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各地的传统文化范文

各地的传统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各地的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各地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文庙 文化遗产 利用对策

文庙在中国历史上又有孔庙、至圣庙或宣圣庙等称法。历史上首个文庙出现于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改孔子的旧宅为庙堂,将孔子生前所用“衣冠琴车书”进行陈列,并加以奉祀(见《史记・孔子世家》),这就是后世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曲阜孔庙。孔子死后的两千多年间,伴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逐步增强并被历朝历代奉为封建统治思想的正统,孔子的地位也得到不断提升,与之相适应的,是各地以祭祀孔子为主要功能的文庙不断涌现。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文庙数量超过了1500多座,并遍布各地,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富特色及代表性的建筑群体。

在中国历史上,文庙的性质最初较为单一,只是用以祭祀孔子的纪念性建筑。文庙的功能开始发生重大转变始于“庙学合一”的制度。该制度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发展至唐代形成定制。伴随这一趋势,文庙承担作为官方学校教育功能的性质开始占据了重要地位。伴随着文庙在中国封建社会地位的不断上升,很多被上层统治者加以褒扬的名儒先贤也不断地被请进文庙进行祀奉。因而文庙的内涵得以不断扩大,从一种单纯的祭祀孔子的纪念性建筑,逐渐成为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的一种物化体现,集中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定义为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随着文化遗产概念的不断发展,可以认为,凡是具有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突出价值的人类文化遗存,都可将其归入文化遗产的范畴。将文庙纳入文化遗产的视野进行考察可以得知,文庙是一种具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在当代,如果一种文化遗产无法融入现实社会并与之产生互动,就无法使其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得到体现。就目前现状来看,各地都对文庙采取了一定的保护和开发措施,如将文庙列为各级文保单位进行保护和修复利用,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文庙面临困境,甚至难以维持自身生存。如何使文庙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得到有效利用,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文庙的利用原则应坚持公益性质为主、市场化运作为辅

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对于自身所属的文化都是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智慧结晶,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文化遗产一直被认为是具有很强公益性质的社会资源,政府应该作为主体承担起对其进行保护和支持的责任,公众则应主要作为受益者出现。将文庙纳入文化遗产范畴进行考察可知,文庙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公益性质很强的公共社会资源,对其经济效益的追求在利用过程中不应占主导地位。但从客观来讲,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单纯依靠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进行投入是十分有限的,这往往使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一定困境。因而文庙可以适当寻求其文化遗产价值与现代社会需求在市场开发领域中的结合点,其产生的经济效益除了可以解决自身生存的问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质的实现起到促进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此过程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即公益性质应为主而市场化运作应为辅,不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否则将严重背离文庙本身所应具有的公益性质。

目前,各地文庙在修复和日常维护方面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是巨大的。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非常有限,而通过开放文庙进行参观收取门票等方式所获取的收益也往往无法维持文庙的正常修复和维护。《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应抓紧制定和完善文化遗产工作中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因而应积极探索多种资金投入的渠道,发动全社会力量关注文化遗产保护这项公益事业,才是解决当代社会文庙所面临困境的有效途径。

文庙的利用应以传统功能的延续和拓展为主要方式

纵观中国文庙的发展史可知,文庙传统上具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是祭祀孔子及历代名儒先贤,二是作为官方认可的学校行使教育功能。文庙作为官学的文教功能伴随着清末科举制度的废止渐渐不复存在,其传统的祭祀功能也在现代社会逐渐失去意义。尽管文庙的两大传统功能渐渐式微,但其影响依然存在,一个重要的表现即为,进入民国时期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逐渐丧失了原有功能的文庙都曾经相当普遍地被用做各地中小学校的驻地。

如前文所述,文庙因其具有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价值,使得它成为一种中华文化传承的集中载体,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文化整体认同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社会,对于文庙的保护和利用,则不能忽视对传统功能的延续和传承。这既符合保护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本原则,也是对其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以求能找到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从而能与时代进行和谐互动的必然要求。

传统祭祀功能的挖掘、延续和拓展。祭祀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民众中的深厚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天,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将文庙作为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历史上的先圣先贤进行祭祀的场所,主要体现了大众对于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尊崇之情,其意义已经与传统上作为宣扬封建纲常礼教手段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以保证文庙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原则为基础来恢复其传统的祭祀功能,既不背离历史,又能够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

传统学校教育功能的挖掘、延续和拓展。文庙在历史上作为官方学校,曾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播乃至科举取才都有过深远的影响,但在当代社会,这种功能早已不复存在。但其从历史上延续至今的承载中华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价值的教育功能则不能被忽视。对于公众而言,文庙这种珍贵文化遗产能够起到加强对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修养,提升个体乃至整个社会人文素质的作用。因而必须重视文庙传统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延续,使文庙最终能够成为进行国民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地点。

各地方文庙应以自身的资源特点为基础,积极探索多种利用方式

积极发展文化遗产旅游事业,将文庙作为各地文化遗产旅游线路规划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各地已有很多相关实践,主要是利用文庙开展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是为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以期实现文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并最终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发展旅游事业应将文庙作为城市文化遗产旅游线路中的一环进行整体规划,通过对相关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联合及整合,提高文庙作为旅游资源的关注度和利用度。同时,还应注意文庙的周边环境应与文庙本身建筑风格及文化氛围相适应,并保持文庙这种传统文化场所的严肃性,不能无原则地进行旅游业开发,以降低消极因素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影响。

发展既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又符合文庙自身资源性质的博物馆化利用方式。目前,各地将文庙作为各级博物馆及文馆所的馆(所)址的做法也相当普遍。文庙因其丰富的殿、堂、亭、庑等建筑模式,适于举办各种类型的历史文化陈列及展览。将博物馆设在文庙内,也对文庙的保护工作起到了加强和推进的作用。就目前而言,大而全的综合性博物馆这一单一建馆模式已经被打破,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博物馆建设成为趋势,这也是文庙实现馆庙结合利用方式的良好契机。各地文庙博物馆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具有自身资源特点又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应使博物馆的展品内容、陈设方式与馆舍的整体氛围相和谐,既要充分实现博物馆的功能,又不能使文庙自身具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被淹没。

第2篇:各地的传统文化范文

一、传统民间美术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现状

通过山东聊城幼儿师范学校近年来对山东省内各地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专科的在校学生,聊城市区内的幼儿园教师、幼儿、民间文化传承人及民间艺人等群体进行谈话、走访、问卷等形式的调查分析发现,传统民间美术的发展、传承及其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现状并不乐观,具体原因如下:第一,民间美术传承断档现象严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繁荣,外来思想及工业化生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劳动力成为新兴产业工人,离开了民俗作品生存的土壤,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使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都受到严重影响。年轻人不屑于继承祖辈传下来的手工技艺,能够掌握优秀民间美术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大多数传承人已经步入耄耋之年。加上传统手艺的创新程度不高,很难适应当代人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不少民间绝技已经失传,各地民间美术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弱,地域差异越来越小。第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对传统民间美术的关注、认知、喜爱程度不高。特别是来自于城市的学生,由于没有农村生活经历,对于乡土气息浓郁的手工民间美术作品认识不足,更喜欢接纳新潮、时尚的工业产品,单纯的学校教育难以使其深入挖掘、整理、传播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第三,幼儿教师及部分家长对于优秀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的关注度、认知和理解不足。现代幼儿生活的环境中很难接触到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幼儿及家长发现、接触、理解传统民间美术的途径较少。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民间美术纳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为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播者,使各地学前教育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让更多的幼儿从中受益,这是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幼儿园、幼教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传统民间美术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民间美术及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教学,应坚持传承与创新结合的途径,通过学前教育专业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实践,加大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和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实践力度,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选择适合幼儿园的传统及创新型民间美术形式

传统的民间美术形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之中,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传统和群众基础。创新型民间美术不仅能够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尊重优秀文化和传统技艺,而且在创作观念、内容、制作材料与工艺等环节有所创新和发展。第一,深入挖掘、整理各地地域特色突出的文化资源,选择适合当代幼儿学习、活动等身心发展需要、参与度较高、贴近幼儿生活的民间美术形式;分类收集、整理当地民间美术的类型、艺术特点、操作材料、制作工艺及流程、发展与应用的现状,采用音频、视频及影像记录等现代化数字信息手段,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实物、影像、文字等相关材料进行归类保存;合理研究、开发优秀民间美术形式传播、传承、发展与创新的方法,尝试以微课、慕课等形式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及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力。第二,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认真选择开设易于被当代青年接受,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民间美术的形式与内容。在创作观念、制作材料和工艺、作品呈现形式等方面凝练传统民间美术的精华,以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形态,合理借鉴姊妹艺术的优秀成果,创新研究适合幼儿的民间文化元素;赋予传统文化当今时代精神的新内涵,使之能够弘扬地方人文精神,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同时,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艺术教育的发展。如各地的民间泥塑、泥玩具制作工艺,既有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等大师“手捏戏文”的精细作品,也有可以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挥创意想象、类似于“惠山大阿福”的泥模翻印作品。因此,在幼儿可以随性把玩的泥工创意活动中,可以运用各地易得的自然材料,尊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及幼儿的大胆创意表现,设计适合当地幼儿的艺术教学活动。

(二)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民间美术及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课堂教学

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及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将创新型民间美术大范围地应用于幼儿日常生活、表演、游戏及主题教育活动中,并由幼儿园园内教育环境创设拓展到家庭、社区教育环境之中。传统的民间美术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绘画、手工及综合材料运用、美术活动及活动室环境的布置中,常以幼儿教师或幼儿创意作品的形式展示出来。近年来,山东聊城幼儿师范学校连续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淑女文化、民间传统艺术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等方面的探索,从传统文化思想意识、个人基本素质、艺术专业技能等层面提高在校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与应用能力,并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展示、幼儿园教学活动及环境创设实践中,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山东聊城幼儿师范学校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优秀民间美术传统技艺;聘请当地民俗专家、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人及民间艺术大师为特聘教师,进校园、办讲座、上课堂,对美术专业教师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地方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美术技艺的培训,从传统观念、地方特色、传统技艺、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指导,并有效地整合社会及学校优质资源,使传统优秀文化深入人心;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展示活动,推出一批优秀的师生进行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课堂教学及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第一,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及周末时间开展田野调查,筛选、甄别、挖掘、整理、继承与创新本地特色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在专业技能课及幼儿园实习过程中学习、思考幼儿园教育主题活动、区角活动环境的创意设计,并根据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实践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合作,共同完成主题式、模块化的教学任务,以及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实践。这些实践活动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的多样化及传统文化特色的形成。第二,利用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与人文资源丰富幼儿的主题活动。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民间文化元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延续。例如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园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与专业教学及校园环境创设实践活动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风俗习惯、美术表现形式、制作技艺流程、创新表现材料及特征;探索当代幼儿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新型民间美术形式,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民俗游戏及环境布置,创造幼儿积极参与的物质与精神环境;通过这些活动,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得到有效促进,能够较快地适应现代幼儿园教学工作。

三、结语

第3篇:各地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82

近年来,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及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如何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一)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学段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校园中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各自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中小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各个年级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为出发点,有选择地进行培育。正如纲要所指出的: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不难发现,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侧重点各有区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同,“梯级式”的培养目标对于系统、全面地在中小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立足学校教学特色,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其选取和设置是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中小学语文、历史等学科中,蕴含着较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家乡风景名胜的介绍等,不仅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此外,各中小学校应立足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开设校本课程,编写具有地方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通过它不断生发的生长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视学校少先队组织的重要作用,少先队作为少年儿童的群众性组织,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承担者。在小学以及初中一、二年级,依托少先队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这也不失为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条道路。

(三)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还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引领者、协调者。因而,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各地中小学校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分三个层次开展教师培训:一是学习相关各级文件精神,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二是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三是成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研组,集体备课,共同讨论相关课程的设计。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够加深广大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遵循传统文化教育所特有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真正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骨干队伍。

二、集聚“家―社”教育力量

(一)引导家长共同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引起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各地中小学校要重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以及成立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将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锁定在传统礼仪礼节及自立能力的养成上,突出家长的言传身教和传统节庆日的熏陶功用,家长可以将传统道德、伦理、处事之法教给孩子,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价值观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

(二)以社会为天地,借助各类教育资源

1.引进来:鼓励传统文化传承者积极参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化传承者的努力。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事象、传统的民间工艺正不知不觉地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为此,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通过他们亲身的讲述、演绎、展示,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源起、如何保存至今的。

2.走出去:充分利用校外教育基地

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中小学校可以借鉴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和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场所,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宽传统文化的教育渠道,使这些过去被忽视的教育资源成为教育的主流渠道。

3.促交流:借助新媒体的教育力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趋进步,互联网、手机、iPad等新媒体已渗透于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各级各类学校也应转变旧的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使传统文化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校园网站是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并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电子文本,拓宽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文化传承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的教育力量,真正以学校为阵地,以社会为天地,以家庭为支撑,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殷翊.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质与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9.

[2]张媛磊.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3]齐国斌.对高中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09(5).

第4篇:各地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传统文化、景观设计、易学、风水学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它有着皇皇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且一脉相承,中间从未中断过,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不曾有过的辉煌。那么究竟什么才能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呢?在我看来,要对其准确地下个定义,似乎不太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如果说传统是过去的东西,那么就简单地将传统和现代隔离了开来,我们也就失去了研究传统文化的意义了。今天的现代文化也许就是明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不断的发展演绎着的,具有“生生不息”的特点。实际上,我们现在就是生活在由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中。它每时每刻都无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思辩模式、生活习俗、行事方式以及待人处事的态度等等。传统文化可谓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是一种禀赋了始祖历经千万年磨砺、适择从而恒固、传延至今的优秀精神脉络。

而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就必然离不开易经、儒释道以及风水数术这些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精髓的东西。它们千百年来指引着国民的生活,是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日常生活和处世行事的依据和原则。那么,传统文化可否与现代的景观设计相结合呢?回答是肯定而且是必须的。我们提倡在中国的景观设计领域重新认识易学、风水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血液,形成一种涵养,渗透在自己的每项设计中,创造出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当代作品来,使它散发出灵气与生机。

2 目前中国景观设计在文化领域的困境

而在目前中国的各地景观设计中,所谓 “规整的法式风格”、“浪漫的英国自然风情”、“热情的美式情调”等等风格和外来设计手法随处可见,到处是修剪成型的灌木球、色带色块。当然,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追求设计理念和手段的多样化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此这般地热衷于外来文化而将作为文明古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置之不理的现象,却实在是令人堪为忧虑。所幸的是,人们开始渐渐地认识到了本土文化的重要性,现代设计亦开始越来越认同本土文化。景观设计中强调的“民族特色”、“地域性”、“文化性”作为设计的重要原则开始被人们所接受。而如何去具体操作?这其中就关系着一个如何运用传统文化的问题。

3 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纵观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我们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中国古典园林的开端。从一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易学、风水学等理论就作为中土人士们选址立基、建屋立舍的依据而广为流传。

首先,从设计理念上,《周易》中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为“与自然相协调的设计精神”思想的最初来源。中国的传统古典园林所呈现出的自然性、秩序性、动态性、开放性、包容性等都体现出了《周易》中的阴阳思维的内涵。无论相地立基、风水堪舆、动静互释、负阴抱阳、对称限定、正负空间、虚实有无等都包含了阴阳对立统一的哲理。如在园林设计中,如果单单是一片山石而无半点树木水土,那么就会过于“阳”盛,其结果肯定是不美的;反之,如果植物过于茂密而不见黄土沙石的话,则“阴”盛而显得过于荒凉。惟有达到阴阳互相协调、有无相生的境界,才能使园林之美发挥于极至。同样,在今天我们可以将这些设计理念运用在自己的景观设计中,让作品在五千年思想的孕育中诞生。

其次,在设计方法上,除了周易外,“风水术”通过对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等一系列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分析,作出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并根据一定的方法来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出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可以说在近现代的外来文化冲击中国市场以前,“风水术”一直是千百年流传于中国大地,是人们在进行景观设计时所广为采用的设计方法和手段。虽说“风水术”现在被很多人称之为迷信,的确,它有不为人可取的方面,但是我们也不能矛以全面否定。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建立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经验基础上的智慧的结晶,毕竟它经历了这么多岁月的考验与验证而流传至今,必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实际上,通过与现代科学对居住环境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风水术”中关于宅居环境的经营,最根本的就是要顺应天道,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为本,来构建宅的人工生态系统——这与现代人们向往的景观环境是完全相符合。我们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参考“风水术”中对景观环境的评价和研究,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价值回报。

另外,在设计素材上,中国地大物博,从南到北,各地的文化也不尽相同,中国古代的设计往往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文化中易学、风水学等设计理念和手法,创造出各具特色而符合当地传统文化的居住环境来。如闽南的土楼、徽州民居、云南的吊角楼等等。我们在当今的景观设计中也是一样的,我们在设计时决不能脱离当地的本土文化而去大谈当代的景观潮流,去生搬硬套某地或某个国家的园林风格。实际上,每个地方的园林风格的形成都是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当地的传统文化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某个景观设计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得去了解该项目的文化背景,并从中取材,以创造出更符合当地需要的、更符合当地文化的优秀作品来。

4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和态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不仅对过去的园林设计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当今的景观设计来说亦价值不菲。诚然,在设计中创新精神很重要,但我们亦决不能因为要创新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传统文化一概加以否定。而是要立足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上,立足于一脉相乘的传统文化上进行新的思索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值得我们去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我们每个人身体力行地去实践。譬如,同济在上海世博会的规划中所提出的体现中国特色、上海精神、浦江文明,也恰恰是体现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点。

参考文献

第5篇:各地的传统文化范文

道教艺术是围绕着神仙信仰这一核心创始并展开的。道教神仙信仰是中国古老先民原始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以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主要继承者。道教将神仙信仰作为自己的信仰核心,把得道成仙当作道教徒追求的最终信仰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使神仙信仰更为理论化、系统化、形象化、普及化。在道教发展过程中,出于传播的需要,道教徒为众多神仙建造起各自宏伟华丽的宫观,作为神仙们的“分灵之所”,供人膜拜。围绕着日益规范和丰富的崇拜礼仪,道教独特的审美观、价值观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形成了独具特色和自成一体的道教神仙造像艺术、道教神仙绘画艺术、道教声乐与器乐,并对包括小说、戏剧、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历朝历代编纂的《道藏》,是中国历史上留下来的规模浩大的类书集成。浩如烟海的道经和道书,在阐明道教神仙信仰的同时,记述和保留了大量历史资料。这些历史资料有许多是我们祖先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与知识,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多年来对道教文物艺术价值的了解和研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道教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神仙信仰发展轨迹的具象体现,更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蕴含着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正是因为有了道教,有了天上人间的奇景和那扑朔迷离的神仙世界,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才变得如此丰富和多彩。

在中国的历史上,道教曾受到多次冲击。尤其是从上个世纪初以来的百余年时间里,我们的国家经历了连年战争和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使道教几乎面临灭顶之灾。大量的道教宫观因年久失修而濒于坍塌,或者被改作他用;宫观内精美的造像和绘画,受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破坏,失盗情况更是严重;众多的道教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被贩卖而流往海外,成为外国博物馆内的陈列品。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世人瞩目的巨大变化,这同样可以从人们对道教文物的认识和保护中得到印证。

首先,是道教宫观的恢复和修缮。党的以后,随着党和政府自由政策的贯彻与落实,被改作他用的宫观归还道教界并对信徒开放,年久失修的宫观得到政府拨款给予修复。其中,一些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著名宫观,包括北京白云观、北京东岳庙,江苏句容茅山道院、苏州玄妙观,湖北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群,河南中岳庙,山西介休后土庙、晋城玉皇庙、万荣稷王庙等都得到了修复,重建了坍塌或被毁的殿堂,有的还多次得到修缮和扩建。如今,无论是在繁华的城镇还是清净的山林,反映“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道教审美理念的一处处古老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已经成为中外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世界各国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其次,是对宫观殿堂供奉的道教神仙造像的保护和重塑。从历史上看,最早出现的道教造像是老子的石雕像和塑像,早期道教开始有了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的造像,后来随着道教的传播和敬神的需要,庞大的道教诸神逐渐都有了固定的造像。道教神仙造像是道教徒神仙信仰和精神寄托的集中体现,它与佛教造像一样,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辉煌成果,经过上千年的发展,给人类留下了一大批精美的雕塑作品,晋城玉皇庙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女神像就是其中的代表。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在保护和修复宫观中的神仙造像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收集和保护近百年来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的道教神仙造像,有的把它们存放到各地文物单位和博物馆,有的安放到道教宫观内供人们瞻仰。例如,如今供奉在北京白云观的22尊明代铜制神仙造像,原来是明清两代皇家庙宇供奉的神像,皇家道观废圮后流落于北京酱菜厂,由北京市文物局决定将其调入白云观。又如,国家拨巨款于本世纪初修建的湖北武当山博物馆,其中就存放着因南水北调工程影响而废弃或迁址的原宫观内许多珍贵造像。2011年,为了让国内外全面认识和了解中国道教的造像艺术,彰显道教传统的神仙造像艺术的魅力,同时也为了规范道教宫观的造像,由中国道教协会主持,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任主编,编著了《中国道教神仙造像大系》大型图册。编辑人员走遍全国20余省市,在各地道教协会和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精选出魏晋至当代塑造的道教神像300余尊,将其拍照收入图册。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道教机构组织编著的介绍神仙造像的大型图册,无论从收入神像之广泛,还是内容之丰富,都堪称一流。

另一项关于道教文物的巨大工程,是保护和抢救已经流传上千年、内容无所不包的道教典籍。近百余年来,因国运衰微,西学东渐,包括道教典籍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被人们忽视和淡忘,大量道教典籍散落在民间,损失严重,以至于到了上个世纪中叶,人们要了解中国道教,主要依靠陈国符先生写的一本薄薄的《道藏源流考》。上个世纪90年代初,首先由四川巴蜀书社发起,组织全国相关学者将明清两代未能收集进明代《正统道藏》的零散道书加以整理,编纂了《藏外道书》共36册,填补了数百年来未能编纂《道藏》的空白。与此同时,中国书店等出版部门影印了一批现代装订本的《正统道藏》,以供社会上研究和人们信仰的需要。20世纪末,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由中国道教协会主持,张继禹副会长任主编,组织教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对明版《正统道藏》加注标点和整理,并收入了近现的“敦煌遗书”等重要道教文献,出版了49册的《中华道藏》。在此基础上,2011年又出版了《中华道藏》的线装本。2002年,在文化部、财政部共同主持下,由国家图书馆具体承办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立项启动,任务是将分藏在国家图书馆和各地高校、文物、科研单位的珍贵古籍善本书,进行有计划的影印复制,适量出版以满足社会需要。在已经影印复制的再造善本中就有数十种流传下来的道教珍本和孤本,其中包括宋代流传下来的孤本范应元撰《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直解》,现藏国家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又如宋版孤本葛洪撰《抱朴子》、元代孤本《太清风露经》等,其中《太清风露经》是元代《道藏》遭到焚毁后仅存的道教典籍,十分珍贵。

此外,对于道教音乐的抢救和整理也取得了很大成绩。道教音乐继承了原始社会先民“巫”与“觋”悦神的祭祀,后来又融入了各地民俗音乐、古典和宫廷音乐元素,既对研究道教音乐艺术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中国各地民俗音乐、古典音乐和宫廷音乐也具有参考意义,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是到了近代,一些人把这种艺术误当作了低俗的迷信。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国乐界和道教界的共同努力下,流传于全国各地不同风格的道乐曲调和曲目一一被重新发掘出来,各大宫观也先后成立了道乐团,中国音乐学院师生和道乐团共同参与整理并在各地演奏,受到国内外听众的欢迎。其中苏州玄妙观等道观的道教音乐还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向国内外群众介绍中国道教文物的历史价值,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保护和发掘道教文物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2000年,国家文物局应美国芝加哥东方艺术馆的要求,从世界各地博物馆和道教宫观选取了一批道教文物先后在芝加哥和旧金山巡回展出,展品包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王阿善石造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王羲之《黄庭经》、明代戴进作《洞天问道图》,上海博物馆藏唐代老子石像等;北京白云观选送了5件观藏明清文物,其中有明英宗赐《太和山瑞图》、《金液还丹图》和三清像等。展品中许多是国家一级文物,而且是第一次允许在境外展出。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出国境举办的道教文物展,在美国受到了极大欢迎,共有近9万观众参观了展览,美国各大报刊也进行了报道。

此后,在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都相继举办过规模不等的道教文物展,同样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2007年在中国香港探知馆举办的《道德经》版本(文物)展,是第一次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中国道教界参与的以《道德经》版本为主的一次专题展览。《道德经》是至今在世界上翻译成语言数量仅次于圣经的一部名著,历史上曾经有无数名士文人和道教宗师对其进行过诠释。因此,流传至今的各朝各代版本很多,世界上不同文字的《道德经》译本数量也不少。参加展出的《道德经》版本,有唐、宋、元、明、清各代印刷或手抄本,其中包括一些传世孤本,同时也展出了相当数量不同时期由国外出版的译文版本。

第6篇:各地的传统文化范文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极为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它成为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和灵感源泉。动漫产业是中国的新兴产业,动漫衍生品开发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原创性较弱是制约中国动漫产业的瓶颈之一。地域特色文化为中国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原创动漫衍生品开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景德镇地域特色文化与原创陶瓷动漫衍生品开发现状概述 

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地区,虽然在地理位置上较为偏僻,但由于瓷土资源优质而丰富,并具备森林、水运等各种优越条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陶瓷著名产区。景德镇陶瓷历史源于汉代,在宋代即以青白瓷享誉天下,并以宋真宗的“景德”年号命名,元明清时期曾经长期占据中国陶瓷业发展的中心地位,至今仍窑火兴盛。同时,景德镇是世界瓷业的最重要发源地,其瓷业对世界文化也影响巨大,世界各国的知名瓷器产地几乎都是在景德镇影响下而形成的。景德镇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除举世闻名的陶瓷以外,其所属浮梁县茶文化也非常发达,自唐代而闻名,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徽派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 

深厚的陶瓷文化及其他地域特色文化为景德镇的原创陶瓷动漫衍生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也是景德镇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景德镇地域文化与原创陶瓷动漫衍生品相结合,具有极大的优势。一方面,它可以使原创陶瓷动漫衍生品呈现出独特的景德镇地域文化色彩,另一方面,对于宣传景德镇地域文化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陶瓷动漫衍生品发展十分迅猛,是朝阳产业,各地纷纷兴建了规模不等的动漫产业基地。但是,景德镇本土动漫企业数量非常稀少,且规模小、投资低,远远未形成产业规模,相关的原创动漫衍生品生产更是十分落后。景德镇陶瓷企业及个体生产者中,不乏生产陶瓷动漫衍生品者,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陶瓷与动漫形象相结合,已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但是大多数并未得到动漫企业的授权,存在缺乏原创性、侵权严重、质量较低等问题。 

尽管存着诸多问题,但是景德镇拥有发展动漫产业的有利条件。景德镇各高校中均开设有动漫相关专业,具备高素质的动漫人才。与此同时,景德镇还拥有大量动漫爱好者,他们成为推动景德镇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景德镇地域文化中,陶瓷在国内外拥有很大的知名度,以陶瓷为材质,与本土动漫产业紧密结合,进行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开发是大有可为的。 

二、地域特色文化背景下原創动漫衍生品开发的意义 

中国地域辽阔,全国各地均形成了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它不仅是中国宝贵的文化宝库,也属于世界的文化财富。景德镇地域文化,以陶瓷文化为主要特色,是经过上千年历史发展积淀的精华,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地域特色文化与原创动漫衍生品开发相结合,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各地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 

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开发如果结合地域文化,能够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动漫形象,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与了解中国各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景德镇地域文化涉及到风俗人情、民族历史、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美学思想等许多因素,特别是陶瓷文化,充分地折射出中国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结合景德镇地域文化的原创动漫衍生品能够使人们了解景德镇灿烂的地域历史文化,加深对中国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 

(二)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的文化经济时代,文化既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同时也是当前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原创动漫衍生品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开发,不仅促进了相关的产业开发,如动漫产业、动漫衍生品产业,还通过对当地文化的宣传,提高了当地文化形象的认知度,塑造出良好的地方文化形象,有助于当地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景德镇原创动漫衍生品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发展,既带动了相关动漫产业链,使陶瓷动漫衍生品产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又极大地提升景德镇文化形象,有利于对外开放、发展经济。 

(三)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挖掘 

中国拥有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民族文化濒临失传或者已经失传。而原创动漫衍生品在结合地域特色文化的过程中,着力去挖掘独特的面临传承危机的传统文化,将有助于保护传统文化,并使一些被人遗忘的传统文化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景德镇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与陶瓷文化相关的传说故事与民间绝技极为丰富,以此作为素材进行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创作,必将有益于景德镇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三、地域特色文化背景下原创动漫衍生品开发的策略 

(一)突出地域特色文化元素 

地域特色文化的独特性和原生性特征决定了其适合于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开发。原创动漫衍生品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开发,就必须在作品中突出地域特色文化元素,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这是由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原创性要求所决定的。景德镇地域特色文化中最鲜明的当属陶瓷文化,因此,在景德镇地域特色文化背景下的原创动漫衍生品开发中,可以着重突出其陶瓷文化中独特的部分,如可以将景德镇四大名瓷(即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作为原创动漫衍生品的主要类型。 

(二)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地域特色文化背景下的原创动漫衍生品开发,既需要原汁原味地将地域特色文化真实地呈现出来,以达到传承地域传统文化的目的,又不能一味地追求地域文化的纯粹性而放弃创新。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开发在传承地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还应关注自身的创意性特征,锐意创新、与时俱进。在应用地域特色文化时,景德镇原创动漫产业就不应一成不变地呈现原有形象,而是需要进行创意性变化,以契合动漫形象特征与时代审美。 

(三)政府与企业合作开发 

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开发的原创动漫衍生品产业,单靠动漫企业自身来发展显然是不够的,既无法做到系统性和完整性,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资金进行支撑。因此,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和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双方的合作开发是关键因素。景德镇有关政府部门应参与到本土原创动漫衍生品产业的开发中来,通过构建动漫产业园或产业基地的方式推动其发展。有关企业也应主动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以地域特色文化为支柱,改变原创动漫衍生品的落后面貌。 

(四)增强审美性与娱乐性 

第7篇:各地的传统文化范文

然而,在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畔的苏园内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会场内,春意盎然,暖意浓浓,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正聚精会神地聆听老师的演讲,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

苏园的掌门人、溧阳市幽香苏茶有限公司董事长霍益民向记者介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国人’公益论坛已在苏园举办九期,另外还举办过一期企业内训班和一期儒学文化研习班。这次是第九期,学员有100多人,来自全国各地。”

听一次课,许下一个愿

“你是怎么想到要举办弘扬传统文化的公益论坛呢?”

霍益民说:“那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

2008年11月,霍益民到南京去看望一个朋友。朋友正在上课,他就走进教室也听起课来。讲课的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蔡礼旭,正在讲做“幸福人生”讲座,内容讲的都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事儿,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

“还有这样的课?”这一听,霍益民就再也不想走了,一连听了四天。他的朋友是一位企业的领导,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遇到许多困难,面临停产,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学了《弟子规》以后,就把它带到企业里,用传统文化的精神来加强企业管理,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企业面貌大变。

“学习传统文化竟有这样好处?我听了,信了。”霍益民说。

“你听了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霍益民说:“蔡老师讲的一个个小故事打动了我。”他接着说:“祖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如《弟子规》只有36句1080个字,但是可称为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内容十分广泛,讲人生,讲道德,讲怎样去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等等,涵盖面十分广泛。在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当今社会,重学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没学前,一个人做事总是以我为主,学了以后,像镜子一样对照自己,就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明确人生的目标,学习后真是让人受用无穷。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我们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弟子规》里都能找到根据。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们是搞企业的,企业不但要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还要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社会道德风气的好转,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努力,这应是每个企业家肩负的社会责任,德是企业的基础,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在南京听课后,霍益民心里就许了这一个愿:“要把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到自己的企业来,并在苏园办班,让更多人学习,让更多人受益。”

传统文化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2009年11月,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第一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国人”公益论坛在苏园办起来了,没想到一下来了2百多人,大大出乎霍益民的意外。粉墙黛瓦的苏园原是一个集茶叶加工、经营、培训和休闲于一体的建筑群。举办论坛之前,霍益民和企业的员工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学员来学习,食宿全部免费,连前来上课的老师都不收报酬,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名义工为会议服务,起早摸黑,全力做好后勤工作,其中还有资产超过几千万元的企业家。有的企业老板还自掏腰包,印了2万本《弟子规》赠送给苏园,作为学员人手一册的读本。由于专门建造的宿舍楼还没建好,一时床位不够,一些学员表示宁愿睡地铺也要参加学习。学员热情之高涨,让霍益民十分感动,他说,“困难再大也要克服,为大家服务好。”

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课,使在座的学员们听着听着情不自禁地一次次鼓掌。到现场亲自演讲的,还有视频中播放的一个个震撼心灵的人生故事,净化了学员的心灵,许多学员掩面抽泣,留下激动的眼泪。一个名姓侯的女学员在听课后敞开心扉说:“我作为一个女儿、媳妇、妻子、母亲,结婚20年来,我没有为公公婆婆烧过饭,节假日和休息天也很少去看望老人,总认为丈夫在家里忙这忙那都是应该的;作为妻子也没有尽到妻子的义务;听了传统文化的讲座,我心有触动,认识到,孝悌为传家之宝,勤俭为持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诗为起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传统文化是传家之宝。我回去后不管再忙,每周要去看望母亲,帮母亲做点小事,听她唠叨,做个好媳妇;夫妇之间要互敬互爱;还要做个好母亲,正确引导孩子学习《弟子规》,走上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大道。”

一位小学教师这样写道:“学习的收获不仅仅是懂得了许多道理,明白了许多事情,受到许多感动,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人生幸福的方向。要问我眼里为什么总是噙着渭水?那是因为智者的声音唤醒了我感恩的心;要问我的心潮为什么如此澎湃?那是因为讲座中老师的真情真意感动了我;要问我的脸上为什么如此光彩灿烂?那是因为圣贤的智慧启迪了我,开导着我,指引着我,让我豁然开朗。”

传统文化净化了人们的心灵,教育年轻一代健康成长。在交流会上,一个来自福州的女孩,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她曾在在社会上结识一个男朋友,染上了。在三年里每个月都要花去上万多元甚至更多,还为此经常与父母吵架。后来学习了《弟子规》后,她的心灵受到巨大的冲击,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她跪在地上,含着眼泪对自己的母亲忏悔说:“妈!我感恩你,是我害了这个家,现在我懂事了,我知道怎样做人了。”她把烟和戒了,开始吃素。原来花钱大手大脚的她,现在连一粒米饭掉在地上都会捡起来吃;她再也不乱买衣服,穿着旧衣服也挺着胸在大街上走。她不但帮助婆婆洗衣服,还帮助很多老人做事情,在马路上见到残疾人还会走上前去帮助送回家。

这是灵魂的洗礼,这是道德的力量。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人们“思无邪”,弘扬正气,宣讲道德,特别是学校道德教育从孝敬父母做起,正在使许多人的生活和生命发生变化。

苏园成了道德大讲堂

到目前为止,苏园已经举办了11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参加的人数已超过2千人,还有2千多人等着分批参加学习。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社会各个阶层,有公务员、医生、教师、企业职工、大学生等等。霍益民专门组织起一个工作班子,注重实效,精心布置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亲自筹划安排每期课程,聘请老师,采用面授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把每期的内容安排得既丰富多彩又生动活泼。授课内容有《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新世纪健康饮食》、《礼在生活中的运用》、《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中华文化与管理科学》、《涵养女德美丽人生》等。到会亲自讲课或播放讲课视频的老师中,除了有知名的国学老师外,还有中央党校、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大学、科研单位的教授、专家,还有国内成功的企业家和著名的影视导演、演员、还有央视“2009感动中国”的新闻人物、道德模范等。其中全国道德模范、奥运火炬手、山东省十大优秀母亲田秀英就4次亲自到会,为大家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她自己家被大火几乎烧尽、三岁儿子烧成焦炭模样,丈夫多次想轻生。在别人眼中痛苦不堪的人生困境面前,她笑对人生,以伟大的母爱,去克服一切困难,带着儿子和丈夫走出了人生困境,把儿子培养成为一名大学研究生,让一家人都获得了新生。她的生动讲述使在场的学员无不为之感动和钦佩。

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是安身立命之学,提出了全社会可接受的共同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学员都感慨万分,是苏园让他们补上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课,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一些学员离开苏园时,都依依不舍,有的甚至买了车票还要把车票退掉,再在苏园住一晚。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第8篇:各地的传统文化范文

怀着同样激动心情的,除了崔树彬夫妇,还有100多位孩子家长,他们也是一早从各地赶来,参加这次结业典礼的。很多家长得知可以让孩子免费参加为期8天的中华传统文化培训,都积极响应。

本次夏令营活动,亨达邀请了很多大德老师亲自给学员们授课。“2012当代孟母”田秀英,“2011全国十大孝子”王凯,“河南省道德模范、孝子警官”王春来,著名大德老师王双利,“亨达十大孝子”迟升杰等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堂堂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课。亨达股份副总经理、青岛首届道德讲堂特聘讲师单玉萍主动请缨,担任了校长。除了授课以外,单玉萍还和义工老师一起照顾学员们的饮食起居。他们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深深感染着学员们。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这8天里,老师教会了我如何做人,还教会了我礼仪。刚来的时候我纪律散漫,见到老师和同学们也不知道怎么打招呼,但是看到老师和同学们向我打招呼时,我的心里暖暖的。慢慢的,我也知道了如何待人接物。中华传统文化唤起了我善的本性和感恩的心,我要和同学们互敬互爱、和睦相处,要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做一名有道德的中国人。”当其他学员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写信的时候,学员孙一凡却将第一封信写给了单玉萍,他的“单妈妈”。这8天来,最初与人疏远、不懂感恩的孙一凡慢慢与单玉萍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在与单玉萍的沟通中,他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当典礼上见到自己的妈妈时,孙一凡难以自持,一下子扑倒在妈妈怀里。

“真没想到,短短8天时间,我的孩子就像换了个人一样,简直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刚才在台上,孩子边给我洗脚边对我说,‘妈妈,我错了,以前我不懂事,常常顶撞您,惹您生气,以后我一定好好孝敬您,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听孩子这么说,我感觉孩子突然之间长大了,懂事了,不再是以前那个在家娇生惯养的‘小皇帝’了,真的是非常欣慰。”一名家长在孩子为她洗完脚后动情地说。十几年来,孩子从来没给她洗过脚。她还开心地告诉记者,儿子表示以后要经常帮她做家务,给她洗脚。

为何要在炎炎夏日开办这种传统文化夏令营?单玉萍透露,这期的学员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有,他们虽然接受了学校的系统教育,但是,更多的只是知识的习得,传统道德教育实际上是缺失的。目前虽然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道德却在不断滑坡。以自我为中心、娇生惯养、不懂感恩是当今青少年,尤其是大多数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现象。单玉萍表示,亨达举办这样的活动,就是为了“从小给孩子们扎下道德的根,播下仁爱的种子,帮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们赢在人生道德的起跑线上。

正如一位家长所说的那样,通过这次活动,她看到了亨达的希望,看到了孩子们的希望,也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第9篇:各地的传统文化范文

河北省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已初见成效,但是在发展规模、经济贡献和投资数量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整体实力较弱

虽然河北省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是其相关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滞后,无论是在经济中占的比重,还是在居民日常文化消费中的使用情况,都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河北传统文化产业在运营过程中,富有创意的传统文化产品相对较少,尚未建立以品牌企业为导向的产业链,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品牌化经营是制约河北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品牌尚待构建

河北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精品项目较少、有待形成品牌;具有本土特色的企业品牌相对匮乏,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有待深入,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有待利用,具有燕赵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的文化创意品牌尚未充分打造出来。

3.缺乏系统性的政策体系

虽然河北省政府对于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向来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不过当前仍缺少全面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政策体系来扶持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发展。在文化精品方面,能打上河北标签的传统文化作品相对较少,有本地特色的优秀素材尚待进一步发现与整理,作为传统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发和利用。

4.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乏

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离不开人才,而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河北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对于专业人员的培养,河北省内的相关院校多侧重于建筑和艺术设计领域,对于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相对缺失;此外,由于受制度、薪资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传统文化创意人才的外流现象也较为普遍,这都成为制约河北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河北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策

1.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提高产业竞争力

在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上,河北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如承德市下属的平泉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该县处于辽河的源头,同时还是契丹文化的发祥地;此外,该县以养殖菌类植物和活性炭闻名。基于以上资源优势,平泉县着力打造了辽河源契丹文化、中华菌文化、活性炭文化、山庄老酒文化等产业园,在对文化资源的创意应用方面成果显著,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外,吴桥杂技、武强年画、唐山皮影、永年太极、衡水内画、蔚县剪纸等都可发展成优势产业,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提高行业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发展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

河北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要发展好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结合其传统文化资源,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将有地方文化内涵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打造以燕赵文化为背景、融合各地自身优势的河北特色品牌,有效提升河北文化水平和整体区域竞争力。

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科学规划

在发展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上,政府部门应积极参与,起主导和组织协调作用;进行宏观规划,明确省内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和策略;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优惠政策和制度,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投资,用于发展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建立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促进河北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加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