见,在唐时,茶具和茶器的内涵有所不同,这直接反映从采茶、制茶与饮茶的不同阶段所使用器具也是有严格区分的。这似乎与现代概念下的茶具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茶具同其他饮具、食具一样,他的发生和发展,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公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已知最早提到“茶具”这一概念的文献记载来自于西汉王褒《憧约》:“烹荼尽具,T已盖藏”。《憧约》是一份条款契约,所以就有烹茶前需要净具的描写“尽具”,可以理解为洗净器具,但是也不能断定是专用茶具。但是这里的“具”,是否可以认为是专有茶具,还是可以喝食具酒具共享的器皿?它的颜色、造型、大小、材料?也都不得而知,还是有待考证。但学术界一般认为,最早的饮茶器具,是与酒器、食器相共享的,人类早期通常都采用青铜器或者陶器进行饮酒、进食。至今,我们还能在生活中看到器具多用的例子,如果搭配得当,还有返璞归真之感。“烹荼尽具”,首先是要有“烹”器,其次要有盛茶之器。专用茶具的确立,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图2 商周原始瓷器饮具

三、专用茶具的确立

从广义上来看,茶具的诞生是伴随着饮茶的出现而出现,但如果从专用茶具的角度来看,一种专用茶具的确立,必然需要茶文化发展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实现。陆羽以前,人们饮茶,叫做“茗饮”,其做法就如同煮菜而饮汤一样,是用来解渴或用来佐餐的。这种生活方式下,饮茶自然不需要专用茶具,自可用食具或其他饮具代之。隋唐以前,尽管已有出土的茶具出现,但包括食具、茶具、酒具等在内的众多器具之间的区分并不严格,“一器多用”的使用状态盛行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晋人卢琳《四王起事》中记载了“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承茶”的话语。翻译过来就是惠帝重返洛阳时,黄门官使用瓦盂敬茶。盂,即盛饭菜的碗也(图3所示)。可见当时的社会对是茶具、食具并未细分。不过,由于陶瓷工艺的发展,晋朝开始较多采用瓷茶具。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茶学界公认的有关茶具的最早文字记载是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心为荼F剧,吹嘘对鼎砺。”这“鼎砺”当属茶具。到了唐时,随着饮茶之风在全国兴起,“茶具”的记载已随处可见,诸如诗圣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白居易的《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咏茶咏人咏事咏境,因茶而发着,不胜枚举。唐代以后,饮茶习俗也日益风行,以品茗为时尚、为雅、为乐。饮茶由粗放煮茶进入精工煎茶阶段,茶具的艺术价值必然开始受到重视。《茶经》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对茶具的最明确、最系统、最完善的记录。从中可清晰地看到,唐代时中国茶具不但配套齐全,而且已是形制完备。“四之器”中记载,煮茶、饮茶、炙茶、贮茶及辅助茶具一共二十余件。诸多器具都是由陆羽本人设计。风炉,一种为生火煮茶之用的器具更是由陆羽本人以“体均五行去百疾”的五行思想亲自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饮茶器具,为人们提供了大唐宫延饮茶棉斗的物证。部分器物上有铭文“文思院造”字样,唐代文思院是主管制造金银器的机构,这些表明这些饮茶器物是专为宫延皇室制作的。同时,在茶罗子、银则、长柄勺上,还留下了刻划的“五哥”字样,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五哥”是唐代僖宗皇帝小名。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实用价值与艺术之美并存。所以,为历代茶人所青眯。作为饮茶的专用工具,茶具的发展史,必然也有一个种类由少到多,工艺由粗到精,分类日渐明显的过程。

图3盂

四、结语

在科学、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全球化的脚步正在加速前进,各国的文化正在相互交叉融合,但全球化并意味着我们纯粹地接纳外国的文化,更不意味着本土、民族文化的消亡。全球化既可以成为挑战,也可以成为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机遇。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就是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茶具的文化内涵和设计内涵。对于茶文化的发展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找出其发展的本质规律。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06.

[2] 张玉书.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12.

[3] 钟强.茶经(经典珍藏本) 陆羽[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10.02.

[4] 朱郁华.无茶不文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