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色农业发展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云南 特色农业 灰色关联度GM(1,1)模型
云南省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耕地资源总量607.24万公顷,常用耕地面积416.69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69.11%,其中水田占31.87%,旱地占68.13%。森林和水域面积分别占土地面积的38.11%和0.7%,荒山荒地面积1290.4万公顷,另外还有草山、灌木、滩涂等。农业生产种类多,形成以烟、糖、茶、橡胶、蔬菜、水果和花卉等为骨干的生产格局,成为云南农业发展的基础。然而,农业基础薄弱和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全省的农业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民收益高、见效快、最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所以,就目前云南省的现状和其他省市的经验来分析,发展特色农业是帮助农民持续提高收入的可行性途径。
一、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灰色关联度分析
按照灰色关联分析模型选取农业总产值作为主行为因子,分析农业产值与橡胶、蔬菜、茶叶、烟叶、肉类、甘蔗、鲜切花、水果、牛奶的相互关联程度,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各农业特色产业对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橡胶>蔬菜>茶叶>烟叶>猪牛羊肉类>甘蔗>鲜切花>水果>牛奶。其中,橡胶对农业总产值影响最大,关联度为0.864,说明在近几年橡胶是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的第一因素,这主要是由于云南胶区的气候独特,适宜橡胶生长。云南天然橡胶种植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临沧、德宏、普洱、红河、文山等6个州市28个县市。这一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地处内地,无台风影响,土壤深厚肥沃,同时雨季高温高湿,光热水条件季节性配合适宜,有效性高,胶树生长旺盛,冬季低温与干旱结合,光照充足,有利于胶树抗寒越冬,加之云南山地年温差较小,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胶树干物质的合成和积累,晨间气候凉爽,也有利于排胶,干湿季节明显,使主要植胶带的自然环境条件优于海南、广东、广西和闽南植胶区。这些自然条件确定了橡胶在云南省特色农产业中的关键地位。水果和牛奶的关联度较低,说明在近期内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明显。
1998年以来,根据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国家对烤烟、卷烟实行“双控”的实际,云南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采取了有力措施加大对特色优势农业的培育。2007年,全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106.09千公顷,是1995年的1.6倍,全省烤烟总量76.7万吨,是1995年的1.01倍;甘蔗、蔬菜产量分别是1995年的1.87倍和2.74倍;茶叶、天然橡胶产量分别是1995年的2.67倍、2.16倍。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特色农产业的发展。
二、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的灰色预测
建立GM(1,1)模型对云南特色农产业进行动态预测。
1、特色农业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云南省农业产值和特色产业产量的2001―2009年有关统计数据,应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建模方法,分别对各项序列指标建立GM(1,1)模型,对各类序列指标进行未来的趋势预测,在回代检验中发现9种特色农产业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0%以及平均相对精度皆在90%以上,可以进行预测,各序列的GM(1,1)模型如下,预测结果见表3。
2、发展趋势关联分析
根据表3的数据,对2010―2014年的预测值进行发展趋势关联分析,分析所得关联度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未来几年,影响农业产值最大的是鲜切花,在区域分布上,初步形成了以昆明、玉溪、楚雄、曲靖为主的滇中温带鲜切花片区;以西双版纳、普洱、红河为主的滇南热带花卉及配叶植物片区;以迪庆、丽江、昭通为主的滇西北、滇东北球根类种球繁育片区;以大理、保山为主的滇西特色花卉片区发展的格局。“云花”在国内70余个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出口通达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42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份额逐年增加,在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的占有率得到巩固和提高,进一步拓宽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的出口市场。云南正逐渐成为全国乃至亚洲种苗、种球生产中心和亚洲最大的鲜切花出口基地。
茶叶在特色农业中的影响进一步加强,由于云南茶叶文化积淀深厚,产业基础较好和生态条件优越,茶叶品质优良,所以云南茶叶发展潜力很大,经过GM(1,1)预测和灰色关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
牛奶在这一阶段的关联度排序得到了大幅提升,主要有以下原因:畜牧业的制度改革;省政府培育农村支柱产业的号召;技术进步的应用,使得深加工全面实行。
烟叶的影响大幅下降,与国家对烤烟、卷烟实行“双控”的实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蔬菜、橡胶、水果、肉类、甘蔗等在这一时期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不大。这些产业在云南发展已久,发展空间已经非常小。
三、结论和建议
1、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2007年,甘蔗、茶叶、橡胶、蔬菜、水果、花卉等10种优势特色农产品面积达到3650万亩,产量大幅增加。
2、橡胶、蔬菜、茶叶、烟叶是目前影响特色农产业的主要因素
由于这些产品深加工不足,所以未来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深加工基地,对这些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包装和宣传,以稳固其地位。
3、鲜切花是未来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云南依然要把花卉产业作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重要内容,加强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环境条件等方面采取措施,促使花卉产业长足、迅速的发展。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首先,增加技术投入,实现农户有能力接受科技进步的手段;其次,完善农村技术推广体系。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得农户接触到并且能够使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在此基础上有力促进了特色农产品规模效益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 云南省情编委会主编:云南省情[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特色农业;机械化;探析
近年来,大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化工作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特色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装备支撑。2018-2020年在全力实施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同时,着力推进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到2019年底,大丰区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49%,2020年确保达到50%以上。
1主要做法
1.1做好宣传发动
充分利用广播、报纸、微信等多种媒体,区镇两级联动,开展全方位、多途径的特色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化的认识,激发特色农业生产者、从业者的购机热情,彻底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问题。同时积极协调组织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条线广泛开展特色农业机械化机具与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大力宣传特色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政策。
1.2做好技术指导
着力抓好特色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熟练掌握先进适用特色农机安全规范操作和生产管理技术,彻底解决“有机难用”问题。连续多年组织召开全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现场观摩推进会,十余家农机产销企业安排50多种特色农机具进行现场演示和培训。结合“请进来、送出去”活动,邀请农机专家开展特色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培训,组织农机技术人员外赴品牌农机生产企业、先行应用单位参观考察学习。同时,组织区镇两级农机技术人员走访设施农业、畜牧、水产等规模基地和种养大户,全面了解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机技术服务工作。
1.3做好部门联动
积极整合部门技术资源,加强农机与农技、畜牧、水产部门等密切协作配合,注重良种、良法、良机融合,制定适合我区农业生产实际的技术路线、作业标准和机具配备方案,形成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机械化生产模式和技术装备体系。利用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自动饲喂、环控、疫病防控、粪污处理、挤奶、捡拾鸡蛋机械化发展成功典型案例,推进畜禽养殖机械化;利用自动化育苗、智能投饲、水质监控机械化发展成功典型案例,推进水产养殖机械化;结合丰收大地、盐土大地等23个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农业发展,发展耕整地、智能灌溉及园艺蔬菜种子处理、育苗、移栽、施肥、贮运等机械化;积极发展果树植保、施肥、储藏、分级分选等机械化装备,布点示范果树生产机械化。
1.4做好因势利导
广泛开展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调研论证,做大培强各类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在做好调研把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引导小户抱团发展。全区设施种植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耕整地、灌溉施肥、环境控制、田间转运环节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而播种、移栽、收获水平还处在试验、示范阶段。到2019年年底,我区畜禽养殖饲喂、粪便处理、环境控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40%、60%、70%以上,2.1万头奶牛全部实现挤奶机械化,鸡蛋自动捡拾系统占养殖总量30%以上;水产养殖机械投饲、水质调控、清淤水平分别达到90%、70%、60%以上;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机械3400余台套,作业水平达50%以上。
2存在问题
2.1发展不平衡
受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的限制,全区畜牧养殖与水产养殖机械设备投入较多、种类丰富,机械化程度也较高,相比之下,蔬菜园艺和果桑花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
2.2融合不紧密
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与机械化作业不能完全适应,加上基层农机技术力量不足,在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培训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需求。
2.3技术创新不强
种植、收获、采运、加工等成熟机械设备不多,许多特色农机还停在研发阶段,没有批量生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特色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4农机补贴不足
与大宗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配套农机具相比,特色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品种和政策补贴力度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
3对策与建议
3.1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各镇(区、街道)、农业农村局及有关农口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协作联动的工作推进体系,制订出台我区加快推进特色农业机械化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加快农业产业与机械化互相促进、交融发展。农业农村各条线积极协作,围绕重点突破智能化、机械化,推进设施园艺、果桑花、设施养殖、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
3.2强化部门配合
构建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的联席会议制度,抽调专人、集中办公,明确各自责任,共同协调推进。水利部门做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普及,农业农村部门做好种植、畜牧、水产等先进适用农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财政部门做好特色农机发展专项扶持的资金落实和全过程使用监管,科技部门做好适用农机的科研开发,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进特色农业机械化稳步发展。
3.3强化典型示范
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引领,全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应用示范点,以点带面,辐射全区。加强典型宣传,提高特色农机技术普及率。强化基层农机部门、设施农业园区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推进装备配套、技术指导、政策扶持落地;开展现场演示和试验示范,让生产主体、农民群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设施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
摘要:资源环境表现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资源环境表现决定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定位、布局。特色农业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根据山西省晋南四县不同资源环境表现,研究探讨县域发展定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向、布局以及特色农产品发展,提出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关键词 :资源;环境;特色农业;发展
一、引言
2010 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2014年4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提出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基地化,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依托山西综改区的优势和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的机遇,山西南部四县特色农业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山西南部四县由于资源环境约束,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需要根据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进行发展。国内专家学者从特色农业发展上研究现代农业发展,在宏观上对特色农业的作用、意义、发展模式、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吕火明从不同角度研究分析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伍建平从因地制宜角度分析研究特色农业发展建议。李先德认为特色农业发展是为扩大农、林、牧、副、渔业生产规模,提高其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形成新的经济活动。罗富春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研究。丘陵山区县现代农业发展要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要来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针对山西南部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2014年5月至12月,我们课题组对山西省南部垣曲县、平陆县、新绛县、河津市四县特色农业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山西南部四县资源环境表现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探讨资源环境与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二、资源环境表现与特色农业发展关系
(一)资源环境表现山西省晋南四县资源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势
地貌有所不同,随之带来的气候条件等资源环境条件有所不同。山西省垣曲县和平陆县山区丘陵面积比重较大,而河津县和新绛县山区丘陵面积比重较小,见表1所示。山西省晋南四县资源环境的差异形成各自独特的资源环境表现。
1.山地资源环境
垣曲县历山镇及皋落乡北部一带,地势较高,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气候环境,使各种野生动植物相宜生长,植被种类丰富,形成过渡性、特殊的暖温带森林植被类型。平陆县北部中条南麓前沿,由东、西两部分组成,需要进行生态恢复和荒山、荒坡治理。河津市吕梁山区的下化乡和山前沿一带的僧楼镇、樊村镇、清涧办的北部区域。山区东北—西南向的园子沟、没底沟横贯下化乡全境,山前沿倾斜平原区呈条状分布于吕梁山前,全区总面积153.9平方公里。新绛县北部吕梁山区的泽掌、北张等乡镇。山地资源环境区域因受地貌限制,土地破碎、贫瘠,耕作不便。
2.丘陵浅山及黄土塬面资源环境
垣曲县西部、西南部的丘陵浅山地区,以及位于华峰乡、英言乡、蒲掌乡的两大黄土塬面,该区域土地贫瘠,受地形所限,地块分散,且大部分为旱地,耕作不便。平陆县三门镇以西的各个乡镇,介于沿山和沿河的中间地带,为黄土台塬区。自西向东塬面较大的有洪池塬、西侯塬、常乐塬、留史塬、张村塬、杜马塬、部官塬、晴岚塬、南村塬、淹底塬等,海拔700-500米,总面积26 万亩。塬面由北向南倾斜,黄土覆盖深厚,地势比较平坦。
3.汾河谷地资源环境
河津市小梁乡及柴家乡一带和赵家庄乡全部,僧楼镇、樊村镇、清涧办城区东部的一部分,属于汾河谷地南岸的三级阶地(即南塬)和汾河谷地北岸的三级阶地(即北塬),地面较平坦,微向汾河倾斜。新绛县域中部的汾河两岸农业区。这一带属于汾浍阶地,广泛分布于汾浍河南北。一级阶地区分布于樊村、南关、木赞一带。面积约90 平方公里,高出汾河3~10 米。地势开阔平坦,汾河贯穿其中。二级地区分布于南刘、龙香、南梁、赵村、符村、韩家庄、中村北一带,阶面平坦,成带状残存,高出汾河8~28 米,阶面向河谷下斜。汾北三级阶地分布于汾北的永丰庄、周庄、乐利庄一带,面积138 平方公里,高出汾河l8~48米。地势比较平坦。
4.河川资源环境
垣曲县的亳清河、允西河、西阳河三条河流形成的河川地带,土地相对平整,光热资源充足,水资源丰富。黄河绕平陆县境南部流经常乐、张村、圣人涧、三门、坡底、曹川6个乡镇,东至曹川镇老鸦石出界入夏县,过境总长度85.2 公里。沿河有70 多处滩地,面积约7 万亩左右,高程均在310 米以上,土质肥沃,是很好的农耕地。河津市黄河沿岸龙门滩至连伯滩一带,总面积73 平方公里(约合10 万亩)。北部为风沙较大,土地贫瘠;南部连伯滩,土地资源充足,水资源丰富。
(二)资源环境表现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向的基础
山西省晋南四县资源环境的表现,是构建山西省晋南四县县域发展定位的基础。县域发展定位决定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向,见表2 所示。垣曲县以山地资源环境、丘陵浅山及黄土塬面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县,形成特色生态化产业发展趋向;平陆县也以山地资源环境、丘陵浅山及黄土塬面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精品农产品发展示范县,形成特色精品化产业发展趋向;河津市以汾河谷地资源环境、河川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同步推进展示区,形成特色服务城市化产业发展趋向;新绛县以汾河谷地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无公害蔬菜高科技生产与农产品现代物流集散中心,形成特色标准化产业发展趋向。
(三)资源环境表现是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依据
资源环境表现是县域发展定位的基础;县域发展定位决定着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向;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向是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依据,见表3所示。
(四)特有的产业布局决定着独特的名优产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布局是发展名优产品的基础。垣曲县依据“山地板块、丘陵板块、河川板块”布局,发展山里红果脯、中条山蜂蜜、泉鑫白厂丝、沐风香菇酱、舜皇菖蒲酒、舜土坊野生核桃油等特色名优产品发展;平陆县依据“两轴、三带、三大片区”布局,发展水化柿、红不软桃、百合、平陆屯屯枣、甜樱桃、西红柿等特色名优产品发展;河津市依据“一轴两带、四大区域、五大板块”布局,发展“农之龙”牌粉丝、粉条系列产品、特色蔬菜罐头、连伯韭菜、“汾滨”牌果汁饮料、河津芝麻糖、黄河鲤鱼等特色名优产品发展;新绛县依据“一轴两线、五大板块”布局,发展莲藕、无公害蔬菜、油桃、亿家康面食产品等特色名优产品。见表4所示。
三、特色农业发展的策略
(一)土地规模化策略
山西省晋南四县以土地适度规模化,发展优势基地和特色板块,围绕基地、板块联动,实施规模集约。垣曲县实施“山地板块、丘陵板块、河川板块”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生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平陆县实施“两轴、三带、三大片区”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精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河津市实施“一轴两带、四大区域、五大板块”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服务城市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新绛县实施“一轴两线、五大板块”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标准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
(二)组织化战略
围绕“五大板块”、“十大基地”,构建农业企业化经营模式,构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发展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的产业化运作,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513”工程为标准,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据独特的名优产品,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垣曲县发展山里红果脯产业链、中条山蜂蜜产业链、泉鑫白厂丝产业链、沐风香菇酱产业链、舜皇菖蒲酒产业链、舜土坊野生核桃油产业链。平陆县发展水化柿产业链、红不软桃产业链、百合产业链、平陆屯屯枣产业链、甜樱桃产业链、西红柿产业链。河津发展“农之龙”牌粉丝产业链、粉条系列产品产业链、特色蔬菜罐头产业链、连伯韭菜产业链、“汾滨”牌果汁饮料产业链、河津芝麻糖产业链、黄河鲤鱼产业链。新绛发展莲藕产业链、无公害蔬菜产业链、油桃产业链、亿家康面食产品产业链。
(三)技术现代化策略
以现代科技为引领,坚持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三结合,建成技术型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重点进行新品种的综合开发引进推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校地联合培育技术支撑体系、农业技术队伍与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变、向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使其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形成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贯通和产前、产中及产后衔接的现代技术支撑体系,垣曲县形成特色生态化产业技术体系;平陆县形成特色精品化产业技术体系;河津市形成服务城市化产业技术体系;新绛县形成特色标准化产业技术体系。
(四)经营市场化战略
垣曲县围绕生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平陆县精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河津市围绕服务城市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新绛县围绕标准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对接市场,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完善市场体系。建立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体系、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体系、现代农业投入体系、农业节水灌溉体系、土地资源保障体系、农机化服务体系、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熊宁.曾尊固.试论调整农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地理,2001,21(5):564-568.
[2]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2002,(3):27-30.
[3]伍建平.特色农业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J].中国青年农业学术年报,2002,(2):110-113.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发展质量;方法
一、布拖县农业发展现状
(一)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没有当地特色经济作物
补尔乡的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困境就是农村农作物的种植较为普遍,在有限的良田中,种植的还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农民的思想也较为保守,都是按照季节来种植相应的农作物,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地理地形条件的限制,使得补尔乡的农业生产还是呈现出较为传统的特征,缺乏相应的特色经济作物。布拖县作为农业大县,布拖县的苹果在全国知名,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发展道路,但是对于补尔乡来说,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布拖县的特色苹果产业也不能在本地开花结果。
(二)农业种植主要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现代农用机器较少
对于补尔乡来说,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还是比较落后,多数还是采取人工种植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效率,阻碍了农村的发展。补尔乡的农村在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种植的时候,还是采取传统的种植方式,人工插秧、人工翻地、人工收割等。在农村,人均占有地很低,再加上田地较为分散,没有实现集中化,这也使得农业生产很难实现机械化。当地的农民年收入较低,他们也不愿意把钱用在机械化的种植上,一亩地从种到收,加上施肥打药,如果在采用雇佣机器的话,是一个不小的开支,所以当地的农民也不愿意支取更多的费用来从事农业生产。
(三)粮食种植没有实行规模化生产,产量低
在补尔乡,农民的土地是较为分散的,不利于开展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当地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活动,在农作物的种植上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当地的农业生产可以说是靠天吃饭,收到气候、天灾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种植技术的落后,造成农作物的产量较低。
二、导致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补尔乡的农业发展确实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给予正视。具体来说就是外出务工人数多,劳动力少;当地政府重视度低、资金投入少、管理不够玩善;受气候、水利、土壤、地形等条件限制;农业种植技术落后,生产工具较传统化等等。
三、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针对上述补尔乡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必须客观理智的作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方法为促进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一)对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
在补尔乡,农田的总数量是固定的,农业的生产发展,无论是生产数量还是生产技术上来说,农民的素质和生产技能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水平。所以,要想改变农村的发展现状就必须提升农民的素质,提升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政府引领,组织培训。补尔乡作为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农民的素质普遍不高这是客观事实,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民在生产种植中,接触到的科学技术较少,先进的思想较少,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政府强化认知,做好自身的服务,采取各种方法,加大ε┟竦呐嘌怠@用好种子站、农村村委会等,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的下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设置农业生产培训场所,有组织有计划的强化农民的培训工作。
(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的发展需要生产技术的支持,当下,全国各地都在解放农村生产力,无论是在种植技术还是在生产技术上都要力求创新,最大限度的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农业的发展关键是发展技术,提升产量。这里的技术包括育种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收获技术等。在水稻的种植上,要选择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作为育种的母种,育苗后选择长势较好的苗株,在插秧的时候可以采用机械插秧,实现机械化作业,收割的时候也是如此采用收割机进行作业,这样不但可以加快生产进度,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地的肥力。在施肥的时候,讲究科学施肥,按照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酌情适量的追肥,不宜过多,也不能过少。
(三)利用资金投入、税收、财政补贴等激励手段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现在的农村人更加的务实,他们会比较种地和外出务工等其他活动的效益,当下,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外出打工挣的钱远远大于农田种植带来的收益。为此,政府一定要想方设法的提升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可以是物质性的奖励,也可以是思想上和政策上的鼓舞。在免除农业税之后,当地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实际,酌情的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作为种田补贴发放给农民,让他们感受到种田带来的利益,在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上都给与一定的支持,让他们尝到种田带来的田头。针对补尔乡的农业发展,当地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把发展农业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把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来做,只有专业才能加快补尔乡的农业发展。
(四)当地政府要加强管理、狠抓落实、让农业发展成果造福一方百姓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户的支持,但是并不仅仅是农民自身的事情,也需要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强化参与,完善管理,做好农业的发展规划。在补尔乡,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并且政府作为决策机构,可以从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高度去规划农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增加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政府也要增加财政投入,加快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崇善实干,狠抓落实。农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政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深入农业发展,发展集约化的农业,提升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同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一条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四、结语
针对补尔乡的农业发展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对症下药,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对策,一定会加快农业的发展步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同时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的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SWOT指的是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内部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分析,外部环境分析包括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及威胁(threats)分析[1]。SWOT这四个方面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一个地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困难、机会及模式与需要考虑到这四个方面。
1.1优势分析
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是该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一个地区能否发展都市休闲农业需要考虑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消费空间、农业基础这几个方面。这几点一般来说,是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优势。区位条件指的是该地区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距离最近都市的距离,一般在城市郊区的农村具备这样的条件。自然资源是该地区有没有可供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一般需要考虑到该地区的地貌、自然生态、动植物资源等几个方面。消费空间指的是该地区城镇居民服务性支出的平均水平,一般来说,都市休闲农业收费比较便宜,大部分市民是能够承担的起这种消费水准的。农业基础是需要考虑到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水平,有没有特色农业,特色农业与都市休闲之间的联系。
1.2劣势分析
劣势分析是都市休闲农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不能盲目发展,需要结合本地区的条件,需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当前,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劣势主要需考虑的是:耕地面积、生态环境、农村基础设施这三个方面。发展都市休闲农业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耕地面积的大小是制约一个地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比如修建农家乐观光业,没有较大面积的耕地显然是行不通的。中国本身人均耕地面积就比较少,很多农村地区甚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是制约很多农村地区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因素。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很重要,都市休闲农业的题中之义就是靠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来吸引城市居民来农村旅游休闲,如果农村生态环境比城市还恶劣,这样都市休闲农业是无法发展。今天,中国有很多的农村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农民本身的环保意识不强,很多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加之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化肥、农药的滥用导致的,这也是制约很多农村地区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一大劣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的环境卫生较差,尤其是住宿条件相对来说比较简陋,这也是一个劣势。
1.3机会分析
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机遇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当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市场巨大。都市农业休闲旅游花费不多,大部分城镇居民都能够承受。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对时间的要求也比较灵活,一般周末、小长假都可以,距离较近,对大部分市民来说不会耽误时间和工作的。所以,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大部分都能消费的起,大部分都有时间来消费,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第二,政策的支持与重视。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探索“三农”发展的新模式,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的就业机会,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是中央和各地方推行的政策,很多地方政府对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是支持的,在政策上、资金上、市场上都给予了很大的优惠,这同样是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一大机遇。
1.4威胁分析
今天中国很多地区都积极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很多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该地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所以,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竞争惨烈,很多的地区农村资源丰富,发展模式也很成熟,这样对后发地区就是个威胁,没有特色是无法竞争的。当然能,这样也给很多地方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敲响了警钟,不能重复建设重复发展,需要特色建设特色发展,才能持久。还要一个威胁就是乡村缺少旅游业发展的人才,很多农村地区人才匮乏,很多旅游的专业人才也不愿意去都市休闲农业开发时间短的地区,如何从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招揽人才,这也是任何一个地区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2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都市休闲农业需要综合权衡一个地区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威胁,探求适合本地区特点的都市休闲农业模式。综观全国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大致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2.1农业展示模式
农业展示模式是城市近郊农村开发的现代农业游、花果游、花卉游、渔业垂钓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以农业设施、农业科技为载体,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成果,满足游客体验农业的要求的一种休闲农业模式[2]。这种农业模式现在比较普遍,在很多地区发展的极为迅速,其内容丰富多样,能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这种模式可以分为四种具体的类型:农业观光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博览园区及农业科普园区。在这四种类型之中,前两种发展的比较普遍,后两种由于建设成本较高,游客层次有限,发展的较为缓慢。第一,农业观光园区。游客在这种园区中以体验、观光为主,园区向游客展示最新的农业成果及农业生产方式。这种园区可作为大规模的开发而存在,可以以某一地区的某种特色农业作为载体,体现了规模效益。比如我国南方多地,三月举办的油菜花旅游节就属于此种形式的。第二,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向游客提供的服务是以观光为主,向游客展示农业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农业设施及新型的农产品。这种园区的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很多地方是以建设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展示园区,需要保证这种农产品的特殊性。第三,农业博览园区。农业博览园区向游客提供的是观光、科普服务,向游客展示最新的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工具、最新的农产品。这种园区的建设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建设成本较为高昂,在中国不是很普及,只是在举办园博会或者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推介会的时候才能看到。第四,农业科普园区。游客在这种园区中以科普、教育为主,园区向游客展示的农业生产科技、农业生产流程、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农产品的历史及现状等服务。这种园区的建设成本较为昂贵,通常是政府行为,农民自主建设的较少,在中国也不普及。
2.2农事参与模式
农事参与模式是指有农民提供一定的土地及农作物的种子,让市民参与耕作的一种方式。农地提供者可以将出租土地划分为若干小块,栽种农作物的品种也可以让市民自由选择,可以有蔬菜、水果、花卉等多种类型。市民在耕作的过程中,体验耕种的乐趣,也能体验收获的快乐。一般,市民只需节假日参与耕种,平时可以将地委托农民代为管理。目前这种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家庭农园、儿童农园、单位农园。家庭农园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农事参与模式,市民以家庭为单位,租种土地,全家参与体验。儿童农园是以教育为主,让儿童体验耕种的快乐及体验农民劳作的不易,让儿童从小养成尊重农事、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农事参与模式。单位农园是指一个单位租种一块农民的土地,为单位职工创造一个休闲、体验之地,培养单位职工的协作精神及锻炼单位职工的吃苦精神的一种农事参与模式。农事参与模式是都市休闲农业中发展较快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成本较低,由农民直接面对市民消费者,能够直接为农民带来利益。农村的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发展这种模式,而且这种模式受到限制的条件较少,当然也是一种比较低端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2.3生态旅游模式
生态旅游模式通常是指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以生态农业、自然景观为基础,通过设计改造,发挥农业在观光、体验等方面的功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体验自然的心情。该模式主要有生态农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及自然露营等集中形式。生态旅游模式现在是都市休闲农业发展中最为主要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将当地的旅游资源与农业资源进行结合,既能推进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带动一个地区农业的进步。这种模式在很多的地方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甚至有很多的生态旅游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比如内蒙锡林格勒牧场生态游、湖北武汉木兰天池农业生态游等已经在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第一,生态农园。这是农业生态游的主要部分,就是通过农业园区的设计改造,在园区内构建一个农业生态循环的独立系统,这种独立的生态系统里可以有植物耕种、动物饲养、还可以有渔业养殖,完全是自给自足的状态[3]。游客在这种园区内可以体验良好的生态平衡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第二,森林公园。森林公园依赖的是良好的林业资源,构建林业资源的休闲公园。休闲公园可以成为城市的后花园,能够起到调节城市空气质量的天然氧吧的作用。第三,湿地公园。这种园区主要是集中在沿江、沿海附近的农村地区。湿地公园中可以有水产养殖、植物栽种,调节公园内部的生态平衡,构建良好的湿地生物链。湿地公园中能充分体现生物的多样性,能够起到观光、科普之作用。比如全国著名的河北白洋淀湿地公园、江苏大丰沿海湿地公园即是属于这种形式。第四,水上乐园。这种园区集中在沿海、沿江、内湖、水库区域。是一种比较容易建设与规划都市休闲农业模式,游客在此以观光为主,也可以像游客提供特色的水产品服务。像北京密云水库就是这种模式,目前在全国的名气逐步增加,已然有一定的品牌效应。第五,自然露营。这种模式目前在中国不是很多,主要是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安全因素的限制。但是近几年也有增多的趋势,自然露营让游客体验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起到放松身心的良好作用。像北京怀柔的露营园地发展势头较好,每到周末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
2.4民俗文化模式
民俗文化模式是指选择有特定地方与民族特色的区域,通过地方的民间文化、民俗习惯、民间艺术、居民建筑及古建筑来吸引游客观光旅游的一种都市休闲农业模式。该模式受到的限制比较多,其一是民俗的特殊性,民俗习惯不具有特殊性是难以建立的;其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地需要有一定特色、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否则也很难开发。该模式可以分为民俗文化游、民间手工艺游、古镇建筑游等几种形式。该种开发模式成本不高,可利用资源均是现成的,全国很多的农村地区都建立了这种模式,对于文化传承意义重大,也有利于某一地区知名度的扩展。民俗文化游是这种模式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利用一个地区独有的民俗文化来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游客的参与体验其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亲身体验才能感知乐趣。像贵州凯里苗族原生态游就是属于这种形式的。民间手工艺游就是通过民间独特的手工艺品来吸引游客,想游客展示手工艺品制作的流程、方式、材质,并且鼓励游客亲自动手制作,体验制作的乐趣。古镇建筑游,是利用农村地区的古建筑无来吸引游客,古镇建筑应该保持原始状态,让游客在游玩之中,体验历史的悠长感,增进古建筑物保护意识。目前,全国有很多知名的古镇游,比如浙江周村古镇游、重庆磁器口古镇游都在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2.5农家生活体验模式
农家生活体验模式是通过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农业资源来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餐饮、垂钓、住宿等服务,使游客体验农家生活方式。这种模式容易发展,在全国各地都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农家乐。游客不仅能体验农家生活,还能为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除了以上五种模式之外,还要乡村度假娱乐模式,就是在农村区域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及农业发展情况,建立综合的大型的度假村或是度假农庄模式。
3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布局
一个地区在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不同农村地区的特色、自然资源的分布、农业发展的特点等几个方面来综合布局。
3.1环城休闲区
环城休闲区是在城市的近郊进行布局规划,结合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构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休闲农业模式。一般来说,环城地区,距离城市较近,交通方便,农村的整体实力较远郊或者是山区要强,农民的意识也较为开明,接触过很多城市的新事物,甚至有的地区经济水准与城市比较接近,这样的地区是城镇化的前沿区域。在这种区域内适合发展农业展示模式、农事参与模式及乡村度假娱乐模式等都市休闲农业模式。
3.2远郊平原休闲区
远郊平原离市区较远,但是也有一定的优势,一般来说农业资源、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丰富,耕地面积相对来说也比较宽裕,交通相对来说也比较方便,适合发展生态旅游模式。综观全国著名的各种生态旅游模式开发的生态园区、湿地公园及森林公园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该区域。
3.3山地休闲农业区
山地休闲农业区一般远离市区,多山但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耕地面积较小,不太适合发展农业展示模式,而且交通也不是很方便,但是可以考虑到山地森林资源、生态资源丰富。可以发展农家生活体验模式及乡村度假娱乐模式。比如著名的天津蓟县旅游度假村就是这种模式的体现。
3.4民俗文化休闲区
民俗文化区域也可列为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区域。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有些村镇本身以独特的民俗文化而存在于世,这种区域就应该坚定不移的发展民俗文化模式,用自己独有的民俗文化、地方习俗来吸引游客。这种区域一般多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尤其是中国的西南、西北等地的农村比较适合发展这种模式。
3.5河海农业休闲区
这类休闲区域的地理位置也比较特定,分布在沿海、沿江、沿河区域的农村。这类地区的优势比较明显,一般是平原地区,交通也比较便利,有大规模的农业种植,也有大规模的渔业养殖,在这样的区域就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展示模式、生态旅游观光及乡村度假娱乐模式。中国的很多这样的区域已经开发的比较完善了,也形成了较好的品牌价值,比如山东威海的沿海度假休闲区,福建厦门的沿海生态观光旅游区即是这种模式的体现。
4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一个地区的都市休闲农业经济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关系到农业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大事,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农村集体组织、农民的协调合作,需要各种制度、技术的有效保障。
4.1政策扶持
休闲农业发展关系到“三农”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发展的重大问题。休闲农业的开发与发展,涉及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旅游、环保、卫生、劳动、税务、工商、财政、国土等各部门,这些部门需要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在资金上、税收上、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帮助,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金政策的支持。各地政府应该安排促进农村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休闲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大农业资金补贴政策,构建本区域内旅游线路与都市休闲农业带之间的连接[4]。第二,税收政策上的支持。税收部门应该给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免税、减税政策,提高农民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第三,融资上的支持。政府应该鼓励银行,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给予休闲农业发展的贷款支持,低息贷款、贴息贷款等政策支持,鼓励城市里重点企业去农村投资,共同开发,鼓励休闲农业做大做强,有条件的积极上市融资。
4.2科学规划
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应该盲目发展。首先,在开发之前,应该做好评估工作。各地应该正确评估本地的交通、气候、资源、资金、人员、耕地面积、旅游特色及与城市之间的距离等各种条件,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市场前景有正确的评估,对开发的价值应该合理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盲目开发。其次,政府应该做好开发的规划,将休闲农业发展纳入到本地区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与城市建设规划、旅游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第三,做好布局工作,认真选址,突出发展休闲区域特色,规模适度,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第四,注重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衔接,用休闲农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要加强与当地特色农业加工企业、当地著名旅游企业的合作,合理构建旅游、休闲与人文社会发展的长远关系。
4.3规范管理
规范管理是休闲农业发展的保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项目审批、经营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规范[5],要主动为农民服务,建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不能用政策来刁难。尤其是旅游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调研,积极与农民沟通,听取农民关于发展本地休闲农业的意见与建议,做好服务工作。第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也应该管理规范。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按照现代公司制度建立,深化法人治理,在财务上、认识上、经营上应该有一套良好的制度,不能因人废事,随意操作。
4.4扩大宣传
关键词:新绛县;现代农业;现实条件
1新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条件基础
1.1新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基础
1.1.1区划概况。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地区北部,隶属运城市,全县辖8镇1乡1区,总面积593.4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11°1′-111°26′,北纬35°27′-35°48′。地处临汾盆地南缘,汾河下游,南北长41km,东西宽25km,呈不规则四边形状。全县33.9万人,农业人口20.7万人。
1.1.2气候条件。新绛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雨水和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为496mm全年日照达2464h,年平均气温13.8℃,无霜期为194d,适合多数农作物的生长,尤其是是其所处纬度更适合蔬菜的生长。1.1.3土地资源。新绛县的土地面积除去水域和非农业用地外,按土质和经济性可以分为五个等级。
1.2新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经济条件分析
1.2.1农业产业的经济地位分析。从农业的地位来看,近三年新绛县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几乎没变。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均保持在23%左右,与全省比较,新绛农业所占的份额还较大。第一产业产值三年的增幅分别为8.0%、6.4%和5.4%,增幅不明显。从人均GDP来看,总量呈上升趋势,受整体经济发展影响,2012年和2013年增幅较小(见表2)。从财政收入来看,2011-2013年财政收入增幅依次为23.8%、15.1%和-5.0%,增幅在大幅减缓,甚至在2013年出现负增长,说明这三年新绛县的财政收入受经济影响较大,但是从新绛这三年农业的发展来看,尤其是蔬菜发展取得的成效,可以看出,新绛县是属于典型的“民富县弱”。2013年全年财政收入为47575万元,占GDP的比重仅为6.7%,说明全县的财力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新绛县第二产业严重领先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说明已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的条件(见表2)。
1.2.2农业发展情况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2009-2013年间新绛县农林牧渔总产值呈稳步增长趋势。在各项的增幅中农业产值增幅最大,说明近两三年之内新绛县的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林业产值在2010年之前波动较大,2011年之后维持在4%左右的增幅;牧业产值除在2011年出现69.55%的增长外,其余年份维持在8%左右的增长;渔业产值在2009年仅为0.31%,2010年之后保持了6%的增幅;服务业产值在2009年取得了288.89%的增长,这主要是之前的基础过去薄弱了,2010年出现了负增长7.14%,2011年之后的增长态势与当前的经济大环境相一致。
2新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与限制条件分析
2.1优势条件
2.1.1自然气候条件优势。新绛县雨量充足、日照时间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自然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土壤多属紫色土疏松肥沃,有机含量为1.1%~2.0%,全氮为0.075%~0.10%,特别适合各类蔬菜生产,且处于全国发展日光能温室最适宜范围(北纬34°~43°)的中心位置。2.1.2区位优势。该县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辖区内侯禹高速、晋侯高速、大运高速一起构成便捷的交通网,为该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1.3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优势。政府通过实施基本农田整理开发项目、农田林网建设工程等项目积极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新绛县具有良好的水利、电力、道路、通讯设施基础,这为其现代农业的推进速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限制因素与不利条件
2.2.1劳动力文化程度低,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占了较大的比重,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都需要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尤其需要其参与者具有一定的市场知识和应对风险处理风险的能力,偏低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
2.2.2农业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专业合作社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凸显,但是相对于全县的农业发展规模而言,数量还较为偏少,且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具体表现为:在生产方式上,农民之间合作化程度不高,合作社之间合作程度不高,农民与合作社之间合作化程度不高,生产技术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在组织方式上,以家庭经营为主,集约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较低。
2.2.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新绛县目前主要有绛州绿集团、亿家康、恒伟达生物科技、牧旺达养殖、新兴生态农牧业等几家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从新绛县整个的农业经济环境来看,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程度不高、专业化程度欠缺、带动性不足、后续加工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不高。
2.2.4农业基础条件薄弱。水利工程配套差,节水灌溉建设步伐滞后,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农业产出较低且不稳定,受耕地资源条件的限制,还有很大部分农业生产“靠天吃饭”。
3新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大政府投入,促进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广泛的资金支持,而农业又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行业,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初期就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具体表现为:一是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生产条件;二是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财政投入,健全完善监管队伍,加强检验监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能力,确保监管到位。
3.2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实施品牌化战略
利用新绛县现有的蔬菜产业发展平台,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市场规律要求,引进先进品种,壮大原有品牌,积极增加名、优、稀、新、特品种的比重,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培育龙头企业打响名优品牌。
3.3实施科技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强化科技兴农战略,要引导农民自觉接受新科技、新知识,逐渐从传统的自然农业束缚中解放出来,逐步从产量型生产转向质量型、出口创汇型的方向发展,通过科技知识普及应用,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增强加工能力,努力开发出高、精、尖、稀、优的产品。
参考文献:
[1]陈锡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J].改革,2012(10):5-8.
[2]傅晨.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1999—2007[J].农业经济问题,2010(5):26-33.
[3]李丽纯.后现代农业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测评[J].农业经济问题,2013(12):7-14.
[4]詹慧龙.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5):1067-1074.
陕北地区主要由延安和榆林组成,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比较恶劣,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步伐比较缓慢,跟其他地方相比,陕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益还不够理想。由于农业生产观念和方式的陈旧,该区域的农业生产结构十分单一,基本上以种植粮食为主,但粮食产量并不高,再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十分艰难,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农业生产率,促进陕北地区的农业加速发展和进步。
1 制约陕北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首先,水土流失是陕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因为近年来黄土高原的植被大面积地遭受破环,而整个陕北的人口数量不断上升,草原的承载力面临严重考验,使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其次,由于沙尘暴的频繁袭击,陕北地区的土地沙漠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据统计,最近50多年陕北地区遭受的沙尘暴就已经高达70多次,灾害的波及面积也不断在扩大,给当地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再者,由于当地的土壤较为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也是制约陕北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经检测,陕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基本都小于0.80%,氮含量总体低于0.05%,属于最差级别,土壤肥力的低下也造成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举步维艰[1]。最后,当地农业生产者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新技术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小农经济深入人心,再加上很多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培训,使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缺乏活力和动力,农业科技得不到发展,难以实现从传统农业到新型农业的转型
2 加快陕北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1 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 干旱是陕北地区最经常见到的自然灾害,要想有效提高陕北地区的粮食种植产量,必须要采取措施改善当地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首先,针对拥有较好灌溉条件的区域,要不断扩展水浇地的范围,着力建设“吨粮田”;其次,针对水资源紧缺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提倡和推广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接着,针对陕北地区的中低产农田,必须加大改造力度,重视对农田的整理,加快防护林网建设,大规模建造灌溉设施,推进农田的标准化改造,同时适当地进行荒地开垦,增加耕地面积。最后,加大对节水技术研究的投入,重视对耐旱高产的新种植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创新,积极组织相关人员突破重大科研项目,有效提高育种技术和病虫防治技术等。此外,提高土壤肥力也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推广以无机化肥和有机肥有效结合为主的配方施肥方式,科学有效利用堆肥和绿肥,将其与豆科作物巧妙配合,建立具有陕北特色的配肥技术体系。
2.2 重视对龙头企业的培养 首先,对于那些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发展优势明显,可以带动其他企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我们必须重视对它的培育,使之提升为地区甚至国家级的龙头集团。针对那些有陕北特色,关系到农业生产发展的潜力股,特别是那些小型加工企业,我们必须要致力于提高他们的产品质量和相对竞争力,使它们在发展进步的同时能发挥一定的带动作用。其次,针对那些经营能力普通但是资产较雄厚的企业,要对他们进行改革推动,注重对有资金有品牌的企业的引进,对其进行改造,利用资金投入和创新技术促进它的发展壮大。最后,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挑选优势明显的企业进行重点策划,大力倡导农业的招商引资,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促进农业生产基地的开发,推动陕北地区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催生新的龙头企业。
2.3 走特色农业品牌发展路线 从先进地区的农业发展经验中可以知道,走特色品牌路线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品牌战略已经成为各大企业提高自己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样的,陕北地区的农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要摸索出一条具有陕北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打造属于自己的农业品牌。首先,要在短时间内建立健全农产品的生产标准体系,使陕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标准可依,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规范化,进而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其次,重视农产品的商标设计,制定有效的产品标识,进行商标注册,同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及相关机构的互联网域名也要进行注册登记,此外,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保护认定工作和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注册登记工作。最后,完善市县地区的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保证特色农产品的高质量和安全性,推动陕北地区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黄冈市 休闲农业 发展对策
“十”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当今社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压力日趋增大。节假日想释放压力、体验不同生活促使他们渴望去体验乡下农家生活,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普遍趋势。这也为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休闲农业也就应运而生。大别山地区所辖的黄冈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山区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有效地开发利用大别山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国土面积1744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4%,农业人口556万人。黄冈市休闲农业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1)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渐成气候。发展休闲农业既要市场基础,又需要资源依托,黄冈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所依托的特色农业基地基本形成。目前,黄冈市各县依托著名景点的休闲农业,除为游客以及黄冈市民提供食宿服务外,还借助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源,开发了诸如农园观光、农事体验、康体健身、农事教育等休闲农业活动项目,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2)涌现出一批发展休闲农业的特色地区。黄冈市休闲农业最初以垂钓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住农家房为主。因其地形复杂,气候独特,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其休闲农业正是通过优美的农业自然环境与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和农业劳作,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农家休闲、田野自然风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产业。涌现了一批如麻城龟山风景旅游区,横岗山避暑山庄,英山桃花源,英山温泉山庄,罗田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2、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发展规模在大别山区位居前列。但是在发展中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总体规划与政策扶持不够、基础设施欠缺,休闲农业项目特色缺乏,经营管理不够规范等方面。
(1)缺乏总体规划和政策扶持。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黄冈市休闲农业最早是从农家乐形式开始发展。但是由于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缺乏政府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导,导致休闲农业在开发和发展中存在盲目性和重复建设问题,忽略依靠自身的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品,造成同一地区的休闲农业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加剧休闲农业企业后期经营管理中的困难,使休闲农业难以朝纵深方向发展。例如,在黄冈市罗田县的乡村,村民自发开展农家乐,规模都比较小,提供的休闲农业项目大同小异,各农家乐之间的恶性竞争激烈,总体规划的缺乏,对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无序,使得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极大影响了当地的景区景观。此外,黄冈市休闲农业与人文旅游景点之间缺乏联动性,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黄冈市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视与支持力度不大。对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很少,扶持政策及资金投入基本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反面,特别是将发展重点都集中在文化旅游方面,忽视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缺少对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及扶持政策,投资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休闲农业总体布局不够完善,资金支持不足,软件及硬件配套设施比较落后,使休闲农业整体发展处于比较初级的状态。因此,黄冈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渐成规模,但仍处于市场培育期,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信息,管理等方面加以扶持和引导。
(2)基础设施不健全。由于起步时间较晚,黄冈市休闲农业尚未成熟,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档次较低,使得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黄冈市城乡间的交通状况虽然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未实现真正的四通八达,所以对去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游客来说,交通状况仍需改善。参加休闲农业项目的游客虽然初衷是为了回归自然,观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但是食宿方面仍然希望接近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以及对卫生状况比较注重。拿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较好的英山温泉山庄来说,当地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优势明显,拥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三个国字号招牌。但英山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旅游道路交通状况需改善,景区内部循环步道尚未完善,区内供水、供电、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旅行社存在小、散、弱、差等问题,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不齐全,方便游客的景区相关标牌标识、路标等设施不全,安全防护等设施都需改善。
(3)休闲农业项目缺乏特色。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投资者大多是旅游景点或城市郊区的农业企业或当地村民,他们盖起了小洋楼、仿效城市的生活方式,开始发展休闲农业,使得城市化与人工化倾向严重,忽视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特色与内涵,脱离了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农”味,丧失了特色。此外,以当地村民为主体的经营者的经济实力不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功能单一,缺乏特色与创新,无外乎垂钓、就餐、住宿、打牌、采摘活动等。休闲农业经营者基本是将经营重点放在餐饮上,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带有参与体验性质的农村生产活动、农村生活方式的内容过少,休闲农业项目没有形成当地特色,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低。目前,黄冈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是观光农园及农家乐,缺少特色项目,严重阻碍了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含金量的提高以及休闲农业知名度的提升,同时无法满足现代旅游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导致体验休闲农业项目的回头客较少,重游率较低。例如,英山温泉山庄、英山桃花源、罗田农家乐、横岗山避暑山庄均是市星级农家乐,发展模式相似,都是依托大别山景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景为主题,而开展观光、采摘、垂钓以及供游客参与体验的农业生产活动较少,项目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恶性竞争较为明显,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较难带动回头客。从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尚未形成一定特色,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雷同。
(4)经营管理不规范。发展休闲农业,在经营、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都都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对管理水平的要求很高。而黄冈市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大多经营者是当地的村民或者来自其他领域,缺少相应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经验,缺乏专业的培训,对休闲农业缺乏科学认识,管理水平及组织能力较低,在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决策时往往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模仿其他地区的发展,导致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调查发现,罗田县,红安县,蕲春县等休闲旅游村都是以经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服务及工作人员基本上以经营者的亲朋及乡邻为主,经营管理中的随意性和混乱性比较明显,从业人员由于文化水平偏低、没有受到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难以在经营管理以及服务水平上提高经营档次,与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其次,开发者和经营者主要为当地村民,缺乏对区域大旅游格局的了解和合理规划,经营管理不到位,导致服务档次较低,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随意处理污水等问题严重。此外,黄冈市休闲农业企业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宣传积极性不高,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宣传促销的意识不强,导致黄冈市休闲农业缺少品牌效应。
二、黄冈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黄冈市休闲农业整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要想进一步促进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实施以下对策。
1、增强产业扶持和引导
黄冈市相关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认识到休闲农业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并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促进和维护休闲农业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制定针对休闲农业的财政优惠政策。增强对休闲农业的产业扶持,除采取专项资金补助、宽松的信贷条件、税收优惠等措施外,还可以资助成立互融资担保机构,缓解休闲农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休闲农业资源丰富、有特色的地区,例如黄冈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红安县,通过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休闲农业的合理布局,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借助各自优势,增强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英山生态观光茶园、横岗山避暑山庄、罗田农家乐、英山温泉山庄休闲疗养中心等一批休闲农业企业,从中培育出一批知名休闲农业品牌。其次,各级政府应做好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总体规划。由黄冈市旅游局、农业委员会联合行动,组织旅游、农业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状况、特色农业资源及农村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进行专业调研,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考察和统计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规模、名称、分布、位置、特色等,绘制休闲农业及资源分布图,建立休闲农业资源信息系统,为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全面、切实、可靠的资源信息,科学合理规划各县的休闲农业资源。休闲农业的规划应与农业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相一致,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英山县、蕲春县、黄梅县、麻城市应在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下,依据各自的人文古迹、自然等旅游资源的分布、微观区位特征等条件,制定出适合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再次,发展休闲农业目的和发展农业一样,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当地农民的利益。因此黄冈市政府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完善与农民有关的制度和法规,制定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相关制度和规范,提供如工资、农民工培训等保障。最后,黄冈市政府应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解决各旅游景点以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交通、通讯、环保等问题,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2、促进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联动发展
黄冈市文化积淀丰厚,自然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尤以文化旅游资源见长,优势非常突出,与山水旅游资源优势交相辉映。黄冈市近年来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兴建了蕲春李时珍国际医药港、大别山博物馆等大型文化旅游产业园。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都隶属于休闲产业,客源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交叉重合的部分,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的发展应该是合作而非竞争的关系,要实现双赢,就应该在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等方面协调统一,建立共同发展的关系。黄冈市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对文化旅游充分重视的契机,实现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
3、突出特色,树立品牌效应
休闲农业的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所在,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城市居民到乡村地区进行农业观光、休闲和度假,主要就是受到乡村地区不同于城市环境的吸引,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体验优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风俗民情、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基础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源泉,开发建设中便应充分开发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休闲农业资源,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突出当地的鲜明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品牌代表着旅游市场和游客的广泛认可,品牌就是优质信誉的保证,品牌和特色相辅相成。因此,首先应该在“农”字上做文章,以农为根本,体现乡村特色、乡土特色,依赖农村的田园风光、山水农业景观,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其次,在“特”字上做文章,突出当地的区域特征,通过对当地的独特的土特产品进行包装改造,提升档次,将农产品发展为旅游产品,做到一地一品。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要依据不同乡村区域的农业资源、农业文化、乡土文化和区位条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个性化和差异化,形成各自鲜明特点。如英山县桃花源,可以借助其独特的自然资源,设计突出当地历史文化及传统民俗文化的休闲农业项目,充分展现当地的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打造特色产品,增强吸引力,避免低层次的开发与模仿,与其它地区的休闲农业区别开来,使游客体验获得更多的民俗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农业知识等,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双重需求。应积极借鉴其他各县或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打造一批具有不同资源特色及类型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将黄冈市休闲农业打造成既包含休闲观光项目,又包括会议接待、基地培训等高端旅游项目。
4、加大宣传力度,打响知名度
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知名度。找准目标市场,借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如在各车站、码头等人流量大的地段设置广告牌,在各休闲农业旅游地附近的高速公路广告牌上做广告;通过拍摄当地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风景片,在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上进行宣传,介绍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地的文章及照片等;借助各种旅游交易会、展览会、新闻会、旅游组织年会等平台进行介绍推广;举办节事活动、主题活动,如通过举办美食节、桃花节、龙舟节、采摘节、摄影节等活动,实现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推广宣传。现阶段黄冈市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投入大手笔的资金为文化旅游进行各式宣传,因而,可以通过黄冈市宣传文化旅游的契机,实现休闲农业的联动宣传。此外,除旅游者之外,还要重视对当地居民的宣传,增强他们对发展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共同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实现扩大客源市场的目的,以此促进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
5、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交叉结合,涵盖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涉及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文化等综合知识,需要专业的综合性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因而,休闲农业企业可以与黄冈市旅游专业培训机构及院校合作,例如通过与黄冈师范学院合作,培养具有多学科综合知识的专业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让他们对黄冈市的风俗民情、行业服务规范和准则、休闲农业景点等情况有专业性的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水平。此外,应充分重视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使村民保持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营造良好的休闲农业发展氛围。
三、结语
随着城市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对农业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的环境改善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的休闲功能正是社会需求发生改变的结果。发展休闲农业,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对促进黄冈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注:项目基金:黄冈师范学院博士基金(2012029403);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2013002303);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2013001903)。)
【参考文献】
[1] 钟平:休闲农业发展之欧美借鉴[J].农村工作通讯,2009(7).
[2] 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
[3] 吕红杰、于太君:浅析我国休闲农业在经济环境下的发展[J].民营科技,2009(10).
[4] 陈艳、龙岳林、张佳娴、李苗: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9).
[5] 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 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2).
[8] 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9] 胡海洋: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6(12).
[10] 余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策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3).
[11] 王圣军、张宇:休闲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济,2007(2).
现代农业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现行的很多制度还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其中表现的最为突出的就是土地使用权法律保障体系的缺乏,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和相关政策同样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做好土地流转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最近几年,各个地区关于土地流转制度进行大胆的创新,采取有效的措施加速了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为保证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改造传统农业做出了积极的尝试。本文主要以温宿县托乎拉乡为研究对象,就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产业的影响进行必要的分析,然后就进行土地流转的途径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帮助。
1 温宿县托乎拉乡土地流转现状
托乎拉乡毗邻温宿县城以西,土地面积71000亩,以水稻种植为主,同时种植有核桃,温室大棚蔬菜等。由于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托乎拉乡鱼米之乡的美名誉满南疆。近年来托乎拉乡扎实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七年以来,托乎拉乡流转合同127份,流转面积2925亩,其中转让780亩,出租2145亩。经过这一系列的工作,托乎拉乡的农业发展不断繁荣。土地流转对农业发展和全乡经济发展不断产生积极影响。
2 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2.1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土地流转为实现规模化经营和获得较高的农业经济效益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土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能够为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经营带来丰富和充足的原料,能够吸引一大批的高科技企业,对促进本地区农业龙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地区的龙头企业会率先进行试验示范推动,建立试验推广基地,并以基地为辐射带,带动其他农户种植与企业需求一致的农产品,并不断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相反的农业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入驻之后,会利用自身的大规模土地资源,积极的投资建设农作物生产基地,带动一方的农户进行农作物种植和初步的加工产品,使得农产品的市场机制不断提升,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和当地农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2.2 完善农村市场要素,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首先,土地流转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行为,其加深了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并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其他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极度的活跃,增加了农民群众的实际收入,保证了农民群众的收入结构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其次,农村的土地流转,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进行全面优化,将农民群众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农业生产,改变了传统的小农化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了社会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延长了农产品的生产产业链条,极大的促进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使得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与市场紧密相连;最后,土地流转实现了企业和农户以签订合同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对农民群众的生产方式进行了科学的指导和培训,这对于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专业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这种方式也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质量,缩短了生产的时间。
2.3 创建特色农业,繁荣地方经济
土地实现了流转之后,土地的使用方式,使用时间和使用者都有了更多的选择,各个地区尤其是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人文环境出发,仅仅围绕市场的需求,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本区域内的特色农业进行开发,积极的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方式,将本地区内的独特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特色的农产品,对原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丰富,这样不仅保证了资源得到了全面的利用,而且是能够实现地地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保证地区的竞争实力明显提高,同时,在土地流转后,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其已经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使用了对农业市场进行细致划分的需求,是土地流转之后效益最大的领域之一。
3 实现土地流转的途径分析
3.1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要始终坚实自愿、科学、合法和有偿的原则实现土地流转,并建立完善的服务机构和部门,强化信息流通。建设覆盖乡镇和村集体的土地流转服务站网络体系,认真对土地承包和经营的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要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为促进土地流提供充足的信息。此外,还应该对土地流转过程中各种程序、合同以及行为等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约束,提高土地流转的可信度和合法性,此外,在解决土地纠纷问题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范的要求,相关机构和部门应该依法按照规定科学、有效的处理土地纠纷问题,要切实保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并创造一个有利于加快土地流转的环境。